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的格言范文

时间:2023-04-11 08:4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生命的格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生命的格言

篇1

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有时,爱也是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青春励志的格言座右铭经典

1) 所谓的成功并不需要你比所有的人都强,你只需要强过自己的对手或同行,就足够能显示你的价值。

2) 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主张和个性,不要识途去改变他人,同样,也不要被他人所改变。改了,就不是自己了。

3) 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

4) 攀登高峰要不畏艰险,实现理想要勇于奋斗。

5) 胆怯的人在危险前被吓住了,懦弱的人在危险时吓住了,勇敢的人在危险过后吓住了。

6) 如果一个人拒绝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那么他只能处在弱小、可怜、凄惨的境地。

7) 自我享受或爱女人,固然需要孤独,但若要获得成功,必须靠广泛地涉足这世界。

8) 成功便是站起比倒下多一次。

9) 若能像看别人的缺点一样,如此准确的发现自己的缺点,你的生命将会变的不平凡。

10) 凝想,寒冬把记忆冻为一幅幅画,不再随时间消融,或者凝为玉石,捧在手心。记忆的花园,繁花似锦,永不褪去,经年的香气。

11)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12) 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若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

13) 不能搞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惩罚表现好的,鼓励表现差的,得来的只是一支坏的职工队伍。

14) 要信任自己,善待自己,让自己的生涯出色纷呈。不要误以为是要让某个人懊悔,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出色。

15) 累了请将心靠岸;错了请不要后悔;苦了才懂得满足;伤了才明白坚强;醉了才知道难忘;笑了才体会美丽;闲了想想我吧!

16) 命运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谁若自怨自艾,必会坐失良机!

17) 牢牢地把握今天,创造美好明天。

18) 撕毁我的保护色,打破锁在心魂上的锁;貌似我缺少安全感,可不可以做到无所不失。

19) 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借口。

20) 非论你在什么时分结束,主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青春励志的格言座右铭推荐

1) 拼搏之神喜欢勤奋的孩子,所以他们拥有一种精神——拼搏。拼搏就是迎着巨大风浪奋勇前进的力量;翻过岩石流下的汗水。

2)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3)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4) 执着的攀登者不必去与别人比较自己的形象是否高大,重要的是要多多思考自己前进的脚步是否扎实。

5) 和乐家庭最高指导原则:日常体贴,遇事幽默。家庭关系是你这辈子最有意义的投资,试着每天用十五分钟,和配偶孩子,甚至宠物,共同分享回忆经验想法梦想和创意。

6) 人活一辈子,开心最重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在快乐的心境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安全地实现自身价值,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7) 加倍努力,证明你想要的不是空中楼阁。胜利是在多次失败之后才姗姗而来。

8) 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9)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10) 青年人的特点在于他们抱有作理想事业的宏大志愿。

11) 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适应自己。

12)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13) 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总是最好的,失去的恋情总是让人难忘的,失去的人永远是刻骨铭心的。

14) 驱使或者说激励天才工作的,并不是什么新的思想,萦绕在他们脑中的那些已被人阐述过却又阐述得不够充分的思想。

15) 解决最复杂的事情往往需要最简单的方法。

16) 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17) 竹笋虽然柔嫩,但它不怕重压,敢于奋斗敢于冒尖。

18) 伟大的成就,来自为远大的目标所花费的巨大心思和付诸的最大努力。

19) 我最害怕的莫过于闲散怠惰,没事可干,无所作为,官能陷于麻痹状态。身体闲置不用,精神就备感苦闷。

20) 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青春励志的格言座右铭精选

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人。

2) 创业前的准备,创业过程中的坚持都至关重要。

3)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真心的对别人产生点兴趣,是推销员最重要的品格。

4)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 坦诚是青春的舞台,坦诚是青春的旋律,坦诚是青春的驿站。舞台旋转着燃烧的激情,韵律和谐着优雅的姿态,驿站里有我们褪下的迷惘。

6) 其实我不我们不需要想太多,只是做我们自己,只是不懈的追梦!

7) 在某种程度上,友谊也是一种买卖,用真诚换真诚。

8) 人生像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就不会这样可口。

9) 用这一年辛苦,换明年花开灿烂,用灿烂花开许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以美好的未来给父母一个安享的晚年。

10)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的眼神。

11) 人生多有福,想开就知足。思量愚昧苦,聪明就是福。思量饥寒若,饱暖就是福。思量劳累苦,清闲就是福。思量孤独苦,友多就是福。福禄系于心,心正得大福。

12)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13) 现实是很残酷的,就像战场一样,败者为寇,胜者为王。

14)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15) 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的枯黄,但他的叶脉还是那么清晰可见。

16) 梦想的种子已经播下,汗水就是它的生长力量。

17) 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

18) 没有利益的战斗我绝不参与,没有任何好处的朋友我绝不结交,只要对生存有利,哪怕是敌人,也可以成为暂时的朋友。

19) 只有强者才懂得斗争;弱者甚至失败都不够资格,而是生来就是被征服的。

20) 我不能忍受游手好闲,因此,我以为只要我能够做,我就会继续做下去。

看了青春励志的格言座右铭还看:

1.关于青春励志座右铭大全

2.正能量的青春励志座右铭

3.关于青春励志座右铭

篇3

一、关注人物的美好人性

《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首先打动读者的,不是文章的语言和写法,而是几岁时屠格涅夫诚实的高尚品质。而这,正是该文独特的人文价值之所在。学生透过字里行间,能够受到这样的感染、这样的熏陶、这样的浸润、这样的沐浴,他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也就受到了一次独特的人文力量。这种关于诚实的人文关怀,将成为他们的一次独特的生命体验、一次高尚的精神洗礼、一次深刻的情感升华。文章不是无情物,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脱离了情感的语言是静的、冷的、僵的、死的,这样的语言无法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心灵世界。

