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17 14:4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编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编诗歌

篇1

奥运会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对于数字技术来说,其口号应该是“更大(大容量)、更快(高速处理),更全(多种功能)。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数字芯片厂商一直紧盯着CMOSI艺的进展,每一次线宽的缩小都能使他们大获其利。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个以挑战硅材料极限为目标的游戏快要走到头了。如果说处理器厂商还能靠不断地增加内核数目来延续辉煌的话,存储器厂商的口袋中就变不出什么新花样了。不过,就是这种局面,反倒加快了新存储技术的诞生。

如果你一直关注于各媒体的报道,就不会对“相变存储器”这个名词感到陌生。这个在今年多次出镜的技术,最有可能在存储器技术的新一轮大赛中脱颖而出。但实际上,它也不是什么横空出世的新秀了,只是多年来一直在“家”内闭门修炼,如果从1970年第一个256位半导体相变存储器诞生来算,“他”也算是一个接近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了。

既然是有备而来,相变存储器一定有很多优点了。来简单地介绍一下:首先,是一位可变性,即最小可变单元是一位,信息改变时不需要单独的擦除步骤。第二,很快的读写速度,这点不用过多解释。第三,超苗条的身材,因为不是门电路,体积的缩小不受限制。第四,超过目前闪存的擦写次数,这意味着其更加耐用。

其实,这项技术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工作原理与传统的半导体器件不同。这也可以看作是电子技术在寻找硅材料替代品上面的一次成功尝试(现在的相变存储器多以锗、锑、碲的合成材料为主)。这让人不禁想起了多年前热炒的砷化镓材料,其一度被认为将在21世纪全面取代硅材料,但这一预言至今没有实现。现在,我们确实在相变存储器技术上看到了曙光。不过,还不能说这一技术是革命性的。因为,它的出现,不能颠覆现有的电子系统架构。它只是一个老技术的优异替代者之一(还有几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虎视眈眈)。我们还需要等待,这个熟悉的电子世界在质变前的量变还在继续,直到那个临界点的降临。

最后多说一句,各位在看到这本杂志的时候,已经是2010年了,在这里我们谨祝大家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篇2

一、 偏旁拼凑编儿歌

当第一次在课堂上鼓励同学们编识字歌时,他们就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一下《小池塘》一课,有七个生字――阳、姐、波、吹、边、只、红。同学们发言积极,编出的儿歌生动有趣,全班齐读时更是琅琅上口――

阳:双耳加日阳阳阳;姐:女字加且姐姐姐;波:水字加皮波波波……

一溜儿的部首加偏旁,同学们念得热热闹闹,趣味盎然,可我让学生用的还是“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用这些老办法编儿歌,同学们还是得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字形。

二、 关注写法编儿歌

于是,我在肯定了这些识字歌编得不错的基础上,提醒学生说字的组成部件时,如果能把这些部件的位置说清楚,写的时候就不容易出错了。同学们听取了我的建议,将儿歌重新修改。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学生编的儿歌质量明显提高了――

阳:太阳东边升起来,双耳加日日在东;女:女字加且姐姐姐,女生站在左手边;边:走之儿,包个力,里边外边别弄错……

我鼓励同学们把这次编的识字歌抄写在了语文书上,这让小作者们激动万分。很多学生为了取得这样的机会,把编写识字歌的任务,主动从课堂转移到了预习中。有了同学们主动学习的劲儿,第一课时的生字学习渐渐精彩起来,每到教学生字时,教室里便举满了小手,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编的识字歌与伙伴们分享。从《春到梅花山》到《骑牛比赛》,同学们编出了许多有趣的识字歌,这些识字歌,不仅编出了生字组成的部件、部件分布的位置,有的甚至还能提示生字的写法――

回:大口吞小口;

尽:一把尺下两个点,两点排齐躲下边;

休:左边来个瘦瘦人,右边一棵胖胖树;

羊:一点一撇是羊角,三横组成胖身子,长竖尾巴甩得直;

品:一张大嘴吃不完,两张小嘴来帮忙……

三、 形义结合编儿歌

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一个学生为生字“多”编了这样一首识字歌――上一夕,下一夕,一夕太少两夕多。这首儿歌编得很妙,不仅编出了“多”字的,部件的写法,甚至还运用反义词“多”和“少”,编出了多字的含义。我们之前编的识字歌大多局限在“识”的范围内,很少涉及到“用”,我意识到这首识字歌的编成,很有可能带动其他学生识字歌编写能力再上一个台阶,于是,便在课堂上大力表扬,并建议其他同学也回家尝试,将生字的意思编入识字歌。在之后的识字教学中,果然精彩连连――

国:一块玉,真宝贵,一个方框四面围;

意:心上立太阳,礼轻情意重;

冷:两点下命令,招来西北风。快把天变冷,我们要过冬;

掉:课桌少了两条腿,赶快用手扶一扶,书本不再往下掉,爱护公物我最棒;

办:一份力,两滴汗,多动脑子事好办;

起:走自己的路,让梦想起飞;

巴:小嘴巴,张张开,露出一颗牙齿来。

串:糖葫芦,一串串,两个口字一线穿;

牵:大秃头,牵头牛;

界:田当头,八当手,一撇一竖当脚走,小伙伴,手拉手,环游世界一起走;

穿:洞穴下面藏颗牙,咬出洞来穿洞过;

默:一只大黑狗,一声也不吭……

要想把生字的音形义编进一首儿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一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两个月,同学们为了把识字歌编得更有效,每一课的预习都做足了功课――查字典、搜资料,为了避免雷同和错误,还通过电话和自己的小伙伴联系,以便及时更改。期末的时候,我们班创编的很多识字歌都被收录在了校报中,同学们的识字积极性更高了。

