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家乡景色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17:3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家乡景色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设问式评语具有启发性
作文评语常常是针对文章的优缺点下定论、评等级,而忽略了激起他们思考怎样写好作文,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如果我们在学生作文问题之处采用设问“你能不能这样写?”“可不可以换个角度去写?”之类的话,而且多用问号引起学生的思考。哪怕是对一个病句的修改,圈画之后在旁批中设问:你看原句和修改后的句子哪个表达的更通顺和精炼。这样具体地指导学生写作,启发学生思考比较,找到更合适和准确的表达。在续写童话《蟋蟀在时报广场》的作文教学中,我在评改中则采用了设问式评语:切斯特在为什么会回到家乡,他在纽约为什么会不快乐。他向往乡村生活吗……经过这样启迪,学生会重新把握主题。这种评语有利于学生主动思索,可以促使他们认真地修改作文。
二、设问式评语可以避免生硬
作文批语中若能坚持鼓励性或表扬性,少些指责和训斥,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自然会淡化些。须知,学生偶尔一次受到伤害,其积极性很难重新唤起。因此,设问式批语就是要解决批语简单生硬和肆意打击学生积极性的问题。教师以一种商榷的方式通过设问进行评改,委婉地指出问题,使学生易于接受,多用“你能不能……来写?”或者“你可不可以……来写?”这种教师与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沟通,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尊重了学生的创作,用这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促使学生去认真思考和修改,保护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设问式评语可以避免空洞
篇2
【关键词】农村中学 写作 农村生活 情感体验
由于农村经济社会状况发展不均衡,大部分农村中学学习资源相对不足,图书、网络等信息手段落后于城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生获得足量的社会生活信息。并且农村中学生大都是寄宿生,每天以教室、餐厅、宿舍三点为一线,与外界接触较少,致使学生信息交流不畅,见闻受限,阅读量贫乏,知识面狭窄,积累不足,最终导致写作水平低下,写作时“无话可写”或“有话说不出”,假话、套话屡见不鲜,致使作文内容空洞。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积累生活,挖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思考和感受,做生活的“有情人”。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获得生活的真谛。写作是由深埋在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感情所决定的。只有当某种事物从内心深处触动了你,成为你的灵魂和意识,你才能敏锐地感受和概括这方面的人和事。叶圣陶曾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历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那是必须失败的勾当。”真情实感,是作者对生活作出的热情地关注,积极地思考和分析,而不是闭门造车地瞎编造。只有关注、热爱生活,才能体会到生活的温馨。
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
虽然农村中学生的见闻有限,但农村千姿百态的景物,春夏秋冬的自然风光,无穷无尽的趣事,淳朴多彩的民风等也是农村学生生活的一笔宝贵财富。根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描写家乡,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也将大有效益。生活是创作之源。作文难,主要难在材料的积累选取上。积累材料就要深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深入生活,融入真情,发现农村的独具魅力的闪光点。(一)留心观察农村景色,感受美的熏陶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学生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森林田野、落日晚霞、村落炊烟等这一切无不烙上了深深的农村印记。但是农村学生对此司空见惯,没有挖掘出对大自然的深厚的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大自然的美丽,细心体会万事万物丰富而细致的情感,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的真谛。这既给农村学生以美的熏陶,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又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学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笔者让学生根据名篇的写作手法与写作特点进行拓展探究,家乡的四季有什么特色?四季不同的景色会给你那些启发?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自己熟悉的家乡景色,挖掘景色中蕴涵的感情。这样学生心中“有米”,自然“有话可说”。
(二)留心观察农村变化,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农药化肥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大规模扩建工厂侵占土地对农民的影响等等。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访问,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找根源求方法,扩展学生写作题材,真切地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及土地的珍贵。
笔者举一个教学实例:学校组织了一次“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学生作文大赛”,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一些身边的变化:不交学杂费了,免收课本费了,学校什么时候有了微机室?什么时候用上了多媒体?家里什么时候有了彩电、电冰箱?什么时候上学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这一切你感受到没感受到、知道不知道的变化,都归功于30年前党的的召开,从那时起,站起来的中国人开始踏上了又一个新的征程。同学们可以采访家人、师长,听他们讲讲30年的变化和感受。也可以写你身边近几年发生的变化,既可写社会的变化,也可以写家庭与学校的变化。一个星期后,作文交上来了,非常成功。学生有的写自己书包的变化、自家家电的变化,有的写道路的变化,还有的写自家搬家的变化,吃饭的变化,都能够以小见大,感情真挚,通过具体事例反映出改革开放的成绩,反映出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社会及生活所带来的新气象。然而最可喜的,不是丰富的作文内容,而是那一片热气腾腾的作文激情。这次作文竞赛给笔者最深的感受是:走进生活,生活会给你丰厚的回报。确实,农村有一片广袤的土地,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脚踏坚实的大地,向生活的深层次开采,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定会有金灿灿的收获。
二、学干农活,体验农村生活
