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08 04:2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1

课上老师忙于课件,甚至半步未离那三尺讲台,更谈不上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试问这样的课堂怎能精彩?由于对网络的过分依赖,渐渐地我们搜索的能力变强了,但我们独立备课的能力下降了。所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得备好课。备课能帮助我们教师理清教学思路,能使我们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还能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既然备课对于教师来说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利用这把“双刃剑”备好课呢?下面仅就利用网络备课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教学内容

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精神财富,就必须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进而牢固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在网上,多名专家学者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其优越性和不足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他老师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自己的意见可以及时地反馈到网上。只要你在网上提出疑问,诸多解释便会纷至沓来。

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掌握教材目的、要求和重点

教师驾驭教材,是指教师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作为自己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使教学内容有效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网络在此方面对于教师的帮助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目的、要求、重点的掌握上,对于教师来讲,这是教学的突破口。但同是一本教材,同是一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社会环境不同,这三点势必会有所改变,网络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的渠道,这为我们进行知识、能力、品德的教育提供了方向。

三、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研究和掌握教学方法

备课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只要你找到相关的网站,就会看见多种多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多如繁星,目标教学、实验探究、任务型教学法、创境导入……比比皆是,而相关的论文、探讨、专题研究更是堆成山的杂志所无法比拟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在网络时代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共享,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准备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编写教案、制作课件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对于能否上好一节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大量的视频、图片等最新资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网上优秀教师的教案更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为优化教案、转换思想提供了依据。

篇2

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使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周期不断缩短,为老师及时更新知识、迅速掌握前沿的教育信息,改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知识的要求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ying in the modern education, it fastensthe knowledge update speed and shortens the period . This can help the teachers to update the knowledge in time, master the frontier knowledge promptly and optimiz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It provides a better platform for teachers to ajust themselves to the modern education。

关键词: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Keywords: teacher, reasonable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也给教师带来了负面冲击,本文列举现象如下。

现象一:基本教学技能退化。长期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媒体,一些传统的优秀教学技能逐渐退化,如基本技能――板书。有的教师粉笔字、钢笔字退化,字越写越不好看,课堂上甚至于淡忘板书,一节课除了屏幕显示,教学重点也没有板书。

现象二:无机难备课,无电难教学。一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媒体产生了依赖,尤其是在教学条件好的学校从教的青年教师,凭借自己对信息技术的娴熟应用,平时不喜欢翻书,几乎所有的资料都从网络上获得。备课时一旦缺了计算机网络,就成了问题;教学时一旦学校没有电,就急得不知应该如何教学,因为他设计的思路完全需要电脑等技术媒体配合的。实际上,认真思考撰写教案或教学设计都会有收获的,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现象三:研究教材表面化。有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依靠,有的教师不深挖教材和课程标准,教材理解表面化、肤浅化,对教材很生疏,上课离开了课本就上不下去。

现象四:教学设计复制化,拼盘化。奉行“拿来主义”,不研究学情,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借鉴模仿过头甚至复制,一味地照抄照搬,缺乏思考创新。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有的教师直接把某个教案或教学设计复制或下载下来就拿去上课,有的教师把复制或下载下来的价格相同课题的不同教案或教学设计进行“优化组合”,拼凑起来就拿去上课。借鉴别人甚至名师的教案或教学设计,自己却没有消化,也不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修改,就拿到课堂上教学生,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殊不知,优秀课件、优秀教案或教学设计可以复制,但教学效果却是不能复制的。更有甚者,连教学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学校工作计划,教学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学校各处室的工作总结等从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一律都从网络上下载,更改一下日期,作者的姓名就完成。自己没有积累,没有思考和创新,多年以后仍然是普通教师,很难成为学者型优秀教师、成为名师。这样的教师是误人子弟的教师;这样的领导是误国误民的领导。

现象五:教学过程图文化。把传统教学中的“照本宣科”演变为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中的“照屏宣科”,上课时教师照着屏幕读ppt.文档。有的教师把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变成图文教学,如有的数学教师在文字应用题的教学时还在每一段文字上配图,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没有得到训练,而配图应该是在学生对文字理解有困难时才提供。

现象六:渲染过分,适得其反。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视听动画效果对学生的冲击力,连在学生思考、练习时都使用背景音乐,有的画面色彩过于花哨,动画效果过于精彩,喧宾夺主,学生是看热闹了,却干扰了甚至冲淡了教学重点。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记住教学重点内容,却记住了哪个画面最刺激、哪个画面最精彩。

现象七:传统教学工具被遗忘。由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媒体的先进性等特点,一些传统教学工具被遗忘,如一些较为经济而又简单的模型、挂图弃之不用。事实上,模型的立体效果远比电脑平面图片的效果要好。如人体模型与人体图片相比,模型可以近距离观察,可以用手触摸感受,而电脑图片只有视觉效果。

现象八:简单教学复杂化。一般知识性的教学问题,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手段就完全可以解决,但有的教师还一定要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媒体,甚至制作动画课件。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来实现。”因此,在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需要和水平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在先进的技术媒体也不能代替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更不能用多媒体的显示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实践。相反,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整合学科与技术的技能,促进教于学的方式的转变,从而优化教学。

