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花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18 16:1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仙花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仙花的诗歌

篇1

在这个世界上我留着,

为了做你的水仙花,芙蓉,

它们比小羊的眼睛更害羞,

并惧怕每一次的暴雨,

当我想睡去的时候,

常春藤可以闭上我的眼睛,

并对着那上面的你再见,再见。

2、《水仙花》

水仙花使我变得美丽,

水仙花,

我深知你的孤独,

水仙花,

你尽管地去爱自己,

我也会象爱上帝那样地去爱你,

我爱你就象爱我自己。

水仙花,

我和你同在!

3、《水仙花》

不触泥土水养根,

玉立高洁香清雅。

案前一盆日夜看,

寂寞心生春自来。

4、《水仙花》

那时候,

水仙的花盆很简陋

人与水仙的距离很近,很近,

这时候,

水仙的花盆很富丽,

人与水仙的距离却很远,很远,

什么时候,

水仙的花盆富丽了,

人与水仙的距离又很近,很近了,

那么在人间仙境中。

开放出,

篇2

1、化妆水根据功能可以分为柔肤水、收敛水、保湿水、爽肤水等。因此爽肤水是化妆水下的一个类别。

2、爽肤水的功能主要就是起到的作用,帮助后续的乳液、面霜更好的在脸上推开。

3、爽肤水和化妆水,可以只使用其中一个,无论是哪种功能的水,由于功能成分溶解在水里面非常的稀,因此功能作用有限。想要起到保湿、收敛的作用,还要考后续的乳液面霜,精华。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如果我们静心观察,平心思考的话,会发现在热闹的背后,隐藏了许多问题:为什么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诗的教学相对于古典诗歌要冷清得多?丰富的视听觉享受会不会冲淡甚至阻碍了师生对诗歌真味的体会与思考?突出了信息技术手段会不会弱化了课堂的语文味?在《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这首外国现代诗的教学中,我试图把通过课堂的实践尤其是配乐朗诵来思考与寻找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1.突破点:寻找合适的配乐

新诗教学中配乐朗诵之所以没有古典诗歌那么热闹,主要的瓶颈在于音乐的选择。与中国古典诗歌风格情感相似相近的音乐有着丰富的资源,古琴、洞箫、古筝、二胡等民族器乐曲比比皆是。甚至有些乐曲就是从诗歌中衍生出来的,如《春江花月夜》、《阳光三叠》等。而现当代诗歌的配乐却贫乏了许多,诗歌的情感、意境、风格与古典音乐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再加上我们对外国诗歌不了解,对外国的音乐不了解,因此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诗乃至外国诗歌的课堂教学就少之又少了。

外国诗歌与音乐的资源觉得不丰富,那只是假象。实质上是认知水平的限制,还有心理上的陌生感。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的《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是诗歌中的经典,意象鲜明,情感细腻,语言优美。通过对诗歌的情感节奏的分析后,我从外国轻音乐中选择了德国轻音乐大师詹姆斯・拉斯特排箫曲《天堂鸟》专辑中的“晨曦”。这首乐曲的起承转合与诗歌的情感变化线索以及风格特点非常接近。诗歌的感情变化是:孤寂迷茫――惊讶欣喜――沉寂恍惚――欢愉起舞,音乐的快慢高低起伏与之非常吻合,两者真是相得益彰。

2.吻合点:把握诗乐的节奏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论述了他对节奏的理解:“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每种情绪都有它的特殊节奏。音乐的情绪与诗的情绪表达,直接借助于节奏的变化。所以在《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教学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完成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分析,从而准确理解与把握诗歌的节奏。而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以及与诗歌的呼应配合,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在备课时,反复研究诗歌与音乐的节奏特点,寻找音乐的起承转合与诗歌相同的地方,明确从音乐的什么时候开始朗读,用什么样的语速,怎样达到最优的吻合。

上课之初,我先作了配乐朗诵,给学生以感性的直接欣赏体验,也是作了配乐朗诵的示范。从认知过程来说,我的朗诵还有配乐,都属声音。而声音是情感的直接流露。朱光潜认为:“作者(音乐家或诗人)的情绪直接地流露于声音节奏,听者依适应与模仿的原则接受这种声音节奏,任其浸润蔓延于身心全部,于是依部分联想全体的原则,唤起那种节奏所常伴有的情绪。这两种过程――表现与接受――都不必假道于理智思考,所以声音感人如通电流,如响应声,是最直接的,最有力的。”

