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7 01:3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1

最新中秋节主题班会选集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中秋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中秋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中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中秋节简介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活动二】中秋话习俗

1、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2、月饼欣赏

(多媒体课件:月饼)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三】中秋讨论会

讨论:对于现在的高价月饼现象怎么看?

3、主持人小结:

【活动四】谈感受,激感

1、今年中秋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品尝月饼。

最新中秋节主题班会选集

一、活动目的:

1、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中秋节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

3、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时间:20××年9月

三、活动准备:苏轼的《水调歌头》ok带、中秋灯谜、图画、月饼

四、活动地点:八(1)班教室

五、活动过程:

老师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从去年开始,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休息一天。从而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秋佳节,一起来感受中秋佳节。

一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 中秋节的由来

(1)老师:同学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老师: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说中秋节的由来。

老师: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4)、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老师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

老师: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

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

(2)指名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引导队员讲述不同版本的传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

老师(小结):看来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3、队员介绍中秋节的习俗

老师引:好,听了我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二、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老师: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期,诗人就会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出示图片1

老师问: 我们来看这幅画,队员们脑中有没有最佳的诗句来配这幅画中的情景。

——(李白的《静夜思》)

(2)、老师:中国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这幅中国画书画印都有,惟独缺诗,我们给它题首诗,使它变得更完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选自李白《月下独酌》)(你们知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话出自谁人之口吗?

(3)对了,几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个夜晚,正是大文豪东坡先生写下了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出自这首词。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绝妙好词。

(4)有感情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5)学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我国的诗人大多是忧国忧民的,又大多是命运坎坷的,他们经常流浪在外,客居他乡,思乡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有了许多以思念故乡为题材的诗作,你还知道哪些呢?

(6)指名背诵《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 中秋佳节话月饼

1、品尝月饼,感受月饼的香甜。

老师: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

(1) 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月饼的外形——圆,象征团圆,表达合家团圆。

饼中有馅,表面有花纹,花纹主要有月亮、桂树、玉兔等在圆中表达美好的愿望。现代的花纹设计更是各异,别致。(欣赏月饼图片若干张)

老师:展示月饼事物,并简单介绍圆形设计的格式。(对称、均衡)

(2) 动动手,设计一个别致、精美的月饼图案。(背景播放轻快的音乐)

(3)队员作品欣赏。由队员自己讲解自己的设计意图。

2、举办月饼宴

老师:中秋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往年你和谁一起吃月饼?(吃月饼表示团圆;和家里人一起吃;还和好朋友一起吃。)

师:你吃的月饼是买的呢,还是别人送的?谁送的?

老师:为什么要送月饼?(过团圆节,送月饼表示和家人团圆。)咱们中队也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你们愿不愿意和全体队员一起过这个中秋节?(板书课题)

① 送月饼:

② 吃月饼(大家一起吃月饼,体验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团圆)

四、中秋灯谜

1、老师: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这天会有灯会,其中一项就是猜灯谜。得月楼前先得月。猜一字(棚)

2、重逢。猜一字(观)

3、举杯询包拯。打一句宋词(把酒问青天)

4、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语(正大光明)

五、游戏:“月”字组词接龙。

要求:以“月”字开头组词,以“中秋节”收尾。

优胜:组词过程短者获胜。

六、老师总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某某中队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结束语:(播放苏轼的《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的时光带给了我们无限的快乐,也留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感谢每个学生的参与,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最新中秋节主题班会选集

教学要求:

1、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

2、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传奇故事。

教学过程:

一、齐读班会的主题,交流对主题的理解:

(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日子,我们心里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

二、中秋知识竞猜:

1、中秋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我们能正确说出是哪三个节日吗?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小学生中秋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小学生中秋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2、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许多习俗,我们知道些什么习俗都可以说出来哦,看谁说的多?

