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考试题范文

时间:2023-03-21 17:5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考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考试题

篇1

一、安排薄弱学科教师进行听课交流。5月由教导处安排,组织薄弱学科教师进行学习交流,得用一切机会分别到三外,一中初中部等同学科教师如何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检测学习效果的,然后联系自己工作实际探讨适合自己的教法学法,从而有针对性的抓质量。

二、积极改善薄弱学科教学条件,针对英语学科口语和听说训练,学校及时为英语教师配置音响等,针对各班教学实际,学校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想法为各班添置大屏幕电视,电脑.提高课堂知识容量,加大教学力度.

三、适时组织英语等学科教研活动,如校内讲课赛课,促进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学校对薄弱学科教师要求加入县同学科QQ群等,及时安排相关培训活动。

四、加强英语等薄弱学科课后辅导。学校安排每两个午休后(即12:30-13:00)薄弱学科任教师对自己所带的学科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五、重视单元练考和周考。薄弱学科单元检测和周考由教导处全程跟进。每次检测科任教师要向教导处报告检测情况,教导处要检查考试组织、阅卷、成绩登记及讲评情况。根据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

六、加大听评议课力度,增强教学实效性。

本学期教导处通过“不打招呼,推门听课”制度,加大对薄弱学科的听评议课,对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监督教师的常规工作,要求向40分钟要质量。鼓励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法,增强课堂的实效。

七、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是影响质量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所以,对学困生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求落实好结对帮扶活动,开展谈心交流,提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辅导和平时练习、作业中,帮助找出产生“病根”的原因,再加以针对性练习,使学困生有一质的飞跃。

总之,本学期将由教导处组织实施,通过各种形式(例如:精品教案、作业;课堂检测;课后辅导等)加强薄弱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各科的学习得到均衡发展,尽力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

八年级地生复习备考

八年级地生复习备考,我们目标 以“控制低分率,提高合格率与优秀率”为目标,力争经过积极、周密的备考工作,使我校在今年的八年级地生中考中,低分率、合格率和优秀率等各项指标均能有一个较高的提升。

1.学校教导处,年级组组织教师认真分析绵阳市2019年地生考试说明,对考试范围,命题形式,,试题构成等组织八年级地生教师详细了解.

2.教导处组织两位地生教师对绵阳近三年地生考试题进行研究,找出本学科的考试规律,加强近三年小考试题的研究力度,同时学校组织近年地生教师(如赵艳老师)等探讨地生考试教材知识点,探索今年中考命题方向,指导科任教师关注学科质量,关注全体学生,最大程度的做好培优补差。

3.做好复习计划,从四月初开始制定复习计划,本期我们每月至少举行一次摸底检测,复习期间每周举行一次模拟考试,并及时进行试卷分析,查找弱点,做好补漏补缺。

篇2

答题卡作答须知

作答须知

一、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作答,书写在答题卡规定区域以外以及试卷、草稿纸上的答案无效。

二、考生领到答题卡后,要认真检查答题卡的印刷质量,如发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正反面印刷方向倒置、缺印等现象,应立即举手报告。检查无误后,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规定的栏目内填写姓名及准考证号。

三、条形码由监考员粘贴。贴好后,考生要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自己填写的相同,如有错误立即报告。

四、考生领到试卷后,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与试卷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

五、第一部分(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对应信息选点,改错时应使用塑料橡皮轻擦干净,切不可擦破答题卡(语文科不分第一、第二部分,全部按照非选择题部分答题要求作答)。

篇3

我国的高考政策是国家面向全国公众,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进而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政策,属于公共政策领域。在公共政策视野,考试政策是考试权力机构,为了考试事业的发展或为了解决考试活动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实现考试相关的公共利益,根据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制订的考试行动过程方案。考试政策包含考试发展政策(考试改革政策等)、考试实施政策(试题命制政策等)、考试管理政策(考生资格政策等)等[1]。

公共政策评估是政策评估主体依据设定的政策目标,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分析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等各个环节,对政策效度进行评价,以判断政策目标是否实现或实现程度的活动[2]。政策效度指的是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它通过对预期政策目标与实际政策结果的差距来分析确定[3]。对政策效度进行调查分析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有利于合理配置政策资源,同时也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

政策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调查分析过程中,须用多种科学的评估方法,以使评估的结果更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政策效度评估常用方法有四种:(1)前后对比法;(2)专家判断法;(3)自我评估法;(4)对象评定法。对象评定法是由政策对象通过亲身感受和了解对政策及其效度予以评定的方法。由于政策对象既是政策的承受者,又是政策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政策的成败得失有切身感受,因而最有评价发言权。笔者采用对象评估法,在广东省对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效度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估。

二、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实施现状

分省命题,古已有之。古代西周的选士制和汉代的察举制,就有按人口比例贡士的尝试。科举制诞生之后,从宋代的“逐路取人”到明、清的“分卷(南、北、中)施考、分省录取”,以及民国时期的分区考试,都可以说是“分省命题”的雏形。

1949年以后,我国的高考制度也可看作是一部“统”(统一命题)“分”(分省命题)史。在1952年建立全国统一高考之前,就有了分校命题(各高校自主命题)、分区命题(六大行政区[1])等形式,只不过没有分省命题之名,但已有分省命题之实。即使在建立统一高考制度之后,1958年也实行过分省命题,但只实施了一年。1977年恢复高考时,因来不及准备,也只好实行分省命题,但由于存在诸多弊端,在1978年又恢复全国统一命题。1985年上海开始高中毕业会考与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试验,上海高考单独命题[4]。2002年北京也开始实行自主命题。2004年分省命题省(市)增加到11个。到2006年,全国实行高考分省命题的省份已达16个,涉及的考生占全国考生的65%左右。至此,高考分省命题格局已基本形成。2007年随着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高考分省命题的省(区)数量进一步扩大到18个。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海南、宁夏高考试卷仍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也就是说全国真正实行分省命题的省份只有16个。

可以说,1949-1985年的高考分省命题有不得已的原因,是偶然现象,是特殊政策;1985-2004年的高考分省命题是个别现象,是改革试点,是改革政策;那么,2006年至今的高考分省命题则已成为一种常态政策。

三、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的目标

政策目标即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社会效果或所要避免的消极社会影响,它是政策的灵魂,也是实施、评估政策方案的出发点[5]。一般而言,制定政策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不会有无的放矢的政策。

《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说明“高考分省命题是在全国统考的框架内,由教育部授权,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自行组织命题工作,《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制订。”《通知》中第三条明确提出分省命题工作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的原则实施,同时,要有利于考试的科学公正、安全高效与准确规范[6]。这些是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明确宣示的目标,是该项政策的显性目标。当然,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也有促进社会稳定、降低政策风险等隐性目标,本文不作讨论。

四、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效度调查分析

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自2004年开始推广,是迄今推行范围最广、稳定实施时间最长的高考改革政策,其效度如何,值得分析。笔者于2011年5月中旬在广东省对此项政策的效度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1.样本与问卷

样本的选择要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全面性、代表性和均衡性。因此,在选择样本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

