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稿范文
时间:2023-04-09 15:5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发布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参加培训的各位学校领导:
大家上午好!我是一名光荣的援藏干部,进藏前任XX省**市**区第三中学党支部副书记,现任**县中学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很荣幸参加此次岗前培训和今天的交流。7月份进藏后,我就在调整身体状态、缓解高原反应的同时,积极到我所在的**县中学了解情况,为下一步的工作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下面,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就我校的基本情况、教育发展现状、今后努力方向向各位做个交流。
一、学校基本情况
**县中学位于通往亚东县的国防要道中央,前身为创建于1961年的**县小学,1979年更名为**县完全小学。1985年,我校根据上级组织的要求,开设初中课程,开始转变为中小学合一的综合性学校。2004年9月,中小学正式分立。学校占地面积58171平方米,建筑面积15858平方米。我校现有教职工91名,临时工21人,其中专任教师80人;2012-2013学年学校共有在校生750人,其中女生359人,住校生735人,享受“三包”学生735人。2012-2013学年全校共有三个年级,其中七年级280人,八年级240人,九年级228人,共有18个教学班级,职业教育中心设有民族绘画、卡垫编织、缝纫裁剪3个专业班级。我校专任教师80人中具有本科学历的64人,大专学历的15人,中专学历的1人,学历合格率为98.75%。
二、学校教育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就
近年来,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上级教育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通过全体师生员工不懈努力,经过“两基”普及以及“两基”评估验收工作的有效推动,我校教师管理、教育教学、德育教育、安全卫生等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1、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先后新建教工周转房1幢,辅助教学楼1幢,运动场2处,硬化了校园道路,扩建了学生餐厅,同时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新建语音室1个,计算机多媒体教室1个,补充完善了学校德育室以及各个实验室,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条件以及广大师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改善了校容校貌,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2、控辍保学工作顺利开展,两基工作成果得到不断巩固和提高。通过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各乡镇党委、政府的密切配合,通过两基工作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强,近年来,我校学生到位率不断提高,劝学工作难度逐步下降,确保了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近年来,我校新补充了一批教师,通过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通过以老带新、加强培训等措施的积极开展,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能够胜任初中教学工作,初步缓解了学校紧缺科目的教学困境。
4、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通过组织师生进德育室参观学习、开展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形式,有效开展全体师生的德育工作,确保广大师生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提高,良好的思想品逐步养成。
5、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部署下,我校近年来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科学谋划教育科研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全体教师铺下身子,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向课堂要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连续几年获得地区质量抽检以及中考前几名的好成绩。
6、法制教育、安全卫生教育顺利开展,在县里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我校加大了法律进校园工作的力度,法制教育工作全面铺开,成效显著,学校违纪违法现象得到明显遏制,守法、学法意识不断提高;同时,学校安全卫生工作得到了切实加强,通过周密安排学校24小时值班、排查安全隐患、加强疾病预防和消毒、组织师生进行安全卫生教育等工作的开展,确保了校园安全和局势稳定,确保了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7、职业教育稳步推进,2006年我校成立了职业教育中心,设置了民族绘画、卡垫编织、缝纫裁剪3个专业班级,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坚持自力更生,坚持自主发展,通过几年时间的发展,我校职业教育在广大农牧民群众中取得了良好反响,得到了一致好评。
(二)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其他兄弟县市还存在很多不足,一些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开展不了,教师专业成长、教育教学工作受到限制。
2、个别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到位,工作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工作效率低下。
3、学校党建、德育工作形式单一,措施、制度还不够健全。
4、学校整体管理方面制度不够健全,存在很多漏洞,措施、制度执行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5、由于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安排还存在很大困难。
三、今后努力方向
针对我校教育发展现状,今后我校应该注重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争取政策支持,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注重项目质量控制,逐步缩小差距,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2、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逐步提高教师工作责任心,逐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进一步创新党建、德育工作模式,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加强党建、德育工作。
4、加强学校整体管理,逐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措施、制度落实到位,落实到人。
