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8 17:5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28-01
要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引领孩子们去发现美,学会观察、发现、思考,教会他们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美,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多媒体课件能再现文本情境,为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合作与良好互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展现优美的水墨风景图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所选用的大多是图文并茂的文章,很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图画,课文就是用语言描写图中的情境。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中的水墨图,展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使课文内容变成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理解与接受知识。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江南》这课时,笔者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水墨图,让学生欣赏江南水乡的美景和儿童们乘船采莲的情景。接着引导学生读诗句,体会“莲叶何田田”的荷塘美景以及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的情景。然后再用简笔画画出几片荷叶、几朵荷花,并在荷叶的四周画上几条小鱼,简单的几笔就可以把“鱼戏荷叶图”形象地勾勒出来,学生更能领略到“荷叶层层叠叠、茂盛鲜亮,莲叶间的鱼儿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又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又滑到北面”的情景。最后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和体会莲叶的美和鱼儿的快乐、自在。江南水乡的美景是那么的生动、形象,而描写江南水乡的小诗也深深地印记在孩子们的心里。可见,借助图画展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学生看得清楚,感受真切,从水墨画的颜色、明暗中能迅速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接受和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获得美感。他们在欣赏图画之美的同时,还能欣赏到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无穷魅力。
二、用视频再现历史场景
教师应结合教学的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恰当地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进行《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一课的教学时,由于课文所讲述故事的年代已经久远,学生没有经历过当年战火纷飞的场面,也没有相关的感性经验,他们很难理解课文,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教学时充分利用课件介绍历史背景,播放电视剧《》中过草地的剧集,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战场上,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高涨起来,激起了学习课文的热情,并通过老师的指导,很快理解了课文。这样,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刻,顺利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活用音乐渲染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用富有感染性的乐曲,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的共鸣点,从而理解教学内容,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一年级的儿童具有好奇、爱探索的心理特点,并且想象力特别丰富。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先给学生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带着学生一起随着音乐轻轻摆动身体,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坐在船上的情景。之后,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让孩子们尽情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再看看课文又是怎么写的。最后配上《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伴奏带,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情景的美丽。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达到了,孩子们乐在其中,感悟到文中的意境。
再如,《黄鹤楼送别》这课表达了好友之间的依依送别之情。但是,学生年龄尚小,很难感受到这一情感,特别是友人离去以后的依恋之情,学生更是难以体会。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利用歌曲《送别》,把学生带入了朋友依依惜别的意境。在音乐的烘托下,学生更容易体会文中的意境,再学习课文时自然能够体会到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篇2
一、在“自由”感悟后表达
《三袋麦子》教学片断:
师:读了《三袋麦子》这篇课文,你最赞赏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做法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小牛的做法好。因为小牛做事很有计划,也很节俭,他得到一袋麦子后没有马上吃。
……
生:(不好意思)我喜欢小猪。(其他孩子很不理解,一片嘘声。)
师: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过年了小猪吃点好的没有什么不好,再说了我们过年不也吃好的东西吗?
师:你的想法很独特!没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反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思考方式和独特的体验。作为教师,对孩子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孩子的异议,要尊重理解。只有这样,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孩子才会产生真情实感,才会有用自己的语言去积极表达的欲望。这不仅是知识内化的需要,更是激发孩子兴趣,使其主动表达,感受祖国语言美的需要。
二、在“自由”续编中表达
《夏天的歌在哪里》教学片断:
师:学了这首诗歌,我们知道了:夏天的歌在——(生根据课文接着说下去)
(师边听边列出该诗的格式)
师:同学们,夏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大家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一下身边的事和物。请大家想想夏天我们还能听到哪些声音?
生:夏天来了,小朋友们在游泳池里游泳会发出声音。
……
师:说得好,你们能不能也来当个小诗人,像课文中一样,把这两件事编成诗歌呢?
生(齐答):能!
(小组合作探究)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编的?
生:夏天的歌,在哪里?“轰隆,轰隆”,夏天的歌在乌云的背后。正说着外面又响起了隆隆的雷声(师边听边在格线上填写)。
师:怎么样?
生:编得好,我们大家应该表扬他。
生:我觉得不够好,还少了一句,“轰隆,轰隆”的声音应该在后面,“噼啪,噼啪”的声音在前面。
师:加得太好了!老师也赞同你的想法。谁还接着说下去!
