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03-22 13:4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微行动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音乐课能否得到新一轮质的进展的关键所在。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到底该怎样改进变化呢?经过课堂实践探究,笔者认为应主要围绕教学设计与有效教学两个要点:教学设计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有效教学是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动态生成再次进行有效巧妙整合。
围绕这两方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些实践性的“微行动”变化:
一、巧妙运用好导入设计,振奋学生学习的精神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设计清晰、巧妙就能给课堂增色,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眼球,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饶有兴致地期待着教师还会有什么更新颖的“花招”。此时,教师只要把握住这个好的态势,课堂的一半成功已在握了。
笔者对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上册《木瓜恰恰恰》一课的教学设计,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轻松欢快的特点,设计了欢快愉悦的师生律动导入,以印度尼西亚民歌中“恰恰恰”为主动作,为新授做好铺垫。学生们兴致极高,全部积极参与。在律动音乐的间奏时,笔者当即改变了以往单纯跟教师律动的情景,而是提示学生要随乐曲灵活表现、自我创编,避免部分学生产生无趣的心理状态,结果场面可谓“精彩纷呈”,有的随性起舞、怪态百出,有的创编得体、舞姿优雅……在笔者的稍加提示下,整体的律动规范了些,学生们自信的笑容体现了他们对该环节的喜爱,贴切地体现了音乐与“恰恰恰”舞蹈相结合的艺术魅力。
再如,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八只小鹅》是一节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笔者在执教时用学生喜爱的动物小故事导入,将先前录制好的音、诗、画和故事旁白展示出来。在有情有景的氛围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故事中的代表性乐器的演奏、动物对话鸣叫的有趣场面以及音乐速度与力度上的变化,令学生一会儿陷入静思,一会儿神采奕奕、喜笑颜开;尤其是故事之后的提问,参与答题人数明显变多,正确率也明显提高,学生们踊跃的回答场面令为师者无比欣慰。
其实,在音乐课堂中诸如此类的富有艺术性、趣味性的导入设计“微行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剂,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转变惯用的歌曲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美国大演说家、“成功学家鼻祖”罗曼・文森特・皮尔说过“细节决定成败”。一节音乐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细节的设计与处理。我们的音乐课堂“微行动”当然也要讲求细节化,并且要让细节的变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瑞士著名的儿童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各种概念是通过环境的探索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儿童早期,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来进行学习的。基于这样的观点,笔者致力于在音乐课堂中创设各种特殊的学习方式,目的是把学生带入教学内容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来快速加深学习内容的渗透。
在教《八只小鹅》这一课时,笔者就采用了边示范演唱边张贴每一句“歌词条”的方法。虽然课前需要教师做好手工制作的准备有些麻烦,但是在课堂实践中,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目不转睛、饶有兴致,给了他们新鲜感。因为学生不但视觉上一直有新“歌词条”的出现,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立即清晰地感受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节奏、音高等,不断加强对新旋律的记忆。同时脑海里也会产生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显著提高了学习效果。在教学另一首印尼歌曲《包子、剪子、锤》这一课时,为使学生深刻地把握音乐歌曲中的节奏,笔者先用琴声表达不同的节奏,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进行跑、走、跳的选择性表现,学生们特别喜爱这一方式,虽然个别学生一开始未“摸清情况”,但经过两三次的反复训练后,终于明白了节奏之间的差异,从而掌握了各种节奏的特点。紧接着再出现歌词,学生就会有种驾轻就熟的感觉,为准确、快速地学会歌曲做了很好的铺垫。