5、科学谋划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鼓励教育积极参加教研教改,逐步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教育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学校声誉。
篇2
睢县人民医院 河南省睢县 476900
【摘 要】随机将100 例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分为接受氨氯地平片+ 辛伐他汀片治疗的对照组分析,总结在合并有不稳定心绞痛的高血压治疗中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高血压病;不稳定心绞痛;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西雅图心绞痛评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00 例合并有不稳定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病及不稳定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并除外存在恶性肿瘤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将患者分为接受氨氯地平片+ 辛伐他汀片治疗的对照组及接受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观察组,每组50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25 例;年龄46-62 岁,平均(54.12±6.16)岁;病程:高血压1-4 年,平均(2.12±1.11)年,不稳定心绞痛1-5 年,平均(2.56±1.12)年。观察组, 男27 例, 女23 例; 年龄45-61 岁,平均(54.05±6.35)岁;病程:高血压1-5 年,平均(2.35±1.22)年,不稳定心绞痛1-6 年,平均(3.01±1.35)年。两组间性别、年龄及病程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吸氧、抗凝、扩冠等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氨氯地平片及辛伐他汀片治疗,氨氯地平片每日一次,每次5mg;辛伐他汀片每日一次,10mg 睡前口服。观察组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每日一次,每次10mg。两组接接受2 周治疗。
1.3 观察方法
将血压情况及心绞痛情况作为观察指标,分别于患者接受治疗前及接受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及心绞痛情况进行评价。血压观察指标中包括SBP 及DBP,心绞痛情况应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进行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前后SBP、DBP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9.0 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以百分率描述,分别以t 检验及方差对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进行分析。以P<0.05 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血压改善分析
治疗前两组间SBP 及DB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2 周后,两组间SBP 及DBP 比较同样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2.2 西雅图心绞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间西雅图心绞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2 周后,观察组西雅图心绞痛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是由氨氯地平及阿托伐他汀钙两种药物有效成分组成。其中氨氯地平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可通过舒张外周动脉血管内平滑肌,以达到降压的效果。而阿托伐他汀钙为他汀类降脂药物,临床研究显示,其有着降脂及抗炎的双重效果。故本研究将其应用于合并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的治疗中,本研究首先对两组降压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接受治疗前,两组间SBP 及DBP 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接受2 周的治疗后,虽然两组SBP 及DBP 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比较同样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两种治疗方案均有着较为理想的降压效果,且降压效果未见差异。同时本研究对两组不稳定心绞痛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两组间治疗前西雅图心绞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接受2 周治疗后,观察组西雅图心绞痛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在并有不稳定心绞痛的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不仅有着良好的降压效果及不稳定心绞痛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合并有不稳定心绞痛的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中,可将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应用临床治疗中,以达到有效的治疗高血压病及不稳定心绞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法治报道 司法监督 司法公正
为全面了解我国媒体记者对媒体司法监督报道的现状,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底,我们对我国的新闻记者特别是从事法治新闻报道的记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当前法治报道及舆论监督报道状况的意见。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以纸质书面问卷和E-mail电子问卷形式发放,无记名填写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
一、受访记者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中受访记者男性145人,女性134人,性别比例基本均衡。
受访记者的年龄,以中青年记者为主,20~49岁年龄段占96%,其中20~29岁的媒体记者为153人(占54.4%)。
受访记者学历总体层次较高,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占到70%;研究生、博士生也占有一定比例,达到23%。
受访记者居住的地区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主,其中在省会、直辖市工作的记者占到90%。
受访记者所就职的媒体主要集中在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分别为130人、77人、44人,合计比例达到74%。另外有22名受访者在杂志工作,6名受访者在广播媒体工作。
受访记者有比较丰富的法制新闻采访报道经验,其中工作时间在两年以上的达到70%。
二、对法治新闻报道现状的看法
