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课件范文

时间:2023-04-05 21:3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二力平衡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二力平衡课件

篇1

关键词: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24-01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要求。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谈几点认识。

1 创设优良的实验环境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借此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课件等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可以使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2 创新演示实验和实验教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论是基本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导出,还是重点、难点的突破,有经验的教师总是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但传统的演示实验基本上是教师在讲台上表演和讲解,主要作用只是作为提高感性认识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上以视听为主,缺乏动手练习和主动探索的机会,因而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如果我们能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思维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和所设计实验的不同目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创新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效果就不同了。

(1)对学生易形成片面认识的物理概念或规律,要设计对比性实验,采用“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分析、论证形成概念,导出规律。

例如,初中生对“二力平衡”条件往往存在片面的认识。为了引导学生获得科学的结论,可按下面程序设计对比性实验:教师先从日常生活中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放在桌上的墨水瓶等静止状态实例出发,提出“什么是二力平衡”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二力平衡现象中寻找二力平衡条件,进而做“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静止时两边砝码的重量,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的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会平衡?”学生的回答开始往往不全面,甚至轻率地作出如下片面的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去纠正它,而应该引导他们再仔细观察,并设计下面两个对比性实验:实验一,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代替前面实验中的小车)进行实验;实验二,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小车)上,但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否定了原先片面的论断,接着他们又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在第二个实验中,物体转到两个力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时,它才保持静止状态。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静止的物体用手扭转一个角度,使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一松手,物体又发生转动,失去平衡,直到两个力的作用线在同一线上时,物体又处于静止状态。学生通过这几个实验的对比分析自己“发现”了规律,高兴地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从而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这样学生完成了自己的“发现”,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2)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要通过设计多个趣味性、启发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实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采用“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的教学方法,运用“实验――分析――结论――再实验――再分析――再结论”不断深化,逐步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最终形成概念。

例如,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

学中要做好如下四个逐步引深的实验:(1)首先让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观察“覆杯――厚纸片”的演示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大气压存在,讲课时先让学生思考:“放手后,厚纸片会掉下来吗?”然后教师演示这个实验,当学生看到“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接着教师提出:“这时厚纸片受到哪些向下的力作用?为什么它不会掉下来?”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他们很自然地会悟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大气能对厚纸片产生压强。(2)接着增加一个“漏斗――橡皮薄膜”的演示实验,将漏斗口用橡皮薄膜扎好,然后用抽气筒将漏斗内空气抽掉,引导学生观察到橡皮膜下凹;改变橡皮膜所对方向,橡皮膜下凹不变。这个实验表明了各个方向都存在着大气压强。(3)进而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大气压和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很大(让两个学生现场演示)。(4)教师再进一步进行托里拆利实验,目的是测出大气压数值。上述四个实验和分析一环扣一环,把教学内容逐步引向深入。

3 有目的地补充一些课内外的实验内容

篇2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49-02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使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清楚认识多媒体运用给物理教学带来的利与弊。

物理是一门高度概括和抽象的学科,若直接呈现给学生,势必无法使师生在课堂上达到省时高效的教与学效果。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模拟物理实验、演示物质变化的情景和过程,还能再现定理、定律等知识的推导过程。对于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物理过程,可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模拟再现,既节约教师口头表述的时间,又使物理知识更形象更具说服力,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介绍《磁场的描述》中各种磁感线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三维技术来演示,使图象更具体更生动,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了解磁感线的分布,加深对各种图线的印象,这样既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减轻教师在教学上的负担。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例如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同学演示教学情境:在某个失去的交通中心路段,一辆轿车忽然发现前方路段正在抢救,司机马上启动刹车装置,紧急刹车带来极为刺耳的摩擦声,并在公路表面留下两道黑色的刹车痕迹。教学情境演示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例如紧急刹车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果该城市规定该区域路段内车辆行驶速度不得超过60km/h,而且整个过程正好被上方的摄像头录下。如果你是该路段正在值班的交警,请判断汽车在刹车前是否存在超速行为?教师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利用交警处理超速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自觉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这贴近生活实践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发生迁移,让学生掌握交通知识。此外多媒体制作演示实验简单而且没有失败的风险,并且实验过程可以调节,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更激发了他们探索物理知识的欲望。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向学生展示生动有趣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每节课都适用,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传统物理教学的特点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必然存在一些不相容的地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还应避免以下的情况:

1.用计算机多媒体取代传统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被引入课堂教学中,它的一些功能逐步取代教师的一部分角色.例如:原来由教师讲授的内容现在变为多媒体演示;原来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流。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飞跃。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部分教师把电脑屏幕当作黑板,课前将教案做成课件,课上逐一显示,课中基本没有板书。我们说传统的板书不仅精练,而且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对板书内容进行调整。而且用电脑屏幕完全替代板书,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屏幕所显示内容以及时间的限制,学生对课堂结构的把握容易受到影响。所以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教师仍起主导作用。所以,是否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决于教师组织教学的需要。

2.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实验操作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图、文、声并茂",它可以把教材中较抽象的东西化为较形象的东西,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部分老师直接从网上下载课件,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思考和操作。这种课件显然违背我们实验操作的目的。因为有些东西毕竟是仿真的,学生完全可以怀疑这是老师"故意做出这样的现象的"。所以笔者认为有条件的学校还是以真实实验操作为主,多媒体实验教学为辅,例如直线运动或者力学实验尽量用真实实验,而光的干涉和衍射等微观的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

3.课堂容量的问题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教学资料,课堂容量可以大大的增加。但是容量太大,多媒体展示的板书切换的时间短了,节奏快了,学生忙于记笔记,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少了,课堂效率反而低了。笔者认为在课件制作时,首先要控制好容量,难度的选择要注意由易到难逐步推进,比如在讲力的平衡时,应从二力平衡过渡到三力平衡,然后分析三力以上的平衡问题,同时受力分析要从重力、弹力、摩擦力,物体放置从水平面 竖直面、斜面这样由易到难的,逐步推进。同时课堂上应多提问,多给学生思考时间,使得所学知识得到较好的消化和吸收。

另外,物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可以给物理教学提供大量相关资料,教师在选材时还应要注意紧扣主题,避免过多的资料运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出一些和课堂内容无关的问题,偏离了教学轨道。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融汇在一起,取长补短,才能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计算机辅助教学》主编:师书恩.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3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22-02

《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普通高校理工科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建筑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课程特点是理论性和抽象性极强,解题方法极具灵活性和多样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课堂所讲内容不太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做习题的时候,常常感到比较吃力。这些情况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导致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正在下降,尤其对于普通二本院校来说,这种情况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①一些本来学习积极性就不高的学生,当感觉听不懂的时候干脆就放弃了;②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和平时成绩的考核,课后作业抄袭完成,到真正考试时成绩仍然不理想;③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对于所学的知识,感觉内容繁杂,理不出头绪;④平时学习目的不明确,对于知识点掌握不牢,考试时靠突击过关,其实根本没有做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对《理论力学》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直是任课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对普通二本院校理工科专业开设的《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绪论部分。绪论部分包含了《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学习理论力学的目的三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效果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本门课的基本认识和将来的学习态度。因此,在绪论的讲解过程中,应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适当引入一些与其专业相关的工程实例,并结合这些工程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该课程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例如,对于土木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引入阳台的固定端约束、桁架的应用等工程实例。而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引入曲柄连杆机构、振动频率分析等一些常见的工程实例。