以上环节的创设,主要是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好奇与期待,也一直怀有自信心。诸如这类学习歌曲的方式,在常规实践中发现是很值得推广的。我们的课堂就该勇于突破创新、善于改进固有习惯、勤于动手动脑,用“微行动”实践出好方式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恰当融入游戏这一调味剂,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表明,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或学不好,并非智力低下,而是没有受到启发诱导主动参与。的确,要抓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实践,动手操作,特别是发挥好小组协同合作精神,让实践效果更好。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游戏环节,会使学生阶段性疲劳的状况有所缓解,甚至转换到另一个兴奋点,帮助学生闯过思维低谷。课堂中,笔者一般会准备几个小游戏,如“找朋友”“斗牛”“歌词接力赛”“拍电报”等,以备学生出现疲倦状态时适时应用,既能使学生身心放松、消除疲劳,又能起到复习旧知、巩固新知的作用。
在教《田野的召唤》一课时,为让学生准确学习歌谱中 ×・× 和 ×0 节奏,笔者用“拍电报”的游戏,为四大组各准备了一张“节奏条”,请每一组第一位学生按照“节奏条”上的节奏型,在第二位学生的手心上以“拍电报”的方式拍打,以此传递下去。待最后一位学生将传递到的节奏型在第一位学生手心打出来后,就能进行结果核对了。因此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是小心翼翼、倍加谨慎、充满期待的。待每一组的“节奏条”呈现于众时,“拍电报”游戏的成功与否便一目了然了。此游戏开始之初,教室内有些许嘈杂,但当他们自己意识到这种氛围不利于游戏时,教室里顿时就会安静下来,大家屏气凝神,周围的空气也似凝固一般,只有安静地聆听与认真“拍电报”的情景。
教学实践发现,游戏是启迪学生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把“金钥匙”,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善于选择角色PK作为激励,提升学生合唱学习的素养
二声部学习是小学三年级学生音乐学习中的重难点,是初步学习合唱的起始阶段。因此学得如何,过程是否充满趣味,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学习合唱的热情与效果。为此,在课堂中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及早掌握二声部合唱的技巧,是建立学生自信的基础。比如,采用生生角色分工PK合作、师生角色分工PK合作、师生合作角色点评、生生合作角色点评、整体和声比例调配点评等等,来提升二声部学习质量,最好再加入即兴合唱的现场录音,以便共同聆听反思合唱的弱点,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二声部合唱的兴趣,促使合唱教学达到和谐统一、层次分明的效果。
在练声部合唱歌谱时,笔者首先会给A组学生训练演唱一声部,指导并调整好音色、力度、情绪等要素,同时会让B组学生用手捂住耳朵,以不受A组演唱的干扰;再来训练B组学生演唱二声部,同样引导他们把握好音色、音准、速度、力度、情绪等,同时让A组学生用手捂住耳朵,固守自己的声部不受干扰。紧接着会告诉学生接下来将是两个声部的成果PK赛,请各自发挥好水平,演绎好本声部,为自己声部的和谐统一出一份力。学生们一听来劲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虎视眈眈”地“威胁”着对方。一轮唱下来,因为两组的荣誉感都很强,合唱效果还算令人满意。而且为了避免他们骄傲自满,促使他们向着更佳的演唱状态努力,笔者有时还会故意使点“小坏”,告诉他们哪些地方有欠缺,还需进一步努力。
篇2
摘 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世界观和良好的生活态度,音乐连堂教学将课时进行“合二为一”,让教师能从容地安排激趣、导入、体验、探究、拓展、评价等学习环节;让学生能有相对完整和连续的时间欣赏一场音乐盛会,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展示自己的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参与音乐活动,达到培养其审美能力等目的。
关键词: 初中音乐 连堂课教学 能力培养
七至九年级的音乐、美术课都是一周一节,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及欣p能力的培养。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教学往往顾此失彼,关注激趣就会淡化效果与评价,关注知识技能就会淡化音乐创造力的培养,这样,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便无法完全实现。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在实践中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鼓励下进行了连堂音乐课的教学尝试,并由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连堂音乐课课时的设置改革
