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0:3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读美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很多家长和老师反对初中生上网,但是,假如我们上网读美文,我想,是不会有人反对的,对吧?
“世界不大,网大。”这虽然是一家公司的广告语,但似乎也不夸大。网络是个大文库,网上有很多文章,非常精彩,值得细细品读。也许它们还没有被选进书中,没有被印刷出来,也许就像不为人知的“灰姑娘”!就让我们“跳过”也许,打开网络,直击美文,在怡情中学会思考吧!
・Jnhn・
你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
原刊于“榕树下”http://www.rongshuxia.com/
硕人如玉于2008-01-03 00∶51发表在逸尘谷,文章编号:4311325
其实,今天、昨天以及明天,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躲进小楼自成一统的一天。
不出门,就不会感觉到冬天的寒冷。
没有庆祝,没有聚会。2008,像个认识多年的老友,一声招呼,就这么心平气和地进了门。时间,从未来而来,驻足现在。
滞留。行走。辗转。
遇见。纠结。无言。
无论如何都理不清了,只好将杂七杂八若明若暗的那些个心事,收拾收拾,一并搁置。
新年的第一天,不是用来伤心的,最好也不要哭泣。
这样的日子,最适合端坐桌前,挑一枝最顺手的笔,打开一本崭新的日记本,冥想,然后书写。
用小学生一样工整的字体,一笔一划,隆重地写下这样一句话,给自己、给女孩儿、给所有曾经为爱哭泣的人:2008,敬请,一心一意,做回完整的你自己!
拥有,方能给予。
涣散一地的心,再怎么美,都是破碎。有些故事,再怎么努力,都无法成章,那就要,断然收尾。
不要以为心怀悲悯,就一定能与落花同梦。
不要以为委曲求全,就一定能让涩果回甘。
溃烂的伤口,再痛,再难看,也要在空气中敞开。
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抵挡不住来自命运的这一声喟然长叹:因为喜欢,所以承担!
你的那个他或她,何曾没有愉悦过你的眼,何曾没有愉悦过你的心?!
纵然只是一瞬间的温暖、一程路的陪伴,你也要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与其清算,莫如自省。
你若不是细致紧密的一面好筛子,又如何能够留得住万里沙海里的那一点金?!
当然,固执委屈的那个你,一定还会痛心疾首地追着问:我自认已经爱你知不知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所拥有且能付出的,恰巧不是对方孜孜以求的需要!
不被需要的付出,价值消弭的赠予。何苦?何必?
所以,千万不要只是为了得到,逢迎对方、扭曲自己,即便以爱情的名义!
一个人,要刻意去扮演被对方期望的另一个,通常也能做得很成功。但是,这样做,这样的伪装,锣鼓一响,粉墨登场――早已经沦为一场无法完结的牺牲。
并不是所有的牺牲,都会导致悲剧。但几乎所有的悲剧,都能看得到牺牲――王佳芝、邝裕民、易先生,迟迟早早。
敬请,做回你自己!
不逢迎,不扭曲。
不一定天天快乐,但绝不会自虐虐人;不一定循规蹈矩,但绝不会失形无状;不一定事事圆满,但绝不至于,空山听雨、万念俱灰。
敬请,做回一个,完整的你自己!
要知道:你喋喋不休,世界喋喋不休。你心平气和,世界心平气和。你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
所以你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你和我,才是问题。这是一个简单而基本的事实,难道不是吗?
一句话的鬼故事
原载西祠胡同>文学草坪>原创>非流行>浪漫主角
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
发表于:2007-12-31 15∶36∶06
1. 我一个人乘出租车,司机问我:“你们两个要去哪里?”
2. 一人从车祸的现场走开,迎面有人拦住他:Hello!你的一只手还在车上呢!
3. 车开得飞快,一个老太婆趴在车窗外看着我。
4. 开摩托车接女朋友下班,后半夜有点凉,女友温柔的张开双手搂住我。忽然她摸着我脸说:“冷吗?”刚想接口,忽然发现腰际我女友的双手一直没离开,啊!
5. 昨夜上网,突然有人来敲我家窗户叫我出去玩!正准备开窗说不去,才突然想起自己搬家了,从1楼搬到10楼,那敲我家窗户的是谁啊?