2.静力学部分。静力学主要研究的是受力物体平衡时作用力应满足的条件,同时也研究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力系的等效替换和简化等。简单总结,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对象就是“力”。针对静力学中与《大学物理》重复的内容,如物体的受力分析、二力平衡条件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等内容可以略讲或直接给出结论。而对于新介绍的一些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约束类型、力系的等效替换和简化以及各种力系的平衡条件等则要重点讲解。例如,针对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介绍一些工程实际中常用的圆柱铰链、径向轴承、止推轴承等约束的受力分析和通过列平衡方程进行约束力求解。而对于土木类专业的学生,则可以讨论一些与建筑结构相关的约束,如桥梁和楼板的静力平衡计算以及桁架结构的内力计算等,尤其是桁架的内力计算为将来《结构力学》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

3.运动学部分。运动学部分只是单纯从几何的角度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而不考虑引起物体运动的物理原因。因此,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对象就是“运动”。运动学中与《大学物理》重复的内容如点的运动学和刚体的简单运动等可以简略地讲,重点应放在点的合成运动和刚体的平面运动上。其中在点的合成运动中,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在不同参考系下,进行点的运动轨迹分析的能力,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速度和加速度的分析。而对于刚体平面运动的知识,应注重刚体平面运动最终简化为平面图形在其自身平面内运动的推导,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的运动如何简化为面的运动这样一个思维的转变。

4.动力学部分。动力学部分研究的是受力物体的运动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这部分的研究内容是“力+运动”。该部分内容的质点动力学方程、动量定理等在《大学物理》甚至于高中物理中都已经有过介绍,这部分内容可以略讲。而对于质心运动定理、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以及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可详细讲解。达朗贝尔原理和虚位移原理属于分析力学的范畴,提示学生达朗贝尔原理提供了一种求解动力学问题的新思路即将动力学问题在求解形式上转化为静力平衡方程来求解,而虚位移原理则是应用功的概念来求解静力学问题。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动地位,负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所学的知识。而按照高等学校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成为“复印机”,一遍遍地复制老师所讲的知识,自己不主动动脑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怎么得到的结果,而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一些方法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激励他们主动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他们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采用传统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可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将一些课程内容制作成PPT和动画的形式进行讲解。如在静力学中,对于圆柱铰链约束的介绍,可以制作成两个带孔构件和一个螺栓链接的动画过程,使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这种约束的构成以及约束力的推导。而在运动学中,可以通过动画演示点的合成运动和刚体的平面运动过程,以及运动过程中点的轨迹,对于那些想象不出来运动形式和轨迹的学生,这种动画的演示能够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但与此同时应该避免多媒体教学带来的换屏较快,学生跟不上讲课速度的弊端,因此多媒体课件只能作为辅助工具,重要的公式推导以及例题、习题的讲解还是应该以板书为主。

2.探索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全新教学模式。为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采用课前预习即每堂课的结束前,留出5分钟时间布置下次课的预习作业,并以思考题的形式提出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初步了解基本概念、知识难点和重点。然后课上讨论提出的问题,结合本次课的理论知识,启发、引导学生去求解问题,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发挥了他们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3.任课教师对教案的准备。教案是教师将知识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的载体,不能是单纯的PPT的打印或者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抄录。每次课前,教师应该按照大纲要求书写一份本次课的教案,提炼出本次课内容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对重点、难点部分进行耐心细致地讲解。并结合学生的专业,选择一些与工程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例题、习题。

4.建立良好的辅导答疑制度。鉴于理论力学解题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及学科内容的抽象性,学生在课后学习的过程中,会明显感觉吃力。因此,建立每周两次的辅导答疑制度,对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以及课后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排除疑问。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吸收速度和理解深度。尤其对于那些平时课堂表现不太积极的学生不能做到放手不管,而是每次都指定几人专门去找老师答疑,督促他们学习。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对于《理论力学》这门课的考核方式都是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加权求和。而一些教师对于平时成绩的评定,一般都是通过上课出勤和作业完成与否来评定的。这样的考核方式是存在弊端的,并不能检查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建立细致的考核制度以便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建议采取如下的考核方式:①将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项考核标准,计入平时成绩。每周在上课时随机收取一次作业本,根据作业的完成质量给定平时成绩。②将课堂测验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项考核标准。每两星期举行一次短小精悍的课堂测验,可在10~15分钟完成,重点放在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上。③增加期中考试。在平时考核和期末闭卷考试的基础上,在每学期的期中阶段增加期中考试,采取和期末考试一样的闭卷形式,将期中考试的成绩以加权平均的形式计入总成绩。