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尽管现在农村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很少有机会参加田间劳动,但星期天和寒暑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供自由支配。每到养蚕季节,可以叫学生去帮父母采桑叶、喂蚕宝宝;到农忙时节,教师要建议家长们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的农业劳动,体会田间劳动的甘苦。让学生参与其中,认认真真干一番,汗流侠背,腰酸背痛,他们才会亲身感悟“粒粒皆辛苦”,才会真正明白父母劳作的艰辛,真正体会到深沉的父爱母爱。通过亲自参加劳动得到的果实,才会感到特别香甜、特别宝贵,真正感受到劳动最光荣。边学边做,边想边记,因亲身感受,言之有物,赞之情真。既扩大了写作范围、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又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生活是写作的沃土,观察是撒向沃土的雨露,做生活的“有情人”,对生活的深切感受才是写作的种子。离开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真实感受,生活将沦为荒原。当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了感受生活,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他们也就具备了“开山取宝”的能力,“有米下锅”就不在话下了。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作文;过渡;兴趣;有效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由此迈入写作的门槛,教学上称之为“习作”――学习写作之意。三年级习作要求学生完成“由说到写”,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二年级主要是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而到三年级就开始命题作文。为了能够尽快适应命题作文的要求,除了在词语运用方面继续进行训练外,还应在选材剪裁、布局谋篇等方面,重点进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从看图写话比较顺利地过渡到命题作文,中间不至脱节。下面我将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方面的一些练写方式,仅供参考。
一、从观察入手,解决选材问题
1.留心观察,捕捉素材
写景状物是中年级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把事物写生动具体,必须要学会观察。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可以教给他们三个方法:(1)选好观察点。如在习作《广场一景》时,指导学生把观察点定在广场中央,这样观察视野开阔,整个广场的景色也一览无余。(2)确定观察顺序。有序的观察,写景状物,可以使文章让人一目了然。观察顺序有多种,按时间、空间、方位等。(3)抓住景物特点。每一样景物都有它的独特之处。(比如抓住这种事物独特的形状、颜色、动静态、样子来描写)只有抓住了它的特点描写才生动细致。学生通过观察积累大量的材料,写文章时才有话可讲。
2.认真阅读,积累素材
(1)语文课本。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不仅文辞精妙,内容丰富,而且其中的许多写作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①句式仿写。如排比句、比喻句和一些运用了关联词的句子,就可以让学生经常练习并积极引导他们在作文中运用。②段落仿写。如在学习了《可爱的大熊猫》第一自然段关于大熊猫外形的描写后,我就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动物,仿照这段的写,用上一些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这种动物的外形特点描写出来。③篇章仿写。对一些经典的例文,在让学生深入理解例文,掌握例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指导习作。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岭》时,我们可以仿着课文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一处景物。(2)课外阅读。我除了让学生记住课文里的好词佳句以外,还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本期我们读了《学语文之友》、《昆虫记》、《木偶奇遇记》、《唐诗三百首》、《中华成语故事》等,并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每人准备一本专门用来摘抄好词佳句的笔记本,把一些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并对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能熟读成诵。
二、从方法入手,解决谋篇布局问题
1.以读带写,范文引路 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运用教材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模仿一些典型文章,特别是模仿一些优美段落的写法来进行训练。例如三年级上学期第二组作文要求是介绍家乡的景物或特产。在教完《家乡的红橘》这篇文章后,我们可以让孩子先说说你的家乡有什么特产,再选一种你最熟悉的特产模仿着课文的样子写一写(以家乡的桃子)为例:第一自然段介绍家乡的位置,点明特产;第二自然段以时间为顺序分别介绍桃树的叶子,桃花的特点,第三自然段介绍成熟的果实;第四自然段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初学写作阶段,模仿着课文《家乡的红橘》来进行构段,对于那些一写作文就无从下笔的孩子来说,这样写应该容易得多。
2.精心点拨,解决思路 为了使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老师必须在平时加强对学生习作的指导和训练,以范文为例,认真分析基本的写作套路,改变学生提笔无话可说、无话乱说的状况。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写作方法。比如《江南水乡――周庄》按周庄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构段;《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春夏秋冬季节的顺序构段,《香港夜色》是按山下到山顶游览顺序构段。三篇文章都用了先总后分的构篇模式。因此,我们应该讲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让学生在写同类文章时也建立相应的构篇模式,然后通过多次练笔,做到活学活用,手到擒来。
三、从生活细节入手,解决语言问题
1.化虚为实,先做后写 大多数的好文章都是作者亲身实践后写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掌握好第一手资料,我平时很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各种活动,引导他们留心观察活动的过程,然后布置学生作文。比如本期我校开展了拔河比赛,比赛后我引导孩子们回忆:拔河比赛前你看到了什么?当时心情怎样?拔河比赛时你看到同学们都是怎么做的、他们的神情怎样?比赛后,同学们又是怎样的神情?你的心情怎样?由于拔河比赛是孩子亲身经历过的事,他们写出来的文章也更生动有趣。
篇4