在学生的一阵鼓掌声中,我并没有马上和学生讨论诗歌朗读的方法技巧,而是引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讨论理解。我以为,总体说,不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它们的教学重点都应该是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这之前我已经借助音乐来创设情境,成功的引导学生主动并且有兴致的深入地去品读教材。但是,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呢?这就有必要适当地传授学生知识,交给学生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我首先从品读意象入手,来把握情感。我们知道,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可以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意象,进行合理的想象,并要求他们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丰富意象,捕捉意象背后的情感。在学生有效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我再用多媒体展示沿着湖湾边缘连成一大片金黄色水仙在风中起舞的图像,使学生的想像有了现实的落脚点,一种心灵的契合,妙不可言的情感撞击,增进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掀起了课堂的学习。尤其是让学生在有了这样的视觉冲击之后,对诗人在孤寂迷茫中不经意望见这样长得如此绚丽多姿、如此烂漫热烈的密密麻麻的水仙花时,那种难以言喻的内心的震撼与惊喜,有了更加充分和确切的把握和体悟。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领悟诗中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中体现的情感。诗中水仙的世界和诗人的漫游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是独自一人,而水仙却有千朵万朵;诗人是漫游的,而水仙是“定居”在湖边、树阴下的;诗人是寂寞的,而水仙则是欢快起舞的。在课件中,我把这一对比凸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的感觉到:水仙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充满活力,由此让诗人感到由衷的向往。水仙表面看起来好像的确与独自漫游的诗人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它却给孤独、寂寞的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当诗人处在寂寞孤独的时候,那“金黄”“闪烁”“连成一大片”“千万朵”“频频点头”的水仙却安慰了他的灵魂,让它得以暂时休息,暂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以便让他蓄积力量,继续上路,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美好地方。

第三、知人论世是鉴赏评价作家作品的最基本的方法,要理解作品,对作家及其创作情况作一些了解是必要的。我利用信息技术的有力条件,把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相关背景呈现在课件上,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贴近诗歌的内涵。

所以,虽说声音、画像是“最直接”“最有力”的,但缺少了对诗歌情感内容的把握,这种直观的感性认知也是浮于诗歌之上的。我们应该有效的运用多媒体声像,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诗歌,把握情感,千万不能喧宾夺主,而是要巧妙的达到锦上添花的功效。

3.融合点:进入诗乐的世界

乐与诗歌有机融合,成为一体。既能丰富诗歌朗诵的听觉效果,又能促进学生借助音乐理解诗歌的情感变化,借助诗歌品味音乐的优美旋律。语文学科尤其是诗歌类教学内容的丰富情感特征给课堂提供了一个借助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环节的平台。但要达到诗与音乐的融合,需要对诗歌情感内容节奏韵律有清晰而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音乐的节奏是抽象的,纯粹声音节奏所唤起的情绪大半缺少情感附着的对象,所以叵没有明显固定的内容支撑,那音乐的直接情绪影响往往是短暂化形式化的。而诗在声音节奏韵律之外尚有文字意义,而文字意义能够托出具体情境来。因此,诗所表现的情绪是有对象的,具体的,有意义内容的。基于诗歌文字表意基础上的朗诵与音乐的有机融合,能够营造出更加丰富隽永的诗乐世界。

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对《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进行一系列的研习,通过“品读意象”、“借助对比”、“知人论世”、“联想想象”等方面,深入全面地把握华兹华斯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完成了诗歌文本的学习后,我在课堂上设计了第二次配乐朗诵,不过主角换成了学生。在如丝绸般华美流畅的配乐声中,学生完全走进了本文,走近了华兹华斯。呼吸的长短起伏、字音的缓促轻重、节奏的明快凝涩、情感的回旋往复,学生对《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以优美的朗诵全然呈献在课堂。