四、 形近区分编儿歌

转眼学生上二年级了,同学们的自主识字能力有了更明显的提升。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编单个字的儿歌,而是开始思考“形近字”“形声字”等类别的生字,尝试利用一首识字歌,认识一对或一组字。比如――

棉花地里开棉花,绵羊身上长丝毛,收齐棉花做棉被,收齐丝毛做绵绒。(区分“棉”与“绵”)

一人住,双人往,单住之人常来往。(区分“住”与“往”)

猫伸爪子,抓向西瓜,瓜没吃着,勾出一籽儿。(区分“爪”与“瓜”)

男儿奉令卫领海,邻里互帮耳朵长。(区分“领”与“邻”)

历经九次认真研究,多花力气收获无穷。(区分“究”与“穷”)

再比如――

问:口进门是问,有了问题要解决。

间:日进门是间,珍惜时间要牢记。

闻:耳进门是闻,新闻联播天天有。

闹:市进门是闹,小朋友们不吵闹。

阔:活进门是阔,祖国河山多辽阔。

闪:人进门是闪,电闪雷鸣快下雨。

闲:木进门是闲,周末休息真休闲。

闯:马进门是闯,智力闯关我最棒。(区分含有“门字框”的一串字)

雷:雷雨落进田地;

雪:白雪飘过横山;

霜:下霜相互取暖;

雾:起雾务必安全。(区分含有“雨字头”的一串字)

……

篇3

上大学时,王晓波偶然加入了一个环保社团,开始研究包装回收再利用的公益项目。起初,社团在学校里回收快递盒,交给贫困学生或者残疾人改造成笔筒、收纳盒再进行义卖,但随之出现了很多问题。后来,他偶然看到一种国外巧克力的包装,可以把用完的盒子改造成相框挂在墙上,由此深受启发――与其费力回收改造,不如直接设计好盒子交给受众来改造,并因此将注意力转移到可持续化设计上来。

该项目在王晓波大学时期已经小有成就,还获得了一些资金支持。于是他干脆将其当作了自己的创业项目,和另外三个有志于环保的年轻人共同创立了“盒而特”,让纸盒包装在结构上玩出花样来,并赋予快递盒独特的设计感和实用性,延续它们的生命和价值。

王晓波和团队设计出多款可变身的快递盒。他们将用于变身改造的裁切线印刷到快递盒上,用户在收到快递后,通过扫描盒子上印有的二维码,就能得到盒子的改造教学,从而快速地将盒子改造成多功能收纳盒、日历、iPad支架等好玩有用的物件,以此来延续快递盒的使用生命。

要改造一个盒子很简单,但要完全利用盒子上的每一K素材,不扔掉任何的边角料,而且还要改造得实用又有颜值就是“盒而特”的过人之处了。除了更环保地发挥包装作用,盒子的包装结构也被进行了非常精巧的设计,通过“变身”实现物尽其用。“如果你改造一个盒子,结果还是要扔掉一大半,其实意义不大。”在王晓波看来,他们的设计特点就是要充分契合环保理念,“改造方法简单,易上手,只需要手撕即可。”

一般来说,人们将箱子、盒子封口时,都会使用胶带。但胶带是非常不环保的材料,纸盒尚能回收,而胶带只能焚烧处理,是不可降解的材质。据统计,光去年一年的包装胶带使用量,就可以绕地球将近600圈。

考虑到这一问题,“盒而特”特地推出了一款带“锁”的盒子――只是通过包装结构的设计就能让盒子在组装的过程中完成封口的效果。王晓波形容其就像是中国传统的卯榫结构,刚好契合又不需借助其他工具。

“盒而特”设计的盒子,很多都可以变身为办公用品。比如,把装电视机的大箱子,改造成小凳子。做纸质家具也是他们未来发展计划中的一个方向,“但我们依然会坚持让用户自己动手来改造。”

篇4

一、猜谜语

小学生对谜语有浓厚的兴趣。为了让识字教学变得活泼有趣,教师可以将谜语与学生的识记生字联系起来。除了编谜语让学生猜字外,也可引导学生抓住某些汉字的字形特点,进行联想,学着编谜语。例如在学习“吞”字时,我会出示谜语“一口吃掉天”让学生去猜;教“处”时,我给他们出了字谜“半个多,腿伸长,一竖一点站腿上”,变一变,使谜底变成“外”――“半个多,在一旁,一竖一点站边上”;还有“两个月亮并排走”的“朋”;“一口咬掉牛尾巴”的 “告”……通过这样的识字方法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更能收到很好的识字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二、编儿歌

编识字儿歌是帮助学生形象识字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儿歌和顺口溜识字的方法,幽默风趣,寓教于乐,易学易记,既能展现语文的趣味性,又能提高识字的效果。例如,学习“阴”字时,我会编儿歌“太阳西边下,月亮东边挂”;教“池、驰、地” 时我会编“有水能养鱼虾,有马能行千里,有土能种庄稼”;学习“爱”字念儿歌“爪字头,平宝盖,小朋友真可爱”;还有“小小铅笔尖尖头,上小下大要记牢(尖)”;“小朋友们要坐直,身体不正就要歪(歪)”……

三、用课件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将死板的方块字形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使用时教师可先出示一组象形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富有动感且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提高识字效率。如教学象形字“分”时,我用FLASH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一个简笔画“一把刀把西瓜切成两半”,然后逐渐变成象形的“分”,最后出现简体字“分”。在这种情境体验中,学生对“分”的造字过程一目了然,不仅把“分”的字形牢记于心,同时对祖国的汉字文化也有了初步的感悟。

四、联系生活

学生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上街时,路旁的各色广告招牌仿佛在向他们眨眼;看电视时,屏幕上的一个个字也在不停地闪烁……生活为他们营造了最好的识字环境。因此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星期天,让爸爸妈妈带他们到大街上去“找汉字”,收获一定不小;家中物品的包装上汉字就更多了,诸如“红蜻蜓”皮鞋、“达能”饼干、“光明”牛奶、“雕牌”洗衣粉……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中的字时,他是多么兴奋啊!

