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银杏叶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20:0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银杏叶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写银杏叶的作文

篇1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 乡土资源 教育管理 实践

潼南县宝龙镇柏果小学位于潼南县北部,隶属于宝龙镇辖区内。学校名称是因为原来的柏果公社而得名的,而柏果公社又因本地有两棵柏果树(学名“银杏树”)而命名。近年来,学校立足本土资源,发掘“银杏文化”,并凝练出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型,极大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管理文化。

1.探究品质,发掘“银杏文化”

银杏树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银杏生长较慢,寿命极长,寿命达到千余岁。现存三千五百余年的大树仍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是树中的老寿星,人称“活化石”。银杏气势雄伟、树干虬曲、葱郁庄重。夏天遒劲葱绿,秋季金黄可掬,给人以峻峭雄奇、华贵典雅之感。即使数九寒冬,凛冽朔风横扫大地,无叶的银杏也英姿挺拔,直插云天,毫无畏惧萧索之色。历代文人书写银杏的篇章不少。尤其是郭沫若,他把银杏称作“东方的圣者”,是“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

因此我们根据银杏的特点,提炼出银杏的品质:古雅、环保、强劲,并从独特品质“古雅”中锤炼出“敬、静”,从“环保”中锤炼出“净、进”,从“强劲”中锤炼出“劲、竞”,初步形成了特色校园文化——银杏文化的内涵。

2.拓展内涵,打造“银杏文化”

根据银杏品质,锤炼出了“银杏文化”,创造出了“敬”、“静”、“净”、“进”、“劲”、“竞”的“六jin-g”教育管理模式,并给六个字做了内涵诠释:

——“敬”,即敬畏自然、敬重他人;

——“静”,即宁静致远、恭默守静;

——“净”,即净化环境、净化心灵;

——“进”,即进德修业、进善黜恶;

——“劲”,即高风劲节、陵劲淬沥;

——“竞”,即标新竞异,群芳竞艳。

再把内涵拓宽,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安全健康教育》等内容有机融入六个字中,构建成“六jin-g”的外延,内涵加外延即为“六jin-g”教育的评价标准。为此我校专门成立了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领导小组,以“六jin-g”为评价标准,建立了班级“六jin-g之生”、校级“六jin-g之生”、“银杏之生”、“银杏班级”、“银杏之师”、“银杏校园”的晋级制评价机制。

3.细化管理,诠释“银杏文化”

3.1 “银杏文化”的板块设计。

3.1. 1 图标、校徽、胸卡设计。

办公室文化、教育文化、楼道文化、班牌、花台、校徽、文化墙银杏娃等设计都融入了银杏树及它的叶、花、果为元素。

校徽:三片银杏叶分别嵌有“古雅”——“敬、静”,“环保”——“净、進”,“强劲”——“劲、竞”,组成一个“品”字图形,寓意师生品质。

胸卡:用品字图标、银杏叶等制作了班级“六jin-g”之生胸卡、校级“六jin-g”胸卡、“银杏之生”胸卡、“银杏之师”胸卡。

3.1.2 各年级门牌设计及诠释。

以银杏的生长过程对各年级分别命名并阐释其内涵:

幼儿园——银杏园( 朵朵花儿放光彩,满园春风扑面来);

一年级——银杏芽(嫩绿勃发生命,奋斗彰显卓越);

二年级——银杏苗(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三年级——银杏叶( 因为阳光,所以精彩);

四年级——银杏蕾( 欲知花开早,含苞待放时);

五年级——银杏花(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竞风流);

六年级——银杏果(莫问殷实有几许,但求叁天作栋梁)。

班级门牌平面图由银杏娃和银杏叶组成,每递增一个年级就增加一张不同颜色的叶片。

3.1.3 展示台设计。

展示台有班级展示台、校级展示台。展示台中有不同颜色的六片银杏叶和一个太阳笑脸图,构成一个“银杏(六jin-g)之生,笑脸你我他”的“风轮太阳图”,供班级、校级张贴学生相片。“风轮太阳图”,喻意六“jin-g”依偎着阳光,借助太阳的能量,演绎人生真谛。