4.升华点:深味诗歌的情感

在学生创设与参与的诗乐世界体验环节之后,我发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把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这样,我在下一环节设计的两个探究活动,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层次解读,启发学生理解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共同探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个性,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文化积淀,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相较于外国诗歌、华兹华斯而言,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对陶渊明十分熟悉,因此我选择学生已学过又最能代表陶诗风格的一首诗《饮酒?摇之五》入手,用课件展示陶的这首诗,并有意识的用了一幅与诗歌内容意境相匹配的极其朴素清雅的水墨画。通过相互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菊”与“水仙”独特的文化内涵,华兹华斯、陶渊明个人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而探究华兹华斯与陶渊明“一种爱心,两样情怀”的自然之情,让学生了解正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个人思想的差异性,使得中西方文化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认识和发展规律,“用教材”打开一扇中西比较文学的窗口,让学生自由地惬意地徜徉于知识的天空。同时,我尊重、鼓励学生个性化理解,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篇4

春天,家乡的麦田呈现出一片绿油油的景象,小草顽皮的探出小脑袋,好奇的望着四周,小树也吐出了嫩绿的稚芽。燕子也从南方飞了回来,停落在电线上,叽叽喳喳的讲述着什么不平凡的遭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家乡美景作文600字大全,供大家学习。

初三家乡美景作文600字大全1有一处地方,四面环山,郁郁葱葱。五彩的花儿遍地开放,嫩绿的稻谷仰头微笑,您猜那是哪儿?那就是我外婆的家乡。

放眼望去,四面的青山如屏障一样,挡在了前头;又像虎背熊腰的大将军,守卫着家乡;更像连绵不断的巨龙,平卧在家乡肥沃的土地上。那高大笔直的桉树,一排排,一行行,直立在山上,给人亲切的感觉。叶儿沐浴着春光,汲取着精华,舒展而开。一叠叠,一丛丛,密密麻麻,给单调的山体披上了一件翠绿的外套。一阵风袭来,树枝轻轻摇曳,此起彼伏,活像翠绿的波涛。鸟儿在树枝上高歌,青蛙在树林中跳跃,给青山平添了生机。

山脚下,一片碧绿的稻田更令人赞叹不已。瞧,嫩小的稻子兴高采烈地探出头来,迫不及待地观赏这美丽的新世界。稻子们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她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用自己微小的一点绿,织出了一张美丽的“绿毯子”。农民伯伯挥动手中的镢头,无私奉献,像蜡烛似春蚕,让自己的勤劳化成人们的丰衣足食。他们挥汗如雨,精疲力竭,却依然不肯休息。尽管豆大的汗珠源源不断地流下来,却毫无怨言。我猛地想起了大诗人李绅的着名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他们不再只是农民,他们是灵魂工程师,用他们的撅头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咚——”,我闻声望去,只见水塘里仙女散花,水花四溅——原来是鱼儿们在跳龙门。我情不自禁地走了过去,想欣赏那美丽的池塘。一路上,花团锦簇、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红的、黄的、黑的……五彩缤纷,泌透心脾。转眼间,一块“镜子”呈现在我眼前。池水清澈见底,天空映照在上面,蓝蓝的;云朵映照在上面,白白的;树木映照在上面,绿绿的。鱼儿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一队队、一群群,数不胜数。鱼儿、池水、倒影交织在一起,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啊,我爱家乡,我爱家乡的青山,我爱家乡的稻田,我爱家乡的池塘,可我更爱那勤劳朴素的农民伯伯!!

初三家乡美景作文600字大全2正月就立春了,家乡的天气却总阴沉沉的,北风还是呼呼地刮着,呼啸着从这卷到那,阴雨绵绵,温度一直在零度到几度之间徘徊。人们都在边呵着气,边跺脚地诅骂这阴冷的天气。

其实这个时候,田野里的油菜花,家中的水仙花和山坡上的茶花正在喷芳吐香。瞧!田野中的油菜花泛起阵阵金色的浪花;家中的水仙花婀娜多姿,娇小动人;山坡的茶花犹如守护着大地的白雪公主,穿着绿色的裙子在寒风中跳舞,它们就是春的使者。

“轰——”一阵闪电划破天空,紧接着,雨水倾盆而下,人们都说:“春雷响,万物长”,可不,一个笋娃娃从地里冒出来,不到两秒钟,又一个笋娃娃钻出了地皮,一瞬间,山坡上长出了几十株小笋。一些树木也抽出了新芽,家乡有一种椿树,老百姓最爱把椿树的新芽炒蛋吃,叫“椿尖煎蛋”,香喷喷的哟。