多数学校都会把音乐、美术两个学科合并,统称艺术科,为了推行连堂音乐课,美术课也配合实施连堂教学,一同探讨。关于课时设置,我校把每周每班各一课时的音乐课、美术课合并为两个连堂艺术课时,实行音乐课、美术课单双周间隔上课。为了平衡艺术教师的每周的工作量,我校采取AB级组(1-6班为A级组,(7-12班为B级组)同时上艺术连堂课。例如:单周:1班周一下午第1、2节上连堂音乐课,7班周一下午第1、2节上连堂美术课。双周:1班上连堂美术课,7班上连堂音乐课。
二、连堂音乐课的教学优势
连堂课最大的优势就是时间整合,从两个相对独立的40分钟到一个完整的80分钟,教师有了足够的时间进行激趣导入――深入展开――拓展延伸的教学过程,学生们也有了充分时间聆听、歌唱、感受、实践,有了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了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观。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革。
1.连堂课让“激趣”更有价值
新课标中提及“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连堂音乐课中,可用15至20分钟“激趣”,让学生充分投入音乐世界里。
“激趣”的手法有很多:直观演示、故事穿插、巧设疑问、参与表演、积极鼓励等①。在传统课时中,因为只有短短的40分钟,“激趣”的时间不适宜过长,否则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完成。在连堂课中,由于时间充裕,“激趣”可以被运用在课前引入、课中穿插、课后拓展等多个环节中,这样大大增强了音乐课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营造了艺术氛围,让学生融入情境中,从而一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以一个教学案例为例:
《摇篮曲》(花城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上课了,教师抱着一个布娃娃进入课室。
教师:我想请一个同学上来模仿哄娃娃睡觉。
学生A动作:让宝宝横躺在怀中,轻拍,身体轻轻摇摆。
教师:大家说她做得怎样?
学生:很好,还可以配上唱歌或讲故事来哄。
教师:说得对!那应该唱什么歌呢?
学生:摇篮曲。
教师:对!能唱几首吗?
学生七嘴八舌唱起来。
教师:看来,大家对摇篮曲都不陌生,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几首不同地区的摇篮曲吧。
进入教学主题。
教学中段,播放一段动画片《狮子王》中大猩猩哄小猩猩睡觉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摇篮曲的感性认知。
教学末段,请十个同学上来,分成五组,配合着摇篮曲,做律动游戏,考验学生对摇篮曲的节奏和速度的理解。
这样的激趣活动,不再只是一个引子,或是活跃气氛的点缀,而成了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2.连堂课将“专题探究”落到实处
在单课时的音乐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个内容要拆开两节课来讲,如果等到下一周的音乐课再继续介绍,就会缺少引入环节,缺少连续性,学生的兴趣大大减弱,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会大打折扣。在连堂课中,因为课时“合二为一”,使得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大大增强,更具专题探究的特性。
(1)以人物为线索的连堂音乐课;
(2)以作品体裁为线索的连堂音乐课;
(3)以乐器为线索的连堂音乐课;
(4)以人声为线索的连堂课;
(5)以某种情感为线索的连堂课;
……
下面以人物为线索的连堂课为例:
贝多芬及他的作品(花城版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在导入阶段,大概用20分钟,介绍贝多芬的生平,通过观看电影《贝多芬传》中他发现有耳鸣迹象的片段,让学生对贝多芬的遭遇产生怜悯之情。在展开阶段用25分钟的时间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命运)――第一乐章》,并分析第一乐章中英雄主题和命运主题的交替,再用卡拉扬指挥的版本加深学生的记忆。用20分钟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第四乐章》并学唱《欢乐颂》,突出贝多芬虽然已经完全耳聋,但在挫折面前他仍然用音乐传递着博爱的精神。最后拓展阶段,用15分钟进行拓展总结:观看G20晚会的《欢乐颂》,从灯光、水花、烟花与音乐的完美配合,更好地体会这首交响乐所讴歌的人类团结,这也是贝多芬一生所追求的人类大同的精神。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从作品中感受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及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在连堂课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贝多芬的生平,对贝多芬的作品风格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完整地感受了贝多芬的精神。学生既听了又唱了,还与时事接轨,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不论选用怎样的专题,教师必须把握好方向和原则,突出本课的重点,切莫本末倒置,使音乐课成为无主次、无轻重之分的“大杂烩”。另外,在以往的单课时教学中,教师都只能以课本里的知识为主,就算加入课外知识,时间也受限制。连堂课教学有充分的时间让教师给学生补充大量课本以外的音乐,教师在选材时要十分注意所选作品之间的共性与特性,作品与作品之间要有可比性,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可利用这一节连堂课,让学生也参与到专题探究中。只有专题式的探究,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其艺术素养,从而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目标。