(拜月娘、赏月、吃毛豆芋艿、吃月饼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师引: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学生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好,听了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

拜月娘

拜土地公

3、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好,听了嫦娥姑娘的给我们的介绍,老师觉得中秋节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啊。它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呢。(看时间待定)

月中玉兔

吴刚伐挂树

4、介绍中秋节的水果

四、联系班级实际,讨论中秋节的活动方案

1、讨论:很快就是中秋节了,我们有什么想法吗?大家想过没有,中秋节怎么过?

2、同学之间交流

我们二(3)班的特点之一就是,我们班有几个寄宿生,他们的爸爸妈妈不在桃山,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我们该对他们做点什么?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全班每一个同学都爱他们。他们的亲人不在自己的身边,可是我们同学都在他们身边,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

4、同学交流

篇2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生成;减负增效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最大优点是有视听的冲击,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并调动他们积极思考,这样的学习氛围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多媒体的应用也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性和语文教学规律。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生成增效。

一、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减负增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正是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当然,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还表现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都知道叶圣陶说过的话:“必须驱遣着想象来阅读。”为了实现他的这一理念,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当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运用多媒体技术,还要看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如何,了解学生的知识含量生活经验,再与语文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探求多媒体上的语言文字是否与学生脑中的信息库相适应。只有当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含量与课文内容相匹配时,而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技术进行有效学习时,才能考虑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比如播放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身临设置的情境,达到知识的构建。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边朗读边再造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另外,语文教师还必须注意的是,不管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库中有没有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组块,教师都不能急于求成。第一课时应该重点落实到通过阅读语言文字,触发学生的想象,虽然学生的想象是肤浅的。第二课时多媒体运用也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出示的图片和视频是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文本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上,学生情感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文本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靠教师引导学生建构的,多媒体技术只能辅助教师引领,但它不具备引领学生的功能。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突破难点。实现减负增效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是老师上好课的标志,但重难点的突破是很抽象的,如果不用多媒体来帮助会让老师难讲,学生难学,增加了老师的负担,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效果很差。但是,我们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使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得到化解,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再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如上《》一课时,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教学重难点。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壮举呢?为什么说是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呢?这时就可以播放关于外国侵略者用烟片毒害中国人的历史视频片断和吸食鸦片者的图片,再附加课外资料,有助于突破重点,解破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扩大阅读量,实现减负增效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课外的资料引入语文课堂之中,实现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的延伸,不用学生再费尽心思地从外去找,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也可以很轻松地进行课外教学,这无疑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还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我在上《三顾茅庐》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补充了《三国演义》的内容,让学生知识了“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三国鼎立”等故事,从而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古代经典名著。再比如,我在上《但愿人长久》后,又用多媒体出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指导学生诵读,还可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中秋》的MTV,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唱。总之,多媒体能扩充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总之,老师要多学习多媒体技术,把这种技术很熟练地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它成为老师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而不仅是只有上公开课时才有可能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丽华,课堂教学有效“归纳”的思考,吉林教育,2011(16)。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56-02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实施以人文性为指向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历史意识和现实意识,运用历史眼光和现实眼光,分析认识文言文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历史意识和现代意识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历史意识和现代意识。文言文距离现代时间较远,我们需要用“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的态度,了解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情感取向、思维方式等,他们那个时代看待自然、人生、社会乃至宇宙万象的历史合理性。我们有了这种“了解之同情”,才不会以今人的标准苛求古人、以现实曲解历史,才正确认识古代作品的人文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与此同时,我们评价文言文作品应该从当下人们所处的社会语境出发,依据当今社会标准进行解读,客观、真实地还原作品本来的面目。

除此,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建议。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教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它的兴起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这种教育理论给我们文言文教学如下启示。

(一)阅读需要层次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初中学生往往从一个层次向另一个层次逐步深入:先从基本的字词入手,接着理解课文的大意,最后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的审美意义以及文化内涵。

例如,教学《沁园春・雪》上阕时,教师可提出如下有层次的问题:1.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2.这些句子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怎样的世界?3.写景时,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分别用了哪两个字?4.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引起?它统摄的是哪几个句子?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