四、结语

《理论力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为适应新时期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对课程的要求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刘云庭,王俊英.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力学与实践,2003,25(3):67-68.

[3]沈火明,葛玉梅,张明.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6):23-25.

[4]王晓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构建和谐教学模式――理论力学教学改革初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4):58-60.

篇4

主题词:多媒体 物理 应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由实验和理论组成。旧教学大纲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主张“选择基础的、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承。在过去的物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利用板书等方式,向讲台下逐一讲解,强调的是学生的接受时学习,而且由于课堂时间关系,老师不能利用很多的时间来写板书,因此,涉及一些具体物体的讲解时,既不能通过图片给学生一个大体的认知,更也不能通过实物来展示,学生遇到自己没看过的物体时,只能通过想象来构思物品的轮廓。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实际情况,笔者以利用多媒体为突破口,通过制作形象的课件,在课堂中放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一、发挥多媒体作用,增强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深入学习兴趣,需要广大老师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用,提高学习效率。兴趣是一种重要的意向性的心理因素,初中物理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深入学习的兴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将书本上抽象的物理知识,比如二力平衡、摩擦等等,具体化、形象化。同时,运用多媒体视频、音频、动画、图像等特点制作各种物理课件,在较为短暂的时间内可以缓解学生的课堂疲劳,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惯性定律》这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汽车启动、刹车、停车等场景,使书本上的“死”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受到视觉的冲击,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直观的教学不但能丰富知识,而且能培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教师是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还要体现对物理问题的探索,师生共同讨论的合作性和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台上不仅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单向”传授物理知识,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在物理现象中启发更多疑问和想象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进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因此,在教学中应深入探讨多媒体教学的特殊性质,根据需要选择和有效应用媒体,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效果。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物理学科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在物理课堂改革下,老师不仅要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要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中,有比较简单的幻灯片制作和在互联网搜索相关视频,也有复杂的动画制作,这些都需要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来独立完成。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书本中提到的一些场景、事物或者某一物理现象在互联网上搜索和之相关的一些图片和影视资料,供课堂上教学使用,但是,如果不能根据知识点讲解需要,单一、长时间的使用幻灯片和视频,也会使学生产生“疲倦感”,产生“负效应”。因此,物理老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一方面是要强化审视、分析教材的能力,分辨那些知识点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演示,那些知识点不适合,只有经过认真的考虑,才能做出决定。另一方面,在课件的制作中,结合排版、审美、色调的搭配,以及学生的接受范围等等要求,不断学习动画演示等信息技术,吸引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了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相应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要充分利用有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很不容易,只有正确地运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扬长避短,不断地学习进步、开拓进取,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开展有效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利用过多媒体教学的老师都有体会: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一般来说,多媒体教学容量大,在传统新课教学中,要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45分钟的时间往往非常紧张,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学生被动地听,例题讲解得少,作业在课堂上基本上没有时间处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之后,这些问题基本迎刃而解,这就直接体现了多媒体的优势。另外,要把绝大部分的物理知识讲解的直观、形象,很不容易,尤其是碰到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更应如此。在多媒体课件上,老师提供给学生是动态的图形界面,形、声、光并存,使得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能较长时间保持在兴奋状态,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讲解的知识点生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导往往重于学生的主体,学生在教师固定的思维模式下,被动地学习,他们的思维得不到张扬,标称优秀思维品质的开放性、发散性,创新性得不到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从传统的“单向”教学向“双向”转化,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深入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更强,让老师的教学成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肖菲.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J].广东教育,2006