(1)省份的选择

选取广东省进行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效度分析是因为广东省位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全国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经济条件比较好,新课程改革、高考改革启动比较早,自2004年开始自主命题,至今已有7年的命题经验,顺利实现从国家卷到地方卷地平稳过渡,有着较为完善的命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此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信度。

(2)地区的选择

结合样本的代表性与调研的可行性,本文选取了广东省省会城市G市、经济较为发达的Z市、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的D县三个地区作为调研的对象,这三个地区分别代表省级、地市级、县级三个层次,这样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学校的选择

本论文主要选取了高中和大学。其中高中有省级、地市级、县级三个不同层次;大学有国家211大学、地方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以及主要针对高考落榜生而举办的民办高校。

(4)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主要采用抽样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实施便利、易于组织、省时省力,因而它适合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本研究所抽样调查的对象有高中生、大学生、高中教师、高中校长、高校教师、高校招办人员、学生家长(主要是高三学生家长),因为这些群体对高考关注较多。

(5)问卷总量与问卷分布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50份,有效问卷538分。有效问卷分布按身份划分,学生问卷371份,教师问卷110份,校长问卷14份,学生家长问卷27份,高校招生人员16份;按地域划分,副省级问卷139份,地市级问卷141份,县级问卷140份,另外高校问卷118份。该问卷为自编问卷。问题1—6主要用来了解调查对象对分省命题是否实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所提出的6个政策目标。第7个问题主要用来了解人们对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的总体评价,问题1—7是封闭性的。问题8是开放性的,主要是用来了解调查对象对高考分省命题是否还有其他的评价。

2.结果统计分析

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有效性,在调查之前进行统一的讲解,要求每一个被调查的对象认真、坦率、真实地回答每一个问题。问卷回答完后当场回收。调查结果输入Exel200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1)“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目标效度分析。就“高考分省命题是否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这一目标效度,我们在该省范围内抽样调查了2所211学校、2所地方院校、2所高职高专和2所民办高校的校长、教师和招办工作人员,调查结果如下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在受访的8位校长中,有近62.5%的大学校长认为高考分省命题不太有助于或完全无助于高校选拔人才;在受访的16位高校招生人员中,只有25%的高校招办工作人员认为高考分省命题完全有助于或基本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在受访的20名大学教师中,有高达80%的大学教师认为高考分省命题不太有助于或无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可见,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在实现“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这一政策目标上的回应度是不高的。

(2)“有助于中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目标效度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的出台旨在让地方有权制定符合各自情况的教学与考试大纲,进而通过调整考试内容,使高考在本省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更好地发挥“指挥棒”的作用。然而,我们通过统计分析大学生、高中生、高中教师、高中校长的调查问卷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以下是对这一目标效度的调查结果。

由图2可以看出:在受访的297名高中生和74名大学生中,有62.29%的高中生和73.32%的大学生认为高考分省命题不太有助于或完全无助于中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在受访的90名高中教师中,有高达63.33%的高中教师认为高考分省命题不太有助于或完全无助于中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在受访的6名高中校长中,也是高达66.67%的高中校长认为高考分省命题不太有助于或完全无助于中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3)“有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目标效度分析

高考分省命题作为扩大自的一种积极尝试,要“有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然而,目前我国高考试题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或各省(市)教育考试院(中心)统一命制,加之高校招生录取体制的核心是全国统考,根据“考生志愿+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按照120%的比例调档,这使得高校几乎无权选录自己认为有培养前途但分数稍低的考生。也就是说,高考分省命题几乎无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通过对高校招办人员和大学校长的调查也验证了这一点。

(4)“有利于考试的科学与公正”目标效度分析

科学与公正是所有考试都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7]要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就要尽量减小误差,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华中师大鲁子问教授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曾对全国统一的高考英语作文与分省命题的15道英语作文题命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试题效度存在较大差距,分省命制的作文试题73.3%语用目的不合理。通过对高中学生、高中教师、高中校长和大学生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点。

(5)“有利于考试的安全与高效”目标效度分析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高考的安全风险大大增加。在全国统一命题的模式下,一旦发生试题泄密的情况,影响范围将波及到全国的考生,而在高考分省命题的背景下,其影响范围则缩小很多。但通过对高中学生、大学生、高中教师、高中校长、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统计我们发现另外一些答案。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高考分省命题不太有利于考试的安全与高效。他们对考试安全表示担忧,对高额的考试费用表示愤慨。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从理论上来看是降低了风险系数,但从实际操作来讲,高考分省命题囿于一省之内,在保密、回避等环节上的执行难度相对于全国统一高考要大得多,风险系数非小反大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

(6)“有利于考试的准确与规范”目标效度分析

克服命题上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增强命题的准确性与规范性,确保考试的科学性,对于规模大、影响广、要求高、时间短的高考命题来说尤为重要。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有利于考试的准确与规范”。

通过对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的六个目标进行效度分析可以看出:尽管高考分省命题的理论优势十分明显,如有利于地方政府在发展教育这一公共事务中发挥更为积极、充分的作用;有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选才;有利于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等等,但其政策效度并不理想,与政策目标相距甚远。有些受访者甚至强烈要求教育部收回高考命题权。通过对538份有效问卷统计发现,高达75.28%的受访者认为弊大于利。如图3所示。

这一调查结果与2005年7月搜狐新闻网和2007年7月新浪网的调查结果一致。2005年7月搜狐新闻网就“你赞同高考分省命题吗?”展开网络问卷调查,共有3406人参与网络投票,结果只有17%的人表示赞同,有高达83%的人持反对意见。[1]

2007年7月央视开辟了一档网络辩论赛《网辩天下》[2],辩题之一是《全国高考应统一命题还是分省命题》,新浪网开通网络留言系统,共有5037名网友留言,其中支持全国高考应统一命题的有4645人,占92.22%;而支持全国高考应分省命题的仅392人,只占7.78%,时隔两年,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的支持率不升反降!由此,我们很难说高考分省命题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其预期的政策目标。

五、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调整对策建议

通过对该省的调查分析清楚地说明,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没有实现其预设目标。尽管影响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效度的因素有许多,但其主要原因则是:高考改革过于复杂,分省命题政策目标设置过高,单靠分省命题政策不可能实现如此复杂的目的。

分省命题只是高考改革政策中的一项,解决的只是命题权的分配问题,不可能解决高考所有的困难。但是,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的目标却是整个高考改革的目标。

我们知道政策越复杂,执行的难度越大,尤其是综合性、创造性较高的改革政策,执行难度较大[8]。高考分省命题是对我国高考大一统考试制度的突破,是我国高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涉及高校招生考试乃至教育全局的重大制度性改革。它所涉及的目标团体不仅包括教师、学生、还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相关的社会团体或单位,甚至还包括学生的家长等等。其政策目标对象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令人难以想象。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执行的难度之大。

由于当今之高考已成为举国之大考,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实现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预期目标,必须多管齐下。也就是说,高考改革不仅仅是一场教育改革内部的改革,它是宏大的社会改革系统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子系统;高考改革也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它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社会问题。高考改革要想取得突破,必须跳出教育改革的小圈子,立足社会,放眼世界,顺应潮流,推陈出新,综合治理。那种寄希望于考试科目的调整、命题权限的下放来达到其目标的考试政策是注定不会有较高效度的。

