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17 18:0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端午节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同州端午
唐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有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端午古诗五月五日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古诗乙卯重五诗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古诗浣溪沙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古诗端午日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古诗和中甫端午韵不依次宋 文天祥
黄茅古道外,羸马发南州。
有客嗤齐鲁,何人念楚囚。
岁年付流水,风雨满沧洲。
手把菖莆看,黑头非所求。
端午古诗五日(选一)唐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古诗竞渡诗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古诗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端午古诗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古诗端午日赐衣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古诗端午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关于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 端午诗词午日观竞渡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同样是竞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热闹与郁愤。
端午诗词竞渡曲唐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端午诗词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唐 杜甫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
向公泣血洒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
逆胡冥寞随烟烬,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
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
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
端午诗词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宋 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端午诗词端午游真如迟适远従子由在酒局宋 苏轼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端午诗词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宋 苏轼
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
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缪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
爨无欲清人,奉使免内热。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
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
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
端午诗词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篇2
端午节的诗句:午日观竞渡 明 边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同样是竞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热闹与郁愤。
端午节的诗句: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 李隆基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端午节的诗句: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宋 苏轼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端午节的诗句:竞渡曲 唐 刘禹锡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端午节的诗句:端午游真如迟适远従子由在酒局 宋 苏轼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篇3
一、明确了民俗背景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传统佳节。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午。当天有很多传统活动: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故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中华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传统节日。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机会,为引导学生过好端午这一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坚持了节前抓宣传
1、在全校范围内召开各类会议,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动员,要求各班级做到节前有宣传、节日有活动、节后有总结。确保这次活动质量和效果,不走过场。
2、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阵地,通过校园广播,专栏,网络等媒体宣传,通过制作并张贴宣传画营造节日气氛,提高同学们的认知水平,丰富学生们的历史知识和民俗知识。
3、利用学校例会、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队)会,举行不同形式的诵读活动。通过开展诵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真正把诵读活动变成了一次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三、坚持了节中搞活动
首先,为了确保活动开展,我校召开了行政会议,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专题研究活动方案、评分办法和奖励措施。落实了分工和职责。其次,公示方案。学校将“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方案张贴出来,使教师了解活动的目的意义,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再次,组织报名。全校教师踊跃报名,积极参加“我们的端午节”主题诵读活动。截止月日上午,全校共有名师生报名参与活动,参与率达%。活动形式主要包括6种:
1、不少同学对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仍然较少,因此学校在周一升旗仪式中安排学生演讲关于端午节日的有关讯息。2、学校宣传部作了以“欢乐端午”为主题的黑板报,为端午节到来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3、学校组织各班召开班会,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宣扬理国。4.、班级还召开了“传统节日之端午节”学习会,通过学习交流,增强了同学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也培养了大家的兴趣。5、开展了“我们的端午节”主题诵读活动,评选了一等奖名,二等奖名,三等奖名。有力地促进和引导我校教师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6、学校特意策划了以“端午”为主题的演讲故事活动。师生人人上台讲体会,谈感受。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回顾历史,乐谈粽子,通过举办各种比赛,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和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篇4
端午节的演讲稿一各位师生:
大家好!
今年的5月28日是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发明了香草美人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史上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集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00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端午节的演讲稿二同学们,老师:
大家好!我是木瑾瑾。马上我们迎来的就是端午节,听到这个节日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但我还是要为大家介绍介绍!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也是六月十二日,端午节也被称为端阳节,午日节等。
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吧!归纳起来,大概有几点吧:
1、纪念屈原,屈原是楚国诗人,他在这天汩罗江殉国。
2、迎接伍子胥,当时人们把伍子胥视为河神。
3、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她只有十四岁,每日每夜沿江痛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她父亲的尸体。
4、迎涛神,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后来人们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江。
在端午节我们会吃粽子,都是用艾叶包的,家人在一起吃,其乐融融,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粽子的品种很多,有蛋黄粽,有肉粽,还有蜜枣粽等。我们还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划龙舟,划龙舟是为了祭祀屈原,曹娥。划龙舟不是一个人在划,而是十几个人一起划,有一个人在前面击鼓。龙舟的样子更是美轮美奂,非常精致,都是用木雕成,雕刻家们都是精雕细琢。我们还会看到街上的妇女都带着艾虎,人们认为艾虎可以驱邪,小孩子们还会戴着香囊,可以驱避毒虫。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端午节大家也知道了不少吧,我就不介绍喽!
