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6:1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教育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写意;素描;教学
写意性是中国画凸显的美学主张,中国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意画主张神似。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唐王维诗、画俱佳,后人称他的画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宋人尚意,其绘画富有诗情画意和文人情趣,元夏文彦《图画宝鉴》卷三:“仲仁以墨晕作梅,如花影然,别成一家,所谓写意者也。”写意是中国绘画精神之所在,写意与写实相对,是通过简练放纵的用笔着重表现对象的意韵神态的一种画法。写意不求工细形似,只求以精练之笔勾勒景物的神态。写意是抒写胸中逸气,抒发作者的情趣,写意之法,亦是写心之法。写意素描教学要弘扬写意精神,体现中国的人文关怀和对自由的追求,笔者在写意素描教学中尝试从以下四点加强对写意精神的理解与表现。
一、强调用意第一
夫写意者,无意而写何为?写意的实质就是自由表现,抒写心意。观山人、黄宾虹、扬州八怪、石涛等写意大师的作品,其笔断意连,意断神连,无不体现大师们在用心写意,“心即是法”“意即是得”。素描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言心声,书心画,抓住心灵的感悟,表现作品的“精、气、神、情、意”。有感而发,才能创造出有情感的作品。素描教学中,不能为了素描而素描,而是通过心灵的感悟让学生得到修养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
二、凸显人文内涵
绘画要注重文以载道。素描教学不单是技巧的教学,更是在教学中融入文化内涵,促进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写意是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写意素描是建立在主客体关系之上,托物言志,创造心中意象。一方面艺术创造的过程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需要艺术家将眼前之竹物化为手中之竹,其物态化过程离不开画家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审美体验,文化修养深厚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教学中让学生反复体悟艺术家的创作经验与审美思想,把自己想象成艺术家,体验艺术家的所想所思,领悟作品蕴含的意蕴哲理。另一方面在写意素描教学中,加强对表现题材、内容的文化挖掘,通过反复推敲、取舍、升华,增强作品的人文内涵,有助于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
三、追求个性品质
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各民族的审美观念也不尽相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正是有不同的艺术审美观,才产生了多元的文化艺术。艺术之间相互融合渗透,艺术观念也在不断碰撞,在渗透与碰撞中不断发展演变。我们在学习汲取其他艺术的同时一定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如果丢了写意的精神,中国绘画艺术将黯然失色。因此,在写意素描教学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发挥,重视对写意精神的理解与表现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摒弃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力求画面生动有韵味。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甚至表现夸张的、梦境的、荒诞的形象,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关注内心的情感。此外,让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表现笔情墨趣
写意素描不同于写实素描,两者在内容、形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写实素描侧重造型的具象逼真,强调比例、结构、透视、质感等造型要素,是再现自然的一种表现形式。写意素描侧重表现,强调画者内心主观情感的表达,其表现手法多样,能体现作品的笔情墨趣。以线形写意素描为例,以粗细不同,刚柔相间、曲直有别、疏密相对、虚实相衬的线条来刻画形象,抓住对象的形神、动势等,会塑造出更生动的形象来。中国书法艺术就是线的艺术,书法的笔意通过富有张力的线条得以显现,同时也蕴含了书法家的修养和秉性。在线形素描中加强线的表现,融入书法的艺术审美,能够丰富写意素描的表现形式,提升作品的审美意蕴。在写意素描教学中,找到中国文化的写意精神,在技术意识和精神意识上,更加侧重精神意识的熏陶。拓宽学生视野,从哲学、宗教、美学中吸收营养,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不仅注重个性心理和情感的表达,又能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识。写意素描教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克举.对话写意[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评价 多元设计 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5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这是教学激励措施的重要外化形式。为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凸显语文教学的本色,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还要进行多元设计,赋予评价浓郁的语文味,为语文学习注入更多内驱力。
一、关联教材,体现评价文本味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要蕴涵语文味,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色要求。教学评价要体现语文味,就要从语文视角出发,对语文文本、情感、表达等多种因子进行观照。关联教材,体现评价的文本味,是指教师评价学生表现时,要结合文本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感知,从文本介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经历。这样的评价设计带有专业属性,学生从中获得的信息也会更丰实。
在学习《云雀的心愿》时,教师设计思考问题:“小云雀和云雀妈妈飞到沙漠上空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看到了漫天飞沙、贫瘠的土地、森林树木被乱砍滥伐。小云雀和云雀妈妈都非常伤心和失望。”教师给出评价:“你回答得非常全面,而且能够联系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的感受来说,这说明你对课文有比较深透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思想也把握到位了。”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兴奋不已。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极高的肯定,特别是联系文本内容展开评价,学生感触深,学习研究文本的积极性就被激发了出来。这样的评价自然带有浓郁的语文味,学生从中也能汲取更多的语文营养。
二、关联情感,体现评价人情味
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非常敏感,教师的一句赞美,也许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动力。在评价设计时关联情感,就是要体现教师那浓浓的关心之情。教师在评价设计时,首先要关注学生实际,不同年龄段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有不同的回馈。如“你表现很棒”“你说得真好”等评价语,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其激励效果也许很显著,但若是针对高年段学生,恐怕就没有太多刺激效果了。其次是评价内容要体现个性化,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对待教师的评价也会呈现出不同态势,教师具体实施评价时,要提升评价语言的针对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最需要的激励。
人情味包含众多内涵,有激励、有关心、有赞美、有批评,教师在评价中赋予其个性特质,给学生带来的自然是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学习《第一朵杏花》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具体展示时,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给出评价:“饰演竺可桢老爷爷的同学,朗读语气把握得很好。可惜读得太快了,老爷爷说话哪会这样快啊!如果再慢一点,你的表现就是非常完美的。饰演小孩的这位同学,你读得很有个性,表现出天真、单纯的性格特征,语气、语速都把握得较好……”学生听到教师评价得这样中肯,都点头称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展开人情味十足的评价,学生深受启发,激励效果相当明显。