生:我们小组是这样编的:夏天的歌,在哪里?“扑通、扑通”“嘻嘻,哈哈”,夏天的歌在清清的游泳池里。
师:我想知道为什么要用“嘻嘻,哈哈”这组词呢?
生:因为小朋友在游泳的时候一定很开心就会发出“嘻嘻,哈哈”的笑声呀!
师:同学说得真是太精彩了!其实许多事我们都能编成诗歌,同学可以大胆想象,再编一编。
……
反思:我们应该把说的权力还给孩子,鼓励孩子畅所欲言,让他们用心灵感受到语言的精彩,智慧的高妙。语言是活性的,也只有在这种开放的课堂上,语言的活性才能得到培植,得到生成,得到滋养,得到发展。
三、在“自由”想象里表达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片断:
师: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多媒体课件演示)你知道这群鱼儿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吗?你们就是那一群群鱼儿,游过来吧!
生:它们可能会想,这是多么热闹的场面!我们游过去看看吧!
师:是啊,我也想看看,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
生:它们可能会想,这些孩子玩得多么开心呀!
师:因为他们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所以才会玩得如此尽兴。
生:小鱼儿会说,真羡慕他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
师:好,让我们也唱起来吧(师生一起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反思:这里有一种充满人性美的氛围,是一种亲切的交流,每个孩子都可以敞开自己的心灵,畅所欲言,这里是孩子真情的自然流露,是心灵的率真表达,人文性的直接表现。他们就像一群群快乐的天使说出了最动人的话语,唱起了最动听的歌。
四、在“自由”体验时表达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片断:
学完《北大荒的秋天》后,我带孩子到野外去观赏感受一下本地秋天的田野、天空、小河,使他们有了亲身的体验,然后让孩子说一说秋天的景色。
生:秋天的小河水清澈,水却变凉了,小伙伴再也不下河游泳了。
生:秋天的菜园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生:白菜那松散的根好像一个刚睡醒的小姑娘,正等妈妈来给她梳头发。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情景;语文学习;生活实践
把语文由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新语文,进而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扮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小学语文教学突破“应试教学、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平时生活离不开语文的大语文观。
一、利用教学资源,再现生活情景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教学资源。特别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或网络视频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由于我们的学生大多出身于农村,孩子们很难通过简短的语言文字感受北海公园绿树红墙的美、碧波荡漾的美。因此,我就利用课件将北海公园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们,让学生感受北海公园的美,再截取孩子们荡桨于北海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快乐。当《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更方便学生贴近文本,找回属于自己童年的那份纯真、快乐。
叶圣陶的“生活本源论”指出:“语文学习得跟整个生活打成一片。”因此,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有机、适时地灌入生活的“源头活水”,让语文学习拥抱广阔的生活,在语文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就是生活,生活造就语文。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二、构建“生活化”的语文学习环境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乐趣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把教室布置成不同的风格。如春天,我们可以把教室布置得鸟语花香,让学生在“春色满园”中学习;夏天,教室中布置茂密的树林、火红的骄阳,让学生在“林中”学习;秋天,在教室中布置成熟的瓜果、金色的庄稼,让学生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学习;冬天,我们把教室布置得雪天飞舞,让学生在“银装素裹”的世界中学习。
2.展开想象,把生活融入课堂学习
假如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能抓住儿童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某一关节点作为启发想象的发散点,定能帮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想象中巩固知识,要想象中接受爱憎美丑的教育,在想象中培养思维能力。如教学《人有两个宝》时,我先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一下自己的小手,然后小组进行活动,发挥想象,利用自己的小手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学生有的做球拍状,有的做写字状,有的做穿衣状,有的做扫地状……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同学们充分地开动了脑筋,竭尽所能地做出各种与众不同的精彩表演。
语文是生活的产物,学语文必须联系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才能真正懂得语文的运用,对学习语文才能产生亲切感、生动感和实践感,才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语文化”的生活实践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
1.利用教材,把语文融入生活
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而教材的内容是有局限性的。我们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我们的生活实际和具体环境,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真正做到利用教材,把教材融入生活。如在教《升国旗》这课结束后,我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升国旗的实习,学生身临其境,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严肃、庄严,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升国旗后,学生感慨万千。有的说:“我越来越爱我们的国旗了。”有的说:“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朴实的语言,从中却可看出学生的心灵确实受到了震动,这恐怕是光靠语文课堂教学难以取得的效果。课堂不仅是一个教育活动的场所,更是育人的主渠道。语文课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应致力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更应重视人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三维目标的落实,更要善于抓住课内外的有效资源,注重挖掘文本内涵,提炼人生哲理,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和做人品德等方面的生活事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情操。