让座
原载天涯社区“短文故乡”
http://cache.tianya.cn/
作者:王若冰提交日期:2007-12-21 1l∶49∶00
篇2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价值;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5
英美文学作为高校英语教学的衍生课程,对引导学生兴趣、提升语感、培育人文素养及审美价值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做好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挖掘,是实施素质教育、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1.完整的英美文学篇章阅读,构建起英语学习统一脉络
英语教学追求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与英语思维能力的双向提升,而表达与思维能力提升需要借助统一的文章阅读脉络引导才得以实现。我国英语教学受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的客观限制,文章选取以片断为主,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只能构建外文篇章的零碎记忆,对文学整体解读不足。开展英美文学教学,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完整的课文内容,学生在提升阅读量的同时对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形成连贯的阅读思路。例如,学习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可以通过汤姆・索亚的经历了解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感受小人物身上体现出的英勇智慧与人性光辉。
2.打破中文阅读的思维定势,把握好英语语法规则
语言背后具有自身独特的思维表达形式与规则,由此构成有序的词汇搭配与语法排列。教师依据英美文学的既定思维特点,将英语思维的中西差异与学生词汇语法的学习进行融会,学生阅读的同时记忆词汇,揣摩语法习惯,而语法与词汇的练习对英美文学阅读起反向促进作用。英语语系中衔接词运用较少,与中国的语法习惯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语句构成时往往结果在前、原因说明在后,而中文表达则习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通过英美文学学习打破学生既定思维,从英语语系语法构成与表达的角度做好词汇的搭配与衔接。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与思考训练中,通过对语法规则的体会揣摩、词汇搭配运用练习,可增强语感并提升阅读审美水平。
3.英美文学人文色彩的解读,奠定英语学习的审美基础
英美文学自身的文学色彩决定了审美层面的教学价值。文学作品作为历史民族文化的折射与反映,带有历史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而这种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体现对学生审美价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感受不同作品中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情感,自觉地与中国文化进行差异对比,可促进其对情感审美的把握。比如学习《简・爱》时,学生通过将女主角简的形象与中国同时期悲剧女性的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了解黑暗社会现实下女性正确的情感与人生抉择,树立对文学女性的解读理念,对后期英语学习起到有效指导。
4.掌握文学阅读的技巧策略,明确英语语言学习突破口
英语学习讲究技巧是基于英语语系的构成特点而言。而英美文学则是学生英语学习技巧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发展脉络有着整体的认识与理解,能够对不同时期的英美文学加以正确区分。在日常英语学习中基于不同时期英美文学的既定特点进行阅读写作训练,对英美文学表达思路的认识更加清晰,对文章观点的思考更加深刻。学生能自觉把握文体分析、人物分析、文本略读、文本精品等语言学习方法,掌握英语学习的基本技巧,促进英语学习。
5.阅读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积淀英语文学素养
人文素养培养周期长,见效慢,是英语教学中的核心、关键环节。现有教学研究发现,英美文学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具有显著功效。英美文学教学空间自由、灵活,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学习《莎翁戏剧经典》,增强人文关注与关怀意识。学习笛福小说,感受到资产阶级文明的启迪。接触学习英美文学,学生对人类命运及战争历史的解读更客观理性。学生在正确的人文素养指导下,可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水平和心理素质,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本文通过对英美文学教学价值的分析与解读,进一步明确了英美文学对丰富阅读视野、拓展阅读空间、提升审美价值及人文素养、培养英语学习技巧方面有着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 要:英美文化教学是英语语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将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转变为结合语言技巧与功能的复合型课程,可以令教学课堂充满灵活性,通过交互式多维的教学策略,进行文化知识“读”的输入,“说”的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神经,将被动地吸收转化为主动的表达,以多样化的口语活动开展更多元化的教学课堂。
一、新世纪的英美文化教学
(一)演进中的交互式教学理念
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当今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核心在于“交际”,将语言视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进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则是“自动性、内在动机、策略输入、面对风险、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交互性语言以及交际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学同时涉及了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的元素,师生通过语言交际和互动来完成课堂实践,传统的交互式教学理念只是要求一个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展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交互教学的课堂已经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等多维的模式。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学生,即是交互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应该和老师之间有互动的过程,还必须投入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游戏与竞赛的环境当中去。英语教学课堂搭建了一个人与人对话,人与人沟通的平台,更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有效利用,进行尽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动。这一模式无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还能够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观念,将语言学习有效性最大化。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必然联系