一、留心观察,积累素材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不歇”。通过此句名言可以知道作文素材的来源问题。作为作文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人物、事物都可以是学生的写作素材。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注重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以此为学生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奠定基础,使文章更加真实,富有情感。生活阅历越丰富的学生,所见识的事物也会更加宽广,视野也会更加开阔,感受也会更加深刻,由此便会文思泉涌,不会再将作文写作当做一种负担。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在学校中,可以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说文体活动、课堂学习、同学之间的交流嬉戏;在家庭中,学生可以参与到家务活动中、亲人的交流互动中;在社会中,可以观看到家乡的发展和变化,体会到社会的气象万千,上述种种内容均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细节描写的材料。所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对于学生作文中细节描写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能够认真仔细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及时的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在于促进学生分析事物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升。观察是作文写作的基础,也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如果缺乏有效的观察,学生无法写出完整具体的文章。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展开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注意留心身边的人物、事物、和景色,感受实际生活的脉络,在客观世界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知识储备体系,陶冶情操,提升自己,以此使作文细节描述更加真实和饱满。
二、注重阅读领读,从阅读中摄取营养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据经典,组织学生在学习优秀文学著作的过程中,细细品味其中的细节描述,增加自身的感悟,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真正为自己所用,逐渐由仿写到熟练运用,独立写作,真正实现提升作文细节描写的目标。第一、感悟文本。在小学生刚刚接触作文的时期,普遍对作文写作比较盲目,不知如何开始创作。一般来说,小学生作文写作开始于模仿。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教材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学习资料,同时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非常多的细节描写片段,所以还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精彩的细节描述内容进行品味,深刻的揣摩、反思和解读,以此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准备自学的空间,在突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了知识印象。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动作描述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以此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想法和写法,以此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用词表达习惯。其次,品味经典,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课外阅读同样有利于学生作文细节描写能力的提升。课外阅读是对课堂教育的一种延续,更加能够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非常多的课外书籍中,均详细的进行了细节描述。比如说: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对于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 ”的描写;在“变色龙”中契科夫对于奥楚蔑洛夫几次穿大衣、脱大衣的刻画等,都非常的经典,富有神韵。此种精彩的人物形象细节描述不胜枚举,还希望语文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精挑细选课外读物,切实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作文细节描述。
三、及时交流,学会修改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不同的学生在观察时,都是根据自己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进行,由此受到片面、粗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整体效果不够良好。所以,教师有必要注重学生之间交流和修改。对于小学生作文细节的描述,并非是短时间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希望教师能够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修改,组织学生交流。一方面,选择学生中比较优秀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和传阅,以起到榜样作用;另一方面,修改和指导学生作文中细节描述不成功的部分。教师可以将不理想的作文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首先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以及文章上下文,对相关情节内容进行拓展,最终综合比较,了解细节内容修改前后的差异性。通过对比,学生均会发现经过修改,作文细节内容更加生动和饱满。通过长时间的此种练习,必将能够使学生掌握良好的细节描述方法和技巧,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篇5
作文教学观察意识
一、树立典型意识,使表达抓住事物特征
所谓典型意识就是在观察活动中,抓住诸事物中有代表意义的事物或是一事物中有某个特征的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同时进行分析、思考、比较,进而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在作文中写好这个“独特之处”,并合理地将“点”和“面”结合起来,文章就能中心突出。如果面对事物将目之所及的部分尽收眼底,写出来的文章就成了面面俱到的“大杂烩”。
比如写一个人的外貌时,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特征进行观察描写的话,那么写出来的人物外形就会相差不大,甚至会出现描写这个人或那个人都可以使用的词句,可谓千人一面,写到人物就会这样:一头乌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高高的鼻子,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同样是眉毛、眼睛、鼻子,人与人却长得不一样。只有让学生树立典型意识,抓住被观察者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二、树立联系意识,使表达井然有序