2.用语文改善生活
良好的生活环境,健康的生活习惯,常常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可是生活中,经常响起不和谐的“音符”,这时语文便有了用武之地。有人践踏草坪,乱倒垃圾,倡导学生设计“广告语”;食堂里有人浪费粮食,公用水池不关水龙头,引导学生制作“警示牌”;有同学学习不用功,抄袭作业,鼓励学生赠送“座右铭”。校园里栽种了一批花草树木,许多学生“不识庐山真面目”,便可让学生查资料,采访老师,为花草写“说明书”。生活美好了,语文也长进了,真是一举两得,相得益彰。同时语文在学生心头的分量更重了。
3.用语文服务社会
篇4
优化课堂导语设计
课堂导入是每一堂课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心设计、新颖别致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习状态很快地调整到最佳,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平时在备课时,要注意结合课型和学生心理,采用多种方式灵活运用,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歌曲的词,教学时,笔者设计用音乐导入,给学生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学生在美妙的旋律声中很快静下心来,倾听着,欣赏着。紧接着,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你从歌曲中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简单交流后,板书课题,开展这一课的学习。利用音乐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课堂情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图画导入、故事导入、名言导入、设疑导入等不同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导入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这样,学生也会学得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本内容,灵活恰当地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将学习知识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升语文学科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其中,《祁黄羊》《三顾茅庐》《公仪休拒收礼物》等课文适合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编排剧本,再进行角色分工,表演剧本。惟妙惟肖的课本剧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了解,让语文课堂更加灵动。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内涵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理分工,确定各人合适的角色,鼓励人人参与;同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指导学生认真揣摩文本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对于表演得比较到位的小组,可以让他们到全班同学前展示;还要注重发挥点评的作用,正面激励,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有一些课文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情感丰富,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改编并表演,让文本从课堂向课外拓展延伸。
变换角色 角色转换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通过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当“小老师”,在学习体验中学生充满热情,兴致勃勃,学习效果也十分显著。如教学中经常会有些容易混淆的字音和字形,笔者在黑板上有意写错,点醒学生及时发现,并帮助纠错,正确修改的同学就是“小老师”了。这样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朋友聚精会神,十分专注,生怕漏掉教师的“错误”。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笔者会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师生角色互换,教师以学生的身份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认真思考,总希望能提出有难度的问题。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无疑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多形式朗读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把握,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参与,使其注意力更为集中,如竞赛朗读、分角色朗读、小组朗读等多形式朗读,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效运用多媒体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只用一支粉笔一本书,而是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多媒体集声、图、文一体,声情并茂,化静为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学生们还不太了解我国南海上的西沙群岛,所以补充一些资料是很有必要的。笔者在多媒体课件中放上图片和视频,学生在观看彩色纪录片《美丽的西沙》后,知道了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海防前哨,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接着,让学生闭目倾听课文朗读的配音朗读,在美妙的乐声中,学生仿佛走进了西沙群岛,身临其境。然后,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富饶”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以此来把握学生思路,引导其学习。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愉快学习中更好地掌握了知识。这样教学,学生的兴趣就会转化为极大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提高效果 激发兴趣 提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有许多优点。不但可以改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拓展音乐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且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