在二十世纪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英语教育必须紧跟步伐,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针对生源的特点,结合办学的条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语教学道路并取得相应的成效。英语教育并不满足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将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交流广贯穿一致,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语文化意识范围的知识,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这种文化意识差异的理解是决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英语学习者只有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需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二、交互式英美文化课堂教学
既然西方文化的学习是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英美文化概况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十分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教学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早在20世纪80年代,Swain就已经提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人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人,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而“输出驱动假设”则更进一步的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并认为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盲点以激发补充盲点的欲望,从教材教法各环节着手营造输出氛围,促使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输入的内容用英语表达。根据这一理念,将一门单纯英美文化概况课变成一门融“阅读”与“口语”为一体的课程,是可行、也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将阅读课程与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相结合,通过包括专有词汇、句式、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先关信息的学习,进行知识的“输入”,同时加以阅读技巧的训练,再通过训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以提高口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借助“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概况”等相关教材作为阅读材料,结合阅读技巧,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能提提高的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英美国家及文化知识,实现知识的“输入”,再通过口语活动的方式,又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即实现知识的“输出”,从而实现“读”与“说”两种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消化,变为自己的信息点,从而从容输出的过程。
(二)交互式教学的读说策略
1、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英美文化作为一种知识性输入的学习,阅读是必经的过程。各种相关的主题,包括国家历史背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制度、文学发展,以及体育活动,外交政策、节日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谓天罗地网,涉及到了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进行详尽地阅读,才能系统地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由内而外地理解其文化特质。因此,文化概况教学课堂的阅读训练势在必行,除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略读方式,还让他们了解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对词汇尤其是专有名词的学习,以及熟练掌握较为典型的短语和句型。倘若光读而不练,只能纸上谈兵,而无法充分地运用所阅读到的知识。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课本内容阅读与相关课外文化阅读材料,“以量促学,以量促质。”除了阅读技巧的训练,还应该注意阅读的广度与深度,根据课本单元进行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比如在讲授英国媒体报章单元时,可以适当地介绍报刊阅读的方法,并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报刊。学习教育体制的同时,可以列出阅读材料让学生们进行横向和纵向就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进行对比;学习文学单元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节选或文章,从而拓展文化阅读的点、面、线。师生共同面对阅读文本材料,并就文本材料的内容进行交流与联系,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可以将收集课外文本材料的任务分配给学生的学习合作小组,让他们通过要点总结、概要写作的方式进行课堂交流、分享与反馈,自然而然地,从知识的输入活动转化为一种输出活动。
2、知识输出的训练方法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将所了解的文字内容装载进大脑,并用各种方式将它消化最终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英美文化的教学,除了阅读学训练之外,还必须有口语训练和写作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输出活动。
针对口语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个人与团队两种方式的“对话”,“角色扮演”,“口头复述 ”,“主题演说”以及辩论、翻译、演讲、报告、讲解等多种灵活的口语活动,从而将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将阅读的输入活动与口语的输出活动合为一体。但除了依托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材料组织口语活动,还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以及网络的功能,通过影视教学来加强这种文化环境与语言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播放适合教学单元环节的影视视频,既能营造语言氛围又能创造出原汁原味风土人情的文化环境,有效地增进学生对于英美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还能与学生就视频内容结合教学专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展开更多的口语练习。比如介绍英国皇室时可以通过影片《国王的演讲》、《女王》等视频片段,而学习政体党派单元时可以播放《铁娘子》、以及首相卡梅尔的演讲视频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小游戏来进丰富多彩的口语活动,比如节日单元可以让学生们制作感恩节海报、制作复活节彩蛋甚至万圣节面具,然后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销与介绍”,甚至进行表演;又或者让学生们制作国家地区地图,分述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文化特质等内容,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游戏策略来操练学生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抽签、抢答、选答等灵活多样的游戏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力,促进学生认知的进步与提升,增进学生刨新意识与潜能的发展,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不仅如此,在完成了所有的口语活动之后达到还可以让学生们将陈述过的主题书写报告或摘要、评述,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再一次梳理与实践应用。