三、关联表达,体现评价艺术味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语言的艺术性,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诉求。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未必要用多么精美的语言,但一定要符合语言规范要求。教师要注意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反思,让评价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给学生带来重要的鼓舞力量。“一样话可以十样说”,说的就是表达艺术。教师评价语言的设计也是如此,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用语言表达的技巧赢得评价的正能量,这也是语文味的实践应用。
篇3
关键词:激趣 导语 设疑 成功体验 课外延伸
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说:“成功的教学, 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都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我们要开发语文有效高效课堂的动力,使学生愿学、乐学语文,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发挥他们巨大的潜能。所有的一切,都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激趣”。“激趣”就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教材两个方面,让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贯穿于语文课堂的全过程。
一、美读“激趣”
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朱熹认为美读可以“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鉴于此,课堂上我常常以美读来激发学生兴趣,或听录音等范读,或分组赛读等,如《最后一课》、《黄河颂》等优美诗文;或扮角色读等,如《变色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小说。让学生依据不同的内容,分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进入课文,在表演中创造发挥,从而使课堂活泼有趣。朗朗的书声使学生从课文的抽象文字符号中感知音韵的、节奏的、色彩的、形态的美妙,进而获得认知上的满足与身心的愉悦。通过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
二、导语“激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感的诱发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先声夺人,在上课伊始,就迅速地捕获学生的“芳心”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在上课后较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很有兴趣的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我们可以采用重大时事、故事导入法、诗词、歌曲、名句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影视导入法、图示导入法,当然了,课文的导入因文而异,教师要把握文章的精神内涵。文质兼美的文章,常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用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警句或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渲染气氛,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故事性强的文章,可以通过讲述背景故事或影视情节导入,引人入胜……总之,导语应具有“新、趣”等特点。“新”就是要创新意,要独巨匠心、别具一格,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趣”就是有趣味性,有愉悦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设疑“激趣”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疑问,常常会激励学生去思考“山重水复”,去寻求“柳暗花明”。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中有效设疑能激起他们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教学《口技》时,“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一词是本文的题眼,文章从哪些方面突出这个“善”?紧紧扣住重点,从而让学生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的方法。教学《木兰诗》时,有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多年在外行军打仗大家没有发现木兰是女的?话音一落,立即引起大家的强烈兴趣,纷纷表明自己的看法。我顺势引导,由此可见木兰在能力上不逊于男人和木兰的睿智。总之,“激趣”性的疑问如海面上的灯塔,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创设思维的情境,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本。
四、活动“激趣”
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灵活,这早已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结合课文互相讨论、即席演讲、上台表演等活动常为广大教师所乐用。学习《孔乙己》一课,当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一改以往学生不感兴趣的多方说明,深入分析,而采取让学生讨论的方式,集中讨论三个问题:一是作者写了人物哪些方面的情况?二是运用了什么形式来表现的?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为了什么?结果,学生感兴致很高,讨论激烈,通过同学们思维的互相撞击,就将三个问题轻松愉快、清楚透彻的解决好了。同时,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增了见识,长了才干。语文教学时,我们可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特点,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男女pk赛”、“小组pk赛”等竞赛活动。在学习完《木兰诗》后,我下载美国电影《花木兰》给学生看,学生兴趣很高,然后将其与课文进行对比,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并从竞争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也锻炼学生参与竞争,不怕竞争,学会竞争的能力。
五、延伸“激趣”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文那棵有限的信息之树,否则学生难免不成坎井之蛙。开拓视野,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与课堂教学接轨,必须走大语文教学之路。 《语文读本》、《散文》、《读者》、《杂文》甚至影视剧等都可以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如学习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可以让学生阅读 《儒林外史》既可以丰富课外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辩能力。
鲁迅先生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不满足已有的知识,会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将这种兴趣和热情延伸到生活中,通过课外阅读、写作、研究性学习等途径,实现“文学即人学,语文即生活”的理想境界。
总之,不管怎样,即便是在现在课改的前提下,要想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设计上多花心思,多动脑筋。只有这样才会让你的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才能使语文走进学生心灵。
【参考文献】
篇4
高等教育
(1)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video listening texts o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张景京
(3)impact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on word understanding 黄伟
(6)on the schema theory in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徐小靓
(8)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c approach for