教学中,常常见到有些学生在观察时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但是叙述时,却七零八落,没有中心。究其原因,是他们在观察时对事物的整体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更没有把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其中表达一个中心。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意识,应该培养学生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眼光观察事物,切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局部就贸然下结论,以偏概全。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的确不容易。因为他们观察能力还不全,往往在观察事物的时候,知道抓住特征,却又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在指导学生观察时,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其次要做到观察有序。静止观察时要注意远近、上下、里外、左右、前后、南北、高低等。如观察一种植物,教师在指导观察时,首先就应该让学生明确植物由哪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按什么顺序去观察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些部分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使学生既注意了全面观察,又不忽视植物有特点的部分。移动观察时要做到景随步移,记叙时把观察点交代清楚。如“我走进这条大街……”、“我来到了大街最热闹的地段……”、“我到了大街的尽头……”。把观察点一一交代清楚,景物随步子的移动而变化,读者就不会感到突然和凌乱了。当然,观察时的顺序并不拘束于一种形式,我们还可以用时间顺序、由此及彼的顺序……,但是一定要给人以完整的印象,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会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了。
三、树立细节意识,使表达生动具体
细节,就是生活中的细微末节,包括万事万物的瞬息变化。细流之汇,可成大海。指导学生观察和描写时,不可忽视细节。小学生在观察时,往往喜大求全,导致提笔难言,甚至有题材也写不具体,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知道,生活中哪能天天有大事发生呢然而,细节却无时不有,无处不有。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树立细节意识,要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别让那些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的细节悄悄地从眼皮下溜走了。
班里一位从外地转来的女生这样写她的奶奶的:窗外闪过一个熟悉的背影,“奶奶!”我赶紧跑了出去,寒风中的奶奶是那么苍老,几缕花白的头发被吹到额前,脸上的皮肤就像一片即将干枯的树叶。她用老树皮般的手颤颤地解开胸前层层的扣子,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个小手帕“包裹”,然后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打开,捻给我两张带着奶奶体温的一元纸币……正是这个小小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位贫穷的老人对孙女的真挚的爱,也使得我在读了这段文字后潸然泪下。如果不注意细节的观察,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如此的具体生动。
四、树立想象意识,使表达更富感染力
观察离不开思考,离不开想象。观察是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知觉过程,它总是与想象联系在一起的,想象是对观察到的事物在头脑中进行处理、升华,可以加深观察的印象,牢记不忘,只有边观察边想象,才能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有发现,有所收获。
五、树立情感意识,使表达声情并茂
读过《草原》的人,大都会被文中的“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所感染。文章为什么会有这种艺术效果呢从课文中,我们领悟到:作者一到草原,就被那里明朗的天空、清鲜的空气,绿毯般的平地和小丘、大花般的羊群所陶醉,被好客的蒙古同胞所感动,正是对于草原的热爱,对蒙古同胞的热爱,使他写下了声情并茂的佳作。
这篇课文给我们一个启示:要让学生写出声情并茂的作文,首先必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培养他们以一种积极的、热情的、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人物、事物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对其熟悉,并为之激动,然后将这份爱或憎的情感倾注于笔端,文章自然就会理真、情切而意达了。如《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乡》是我们经常写的题目,在指导这些作文时,往往会先让学生去观察、了解、参观,然后再由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就像完成一项任务,这样写成的作文读起来自然比较机械、枯燥,文字显得冷冰冰的,就像一杯白开水。不妨在观察前先激发起学生对校园、家乡的热爱之情,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写作效果定会与前者大相径庭。
六、培养长期意识,使观察成为习惯
篇6
170cm的身材,算不上高大,但很结实。额前浓密的黑发,却遮不住颗颗殷红饱满的青春活力痘,更遮不住那双熠熠发光的眼睛。这就是2012第四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初中组浙江赛区现场作文一等奖得主——绍兴县实验中学鲍越崎同学。
越崎出生于江南的一个风景秀美的小山村,美丽的家乡以江南古桂林闻名全国。幽雅的环境,滋养了他文静内秀的气质,也催生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匆匆地拐过又一个街角,迎来一阵热闹繁华,深巷两边都摆着摊,形形的小玩意儿整齐地摆放着。接连不断的行人喜气洋洋地走过,与摊主们寒暄着、讨价还价着。深巷总是快乐地看着这一切,满足地笑着。我也幸福地笑着,怀揣着一份悠然与安适走过。”“老桂树曾在窗旁陪伴了我整整六年。秋天,它会开出一簇簇淡黄色的小花,芬芳了我的家,芬芳了一个个漫漫长夜。我也曾见秋夜摇曳的树影里,老桂树树梢上悬挂着的一弯皎月,寂寞而凄清,勾起了我无尽的诗情画意。在宁静的夜里,在醉人的幽香里,我的心总是得到无与伦比的放松。”这是他笔下童年时期的家乡生活。“我轻颤着身子,沉重地前行,来到一个路口,我停下了脚步。身后是老巷,前方是新街,两个极端的存在。老巷的老墙斑斑驳驳,佝偻着身子。惨白的脸上僵硬地附着成片的爬山虎——爬山虎褪去了绿色,枯黄而死气沉沉,如蛛网查封了过去。老墙的皮肤龟裂了,露出了红砖,那是他的血肉。缝隙处冒出片片青苔,犹如掩饰伤口的膏药。这苍凉的绿意却隔绝了城市的喧嚣与浮躁。而那些新墙却傲然屹立着,在明媚的阳光下展现出焕然一新的美丽,脚下踩着的,却是老墙的尸骨。”这是他时隔五年后再回家乡所见的别样景色,处在城市边缘的小山村无法抗拒城市化的进程,这样的变化让这个小小少年滋生出不少苦涩的怀旧感。这篇《时间的味道》写尽了一个离乡少年对家乡的热爱,对世事沧桑的迷惘:“时间的味道是那种清新甜蜜之后的微涩,那种平淡凉冽之后的怅惘,那种美酒的醇香与辛辣,那种五味陈杂的无奈,还有淡淡的、甜丝丝的怀念。”
家乡房前屋后,触目是葱郁的青山绿林。连绵高耸的群山培育了这方百姓。吃苦耐劳、坚毅顽强是家乡人的共性。小学四年级前,鲍越崎天天在母亲的带领下,沿着大山绕圈跑,长期的坚持不懈,跑出了他一块又一块的200m、400m的运动会金牌,练就了一副强健的体魄,也磨炼了他遇挫不弃的韧性。这段经历,在他的《我是山之子》一文中有着详细的描写。此文凭着真实细腻的情感、流畅自然的文风、精巧不俗的构思在学校现场作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正如鲍越崎自己所说:“我爱写作,把写作当成了一种享受。”然而写作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他也有屡战屡败的经历。不服输的他“突然想起了落第后的张继,想起他在‘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月色里决定再度走进风雨,回乡苦读的勇气”, “直视挫折,自我反省、勇往直前,这才是我现在该做的”,“真正宁静的生活只会出现在精彩之后”。这个以“受伤的狼”自比的坚强男孩,对文学的追求从不止步,正如他在随笔中所写的:“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一行都是一片云/每一字都是欢快的小溪……”