3.1.4 文化墙的设计。

文化墙有银杏的简介,主题图片,校徽,风轮太阳图,银杏诗词,银杏师生图等。

3.1.5 宣传栏的设计。

宣传栏有每期银杏成果展(校级“jin-g之生”、“银杏之生”、“银杏之师”、“银杏校园”),师生的手工、绘画作品展,教师简介,银杏文化纪实,“六jin-g”的内涵与“六jin-g”外延等。

3.2 “银杏文化”的校园语言设计。

为配合有效传播银杏文化,我校创作了一系列的体现银杏文化的校园流行语:

校园银杏飘异香,银杏树下书声朗;

颂你千年神韵,树我柏果强人;

崇尚银杏内涵,升华人生品位;

爱我银杏气节,壮我人生历程;

读银杏文化,树柏果气节;

万木敬银杏,雏鹰竞高飞;

你送柏小童年六载,母校送你硕果三千;

给我阳光雨露哺育,送你沁人心脾花果;

用心爱我银杏之乡,以才建我生态柏果。

这些流行语除了老师平时的宣讲外,在学校重大的活动中我们还将它制作成条幅,悬挂于学校内,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

3.3 “银杏文化”的校歌创作。

校歌《我爱家乡的银杏树》也让“银杏文化”植根于孩子的心中:“最是八月秋风起,唯独银杏分外看,啊!我爱家乡的银杏树,常在梦里纳阴凉……”

3.4 “银杏文化”为校园活动设计。

3.4.1 举办弘扬“银杏文化”的活动。如赞银杏诗文朗诵、我做银杏娃故事会、我做银杏根作文大赛,等等。

3.4.2 举办体现“竞”、“进”的银杏书法、拔河、银杏知识比赛以及银杏图案设计竞赛,等等。

3.4.3 每一板块的争“jin-g”活动。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孩子们都争做“六jin-g”娃娃。

3.4.4 每个节日都银杏文化渗透其中。如“母亲节”“父亲节”给妈妈送礼物,“重阳节”教育孩子给长辈洗洗脚,学校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环保日”、“安全日”等都渗透相应的“六jin-g”教育。

3.4.5 “银杏手工制作”活动。师生们创作出了一幅幅独具风格的作品。如《银杏树》《“六jin-g”太阳》《环保光荣花》《蜗牛》等等。

3.5 “银杏文化”“六jin-g”管理体系实施。

3.5.1 班主任按学校的统一要求,有序地设置银杏文化和“六jin-g”教育渗透的目标并实施。

3.5.2 按“敬”、“静”、“净”、“进”、“劲”、“竞”的评价标准,评选出班级的“六jin-g之生”、校级“六jin-g之生”、“银杏之生”、“银杏班级”。

(1)班级“六jin-g之生”(初级)。

根据渗透的目标及“六jin-g”的评价标准,评出的班级“六jin-g之生”,由班上颁发一枚对应的班级“六jin-g”胸卡。该生的相片、姓名就载入班内“六jin-g之生 笑脸你我他”的展示台中。

(2)校级“六jin-g”(中级)。

获班级“六jin-g之生”奖两次以上,班级推荐为校级“六jin-g之生”,由学校颁发一枚对应的校级“六jin-g”胸卡,学生的照片就贴入校级展示台“风轮太阳图”的对应叶片中。如:佩戴“敬”的校级胸卡的学生就是“敬”的优秀生。

(3)校级“银杏之生”(高级)。

凡有三次推荐为校级“六jin-g之生”的学生,就晋升为校级“银杏之生”。凡是被评为校级“银杏之生”的学生,学校就隆重地为他颁发一枚“银杏之生”胸卡,相片贴入校级展示台“银杏之生,笑脸你我他”的太阳笑脸内。本期获“银杏之生”、校级“六jin-g之生”的学生,在学校宣传中巨幅展示。他们将获得外出学习、实地考察等奖励。

(4)银杏班级。

银杏班级的评价标准:在银杏文化渗透中,每个“jin-g”都落实的很好,班风变化很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品质都有明显的提高。在各项活动中,积极参与,成绩突出。

4.成果丰硕,凸显“银杏文化”

我们打造的银杏校园文化“六jin-g”教育管理模式已实施近两年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学校申报的“发掘本土教育资源,创特色校园文化的实践研究”的县级课题已立项。

(2)学校班子奋发图强,教师积极进取,学生勤奋好学。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品质、安全意识、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都有较大提高。