篇4
一、让美文走进学生生活
美文是大散文,是具有文学性与思想性,反映时代特色,富有生活气息,积极向上的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课外选读美文,让美文走进学生的生活,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的。鲁迅曾告诫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高中生课程紧,大块的阅读时间受到限制,而美文贴近生活、短小精悍,让学生在茶余饭后信手拈来,可谓是娱乐、鉴赏两不误。在作业与考试的空隙中,让学生最难以割舍的莫过于读书了。在教师的推介之下,《美文》《散文》《名作欣赏》等是他们常读的文学杂志,季羡林、余秋雨、张洁等人的作品集是他们常看的文学读物,美文的阅读无疑改变了学生随意、无目的、无计划的阅读。
二、用美文引导学生读书
培养兴趣收集美文博览群书固然重要,而盲目阅读的结果是看书多、收益浅,因此在博览的前提下,应择真、择善、择美而读。在这里,教师的引导就是关键。我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不是强行地规定阅读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来选择。第一步教师推荐美文让学生上台朗读、点评美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
第二步,要求以课本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了解更多的作家及其作品,领会优秀短文在立意、选材、构思、表达方面的特点:如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用白描的手法写一个女乞讨者三年前后不同的神态,表现了人格的堕落这一深刻主题,结尾发人深思;罗兰的《秋颂》.诗化的语言与句式,把秋天人格化、个性化,写出了秋天的深层美……教师精选出不同体裁、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美文来满足不同兴趣特点的学生需要。
第三步,在教师的推荐之下逐步过渡到学生推荐,师生共同推荐,这样,推荐的美文有名家名篇,有报刊上的优秀散文、小说,有中学生习作及非名篇的一般信息材料(有科学性、知识性的),还有班上学生的优秀习作,师生都能将自己精心搜集的好文章及时向大家推荐,追求师生共同读书、共同进步的至乐境界。
篇5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相当数量的既有美文欣赏价值,又有很好教育价值的课文。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既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其文学艺术和鉴赏价值,更注意到挖掘其深刻的教育意义。暑期接受教学心理课程的培训,主讲者问了在座老师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你把学生当人看了吗?”并让大家想三秒钟后再回答,老师们不知道他胡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不约而同地回答:“当然。”可提问的人只是笑了笑,然而我知道这笑意味深长……事后想想,我们作那样的回答也无可厚非,毕竟作为教师,我们的内心里都是在关爱学生,也愿意拿学生当人看,可事实上,我们在行动的过程中,也许并没有很好地实践这一点,其中的原因自然也是多方面的。
一、“把学生当人看”
“把学生当人看”的问题真是值得我们每个做教师的好好思考,我们要及时地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长短处,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并适当地引导,努力让他们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在众多的学生当中,有着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正常规律之外,即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智力超常或低常,他们也被称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而这样的学生更需要获得施教者和周围人的重视与爱护。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接触的特殊学生往往是那些表现不好、成绩又不理想的学生,他们也被称为是问题学生,而这样的学生,老师也往往是最感头疼的。说实话,我们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尤其是早些年,那就是有的老师往往比较关注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于平时调皮捣蛋,成绩又不好的学生,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而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也不能说绝对没有了。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可取之处,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努力发掘学生这种潜能,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好正确的引导。要知道垃圾尚且是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更何况是学生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既是资源,就该好好开发利用。
二、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语文课堂呼唤感性的阳光,也就是在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茁壮成长。 六、写字能有益于学生的个性张扬
篇6
以上是我校开展的“大经典美文诵读”活动的一部分。经过10年的探索实践,我校以经典美文诵读作为研究的突破口,破解了当今学生“读书苦,苦读书”的现状,走出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快乐阅读之路。快乐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了校园生活品质,形成了学校的文化品牌。在实施快乐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阅读内容:
从无序到有序,体现丰富性
读有所依,开发读本。读书并非越多越好,不能只求数量不谈质量,而是要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去阅读,并逐步积累、层层上升。为此,学校建立了“三级书库”:一是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学校购进大量优质图书,学生可以在固定时间内借阅;二是班级图书角,图书来源于教师、学生以及所在年级段的图书漂流,学生可以随时借阅;三是家庭书架,建议家长一个月左右与孩子逛一次书店,根据学校推荐的书目自主选购书籍,与孩子一起阅读,以营造亲子阅读氛围。
读有所序,划分层次。学校整合师资力量,把小学阶段应该积累和阅读的优秀名句名篇,结合骆宾王、等家乡名人的作品,配上精美插图,合编成经典读本1―6册,供一到六年级的学生自由选读,同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制课外阅读指导手册,分阶段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并对学生进行分层次阅读指导。
读有所据,明确目标。每学年,每位学生以诵读一本书为最低要求,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实现差异诵读、弹性诵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读有所得。
阅读方式:
从简单到多样,体现趣味性
在阅读方式上,我们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从学校、年级段、班级、家庭、个人几个层面展开,形式丰富,趣味十足。不同的诗词常常有不同的特点,根据风格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往往会达到神奇的阅读效果。实践中,教师们主要创设了以下几种阅读类型:有故事引读、对照思读、儿歌趣读、情境吟诵、配乐吟唱、游戏诵读等。