调查发现,受访者认为“正面宣传报道过多,批评性报道不足”以及“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不足”,是当前法治新闻报道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其他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对法律法规等专业性强的内容解读不足”、“案件报道过多,有用信息太少”和“专业性不足”、“时效性不强”等方面(见下表)。
媒体记者还普遍认为“媒体审判”已成为法治报道中最经常出现的情况。此外还存在着“滥加评论”和“偏听偏信”等情况。多数记者并不认为“失实”是法治报道的主要问题(见下图)。
受访记者们认为,法治新闻采访报道经常受到的干扰主要是来自宣传部门或上级领导的限制。这其中包括“采访要经过宣传部门同意,而宣传部门对采访要求有所筛选”,以及“领导指示,不能报道”;还有一部分记者认为“说情队伍赶到媒体”也干扰了法制新闻的采访(见下表)。
受访记者认为,“报道不实”是法治新闻报道刊播后通常遇到的质疑,其他质疑还包括“采访手段不合法”和“采访动机(比如是否收受财物)令人生疑”等方面(见下表)。
三、对媒体司法监督报道及与司法公正关系的看法
本次调查中63%的受访记者在工作中曾涉及舆论监督报道。他们大多数认为,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原因主要是一种“职业要求”。此外还包括“促进民主进程”、“伸张正义”、“改善社会风气”、“增强媒介自身的影响力”等原因(见下图)。调查还发现,发表过批评报道的记者中,59.3%的人因此受到被监督者的威胁或潜在威胁。
在法治类舆论监督报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报道。那么,媒体记者对司法监督的现状以及与司法公正关系的看法如何呢?我们的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当前媒体对法治领域的舆论监督,总体上表现为“监督不足,只对个别案件有监督,缺乏系统性有效性”,但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监督过度、监督不当”,二者交互并存,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媒体监督特点(见下表)。
受访者认为,当前媒体对司法审判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容易被人利用,利用媒体干预审判”。这提醒记者进行相关报道一定要谨慎行事;同时也有较多受访者认为,作为“媒体只能客观报道审判信息,不能批评或评论正在审理的案件”(见下表)。
调查显示,91%的媒体记者认为媒体监督司法最终只能使部分问题得到解决。而认为能使问题得到全部解决的只有2%。也有7%的受访者认为没有使问题得到解决。
68%的受访者认为,媒体报道或评论“促进了司法公正”,也有26%的人觉得这个问题“不好说”。
本次调查显示,有57%的媒体记者认为传媒与司法的关系问题突出表现在“司法对于传媒越来越抗拒”;只有24%的媒体记者认为“传媒与司法关系越来越和谐”。另外还有7%的受访记者认为“传媒对司法监督越来越过度”。
受访者认为,当前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关系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司法机关变相阻碍媒体舆论监督”、“司法工作与传媒工作各有独立性,难以互相尊重”,这些矛盾加剧了媒体与司法二者之间的冲突(见下表)。
对于媒体在司法监督报道方面,受访记者多数认同“采访不需批准,但是新闻稿件应该经过审核”的意见。与此相反,也有部分记者认为“新闻采访应该经过批准”,还有一些记者认为新闻采访应该经过批准或应当适度限制新闻采访(见下表)。
95%的受访记者赞成增加媒体在法治领域的舆论监督权限。赞成的最主要理由是“公众有知情权”;其他依次是“可以有效遏制司法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遏制权力对司法的干预,维护司法独立”等(见下表)。
对于案件诉讼过程中,是否应当允许媒体评论的意见出现一些分歧。42%的受访记者认为,在任何诉讼阶段都应允许大众传媒对案件发表评论;23%的受访者认为有权威消息来源即可评论;也有19%的受访者认为一审宣判后即允许评论;还有16%的受访者认为终审宣判后才允许媒体评论。
四、对于司法信息公开的意见
怎样才能实现媒体与司法关系的良性互动,受访记者大多认为,最重要的是“推动司法信息公开”,其次是要“加强相关法规的建设”(见下图)。
74%的媒体记者认为司法信息公开“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司法公正”;25%的媒体记者认为“重要,关系到当事人诉讼权利”或“关系到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只有1%的媒体记者认为“不重要,除当事人外与其他人无关”。
对于当前司法机关纷纷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效果,37%的受访者认为这对促进司法信息公开“有作用”,但也有34%的人认为“作用不大”,还有24.5%的记者态度完全相反,认为“没有作用,完全是形式主义”。
对于司法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77.8%的受访记者对“公开的信息不充分、不全面”感到最不满意。也有38%的受访者对“庭审不公开”意见较多(见下表)。
媒体记者普遍认为,法院在向新闻媒体公开司法信息时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法院以需要得到上级批准为由加以拒绝”。此外法院还存在“对各家媒体不能平等对待”以及“以审判庭座位有限为由而拒绝媒体旁听”等问题。还有一部分记者遭遇法院“限制媒体和记者采访审案法官”等麻烦(见下表)。
媒体记者认为影响司法公开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暗箱操作”、“司法公开意识不强”、“长期形成的宣传观念”,“担心公开会影响法院形象”(见下图)。
庭审直播作为司法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推进司法公正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实践中庭审直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调查显示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庭审直播往往只能让老百姓看庭审过程,并不能培育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二是“庭审直播表演痕迹太重,效果反而适得其反”;三是由于“多数庭审过程太枯燥,收视率低”,也使传播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见下表)。
五、小 结
本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中从事法治新闻报道的记者对司法监督现状的认识。
首先,可以发现,受访的法制报道记者整体素质水平较高。以中青年记者为主力,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其中从事法制新闻报道工作两年以上者达到70%。他们有着清晰的职业定位和明确的报道目的,为“促进民主进程、伸张正义、改善社会风气”而秉笔直书,其中有63%的记者采写过媒体监督报道,已形成一支年富力强、思想硬、业务精的媒体监督队伍。
其次,法治新闻报道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正面宣传报道过多,批评性报道不足”以及“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不足”,以及对案件的报道还存在着“滥加评论”、“偏听偏信”和“媒体审判”等现象。
再次,媒体开展司法舆论监督的环境不容乐观。特别是来自某些上级领导的压力,变相阻碍媒体舆论监督;另一方面还存在着“信息不充分、不全面”,“获取诉讼信息的途径不明确、不畅通”,“案件审理过程不公开”等现象。“采访需要得到上级批准”以及“审判庭座位有限”,成为拒绝媒体采访报道的最为常见的理由。这使得媒体记者感觉“司法对于传媒越来越抗拒”,也加剧了媒体与司法二者之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