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11 13:5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杨玉环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上次我们介绍了骨折患者的营养与膳食,由于骨折患者中大部分有骨质疏松,故继续介绍骨质疏松的营养与膳食。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因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所致的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的代谢性骨病。目前常根据其有无伴发疾病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2类。
骨质疏松患者在营养与膳食上宜食含钙多的食物。含钙多的食物有牛奶、奶粉、牡蛎、鸡蛋、黄豆及其制品、猪骨头汤、鱼虾、干贝等宜多食。其次,萝卜缨、白菜、芹菜、油菜、蒜苗、韭菜、红枣、柿子、橄榄等含钙量较多也应多食。我国水产品很丰富特别是淡水鱼,淡水鱼肉钙的含量有的比海水鱼还多,而且钙在淡水鱼肉内是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更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宜多吃一些。
同时宜补充维生素D并常晒太阳。维生素D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是促进钙沉淀骨化的重要物质,服用维生素D能增强肠道对钙的吸收,并使之沉淀骨化,使骨质坚实。因此,骨质疏松患者宜常服维生素D并晒太阳。
另外,宜多吃含维生素C多的食物,如酸性水果、新鲜蔬菜等,保证钙的吸收。宜食适量补充氟。饮用水中含微量氟化物,有助于防治骨质疏松。研究提示饮用含氟水5~10年的
失眠患者的营养与膳食
失眠又称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不一,有难以入睡,睡而易醒,时睡时醒,甚至彻夜不眠症状等。因思虑太过,心脾受伤,阴虚阳亢心肾不交,心虚胆怯心神不宁等原因造成心神不宁、神不守舍而发生失眠。
宜选择容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如面片汤、清鸡汤龙须面、小馄饨、菜泥粥、肉松粥、肝泥粥、蛋花粥、菜汤、牛奶、蛋汤、蛋羹等。
宜清淡少油腻,既满足营养的需要,又能增进食欲。可供给白米粥、小米粥、小豆粥,配合甜酱菜、大头菜、榨菜或豆腐乳等小菜,以清淡爽口为宜。
宜少量多餐,减轻脾胃的负担。宜食用含有粗纤维的食物,如菠菜、苹果、香蕉等,以促进排便。
篇2
2011年6月19日晚上,马来西亚女孩颜淑英在网上挂着QQ,看到一个叫“向日葵”的陌生网友发来的好友申请。她正准备拒绝,不经意间,鼠标点到了对方的QQ签名:“我已瘫痪卧床二十八年,我没有屈服病痛的折磨,而是珍惜生命的点滴与感恩,把坚强乐观的精神带给大家。”
看到这段话,颜淑英被深深触动了。她想,一个常年瘫痪在床的病人,不但没有因病悲观消沉,反而想着要把乐观精神传递给大家,这个人一定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想到此,她果断按动鼠标,通过了对方的好友申请。
通过了好友验证,两人开始聊了起来。颜淑英问对方:“你又不认识我,怎么会加我为好友?”
“向日葵”解释道:“我喜欢了解各国的民俗风情,刚才搜索好友时,无意中看到你的QQ所在地是马来西亚,就冒昧加了你,请你不要介意。”
原来如此,颜淑英又好奇地问:“你行动不便,了解了又能如何呢?”
“向日葵”先发过来一个笑脸,过了一会,他又发过来一段话:“虽然我不能走,但我的心是自由的。既然活着,我就要开心度过每一天,不辜负亲人的关爱。等我死后,我要把遗体捐献给国家的医学事业,希望在类风湿病研究领域发挥用处,拯救更多不幸的人。”
看到这段发自肺腑的话,颜淑英既心酸,又感动。对方如此真诚,她也敞开心扉,两人越聊越投缘。
通过当晚的QQ聊天,颜淑英了解到,“向日葵”真名叫李康宇,1975年出生于唐山丰南区柳树圈镇一个贫困的家庭。由于遗传和环境等原因,在他5岁那年,被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然而,家中因唐山大地震已经一贫如洗,父母只能买药物给他进行保守治疗。从那时起,李康宇就开始服用镇痛药缓解病痛,弱小的身躯承受了本不该遭遇的伤害。
谁知,8岁那年,李康宇的病更加严重。他的右膝关节最先开始变得僵硬,慢慢丧失活动能力。随后,他的胯骨和左膝关节也先后丧失活动能力,每日只能躺在床上,连轮椅都无法乘坐。
李康宇有三个姐姐,最初的20多年,父母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然而,1996年,他的父亲突发脑出血去世。2010年,他母亲也病重不治。父母双亡后,大姐和二姐因为经济困难,家庭负担重,无力承担照顾弟弟的重任,便狠心抛下了残疾的弟弟,从此不闻不问。还好,善良质朴的三姐和姐夫挺身而出,把弟弟接到自己家,悉心照料他,尽力给他舒适的生活。
因为从小患病,李康宇没有上过学,他的活动范围很小。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望。通过自学,李康宇掌握了生活中的常用汉字。后来,北京一位好心网友被李康宇的坚强与乐观打动,送给他一台二手电脑。好学的李康宇很快学会了上网,用网络为自己打开了通向美丽世界的大门,并且开始写作。至今为止,他已经发表了几万字作品。也正是因为网络,他认识了颜淑英。
听了李康宇身残志坚的故事,颜淑英感动地落泪了。她也坦诚相待,告诉李康宇:“我1978年出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爷爷是福建人,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和哥哥、两个妹妹带大。大学时,因为喜欢中华文化,我报了汉语班。毕业后,我进入慈善机构从事公益工作,随后经常到云南、福建、台湾等地参加公益活动,非常喜欢中国的风土人情。”
说到这里,颜淑英对李康宇说:“你就叫我阿英,你长我三岁,我以后叫你哥哥吧!”
此后,两人每晚九点都准时上网聊天。不断接触中,颜淑英发现李康宇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虽然没上过学,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非常渊博,无论颜淑英问他什么,他都能对答如流,两人交流得非常愉快。
一次聊天中,李康宇说:“阿英,我是一个只有头和手指能动的哥哥,但如果你遇到困难,一定要告诉我,我会尽力帮助你。”颜淑英被李康宇的善良感动了,要了他的手机号码。
远隔千山,为爱而来
2011年6月26日晚,李康宇吃完饭,准备打开电视看看,这时,许久没有动静的手机响了,他按下接听键,一个陌生甜美的女孩声音在耳畔响起:“康宇哥,知道我是谁吗?”
李康宇愣了一下,立即回答:“你是阿英?我能感觉得到,就是你。”
万能的电话线,将身处两国、相隔千万里的两人紧紧连接在了一起,两个人的心瞬间靠近了。没有生疏,没有隔阂,两人海阔天空地聊了很久,直到李康宇说:“阿英,挂了吧!这样通话太贵了。”电话那头的颜淑英说了句:“好的,那你早点休息,等有空了再聊。”这才依依不舍挂了电话。此后,颜淑英经常给他打电话,她甜美的声音成了李康宇最期待的天籁之声。
其实,虽然没有见面,但颜淑英在李康宇的QQ空间里,看到了皮肤白皙、骨瘦如柴的他平躺在床上的照片。她想,以这样的姿势,用电脑打字聊天,肯定非常吃力。为了不让他受累,这个贴心的女孩省吃俭用,用省下的钱给他打越洋电话。
一天,电话聊天中,颜淑英突然说:“康宇哥,我想有机会就去中国,去唐山看你。”
闻听此言,李康宇的心剧烈跳动起来,他强压住情绪,故作平静地说:“谢谢你!可是,我们之间距离太遥远了。”
颜淑英却勇敢地说:“我特别想见你,再远都不是问题。”谁知,李康宇说了句:“早点休息”,就匆忙挂了电话。
其实,随着了解的加深,李康宇对颜淑英的思念和依赖越来越强烈,他发现自己早已喜欢上她了。但是,他觉得自己情况特殊,根本不能给她幸福,又怎么能向她表达爱?他害怕万一表白失败,连朋友都做不成。于是,他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得知颜淑英想来中国看他,他更是又喜又忧。喜的是,她那么在乎、关心自己;忧的是,万一她亲眼看到自己的情况,无法接受,而心生失落呢?想到此,李康宇非常矛盾。
这时,远在马来西亚的颜淑英也很煎熬。她自己也未曾想到,自己的心房会被远隔重洋、高位截瘫的中国男人打开。这么多年,在经历一段失败的感情后,她一直没有遇到喜欢的人。而认识李康宇后,她觉得遇到那个缘定今生的人了,勇敢的她决定主动表白。
2011年8月1日晚,李康宇用电脑登陆QQ,刚上线,颜淑英就发过来一段改变他们一生的话:“康宇,我想告诉你,我喜欢你,想和你在一起,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觉?”
既然郎有情,妾有意,李康宇当即敲下“我当然也爱你”,可准备发送时,他又犹豫了。这么多年,他的世界只有一张床,生活不能自理,胳膊和身体只能弯成30度角,他甚至不能给心爱的女孩一个拥抱,又有什么资格说爱她呢?
颜淑英见他一直没有回应,又发过来一句:“生命已经如此苦难,让我们勇敢爱一回又如何?”
李康宇被她的真诚感动得泪流满面,既然一个女孩子都这样无所畏惧,那么自己堂堂男子汉还害怕什么呢?想到此,他也热烈回应:“阿英,其实我一直爱着你。虽然我没有健康的身体,但我会努力让你过上幸福的生活,相信我。”
看到这个回应,颜淑英喜极而泣。她决定要来中国看望日思夜想的恋人,当即开始办理各种手续。
2011年11月13日,颜淑英启程前往中国。千山万水,4800公里,她毅然踏上了这段心动之旅。
当天,李康宇请两个朋友去机场接颜淑英。下午3点,一路辗转,两人终于相见。
看到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的李康宇,颜淑英的泪汹涌而出。李康宇想抬起手,帮她擦去眼泪,而他的手,刚刚抬起,就无力垂下了。见状,颜淑英蹲下来,把脸放在他的手边,帮他完成了这个心愿。
李康宇无奈地笑笑:“阿英,你看到了,我连一个拥抱都不能给你。”
颜淑英伸出双臂抱住李康宇:“没关系,我抱你,一辈子。”说完,两人都哭了。
在唐山停留了15天,颜淑英哪都没去,每天都在家陪伴李康宇。两人一见如故,互诉衷肠。这次相见,更坚定了两人一起走下去的决心。
情比金坚,愿用一生诠释
从中国回去后,颜淑英带回了很多李康宇的照片,这才把自己的恋情告诉家人。得知女儿竟然爱上了一个高位截瘫的中国农民,全家人顿时炸开了锅。颜妈妈发动所有亲戚来劝说女儿,但颜淑英不为所动:“虽然他是残疾人,但在我眼里,他不比任何人差。我相信我嫁给他,会得到幸福。”
想到女儿是个稳重的孩子,颜妈妈决定先到中国,考察一番再做决定。
2012年5月5日,在哥哥和妈妈的陪同下,颜淑英第二次来到了唐山。李康宇的三姐对颜妈妈说:“阿英是个好女孩,如果嫁给了康宇,那是害了阿英啊!”这一句发自肺腑的话,让颜家人非常感动,严肃的气氛顿时缓和了下来。
一天,颜淑英的哥哥颜永祥问李康宇:“如果你娶了阿英,用什么来承担家庭重任?”