3.连堂课将为“学科整合”搭建平台
“提倡学科综合”是《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之一,音乐学科不仅与其他艺术学科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且与文学、历史、地理及心理等非艺术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音乐与相关学科的综合教学能使学生更深刻、完整、准确地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在连堂课的教学中,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处理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相融相通的关系,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与运用各艺术门类的内在联系,构建出综合式的音乐课堂②(如图),也为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搭建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
案例:《走进大自然》(花城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卧)
教唱《小鸟,小鸟》,介绍旋律线与主歌、副歌的概念。(20分钟)
聆听《苗岭的早晨》,并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中三个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的段落犹如书上的三幅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的图画。(20分钟)
聆听《雨后彩虹》,请学生把自己理解的音乐用画笔形象地画出来,正如《苗岭的早晨》那样,边听边作画。(25分钟)
教师挑选几幅有特点的、能生动体现音乐的图画进行点评。(注意:并不是需要挑选画得最好的,因为这毕竟不是美术课。)(10分钟)
让学生复习《小鸟,小鸟》,并引导学生在唱的时候,脑海里要想象自己就是这只小鸟,跟随着歌声来到一个鸟语花香的欢乐世界。此时,因为有了想象力,学生的歌声也会因此而更动听。(10分钟)
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画面。在连堂教学中以音乐为主体,有机地结合美术,抓住音乐与绘画审美上的共同特征,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相互强化,共同陶冶情操,感受、发现、表现、创造艺术美。
三、连堂课教学的可行性与成效
经过三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体会到无论是音乐课还是美术课,连堂教学都是可行的,而且教学效果好,学生能在连堂音乐课中得到充分的体验和实践,这正是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连堂课上落实这些理念,使课堂变得内容丰富,形式活跃,达到了高效有趣的效果。
当然,连堂教学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例如教材中有一些一课时就可以完成的内容,如何上连堂课?教师应发挥主动性,充实学科内容,将课程处理得更深入或者适当地拓展学科内容。更值得思考的是,在这一节连堂课上,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体验与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如何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拓展,通过老师有效的引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笔者经过实践,不断地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通过和科组老师的集体备课和听课研讨,在连堂课的教学中也有了一些思考,归结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完整与连贯;
(2)教学形式的活跃与创造;
(3)学生主体的参与与提高;
(4)教学氛围的营造与专题探究的可能性;
(5)学科整合与艺术素养的培养。
连堂课教学,不只是简单地增加上课的时间,而是更深层次的改革,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今天,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
注释:
①周金元.音乐课堂的“激趣”艺术[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9).
②苏妙音.构建综合式音乐课堂实现课堂效益最优[EB/OL].临安教师进修网,2007.1.
参考文献:
[1]周金元.音乐课堂的“激趣”艺术[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9).
[2]苏妙音.构建综合式音乐课堂实现课堂效益最优[EB/OL].临安教师进修网,2007.1.
