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铁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4 13:4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磁铁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磁铁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制作铁钉电磁铁,知道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 理解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3、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探究的的品质。

教学重点:

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

教学难点:

研究改变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教学准备:铁钉、导线、开关、大头针、电池、电池盒、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5分钟以内)

1、 教师表演魔术,学生猜。

2、教师板书:线圈、铁芯、电磁铁。教师讲述:电磁铁组成

新课

(一)制作电磁铁(计15分钟)

1、 课件出示制作方法(2分钟)

用有绝缘皮的导线在大铁钉上沿一个方向缠绕30圈,导线两头留出20厘米左右做引出线,固定导线两头,以免松开。

2、 学生动手实验,要求:制作好后坐好。(3分钟)

3、 检验电磁铁是否有磁性。(3分钟)

教师:现在要想检验一下你小组制作的电磁铁是否有磁性,你还需要什么?(学生:电池)

教师:怎么检验?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课件出示检验方法:

① 电磁铁通电后接近大头针,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② 电磁铁断电后接近大头针,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注意事项:电磁铁不能长时间通电,只要检验出通电后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就可以了,防止通电时间过长,导致电池的电在短时间放没了,影响后面的学习。(检验方法、注意事项课件出示)

4、 学生小组动手检验(2分钟),教师巡查。

5、 小组汇报。(2分钟)

得出结论; 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二) 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6分钟)

1、 教师:我们都知道磁铁是有南北极的,那么我们制作的电磁铁是否也有南北极呢?让学生猜想。2分

教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到底有没有南北极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通常我们辨别方向会用到什么仪器?(学生:指南针)那我们就用指南针来验证。教师出示课件:验证方法,要求学生弄清楚小组的电磁铁钉尖、钉帽是南极还是北极,为后续的活动奠定基础。

2、 学生动手验证。2分

3、 学生小组汇报,都同意有南北极,有的钉尖是南极,钉帽是北极;也有的钉帽是南极、钉尖是北极。2分

教师: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各小组的南极不都是在钉尖或钉帽的一端呢?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电磁铁的南北极呢?指名说一说(猜想)。

4、 讨论实验计划(7分)

重点讨论控制变量。(1分钟)

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连接电池正负极不能改变。

改变电池的正负极连接方法,线圈的缠绕方向不能改变。

5、 学生动手实验,实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完成改变线圈缠绕方向的实验,一部分完成改变正负极连接方法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4分钟)

6、学生小组汇报(2分钟)

先说明小组做的什么实验再汇报

每个实验指一组汇报,

教师:有不同意见的汇报,一样结果的就不指小组汇报

7、得出结论:

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落实教学目标第2条。

三、课堂小结(2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

四、当堂训练(1分钟)

篇2

【关键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爱上《科学》;有效途径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逐步领会科学的本领,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上好实验课是引导学生学好《科学》的有效途径。

一、以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兴趣也称求知欲,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例如,课前要有新颖而充满激情的导入,它可以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积极性,激活思维和想象,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进行导入。例如:上《磁铁》一课时,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没有鱼钩的钓鱼竿去钓鱼,结果没有哪一个同学钓到鱼。同学们:你们说老师会钓到鱼吗?然后就用带有磁铁鱼竿把鱼钓上来,这时,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是什么原因呢?自然而然地引入到实验中去。

二、实验课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在科学课里,仅仅具有兴趣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勤于动手,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针对很多科学问题,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动手操作。科学课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如我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便之变得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敢于实践,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十多种不同方法,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人人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干。

三、课件教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课件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冷和热》时,我设计了一个小课件,开始是一点风都没有,突然树枝摇晃,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先知道“由于空气的流动会形成风”这一理论后,再出示一些热空气向冷空气方向移动的课件,进一步明确问题原因所在,启发了学生思维,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通过激励评价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篇3

【关键词】多媒体 教育理念 推动作用 优势 素材积累

随着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增大,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多媒体设备也逐渐的从城市中小学进入到农村的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给农村的初中物理教学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少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地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意识跟不上,认为使用麻烦效果还不好,二是虽然意识能够转变过来,但是素材太少,自己的制作能力还非常有限。下面,就如何在农村物理教育中开展多媒体教学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1 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多媒体制作的技能。

在平常的教学中,有些老师习惯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打天下",认为传统的教学来得更直接、更实用、更省时省力,平日课堂教学难以问津多媒体技术,只有在公开课时才忙于制作课件,这样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成了观摩课、评优课的专利,成了"作秀"。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要提升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对课堂的巨大推动作用,再者要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这样才能让教师主动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益。

1.1 聘请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有深刻认识,能结合教学课堂实例的教研员或者教师,举办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讲座,将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观念中解脱出来,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教学理念。

1.2 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例证激励教师。组织教师观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秀录相课、示范课、研讨课,让教师不但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各种潜能都有得到刺激和开发的可能,而且还感觉自己身边的老师都能在不长的时间内掌握,让老师们充满了自信。

1.3 积极参加各种上级组织的培训,不断地提高教师对多媒体的驾驭能力和制作水平,并且每周学校还专门组织电教中心的老师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应的软件学习,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成果展示、交流等。

