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复习范文

时间:2023-03-17 14:3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历史复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一历史复习

篇1

关键词:历史 复习课 建议 基本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潮流推动下,各个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努力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一些知名学校已经初见成效。我校在国家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把以往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积极推行课程改革,努力打造“2+1”课堂模式,成果显著。经过一年半的模式变革,各学科新课的演绎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可是在复习课、习题课方面,具体的操作方式以及最终效果,我们仍然在积极思考。对此,本人结合近两个月的复习经验,对高中新课改模式下的复习课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历史课和其他学科相比较,在三维目标的体现上,更加的注重了情感价值价值观的培养,是现在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媒介。和其他学科一样,历史的新课中,预习、导课、小组讨论、展示、点评、当堂检测等环节在新课的演绎上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而复习课则要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深化,深挖教材的深度,完成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突破,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穿线、整理成体系。另外一些习题课还要注意试题考察的角度、解题的技巧和方式方法。 因此,我认为复习课的难度较之新课更大。

其次,虽然我们讲教育的均等、公正、公平。但是为了保障教育成果的最优化,使优生更优、普通提高、待优转化,就必须实行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上,对于我们的现在的学生,我们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等方面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用学生最好接受的方式让他们获取知识,对为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在复习里,最重要的就是夯实基础。在做好基础知识的积累上,习题的训练、做题技巧的指导、成绩的提升才有可能。而对于基础知识比较好的学生,可以着重对他们进行知识拓展的训练。所有,在每节课上,既要有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在基础上进行拓展。除此之外,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待复习课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课堂自我的宏观掌控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做好高一层级学生的引领者,做好低一层级学生的帮助者。以使学生端正态度,克服对复习课的轻视等不良情绪,上好复习课,温故知新,夯实基础,提高成绩。

再次,本人认为复习课应该从以下几个进程推进:

1、课前预习

对于复习课,学生对基础知识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复习课的第一步骤应该是对课堂基础知识进行归纳、积累。这一步一般在课前完成,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黑板默写的方式完成。这一部分主要是勾起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的记忆,为课堂知识穿线。

2、课堂讨论、展示——重、难点突破

在基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利用材料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小活动等方式,对课程的重难点突破,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化对重点知识的认识,突破难点的认知门槛,深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尤其要强调的是:小组的探究讨论题,可以是本块复习的重难知识点,也可以是一套试题的最大失分点,方法形式灵活。

3、当堂训练,及时检查

利用相应的选择题、材料题等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从中获得学生的反馈。这些当堂检测试题的质量一定要和复习的进程相对应。对于基础的历史史实,学生是要死记硬背,但是,如今的考试题目更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的考查,对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方面的能力的考查。因此,及时做题是最快最好检测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方法。通过做题,可以及时 补救学生在知识上掌握不足的地方

4、立意提升

一节课的最后可以对本课的知识体系用结构图、简单的语言等进行进一步归纳总结,归纳一些学法等,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篇2

一、高中物理高考复习的理念

所谓的高中物理高考复习课就是学生面临高考,老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对于物理学习的特点所制定的适合高考复习的课程安排.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的复习,提高学生物理成绩,强化学生对于物理的记忆,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骄傲的成绩.

我国高中物理老师在高考之前对于物理课程的复习都要有科学性,要遵循物理课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在新课程改革下,物理教学不只是传授物理知识,在高考前的物理复习,不仅仅要学生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更为重要的就是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产生新的理解,新的意义.学生在整个课程当中不只是物理知识的聆听者,更多的是物理这门学科的探索者,对于物理知识活动的的组织者.我们的高中物理老师现在的角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在整个物理复习的课程中担任的是学生物理学习的促进者,在高考前的物理学习中要引导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物理的发展,善于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的开放式学习,要善于掌握物理知识的研究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要独立去完成自己的问题以及学习任务,要监督他们完成进度.可以看出,教师由以前的老师讲学生听,以师为主到学生在整个课程中担任主角,老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这样一个角色的转变.

笔者认为,高中物理高考复习阶段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不能只为追求高考物理高分而要求学生,要培养学生的物理精神、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一味的追求物理高分,教出来的学生可能是分数高,但他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数成反比.在整个的高考复习阶段,高中物理老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物理、认识物理以及体验物理,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意识到物理的重要性,让他们在思想上改变对物理的看法,从而从实践中去理解物理,学习物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开放性思维,让他们把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达到学习和生活的双赢.

二、学生对于物理高考复习课的态度分析

高考物理复习阶段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老师要提高高考复习课的效益,学生是他们必须要了解的前提.物理老师只有加强对自己学生的学习物理的态度以及学习物理的知识[HJ1.3mm]背景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对高考物理复习阶段的效益进行分析.

思想决定着行为,如果学生对于物理没有自己一定的认识,那么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是不能学好的,要想学好物理,有一个好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作为高中物理高考复习课的教师,需要知道自己的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的态度,学生学习物理的态度一般由对于物理的认知、对于物理的情感以及对于物理的行为倾向这三者构成的,高中物理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态度,了解之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路,确保每个学生不仅在高考中取得好的物理成绩,而且能实实在在用在生活中.