2、 针对性原则。提倡教师教学时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不等于说生搬硬套“一刀切”,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运用。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所选择的多媒体工具不一样,低学段侧重于直观形象,高学段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多媒体运用不一样,如体育、理科使用、劳动技术、棕和实践活动课等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让学生充分地动手获得体验是主要的,多媒体只是对关键操作起演示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多媒体的运用不一样,如理论性较强、枯燥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借助多媒体来辅助解决。

3、 适时性原则。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何时运用最为恰当,应该是在需要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分析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的时候。

4、 适度性原则。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不是教学全程都需要,一些要让学生发挥思维想象来解决的问题,用多媒体展示要做到视听与思考相结合。而且学生长时间的观看屏幕,媒体的光波的辐射也会使学生产生视疲劳。,同时,也要对多媒体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做到组合优化。

篇3

一、挖掘视听素材,提高地理课的艺术欣赏价值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的过程中讲解讨论理的时间不宜过长,难度过大,否则会造成老师领着几个学生在动,大多数学生不是不动就是乱动。可适当精选一些优美的民族音乐和风光片作为欣赏和调剂很有必要。比方讲亚洲地形时,选择播放《亚洲雄风》,并把歌词打在投影片上,让大家一起跟着唱,唱过后乘着学生的兴奋点马上利用歌词来和学生一道分析亚洲地形的主要特色。总之在选材的过程中要力求有鲜明特色,画面优美,解说风趣,学生喜闻乐见。太正统古板的介绍片一般不宜选播,否则既费时间,效果又不佳。另外在看之前一定要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或投影片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听收看,另外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否则有学生就会坐不住,注意力分散。再则音乐、片源可以是来自学校的电化教室、教师自己搜集,也可发动学生一道来搜集,扩大资料来源,还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借鉴语外史政等课的活动经验,把表演引入地理课堂

过去我们主要搞过一些课堂5分钟地理知识介绍,但形式比较单一,以演讲为主,加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效果并不理想。细细想来,学生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不是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导游和演讲家,不妨把多样的表演引入地理课堂,比如可让唱歌好的学生,课前找个音乐伴奏带,在课堂上领唱独唱一首特色民歌,效果一定比播放一个现成的音带效果好,象《北国之春》《铃儿响叮当》《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牧羊曲》等民歌都是不错的选择。会拉琴的同学来一段独奏,而平时调皮又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同学不妨来个外国民俗表演,如澳大利亚毛利人的碰鼻礼、三大宗教的不同祷告形式,不同国家的舞蹈。在讲国家地理时,可分别请一些同学事先准备好熟知一些国家的主要地形、气候、河流、物产、城市、工业产品、娱乐风俗等常识,然后来个吹牛比赛,夸夸×国好,几个同学分别代表不同的国家,谁把牛皮吹错就自动下台。有条件的活,可组织学生来个世界风情表演大会,把全班大多数同学调动起来,参与唱各国民歌、演讲、地理小品、民乐演奏、时装表演、地理游戏等活动。结合学生民主评议和专家评审来评比优秀节目。

三、通过摄影照地理、美术画地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及观察能力

各国有各国的特色风光、服饰、建筑、娱乐活动,利用课堂的部分或课外时间,也可让学生画一画反映各国各地区各自然条件的典型动物、建筑、风光、娱乐、服饰等图画。可在适当地点进行展出或评比,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让师生一道来搜集中外地理风光及风土人情照片及资料,在地理教室举办小型展览或竞赛。也可以利用画地图来学地理,课前可要求学生准备一张透明纸,描绘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轮廓,然后讲到一个知识点就把它写画在图上,一个国家或地区讲完,它的每个知识点也就相应画在了图上,比直接用现成的地图讲记忆效果更好,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画得好的同学,还可上黑板来进行板图比赛。这样喜欢画画的同学又有了地理课上一展才华的机会。

四、通过竞争激烈机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表现欲望

往往刚开始进入初一的学生由于有表现欲和新鲜感,上课表演发言等表现都很积极,但时间一长,特别是到了初二,这样的积极分子也就越来越少,所以从一开学采用必要的激励机制,就显得很重要。课上可以请专门的同学来统计每堂堂课的每个小组发言人数和次数,建立统计表格:高质量发言一次可算两次;而答非所问,重复前人,或明显错误的发言不予计算;如有小组成员,如讲话、哄闹、不带书违反纪律被点名批评,则额外根据情况扣除相应次数成绩。一堂课结束,成绩最好的小组获胜,挂一面小红旗,连续一个月最多的小组给予该组一定的物质奖励。个人同样,连续几节课保持前几名的同学,也给予相应的小奖励,授予地理博士、地理画家、地理歌唱家、地理音乐家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并张榜公布,从而使同学们上地理课有了荣誉感和自豪感,上课热情大大增加,老师也不用为越到初二,课越难上而发愁。