篇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梯度明显:在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第二学段提出要“观察周围世界”,第三学段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观察要求的逐步提高,不仅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的习作源泉,而且也是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养成观察力与观察习惯。

“失败”的实验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明显感到,观察情境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无论是在激发习作兴趣,还是在习作题材以及内容上都要优越。那么优势到底在哪里?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我们进行了一次作文对比实验。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对比研究命题作文与观察情境作文的差异。

作文课上,我把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不做任何指导、提示,让学生当堂完成。习作的完成情况出乎我的意料:全班54位学生,描写了银杏树、梧桐树、枫树、柳树、广玉兰、松柏等十几种常见的树叶,其中15人描写了一种树叶,39人描写了两种以上的树叶;孩子们抓住了秋天树叶的特点,写出了秋天各种树叶的不同色彩、形状,甚至是秋风中飞舞的情态;其中4人描写了用各种树叶制作书签或树叶拼贴画等,11人想象树叶飘飞的故事。再仔细阅读孩子们的习作,一段段鲜活的文字更让我惊叹不已。

按我原先的估计,学生完成这次命题作文会比较困难,但实验的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是为什么?难道在没有观察的情况下。学生一样能写出出色的“命题作文”?百思不得其解,我便到学生中寻找答案。

课后,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这次作文大家写得都特别出色,能说说是怎么写的吗?”“你怎么认识那么多不同种类的树叶,又怎么描写出秋叶飘落的情景呢?”学生兴致勃勃地回答着我的问题:“我一边回想着树叶飘落的情景一边写作文,就觉得特别容易写。”“老师,你忘了吗,一年级时,你带我们开展了‘秋天,飘飞的精灵’的主题情境活动,我们去了人民公园观察各种树叶,捡落叶,还制作了落叶拼贴画呢。”“我连续观察了树叶的变化,发现树叶不是一下子枯黄的……”“我还发现树叶飘下来大多背面朝上,就查了资料弄清了这个问题……”

学生们的回答让我恍然大悟:这次“命题作文”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这些观察活动教师可能已经淡忘了,但却深深地积淀在孩子们的心里。观察活动激发了孩子们认识秋叶的热情,这种热情一直延续到平时的生活中,孩子们不断观察身边树叶的变化,阅读有关描写树叶的短文诗句,查阅有关落叶的知识……这一切都成为这次习作成功的基础。

“失败”后的追问

从这次看似失败的实验中,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观察对激发学生习作欲望的重要性,带有情感的观察活动会长久地停留在学生的记忆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的观察活动呢?我进一步追问:

首先。怎样的观察活动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获取信息的途径是身体的五种感官,所获的不同信息由大脑的不同部位来储存。当学习者回忆某一经验时,一种联系组织(树突)可以将相关部位联系起来,这时相关的储存系统和路径都被激活而形成一个图像,学习过的知识得以再现出来,人的思维能力在不断的激活中也得到不断的提高。所以,只有当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发展思维能力。

回忆两年前的观察活动,我带着孩子们来到公园观察落叶,不仅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倾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不仅看落叶在空中飘飞的情景,还捡起各种各样的落叶,辨识它们的名称,比较它们的大小、颜色;不仅在公园里进行观察,回到学校后,我们还制作落叶拼贴画,编落叶的童话故事……

每一次观察活动,我都会尽量让学生观看、倾听、嗅闻、触摸、品尝。在“捧回一个大西瓜”的观察活动中,我带着孩子们来到瓜棚,看西瓜、挑西瓜、摘西瓜、抱西瓜、尝西瓜;在“小草青青,亲亲小草”的观察活动中,我和孩子们来到草地上,观察刚刚探出脑袋的草芽,趴在草地上和小草说悄悄话,赤脚在草地上走一走……

这样的眼、耳、鼻、手、口协同的观察活动,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它对学生的各种器官都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很容易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场景长久地印刻在学生的记忆中,一旦遇到相应的作文题,这些观察经验就能被调动起来,成为源源不断的素材。

其次,何种观察活动能促进语言的发展?

学生掌握丰富的词语和句式是写好作文的基本条件。学生在课文学习和日常阅读时会接触到许多精彩的语句,但是为什么在习作中难见它们的踪影呢?因为学生所学的语言并没有走进他们的心中。维果茨基说:“语词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活动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那么,何种观察才能真正成为丰富儿童词汇、发展儿童语言的途径呢?

