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观后感范文
时间:2023-03-20 05:1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焦点访谈观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全体民警一起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观看后我中队民警展开了热烈讨论,以下是我全体民警的观后感想:
观看过程中就视频中举例的黑龙江、**、**等地发生的违规违纪现象进行了讨论,就视频中的违规违纪现象在我们身边是否发生,大家举一反三的进行了自检自查,对中央下发的八项规定有了深刻的认识,大家一致表态,从自身做起坚决执行中央的八项规定。
第一、要树立良好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在工作中,"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人难找"等生硬、冷淡、蛮横、粗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我们要坚决杜绝。自觉地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真诚地做到不厌烦、不推托、不敷衍,简化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有了这种态度,群众对我们才会有信心,我们在工作中才会有信心。
第二、要转变工作作风,执法为民,坚持以人为本
身为人民交警,一定要有好的工作作风。努力做到执法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群众困难。要学会深入群众,在贴近群众中不断汲取工作动力。只有转变思维方式,对群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群众才能真正给予理解、积极支持。
第三、要提执法过程中的升服务质量
篇2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然而初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令人不能乐观:课堂效率不高,学习质量不高,程式化的套路束缚着教师的手脚,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求知欲与成就感,更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活力与创造力。如果我们在课堂设计的时候眼前浮现的是一个个鲜活有旺盛生命力的学生,也许我们每一个老师就会多一份人文关怀。
首先,课堂设计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带动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要求同学们结合文章的主题和内容,给文章再拟一个题目,并说说拟题原因,比较分析原题的妙处。学生反应热烈,他们马上走进文本,开始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列出了各种各样的题目。在自己的题目被不断否定后,逐步认识到原题的妙处在于既是经历的概括,又是经验(即主题)的总结。通过探究问题,学生懂得回归文本解读,领会了“经历加经验”的写作模式。
其次,适时从教师提问转到让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上来。语文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原来课堂设计大相径庭的“意外”,是照本宣科公布原来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还是因势利导,这是最能够看出一个老师是否具有人文情怀的时候。
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创设师生互动的氛围,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学生个性,让他们敢于对同学质疑,对教师质疑,对书本质疑。
一、借助文学精品等陶冶情操,丰富学生心灵
以美养德,以情育德,以智启德,实现真善美的内在统一是德育教育的境界和追求。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德育教育,古人早就把“传道”摆在“授业、解惑”的前面,可见德育的重要性,可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总是把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割裂开来,变成僵化的说教。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要采取引导的策略,通过启迪而不是宣传和灌输,通过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通过丰富的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通过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限制和防范,达到育人目的。
首先,推荐学生阅读文学精品,可让学生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转述文学精品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要通过适当的载体。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富有民族责任感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的代表作和一些传统蒙学精粹,如《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等。
其次,注意发挥影视作品、电视节目的辅助功能,比如浙江经视“新闻深呼吸”“舒口水”等节目,让学生在无意之中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分析问题。
充满人性的影视片有助于学生完善自我文化心理。教师可以组织推荐学生多观看优秀影片。每当有好的影视片,我会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写观后感,谈心得体会,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书面表达或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自身审美品位。
再次,有条件的时候适当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感恩父母”的一个行动,写下“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并且营造父母子女沟通的机会。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是德育过程的基础。道德行为中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磨炼道德意志。正所谓“平凡中见伟大,细微处显精神”,学生的意志主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和磨炼。为此,我常常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教育。例如,我要求我的学生互相监督“日行一善”,坚持记录自己和他人的言行,传递正能量。这对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极为有利。
二、突破封闭单一的课堂教学机制,实践“大语文思想”的理念,真正做到语文即生活,人生亦语文
语文不是知识课,语文即言语,是活动课,是言语活动课,字词句篇语法修辞这些语文知识要教,但不是重点,语文课的重点是教会学生掌握言语使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语文教师更应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面对的是完整的教师和学生,面对的是完整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这就要求语文要关注社会,打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形成“从生活中学语文”的开放式学习氛围。
好长一段时期,我组织学生收看“焦点访谈”,收到良好效果: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使学生义愤填膺;“神州9号”上天,使学生扬眉吐气;三农问题,使学生牵肠挂肚……日熏月陶,耳濡目染,国家的兴衰逐步取代了个人的鸡毛蒜皮,时展的大潮压倒追星的时髦。普通百姓的冷暖,正重新调整着学生的爱心天平。社会大课堂潜移默化地纠正着过去死记硬背的误区,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心系华夏冷暖,胸怀五洲风云。
当教师的教学行为突破了原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这一封闭机制,对学生真正做到人文关怀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心胸和视野开阔了,情操高尚了,理想远大了,也即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篇3