[2].彭丽萍.多媒体计算机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篇5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物理实验 教学效果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

中学物理实验主要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等。只要教师对他们加以合理应用,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演示实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亲身经历和学识限制,对书本内容不可能一听就懂,并且会怀疑其客观性。而实验就起了帮助他们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理解获取知识的桥梁作用。所以,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做好一切演示实验,切忌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而讲实验。因为单纯的讲实验贬低了定律、概念的客观真实性,学生也难于理解和接受。

对于一些能直接在课堂展示的实验,教师在演示时,必须把准确无误的物理现象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看清楚,使学生确信定律、概念的客观性。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多媒体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大小、远近、时空、动静、快慢都可调节等作用。许多物理实验,若采用动画模拟实验,通过多媒体视频课件使宏观现象微观化,就可以使学生看到想看而看不到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教师在上《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一课时,根据电路进行实物接线,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实验电路比较复杂,在上课前,我往往都演示一遍电路的实物接法,但由于实物演示不够直观,学生往往都不能看的很清楚。所以,实验中不仅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电路故障,而且容易烧毁电路设备等,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这样不仅教师可以轻松接线,学生也可以看得更清楚,而且实验中出现故障也少许多。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实物投影放大实验器材,增强实验效果。例如:在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实验中,我们把盛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杯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在两杯水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红墨水在两杯水中的扩散过程就非常清晰地展现在大屏幕上。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非常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再例如:观察电能表的实验,电能表上的数据比较小,电能表接入电路后表盘的转动都是在演示实验中不容易看清楚的。用实物投影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把电能表接入电路后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调节放大倍数就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看清表盘数据并观察实验现象。

二、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就尤为重要。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要加强主导,既不能管得太死,又不能放松,努力创造一个活跃、快乐、紧张、有序的良好氛围。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1.加强示范操作。学生对教师的所做的示范操作的模仿是形成动作技能的最初阶段,可减少实验的盲目性。示范可采用投影、挂图、示教板、实验小组长等形式。2.指导学生操作。实验操作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如独立操作、小组协作操作,放开式讨论操作等。采取何种形式,要视实验内容而定。在实验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好的及时肯定表扬,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操作。如学生通过做《测定小灯泡功率》实验后,可布置:只有电压表,无电流表,其它仪器自选,测定标有3.8V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这个实验的目的是,在给定条件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完成实验操作。这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操作能力。

三、利用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

由于演示实验学生只能观察,学生分组实验又容易受设备、仪器的限制。所以,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

课外小实验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要求,给学生布置的,让学生单独或几个同学组成一组,找仪器材料,设计并独立或合作完成的一些小实验。课外小实验随时随地可以完成,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瓶瓶罐罐当仪器”,不受实验设备的限制;实验过程简单,操作方便,实验成功率高,效果直观明显。一方面,课外小实验可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在课外实验活动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刚接触物理学科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用一个较大的凸透镜对着太阳光,在透镜后面的亮点处,放一片纸,纸可被烧焦。看到这个实验结果,学生会很惊奇,对相关的知识就能产生强烈的兴趣。又如,在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知识后,学生在做人工制霜小实验时,对霜的形成有了清楚的认识:霜不是天上下的,而是空气中水蒸汽遇冷凝华而成的。这些有趣的实验,把学生引入物理知识的海洋。“物理难学”这一畏难情绪便会明显淡化。如实验,在玻璃杯中注入多半杯水把生鸡蛋放入水中可观察到鸡蛋沉入了水底。在玻璃杯中加入食盐搅拌均匀发现鸡蛋慢慢上浮最后浮到了水面上。又如,把一根不太硬的薄木条置于桌上,让它部分伸出桌面边缘,在木条的桌面部分盖上一张纸,然后用手猛击木条伸出部分。这时可见木条被击断。观察到了现象,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分析思考现象后面的物理知识。这样,通过课外观察实验,既理论联系了实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物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理;初步实验;设计能力;培养浅议