鲍越崎对文学的爱好除了美丽的家乡带给他灵感外,更多的离不开他温馨甜美的家。他的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初中科学老师,从小就注重对儿子阅读兴趣的培养。从拼音读物到青少版的名著,再到厚厚的原著;从秦文君至三毛,从刘墉至周国平,从鲁迅到村上春树,鲍越崎在父亲的引领下,不断地汲取着丰富的人文养料,只待来日的厚积薄发。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个体经营者,以女性特有的慈爱教育儿子做人要真诚、做事要踏实。这个平凡而温馨的家,是鲍越崎写作取之不竭的源泉。秋风秋雨夜,妈妈骑着单车为住在大山里的奶奶去送药,“我”和父亲在县城明亮的客厅里听着窗外的风吼雨鸣,不断地祈祷着……《温暖的秋雨》被校报编辑董老师一眼相中。母亲对孩子的爱,每个孩子都能真切感受到吗?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是如何拿着“刀子”一刀一刀宰割母亲的心的?有着圣母情怀的母亲又是如何迎接这一切的?《没有人比你更疼我》在全班当范文讲评时狠狠赚取了同学们的良心泪。凭着这篇作文,鲍越崎闯进了2012第四届鲁迅青少年奖的初赛,而后一路冲关,直至登上现场作文大赛一等奖的领奖台。
漫漫文学路,鲍越崎才刚刚起步。我们愿他能如父母期望的那样,越过一条又一条崎岖小路。在这些路上,有爱相伴,有情相护,热爱文学的他,能随时撒种,能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
篇7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如能根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充分把握作文教学的契机,培养学生乡土情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关注家乡、描写家乡、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大有效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写作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写作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根据地方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对于农村中学,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生来说,语文能力的训练环境还十分落后,课外阅读量少,学生知识面窄,写作确是苦事一桩。写什么呢?有什么值得写呢?还不知道。以往的作文训练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故写来写去,作文能力非但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反而越写越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学生越写越怕写。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把握教学契机,从培养学生乡土情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关注家乡一草一木,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引导学生以写作的形式介绍家乡,赞美家乡。这样写出的文章内容具体,言之有情。以往农村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局面,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山区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成了宽阔平垣的水泥大道,昔日杂草丛生的放牛坡如今成了披红挂绿的“花果山”,昔日低矮的小瓦屋如今变成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这一切都足以让学生感慨和自豪,这一切,也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一契机,从培养乡土情感入手,激发学生学作的兴趣,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三步:
一、拟题
拟题具有导向功能,教师在命题或指导作文题时要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一般文体的训练还是文学体裁、新闻、通讯、调查报告等其他文体写作,教师都应有意识地通过拟题引导学生多写家乡,并注重拟题的技巧,以点燃乡情之火为出发点来构拟作文题目。与发达地区相比,家乡虽然贫困,但贫困是落后,不是耻辱,在让学生正视家乡落后的同时,也要使他们了解家乡的变化,看到家乡的未来和希望,激发其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如《我家门前的那条路》、《家乡的“花果山”》、《山村风景独好》、《家乡报上的头条新闻》,这类的题目都能较好调动学生观察和思考,挖掘家乡的亮点,培养爱国爱家情感,提高审美情趣,激发了写作的兴趣。
二、指导
写作指导是选材布局主要环节,也是提升主题、加强情感渗透的有利时机。有了好的拟题,还应有好的指导。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家乡的一事一物,从深入了解认识中增进乡土情感,指导他们从中恰如其分地选择写作材料。学生初写家乡往往内容单薄,言之无物,是由于对自己的家乡缺少关注,熟视无睹,就好像每天走过的台阶不一定能说得清楚的它级数。因此,作文指导要因时制宜,多搞一些实物观察,实地观察和实践观察体验,平时可出一些小题目,如“每次上学,看家乡的交通”、“家乡地名与传说”、“一个有趣的老乡”等,让同学们在观察思考和训练中形成乡土气氛,增进乡土情感、从而产生介绍家乡、赞美家乡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冲动。
课堂作文指导还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一次指导《家乡,我为你骄傲》时,一些偏远贫困山区的同学很是为难:“家乡四处是高山大岭,只见树木不见人,哪有值得骄傲的东西呢?”教师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但教师猛然想起一件事:上次放假回校,这位同学不是提了一袋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黄榄来派给同学们吃吗?于是教师便趁机诱导:“谁知道某某同学家乡最好吃的是什么?”“黄榄!”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说:“那倒是很多,满山满岭都是,听说村委会还贷款买设备准备办个黄榄加工厂呢!”这位同学似有所悟地回答,再一步引导他联想、思考、分析,他终于写出以“家乡的黄榄”为话题这篇以小见大,充满自豪感,通过家乡的进步体现国家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好习作。这样的指导,也同样开启了别的同学的思路。
3、评讲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个性化
在新时代到来之际,“个性化”这个词语开始在教育界出现,它不再是一个带着贬义的词语,而是一个带着鼓励性的词语。个性化较强的学生,思维比较开放活跃,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较广泛,考虑问题的方式与常人不同,能够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将自己的思想和与众不同的事物进行巧妙的联想和结合。在语文作文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个性化加工,将自己要表达的独特思想融入作文中。但是目前的传统教学方式,压制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导致学生在学纺织之下,逐渐丧失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能力,在语文作文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模式化、缺乏创新。
1为学生设计个性化习作内容