polytechnics students whose is not specialized and not major in english
徐硕雁
(10)大学英语课导入部分的互动性及教育性 姜华
(11)英语课堂用语的语用学分析 李鑫 陈盼
(12)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刘娟
(14)合作教学模式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潘丽萍
(15)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失衡状况及对策研究 王静
(17)英语三级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的应试技巧和策略 王国琼
(18)推进项目教学法 构建高职语文与专业课结合的平台 姜静
(19)高校微积分的教学浅析 林喜季
(20)关于高等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方式的探讨 邵杰
(22)钢琴曲《彩云追月》音乐分析及演奏处理 张美静
(23)科学发展成人教育的对策探析 俞红梅
(24)关于将雷锋精神融入职业院校班级管理的探索 胡丽芳
(25)浅谈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与实训教学方法改革 李满 刘恩锁
(26)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李花 孟得华
(27)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探讨 陆路 李萍
(29)浅谈现代微生物课程教学的改革与体会 宋兆齐
(31)“丑”之我见 苏敏
(32)高职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王又军
(33)微电影语境短片创作的教与学 吴迎君
(35)大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辛悦
(36)浅议如何做好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 颜冬
(37)凝聚班集体向心力 建立和谐大学班级——大学生班长有效管理班级的策略浅探 张旭
(38)参加技能竞赛,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张亚东 郑玉娟 孙德刚
(39)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研究 邹静兰
(40)人体工程学在展示中的应用 班乃明
中学教育
(42)大阅读——学生全面发展的营养品 鲍冬梅
(4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偷懒” 董海英
(44)高中名著阅读教学初探 黄非冰
&
nbsp; (45)语文教学中“关联作文”的实践和思考 蔡登科
(46)作文教学备考策略与技巧 冯华琼
(48)“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模式在语文复习课中的应用例谈 褚芳芳
(49)让生活的浪花绽放——浅述体验在作文中的运用 王恒
(50)让“思维”飞一会——浅谈高三语文课堂留白艺术 谭蕾
(51)中学语文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蔡亮
(52)浅谈新课标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冯军梅
(53)新课标下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方略 戈静
(54)细节之美——谈记叙文写作中的细节描写 高立志
(55)综合性作文题型引导作文教学改革方向 冯兴华
(56)2012年高考作文给教学带来的启示 黎静萍
(57)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措施探讨 高尚武
(58)苏北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困难和对策 杨孝雷
(59)谈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策略 葛春荣
(60)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刘军
(61)刍议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方法 韩志勇
(62)中考文言文节奏划分的解析 马艳
(63)做一个会激趣的老师 李芹
(64)浅析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地位 马路
(65)初中语文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刘晓艾
(66)朗读对初中生的作用之我见 孙子东
(67)高中生不良阅读心理及其优化 王美莲
(68)注重教学艺术性,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成效 王万元
(69)课后练习在初中语文复习中的运用研究 汪东风
(70)“文”和“言”的完美结合 魏杰允
(7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探微 杨爱玲
(72)巧用多媒体,优化文言文的教与学 杨德东
(73)借助想象、联想,提高教学效益 杨家山
(74)回归高中文言文教学 彰显汉语语言魅力 姚春亭
(75)试论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应避免的误区 于千
(76)浅谈排比在高考作文写作中的有效应用 张玲
(77)情在不言中——谈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赵启云
(78)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赵宗明
(79)作好读书 达到良好的诵读效果 钟冰
(80)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周成平
(81)巧借诗歌三篙力,赢得作文一脉香——浅谈如何在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朱凯
(82)激发学生兴趣,展现文言魅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浅探 周成荣
(83)浅谈本土文化与作文资源的结合 朱燕英
&nb
sp; (84)如何让学生喜欢文言文 周云田
(85)读出诗歌情韵来 宗玉波
(86)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程长胜
(87)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二次函数综合问题中的运用 贾兴艳
(89)“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张海莺
(90)立体几何教学之我见 曲显明
(91)树立创新教育意识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 阮秋月
(92)构建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 高宏军
(93)初中数学期末复习技巧例谈 吴月军
(94)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研究 肖云
(95)浅谈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朱秀华
(96)谈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徐晓霞
(97)数学后进生问题的对策思考 仲其龙
(98)农村英语“后进生”产生原因及其转化途径 陈洁
(99)例谈初中英语听力阶梯式教学 陈国强
(100)发挥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陈连红
(101)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浅析 陈丽
(102)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黄斌
(103)实施任务型教学,创建精彩课堂 李洪英
(104)浅谈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高锦兰
(105)如何提高初中生英语听力 李义满
(106)浅谈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题的答题策略 黄德志
(107)初中英语教学中趣味性教学的研究 李慧
(108)我的学习我做主——谈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汤晓蓓
(109)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马宜江
(110)浅谈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教学 王辉
(111)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陆洪燕
(11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许朝银
(113)如何让语法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黄斌
(114)九年级英语复习备考策略浅谈 张玲
(115)初中英语教学中新型教学关系的构建策略 王薇薇
(116)新课程教学中政治教师切忌“穿新鞋,走老路” 翟新鲜
(117)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反思 李铁
(118)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究 齐洋生
