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纽约范文

时间:2023-03-24 04:0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走进纽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于有色金属的主题投资理由如下:

有色金属,不能只站在中国的角度看需求

对于有色金属的需求,国内大部分投资者和产业客户还徘徊在熊市格局中。对此,巨国贤认为,有色金属的需求不能只站在中国的角度,中国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了需求增速下降,但全球主要经济体却呈现复苏态势,叠加全球第五次产业大转移的机会,低迷多年的有色金属春天已经来临。

LME铜价从2017年初的每吨5500美元上涨到当下的7000美元,正稳步上行。

同样锌价从2015年底的1500美元上涨到当下的3470美元,亦走出一波慢牛行情。

铜、锌作为工业基础金属,价格所以持续走高,在于全球范围来看,四大基本面已经发生变化。

高度关注环保执法对有色成本的抬升

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中央在不遗余力的推进工业环保建设。自去年7月7日开始,国家环保督查组启动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个城市的第七轮次强化督查工作,28个督查组共检查了32408家企业(单位),其中存在环境问题企业20602家,问题率达到63.6%。

篇2

说到Loft,很多人也许都会想到《奋斗》里的那座“心碎乌托邦”。没错,Loft就是指那些由旧工厂或者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20世纪40年代,作为一种居住方式,最早出现在纽约。

我们今天要走进的这座Loft位于纽约切尔西地区,由室内设计师Barry Rice和他的工作伙伴Ted Allen联手打造。和北京的大山子,上海的莫干山路这样的艺术区曾经是工厂密集区一样,切尔西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是汽车维修厂扎堆的地区,它也在曼哈顿的SOHO地区之后,演绎了又一个地产鸡肋变身艺术圣地的神话。

Loft的特征是空间的高大和开敞,但是除了具有视觉通透的优点之外,这种没有内墙隔断的特性也给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不想破坏优良的采光性,要尽量对房屋结构少做改动,这就要求设计师在空间布局上花更多的心思。

对于从事室内设计的Bany和Tbd来说,这自然难不倒他们。尽管室内统一使用了原木地板,尽管没有对墙体进行任何的分割,是走进这座Loft的人还是能在第一时间里。感受到它清晰的功能分区。设计师们只用了一个小道具,便轻松地实现了这个魔法,这个小道具便是地毯,客厅区使用的是一块银灰色的地毯,有了黑色和棕色沙发的“坐镇”,客厅沉稳和大气的氛围立刻被营造出来,而银灰色刚好在这时平衡了颜色的“重”与“轻”。视听区的轻松感用蓝色来表现也许是最合适的,与灯具和花瓶颜色的呼应更带来了视觉上的协调感。卧室的区域简洁到只用了两种颜色:白色的床上用品和台灯、棕色的床架、床头柜等,而地上的一块奶牛图案的小地毯,刚好呼应了这两个颜色,让卧室纯粹和安逸的氛围不言自明。

篇3

看电影?这可是我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哦!而且还是3D电影哦!3D电影和普通电影可不一样哦!我们戴上眼镜看到的画面就好比在我们面前,随手可以抓到,可有意思啦!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电影院,“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它们活泼又聪明……”歌声萦绕耳边,对啦,今天我们就是看《蓝精灵》。我找到我们的位置,和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们一起坐下,开始一边吃东西一边看电影了。

从前,有一群可爱的蓝精灵,它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在美丽的、绿色的大森林里。有一天,一个可恶的格格巫和他的加斯猫想要抓蓝精灵,他们来到精灵村,把所有的蘑菇小屋全部踏平,蓝精灵们四处乱窜,笨笨不小心走错了路,蓝爸爸和聪聪和蓝妹妹一起去救笨笨,不幸的是,被格格巫逼到悬崖上,一个巨大的水洞把它们吸进了另一个地方——纽约。来到纽约的它们,四处寻找着望星镜,然后被一个男人带进了自己的家里,在他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望星镜,但是,格格巫也拥有了魔杖,并对魔杖施了法术,利用魔杖抓走了蓝爸爸。蓝妹妹和笨笨、聪聪为了救蓝爸爸,利用望星镜召集其他96个蓝精灵来到纽约,一起营救蓝爸爸,最后勇敢的笨笨抢走了格格巫的魔杖,打败了格格巫,救回了蓝爸爸。它们又从巨大的水洞回到了精灵村,又可以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看了这个电影,让我知道了:做人要坚强、勇敢、团结。