我对《秋天的树叶》这篇习作进行了统计,学生描写树叶色彩的词和短语有:火红、红彤彤、红艳艳、金黄、金灿灿、黄灿灿、枯黄、葱绿、郁郁葱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像铺了一地碎金……对树叶形状的描写也非常形象:枫叶像鸡爪、银杏叶像小扇子、梧桐叶像大手掌、柳叶像一把小刀、小叶黄杨像瓜子……对树叶状态的描写各不相同:垂挂在枝头、在空中打着旋儿、上下翻飞、飘向远方、依偎在大树妈妈的脚边……这些词语和句子是如何通过观察进入学生记忆中的呢?

我认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注意让观察的客体和词句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从而发生“视觉经验词语化”。第一,观察时有意识地将词语归类提供给学生。比如观察秋叶,提供一组描写秋叶颜色、形状的词语;观察桂花,就会让学生将眼前的桂花与“一朵朵、一串串、一团团、一簇簇、一片片”这类表示数量的词语相联系;聆听小鸟时,不仅出示一组描写鸟叫的词语:“唧唧、啾啾、咕咕、布谷布谷”等,而且出示一组形容叫声动听的词语:“清脆、悦耳、婉转、嘹亮、悠扬”……第二,观察时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细微差别。对词语的感悟和理解,儿童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直觉,观察时的直观感受最能刺激儿童的语言直觉,激发儿童语言的敏锐性,将对语言的感悟引向深刻。在观察树叶飘落的情景时,我提供了“飘”“飞”“落”“掉”等词语,让学生比较,选择其一描述眼前的情景,并说说选择这个词语的原因,通过辨别体会用词的精确。第三,观察时要鼓励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比如在描述事物时,可以用不同的句式。

观察中,当学生切身感受到语言的温度,领略到语言的画面,体会到语言的意蕴时,语词就再也不是书本中抽象的符号,而是带着形象活生生地进入学生的意识,也更容易在运用时被提取。

再次。如何在观察中激发想象,让思维插上翅膀?

观察为儿童思维积累了表象,表象又为想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材料,使他们有可能组合创造新的形象,并伴随着形象,带着情感去想象。在观察活动中,丰富观察客体,提供宽阔的思维空间,才能将观察与思维、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在观察、倾听、触摸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美感,激发创造的思维。

在带领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前,我总要优选富有美感的观察客体。因为富有美感的客体会带着鲜明的形象和画面进入儿童的意识,为他们展开想象积累多姿多彩的感性经验。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以美激情,以情激智,正是因为情感既可形成表达欲望,又可启迪智慧,并引着孩子由此想象开去。”

秋天一到,校园里、马路边、花坛中到处都会飘飞落叶,经过实地考察与筛选,我确定去人民公园观察落叶,因为公园里的树木集中,种类也比较多,特别是那里的林荫道旁栽种着两排枫树,公园的一角还有一片小型的银杏树林,这里有着丰富的观察客体。但想象的激发,仅有丰富的表象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拓宽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我们来到了那片银杏林,一阵秋风吹来,秋叶随风飞舞,如金色的蝴蝶在空中打着转儿,是那么富有诗意。根据学龄初期的孩子喜欢让事物人格化的特点,我启发说:“秋叶娃娃也是有生命的,你听,‘沙沙沙’——树叶娃娃在和大树妈妈说什么呢?”

我进一步打开孩子们的思路,问:“如果你就是一个树叶娃娃,当你离开了大树妈妈,会飞到哪儿去?做什么呢?”多姿多彩的树叶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变换角色又拓宽了想象的空间,想象把他们带到一个神奇而广阔的世界:小树叶与大树妈妈的话别;大树妈妈对孩子亲切地嘱咐;小树叶随着秋风旅行,遇到了好些朋友……

在观察时,把儿童带入有情有趣的宽阔空间里,让儿童获得“直接的印象”,再利用情境拓展广远的意境,给予想象需要的推动”。这样联想、想象尽情展开,正所谓“神思飞扬,视通万里”。

最后,如何让观察的直观感受得到理性提升?