五、开展活动

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中定期开展一些有趣的识字活动,例如:早读时开展阅读比赛;做生字树成长记录,每个月评选一次“种树小能手”;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进行“识字大王”比赛等。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非常高,主动识字的愿望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也提高了。

六、讲故事

篇5

在采用了一流的突破性的技术后,现在实时频谱分析仪似乎准备严峻挑战传统扫频分析仪和矢量信号分析仪。实时频谱分析仪从一开始就提供独特的实时功能,但同时只提供了传统频谱分析的基本单元,而现在最新实时频谱则同时融合了实时频谱分析仪与传统频谱分析仪的最佳特点,这是否会使整个局面改观呢?

发展历史

五年前,大多数信号分析仪要么是扫频分析仪,拥有完美的动态范围,但用来分析复杂的信号,带宽过窄。要么是矢量信号分析仪,拥有较宽的带宽,但动态范围过小。当时,大多数工程师只需选择前一种产品或后一种产品。然而有一些用户既需要频谱测量,又需要调制分析。这时,泰克推出了RSA2200A和RSA3300A实时频谱分析仪产品,这些分析仪是为满足这些特定市场需求提供的一系列产品中的一种。

变化的需求

在过去五年中,RF行业发生了明显的技术转型,转向同时融合微处理器处理功能与传统无线电功能的结构,泰克称之为“数字RF”。数字RF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数字信号处理(DSP)代替模拟信号处理,第二类是DSP用来改善RF元件的模拟性能。

第一类数字RF很好的实例是无线LAN(IEEE 802.11),其能够适应信道条件变化。如果无线LAN连接很强、没有干扰,那么可以使用高阶调制技术(如64-QAM)提供更高的吞吐量。但是,如果信号劣化,那么发射机需要调整和转变到低阶调制,如16-QAM或QPSK。这种自适应调制由数字逻辑使用监测无线LAN链路两端获得的信息自动完成。当前设计的大多数无线电使用某类DSP,控制无线电的性能。除改变调制外,无线电还可以改变传输频率。在突发式信号中,无线电可以改变其传送短突发信号的定时。雷达系统使用日益复杂的DSP,调整发送的雷达信号,改善侦测来自日益秘密的标靶的反射的能力。这些DSP新技术改善了性能,使雷达信号侦测起来更加困难。

现代功放器设计采用了第二种数字RF形式。大多数现射机都采用各种预失真技术,降低异道干扰,优化运营效率。其中一种技术是自适应数字预失真(DPD)。这种方法使用发射机输出样本,计算半导体放大器固有的非线导致的误码。然后,DSP算法生成校正系数,用来预失真进入的信号。与没有预失真技术的信号相比,得到的信号会减少频谱失真及降低ALCR。

数字RF的优势如此明显,因此RF行业正在很大程度上转向数字RF,以进行信号处理,改善模拟RF元件的性能,如功放器。数字RF技术不仅改变了RF产品的设计,还改变了测试要求和方法。

数字RF改变整个RF测试仪器格式

数字RF较传统模拟RF有多个重大优势。数字元件的成本正日益低于模拟元件。数字电路对温度变化的灵敏性较低。可以使用软件改变数字RF系统,可以更灵活地调节元件性能。制造过程得到简化,可以更精确、更加可适应地进行调谐。

这提高了对能够进行杰出的频谱、调制和瞬态信号测量的仪器需求。市场上大多数新的分析仪在仪器中同时内置了频谱分析功能和调制分析功能。但是,许多分析仪缺少检测和捕获数字RF信号中存在的快速瞬态事件的关键能力。如果不能可靠地捕获信号,然后进行分析,那么分析仪的带宽和动态范围等特点再好也没什么意义。这种挑战已经明显提高了对实时频谱分析仪的需求,其不仅仅提供杰出的频谱和调制分析,还提供强大的工具,可以发现感兴趣的信号,可靠地触发这些信号,把整个信号捕获到深存储器中。

数字RF的成本和性能优势已经明显提高了许多RF频段中的拥挤程度。这种拥挤要么通过自适应技术管理(在ISM频段中),要么通过强大的法规管理(允许通过多个规定RF频段传送频段非常宽、但功率非常低的信号)。设计人员和法规机构在管理这种拥挤方面都面临着明显的挑战。设备设计人员必须保证其在不拥挤的环境中及在高度拥挤的动态环境中都能正确运行。法规机构必须保证有牌照的频段持有者能够不受干扰地使用频段。

高度拥挤的RF环境的一个实例是典型的RFID安装。尽管RFID分成多种类型,但基本系统是相同的。每个RFID标签都包含着RFID阅读器可以读取的唯一信息(如识别代码)。用来传送标签信息的调制方案相对简单: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或相移键控(PSK)。但是,典型RFID实现中的RF环境可能会非常复杂。一个货物集装箱中可能装有许多RFID标签,可能每宗货物都有一个RFID标签。多个阅读器可能会在非常近的距离内一起使用。RF干扰可能会导致无法理解的阅读错误及不一致的标签阅读速率。由于这些信号具有瞬态特点及不确定的定时,因此如果没有实时频谱分析仪提供的“实时RF”表示显示功能,将很难调试问题。

