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小艇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13 18:3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威尼斯的小艇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能力目标:了解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和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正确认读“小艇、船艄、船舱、保姆、祷告、哗笑、停泊、威尼斯、从横交叉、操纵自如、手忙脚乱”等词语。
3.情感目标:了解威尼斯水城的风情,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及小艇同威尼斯城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2.教师准备威尼斯的风光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
(课前板书:威尼斯)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威尼斯吗?今天就让我们迎着春风,背上行囊,循着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脚步,一起踏上威尼斯之旅吧!
师:(大屏幕)播放图片
(在意大利北部的亚德里亚海滨,蔚蓝色的海水中散布着一百多个小岛,勤劳勇敢的威尼斯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这些小岛上营建了一个又一个幸福的家园,整座城市内107条水道纵横交叉。威尼斯有401座形态各异的桥梁横跨水道,连接着108个小岛。因此,威尼斯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美称。)
师:美妙的图片,精练的提示语,同时来自大家生活中的资源,那你能说说对威尼斯的印象吗?
生1:我看到了这里有很多的水,还有很多桥。
生2:我知道威尼斯是一座水城。
生3:……
师:是呀,这么多桥,这么多水,那么肯定离不开――?
生:离不开小艇。
师2:说得不错,离不开小艇(师相机补板书:小艇)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关于威尼斯的有关资料、图片,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初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威尼斯城市的特点。这时,我播放了威尼斯的风光片,通过看录像,观赏异国风光,整合信息,初步了解这座“水上城市”的地理风貌,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理解的基础。 )
生读课题。
二、整体初读――感知
(一)理清思路
师:《威尼斯的小艇》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请同学们按照“阅读风向标”的提示读读课文吧。(出示课件:阅读风向标)
师:你们找到了小艇的样子、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字词
师:课文中还有一些重点的词语,读准字音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出示课件:词语棒棒堂)
三、重点研读――探究
(一)研读第二小节,体会写法
1.抓住修辞,体会奇特
师:作者描写威尼斯独特的风情,是从小艇入手的,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作者把小艇比做了什么,读一读,找一找。
师:小艇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你们找到了吗?
生:独木舟、新月、水蛇
生:独木舟突出了小艇又深又窄又长的特点。
生:比作新月说明小艇两头向上翘起,外形美观。
生:用水蛇比喻小艇说明小艇在水中十分灵活。
师:多聪明的孩子,抓的真准。(板书 奇特)
2.感情朗读课文。
3.指导写法,写作小锦囊
师:这样独特的小艇,来源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同时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把这样别具特色的小艇呈现在大家眼前,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出示课件:写作小锦囊)
(二)研读4-6小结
师:同学们,旅游的时候,你最喜欢的一件事是什么呢?
生:拍照。
师:现在就让我们乘上小艇,走进课文,感受文字为我们记录的美好瞬间吧。请按照“阅读风向标”的提示学习4-6自然段。(出示课件:阅读风向标)
师:最想拍的镜头都拍好了吗?你最想拍的镜头是――读给大家听。
1.研读第4小节,品读文字,体会驾驶技术高
师:哟!你所拍到的是船夫驾驶小艇的镜头,这可是相当难拍的。为什么?
师:对呀,速度快。从哪能看出小艇的速度相当快呢?
生: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师:是呀,飞一般的速度,太快了,没有高超的驾驶技术那可是不行的,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呢?(板书,高超)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生:遇到极窄的地方,他也能平稳地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
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你知道极窄是多窄吗?
生:一个桌子那么宽。
师:据我了解,威尼斯的河道最窄的仅有1.4米,船夫多了不起呀。
生: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师:像水蛇一样灵活自如穿梭其中。这么复杂的河道,船夫都能驾驶的得心应手,那么就是书中所提到的――操纵自如呀!
师:同学们拿起书我们一起读读这段文字,感受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吧!
(师生合作读)
2.研读第5小节,展开想象,体会息息相关
师:这段话描写了哪些人的活动呢?
生:商人、孩子、青年妇女,还有老人。
师:人们的生活不仅仅是这四个方面。那么还有哪些人要坐小艇去做什么呢?