所以,高考分省命题政策需要调整,才可能维持其发展。我们认为,调整高考分省命题政策的对策有三。

1.强化政策执行

这一对策就是进一步强化分省命题政策的执行,强化政策目标,加强政策执行的措施,比如增加分省命题经费和人员,提高高考分省命题的试题质量。

2.调整政策目标

这一对策要求合理调整政策目标,使分省命题政策只承担其能够承载的目标。

高考改革政策事关国家选才用人,涉及社会发展,关乎家族命运和个人前程,是一项涉及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大事[9]。高考分省命题政策目标的“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助于”中的任何一项目标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标,必须有整体改革的思路,从国家的高度,以全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指向,进行系统的政策改革设计。高考分省命题政策即使有效,也只可能是在高考改革这个政策体系有效的内部,实现其政策效度。所以高考政策应该集中国家和社会、机关和企业、学校和教师、家长和学生各相关政策主体,在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尽可能的利益平衡,制定出长远的改革路线图和当下的改革措施,而不是像分省命题政策这样由教育考试部门在自身职权范围内进行宏大理想的改革。

其实,高考分省命题政策要科学地设置目标的话,倒也是非常可行的政策,也就是把目标设定在教育考试行政部门职权可以实现的范围之内。如:通过高考分省命题政策,使试题更适合本省学生,尤其是文化、社会、历史环境,从而降低考试的社会文化认知负荷,更为准确地考查学生的能力,进而使高等学校在本省市能选拔其所需的人才。比如让广东的学生写“荔枝蜜”就比写“我的地坛”更能合理地考查他们的写作能力,这样高校就能选择更具有写作能力的学生。

3.终止政策实施

这一对策就是结束高考分省命题政策的实施,重新回到统一命题的政策,或者制定新的命题政策。

我们认为,对策1和对策3的政策风险都很大。对策1强化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的执行,只会加大政策执行成本,而政策目标仍然无法实现;对策3肯定会因为既行政策终止而带来政治、社会、教育风险。

所以,理性的选择是实施对策2,我们没有必要终止高考分省命题政策,而是调整分省命题政策目标,促进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的科学性,使其承担可以承担的目标,而不是用一个过于宏大的目标来束缚其发展。因此,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的目标应以本省(市)教育发展为核心目标,即高考分省命题工作应有助于设计本省(市)考生在高考中能充分展现其能力的试题,从而使高等学校可以从本省(市)选拔其所需的人才。这一对策既不会加大政策实施的成本,也不会导致政策实施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鲁子问.高考政策的国家利益优先性探讨.考试研究,2006(4).

[2] (美)沙维奇.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杨学为.高考文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工作暂行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10).

[7] 廖平胜.考试学原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化学;高考备考;效率

广东高考由原来3+X改为3+理科综合,化学科的复习时间明显减少。在新形势下,理科综合中化学复习加强针对性、提高备考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从几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化学高考备考效率的一些想法和有效尝试。

一、以“考纲”要求为主线,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强化常考知识点和能力考点的复习

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由于“考试说明”仅是很简要的目录式提纲,为使学生对高考要求的领会明确具体,我们需要在开始系统复习之前,就把“考试说明”各个项目化解、组编成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又划分成若干单元、若干个小知识点,使学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头脑里有“考纲”这根“弦”,发挥了它在高考复习中的主线作用。

但因为学生基础较差,面面俱到的全方位复习对学生来说要求太高。我们在处理教材内容时应该明辨轻重,合理取舍,轻松备考。我们通过分析常考知识点和能力考点,发现广东近几年一些知识点是反复考查的,如阿伏伽德罗常数、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原电池、电解池原理、电极反应;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盐溶液里离子浓度或pH值大小的比较,分子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多种有机反应,同分异构体结构分析,有机物性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和应用等。尤其改革后题目难度比选考时大大下降,我们一定要降低备考的难度,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对学生能够掌握的,我们通过强化让学生由懂到会,最终达到熟练的程度。对于学生经过学习也很难掌握的内容,我们少讲甚至不讲,例如化学平衡复习时注重“三段式”计算的复习,放弃“等效平衡”内容。

二、在元素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复习中,应该突出化学方程式训练的重要性

化学方程式是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的系统化、抽象化的概括和总结,它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据统计近几年广东高考化学题目有50%以上和化学方程式有关。2011年广东高考题中直接考查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就有30(1)、30(2)、31(3)、32(1)、30(3),分值达到15分左右。因此,熟记化学方程式是每位学生解题的基础,除了方程式本身会写外,更重要的是化学方程式的诸多化学方程式中包括了很多的化学知识应用。

因此,我们复习元素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时,每节上课前都要读5分钟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在复习时能很快进入状态。在课中,也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板演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晚修也有10分钟的方程式默写训练,有时候是要求学生按照“单质――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盐”来写出有关方程式并要求改写成离子方程式,有时是将容易写错的方程式进行多次默写。对于重要而且容易写错的方程式,则要求学生背诵系数口诀。例如,铜和硝酸的反应系数,学生比较难掌握,我们就要求学生记住从“三八节,愚人节”记住“38稀,14浓”。对于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系数我们就记“四个2一个3”,这样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解题很有帮助,节约了配平方程式的时间。

对有机化合物的复习,我们强调掌握官能团对应相关反应类型的基础上,加强对有机方程式的训练。尤其针对近年高考方程式书写的规范要求提高了,我们强调反应条件的记忆。例如,酯化反应,我们会要求学生记住条件是“浓硫酸,可逆号,加热”,别漏水。对卤代烃和乙醇两者发生消去反应通过条件的比较,也能使学生对相关方程式掌握得更好。落实见效果,这样的尝试让学生一看到题目就会想起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有效提高了学生解题的基础,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背多分”的快乐。

三、“从选择题做起”,提高解题的效率

学生基础较差,选择题答题速度慢而且得分不高,遇到大题无从下手,即使有些会的也没时间做。可以说选择题答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全卷的答题心理,选择题答题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学生全卷的答题,选择题得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全卷的得分。因此,加强选择题训练是我们复习备考的关键。

1. 要把握好选择题的难度和内容

根据这两年的高考题的选择题来看,难度都不太大,教师应该仔细地对照考试大纲分析每道题所涉及的考点,既找到当年的“经典题”,也找到各份试卷的“常考题”“传统题”。因此,我在选择试题时一般以中等难度题为主,结合常考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尽量不选择那些知识点考查单一的试题,以尽量发挥选择题全面考查学生知识的功能。对于一些难题、偏题、特别强调技巧的题坚决不用,因为这些题往往容易打击学生做题的信心,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