2 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仔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可以有效促进课堂的教学效果,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有效激发教师积极主动的探索并运用的意识。

2.1 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 "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人眼看不见的光"这一节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用红外夜视仪拍摄下来的夜晚的景物的视频,让学生去观察视频中在夜视仪下物体的不同部位的颜色一样不一样,思考为什么人眼看看不见的夜视仪能够看见,它是怎么看到的?从而使学生带着急于想探索原因的心情,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2 优化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口授,学生听讲.课堂上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调动学生的方式就是提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时很难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例如例如电流的形成、电磁感应、浮力的产生等内容是教学的难点,对于这些内容许多学生学过之后还是似懂非懂,但是我们通过栩栩如生的课件动画演示,显示出物理现象全过程的不同画面,使学生对所学物理现象和理论的理解也就不感到困惑了,使本来难以接受的知识,从感性上也得到了认可,从而化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3 优化实验过程,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许多物理实验仪器体积较小,刻度也小,可见度差,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给教学造成了困难,成为不应有的教学难点。例如,在进行电磁继电器的教学时,由于电磁继电器的构造比较小,如果用画图的方法在黑板上板画其原理构造工作过程的话会占用大量的时间,这部分教学时应用了Flash课件演示,由模拟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在电磁铁没有通电的情况下,电磁铁没有磁性,衔铁在弹簧的拉力作用下被拉起,动触点与上方的静触点相连,接通电路1,当电磁铁通电时电磁铁有磁性,衔铁被电磁铁吸下,动触点与下方的静触点相连,接通电路2,结构清晰过程明了。

2.4 应用信息技术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把信息传达到学生,多数采用"粉笔加黑板"的简陋手段。因为技术的落后限制了信息传递的容量。而采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大大地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从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更加有条件扩大课堂的容量。比如光学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透镜的成像等;力学中的受力分析、杠杆、滑轮等内容;电磁学中很多的电路、磁场等,用课件上课就能大大地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而且板书和图形完整、规范、清晰。

3 利用多种渠道,积累素材,节约制作时间并能提升课件质量。

3.1 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积累素材。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并且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因此,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技能,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cn )教育资源库物理学科、为您服务教育网(http:// )资源中心物理学科、中国物理教育网(http:// )等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数字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下载这些课件和素材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具有自己风格的课件来,适应自己的教学需要。这样既解决了教师自己独立制作课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困难,也解决了自制课件的水平可能不高的问题。

3.2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积累素材。

近年来,每年学校都会购买一定数量的教学光盘或者软件,并且数量还相当多,如《先进新课标题库-智能组卷》、《百分精品软件-新课标同步示范教案库》、《百分精品软件-新课标同步试题大全》、《百分精品软件-新课标同步电子备课系统》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多媒体资源素材库和教学软件,以及相关的CD、VCD资源,从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自己的课件,从而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使CAI在课堂上的运用走出低谷,朝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这一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

3.3 增进学习交流、获取他人帮助。

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多媒体教学;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3-0059-0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小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新课程改革给科学教育带来了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小学科学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而且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学生创造自主科学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发展探究能力,需要创设情境,精彩导人。多媒体集图文、声音为一体,生动形象,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在教学三年级《倾听声音》时,利用多媒体先播放学生熟知的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马嘶、牛呜、羊叫、读书声、鸟叫、车笛声……在播放物体发声课件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在这样真实而形象的情境中,学生满怀兴趣地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了物体发声是因为物体振动产生的。实践证明科学课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把枯燥的课堂变得趣味横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它就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

二、利用多媒体与科学演示实验、模拟实验的整合,有利于突破重点,分解难点。增进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在小学科学中有些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由于小学生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教学中有些内容用语言、文字、图片很难讲清楚,学生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突破重点。如《流动的水》(三年级上册)一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流动的水有力量及探究如何让小水轮转得快。教学时,除了利用课本中4幅插图,让学生发现在自然界中有水平如镜的静水,有奔腾咆哮的流动水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海浪、瀑布的状态,从而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也让学生体会到流动的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怎样让小水轮转得更快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采取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用高低不同水杯往小水轮上冲水,学生会发现:水位高能使小水轮转得快。再让粗细不同水管往小水轮上冲水,学生会发现:水量大可以使小水轮转得快。通过直观动态的模拟实验画面,使学生迅速掌握了流动的水有力量及小水轮转得快的因素这一重点。

其次,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常规实验仪器、材料和实验时间长短因素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尽如人意,达不到实验预期效果。利用多媒体模拟一些现实环境下难以完成的科学实验,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地球近邻――月球》(六年级上册)时,用皮球涂墨的方法来模拟月相变化,学生很难观察到月相变化规律。如果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来演示,学生观察起来就容易多了。