李康宇诚恳地说:“我现在唯一能动的,就是这双手和大脑。以后,我们可以开网店,我还可以投稿赚稿费,加上每年2300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还是没问题的。”
这时,颜淑英接上话:“哥哥,我还可以打临工,做农活。生活要靠双手创造,只要勤劳,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在李家住了一个星期,颜妈妈发现,李康宇虽然残疾,但是思维敏捷,谈吐幽默,注视女儿的眼睛,溢满了浓浓的爱意。而女儿照顾李康宇的一举一动,都无比温柔和有耐心。看着这对困境中深深相爱的恋人,颜家人终于同意了这段婚姻。
回到马来西亚,颜淑英开始积极为结婚办理各种手续。2013年7月20日,她终于带齐了所有证件,再次来到中国。
领证前一天晚上,李康宇的三姐单独和颜淑英谈了一次,她说:“阿英,你真的决定要嫁给我弟弟吗?婚姻可是一辈子的大事啊!”
颜淑英毫不犹豫地说:“放心吧,姐姐,我考虑清楚了。这两年来,我越是了解康宇,就越爱他。虽然生活拮据些,但这不重要,关键是两人相知相爱,就足够了。”
由于跨国婚姻只能在省民政厅办理,7月24日,一家人合力将李康宇抬上了面包车,前往石家庄。当天,两人顺利领取了结婚证。
8月8日,颜淑英的妈妈、哥哥、嫂子,还有两个妹妹,都远道而来,参加她的婚礼。11点10分,婚礼正式开始。颜永祥牵着妹妹走过红地毯,含泪将妹妹的手交给了躺在沙发上的李康宇手中。随后,颜淑英深情望着怀中的爱人,说:“我的后半生,就想和你一起笑,一起哭,我愿做你生命里的天使,永远陪伴你。”
话音一落,全场掌声雷动,亲友们无不热泪盈眶。
婚后,颜淑英很快就适应了北方生活,开始全心照顾丈夫。每天,她都费劲心思,做出美味的三餐,并且耐心地喂给丈夫吃。闲下来的时候,她就坐在床上,陪丈夫说话,两人总是聊得哈哈大笑,一如从前。
篇3
说到马嵬坡,大家首先想到就是埋在这里的芳魂杨玉环。关于杨玉环,可能民间有很多传说,很多版本,而这些民间传说和我们的正史,是有着一些区别的。
于丹:正史上记载着杨贵妃埋在马嵬坡,通过有关专家学者的考证,可能就埋在这里东北一里处的黄山宫;还有一个版本,就是杨贵妃没有死,到日本去了。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而已,当地人都不太相信,但好像很多日本人都相信,现在日本有杨贵妃坟,有日本的马嵬坡,还有贵妃的塑像,并且在日本还有好多人自称是杨贵妃后代,包括山口百惠等人都已经认祖归宗了。不过我想有正史和这个传说并存可能比较好,可以让这个世界保留多一点可能性,可能会让我们老百姓活得更舒坦一点。
其实我觉得老百姓心里,对于这个故事有两套不同的称谓体系:一个是唐玄宗和杨玉环的,这是属于正史体系里边的概念;另一个是唐明皇和杨贵妃,这是属于文学演绎之后的概念。其实在正史里面,开元盛世那么长时间,应该说历史上的李隆基还是一个有为皇帝,所以从正史角度去研究的话,对于这个皇帝他的历史价值基本上是肯定的,但在文学里面,唐明皇和杨贵妃那段爱情就变成了红颜误国,而且是一个凄凄惨惨、天上人间的爱情故事。我们现在究竟是讨论杨玉环还是杨贵妃,这个有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在文学的价值里面,人们更多想到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经历了世世代代的演绎,直到洪的《长生殿》五十折传奇,可以说这种天上人间、生生死死、缠缠绵绵所有故事情节,都是文人加工出来的,所以现在老百姓所消费的,更多的是情感里面的杨贵妃,更多的应该说是文学成分。
肖云儒:于老师说得非常得好,如果我们把一个版本给它固定了,老百姓也就没有什么文学可消费了。刚才我在下边看到前人留下的38首古诗,他们的出发点,他们的情感,他们的价值判断是不一样的:有的可怜美人;有的说马嵬坡事件跟美人没关系,是这个皇上不好;也有的说这个好,那是美人以死报君王,献出自己的青春多好。他们的观点都不一样,恰恰是这些不同观点,构成了一个文化奇观,让我们一代又一代地歌诵下去。历史上实实在在的掌故流传的越久远,在民间的版本也就越多,那就是民间文化。并不是所有的历史都有消费价值的,但是文化尤其是这种生生不息的民间文化,能够触动情感的出发点,有它的消费价值。从汉宫秋月昭君出塞然后到杨玉环,在中国四大美人故事里面,都有非常强的情感消费价值。我注意到刚刚于丹老师说,杨玉环和杨贵妃是不一样的。就在我的这个身后,大家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壮观的亭台楼阁式的建筑,这也是一个仿唐的建筑,它的名字就叫太真阁,它演绎的也是那种缠绵悱恻:太真是杨玉环曾经使用过的一个封号,这个封号其实是特别有意思的。当年杨玉环进宫的时候,她的身份是朔王妃,后来才变成了贵妃,在这中间杨玉环有一个过渡封号就是太真。杨玉环和李隆基的爱情,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挑战了社会伦理的底线,在这方面杨玉环成功了,所以有人说杨玉环是一个做女人做得特别成功的人,而且她用爱情战胜了伦理道德这两个传统体系。
孔庆东:我同意这样一个观点,但两个传统体系、两个版本都不重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杨玉环她实际上是性情中人,李隆基也是这样,他同杨玉环的主奴关系、君臣关系最终成了爱情关系,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在我们中国的文学所反映的男性系列里边,常常是分裂的人格,中国文学里边的君子都对自己内心进行了之后才成为君子。西方的男性就不是这样,像浮士德对自己的不断的超越、哈姆雷特对恶势力的复仇,都是既是英雄君子又是性情中人,他们有时很狂躁、很激情,但他们是合一的。不过中国的君子体系能找到另外一个宣泄渠道,就是公子系列、才子系列,如司马相如私奔、张生爬墙、贾宝玉哭灵等等,他们宣泄我们男性中间的、性情中的一部分。当然从文化角度来说,不管历史怎么样,李杨爱情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也就是较早的把中国男性这种性格两重分裂合到一起:李隆基既是君王,当然是君子,但他又有才情又是性情中人,合到了一个形象里头。我觉得这是一个文化个案,它对我们启发最大的,就是在几千年以前,中国的社会就在呼唤人性,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里面,人们对帝王一直有一个期待模式,就是在民众心中成功的帝王,身边应该不会有美人的影响,一旦说跟美人有了瓜葛,让这个美人倾世留名,这个皇帝在历史的评价中大概不太会好,是昏君,唐明皇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明君贤主的身边不会有佳人故事,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肖老师刚才说的,是一种文化期待评价里面的人格分裂,也就是说当他成功的时候,他拥有江山的时候,注定美人在这里面就不能够作为一个符号,而一旦这个美人的符号被放大,那他肯定是以误国为前提的。我们正史里边按照传统的中国伦理观念,对于杨贵妃进行了非议,这是因为她漂亮,所以唐明皇的失败归咎于她,这就所谓“红颜祸水”。但从《长恨歌》到陈洪的《长恨歌传》直到洪的《长生殿》,我们的作品和民间故事解构了这个版本,道出了杨玉环既是一个美丽女人,又是一个爱情种子,所有的作家和老百姓已经在感情里边给她翻了案。
主持人:我问过我们现场的观众朋友们,我说你们愿意相信正史还是更相信民间传说?我们有一些观众就愿意相信传说,他们说因为从历史上到现在,这个杨贵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种美的化身,她到现在都是人们的一种寄托和象征,所以说杨贵妃在传说中她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就是直到现在她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活着,人们不愿意她死去,这是人的一种向往。
肖云儒:刚才孔庆东先生也说了,这里遗留下来的几十座碑,碑上的一些诗句其实对杨玉环还是寄予同情的。如清代有一位官员赵长凌,他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官职为巡抚,他写了这样一首诗:“不信曲江信庐山,渔阳鼙鼓震秦关,祸端自是君王起,倾国何须怨玉环。”他写的这首诗,就体现对“红颜多祸水”的一种批判,应该说他的观点反映了包括我们现代人对贵妃的一种评价,把唐朝由盛转衰以及安史之乱、马嵬兵变事件的发生,归罪于这个美丽的女人身上,这实在有点不公平。
主持人: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在于他非常非常的复杂,很难用几句话几个观点讲清楚。
于丹:刚才讲他们用爱情战胜了权力,其实这里面都是可质疑的,李杨两个人一开始就有“红颜祸水”论的记载,而第一个颠覆这个“红颜祸水”论的恰恰是白居易,白居易既不是统治者,也不是老百姓,他介于权力和民间之间,白居易作为一个可贵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就在于他能够在老百姓和统治者之间找到一个缝隙,他这个《长恨歌》一方面进行了政治讽喻,同时也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把一个模模糊糊的爱情写进去了,这使老百姓一下子大开眼界,哎呀,原来他们俩倒是真的有情哪!其实你说七月七日《长生殿》,谁看见杨贵妃的魂灵了?文学到最后可以淆乱历史,这就是说文化比它更重要!法国历史学派的观点认为,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讲述历史,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怎么看待历史?所有的历史都是今天我们在说在写,即使白居易写的《长恨歌》,他写的时候也已经离事情发生很久了。
孔庆东:就《长恨歌》来说,其实也有疑点,因为他的后面两句:“宛转娥媚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我觉得当皇帝的处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上,结果却连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而被他自己下令处死,这有点不可思议。我看到大殿侧面的壁面里有《长恨歌》的描绘,中间有一幅画讲贵妃被赐死以后,唐明皇独自逃回了宫中,这时他已成为一个面目憔悴神情忧愁的老头,这么一个形象从表面上看,他好像是为爱情付出了很多,显得心神俱疲,但你能完全相信吗?应该说李杨爱情发生的初期阶段,绝对不是爱情而是宠幸,是皇帝的宠幸!但是在这个进展的过程中,她达到了那个时代皇权所能赋予的最大限度的恩爱,有恩也有爱,他一方面是恩赐给爱情,一方面她有感恩的因素。刚刚引用那个“掩面救不得”,也就是他不能不要社稷要美人,所以皇帝他最后只有“救不得”。皇帝对一个妃子动感情,这就表明他们的爱情已经达到了皇权所允许的最大的限度,这当然也是一种猜测,一种文化猜测。各种版本我们将它引申,老百姓从文学艺术方面的延伸,它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心灵深处对于人性、对于爱情的一种呼唤。
观众:我感到杨贵妃是很值得同情的,说到李隆基对杨贵妃有没有爱情我一直表示怀疑。爱情是双向的,杨贵妃年轻貌美,是朔王的妃子,也就是皇帝的儿媳妇,那么作为儿媳妇,皇帝的这个爱情是强加给她的,她是很无奈的。她公公能够爱上她,这是个耻辱的事,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从感情层面以及从现实层面,她怎么能爱上这个李隆基呢? 这是皇权强加给她的,所以皇帝不但强加给她了爱情,最后还强加给了她死亡,她必须为皇权去死!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按正常的人思维来说,杨贵妃是一个非常值得同情的封建社会皇权的牺牲品,谈不到爱情。我感到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是不符合人性的,如果说得难听一点吧,这是一种,不是人性。
于丹:这种现象在唐代及唐以前不叫,武则天也是这样,她虽然做过太妃但是可以被允许的,这跟现在的道德,跟明清以后的道德不一样。我觉得现在我们的讨论有一个误区,就是我们确实把历史上真实的考据和文化演绎之后的爱情故事混在一起互为证据了。刚才孔老师说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学所赋予的李隆基、杨玉环的一段情感在今天提供给我们的这个模本,它很有可能已经不是历史,也就是说从历史上记载杨玉环、李隆基这一概念来讲,我们把它作为历史事实来进行消费,比如说朔王妃经过太真这个阶段成为杨贵妃,这是一个历史提供的事实,她有没有爱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上确实有过他们两个在一起这么一段时期,而且一个女人的确死在马嵬坡,这就足够了。但是经过白居易写了《长恨歌》,开始有了我们现在概念中的李杨爱情,于是李杨爱情从一开始就是文人所描写的“七月七日长生殿”这样一个故事,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描写太多了。很多事情我们不必太较真。
孔庆东:李杨爱情之所以有魅力在于它有上下卷,就像足球上半场下半场一样。上半场踢得很精彩,下半场忽然就不精彩了。我们现在假如说李杨之间真的有这种超越个人身份地位的真的爱情并在那七月七日晚上他俩忽然就你不是妃子我也不是皇上,咱俩就是小夫妻了!也许有这么一个时刻,但这个甜美的时刻过去以后,他们这个爱情到了后期显然就不纯洁了,也就是说在大唐盛世的这个爱情产生以后,瞬间让人想到了一个辞汇:腐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因为杨贵妃利用这个爱情做了什么我们不全都知道,但她们全家都当了官了,难道天下别的有才的人都死绝了?