(119)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改革 王永波
(120)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突出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裘建
(121)探求初中地理教学的“三模块教学
” 杨梅
(123)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陈金凉
(124)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培养的方法 李云
(125)高三物理复习课之快乐小攻略 李小明
(126)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王达浩
(127)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傅丽华
(128)生物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开发与培养的策略 任利军
(129)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洪秀玲
(130)浅谈多元化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崔世林
(131)浅谈提高初中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钱书江
(132)如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徐军
(133)初中体育教学中推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研究 许波
(134)高中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的再认识 杨登轩
(135)浅谈在体育课改中如何提高高中女生的运动兴趣 刘琼
(136)如何解决美术鉴赏课存在的问题 王洪梅
(137)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杨伟琳
(138)谈肖像素描方法 周游
(139)高中美术教学中实现校本推进策略的研究 黄秋雁
(140)见仁见智各千秋 郭莲
(141)浅谈分层教学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华翠芹
(142)试论网络环境下家校互动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顾建忠
(143)高效集体备课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零玉英
(144)论初中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 孙祥
(145)班主任的人文管理艺术 张金丹
(147)浅谈新形势下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策略 陈志斌
小学教育
(148)教学中要注重细节 陆文霞
(149)激活创新思维 闪现智慧的火花 白兰花
(150)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写话 郝妍
(151)阅读教学的方法与感悟 贺秀
(152)架设小学生“作文”和“新意”的桥梁 季文修
(153)聚焦“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鲍俊武
(154)创新教育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陈远俊
(155)语文美育思想研究 付金风
(156)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姜玉君
(157)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王正婧
(158)创新内容,改变形式,不断提高学生日记写作水平 葛希波
(159)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徐思花
; (160)研究习作教学策略 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华学红
(161)最是书香能致远——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王素君
(163)农村小学生作文思路拓展的几点思考 李桂芝
(164)电教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应用浅析 李尚海
(16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李永明
(166)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解题能力之我见 林素霞
(167)浅谈低年级写字教学 刘庆庆
(168)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马学瑾
(169)小学语文教育对张扬儿童自塑个性的研究 李金跃
(170)互动——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钱瑜
(171)探讨小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 施淑梅
(172)联系生活实际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史林艳
(173)书香润泽校园,阅读充盈生命——关于小学阅读指导的几点思考 施彩华
(174)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魏志东
(175)浅谈低年级作文教学策略 许东
(176)学以致用为根本 黄红兰
(177)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尝试 杨颖
(178)广开言路 培养低年级学生说话能力 薛玉珍
(179)小学语文有效认知教学策略研究 周月侠
(180)如何让阅读教学高效 张小飞
(181)构建以评价为主导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策略 吴英
(182)挖掘生活源泉 优化作文教学 朱荣梅
(183)优化小学写作教法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杨志权
(184)走进文本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朱作梅
(185)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策略简探 陈士高
(186)智慧应答 成就精彩课堂 孙华峰
(187)用趣味开启小学低年级数学之门 丁平
(188)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李伟杰
(189)创新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顾建芳
(190)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 扈善国
(191)打造小数数学高效课堂刍议 毛志林
(192)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教学策略探索 李杰
(193)把握“五度”,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谢怡梅
(194)小学数学教学浅探 孟令巧
(195)浅析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王玉东
(196)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验证、拓展能力 严正光
(197)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钱永梅
(198)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杨丽娟
(199)试论体态语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蒋蓉蓉
(200)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意义 章慧
(201)提升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探究 殷艳
(202)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朱晨霞
(203)浅谈课堂评价的激发作用 赵宝森
(204)在沟通中寻求和谐——浅谈小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陈永红
(205)向往“至圣”的道德理想境界——由《中庸》的一句话想到的 郑丽芹 冯兆海
(206)整合电子白板技术,搭建信息技术课堂新平台 黄勇
(207)用语言浇灌,以情理育人——谈班主任的语言艺术 李勇
(208)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罗晓明
(209)在情境中激感的火花 孙佳
(210)开展游戏教学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田原
(211)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 谢祥斌
(212)浅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张美红
(213)试论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张素美
(214)浅谈小学美术作业的评价方式 谢环
(215)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例谈 陆卫