第三,利用多媒体可以生动剖析抽象的科学现象,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例如,在讲《电铃响叮当》一课时,用书中图片及科学在线说明电铃工作原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如果将电铃剖面图与动画相结合,展示电铃整个工作原理过程,学生就清楚看到电铃通电后,电流经过弹簧片和接触的螺钉进入电磁铁,电磁铁产生磁性,便吸引磁铁带动铃锤,敲响铃盖。但此时弹簧片也跟着过去,离开了螺钉,电路被自动切断,使电磁铁失去磁性,铃锤被弹回去,这样,电路又接通,又产生磁性。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电铃就会不断地发出铃声。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来展现,是用语言难以讲清楚的,因此,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缩短实验周期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有的实验需要观察很长时间。有的一周、二周,或更长时间,有的甚至一个月。所以,在一节课上很难得出结论。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种子的萌发》、《豆苗在哪种土巾氏得好》(五年级上册)、《月相变化》、(六年级上册)等课,实验时问都比较长,我们就可下载一些科技的影像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教学会事半功倍。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5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具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做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部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六年级下册宇宙这一单元都是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演示,为增强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的学习,获取知识,使学到的知识点更加透彻具体,生动形象。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幅挂图,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根本谈不上学习兴趣。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学习的兴趣也随之高涨。如在教学《地球仪》一课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用课件展示: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滔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一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的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我相信利用这样的网络课件进行教学,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一定很浓厚。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唯一的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断的学习财富。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生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虚实互补,优势互补

篇6

一、设置情境,融入人文精神

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应首先注重课前导课,一个好的课程导入,可以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来创造学习科学的良好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如在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在上课前都听到了哪些声音?目的在于向学生初步渗透“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这一知识点,同时也告诉了学生,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世界里。然后给学生播放一些优美的轻音乐,这样的设计,于上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了轻松优美的声音中,让学生尽快放松心情,身心愉快、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师生之间也便于沟通,易于交流感情。继而再引入“正因为有了这些声音,我们每天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也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互相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看来,声音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太重要了”。

二、在亲身实验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它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实验操作中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它是学生能够很好掌握知识重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思考并发现问题,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实验知识技能。

如在六年级上册《电磁铁》一课的教学中,对于电磁铁的两极极性的影响因素这一教学重难点,可以首先给学生准备所需器材,如导线、电池、铁钉等,然后由学生自主制作电磁铁,并利用指南针来判断铁钉的钉尖与钉帽的极性。学生的实验结果肯定只有2种:钉尖N极和钉帽S极,或是钉尖S极和钉帽N极,这时候学生就会自主发现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可以自主发现并提出铁钉两端极性的影响因素,也就是导线的缠绕方向和电池的连接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比直接灌输给学生结论的方式要容易理解得多,而且学生易于掌握。通过这样的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解释性回答,或者通过进一步自主实验进行论证。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在生动且富有乐趣的实验中掌握了书本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注重实验方法的引导,培养实验思维能力

实验对于小学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键就是每节课实验方法的选择,一个实验的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能力的掌握水平。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个实验的设计与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我一直主张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实验方法的设计最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而不是教师主观地告知,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更加理解实验设计的目的,而且实验操作可以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在任何一门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充当书本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应当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自主完成教学目标的学习。

如在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中,对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物体的本身在振动这一教学重难点,实验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的间接转化,学生可以明显地看到发声物体本身的振动。然而,将发声物体振动的不明显现象,通过什么实验方法转化为大家都可以看清的现象,这个思路的提出应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如果学生实在想不出来,教师可以抛砖引玉地进行引导,最终想出转化的实验方法。在鼓皮上放一些碎纸屑,通过观察纸屑的跳动来间接理解,鼓皮在发声的时候本身在振动这一事实。将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通过观察水面的飞溅现象,来间接理解音叉在发声时,其本身是在振动的这一事实。通过这样的实验锻炼,可以提高学生通过提出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信息技术的课堂整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

信息技术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运用到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则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可以运用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源,强化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于书本上一些抽象的概念有一个直观的理解与观察,这样课堂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篇7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经常苦恼于学生的课堂常规状况,想在活跃的探究氛围中寻求良好课堂常规,可往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教师经常要求孩子学会等待,可曾想过大人也要等待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所以我们不要一味地去强求、命令孩子,而要学会等待。当用等待的心态看待孩子后,教师的心态就会逐渐平和,少了一些批评,少了一些失望,少了一些责怪,却多了一份宽容,多了一份鼓励,更多了一份亲切。教师欣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捕捉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以平和的心态学会等待,就会发现看似不听话的孩子,原来都是那么可爱。

一、耐心等待学生敢于表达观点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予全体学生同等思考的时间,不急于提问某个学生。如果教师不等待学生思考,便急于把现成可靠的答案告诉学生;如果教师不等待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表达,便急于维持全班步调一致的活动秩序;如果教师不等待学生尝试,便完成任务心中完美的教学计划……学生在课堂中就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当学生确定研究的问题后,教师在提问学生之前,应留有等待学生思考的时间,利用这种等待,考虑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性,观察学生的表情,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利展开教学。教师要切忌问题一抛出,便点名让某一学生回答,因为学生站着思考问题的质量远不如坐着时的思考。提问后的等待更为重要,如果某个学生不能迅速回答时,教师适时的等待不仅需要而且是必要的。教师在未经等待后,马上换别的学生来回答,无疑会挫伤这个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要以微笑来等待,让学生有努力来思考、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没有理由剥夺学生回答的权利。这样就不会造成学生不敢表达、不愿表达的不良后果。当学生回答出错时,教师也要耐心启发,悉心提示,要为学生增加“支架”,让学生在平静的思考中逐步逼近答案。