朗读课文,读通文章,读懂文章,这是感悟文章美好人性的精髓。阅读中我注意培养学生静心读文思考,养成边读边圈边划的好习惯。在小组学习中,我的方法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说话的机会。以读为本展开阅读,但读文有层次,先读通课文,再通过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再读出感情。你觉得屠格涅夫是个怎样的人?你来称赞称赞他!此时的学生做到了读中悟情、读中动情、读中入情的境界,与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鸣,达到了“情文相生”的目标。水到渠成地读出佩服的语气来,他们深深感受到屠格涅夫是个“诚实的孩子”,屠格涅夫是个“怎么想就怎么做的孩子”,屠格涅夫是个“不说谎的孩子”。

仅仅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表面的感观,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渐渐淡忘,让学生自己寻找诚信格言、摘抄积累诚信格言、活学活用诚信格言。这样语文课堂,学生不仅受到了一次真善美的人性的洗礼,同时也学到了怎样在课外如何拓展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能力。

生活的语文,就是要自觉地将生活资源开发成语文课程资源,或将语文课程资源向学生的生活延伸,让学生自觉去发现、挖掘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服务于语文。《诚实与信任》、《手捧鲜花的花》让学生再一次受到诚实的人格的震撼。

人性感悟的语文、资源拓展的语文、以读促悟的语文,这是老师心中的语文,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语文。由于我处处关注人物的美好形象的陶治,这样一来,人物的美好形象在孩子多次感观的刺激下,印象深刻,而且记忆深远,真正起到了长远教育、无形的影响,教学目标也就不折不扣地完美地完成了。

二、挖掘人物的美好人性

《一个忠告》讲的是两个朋友在遇到危险,其中一个朋友只顾自己爬树逃跑求生,而不顾朋友的安全。朋友不会爬树只得装死蒙混大黑熊才得以求生。当树上的人问“熊在你耳边嘀咕什么”时,朋友说出了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的话语:“你不能和遇到危险只顾自己而不管别人的人作朋友。”

人性的语文,就是要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人性的语文,就是要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课文中蕴涵的美好人性,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实现其育人的价值。

本课学生很容易把文中主人翁的形象加以批判,而忽视真正的人物的美好人性的赞赏。针对这一可能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作为教师的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挖掘、领悟人物的美好人性。

那个不会爬树的人所说的话,虽然谴责了朋友的不真情,实际上也就告诉我们,当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帮助之手。这才是真正朋友应该做的事,这才是一个永远值得赞美的人格人性。

同时,我依据话题,我设计了一段拓展想象说话:那个人听了朋友说的忠告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小朋友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一来,就把学生往美好人性这一方面引导。通过讨论,学生普遍认为,那个人,如果再遇到困难时,会不顾一切地照顾朋友。

这时,我进一步进行行为强化,假设了一种场景,他们再次遇到了危险,他们各自是怎么做的?

篇4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段话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老子自己的一生,始终以周守藏史的卑职自处,就是效法“居善地”的道理;历史上许多圣君名臣,宽厚容养,成为“心善渊”的榜样;诸葛亮的三顾出山,终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与善仁,言善信”的楷模;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君臣上下,大体都蕴涵了“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精神。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它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世界里,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这是古人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就的一副对联,以此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

老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动善时”;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忧患而安然处顺了。

篇5

关键词:《周易》;文化;精神

一、前言

《周易》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展示中华民族智慧的著作,包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文化。它是古代中国古代文人对自身生存与发展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与人生哲理。数千年来,“易学”绵延不绝,滋养着华夏文明。

二、《周易》成语中的精神文化意蕴

《周易》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源泉,从古到今这种观点是毋庸置疑的。在现代汉语中能找出许多诗词、格言、成语和谚语都来自于《周易》。了解这些格言警句、成语,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周易》的认识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1.《周易》成语中展现坚强不息精神

“自强不息”这一成语出自于《易经・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中表达了古人十分重视和强调天地万物生命的变化、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生生不息、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这正是中华民族坚强不息伟大品德的真实写照。

“持之以恒”,这条成语出自《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这也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坎坷磨难,没有停止过对民族进步和发展的追求。可以说,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品格,才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

2.《周易》成语中展现包容精神

《周易》中表示中华民族包容精神的成语有:“厚德载物”、“殊途同归”。

“厚德载物”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是说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它以自己宽厚的品德负载着万物生长。人们应该学习和效法大地的这种品德,包容和吸收一切生命和智慧。

“殊途同归”,出自《周易・系辞下》有“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后形成了这个成语。这条成语,一般是指“走不同的道路而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但其语源却是提倡不同派别、不同类型的思想相互渗透、彼此交融、从而在共同的目标下实现有机的融合,实际表现的是宽容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强烈的兼容意识。

3.《周易》成语中展现谦虚美德精神

《周易》中表示中华民族谦虚美德的成语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谦尊而光”、等。

“谦谦君子”,即谦虚而严于律己的人。源出于《周易》第十五卦―――谦。“谦卦”初六爻辞为:“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意为:一个谦虚而严于律己的人,即使是过大江河(象征艰难险阻),也是吉祥平安的。

“卑以自牧”也出自《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王弼注:“牧,养也。”高亨注:“余谓牧犹守也,卑以自牧谓以谦卑自守也。”意思是要求保持谦虚的态度,提高自身的修养。

4.《周易》成语中展现自身做人的成语

《周易》中还有一些关于做人的成语:“进德修业”、“乐天知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进德修业”出自《易经: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所谓“进德修业”,一是通过读书修身养性,使道德达到至美至善之境;二是通过读书来增强学识,获取专长,以便在社会上谋求必要的生存与发展