泰克实时频谱分析仪使用称为DPX的专利技术实现实时RF。DPX每秒进行48000多次频谱测量,提供带色温显示的画面,实时显示RF阅读器/标签环境中发生的情况。然后用户可以使用独一无二的频率模板触发技术,触发有问题的频谱事件,把整个标签一阅读器序列捕获到存储器中进行分析。泰克实时频谱分析仪拥有强大的分析工具,简化了这一任务,但其真正的优势在于可以发现问题,简化问题信号的捕获。

篇6

自本世纪50年代末第一只晶闸管问世以来,电力电子技术开始登上现代电气传动的舞台,以此为基础开发的可控硅整流装置,是电气传动领域的一次革命,使电能的变换和控制成为现实,这标志着电力电子的诞生。70年代出现了第一代电力电子器件,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理论研究和制造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先后研制出GTR、GTO,功率MOSFET等自关断全控型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而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为代表的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开始向高电压高频率、响应快、低损耗方向发展。而进入90年代电力电子器件正朝着复合化、标准模块化、智能化、功率集成的方向发展。各种电力电子新器件不断涌现,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的应用范围已从传统的工业、交通、电力等部门,扩大到信息通信、家用电器以至宇宙开发等领域。事实上,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已不局限于高电压大电流的工业范畴,当你开车、乘电梯、使用计算机、打开空调、用微波炉、使用电冰箱、用手机、看电视、听音乐时,都离不开电力电子技术,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改革

我院教学选用上海理工大学莫正康教授编著的《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它包括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技术与应用电力电子器件组成电路、装置和系统的技术,是以功率半导体开关器件为基础,对电能进行控制、变换与处理,成为弱电控制强电的纽带,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参考教材采用西安交通大学王兆安和黄俊两位教授主编的《电力电子技术》,结合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形式与新要求,选用华中科技大学陈坚教授编著的《电力电子学———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技术》,上述三部著作的作者都是电力电子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在各自擅长的专业方向上有着深厚的知识积累,其著作各有所长,互有偏重。

1.教学内容的精选。本教材紧紧围绕电力电子器件的工程应用,重点讲授了IG-BT、电力MOSFET等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AC/DC、DC/DC、DC/AC和AC/AC四大类基本变流电路,以及PWM控制技术,有利于学生把握学科概貌。参考教材在软件开关技术的基本知识DC/AC变换器以及电力补偿与控制等方面各有侧重,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组织教学内容,为学生打下宽厚的专业基础。

2.基本设计方法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技术。教材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许多电力电子电路与电力电子装置,在讲解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时,反映出作者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科学研究水平和教学经验。

3.加强对学生的自学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几部教材都是电力电子领域的经典之作,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具有工程背景的例题和习题,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讲授本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和使用参考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作积极作用。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电力电子应用技术》涉及高等数学、电工基础、电力技术、电力拖动等知识。它具有电路图与电路分析多、波形图与波形分析多的特点。是电气工程专业中的主干教材。我们采用:

1.抓住教学重点、互动教学。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往往追求讲得细,讲得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可以说教师将几乎所有问题都讲到了,精讲才是问题的关键。教师在讲授典型电路时应抓住电力电子器件在电路中导通与截止的变化过程,从波形分析中让学生理解电路的工作情况,同时应注意培养读图与分析问题的培养。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主动性,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因此除了精讲以外,选则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然后开展课堂讨论,这种教学互动式的课堂讨论教学方法是积极有效和切实可行的,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依赖性,培养和发展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要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画龙点睛般的点拨和启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远比课本多得多,才能让学生接受到更多的新知识,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采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现代化。传统的教学是单一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画电路图、波形图和书写推导公式实在太浪费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我院先后自行开发出可控整流电路工作原理与仿真CAI教学软件,以及电力电子电路辅助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更易于理解、接受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1、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要在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中文专业为二级甲等)以上,方可在毕业时领取教师资格证。非师范类和其他社会人员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

2、教师考编,是进入事业单位单位的一种方式,但前提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预算编制改革

根据国家财政补助的形式,我国事业单位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三种类型。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收益归该单位所有,支出也由该单位负担,有结余不用上交财政,有缺口财政也不给予弥补。其资金来源和经营管理特点类似于企业,但管理体系仍属于预算内事业单位,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范畴。由于其资金来源和经营管理的独特性,和现行管理体系存在一些天然的不协调,因此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影响了预算的正确编制和有效执行。如何克服这些局限性,有效提高预算管理质量,使预算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摆在财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支出预算扭曲了部门预算的本来面目。

基本支出预算是部门预算的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计划,其内容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两部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经费来源是财政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目前也要求编制基本支出预算,但财政不给予经费补助,预算单位需要以项目创收来解决基本支出的经费来源问题。

基本支出也就是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的人员经费及公用经费,自收自支单位不能象其他事业单位一样从财政获得。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所有的收入都是通过市场经营或为政府部门提供有偿服务获得,即所有的收入都来自于项目收入,因此其基本支出是没有经费来源的。在人为地从项目收入中切出一块作为基本支出经费来源的情况下,造成自收自支单位基本支出预算不真实的同时,也影响了项目支出预算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这样的预算扭曲了部门预算的本来面目。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现实情况是:编制人员仅占少数,大多数人是编外人员。如广西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012年实有在职人员145人,其中在职在编人员24人,在职编外人员121人,人员比例是1:5;单位15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在编和编外人员的比例为1:4。所有的项目几乎都是编外人员唱主角,没有编外人员该单位将陷入无法运转的尴尬境地,可见编外人员在该单位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基本支出预算仅反映按照财政部门预算定额测算的24个在编人员的费用,占单位人员大多数的编外人员的费用只能在项目预算中反映。该单位2012年部门预算总额5500万元,其中基本支出预算114万元,占预算总额的2%;项目支出预算5386万元,占预算总额的98%。试想,这样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比例,能客观反映该单位预算的真实情况吗?基本支出114万元真的能名副其实地保障该单位的正常运转吗?