(216)农村小学美术课改十年后的思考 冯素云
(217)多途径提高农村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张淑华
(218)浅谈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赵彩凤
(219)爱是一种责任 石云秀
幼儿教育
(220)充分利用农村环境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王玉春
(221)简谈如何进行刚入园幼儿的教学工作 常媛静
(222)阳光体育 快乐体验 方娅萍
职业教育
(22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黄喜超
(224)中职语文分层次教学实践总结与反思 程迎春
(225)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的语文素养 丘素珍
(227)听说读写在小班化语文课堂中运用策略 孙国军
(228)不仅仅是生命活力的颂歌——刘成章《安塞腰鼓》创作风格解读 郝雪琴
(229)中职语文兴趣教学——《雷雨》一文课堂教学的尝试 张峰
(230)比较法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例谈 郭菊兰
(232)谈谈中职数学的分层次教学 谭鹏
(233)做好职中毕业生就业指导 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功能 金霞
(234)浅谈几何形体在素描学习中的作用 金书芳
(235)运用图书馆资源激发职业学校学生的写作 林慧
(237)谈中专生静物素描训练方法 蒋成瑞
(238)?a hr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
畚谋镜闹魈逍约捌湟庖宓纳??杨科
(240)研究性作业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 刘芳
(241)浅谈钳工实训安全教育 孙宏林
(242)引发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动力——幼师地理课堂教学克服学生学习障碍的实践与思考 武洪川
(243)中职电子电工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究 孙玉锋
(244)职业中专《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项目教学法 崔涛 燕子连
(245)浅析中职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张建伟
(247)小议中职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张军
教育探讨
(248)《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教学设计 毕红书
(249)《家》教学设计 李素芳
(250)《人有两个宝》教学设计 潘玉蓉
(251)《学棋》第二课时 汤维克
(252)19.《钱学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吴新华
(253)《二氧化碳的功与过》教学设计 翟其君
综合文稿
(255)浅谈怎样做好女工工作 袁金蓉
(256)小组工作在涉外收养儿童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邱文婷 何丽菲
(257)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探讨 闫彬
(259)关于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相关关系的论述 许云祥
(260)浅谈陶瓷质量检验工作的重要性 曾良焕 郑永泉 陈炎良
无
(f0003)《读与写》杂志教育教学刊投稿须知 无
篇5
关键词:《红楼梦》 苏州 民俗 文化
清代的康乾时期,市民阶层空前壮大,民俗文化也变得引人注目,普通大众开始频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作品,写到了较多的民俗,其中也有对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民俗的描写。一方面,民风民俗给曹雪芹的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另一方面,《红楼梦》中对苏州民俗文化的描写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市井生活,有利于今天我们了解古代苏州生活,更好地弘扬苏州民俗文化。
一、苏州民俗文化之一:日常生活
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苏州民众自有其独特的日常生活方式,下面我们主要从饮食与服饰、出行与娱乐两方面来谈《红楼梦》中的苏州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是该民族传统观念的外化,它不仅造成民族成员之间的共识性,产生彼此身份的认同感,而且还可以强化其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和政治观念,增强其内聚倾向。[1](P58)
(一)饮食与服饰内容
1.饮食:精巧细致,讲究品位
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傍水而居的苏州人有着水的细致与柔美,对吃穿是十分讲究的,生活方式雅致精细。《红楼梦》中有对苏州生活的描写。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段故事,就从饮食、居住等方面进行了刻画,其中就有苏州生活的影子。曹雪芹在书中写道:“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便捡了一朵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第四十一回)[2](P335)那“小面果子”应该是一种糕点,“牡丹花样”“玲珑剔透”说明这种糕点的精巧细致,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苏州的著名面点——船点,其选料讲究,种类丰富,有的像动物,有的像蔬果,无不栩栩如生、小巧玲珑。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中也提到了众多苏式点心:翡翠包子、水晶烧卖、桂花圆子……孔子曰:“食不厌精,烩不厌细。”苏州饮食就完全发展了这种精细的饮食观。从苏州人的饮食可以看出他们懂得享受生活,讲究生活品位。对饮食的讲究,也反映出苏州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就像林黛玉,骨子里带着自尊自爱的气质,重视自我的生命价值。
2.服饰:艳丽华美,尽显贵气
《红楼梦》中的穿衣也是非常讲究的。王熙凤刚出场时“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第三回,第23页)苏州织造业发达,盛产各色纹饰的缎匹。“大红洋缎”“撒花洋绉”就展现了苏州服装面料的华美。《红楼梦》中还常见女孩儿做针线活,像林妹妹这样的大小姐,也会为宝玉绣香袋。书中的刺绣,大部分都是从江南带来的,而苏绣又是江南地区的佼佼者,名扬天下。贾蔷曾专门从苏州带回“妆癖洒堆,刻丝弹墨”。洒堆即洒花,所以书中常出现“洒花裤”“洒花袄”“撒花紧身儿”,可以看出苏州服饰的华美细致,难怪江南才子唐寅的《阊门即事》中写道:“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苏州的富庶可想而知。
(二)出行与娱乐方式
1.出行:舟轿并用,体现水乡特色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苏州人氏,她是“弃舟登岸”来到贾府的。古时交通不便,远行舟马为先,地处江南的苏州可以说是一座水城,船多桥多,所以出行多靠船只。林妹妹就是坐在船上,顺着运河来到贾府的,这舒缓的姿态倒也符合苏州小桥流水的雅致生活。此中除了看出以船出行的普遍,还可看出水乡对人的影响。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拥有有容乃大的气度,其实作者是在以水喻人,水的含蓄、柔美、包容,恰是苏州人性情的写照。水滴石穿,绵绵不断的韧性也是苏州精神的一种体现。苏州多名士、才子:范仲淹、钱谦益、唐寅、冯梦龙……水是一种载体,灵动的水孕育了苏州人独特的人文气质,孕育了这些风度翩翩的名士才子。
除了坐船出行,苏州最重要的陆上交通工具就是轿子了,这在《红楼梦》里也有印证。林妹妹弃舟登岸后,“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第三回,第21页)过去苏州城里街巷狭窄,又多桥梁,骑马极为不便,至于马车,更难通行。[3](P117)所以轿子是人们常用的代步工具。无论是乘船还是坐轿,都要求较高,讲究舒适惬意。苏州的大户人家,院宅内都有轿厅,家里都自备轿子。轿子做工也极为精致,精雕细镂,内饰华丽。苏州有结婚坐花轿的习俗,今天虽然已步入现代社会,婚礼礼仪没那么繁琐了,但有些人家还会以传统方式送女儿出嫁,可谓古色古香。
2.娱乐:赏花看戏吟诗,富有生活情趣
繁荣的经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苏州人对日常生活要求更高。他们热爱自然,风花雪月皆文章,飞虫鸣鸟均成趣。《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女眷赏花看戏吟诗,惬意地生活着。书中写栊翠庵的白雪红梅:“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数十株红梅花开的如胭脂一般,映着血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第四十九回,第401页)讲的是宝玉赏玩梅花,这又暗合了苏州的“探梅”习俗。在苏州人心中,梅花绝不仅是观赏玩乐的对象,她们傲霜斗雪,更是寄托了高洁的精神追求,“探梅”习俗展现的是纯净的心灵与美好的追求。《红楼梦》中,凡是过节、过生日,都会搭台子唱戏,还会行酒令、吟诗歌,充满趣味。今天的苏州仍有唱戏的氛围,只是较之以前黯淡了许多,但吟诗的风气却一直保留下来,这也是苏州人儒雅的体现。