1 信息技术在歌曲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教学中教授一首歌曲,不是教师范唱、听录音范唱,就是用琴伴奏学生演唱。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很枯燥,很无味。教学时,学生只是随声附和的学唱,对歌曲的内容不能很好把握,演唱时当然不能完全表达歌曲的意境和词曲作者的思想感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慢慢地对唱歌失去兴趣,甚至对音乐课也不感兴趣。在教唱歌曲时,运用信息技术把歌曲所要表现的情境和有关的信息用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能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和意境有所了解,学唱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传统的教学只不过是用录音机播放歌曲让学生听几遍,然后一句一句的教唱;或是教师弹奏风琴范唱。而信息技术进入音乐教学后,先用信息技术课件展示与这首歌曲有关的视频片段和相关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意境,然后再借助信息技术播放这首歌的MTV画面,让学生很自然地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幸福和自豪,为学唱歌曲奠定了情感基础。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学生有了学习这首歌的情感渲染,学唱起来就容易多了。
2 信息技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作用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学生要么听教师演奏乐曲,要么听录音磁带,很是被动,这样的音乐课也很枯燥和单调,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上音乐欣赏课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就可以结合画面讲解,欣赏音乐节目,大大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效果。例如,在欣赏歌曲《十送》时,由于生活的年代不同,原来教学时只是给学生播放完录音,然后再由教师介绍歌曲,那么学生很难想象军民深厚的鱼水之情,也体会不出两万五千里的伟大胜利与人民群众的支持那种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教学时,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万里艰难险阻,老百姓一路烧水做饭,送子参军,与依依离别的感人片段后,再欣赏这首歌的MTV,这样一来学生就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战争年代血与火的峥嵘岁月和军民鱼水情谊之深。又如,在上器乐欣赏课时,过去只让学生看图片、听录音和教师的讲解,一节课过后,学生还不能把某种乐器一一认出来。现在运用信息技术把各种乐器的图片、音色、演奏技法及其分类很直观、很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在介绍某种乐器时,不仅从屏幕上直观地看到这种乐器,还可以听到这种乐器的演奏,了解它的性能和音色。通过形象直观的对比,学生很轻松地就辨别出了各种乐器,归纳出它们的种类,并且记忆深刻。
3 信息技术在音乐兴趣活动课中的作用
在音乐兴趣活动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前预设好的教学课件链接到信息技术教学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音乐基础、知识水平、喜好以及自学能力的强弱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因人而异,各取所需,并且可以多次重复观看,使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音乐才能。例如,目前我们使用的音乐教材中只有歌曲乐曲的欣赏,学生对中外舞蹈和戏剧的了解相对要少一些。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在课前要求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我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的代表性舞蹈和戏剧,如维吾尔族舞蹈“赛乃姆”、“齐格提麦”;朝鲜族的“骨格里”、“安旦”;各民族传统、民间地方戏剧等。学生在欣赏中外舞蹈和戏剧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各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艺术素养。
总之,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的运用,不但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上好音乐课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丰富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健.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J].四川教育,2010(11).
篇6
一、师生共同营造音乐氛围,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营造音乐学习氛围
小学生音乐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尽量使用能够引导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思维,让学生能够从音乐学习的不同侧面感受到音乐的美,让学生从主观上愿意亲近音乐,并在音乐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乐于参与其中。如,在音乐节奏训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教室门口排成长队,当教师播放轻快的音乐或者弹奏钢琴时,可以让学生跟随节奏一步一步地走进教室,学生在踏步走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强弱,从而逐渐感知到音乐节奏的运用。
2.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创造音乐学习的情境。教师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不断提高感知能力。如,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播放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够看到音乐所反映出来的情境,更好地体会到音乐旋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听旋律的过程中,运用动作带动听觉欣赏音乐。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就可以更好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主体地位,提倡音乐课堂中的民主教学
1.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主体地位
音乐学习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掌握音乐知识,甚至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教师要运用教材的优势,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如,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问卡,学生在完成学问卡时,可以引导学生将预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未掌握的知识分类写出来,并在课堂上和教师以及其他同学更好地进行交流。