三、高考物理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以及内容

在高考物理复习阶段,最重要的是复习的内容,物理老师在进行高考复习目标设计时,要多考虑学生的情况,这样才能够让复习的内容更加的贴近学生,适合学生.高中老师进行高考物理复习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到优异的成绩,因此,物理老师在进行高考物理复习时所进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定要有实用性,要用科学的态度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有全面性,统一性,要符合学生物理学习实际情况,不能将学习目标设的太高,学生本来就有高考压力,如果老师设计的课程目标让学生觉得有压力,不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物理教师在选择物理教学的教学内容时,要特别注意要选择具有科学性的,基础性的,让学生可以接受的内容.进行高考物理复习时,物理老师一定要注意知识与认知的结合,要将所有的知识关联起来,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基础的应用到巩固的应用,由具体的知识到抽象的物理知识.老师在进行高考物理复习时,还要特别注意,要将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关联起来,学科与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科之间相互沟通,我们的物理老师要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方位的提高我们学生的高考能力.

四、提高高中物理高考复习课效益的措施

篇3

重庆市明年高考就将面对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等三大版本。而且高中历史教材与初中历史教材在呈现形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一改过去通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变成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专题史,依文明史观把历史划分成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大块,分别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三大专题;并且在课程的设置上分成三大必修和六大选修教材。最为重要的是本轮课改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课改理念,比如,转变传统的教材观,要从以前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由一种使用教材的静态过程转变成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特别是在课程目标上提出了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级目标,课程标准是新高考的核心,课程理念是新高考的灵魂,课程目标是新高考的取向。所以,以上这些新变化将给高考历史备考提出新的要求。那么,在历史课改“一标多本”的背景下,怎样来复习备考,特别是怎样来累积历史主干知识,我认为正确把握“宏观知识”将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那么,什么是宏观知识呢,宏观知识就是指按照历史的时序性或因果逻辑性所形成的宏观知识体系或者知识架构,它超越了孤立的单个主干知识点,一般体现为单个知识点按一定规则的叠加。

为什么宏观知识的把握在课标历史高考复习中如此重要呢?首先是基于“一标多本”的教材现实。课标始终是复习的中心和灵魂,高考备考必须在课程理念的引导下,依据课程标准来整合教材;其次是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尽管当前多种版本并存,但学生面对的始终是单一教材,而不同版本史实呈现差别较大,即使同一史实的叙述也详略各异,表述有别。所以学生在知识的累积过程中需要搭建主干知识的架构,而不必在太细、太偏、太怪、太难的具体单个知识点上打转;最后是基于课标历史高考的实际。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都要在课标历史高考中彰显,可新高考测试的有效度取决于学生学科思维与学科涵养的高低,而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科素养的形成要依托基本主干知识,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宏观体系上来更加优质高效的把握主干知识。

那么,在新高考的复习备考中如何来把握宏观知识呢?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复习备考做法谈一点浅见。

首先,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宏观知识就是教材前面的目录。目录中有单元与课,再把每课的目加上去,就形成单元、课、目的三级体系,这样的体系时序性很明确。当然,这种目录结构必须用历史课标的内容标准来优化,才能提高适用效度。

其次,课标历史三本必修教材都自成体系,自成专题,比如必修一为政治文明历程,讲述人类古今中外在政治领域的发展历程,其核心为制度文明,由此可据此建构如下宏观知识框架:

最后,在具体的复习工作中,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创新宏观知识。比如,可用一个事件的内在逻辑结构来建构宏观知识,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原因)-为什么能开辟新航路(条件)-怎样开辟新航路(过程)-新航路开辟有什么价值(影响);可用一个事件与其它事件的关联建构宏观知识,例如,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的影响:(如下)

篇4

关键词:高效课堂;环节;模式

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要学生能自己做的教师就要敢于放手,还课堂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动脑、动手,发挥自主能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教学投入与产出都高效的目标。由此可知,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而这也正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件非常现实而棘手的问题。高三的一轮复习是对高一高二所学知识的回顾和总结,更是要为二轮能力提升打基础的阶段。一轮复习中涉及知识多、内容广,既要扎实基础又要突出能力,且时间短、任务重,如何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呢?我想高效课堂是其唯一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捷径。为此,我在深入课堂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思索和改进,提出了以下一轮复习的高效课堂模式,并在实施过程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首先教师在一轮复习课程规划中要有全局观,以章节为单位,确定章节的学习目标,再把该章节知识内容划分为几个课时,确定好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目标及效果。针对每个课时实施如下教学模式。

环节一:高考真题领航(用时5分钟)

课堂组织形式:2+1高考真题呈现。选择具有典型性,能突出主干知识的两道选择题和一道非选择题。同时,提出问题“试题考查了什么知识点,以什么形式考查的?”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并作答。