雨水过后,田野里的青蛙“呱呱”直叫,小鱼也忙着产卵了,树上的麻雀又叽叽喳喳起来,燕子重回到屋檐下的老窝,还时不时地停在电线杆上。成群的蜜蜂跳着欢快的8字舞,忙着采蜜,家乡的蜂蜜十分有名,因为甜纯远销国内外。

一转眼,三月三,这时小孩子们就可忙了,可以钓鱼、摘草莓、放风筝,找荠菜,可我最喜欢和爷爷奶奶去采野蒿。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到长满野草的小河边采摘蒿的嫩叶,采到一大袋子后,爷爷把它洗干净,煮烂,捣碎,然后再和上糯米粉蒸熟,就是“蒿饼”了,爷爷经常一边吃,一边笑眯眯地对我说:“劭毛头,知道不?纯天然绿色食物哟,没有农药的”。

桃花、梨花、杏花相继开放,“桃花岛”是人们郊游的好地方,坐在桃树下,品尝着山野小菜,欣赏着漫山的桃花,困了就在吊床上打个盹,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啊!

春,真的来了,带着山野的花,山野的草静悄悄地来了,这就是家乡的春天——“野味”十足的春天。

初三家乡美景作文600字大全3那是一个春天的周末,风和日丽,爸爸妈妈带我回老家。我可兴奋了,因为我又可以欣赏到家乡的美景啦!

刚到老家,爷爷就走过来亲切地说:“江姗,又回来啦!现在是春天,爷爷带你去欣赏不一样的美景!”说完,拉着我的手往外走。“那咱们现在去哪里?”我好奇地问道。爷爷没有回答,拉着我走向一条小路。很快,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梯田,在城市里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梯田,梯田上种满了茶树。我弯下腰仔细地研究起这不起眼的叶子,摸摸绿油油的嫩嫩的茶叶。

心想:这么普通的叶子竟能泡出那么香的茶!看累了,我就坐在缀满野花的草地上,忽然看见了山脚下有一条小河。我赶紧跑下山,来到小河边。小河的水是那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水是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水里畅游的小鱼;水是那样凉,凉得把手伸进水里,一下子就缩了回来。这条美丽的小河静静地流淌着,只有偶尔会有一条小鱼游上来吹个泡泡,或者几条小鱼打架时荡起的波纹,可这波纹很快就平静了。

突然,我的视线又被河对面的一片金灿灿的海洋吸引了。“爷爷,带我去那边吧!”我们听着水声,走过了一座小拱桥,来到了对岸。“哇,这么多油菜花!”在阳光下,黄色的油菜花,闪闪发光,金灿灿的一片,真像一条地毯。这条地毯是春姑娘亲手织的,是送给大地爷爷的礼物。油菜花的花瓣像是一只只黄蝴蝶在翩翩起舞,引来了成群的蜜蜂来采蜜呢。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油菜花,穿着金黄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跳起了属于油菜花的舞蹈。金黄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大片的油菜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蜜蜂飞过来,告诉我采蜜的快乐,蚂蚁在脚下爬过,告诉我搬家的辛苦……

“姗”爷爷的说话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连忙走到爷爷身边,“油菜花不仅好看,菜籽可以做成菜籽油,有润燥杀虫、软化血管、延缓衰老的功效,营养很丰富。但由于产量低,所以价格高”我不由地赞道:“哇,油菜花真是全身是宝啊!”

很快,我们又要回福州了。这里虽然没有城市的热闹繁华,但有着安静美丽的乡村美景,更有让人舒畅的清新空气。

初三家乡美景作文600字大全4我的家乡在绍兴茅洋,一个有着“文明乡村”、“美丽乡村”称号的村庄。村前有着一条又宽又阔的大河,这条大河是杭甬运河。每天早上,都能看见几艘船来来往往地开过,还有几艘小船在捕鱼。

春天,这条大河成了人们钓鱼的地方。早晨,几个路人到这里来钓鱼。他们一钓到鱼,就说:“哟,我钓到鱼了!”他们钓的鱼差不多都是又大又漂亮的鱼。一看到他们水桶里的鱼,就会情不自禁地说起:“哟,钓到了那么多的鱼啊!”

夏天,这条大河成了人们游泳、洗澡的地方。大河的水又清又凉,让人说得很舒服。一到下午,几个男孩就马上就跳进大河去洗澡。大河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几个大人还在一起比赛潜水,有的还给大人打气、加油呢!