二、苏州民俗文化之二:岁时节日
清代袁学澜的《吴郡岁华纪丽》一书,收录的岁时风俗有316条。[3](P264)可见苏州民俗文化内容之丰富。苏州的岁时节令,文化内涵特别丰富,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相应的民间传说,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
(一)节日的有关描写
1.元宵节:红灯高挂,尽显欢乐氛围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了众多节令,或浓墨重彩,或几笔带过。第一回中姑苏的甄家在元宵节弄丢了英莲,后来葫芦庙因炸供而起火,其中炸供就是当时的民俗。人们“多用竹篱木壁”,意思是普通人家的庭院大多用竹子圈起来,这也体现了土风民俗。江南多竹,“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潇湘馆的场景也是以竹出名。竹的坚韧、挺拔也与苏州人的气质相符合。“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第一回,第8页)红灯高挂,爆竹燃放,敲锣打鼓,竞猜灯谜,欢吃汤圆,有所谓“吴中风俗,尤竞上元”之说。[3](P289)如今,苏州过元宵节,也离不开热闹的灯会,古胥门下和金鸡湖畔,每至元宵,绚丽多彩、富丽堂皇。从中可以看出古今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
2.春节:热闹祥和,祈求幸福
除了元宵节,除夕也是分外热闹的。五十三回中还有对过年的详细描述,年前准备,到真正过节,到正月十五,作者把这个节日的前后刻画得详细清楚,细小到吃穿用住,都体现了当时民俗生活的丰富多样。过年前写到了荣宁二府打扫宗祠、祭拜祖先、发压岁钱、贴对联、换门神等活动。有句话叫“屋尘收拾号残除”,苏州有掸尘的习俗。年前,无论城乡,无论贫富贵贱,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舍、清除污垢,俗称“掸埃尘”。直至今日,吴地人一直保有此习俗,不同的是,今天的打扫行为已褪去了巫术意义,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需求,也可以说是一种自觉行为。书中又写道:“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二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第五十三回,第434页)如今每年春节,苏州民间还有在门上贴春联、门神,在屋内挂年画的习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诗描绘了这一由来已久的习俗。苏州的特色是桃花坞木刻年画,大家喜欢买一两张梼杌木刻年画挂在家中,增添过节气氛。同掸埃尘一样,换桃符是人们相信桃树有驱鬼辟邪的功能,但更多的是对吉祥生活的祈福。书中人物的活动还有守岁、拜年、吃年酒等,和今日苏州民俗仍有相通之处。
(二)节气的有关描写
1.清明:放风筝去晦气
《红楼梦》写了大观园的姐妹们在院子里放风筝,好不热闹。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拿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李纨说:“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探春说道:“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第七十回,第583页)苏州人有清明放风筝的习俗,可见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从李纨和探春的话中也可以看出“放晦气”这一说法。而且,放风筝还有个忌讳,就是不能把别人放掉下来的风筝重放,不然会给自身惹来“晦气”。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放风筝有着放走晦气、带走病痛的寓意,也有着一定的迷信色彩。
2.芒种:花朝节来相会
苏州人爱花,芒种对苏州人来说,不仅是种稻收麦的季节,更是花的节日。《红楼梦》写到:“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仙,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那些女孩子,用花瓣柳枝轿马的,或用绫棉纱罗叠成杆旄胜幢的。每一棵树,每一枝花上,都系上了这些物事。”(第二十七回,第224页)大观园中的女孩子编柳折花,满园飘带,花香怡人。曹雪芹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江南花朝花神生日的风俗,装点在大观园中芒种节日这一天。[4](P150)这样突显了江南情调,展现了吴地的习俗。今天的虎丘还有花神庙,常熟还存有花神碑,至芒种时节,赏花观庙的人依旧比肩接踵,这一习俗依旧在延续。值得一提的是:黛玉的生日为二月十二,正是花朝节,这也正暗示黛玉有着百花之主的地位,是《红楼梦》中无可替代的人物。
三、苏州民俗文化之三: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除了信仰的主旨以外,同样蕴含着文化娱乐、经济商贸、道德教化等多重作用。[3](P121)除了各种教化作用,民间信仰更是人民道德理想的追求。
(一)尊崇佛教文化
1.信徒与寺庙众多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一带,自古以来,寺庙林立,信徒众多,佛教文化绵延不绝。《红楼梦》由空空道士和渺渺真人点化顽石携入尘世开篇,以宝玉出家成为和尚结尾,暗含了因果轮回的佛教思想,表达四大皆空、人生如梦的感慨。[5](P2010)品性脱俗的妙玉,自幼便入了佛门,惜春、紫鹃最后也皈依佛教。佛教旨在让人跳出人间苦海,返璞归真,作者亦规劝世人看淡功名。这种“超脱”的观念,体现了苏州文化洒脱与淡然的一面。书中这一信仰也是对现实的反映,佛教对于当时百姓来说是苦痛人生的精神解救剂。直至今日,苏州信佛者还是很多,寒山寺、灵岩寺、兴福寺等寺院至今仍然香火不断、朝拜者众多,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之大。
2.信仰佛教的原因
佛教传入中国后重要的特点便是世俗化了,《红楼梦》中上至达官贵族如宝玉、下至贫民百姓如癞头和尚,都尊崇佛教。在苏州人眼中,佛教中的神佛与民间神并无差异,都是崇拜的对象。信仰总有其产生的根基。统治者的推崇以及长期对民众的精神灌输是原因之一,佛教宣扬忍耐受苦,等于告诉人民不要越界行事,这就完全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当时平民生活困苦,无所寄托,信佛成了他们精神解脱的方式。还有自幼多病者,如妙玉。寻遍良医医治不好,万般无奈下皈依佛门,一生青灯古佛相伴,这其实有一定的迷信因素。还有一点,戏曲、小说的繁荣,使很多小说中包含的佛教观念已浅显化,佛教观念被“通俗化”,更贴近了平民百姓的生活,易于他们对佛教的接受,信佛观念因此便自然而然地日渐深入人心。“庙门比厂门多”的民谚,足以反映苏州礼佛之盛。
(二)崇拜民间神灵
1.膜拜吕祖与鬼神
《红楼梦》中“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说的正是苏州的阊门。阊门附近有个神仙庙,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人们都要去“轧神仙”。相传这一天,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会扮成凡人来到人间,于是大家纷纷涌到神仙庙,想要沾点仙气,希望延年益寿。因此苏州人特别尊崇吕祖,把它奉为民间神。江南其俗信鬼神,好祀。[3](P134)吴地自古崇信鬼神,苏州也不例外。信神崇鬼有着一定的宗教意义,现在,苏州仍有迎神赛会的习俗,这是鬼神崇拜的一种表现,但已经褪去了迷信的意义。
2.崇拜民间神的原因
江南信鬼神、好祀,说的是迷信色彩浓重的祭祀礼,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古代,人们无法解释存在的合理性,就把它们归因于神鬼。为了使之合理化,苏州人民常会把民间传说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甚至捏造民间神,像刘猛将、大禹王等,哪个俗神背后没有一套传说呢?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中,劳动者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愿望与需要得不到满足,愤懑与不满无处宣泄,他们的心理常常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这时民间神的力量能让他们从孤苦的境地中解脱。此外,人民都渴求幸福美满的生活,对民间神的崇拜也是对幸福的祈求,它不只是一种宗教活动,更代表着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今天的我们,关注的应该是这些民间神信仰背后的精神内涵,从形式到本质地去探寻,那些巫术意义上的信仰可以抛弃了,时代的发展不容许用愚昧的眼光回顾过去。
综上所述,《红楼梦》的创作与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性特色。理清苏州民俗文化与《红楼梦》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研究这部小说,有助于人们对苏州民俗文化的理解、传承与发展。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
注释: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页。
[3]蔡利民:《苏州民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邓云乡:《红楼风俗名物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篇6
四大名著进入中学选修课堂,最热门的无疑是《红楼梦》,其次是《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则排在最后。原因何在?