观察也是一种理性活动,它既有直观的一面,也有概念的一面;既有感性的特质,也有理性的意蕴。我认为,观察活动要从感受形象出发,从“形”着手,“以美激情”,通过情感的体验得到理性的提升。

每次观察时,我都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摘西瓜时,通过与瓜农的谈话,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观察小草时,通过现场阅读提问,感受小草旺盛的生命力;观察丰收的田野时,通过计算对比,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的贡献……

孩子们看到纷纷扬扬飘落的树叶,他们情不自禁地问我:“为什么夏天树叶绿油油的,可到了秋天就变黄了呢?”“秋天到了,树叶为什么要离开大树妈妈?”“为什么树叶离开大树,还会落到大树妈妈的脚边?”于是,我站在树下给孩子们讲光合作用的原理,讲树叶变黄、掉落的原理。带着这些思考,我们还一起阅读了金波的散文《做一片美的叶子》……

有了这些思考的铺垫,我在对习作的统计中欣喜地发现,有十分之一的孩子写出了对落叶即将飘零、失去生命的惋惜,五分之二的孩子写到了小树叶与大树妈妈的依依惜别之情,小树叶为大树输送营养、回归树根的奉献精神以及春天还会变绿的顽强生命力……

篇3

一、引导学生受自然风光,建素材仓库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

(一)亲近自然,寻找素材

引导小学生接触自然,比如结合一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学生去探索、认知每一个季节的特色,亲近自然寻找自己写作所需要的素材。结合我校所在的地区是苏南比较特色的城市,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城市风光还是历史人文,可谓是应有尽有,在学校附近就有美丽的公园,所以素材选择方面,学生有很多的可选择性,我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不同的季节自然界的特色。比如一次要求学生写秋天为主题的作文时,我引导学生去参观秋天常熟图书馆的银杏叶、常熟虞山公园的红叶等,亲临现场再去写关于秋天的文章,学生就不会没有素材了。

(二)农村新貌,激发梦想

我们常熟地区可谓是风调雨顺、农业发达,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也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添上富有灵气、充满乡土气息的一笔,虽然作为城市学校,但是学校距离农村并不遥远,有不少学生也有很多亲近农村下乡的机会。结合自己下乡看到的一草一木、新农村的面貌等等,通过与长辈们谈?P于农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梦想。比如稻香的味道、关于阳光下草木的清香味、农村小田埂上星星点点的野花、秋冬农村广袤的芦花等等,这些不去亲历亲闻,恐怕是难以下笔的,而对这些的深入接触,能为学生的写作建立素材仓库。

二、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语文作为一门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其“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生活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并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素材。

(一)亲身体验,抒写真情实感

三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时期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较快,学生对于外界的好奇心、想参与外界活动的欲望都是非常强烈的。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并抒写真情实感是比较合理的方式。不少学生总是到了写作的时候觉得无话可说,或者生搬硬套一些别人的文章中的语句,我鼓励学生只要在写作过程中善于将自己最深刻的感触写出来、记录下来,作文就有了灵气。

(二)参与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三年级阶段学生的课余生活已经比较丰富,写作的素材来源源于学生的外界接触,源于学生的视野。所以在生活体验的习作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结合我布置的作文题目,学生正常情况下完成前都是绞尽脑汁、东拼西凑,我建议学生可以结合我所布置的作文内容,先进行足够的体验,积极参与活动,活动结束后再动笔写作。比如有一次我布置的作文要求如下:请用“雨姑娘”、“荷叶姐姐”、“蜻蜓”、“青蛙”这几个词语编写一段故事。我布置这篇小习作的时候正值公园荷花盛放的季节。我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去公园的荷塘边看一看,再交流一下自己荷塘的所见所闻。到了周一,孩子们纷纷将自己在荷塘的体验说出来,有的学生提到:“周六正好下雨,雨姑娘给荷叶姐姐来了一次非常畅快的沐浴,蜻蜓和青蛙躲在荷叶姐姐的裙子底下不敢出来。”有的学生提到:“我在清晨去公园观赏荷花,我发现荷叶姐姐的裙摆上面有点点的水珠,偶尔有青蛙在水池里跃过,蜻蜓喜欢躲在荷花上,果然是早有蜻蜓立上头。”……由此可见,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观赏活动,就不愁学生无话可说,并且每个人观赏的角度不一样、观赏后的收获也是大不一样的,还有学生在观赏后读了一些关于荷花的诗歌,更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三、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感悟文化底蕴,丰富作文内容