三年级学生在刚刚接触科学课程时,思维还不够成熟,科学知识贮备还不够完备,发言中的错误观点比较多,教师不仅要耐心倾听,还要引导全体学生认真倾听、耐心等待:“他的发言什么地方很精彩,和我想得一样吗?还有什么地方有问题,该怎么纠正他的说法?他还有什么地方没说全,我可以怎样补充?哪些观点已经被他说了,我应该怎样调整我的发言内容?……”教师可这样慢慢地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促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在和平的研讨中完善思维,逐步培养思维能力。

有时刚开学时,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积极发言的学生不在少数,课堂气氛经常处于“沉默、冷清”。教师一定要等待再等待,让笑容和期待一直停留在脸上,给学生以亲切之感,打破那种陌生的隔阂,促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这过程也许要花费很多时间,但教师一定要坚持“等待”,没有第一堂课的“浪费时间”过程,以后的教学课堂氛围会更难熬,空洞的说教如“你们要大胆发言”、“说错了没关系,就是不会才要学习”等远没有教师耐心的等待来得有效。只有有了良好的开端,教师才能看到科学学习的柳暗花明。

二、耐心等待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追求的是学生自己对问题作出假设,确定实验方案,这需要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周密思考。但教师经常看到,当提问“你认为这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的手马上林立的场面。如有一次观摩《电磁铁》时,学生发现各组电磁铁吸起大头针个数不一样时,教师问:“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马上踊跃发言:“我认为与电池的电量有关。我们可以用一节、两节、三节电池来做对比实验。其余条件相同。”“我认为与绕线的匝数有关。我们可以用40圈、80圈、120圈来做对比实验。其余条件相同。”“我认为与铁钉的粗细有关。我们可以用粗铁钉、细铁钉来做对比实验。其余条件相同。”“我认为与绕线的方向有关。我们可以正绕和反绕来做对比实验。其余条件相同。”……几乎没有多少思考的时间,可学生的发言如此精彩、严密,不得不令人怀疑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这类现象出现在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教学中,不得不令人感到悲哀、遗憾和费解。鉴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耐心等待,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写假设和实验方案,再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提出修改意见,再次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来组织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这往往需要一节课的时间来设计、交流、修改方案。赶时间式的40分钟教学要把“情景体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展示出来,绝对不可能实现这种效果。教师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断训练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才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没有等待,哪儿来这么精彩的“成果”?

三、课件展示仍需等待学生

在科学课堂上,经常要形象逼真地再现一些情景,展示研究成果,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更需要教师学会等待。教师学会用从容的心态控制教学节奏,这是比掌握制作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更为重要的东西。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突出优点,而这又恰恰是课堂教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缺点。如用PowerPoint组织教学时,学生认真观察幻灯片、理解教师组织的这些内容、思考问题更需要时间。教师的等待则是让学生吸收与消化,不加限制地提高教学节奏,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最终放弃思考、参与研讨,课件不能发挥作用,流于形式,追求教学花架子,浪费时间和教学资源,得不偿失。

篇8

关键词:师范生;科学探究;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76-04

一、构建物理师范生探究式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1.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定位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简单地说,就是要求学生能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从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获取科学知识。师范生将来要成为为中学教师,首先就要具有科学探究的经历和经验,具备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还要能够设计并组织实施探究式教学。目前的情况是,由于绝大多数教师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科学探究,致使其成为新课程的热点和难点。教育主管部门利用节假日对在职教师开展新课程培训,有一定的成效,但显得非常零碎。笔者进行多次访谈和问卷调查表明,中学的科学探究不尽如人意,主要是教师忙于应试没花时间去钻研,或者对科学探究产生片面的理解,或者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但无法突破。很多教师认为,每一节课都要探究;每次探究必须包含探究的七个要素;“探究太费时间”,效率低,等等。这些误区的存在,已经严重妨碍了新课程的推进,科学探究呼唤更加系统、特别是针对师范生的培训。

2.师范生探究式教学系统培训的最佳对象

师范生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的内容由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来确定的。他们同时也是准教师,即将担负起培养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任,自身迫切需要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查阅核心期刊,可见数篇论文对此做出过研究,有些则专门探讨了高师理科生的培养问题,其主要的观点是通过实验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一个有益的尝试。[1]但是这种培养方式还只是针对师范生个人探究能力,或者是基于获得科学研究素养的基本训练。作为未来的教师,还应该思考如何把自己的科研能力转化成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专家采用实证的方法对物理专业学生进行了前测,认为传统的方法对培养科学探究的某些能力是有用的,但学生在控制变量、实验设计和表达过程和结果方面比较弱,“清楚的表达过程和结果本身就是科学探究所要求的交流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归根到底是要让学生多经历探究,并明确要求和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过程和结果。”[2]这些结论要求高校为培养师范生科学探究能力多做一些努力,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笔者基于多年对科学探究的研究和实践,拟建立起师范生探究式教学能力的培养体系,不仅促使师范生自己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还要使他们学会探究式教学设计,以便于今后在中学开展科学探究。