生:学生坐着小艇去上学。
生:老师坐着小艇去上课。
生:医生坐着小艇去为病人看病
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这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小艇和这里人们真是息息相关呀。(板书息息相关)
3.研读第6小节 感受文字,抒感
(1)体会语言,感受宁静
师:刚才同学们拍到的是威尼斯白天的景象,哪些同学拍到的是威尼斯的夜景。(出示课件)
师:大家读读这段文字,你认为哪些语句写得精彩?
(生交流)
(2)教师范读,渲染情境
随着梦幻般的音乐声,老师轻轻地读起了课文:
“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课堂上一片宁静。)
(3)指导写法写作小锦囊
师:夜晚的威尼斯是静寂的,白天的威尼斯则是喧闹的、充满活力的。这一静一动的描写,形成对比,更衬出了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出示写作小锦囊)
(我设计了两次写作指导的教学,一次是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把事物写生动;第二次是抓住特点把人们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动静结合,使文章充满了生气。,
这一设计理念体现了要及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匠心,把写作知识的教学植根于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语文课的教学其目的不在于获得这些语言知识,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去感受,作者是如何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的。)
师:人们靠着小艇,忙碌着、工作着、生活着。
师:威尼斯离得开小艇吗?
生:(齐答)离不开!
师:小艇离得开威尼斯吗?
生:(齐答)离不开!
师:他们真是密不可分。难怪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回归第一自然段)
四、整体感悟――抒情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坐上这奇特的小艇,尽情欣赏这异国的风光吧!(出示课件)相信大家学完这篇课文,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吗?请你写一写。
师:夜晚又一次降临威尼斯,让我们在朦胧的月光下告别这座美丽的城市吧!
师:再见了――
生:(齐读)威尼斯的小艇。
师:(声音渐轻)再见了――
生:(齐读,声音也跟着渐轻)威尼斯的小艇。
师:(声音更轻)再见了――
生:(齐读,声音也变得更轻)威尼斯的小艇。
五、课外延展――积累
出示作业超市:
1.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
2.阅读《威尼斯之夜》,比较一下《威尼斯小艇》与它在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篇2
一、采用切实可行的组织形式
将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师生合作这一方式引进课堂。在讲读课文的第二小节、第五、六小节中,我都出示了自学要求。第二小节的自学要求是:想一想,小艇有哪些特点?可以画出重点语句,可以圈出关键词语,可以画一画小艇的样子,可以演一演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第五、六小节的自学要求是:1.自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小艇的作用很大,完成填空:在威尼斯,白天,商人____,青年妇女____,小孩____,老人____,晚上,看戏的人____。2.除了课文所讲到的,还有哪些人的活动离不开小艇,请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一句话。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合作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其中学生的个体学习是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和以发挥课堂教学的群体功能,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帮助。此外,在第二小节的自学时,我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开展选择性的学习。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如用笔画小艇的简笔画,用手势来表演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让全体学生做“船夫”,以手代艇来表演课文中具体描写船夫操纵自如的内容;让学生闭上眼睛体悟一下坐上小艇的感觉。我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特别注重其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如: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五、六小节,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交流汇报,学生说到了医生、教师、市长、旅行者等等乘着小艇去干各种各样的事,还说到了青年妇女乘着小艇去走亲戚、逛商场等。在教学中我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眼看一看,动手演一演,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全员参与,并且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以此,吸引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科学的流程,才能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这篇课文中我采用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熟读内化的实践性的教学流程。在初读感知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世界各地的风光,从学生的话题中引出在欧洲的意大利有一座闻名遗迹的水上城――威尼斯,并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整体感知文章围绕中心句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在精读感悟、熟读内化的环节中,我精心设计课文的导语和过渡语:①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小艇的呢?这样在导入时对照课题,充分发挥教师体态语的作用,同时又提纲擎领复习了第一教时的内容;②小艇到底是什么样儿呢?③小艇小巧玲珑、新颖别致、外型美观、内部舒适,你们想不想坐一坐呢?想不想读一读呢?这样的过渡语让学生产生情感的落差,给他们更多的认认真真读书的机会。④难怪威尼斯人都喜欢乘坐这样的小艇,驾驶这样重要交通工具的船夫,他的驾驶技术又是如何呢?⑤新颖别致的小艇有如此技术熟练的船夫来驾驶,真是锦上添花。然而这样的小艇有什么作用呢?这样的导入语、过渡语就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环节,在组织各环节的教学时,我关注着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更多地触摸文章的语言文字,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精于评点,或描述意境强化学习动机,或联系生活,使其产生亲切感,或情感驱动,唤起心灵的共鸣,或拓宽思路,使思维更具广阔性。
四、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学生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教师激情激趣的导入,声情并茂的评点,画龙点睛的总结,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人文魅力。为了推导好第六小节的朗读,我相机辅以动情的叙述:“威尼斯的热闹和沉寂与小艇的开动、停泊息息相关,威尼斯独特的风光与小艇有着密切的关系。水面渐渐静下来,皎洁的月光给古老的威尼斯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忙碌了一天的小艇也不动了,威尼斯枕着波光粼粼的河水,沉沉地睡了,寂静笼罩着这座喧闹了一天的水上城市。”教师深情的叙述,诱发起学生美好的想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因而在感情朗读时也读得投入,读得给人以恬静、优美的感觉。