端午节的演讲稿三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国旗下的讲话的主题是:纪念屈原,过端午节。
大家都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那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篇5
端午节是纪念诗人的节日,是爱国的节日。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端午节国旗下讲话稿,仅供参考。
小学端午节国旗下讲话稿(一):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话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有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要职。因为他坚决主张抗击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至极,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影响深远的诗篇。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的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绞,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屈原离世已有两千多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会永远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伟大爱国之士的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的每一个传统佳节吧!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
小学端午节国旗下讲话稿(二):尊敬旳各位老师、亲爱旳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
__年的6月23日,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发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香草美人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史上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ji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__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小学端午节国旗下讲话稿(三):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回味端午,传承民俗。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饮食风俗。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传统节日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我们守着传统文化的"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同学们,我们肩负着老师和家长的殷切期望,面对如此的现状,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复兴中华文化,我们责无旁贷。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端午节已被他国申报的事实,但我们可以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来勉励自己。当父亲或母亲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时,你能否为他递上一杯热茶?当你的朋友陷入困境的时候,你能否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当你对别人许下承诺时,你能否言出必行、信守承诺?当你自己在考试中失利时,你能否冷静面对,寻找原因,总结教训?我们在做好这些平凡的小事的时候,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传承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如果人人都做好这些平凡的小事,那将会是一件不平凡的大事。
篇6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刚过,但屈原的故事我们长留心间。
面对压力,屈原秉持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在与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高尚节操,赤诚的爱国之心。 这一片冰心,穿透了两千年的时空,依然光耀在中华大地。端午节是纪念诗人的节日,是爱国的节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将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万舟齐发、呐喊鼓乐吓退蛟龙,以此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后来演变成为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端午节的人文内涵已密不可分。端午节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
屈原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万世、积厚流光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铸造了我们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成华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识,赋予端午节爱国主义情结。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这就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现在,端午节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也正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但是现代人如果只是吃粽子,或是看看电视里的划龙舟,就失去了端午节原本的意义。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
让我们永远纪念中华民族之魂,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发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香草美人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史上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集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离世已有2300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同学们早上好,我们刚刚结束三天的假期回到学校。
放假开心吗?(开心)
我们这次是因为什么节日比平时多放一天假?(端午)
很好,我们前天刚过完一个开心的节日,端午。谁来说说看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于2009年9月30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到端午,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其它国家的节日——韩国江陵端午祭, 2005年11月25日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当时的中国人心中造成极大的冲击。我们在座的同学那个时候年龄都很小甚至刚出生,可能无法体会当时这件事在中国人中间引起的震动。
但我相信,我们的老师们,我们的家长们,很多人都对那件事有着深刻记忆。当时中国人听到这件事最大的感受就是:韩国人太了。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我们华夏民族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一个节日,它怎么就变成你韩国人的节日?你还要把它申请为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说,当年的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件事极大地刺痛了中国人的心。
但现实就是现实,不管你有多愤怒,他们的申请终究是成功了,每年的端午节期间,江陵会迎来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游客达百万之多。中国人只能安慰自己,他们的是江陵端午祭,我们的是端午节,不是一回事,没什么好气的。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阿Q式的自我安慰。
但是,这件事对我们的确有着很大的触动。在此之前,每当有人大代表提出将我们的传统节假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时,响应者总是寥寥无几。但这件事之后,我们痛定思痛,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终于,在两年后,通过了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的规定,从2008年开始实行。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五年级同学,你们在一年级的那个
中秋节还是不放假的,但二年级起,你们的清明、端午、中秋就开始放假了。这一天,意义很重大。一是弘扬中国文化,二是让大家不要忘本,忘记中国的传统,在传统节日里能与家人共渡。
几年之后,我回头看韩国成功将端午节申请为自己的文化遗产,突然觉得我们没有任何资格指责他们。端午节是我们的又怎么样,如果我们自己不重视,不珍惜,你能怪别人重视它珍惜它吗?