就你们老杨家的人有这个才能而让天下父母“不重生男重生女”了?这个地方我不敢说杨贵妃的坏话,但是我们要给她,给杨贵妃大姐提一点意见:人应该把握一点分寸,你已经超越了千千万万的妇女得到了很大的幸福,应该收敛一点了,我觉得按照中国的中庸之道,如果做人聪明一点的话,你应该收敛,不要让全家人都去做官,不要把官家的财富都拿到自己的家里去,人都是有嫉妒之心的,天下还有那么多文官武将呢,天下没有事情则罢,天下一旦有事,一旦“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时候,机会就来了,难道只要你杨贵妃长得漂亮就管用吗?所以这个时候,就涉及到一个刚才于丹老师反复强调的中唐转折点的问题,中唐其实并不仅仅是唐朝的转折,中唐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到了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社会道德江河日下,为什么后来越来越强调这个贞洁、强调这个道德啊,唐朝汉朝的时候它可以突破道德底线,到了宋朝知识分子板起面孔来了,骂汉唐盛世是脏唐烂汉,仔细看一看倒也是,这个汉朝和唐代的宫廷啊全部都是的,但是当时他们混然不觉,安史之乱之后这个国家衰弱了,他们此时也就承担不起了。
于丹:王昭君还有文成公主她们,这几个人的美跟杨贵妃的美内涵是不一样的。这几个人更多的是美和善良,人们是从善的角度、道德的角度、奉献的角度、文化使者的角度来肯定她们的。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原则,就是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人性的,她颠覆了权力,而这几个人则是通过自己的联姻巩固了这个权力,拿到现在来说,这就是色贿,王昭君她们首先安顿了个人,然后是民族联姻,经济和文化交流,她是汉民族是以自己的宗法血缘文化渗透到少数民族的,这种流动文化去打开一个门,通过联姻使他们纳入到我们这种血缘体系以便于管理,这是我们古代一种政治制度,这已经离美相差很远了。
主持人:今天刚进入马嵬坡这个大门的时候,我就注意离咱们这个现场几十米以外的那个衣冠冢,民间有着很美好的传说,据说那个冢上的土呀拿回家敷在脸上,女人就可以变得更漂亮,而且把它装回去放在花盆里养花的话,这个花会开得更娇艳。当然,这都是我们对于美的一种向往,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们今天选择在这来《开坛》,其实是和这著名的悲剧息息相关的。通过这个李杨的悲剧故事,我们一路谈下来,发现了美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价值体系,在不同的评价体系里头它会产生不同的个性。我们可以像肖云儒先生所说的,自己可以拥有支配自己的权力,我可以自由自在地追求美;也可以像于丹老师刚刚说的那句话,美人有情感,美丽是无罪的;也可以像孔庆东先生刚刚提出的那个观点,就是在对待人造美女的时候,我们也要有自己清醒的认识。我想我们这个社会肯定是越来越多元化了,对于美的这个要求和希望,包括在美身上寄托的这种愿望,也是越来越多元了。
小导游:我觉得美不是一种错误,这是天生的。那么所说的人造美呢?这个就像肖老师所讲的,你有你去改造自己的权利,我也有我接受的权利,我觉得对我来说,做不做美女无所谓,只要我觉得我已尽我自己最大的能力,我已达到了我想要达到的目标,这就够了。所以做美女嘛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所要得到的是这个和美没关系,你想得到东西不要靠美貌来取得。
主持人:我认为从历史角度看,四大美人也薄命,但我们现在可以记着她们,她们也是名垂青史嘛!好,你们一人得给我们《开坛》说一句话。
孔庆东:“我希望《开坛》这个节目,打开坛子里边全是好酒。”
肖云儒:“经过这两年的努力,《开坛》已经成为陕西电视台在全国已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我觉得开坛也成为我们陕西乃至西北整个老百姓提高自己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
于丹:“我觉得开坛的核心价值在于一个‘开’字,所以希望它在时间上永远是一个开始,在程度上会越来越开放,而且在我们每个人心认知里越来越开展,总而言之祝《开坛》越办越好。”
链接:陕西电视台《开坛》栏目,是电视传媒中的一个名牌栏目,声誉卓著。陕西台虽偏居西北一隅,却在奋力搭建全国范围和全球视野的电视文化平台,力邀一流思想文化学者、作家和艺术家走进《开坛》。余秋雨先生赞誉《开坛》这个名字不错,既为文化探索开了坛,又为电视探索开了坛。
A TV Talk Show on an Eternal Tragedy
Story and Photographs by Zhang Yi
Opening the Jug is a new scholarly talk show on Shanxi TV. The program attracts national attention for its deep probe into events and personages in the Chinese history. Recently the forum was held at Maweipo, Xianyang, Shangxi Province, a center of the ancient central empire for centuries.
A tragedy took place at Maweipo in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Involved in the tragedy were an honored concubine of striking beauty, a great emperor, a romance, and a glorious dynasty. The concubine was Lady Yang. Her family members became big court officials because of her prominent position. A rebellion led by An Lushan and Shi Siming, two border generals, erupted. When the rebel army approached the capital, the emperor fled. On his way to Sichuan province, the emperor's guards refused to move at Maweipo during their escape from the capital. They called for the execution of the concubine and her brother, prime minister. The emperor had to accede. The concubine was killed and buried there. The emperor abdicated later.
Kong Qingdong, a scholar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Yu Dan, dean of Film, TV and Media Department of Beijing Teachers University, and Xiao Yunru, a scholar were guests at the forum. They talked, among other things, about the real romance in history, the romance modified by literatu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version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legends based on history.
The following is a summary of the talk show.
In the history books written in biographical style, Lady Yang was buried at Maweipo. Legend has it that the concubine did not die at the mutiny, and that she fled to Japan. Today, many Japanese believe it is true. There is her tomb and statue in Japan. Some Japanese including some celebrities even claim that they are descendents of the concubine.
It might be a good thing that the official history and legends coexist. If there were only one version of a historical event, people probably would not enjoy literature. In fact, there are at least 38 poems about the concubine and her romance with the emperor in history. The comments and judgments reflect poets?attitudes and constitute a cultural phenomenon. History becomes interesting through their reviews. The existence of various versions of the concubine and her romance means that people wish to recreate historical figures.
The Tang poet Bai Juyi penned the Everlasting Regret, a long narrative poem on the romance. The timeless opus embodied a popular sentiment among scholars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As they were reluctant to accept the dire outcome of the An-Shi Rebellion (755-757), much of their sentiment went into poetic descriptions of the concubine. It can be viewed as their way to condemn the dark politics of the time.
In ancient times, the Chinese people had expectations for a good emperor. In that system of values, a good emperor couldn afford such romances. If an emperor allowed a beauty to become famous, then in all probabilities the emperor was a bad one and the dynasty under his rule could be full of disasters. In a way, the official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guarded against beauties and blamed them for corruption. It was believed that beauties as queens and concubines sometimes brought down a dynasty. But ancient intellectuals did not embrace this attitude. From the Tang Dynasty down to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poets and playwrights created literary works that defied the official verdict. Under their pens, Lady Yang was a beauty, and she loved the emperor; and the emperor was not merely an emperor; he was also a gentleman and a man who yearned for love. Today, the emperor can serve as a case study on human natu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Some believe there was no love between the concubine and the emperor. After all, the woman was at first a concubine of the emperor's son. Many people think it isif the modern ethic standard is applied, though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before it that was not regarded as incest. Some people believe, as love can take different forms, there existed love between the concubine and the emperor. There was a limit to his love, though. He had to let her go when his power and dynasty were at stake. That probably explains how much love existed in the heart of the emperor.