2. 利用课前小测和午读训练答题速度,对学生每月常错题进行加工整理回放

我常利用课前5分钟~7分钟对学生进行5道选择题的测试,试题内容与上节课复习内容或本节课将要复习内容相关,要求学生时间一到立即举卡片出示答案(自制的红A、黄B、蓝C、绿D四色卡片),再进行评讲,总用时不超过12分钟。这种限时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迅速地增强注意力,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兴奋度,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我做完5道选择题只用几分钟!从而使学生在考试时更能做到心中有数,从容解题。而这种做法既使学生能轻松地通过颜色表明自己的学习结果,又避免了教师在嘈杂的答案声中去判断学生掌握的情况,尤其是可以很好地杜绝那些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的出现,同时也让教师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全班的答题情况,再根据答题情况选择不评、略评、详评甚至补充训练等。

我利用每周两次午读时间进行高考模式的选择题训练(6道单选加2道双选),一方面是指我要求每一位学生要把这种训练当做高考“实战”来对待,严格要求自己,如认真审题、快捷阅题或解答、减少或杜绝非智力因素的失分、避难就易等。另外一方面是指测试题的题量、题型、难度都基本与高考题吻合,尤其在命题时也在对目前侧重正复习的知识的同时尽量兼顾考纲各块的知识点,这种定期地、适量地测、练能让学生保持一定的紧张的应考状态,强化学生知识熟练程度,使学生在综合性测试中更好地分配考试时间。

每月对错题进行加工后再整理回放是提高选择题解题准确率的有效保障。对错题进行定期的整理能大大减少再错的机会。我要求学生得分率在0.4~0.7的题每月进行整理一次,对于那些经常做错的题,要找到它的原题,再对照考试大纲找到其所属的知识点,再次深刻反思错误的原因。学生利用空闲及每次大考之前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错题题析,也可对错题重做一遍,不断强化巩固,力求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使每一道错题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四、进行作业改革,提高备考效率

在高考改革之后,化学不是选考科目,比重下降,学生完成的作业时间也大大减少。传统的作业模式不但需要大量的时间,效果也不够明显。诸如有的教师搞题海战术,任意布置作业,不仅学生辛苦,而且教师也比较累,已经严重影响和阻碍着高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影响化学学科的科学备考。在新的形势下,对高中化学作业进行必要的优化与实践,是符合客观要求的,也是高中化学教学创新的现实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我对优化高中化学作业的环节、内容和形式进行以下的探讨和尝试。

1. 把错题题析作为作业的重要形式

教师必须让学生牢固树立改正一道错题比做一道新题更有意义的思想和理念,充分利用平时的错题,要求学生做好题析。所以每次考试后,我布置的作业就是做好题析。为了保证试卷的完整性,也减少学生抄题、剪题、粘题、做题析的时间,我把以前要求学生一定要“把错题剪下来或抄下来”的方法改进为“直接在试卷上做题析”。我在设计试卷时还专门留下一定的空间以供学生作分析,也要求每一位学生对每次的试卷进行完整的保存和整理。对于学生每次的题析作业,我都会认真批改,对于临界生还采取面批的形式,这样可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做题析的过程就是一种主动介入学习的过程,学生在纠错、改错中自然地感悟、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无形中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教师从学生的题析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题析进行展示与评价,让同学们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得到启发,也可以让教师在批改题析的时候发现学生解题过程中的真正障碍。

2. 优化作业内容,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

优化作业内容,同传统的高中化学作业方式相比,有以下几点明显的优点和作用:一是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良好行为及习惯。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为学生发现新观点、分析新问题和探索新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与平台。诸如在复习《过氧化钠的性质》一节以后,在作业中要求学生回答过氧化钠能够同CO2产生反应,那么能不能同CO产生反应呢?能不能同SO2等非金属氧化物产生反应,其反应物又为何种物质?在干燥的环境下,过氧化钠能否同CO2产生反应?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和总结,也为师生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复习离子共存的时候,我则设计了这样的一道作业:

【作业】A.Al3+、Na+、NO3-、Cl- B.K+、Na+、Cl-、SO42-

C.K+、Na+、Cl-、AlO2- D.K+、NH4+、SO42-、NO3-

若题目设计为(1)溶液呈酸性,不能大量共存的答案为__。

若题目设计为(2)溶液呈碱性,不能大量共存的答案为 ____(双选)。

若题目设计为(3)溶液能与金属铝反应产生氢气,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答案为______。

若题目设计为(4)溶液能与金属铝反应产生氢气,可能大量共存的答案为______(双选)。

通过一题多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归纳能力。如在复习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时,设计让学生比较几种制备方法优劣的作业,通过分析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

五、做好基本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文字表达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课程教与学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方法,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他化学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很多教师怕麻烦,不愿意做实验,结果学生在做理综考试时面对实验题无从下手,基础差的同学一看实验题就直接跳过,直奔物理大题而去。实验教学中 “讲实验”还是“做实验”,相应的学生对实验题应该有很不一样的分析能力。

我们在高一、高二一直克服课时困难,努力完成每一个学习实验。因为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去做实验,才能让学生懂得发现与提出实验问题,能够合理解释或假设,独立选择适当的实验药品与仪器,设计正确的实验流程,较准确预测实验重要现象,进行正确的实验条件控制与操作,及时发现与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会实验数据处理并得出合理结论或进行相关定量计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切实促进学生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的真正养成。

高三复习中,我首先和学生达成共识,实验不是难题,只要努力,每个同学都能拿到大多数分数。学生对实验解题中常见的化学用语经常使用不当,错别字严重:如“搞、伴、抹、融、容”,特别是搅拌的“拌”字考生写错的最多。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对错别字反复进行规范要求,经常要求学生写的仪器名称和操作步骤,并通过投影,让所有同学进行点评,强化对书写和文字规范表达的要求。经过努力,学生比较容易写错的如“坩埚”“研钵”等的书写正确率有很大提高。而对于学生经常描述不完整、不规范的情况,我则要求学生从五个关键词入手,每次操作都必须答“仪器,试剂,操作,现象,结论”,使学生的文字表达也越来越规范。通过训练,学生对实验题提高了得分率,基础最差的同学也能完成一部分。

篇5

本以为像“幼升小”这么紧张兮兮的事,只发生在身边,没想到日本人民对“幼升小”的重视程度与我们不相上下。从日剧《冷暖人间》和《爆炸妈妈》里,我们嗅到了硝烟的味道。

看《冷暖人间》才明白,在日本,好的小学都是私立学校,要想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那就得削尖脑袋往私立学校考。但他们的“幼升小”考试不像我们这里只是让孩子认字、做算术或者脑筋急转弯,更多的是想考察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以及是否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父母也要同时进考场――怪不得《爆炸妈妈》里,莲仔妈在儿子考试失败后,气急败坏地对老公吼:“我让你穿灰色西服,你干吗要穿藏青色?这是孩子没考上的惟一原因!”

孩子们考了什么呢?

“收伞”――小朋友能不能把打开的折叠伞收好?这是基本的生活常识,看看家长是否培养了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考察孩子的合作精神,重视友情程度;你喜欢你爸爸妈妈的哪些地方――如果整天吵架、打麻将的家庭,孩子会给出什么答案呢?