一条宽阔、平坦的马路贯穿全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条宽阔平坦的道路,连开堂都平平整整、干干净净。每天都有人来打扫,把弄堂扫得干干净净,每家门前都有一个垃圾桶。每当我走在这条马路上,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愉快。

家家户户门前都有着一个美丽的花坛。花坛里种着:石榴、茶花……花坛外面种着又高又大的香樟树,还有些叫不出来的树,有的人家还种着葡萄树、梨树、樱桃树。现在正是美人蕉开花的季节,一片大红,让人看了很兴奋。石榴花也开了,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树枝上,非常可爱。再过两、三个月,就变成了红红的大灯笼,还可以吃。

我的家乡,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着一道独特的风景。

初三家乡美景作文600字大全5提起家乡汨罗,几乎全球所有的华人都知道这是端午节的源头,龙舟的故乡。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农历五月初的一个下午,一个英勇而悲壮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我的家乡汨罗江畔投江自尽了,你知道他是谁吗?那就是——屈原。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被几经流放的屈原,辗转到了汨罗这一带。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口里还吟诵着诗句,这时的他已经听到了楚国被秦国灭亡的消息,悲痛万分,“洗头能洗落头发的灰尘,洗澡能洗净全身的污垢,但是我这被奸臣诬陷的心,又有什么来跟我洗净呢?我只能用这滔滔江水来洗清我的清白啊!”于是他怀着悲愤的心情,抱着沉重的石头,永远离开了他的祖国和人民!

这时突然狂风大作,闪电雷鸣,江水逆流。附近的百姓知道出了事,闻讯赶来,看见大家尊敬的三闾大夫的尸体向上游漂去,人们一面用竹筒装上大米,丢进江里。一面奋力地划着小船去抢捞屈原的尸体。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五月五日端午节,每年的这一天江上彩舟如梭,岸上游人如织,热闹异常。

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人们在玉笥山顶建起了屈子祠,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屈子祠,树木葱茏,屈原铜像雄伟高大,祠内有树龄在300年以上的桂树多株,每逢中秋节,黄、白花盛开,馨香四溢,令人陶醉。建有独醒亭、骚坛、濯缨桥、桃花洞、寿星台、剪刀池、绣花墩、望爷墩等纪念屈原的古迹,俗称玉笥山“八景。

篇5

关键词: 诗歌选材 课堂教学 考核方式

1.引言

“英语诗歌选读”是英语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知识选修课,我国大部分院校的英语专业也都开设有这门课程,但很多学生却对英语诗歌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动力,诗歌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是与人们对文学课的偏见有关。当前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盛行,这种思想也影响到了学生,他们选课、学习的唯一准则是是否实用,他们重语言、重文化,然而却轻视作为语言文化主要载体的文学,当然诗歌这种纯文学课程就更不例外了。其二,与教师处理这门课的方式有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逐首分析诗歌,将诗的意思告诉学生即可,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形成了讲座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理想的英语诗歌教学是要让学生自己进入到诗所创造的想像的世界中去,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层次从‘内部’去赏析和体验一首诗歌,享受诗歌带来的美感和乐趣”(闫建华,2004,(3):64)。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拓展英语诗歌教学的思路,比如可以寻求诗歌与文化的契合点,使学生看到英语诗歌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另外,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lecturer),更应该是学生的助手(helper)、学习的促进者(facilitator)、学生的咨询者(consular)(Richards & Rodgers, 1986: 77-78)。本文作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诗歌选材、课堂教学、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诗歌教学进行探讨,以期对英语专业诗歌教学有所帮助。