2.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逐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已经弄懂的知识。如,在音乐歌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教学生进行学唱歌曲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交流,互相指导,让自己感受到同伴之间的关心以及相互帮助的快乐,能够在同学的指点下,将还没有唱好的歌曲能够正确地唱出来。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音乐能力
1.多媒体让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有些音乐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在学习抽象的音乐知识时难免觉得困难,此时教师如果单凭口述很难让学生完全地理解所有的教学内容。而多媒体课件的声音、图像以及视频的特有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教师选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音乐教学,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多媒体课件创造的音乐情境中,更好地感知音乐,体会音乐的美。如,教师在教授《采蘑菇的小姑娘》歌曲时,就可以在音乐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将《采蘑菇的小姑娘》的视频在大屏幕上播放,音乐所要表达的情境以非常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对音乐形象一目了然,很快就能够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歌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掌握音乐的唱法。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教学,一旦学生有了基本的知识,学生就有了想象的翅膀,就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步入音乐的殿堂。
2.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能够迅速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提高音乐学习能力。小学生的音乐课涉及很多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都不相同,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要学习的教学内容,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掌握教学重点。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感受歌曲轻快优美的情绪,还要引导学生能够用饱满的情绪富有感情的演唱,还要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使学生获得初步感知音乐的能力”这个教学目标应该怎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知旋律,让学生通过视频的播放感受到歌曲欢快的情绪。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 音乐欣赏课 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向来偏重职业素质教育。相对于艺术类院校(专业)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距离音乐教育大都感觉十分遥远了。因此,作为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选修课――音乐欣赏,教学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谓“万事开头难”,怎样上好第一课,让学生在第一次的启始课就生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冲动,对保持今后课堂教学的“回头率”和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以下,是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对此做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以美好的主题点燃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虑到高职学生大都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尽管他们大多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音乐教育,但听歌唱歌却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基于此,我决定第一课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开始,以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歌曲”来“抓住”学生,点燃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然而,第一课怎么上?老师讲什么?让学生们听什么?学生们又想听什么呢!上来就讲音乐理论知识?拟或是按照高中音乐欣赏启始课的模式讲音乐要素?要么是照搬音乐学院式的教学模式?显然都不妥。理论性太强又过于枯燥的音乐理论和所谓的“高雅纯音乐”,肯定会吓跑很多学生,起不到抓住学生、点燃兴趣的目的。而单纯的欣赏音乐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决定结合实际,以首先诱发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将第一课的教学主题就定位于青春与校园,并设计了一个美好又清新的题目:青春作伴好时光――校园歌曲专题欣赏。从多次授课结束后,学生们那兴奋又恋恋不舍的神情中,我感觉到第一课的教学是成功的。
二、以动人的语言诱发学生的兴趣
音乐是美的艺术。要在第一课就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出他们对音乐欣赏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魅力不可低估。作为音乐教师就要以美丽、生动的语言,方能与美的作品相得益彰,才能在整个欣赏教学过程中营造出相应的情绪氛围。结合本课题展现的是清新美丽氛围,我对教学语言也下苦功琢磨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力求清新并赋有诗意。借用播音主持的技巧,结合生动的态势语,以优美抒情的语言,动听的语调,亲切的神情,适度的举止,顿挫起伏,娓娓道来。犹如“向导”,优化了欣赏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以唯美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非常普遍,特别是高校,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属常态。而音乐是听觉艺术,在音乐欣赏中,借助多媒体在播放音乐的同时融入视觉功能,既可展示曲谱歌词,人物图片,还可结合音乐意境展示相关背景画面,并根据需要设置,同时或先后放映,使声、文(谱)、图并茂,发挥通感的作用,再配合教师的“解说”,犹如“画外音”,创设出更浓郁的音乐情境氛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得赏心悦目。学生自然是兴趣盎然。事实证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可谓一举多得,效果显然。