这跟《爆炸妈妈》里的题有一拼:面试官会问家长孩子的优缺点各是什么;孩子是不是喜欢吃妈妈做的饭;休息日,爸爸会带孩子去哪里玩;什么时候,感受到孩子长大了⋯⋯

这些题出得真好,深谙教育之道的校长一定懂得:只有家庭氛围好,孩子的成长才会顺利,区区学习成绩何足挂齿?而参加完考试的家庭一定也会重新思考自家的亲子关系,这无疑对整个家庭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

考试结束,老师们纳闷:一向认真努力的莲仔怎么会落榜呢?幼儿园园长一语道破天机:“这孩子太听话,老师说啥他干啥。开朗、有发展潜力的孩子才会被选中!”下一所学校的面试就要开始了,老师们紧张得胃疼,园长也在历任园长的照片前祈祷,因为“升学率”直接关乎幼儿园的声誉啊。园长严厉警告老师:“请诸位铭记,让孩子们在复习期间轻松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是你们的责任!”

孩子们的情况又如何?莲仔强打精神配合妈妈在家里演习另一所学校的面试,这时,爸爸因为与发小闹矛盾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敏感的孩子立马问道:“爸爸是因为我没考上才这样吗?”争吵中,莲仔妈给了倒霉催的莲爸一耳刮子,孩子受不了了,哭着跑了出去。5、6岁的小屁孩啊,受得了这么大压力吗?

尽管有好朋友佑树一家在校门口大喊加油并且跳舞助威,但莲仔还是没考上。一向低眉顺眼的大辉妈因为儿子金榜题名变得趾高气昂,别的家长见了她也是点头哈腰,还邀请她开班为妈妈们传授考试秘诀,整个是一副翻身咸鱼把歌唱的状态⋯⋯

权高位重的莲仔妈因为孩子落榜被折磨得像日本林黛玉似的,不吃不喝甚至连妆都不化了。莲仔想吃妈妈做的烤蛋糕,但妈妈根本不理他,所以,当佑树问他圣诞有什么愿望时,他哀伤地说:“圣诞老人不会来我家了,因为我没考上好学校。我不要圣诞礼物,我只希望妈妈开心起来。”孩子的懂事远远超过了我们想像,夫复何求?!

圣诞茶话会上,莲仔妈受尽了以大辉妈为首的一帮老娘们的冷嘲热讽。你以为她会愤怒地跑开,回家挥舞皮鞭逼儿子苦读考上私立小学为她争气吗?没有!大人们在吵架,孩子们却毫无芥蒂地玩作一团,莲仔妈被感动了,出人意料地淡定:“我的孩子虽然失败了,但他没有沮丧,反而为我担心,我很内疚,觉得自己从前做错了。”

妈妈终于笑了,莲仔得到了他最想要的圣诞礼物。这个似乎从不知道“笑”是什么的孩子,终于也笑了。

篇6

“在全球范围来看,国资委目前针对中央企业制定的绩效薪酬体系,和跨国公司比起来,在绩效考核方面差距并不太大,差距大的是薪酬方面。”9月23日下午,在北京的嘉里中心的公司会客室里,华信惠悦公司大中华区首席顾问丁敬平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委托,丁敬平与其同事不久前刚刚完成一份长达400页的《中国国有企业负责人绩效与薪酬管理研究报告》。而丁敬平们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华信惠悦公司是一家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和精算咨询公司之一,在36个国家拥有90多个办事机构。

“相关部门看中的是,我们在做绩效与薪酬研究时,拥有全球网络资源,我们有能力提供客观可信的数据和资料,我们的视野是全球的。”丁敬平博士说。

用市场化解决问题

“在当下,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敏感问题之一就是企业负责人的薪酬问题,而就在这个问题上,和跨国公司比起来,我们的薪酬理念、结构等方面都不一样。”采访中,一切入这个话题,丁敬平博士就变得格外审慎。

丁敬平认为,市场化应该成为制定薪酬的理念和原则。“市场化的最大好处是,每个岗位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公开的信息,收入水平就成为透明的。”

在国有企业里,面对收入多寡不一的现象,一个普遍的心理就是:你拿这么多,我拿这样少,这是不公平的。“如果市场化以后,这样的简单想法自然就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市场行情是客观存在的,想改变,只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变自己的位置。”

此外,结构上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最突出的就是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结构中,固定的部分很低,浮动的部分,比如福利、津贴等等都很高,此外,还有远远高于工资收入的职务消费。“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企业没有少花钱,可达到的效果并不是最好。”丁敬平说。

国资委成立以后,对中央企业采取了绩效管理的方式。在外企,绩效考核的结果有两方面的用途,它不仅仅是企业负责人薪酬变化和分配的重要依据,更是下一届是否继续留任的主要依据。

“这是毫不含糊的,因此,央企的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也不应该含糊,否则就会失去考核的严肃性。”说起国资委上个月公布的179家中央企业*年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丁敬平博士认为,与国外相比,国资委的绩效管理在原理和流程设计上,整体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从细节上看,还有一些改进的余地。

“人”“事”考核应分开

作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跨国公司对企业负责人绩效管理的通行方式是:谁聘任、谁负责,一级考一级。即由股东会对董事长进行考核,董事长对总经理进行考核,总经理对副总经理和下属各部门经理进行考核,依次类推。

国资委是出资人的代表,按照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它应该对董事会成员进行聘任和绩效管理,再由董事会负责对企业经营者的聘任和绩效管理。丁敬平博士分析说:“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国资委将对董事会和经营者的绩效管理都纳入了自己的管辖范围,绩效考核存在客体过宽的问题。”

据丁敬平博士介绍,在绩效管理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对下属企业采用“平衡记分卡”的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要求企业完成的不仅是几个量化指标,而是一组指标体系。对负责人则更多地采用由考核者主持、360度考核的方法,即由被考核者的上级、下级、同事、客户等所有相关者对其进行评价,被考核者本人也进行自我评估,最后加权平均得出考核结果。“这样可尽量保证考核结果的准确和公正。”

“现在国资委对央企的考核是‘人’‘事’不分的”,丁敬平博士说,对企业的考核是对“事”的考核,对企业负责人的考核是对“人”的考核。尽管企业的绩效指标结果会反映负责人的贡献,但它不能全面反映企业负责人的个人状况,如企业负责人的能力发展、道德品格、企业责任心等,而这些潜在的素质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丁敬平博士建议:“在具体考核时,应该运用不同的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太笼统

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所处行业、规模、现实条件、市场环境等。各个企业业务起点和自身发展战略也是不一样的,由此,企业负责人所要付出的努力也是不一样的。“简单地提出同样的要求、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企业绩效,很难实现他们之间的公平性。”丁敬平博士说。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这种“一刀切”可能导致“鞭打快牛”的结果,即原来效益好的企业因指标起点高,结果绩效得分可能不高,而起点低的企业绩效得分反而会高。另外,用一个利润指标来衡量所有企业也可能导致不合理的情况出现,比如,对市场竞争程度高的企业,可以突出利润指标,而对市场竞争程度低的企业和社会公用型企业也突出利润指标就不尽合理。

篇7

姓名:

单位:

成绩:

一、第一部分:填空题。

(数学课程标准基础知识)。(1’×25=25’)