高考真题具有典型性、严谨性,能突出主干知识,用这样的试题引领学生去思考问题既能让学生早一些接触高考试题,揭去高考试题的神秘面纱;更能让学生明确本章节内容高考考什么,怎样考;此外还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离高考的标准还有多远,做到知己知彼,明确课堂学习目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将学习活动变成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在引导学生构建做题的思维过程,即看到试题后首先不是忙着做题,而是要思考出题者的意图,即试题考查的知识点。

环节二:基础知识再现(用时25分钟)

让学生储备扎实、完整的基础知识是我们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然而一轮复习所学内容都是在高一、高二已经学过的知识,如何用旧知识上一堂新课,让学生既有熟悉感(快速激起学生的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又有新颖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学习兴趣),要达到这一效果,上课的基本原则是:较为简单的、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知识教师不讲;重点、难点要精讲且要做到讲练结合;课堂组织形式要多样(或以练带讲,或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学生参与课堂方式也要多样(可独立思考学、合作学习交流、优生给其他学生讲解等)。要实现课堂效果最大化,结合学生学情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实践中发现琳琅满目的教辅材料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与学生的学情不相适应,而一线教师要真正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情,编写有针对性的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辅助他们有目的地听课,这既避免了教辅材料的不足,也实现了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环节三:真题解析(用时10分钟)

对环节一的高考真题进行解答。基本过程分三步,一是引导学生审题;二是解题方法技能点拨、答题模板的建立并引导学生做答;三是展示标准答案并对答案进行简析,提出规范答题的要求。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传授学生解题步骤、解题方法技巧、答题模板及答题规范。而这些内容以往是在二轮复习或考前才给学生集中讲解的,现在把它们穿插在一轮复习的每一章节每一堂课上来讲,一方面能让这些方法、步骤和规范成为一种答题习惯,自如地应用于以后的每次练习与测试中,同时也能让各种题型的答题模板少量分散记忆积累,积少成多,到二轮复习时也可减少学生的负担。

环节四:课堂达标检测(用时5分钟)

课堂达标检测,是高效课堂的必备环节之一。根据课堂时间和高考题型设计2+1(两道选择题加一道填空题或一道简答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直接检验课堂效果是否达到高效。高考是高三教学的唯一指挥棒,选择与高考题型和考点对应的课堂检测题进行检测,既是对学生课堂掌握知识的反馈,又是教师对知识的提炼、拓展和升华,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及时进行教案调整和补充,为课堂教学积累经验教训等素材。

环节五:课后自主进行知识网络构建

为什么要进行这一环节呢?主要是因为,如果不重视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梳理,学生所学知识就是繁多而散乱的,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长效记忆,也不利于整体知识网络构架,自然在解题时就不能形成整体的构思,也不能深入理解高考典型题型的思维方法。然而,仅凭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网络,学生往往难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课堂上讲了,为什么学生一遇到试题就不会了呢?”这是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的困惑,究起根源实际上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并没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要实现这一内化过程,关键仍要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参与到学习中。而课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知识网络构建正是实现知识内化的关键环节,学生在自我总结、归纳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会主动地去通读课本,回顾课堂所学知识,并把这些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记录下来,实现了积极参与,从而使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并储存在大脑中。

本环节需要注意的两点:(1)许多同学在刚开始进行知识网络构建时往往会无从下手,此时教师需要在一开始就进行指导,或给出其他章节的知识结构实例让学生仿做;(2)一定要及时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否则这一环节也将流于形式,达不到内化知识的效果。

通过五个环节的学习,在课堂上做到了学习目的明确,知识点落实到位,注重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的引导,且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实现了课堂的延续,引导了学生自学,最终实现了课堂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5

一、认真研读教材,适当参考别人的经验

在课程标改革之下,出现“一标多本”的现象,除人教版之外,还有苏教版、岳麓版。为了更能抓住知识复习的核心,我尽可能把各版本的教材都放到一起,查阅本知识体系,比较其中的异同,找到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历史教学知识。我始终认为只有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才能教会给学生。否则以己昏昏,焉能使学生昭昭。除此之外,我还查阅了这方面相关的书籍、注解,和其他教师在上本单元时的教学设计和课件,从中汲取上课时所需要的新理念和好的处理教材的方法。在认真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有些上课的思路就慢慢地清晰了。比如,我在看其他教师的课件过程中就发现,他们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较少,尤其是学了本单元知识对于学生有哪些积极的意义方面谈得不多,我想或许可以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

二、从“注重强度”到“注重效率”

实践证明,单靠延长学生滞留学校的时间、加班加点、加大学生学习强度,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科学备考、注重实效才是取胜之道。如何提高效率?一是要通过对课标、考试大纲和多种版本教材的研究,从中发现、提炼核心知识点、主干知识。二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复习课要注意精讲多练,“精讲”要讲得必要、讲得明白、讲得精彩,“多练”要强调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使课堂充满探究的氛围。三是要加强学生考试技能的培训,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的训练。为此,要求学生做到:其一,严格按照答题纸的注意事项和要求作答,特别是不要超出答题区域;对应好答案与设问的顺序,以防颠倒错位。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①②之类序号分隔,使要点突出,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整齐洁净。书写字体要大小适中,防止过小或过大。其二,答案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2个要点,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用史实说话,避免文学化语言。