高职院校非艺术类学生音乐欣赏第一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授课课题:青春作伴好时光――校园歌曲专题欣赏
授课课型:音乐欣赏课(原创设计)
授课课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本课题的欣赏,从学生倍感亲切熟悉的青春校园歌曲开始,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领他们走进音乐的百花园。
2.通过介绍与欣赏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一系列校园歌曲代表作品,引领学生走进一个清新美丽的校园民谣世界,充分感受、体验清新的音乐之美,引导学生感悟青春易逝,应倍加珍惜光阴、珍惜友情、把握青春。
3.了解校园歌曲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欣赏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一系列校园歌曲代表作品,营造温馨的教学氛围;了解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角度。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听赏法、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亲切主持式谈话导入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来到音乐课堂,我是陈红,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周同一时间在此与你相约,共享音乐之美。亲爱的同学,当你走进我们的校园,肯定希望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你的立业之本。当然我们更知道,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不仅要在大学里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掌握准确的职业定位和求职技巧,更要学会审美。而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这已经是我们的共识。好的,不管你选修音乐欣赏的理由是什么(课前先做相关问卷调查),只要你愿意,我将交给你音乐之门的钥匙,引领你们进入音乐百花园,为你们做向导,带你们认识各式花朵,尽情领略音乐百花的多姿多彩。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校园歌曲的旋律,一起品味青春的美丽。
让《茉莉花》带我们进入多彩的民歌世界;伴一曲《梅花三弄》品味华夏古韵;聆听贝多芬命运的交响振奋精神……让我们如蝶般乘着音乐的翅膀在音乐百花园中自由飞舞好吗?好,下面开始进入今天的课题。
师哼唱《同桌的你》片段,提问曲名?描绘何处生活场景?导入课题。(多媒体投影在相应背景图片上打出课题:青春作伴好时光――校园歌曲专题欣赏)
【教学设想:首先营造亲切温馨的学习氛围,以朋友般聊天式谈话拉近师生情感距离,主持式语言风格铺垫出课程模式一如专题音乐节目,激起兴趣。】
(二)校园歌曲概述
1.什么是校园歌曲?(设计背景图片上展示“板书”)
主要流传于校园(多由大学生所作),广受学生喜爱,体现校园生活和学生心境感受及自然风物等的创作歌曲。又称为“校园民谣”、“现代民歌”等。特点是词曲纯朴、简洁、清新、淡雅;诗意浪漫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2.简介校园歌曲发展历程(设计背景图片上展示“板书”)
(1)二十世纪初――《体操――兵操》、《送别》等学堂乐歌时代。
(2)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毕业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等反战救亡歌曲时代。
(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分钱》、《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唱幸福生活时代。
(4)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童年》、《乡间的小路》等台湾校园歌曲时代
(5)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同桌的你》等大陆原创校园民谣鼎盛时代。
(6)二十一世纪――《一生有你》等后校园民谣时代。
从“学堂乐歌”的兴起和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谈起,(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开启了现代中国音乐教育)结合时代背景和时间,从最初的创作加(多以欧美民歌经日本)“拿来”填词开始,发展到现在的真正意义的青春校园歌曲在宝岛台湾萌芽、发展,至大陆原创鼎盛,到如今的后校园民谣时代,多元化的冲击……一路走来的的历程,简要梳理校园歌曲发展历程。
【教学设想:聊天交流式介绍加互动哼唱,使学生简要了解校园歌曲这个特别的(我国独有的)音乐形式的发展历程。】
(三)重点欣赏
1.台湾校园歌曲(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1)台湾校园歌曲代表人物、“音乐教父”:罗大佑(设计展示“板书”及人物图片)
20世纪70代中期,校园歌曲由台湾兴起并渐传入大陆,在鼎盛时期共产生了300多首校园歌曲,其中,脍炙人口的有《童年》、《外婆的澎湖湾》、《踏浪》等。代表人物首推罗大佑,这位被誉为“音乐教父”的大师级音乐人的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我们这一代人几乎多是听着他的歌长大的。罗大佑出身医师世家,毕业于医学院的影像分析专业,并从医一年。终因对音乐的强烈兴趣,违父命放弃了医生职业而选择做音乐。他在大学时已开始写歌,创作歌曲达150多首,获奖无数。
(2)欣赏罗大佑代表作品《童年》、《光阴的故事》(设计背景中展示投影歌谱、歌词,并提醒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留意歌曲风格特征)
(3)简介台湾校园歌曲重要代表人物叶佳修、代表歌手齐豫并欣赏其代表作品《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老师唱)《橄榄树》(设计背景图片中展示歌词、谱)等。
2.中国大陆校园歌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1)大陆校园歌曲领军人、“黄金搭档”:高晓松与老狼(设计展示“板书”及人物图片)
受台湾校园歌曲的影响,北京高校的一些学子文人也按捺不住,掀起了原创“校园民谣”之风,期间最重要的领军人就是高晓松和老狼。他们相同的背景经历成就了他们的默契,被誉为校园歌曲阵营中的“黄金搭档”,缔造了校园民谣在大陆的无限辉煌。1994年他们推出了一首代表作品,几乎囊括当年度所有流行音乐奖项,这就是――《同桌的你》。
(2)欣赏他们的代表作品《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设计背景中展示歌谱、歌词)
舒缓深情的旋律,真诚直白的话语,勾忆起曾经同桌、兄弟姐妹的学友情深,轻易地引发了我们的共鸣,令我们对当下的同学之情倍加珍惜。
(3)简介大陆校园歌曲的其他代表人物沈庆、朴树并欣赏其代表作品《青春》、《那些花儿》(设计背景图片中展示歌词、人物)等。
3.后校园民谣时代代表曲欣赏(二十一世纪)
(1)水木年华《一生有你》(设计背景图片,展示歌谱、人物并简介)
(2)唐磊《丁香花》(设计背景图片,展示歌谱、人物并简介)
(3)曹卉娟《玻璃杯》(设计背景图片,展示歌词、并简介)
4.压轴欣赏
(1)郭峰等百名歌星《让世界充满爱》(设计背景图片,展示歌词、并简介)
(2)高晓松《青春无悔》(设计背景图片中展示歌词)
(3)罗大佑《明天会更好》(设计背景图片展示歌谱并简介)
(前奏音乐起)同学们,我们的青春记忆,一定有美好,有欢乐;当然也会有惆怅和遗憾。而青春易逝,我们更应该珍惜光阴、珍惜友情、把握青春,无悔青春,让我们共同祝愿――明天会更好!