篇4

由于各种原因,在农村学校,一些教师用的都是从网站上下载的一些资源,不可否认,这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教师上好每一堂课,但是,这些资源良莠不齐,有高质量的,也有质量很次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某一个教语文或者数学、英语的老师,说在某一个网站上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课件,这个课件很适合他的思路,制作很精美,但是,由于技术原因,或者需要注册,或者需要收费,他下载不下来,不得已而退而求其次,找一个并不是非常满意的资料完成教学任务。有时候,老师会利用各类教育光盘,这些教育光盘都是由专家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的,非常权威,光盘上的内容很丰富、很精彩,但是,放到农村学校,可能基础性东西比较少,拔高性东西比较多,课堂容量比较大,如果完全按照这个授课,学生可能会接受不了,囫囵吞枣。因此,在建设学校教学资源库时,应该切合学校实际,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组成团队。这个团队由学校领导、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一线科任教师组成,在教研室的组织下进行集体备课,对这些优秀的资料加以删减,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切合实际的教学资源库,然后存入资源库中,实现资源共享。

二、充分发挥农村教学资源库的作用

教学资源库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建设切合学校实际的教学资源库,是顺应信息社会发展,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大大减轻教师的劳动量,把教师从冗繁的备课、制作课件、写教案的过程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设计课堂教学和组织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学校建设好了的教学资源库可能使个别教师得到“完全解放”,不再花精力仔细备课,完全变成拿来主义,反正资源库中有的是课件,有的是习题,有的是教案,导致所教内容不成体系,学生的知识框架难以架构。因此,学校应该加大督查力度,实行校委会成员推门听课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严格教学常规管理。

三、学校如何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学校一直都在大力倡导使用多媒体教学,态度是宁可让这些设备用坏,也不能让这些设备放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认识不到位,改革创新意识不够,墨守成规,习惯了一支粉笔、一个黑板教学,对多媒体的使用钻研不够,花费的精力不足。学校安排了很多公开课,但是,一节公开课下来,在评课过程中,大家听得最多的点评就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足,信息量大”,似乎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就是很大的优点,用多媒体了,只是课堂容量足,是在很直观地演示,没有真正发挥出多媒体的优势。因此,学校应该反复要求,要求教师勤总结,积累各种经验,并将这些总结或者反思硬性收集起来,对比并查找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使教师学习、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将这些考核逐一记录,作为评优、聘任的一项依据。

四、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关键,如何高效开展校本教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篇5

一、“呆滞”的小学语文课堂现状

小学语文课堂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别于其他级段和其他学科。但不少教师身处课程改革的氛围中,却对“呆滞”的小学语文课堂现象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有必要引起我们认真分析和审视。

现象一:规范地履行教案。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感受,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教案规范地执行,一旦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不同于教师的见解,往往以“课后再说”来搪塞,唯恐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如果在下课前履行完教案设计的内容,教师往往会说“这堂课上得不错”,若因为某些因素未能完成教案预设的路线图,他们就会很自责地说:“这堂课失败了。”

现象二:简单的小组合作。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齐唰唰地回头,小组中不分角色、不分主次的“讨论”声此起彼伏。有的学生在谈话,但谈话的内容与讨论的主题无关。一段时间后,在教师一声“停”的命令下,学生的讨论声嘎然而止,一片寂静。被叫到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思是……

现象三:机械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性的学科,历来成为教学探索的重要方面,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如低年级识字教学五步教学法、语文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四步式作文导引法等等,这些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被一些学校和教师不假思索地实行了“拿来主义”,机械地加以运用,造成教学思维的混乱,严重地违背了教学本质。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低效率、低层次和低品位的教学仍然存在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这就需要我们立足教育之本,在教学工作中去伪存真。

二、摒弃“呆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

“呆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根源是教师教育理念的的滞后和教学思维的惰性。摒弃“呆滞”的小学语文课堂必须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激活教师的教学激情,打造自然、高效、灵动的课堂。

1.构建生活的课堂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必然具有生活化的特征,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那种完全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只关注课本知识的课堂教学是呆滞的课堂教学。

如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的语言教学,就要密切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这是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基础基本来源于学生平时的家庭及其生活环境,所以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语言实际,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语言习惯,而且能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构建自然的课堂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常态的小学语文课堂应当是自然的课堂。我们要脚踏实地,根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以及教学情境实际进行课堂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要自然流畅,教学内容切忌雾里看花或者人为地设置很多的山重水复。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自然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果。要依据教材内容体系、逻辑顺序,遵循教育对象认识发展的顺序,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打造一个自然、流畅的课堂。

3.构建生成的课堂

有效的生成必然植根于自主、开放的课堂。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究。课堂教学常常是复杂的,“变”是课堂的基质,“应变”是教师调控课堂的基本能力。课堂的有效生成需要师生双边活动的高质量,需要师生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我们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教学过程才能迸发出生成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明察学生的思维,予以启发、引导,抓住课堂“生成”的契机,因势利导,培育生成点。

4.构建灵动的课堂

篇6

【关键词】教育资源 创新教学 教学技能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惟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或者简单地以“这个问题我们课后来解决”来打发。 因此,像这样一堂美术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来看,显然没有完成原定的教学计划,属于不合格的美术课。但在课程改革中,这样的观念已有变化。我们要重新确立教学观念,创设有效的教学。以下是本人对有效教学的几个策略:

1 利用教育资源实施有效教学:

我们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外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即使抓取。如:上《太阳》一课,刚好碰到“久雨初晴”的日子,我让学生到教室外体验太阳。由于“久雨”和“放晴”所形成的反差,格外增强了学生对“太阳”的感受,使体验产生了最佳的效果。也许有的老师会说,哪有那么好的事情,正好你要上课天气也正好“久雨初晴”?这是事实。但是人是活的,教师的教学也应该更加灵活机智和随机应变,若没有合适的天气,老师可以暂时不上这一课,若恰巧遇上好天气,也可以提前上。那种按部就班地教学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要树立起“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意识,更加主动地把握教材和教学的关系。在新课程中教材已成为一种参考与提示,或是一系列主题和内容,每个教师都有改变、开发和设计的权力,从而形成每个学校各具特色、每个教师各有风格的多元化格局。

2 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敢于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学模式下,可以出现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即使是同一个课程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我们教学领域中经常使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教学模式”,但并不是说只有这两种教学模式,在这个教学领域中还有更多的教学模式引用到教学中。如:“低年级美术(听、看、摸、想、说、画)六步教学模式”,“美术五环节教学模式”等,而这两种教学模式也同样适合于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中,这些都要视教师掌握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和教师个人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而构建、研究和选择,绝不可盲目照搬和套用。正如专家所说那样:“没有一种教学模式在任何时候适合所有的学生。”比如:上《看谁画的鱼最大》这一课时我把“低年级美术(听、看、摸、想、说、画)六步教学模式改为(听、看、想、演、画)五步教学模式,我是这样实施的:“听”听海浪和海豚的声音,初步感知鱼;“看”看各种鱼类,深入了解鱼;“想”想象鱼儿在海底生活的情景;“演”表演鱼儿在海底自由自在游泳的情景;“画”小组交流如何把鱼画大;最后全班选出并展示优秀的作品,师小结。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逐步构建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关键的工作,因为它能使教和学变得有效。

当然,教师无论运用什么模式上课,一定要尊重差异,因为尊重了差异的存在,才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的具体落实和体现。

3 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实施有效教学:

3.1 提高导入技能

我们知道“万事开头难”,上一节课成功与否,能否激发学生美术课的积极性,能否很好的激发学生创造欲,导入活动确实是个重中之中,那么如何设计导入活动呢?

根据观察与实践,我认为要作到先声夺人,起到好头,首先你要了解学生的特征,了解他们的水平与各个时期不同状态。一般说来可以有几种:1、故事导入,2、日常情景导入,3、游戏导入,4、想象、幻想导入等等。如:上《花的世界》的时候就采用了想象导入的形式:“一个小姑娘来到了花园里,啊,花园里好美啊?”美在哪里呢?我不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已有经验去想象。到后来很多学生回答说“有蝴蝶,有五颜六色的花”等等。学生的作画积极性、创作欲望得到很好的激发。这就为我后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这可以看出导入技能的重要性,它可以把学生的作画积极性、创作欲望点燃,并非是浪费时间。这提醒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课堂导入的作用,把导入看做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备课时钻研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关联点,寻找切入点,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我们的课堂。

3.2 提高使用多媒体技能

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要感受美术的美,就必须投入到美术中去。随着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积极参与、快乐的学。比如说我在《穿花衣的热带鱼》这一课时,制作了精美的教具,创设了蔚蓝的大海、各种各样美丽的热带鱼以及会说话的小鸭子,还有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这样以来,学生全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来。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按照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有趣的电脑课件、精美的范画的情境的设置等),诱发丰富的形象思维,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多媒体教学优势多多。凡是制作过课件的教师都知道,课上的潇洒是来自课前的“漫漫黑夜”,也正是这些黑夜让我们理解了每一节课的内涵,化繁为简,从抽象到具体,把它转化为朴素的生活语言、图片,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学生才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当前,教学中多媒体运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下两点切不可取。

⑴ 盲目下载,意义何在

信息时代既造就了一批英才,又不可避免地促成了一些懒才。在教师队伍中也不乏其人,他们不去忙着钻研教材,找素材,制作自己的课件,而是一门心思想“拿来主义”,从网上下载课件,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是否把教学内容贯穿其中,盲目使用,害了学生也毁了自己。

⑵ 胡乱拼凑,主题不明

胡乱拼凑,滥用多媒体,其结果必然导致主题不明。任何网站的资源都不是真理,都是活生生的幕后人智慧的结晶,都会存在不足,我们不可全盘网化,应该学会优化网络资源。所以“博采众家,点击精华”才是我们制作课件的原则。

我每次准备某一方面的课件时,都会在网上搜索,绝不放过有用的信息,会先把它下载下来,放在自己的文件夹中,慎读之,仔细品味撰稿人的思想精华;再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最后把他们的智慧结晶先自己武装起来,在通过学科的有机联系内化成一些具体易操作的平面结构知识网络融入某一节课。这样做学生就会在自己的思想领域展开想象的翅膀,主动探究与合作,共同去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美术新课程教学法》