我校所在的地区物产丰富,文化悠久,独特的地域风土人情孕育了异彩纷呈的乡风民俗。有的学生在写作时绞尽脑汁,或者干脆生搬硬套一些优美的字词,看起来文章很美妙,其实内容很空洞。我建议学生用自己的朴实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作文应当要接地气,才能让人感觉作文的真实、灵动之美。

(一)走进民风民俗,领悟别样风情

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当地民俗,探究民俗的来历、演变,捕捉其中有趣的故事。常熟属于千年古城,古城的小桥流水,古城的一山一水,流传至今的风俗,依然荡人情怀。比如常熟非常出名的白茆山歌,这是汉代张良在白茆传授山歌,这是白茆塘流域的常熟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常熟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首白茆山歌都情真意切,山歌语言朴素、清新、自然、流畅。我将白茆山歌的音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视听感悟感受民俗,领悟别样风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领悟中,引导学生内心生腾出一种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走近名人伟人,传递主流意识

篇4

和玛丽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和她同级不同班的男同学成成。他们同年出国,同年回国,都患上了“留学后遗症”……

上帝呀,美国的学校是天堂

玛丽的爸爸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外交官,妈妈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副教授。2006年,玛丽的爸爸被派往驻美国的中国大使馆,一家三口一起前往美国首都华盛顿。

在飞往华盛顿的航班上,9岁的玛丽遇到了成成,…个和她年龄相仿的男孩。一聊才知道,他们都是海淀实验小学的学生,同级不同班。

玛丽问成成有没有英文名字,成成说:“当然有了。我的英文名叫God。”见玛丽一脸诧异,成成自豪地说:“就是‘上帝’呀!我爸信上帝,我妈也跟着信,他们动不动就说My God,其实我就是他们的God。哈哈!”

成成爸曾经是煤老板,赚足钱之后,去美国拿到绿卡,转身回到国内投资IT。成成妈对中国的教育很不满意,在成成念完三年级后,她逼迫成成爸一定要把他们娘俩带到美国去,一定要让成成接受美国的先进教育。

成成妈得意地说,他们给成成选了华盛顿的一所贵族小学,成成已经去体验过了,很适合他。

玛丽爸看出成成一家的大款气派,有点厌恶,但还是很有涵养地问成成,喜欢不喜欢贵族小学。

成成正玩着手上的游戏机,看都不看玛丽爸一眼,说道:“鬼才喜欢学校!”

玛丽马上附和成成:“对,我宁可去草原上放马也不愿意去学校。都说美国是天堂,没想到天堂里竟然还有学校,不就等于天堂里配了个地狱吗?”

玛丽妈打了玛丽一下,成成和成成妈都笑了。玛丽爸说:“美国的学校就是天堂。只要进去,你就会喜欢的!”

一个月后,当玛丽父母送玛丽去当地的街区小学麦克米伦小学报到时,不想在校门口遇上了成成和成成妈。成成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成成爸差点被人骗了。那所贵族学校是一个中国老板雇了几个人搞的,后来被美国的教育部门查封了。敢情华盛顿这个地方不让办什么贵族小学。”

于是,成成和玛丽在美国又成了同学。一个星期下来,他们发现,美国的学校真的像玛丽爸说的那样,就像天堂。

成成一报他的英文名字,就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美国的孩子纷纷尖叫道:噢,上帝,中国来的胖子上帝!成成很快融入了美国同学中。

玛丽感觉也不错,最让她满意的是,学校没有教材,老师从不留作业,一上课老师就给他们讲故事,还鼓励学生看小说,看迪斯尼的动画片。

有一次,老师还把几只蝴蝶带到教室,整整一堂课都在讲关于蝴蝶的故事。玛丽用不太熟悉的英语讲了一次她在中国捉蝴蝶的经历,赢得了满堂喝彩声和尖叫声,这是她在中国的学校里从未得到过的。

她爱死美国的学校了。她对爸爸说,美国的学校比天堂里掌声多。

美国老师,让中国妈妈一愣一愣

玛丽和成成对美国学校的喜爱,让他们的父母很欣慰。

成成在北京上学时,常常装病逃学,每天回家做功课成了他与妈妈之间的一场战争。到美国后,学校不留作业,成成放了学不是与同学一起打橄榄球,就是看动画片,或去打街头篮球、跳街舞,反正比在国内时快乐多了,他妈妈也省心多了。