【教学设想:在一路欣赏过程中,以“听”为主,“解说”为辅,创设意境,引发学生联想与思考,陶冶情操,让学生粗略了解人物或创作背景,同时增添对社会历史和人文气息了解,避免“歌曲流水账”式欣赏。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校园歌曲的特征,启发学生初步了解音乐艺术的特征。做到激发兴趣,优化过程,创设专题节目类型的教学模式。】
(四)交流与思考:(作业设计)
1.你喜欢校园歌曲吗?
2.你认为堪称经典且能流传下去的有哪几首?
3.你最喜欢哪些校园歌曲?原因?
4.你认为校园歌曲还能再辉煌吗?
5.你欣赏后的感想?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专题欣赏就到这里,下周的主题是怎样欣赏音乐,我将把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交给大家。期待下周同一时间,再见。(下课)
【教学设想:“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精心设计了一组问题,诱发学生思考,拓展教学主题。】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67-02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进行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情感朗读,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能帮助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加顺利地开展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在充满情感的朗读中更有语文味。
一、把握文章情感基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一点的情感基调。如果在朗读时把握住情感基调,就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感情朗读的“窍门”了,就能把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再现出来,从而与作者产生的感情共鸣。不同题材的文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以下两点。
1.抒情类的文章可读得欢唱明快,语调高昂明亮,速度可以稍快,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类文章。
2.记叙文就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确定,反映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状况的文章朗读时语气要低沉,并且语速要放慢。如《小珊迪》、《凡卡》等文章;反映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文章要读得兴高采烈,语调明快、活泼,如《大海的歌》、《花潮》等。有的文章要根据具体内容来定,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对表现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句子要读得低沉,甚至略带沉痛;而对描写卖火柴小女孩心中幻想的句子就要读得高昂明快些。让听者感觉到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二、开展阅读探究活动,在品读中感悟情感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大量的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在优美的言辞中表达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在朗读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让自己的思想品质、到的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的开展阅读探究,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只要语文教师引导的到位,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心地去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感悟与情感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挑山工》一文时,就反复地朗读其中挑山工们所说的话,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再来联系全文,进一步探究游人们空手而行,却不如挑重担而行的挑山工,这样就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通过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学生们再联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就会思考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如何走自己的路。这篇课文给学生一个人生启示,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笃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干下去,从事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三、创设情感朗读情境,促使产生情感共鸣
有感情地朗读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才能读出文本的情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了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充分展示课文中的情境。这样,就可以把学生与作品中所描绘的情境拉近。很多课文中描绘的情景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太远,但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产生情感的共鸣。例如:课文《》、《海上日出》等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就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拉近,从而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例如:在教学《雨点》这篇课文时,就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视频播放小雨点分别落入时的不同声音,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感受到这种声音的存在;也可以让欣赏多媒体配乐朗读,进一步想象雨点下落的情景,为情感共鸣做一个铺垫。朗读情境的创设,让朗读的气氛得到了渲染。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获得了情感的共鸣。
四、运用比较阅读方法,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文章中的某些句子就是全文的“文眼”。但它本身可能不带有感情的色彩,学生较难把握它的情感。这样,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分析句子,把握好句子中重音、停顿等地方。例如:在教学《题西林壁》时,朗读中要突出“横”、“远”、“近”、“高”、“低”等字,这样,就能体会到作者观察得仔细,表达的到位;学生掌握了句子中的停顿与重读的地方,就能从朗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任何一个句子,读法不同、语气不同,表达出来的感情也不同。教学中可以采用师生对比的朗读方法,让学生感悟教师的朗读技巧,从而更好地把课文读好。例如:在朗读《珍贵的教科书》时,学生往往会读得很平淡。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然后要求学生把前三段读得轻些,最后几个段落读得重些,这样读能突出地表现出在四个没有中最困难的还是没有书。在师生交流讨论后,再把多媒体中的视频朗读播放一遍给学生借鉴,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在炮火纷飞的战争环境中,仍然坚持不懈地学习,这是一件多么艰辛的事情,需要顽强毅力与克服重重困难的决心。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读者用心灵去拥抱文本。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能与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并从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情思;在朗朗的诵读中,感受作品语言的节奏与韵味。所以,让朗读中渗入情感,那么语文课堂就会亮点纷呈,语文教学就会被学生真正所接受。
总之,优美的言辞中表达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在朗读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让自己的思想品质、到的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的开展阅读探究,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只要语文教师引导的到位,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心地去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参考文献:
[1]耿红桥.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J].学周刊,2012,(28).