篇7

一、研究背景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并且优化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我校试图从“如何学”的角度探讨课堂教学改革,并依附“教要围绕着学,教才主动,学要围绕着教,学才主动”的思想依据,尝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习、借鉴优秀中学“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学改革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先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自身特点,提出试行“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贯彻新课程精神,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用学生的思维去备课,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因此,导学案作为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工具,如何编制与应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导学案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预习操作研究

课前预习即学生的自学环节,很多学生不预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不知道预习什么或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授课不搭调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对预习的兴趣和热情。有了导学案,学生就有了清晰的思路,对数学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的重点、难点、所要达成的目标,都可以借助导学案来实现。因此,要将导学案提前发放,建议前一天放学前把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带着问题看书,体会重点和难点,独立完成导学案中以问题形式呈现的知识点,把预习碰到的问题和想法记录在旁边备注中,带着问题进课堂,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前,建议当天早上学生到校时由课代表将导学案收回对学生做的预习题目进行批阅,收集整理完成信息,比如哪些题目错误率高,错误都集中在什么地方,解题方法有哪些等等做简要记录,根据最新学情分析,对导学案微量调整,进行二次备课空白处备注,是导学案课堂教学前的终审定稿。心中有数哪些普遍性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哪些由教师指导,归纳,设想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对学生的预习题目的批阅可以采取全批或抽批的方式确保信息的采集。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全批,可不仅仅采用传统的划上“×”“√”号,也可在适当处用 “?”、“---”、“∧”、 “”等符号来引发学生的重新思考;对于完成得特别好的地方,用“”表示老师的赞赏与肯定,也可用笑脸哭脸来代替教师高兴和难过。在时间比较紧凑比如第一节有课的教师可选用抽批,但并不是拿来主义胡乱一抓,抓到几本就改这几本,因收交作业是以小组为6人小组为单位,可抽取每个小组不同层次的作业各一本进行批改,将学生在预习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整理出来作为教师二次备课的依据。

2.课堂导学操作研究

(1)交流提问

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析总结预习后遗留的问题,对于个别有问题小组内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组内研究交流,以兵教兵的方式解决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导学案上订正,充分给每个学生当小老师的机会;对于小组内解决不好的问题做好标记或笔记,收集起来整体提问。

(2)展示答疑

教师把学生收集起来的疑难以例题的形式放回给学生,学生通过研究展示不同的答案,阐述自己的理由,鼓励学生间相互质疑;对于确实有难度的例题可以独立思考加小组合作组间展示不同的答案。最后学生对于疑难问题在导学案上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总结归纳,包括知识点、解题方法及规律。

(3)巩固反思

当堂检测练习在课上由教师规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进行巡视获得学生的答题信息,为课后的辅导提供信息。新课结束前,回顾整堂课并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收获。

3.课后巩固操作研究

课堂使用完的导学案下课后不要马上收起来,对于上课来不及订正的问题课后要及时订正,教师可选择组长进行订正批改,然后由组长负责组内课后的订正工作,再上交。对于错题,典型题包括方法和规律要在课后及时收入错题本。课后作业的题目因编写时就分层,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题目作为课后的巩固提升。因为新授课的导学案是按照课时编写并在每一节上课前发给学生的,因此导学案可能会比较散乱,为防止粗心的学生丢失,教师在每一次讲评完学生订正好后要求学生将导学案上交,教师集中保管,当一个单元内容结束后,教师再将这个单元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进行整理,装订成册作为单元复习资料。

三、导学案实施的效果

1.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导学案的使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学生积极参与,所学知识当堂掌握的程度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同时,导学案设计的层次性,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在不同层次上感受成功,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学习的效率有很大提高。此外还减少了学生的无效劳动和减轻了由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

篇8

(一)重硬轻软

1. 网络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已经建成,却缺乏网上的教学资源,以致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网络教学资源缺乏主要是好的素材少。一些网上的教学内容是将教案的文字材料以网页形式放到网上,这样的教学形式单一死板,教学效果差。

2.资源库建设盲目

大部分高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硬件投资上,对软件建设重视不够。资源库建设缺乏统筹规划,部分教学软件由各学校非专业老师随意购买,造成教学软件不适用,而有些专业教学资源又过时。资源缺乏管理,校内教师自主开发的教学课件、软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往往是学科专业教师根据自己课程实际需要而开发制作的,带有随意性,缺乏完整性。

3.资源内容重复、形式单一。

一些高职院校在着手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时缺乏拿来主义与共享精神,不注意交流沟通,使得许多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资源库重复地被建构多次,既耗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造成了资源内容的重复。教学素材,资源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仍局限于一些文字材料、图片库以及习题库,缺乏视频、音频等资料。

(二)师生认识不足

1.教师对教学资源库的作用认识不够

教师缺乏对网络资源的重视,对资源库的建设不积极,也不积极参与资源库建设。

2.学生对资源库的了解不够

许多学生认为资源库就是些简单的课件、教案和视频。对资源库资源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三)缺乏制度保障