初中生的初步实验设计能力指的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目的,为自己的实验学习选择最恰当的探究方式和所需的器材工具,采用适当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巧,对其进行灵活、综合的运用,并拟定出具备可行性方案的能力。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意识,而且还要扎根于厚实的专业基础之上。

1.物理初步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原则与策略

1.1培养原则

初步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原则的确立能够为教学效果的实现奠定基础。首先是循序渐进,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知识教学逻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顺序,让学生能够更加有序的、系统完整的接受学科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中不可以急于求成,要慢慢的潜移默化,让学生边学边用,体会知识的乐趣,阶段性的解决学术中的难题。第二个是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教学层面的深广度以及进度都能够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的才能品行都能够充分发展。第三为激励性原则,作为一种动力因素的存在,教师要争取能够利用多种方式去激励学生获得前进的动力,逐步形成热爱学习的习惯,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的实际质量,加快培养人才的步伐。第四为主体性原则,充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而引导主体人员——学生,学会充分结合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有利因素,放心尝试,主动进行探索追求,同时尊重学生在学术思想上的无限追求和创造力,教会其如何去独立思考。最后为反馈内化原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自身在学习及其它活动中的表现,再通过参与和选择,不断将教师的要求转变为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1.2教学策略

实验设计环节是物理实验当中最为高级的层次,同时也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造更多实验设计的机会,体会到设计的重要性所在,认识最基本的原则,掌握具体的设计方法。可以从加强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开始,充分利用课本中出现的探究性实验案例,不再是一味的跟从教师的思路走,学生可以适当活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或者将某些属于验证性的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到处找实验内容。

例如对于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等的实验。将验证性变为探究性,不断扩大学生的实践空间、提高思维分析能力。教师也可以主动将一些疑难问题,列为探究性实验的主要内容。在解答某些较难理解的问题时,如果具备探究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来动手进行实践,通过分析归纳最后得到结论,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上的提高。也可以将生产或者生活的具体素材投放到实验教学中来,物理学科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回到生活也是理所应当,让学生在生活中走进物理。不断规范实验设计的思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教授学生分析设计的方法,有意识的将规范性的设计方案交与学生。把握好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问题,不仅需要科学的思维能力,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步骤,最后还要用精准的语言来描述现象的发生,记录下所有的一切。

此外也要培养良好的品质思维,此为核心环节。可以通过一些实验解决新奇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举一反三、一题多变,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缜密与思维收敛。同时,也要不断地规范学生的物理用语,教师最初就要使用规范的语言,而学生也要在潜移默化的条件下,提高答题规范的能力。

2.物理初步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践分析

案例举隅:《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掌握电压电流表测量技术,认识电流、电压以及电阻三者的关系,学会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

教学器材:开关、电流电压表各一个、滑动变阻器、不同规格的电阻器各一个、干电池若干、导线若干、多媒体PPT课件、投影仪。

教学设计:从“如何让灯泡发光或者变暗”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探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合理猜想电流、电压以及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提示:针对物理问题,仅靠猜想是不行的,应该勇敢进行实验、进行验证,教会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此后进行实验设计环节,询问学生需要准备什么实验的器具,保持什么要素不变,如何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利用投影显示出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画出起先准备好的电路图。继续围绕该电路的形式,探讨能否进行电流与电阻的探究,根据学生各自设计的方案,表格填写完整,将所有数据如实记录。接着是交流讨论的时间,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学生们的实验数据以及图像,分析实验结果。实验应用表格如图1、图2所示:

(图1: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图2: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最后对课堂实验进行总结,引出欧姆定律的来由和公式,投影介绍欧姆的故事,课后再针对欧姆定律的具体内容布置作业练习,以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