摘 要:笔者从中职学生现状与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法制课教学应从法律相关基础知识、趣味、身边案例及多媒体课堂教学等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
关键词 :法制课 教学 趣味案例 学生兴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法治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论断、新观点、新举措,内容丰富,论断精辟。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及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关系到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中职学校政治课教师要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可谓责任重大。
一、中职学生现状与特点
中职学生大多未成年,心智发展不成熟,控制力较弱,加之社会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普遍冲动、盲目,学习缺乏动力,法律意识薄弱,旺盛的精力有时难免用之不当,加上血气方刚,极易引发校园暴力冲突。中职学生性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充满好奇,也宜受外界不健康内容的诱导和刺激,如行为得不到正确引导,也常演变为性犯罪。中职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在显著发展的同时,又呈现出表面性和片面性,易出现逆反心理,思想上易片面偏激,判断力差,不辨善恶,是非混淆,视打架为勇敢,把恃强凌弱看作有本事,视朴素为穷酸,追求名牌,甚至以身试法当好汉。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中职学生形成不良个性的原因之一,有些家长存在“树大自然直”“读书不如赚钱多”错误观念,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和管理30年,深感教育学生学法知法、避免犯罪意义深远,利国、利家、利民,并在教学中就如何激发学生学法兴趣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学生能入耳入身,不再感到法律是一道遥远而美丽的风景,法律就在身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效果较好。
二、根据学生特点,导入法律基础知识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论语》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出了“知学、好学、乐学” 三种学习态度。在讲授法律第一课时,笔者大量运用汉字会意法解释“灋”(法)字,廌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的角触向谁,谁就获胜,后来简化成“法”字,取“法”的本意水平、正直、公平。一个人犯罪就要受到法律制裁,要关进笼子里,于是就导出一个“囚”字。一旦成为囚犯,就要受到审判、受刑,导出一个“刑”字。“刑”字会意“开刀问斩”,古代对死刑犯用刀作为行刑工具,又导出一个“刽”字,会用刀的人称为刽子手,进一步引申现代文明社会对非暴力犯罪死刑逐步采取注射方法,形象描绘注射过程。由此通过学习与法律相关的汉字的会意解释,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三、关注社会热点,灵活运用案例
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但自尊心较强,关注社会热点,喜欢与老师同学争论。在法制课教学中,笔者利用《今日说法》和《焦点访谈》等热点问题进行宣讲,引导学生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教学事半功倍。如在讲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公民有上诉权利,及时将当时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许某的案情向学生宣讲。许某利用ATM机故障,先后取款174次,共取走17.5万元,携款潜逃,被捕时钱款已被花光。法院一审认为许某盗窃金融机构,判处无期徒刑。此时,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随即请同学们对法院一审判决结果发表看法,许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量刑是否过重?许某怎样维护权益?同学们通过热烈的讨论,知道了通过上诉可以维护权益。老师最后进一步讲述案情判决结果,使学生对整个案件有了清晰的了解。是否行使上诉权利由案件当事人决定,任何人不得干预。教师举例说明某省副省长倪某因受贿当庭表示服从法律判决,不再上诉。在讲授证据内容时,教师举例河南和内蒙古各一错案,这两个错案的形成,公安、检察、法院三方都没有重视证据,难究其责。进一步联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错案终身追究制度,进行讲解。在讲民事举证倒置原则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要由被告承担主要举证责任,笔者引用一案例,一患者因伤手术后,出院身上钢板断裂,患者将医院告上法庭。钢板断裂是产品质量问题,还是患者用力过度造成?案例中证据举证原告很难完成,适用举证倒置。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激起了学生学法的兴趣。
四、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遵纪守法
法制课教学落脚点在于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避免犯罪,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近年来,有关校园暴力案件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暴力行为。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的70﹪以上,其中十六七岁青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诱发或直接导致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危害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给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且长久的危害。因此笔者在讲授预防违法、避免犯罪内容时,利用自己分管和主管学生安全工作的优势,及时根据校内学生发生的违纪违法事件和本地市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向学生认真分析其危害性。如本市一职业学校学生在打篮球时,金某、王某两人发生纠纷,金某认为自己吃了亏,便告诉了陈某等几个社会上的朋友。一天,陈某和几个社会上的朋友将王某殴打并用砍刀将其头部砍伤后逃匿,公安机关展开调查,陈某等人落入法网。经市公安局法医鉴定,王某损伤程度为轻伤。经区法院判决,陈某等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一件小事,如果不能冷静,就有可能演变为暴力违法事件,从而身陷牢狱,这样的事例对学生教育很深。再如,本校学生因好奇将消防灭火器扔到河里,对此事学校严肃查处,同时课堂上进行消防法宣讲,学生因此知道了消防器材不可随意挪动、119险情电话不可乱打的法律规定要求,受益匪浅。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创造和谐教学环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创造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信息空间,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法律课教学中,可尽量使用PPT等图影方式讲解,或观看青少年法制教育微电影,如《心桥》《省》《冲动之殇》等,学生的感受更直观。同时,教师要善于讲故事,课堂学习情境要多变,使无形的情和有形的景有机结合,法律教学生动活泼。教师和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和接纳学生,以真情对待学生的真诚。
六、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感悟法律权威
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迈入社会,通过旁听法庭审判、参加法律援助、观摩执法过程等活动,增加学生直观接受法律教育的机会。教师可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和法律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评比,这样的法律教学就不再空乏无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