(二)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的口径不匹配。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没有财政补助资金,其部门预算中不包含财政项目的预算。但这些单位往往通过有偿服务的方式承担一些财政项目,而财政项目的收支需在承担单位的年度财务决算中反映,因此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决算数据中一般包含财政项目的费用。部门预算中没有的财政项目费用在部门决算中出现,造成了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的口径不匹配,影响预算和决算的相关性、准确性。如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012年部门预算收入5500万元,部门决算收入8018万元(其中包括财政项目收入1700万元),决算比预算增加46%。表面看是预算不够准确,但扣除财政项目收入后决算收入为6318万元,决算比预算增加15%,预算还是相当准确的。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的口径不匹配影响预决算的质量,也会误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

二、解决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取消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中的基本支出预算

取消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中的基本支出预算,是提高这类单位预算编制真实性、准确性和可执行性的有效途径,而且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符合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趋势。具体来说:

第一,取消没有财政拨款的基本支出预算有利于财政预算监管。有、无财政拨款的基本支出在政府预算中同时存在,不利于准确反映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预算,也不利于对该项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管。

第二,没有拨款的基本支出既没有存在理由,也无法维持预算单位的运转。自收自支单位如果经营不善,基本支出是无法得到保障的,在职在编人员的工资和福利也无法保障,这样的基本支出预算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况且基本支出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中占比很小,完全无法维持单位的运转。前例某单位的基本支出仅占部门预算总额的2%,这种比例的基本支出预算如何保障单位的正常运转?

第三,取消基本支出预算有利于自收自支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有财政拨款为经费来源的基本支出预算,可以保障在编人员在单位不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也可以正常领取工资和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但没有财政经费补助的自收自支单位,基本支出预算对单位的编外人员是很不公平的。编外人员往往是这类单位经营管理的骨干力量,大部分的工作和产值是通过他们的双手来完成的,为什么优先保障的对象却不包括他们?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不能在同一个单位内因为编制内外的身份区别而废止。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前几年为了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对职工不区分编制内外,全部进行“双向选择”,将那些因为工作责任心差没有部门肯接收而落选的在编人员组成一个部门,在六个月的“成长期”后停发他们的工资,让他们去市场寻找项目,创造产值,按照项目收入来提成。虽然在每年的部门预算基本支出部分中预算了他们的工资和津补贴,但这部分在编人员因为没有创造产值,无法领取预算中的工资和津补贴。因此,财务决算中该单位的基本支出总有一定的余额,预决算不能匹配。几年来该单位正是因为实施了不分编制内外的奖勤罚懒、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改革,调动了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各方面工作的都走在本系统事业单位的前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为我国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做了有益的尝试。

(二)改变对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政项目的委托方式。

解决预决算口径不一致的办法就是改变对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政项目的委托方式。目前对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对其他事业单位财政项目的委托方式一样,主要是政府部门直接下达任务书。如果改直接下达任务书的委托方式为招投标,一是解决了项目承担单位预决算口径不一致的问题。项目承担单位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获得的财政项目,可以按一般性经营项目列入部门预算和进行财务核算,其收支就可以在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中同步得到反映,解决了预算和决算不匹配的问题。二是可以节约财政支出。政府主管部门通过下达任务书的方式让下属单位承担财政项目,容易造成项目预算虚高的现象。而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挤掉不合理的水分,有利于控制财政项目支出。三是有利于倡导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因为财政项目没有利润、经费用不完需原渠道返还的属性,承担单位往往花钱大手大脚,甚至滋生腐败现象。如果改为招投标方式发包财政项目,实行对项目承担单位超支不补,节约归承担单位的项目经费制度,就可以充分调动项目承担单位勤俭节约的积极性。

篇9

[关键词]国际图联IFLA 图书馆 变革 创新

[分类号]G250

2011年8月13-18日,第77届国际图联大会在波多黎各(Puerto Rico)首都圣胡安市(San Juan)的波多黎各会议中心召开。大会的主题是:“图书馆的自我超越――整合、创新与信息的普遍获取”,旨在倡导建设一个独特的信息环境,将所有从事信息事业的机构信息进行整合与集成,希望人们能够公平地获取信息和文档,消除交流障碍,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并为每个国家的教育、研究、舒适的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通过分析IFLA 2011年会各专题分会的内容,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国际图书馆界在发展理念、图书馆功能、图书馆员定位、资源建设、知识组织、用户服务、技术应用、图书馆建筑、图书馆规划等多个方面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而这些变化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图书馆的认识,改变图书馆的传统定位和功能,推动图书馆实现转型发展。