篇4
关键词:杨贵妃;身世;爱情;生死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146-03
从古到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被写成各种的版本。如唐代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唐代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宋代的《杨太真外传》,元代王伯成的《天宝轶事诸宫调》,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以下简称),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以及洪的《长生殿》是较为人熟悉的。虽然各部作品对杨贵妃的描写有所不同,但是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杨贵妃有美若天仙,且擅舞蹈。如《梧桐雨》写道:“妾貌类嫦娥”来形容杨贵妃的美色,在戏曲中多次描写杨贵妃最擅霓裳羽衣之舞“腰鼓声干,罗袜弓弯,玉佩丁东响珊珊,即渐里舞云鬟。施呈你蜂腰细,燕体翻,作两袖香风拂散。”《长生殿》中用“姿容艳丽”来形容杨贵妃的美,并对杨的才华有进一步的描写。如杨梦里听一遍就能记住音节,“幽梦清宵度月华,听“霓裳羽衣”歌罢。醒来音节记无差,拟翻新谱消长夏”,杨写下来,传授给宫女,再让宫女传授给梨园弟子。对杨贵妃的整个舞蹈过程有详细的描写:
“【羽衣第二叠】【画眉序】罗绮合花光,一朵红云自空漾。【皂罗袍】看霓旌四绕,乱落天香。【醉太平】安详,徐开扇影露明妆。【白练序】浑一似天仙,月中飞降。(合)轻扬,彩袖张,向翡翠盘中显伎长。【应时明近】飘然来又往,宛迎风菡萏,【双赤子】翩翻叶上。举袂向空如欲去,乍回身侧度无方。(急舞介)【画眉儿】盘旋跌宕,花枝招展柳枝扬,凤影高骞鸾影翔。【拗芝麻】体态娇难状,天风吹起,众乐缤纷响。【小桃红】冰弦玉柱声嘹亮,鸾笙象管音飘荡,【花药栏】恰合着羯鼓低昂。按新腔,度新腔,【怕春归】袅金裙,齐作留仙想。(生住鼓,丑携去介)【古轮台】舞住敛霞裳,(朝上拜介)重低颡,山呼万岁拜君王。”
《长生殿》详细地描写出杨贵妃跳舞的过程,表现了杨贵妃的多才多艺的,如此惟妙惟俏的描写在《梧桐雨》中是没有的。
虽然在《梧桐雨》和《长生殿》中对杨贵妃的貌美如花,擅长舞蹈的描写不一样,但是都离不开着对杨的容貌和舞蹈的认同。但是在《梧桐雨》和《长生殿》中,杨贵妃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截然不同,以下是对种种差异的分析。
一、关于杨玉环之身世
杨玉环这个人物历史上是存在的。史料记载“杨贵妃生于官宦家,父亲早逝,从小寄养于叔父家。先是被唐玄宗的儿子李瑁看中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后被唐玄宗看上,于是玄宗先令她出家为女道士,赐道号太真。天宝四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白朴在《梧桐雨》中,遵循了历史的记载,在第一折中写道:“妾身杨氏,弘历人也。父亲杨玄瑛,为蜀州司户。开元二十二年,蒙恩选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五日,乃主上圣节,妾身朝贺,升上见妾貌类嫦娥,令高力士传旨度为女道士,住内太真宫,此号太真。天宝四年,册封为贵妃。半后服用,宠幸殊堪。”《梧桐雨》对杨贵妃的身份背景的叙述和历史记载基本上是相同的。而洪在《长生殿》中写道:“奴家杨氏,弘历人也。父亲玄瑛。官为蜀中司户。早失怙恃,养在叔父之家。生有玉环,在于左臂,上隐[太真]二字。因名玉环,小字太真。性格温柔,姿容艳丽。慢揩罗袂,泪滴红冰;薄试霞绡,汗流香玉。荷蒙圣眷,拔自宫嫔。位列嫔妃,形同皇后。” “昨日见杨玉环,德行温和,丰姿秀丽。卜兹吉日,册为贵妃。”“臣妾寒门陋质,冲选掖庭。”“妃子世胄名家,德容兼备。取供内职,深惬朕意。”这些描述都与历史上记载的杨贵妃身份背景的叙述不同,显然是作者忽略了杨贵妃的身份背景。《梧桐雨》和《长生殿》不同的人物身份背景描述,为确立两部作品的不同的杨贵妃形象的做了重要铺垫。
《梧桐雨》没有回避杨贵妃曾当寿王妃这一段,遵循了历史,而《长生殿》对杨贵妃这段历史只字不提,美化了杨贵妃的经历。杨贵妃身份的描述对《梧桐雨》和《长生殿》中杨的性格爱情等有重要的影响。
二、杨贵妃的爱情
《梧桐雨》和《长生殿》都描写了李杨二人七月七夕长生殿盟誓这一佳话,但是两部作品对待李杨的爱情态度是不一样的。白朴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是讽刺的,洪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是赞美的。
《梧桐雨》中,杨贵妃是被“强行”进宫,皇上看上她,就算是皇上的儿媳妇也不得不对皇帝的命令服从。当妃子也许是很多女子的心愿,但是杨玉环与丈夫寿王伤心离别,唐玄宗比杨玉环大三十岁。一个大自己三十岁的老头子怎比年轻的寿王呢,更何况离别丈夫去侍奉公公,在感情上也受到伤害,对唐玄宗又何来真感情。深宫中的寂寞,导致安禄山的到来让杨贵妃的生活为之一亮。《梧桐雨》的开头就描写了杨贵妃和安禄山的私情。安禄山在被派遣做渔阳节度使云“只是我与贵妃有些私事,一旦离去,怎放的下心”两人的私情被杨国忠得知,安禄山被派遣时,杨贵妃又怕又不舍“近日,边庭送一蕃将来,名安禄山。此人猾黠,能奉承人意,又能胡旋舞,圣人赐与妾为义子,出入宫掖。不期我哥哥杨国忠看出破绽,奏准天子,封他为渔阳节度使,送上边庭。妾心中怀想,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怕的是私情败露,不舍的是安禄山要远去边关当节度使,一段情也许会从此终结。她和唐玄宗的七月七夕的盟誓看起来也可笑,“妾蒙主上恩宠无比,但恐春老花残,主上恩移宠衰,使妾有龙阳泣鱼之悲,班姬题扇之怨,奈何!”看起来对唐玄宗有着深爱,又担心他移情别恋而顿生伤感。杨贵妃确实担心失宠,因为她担负着整个杨氏家族的命运,一旦失宠,杨氏家族便毁于一旦,而且失宠就等于失去了奢华的物质生活,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的她更担心失去恩宠。她的话无非是想抓住唐玄宗的心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由此看来,杨贵妃是不幸福的。自己喜欢的人不能在一起,还要虚伪地去讨好自己不喜欢的人,这样的生活何来幸福,何来美好的爱情。
而在《长生殿》中,杨贵妃是位美丽端庄,追求平等,爱情专一,始终不渝的女子。杨贵妃和安禄山是没有私情的,她与唐玄宗的爱情是真挚的,感人的。由于《长生殿》对杨贵妃曾为寿王妃只字不提,杨贵妃的身份纯洁了,李杨的爱情也纯洁化,杨贵妃追求纯洁的、至死不渝的爱情也有了说服力。杨贵妃与唐玄宗定下七月七夕的盟誓,希望能够地久天长。她也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爱情,“万岁爷好生不快,今日竟不进西宫去了。娘娘在那里只是哭哩”“娇痴性天生忒厉害。前时逼得个梅娘娘,直迁置楼东无奈。如今这虢国夫人,是自家的妹子,须知道连枝同气情非外,怎这点儿也难分爱。”杨贵妃逼走梅妃,唐玄宗生气并与虢国夫人发生关系也非像以往的作品一样是出自嫉妒之心,而是要捍卫自己的爱情。“我到那里,看他如何逞媚妍,如何卖机变,取次把君情鼓动,颠颠倒倒,暗中迷恋。”对唐玄宗秘密宠幸梅妃,杨贵妃的态度不是对唐玄宗失望,而是积极捍卫自己的爱情。表现的杨贵妃是勇敢的。她强烈追求纯洁的爱情,就算是马嵬驿被赐死,也没有责怪唐玄宗,还牵挂着他,“高力士,圣上春秋已高,我死之后,只有你是旧人,能体圣意,须索小心奉侍。再为我转奏圣上,今后休要念我了。”杨贵妃死后,对玄宗的爱情依然是“人鬼情未了”,“风前荡漾影难留,叹前路谁投。死生离别两悠悠,人不见,情未了,恨无休。”她怀念着往昔与玄宗的情,伤心悲痛这些情不能重现,心中念念不忘唐玄宗。她魂魄随风而飘,随心而飘,“我杨玉环鬼魂,自蒙土地给与路引,任我随风来往。且喜天不收,地不管,无拘无系,煞甚逍遥。只是再寻不到皇上跟前,重逢一面。”在不经意之时,回到了与玄宗温存之地“呀,原来就是西宫门首了。”可见杨贵妃对爱情的执着,即使生死也不能将其湮灭。正是因为情比金坚,感天动地,杨贵妃的爱情感动了天上的神仙,让她和玄宗在仙界相逢,永在一起,“玉帝敕谕唐皇李隆基、贵妃杨玉环;咨尔二人,本系元始孔升真人、蓬莱仙子。偶因小谴,暂住人间。今谪限已满,准天孙所奏,鉴尔情深,命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如敕奉行。”
从《梧桐雨》和《长生殿》中关于杨贵妃的爱情中可以比较出,《梧桐雨》中的杨是一个自私自利,贪图享乐,用情不专,放荡的女人,而《长生殿》中的杨是一个纯洁专情的女人。两部作品对杨贵妃的爱情方面的表现截然不同,正好塑造出杨贵妃两个相反的人物形象。
三、在生死与国家安危之间的抉择
马嵬兵变,是李杨爱情破灭的直接原因。无论是《梧桐雨》还是《长生殿》都有相似的情节,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缢死,李杨二人阴阳相隔,原来的甜蜜的生活不复存在。但在面对生与死之时,白朴和洪写出了迥然不同的杨贵妃形象。
在《梧桐雨》中,杨贵妃得知士兵兵变要求唐玄宗赐死自己,她首先想到的是不能死,求唐玄宗保住自己。“妾死不足惜,但主上之恩,不曾报得,数年恩爱,教妾怎生割舍?”杨贵妃表面说不舍与唐玄宗的“恩爱”,实质上是怕死,求助唐玄宗,希望他能念及昔日的情爱,救自己一命。但唐玄宗已经不能自保,“妃子,不济事了,六军心变,寡人自不能保”于是陈玄礼再次逼唐玄宗下命令“愿陛下早割恩正法”。杨贵妃慌了,用几乎威逼的语气道:“陛下,怎生救妾身一命?”但玄宗已无动于衷了,因为他已经无法自保了,被迫下旨赐死杨贵妃。杨贵妃此时知道已经无力回天了,对玄宗只有怨恨,“陛下好下的也!” 从整个被赐死的过程来看,杨贵妃并没有想过国危当前,自己能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也没有想过自己的死能激发士兵的战斗士气,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更没有为深受战争伤害的老百姓着想,她唯一想到就是自己的生命,足以看出她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性格。
而在《长生殿》中,得知自己将要被赐缢死,杨贵妃出于求生本能而哀求于玄宗,“陛下啊,事出非常堪惊诧。已痛兄遭戮,奈臣妾又受波查。是前生事已定,薄命应折罚。望吾皇急切抛奴罢,只一句伤心话……”在士兵的再三挟迫下,杨贵妃明白了玄宗的无奈和犹豫不决,便决定为爱献身,“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生愿甘罢,残生愿甘罢!”此时的杨贵妃是不怕死的,她甘愿为玄宗舍弃生命,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牺牲的女子形象。
综上对比,《梧桐雨》和《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形象迥然不同,一个是放荡,自私自利,颇有心计,贪生怕死的形象;一个是纯洁,用情专一,勇于牺牲自己的形象。无论是哪个形象的杨贵妃,都在文学史上留下灿烂一笔。
参考文献:
[1]洪.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顾仓.元人杂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王季思.中国古代戏曲论集[C].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4]谭帆,杨坤.长生殿选评[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吕树坤.沉醉东风[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6]姜晓光.浅谈长生殿和梧桐雨的异同[J].文学研究,2011(02).