“乐天知命”该成语出自于《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乐天”就是乐观、开朗。“知命”,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保持乐观的心态,用豁达的心胸面对每个人每件事。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来自《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这句话的意思是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志趣、意见相同、价值观比较一致的人,还是比较容易能够得到彼此的认同,进而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从而互相响应,自然地聚集在一起。

以上成语讲的是个人的做人和交友的一些基本原则。此外,还有我们常常说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些都来自于《周易》。这些的成语从很多方面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诠释,它们自身都包含的哲学思想与智慧直到现在对我们的生活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

总之,这些来自于《易经》中的成语经过了历史的洗练并且保留下来,表明它们所蕴涵的思想与智慧仍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而作为这些成语来源的《周易》,依旧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大钧,《周易概论》,巴蜀书社,2010年

[2]高亨著,王大庆整理,《高亨九讲》,中华书局,2011年

[3]黄树生,《周易》与现代汉语渊源关系例说,《无锡教育学》,1998年第5期

[4]唐明邦,《周易》的文化价值与周易研究热 ,《黄冈师专学报》,1994年第9期

[5]康怀远,简述《周易》德论凝练的民族之德,《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篇6

1、我们可以死,但是永远不会变节!我们可以死,但是要自由和尊严地去死!我们可以死,并不是因为我们不重视生命,不是因为我们不重视我国人民进行的创造性事业,看不到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有权得到的光荣的未来,而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同这种思想,这种前途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2、擦地板何洗痰盂的工作何总统的职务一样,都有其尊严存在。

3、人的一切尊严,就在于思想。——巴斯葛

4、一个真正伟大、骄傲而又勇敢的民族宁可面对战争的任何灾难,也不愿在牺牲其民族尊严的情况下换得卑贱。

5、人要想对自己的尊严有所觉悟,就必需谦虚。的确,人性是尊严的,但这样说还是不甚明确的,也是不完整的。说人是尊严的,这只限于没有私心的、利他的、富于怜悯的、有感情的、肯为其他生物和宇宙献身的这种情况。

6、幽默乃是尊严的肯定,又是对人类超然物外的胸襟之明证。

7、生命转借给我们的朋友,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转让尊严之名,把自己的荣誉安在他人头上,这却是罕见的。

8、自尊,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性。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

9、生命的尊严使普遍的绝对的准则。生命的尊严是没有等价物的,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10、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11、我们的尊严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懂得什么。

12、国家的尊严比安全更为重要,比命运更有价值。

13、傲慢是一种得不到支持的尊严。——巴尔扎克

14、哪里有理性、智慧,哪里就有尊严。——马丹·杜·加尔

15、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

16、不要让一个人去守卫他的尊严,而应让他的尊严来守卫他。

17、人必自悔然后人悔之,家必自毁然后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

18、生命的尊严正是超等价物的一切事物的基点。

19、珍视思想的人,必然珍视自己的尊严。——苏霍姆林斯基

20、在文学上,年轻人常常从担任法官开始他们的生涯,只有当智慧与经验到来时,他们才终于获得了受审的尊严。

21、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勇于不惜一切地去维护自己的尊严,那么,这个国家就一钱不值。

22、生命的尊严正是超等价物的一切事物的基点。——池田大作

23、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思卡尔

24、尊严是文明,但又像一层贴在脸上的东西一样容易脱落。

25、我想一个人的尊严,并不在于他能赚多少钱,或获得了什么社会地位,而在于能不能发挥他的专长,过有意义的生活。一百个人不能都做同样的事,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虽不同,可是发挥自己的天分与专长,并使自己陶醉在这种喜悦之中,与社会大众共享,在奉献中,领悟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现代人普遍期望的。

26、人的尊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他的信念……它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海卡尔

27、根本不该为取悦别人而使自己失敬于人。——卢梭

28、生命的尊严使普遍的绝对的准则。生命的尊严是没有等价物的,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池田大作

29、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

30、傲慢是一种得不到支持的尊严。

31、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

32、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柯林斯托姆

33、不知道他自己的人的尊严,他就完全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

34、珍视思想的人,必然珍视自己的尊严。

35、我们的尊严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懂得什么。——桑塔亚那

36、不知道他自己的人的尊严,他就完全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席勒

37、幽默乃是尊严的肯定,又是对人类超然物外的胸襟之明证——罗曼尼·葛瑞

38、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

39、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40、不要让一个人去守卫他的尊严,而应让他的尊严来守卫他。——爱默生

41、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

42、一个真正伟大、骄傲而又勇敢的民族宁可面对战争的任何灾难,也不愿在牺牲其民族尊严的情况下换得卑贱——西·罗斯福

43、擦地板何洗痰盂的工作何总统的职务一样,都有其尊严存在。——尼克松

44、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普列姆昌德

45、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

46、高度的自尊心不是骄傲、自大或缺乏自我批评精神的同义词。自尊心强的人不是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而只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

篇7

——以前,喜欢过一个姑娘。

书名:《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作者:程浩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程浩,网名“伯爵在城堡”,1993年生,2013年8月21日去世。二十年间,他没有下地走过路,疾病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是真正“向死而生”的人。自称“职业病人”的他,在一个个孤单而漫长的夜里,用一句句格言,写下他超越少年的对生命的渴望、对不幸的宽容、对造物的慈悲。他说:“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这本书是他的生命之作。这几十万文字,都写于他去世前的两三年时间。此时的程浩,体重不到30公斤,身体严重变形,每一个字都是他用鼠标一下一下点出来的。书中不但有关于生死的严肃拷问,还有很多风趣机智的文章和对答,以及少年的怅惘和对爱情的憧憬。

昂着头的艺术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过着浑浑噩噩、自暴自弃的生活。我不再读任何一本书,不再主动和别人说话,不再表达自己的喜好。每天沉溺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用当时尚且可以自控的双手,完成一场场毫无意义的血腥杀戮。我必须用别人的伤痛与愤怒,来证明自己仍然活着;必须用虚拟世界里的荒唐胜果,来麻痹现实人生中的残酷失败。