三、从“闭目塞听”到“关注热点”

以往,我们经常用“以不变应万变”、“以本为本”的态度对待各种热点问题,两耳不闻窗外事,照样能指导学生参加高考。新课程背景下,这种态度显然是不对的。热点问题是历史命题不可回避的兴奋点,热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桥梁”,它能充分体现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寻找热点要注意把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联结点(切入点)。具体地说,要求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就某一热点问题,研究其可能从哪些角度设问,涉及哪些知识点,怎样规范答题,切忌泛泛而谈、过于空洞抽象。要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并设计成具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以热点问题为背景的试题,其设问的角度大都很小、很具体,这就要求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

热点问题除了我们平常所讲的“社会热点”外,还应包括“学科热点”。关注“社会热点”要结合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当今世界各个方面。关注“学科热点”,要结合学术研究动态、课程改革动态、高考试题研究等方面。关注“学科热点”时要注意:一是学术动态要与历史教学实际适当联系;二是课改动态要与教育法规相结合;三是试题研究要与新课程改革省份高考试题特点相结合。

四、关注课的导入

导入犹如戏曲表演中的锲子,锲子的好坏关系到整个戏曲演出能否成功。一节课的导入亦是如此,导入是否精辟、恰当、合适,关系到能否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思想,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有些教师平时上课就不是很关注或不关注,更何况是复习课,往往上课是就一句话:“今天我们来复习××。”“今天我们来学习××。”等等,然后直接上课。这节课学生本身就关注不够,再加上知识点不易掌握,势必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必须一开始从气势上就让学生引起共鸣。

五、注重复习方法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中历史知识的理论性和实用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偏重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什么办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高中学生历史复习的质量呢?这就需要运用适当而有效的复习方法。运用正确的复习方法,具体的复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通过多年来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总结出基本的复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搜集和处理材料的方法。近几年的高考,材料题明显增多,而许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材料。面对这些陌生的材料,首先学生要利用复习的时间大量搜集各历史阶段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可以从图书馆或网络等途径得到,这种不仅可增加历史知识,而且可对各历史阶段历史特征和概貌有了更多的了解。其次是在解决历史材料题时,首要的是对所给出材料的中心内容要归纳出来,然后根据材料尽可能把材料放回到教材中去。在答题时,一般答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答案是材料本身的归纳,另一种是从相关教材中来。

2.阅读材料的方法。这里说的材料,主要指的是历史教科书,阅读历史教科书是复习历史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近年来高考的历史内容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高考试题越来越偏向教科书的基本知识,尤其是高考选择题。要想尽快地掌握课本知识,主要是靠阅读教科书。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要搞清历史课本的基本知识,如历史人物、事件,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等等。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教科书各阶段内容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此外,为了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记录,如划线、标符号、写批注待等。

篇6

摘要:毋庸置疑,农民工已经成为了这个社会很重要的一个社会角色,农民工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城市里的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默默地奉献在各自的岗位上,静悄悄的改变着我们身边的这个城市。然而近年来,农民工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却越演越烈——他们的付出与社会对他们回报有着巨大的出入。我们对农民工权益进行探究主要是希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民工的福利。保障好农民工的权益,对国家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 意识 社会福利

一、农民工社会福利意识的概念

广义的社会福利指的是国家及社会给予社会成员的社会权利和政策。据此,农民工社会福利包括生活、教育、医疗、交通、文娱、体育等方面。回归到现实中,具体表现为在医疗方面农民工拥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在教育方面有九年义务教育提供保障,在生活方面有各地方施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理论上看,他们并不缺少社会保障,但据实际调查出来的数据显示,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享受过这些福利。就玉溪的现状而言,农民工主要来源于外地。在医疗方面,他们生病遵循就地原则在本地就医,而对于他们新农合投保所在地属于异地就医。报账程序复杂、报账比例低,让他们自愿选择放弃了医疗福利。而教育方面也不容乐观,大多农民工都是全家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因为户籍异地,只能进去那些有偿教育的私立学校。这也意味着如果是他们让子女在工作所在地接受教育,他们便放弃了国家提供给给个人的免费义务教育机会。在住房方面,他们主要居住在城乡结合部。他们居住的房子是从房东那里租来的,这些房子的位置租金便宜,居住环境相对于较差。居住的条件也达不到城市最低住房标准。虽然国家对农民工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但是在现实面前,他们“自愿”放弃这些制度对其的保障,这些制度如同虚设。

二、农民工社会福利意识的现状

(一)对社会福利意识概念含糊

很多农民工受限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对社会福利意识的概念很模糊。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农民工听说过社会福利,但是具体的却不知道什么是社会福利。更不知道自己是否享受过相对应的社会福利。在实际的生活中,他们对社会福利意识概念的含糊,致使了他们在生活中涉及到了社会福利他们也不知道。这样的现状一定程度的导致了他们成为了社会福利的灰色地带。