五、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
篇3
一、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首先要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获得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例如在教学《翠鸟》—文时,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再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经过多次的朗读后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就可以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思维也随着活跃了,课堂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
其次运用多媒体来展示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调动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多媒体集声音、图像、视频等于一体,具有独特的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能够储存丰富的知识和教学内容,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内容之中。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去网络上搜集一些有关水城威尼斯的图片,来展现威尼斯宽窄不一的街道,大大小小的桥梁以及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小船。这使学生能够置身于其中,对水城威尼斯有如身临其境般的感受,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在自身的脑海里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二、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教师的课前准备要特别充分,也就是说教师的备课环节要力求做到追求完美。
首先要做到备教材,教师要充分地了解教材,认真读懂文本,吃透教材,挖掘教材背后蕴含的知识,明白作者写作的背景及意图,对重点的字词以及篇章结构要了然于胸,对教材的重点要知道怎样去讲解,对文章的难点要知道如何去突破。
其次还要去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晓他们学习所处的层次,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等状况要深入了解,这样在讲课时就不至于漫无目的,就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让处在不同层次、学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做到学生的现实状况与课程的有机衔接。这也正是适应了新课程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理念。
再次对讲解课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案。在讲课过程中会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比如在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自己对电脑的使用是否熟练,自己的课件放映起来是否顺畅,电脑使用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最好在课前有一个预案,这也是教师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加以考虑的。
总之,要追求课堂的高效,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必须充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自然流畅,避免出现一些尴尬的场景,有利于节约教学时间,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课堂练习要精选
每节课结束后,设计一些课堂练习很有必要。因为这样既可以检查教师的授课状况,又可以了解学生接受的状况。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习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例如在讲完《威尼斯的小艇》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体会文章中的好词好句,我把这句话用多媒体放出来: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让学生认真体会这些比喻句,把这些比喻句理解透彻了,威尼斯的小艇的特点自然也就了解透了。
篇4
1 质疑法
“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只有通过学习之后才能弄清问题。如《迷人的张家界》的导人。你听说过张家界,知道张家界在哪里吗?课文是哪几方面描写张家界的迷人?读了课文你一定被张家界的自然风光迷住。
2 揭题法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与文章的立意有密切联系,教师如果能从解题人手,自然导人,一定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理解。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一类的课文运用。如《狐狸和乌鸦》的导入。同学们,狐狸是一种很狡猾的动物,有一天,它看见树上一只乌鸦嘴里叼有一块肉,于是直流口水,很想得到这块肉,就骗起乌鸦。狐狸是如何骗乌鸦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事。
3 导游解说法
小学语文课文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无所不及,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先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角,身奇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威尼斯的小艇》导人。出示课件。威尼斯概括文字资料。威尼斯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威尼斯概况。教师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
4 用音乐、歌曲导入
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草原》一文,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教《月光曲》一文,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缠绵。令学生陶醉,此时,老师再说这优美动听的乐曲便是《月光曲》。
5 回忆法
链接下一节课,使某一方面的知识更为系统化。承接化。让课文主要内容历历在目,为本节课作好铺垫,一般适用在回忆录,古诗之类的导人。利用回忆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例如《草船借箭》的导人。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你们读懂了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还碰到哪些不明的?稍后我们一起讨论。