作者简介:
篇5
貂禅:当美到令男人失去自信
她是一个接近间谍式的人物,不是普通的美女,能量很大,懂得用身体和男人做交换,有效地达到政治目的。
虽然在正史中难见貂禅的踪影,这位美女在小说和故事中却知名度很高,一再被演绎。我们大体可以这样认识这位美女,生逢乱世,出生低微,是歌妓或侍婢,但却拥有着绝代的姿容。貂禅是长于蛊惑的,她利用自己的身体为资本,周旋在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之间,成功地疏远了董卓和吕布的关系。虽然无法知道真正的貂禅的命运,但是在有关的故事版本中,这个女人后来被曹操送给了刘备,但成了关公眼里的“祸水”,关公为了社稷安危,把她给斩了,就有了“关公月下斩貂禅”的名段。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关公这样一个人物,所以怕貂禅,是因为她是一个接近间谍式的人物,不是普通的美女,能量很大,懂得用身体和男人做交换,有效地达到政治目的。所以,关公很难让他通过“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对她怀有敌意。不过,从貂禅的那些故事来看,貂禅的“政治目的”似乎又是很单纯和简单的,调查一下就可以知道她为了报答自己的养父王允,才会爱吕布,让其杀董卓的。而且,关公本人也跟过曹操,侍过二主的,照理说应该开绿灯啊。那么,关公到底怕得是什么呢?也许他怕的就是貂禅的那种蛊惑男人的力量,他怎么能肯定自己的主公不在这个女人的蛊惑下,闹出些乱子呢?看来,问题就出在貂禅真的太美了,美得连关公这样的男人,都不得不失去自信了。
明成皇后:美丽随忍耐和勇气倍增
在她身上,有着超越一般女子的坚韧品质和善于权谋的冷静。
这位从小失去父亲的女孩,被选入宫中却最终成为皇后的女子,是朝鲜李氏王朝最后的一位皇后。15岁入宫的闵氏,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胆识,只身在宫中忍受着孤独、寂寞、嫉妒、以及与其他嫔妃的宠爱争斗。她聪明的让自己从后宫的纷争中,走到了政治的前台,成为李氏王朝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后来,她被日本人杀死在宫中。
明成皇后以自身的魅力吸引了那个可以掌握她命运的男人高宗皇帝,成功地将他的注意力从对其他更年轻的嫔妃身上移到自己身上来,尽管要忍受着数次失子的痛苦,依然沉着冷静步步为营地巩固着自己的地位,巧妙地以自己的成熟令高宗迷恋,并走向了权力的高峰。从历史记载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个非凡的女人拥有的并不是类似妖姬那样的魅力,而是集学识、聪明和勇气为一体的魄力,在她身上,有着超越一般女子的坚韧品质和善于权谋的冷静。她通过博览群书而获得的渊博知识,她超凡蛊惑能力的全部。
杨玉环:夜夜笙歌令君主不朝
杨玉环的“成功”,在唐朝民间,无意中也带动了一股“女权”风气。
大名鼎鼎的杨贵妃,长期以来做为“红颜祸水”的典型存在。她的主要本领就是善于歌舞、精通音律,而且很会化妆,最后搞得唐玄宗后宫三千只爱她一人了,“从此君王不早朝”。杨玉环出生在普通的官员家庭,按当时唐朝的风俗,不大可能攀上高层贵族的姻缘,也就是因为貌美和性格醇厚,受到了一位贵妇的赏识,有了接近皇族的可能,成了玄宗儿子的媳妇,后来又被玄宗惦记上,成了贵妃。玄宗爱乌及屋,恩泽家族,“姊妹昆仲五家,甲第洞开,僭移宫室,车马仆从,照耀京邑,递相夸尚。”谁说杨贵妃给玄宗吹耳边风让他提拔自己的亲戚了?显然是爱情的力量非要让玄宗提拔杨家不可,以致“姊妹兄弟皆列土”而天下的风气也一变为“不重生男重生女了”。看来,杨玉环的“成功”,在唐朝民间,无意中也带动了一股“女权”风气。这种风气,最终不得不在“安史之乱”中以含恨赐死美人收场。为了消解民怨带来的压力,杨美人还是成了牺牲品。
约瑟芬:游玩在两性和社交间
篇6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为什么只选出了四大美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有一种说法是权力选美说,还有一种说法是牺牲说。持前者观点的人士认为四大美女是美丽与权力综合的产物,身在男权社会中,为男人的政治做出了牺牲,所以被颁以四大美女的称号。可要说权力能推出美人,那么武则天为什么没有入选,中国历史上的女人有谁比则天女皇更有权力?按这样排序,四大美女中武则天应该排第一才对!显然这种说法没有合理之处。另一种说法的人们认为四大美女身上有着旁人无法比拟的牺牲精神,当之无愧的授予四大美女的头衔。可要说到牺牲,昭君和番的历史意义并不比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更深远。何况文成公主的美貌,也不一定比昭君差,从社会地位到历史作用都不可低估,为什么她没有入选?
由此可知,四大美女不是权力说和牺牲说这两种因素所能推出来的。他们之所以能入选四大美女首先是因为她们都是心理战高手,不像大家闺秀那般羞涩,也不是小家碧玉那般不够大气,她们懂得在合适的时刻把握合适的时机展现合适的自己。她们不仅让自己人美,还要让历史美!其次是她们都识大体、有追求,让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像女人。她们的身上都轰轰烈烈的聚集了各种兴衰成败、浪漫悲情,这种气质和气魄是无人能比的。最后,笔者认为是她们都没有干预朝政,而是帮助当政者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为人所用,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影响。可以说四大美女的“美”是帝王们用灵魂的“丑”勾兑出来的,她们都是无辜的受害者,她们的美都是散发着独特魅力的。
人尽皆知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尽管容貌今人谁也没见过,但关于她们的故事与美貌的描写可谓是车载斗量,世人百看不厌,百说不烦。享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美称的四个美人,她们不光在历史上扬名千古,也给了音乐家们无限的创作源泉。
一、牺牲自我的女人——西施
1、西施生平
西施,原名施夷光,是春秋末期的绝色美女,她出生在浙江省诸暨县苎萝村西村。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的宠妃,旨在消磨夫差的意志,消耗他的体力,分散他的精力。在吴国期间,西施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到了掩护作用。吴国最终被勾践所灭,这其中西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王宇,历史的胭脂痕迹[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99-104,)如果不是因为西施参与了越国灭吴的活动并有重大贡献,那么,虽然她仍旧美丽,但也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浣纱女,在历史上也不可能留下什么印迹。西施这种为了自己国家的牺牲精神,体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也使得这样一个弱女子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历史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西施的美,并不仅仅是她的相貌,而是她的心灵。西施的这种牺牲自我的爱国情操广为人知,音乐家也根据此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2、与西施有关的音乐作品:
京剧《西施》;
越剧《西施归越》;
滇剧《西施梦》;
昆曲《西施》;
歌曲《西施浣纱》(钱建隆词,颂今曲);
大型二胡协奏曲《情殇》;
第四扬琴叙事曲《西施泪》;
古筝协奏曲《西施》(王正平作曲);
二胡与乐队《千古西施》(史志有作曲);
音乐剧《西施》(张广天作曲);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西施》(雷蕾作曲);
五幕历史剧《胆剑篇》(著名剧作家和梅阡、于是之合作)等。
3、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西施》中西施的形象
作为四大美女中排行第一的西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描述她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国家大剧院开山之作,原创浪漫主义大歌剧《西施》。此部歌剧不仅汇集了当今国内最顶尖的主创力量,演出阵容同样群星云集。
歌剧《西施》是一部巧妙的将西洋歌剧形式与中国传统故事融合在一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的歌剧形式,剧中音乐融入中国传统元素,将宫商角徵羽的五声调式与钟、磬、萧等中国民族乐器遥相呼应,触动人心,赋予了全剧更加独特的韵律。配器中民族乐器的加入让音乐充满了深沉的古意,使得该剧更加唯美浪漫,犹如一卷美轮美奂的中国画,营造出水墨意境与气质,将金碧辉煌的吴国宫殿、宛若仙境的浣纱江畔、气势磅礴的金戈铁马等场景铺陈在观众眼前,意境悠远,韵味十足。剧情内容体现了西施的牺牲自我的高尚品德。
作曲家雷蕾谱写的音乐呈现出清新、细腻、唯美、流畅的质感,尤其值得一提的便是剧中的咏叹调。越王勾践的《影子之歌》《风吹的草籽》、越女郑旦的《梦一样美妙的生活》、以及西施的《绸缪》《春天的鲜花开满伤痛的祖国》《请你用手指向越国》都颇为动听。西施的咏叹调《绸缪》让人印象深刻,这首自《春江花月夜》改编而来的咏叹独具中国韵味,作为西施最重要的一首咏叹调,它在剧中反复出现:在满目苍翠的浣纱江畔,西施为姐妹们深情唱起了《绸缪》;在觥筹交错的吴国宫殿,思乡心切的西施再次唱起了《绸缪》;当亲爱的妹妹郑旦被残忍杀害,肝肠寸断的西施的耳畔又响起了这熟悉的旋律。《绸缪》代表了西施心底最宁静的渴望。西施的扮演者张立萍唱出最后一幕中《请你用手指向越国》,立即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将整场气氛推向,全场沉浸在为西施感到惋惜的悲情中。戴玉强扮演的越王勾践,也将《影子之歌》演绎很到位,一个呼之欲出的“复仇战神”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郑旦的扮演者吴碧霞同样是鲜活可人,《梦一样美妙的生活》中活泼灵巧的花腔炫技将郑旦内心的喜悦刻画得入木三分。
西施扮演者沈娜说对西施的定位用六个字就是:“小女人、大情怀!”,西施是一种淡淡的清香,给我们很大的感动!纪连海先生也在评价西施时说道:“她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争霸战争中最出色的卧底,没有她,吴越的故事就不再是浪漫的传奇。”(纪连海,纪连海叹说四大美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可以说是对西施一生的功过总结。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开幕大戏、大剧院首部原创歌剧《西施》,用西洋歌剧的形式全新演绎关于西施的古老传说,与观众一同追溯古老传说,唱响令人心碎的美人挽歌,令我们重新认识、了解西施,很好的展现出这个为国牺牲、集内在美与外在美于一身的女性形象。
二、深明大义的女人——王昭君
1、王昭君生平
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省兴山县)人,汉元帝时被入选进宫。竞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韩邪来朝求和亲,她自告奋勇请嫁匈奴。《后汉书》里有:“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短短几句述说了她举座皆惊的容颜。昭君出塞后,被称为宁胡阏氏,她的出塞对汉朝和匈奴的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若说美人皆倾国倾城,那么昭君却是一个安邦定国的美女。她能够深明大义,为了国家利益而摒弃个人的荣辱,从而使得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近半个世纪。(王宇,历史的胭脂痕迹[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292-298,)