依据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改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内驱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人文精神等。以培养人文精神为指向,语文教育应让师生回归到人性本真,即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宁夏石嘴山市第九中学袁红老师的《〈孙权教学〉教学设计》就体现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例如:按照“朗读一译读一演读一悟读”的方式,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还文言文课堂书声琅琅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读”中体会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袁老师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把课堂的主体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体现了课堂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眼光和现代眼光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眼光和现代眼光,即以历史眼光看待历史人物与事件发展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用现代眼光审视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社会作用和局限性。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分析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从而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例如: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桃花源”是大诗人陶渊明虚构的社会理想状况,展示了一幅古代“乌托邦”的图景。这幅图景中,人们相亲相爱、相互尊重、共同劳动,享受幸福的生活。教学中,有些学生会质疑陶渊明所描述社会图景的真实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眼光和现代眼光看待“桃花源”。这个世外桃源是作者虚拟的,却寄托了人们对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今社会中,人们也同样向往、追求和创造祥和、美好的社会生活。这也就是《桃花源记》一文之所以千古流传的原因所在。

教师在引导学生树立历史意识和现实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眼光和现实眼光,分析认识文言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逐步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教师要不断转化自身的角色,以学生接受的程度为标准,善于灵活地处理教学板块,把教师的引导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讲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时,可以首先让学生分析作者为何有这种情怀?苏轼作为宋词豪放派风格的开创者,面对政治失意和亲人离别,他不是沉浸在苦闷与痛苦的折磨中,而是以超脱世俗的情怀,以乐观的态度,向世人表达美好的祝愿。然后,让学生用现代人眼光讲述自己对于“月”的理解和想象,从而体会词中的意境。

又如,教学《过零丁洋》时,面对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文天祥在兵败被俘后,面对敌人,表现这种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文天祥应该怎么做?又会吟咏出哪些豪言壮语?

教学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眼光和现代眼光,审视历史,观照现实,深入领会古代人的思想情感,体会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怀,从而做到两点:一是知人论世,二是古为今用。知人论世,就是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个人经历以及写作原因和目的。古为今用,就是学习借鉴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探析古人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用于建设现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篇4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但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仍存在诸多问题:有的教师语言毫无条理,没有逻辑性,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有的教师唯恐学生不懂,将教学内容不断重复,学生越听越糊涂……为优化和锤炼课堂教学语言,通过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我认为课堂上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我们的课堂也能如行云流水一般,具有艺术的魅力。

一、真诚的课堂评价,恰当地运用评价语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课堂上真诚的评价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性语言的运用,恰当运用评价语。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在不伤害其自尊心和进取心的前提下,教师要指出学生的错误,并鼓励其改正错误,不断进步;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客观性的表扬,并鼓励其总结经验,在以后的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保证真诚的课堂评价,在教学前,教师应对课堂评价语进行充分的、恰当的准备。

充分的准备评价语是指一个问题抛出来后,学生答对了怎么评价、答错了怎么应对、答得不到位如何指导、答得很精彩如何表扬,这些都需要预先设置好。

恰当的准备评价语是指评价语要与课文搭调。真情流露的文章,应是真情应对;美丽景色的文章,评价语也应有景有情;活泼生动的童话,也是以生活、有趣的语句呈现;诗词类的文章也应富含诗意。如果课文是一首曲的话,那评价、过渡语也应是曲中的一个音符。

例如,在《花瓣飘香》一课中,一名老师让学生填入恰当地提示语,并针对学生答案设计了如下评价语:

(伤心地)说——一份伤心,看出了小女孩的懂事。

(担心地)说——小女孩忧心忡忡。

(难过地)说——病在妈妈身上,却痛在小女孩的心里。

学生答错——用心再读读小女孩的话,你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答得精彩——你真的已经走进了小女孩的内心。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提取所准备的评价语。这样,教师的每句话语都与课堂相融合,课堂就不会有随意、罗唆的语句出现。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是真诚而亲切的,这样学生就会如坐春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不断提高。相反,那种虚情假意、表里不一,没有真情的评价语,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教学语言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课堂教学主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要掌握这些知识,教师语言的规范和严谨科学性必须要注意。啰唆重复的教学语言没有简洁性,模糊不清的教学语言没有准确性,信口开河的教学语言没有严谨性。因此,课堂言语要言简意赅,抓住重点,简明扼要,严谨简约。例如,向学生提出自读的要求、阅读的要求,不宜过多,一到两个要求为宜。少则得,多则祸。要求一多,学生难以一下子明白。如果一定要超过三个要求,就得投影出示了。再如,在向学生讲要求时,一定要加重语气,语速缓慢,一字一句,讲到学生心里去。如整堂课就一个语速、一个语调,那一堂课就是一首催眠曲了。

三、巧设机关,语言训练不露痕

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犹如指路明灯,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记得多年前看过于永正老师的《英英学古诗》的课堂实录,深受启发。

于老师想让学生反复地复述课文,他设计了一个情境:学生扮演英英,自己扮演奶奶,和学生一起表演,在表演中引导学生把古诗的内容和意思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说了出来,这样既理解了诗意,又得到了语言的锻炼。

生:奶奶,我回来了。

师:英英回来了。今天学了什么,来和奶奶说一说。

生:我们学了一首古诗——《静夜思》。

师:怎么背的呀?

(学生背古诗)

师:这首诗是谁写的呀?

生:唐代的李白。

师:什么意思呀?

(学生讲解意思)

师:英英啊,奶奶的耳朵有点听不清,你再说一遍。

(另一个学生再次讲解意思)

这种形式的复述,学生怎会不喜欢呢?如果课上需要反复复述的话,教师就可以变换角色,变成妈妈、爸爸,再表演,学生依旧兴致盎然。这样融入情境中的语言复述训练比传统的师生问答式的教学设计要有效得多。

例如,苏教版《但愿人长久》中理解重点词语“手足情深”的教学片段。

一位老师为引导学生理解“手足情深”,让学生情动于衷而言发于外,读出词语中所包含的兄弟之情,准备了如下几个步骤。

1.理解词语意思。

能想象一下:他们怎样形影不离?(学生说:可能吃饭在一起,睡觉在一起。教师提示:苏轼踏青,苏辙也……;苏轼游玩,苏辙也……)像身体和影子一样,一刻也从不分开,这就是形影不离。

2.出示苏轼曾写给苏辙的诗词题目。

读诗题,深情地述说:子由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他们曾在一起踏青,一起去蚕市……长大分离后,苏轼初到杭州便想到子由,看到月亮也会想到子由……同学们,你想说什么?

3.老师只是搜集了一部分,现存的表现他俩诗词达200多首。

4.老师还有一个小故事:当苏轼遭受迫害时,弟弟知道消息后,就派出快马通知哥哥,这是泄密的死罪;他还马上向神宗皇帝上书,请求削去官职为哥哥赎罪。他俩从小就立志以身许国,可此时,弟弟却甘愿放弃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5.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浓浓的手足之情!

此时,情到深处,意已明了!读,就更入味了。

这样的指导与训练,与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把这个词再读美一些”、“请读出感情来”等话语要好了不知多少倍。“润物细无声”,这才是指导教学的最高境界。

四、巧妙化解难点,只需换一种提问方式

一问到底是课堂教学最忌讳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得不问的问题要加以浓缩,对可问可不问的问题,就要坚决舍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课堂重点,以教材为依据,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合理地把握课堂进度,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读着这段话,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可改成:孩子们,来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文中的“我”是怎样评价她的?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可改成:“我”是怎样评价这个小女孩的?课文中就有一句话写出来了。

如果有的问题必须要提,而且是几个连问,那就要改变一下抛出问题的方式。

例,一位老师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有一连串的问题要提问学生。那怎么办?这位老师进行了如下处理:

师:读得非常好,犹如身在其中。你仿佛就是那位乘客了。乘客,我能采访你吗?

(教师抛出一连串的问题)

这样,设置情境抛出问题,自然且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