(二)维权意识缺失

在农民工群体中也不缺乏了解社会福利和自身权益的人,但是也很难从他们身上发现社会福利制度给他们的便利。在农民工群体中,就医以后不报账的情况很突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他们是参加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但因为在工作地就医后需要回到他们户籍所在地才可以实现报销,很多农民工因为手续繁杂便放弃了自己的权利。

(三)社会对他们的排斥性

在现代社会中农民工自始以来都没有享受过平等的待遇。提到农民工大家的第一映像就是没文化、脏、低下。大家对农民工有着这样的的印象,自然也不会以平常心去面对他们。他们的利益和尊严随时都有可能受到侵害。在前几年,我们政府对农民工的态度也并不积极,出现了农民工被拖欠工资无法追偿、农民工死亡赔偿金低等问题。但近几天来随着政府态度的积极化,这些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在社会福利意识上也有所体现。政府相关工作部门很少花时间在提高农民工社会意识的工作上,又有多少政府工作人员愿意怀着一颗平等的心,走到他们中间去给他们做宣传呢?

三、农民工社会福利意识淡薄的成因

(一)自身知识水平局限,对社会福利的认识不足

农民工群体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知识水平低下。农民工群体大都因为家庭原因,过早的出来务工,他们接受过教育但是接受的基本是初等的教育。他们中的大多数仅仅念过小学,有甚者小学都没有念完,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少之又少。因为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形成了他们对社会福利的有限认识。很多农民工知道自己参保过新农村合作医疗,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具体的作用。

(二)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

自始以来,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就是养家糊口。目前大多数农民工都是来源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地方。地少人多,当地经济发展滞后,区域所拥有的劳动力远远多余区域所需的劳动力。他们为了生存,唯一的出路就是向需要劳动力的地方走。其次新思想在农村的影响较弱,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延续着的还是中国古代那种养儿为防老的思想,很多人都认为买保险不如养儿子。

(三)社会现实所迫

就目前而言,农民工的工资大都在每天70-150元不等,一个月基本就可以拿到2000到3500元左右。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他们仅仅是够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费。然而我国现行的社保制度是有偿的,这就需要农民工们每个月缴纳必须的费用。他们的收入在满足了日常开支之后,多出来的部分会拿去改善家庭的生活质量和赡养父母。如果还有再剩下的钱,这才是他们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在这种生活状态的压迫下,他们最多只能想到明天和后天,对于几十后的他们自己,他们也没有去想的必要。以我们今天的养老保险为例,它解决的是几十年后的问题,今天的投资对于他们来说,必须在几十年后才会看到好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投保的积极性。

(四)工作流动性大,劳动管理体系缺失

在城市流动人口中,占大部分的便是农民工。一个城市的农民工数量和城市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城市的发展水平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需求,这使得他们很难长期固定在一个地方工作,加上农民工择业主要是看薪水,这更是加大了农民工的流动性。我国目前现有的社会福利,都是按地域来监管的,农民工的流动性加大了相关部门的管理难度。以医疗保险为例,被保人必须在投保地才可以报销,而且报销还遵循由低级医院向高级医院报账比例逐渐降低。对于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生病后报账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虽然我国在劳动法中严格规定有,企业必须对雇佣的员工购买相应的社会保险。但是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他们工作的流动性,致使了他们和雇佣单位没有劳动合同。然而没有劳动合同就不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这就不能保障他们的权利。

我们不难看出,以上的四点原因都是具有关联性的。我们试想,如果农民工可以提升四点中的任意一点,那其他三个原因的影响也会随之变小。假设农民工有了知识,拥有一颗理性的大脑。那么他们在维权方面就不会因为不知道而任人宰割。而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但就目前而言,连教育也是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农民工子女从小随父母到城市务工,并在城市接受教育,在城市中他们身边就是良好的教育条件,然而这些条件却对他们说不。拒绝他们的理由是他们不具有本地户口。假设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有特殊的户籍可以让他们与本地人一样享有教育,医疗,交通,生活的权利。如果可以这样,我想以上我提到的四个方面对他们的影响作用都会削弱,他们对社会保障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提高农民工社会福利意识的途径

(一)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水平

农民工知识水平低下的缺陷在当今社会已经表现得非常突出,这个问题是农民工自身的问题,我们必须从他们自身开始解决。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必须老少兼顾。对农民工子女尽可能提供优质的教育条件,而对农民工主体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培训应从职业技能和基础知识两个方面入手,从而使农民工群体最终实现懂道理和讲道理。

(二)引入现代思想,打破传统观念

不得不承认在农民工群体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封建思想。传统的子女完全赡养父母的养老方式已经被一定程度的改变,而农民工因为没有社会保险,他们还延续着这样的赡养方式。加大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宣传力度,降低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门槛,在邀请他们加入的同时也向他们张开怀抱。

(三)落实分配制度,降低农民工生活成本

纵观这个社会中各种角色的工作报酬,农民工并不是最低的,但是他们却是过的最窘迫的。他们收入大,支出也很大,生活的各方各面都需要支出。因此降低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成本是很重的。比如在住房方面,可以出台一定的廉租政策;对子女的教育方面,尽可能的落实九年义务教育。

(四)健全农民工劳动管理体系,增强监管机制

在现行的体制下,我们有劳动的监管部门。但是就目前来看,对农民工的监管还是一个空白。工作超时,工作条件差,从事危险工作却不采取保护措施。这些现象真真实实的存在在现实中。针对农民工的工作现状,结合现有的监管机制以及户籍制度中的流动人口管理方案,建立起新的管理体制,并将之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万剑,试论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及其法律援助机制 《甘肃农业》 2005年03期.