篇7

开发教材资源就是根据现有课程标准和中考考纲要求,以教材为依托,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关注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打破原教材结构,灵活地对教材适当地“采用”“增删”“替换”“调整”“融合”,形成全新的学科知识系统。其次是将其他学科的教材资源及各种媒体资源开发成物理课程资源;然后是将学生课堂生成资源转化成物理课程资源。最后是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重构,经过教师消化、吸收,在课堂上精心组织,从而构建出高效的物理课堂。

一、调整物理教材,让教材“精”起来

新授课上,我们是这样去开发教材的。如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的原教材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维持运动需要力吗?因为学生在骑自行车、溜冰、打篮球中有生活经历,所以我们删去教材中的三幅图。及时“调整”后,对学生提出了两种观点:一是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对物体施加了力,物体就运动;停止对物体施力,物体就停下来。二是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仍会保持原有的状态。以上两种说法谁对呢?学生经过争论,最终认为第二种观点对,对此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材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全部“采用”,不做变动。对教材的第四部分《惯性》由于实验器材不足,我们将敲打棋子的实验“替换”为用纸条迅速拉动物理课本的实验,每个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知道了什么是惯性,并用自己的语言对惯性下了定义。通过以上方法对教材进行处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效率被提高了。

复习课上,我们是这样去开发教材的。例如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时,需要复习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我们先将九年级第十六章《热和能》的知识“大迁移”过来,待学生复习完了《分子运动论》《热传递》《内能》及《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后,再复习《物态变化》。学生自然地明白了能量是如何转移的,物质的温度是如何变化的,物质的状态为何会这样变化。通过对教材的迁移、对接,形成知识链条的完整性。这样从点到面的迁移,实现了知识教学的有序性、整体性、完整性。在复习八年级电学时,由于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两个实验在实验器材、方法及电路故障完全相同情况下,我们运用大融合原则,将这两个实验当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非常好。在复习九年级第十三章力学时,我们采用“大开发”原则,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中的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和第十三章中的《弹力》、《重力》、《摩擦力》和第十四章的《浮力》整合到一块,把相关的知识融为一体,让学生明白学习力就要掌握力的三要素,懂得运用力学知识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理解事物要看实质而不是表象。由于《电与热》和《比热容》知识交织在一起,涉及的知识有焦耳定律Q放=I2Rt、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Q放=Q吸,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还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所以我们也将这两节知识放在一起复习,打破学生时空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整合课程资源,让教材“宽”起来

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的第三部分内容时,我们增加了一个多媒体动画课件,用来代替教材中无法完成的伽俐略理想实验。这样可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由抽象变具体,增加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在上《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课时,学生处理实验数据时要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进行加、减、乘、除运算,计算量大,而课堂时间有限,如果让学生手工计算,就没有时间让学生在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归纳知识的时间,课堂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为了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将数据输入“excel电子表格”中,利用电子表格自动完成实验数据的计算任务,省出大量时间让学生去分析和交流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实现了自主与探究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复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测量物质的密度时,我们采用“大贯通”原则,将学生在化学课学习的饱和溶液的知识与测量易溶于水的物质密度有机结合起来;在电学计算中与数学中的一元二次方程联系起来求电阻的极值;在杠杆平衡状态时,计算动力是变大还是变小时与数学中的三角函数知识融合起来,从而实现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使学科间的知识更加连贯,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脉络,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在网络资源开发中,师生利用博客资源对教学情况进行沟通。学生通过Blog反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问题的想法与思路以及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得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还可以通过Blog任意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讨论,共同进步。教师通过浏览Blog,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问题最多的地方,同时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随时根据学生反馈的真实教学信息,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挖掘生成资源,让教材“靓”起来

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是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学生的问题、困惑、感受、见解等不再是教学的“绊脚石”,而是教学的“生长点”。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会被学生调动起来。把握与捕捉那些来自学生、来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让那些有意义的问题进入课堂,加以扩展,这要求教师应坦然、从容和理智地将学生的生成资源放大,使其成为教材资源的一部分。

