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6 04:4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尽管“以学为本”“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如何体现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如何基于学情设计教学目标、提出教学策略、生成课堂教学,成了每位教师研究的焦点。笔者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家牧童》的教学为例,尝试在低年级开展借助“预习单”导学,依托学情诊断把握真实的学习起点,顺学而导。

【教学目标】

1.通过预学单反馈识字学情,借助拼音、查字典、课文情境、体验学习等方式识字学词,通读课文。

2.通过学生有疑反馈,自主解读课文,借助质疑课题、朗读、品味语言、课堂讨论等形式,立足体验,言意兼得,初步感受大画家的高超画技和虚心求教。

3.积累“一……就……”“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夸赞、称赞、赞扬”等词句运用,感受课文遣词造句的准确、表达的言简意赅。

【课前预学】

(一)课前学生根据预学单自主学习课文

(二)教师根据学情整理反馈,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觉得困难的词语基本集中为“戴嵩”“浓墨涂抹”“阵斤愧”“和蔼”几个新词,尤其是“浓墨涂抹”,这个成语学生感到十分陌生,构词规律不清楚,有的圈成“浓墨”“涂抹”,有的甚至圈成“墨涂”或“墨涂抹”;课文朗读重点基本集中在第一段“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一句的断句和第五自然段中牧童的语言。因此教学重点确定为读准“惭愧”“和蔼”等词语,理解、积累“浓墨涂抹”。

教学难点:学生对课文中两个人物的自主解读停留在浅层次,如70%的学生认为戴嵩是位“著名的画家”“和蔼的画家”,只有20%的学生解读到戴嵩的“虚心”“敢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而有25%的学生则认为戴嵩“粗心”“不认真”。因此教学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自主解读、语言品读、课堂讨论,感受大画家的高超画技、虚心求教,提升自主学力。

【学程预设】

一、课前预热,赏画识人

借助课后资料袋欣赏国画,初识“戴嵩”。(正音识形“戴”)

二、引入课题,了解大概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与戴嵩的《斗牛图》有关。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这与课题有什么关系?以后我们给故事取题目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意图说明:题目是故事的眉目,故事的题目具有多重教学意义,可以渗透命题方法,可以了解故事梗概,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等。)

三、通读课文,识字学词

师:课文中的哪些句段写画家,哪些句段写牧童呢?

第一板块:通读写画家的句段。

学情预设:

1.学生尝试读相关句段。

2.教师根据学情导学。

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意图说明:根据学生的学情反馈,跟进针对性的指导练习。这一长句学生朗读的重点在断句,教师设计“滚雪球”的趣味挑战练习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巧妙地解决了长句朗读的停顿,学生学得趣味盎然。)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师: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有不理解的词语,几乎每个小朋友都圈了这个词语。(出示预习时学生圈画“浓墨涂抹”的情况,有的圈成“墨涂抹”,有的圈成“墨涂”)这是个固定成语,浓墨/涂抹。“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是我国国画两种不同的绘画技巧。徐悲鸿的《八骏图》,哪儿用“浓墨涂抹”,哪儿用“轻笔细描”?(生上台指)

(意图说明:依托学生的先学诊断学情,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展开教学。借助课后插图《八骏图》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可谓情境学词,有情有趣。)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

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小老师教学“和蔼”“拱手”“惭愧”。

第二板块:通读写牧童的句段。

学情预设:

1.学生尝试读相关句段。

2.教师根据学情导学。

“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章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尾巴画错了。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用尾巴驱赶牛蝇的样子。您没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

相机结合识字教学“驱赶”“牛蝇”,多音字“夹”当堂查字典,师指导根据意项选择读音。

(意图说明: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倡导“语文课堂上要把字典利用起来”。字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学生运用字典自己解决问题所获得的体验,要极大地优于教师的告知,培养学生查字典的良好习惯,也就是养成思考、求索、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用。)

四、深读课文,言意兼得

师:课文读通理顺了,那么,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画家?老师从你们的预习单上发现30多个小朋友都认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还有个别小朋友认为他是个虚心的画家、粗心的画家,读书读出自己的感受非常棒,我们可以展开有趣的讨论,各自说说是根据哪些句子读懂的。

学情预设:

1.著名的画家。

唐朝有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他的画一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花大价钱购买。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如“教书先生”读错引导学生查字典验证)

师:“一……就……”写出了戴嵩的画非常受欢迎,你能不能也用“一……就……”来夸夸戴嵩的画技?(随堂作业:他的画一____,就____。)

师实物投影点评学生生字书写。(重点是“钱”)

师:课文中商人用“绝妙之作”、教书先生用“神笔”来称赞戴嵩,如果你也是围观的人,你会怎么称赞呢?(根据学生学情相机出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神来之笔”引导学生运用。)

2.虚心的画家。

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棋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诸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

师:刚才我们用“一……就……”夸了戴嵩的画技高超,现在你能不能也用这个句式来夸夸他的虚心求教呢?(随堂作业:戴嵩一听牧童说他画错了,就____。)

师实物投影点评反馈书写。

(意图说明:“一……就……”是本文的一个语言训练点,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让学生在课文情境中循序渐进地积累并运用这一关联词语,并借助这一关联词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表达出来,同时结合生字词的书写,先尝试写,再指导。)

3.粗心的画家。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师:你从哪里读出了“粗心”?(学生可能会说“很快”)很快画成一定是粗心吗?其他画家来画牛能很快画成吗?这说明了什么?