那一年,我十五岁,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光。

直到某一天,一个停电的雨夜,我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世界原来如此脆弱不堪,只需要一场稍大的雷雨就可以使它顷刻毁灭。我盯着黑暗的电脑屏幕,听着窗外雨水落地之声,仿佛是无数锋利的石子击打在我的心窝,痛得我流下了眼泪。

那时候,我并不能真正明白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那时以为,人生就像一杯水,疾病就像一滴墨,它让我的水浑浊暗淡,让我的人生失去光明。许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人生可以是一杯水,也可以是一片海,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内心。心是大海,便能包容缺隧,同化污秽,永远保持自身的通透明净。

命运如此,休论公道。不幸与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承担。可惜人生需要经历,需要沉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是不能明白这个道理的。

那个下雨的夜晚,改变了我的一生。它用直面孤独与黑暗的方式,把我拉回现实,让我重新思考关于生活的种种问题。比如生活、梦想和未来。虽然我不知道自己将会在何时死去,但至少不是现在。在死之前,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又该朝何处进发呢?

从那之后,我开始认真地对待生活,每天阅读大量的书籍。正如狂人尼采所说:“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孤独和痛苦的日子,使我有足够的时间对那些尚未翻阅的书籍,保持一种“生吞活剥”的好奇心。我就像当初迷恋网络游戏一样,用近乎自虐的方式,一天十几个小时不间断地阅读。虽然我不知道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但我觉得这就是认真生活的表达方式。

然而,疯狂地阅读并没有给我乏味的生活带来多少乐趣,反倒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一种难以想象的寂寞。就像一本书上说的:“你知道的越多,你越会觉得自己像这个世界的孤儿。”我希望能有一种途径,可以把我人生中最华彩的篇章,拿来提前上演。就像转瞬即逝的绚丽烟火,用自己全部的能量照彻夜空,随后归于沉寂。

篇8

论文关键词:济慈,迪金森,诗歌,死亡,真实,美

死亡意象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1795-1821)和美国现代诗歌先驱艾米莉·迪金森(1830-1886)的诗歌中占据重要篇幅,传达深刻意义,反映了诗人关于生命、真实、以及美的思索。死亡的主题一直令济慈迷惑不已,也贯穿了迪金森的隽永诗行。济慈在短短25年的生命之中,遭遇了6名家庭成员的死亡,[①]这使他坎坷波折的生命中对不幸更加深刻感受。[②]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从未沦入自怜自艾。他在诗歌中抒发了对生命的执着,寻找绝对的真与美,字里行间交错着忧郁与欢欣,快乐与痛苦,生存与死亡。比较而言,迪金森则更为含蓄、内敛,在诗歌中对于死亡的质疑多过陈述,思索重于结论。生存的痛苦以及对死亡的想象也是她诗歌的主题之一。她写了500多首有关死亡的诗歌,语调变化跳跃,从怆痛到狂喜,从认同到质询,不一而足。

济慈对于死亡持有的观点比较而言可谓相当传统。他预感到夭亡的可能,恐惧自己可能“会不再存在”,对诗歌的追求也将会戛然而止。他在一首十四行诗中写到:

“……那时真实,我孤独站立

在广阔世界的海滩,沉思,

直到爱与名声沉入虚空。”[1]1818[③]

诗人对于空虚和徒劳的忧虑跃于诗行之上。在1817年的一首“睡眠与诗歌”之中,济慈只祈求得到“10年的时间/ 让我可以投身/ 诗歌之中,可以致力/ 我的灵魂规定的事业。” [1]这样微不足道的愿望竟然也成为奢求,不到四年他就去世了。

虽然死亡的恐惧如影随形,但是济慈也认为死亡使人脱离琐碎的存在,摆脱痛苦,因而得到最终的解脱。在1819年的名诗“夜莺颂”中,他写道: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 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 忘记这疲劳,热病,和焦躁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削瘦,死亡。“忘掉”实为接受死亡的邀请,从而不再承受肉体与精神的痛苦。他在长诗《恩底弥翁》中,抒发了对长眠的宁静的迷恋:“我已经一半爱上了温馨的死亡,/ 用许多沉思的韵律赋予它温柔的名字/ 让它把我静谧的呼吸带入空气/ 此时死去,似乎最为富丽。” [1] 郭伟在文中指出,温馨、温柔、温暖、静谧、富丽这些形容词可以唤起审美快乐,自不待言;对“鲜红”颜色的官能感受中已经积淀了愉快的想象意义。它们的引入使主体与死亡意味之间产生了审美的缓冲。[2]101诗人此时想象了与死亡的妥协,和死后的宁静。在“睡眠与诗歌”中,他注意到了希望的美:“我们安静栖息,像是上卷的两颗宝石,/ 在珍珠壳的深处论文的格式。” [1]L120-121对于他而言,“听得见的旋律如此优美,但是/ 最美旋律罕有闻……” [1]死亡被比作更加悠扬的音乐,只是没有人听闻而已。