就象两个月前我在办公室给朗诵组的同学试新订做的汉服,有好几个小同学在办公室外面很新奇地说“韩服韩服”。去年,在成都有一个穿着汉服上街的女孩子,被一些小年青人当成是日本的和服,强迫她脱下来当街烧掉。为什么会有这种误会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汉服消失了,但是在韩国在日本,他们从我们这里学去的民族服装去保存完好。
同样,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等这些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很多在韩国和日本都保存完好,有些甚至比中国还隆重。
传统节日是我们祖先流传几千前形成的文化遗产,连别人都很重视很珍惜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不重视呢?
但反观现在,我们的同学们能说出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日期的寥寥无几,反而说起西方的圣诞节、平安夜、万圣节之类的是头头是道。其实,这些节日跟我们中国人可以说没有任何关系,它们所产生的文化背景所表达的信仰与我们完全就不是一个文化体系。之所以大家会熟悉那些节日,完全是商家为了商业目的而进行的炒作。但很不幸的是这种炒作居然这么成功。
在这里我向大家提一个要求。从现在起,我不希望我再在圣诞节收到任何同学的礼物和祝福。因为圣诞节,是西方基督教庆祝耶稣诞生的一个宗教节日。而我是中国人,我不信基督教。耶稣是哪一天诞生的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你很喜欢老师,你想表达一下对我的祝福,请你在教师节给我教师的祝福,或者在元旦给我一个新年的祝福。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的这种行为不够时尚,不够国际化,但我只想说,在我们连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都快要被丢弃完毕的时候,有什么心情或资格去追求那些与自己无关的时尚呢?
从去年起,我就在期待,通过某一次国旗下的讲话,向大家系列地详细地介绍我们的传统节日,它们的来源、传说,它们的风俗,它们对我们中国人的意义。但当昨天晚上我开始准备这篇讲稿时,发现短短的几分钟根本不足以表达出我们这么多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文化意义。
因此,我今天只能笼统地向大家宣传,我们的传统节日,对于我们中国人,我们汉族人的意义。我希望并提出要求,从接下来的这一个学年,每当有与传统节日最相邻近的那个升旗仪式,轮到的班级自觉地去查找关于这个节日的各种资料,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中,介绍给我们所有的同学。
我希望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珍爱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你今后身处何方,请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先名叫炎黄,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早上好! 今天是星期二,昨天是五月初五,我们又站在了操场上,看我们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端午节的由来》。
篇7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流放。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文采,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祖国被侵,心如刀割,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了粽子。
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
纪念伍子胥
纪念春秋时期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死前对邻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于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此传说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古越民族图腾祭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竹的习俗