[3]尹少淳.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钟启泉.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标;考核方式;教学改革
《音乐教学法》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最直接、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唯一课程。学生所学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都要在该课程中融汇为音乐学科教学知识,所学的音乐专业技能要在该课程中转化为音乐教学能力。
近年来,高师音教专业围绕着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改革;同时,各中小学音乐课程也在进行着重大的改革,特别是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不但对中小学音乐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中小学音乐老师以及担负着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成了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的中心议题。为了能让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不至于脱离实际,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我们从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目的意义、课时设置及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材选用、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在即将毕业的学生中进行的,因为这些学生已经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并且也完成了教育实习的过程,他们对教学法课程有着直接的感觉。从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看,当前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确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基本情况及分析
1.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接轨问题
当前,中小学音乐课程是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一中心进行的,这一精神在新课标中得以体现。对于中小学音乐课,新课标重点强调的是音乐感觉能力的培养,摈弃了过去以音乐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在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对于乐感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音乐欣赏及音乐实践中。而这一信息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却知之甚少,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情况非常不乐观。在调查中,关于对新课标的了解,回答“不太了解”的学生相当多,调查竞占94%!这说明《音乐教学法》课程必须在教学内容方面与中小学音乐教学进行接轨。目前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材,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专著,着重研究的是教育理论内容,能否以中小学教学为中心更多地谈谈教学的手段、方法或教学技巧?能否能举些成功的教学实例?能否理论结合实际去领会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在规律?与学生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需求的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有着大量教学实例的实用的教学法教材,同时教师还要使用辅助教材进行补充。
2.高师音乐专业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课比例亟需调整
这个问题实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时间比例;另一方面是《音乐教学法》课程自身的理论讲授与实际教学实践的比例。在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中,理论课占用了绝大部分的课时,而技能课却被强行压缩。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眼高手低,实际动手能力很差。虽然,我们应该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但是音乐教师毕竟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师,音乐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的动手能力决定了他对音乐课教学的把握能力,因此,适当压缩理论的讲授,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对学生来说可能更有必要,也更有实际意义。在两次的问卷调查中,关于“能否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这一问题,第一次有22%的学生选择“非常胜任”,有71%的学生选择“不太胜任”,而第二次的稍有好转,有51%的学生选择“不太胜任”,选择“非常胜任”的则有47%。这说明有相当多的学生到走上工作岗位时只能动口不能动手,工作相当被动。因此,高师音乐专业如何调整好理论与技能课程的比例,如何在保证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仍然需要好好思考,仍然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3、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时间、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急需调整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时间、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应该以学生将来走向讲台这一现实问题为依据,根据一定的教育规律及法则进行调整。比如,在教学时间方面,目前的教学法课程安排了一个学年的教学时间,建议可以适当延长,在学生进行教学实习的前一学年开始,通过模拟教学、观看教学录像等办法,未雨绸缪,让学生在接受教学法理论之前,就从感性上对教学法课程有一个认识;在教学模式方面,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甚至可以走出大学校园,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总之教学模式可以灵活多变,不一定要大家坐在教室里讲理论。至于成绩考核方式,更应该以对实践的考核为主,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至于书面的理论考试,应该只是本课程考核的一部分,避免仅靠一张试卷决定本课程成绩。