[2]段占朝,我国农民工问题调查 《经济纵横》 2008年 第二期.

篇7

一、统筹安排合理利用时间,制定好复习计划

初三下学期我们历史科的教学任务重,复习要涉及初一至初三六册的教材,复习范围广、内容多,如不能有效地安排好、利用好时间必将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教学效果,要取得较好成果一个良好的复习计划极为关键。因此我校在每学期期初,我们初三历史备课组成员都会根据学校的周课时数和校历表制定好一份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好复习进度。本学期期初至市质检考试前完成第一轮总复习,以《考试说明》为纲,以课本为本,以《复习指南》为指南。从5月下旬开始进行第二轮复习,主要以《初中历史学习报》中考版为主进行一些综合训练强化学生解题技巧。

二、立足《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以《考试说明》为纲回归课本

1、学习考纲、指南新精神

中考历史学科要复习的知识点既多且杂考查的角度又新,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如何设题最后还得回归课本回归考纲。因此我们的复习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紧扣考纲、把握趋势、夯实基础、锤炼能力”。每年市教科所的《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出炉后,我们备课组成员都会一起学习领会《考纲》和《复习指南》的新精神。特别注意比较当年《考纲》、《指南》和往年相互比较有啥新变化,变化点在哪,这些变化点就是我们当年须多关注须反复锤炼的重心。

2、复习立足考纲回归课本

近几中考试卷80%为基础题,另20%稍难题和较难题也以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为支撑,基本史实的再现仍是考察的重点,这就意味着掌握好基础知识是中考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因此,我校初三备课组的复习方针是紧扣《考试说明》,夯实基础,依据考试说明的知识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不求每一位同学能熟记所有的知识要点,但求学生对每一册,每一课内容的纲要非常熟悉,只有这样在开卷考时,学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找到所考查的知识点的位置,加快答题速度,提高答题质量。

“回归课本”,就是复习时我们以课本为准则,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梳理、归纳与整合。第一轮的复习时我们“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细致地阅读教材,逐册、逐章、逐节地对《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全方位对知识进行梳理,绝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但是要注意的是复习不是上新课,不能照本宣科,要注意去粗取精,在整理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后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突破,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只有让学生对基础知识了然于胸,在考场上才能大大减少翻书的时间,提高做题速度,才能节省出更多时间用来思考难度较大的题目。

3、根据《考试说明》构建知识网络与能力培养

初三年的学生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再加上初一二年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又要求在一学期里熟知三年的知识要点,理清知识结构,这就有些强其所难。因此需要老师根据考试说明精心编撰复习提纲,在提纲中按照章节顺序整理出各个章节的知识结构。一份好的复习提纲能让学生对知识结构一目了然,能抓住每一个学习主题的框架,熟悉提纲和课本目录。一份完整、详细的复习提纲,对学生来说是考场上必不可少的一件利器。

复习要注重基础知识但不能忽略能力培养。在复习中要注意基础与能力并重,因为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复习要点线结合,注意要点化、线索化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抓住了基础知识这个“点”还要注意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这样就可以清晰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点线结合应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复习完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串线,复习完一本书后也可适当地串线,尤其是同一主题的内容更应该注意联系,由于历史总复习的时间很紧张不可能再有更多时间去组织专题复习,因此只能注意在平时复习时将之融入。实践证明,抓点线结合,便于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条理化。抓住了点,复习便有了针对性;抓住了线,就可以以线相串,串住一些知识点,就可以“顺藤摸瓜”,记住各个部分的历史内容。

四、适度关注时政热点,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

篇8

一、学科间的知识迁移

就自然科学而言,学科之间是彼此相通的,在思维模式上彼此也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如果借鉴得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题1 (2012年绍兴二模)图1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钾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

B. 处于③与④之间的轴突膜,由于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膜外钠离子大量涌入膜内

C. 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D. a 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在题1中,学生往往会把题中的图形和某一点的动作电位的图形(如图2)相混淆,思维定势地认为②为去极化过程,④为复极化过程,从而错选了选项A。但实际上,本题图1中的横坐标为轴突膜上的不同位点,而图2中的横坐标则为时间。发现了两图横坐标的差异后,不少学生还是难以理解此题中的玄机。这时,笔者提醒道:“图1中的图形是不是很像物理学中的机械波的波形?”这么一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图1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好比是从左往右传播的机械波。机械波(横波)在传播过程中,每一个质点都只做上下的简谐振动,即质点本身并不随着机械波的传播而前进。而图1的轴突膜上的每一个位点也不随着兴奋的传导而前进,每一个位点也是都只发生电位的变化。把物理学中机械波的知识迁移到本题中,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图1中②为复极化过程,④为去极化过程。因此,题1的答案应该为B。