1.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管理平台

教学资源库管理还停留在以往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上,缺乏有效的管理、激励、评价机制,不能从总体上对资源库的开发、运作、管理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许多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只是对教学资源的简单的整理、堆砌,分学科、专业建立文件夹,存放课件、素材、音视频、教学软件等在校园网上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这种资源库既不能对现存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无法为使用者提供完善的应用功能。

2.多媒体教学资源管理分散

多媒体教材管理分散,甚至有些教学资源保存在教师个人手里,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分工合作,大部分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缺乏教学设计,存在着严重的不规范,不开放,低水平重复设计现象,教学效果差。

二、德语资源库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一)建设的意义

1.带动专业群教学资源开发,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应用德语资源库作为老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提供了丰富规范的资料参考,丰富了教与学的内容,增添了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新型学习内容,克服了教材形式的单一性,提高了其实用性,生动性,使一些难以理解,记忆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达到了黑板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从而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优秀的教学资源与其它全国同类院校、同为应用德语专业的院校共享,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共享机制,通过这些院校的共同研发,可以获得更优质的资源,从而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合理有效地开发并利用应用德语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该项目的建设中,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打破区域、学校界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与共享,使专业建设的发展满足全国应用德语专业建设的发展需求。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一方面教师能够用过资源共享的平台,获取丰富的教学案列、掌握行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其他院校优秀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增加专业实践经验、增强教学组织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学习课堂上教师没有讲到的内容、学习符合个性化要求的知识、了解个人职业生涯应具备的技能、进行自我测试、了解就业单位的资讯,从而具备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也为其它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料,带动了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资源开发,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帮助。

(二)建设的目标

应用德语资源库的核心是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这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在关于资源库建设和实现的目标方面,还存在一些分歧。应用德语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必须服务于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成果,围绕这个重点,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设与应用应该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个性化,发掘教师潜能,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多媒体教学素材库应该科学地模拟知识的重点难点,实现可视化教学。应用德语教学素材库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对感官功能的延伸,尤其是对听觉、视觉功能的延伸,使运用普通教学手段难于讲清楚、甚至无法讲清的知识重点、难点能够迎刃而解。因为可视化教学将学生置于多媒体动画、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视听资料和计算机网络所创造的多媒体环境中,使学生在“虚拟的真实”中探索、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目的。充分开发德语资源库教学素材库对感官的延伸功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可视化教学。其中包括以下方面:

1)感知可视化

使用德语教育教学素材库,可以使学生对于语言所要求的视听说能力得以直接的提高。

2)知识可视化

知识是人类对事物存在方式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具体表现为概念、方法、规律等各种抽象形式。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死记硬背,或者习惯于对知识内涵的逻辑性理解,而不注重知识所描述的对象的真正行为和行为背后的规律性。

三、 德语资源库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一)建设的内容

1.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基于课程的教学设计,考虑教学实施的需求,以各学习单元教案为核心,形成与学习单元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其内容包括:

1)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应用德语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开发具有适应性强的课程标准,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提供基本框架方案。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3)教学课件与录像 以学习单元为单位开发配套的教学课件和录像,为学习者服务,帮助学习者更好的融入课堂,理解知识,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4)任务学习 以学习单元为单位开发配套的学习任务,引导学习者有效参与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自觉性,辅助学习者通过行动实现高效的学习。

5)学习手册与练习 以学习单元为单位开发配套的学习手册和测试习题,为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的学习资料并帮助学习者进行测试和评价。

2.其它功能模块建设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因此在网络平台上植入校企合作服务和就业信息服务功能模块,丰富资源库网络平台功能,为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人员提供信息帮助。

1)职业资格认证模块 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相结合,提供既满足德语应用专业能力要求的教学资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考试指南、样题库等。

2)校企合作服务模块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集中展示德语应用专业教学资源等,满足企业品牌宣传、客户培训、员工终身学习、高技能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的需求。

3)就业信息服务模块 通过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及时就业供需信息、公布学校就业工作动态、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内容。为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多功能服务。

3.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建设

1)教学资源的组织与呈现 教学可以按照媒体类型、分类信息,显示教学资源库的列表内容,显示内容包括缩略图、资源名称、资源类型、资源大小等。

2)教学资源的预览 可以查看教学资源的详细信息并预览教学资源,可对资源进行评论。

3)资源的下载

4)资源检索 可以按照数据的信息进行资源的检索。

5)资源上传 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资源。

6)视频处理系统 对上传的视频资源进行自动加工处理,生成可在线观看的流媒体资源。

7)图片处理系统 对上传的图片资源进行自动加工处理,对于预览的资源加学校Logo。

8)动画处理系统 对上传的动画资源进行自动加工处理,加学校Logo文件。

9)音频处理系统 对上传的音频资源进行自动加工处理,生成可在线听的流媒体资源。

10)资源排行榜 整个系统的资源热度排行、最新资源排行、用户上传资源量排行,对每个资源进行资源热度排行、最新资源排行、用户资源上传排行。

(二)建设的方法

1.坚持教学资源内容持续更新

制定工作计划,确定阶段目标,确保教学资源内容的更新与知识更新同步,具体操作措施为:

1)建立教学内容更新制度

加强应用德语专业调研活动;建立教学资源收录审核机制,广泛收集同行开发的优质或特色学习单元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素材,不断更新教学单元资源。

2)建立信息收集制度

关注本省市及同行业每年度应用德语专业相关的展览会信息,采集有利于教学的相关信息;及时归纳整理每学年度学生自主学习,同行自我培训提高的反馈信息,定期召开资源库信息更新讨论会。

2.整合同行和合作单位现有资源

项目联合院校在人才调研、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绩,已经积累了大量丰富资源。以及其它资源在数量和质量都具备较好基础,建设团队将根据各院校、应用德语教指委、出版社、企业等优势及特色,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系统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完善,建设成全国范围内具有全面性和权威性的教学资源库。

篇9

【关键词】政治;能力;提升;改进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强化驾驭整个教学活动的能力,争做教学活动的优秀组织者,初中政治教师应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一、增强沟通交流能力,强化思想教育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而这一时期思想教育的开展较难,因为学生大多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他们的思想发展较为复杂,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叛逆性。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如果还是延用传统的“照本宣科”,如何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成效怎么能得到提升?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感受,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实现政治教学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弃“师道尊严”,以和蔼的态度、温柔的言语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对教育学、心理学潜心研究和参考有关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著作,提升交流活动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与学生开展交流活动时,教师应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如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流行和拜金思想方面,有些学生就提出“流行就是时尚,争做时尚达人”和“金钱是万能的”理论,教师可以分别从“流行不等于时尚”和“金钱买不来健康和亲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通过列举大量的事实有效的印证了正确的价值观点,学生也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净化了心灵,升华了思想。

二、提高搜集整理能力,丰富教学信息

作为合格的政治教师,必须能够为教学过程搜集到丰富的教学信息,并加以筛选与整理。通过实践,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完成教学信息的搜集工作:一是从各种期刊报纸中搜集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信息。政治教师应当拥有相当强烈的政治敏感度,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阅读各类书刊报纸的好习惯,阅读的内容不一定要围绕教材内容,通过扩大阅读量,汲取更加繁杂的教学信息。二是从网络上搜集有效的教学信息。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大多数学校的办公条件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有不少学校为教师配备了信息化设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庞大的信息宝库,从中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教学信息,也可以先行设计出教学课件,再从网络中搜集相关教学信息加以充实和完善。三是从生活中搜集各类教学信息。初中政治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积极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方面,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典型案例或是一些社会热点新闻做为教学辅助信息,也可以增加本地区的一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个案,增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提升学生的直观感知。在搜集到海量的教学信息之后,教师还应对教学信息加以筛选和整理,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三、强化信息运用能力,生动教学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应改进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增强灵活运用各项教学手段的能力,特别是面对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提升教学成效的促进和辅助作用。首先,政治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整理各类教学信息。教师为了拓展课堂教学信息,可以在工作之余尽快掌握多媒体的使用方法,做到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搜集、下载各类教学信息,发挥其巨大信息量的特点,促进教学活动丰富、生动。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一些课件设计。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当前信息传播的速度惊人,许多教师懂得借鉴成功教学的案例设计教学课件,更有一部分教师直接将课件原封不动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也只是依照固定的程序开展,局限了大脑思维,也体现不了教学设计的思想,更不能兼顾到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教师应熟练地掌握运用多媒体软件将课件完善、改造,使其符合实际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课件的针对性。此外,教师也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生动演示功能,并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氛围,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展开学习活动,教学成效得到稳步提升。

四、提升借鉴改革能力,提升教学实效

做为初中政治教师,一定要开阔自己的眼界,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对于其他教师的成功的教学经验,要懂得借鉴,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直至消化吸收,提升自己履职能力,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首先,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新课程强调应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为了将这一要求贯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参考学习有关教学改革方面的刊物,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通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和改进,提升教学成效。其次,对于学校或是教育部门开展的各项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应积极参与,抓住有利的资源,到其他学校参观学习,观摩优秀的课堂教案,并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竞赛等活动,通过不断的锻炼和感悟,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此外,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延伸,拓展教学空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强化思想教育。

篇10

关键词:异化;表现;根源;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23—03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中异化的具体表现

1.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设施和巨量的媒体信息,使教师对其的依赖不断加深

现代科技的发展,导致教师被“合理化”的、便捷的信息和设施所控制和支配,离开了电脑、网络、多媒体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教师变得前所未有的“弱智”;长期的电脑打字,偶然一次手写一段文章,会发现原本很熟悉的文字,头脑里似乎有这个字的大概印象,具体要写出这个字,却怎么也下不了笔。这种大脑里面似有似无的印象,却又记忆不清,实际上是我们人脑能力在某一方面的退化。

教师容易沉浸在便捷、智能化的信息设施的使用里面,容易投入于网络上对别人教学资料的挑选、复制、剪切、组织里面;长期地投入于信息设施的使用和网络信息的组合,容易丧失人的本来具有的备课和教学能力,而变得越发离不开信息设施和网络信息。