迪金森关于死亡的诗歌反映了她所处的时代之中社会和思想的冲突,基督教虽然日渐式微,却仍然占据最高统领,尤其是在她隐居的麻省小镇艾默斯特。她相信上帝的存在:“我知道他存在着/ 在某处——/ 沉默不语” [3]327[④]。有时候她接受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终结,无人幸免,尽管留给活着的人的伤痛“那么巨大,那么无望,难以想象。” [3]1732她曾经是虔诚的信徒,“伸开我窄窄的手/ 收集天堂”,但是最终却逐渐失去了对神性的信仰,对全能的上帝面对人间疾苦却无动于衷产生了怀疑。人的脆弱犹如诗中秋天的花朵,只能接受生命力的终结:显而易见,任何快乐的花朵都毫不惊讶霜冻用偶然的力量——在嬉戏中将它斩首——金发的刺客随后离去——太阳照旧,无动于衷为默许的上帝衡量过另一天 [3]1624在诗歌中,个体的生死没有多少分量,自然和自然法则对此一视同仁。任何试图逃脱的努力被证明是徒劳的,因此不能不引起诗人的疑惑。她写道:“我当然——/ 祷告——/ 上帝来过吗?”迪金森特立独行真实,虽然满怀对信仰的渴望,却不肯轻易认同宗教的范畴。她以诗歌的形式阐释死亡与永生,而她的怀疑显然一直存在。“我推理,我们可能会死——/ 最强的生命力/ 也不能超越腐朽/ 但是,这又如何?”死亡是必然,但是死亡的意义令迪金森大惑不解。她确实认为:“以前——垂死的人——/ 知道他们将到何处去——/他们将去上帝的右手边。”但是诗人写道:“那只手如今已被砍掉/ 上帝,无法寻找——” [4]224不能确定企及永恒的可能性,但是她宁愿像济慈那样,认为受祝福的灵魂会去往一个“像音乐一样必然”、“像声音一样确定”的世界[3]1453。因此,尽管她不无抑郁,而且认为“死亡是一场对话,进行/ 在灵魂与尘土之间,” [4]199,她依然在名作“因为我无法停下等待死亡”中,把死亡拟人为一位君主,一名绅士,彬彬有礼的同行者,带领诗人穿越生命的不同阶段,走向不朽:自那之后——已是几个世纪——但是感觉都比那一天短暂那天,我第一次觉察马头朝着永恒的方向——[3]712 此处,她与济慈一样,把生命看作一场旅程,而死亡与永恒是最后两个驿站。如程光泉文中所言,对死亡意识的描述,迪金森是独特的,也是承先启后的。她不是单纯地歌唱或诅咒死亡,也不是把死亡当作生的质料和目的。她在超越死亡,并通过死亡达到永生。她对死亡的态度除了淡淡的哀愁,甚至有一种超越之后的开朗疏阔的情怀。[5]128

值得注意的是,迪金森对于死亡的态度始终是含混两可,没有明确认定死亡带给她的是祝福还是虚空。马头朝向永恒的方向,但是,从那天起,却已经是几个世纪过去。诗中的天真女孩子终究有没有达到永恒,没有任何暗示。她承认“这个世界不是结论/ 一个种类站在远方,”但是远方与此在的距离,是一个问题。灵魂和死亡的对话并没有得出共识,相反,“……争辩从头开始——/ 灵魂转身而去,/ 只是为了留作证据/ 脱下了一袭肉体外衣。” [4]199 尽管“有两个可能/ 有一个必然/ 还有,一个应该。/ 无限的折衷/ 是我愿!” [4]225,但是无限的折衷似乎并没有意愿中那么触手可及。她对死亡困惑不定,却同时受到另一种生命的吸引。在给T·W·希金斯的信中,她表达了对于死亡的深切关注和痛苦困惑:“我没法告诉你永恒看上去是什么样的。它就像是大海包围了我。”死亡带走了青春、欢笑、激情与梦想真实,但是也把所有悲伤和苦难消除,留下一种未完成的美。济慈认为:“诗行、美名和美确实强烈/ 但是死亡更为强烈——死亡是生命的至高奖赏。” [1]1819在生命旅程的困顿之后,安谧的睡眠使人向往,尤其是确知永恒就在前面。济慈的观点在“论死亡”(1814年)得到了最好的阐释:假如生命不过是梦,死亡能否是睡眠,而一幕幕幸福不过是幻影转瞬?短暂的欢乐不过一种版本我们却以为最大的痛苦是死去。世间之人游荡哀伤,多么奇怪,却不能舍弃崎岖的道路也不敢独自面对将来的宿命不过是一梦终醒。[1]死亡是重生的一个过程,但是世间之人没有能力认识到这一点。迪金森在一首短诗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对于一些人,死亡的重击就像是生命的重击他们在死以前从未活过——他们要是死去,在死之时早已死亡,生命力展现。[3]816死后而生似乎是诗人的诗歌生命的写照。他们通过赠与世界天才的诗歌而延续生命,对真和美的追求在作品中得到永存。济慈平静地接受了“死亡令”,[⑤]但是他的理想没有落空,终于“跻身于英国诗人之中”[⑥]。陆晓认为,迪金森以一种平和冷静的态度看待死亡, 认为死亡只是肉体的毁灭, 死亡带走我们所爱的人, 但不朽的灵魂只有经过死亡这一必经阶段才得以获得永生。[6]94在她沉思内敛的一生中她始终是一个“无名之辈”,从未品尝过成功的甘美。但是死亡并没有吞没诗人的才华。迪金森在给希金斯的信中写道:“如果名誉属于我,我不能逃避。”这是诗歌的名誉,是诗人生命得以长存的一种凭籍。尽管生前籍籍无名,她在死后声誉鹊起,成为影响现代美国诗歌的两位巨匠之一。济慈和迪金森留给后世无的价诗歌财富得以永存,像是“半开的花朵”[⑦],不必担心时间的侵蚀,即使名字如济慈所言“写于水上”。