二、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师范特点的制定培养目标

为新课程培养师资,课程标准是最重要的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制定的培养目标包括: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所以师范生也应该具有相关的素质和能力。本体系结合已有的研究和师范生的特点,制定了如下培养目标:培养师范生对新课程改革的兴趣和信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特别是控制变量的方法;具备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特别是使用常见工具、利用常见仪器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乐于动手动脑开展科学探索活动;能清晰表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学实施科学探究中存在的误区和难点,并能掌握和采取相应的策略,能够在中学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

三、课程教学大纲是体系的制度保证

教学大纲是体现国家和学校对学生学习要求的官方文件。2008年广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修订了包括师范类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师范生必须掌握科学探究能力和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能力,规定了学时和相关的要求,涉及到中学物理教学法、中学物理实验研究等师范类课程,从制度上保证了探究式教学能力的培养具有合法的地位和足够的时间,形成了对学生学业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和相关部门如实验室的一个有力的约束。

四、以教育心理学为指导采取多种激励措施

1.科学探究离不开激励

探究非常强调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早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就提出过准备律:如果学习者已经做好准备,就给予传导,学习者就满意;如果已经准备而不给于或者没有准备就给予都会带来烦恼。因此,在中学开展探究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创设情境”。要求教学情境应该对学生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是无法开展的。这一环节对于师范生也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学习状态是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成功的前提条件。有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科学探究是对陌生事物的一种探索活动,其间遇到挫折和失败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短暂的失败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情绪,但经常出现的挫折则有可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降低自我效能,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从而失去对科学探究的热情。[1]

2.用教师的热情唤醒学生的热情

教师上课前要充分熟悉教学内容,避免上课时因考虑教学内容而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不时地走到学生中间,看着学生讲课,说话的语气应该亲切自然,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沟通。要记住学生的名字,点名回答问题,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受教师关注的,从而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师范生,寻找他们的优点及时加以表扬。教师应在课堂上科学地传授知识,如果教师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那么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师范生,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一个情绪低落的人装出一副快乐的样子,不久他就会快乐起来,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奇妙作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探究式教学能力的教师,自己也应是非常快乐的。面对以后也将走上讲台的师范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牢骚满腹,势必影响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怀疑,更不用说学习科学探究了。

3.利用多媒体激励学生

教师平时应该关注时事要闻,授课时可利用视频、动画、故事、实验等方法激励师范生学习科学探究,同时也为他们今后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据了解,不少师范生毕业从教后,仍继续使用大学时教师为他们演示的课件内容。

4.利用比赛激励学生

2010年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在南京举行,我校2名师范生分别以对杠杆、汽化与液化的探究课获得一等奖。对此,我院在网络、课堂、大小会议上大张旗鼓地宣传,师范生热情高涨。我们邀请获奖选手与师弟师妹们座谈,回忆比赛准备的情形,讲述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如何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水平,大家听了很受鼓舞。比赛起到了“你行我也行”的激励效果,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极大增强。

五、综合运用基于案例分析的多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一直是美国哈佛大学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的典型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效地克服了理论讲授单调、枯燥、低效的缺点,以现实生动的案例展示问题的情境和处理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分析了如何理解和运用相关理论,从而为学生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提供了借鉴,并能够发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本体系分别选小学、初中、高中各一例证,以便于师范生获得全面的认识。

1.小学选用了《电磁铁》

电磁铁具有一定的结构和一定的功能,所以其中包含一定的物理规律,分析结构就能比较方便地掌握其功能。为了能给初学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笔者还选用了根据同样主题但用传统教法所上的课。传统方式下教师主导性很强,安排好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跟着教师就能学完这部分内容。而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后,就把课堂的舞台让给了学生,把自己定位为探究的组织者和促进者。通过传统式和探究式两个《电磁铁》教学设计,比较分析了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截然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师范生从中看到“自行发现”物理规律与教师“告诉”规律的本质区别,领会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精妙所在,学会辨别科学探究的真伪。本案例是经过多次尝试、论证和修改后的结果,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

2.初中选用了《探究螺线管磁场和通电电流的关系》

课本上引用了蚂蚁对磁场跟电流关系的陈述:沿着电流方向爬,N极就在我的左边。蚂蚁的话使探究已经发生了质变,探究的对象不再是探究物理规律本身,而是磁场与电流关系的表述形式,即右手螺旋定则。众所周知,右手螺旋定则的表述方式是非常简洁形象的,可惜师范生没有任何基础来发现这种表述,这说明教材的编写存在严重的逻辑问题。按照这种思路探究,注定难以获得满意的结果。比较恰当的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电磁铁的知识,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运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即寻找电磁铁磁极,来实现教师不教而学生“自行发现”磁场和电流的规律。其中,涉及利用纸笔作图来整理思路,利用相互比较来发现异同等推动探究走向深入的技巧。

3.高中采用国家新课程远程培训中的案例《探究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

通过控制变量法展开探究,最终排除了质量、角度等因素对周期的影响,水到渠成地探究出摆长是单摆周期的决定因素。教师并没有教,是学生发现了它。

4.时间是探究式教学的瓶颈

通过案例分析以及与师范生的讨论,总结出节省探究时间的策略。

(1)在开展实验探究之前,教师应首先做这些实验,从而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2)在控制变量法中,应该提出多个影响因素。但是,课堂上教师应该把学生分组,每组只研究一个因素,而不是所有的因素,从而有利于探究的精细化,也节约了时间。因此最后的交流讨论成为分工之后的合作,是基于需要的合作,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绝不是教师要求学生合作。