6 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人,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7 故事诱导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又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时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8 名言引入法
名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例如在教学《晨读》时,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人民崛起而读书。――”。老师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就学习《晨读》。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去学习课文。
当然,导人的方法还远不止这些。设计导人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①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
②导人要有趣味性。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
③导入要有启发性,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
④导人语言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
篇5
关键词:语文课堂;充实;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在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发言中指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面对语文教学发展新形势,我更深切地感受“实”是语文课的灵魂。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课堂的“实”。
一、教学手段简单实用。
采取教学手段的功能就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引导学习、完成教学目标,但教学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实用,要具有实效性。而现在的一些公开课,教师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在 “怎么教”的技术性问题上投入大量的精力。他们热衷心于选用最“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希望教学能够出彩,结果反而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诚然,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通过多媒体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突破语言学习的难点,这是值得借鉴和运用的。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在某一种具体情境下是最优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不一定有成效。
如一位老师教《鸟的天堂》,为了让学生理解“鸟很多,很热闹”,在让学生找出有关段落后就让学生看课件:一棵大榕树上一些剪贴的各种各样的鸟在那里动,同时配上了鸟的叫声。但所制作的课件不仅毫无美感可言,更与课文描写的情景相去甚远。事实上,学生依据课文语言展开的想象可能更加丰富。作者如此精炼传神的语言,是多媒体演示难以媲美的。这样的多媒体实属画蛇添足。
二、教学过程简约充实。
有的语文课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虽条理清晰,却让人感到复杂、深奥。要给语文课“减肥”、“瘦身”,我们必须学会删繁就简、削枝强干、集中目标。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在于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的分析,避免了繁琐的串联式提问,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一位老师就是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整体规划的。一条主线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不论发生,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板块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再借助探讨深究、细读推论、听中感悟、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父子的伟大之爱。
三、双基训练有效扎实。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忽视工具性,又怎能感受到人文的情怀?杨再隋教授说:“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的灵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从小打好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奠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效果落实。”在当前的一些公开课中,我们看不到写字训练,看不到理解词语,看不到品味句子……语文课堂呈现出“虚”、“闹”、“杂”、“碎”、“偏”的现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选好训练点,以训练为突破口,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让学生理解文本,深入教材,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比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课文重点写威尼斯具有独特的美,小艇在威尼斯城又具有奇妙的作用。最后一段通过拟人手法写“静”,通过动态、声音衬托静,用奇妙的文笔描绘了月夜的威尼斯人歇、艇停、城静的美丽景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用哪些精彩的语句、采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威尼斯奇特的风光,即不仅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的奇妙,而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美。
四、激励评价智慧真实。
在以往的公开课中,我们总能听到老师这样表扬学生“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棒!”。亦有些老师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不评价,不纠正,唯恐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此类评价无为、无效。让我们来欣赏某一教师评价激励片断,从中我们或许能有所领悟。“你是用气息在念,再现了文字的画面!”“你用你的声音把感情推向了极致!”“叹号都读出来了!”“你把叶子看作了人生,真了不起!”“如此深刻,你真是一位哲学家!”……这些都是一位老师在执教《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时的激励评价语言。没有空洞泛化的表扬,而是一语中的地赞赏了学生动情的朗读或独到的见解。
五、课外延伸适度厚实。