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说到:“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论文的格式。这成为后世流传的关于艺术与永恒的格言警句。蒋培君认为,在淡忘和超越了世俗价值之后,济慈的精神世界获得了多的自由,他更为关注生命本身的存在,关注这种存在的尊与价值。为此,他总是努力地去发现美,全身心地去欣赏美。 [7]111迪金森对此遥相呼应,描述了相逢于死亡的两个人。他们因为对于真和美的追求而成为知己:我为美而死,对坟墓几乎还没有适应一个殉真理的烈士就成了我的近邻——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倒下”?我回答他“为了美”——他说:“我为真理,真与美——是一体,我们是兄弟”——就这样,像亲人,黑夜相逢——我们,隔着房间谈心——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覆盖掉,我们的姓名——[4]120在生命的征程中真实,追求真、追求美的诗人也许一直是孤单的行人,但是死亡让他们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行者。如杨甸虹所言,迪金森最富生命力的诗歌恰好使那些欣喜和痛苦的“现时”瞬间成为 了“永恒”[8]40。 迪金森的这首诗令人动容,也不无准确地预示了诗歌永恒的力量,激励诗人超越死亡,企及美好与真实。济慈接受死亡的必然事实,在诗歌创作中探索永恒的可能性,并因为诗歌的创作而获得了文本的永恒。迪金森死亡主题的诗歌含混地指涉永生的概念,不满足接受成规的模式,以沉思、反问、设想的方式,在诗歌中穷尽对于死亡命题的探讨。两者遥相呼应,印证“真即是美”,死亡是追寻真与美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死亡因其真而无疑晕染了美的意味。诗歌提供了一种空间,使诗人得以消解死亡,接近永生。

[②] 在1816年写给G·济慈的信中,济慈说:“世界充满悲惨、心碎和疾病,压迫无处不在。”

[③] 文中济慈的诗行大部分引自Ellershaw的选集,作者自译。其余为通行译本。在引用意注明创作时间。

[④] 文中迪金森的诗歌大部分引自Johnson的选集,作者自译。其余引自江枫的译本。

[⑤] 1820年2月3日的夜里,济慈吐血。他说:“这个颜色不会骗人。这滴血是我的死亡令。我必死无疑。”

[⑥] 见1818年10月写给G·济慈的信中。

篇9

保护水资源班会主持词【1】 女:水,生命之源。正是由于有水,地球才有了绿色,大地才

有了生机,人类才有了希望。

男:正是因为有水,才有绿色的小草,才有枝繁叶茂的大树,

才有美丽的花朵,才有自然界的风情万种,绚丽多姿。

女:因为有水,才有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鸟儿在树林间歌唱。

男:水,生命之源,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了我们的家园,

为了明天,为了我,为了你,请节约用水。

合:育英小学198班:节约水资源主题班会

《水,生命之源》现在开始。

男: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快板小队带来的节目听快板猜谜语

表演者;李正 彭一珂

女;从这个谜语中我们看出水资源非常重要,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水资源呢?

男;下面请听四个小博士来给大家讲述水的知识。表演者

女:他们讲述的真好,因为有了水,地球才有了生命。

男:因为有了水,我们的 生活才充满了阳光。

合:请欣赏歌舞小队带给大家的一首优美的歌曲 演唱者是()

男:燕子飞了,还有来的时候。

女:杨柳枯了,还有青的时候。.......

男: 但,这一切的自然美,如果没有了水,就黯然失色。

女:那么,你知道水对生命的作用吗?

男: 下面请同学们讨论:水对生命的作用

活动二:同学们分组讨论:水对生命的作用

女:那个小组来回答一下讨论结果。

女:它是生命的主体,人体70%是由水组成的。

男:它是构成生命的要素。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不饮水。

女:汶川大地震被埋地下,消失的生命,

大多都是因为长时间缺水。

合: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

为了我们的明天,节约用水。

男:下面请听诗朗诵《水,生命的源泉》朗诵者()

女:因为她,大地才有春华秋实,五谷丰登,和谐美满。

男:不错,是她孕育了生命,孕育了地球的勃勃生机。

女:接下来,请欣赏小品《打水仗》小品表演队()

男:是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同学缺乏节水意识,浪费水的现象时有发生。

女:水源有限

男:水源短缺。

女:生命告急。

男:水,已向生命拉响了警钟。

合: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节约用水

女;请大家来说说:节水小窍门

(窍门一:一水多用:

窍门二:利用节水用具,如,节水马桶,节水龙头.......

窍门三:水的循环使用;

窍门四:改进用水设施:

窍门五:利用海水净化)

男: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比如,开着水龙头,干别的事情

女:对,这样的现象还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哑剧《洗衣服》。

(哑剧表演者:)

男:同学们,看了这个哑剧,你有何感受?

女:请看小品:《感受》表演)

男:是啊,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保护水资源班会主持词【2】 一、话题引入,交流信息。

蓝色的地球演奏着生命的旋律,绿色的世界养育着万千的生命,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我们共同吮吸着地球妈妈的乳汁,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就是水,生命之源。

当今世界,节水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沿海城市,缺水问题似乎还不怎么明显,但在许多地区,缺水情况仍然十分严重。 由于上海已被评为国家首批节水城市,所以我们更应该积极响应,为节约国家的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尽自已的一份微薄之力,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整洁、美好、生活更健康,让我们的家园成为一个真正的绿色家园!

部分同学介绍他们收集的水资源的有关资料。

1、《地球上的水》2、《人是一个水的生命体》3、《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二、运用事例, 加深认识。

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离不开水,我国水资源丰富,有的人就会浪费水,尤其是学生,虽然学校中的行为规范上有着节约用水这一条,但还是有不少人不把这事放在心上,他们在拧紧水龙头时往往不拧得紧一点,在学校中,我们常发现这种现象,当我们看见时,我们将会去拧紧,但不可能每次都那么凑巧的被遇见。

情景短剧:《水龙头的倾诉》

其实大部分的人还是有节水观念的,生活中也能做到节约用水,而且做得还很好。

节水小故事:《用水要象用油那样》

三、联系实际, 增强效果。

再来看看我们生活中或你周围,大家的用水情况怎样呢?