(3)可能准备一节探究课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这是由于参与其中的师范生还是科学探究的新手。只要大家脚踏实地,每学期设计好“一”节探究课,几年下来就会有丰富的案例,就会在以后每次探究课上节省大量的时间。

4.实验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

科学探究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实验探究。教师给师范生归纳总结了实验探究的基本模式:创设情景、猜想影响因素、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一组一个因素)、交流讨论、陈述结论。作为实验探究的基本模式,可以运用于多个主题: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摩擦力、焦耳定律、理想气体定律,等等,基本覆盖了中学物理的许多重要实验及其规律,为师范生走出校园、走上讲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实验支持是培养体系的根基

1.激发兴趣

教师广泛收集生动的课堂小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这些小实验由教师演示,师范生讨论探究其中的物理规律。包括摩缘可以发出悦耳频率的酒杯,因为底部没有水压而不上浮的乒乓球,斯特林热机,磁悬浮,因为在铝管中产生涡流而阻碍下落的磁铁,简易电动机,因有规律振动而引发的奇异转动,听话的浮沉子,以及回转圈,等等。演示时,学生抬头、睁大眼睛,演示完再让学生操作,从而更加满足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2.建设探究实验室

实验室采购了包括电钻、角磨机、车床等在内的加工工具、数据采集器、常见的测量仪器和一批常用的实验耗材,为师范生的科学探究提供方便。要致力于构建开放性的探究实验室,致力于把实验室打造成将师范生设想变为现实的乐园。

3.真正的探究性实验

教师专为师范生设计的真正的探究性实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师范生自行去探索,设计方案,组装器材,测量数据,分析结果,他们陈述自己的方案,根据公式F=BILsinθ有效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了多种方案,来说明安培力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用卷成圆筒的锡箔纸代替导体减轻质量;用砂纸打磨导轨减小摩擦系数;增大导体电流;采用强磁铁;用单摆的装置演示安培力;用盐水代替导轨;用弹簧演示受力的方向甚至大小,等等,培养了师范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能力。教师祝贺他们设计成功并拍照留念,以便于他们与周围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成就。

4.系统深入的专题探究

可以考虑把专题研究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①题目来自中学课本或者是日常生活。有的物理问题生动有趣,但要解释清楚却是非常不容易的。选择这类题目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可以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用以导学、活学活用的积极性。其次,也体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理解身处的世界。第三个好处就是帮助师范生积累科学探究的课题,引导他们通过日常生活来创设悬疑的情境,使之今后生动活泼地在中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比如探究光的散射机制、便携式几何光学演示仪的设计、斯特林热机教具的制作、大气压、气流压力实验,等等。②要求师范生学习使用各种工具和仪器,学会分析材料的特性并作出适当的选择,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技术素养和实验设计的能力,这些都是和科学探究密切相关的。这样的科学探究,是完整,系统的,能够丰富师范生的探究经历,积累探究经验,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③教师一定要通过文字清晰呈现研究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师范生对科学探究的思考过程,有利于探究者本身理清思路,也能促进读者对科学探究作深入了解,有利于为低年级师范生积累活生生的素材,丰富科学探究资源,推动科学探究向纵深发展。其中,对思维过程的描述借鉴了心理学实验中“出声思考”的研究方法,是研究人的创新思维的宝贵资料。

七、关注实战,实施探究式教学设计

纸上谈兵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我校与中学合作开展科学探究的研究和实验,建立了实习基地,师范生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把自己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带进中学课堂。他们先后组织中学学生探究了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规律等。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中学学生实施了相对完整的探究。典型的代表是在2006级东涌中学实习组所开展的《纸桥承重设计大赛》,要求初中生利用报纸、胶水等材料自行设计一座纸桥,希望能承受更重的砝码而不倒塌。学生对桥墩的数量、粗细、形状、间距以及桥面的构造等进行变量控制,设计出了6种不同的纸桥,反映了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活动过程中,师范实习生全面跟踪中学学生的探究过程,提供有分寸的指导,尽量避免包办代替,以免失去科学探究的价值。此次探究活动吸引了包括实习校领导和物理科组、各个班主任和广大中学学生普遍关注,释放了中学学生的探究欲望,推动了科学探究在中学教学中地位的提高。我校2007级有两位师范生所设计的《杠杆的应用》和《汽化与液化》,集中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理念,最终夺得2010年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八、结语

我校依据新课程的要求,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建构了物理师范生探究式教学培养体系,目的在于培养师范生自行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能力。该体系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采用了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了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系所开发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被师范生很容易地移植到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朱长明.《电磁铁》的探究式教学设计[D].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2004.

[3]朱长明.由一种奇疑的转动现象引发的探究[J].物理通报,2005,(4).