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浮力》一节,其重点是计算浮力大小的两种方法,即:称重法和阿基米德原理。课本上的“橡皮泥小船”实验是为了引导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与V排有关而设计的。我们在备课时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利用橡皮泥进行造“船”比赛,接着提出:“你猜测一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然而当做完“橡皮泥”实验时,学生对“浮力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并不感兴趣,而是一致对“橡皮泥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这个问题感兴趣。因为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橡皮泥在水中是沉底的,而实验中为什么就浮在水面上了呢?解释这个问题需用下一节“物体浮沉条件”的知识。按常规思路,对学生的这个疑惑完全可以用“下一节再探讨”的方式处理,从而继续我们的预案,但如果置学生的疑问于不顾,那么学生心中的这个疑问必定会对后面的学习产生干扰。

于是,我们就及时调整了授课方案,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入手分析物体上浮、下沉的原因,进而得出漂浮时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当学生明白了这一问题时,我们就提出:把橡皮泥做成船状的就能浮在水面上,证明船状的比实心的受到的浮力大还是小?做成船状时,橡皮泥的哪方面发生了变化?质量、体积还是密度?然后结合“造船”比赛引导学生对浮力的大小决定因素进行猜想。学生此时基本上都想到了可能是体积变化的原因。

篇8

1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目的无非就是实现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物理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变。因此,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

1.1 要明确为丰富物理课堂教学方法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目的。力求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物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避免单纯为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导致偏离物理课堂教学目标。在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不掌握的时候,就试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或其他能力。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从而影响物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1.2 在活跃物理课堂教学气氛的同时要保障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用现代信息技术也可达到同样或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时,坚决不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是为了简化课堂教学过程,更不是为了老师的方便。否则,将导致学生雾里看花,影响学习效果。达不到课堂教学目标。

1.3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不是教师独自炫示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师应创造机会,鼓励并帮助学生学会选用合适的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手段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帮助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1.4 以实际探究实验活动为主,现代信息技术模拟仿真实验活动为补充。注意虚拟环境与真实情景的本质区别。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人和电脑虚拟交流活动为补充。创设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2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为物理课堂教学服务。使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传统物理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以下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两种有效方式。

2.1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补充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介入物理课程,丰富和活跃了物理课堂教学气氛。由于课堂资源发生了变化。过去只有粉笔,黑板等单调演示工具的现象,已经有了深刻的变化。如今,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演示实验,使物理课堂教学方式。向多样化发展。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选择合适的演示实验素材,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把抽象的微观世界和瞬时变化的物理现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形象演示给学生。抽象概念,定理,定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形象展现出来。现代信息技术的这种应用方式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有效地帮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理解物理概念。例如,“声波现象”,与“电磁”问题,学生难懂。教师可以用电脑模拟演示各种形式的波动现象和各种电磁现象。生动又直观。又如,在“二力平衡”和“光的反射与折射”的教学设计时,利用电脑来辅助演示实验,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同时又能准确地反映各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和动态变化关系,既突破难点又提高了课堂教学工作的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物理课堂教学工作进行得生动活泼。

2.2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物理情景设计和展现的工具。利用电脑及网络工具,再根据物理课堂教学内容需要设计物理情景,并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物理情景,积累视觉,听觉等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顺利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掌握。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展现的自然景象进行观察思考产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设计的模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实际操作体会,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符合实际内容的物理课堂教学情景,使学生对物理情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容易把握物理现象的本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仿真情境,让学生在仿真的情景环境中学习,激发思维联想,引发好奇心。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3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3.1 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的现实化。物理课程标准的实施,使物理课堂教学内容形成开放式。如今是电脑网络化时代,学生上网很容易获得许多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才能准确地把握物理课程标准。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物理课堂教学实际,有效地利用与物理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源,对物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形成符合本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