篇9
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因此,本人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起来,从学生生活中去寻找信息技术知识的契合点,选择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把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
一、从学习生活中寻找契合点
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寻找信息技术知识的契合点,善于对教材进行创新处理,使学习素材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而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
例如,龙芯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WPS文字软件的学习,教材中的素材编排是《绝句》和《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不妨可以对教材中的素材稍作变动,这样来安排教学:首先请学生从语文教材中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完成“输入文字”和“输入标点符号”两课的学习。然后从音乐教材中选取一首学生比较熟悉喜欢的歌曲稍作修改,指导学生学习“文字修改”、“修饰文字”和“美化段落”三课。最后“美化段落”和“插入艺术字和图片”两课的学习素材可以使用学生自己写的作文。这样,整个WPS文字软件的学习素材都是来自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掌握了WPS文字软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
二、从校园生活中寻找契合点
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需要从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寻找信息技术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在真实的信息环境中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并尝试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例如,《对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我们古里中心小学的德育课题,具体分为“谦虚礼貌”、“勤劳节俭”、“尊师敬长”等八个主题进行教育,每个教育阶段各班都要围绕主题开展一次主题班队活动。在教学龙芯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WPS演示软件时,便可以将当时的德育主题内容融合进来。以“尊师敬长”这一主题为例。第一步,将事先搜集好的有关“尊师敬长”方面的学习目标、名人故事等素材插入幻灯片,并将主题以“插入艺术字”的形式设置。第二步,插入与文字内容相符的图片素材。第三步,给幻灯片设置合适的背景颜色或效果。第四步,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方式和简单的动画效果。这样,在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内容的同时,一个精美的演示文稿也完成了。最后再组织学生评选出一件最佳的作品做为主题班队活动课的课件使用。整个教学过程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融入校园德育主题教育内容,给学生更多的创新空间,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充满生活气息的、思维活跃的平台,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
再如,在学生学习完WPS文字软件的基本操作知识之后,可设计这样一个实践练习题,为下学期竞选班干部做准备,设计一份电子小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风采。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了,一个个摩拳擦掌,各显神通。 通过本次实践练习,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校园生活中的功能和应用,并且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
三、从家庭生活中寻找契合点
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需要从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寻找信息技术知识的契合点,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相联系,在巩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了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态度与能力。
例如,龙芯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课的内容是认识计算机,了解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课的实践练习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仔细观察:一是家人使用计算机做些什么事情;二是各种单位里的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完成哪些工作;三是自己是如何使用计算机的……这样,学生在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之后,进一步加深了对计算机的了解,感受到了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功能和应用,更激发了求知欲,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的目标也得以实现。
再如,龙芯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制作表格”一课,在学生学会制作表格的基本方法之后,引导学生去发现现实生活中需要制作表格的地方,请学生设计制作一张实用的表格。我们常熟市古里镇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私人企业,不少学生的家长是企业主或者是企业里从事会计等工作的,他们的工作中经常会使用到各式各样的表格进行信息登记,那么学生就可以帮助父母设计一张工作中需要用到的表格。或者帮助爷爷奶奶制作一张亲戚朋友的通讯录,便于他们查找电话号码。或者为自己制作一张每月开支一览表,记录每个月的学习费用、零食费用等。这次实践练习中,笔者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大胆动手、勇于尝试,在巩固了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
篇10
一、课堂教学要深入实践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当代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而特殊的环境中,在课文学习中,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剖析现实生活中的正反典型,明辨是非曲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此乃寓思想教育于现实生活的恰当联系中。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有些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不足,受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时还难以有比较清晰、透彻的理解,这时候讲思想教育自然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如果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则能让学生通过思考生活现象,理解教材中蕴含的道理,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一旦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这样的道理就变得通俗、浅显了,易于接受了。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人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注意把握这些切人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二、利用多媒体回味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因此,语文课应该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具有使用价值、最丰富多彩的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为学生创设语文活动实践的机会,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多媒体导入课文链接生活在导入课文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实现从课堂到生活的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生命生命”一课时,笔者摒弃了许多教师常用小草生长、小鸡出壳等导入新课的方式,而是课前从网上精选了有关汶川大地震的视频,制成课件。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
三、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