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4 14:4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 抓住 中心词 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3-01
上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后,心中颇多感慨,不由得想起宋代诗人杜耒的诗句:“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看似平常的教与学,却因为教者有了个性化的解读、有了创新性的切入点,有了对文本教学设计的深入思考,而让课堂彰显出不同寻常的活力。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我认真进行了文本细读,在借鉴经典教案的同时大胆创新,将课文教学变得简洁精致而高效。细细回味,在整个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思路就是 “抓住一词,教活一课”。
一、在文本解读中捕捉一词
反反复复地静心阅读着《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强烈的震撼感冲击着我的心灵,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感动。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故事,语言朴实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故事内容并不难,难的是弄懂“生命桥”的含义,体会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为了上好这一课,我思考着该如何独辟蹊径,寻找到一个小而巧的教学角度,生成一个简洁而精致的课堂呢?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不经意间,我的目光停留在了文中的一句“泡泡话”上:“同一时刻”是指什么时候?是啊,课文不就是先后描写了同一时刻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吗?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虽然两个场景跨度很大,但是它们却被“同一时刻”紧紧拧在了一起,可谓是:同一时刻里的不同场景,却为了实现同一梦想!一个灵感突然跃出脑海:教学切入点锁定“同一时刻”,就用它来纵横决荡,编织起教学过程的彩带吧!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的教学资源,无论是单元导语、“小泡泡”、资料袋还是插图或是课文本身,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都不能放过。只有做个“有心人”, 有效地开发,恰当地运用并挖掘这些教学资源蕴含的内容,才能触摸到那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才能找准关键点并以此来教活整篇课文。
二、在教学设计中贯穿一词
当我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切入点锁定为“同一时刻”之后,在教学设计中就始终以它为主线,贯穿全文。要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到运用语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为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才是上出了“语文味”的语文课。
基于此,我将教学设计浓缩为:从“同一时刻”一词引入两个不同场景;然后分别在两个不同场景的学习中抓住几处关键而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及背后的含义;最后再回到“同一时刻”一词,体会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背景下,两岸人民共同架起的“生命桥”,共同谱写的爱的赞歌,从而让孩子们体会到:远远的一道海峡隔开的只是两岸的地理空间,却不能隔开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我把“同一时刻”下的第一个场景的学习着力点放在品味“静静地”“凋零”“辗转”三个词语上;把“同一时刻”下的第二个场景的学习落脚点放在品味“静静地”“沉着”“步履匆匆”等几个词语上,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这些词语,并逐渐走进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体验和感悟的方法及能力,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词语,最终达到较为全面地理解课文,弄懂“生命桥”的含义,从而体会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的效果。这种以一词贯穿始终的教学设计使教学变得清晰、流畅而高效!
三、在课堂教学中紧扣一词
篇2
【关 键 词】 生命教育;小学语文;实践
当今社会,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一桩桩生命的惨痛案例,无不痛心疾首。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不只是“工具”,更应该多多关注教育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更让语文教师明白: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的目标过程。那么,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生命发展教育三个组成部分。生命认知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了解生命的有关知识;生命伦理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掌握基本的生命伦理规范;生命发展教育主要帮助学生学会从生理、心理、意志、情感等方面发展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
语文学科成为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资源,许多课文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材料。
一、以教材为载体,让“生命”入脑
熟读新课程标准,深挖教材,以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鹿和狼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永生的眼睛》《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七律 》《有的人》)中相关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认识生命本源,感悟生命魅力,领悟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授语文知识与人文素质培养有机结合,控制学生学习中的负性情绪,提高学习效率,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生命”入脑,知道生命是什么?生命怎么样?如何让生命有价值?通过学生的学后感,可得知学生学有所得,正确认识生命。
二、以活动为辅助,让“生命”入心
1. “道德讲堂”。讲身边道德故事,用榜样的魅力吸引孩子们知道如何做。设身处地地去想想,去比较,端正生命态度。
2. “法制宣传”。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理智对待生命。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要脱离冲动的本性,实为不易,这就需要我们当老师的诲人不倦。教书容易,育人是漫长的工程。
3. 励志电影的收看。用榜样激励孩子,提高生命的抗挫能力。这些题材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经提炼,传播正能量,然后再让学生结合生活,让学生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4. 丰富的社会实践。野炊,观察种子发芽中的生命力,读一本生命价值的书籍。让学生在活动中磨砺自己,成就自己。
通过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学会生存,关爱他人,感悟亲情,增强对生命的感受和体验,提升生命质量;通过师生同读经典,共写随笔,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使教育过程成为愉悦师生生命的过程,进而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三、以测试为印证,让“生命”入骨
为了印证我们的“生命教育”入脑入心否,通过第一次《生命观的测试》调查中,根据学生答卷情况发现:①100%的学生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②20%的学生有生的责任,却很少有学生思索:为什么活?怎样活?③大道理大多学生都懂,也会说,但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多数同学就会失去理智。④从答题中,52位学生中就有52%对老师有芥蒂之心;对于家长,诸如不理解、不满、委屈的有67%。⑤班上70%以上的学生心是浮躁的,不能静不下心来好好想想为什么会这样,我是不是做错了?是不是说错了?是不是想错了?⑥调查中有58%的学生有阿Q精神。根据此,我们实验组有的放矢,做好部署,最后再进行一次《生命观的测试》,让学生前后比对自己的答案,结合所学所感,让学生深刻反思自己,从而让自己对生命的对与错进行思考,真正达到“内省”的目的,知道了内省,“生命”就入骨了,学生就会少了冲动,多了理智,作为老师就少了忧心。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得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认为: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生命是素质的载体,没有生命,就没有素质。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构建只有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建成。没有生命,无道德可言;不讲生命教育,自然也会使道德教育落空。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关注生命教育,力争达到袁卫星老师那如诗如画的生命美景!
【参考文献】
[1] 向乾惠.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J]. 神州,2012(20).
[2] 王根法. 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 职业・下旬刊,2010(2).
[3] 杰克・伦敦. 热爱生命[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4] 史铁生. 我与地坛[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5] 李坚. 生命的意义[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