二、认识与对策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走向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的桥梁,是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的催化剂。学生在大学中所学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都要在本课程中融汇为音乐学科教学知识,所学的音乐专业技能要在本课程中转化为音乐教学能力。因此本课程教学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能否早日适应工作岗位。根据前面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我们认为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改革应该从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整。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多听多看。先让学生接触大量的教学实例,有成功的例子,也有不太成功的教学实例,让学生先有感性的认识。通过对这些教学实例进行分析评判,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去懂得如何上好一堂音乐课,同时通过对一些不成功实例的分析,让学生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引以为戒,自觉地避免出现类似问题。这个阶段不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
第二个阶段:理论升华。对于第一阶段接触的实例,运用教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寻找内在的联系,总结出普遍性的规律,结合教材形成理论。这个过程既可针对某个实例进行,也可结合多个实例进行,但不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不要变成理论大课。
第三个阶段:实践运用。由于教学时间、实践环境等的约束,不可能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因此这个阶段可以调整为片断性的实践,即在课堂上让学生抽取某个单项的内容进行实践,时间可以控制在10分钟以内。实践之后再让学生进行优劣的评判,并要求运用相应的教学理论,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总结归纳,并重新设计教学过程。这个阶段可以多安排教学时间,让学生从实践――理论――再实践――理论。
三、结语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多种技能手段高度结合的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应多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相结合,主动走进中小学音乐课程,甚至可以建立多个教学实验基地,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努力使本课程真正成为一门实用的课程。
篇4
课题研究进展
1.健全组织,有序开展
课题申报成功后,学校召开了成员会议,共同探讨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方法、目标、课题成果形式等问题。同时,明确了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的分工,要求要发挥高校教师加入的优势,认真开展课堂教学应用研究,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组织开展的教科研活动和优质课评比。在实践中检验认知,锻炼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努力做到有所创新。
2.调研分析,反思问题
在课题研究初期,课题组人员积极深入课堂听课,发现教师在运用电子白板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是:操作不熟练,课堂教学不够流畅;电子白板功能与教学实践融合较浅,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的合理性不够,电子白板软件功能利用不充分,而部分功能则利用过度。对此,我们组织课题组和相关教师广泛讨论,反思音乐课堂教学中电子白板利用低效、无效现象产生的原因,研讨合理运用软件功能,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3.更新观念,勇于实践
为了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与能力,课题组还邀请了电子白板公司技术人员、专业人员为课题组教师进行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现场指导培训。课题组成员还将有关电子白板的技术资料打包放在学校校园网内,供其他教师学习。课题组定期组织教师讨论电子白板的实践运用,增强研究者的科研意识,提高研究能力。通过学习和培训,课题组成员对电子白板功能的合理、有效运用有了较大认识,“为用而用”的思想得到了根本改变。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上好研究课,努力发挥创造性。每学期积极准备教科研活动,积极参与各级各项竞赛。竞赛的开展使教研自然成为需求,课题组成员发挥骨干力量,组成教研团队,形成合力,雕琢基于电子白板的教学设计,深入课堂开展教研,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知识接受程度和学习音乐的兴趣。
研究成果和经验
通过实验教研,课题组成员在近几年参加的国家、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得一、二等奖。成绩的取得,激发了教师、学校对教研的热情,也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随着教师的不断成长,各成员所在学校间也开展起电子白板运用的校际交流活动,促进了资源共享和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
同时,经过不断的学习,我们初步总结出了基于电子白板的音乐新授课教学模式的特点。
1.有利于创设情境,体会音乐色彩
利用电脑动画等媒体资源创设形象、直观的情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2.便于突出、解决重难点
利用电子白板的媒体、交互功能,能突破以往固定教学模式,将重难点以生动形象和互动形式加以呈现,学生能轻松、有趣地学习音乐知识、历史等内容;通过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形式,能使学生直观感受音乐情绪、旋律和节奏,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3.资源丰富,功能强大
基于电子白板的音乐课堂要整合好音乐资源,必须要利用好电子白板强大的互动功能。电子白板储存的资源丰富,互动功能多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让学生感觉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得自如、投入,也能真正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课题组成员都愿意投入课题研究中,但各人课题研究的能力与素质参差不齐,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我们提倡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提升理论素养和课题研究能力。
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少数教师无法有更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中,给研究工作的深入带来一定困难。
少数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主动性不足,对研究不够深入,不太重视平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大部分教师因为不太重视理论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设计阐述中比较注重过程讲述,缺乏理论支撑。而且,课题组成员在研究初期虽然比较注重对电子白板各种功能的使用,但缺少对使用实效的思考和阐述。
课题后期规划
在前期已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我们对课题后期的开展思路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重新规划,决定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实验,并加大对课题的管理力度,规范课题研究实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