1、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

定量刻画

)、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性、(

普及性

)性和(

发展性)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

)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的发展。

4、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

(现实的)、(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性的

)。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和(

已有的知识经验

)的基础上。

7、在各个学段中,《数学课程标准标准》安排了(

数与代数

)(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

8、《数学课程标准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

)、(

解决问题

)、(

情感与态度

)等四个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9、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的学习和改进(

教师的教学

)。

二、第二部分:选择题。

(教育学、心理学理论)。(1’×15=15’)

1、关于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主体

B、客体

C、既是主体也是客体

D、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

2、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

C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裴斯塔罗齐

3、“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育原理出自下列哪部作品。(

B

A、《论语》

B、《学记》

C、《演说术原理》

D、《大学》

4、能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的方法是(

D

)。

A、谈话法

B、读书指导法

C、练习法

D、讲授法

5、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

A

)。

A、学习

B、操作

C、读书

D、实习

6、以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是(

B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7、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意义有(

D

)。

A、诊断作用

B、强化作用

C、调节作用

D、以上都是

8、“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性善论属于(

A

)儿童发展观。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论

D、儿童中心主义

9、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特点是(

A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匀速遗忘

D、视内容而定

10、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

D

)。

A、

直觉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11、《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作者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作者是(

A

)。

A、乌申斯基

B、赞可夫

C、维果斯基

D、卡普杰列夫

12、5、儿童课堂上的分心现象属于(

A

)抑制。

A、外抑制

B、保护抑制

C、消退抑制

D、分化

13、17、一位同学智力年龄为12,实际年龄为10,这位同学属于(

B

)

A、智力超常儿童

B、 正常儿童

C、弱智儿童

D、品德良好儿童

14、反复玩弄手指,摇头,走路时喜欢反复数栏杆、触摸路旁的灯柱、踩路沿走等。属于的心理问题是(

D

)。

A、儿童多动综合征

B、学习困难综合征

C、儿童厌学症

D、儿童强迫行为

15、在如何划分年龄阶段的问题上,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的代表人物是(

C

)。

A、施太伦

B、埃里克森

C、

佛洛依德

D、厄尔康宁

三、第三部分:解题能力。

(计50’)

(1)计算题,要有主要过程。(2’×6=12分)

40+42+44+46……+178+180=7810

9999×1111+3333×6667=33330000

1995×19961996-1996×19951995

=0

÷(87×)=

(+1):3.75X=1:(-1)

++++=

X=209/60

(2)作图题:(2’×3=6’)下图是解放军野战模拟训练地图,每条线段代表小路。每个小正方形边长为1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

A

战士小王要从A点以每分钟200米急行军速度向东出发,半个小时后接到命令要他立刻向北,走了25分钟后又接到命令,要他立刻往东走5分钟后,要他立刻在原地向北偏东45度开辟一条直线路直到和其他路相连在B点。

a、请标出小王走的线路图

(用明显的粗线画出即可);

b、标出现在小王的位置B。(用明显的粗点标出即可)。

C、算出AB的直线距离。

10000km

×

(3)、推理题2’。

以上“基”“本”“功”“竞”“赛”“好”分别代表的数字是(

1

)(

4

)(2

)(8)(5)(7)。

(四)解决问题。

(以下题目均不能用二元一次方程解答)(5’×6=30’)

(1)、沿长、宽相差25米的游泳池跑4圈作下水前的准备活动。已知共跑了600米这个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250平方米

(2)、小张买4个书包和6个文具盒共花372元,如果买7个书包和3个文具盒共561元,请问5个书包和8个文具盒共多少元?(限用算术方法解)

471元

(3)、

某次数学竞赛共20道题,评分标准是:每做对一题得5分,每做错或不做一题扣1分。小华参加了这次竞赛,得了64分。问:小华做对几道题?(限用算术方法解)

14题

(4)、一项工程,甲独做12天完成,乙独做15天完成。现在按甲、乙、甲、乙……的顺序轮流工作,甲每次做2天,乙每次做1天,问完成任务要多少天?

12.8天

(5)、如图:梯形ABDC中,AB//CD,AB=3,CD=5,

梯形ABDC面积为4。

a、求SCOD;

O

A

C

B

D

25/16

篇8

关键词:高校;财务;成本;效益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83-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和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办学成本和生均成本的双重递增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者通常认为,对办学成本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办学成本是指社会、政府在兴办高等教育过程中所耗费资源的总和,它包括教育的社会投资成本、政府投资成本、家庭投资成本及其相应的机会成本等。狭义的办学成本,指高校为培养学生所支出的各种费用,由人员工资、行政事业费、教学业务费、修缮费、固定资产和折旧费等构成[1]。而就办学效益来说,又兼含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与企业不同之处正在于高校主要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大力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对于高等学校的正常运行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降低认识成本,向思想共识要效益

降低成本,首要的是提高对于成本和效益的认识,树立成本意识,注重效益效率,形成经营大学的思想共识,形成成本控制的共识,形成勤俭持校的共识。只有形成了成本和效益的文化理念和思想共识,并建立行之有效、健全完善的成本控制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运用一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功效。

一是要形成经营大学的思想共识。经营大学是指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按照成本化、市场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模式进行运作,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管理与运作的能力与水平,盘活资产,提高效益,为学术水平的提升、大学的科学管理、大学的更好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条件[2]。从大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在古典的英国大学和研究型的德国大学时代,办学成本问题并不突出。只有到了20世纪,随着美国高校的崛起,诞生了一批“巨型”大学,市场机制成为影响高校运行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办学成本问题才日渐突出,经营大学成为美国高校的必然选择和成功创新。美国高校经营大学理念和做法,也逐渐受到世界其他国家大学的重视。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知识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大学办学自的逐步落实,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对传统的“管理大学”理念和模式提出了转型的挑战,要求树立“经营大学”的理念和运作模式。正如黄达人教授指出,“大学需要经营,所谓‘经营’,指的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一般意义上的‘经营’,而是指大学必须要精心的运作和管理。”

二是要形成成本控制的思想共识。高等教育是高投入、高成本、回报周期长的公共服务部门,经营大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办学理念的转变和制度结构的调整,充分激发教职员工对成本控制的自觉性,实现大学经营与成本控制的协同[3]。成本化核算与管理是经营大学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教育部等有关国家部委也要求加强高校成本控制研究和办学成本核算。办学成本控制与核算,具体来讲就是从财务角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培养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控制和严格的计算、调节及监督,及时加以纠正,使成本被限制在于目标范围之内,从而加强支出的监控力度,强化收益的绩效考核[4]。

三是要形成勤俭持校的思想共识。总量投入不足、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对高校而言,尽管经费总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学校摊大物薄,员工众多,经费仍然很紧张。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人人不注意勤俭持校,将会人为地造成学校办学的高成本、低效益,甚至没有效益。很多高校也因此把勤俭持校作为一项发展战略,把它塑造成为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体现学校形象的高贵品质,作为每一名教职员工身体力行的自觉行为。