有人赞美王昭君:“弹一声琵琶,迎着萧瑟西风远去。抖一抖黄沙,拂去世俗伦理。你的明眸,惊落飞天的大雁。小小女子,以身许国,只为江山社稷。阳关路漫漫,你走了六十余载,和亲的佳话因你的出塞而传遍天下。”(纪连海,纪连海叹说四大美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122,)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后将近60多年的和平,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文明,增强了汉族与匈奴之间的民族团结,也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音乐等创作所广泛采用的题材。
2、与王昭君有关的音乐作品:
京剧《大漠昭君》;
汉剧《王昭君》;
秦腔《昭君出塞》;
潮剧《王昭君》;
粤剧《昭君出塞》;
粤曲《貂蝉与吕布》;
歌曲《出塞曲》(席慕容词、李南华曲);
歌曲《昭君出塞》又名《这样的爱》(张太旗词,王祖皆、张卓娅曲):
歌曲《昭君出塞》(刘麟词、王志信曲);
大型歌剧《王昭君》(作曲);
无伴奏合唱《昭君出塞》;
民族器乐合奏《昭君出塞》;
古琴曲《龙朔操》;
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陈钢作曲);
琵琶协奏曲《王昭君》(钱兆熹作曲);
琵琶曲《昭君出塞》、《塞上曲》;
二胡与乐队粤曲《昭君出塞》等。
3、艺术歌曲《昭君出塞》中王昭君的形象
关于昭君的音乐创作也是十分丰富,仅在艺术歌曲中就有两部作品,一部是由张太旗作词,王祖皆、张卓娅作曲的声乐作品《昭君出塞》,又名《这样的爱》,另外一部是由刘麟作词,王志信作曲的声乐作品《昭君出塞》。
两首同题材、同名的艺术歌曲《昭君出塞》是不同的词曲家用不同的曲调歌唱相同的人物性格,将这位深明大义、胸怀博大的女性形象展现在听众面前。
这两首艺术歌曲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乐曲风格迥异。
从歌词上看,王志信版本的《昭君出塞》第一段的“别家园,出雄关”首先就交代了王昭君即将告别家园,远离故乡的历史背景。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昭君当时的心情,也许她将一辈子也回不了故土了,心情肯定是悲伤的。然而她并没有哭哭啼啼,而是“昭君琵琶马上弹”,这几句描写出了王昭君深明大义,心系国家的爱国情操。相反,作曲家王祖皆、张卓娅直接从昭君内心的情感出发“这样的爱,敢牵万里伤怀,不惜香魂大漠青冢埋”,一开头就是充满悲壮的呼喊,与王志信的版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但同样表现了王昭君的大气形象。
从曲式结构上看,王志信版本的《昭君出塞》属于ABA。三段曲式,总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A):离别的伤感,此部分从开始至间奏出现之前,描述了昭君即将离别家乡的不舍之情。第二部分(B):热烈的欢迎,这一部分是快板,有一种载歌载舞的感觉,作曲家采用琵琶曲《塞上曲》、内蒙民歌、古曲《春江花月夜》等曲调元素写出塞外民众对昭君的热烈欢迎。本段演唱者要注意这八句间的起承转合关系,合理把握演唱情绪,将此段作曲家的意图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第三部分(A。):激情的歌颂,此段是从转调的部分开始,属整首乐曲的段落,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歌颂昭君的功绩,作曲家运用音乐的语言呈现了昭君出塞的重大历史意义。然而,王祖皆、张卓娅版本也分三部分,但它属于ABC三段曲式,整首曲子都是用第三人称来描写昭君的艺术形象。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A):从开始至间奏部分,这部分速度比较缓慢,创作手法接近西部曲风,展现出昭君一个人虽身处塞外大漠,但心系祖国“宁可香魂大漠青冢埋,也不愿汉宫秋里自徘徊”的英雄气概。第二部分(B):作曲家采用快板的速度,用形象的音乐语言描述了家乡的父老对昭君无比的怀念,盼望着昭君早日回到故乡迫切的思念之情。(C):作曲家应用了对位的创作手法,将全曲推向了一个制高点。最后以慢速、自由的方式结束了全曲。纵观全曲,单从旋律发展来看,曲作家意在刻画出昭君出塞的伟大历史形象,合理的采用了地方音乐素材,将地方的民族曲风与昭君的爱国情结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成功的完成了一首经典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
三、聪明机智的女人——貂蝉
1、貂蝉生平
貂蝉,原名任红昌,陕西米脂人。自幼才华出众聪敏过人,因被选入汉宫,担任管理宫中头饰、冠冕的女官,故称‘貂蝉’官。后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并认为义女,方才成就了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的壮举。她本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因其倾城之貌以及聪明机智,成功帮助王允实施连环计而被世人所广为传颂。正是因为这么一个智慧过人、胆量非凡的绝色美女,才最终导致吕布与董卓父子反目为仇,帮助了王允达到了消除董卓的政治目的。然而历史上是否有貂蝉其人仍然是个谜。
貂蝉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出色的女间谍,评价貂蝉有文:她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女子间谍,没有她,三国的战事也就泯灭在了历史的硝烟里。正是因为她超人的胆识与过人的智慧,才更快的加速了汉末军阀战乱时代的结束,更促成了曹操、刘备、孙权等一代雄才伟略的出现,使的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得以延续。(王功尚,陈中安,四大古典美女[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12-118,)根据貂蝉的生平事迹所产生的作品有许多,其中以戏剧作品最为丰富。
2、与貂蝉有关的音乐作品:
昆曲《梳妆掷戟》;
京剧《连环计》;
秦腔《吕布与貂蝉》;
越剧《貂蝉》;
蒲剧《凤仪亭》;
晋剧《赠冠》;
徽剧《王允赐环》;
川剧《关公盘貂》;
潮剧《吕布与貂蝉》;
淮剧《吕布戏貂蝉》;
婺剧《貂蝉》;
评剧《吕布与貂蝉》;
流行歌曲《貂蝉》(晏菲演唱);
粤曲《貂蝉怨》(秦太英撰曲,苏春梅演唱);
音乐剧《貂蝉》;
二胡独奏《国色天香之艳舞貂蝉》;
笛子与管弦乐协奏曲《貂蝉》(钱兆熹作曲,王宁配器)等。
3、粤曲《貂蝉怨》中貂蝉的形象
关于貂蝉的音乐作品中戏剧作品极为丰富,但是音乐剧、歌剧、艺术歌曲等形式的声乐作品几乎少得可怜,在为数不多的声乐作品中,粤曲《貂蝉怨》是不能不提的一部经典作品。这部在省港澳“粤韵风华”粤曲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的作品独具风格,标新立异,令人耳目一新。
粤曲《貂蝉怨》为秦太英所撰写,经陈焯荣设计唱腔后由苏春梅演唱的声乐作品。一般印象中描写貂蝉的作品都是一个聪明机智,忍辱负重,挑起董卓与吕布的父子矛盾,从而达到诛杀恶贼董卓的刚烈女子形象。而此曲由曲名上即可看出,这是一部描写以貂蝉自身出发,抒发她本人对自身以及当时的社会充满怨恨情绪的一部作品。
曲子一开头就是“烽火晨侵,刀兵夕斗”,这是此曲开头的[倒板],之后即起[雨霖铃]:“如雷势猛,怒震九州,金鼓频敲,三军狂吼”点明了貂蝉当时的处境,接着从高到低的清唱“貂蝉女没路投”将貂蝉此时身临绝境,呼救无门的悲凉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来[雨霖铃]是哀怨迟缓的,陈焯荣先生根据内容需要将这四句设计成快速强劲的一字一拍,使得情绪变得凌厉高亢,气势汹涌。一开头就凝成千军万马,仿佛从四面八方向貂蝉压来。
交代完貂蝉的处境之后,乐曲开始[长句二黄]和[反线中板],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诉说清楚。这一部分描述了貂蝉虽身在董卓身边但还要对吕布略施心计,加以引诱。对于吕布她也并非出自真心,只不过是想他们父子为她反目成仇,就在这一切都按着她的计谋慢慢达到目的了,世人却将她的功绩抛于脑后,反而“因何招致世人唾骂,惨哉命难留!”
“反线二黄”转“千般恨”:“问世间怨是谁铸就?丈夫一战,若功成,玉带紫衣赐封王侯……惨哉命难留”此段是全曲的核心。这一段体现了在那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群雄混战时期,貂蝉作为一个弱女子,她无法掌握自己命运,吕布即使有什么罪,也罪不及她。然而,此时这位曾牺牲自我,挽救大汉危亡的弱女子不仅“早被世人忘于脑后”,更被世人指责为“红颜祸水”而受唾骂诛杀。因此,她发出了这样愤愤不平的责问,这也正是此曲的可贵之处,它能触及到以前同类题材的剧本和唱曲所未能触及到的这层思想。
接下来转为C调的[乙反木鱼]中,貂蝉无限悲愤地唱出“真是天无公道,日暗千秋……。”到了这时她已经是看透了上层统治者的虚伪,在[饿马摇铃]中,她痛骂“朝廷将相,只会逐利,全是冠带猕猴。”可是,骂也没有用,大祸就要临身了,当初满怀忧民之志结果下场确实如此,不能不令她寒心。
在极其悲切的“乙反”调中,设计者陈焯荣先生突然起唱抒情的新曲[江南游]:“人到死时更恋人世,何况年尚青春如花茂,青风正绿江南岸,逍遥踏马好畅游。”充分展示了这个不幸女性对人间对生活的向往……。然而,震天的战鼓声把她从理想中带回现实,情绪转为更凄凉、哀怨、遗恨了。
最后,[新腔乙反二流]:“貂蝉女昔日救汉亡,如今有谁将我救,恨似云崖山叠叠,怨如天堑水悠悠”表现出她身处绝望而心灵深处发出的呼号,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控诉,也将全曲推向了。
此曲不光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独特之处,陈焯荣先生在音乐唱腔的设计上也下了一番工夫,成就很高。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最后一段貂蝉把满腔怨恨宣泄尽了,精神接近了崩溃,极之悲哀地想到自己的身后事“悲雪骨,谁睑收乞远山,坟半丘”陈悼荣先生将这儿设计的峰回路转,将貂蝉这一个人物的怨恨、不平、冤屈等思想情绪表露无遗,为全曲打上个完美的有力的句号。(阿骥,谱出新声自不凡——粤曲《貂蝉怨》赏析[J],南国红豆,2001,(6):42,)
“貂蝉”本属旧题材,但由于从思想内容到音乐唱腔都发掘到新的东西,使得这首曲子颇有时代感,因而得到听众的一致称赞,产生强烈的反响。
四、对艺术无上的追求——杨玉环
1、杨玉环生平
杨贵妃,原名杨玉环,唐代蒲州永乐(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儿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到杨玉环的姿色后,纳入宫中。天宝四年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其父兄也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为安抚军心,杨贵妃被缢死。虽然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但她却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杨玉环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胖著称的美人,她宛如一朵雍容华贵的牡丹,盛开在盛唐的骄阳下,《霓裳羽衣曲》中的倩影,随着时间的推移,留下了绵绵无期的人生长恨。引用一段对杨玉环的评价:品一盅美酒,伴着霓裳羽衣舞而至。问一声花儿,诉说女儿的心思。你的华贵,惊羞了娇艳的鲜花。回眸一笑,那六宫粉黛顿失了颜色。盛唐因为你走向颓衰,千般宠爱终也化作一缕香魂消散。(纪连海,纪连海叹说四大美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249-252,)