目前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师完全按照小学教科书的语文作文安排进行教学,知识机械化的灌输,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受限的情况。另外,教师过多的掌握和控制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写作形式、思路、内容干扰作用太大,致使学生的作文很容易按照教师的模式展开,整个作文内容单一,缺乏新颖的立意和写作形式。所以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习作内容,先从写作内容这个关键点上肯定学生的个性。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家乡》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描述家乡在新时代建设之后的美好现状,歌颂新时代的改革创新。这样的作文的确是好作文,但是,如果学生都这样写,所有的作文内容都是大同小异,就失去了作文教学的意义。所以,教师可以在作文布置时,对学生的写作不要限制写作方向,比如家乡可以纯粹的写家乡的四季景色,可以写家乡某一个景点,可以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又或者写自己对家乡的喜爱,写自己在家乡发生过的一些趣事等等,让学生对于家乡的描写内容不要仅仅着眼于新时代建设这一个方面,要开拓自己的思路,寻找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即使中心思想是相同的,在表达的方法和手段上也会有所不同。丰富并且合适的手法、新颖但不刁钻的角度是整个作文走向优秀的开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写作风格进行调整,为他们尽可能的打开新的写作窗口,帮助学生树立新颖的、个性化的写作观,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勇敢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个性化处理并不会为小学语文作文的学习带来坏处,相反的,会为写作增添新的思路。
2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所谓个性化教学,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只是单纯的将自己的个性发挥出来,自己的个性并不一定就能够和作文完美融合。个性化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生还处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没有养成的阶段,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是模仿教师或者接触到的成年人。因此,为了学生能够写好作文,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学习《我的妈妈》的作文时,教师可以先不要布置相关任务,而是启发学生:“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学生大多数都会说喜欢。然后教师就可以接着问:“你们的妈妈漂亮吗?”这时候就会有许多学生说不漂亮了。教师可以继续启发学生:“你们知道妈妈为什么不漂亮了吗?”学生就开始思考起来。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你们的妈妈工作辛苦吗?是不是一点一点变老了?她是为什么变老的呢?”这些问题都会帮助学生从一个相对较深的层次上认识母爱,启发学生思考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母亲的无私奉献,在作文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
3设计个性化的评阅作文方式
作文的评阅方式会影响到学生的直接感受,许多教师在作文评阅时都太过于独断专行,程序化的评阅方式,使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出现不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作文评阅方式,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使作文评阅成为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有利方式。例如,在每次的作文评阅之后,教师将一些立意新颖、观点独特的作文单独挑出来,让全班学生传看,学习;并且,以周为单位,对学生的作文成绩进行累计积分,每周积分最高的前三位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奖励;在教学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课堂朗读自己的作文,将朗读也作为计入成绩的一种方式,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总之,在评阅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尽量增加新颖的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和习惯出发,创建丰富的评阅体系,使学生的作文评阅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情况,能够为个性化教学储备更多的力量。
4结语
个性化教学适应现代学生的培养要求,它能够与学生的思想需求、学习习惯有效的结合,能够通过学生的学习体现出来。相对应的,作文学习恰好需要学生展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观点,需要学生在个性化教学支持之下,进行作文学习的改革。对于学生的作文学习,个性化教学能够考虑到学生整体的群体需求,根据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作文的要求,在教学方案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学生的语文作文学习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吕艳辉.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9
论文关键词:观察意识,学生,习作水平
观察力是心灵的雷达,张开它,才能将知识的信息一一捕捉。要想写好作文,不深入生活认真观察,那是绝对不行的。没有对自然景物的仔细观察,就不会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没有对江边景色的仔细观察,就不可能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而在观察活动中,意识是最活跃的因素,积极、正确的意识活动有助于学生把握观察对象特征、获取知识、增强观察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察意识。
一、树立典型意识,使表达抓住事物特征
所谓典型意识就是在观察活动中,抓住诸事物中有代表意义的事物或是一事物中有某个特征的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同时进行分析、思考、比较,进而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在作文中写好这个“独特之处”,并合理地将“点”和“面”结合起来,文章就能中心突出。如果面对事物将目之所及的部分尽收眼底,写出来的文章就成了面面俱到的“大杂烩”。
比如写一个人的外貌时,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特征进行观察描写的话,那么写出来的人物外形就会相差不大,甚至会出现描写这个人或那个人都可以使用的词句,可谓千人一面,写到人物就会这样:一头乌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高高的鼻子,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同样是眉毛、眼睛、鼻子,人与人却长得不一样。只有让学生树立典型意识,抓住被观察者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每年的清明时节,是我校所在地赶集的日子。一到这一天,我总忘不了交给学生一项特殊的作业――利用中午的时间去逛街,在逛街的时候注意观察各种人,然后选择其中的一两个人把他们的特征写下来。学生往往能注意选取典型的人物,把他们的特征表现出来。有个学生这样写到:“前面花花绿绿的衣摊上高高地站着一个男人,黝黑的脸庞,身披一件镶着金边的女式汗衫,腰间斜斜地挎着个黑色的钱袋,一手拿着小扩音喇叭,一手举着一件粉色的女式衬衫,声嘶力竭地叫卖着:亏本卖啦,十元一件,走过路过论文提纲格式论文范文,不可错过……”把一个卖服装的刻画地惟妙惟肖。