情境吟诵。古诗词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我们不再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可见,在诵读中用艺术手段创设意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照思读。把内容和题材相近的两首或几首诗词放在一起对比诵读,可以提高诵读的效率,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时,教师可先出示这两首词让学生诵读,然后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接着,适时引入诗人的简介及诗的背景资料。最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情。
故事引读。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般来说,每一首古诗文都会有一个不平凡的背景或事件,将凝练、优美的诗句转换成动人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在故事的带动下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怀,提高古诗文阅读的效率。
篇7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很多地方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抓教育的领导和一线的教师将眼光聚焦于某种教学模式的课堂形式及环节。这种盲目的模仿和套用使课堂失去了活力。对于此,我认为语文课堂应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课堂上重视语言文字的品读,让学生在课文的品读中丰润心灵,习得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所以学好语文要摒除形式上的干扰,返璞归真,真正重视品读,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走进语文的世界,领会语文的真谛。语文课堂重视朗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朗读可以使学生更轻松的进入课堂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背影》一文时,我首先将歌曲《父亲》的歌词投放到屏幕上,然后深情朗读,学生在下边小声跟读。等读完时,一些学生的眼角晶莹。就这样,一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一堂语文课来说,读的形式多样,范读、齐读、个人反复品读、分角色读、小组内读、师生齐读等等。若能综合灵活的运用这些方式,整个语文课堂就充满生机。学生在这一片朗朗的书声中,沉浸在语言文字的享受中,放飞心灵,培养语感,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然而,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不理想的课堂状态。一上课就是老师或者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就是学生分工忙着展示评价,老师忙着讲解评分,课堂着力于解答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上,讲课教师和学生被环节和形式束缚,就连听课老师也觉得枯燥无味,何况学生!说到底,语文课重在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浸润,用朗读把学生的心带入文字的品味中,带入语文的情境中,激发出学生的喜怒哀乐,让语言文字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涵,启迪思想,浸润灵魂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天籁》一文时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对于庄子这篇比较生涩的古文,他先让学生通过跟读课文,轮读课文,自由读课文,指名读课文这些方式读通课文,梳理出课文思路。最精彩的是第二部分的美读课文,他指引学生美读“窍穴”句、“地籁”句。一遍一遍的领读、个人读、齐读,学生的语速越来越快,对内容的理解也不断加深,庄子散文那豪迈奔逸的气势和节奏也在不断加快的朗读中为学生所感知。无需过多讲解,庄子文化已在学生心中积淀。
余映潮老师在讲授《记承天寺夜游》时,他先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节奏,然后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美读课文。接着余老师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第一遍小声跟读,第二遍让学生大声跟读,要求富有表情读出感情。第三步让学生找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就是在这一步一步的美读中思考,体验,领悟,表达,苏轼那份人格的豁达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学生的心中。此外还有《紫藤萝瀑布》结尾哲理的阐发,《枣核》一文中美籍华人直抒思乡之情的话语,《幽静悲剧》中季羡林沉痛的控诉等等,这些内容若能让学生充分朗读,以读促品,以读传情,学生必能走进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三、朗读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提高学生感知评价的水平
我讲《故乡》一文时,在大屏幕上投出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指名学生读,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批注上自己的感受,接着让不同的学生带着自己的发现互相评读。最后还要求学生能够读出作者在这外貌刻画中所流露的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品读中年人闰土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的句子,学生就在这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看到一个贫穷、麻木、呆滞的闰土形象,也深深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同情和悲凉。其实,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如孔乙己、范进、菲利普夫妇、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等等,都能通过这种充分的朗读,在学生心中留下鲜活深刻的印象。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68-02
朗读是通过音调、语气、节奏等变化将无声的文字符号转化成融感情于其中的有声语言,是信息加工、处理与输出的过程,需要学生调动口、脑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文本美读是在理解和品味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地朗读,是朗读的至高境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虽然重视朗读的运用,次数不少,时段也不短,但效果却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对文本美读的关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美读,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 、紧扣关键词句,师生美读
文本中关键词句的掌握通常影响着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影响着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影响着学生对文本思想情感的感受。好的文章需要我们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精巧之处。而文章的关键词句更需要好好地咀嚼,细细品味其内涵,感悟其未曾表达和难以表达的潜在含义,从而体会语文的精妙之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咀嚼,从而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传统的重点词句教学通常是由教师的讲解分析而完成,然后再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使得朗读环节成了徒有表面形式而无内在感悟的空架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美读来促进学生感悟,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从而形成理性的理解和情感的碰撞呢?