2、与杨玉环有关的音乐作品:
京剧《杨贵妃》;
华剧《杨贵妃》;
黄梅戏《长恨歌》;
艺术歌曲《贵妃醉酒》;
歌曲《新贵妃醉酒》(李玉刚演唱);
芭蕾舞剧《杨贵妃》;
秦腔音乐剧《杨贵妃》;
历史舞剧《长恨歌》;
二胡协奏曲《杨贵妃》(钱兆熹作曲);
大型音乐电视《贵妃醉酒》(冯晓泉作曲,晓城作词);
电视连续剧《杨贵妃秘史》的主题曲《大唐歌飞》等。
3、大型歌剧《杨贵妃》中杨玉环的形象
关于杨玉环的作品有许多,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形式、不同艺术家都对她进行不同的审美诠释,由中国歌舞剧院耗资数百万元创作演出的大型歌剧《杨贵妃》,不仅追求音乐的戏剧性,同时追求音乐的抒情性和人物音乐形象的鲜明个性,成功的塑造了杨玉环的人物艺术形象,旋律优美,令人倍感亲切。作曲家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尽情讴歌了人世间的美好感情。其主体演出阵容由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歌剧团、管弦乐团担任,在主要演员中,云集了目前国内音乐界最有实力的歌剧演员,他们均有在多部中国和外国歌剧中扮演主要角色的舞台经验,并在国内外重大音乐赛事中获奖。
与之前的艺术作品截然不同的是,此部歌剧切入点比较独特,原来杨玉环并不是缢死于马嵬坡,而是被人所救。盛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接待了一批日本留学生。他们向杨贵妃学习中国的歌舞技艺,并见证了杨贵妃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安史之乱”后,杨贵妃被两位日本留学生所救。日本姑娘贞子顶替杨玉环而死,她的恋人赤雄保护杨玉环东渡日本,受到了日本天皇的礼遇。杨贵妃虽身在东瀛,却日夜思念着家乡,盼望有朝一日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团聚……歌剧《杨贵妃》不仅歌颂了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的深情厚谊,也歌颂了她对艺术无上的追求和为情讴歌的艺术形象。(居其宏,骆中姝,在真实性基础上展开音乐戏剧性——评歌剧《杨贵妃》[J],人民音乐,2004,(7):13-15,)
大型歌剧《杨贵妃》由著名作曲家金湘担任作曲,这是他继歌剧《原野》《楚霸王》之后的又一力作。他创作的歌剧《杨贵妃》在音乐风格上不仅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而且吸收了日本音乐的素材,使音乐风格更加绚丽多彩,用优美的旋律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共鸣。在这部以“情”动人的歌剧中,其演唱形式丰富多样,情绪跌宕起伏,不仅有催人泪下的咏叹调,还有精美重唱,气势磅礴、感人肺腑的大合唱,其中男女主角优美抒情的重唱“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为主题音调贯穿全剧。在乐队配器上,五幕音乐分别以“金、火、土、木、水”不同的乐队音色布局,与歌剧五幕场景、剧情的色调交相辉映,体现了古代传统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徐文正,为情讴歌——歌剧《杨贵妃》音乐浅析[J],人民音乐,2004,(7):10-12,)歌剧《杨贵妃》推陈出新,从音乐和配器上给予我们全新的听觉感受,使听众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是剧本实在是有失偏颇,无形中给这部歌剧在整体效果上有所减分。
四、结语
美丽的女人犹如一株藤蔓,妖娆动人。美女们不光在历史上千古扬名,也给了音乐家们魂牵梦绕、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因她们而产生的文艺作品无数,仅戏剧就约百部。由此可见音乐和美女之间是密切相关。纵观古今中外,没有几个美女是不懂音乐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在音乐作品中的展现正是体现了美女与音乐的一种交相融合。
首先,美女的典型代表四大美女个个都是在琴棋书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音乐方面的才能更为突出。她们这几位美女们自身都是能弹能跳能唱。如:西施在进入吴国之前就首先进行了音乐方面的培训,所以也才能在此后的长久时间里可以控制住夫差的心,在颠覆吴国的斗争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貂蝉也是能歌善舞,才能在司徒王允招待吕布的宴会上大显身手,被吕布看中,进而挑拨董卓与吕布的关系,成功实施连环计;昭君在汉宫中习得一些音乐舞蹈的技艺,每当提及她都是怀抱琵琶的一个形象;玉环的“霓裳羽衣舞”更是享誉古今中外,说她是宫廷舞蹈家一点也不过分。
篇7
肖文红
“对面盆里的夹竹桃开花了,花草的又一季枯荣拉开了序幕。”
当我看到《长恨歌》这最后一句话时,已是光明与黑暗交替的间歇——凌晨两点。因为她的小说写的很细,需要耐心地看,所以我熄灯沉入了黑暗后,唯一的需要就是入睡,抑或再做点美梦是最好不过。
生得亲切如邻家女孩、性格内敛从不张扬的16岁中学生王琦瑶自己也想不到在上海小姐竞选中会得第三名,人称三小姐,一时间成了上海淑媛的代表。但从此后王琦瑶如纯洁白纸的人生便洒上了浓彩重墨。。。先是被政界名人李主任包养住进了艾丽丝公寓,她深爱着李主任,但几年后因战乱,李主任飞机失事。解放后王琦瑶一直做护士替人打针靠自己的微薄收入低调地生活着,三十岁时遇到了康明逊,明知不能结合,王琦瑶还是不顾一切地为她生了孩子成了单身母亲,之后又遇到了一如既往地爱她的程先生,程先生对她照顾入微,但始终没有迈出那个槛,六六年,程先生因迫害自杀,王琦瑶的最可靠的底线也失去了。女儿长大成人后,五十五岁的王琦瑶风姿犹存,很多怀旧的年轻男子与她很投缘。这时候她竟与女儿差不多岁数的老克腊发生了畸形恋。但是这迟来的爱情已经来得太晚了,王琦瑶的时间也不多了。终于有一天,王琦瑶被到她家里偷金条的小偷掐S,草草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
这四十年当中,与同学蒋莉丽、与长她十岁的严家师母、与小她三十岁的女儿薇薇、与薇薇的同学张永红等四个女性在不同的时间争风头。王琦瑶以她特有的矜持、忍让而又不失体面的以退为美的方法,悄然胜出所有的身边的女人,包括年长她的、与之同龄的和比她小一辈的。
同样是上海作家,有人将王安忆与池莉作比较,指责她写得过于消极。如果按作者的年纪来比这似乎是可以的,但是王琦瑶与林珠是两个不同年代的人,前后相差四五十年,这怎么可比呢?我看将王安忆与张爱玲比应该相配些。虽然两位作者的是属于不同年代的人,但所写的都是跨越三四十年的事。女人走过了这三四十年的大半辈子,从年轻娇美到年老色衰,从满怀忡憬到希望破灭,怎么能不消极?不同的是王琦瑶这四十年,性情一点没变,一样的追求一样的希望,一样的恰如其分地守着她那退到尽头而悄然胜出的法则。而金锁这三十年,是一点点被磨灭被扭曲的。
所以要说刻薄消极,张爱玲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而王安忆笔下的的王琦瑶一直是积极努力地生活着的,只是将命运弄人,不悲凉又能如何?也许旧上海的故事,总是在悲凉凄美之中才更真实些吧。。。
王琦瑶的一生,不管世俗如何评价,总是爱她所爱的,只要有爱就会花十二分的力去爱。虽然日子很艰难但她还是会很自立地生活着,到S,她都没动过李主任留给她的一盒金条。
可是作者却给了这么个有心思、懂生活的细致的女人一个如此悲凉的人生。一直努力地生活着,盼望着,但是她的感情总是不能善始善终。也许是王琦瑶命薄福浅,无福消受这福份吧。
长恨歌读后感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开头一句很巧妙的引出了这段令人赞叹又令人遗憾的历史。“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句平淡的话引出了杨玉环这个看似普通大家闺秀的女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鲜明的表现出杨玉环脱俗的魅力,她的一举一动是那样的动人,使所有宫中的妃子都为之黯然失色,同时也为后面的隐患埋下了一个不可忽略的伏笔。“春宵,不早朝,侍宴,春游”,无一不表现出作者的痛惜,由于唐明皇过度的宠爱玉环,导致国政荒废,宫里宫外莺歌燕舞,百官整日只知寻欢作乐,也为唐朝的衰败埋下了导火索。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出乎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事终于发生了——-安史之乱。各地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衰败的唐朝,在这次战争中练练败退,六军被迫停留在马嵬坡,面对唐明皇和杨贵妃,将士的激动之情是难以容忍的。在军谏之下,唐明皇悲伤的望着那位曾经深爱的女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看着玉环被军士推出去的时候,他心中是如此的无奈却又焦急。可看着军士激动的情绪,自己没有能力去抚慰。看着自己破碎的山河,自己却没有能力挽回。他只能仰望着天空,默许了军士,然后独自一人默默地流泪。
终于,安史之乱结束了,宫中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景色依然是不变的景色,可是赏景的人却已离去,“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我们读出了唐明皇心中那股难以言喻的心痛。
“云髻,花冠,仙袂,霓裳”描绘出一种仙境的生活,在那里,人不需要受到任何拘束,此时的“玉环”虽然依旧有着倾城的容貌,不过脸色却较之以前已显憔悴。内心思念着明皇,却音容相隔在2个不同的世界。“唯将旧物表深情,鈿合金钗寄将去”。睹物思人,这估计是十分悲伤的事吧。所有的思念,只能寄托于小小的物品上......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篇8
[关键词]悲剧精神;崇高美;情调悲;伦理
这也许是东西方悲剧中最著名的两对情侣:洪N(1645-1704)笔下李隆基和杨玉环、莎士比亚(1564-1616)笔下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长生殿》上,李杨爱情有着盛唐的繁华,“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繁华落尽,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埃及女王和罗马巨头在相互猜忌和怀疑中分分合合,甚而以死亡来考验对方的真情,最终弄假成真,却赢得了世间的无限同情。
这两对悲剧情侣之所以有名,看上去是因为他们的出生显赫地位重要。李隆基是盛唐君主,杨玉环名列中国四大美女,安东尼是古罗马三巨头之一,而克莉奥佩特拉则是赫赫有名的埃及艳后。这一点,正如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指出的那样: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和悔恨的痛苦,在一个农夫和在一个帝王都是一样地动人。人物的地位越高,随之而来的沉沦也更惨,结果就更加悲剧性。一位显赫的亲王突然遭到灾祸,常常会连带使国家人民遭殃,这是描写一个普通人的痛苦的故事无法比拟的。
然而,位高权重的爱情以凄惨落幕的,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为什么得到世人肯定的程度不一样呢?比方说,中国人一提到“烽火戏诸侯”时,首先想到的是红颜祸水,而不是伟大的爱情,难道,周幽王不正是像李隆基和安东尼一样,为了心爱的女人可以置家国于不顾吗?为什么后人会对杨玉环怀着贬褒杂陈的评价,而对褒姒却是从头到脚泼上一盆亡国的脏水呢?为什么看客对李隆基的原谅大于痛恨,难道不正是他一手造成了杨玉环的马嵬坡之死? 为什么克莉奥佩特拉的种种小诡计导致了一个伟大英雄的末路,这两个男女主角却一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完美情侣?