二、要降低资产成本,向科学配置要效益

高等学校办学资源,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而且是有限的。在资产的管理与配置上,一定要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科学配置和充分利用。

一是要实现资源的挖潜利用。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无形资产,努力提高无形资产的含金量。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加快学校资金的周转,做好钱生钱的工作;比如说利用校内办学资源,加大成人和特殊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等。要合理安排和规范开发学校其他资源,做到不闲置、不搁置,为学校发展争取更多社会资金。

二是要实现资产的有效管理。要严格教学、科研、行政设备的更新添置,通用设备、物资采购,要反复论证、科学决策,避免重复购置和不合理的购入。要科学管理各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加强设备的共享使用,科学配置,提高利用率和使用率;要大力建设开放型、共享型、集约型实验平台,最大限度地共享学校资源,发挥实验室的最大效能。

三是要实现保障的科学规范。要加强节能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保障模式和计量方式,实现水、电、暖等能源的合理使用、成本核算和费用回收。特别是占用学校资金量大的基建项目,要用发展的眼光,节约基建开支,从长远考虑,努力减少重复施工、重复建设;要适应低碳经济要求,采用新工艺、建设低能耗、超低能耗的绿色环保项目。

四是要实现成果的高效转化。世界性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对传统大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大学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欧洲和美国正成为大学制度创新的方向之一。在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这种趋势也日渐明显,对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高校科技产业成为衡量一个高校办学成果的标志之一。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技术科技成果蕴藏有极高的附加价值,一旦产业化会为高校和社会带来巨额利润。其实,高等学校每年都有很多的科研成果问世,但成果转化率很低。要加强转化平台建设,加快成果转化,理顺产权关系,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为学校拓展经费来源。

三、要降低人力成本,向科学管理要效益

管理出效益。加强学校管理工作,就是要首先加强对人的管理。要通过科学管理,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达到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

一是继续深化人事管理改革。既要搞好定编、定岗、定责,又要做好全员聘任和定期考核。在加强全员教育的同时,加大对违规、违纪人员的处理力度,特别对因不安心本职工作,影响履行岗位责任或长期脱岗人员的严肃处理。切实通过严格管理,在校内逐步形成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有效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二是不断完善人事管理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真正把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和利益分配与职工个人工作状况及贡献挂起钩来,通过政策的调整,鼓励教职工安心校内、安心本岗、安心工作;要鼓励教职工上精品课、拿大科研项目、做大贡献;鼓励教职工加强对外联系,为学校争取更多办学支持;鼓励教职工努力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当好学校的主人。

三是注重发挥校外资源优势。办好学校不能把眼睛紧紧地盯在校内资源上,要解放思想,放开眼界,注重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可以借用社会上的各类专业人才,借助他们的力量为学校服务,也就是常说的“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要加强与离退休人员和校友的联系沟通,发挥他们的作用,使其为学校建设贡献力量。

四、要降低结构成本,向优化结构要效益

结构问题,说到底是各种资源的数量比例关系。结构的合理与优化,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一是要不断优化人员队伍结构。高校行政和工勤人员比重大一直是社会批评的焦点。根据2006年人事部和教育部下发的高校人事制度文件,高校专业技术人员与行政和工勤人员的控制目标比例为2.33:1。而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部委所属高校中,仍有部分高校工勤人员占比例很大。对这部分高校而言,要在总量控制的同时优化队伍结构。对专业技术队伍,要优化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提高国际化程度和创造性能力;对行政和工勤队伍来讲,要优化岗位结构,大力推进社会化改革,提高服务能力。

二是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学科门类齐全是近年来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但一旦扩大学科专业规模,就会造成教学组织摊数过多、力量分散等问题。因此,应根据学科协同效应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愿景,对学科专业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科专业的发展目标,区分核心学科专业、一般学科专业的规划数量,予以相应的政策、资源支持,同时对一些发展水平差、资源浪费大的学科专业予以整合,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

三是要不断优化教育层次结构。教育层次结构是指本专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成人教育学生的数量比例关系。高等学校应根据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成教学生生均教育成本和办学收益不同,科学确定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以及继续教育学生的规模,使各类学生比例更加合理,使办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邹传教,董慧英.高校办学成本分析及政策建议[J].当代财经,2004,(5).

[2]郑存库.论经营大学之理念[J].高等农业教育,2005,(6).

[3]臧蕾,刘宏伟,钮志勇.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成本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李志良.财务视角下的大学经营与成本控制[J].会计之友,2009,(8).

篇9

【关键词】绩效考评指标;设计原则;确定步骤

一、考评指标的设计原则

按照目标一致性理论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依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就可以制定个人或群体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标准,标准尽管可有多项,每一项也有很明细的要求,但衡量绩效的总的原则只有两条:是否使工作成果最大化;是否有助于提高组织效率。组织效率涵义非常广,组织的盈利能力强、产品质量好、客户服务满意度高,都是组织效率高的表现。个人的工作绩效考核,必须以有助于提高组织效率为前提,使得组织的总内耗最小、总效用最大,否则就谈不上好的工作绩效。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使考核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抓住考核对象的实质,并具有针对性。另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定性、定量的方法,还是建立什么样的模型,都必须是客观的抽象描述,抓住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和最有代表性的东西。

(二)系统性原则

对考核对象必须用若干指标进行衡量,这些指标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有的指标之间有横向联系,反映不同侧面的相互制约关系;有的指标之间有纵向关系,反映不同层次之间的包含关系。同时,同层次指标之间应尽可能的界限分明,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

(三)通用可比性原则

通用可比性指的是考核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各种参数的内涵和外延要保持稳定,用以计算各指标相对值的各个参照值或标准值应当是不变的。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则找出共同点,按共同点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调整权重的办法,综合评价各对象的状况再加以比较。

(四)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指的是实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即内容要客观明确,指标要简化、方法要简便,信息及数据易于采集且准确可靠,整体操作要规范,考核的尺度应尽可能细化。

(五)目标导向原则

绩效考核是管理工作中控制环节的重要内容,利用实际成果的考核对被考核对象的行为加以控制,引导其向目标靠近。

二、考核指标的确定步骤

指标的设计与建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先对它设计的基本步骤有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对于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基本步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在查阅许多书籍和资料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各家的观点,并根据自己进一步的深入理解,认为确立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一般可以分为以下的基本步骤:

(一)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

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的对象是高校中各个层次、各种岗位的人员的工作表现。评价目的是评判他们对学校的贡献程度后,运用评价的结果,提出有效的激励措施,使得高校教师提高工作意愿。

(二)工作分析

根据考核目的,对被考评对象的岗位的工作内容、性质以及完成这些工作所具备的条件等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了解被考评者在该岗位工作应达到的目标、采取的工作方式等,初步确定绩效考评的各项指标。

(三)工作流程分析

绩效考评指标必须从流程中去把握。根据被考评对象在流程的扮演的角色、责任以及同上游、下游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其衡量工作的绩效指标。此外,如果流程存在问题,还应对流程进行优化或重组。