二、树立联系意识,使表达井然有序
教学中,常常见到有些学生在观察时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但是叙述时,却七零八落,没有中心。究其原因,是他们在观察时对事物的整体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更没有把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其中表达一个中心。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意识,应该培养学生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眼光观察事物,切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局部就贸然下结论,以偏概全。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的确不容易。因为他们观察能力还不全,往往在观察事物的时候,知道抓住特征,却又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在指导学生观察时,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其次要做到观察有序。静止观察时要注意远近、上下、里外、左右、前后、南北、高低等。如观察一种植物,教师在指导观察时,首先就应该让学生明确植物由哪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按什么顺序去观察?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些部分?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使学生既注意了全面观察,又不忽视植物有特点的部分。移动观察时要做到景随步移,记叙时把观察点交代清楚。如“我走进这条大街……”、“我来到了大街最热闹的地段……”、“我到了大街的尽头……”。把观察点一一交代清楚,景物随步子的移动而变化,读者就不会感到突然和凌乱了。当然,观察时的顺序并不拘束于一种形式,我们还可以用时间顺序、由此及彼的顺序……,但是一定要给人以完整的印象,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会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了。
三、 树立细节意识,使表达生动具体
细节,就是生活中的细微末节,包括万事万物的瞬息变化。细流之汇,可成大海。指导学生观察和描写时,不可忽视细节。小学生在观察时,往往喜大求全,导致提笔难言,甚至有题材也写不具体,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知道,生活中哪能天天有大事发生呢?然而,细节却无时不有,无处不有。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树立细节意识,要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别让那些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的细节悄悄地从眼皮下溜走了。
班里一位从外地转来的女生这样写她的奶奶的:窗外闪过一个熟悉的背影,“奶奶!”我赶紧跑了出去,寒风中的奶奶是那么苍老,几缕花白的头发被吹到额前,脸上的皮肤就像一片即将干枯的树叶。她用老树皮般的手颤颤地解开胸前层层的扣子,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个小手帕“包裹”,然后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打开,捻给我两张带着奶奶体温的一元纸币……正是这个小小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位贫穷的老人对孙女的真挚的爱,也使得我在读了这段文字后潸然泪下。如果不注意细节的观察,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如此的具体生动。
四、树立想象意识,使表达更富感染力
观察离不开思考,离不开想象。观察是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知觉过程,它总是与想象联系在一起的,想象是对观察到的事物在头脑中进行处理、升华,可以加深观察的印象,牢记不忘,只有边观察边想象,才能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有发现,有所收获。
如诗人李白看到庐山瀑布,就想到了“银河”,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老舍先生看到林海万古长青的美景,想到了兴国安邦,才萌生了对兴安岭、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如果只看不想,作家们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本质,产生独特的感受,自然也写不出传诵千秋的佳作了。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在写作文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是至关重要的。看自然景物要想,如看到夏日天空的云,就要想一想它像什么,或狮或虎或牛……;看到了雾,要想象到它像一团团白色的烟,从薄雾中的远处看像隔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以至看到人物的行为举止,言情神态时也要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根据一个小朋友在马路上蹦蹦跳跳地回家,可以想象他可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论文提纲格式论文范文,或者考试得到了好成绩……这样的想象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极有帮助的,有利于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把动物写的栩栩如生,即使是景物描写也能使读者深受感染。
五、树立情感意识,使表达声情并茂
读过《草原》的人,大都会被文中的“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所感染。文章为什么会有这种艺术效果呢?从课文中,我们领悟到:作者一到草原,就被那里明朗的天空、清鲜的空气,绿毯般的平地和小丘、大花般的羊群所陶醉,被好客的蒙古同胞所感动,正是对于草原的热爱,对蒙古同胞的热爱,使他写下了声情并茂的佳作。
这篇课文给我们一个启示:要让学生写出声情并茂的作文,首先必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培养他们以一种积极的、热情的、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人物、事物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对其熟悉,并为之激动,然后将这份爱或憎的情感倾注于笔端,文章自然就会理真、情切而意达了。如《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乡》是我们经常写的题目,在指导这些作文时,往往会先让学生去观察、了解、参观,然后再由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就像完成一项任务,这样写成的作文读起来自然比较机械、枯燥,文字显得冷冰冰的,就像一杯白开水。不妨在观察前先激发起学生对校园、家乡的热爱之情,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写作效果定会与前者大相径庭。
六、培养长期意识,使观察成为习惯