几乎在所有的阅读教学公开课中,我们都能欣赏到美仑美奂的课外延伸,有推荐相关或类似作品阅读的,有开展思想内容探讨的,有进行人文价值引领的……但无论哪种主题、哪种形式,她都应是课堂的升华与拓展,是点睛与生花的妙笔,不应成为课堂的主体与重点。拓展应与文本浑然天成――大雪无痕,自然和谐,不突兀,更不会喧宾夺主;应该有效果,做语文该做的事,给孩子一些语文的积淀或从文本走开去,进入语文更广阔的读写天地。拓展阅读应该避免盲目性、随意性,从文本出发,讲求有序、适度、高效。例如,《生命,生命》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三个例子阐述了生命的坚韧顽强,从而发出了要珍惜生命的感言。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很难对生命这样沉重的话题产生深刻的理解的。他们是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在大人的呵护下长大,没有遭到过风雨的倾袭,不懂得生命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生走进课文,激起学生探求文本的欲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课前,老师补充了关于杏林子的生平资料,让学生了解了杏林子的不幸遭遇和她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感动中,学生对作者以及文章的立意有了初步的感知,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篇6
一、利用课堂环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1.创造语言环境练习说话
刚入学的儿童,说话常常不完整,不规范。因此,在学生刚入学学习拼音时,教师就应进行说话训练,并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逐步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如,汉语拼音教学时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学习汉语拼音放在语言环境中,加强拼音与听说读写的联系。教学中可以采用给音节带调组词的方法,如,yī—衣服、医生、一年级;yí—阿姨、一个;yǐ—椅子、已经、以后;yì—益虫、意见,也可以练习给音节带调说话,如教学“ɑi”时,让学生先带调组词再说话,“ài—喜爱—我喜爱唱歌”“我喜爱打篮球”……学生们饶有兴味地组词说话,把无意义的拼音符号与儿童生活、语言联系起来,通过听说训练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
2.观察课文插图练习说话
各年级教材中都有许多插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这些插图不仅浓缩了课文内容,而且将观察方法、思维训练隐含其中。可让学生先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插图,再进行说话练习。说话时要按一定的顺序,突出重点,语言表达要明确、流畅。然后对照课文,看课文是如何描写的。学了课文后,还可以通过插图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具体地、复述课文。也可以凭借课文内容,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说说插图上课文中所没有写到的内容。如《好伙伴》一文,课文写了小熊因病住院,小猴子、蜜蜂、百灵鸟都去探望,并送上最好的礼物。课文没有写小松鼠、小白兔是如何探望小熊的,可让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观看课文插图上的小松鼠和小白兔,想象他们会怎样去探望小熊,会带些哪些礼物,会如何进门,会说些什么话等。在组织学生进行表演的同时,引导其余学生评议,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最后可仿照课文的句式,将小松鼠、小白兔看望小熊的经过写下来。
3.巧抓课文留白练习说话
在很多文章中,为了表现的需要,作者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想象。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翅膀自由驰骋,对感悟文章主题会有极大地促进,而在想中、说中,自然也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如在执教《威尼斯的小艇》时,有一位教师是这么做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除了书上用小艇做的事外,你想想,还有哪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了一会儿)
生:我看见女教师提着手提包,匆匆忙忙坐上小艇去学校上课。
生:我看见科学家坐上小艇去考察威尼斯的水质。
生:看见小学生背着书包在船上朗读课文。
生:我看见运动员坐小艇去球场打球。
生:我看见病人坐小艇去医院,外国旅客乘着小艇去游览。
生:小姑娘在小艇上卖花。
师:是啊,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这是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的独特风情,使这个古老的城市变得更加迷人,更加美丽。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很好地利用了课文中的空白,“你想想,还有哪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很自然地把课文和自己的生活联系了起来,深埋于脑海中的种种生活场景被激活了,学生们很自然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任意驰骋,大家都想说、愿说,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更深地体会到课文 “威尼斯人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小艇”这一主题。
教师如能灵活运用课堂的动态生成,挖掘更多的口语交际素材,就能为学生搭建口语交际的训练平台,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构建口语情境,激发口语交际情感
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是人们进行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础和动力。综观人教版实验教材有关口语交际的话题,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精心选择和安排,在紧扣专题内容的同时,努力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创造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受专题内容等因素的限制,不同话题与学生的贴近程度并不处在同一水平上。同时,由于地域不同、城乡有别,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的差异,一个话题贴近了一部分学生,却难免与另一部分学生产生距离。
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适当的策略,用活教材,努力实现话题与学生的零距离对话,而交际情境生活化则是弥合距离的重要策略。
口语交际课中的情境有两种,一种是课堂情境,一种是类似于现实生活的情境,即把课堂设在生活中,或者把生活引进课堂。后者我们所说的生活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交际情境的生活化,可以促使交际情境“具体化”,交际任务具有“实际”意义。具体做法是如下:
1.呈现生活情境
当话题内容与部分学生生活实际产生距离时,学生缺乏应有体验和感受,便无话可说。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在课堂上直接呈现或者再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类似教材内容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让学生直接面对;或者走出教室,直接介入生活,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这样不但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还能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语言储备,使其心灵舒展、自由,进而在交际中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
例如,一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课《春天在哪里》提供了下列内容:
①你找到春天了吗?