玛丽的父母在国内时同样对沉重的课业负担非常不满,但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又都是名校毕业生,对玛丽的要求自然很高。他们要求玛丽必须保证在班里是前三名。玛丽很聪明,虽然能做到,但心里很反感。在麦克米伦小学,玛丽不用学她不喜欢的数学,却把学校保存的所有动画片都看了个遍,感觉幸福极了。

学期结束时,老师连作文都没让他们写,只让他们用英语讲一个美国版的故事就可以。玛丽讲的是美女与野兽的故事,加进了许多中国的元素,让同学们感到耳目一新,老师也觉得她很有创造性,于是她得了一个人。

一个学期过去了,玛丽和成成的父母习惯性地要问一问他们这一个学期的收获,玛丽想了想,说道:“我收获的是快乐。”

成成扔下手中的橄榄球,脱掉衣服,露出背上大片文身,说道:“看吧,这就是我来美国的收获!”

玛丽和成成高高兴兴地去玩了,他们的父母心里却觉得很不踏实。虽然玛丽和成成都拿回来几个A,可是他们都觉得不如中国的成绩表来得实在。

两位妈妈相约去找玛丽和成成的老师面谈。她们说出了自己的担心:文化课开得这么少,孩子虽然轻松快乐,可是学不着知识,未来会遇到很多麻烦。

成成的老师叫克里德,他不以为然地说:“人类发明了太多的知识,装满知识的大脑太沉重。只有一片空白的大脑,才敢于创新,才有异乎寻常的想象力。你们所谓的知识,随便在网上一点就能查到,会读书的孩子不过是个书呆子,顽劣的孩子往往会成为社会的推动力。”

两位妈妈被这种观点惊得一愣一愣的。克里德接着开导:“玛丽和歌德(‘God’)都很聪明,尤其是歌德,简直就是个天才!让他们尽情地玩吧,玩就是他们童年生活的一切。”

成成妈听了自然高兴,玛丽妈也放宽了心:既然来到美国,就按美国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吧!

对抗制度,你们的孩子是天才

玛丽和成成的英语都提高得很快,可是汉语很少说了。在华盛顿的中国人聚会,成成爸让成成说汉语,成成试了试,很生涩,不想说,干脆用英语回了他爸一句:“落后的语言!”

在国内时,每逢聚会,玛丽都会很乖巧地给大人端茶送水,还会给大人表演节目。在华盛顿的一次聚会,爸爸让玛丽朗诵她最拿手的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她说不朗诵。爸爸说:“大家都想听,都会喜欢你的朗诵的。”玛丽却说:“我不想朗诵就不朗诵。我不会因为要满足你们这些成年人的需要而牺牲我的自由!”

爸爸被她噎得满脸通红。

回到家,爸爸很认真地跟玛丽谈话,说她的行为不文明,不合乎中国人的礼节。玛丽不以为然地说:“那是你们成年人的文明,为什么要强加给我?你们中国人的礼节,为什么要我来遵守?”

爸爸急了,以从未有过的激愤吼道:“你也是中国人!”

玛丽同样大声吼道:“既然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来美国?”

爸爸吃惊地看着玛丽,好像不认识她了。他冷静下来,很认真地问道:“玛丽,你不是喜欢来美国吗?”

玛丽突然哭了,委屈地说道:“我喜欢美国学校的轻松自由,可我不喜欢陌生的环境。没有人说汉语,没有人听我朗诵优美的唐诗宋词,我也看不到宁静的未名湖,看不到北京大学校园里金黄色的银杏叶……”

玛丽的父母马上意识到玛丽这是患了怀乡病。他们正想回北京一趟,于是带着女儿回了国。

到了北京,玛丽的表现让父母更为惊讶。爷爷到机场接他们,爷爷抱了抱她,她却躲开了,说爷爷身上有股异味。她很不客气地对爷爷说,美国有身份的老人出门时都要洒香水,要不,他们身上的气味就会污