1 发展理念

现代图书馆正在逐渐融入到用户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工作过程中,作为一个服务型功能机构,图书馆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无形,但同时它又随时随地出现在人们的身边,变得越来越泛在化。Ngian LekChoh从实践角度提出了未来图书馆发展的7个理念:①图书馆是一种服务(The Library as a Serv-ice),将融入人们的生活,提供实时信息服务;②图书馆是合作伙伴(The Library as a Companion),根据用户的需要以不同的形式提供服务,实现“一个服务,多重表达”(One Service,Multiple Expressions);③图书馆是一种门户(The Library as a Gateway),管理用户个人信息,帮助他们获得可靠而有效的信息资源;④图书馆是一个社会均衡器(The Library as a SocialLeveller),使每个用户都可以平等地获取高效的信息资源;⑤图书馆是记忆库(The libra~"y as Memory),保存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并确保其完整性和可读性;⑥图书馆是一种体验(The library as an Experience),通过图书馆独有的馆藏内容向用户提供一种特殊的体验;⑦图书馆是一个网络(The library as a Network),把丰富的信息、社群和服务链接起来,支持用户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表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在不断拓展,它不仅仅是信息的存储场所,未来图书馆更侧重于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强调为用户营造一种学习、交流的环境。

2 图书馆的作用

简单地认为图书馆重要或不重要、继续存在或是消亡,都是形而上学的。在今后可以预见的时间里,图书馆如何发展取决于环境因素,更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能力和贡献,取决于图书馆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Judit Hare在“建立社会可持续的图书馆:市民参与图书馆的设计”发言中认为,图书馆的生存依赖于图书馆是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人认为在电子世界里图书馆不再重要。而图书馆是否重要取决于图书馆能否嵌入社区,能否实现既定的目标,是否成为文化社交场所,是否拥有读者空间(而不仅是文化遗产的存储地),是不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能否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 泛在图书馆

泛在性问题也引起国外同行的关注。泛在意味着通过不同的设备,可以在任何地点获取所需要的信息。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设施的不断完善,图书馆可以实现使用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获取信息,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图书馆今后需要面向泛在性要求不断加强资源、服务、设施、政策上的保障。Jim O’Dnnell描述了25年以后的泛在图书馆:当图书馆无处不在。其目的是吸引人们关注几个需要关注的关键领域和问题,包括馆藏(当图书馆的场所越来越少而又越来越不相关时采访意味着什么)、服务(谁服务谁,就是说,什么类型的人和设施需要拥有什么样的技能和能力才能使得用户获得最佳的创新自由)和利用(主要反映的是未来的阅读模式),并为此提出了若干政策制订应该关注的领域。

4 图书馆员定位

面对数字化和合作化的趋势,图书馆员应重新定位自己:“研究者与信息的桥梁”,并将这种作用嵌入研究过程。图书馆员需要专攻某一学科并向用户提供关于这一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咨询服务,尤其是要重视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服务。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交流也同样重要。图书馆员应该及时更新其领域知识和计算机技能。新一代图书馆员需要具有3种技能,分别为个人技能、一般技能和学科知识。其中,个人技能包括:分析力、创新力、实践技巧(例如信息的获取、分类、管理和服务等)、灵活性、反思性、服务用户的能力、问题处理能力、适应性、应答能力、兴趣、自发性;一般技能包括:信息素质、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宗教和社会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力;学科专业知识能力包括:元数据、数据库发展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需求、数字存档和保存、馆藏建设和内容管理系统。

5 馆藏科学化

以往指导图书馆馆藏发展的政策常常是一个简单的指导方针,并没有与相应的机构真正关联起来,其制定依据主要取决于图书馆员或核心用户的偏好。El-zuila Maria Bastos将“概要方法”(Conspectus Method-ology)引入到资源建设中,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图书馆馆藏。概要方法的基础就是建立一个学科矩阵,该矩阵将学科馆藏情况与图书馆目标联系起来。具体来讲,该方法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确定馆藏深度等级指标并构建学科矩阵,即从馆藏的支持度、语言、评价和更新情况将馆藏深度分为6个等级,并根据图书馆的目标和特色来确定每个学科的馆藏水平;第二步是制定馆藏标准并划分等级;最后在定最分析的基础上,图书馆员和项目组成员对资源采集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使其达到最优。这种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馆藏发展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馆藏发展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6 数字范式

数字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将越来越深刻。数字资源,尤其是纯数字资源(E―only)将在资源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新西兰一所大学图书馆所设想的2020年的场景是:数字范式(digitai paradigm)将彻底改变组织文化、组织中的人及其工作方式、既定的学术传统以及支撑它们的系统和服务。长期以来,图书

馆适应的是印本资源和物理图书馆,数字范式的影响才刚刚开始。但无论如何,数字范式将导致图书馆的性质、理念、模式、服务产生根本性改变。Derek Law认为,如果图书馆不能提出其与数字化相关的新的生存哲学,图书馆将面对被废弃的风险。图书馆需要确定的是,图书馆到底能给用户提供什么,这是图书馆与Google或微软区别的独特卖点。图书馆必须提供与用户需求相关的服务和馆藏,而不是期待用户的改变来适应图书馆。在新加坡同行看来,今天、明天、甚至可能到2020年,图书馆的角色都不可能改变,改变的是图书馆可以利用的新的渠道的数量和新的环境,以及展现信息的方式,特别是数字化的方式。

7 知识组织

在本次IFLA会议上,不论是语义网(SemanticWeb)的研究者,还是知识组织体系(KOS)的研究者,都将目光集中在了关联数据(Linked Data)上。关联数据成为了与语义网和知识组织体系相关的分会场的重点内容。会议中一个重要的信号是W3c“图书馆关联数据”孵化组的相关报告。W3C“图书馆关联数据”的目标是通过语义网络群体和图书馆群体(以关联数据为焦点)的共同合作,促进Web上全球范围内图书馆数据的互操作。这一组织将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图书馆基础,如元数据模型、元数据模式、图书馆系统的互操作标准和协议以及相应的网络环境,鼓励图书馆将其内容面向Web的互操作环境重新组织,以使这些图书馆的数据能够被更大范围内的其他团体所应用。