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的课堂教学中,教者通过读课文有关文本情境的语句,在教师不同导语的引领下师生诵读,如:“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就立志学医。”(师读) ——“他翻山越岭,走遍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生读)—— “是的。孩子们,正是这样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师读),——“终于写成了医药巨著《本草纲目》”(生读)。引导学生以这样新颖有趣的文本美读方式,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朗读活动充满情趣、生动活泼,同时将学生的视线聚集到关键的词句之上,指向明确,让学生将文本中的事例进行深度的思考,体会对“水滴穿石”给我们的启迪。通过紧扣关键词句的美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领悟文本的题旨。
二、创设美文情境,师生美读
情缘境生,要想孩子能准确动情地朗读文本,领悟文本的深层含义,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人物情感和独特个性,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渲染一种与文本相一致的氛围,以境激情,以言激情。引导学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文本,用丰富的想象去再现情景,用动情的美读去感受语言,让教材所蕴含的情感与儿童的情感活动相联系。 情境中的美读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想象,给语言教学带来无穷的生机和魅力。
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笔者在教学时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扮演“廉颇”和“蔺相如”,要求学生要忠于课本中的对话,读好课本中的原话,不添加任何词语。教师一开始是读课文的提示语,而后逐渐设计添加了新的提示语。通过不断地反复引读,提示点拨、创设情境,“廉颇”和“蔺相如”全身心投入,朗读非常生动。学生虽然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的原话,但是美读的效果斐然。学生在教师提示语言创设的情境中更深地体会到了蔺相如不计个人荣辱、顾全大局的品格。通过文本美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文本美读,学生获得了对语言独特的感受与体验;通过文本美读,学生读出了自己真实的理解,读出了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人物品格;通过文本美读,也给学生一次语言的大餐,彰显了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
三、善用排比复现,师生美读
语言文字不是无生命的书面符号,而是与生活、人的思想情感、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交际决定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必须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需要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通过想象丰富学生的语言资源,拓展学生的语言视野。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想象将抽象而枯燥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活泼、生机勃勃;借助想象引导学生美读文本,使学生与文本深层对话,深层理解,品味语言,感悟语言魅力。
以下是笔者在执教苏教版第23课《孔子游春》的教学片断:
师: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所以说水是……
生:真君子。
师: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长或方,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所以说水是……
生:真君子。
师:水穿山石,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所以说水是……
生:真君子。
师: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所以说水是……
生:真君子。
师: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水是“真君子”,这就是为什么孔子看着波澜起伏的泗水心情不能平静、陷入深思的原因。为了教育自己的弟子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孔子借泗水论真君子的德行。(教师板书:真君子。通过多媒体展示泗水及配乐)
师:水是真君子!
生齐: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有德行。
师:水是真君子!
生齐: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长或方,流必向下,和顺温柔,有情义。
师:水是真君子!
生齐:水穿山石,凿石壁,从无惧色,有志向。
师:水是真君子!
生齐: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善施教化。
排比复现的使用,铺造了声势,使学生的感情成螺旋递升,那一声声“真君子”反复点出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品格,既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又令人精神抖擞。如此的美读,是师生情感的真实流露,也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自然外化。
篇9
I. Emerson’s transcendentalism and his attitude toward nature:1.Transcendentalism—it is a philosophic and literary movement that flourish in New England, as a reaction against rationalism and Calvinism. It stressed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god without the help of the church, and advocated independence of the mind.
2. Emerson’s transcendentalism:
The over-soul—it is an all-pervading power goodness, from which all things come and of which all are a part. It is a supreme reality of mind, a spiritual unity of all beings and a religion. It is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 individual soul and the universal over-soul. And he strongly believe in the divinity and infinity of man as an individual, so man can totally rely on himself.
3.His toward nature:
Emerson loves nature. His nature is the garment of the over-soul, symbolic and moral bound. Nature is not something purely of the matter, but alive with God’s presence. It exercise a healthy and restorative influence on human beings. Children can see nature better than adult.