染环境。

最让父母惊讶的是,玛丽见到原来的叔叔阿姨不会称呼了,而是直接叫人家的名字,说在美国,叫名字才是最大的尊重。

父母陪她到北京大学游未名湖。正逢暑假,全国各地到未名湖游览的学生很多,秩序很乱,还有人到湖里捞鱼,差点儿把她挤到水里。她生气了,抱怨人多、又脏又乱,未名湖再也不是她心目中的未名湖了。

回北京半个月,没有一件事让玛丽称心,幸好她爸爸的假期到了,赶紧带她回了美国。

新学期开始后,玛丽妈和成成妈一见面,都感觉憋了一肚子的话。她们发现孩子有些失控了,商量着再去见见克里德。

克里德听完了玛丽和成成的表现之后,竖起大拇指连连叫好:“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敢于冲破清规戒律,打破传统,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好?礼节和纪律从来就是用来约束傻瓜的,天才从来就是在与制度的对抗中诞生的。我们美国人从来就是这样鼓励天才的,所以我们才会涌现那么多科学家,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迷惘中的两位妈妈在克里德的鼓励下,继续坚持美国教育道路。

痛苦父母:孩子留美三年值不值

三年过去了,玛丽和成成都长成了大孩子。

玛丽12岁,头发染了金黄色,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如果不看皮肤,人们肯定把她当成白种人。

成成13岁,体重达到80公斤,嘴唇上长出小胡子,脸上也出现了青春痘,他用中国武术交了几个美国朋友,橄榄球打得也不错。

双方的家庭都发生了变故。玛丽爸的任期已满,将举家回国。成成家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他爸爸遇到新欢,与成成妈离婚,成成判给了妈妈。成成妈曾经有过留在美国的打算,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英美社会的绅士,可她英语总没有进步,在美国也没有朋友。儿子呢,与橄榄球相比,他更喜欢武术。

成成妈犹豫不决的时候,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一件事,让她打定了主意。

成成已经有很多次夜不归宿,问他,他就说在同学家。儿子13岁生日那天,成成妈调动了她所有的想象力来满足儿子,可是儿子提出的一个要求吓了她一跳:妈妈,我要带一个女朋友回来过夜……她没有同意,结果那一夜,儿子又没有回家。

这件事大大刺激了成成妈,她跟玛丽妈通了电话,两个家庭相约一同回北京。

三年时间,北京的变化很大,教育体制也有变化,但考试升学这一点照旧。

在美国,很多州是没有人学考试这一说的,从小学到大学,根本不存在人学考试,只要你是美国公民,就可以直接入学。可是在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小升初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口,进什么样的初中,可能意味着以后孩子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按照年龄和所受的教育,玛丽和成成都该上初中了。这时候两位妈妈才发现,三年过去了,两个孩子除英语口语好一点外,数学还不到四年级水平,汉语更是忘得差不多了,五年级的语文试题一半都答不出来。

还有,他们已经完全不适应中国学校的教学方式,他们已经不会昂头挺胸地坐在课桌前听讲了。他们这三年在美国,上课时可以把脚放在书桌上,老师提问可以坐着回答,不管在哪里见了老师,不想说话就可以不说。可是回到中国,一回到学校,校规校纪马上就来了,他们已经受不了了。

不管怎么样,他们还是参加了小升初的北京市通考,语文数学不过关可以理解,成成的英语竟然只考了68分(满分100),玛丽的英语成绩在出国前一向是班里的前几名,可是这次也只考了92分,没出国的同学考95分以上的大有人在。以他们俩的成绩,连最普通的初中也考不上。

成成妈毕竟有钱,她对成成说,儿子别怕,妈妈花钱把你送进北京最好的初中。

玛丽的父母陷入了极其痛苦的反思之中:玛丽这三年赴美“留学”究竟值不值?美国的教育固然有其先进和优越的地方,但未必适合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国情。教育的对比,不只是教育方法的对比,它的背后,是两种文化。

玛丽的父母很头疼,是托关系让玛丽上初中,还是让她复读六年级,明年再参加小升初考试?

正在这时,两位妈妈都接到一个电话,是美国老师克里德打来的,他来北京旅游,想见一见两个学生。

见面后,当两位妈妈告诉他,他教的两个学生都没有考取中国的初中时,这位美国老师兴奋地尖叫起来:“太好了!笨蛋升学,天才逃学。祝贺你们,你们的孩子在中国落榜了!”

听了这番话,两位妈妈面面相觑,心里都在抱怨:都怪克里德教坏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