要想让学生认识一种事物的特点,掌握它的规律,仅凭短时间的观察是不行的,还得引导学生将短期观察变为长期观察,要勤于观察,有恒心,有毅力,长期坚持观察活动。正如契诃夫说:“要把自己锻炼到让观察简直成了习惯。”还要指导学生把观察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在观察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感受到的要随时记录下来,养成勤于写观察日记、生活日记的习惯,以练笔促观察、促思考。
如我让学生写好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学期初就布置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观察时间长达两个月,由于学生经过长期的观察,他们写的《有趣的小虾》、《可爱的鸽子》、《顽皮的小花猫》等作文,准确地抓住了小动物的特点,把小动物写地活灵活现。实践证明:只要做到善于观察并勤于练笔,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很快提高。
篇10
【关键词】引导 ;获取 ;习作素材
作文教学历来是个难点,尤其小学生更是如此。老师布置了作文,大多数学生苦思冥想,总觉得无话可说,更谈不上“下笔千言,一挥而就”,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害怕习作的根本原因是无内容可写。通过长期的尝试和研究,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渠道去捕捉习作素材,解决习作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一从各种媒体上获取素材
为了解决学生对有的事物不可能去观察和对有的事物没有细致观察的矛盾,可以拍摄和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照片用投影放大后让学生反复观察,然后让学生写作。如学习了《花钟》一课后,教师让学生写一写自己见过的花钟,而学生很少见过,就可采用这种方法提供素材。还可以通过课前拍摄录像资料,课中播放给学生观看,然后根据录像写作。有一次,我上作文教学公开课《美丽的家乡》,石门沟是个风景旅游区,景色迷人,学生们大多都去过,但对有些景物的观察不是很仔细,写的时候还是觉得无从下笔,于是我首先播放了有关家乡石门沟的MTV,让学生再次走进石门沟参观,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并随机介绍了冬虫夏草、白牦牛等家乡特产,这样解决了学生习作无内容可写的问题。如有的动物、人物、景物是无法搬进课堂让学生观察的,录像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挖掘文本资源获取素材
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文本资源,开辟学生练笔天地。 一是插图练笔,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有趣味性、直观性、教育性,还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素材,教学时可抓住插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静止的画面变成鲜活灵动的形象。 二是模仿练笔,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感情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生动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学生提供了习作的范本。如《三峡之秋》一文,描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而且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学习全文后,可引导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处景物,尝试用时间顺序来写。 三是续写练笔,教材中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结尾似乎把故事讲完了,但实际上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让学生延伸情节,寻求不同的结果,想象续写。 四是转换练笔,同一个题材,转换一种表现手法,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完《翠鸟》一文,可以让学生以翠鸟的身份写一段自我介绍。 五是空白练笔,课文中的空白往往存在于词语、句子、段落以及标点符号中,这我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课文中的空白也是学生练笔的材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意味隽永的空白,让学生在补充中想象、创新,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
三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
生活中的习作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物。本来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的学生平时对周围的环境、事物没有留心,缺乏细致的观察,以致“身在此山中”却“不识真面目”。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他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观察人物,可抓住肖像、衣着、神态和言谈举止进行观察,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等;如观察植物,可通过视觉了解形状、颜色、姿态等,可通过嗅觉闻它的气味等等。比如,在三年级起步作文的训练时,我精心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如开展“讲故事比赛”、“写字接力”、“盲人摸象”、“老鹰抓小鸡”等,让学生在玩中积累素材。学生兴奋得不得了,同时提醒学生要体会参加游戏时的心情,观察别人的动作、神态,写作时就有内容可写了。
另外,老师还可引导学生及时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作为习作的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景物,突发的事情,有些画面如不及时捕捉,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些机会进行习作训练。如:下雷阵雨、第一次下雪时,同学们是最好奇的,他们会不顾有无老师,问题情不自禁地向窗外张望,甚至发出怪叫。这难道不是习作指导的好时机吗?每当遇到这类似情况,我会连忙停止了讲课,干脆让同学们站在教室里或到走廊上去仔指导细观察雷雨或下雪时的情景,然后即时地说一说,并写下来,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并能写出好的习作。比如,一位同学观察雷雨后写下了这段话:“……突然眼前是一道亮光,那是闪电。它像一把利剑,划破了黑沉沉的天空,‘轰隆隆’,炸雷响彻云霄。炸雷过后,豆大的雨珠落下来,渐渐变成了瓢泼大雨。雨珠调皮地落在屋顶上,有节奏地跳起舞来。雨水顺着屋顶往下流,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一条线,如烟雾笼罩着一切,地上一会儿就成了河……”
四从学科课堂中获取素材
学生的课堂除了语文课堂,更多的是各具特色的其它学科课堂,只要稍加留意,课堂中的美无时不在,激情无时不有,我们要善于发现,用心捕捉,巧妙引导,就会自然地捕捉到写作素材,激发起写作激情。比如,从音乐欣赏课上捕捉孩子们那张开想像的翅膀尽情驰骋的情景;从快乐体育课中捕捉孩子们那忘我活动的场面;从美术课上捕捉孩子们的妙笔生花;从品德与社会课上捕捉孩子们撞击出的一个个思维火花;从科学课上的一个个小制作、一个个小发明、一次次播种过程、一次次观察发现中获取习作材料。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同时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并及时引导让学生在激情满怀中快乐作文。
五从组织活动中获取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