②把你画的春天给大家看,再给他们讲讲你的画。
③评一评谁画得好和谁讲得好。
进行交际时,我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的生活场景中去找春天,并寻找春天,充分感受校园的多彩和美丽。这样,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交际起来十分自然。教学中,学生在交际中表现积极,有的学生还把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句子都用上了。
2.角色表演、模拟实践创设情境
(1)表演。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做一回演员,学生非常喜欢。学生在不同的故事情境、不同的角色体验中,身心往往更放松,能生动、有趣地表演,而表演的过程实际就是口语交际的过程。如于永正教师教学《草》时,让学生以不同身份的人物口吻用合适的语言进行口语交流,既复习了古诗,又相应对学生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一举两得。另外,表演还需要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学生提高表达效果。如在《学会商量》《约请》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扮演图中的人物角色,创设情境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让学生随机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学会商量和约请的方法,通过大家的共同探讨、演练进一步地深化所学内容。
(2)采访。模仿记者采访,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和他人交际的欲望。如《草原》一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体现了草原的自然美及人情美。课文按初入“草原——迎客——相见——款待——联欢”的顺序写。在教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这几部分时,有位老师打破常规的“逐段讲解”的教学方式,运用“采访”的形式,既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草原的人情美。
3.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生活
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教学提供诸多便利,口语交际时要充分利用它,将生动、鲜活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把《请到我家来》设计中的第二个环节画一画去某位同学家的路线图直观示范给全班学生。又如教学《我家的一张照片》,我出示了一张张学生们难忘的童年回忆的照片。照片色彩鲜明,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学生的说话欲望。
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生活场景能活跃交际气氛,把口语交际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生进入角色快,表达欲望强烈。如教学《门铃响起》时我利用录像走进几位同学的家,现场模拟了若干个开门场景,邀请几位不同身份的家长做陌生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身临其境,有说有笑。接着我又针对做客过程中常见的现象,请大家观看录像,现场评价,学生各抒己见,不但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而且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利用多媒体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拉近了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更多口语交际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愿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积极思维的空间。这种情境性学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提高了交际能力。
三、多元互动,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征必须着眼交往主体之间的互动,只有坚持互动原则,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只有互动,才能体现交际功能。互动是在师生间、生生间发生的人际互动。作为互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双方在互动中是同等重要、互为主客体的。在互动中,无论是师生的身份,还是互动的目的、内容和互动发生的途径、情景等,均体现出明显的教育性的特点。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学生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师生间、生生间双向交互的影响。同时,师生间和生生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师生正是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互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较为基本的有:(1)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2)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决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互动,也不能只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范围内,而应该转换角色,开展平等交流。教师应该与学生融为一体,做交际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3)群体互动。指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全班式的集体讨论,甚至包括走出课堂与社会交流。这种方式,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接触的人更多,探究问题更深入,效果会更明显。(4)人景互动。指学生和环境、情境、事件等之间的互动。
篇7
一、遵循直观原则,增强切身感受
语文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小学阶段是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把教学的内容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迅速地感知教材,不仅可以缩短儿童认知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和兴趣,使学习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借助实物、图片等素材,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统一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在教授课文《画杨桃》一课时,我们可以选取杨桃供学生观察,按课文线索从而发现杨桃在不同角度展示出来的不同形状,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图画再现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
二、创设语言情境,渲染感人气氛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学科,更多的课文无法运用实物或图画展示教学情境,针对这一特点,借助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语言等手段,将描写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一课,教师将女主人公的行动具体形象化,“我们仿佛看到在那又黑又冷狂风呼啸的夜晚,桑娜正坐在火炉旁边,一边补着破渔网,一边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回来的情镜。当桑娜听到屋外呼啸的海风时,再也坐不住了。她走出门,来到茫茫的大海边,希望看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上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桑娜又想到了那个生病的女邻居西蒙。说到这,我们的视线也随桑娜的身影移动到了西蒙家门口……”通过这段描述,教师运用语言直观的方法创设情境,使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情不自禁地去关注桑娜、西蒙两家的命运,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思维,为提升他们对文章中心的认识做了极好的准备。而一曲动听的歌曲、一段悦耳的音乐,更有其独特的魅力,能产生动人心弦的力量。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最后要激发和谐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自己就站在翠湖湖畔看到的一幕幕究竟会说些什么,会有对老人的无限哀思,会为海鸥的行为感动,还有会产生要好好保护自然的念想??????