(意图说明:认为“戴嵩是个粗心的画家”虽然为数不多,但却是很典型的儿童思维方式,几乎每个班中都有25%左右的学生会这样认为。课堂是个容错的地方,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出现了有疑解读,是最真实的学情,教师鼓励学生阐述个体的感受,引发群体的对话讨论,这不仅是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个性差异的“内化”过程。)

五、小结课堂,后续存疑

篇2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措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多鼓励学生阅读才能够让学生自己学会体会与运用语言文字。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坚持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意读、示读、笔读、群读、扩读这五种阅读方法,希望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小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并让他们的想象力在阅读中得到激发与飞扬。

一、意“读”―“五读”的定势环节

这里的意“读”当然不是指让学生根据文本读出里面的含义,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用自己的意念对文本材料进行阅读,并运用朴素的语言对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预先猜测,进而体会出文本内容、形式、风格的大致轮廓。

1.忆“读”

所谓忆“读”,就是指导学生在阅读新文本时通过一定的联想和回忆,让以往阅读过的旧文本材料在头脑中重现,进而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式来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这一教学过程有助于强化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功能。

2.猜“读”

所谓猜“读”,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对教师所提供的课前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学生通过“先读后想”来被动接受知识,而猜“读”则有利于学生通过“先想后读”来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借生日》这篇文本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资料中列出的供学生意“读”的问题如下:

(1)《借生日》中善良可爱的小云会让你联想到我们之前所阅读过的文本中的哪个人物?(《平平搭积木》里想要为穷人搭很多房子的平平)

(2)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类似的善良的人和感人的事迹?(每天早起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细心照顾我们的父母……)

(3)猜一猜课文中的小云为什么要将生日借给妈妈?(心疼妈妈、感恩妈妈……)

在上述问题中,(1)和(2)属于忆“读”,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将之前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及感悟迁移到新知识新文本的学习中;(3)则属于猜“读”,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阅读欲望,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在正式课堂中保持积极高涨的情绪,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二、示“读”―“五读”的定向环节

学生拿到阅读文本之后,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文本中的“提示”或“重点”的教学方法就是示“读”。相较于意“读”的定势作用来说,示“读”更加倾向于在调动个人主观想象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既定的认知对象,并通过排除文本中的无关干扰对学生的阅读行为加以规范。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给出的阅读重点是“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拟人手法的应用,教学目标则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神秘多彩的自然界。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阅读,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有侧重点地展开课堂教学。

三、笔“读”―“五读”的感悟环节

1.认读性笔“读”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不高的原因,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大量难识记的生字词,教师可针对此问题采用认读性笔“读”的阅读方法,即通过正音、辨形、解义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辨识难字生词。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蓝色的树叶》中的“皱、吐、注”等生字学习为例,为了加强学生记忆,教师可引导学生返回原文寻找并标注这些生字的具体用法,如“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你要注意”等,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将会得到进一步加深。

2.理解性笔“读”

理解性笔“读”是笔“读”中的核心级次,学生须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对文本的段落层次进行划分,掌握文本的大意内容并标注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或存在疑问的部分。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水平的理解能力,教师不应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视为大忌,甚至对学生冷嘲热讽,而应给予学生适当修正错误进而获取更丰富体悟的机会。

四、群“读”―“五读”的彻悟环节

教师通过组织一定的群体活动,让师生、生生彼此之间通过交流写作来共同深入阅读,进而达到解除学生疑惑的目的。群“读”的基本程序如下:

(1)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提出疑问,师生通过协作活动解决问题。

(2)教师提出与文本相关的问题,学生独立解决或生生交流协作解决。

阅读与答疑工作完成之后,学生和教师都须对本阅读科学进行总结。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为例,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故事中的商人和教书先生都没有看出画家画错了?”教师将这一疑问打在了投影仪上,并挑选学生与自己一起用演话剧的形式重现故事情节。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师生针对这一疑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生1回答:“这些围观的人与画家一样,根本没有仔细观察过斗牛。”教师对生1的回答表示赞同:“有道理,这些商人和教师先生因为社会地位的原因一定不像牧童那样具有较为细致的观察能力与生活体验,但会不会还存在别的原因呢?大家结合画家的地位再仔细想想。”生2答:“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这些群众就算看出了他画中的错误也不敢讲出来。”生2的回答超出了其他学生的预料,教师带领其他学生为其精彩回答鼓掌。这一教学实例表明,群“读”有助于学生认识上的飞跃与升华。

五、扩“读”―“五读”的迁移环节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语文教师须采取措施扩展学生语文阅读的范围,即本章节所提出的扩“读”策略,其具体内容如下:

1.比较性扩“读”

比较性扩“读”就是教师选取与本阅读文本在同一单元内的已学课文或课内外其他阅读材料,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在发现阅读规律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认知。

2.相似性扩“读”

选择同一类型、同一特点的文本材料在学生复习知识、触类旁通等方面十分有效。

3.相关性扩“读”

扩“读”是对阅读文本本身的一种认知超越,学生借助这一教学手段不仅仅有利于知识经验的概括与总结,还可以实现情境的迁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感能力乃至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与发展。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我不能失信》为例,为了切实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扩大与视野的开拓,教师可适当向学生提供《华盛顿与樱桃树》《曾子杀猪》等古今中外与诚信有关的小故事。

笔者认为,紧扣意读―示读―笔读―群读―扩读这五个环节进行阅读教学,既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阅读视野的拓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不失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可行之策。

参考文献:

[1]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4.

[2]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