篇9

[摘 要]:“液压传动”课程是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既有较深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文章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多种教学手段,这些手段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推动现代课堂教学改革必定有所启发。

[关键词]:液压传动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液压传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机械设备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技术之一,应用领域很广。为了让相关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液压传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工程应用的相关技能,我们对“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多,学时少

教学生能够阅读、设计一个完整的液压传动系统是“液压传动”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对以下内容进行讲解,流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液压元件的结构原理、液压基本回路及液压系统。这些内容前后相关,在教学过程中需通盘考虑,缺一不可。传统教学中总教学课时在100学时以上,现在随着教学计划的改革,教学学时已缩减至48学时甚至更少。如何处理好教学学时与应达到的教学目标这一矛盾,是这门课程教改面临的首要问题。

2.新知识内容的增加

近年来液压技术发展迅速,出现了很多新型液压元件和静液压传动装置等新液压传动系统,代表着液压传动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是选择成熟的传统元件和传统系统,还是选择新型元件和新液压系统作为教学的发展方向是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

3.学习困难

液压传动要以流体力学为理论基础,所以概念、原理较抽象,理论性深,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同时它又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即便学会应用也难。因为液压传动的各类元件和工作介质都是在封闭的管路内工作,既不像其它机械传动直观易懂,更不像电气传动辅有各种仪表,测试非常方便,再加上其设备故障的隐蔽性、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因果关系复杂性等特点,其课程学习和技术掌握更显示其困难程度。

二、教学方法探讨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基础,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学校获得一定的工程经验,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取舍,减缩过繁过深的理论推导、分析和计算等内容,删除偏离教学目标的设计计算等内容,突出应用型、技能型内容,增加必要的实用知识和实例,具体需要改变的教学手段如下。

(1)删减冗长的理论阐述和公式

推导计算过多的理论阐述和公式推导会占据大量教学课时,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失调。我个人认为,与工程应用联系不紧密的理论和与岗位技能不相适应的计算内容可大胆删去,只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理论和计算公式,如伯努利原理、能量方程等。

(2)增加典型液压系统实例

为使学生具有一定维修和调试液压设备的技能,必须加强学生对生产设备液压系统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可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此我们老师要额外增加实例的个数,如可以增加如组合机床滑动台液压系统、外圆磨床液压系统、液压机液压系统之类的系统实例给学生演示或由学生自己学习操作。

(3)按模块目标重组教材内容

打破现有教材按章节划分的结构,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成3个模块。即基础模块:介绍基本原理、液压元件结构等。应用模块:介绍液压元件工作性能及常见液压回路形式等。排故模块:以典型回路为主介绍常见故障及查找方法等。这3个模块以应用为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学生对液压系统有了初步认识后,就能深入理解液压元件的原理和比较各元件工作性能的差异,进一步提高分析应用能力。

2.根据课程性质,改革教学手段

“液压传动”课程理论抽象而实践性又很强。因为液压传动的过程是在封闭的系统中完成的,要建立起直观性的认识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这个专业又贴近生产实际,应用性很强。一般的液压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所以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加上随着教学的改革,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已经缩减,故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任务了,只有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并加强实践环节,才能改善教学效果。

(1)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讯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日益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和欢迎。动画、图像、文字、声音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生动,使学生容易接受。例如,有一个高校运用了一套动画系统(如下图1示)在讲解行程控制顺序动作回路时,采用动画演不如图1所不:用红色代表高几油,绿色代表低压油,油粒子的运动方向表示了液压油的运动方向。启动后,电磁铁1得电,用红色表T,液压缸1的活塞压倒行程开关1S时,电磁铁2得电,液缸2的活塞向右运动,动画把两个液压缸的运动过程表现的栩栩如生,加上讲解,控制过程压一目了然。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环境,学生可以看到只有在实验室、实习场地才能看到的控制过程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极人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胜,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多媒体教学可大大缩短理论教学学时。

(2)理论联系实践教学

在进行液压元件教学时,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如在讲解过程中配以实物拆装演示,在学习齿轮泵、叶片泵时,教师利用课件一边讲解结构原理,一边进行实物的拆装。然后再让学生分组拆装,教师巡回指导,提出一些关于结构特点、易发生的故障及排除的方法等问题,让学生进行研究和讨论。最后由教师来分析总结,并对动手能力强和善于思考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有利于开展互动教学,要比在课后安排拆装实验效果更好。

(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液压传动”课程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技能,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此,我们改革了实验教学体系,在完成传统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典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综合实验属于开放型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回路进行实验,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机械类专业“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改革,使课程的教学紧紧围绕着工程应用这个中心,注重应用和实践。实践证明,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能取得了明显的优良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汽车维修;微课;应用

汽车维修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化的教学方式加以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微课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教学技术,在微课技术的应用下,能为学生创造动态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在对汽车维修的质量效率上提高就有着积极意义。

一、汽车维修教学的现状以及微课应用特征分析

(一)汽车维修教学的现状分析

汽车维修教学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系列教学问题,一些教师对汽车维修教学的全面认识上还不强。在当前的汽车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下,使得汽车维修的自动化程度得到了加强,在维修工作上也愈来愈简便,但这并不等于在汽车维修中的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就不重要[1]。虽然在维修技术层面得到了升级优化,但还是要落实到人为操作,但是在汽车维修的教学过程中,还有诸多方面没有正确化的认识。