2.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丧失,拿来主义不断盛行

学校里经常能听见这样的对话:“你的课备好了没有?”“还没呢,没事,马上到网上搜一下,找几个课件和教案,整合一下!”结果是,有些教师就是搜索的网上觉得比较好的课件和教案,然后去按照那个样子上课;认真一些的就是找几个课件和教案,组合一下子,成为自己的东西。面对网络上的巨量、不乏优秀的信息资源,我们少部分教师很可能放弃自己的责任,放弃自己的思考,听凭专家、名师的教案和课件做主,而沦为信息的奴隶。

实际上,独立思考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的评价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否定之否定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3.教师对自身和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忽视

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师对新技术、新设施的使用,忽略了对自身内在情感、思想、欲望和动机的觉察;这种脱离对自身的感觉,会让人有一种自我疏离的感觉,感觉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对自身感知的淡薄,会导致人与自己的内在失去有效的链接,人变得机器化、僵硬化,容易被外界强大的信息技术环境所左右、控制和支配,而丧失自身的主体性。

教师对自身内在的情感关注越少,他也就越少关注于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沟通和交流,更多的是“超链接”化的信息呈现,对学生的强势的信息控制和灌输;长期以往,教师将逐渐忽视自身情感价值观的提升,也会忽视课堂上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

4.课堂僵化式的精巧设计,缺少灵动的变化

我们对比一下,这些年课堂教学的变化,会发现有些课堂学生主体的格局发生了变化。过去的课堂生动、自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中随时发现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思路和内容,而现在的课堂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多媒体投影中的左一个链接、右一个链接所设计和制约,越是精美和构思精巧的多媒体课堂,学生越是没有左右课堂进程的可能性。教师对自己选择的信息和呈现信息的方式深深陶醉,教师既舍不得自己的心血,对课堂中的变化也没有足够的准备;教师唯一做的就是施展好已经约定俗成的“教学艺术”,把学生的思路和思想往自己的设计上靠。

5.多媒体的制作和使用成为教师异化的劳动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变化快、网络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掌握一种多媒体的制作技术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挑选自己满意的课件也需耗费不少的时间,很多课件的内容设计、布局不一定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下载的成形课件已经打包,重新解包修改、重组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这对于技术一般的教师,往往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在课件的重新修改和制作上,教师疲于应对,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而有些技术水平比较高的教师,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应对别的教师的求助,让人烦不胜烦,碍于面子,不得不帮忙,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长期以往,对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来说,由于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来应对这些事务,长期机械化的劳动也毁灭了教师对制作多媒体的热情,只好让自己的技术衰落下去,免得因为自己的特长而陷于异化劳动的困境。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异化问题的解决

1.强化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技术的发展必须服务于人的需要,人是课堂的主体,工具只是工具,工具是为人使用的。因此,教育教学中,必须始终确立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为层出不穷的信息、新颖的呈现方式、智能化的设施所左右和支配。另外,现代智能技术和虚拟技术的发展,容易让人模糊虚拟和现实的界限,教师需要认清现实,投入现实的生活,积极关注内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对自己的主体意识有一个觉察,时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遵循自己的想法,勇敢坚守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艺术的运用。心理学表明,只有从内心里尊重自己的人,他才有能力尊重他人的思想、观点,也才会允许他的学生成为学生自己,而不是成为教师所期望的人。这样的课堂教师会营造出更多和谐、民主、自由的氛围,师生两个主体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改变、相互成长。

2.关注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的交融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学活动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师生双方在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流师生间的人际情感。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教师过度地关注了新技术的发展、技巧的实现、信息的取舍,而忽略了人自身对一些内容的看法和见解,忽略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知和表达,而异化成一个僵化的教书机器。教师需要积极地感知和勇敢地表达自身的情感、愿望、想法,也需要积极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观点、想法和情感,师生间的情感交融、观点碰撞,会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意义和学习的乐趣。

3.处理好现代信息技术与主体人的从属关系

自然规律的发现和科学技术的发明,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个结果体现,但是人们发现的自然规律和科学技术不是自然本身,它只是人类对大自然某一方面的揭示。作为自然中客观存在的人类,需要尊重自己的客观存在,尊重自己的主体性,在此前提下,对现有揭示的规律和科学技术给予关注和运用。人只有对自己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给予同样的尊重,才能找到属于人类自己的幸福。教师也只有尊重自己的主体性,远离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的异化,才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教学幸福。

不管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发展,功能如何强大,信息量如何丰富,都不能模糊技术服务于人的这样一个准则。因此,教师需要处理好技术与主体人的关系,始终坚持人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所主导,对异化机制保持清醒的觉察。

4.建立更宽容、科学的教学评课标准

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我们需要以一些约束标准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在信息化推进的初期,这是必需的。当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我们需要建立更宽容、更科学、更灵活的评课标准,要体现出工具和手段服务于主体的基本规律。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不单单体现在信息呈现如何的优美,教学设施的多么先进上,而更多的体现在更高层次的对人、人生、价值观的认识和尊重上,体现在对教育的终极意义的认识上。因此,我们的评课标准应该服务于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学生对幸福的追求上,不能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