端午节在中国不仅节名相异,而且各地习俗也不尽相同。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年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如今,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流传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较为隆重,庆祝活动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有以下几种: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竟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食粽: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棕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粽子,又叫“角黍”、“筒棕”。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棕。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中还流传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的习俗,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夺目。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篇8
立夏在每年的5月5日左右,此时温度开始明显升高,各种植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的时期。人在夏日则易食欲减退、倦怠疲惫,所以在民间有吃禽蛋、饮夏茶、称体重的习俗。
创意活动:挂蛋斗蛋不疰夏
目标
1.知道禽蛋是长身体的重要营养食物。
2.感受立夏时小伙伴斗蛋的热烈气氛。
3.掌握斗蛋的简单技巧。
过程
1.带一带。在父母的帮助下,学着煮鸡蛋,包括拿、买、洗、煮等环节的细节。(家庭活动)
2.画一画。引导幼儿在蛋上画自己喜欢的图案,给蛋取个好听的名字。(家庭活动)
3.看一看。认识蛋头和蛋尾,知道斗蛋时要用蛋头撞蛋头,蛋尾击蛋尾。(幼儿园活动)
4.斗一斗。引导幼儿按鸡蛋类、鸭蛋类等分组,然后在同组内开始斗,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幼儿园活动)
5.说一说。通过儿歌帮助幼儿理解蛋的营养价值和身体健康的关系。如:小小鸡蛋多神奇,营养全能数第一,吃饭香香不疰夏,一二一二长身体。(幼儿园活动)
注意事项
1.老师要组织好幼儿的斗蛋活动,讲秩序、讲规则、讲公平。
2.做好相关照片的搜集。
创意活动:柳条做草帽
目标
1.知道夏天到了,植物会长得特别快。
2.感受用柳条编草帽、做游戏的情趣。
3.学会简单的编柳帽的方法。
过程
1.采一采。家长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柳条,说说细细的柳叶、长长的柳条像什么,感受夏日里植物枝繁叶茂的景象。(家庭活动)
2.做一做。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弯、折、绕、插等动作给自己编一顶柳帽。(家庭活动)
3.玩一玩。让孩子想象怎样利用柳帽开展体育游戏活动,如接力跑、跳跃、投掷等。(家庭活动)
4.饰一饰。在老师的帮助下装饰柳帽,如加顶、装辫子、插花等。(幼儿园活动)
5.秀一秀。在班上组织柳帽秀,鼓励孩子上台展示自己的柳帽。(幼儿园活动)
注意事项
1.采集时要注意安全,尽量避免对柳树的伤害。
2.拍摄幼儿柳帽秀和利用柳帽做游戏的照片。
创意活动:蒿草香袋挂起来
目标
1.知道端午节有门口挂蒿草、胸前挂香袋的习俗。
2.感受挂蒿草和香袋的乐趣。
3.学习“挂东西”的各种方法。
过程
1.走一走。去市场感受端午节前特有的热闹气氛,熟悉蒿草、香袋、五黄、粽子等各类物品。(家庭活动)
2.认一认。认识蒿草和香袋,通过嗅觉了解它们所具有的特殊气味。(幼儿园活动)
3.讲一讲。知道端午到来时,人们为了在盛夏之前避邪气驱瘟疫,要在门口挂蒿草、胸前挂香袋。(幼儿园活动)
4.挂一挂。一家人聊聊自己知道的端午,然后在家门口挂上蒿草,再把香袋挂在宝宝的胸前。(家庭活动)
5.美一美。把漂亮的香袋带到幼儿园里来,和小伙伴相互欣赏,再用香袋来装饰教室。(幼儿园活动)
注意事项
1.挂蒿草时要注意安全,告诉幼儿不可打开香袋。
2.做好各个活动环节照片的收集。
创意活动:百味粽子真好吃
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习俗的来历。
2.感受端午风俗的丰富性。
3.学会剥粽子。
过程
1.看一看。引导孩子认识粽子的外形特征,如:摸摸粽子尖尖的角,闻闻粽子的清香等。(家庭活动)
2.讲一讲。用屈原的故事引出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讲解时要让孩子能听懂、能理解。(幼儿园活动)
3.包一包。请外婆、奶奶来幼儿园带着孩子包粽子,边做边告诉孩子各种食材(粽叶、肉、花生米、糯米)的名称。(幼儿园活动)
4.尝一尝。下午餐点时吃粽子,感受各种粽子(肉粽、赤豆粽等)的相同之处和不同滋味。(幼儿园活动)
5.诵一诵。吟诵反映屈原精神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师要带孩子获得粗浅理解后再进行背朗诵。(幼儿园活动)
注意事项
篇9