汽车维修教学中,在实际操作的指导实践教学层面还没有加强。汽车维修的实践性比较强,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在对汽车维修的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在对实践操作的指导方面没有加强。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比较薄弱,这就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汽车维修教学过程中在理论教学层面没有完善化。汽车维修专业的实用性比较强,但是在理论层面的知识学习也比较重要。实际汽车维修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只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但是在理论层面的知识没有系统化讲解,这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

另外,汽车维修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上不是很高,学校在对汽车维修的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层面还没有完善化,这就对实际的汽车维修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二)汽车维修教学中微课应用特征分析

汽车维修教学过程中的微课技术的应用有着鲜明特征体现,在实际汽车维修教学中内容上比较精简,所占的课时也比较少,能将汽车维修的教学内容进行浓缩,让学生在学习前能对学习的内容有大概的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专业知识学习氛围中[2]。微课教学的方法实施,在教学资源应用的情境化效果上能良好呈现,在实际教学反馈层面比较突出。微课教学资源的应用在现代化技术结合下,就能有利于将视频以及动画进行综合,这就对实际教学的质量提高有着积极作用。

汽车维修教学中的微课技术应用,对教学制作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微课技术的应用中,老师在对课件制作中,对一些趣味性的方法进行了应用,这就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层面才能有效激发。

二、汽车维修教学微课应用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一)汽车维修教学微课应用重要性分析

汽车维修教学过程中,对微课技术的应用有着积极作用,在微课教学方法的应用下,是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对学习情境以及资源和活动进行的教学活动开展有着强调。在微课技术应用下,主要是将学习主题作为核心进行的组织,其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在教学中的灵活性也比较突出,通过情境教学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积极性。

另外,在对汽车维修知识教学中,在微课技术的应用下,能够在学习支架的作用上有效发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微课对学生中心有着强调,这样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主动权就能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应用中,微课就能对学生专业知识起到支架作用,能促进学生对汽车维修知识问题的探究,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发挥也比较突出[3]。微课的技术应用在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方面比较突出,通过微课应用就能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二)汽车维修教学微课应用方法探究

汽车维修教学过程中的微课教学方法的应用,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在微课应用的方法上能充分重视,要进行科学化的选择,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能有利于汽车维修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

第一,微课教学法在汽车维修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中,就要注重教学理论的转换,和微课教学的特征相结合,对汽车维修教学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划分,将汽车维修的教学特色要能鲜明呈现。在对不同的汽车维修教学内容的结合下,实施不同方式展开教学。在微课应用下,能将系列的精简课程内容,为学生动态化的呈现,让学生在学习思考的空间上能不断扩展,在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后的巩固作用发挥上就比较突出[4]。微课的教学方法应用在移动客户端的结合下,能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在时间空间层面能有效突破,从而学生的提前预习以及知识点的巩固就能加强,这对整体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比较有利。

第二,汽车维修教学中微课的应用规范性。在将微课应用在汽车维修教学中的时候,要充分注重规范性,老师先要对需要通过微课展现的教学内容挑选出,例如:汽车维修教学中的电磁铁工作过程以及磁场力展示和继电器工作过程等,就能在这些方面的教学内容和微课教学相结合[5]。然后老师就要进行拍摄制作以及在网络上下载相应的视频课件,在对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要注重将动画等多形式的呈现形式加以应用,这样就能将汽车维修教学内容简单化,学生在理解起来也比较轻松。每个微课的制作就是知识点的集中呈现,让学生通过微课的观看对学习内容有集中性的概念理解,为之后的知识学习就打下了基础。

第三,微课应用的过程方法。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老师要注重在知识点的呈现上,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紧密结合。在微课在课堂教学中导入后,就要让学生进行动手,通过实践以及对发动机的内部结构的观察,让学生对机械的结构特征有鲜明呈现,将微课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是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学生在产生了疑问的时候,老师就要及时性的进行解决,或者通过下载的课件让学生反复的观看,指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在电磁铁的运作过程的视频观察中,让学生对电线在磁场中受力这一原理充分认识,在这一基础上去指导学生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学生明白原理之后就要进行检测维修,让学生和微课相结合进行模仿操作,这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就有着积极意义。

第四,汽车维修教学中微课应用的要点。在对微课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在选点上要小,微课的应用并不能面面俱到,是对知识点的浓缩,所以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微课应用,就要注重对知识点的选择上要适当,在典型的例题以及内容上加强重视。在对微课导入方面要迅速,及时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微课教学的价值能充分发挥[6]。老师在对微课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对板书以及课件的精心设计,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将提纲挈领的专业知识点得以把握。微课的教学方法是在现代化的教育环境下实施的,这就需要在实际应用的理念层面能和时展相结合,在教学的理念上不断创新,将微课教学系统化的实施。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对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有着积极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新教学方法的应用,而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就能有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也有着积极促M作用。通过从理论层面对汽车维修专业的微课教学应用研究,就能为实际的教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周殿红.谈对微课的认识及其设计与制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6(33).

[2]王珊珊.微课视频在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9).

[3]安芝丹.微课件制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 2016(21).

[4]尤建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