1、 个人用水量情况调查。

2、 家庭用水情况调查

3、 生活中浪费水情况调查。

4、 生活用水的污染情况调查。

四、讨论辨析, 导之以行。

现在让我们想想怎样让秀丽的景色永驻人间,让清水长流不断,只有洁净的水能才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草木,鸟语话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宁静,愉快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给人们带来的是恐怖灾难,所以,人们必须认识到防治水污染的严重性。

请大家针对下列现象展开讨论,并能积极发言,表述自己的看法。

1、 江河湖海里水那么多,我想,不节约用水也没多大关系。

2、 有些人洗手洗脸打满一盆水,洗完就倒了。

3、 有些同学在水龙头下洗手,洗完没拧紧龙头就走了。

4、 有人认为河里的水被污染了跟我们没关系,我们喝的是自来水,纯水。

(学生讨论后交流发言)

五、集思广益, 表达决心。

现在我们是小学生,还不可能在开发水源、处理水污染方面为国家作贡献,但是节约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应该从小节约用水,不浪费每滴水,如果哪一天。在世界上没有水了,那么结果将无法想象。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制止浪费,保护水资源。

交流节约用水的办法。

用格言的形式来表达节约用水的决心

六、感情朗诵,深化主题。

同学们,今天的班会上,大家发言很积极,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制止浪费, 保护水资源,让我们牢记:生命从水中来,水是生命之源!让我们一起在诗歌《水,生命之源》中结束我们今天的主题班会。

朗诵《水,生命之源》

保护水资源班会主持词【3】 观察图片:这些用水方法怎么样?

看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谈看法。

主持人:是啊!看着水龙头的水哗哗地流,你也许会觉得很可惜,也许会认为这算不上什么,可你知道吗?水和空气一样是人类和一切生物所必需的基本物质。科学家早已证实,早期的原始生命起源于水。水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8%,所以有人称地球为水球。很久以来,人们都以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然而今天,水开始成为稀有资源,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请听三句半保护水资源。

茫茫宇宙大无边,

恒星行星万万千,

只有地球才有水,

真可怜!

地球上面水挺多,

就是太咸没法喝,

淡水只有一丁点,

靠它活!

地球淡水本就少,

若再浪费不得了,

防止污染节约使,

保保保!

中国地大物又博,

别忘人口也最多,

人均有水相对少,

有啥招?

普定夜郎湖来绿水库,

咱安顺人民的水葫芦,

千方百计防污染,

护护护!

要想节水办法多,

一水多用是法宝,

淘米洗菜浇花草,

冲厕所。

自来水可真方便,

又能洗来又能涮,

谁要把它瞎糟蹋,

咱们和他把账算,

对对对!

谁要把它瞎糟蹋,

我们和他把账算,

把账算!

主持人:水是我们的生命源泉,我们不能没有水,浪费水可耻!下面请听相声洗衣服。

甲:呦,这不是小红吗?好久没见了啊!

乙:是啊!

甲:呵,我刚发现,今天穿的衣服挺精神啊!

乙:嗨,这哪是精神啊!这是因为洗衣服洗得好。

甲:怎么洗的?把秘诀给我传授传授。

乙:成!(快速说)先用狗牌洗衣粉打一遍,将水龙头开至最大哗哗一冲,这是第一遍。

甲:噢,这是第一遍。

乙:(快速地)再把兔牌领洁净喷上,放一大盆水,以每秒800公里的速度将衣服扔进盆中,双手迅速抓住衣领口大喊:洗刷刷,洗刷刷,喔喔。

甲:呵,还带唱的。

乙:(放慢语速)猛搓衣服。只见晶莹的水花四溅飞扬,(深情地说)整间屋子都湿了,连澡都一块儿洗了(感动地说)。

甲:您等会儿吧!

乙:嗯?怎么了?

甲:您这一盆水是多少水啊?

乙:没多少,就一浴盆水。

甲:这还没有多少呢!不行,你太浪费了!

乙:(咄咄逼人地说)怎么不行,怎么不行!日本鬼子被赶走了,人民当家做主人了,全民幸福奔小康了,我家洗衣服多用点水咋了!

甲:俗话说得好,穷啥不能穷教育,苦啥不能苦孩子,费啥不能费水源啊!

乙:那你是怎么洗衣服的?

甲:我把衣服放在水池子里,将水龙头轻抬2.25毫米,等30秒后会滴出一滴水珠,一定要调整好衣服的位置,让水珠正好滴在污渍上。

乙:那其他地方呢?

甲:干搓呗

乙:啊?干搓!?

甲:是啊!这样多省水啊!

乙:我的天!

甲:哈哈,咱们还是好好洗衣服吧,既别浪费,也别用水珠洗衣服。

乙:对!在节约的前提下把衣服洗干净。

主持人让学生谈感受

篇10

关键词:紧急避险;紧急避险的客体;生命权的衡量

一、牺牲他人生命保全自己是否成立紧急避险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21条的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或个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实施的损害另一个较小合法利益的行为。可见,在合法权益面临紧急危险时,法律允许行为人通过牺牲较小的合法权益来保护更大的合法权益。那么,当只有通过牺牲一个人才能保全另一个人的生命或者牺牲少数人才能保全多数人的生命时,该情形是否属于紧急避险呢?笔者认为要分析是否成立紧急避险要从两个方面考虑,紧急避险的本质以及生命利益能否作为紧急避险之客体。

二、紧急避险的本质

关于紧急避险本质的问题,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界存在不同认识,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代表性主张:

(一)阻却违法性一元说

持该学说的学者认为,在紧急避险的场合,避险行为之所以被正当化,是阻却了违法性的缘故。该说在德国是有力的主张,在日本则为现在的通说。例如,小野清一郎、团藤重光、西原春夫等均持此立场。①

(二)阻却可罚的违法性说

该说认为,违法性的概念应该统一,不能说民法上违法的行为,在刑法上是合法的。由于紧急避难一般要承担赔偿损害的民事责任,在民法上是违法的,所以,认为紧急避难阻却违法性是不妥当的。实际上,紧急避难阻却的仅仅只是可罚的违法性,而不阻却一般的违法性。②