【关键词】传统节日;古代诗词;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喜爱传统节日,喜爱古代诗词,更喜爱描写传统节日的古代诗词。在笔者看来,传统节日是一道道大餐,那古典诗词便是盛放这大餐的精美的餐具。如果没有这些精美的餐具,传统节日就失去了华丽的载体,成为散落的珍珠,同时也会失去很多很多诗意。在我国,有节日就有诗词陪伴,传统节日与古代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以隆重热烈著称。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这个美好的日子因为是岁首,因而是一个象征希望、充满喜庆的佳节。北宋诗人王安石《元日》是一首最有名的春节诗。他对春节这样描写道:“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欢乐喜庆之情溢于诗人言表,诗中“屠苏”是一种药酒,“桃符”即今天的对联。不难发现,贴春联、放鞭炮是至今仍然保留着的两大习俗。清代孔尚任写有《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诗的前四句说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后四句转入写元旦,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作者一颗赤诚的童心。从古到今,历代文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关于春节(古人或称之为元日、元旦)的诗词。
最浪漫的传统节日我以为要数元宵节。有两句耳熟能详的诗为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元宵节又称灯节,是日,人们早晨吃元宵,晚饭后举家出动,逛街赏灯。届时,“花市灯如昼”,“一夜鱼龙舞”,男男女女,流连观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正是这样的放灯赏灯的开放时节,男女青年能够比较自由地相互接触,从而为他们表达爱情提供了绝佳机会,创造了一个古代的浪漫时空。元宵节还有一项集娱乐与智力于一体的活动――猜灯谜。这游艺活动无论谜面、谜底还是猜谜方法,都显示典雅的诗意,洋溢着强烈的人文气息。如“傍晚”(打一字),可用会意法想到日落西山,得谜底“晒”字,都富有诗意呀。
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此节应属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这一风俗沿袭至今,并且人民群众仍用这个节日来祭奠革命先烈和先辈们。正是这样,清明节自有其特殊的气氛。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诗将清明时节氛围渲染殆尽。南宋诗人高翥《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直击墓地凄然情景,气氛沉重,令人难忍。至于清明节的来源,一般都认为是出自春秋时代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据记载,晋文公在烧山找到介子推尸体时,发现了写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诗句的血书。可以这样说,原始意义上的清明节,既有祭祀之意,又有统治者执政自省之功能。
传承千百年的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文化气息。目前,大部分人接受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著名爱国词人屈原的说法:相传屈原救国无望,于农历五月初五沉身汨罗江,当地百姓为了不让鱼虾蛟龙伤害屈原遗体,纷纷把粽子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包粽子、吃粽子风俗的由来。唐诗人元稹《表夏十首》之十便很吻合这一说法:“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但只是诗人很天真,他认为后人对屈原的纪念不够庄重,殊不知以一种欢乐的方式纪念先贤其后一直流传着。且看陆游《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中秋佳节,举家团圆,畅叙亲情,人人向往。中秋首先是赏月玩月,此风俗由来已久,文人尤盛。李白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可谓妇孺皆知。“月到中秋分外圆,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更把情感融入赏月之中,创造了天人合一意境,让人产生深远美妙的遐想。苏轼把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写得淡然、豁达,实际上月圆人不圆时,思念之情是让人难以承受的。晏殊《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便直率地道出了一般身处异乡之人的落寞心曲。中秋的另一乐事吃月饼。月饼是中秋“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同样是苏轼,他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两句诗,“小饼”当就指今天的月饼。至于“月饼”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就这样我们与古人一样体验着,赏明月、吃月饼、享人伦的美满乐事。
篇10
2008年,在担任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时,我尝试每天在黑板上出示一首诗,并让学生抄下来。但在期末的古诗积累测试中,我发现这样“只告知,无监督”的古诗积累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对抄写过的诗有印象的不在多数,会背诵这些诗的寥寥无几,更不用说理解诗的意思了。所以,我放慢了脚步,将进程改为“每周一诗”,利用语文课前一两分钟的时间诵读、背诵,同时跟进评价体系。如此一来,一周后学生就能将这首诗背下来了。接下来,我就具体说说“每周一诗”的操作过程:
一、开辟阵地,引入古诗天地
黑板,是教师展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阵地,也是同学们关注度比较高的地方。所以,我在班级黑板左侧开辟了“每周一诗”栏目,将本周古诗抄在这个栏目中。一来,同学们对黑板上的内容会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来,玩耍之余,抬眼一瞥,无意间地诵读,能增加同学们对这首诗的印象。
学过心理学的都知道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要加强记忆,还需让学生反复地回顾过往所学。黑板上展示的古诗只是当周需要记忆的内容,所以我发给每位同学一个本子,专门记录“每周一诗”栏目的内容,积累古诗文。
古诗的语言创作习惯与今文有极大的差别,虽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若教师再对古诗内容加以解释,无疑是学生理解古诗内涵的助推器。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课之一,语文老师在班中可利的用时间也相对多一些。所以,每当我展示新一首“每周一诗”时,我都会简要地进行古诗内容分析,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积累。
二、精选古诗,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泱泱中华文化,经典古诗不计其数。在“每周一诗”内容的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季节变化、学生学情以及教学进度。如,遇传统节日,可以选择与该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教学进度恰逢古诗教学时,可选择与课文古诗相关联的古诗,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以小学三年级下学期为例,学生上学第一周为元宵后,所以第一周的“每周一诗”为唐朝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本诗描写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从意蕴理解上看,比《青玉案·元夕》容易;从诗中包涵的汉字笔画写法上看,比苏道味的《正月十五夜》更容易被三年级学生掌握。按年历,三年级第二学期的第15周恰为端午节前夕,所以这周的“每周一诗”可以安排与端午节相关的古诗如唐代文秀的《端午》。按照教学进度,到第17周时,将进行第29课《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的教学活动,那么这周就可以选择杨璞的《七夕》作为“每周一诗”的诗选。
三、课前朗读,让古诗从点滴积累
“上课!”“起立!”“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这是我在我们班实行“每周一诗”活动后,课前老师与学生问好形式的变化。随着班长一声起立,同学们开始齐声朗读本周的古诗,朗读时间不到一分钟,但这短暂的一分钟却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双赢的效果。
对于学生而言,要想在课前朗读时能流利地朗读古诗,必须在课前加以练习,攻克不识之字。若想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高超的记忆能力,更需要在课外熟记、背诵。对于老师而言,关注学生在这个一分钟内的朗读状况便可判断哪些学生已经会背了,哪些学生还没有读熟,哪些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根据判断在课堂上或表扬,或鼓励。此外,古诗积累对学生十分重要,对老师也同样重要。那么,老师在听学生朗读时,是不是也无形中对古诗进行了再一次的巩固记忆呢?
四、评价跟进,给无形积累装上保险
关于古诗积累,我之前也采用过许多方法,但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收获微弱。原因在于我给学生提供的需要积累的内容,但由于缺少评价机制的鞭策作用,使学生在认识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由于缺少评价跟进,学生积累的东西也慢慢减少,到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在这次的“每周一诗”古诗积累活动中,我采用了两种评价并行的方法。
1. “你争我赶”增设“我会背啦”一栏。小孩子们的争强好胜之心有时比大人还要强一些,他们大多数也想处处比别人强、胜一些,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与夸奖。如果能将学生的“争强好胜”发挥到古诗积累中,一定能起不小的作用。鉴于此,我将每周一诗诗稿结集成册,在每一首诗下增设“我会背啦”一栏,当同学们觉得自己已经将这首诗背熟了,就在这个栏目中签上自己的名字。我每次上课去都会看一看签名的情况,然后表扬那些已经会背的同学,第二天会发现,名字又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