这些问题,恐怕要从中西文化精神的角度去理解,从东西方迥异的悲剧精神层面去阐释,才会得出一个可行的解释。
毫无疑问,《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作品。主人公的行动不再受制于不可预知的命运,而是取决于自己的性格,他们在困境中仍表现出高贵的尊严,勇于接受厄运,并战斗到最后一息。即使是罪恶的,他们也坚守自己的信念,高贵地死去。人物的精神、人物的个性、人物心灵的隐秘、思想和灵魂的巨大冲突成了人物轨迹的书写者,主人公为了一个信念、感情、目标,勇于自觉选择死亡。
在这样一种原则的指引下,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虽然贵为国王,但是却保持了他们各自温暖的人性,在自身性格的作用下,还原了一对恋爱中的情侣所具有的缺点和优点、幸福和懊恼,他们是高贵者,更是普通人。这相当符合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的发现:他们聪明而有尊严,能审时度势,即便有满目疮痍的缺点,也是生动活泼的个人,从一个伟大的英雄人物,到一个最卑贱的仆人,都是如此。也就是说,基于性格的合情合理的缺陷丝毫无碍他们的高大。
所以,我们看到的埃及女王是一个普通而奇特的恋爱中的女人,她美丽,然而年龄不能使她衰老,习惯也腐蚀不了她的变化无穷的伎俩,别的女人使人日久生厌,她却越是给人满足,越是使人饥渴,因为最丑恶的事物一到了她的身上,也会变成美好,即使她在卖弄风情的时候,神圣的祭司也不得不为她祝福。她懂得卖弄风情,使生活充满乐趣,比如在海战的时候带头逃跑、装死,还藏起自己的财富。当然,她也非常狡猾,当恺撒派人来时,她就见人下菜说“我的荣誉并不是自己甘心屈服,全然是被人征服的”。她以恋爱为职业,虽然有过许多爱情,但是几乎都是真诚的,虽然贪生怕死,但是对安东尼是专一的。作为女王,她有自己的威严和手腕,但是当生命和荣誉不能两全时,则选择慷慨赴死。可以说,除了她女王的身份,她就是一个异常美艳的普通女人,对爱情有极其高的天赋和专业精神,最终因为这份爱情而抛弃了整个国家。
而安东尼呢?这个曾经玩弄半个世界在手掌之上、操纵着无数人生杀予夺的大权的男人完全被爱情支配,为克莉奥佩特拉舍弃一切,颠三倒四。他执著、犹豫、暴躁,对于爱情,爱之欲其生,“你知道你已经多么彻头彻尾地征服了我,我的剑是绝对服从我的爱情的指挥的”,恨之欲其死,“这的埃及人葬送了我!三翻四覆的!是你把我出卖给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我的心现在只跟你一个人作战。”他是一个一直反抗命运的英雄,豪言“命运越是给我们打击,我们越是瞧不起她”,明白大局已定时,他劝告自己的朋友们:不要用你们的悲哀使冷酷的命运在暗中窃笑,我们应该用处之泰然的态度,报复命运加于我们的。安东尼死了,克莉奥佩特拉叹息着:这寂寞的世上没有了你,就像个猪圈一样,叫我怎么活下去呢?啊!杰出的英雄已经不在人间,月光照射之下,再也没有值得注目的人物了l可以说,安东尼是天下的王者,一个崇高的悲剧英雄,担当得起莱必多斯的评价:他的一二缺陷,决不能掩盖住他的全部优点;他的过失就像天空中的星点一般,因为夜间的黑暗而格外显著;它们是与生俱来的,不是有意获得的;他这是连自己也无能为力,决不是存心如此。
克莉奥佩特拉自认为“有所有女人的可耻的缺点”,而同为三巨头之一的恺撒则如此评价安东尼:凡是众人所最容易犯的过失,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这种普通人的特质,覆盖在出众的地位、权势和外貌上,使他们反复无常的爱情呈现出一种爱恨交加波诡云谲的特色,惟其如此,方显示了这爱情的伟大:它可以藐视死亡,也可以放弃国家、更可以让两个缺点累累的人得到永生。在这里,人性的弱点、爱情的缺点被莎士比亚竭力突出,真心之爱与政治因素相遇时,莎士比亚极其强烈地写出了这爱情是如何误国的。这样写,却写出了人物的伟大、爱情的伟大。为什么?因为莎士比亚的最终目标是写爱情中的人性美。伟大的爱情能够蔑视死亡,可以倾国倾城,爱情误国恰恰就是表达爱情伟大的好题材,这正是莎士比亚的思路。是的,莎士比亚说过,比起永生来,死亡算不了什么。中国的老子也有句话: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东西方的智慧和思考,在这一对情侣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
回到长生殿上,我们蓦然发现,在西方那一对情侣的映衬下,李杨爱情的光芒霎时黯淡了很多。同样是伟大人物的爱情题材,而且同样是爱情误国,但是东西方的处理是如此不同:主人公不再具有惊心动魄的人性力量,甚至连性格特征也模糊起来,矛盾冲突明显淡化了,人物的主动性大大减弱了。和充满性格力度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不一样的是,《长生殿》的男女主人公在“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的假设中,当真心之爱 遭遇政治因素时,爱情的误国成了爱情的罪恶,在政治因素面前,七夕密誓变成了一个彻底的谎言。上天入地,男主人公只能祈求用非现实世界的相遇来弥补现世爱情的缺憾。在莎士比亚的对照下,洪N提供的只是一种不自觉的悲剧,倾诉一腔怨恨,怨的背后并没有崇高的精神或令人感慨的情怀,是工具而非精神楷模。
在这样一腔怨恨背后,主人公虽为天下之尊,却何其柔弱!杨玉环之美色、之精通歌舞,都是天下无双,自然也是唐玄宗的心头最好。女主人公在包括自家姐妹在内的众多竞争对手面前,也就是犯点醋意,耍点小性子。因得宠而引起的政治变局,在洪N笔下并无过多的渲染,所谓的安杨之争,以后引起盛唐之变的祸根,与这场爱情似乎遥远得很,更加不是不早朝的李隆基的直接过错。长生乞巧,永订盟誓,刚愿生生世世永不相离,惊变就接踵而至。李隆基被众军逼得心惊肉跳,勉强说句“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舍弃于你!”接下来,就顺水推舟:“罢!罢!妃子既执意如此,朕也做不得主了!”就此,一代红颜为君尽,就连神仙(织女)也看不下去:“以天下之主,不能庇一妇人,长生殿中之誓安在?李三郎好薄情也!”这里的唐明皇,极其缺乏主人公的魅力,懦弱屈从,没有力量,离英雄的形象相去甚远。从尼采的生命哲学来看,悲剧总是有对苦难的反抗,悲剧人物身上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怯懦和屈从,悲剧人物可以是一个坏人,但他身上总要有一点英雄的宏伟气派。所以,按尼采的观点,李隆基甚至连一个悲剧主人公的资格都够不上。
在这场爱情面前,洪N陷入了两难:既要写爱情,又要维护国家,但两者又是冲突的,如何统一?洪N虽然比莎士比亚晚出生,但是康熙朝的盛世比起伊丽莎白时代的开放还是相去甚远。女王能够混入莎士比亚的舞台扮演一个小角色,洪N却因在皇后丧葬期间召集伶人演《长生殿》触犯禁忌而下狱,断送功名到白头。更何况,作为一个传统文人,贵和尚中的文化精神会如影随形般左右着他,注定了洪异不能把误国的主人公写得很坏。事实上,在《长生殿》中,除了不得不提的安杨关系,其他的误国关系都被掩饰了。爱情与误国的矛盾,只能够用“后悔”来统一。情而能悔,虽然发出悔声的是杨玉环而不是李隆基,“在生所为,哪一桩不是罪案。弟兄姊妹,挟势弄权,罪恶滔天,总是由我。如何忏悔得尽。”于是,上穷碧落下黄泉,爱情还是美好的,忠于国家也被肯定了。
洪N对于两难的处理,也引出了后人对于该剧主题的论争,即“爱情主题”和“政治主题”之争。在洪N心目中,情,不仅仅是指男女之间的生死之情,还包括忠臣孝子身上所秉赋的忠义挚情。他要用李杨爱情的悲剧为表征,表现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也就是借“钗盒情缘”,写出社会政治的兴亡之感。洪N一方面赞扬这种生死至情,一方面又描绘了这样带来的政治危机,帝妃爱情发展到极端给江山社稷带来了严重后果,“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由于政治形势的逆转,爱情悲剧无法避免。这样就把个人爱情和政治兴亡的因果关系,揭示得十分深刻。这样的用意,是为了“垂戒来世,意即寓焉”。可见,不管是何种主题,洪舁注重的是完满的伦理观念,他是把矛盾冲突往圆满里拉,是在竭力磨平冲突,这和莎士比亚利用爱情与误国的矛盾来突出人性的强烈、产生壮丽的感觉完全不同。李杨之爱只有缠绵之美,缺乏惊心动魄的力量。
篇9
公道杯奇巧的造型,配以青雅的釉色,洒脱的纹饰,可称得上是一件陶瓷艺术珍品。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德应侯碑文记载:“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锻炼累日,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这实在是对公道杯的最好的褒赞。
相传,公道杯曾经是唐朝皇家的传家之宝。寿王李瑁与杨玉环婚喜之日,唐明皇李隆基赠公道杯并问杨玉环可知用意。杨说:“父皇赐此杯,是教导我们,凡事要适度,不可过贪,否则将一无所得。”唐明皇含笑点头。
朱元璋与公道杯也有一个故事。明洪武年间,浮梁县御窑厂历经几十次反复试验才再次烧制成功了“九龙杯”,并进贡给洪武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便用“九龙杯”盛酒宴请文武大臣。在一次宴会上,朱元璋想让几位喜欢的大臣多喝点酒,便特意命人给他们把御酒添得满满的,而对其他几个平时喜欢直言不讳进谏忠言的大臣则将酒斟得浅浅的。结果事与愿违,那几位被皇上有意照顾的大臣滴酒未喝,御酒全部从杯子的底部漏光了,其他大臣则幸运地喝上了皇帝恩赐的御酒。朱元璋疑惑不解,便问其缘故,方知此杯盛酒最为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这令朱元璋感慨万千,于是便把“九龙杯”命名为“公道杯”。这神奇的酒杯对贪杯者是个警策,对斟酒者公道与否也是个检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玄妙就在杯内。公道杯的中间立着一人或龙型的装饰物,人或龙实际上是由两个圆柱体构成,外面圆柱体与杯衔接处有一暗孔,整个杯子构成一个虹吸管,当杯中的酒超过某一个位置,酒就会从小孔中流出,根据物理学上的虹吸原理,酒会一直流下去,直到杯中酒流尽为止。
篇10
一、故事导入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故事的心理,讲新课之前,教师先讲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有趣、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引出本节课要讲的课题。这种导入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起引思的作用。
如在讲“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原理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亚洲某国元首即将访美,想用简单的英语对克林顿打招呼,于是向秘书求教。秘书指点道:见到克林顿您就说:“Hao are you?(你好吗?)”克林顿肯定会说“I’m fime ,and you?”(我很好,你呢?)而你只需回答一句“Me too.(我也是。)”就行了,剩下的就交给翻译去处理好了。
专机降落在华盛顿,元首对着克林顿笑容灿烂,竟出口说“Hou are you ?(你是谁?)克林顿吃了一惊,但他很快镇静自若,正好讨好身边的夫人希拉里,便微笑答道“I’m Hillary’s husband.(我是希拉里的丈夫。)”
只见元首微笑着看了看对面的希拉里一眼,然后冲克林顿点了点头,无比坚定地说“Me too!(我也是!)”
该国元首闹出如此笑话,秘书“功不可没”。本来几句简单的英文能对付过去,偏偏情况发生了变化,亚洲元首却不知道,还是生搬硬套,他不懂矛盾具有特殊性,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搞“一刀切”。
二、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导入
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语句精炼,语意新颖、言简意赅,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富有感召力,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形象、生动、逼真,学生也乐于接受。用之导入新课,能够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进人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讲“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哲理时,可用“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讲联系观点时可借助“唇亡齿寒”。在讲质变量变时可用“水滴石穿”。这样无需多费口舌,就能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其中的哲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悬念导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通过巧妙设疑,制造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如在讲“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先让学生回答:你们知道我国古代四大美人,她们是谁吗?(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人们往往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她们的美貌。但是你们知道她们也都有生理缺陷吗?(西施耳朵特小,王昭君脚特大,貂蝉有狐臭,杨玉环形体过于丰满,以至于走起路来响声不绝于耳)。(稍作停顿)是呀!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四大美人尚且如此,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也都是如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当中了。
四、时政新闻、热点事件导入
政治课教学本身带有鲜明的时政性,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都必须渗透时政教育。用时政引人新课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选取和利用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时政新闻、热点事件,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共鸣,启迪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如在“经济的全球化”教学中,引用“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在讲公民的政治性义务时,可用中日争端这一热点事件等。
五、音乐导入
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借助音乐导入,能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讲“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时,通过播放《真心英雄》《爱拼才会赢》这些歌曲,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