II. Hawthorne’s Puritanism and his black vision of man:
1. Puritanism—it is the religious belief of the Puristans, who had intended to purify and simplify the religious ritual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2. his black vision of man—by the Calvinistic concept of original sin, he believed that human being are evil natured and sinful, and this sin is ever present in human heart and will pass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3. Young Goodman Brown—it shows that everyone has some evil secrets. The innocent and na?ve Brown is confronted with the vision of human evil in one terrible night, and then he becomes distrustful and doubtful. Brown stands for everyone ,who is born pure and has no contact with the real world ,and the prominent people of the village and church. They cover their secrets during daily lives, and under some circumstances such as the witch’s Sabbath, they become what they are. Even his closed wife, Faith, is no exception. So Brown is aged in that night.
III. The symbolism of Melville’s Mobby-Dick
1.The voyage to catch the white whale is the one of the mind in quest of the truth and knowledge of universe.
2. To Ahab, the whale is an evil creature or the agent of an evil force that control the universe. As to readers, the whale is a symbol of physical limits, or a symbol of nature. It also can stand for the ultimate mystery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wall behind which unknown malicious things are hiding.
IV. Whitman and his Leaves of Grass :
1. Theme: sing of the “en-mass” and the self / pursuit of love, happiness, and ***ual love / sometimes about politics (Drum taps)
篇10
[关键词]文化维度;商务谈判;中国;美国
[中图分类号]F74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041-02
截至2012年10月,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美贸易在两国经济当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商务谈判无疑是交易达成前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决定着交易的成败和利益的划分,决定着未来每个交易操作方式。了解贸易对手及其文化,对于谈判的顺利开展和交易的顺利达成都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中美文化差异的比较分析
由于中美的民族结构、地理环境、历史和现状等的不同,中美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美国则代表着炯然不同的西方文化。文化所涉及的内容非常繁杂,如果没有一个坐标,比较起来就会无从下手。为此,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教授于1968年和1972年,通过对IBM116万跨国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提出了现今被广泛接受的反映各国文化环境的几个指标,亦称“文化维度”,即权力距离、对不确定因素的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使国别文化的对比分析有了理论参照体系。
权力距离是指存在分离开管理者与雇员的强大而又合法的决策权力的信念。它反映的是对权威的敏感、依赖和崇拜程度。美国的雇员赞成较低权力距离的信念,不相信其管理者肯定正确。因此,美国的许多雇员并不盲目服从其管理者的意愿。他们经常以协商或争论来解决问题,下级对上级的态度一般不受身份、地位的影响。中国属于高权力距离国家,下级对上级有较大的依赖性,上级的权威不容置疑。下级一般不会与上司探讨问题或反驳上司,通常只是服从。
所谓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程度。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规避特征的国家,其雇员更乐意接受其主管明确、具体的指令,并偏好于回避工作中的模棱两可;而在低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雇员以相反方式进行反应,因为模棱两可并未威胁到他们对稳定和安全的较低需要。有些雇员甚至擅于利用工作中的不确定性。但是一种文化对不确定性的规避程度的高低不是绝对的。比较而言,美国文化中对风险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但对语言表达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中国文化中对风险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但对语言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指社会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重视个人主义的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并极大地关注自尊。对本人的职业和个人酬劳尤为重视。集体主义者重视团队并推崇成员之间的和谐。个人利益服从团队整体利益。保全面子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至关重要。成功地保全面子时,一个人在团队中的地位就得以维系。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而美国则是个人主义文化。