二、 联系生活的知识迁移

自然科学和生活实践的联系千丝万缕,生物学科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在遇到新情境时,联系生活往往能化繁为简。

题2 将栽有刚发芽玉米幼苗的小盆固定于如图3所示的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的转盘上(小盆不透光),并给予左侧光照。一段时间后,玉米的顶芽和根的生长方向分别为(假定观察时小盆也处于如图位置)

A. 顶芽?坼,根?坨 B. 顶芽?坼,根?坻

C. 顶芽?坭,根?坨 D. 顶芽?坭,根?坻

题2乍一看是单侧光照射和旋转类结合的题目,但仔细一分析就知道此时单侧光对幼苗的照射已随着转盘转动而相互抵消,故此题相当于只是单纯的旋转类题目。那么,转盘旋转会使芽尖和根尖的生长素发生怎样的不均匀分布呢?联系生活经验,下雨天时旋转伞柄,水珠会“飞”出去。由此可知, 转盘转动会使芽尖和根尖的生长素朝圆盘外侧运动,使得外侧生长素浓度较高,内侧(近圆心处)生长素浓度较低。该题就转化成了学生所熟悉的“幼苗横置类”题目。“幼苗横置类”题目中的重力因素引起了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而此题是圆盘旋转引起了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完全属于一个类型。分析至此,学生不难选出D这个正确答案。

另外,结合题1,怎样帮助学生区分图1和图2?笔者认为,也可以打一个贴近生活的比方。如果把图1 比作是多点在某一时刻的集体照,那么图2就是某一点在数毫秒(一个动作电位所经历的时间)内的一段视频。用如此生活化的语言表述复杂的情境,使笔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生物教学中能联系生活实际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染色体组”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来列举生活中可以类比为“染色体组”的事物。学生想出了不少很好的类比,如:扑克牌(除去“大王”和“小王”)可以看作四个染色体组;十二生肖邮票可以看作一个染色体组。还有学生认为中国象棋可以看作两个染色体组,但立马被其他同学否定了,因为中国象棋中的某一方有相同的棋子(如5个“兵”),不符合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必须形态、大小各不相同的特点。

三、 模块间的知识迁移

先来看一道习题。

题3 假定某生物细胞内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将200个用15N同位素标记了DNA分子的体细胞加入含14N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同步培养(细胞分裂同步进行)。某时刻测定细胞的总数目为1600个,在这1600个细胞中,含15N放射性的细胞个数为

A. 900个 B. 800个

C. 700个 D. 400个

绝大多数学生遇到本题时,显得摸不着头绪,不知从何切入。本题看似是一道关于两个DNA“细胞分裂中同位素标记”的习题,但用到的思维模式却完全是和“孟德尔遗传定律”中概率的计算是相通的。现对本题解析如下:

将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到14N的环境中培养后,形成了1600个细胞。而最初有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共有200×2×2=800条,经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后最终分布在800个DNA分子中。也就是说在最终形成的1600个细胞中,共有3200个DNA分子,其中含有15N为800个,占1/4;不含15N的占3/4。已知每个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即有两个DNA分子。故在这1600个细胞中,两个DNA分子均不含15N的概率为:3/4×3/4=9/16,而含15N放射性的细胞则占7/16,细胞个数为700个,应选C。

题3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不甚熟悉。但对于“一对皆为白化病携带者的双亲,连续生两个孩子皆表现型正常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情境,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学生口算即可得出答案:3/4×3/4=9/16。把“孟德尔遗传定律”中概率计算的思维模式迁移到“细胞分裂中同位素标记”的习题中来,使得题3的难度一下子降低了许多,学生也豁然开朗。在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总结,多加引导,让学生多多进行模块间知识迁移的训练和思考。

四、 图形间的知识迁移

题4 新鲜的叶类蔬菜表面常残留水溶性有机农药。现取同一新鲜蔬菜若干,浸入一定量纯水中,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小片菜叶,测定其细胞液浓度,将结果绘制成如图4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B段细胞吸水,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B. B点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C. BC段细胞质壁分离复原,原生质层恢复到原来位置

D. 此曲线说明有机农药溶于水中容易被植物细胞吸收

本题参考答案为D。而有不少学生因为将本题的图4和质壁分离及其复原过程中液泡大小随着时间的变化曲线混为一谈,从而错选了C选项。出现这一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只关注图像的形状,却没有抓住图形的真正含义。图4中横坐标为浸入纯水时间,纵坐标为细胞液浓度,而非液泡大小。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表示的是该时刻细胞液浓度的变化速率。B 点斜率为0,即在B点所处时刻细胞液浓度变化速率为0。结合该题情境,可进一步解读为B点细胞吸水速率=细胞吸收有机农药的速率。那么AB段则为细胞吸水速率>细胞吸收农药速率,BC段为细胞吸水速率