(四)绩效分析

绩效分析与工作分析是不同的。工作分析的结果是提供了一些工作内容、工作关系、工作职责和任职者资格条件等书面说明。但要设计好绩效指标体系还需要在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绩效。绩效是指员工在一定时间与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所取得的业绩、成效、效果、效率和效益。“绩效考评”考评的是“绩效”,所以在设计绩效考评指标之前,对考评主体(考评对象)进行“绩效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五)要素调查,初步列出指标

根据上述步骤所初步确定的要素,可以运用多种灵活方法进行要素调查,最后确定绩效考评要素。在进行要素调查和指标体系的确定时,往往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使指标体系更加准确、完善、可靠。绩效考核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绩效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全面、客观的反映被评估者的工作绩效,也利于做出公正的评价。

(六)归类合并筛选指标,确立指标体系

这个阶段主要把拟定的各种考评指标进行审查、比较归类、合并与筛选。首先根据考评对象进行归类,然后把内涵相同、内容交叉重复较大的指标合并,再对具有因果关系,矛盾关系的指标进行正本清源、去伪存真的筛选,同时再根据可操作化原则,以简单易测的考评指标代替复杂的或看似精确但难以操作的指标。按照设计指标体系的原则,对所设计的指标进行归类、检验,看有没有重复的并组合优化,从而形成指标体系。

(七)试用检验

试用包括试用的主体与客体选择、情景控制与偶况记录。一般来说应该选择指标设计者自己较为熟悉的考评客体试验,这样有利于将试用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要尽可能选择数量足够且有一定代表性(各层次水平的主客体都有)的人员试用:试验场景应与将来正式考评的情况相近似;试用时如果发生诸如操作时间、误解误用等情况要详细记录,以便修改参考。检验即根据试用过程所获得的数据资料对指标的质量进行检验。依据绩效考评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对设计的绩效考评要素指标进行验证,保证其能有效可靠反映被考核对象的绩效特征和考核目的要求。

(八)修订,最后确定指标体系

为了使确定好的指标更趋合理,还应对其进行修订。修订分为两种。一种是考评前修订。通过专家调查法,将所确定的考评指标提交领导、专家会议及咨询顾问,征求意见,修改、补充、完善绩效指标体系。另一种是考评后修订。根据考评及考评结果应用之后的效果等情况进行修订,使考评指标体系更加理想和完善。

三、高校教师考核指标的设计

本人在参阅目前全国多所高校的考核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怀化学院实际,得出以下绩效考核指标。

四、结语

绩效考核标准如同衡量员工绩效的一把尺子,它是针对考核指标体系而言的,由于绩效考核指标的差异性,其对应的考核标准肯定会存在区别。通常应从岗位目标和岗位规范两个层面,编制绩效考核标准。有效的绩效标准是根据工作而来,因此岗位说明书的内容就是绩效考核的要项,而考核的标准应是可以达成的、易于了解的、明确且能衡量的。员工应参与制订他们自己的绩效考核标准,如此考核标准才能订得恰当,而员工也能受到鼓舞而努力去达成甚至去超越标准。如意见不能协调一致,应当由管理者做最后的决定。

一件工作的绩效考核标准该有几个,并无最少或最低的定数。多项标准有助于管理的要求并有助于管理者了解下属的长处及应该加以辅导的地方。管理者及其下属在决定考核标准的数目时应把握恰当与实际的宗旨。

参考文献

[1]王守志.高等教育工资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8).

[2]张俊.高校工资管理新模式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1999,(2).

[3]景明.进一步完善高校工资分配制度的几点思考[J].财经论丛,1997,(1).

篇10

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情绪,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参与性。大学生喜欢音乐,但是对于传统的音乐课热情并不高涨,而多媒体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即学生不再机械地跟着老师来学习,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风格,音乐的学习就变成一种乐趣,而非负担。另一方面,多媒体的实践功能又可以让学生检验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水平。他们可以先将自己的演唱录制下来,然后认真校对,检查何处有误,或是不满意,并及时地修正,这样的学习明显提高了效率,问题的解决更具针对性。

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融合。上文言及的是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之于学生的影响,下面也需要谈一下它对于教师教学的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MIDI教学软件与MIDI音乐素材,来丰富、完善教学内容,这样也为课堂音乐作品的分析带来便利。在分析作品时,采用Cakewalk软件对每一种乐器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只将需要分析的乐器的音轨打开,而其他的都要关闭,那么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地感受、把握该乐器的音色。因此多媒体辅助多声部作品更可以彰显其优势。另外,对于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多媒体也可以用形象生动的图面形式呈现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知识的准确性,还可以减少教师抄写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提高大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有效举措。

二、整合、优化音乐教材

高校音乐教师必须严格筛选、审定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教材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具体教学实践活动的效率。首先,教材必须具备系统性与科学性。可以说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对音乐教材进行一定的整合、优化,对各个学校所使用的教材进行认真研究,比较优缺点,有的放矢地择善去劣。即别的教材或者参考资料好的地方要及时汲取,对于自己学校所使用教材的缺点可以淘汰、舍弃,切忌闭门造车,总认为自己的是最好的。音乐教师也要关注当下有影响力的学术成就,将它与自己课堂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而将提高课堂实效性落到实处。

另外,大学音乐教材也要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典型性与独特性的兼备。如果教材全都是枯燥的乐理阐述、知识讲解,那么也不能期望理性思维较成熟的大学生对它有什么偏爱。因为只有可以体味到趣味性的学习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教材也要广而精,选择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作家的作品作为主要内容,同时音乐作品也要做到雅俗共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爱好学生的需求。

三、有的放矢运用教学方法

可以说多媒体辅助高校音乐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然而现实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并非屡试不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辅助教学才是硬道理。这就要求教师探究适合自己的各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方法是教师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集中展现,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长的实践中摸索、挖掘出来的,可以说正确地运用反映时代特征的教学方法之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无疑是巨大的。

概言、择要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1.比较法,可以将古与今、中与外、通俗与古典、不同时期的流派之间进行比较,也可以将一首歌曲的美声、民族、通俗,即它的不同唱法进行比对,比较就会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更为深刻、深入。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2.启发讨论法,孔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是在倡明“启发”之于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学最忌讳有板有眼、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灌输式、填鸭式方式,这不仅让教师心力憔悴,也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知识也就失去了自身兴发感动的力量,取而代之的就是枯燥的文字游戏。如果学习没有了“善”与“美”,更别论其效率了。面对名家名篇,教师拥有的不应该是顶礼膜拜的虔诚,将作者的意识强加给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认真研读、讨论、欣赏作品,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说中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大学以及在整个教育的终始都是适用的。

四、提升音乐教师的素质

音乐师范专业必须实行“宽进严出”或者“严进严出”的制度,从源头上进行规范管理,进而培育出更多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如果音乐学校毕业的老师都是“昏昏”的,又怎么能使其学生“昭昭”呢?同时,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不仅要考察其授课质量,同时也要关注其科研能力。因为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无,也可以审视教师是否在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另外,应该定期派遣音乐教师出去交流、学习,有时候看到别人的缺点也是一种收获,孔子有云“见不贤而内自省”。一言以蔽之,教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课堂实效性的高低,因此高校必须加强音乐教师的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