在第一节课上,面对为数不多的学生,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选修《西游记》?”学生的回答令我很吃惊,他们普遍认为精彩多变的故事情节是《西游记》最大的吸引力,唐僧师徒四人游历西天,历经八十一难,每一难的故事都扣人心弦。在学生眼里,除了情节精彩,《西游记》在其他方面似乎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这恐怕也是许多语文同仁的想法),而大致的故事情节学生一般都清楚。这种看法当然是错误的。于是我又问学生:“你们有没有看过《西游记》?我指的是原著。”绝大部分学生都摇头,只有一个学生说看过。我问他看的是什么版本,他从桌子底下拿出了一本图画本的《西游记》,也就是图画与文字的合一本:上图下字。据此,我明白了:今天的学生之所以对《西游记》存在错误的认识,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真正接触过原著,也就不可能客观公正地认识《西游记》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与艺术特征的完美性,这恐怕是《西游记》不受中学师生待见的根本原因。
其次,从接触渠道来看,今天的中学生对《西游记》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影视作品。《西游记》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拍成电视剧以来,深受国民喜爱,以此发端,《西游记》已经有了好几个影视版本。每年寒暑假,《西游记》在各大电视台都是热播剧目,以至于有人说:“《西游记》一热播,就意味着寒假与暑假到来了。”学生爱看影视版的《西游记》当然是好事,但这往往也会导致学生热衷影视作品而轻视甚至放弃原著,舍本逐末。影视作品有自身优势,它可以更加直观地将原著内容以精彩纷呈的影像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对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使学生对原著的理解更多停留在视觉效果上而忽视了原著自身的魅力;另外,今人拍摄《西游记》,往往会将当代的价值取向与道德情感作为衡量古人思想的评判标准,这往往与原著思想谬以千里——学生热衷影视作品的倾向使其进一步疏远了原著。
第三,许多人对《西游记》的传统认识往往也很偏颇,这也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曾有学生半开玩笑地问我:“老师,俗话说‘看了《西游记》,到老都不成器’,你给我们开设这门选修课,有价值与意义吗?”所谓“看了《西游记》,到老都不成器”,就是许多人对《西游记》的荒谬认识。这种认识也使学生对选修《西游记》提不起兴趣。在他们眼里,《西游记》似乎只是儿童读物,对于接近成年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西游记》似乎多此一举。
以上是《西游记》在中学课堂不受待见的大致原因。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就是对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探析,以此作为契机与抓手,对症下药,多管齐下,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将学生重新吸引到课堂上来。
二、《西游记》选修课程的课堂教授策略
(一)正确认识《西游记》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与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人神鬼妖之间的界限,创造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文字的瑰丽多彩、语句的清新流畅,尤其是书中对福地洞天的精彩描述,无不雄奇瑰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细细读来,令人不忍释卷,而这恰恰是中学生所忽视的。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认识到《西游记》的价值,笔者从原著的艺术价值入手,让他们先从感性层面对《西游记》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这是调动他们兴趣的首要步骤。于是,我从《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挑选了唐僧师徒夜宿宝林寺的一段描述:
唐僧举步出门小解,只见明月当空,叫“徒弟”。行者、八戒、沙僧都出来侍立。因感这月清光皎洁,玉宇深沉,真是一轮高照,大地分明。对月怀归,口占一首古风长篇。诗云:
皓魄当空宝镜悬,山河摇影十分全。
琼楼玉宇清光满,冰鉴银盘爽气旋。
万里此时同皎洁,一年今夜最明鲜。
浑如霜饼离沧海,却似冰轮挂碧天。
别馆寒窗孤客闷,山村野店老翁眠。
咋临汉苑惊秋鬓,才道秦楼促晚奁。
庾亮有诗传晋史,袁弘不寐泛江船。
光浮杯面寒无力,清映庭中健有仙。
处处窗轩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
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
唐僧所吟此段古风,极写皓月当空的静谧幽沉。月华如水,清光匝地,对月怀情,迎风惆怅。月华满天之际,带给取经人的,有稍得淡定的喜悦、远离家乡的愁苦以及对取经前途的迷茫。文人难寐,游子思乡,在这玉宇深沉的夜晚,喜悦、愁苦与迷茫无不融化于如雪如霜的天地皎洁之中,这是一种唯美绝伦的意境。吴承恩将这种意境形诸文字,令人回味无穷。当我把这段极其优美的文字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并加以分析后,学生们都沉浸其中,有的还当堂做了笔记。我告诉学生,像这样优美的文句,《西游记》中比比皆是。学生听了都非常惊愕,因为他们之前对《西游记》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层面,根本没有想到《西游记》的文字竟然唯美绝伦。