生物体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而图表分析题正是对这些变化最好的考核方式,所以一直以来都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不同的图表之间是有着联系的。例如对题4中的图4曲线的分析方法,其实就类似于对大棚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情况曲线(如图5)的分析。图5曲线中每一点斜率的含义为该时刻大棚内CO2浓度的变化速率,即该时刻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由图可知,D点和G点,净光合作用速率为0,此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AD段净光合作用速率小于0,则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DG段反之。可见,图4和图5虽然是不同的图形,但分析方法是大同小异的。在这类图形题中,我们关注的是曲线上每点的斜率的生物学含义。图5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形式,而图4则不大常见。如果教师能在平时的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注意图形间的知识迁移,相信学生在碰到诸如图4这样的新情境时,一定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类似的图形除了上述两例之外,还有必修3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上的每一点的斜率则为该时刻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故在“S”形曲线中,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刻为种群数量K/2时。因此,渔民捕捞鱼塘中的鱼,应捕捞到种群数量K/2为止。

篇9

1利用历史教课书目录,加强记忆

历史教课书目录是对历史教材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是学生回顾已学历史知识,拓展联想思维的阵地。对高三学生来说,首先阅读教材的目录,以此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通过对于教材目录的分析,同学们就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才能弄清目录之间的关系,对课本内容就有了初线条的认识,有了总体框架,就能克服记忆的畏难情绪。

2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利于记忆

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对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分析历史现象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并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巩固记忆知识。例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本章共六节内容,如何了解各节问的关系,形成本章的历史阶段特征呢,这就要抓住一核心内容一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世界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物质基础和原动力。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了三股进步潮流,即自由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在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经济政策盛行,以英国为代表;一是在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要求进―步铲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以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的矛盾,以此引发了1848年欧洲革命和19世纪60、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俄国、日本、德国等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确立。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速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加紧对内剥削,导致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这一时期典型的事件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革命。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将许多亚,非,拉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同时也导致资本主义殖民宗主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激化,于是被压迫民族开展了反抗殖民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典型的事例如亚洲革命风暴。通过这样分析,同学们就对本章内容,阶段特征就把握了,这样就不难记忆了。

3运用归纳分类法记忆历史知识

篇10

从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很多试题选材注重选取考生所熟悉的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试题很多都是从常规试题和经典模型改造、变形、变化而来,

甚至有些试题素材直接取自教材.有些试题虽然背景跟当代科学技术、科技前沿、社会热点相联系,但其试题的模型还是经典、常规模型.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点评这道试题把物体平衡和运动与力的两个常规模型通过改变运动状态把它们有机组合起来,考查了物体平衡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应用,以及整体法和隔离法的灵活应用.试题取材常规,但通过巧妙的设计,既有效考查了两个主干知识和两个重要物理方法、物理思想,又突出能力的考查,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

(2)小船从A点运动到B点,电动机牵引缆绳对小船做功

点评本题选取考生所熟悉的、经典的问题情景,牵引小船靠岸问题.通过改变题给条件出新意,把原来用恒力拉改用电动机来拉,因为电动机既可以用恒力拉,也可以用变力即恒定功率来拉,这样就使问题情景得到拓展、延伸和深化.本题通过精心设问,从易到难.既考查阻力做功、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内容,又有效考查了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这道题能有效鉴别不同考生的实际能力,区分度较高,是一道改造很成功的试题.

点评本题是试卷的压轴题,将经典模型电磁流量计和闭合电路相结合,是常规练习题的成功改造.取材普通,但经过巧妙构思,独特设问,使试题的物理内涵丰富,情景新颖,综合性强,信息量大,能力要求较高.在考查主干知识受力平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同时,着重考查分析综合、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等学科核心能力.试题不偏不怪,科学合理.具有“新颖而不偏怪、巧妙而不繁难”的特点.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水平,有利于考生真实水平的发挥. 通过以上三道试题可以看出,高考很多试题的情景都是选取学生所熟悉、贴近学生生活的常规和经典模型,通过改造、变形、变化而来.通过巧妙构思、精心设问,常规中出新意,变化之中不繁难.有效考查学生能力和水平.这种命题思路,有利于稳定学生心理,有利于考生真实水平的发挥,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学物理教学摒弃题海训练,引导学生重视物理思维过程,体验物理方法,感悟物理思想.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高三物理总复习时,在注重双基的同时,重点要把一些常规经典的模型如传送带模型、斜面模型、双物体叠放水平面运动模型、速度选择器、电磁流量计、电磁感应中U型框架单杆、双杆模型等,以及重要物理方法、物理思想如整体法、隔离法、逐差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叠加法、图象法,“守恒”思想等.要下大力气,认真分析,真正弄懂,切实掌握,尤其对一些学生所熟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常规和经典模型改造、变形、变化而来的题目要多加分析、训练.不要去搞那些偏题、怪题和过于繁难的题目,对于一些全新情景的题目,少量练习即可,让学生适应.不宜多搞,否则会使学生陷入题海,事倍功半.因此,认真分析近年高考试题.准确把握高考命题思路和命题方向,对于提高物理高考复习效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