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科整合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多地融合进各学科的教学中。就语文学科而言,多媒体技术对创设一定的情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播放课件、放录像,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好和谐的音响,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以直观的形象促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创造出最佳的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感受中接受知识,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感悟。在教学《威尼斯小艇》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威尼斯只有耳闻但无目睹的实际情况,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随作者一起到威尼斯,欣赏美丽的水上城市风光。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出现及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陶醉于瑰丽的奇景中,时而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令人神往的水城——威尼斯,使他们看到与众不同的城市风景,成功地开启了学生探知的欲望,学习课文就显得简单而有效了。
四、融入生活体验,创设想象情境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084-01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远程教育优质资源逐步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它把图象、文字、音乐、朗读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如一缕春风,吹绿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新天地,使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灵活而精彩。随着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农村学校的安家落户,把“天网”接收的远程教育资源引入课堂,全面开创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一、合理利用资源,丰富语文知识
在以前的教学中,由于只有教材和教参,使得我们对课文内容的背景了解的很少,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有限,使本来与课文情节相隔甚远的学生,对课文知之甚少,造成了知识贫乏,视野狭窄,有时学生提出许多偏难问题,教师难以解答,学生又没办法找到答案,只有瞎想,最后不了了之。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得到了改革和创新,教师可以对远教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利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课件资源对威尼斯水城的景色,小艇的样子用图片的形式给予展示,结合课文中的文字描写,学生很快就抓住了小艇的外形特征。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
二、合理利用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给学生是抽象的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象、生动的参照物,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激发学生兴趣,给予体验之乐,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培养。 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和主旨。
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介绍世界名城》时,我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他所熟悉、喜爱的世界名城,但由于当地条件所限,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他们对于世界名城知之其少,有些未闻更未见,怎么能够以生动的语言介绍给同学们呢?怎样才能实现学生的互动呢?而远程教育资源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点。我提供给学生上网的条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让他们在网络上搜集、积累各种相关图片、视频等,让他们进行整理,做好适当的记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此举一出,学生个个高度热情,如饥似渴地搜集各种资料,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自己喜爱的世界名城,整节课学生大胆自信地展示着自己的风采,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得到强化,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合理利用资源,活跃课堂气氛
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将空洞的文字叙述变为精彩的动画展示,将简单的图片变为连续的动作过程呈现给学生,使抽象、枯燥、静止的文字知识变得具体化、趣味化、生活化,利用这些丰富的图片和课件,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倍感亲切,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把课堂变得轻松活跃。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为了便于理解小女孩的五次幻想,我充分利用课件资源,通过收集、整理,在课堂上合理演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在大雪纷纷的大年夜小女孩冒着风雪孤单单做着,学生便会感受到小女孩是多么的可怜,特别是小女孩的五次幻想,都出现了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一边听范读,一边观看画面学,当学生听到小女孩喊奶奶,再看到奶奶把小女孩带走时,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我问“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都纷纷发言,有的说小女孩太可怜了,有的说我们应该同情小女孩,有的说要把自己的东西给小女孩。
四、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融声、形、色等为一体的功能,通过生动、形象、动态地演示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的同时,还能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在思考与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欢快的小诗,在教学中,可以把音、像、图、文融为一体教学。首先观看影片,把少年儿童快乐幸福的画面展现给学生,然后课件演示课文内容,聆听范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播放那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此时,是学生兴致最高的时候了,伴着优美的音乐,学生边歌边舞,课堂成了学生的乐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幸福和快乐,最后,学生可以自由组合,编出自己喜欢的舞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或演唱。整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把学生带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让我们实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远程教育的资源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学生的好朋友。远程教育资源的引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情感,活跃了课堂气氛,整体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研究,用活远教资源,把远程教育全面的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叶澜等著.《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第1版.