2.诗歌选材

目前出版的英语诗歌选读教材或读物多达数种,按选材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按照年代顺序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著名诗人的诗作,这是最普遍的一种;二是按诗歌主题分类取材,如刘守兰教授编著的《英美名诗解读》(2004);三是按英诗要素取材,如陆如钢教授编著的《英语诗歌欣赏》(2007),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4年引进出版的Cleanth Brooks和Robert Penn Warren合著的Understanding Poetry(《理解诗歌》)。这些教材各有各的优点,为我们教授英诗选读课的教师带来了很大方便。然而,笔者认为英语诗歌选读课的取材还可以拓展思路:除了英语诗歌外,还可以加入汉语诗歌的内容,让学生们在比较中学习,体会中西方诗歌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因为英语诗歌选读课作为一门专业知识选修课,除了让学生们了解英语诗歌的要素和基本的欣赏技巧外,还应当起到陶冶性情、了解文化的作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原则,即:“专业课程教学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专业课程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鉴于此,笔者在讲授这门课的时候,在选材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按照诗歌主题选材,如爱情诗、友情诗、自然诗、政治诗、哲理及其他诗等。教师选编,同时也让学生们自己搜集同一主题的代表性诗作,既有英美诗歌,又有中国诗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中西方诗歌的相似与不同,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差异。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学生们都有阅读和欣赏汉语诗歌的基本经验和能力,如先调动他们欣赏汉语诗歌的体验,再使之自然过渡到英诗欣赏中去,会大大减少他们在阅读英诗时的畏难情绪。第二,学生在学习了如何欣赏英语诗歌的同时,还通过中英诗歌的比较了解了中西文化差异,一举两得。

当然,按这种方法取材也有一个应该注意的问题,那就是所选诗歌特别是英语诗歌要具有代表性,既要体现英语诗歌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还要体现英诗有的语言特质:如格律、意象创造、辞格使用、语音特点等,要在按主题讲授诗歌的同时,能将英语诗歌的基本知识(如:什么是诗,英诗的特点,英诗形式的发展,英诗的分类等)和欣赏技巧(格律分析、意象创造、辞格使用、语音特点等)渗透进去。

3.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组织原则是: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读懂和欣赏英文诗歌,进而探讨诗歌背后特定的人文情怀;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比较,发现中西方诗歌的异同,进而体验文化的异同。为此,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活动和问题,处理好示范讲解与讨论引导的关系,并借助多媒体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1 示范讲解。

虽然汉语诗的引入调动了学生兴趣,但在过渡到英语诗歌欣赏时学生仍感到很困难。这是由于英语诗歌无论从语言还是从文化背景上都明显不同于汉语诗歌,学生们阅读经验有限,对英语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技巧都不太了解。因此,在初始阶段,教师对英诗知识的介绍和具体诗歌的示范讲解是十分必要的。

在诗歌课上,教师最好先把英语诗歌语言上的特点介绍给学生,比如语法上的不规范现象,如:倒装、省略、跨行等,引导学生渐渐适应这些特点。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对一些诗的示范讲解,从语法、意象、音韵、修辞、主题等不同层面入手,将自己欣赏诗歌的步骤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

下面笔者将以丁尼生的“Break, Break, Break”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 ′| ′

Break, break,break

ˇˇ′|′ ′ |ˇ′

On thy cold grey stones, O Sea!

ˇ ˇˉ | ˇ ˇ ′| ˇ′ˇ

And I woul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

ˇ ′| ˇ ˇ ′ |ˇ′

The thoughts that arisein me.

′ ′|ˇˇ ′|ˇˇ′

O wellfor the fisherman’s boy,

ˇˇ′| ˇ ˇ ′|ˇ ′

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at play!

′′| ˇˇ ′|ˇ ′

O wellfor the sailor lad,

ˇˇ′ | ˇˇ ′ |ˇ ˇ ′

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on the bay!

ˇˇ′ |ˇ′|ˇˇ

And the stately shipsgo on

ˇˇ ′ | ˇ′ |ˇˇ ′

To theirhavenunder the hill;

ˇ′ |ˇˇ ′|ˇ ˇ′ |ˇ ′

But O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ed hand,

ˇˇ′| ˇˇ′ |ˇˇ ′

And the sound of a voice that is still!

′| ′| ′

Break, break, break

ˇˇ′|ˇˇ ′|ˇ ′

At the foot of thy crags, O Sea!