8 电子书

随着电子书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同时对于某些有阅读障碍的人来说,电子书技术对他们的帮助更大,比如在有声读物的提供方面,通过电子书技术的应用,他们的选择范围可以更广。Asplund等的论文中提到在瑞典有超过9万个经过著录的有声读物供用户选择,即便最小的分馆也有提供开架的有声读物,或者可以从国家书目中下载有声读物来使用。所有的公共图书馆员都会帮助读者寻找有声读物的位置,而且声读物的借阅是免费的。Beau-mon在论文中提到,对阅读印本有障碍的人来说,可通过最大的在线图书馆(Bookshare)分享那些已经授权的图书。在过去的三年里,Bookshare已经收集了超过3万册图书,这些图书可供全球28个国家的人们阅读。

9 法定电子呈交

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已经实施了立法或达成协议要求出版商提供出版物的电子版呈交,还有一些国家正在寻求制定和实施法定的电子呈交法。每个国家和国家图书馆在立法和实施方面都不断地面临一些关键问题,包括对呈交的数字材料进行收集、保存、提供书目控制和提供公开获取等方面。目前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关于法定的电子呈交模式,它们有的依赖于特定的立法,也有的依赖于呈交协议。

Stirling等介绍了在法国关于法定呈交数字资源的法律情况,并展示它在法国国家图书馆(BNF)是如何被应用到实践当中的。其中关注的重点是对网页的归档,在这方面BNF已有近十年的丰富经验。BNF有一个强大的、灵活而有效的工作流程来对网页进行归档,以确保法国网站上公开的资源能在合法创建的历史存档中找到它们的位置。Gfimpel等介绍了德国电子出版物的法定呈交管理状况,其中包括德国国家图书馆(DNBG)在2006年生效的一项新的法律。对比之前的法律,其修改的最多的部分在于非物理格式资源的法定电子呈交、收集、编目、索引和归档。自从该法律生效以来德国国家图书馆已制定了一个完全自动化的工作流程用于网络资源的采购、编目和归档。使用此工作流程,就可以处理电子书、在线论文、电子期刊和数字报纸,并且能对网站进行归档。

10 移动服务

在图书馆的服务系统建设中,如何将现有的图书馆服务调适于移动应用是很多图书馆都已面临的一个问题。几年以前,大多数的移动设备都仅仅只能收发信息,图书馆在移动应用上的设计也仅仅限于通知、预告等短消息服务。但是随着苹果公司iPhone的推出,很多智能手机生产商的进一步跟进,人们对移动平台的应用期待被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当前很多关于Internet发展的研究报告都一致同意,未来的Internet是移动的Internet,并且都得出智能手机将成为用户上网的主要手段的结论。Gartner在2010年最终用户预测中认为“到2013年,全球移动电话将会超过PC而成为最常用的Web访问设备”,而Morgan Stanley的移动Internet报告则预测“考虑到改变的步伐,我们相信在5年之中,更多的用户将会更乐意应用移动设备而不是桌面PC来接入Internet”。

基于这一趋势,当前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中,除了提供现有的基于桌面浏览器的服务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提供支持移动设备的服务。Tiffini A.省略(WWW,)和基于云计算的具有2l世纪OPAC之称的Word-Cat Local。

14 营销与宣传

在新环境下图书馆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图书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在下降,甚至有消失的危险。究其原因主要是图书馆缺乏自身的营销和宣传。如何展现图书馆的社会作用和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2011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0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颁布了《高等教育图书馆标准》(Standards for Librariesin Higher Education),其中专门提出了图书馆对所在机构的有效性原则,要求图书馆按照对所在高校的作用来界定、发展和测度自己的成果,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这些标准要求:①图书馆应按照所在高校的目标来定义和测度自己的产出;②图书馆应将自己的产出与高校、院系和学生活动的产出对应起来;⑧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应与高校认证要求一致;④图书馆应建立证据集来有效证明自己对高校目标实现的作用;⑤图书馆应明确说明自己在促进学生学习、资料收集、成果的记载和共享、不断完善过程中的作用;⑥图书馆对高校招生和学术研究的作用;⑦图书馆应积极地与学校各方面沟通,明确自己在教育和学校发展中的价值。

15 新馆建设

新馆建设与对图书馆未来的规划与设计密切相关。新建的图书馆应符合图书馆未来的定位与功能需求。为此,要将建筑问题与图书馆的未来功能设计统筹加以考虑。IFLA前主席Claudia Lux在《引领未来的图书馆――挑战与机遇》的报告中,分析了其所在的图书馆将于2018年建造新馆所面临的问题。新规划的新柏林市图书馆,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花费2.7亿欧元。图书馆面临着在馆舍规划、馆藏、服务、组织结构等方面强大的变革需求,要求图书馆在搬迁之前就必须做好规划和设计。为此,提出了图书馆应是知识园区(Knowledge Park)的起点,包含四个要素:网络(越来越关键的因素)、员工、馆藏、服务(用户第一)。所面临的挑战是:新图书馆如何才能成为所有人的指路明灯(Guiding Star),如何成为知识的实验室,如何便利用户的自助,如何支持打破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惯常生活模式。

新馆建设还需要考虑可持续性问题。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应在建筑设计的环保、节能、低耗等方面起到示范的作用。Peter Genovese和Patricia Albanese在《可持续的图书馆,可持续的服务:全球视角》的发言中,倡导绿色、可持续的图书馆建筑项目。他指出,所谓绿色和可持续,包括可持续的馆址选择和发展,节水、能效、本地资源、资源节省和减少废物、室内环境质量以及设计创新。主要目的是从构想和设计一开始就认识到,建造物理的建筑需要实现资源消耗的最小化,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对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影响。