于是,在今后带领学生赏析《西游记》的过程中,文字的魅力展示,成为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发端,学生们真正开始喜欢上了《西游记》。笔者告诉学生,电视剧拍摄得再唯美,带给人们的不过是视觉上的享受;而原著中的文句、意境,带来的则是艺术上的无穷回味与心灵上的极度震颤。《西游记》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一,绝不仅仅是由其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决定的,文字的精彩也是其成为名著的要素之一。我们要懂得欣赏,要获得审美的感受,就要多读原著,如此才能真正领悟名著的精华。经过课堂的多次实践,这种观点得到学生的一致赞同。现在学生人手一册原著《西游记》,有些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已将原著熟读多遍,并随手做了笔记。在早读课堂上,高声朗读《西游记》的精彩片段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必备功课。这种形式不仅强化了他们对原著的深入了解,增强了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而且对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二)正本清源,还原著本来面貌,从细节审视《西游记》的社会价值
实际上,别说是中学生,就是今天大学中文系的学子,又有几人真正看过《西游记》原著。学子们对《西游记》的了解,主要还是来自影视作品,这无疑大大限制了今人对《西游记》的客观了解与解读。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央视版《西游记》,堪称经典,但限于当时的拍摄条件,许多精彩的情节无法展示出来。如:《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央视版在拍摄时,就没法拍摄出孙悟空和牛魔王大战的曲折与精彩,实为憾事;小雷音寺孙悟空救唐僧,上天入地,历经艰辛,先后去武当山请来龟蛇二将与五大神龙、去盱眙山请来小张太子与四大神将,皆被黄眉老怪所败。这些情节,都被央视版省略或弱化了。《西游记》原本就是以故事的精彩取胜的,一旦精彩性大打折扣,学生自然会对《西游记》兴趣大减。另外,影视剧的拍摄往往以今人的观点强行解析古典名著,或为了取悦大众而另辟蹊径。这的确迎合了现代人的胃口,却给今天的中学生设立了极大的误区。因此,正本清源,还原著以本来面貌,并突出强化故事的精彩性,成了选修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将央视版和浙版《西游记》细细看了一遍,并将其与原著一一作了比对。给中学生讲解《西游记》,重点当然是以讲解情节为主,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在选修课堂上,每当我讲完一个完整的《西游记》的故事,我都把下载的两个版本的电视剧片段用多媒体现场展示,让学生现场总结原著与影视作品的异同,发现原著的精彩性与震撼性,使学生和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孙悟空三次识破白骨精的诡计,并将其打杀,唐僧受到猪八戒的撺掇,要将猴王赶走。悟空见唐僧已经无法回心转意,只得含着眼泪,对唐僧说:
“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正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
真是个有仁有意、有始有终的美猴王。此处下拜,颇有生离死别的味道。这对人性是极高的赞美:即便深受委屈,悟空仍旧对误解自己的师父一片忠诚,因为师父搭救自己的天高地厚之恩难以为报。原著精彩的描写,伴随电视剧中六小龄童到位的演绎,使很多女生当场留下了眼泪。后来唐僧有难,八戒去花果山请来悟空,在救唐僧的路上,途经东洋大海,悟空叫道:“兄弟,你且在此慢行,等我下海去净净身子。”八戒道:“忙忙的走路,且净什么身子?”行者道:“你哪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本文转自wWw.dYLw.nEt 教育教学论文]
悟空下海净身,今人拍摄的影视作品都没有这个镜头,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这个举动,是猴王“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的最好注脚和说明。吴承恩塑造孙悟空这个形象,可谓殚精竭虑,在细节的处理上绵密严缜。笔者告诉学生:《西游记》安排猴王下海净身的细节,就是要突出一个重要的做人道理:做人不能忘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西游记》中的细节,处处彰显了处世哲学与做人美德,而这,又是今人在拍摄影视作品的时候容易忽视的地方。我们要向学生点明各个细节的妙处,使他们明白:原著的魅力,由细节也可窥见一斑。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将古典名著设为选修课,培养学生初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应是其重要目的之一。《西游记》全书一百回,贯穿其中的线索千头万绪,但以西天取经为主线一以贯之。吴承恩在撰写《西游记》时,尽量使书中的情节合情合理,但百密也偶有一疏。在笔者的精心引导下,有些对《西游记》感兴趣的同学,不仅将原著通读了多遍,而且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列举两例:
1.《西游记》第三十九回《婴儿戏化禅心乱,辕马乃归木母空》,说到乌鸡国国王被妖道所害,妖道变成国王,被悟空识破后逃跑,悟空赶上,正要打杀之际,却被文殊菩萨救走,此怪乃菩萨座骑青狮所化;但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说到唐僧师徒经过狮驼国,被青狮、白象、大鹏三魔所困,悟空最后请来如来佛祖,方降得三妖。其中的青狮,被文殊菩萨收服,仍旧说是文殊的座骑。这就奇怪了,难道文殊菩萨有两个青狮?在乌鸡国篡位的青狮,化身妖道,神通平常;而狮驼国的青狮,本事却大得通天。这两个青狮显然不是同一个,这是怎么回事?学生把这个问题向我提出来,我查看了原著,确实如此。于是我告诉学生:《西游记》的相关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是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断积累,吴承恩在将传世材料糅合过程中,一时疏忽,造成了上述情况。问题解决了,但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是多么善于开动脑筋,他们能从《西游记》中发现问题了,可见选修课真的没有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