ˇ ˇ ′|ˇ ′ |ˇˇ′ |ˇˇ ′

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that is dead

ˇ′ |ˇ′| ˇ ˇ′

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

在讲这首诗时,我先将阅读诗歌的几个基本步骤告诉学生,然后一步步引导、一步步分析该诗的意蕴。

第一步,通读全诗,扫除生词障碍,体会全诗的基调。

第二步,找出一些关键的词或诗行,领会诗歌所传达的基本观点或感情。

第三步,逐一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等,进而印证这种感觉。

第四步,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加深理解。参考资料包括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他人评论等。

第五步,运用想象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玩味诗歌的神韵,并熟读甚至背诵该诗。

对于前两个步骤的要求,学生们读几遍诗后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全诗的基调是比较哀伤的,学生们在教师的提示下也能找出使自己产生这种感觉的关键词和诗行,比如“a vanished hand”,“a voice that is still”,“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接下来,教师就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诗中出现的意象或意象组合,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里面出现的各种意象,然后请学生描绘一下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诗人站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听到巨浪“拍击灰暗阴冷的岩石”发出的巨响,心中涌起难以抑制的“思绪”;“渔家兄妹”在“嬉戏”,“年轻的水手在歌唱”,海上的“船只在平稳地驶向港湾”,可是诗人置身这样欢快的情景并不快乐,他在深切怀念那“业已沉寂了的嗓音”,想再次触摸到“那只消逝了的手”,重温过去的“美好时光”,可是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

再来看诗歌在用词和韵律上的特点(我们仅以第一、二诗节为例),整首诗除了第三、四诗节的第三行是四音步诗行外,其他均是三音步诗行,主要节奏形式为抑抑扬格和抑扬格。

诗的第一行以三个重读单音节词“break, break, break”开始,形容波浪撞击岩石碎裂并且发出巨响,同时也暗示诗人由于对亡友的思念,心都碎了。第二行以轻快的抑抑扬格起步,紧跟一个重重的扬扬格,似乎在形容迅疾翻滚的波浪突然撞到了灰暗冰冷的岩石上。而且这两行大部分音节都是双元音和长元音: /ei/,/ai/,/?藜u/,/i?蘼/,暗示出诗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沉痛,恰似一声声发自心底的叹息。后面两个诗行是一个意群,中间没有停顿,使得节奏再次加快,仿佛诗人沉痛的思念之情像波浪一样在翻腾,难以自制。

第二诗节以抑抑扬格为主,节奏轻快,正好与渔家兄妹和年轻水手的快乐轻松相吻合,但本节的第一、三行的两个重读词“O well”又不得不使人感到诗人内心的沉痛,渔家兄妹和年轻水手的欢乐与诗人的沉痛形成强烈的对比。

实际上,这首诗发表于1842年,是悼念亡友亚瑟・哈勒姆(Arthur Hallam)的。哈勒姆是丁尼生在剑桥大学的同学,是他的挚友,也是他妹妹的未婚夫,对丁尼生的创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可是很不幸,他于1831年在去维也纳的旅途中亡故。丁尼生万分悲痛,永远地怀念他,还于1850年发表了悼念他的长诗《悼念集》(In Memorial)。

学生们了解了诗的创作背景后,对该诗的理解就更深刻了。接下来就是玩味、欣赏阶段了,给学生们时间让他们静静地去展开联想,尽情体味诗歌带给他们的美好享受;另外,朗诵也是欣赏诗歌必不可少的一环,学生们可以借助于英诗音韵方面的知识,更好地朗诵诗歌,朗诵其实也是再创作的过程,学生们会在朗诵中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大大地激发出学习诗歌的热情。

3.2 适当引导。

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了一定的英语诗歌阅读体验后,教师讲解所占的比重就应该减少了,这时教师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引导上,只讲解一些必要的背景和典故。实践证明,在教师适当的指引下,学生们是完全有能力理解和欣赏英语诗歌的,教师要动脑筋设计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堂活动,并且提出难易适度、循循善诱的问题让大家思考和讨论,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这样,学生会逐渐学会欣赏英文诗歌的基本技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如何使学生通过中西诗歌对比的学习来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背景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为此,可以将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引入进来,“平行研究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平行研究不仅注意到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似和相同,也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异,它的重点是发现和辨析这些相同和相异,通过异同比较来发掘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文学的共同规律及它们各自的民族特性”(陈, 1997: 67)。