篇9
高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86-01
语文课堂教学要避免出现表面热闹而收获不大的现象,教师要抓住语言文字训练这个根本,突出语文学习的本质,采用简洁的教学手段,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高效。
一、学生的阅读感悟不能偏离文本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提倡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来学习,自主交流学习感受,以为这样做便是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是,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个性感悟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有一次,笔者正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有一句话是“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当时笔者请学生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个学生说:“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能永远和奶奶在一起了。”听了学生的发言,笔者顺势说:“是的,对于小女孩来说,死了还好,死是一件好事。”此言一出,学生疑惑地看着笔者。于是笔者接着说:“文中提到小女孩说‘奶奶,请把我带走吧’。那么,是什么让一个鲜活的生命渴望死亡呢?”另一个学生回答:“因为小女孩活着太痛苦了。”“难道小女孩死了就真的幸福了吗?”笔者继续提问。有的学生马上回答:“死了还怎么体会幸福呢,小女孩实在是太可怜了。”此时,笔者的教学达到了预设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情感。于是笔者趁机引导学生讨论:这看似“幸福”的背后,你看到了什么?这样的正话反说,看似顺水推舟,其实也是模拟课文中的表达,对于学生理解“幸福”背后的深层含义有着重要的意义。假如学生也像安徒生笔下的路人那样冷漠、无情,这些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的个性感悟,就会被教师所忽略,语文教学也就没有真正触及文本的内涵。
二、语言文字训练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读与写宜并重,教师应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以读促写”,写不仅仅是为了写,而是要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为例,文中第5自然段写了商人、妇女、孩子、老人乘坐小艇的场景,寥寥数语,但是人物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很到位、很有趣。笔者让学生以“我看到了乘小艇”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并在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描写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在口语表达训练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仿照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展开想象,写一写不同职业的人的个性特点,同时要求学生使用“我还看到了乘小艇,他们”的句式写一些。这是学生语言内化后的应用,是领会情意后的表达。有的学生写道:“我还看到了老奶奶乘小艇去卖菜,她满脸笑容地招呼客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写的,如何运用语言和技巧来表情达意,只有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才能真正地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
三、语文教学流程要简约
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说:“万物莫与朴素争美。”有的教师在教学语文时,喜欢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插入图片、呈现学习资料,但是有时“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太多,占据了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力求简约、朴素、有效。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桃花心木》时,对教学设计进行了2次修改,笔者从中也获得了启示和收获。在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从网上下载了2幅人物图像,一幅是与癌症作斗争的少年诗人子尤,一幅是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时配上背景音乐。一位教研室的教师在听了笔者的这节课后,建议笔者删除这个教学环节,他说:“这个设计对教学的意义不大,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多媒体课件上。你只需要带着学生好好地朗读课文,认真学好语言就够了。”于是笔者删除了繁琐的教学设计,带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抓住作者情感的变化和种树人的话语来感悟人生哲理,由树及人,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简约的内容要用简单有效的教学方式呈现,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实有效的。
篇10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教给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繁重任务,教师应善于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巧妙地运用激趣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好的体现,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作为一名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兴趣被激发起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学生学习兴趣却越来越差。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做好以下几点:
1. 开好第一课,吸引住学生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开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知识的教学。只有开课时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课堂气氛才能活跃了,学生学习的知识的印象才能更深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根据课文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开课。例如在学习《怀念母亲》时,可以让学生畅谈对母亲的感受,也可以就这个题目质疑:谁在怀念母亲?作者的母亲是谁?作者的母亲怎么去世的?作者为什么怀念母亲?在学习《匆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自己已经度过了多少个日子?这四千多个日子是怎么溜走的?我们一定可以从文中找到答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课文。学贵有疑,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境,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教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大家积极发言,认真思考,并把提出的问题罗列在黑板上。鼓励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生读完后回答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回答喜欢的问题。学生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大家积极踊跃,争着说我找到了第几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对错老师都要给予鼓励,并不断引导、规范。开课方法多种多样,但不管使用何种方法开课,必须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2. 让讲课内容有吸引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解应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从何学起的时候,教师要用讲解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启发他们自己去探索。教学中,为了赶教学进度有时采用“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很差。其实,教师繁琐讲解,学生却很难吸收,讲得很多,效果却越差。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首先要放低姿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深入学生中间,让学生不再畏惧老师。其次,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组织教学,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用风趣的语言,清晰的板书,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3. 多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 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疲劳。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让学生变得活泼、轻松、有兴趣。浓厚的兴趣将会变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增强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如在解决稍有难度的问题时,可以采用小组探讨的形式。同学之间,隔阂较少,关系融洽。大家畅所欲言,你一句,他一句,逐渐使复杂的问题得以解决,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友谊,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分角色朗读、模拟表演、做小游戏……教师就是要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内涵,通过描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借助多媒体的形象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一本书,一支粉笔。讲解一些较复杂、抽象的内容时,既费时费力又难以讲清楚。而运用多媒体则正好弥补这种缺陷。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繁为简,图文并茂,形声结合。如在讲授《威尼斯的小艇》时,通过课件展示威尼斯的迷人风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中“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时,通过展示翡翠与漓江水的图片,使大家获得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多媒体的使用从根本上激发了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巧妙地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