16 发展规划

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馆长的作用尤为突出。而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如何对图书馆的未来作出规划需要的是智慧和对趋势的把握能力。Jaana Tyrni认为,重新思考图书馆是图书馆馆长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但提前要把一切都规划得很仔细是不可能的。管理层必须确定图书馆活动的方向,但不一定规划达到的路径。图书馆最重要的新价值就是勇气。勇气意味着挑战自我。“犯错误”需要勇气,而“犯错误”是图书馆最需要学习的东西。图书馆环境总在变化,这就为图书馆的走向提出了挑战。要积极探寻未来,而不是现在。要重新思考图书馆,不仅仅从员工方面,而且要从用户方面。只有用户才能最终告诉我们未来是什么样子。

芬兰代表在“What and Why Libraries”的发言中提出图书馆的生存哲学是:开放的思维;以用户为导向,而不是以系统为导向;图书馆服务的重心正在从事务转到关系;强调图书馆是社交场所和活的有机体。她提出变革的共性问题是:Rethink(反思)、Redefining(重新定义)、Remodelling Restaffing(人员重新配置)、Restrueting(结构重组)、Renewing(创新)。

篇10

黄沙子的诗因其无法分类而自成一类。他的特点不在他写什么――大多数诗人想靠所写对象的特殊性,来赢取与他人的差异性――在于无论他写什么,都会以和缓、和煦、和畅,无喜亦无悲的语调,让我们安静下来。他可能想,在安静中,我和你才能看到更多,听到更多,想到更多。但他并不为此躲避噪音,也不为此耗费精力打造一座隔音棚,他甚至不在意他的读者是不是可以在诗中凝神屏气。这个被很多朋友不约而同地用羞涩一词来描述的写诗者,这个安静的人,他最喜欢的词语当然不会是别的,是“也”:你说有一天我还是会变老,一个人变老也是好的//房子也会变得破旧,破旧也是好的//房子前的菜地,会长起野草,草也是好的//认识的人渐渐变少,墓地越来越多,能够扫扫墓也是好的//你躺在他们中间,你走得早,但也还有几个你见过的//能够一起说说话,也是好的。(《说好一起变老的》)

“说好一起变老的”,不过,“一个人变老也是好的”――这个“不过”是我加的,黄沙子不轻易使用这样有情感倾斜状态的语词。在他眼里,不同的事物是并存的,相同的事物是变化的。活着的人做他该做的,死去的人也是这样。

黄沙子的这组诗几乎都涉及死亡。死亡如此之安静又如此之真实,其他任何情感比较起来都是不足为道的。任何修辞在此都是奢侈,浪费;无辞可修,只剩下言辞本身在呼吸。那些徐徐拉开的诗行像手风琴的风箱一样会慢慢地、有韵律地缩回来;拉长像是瘦身运动必需的环节,言辞最终像脱去水分的骨头,难以敲碎:棺木打开以后,我看见骨头摆放得一丝不乱//想起我见过的一只小鸟,也是这样在风中瘦着身子//将羽毛和肌肉缩进骨头里,这么多年过去//她的亲人所剩无几,该哭的已经哭过//该打铁的坚持在打铁,但//也只打出了一柄小锤子――此刻我要用它//将棺木中的骨头轻轻敲碎……(《乔迁》)

我承认我从没见过有人将入土经年的母亲,写作一只瘦鸟。是啊,这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见的活着的也是死去的母亲形象的最后定格;它不是修辞格里的比喻,它就是形象本身,含蕴着它该有的一切。我们眼见的死亡并不比以往更密集更频繁,一切如常:它在该来的时候来到,降临到它该降临的人的身上,就像《誓言》中花瓣在该落的时候就无声落下,它落在走路的人身上,也会落在将要平躺的人身上;花瓣陪着人走,人也陪着花瓣且行且说。黄沙子哪里是要用花瓣赋予死亡虚幻的美丽――我想他最痛恨的应当是诗中的虚幻――正因为死亡之不可预计和避免,哀号是不必要的,正如美丽此时也是多余的。

布罗茨基说:“跟死者说话是阻止言语沦为哀号的唯一途径。”(《哀泣的缪斯》)黄沙子对坛子里的母亲说:“我保证这以后/不再换地方了,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的乔迁之喜”(《乔迁》)。他的诗里没有所谓“克制陈述”,他只有“陈述”,没有“克制”;“陈述”给他一种安全感,一种安静感,一种安心感:无论对生者还是死者,我们所能做的只有这么多;一群人安心地活着,另一个人才能安心地上路。这个或早或迟上路的人一定不喜欢灵牌前和坟土前的那些放声哭泣,因为该哭的时候我和你已经一起哭过了。黄沙子是否过早进入知天命的阶段我不清楚,但他肯定谙熟卡夫卡说过的,道路在一根贴近地面的绳索上,它是用来绊人的;他肯定也知道自愿把头颅伸出去,接受生活重轭的佩索阿,那个也是会计的诗人。所以黄沙子说,“我爱这慢慢腐朽的一生/和脖子上日益收紧的缰绳”(《我有一座花园》);“所谓一生,无非是一个人掐住另一个人的脖子/一个人拧转另一个人的手臂/因为疼痛而暂时沉默/因为呼喊而上升”(《较量》)。《劈啪作响》中“灰烬”这个词,不能不让我再度想到卡夫卡陈述过的,“……我是灰色的,像灰烬。一只渴望在石头之间藏身的寒鸦”(《卡夫卡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