在这方面,笔者也做了一点尝试。首先,笔者比较注重作品的时代背景,在讨论诗歌时,经常将作品置于大的时代背景中去,让学生了解作品与历史的关系,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时代精神。其次,对同一主题的诗歌,笔者经常引导学生从中西诗歌的内容、思想和表现方式等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使之体会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比如在爱情诗部分,笔者选择了中英情诗中的一些名篇,分别表现了爱情生活的各个阶段,如相思,求爱,约会,赞美爱人,婚姻受阻,离别,负心,悼亡等。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分析、比较,总结出了中西方在表达爱情上的不同,比如:从内容上看,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而中国古代爱情诗则着重表达与妻子(恋人)的相思离别,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爱情表达方式上看,西方爱情诗大多直率、热烈、奔放,而中国爱情诗则比较含蓄、委婉,注重借景抒情;另外,西方诗大多体现出一定的基督教思想,特别是对来世的信念,所以即使是悼亡诗(学生们比较了苏轼的《江城子》,弥尔顿的“梦亡妻”-“On His Diseased Wife”,以及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To Annabel Lee”),也蕴含着向往天堂生活的乐观情绪,而中国的爱情诗则缺乏这样的宗教成分,表现出非常现实和现世的特点,所以悼亡诗多是彻痛彻悲的。虽然有些观点已在朱光潜先生的《诗论》里得到了比较明确的论述,算不得新颖,但这是学生们自己的总结,就显得十分可贵了。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自己课下阅读,探讨其中的原因,然后安排一些学生给班上同学做讲座。比如有的学生做了关于中国儒、道、佛学的讲座,还有的学生做了关于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对西方人文思想影响的讲座,虽然很简短,且涉及的方面有限,但十分精彩,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3.3 借助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诗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它兼有音乐和图画的特点,这两方面的美感特质单纯靠语言的讲解有时难以尽言,多媒体的音、视频手段则可以对此形成有益的补充。教师应充分挖掘多媒体在英语诗歌教学中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比如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诗歌的朗诵录音,比如英美等国的朗诵专家的录音,以及诗人本人的朗诵录音,英国著名诗人Wystan Hugh Auden和美国著名诗人Robert Frost等都曾亲自朗诵过自己的诗歌。

另外,网上还可以找到很多演唱出来的经典诗歌,比如William Butler Yeats的“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和“When You Are Old”, Robert Burns的“Auld Lang Syne”和“A Red, Red Rose”等诗歌曲目旋律都很优美,且融入了歌唱家倾心的演绎。在学完一首英文诗歌后,再来听一下美妙的歌曲,那将是何等美妙的享受啊!

除了播放诗歌朗诵和诗歌歌唱曲目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诗中的意象图片,比如在讲华兹华斯的“Daffodils”一诗时,就可以展示一下水仙花的几组图片,学生们会马上对诗歌中的中心意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很快能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当然,在诗歌教学中,还是应以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为主导,多媒体只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辅助手段,万不可喧宾夺主。

4.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既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又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因此,对这一环节的把握也应该加以重视。长期以来,大家都在沿用比较传统的两种方式:试卷形式和论文形式。

这两种考核方式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方面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学生针对这两种考核方式渐渐形成了两种消极的应对措施,即:考前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上网搜索东拼西凑以应付论文,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使考核失去应有的意义。

鉴于此,笔者认为,考核方式可以不拘泥于以上两种,完全可以多样化;比如:诗歌背诵,写读后感,写诗歌评论,进行诗歌翻译(中西诗歌互译),诗歌创作,等等。

另外,还可以加大平时考核的比重和力度,甚至平时的考核成绩可以作为这门课的结业成绩,但要保证平时考核的数量和质量。这样,考核就可以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随时检验,时刻督促学生学习,而且学生也能很快得到反馈,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同时这也有利于形成教研结合型的教学模式。比如,通过让学生经常翻译一些诗歌,既可以加深他们对诗的理解,又能增强他们的成就感,提升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有些学生的译作确实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长年教授“英语诗歌选读”课的教师可以将历年优秀的学生译作汇编成册,予以出版,这将是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同样,诗歌评论和诗歌创作均可以采用类似的做法。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做些汉诗英译的练习,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励他们成为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文化使者。

5.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教授“英语诗歌选读”这门课的过程中所做的几点尝试和探索,总的目标是希望学生既能从中学到一些关于英语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技巧,又能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为此,无论是在诗歌选材、教学,还是在考核形式的选择上,教师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时刻注意鼓舞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鼓励研究型的学习,使他们看到学习诗歌的意义和价值,真正培养起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ack C & Rodgers, Theodore 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A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M].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2]陈,孙景尧,谢天振等主编.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