男性化社会推崇坚决行为以及获取财富,其成员所看重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所表现出的对事业的抱负、对物质的获得以及对个人所拥有权力大小的追逐,注重的是自我的发展;女性化文化珍视人际关系,关心他人,以及看重家庭生活与工作之间更好的平衡。相比较而言,美国文化比中国文化更为男性化,中国文化中更多地表现出重视人际关系的特点。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是霍夫斯泰德在麦克・邦德在中国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自己学说的补充。长期取向的文化关注未来,愿意为将来投资,接受缓慢的结果,以期达到一个长期目标。在短期取向的文化里,价值观是倾向过去和现在的。例如,美国公司更关注季度和年度的利润成果,管理者在逐年或逐季对员工进行的绩效评估中更关注利润。
中美文化在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及长、短期导向这几个维度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商务谈判者在谈判桌上有不同的表现。如果不了解其中的深层文化原因,便会产生误解,引出歧义,阻碍谈判成功。
二、中美文化差异在商务谈判中的表现
谈判桌上,很多美国谈判者认为中国谈判对手效率低下,说话绕弯、甚至不够诚实;而中国谈判者眼中的美国人常常是咄咄逼人、缺少人情味儿、容易激动。双方的互不理解,常常导致谈判崩盘。
由于较低的权力距离信念和个人主义的行事方式,使得美国的谈判者在谈判中表现出很强的决策力。谈判小组成员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以平等的身份与谈判对手讨价还价。中国的谈判者深受高权力距离和集体主义的影响,谈判组成员常常全力支持一个谈判者共同达到目标,并常需要请示上级,或经总部批准方能与对方签订协议。谈判者个人通常不能根据谈判的情况自行做出最终决定。因此,多次谈判,反复确认成为常见的现象。
美国文化认为谋取和维护个人、企业的正当利益合情合理、光明正大。加之其在语言上对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因此,他们喜欢用行为和语言鲜明地坦陈自己的目的和要求;而中国人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讲究和气、礼貌,羞于言利,加上在语言上较低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在谈判中遇到矛盾时喜欢使用模糊语言,不善于用明确的语言陈述双方责权利关系。
中国人注重面子,既维护自已的面子,也维护对方的面子,以保证一种亲切友好的气氛。当双方在利益上有意见分歧时,中国商人常常含糊其辞地回应对方的要求,或转移重点、,通常不会直截了当拒绝对方,会顾及到对方的面子,也担心弄僵关系使谈判无法进行。比如中国谈判者说“是”时,并不一定表示同意对方观点,而是给对方面子,保持良好氛围,使谈判继续下去。而人们常常在谈判桌上听到美国人说“No”。在什么情况下听到美国谈判者在谈判桌上说“No”时,他真正的意思是 “不”?有这样一个说法: 如果你没看到一个美国人所乘的飞机已经起飞离开,你就不能确信他说的“No”的确是 “不”的意思。在很多情况下一个美国谈判者会对一个提议说“No”,而他实际上并不是想说 “不”。美国谈判者一向以直截了当著称。因此当一个美国谈判者说“No”或者”“We can’t do that”(我们不能那样做)时,中方谈判者会认为他们反对或不同意,再无达成共识的可能。而很多时候,美国谈判者说“No”,想要表达的却是“Suggest an alternative”(给我们一个另外的选择)或是 “Offer us a compromise position”(请给我们做出一些让步)的意思。美国的谈判者惯于走强硬路线,这使得人们分不清他们是否还愿意继续谈判。因此,很多和美国人的谈判本来仍有谈的余地,但由于彼此缺乏相互了解,无功而返。
中国文化以长期为导向,而美国则是短期导向文化。因此,中国谈判者在谈判中注重长远,讲究从整体上认识事物、相对来说不太重视局部分析,认为谈判双方如果已经达成协议,大家就应该通力合作、以实现大的目标。而美国人较为重视事物的客观性,习惯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分析问题,他们通常会把事物分成小部分进行具体分析。因此,在谈判前,美国人会细致地准备,例如,他们一般会把合同条款精确化,尤其是涉及到双方责任、索赔等具体内容。
三、把握彼此文化特点,争取谈判双赢
文化差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着国际交往的方方面面,跨文化国际谈判中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无疑会影响谈判效果。当美国人说“No”,或中国人说“是”时,不能只从字面理解或从自己固有的认知角度去领会。中美两国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两国谈判者在谈判桌上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谈判风格。这种基于文化的行为表现常常令彼此惊愕。正如法国的文化研究专家Andre Laurent曾指出:“我们自己的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以至于我们看不见我们自己的文化,而正是由于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盲点,使得我们总是认为别人的文化与我们自己的文化相类似。当受其他文化影响的人们的行为与我们的行为不一致时,我们经常表现出非常吃惊甚至沮丧的情绪。” 当然,文化差异给谈判带来的并不总是障碍,掌握了谈判对手的谈判风格并加以利用,就可以使自己在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不但要了解谈判的标的,还要了解源于文化的谈判者的心理和处事方法,这样就能使自己掌握主动,占领先机。
随着中美贸易的日益频繁和交往的日益增多,两国谈判者对彼此的了解也不断加深。只有双方互利互惠,才能使两国间经贸往来持续下去。因此,交易双方都应该主动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掌握彼此的谈判特点,互相适应,减少冲突,实现双赢,使两国贸易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