(三)阻却责任一元说

该说认为紧急避险是阻却责任的事由。该说认为紧急避难行为毕竟是违法的,只是限于以期待不可能性为理由阻却责任;或者说因为紧急避难侵害第三者的法益,所以是违法的,由于没有适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因而阻却责任。该说在德国以M•E•迈耶的思想为基础,在日本从泷川幸辰博士开始,平场安治、龙川春雄等所主张。③

以上关于紧急避险本质的学说虽然存在分歧,但是不难看出它们都肯定紧急避险是有益于社会的不可罚行为,只不过在其阻却的是违法还是责任上无法统一,那么从紧急避险的本质上仍然不能得出确定答案,因为牺牲他人保全自己的行为焦点还是在于法律是否允许生命利益之间的衡量,也即生命权能否作为紧急避险之客体而存在,对此刑法并不明确规定,我们只能从国内外学者的学说认识中寻找可能的答案。

三、生命权能否作为紧急避险之客体

(一)国内外刑法理论上相关学说概述

1、英美法系刑法理论上的学说分歧

关于紧急避险中生命能否衡量的问题,美国刑法理论上认为,生命等价,即人的生命价值不因人的种族、年龄、健康、地位等不同而有差异。因此,为救一人而牺牲另一人是不符合紧急避险合法辩护的构成条件的。如果在不牺牲一人则必然造成二人丧生的情况下,允许有紧急避险的合法辩护。但是必须附带一定条件,即不存在主观上的任意选择性。例如,两个彼此用绳索系在一起的登山者,其中一人滑落崖边而悬挂在空中,另一人又无法把他拉上来,要是这个人不解开绳子则他自己也会慢慢失去控制而两人同归于尽,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他解开绳子救了自己,虽然这不符合登山者的道德标准,但在法律上可按紧急避险作免罪辩护。很显然,这一原则,留给决定紧急避险的人从中得益的余地,他可以证明自己故意剥夺他人生命是为了保存自己生命。④

2、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上的学说分歧

在日本刑法理论上,有学者认为,对于能否牺牲他人的生命以救助自己的生命的问题,由于人的生命在法律上都被看成是相同价值的,这种场合,也可以承认是紧急避险。⑤也有学者认为,生命是人的生存的基础。生命的基本的不可侵犯性,是所有利益的根源,包含自律性的要求在内,生命与生命对立时,被攻击的生命并没有能进而加上“自律性”的利益。从而,牺牲他人的生命避免对自己的生命的危险时,经常不成为避险过当,可罚的责任能被“阻却”。⑥该观点实质上主张此种情形下的紧急避险不阻却违法性,但阻却可罚的责任。然而,德国通说认为,生命之间没有衡量。在涉及自然人生命的法益之处,是不允许数量化的。在法律面前,每个自然人的生命,就像从《德国基本法》第1条,第2条,第3条中得出的结论那样,都是处于同样等级的,不存在不同的“生命价值”。此外,所有在宝贵的生命和不那么宝贵的生命之间进行的等级区分都是不允许的。当人们想要仅仅在生命紧急状态的极端案件中,承认国家社会主义者宣扬的“无生命价值的生命”这个类型时,就将导致无人性和不人道。今天,这一点在原则上是没有争论的。不允许的还有,根据在冲突中存在的自然人生命的数量所进行的权衡。这种牺牲小部分无辜的人来拯救许多人的做法,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⑦

3、我国刑法理论上的不同见解

对于紧急避险中生命之间能否比较的问题,我国刑法通说认为:“生命权利高于其他任何权利,任何人不得以牺牲他人生命的代价来保护其他权利;生命权利之间是等价的,不能以牺牲他人生命的代价来换取自己生命的保全。”⑧也有学者认为,生命虽然在质上不能作比较(人的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具有同样的价值),但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一人的生命与数人的生命应该是有差别的)。⑨还有学者认为,如果说生命是等价的,那么,就可以用牺牲生命的方法来保护等价的生命,尤其是可以牺牲一个人生命的方法保护多数人的生命。可是,生命是人格的基本要素,其本质是不可能用任何尺度进行比较的,尤其是不能将人的生命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然而,如果不允许以牺牲一个人的生命保护更多人的生命,则意味着宁愿导致更多人死亡,也不能牺牲一个人的生命,这也难以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由此看来,至少对保护多数人生命而不得已牺牲一人生命的行为,应排除犯罪的成立。⑩

上述中外刑法理论上对于紧急避险中生命衡量问题的种种不同阐述,归结起来,有几种处理意见:第一种意见,禁止生命之间的衡量,即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以牺牲他人生命为手段来保全生命。这主要是以德国刑法上的通说为代表。第二种意见,生命具有等价性,因此,可以成立紧急避险。这主要是以日本刑法学说为代表。第三种意见,在以少数人的生命救助多数人的生命情形中,可以允许紧急避险。这主要是以我国部分学者为代表。第四种意见,在以少数人的生命救助多数人的生命情形中,可以允许紧急避险,但必须附加一定条件,不存在选择的任意性。这主要是以美国刑法为代表。

对于以上几种意见笔者认为,如果僵化的绝对的不允许生命之间的衡量,即既不允许质的衡量,也不允许量的衡量,这是有违人类的本能的,而且也不符合大部分民众的情感。但是如果允许主观意志的自主选择,法律的确有重视此生命歧视彼生命之嫌,不符合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最重要的法律原则。因此笔者赞同美国刑法上的意见,在以少数人的生命救助多数人的生命情形中,可以允许紧急避险,但必须附加一定条件,不存在选择的任意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09级刑法学;湖北;武汉;430073)

参考文献

[1] 刘明祥,紧急避险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2] 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 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