一年级:栩yy_凛

篇4

“不去洛杉矶了,我们改道拉斯维加斯。”时至今日,斯蒂芬森还清晰地记得他的经纪人阿尔伯托・伊班克斯在7月15日对他说的话。那时,他们正准备从旧金山飞往洛杉矶,参加第二天举行的ESPY盛典。之所以在最后时刻改变计划,是因为他们即将与夏洛特黄蜂制服组进行一次重要的会面。而本在旧金山为2K15进行动作捕捉的兰斯,匆匆忙忙赶往拉斯维加斯,会面前15分钟,他才刚在酒店下榻。

那次改道或许将彻底改变这位24岁得分后卫的职业生涯,同时改变夏洛特黄蜂的发展轨迹。

仓促的会面并不代表斯蒂芬森团队对夏洛特一无所知。在进入自由球员市场后,他们就已经认真考虑过“皇后城”(夏洛特城市别称),并作出了大致判断:上赛季黄蜂在四年来首次进入季后赛,但球队侧翼需要强援,还能支付比步行者更高的薪水。

然而,兰斯团队的首选仍然是印第安那。这里是兰斯职业生涯开始的地方,并逐渐把他培养成了一名合格的职业球员。当然,步行者也希望留下这位上赛季联盟的“三双王”,他们向他抛出了五年4400万的合同,甚至在自由球员市场开放的第一天午夜,为斯蒂芬森剪辑了一个短片,并在之后放给他和家人朋友观看。不过,经纪人伊班克斯表示步行者给出的价码不够诚意,而且球队不愿意提供两到三年的短期合同。但伊班克斯却计划让兰斯在两三年之后去争取下一份更加高价的合同,因为2016年NBA新的转播合同会正式施行,预计每位球员的身价都会有可观的增长。

综合当时各支对斯蒂芬森感兴趣的球队之后,伊班克斯属意达拉斯小牛。7月11日,斯蒂芬森团队已和小牛队达成了两年合同的口头协议,并且年薪稍高于随后黄蜂的报价。但当时达拉斯还在观望,如果火箭匹配帕森斯的报价,也许兰斯现在穿的就是小牛的蓝白战袍。

“就像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伊班克斯说,“小牛队没料到火箭会放弃匹配帕森斯,而兰斯差一步就成了小牛队成员。”而对于夏洛特来说,在7月14日犹他爵士宣布匹配戈登・海沃德的报价后,斯蒂芬森就是他们的目标。于是,他们迅速在拉斯维加斯预约了一次会面。而这次会面,他们有着十拿九稳的把握。

参与这次会面的黄蜂团队,不仅包括总经理里奇・乔,还有主教练克利福德、第一助教帕特里克・尤因、球队副主席柯蒂斯・波尔克,以及球队老板迈克尔・乔丹。当兰斯和伊班克斯走进艾莉亚饭店时,惊讶地发现乔丹本人坐在桌前(一年前加盟的埃尔・杰弗森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见到乔丹)。之前,他们二人从没有如此近距离地看到过乔丹,更没有准备好听到乔丹的那句话:“兰斯,你可以与众不同。”

“当我和乔丹握手时,禁不住全身颤抖。”斯蒂芬森回忆道,“我非常紧张,因为他是这个世界上所有打过篮球的人共同的偶像。我以为我永远不会有机会见到乔丹本人,但是当我终于见到了他,还可以和他攀谈、成为熟人,这种感觉真的是棒极了。”

“我觉得乔丹的出现和他的言论为那次会面奠定了基调。”黄蜂主教练克利福德说,“他向兰斯解释他喜欢后者作为球员的某些方面,并肯定地说兰斯能为球队带来帮助。同时,乔丹认为兰斯还需要做些额外的功课,从而成为更高级别的球员。”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斯蒂芬森该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上赛季他曾在步行者队内训练课上与埃文・特纳发生激烈冲突――前队友科普兰德曾说“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只差没有挥出拳头”;在东部决赛中,对着詹姆斯的耳朵吹气,也引起了巨大争议。

“乔丹当时给兰斯传递的信号就是:你天赋异禀,但你要用行动证明这一切,别让一些场外的东西掩盖了你的球场光芒。”

纽约双星聚首

除乔丹外,在斯蒂芬森加盟夏洛特的过程中,另一个起到重要作用的人是肯巴・沃克。同样出身纽约的两人,在进盟之前就曾多次交手,沃克非常期待与曾经的对手并肩战斗。

事实上,在拉斯维加斯的那次会面之前,主教练克利福德就与沃克通过电话,向他询问意见。面对这个从六年级到高中一直和自己缠斗、竞争的老对手,沃克给出了积极的讯号。

“我不担心兰斯。”沃克说,“他并没有做什么错事。这家伙是个比较安静的人,不怎么爱说话,但很喜欢逗乐。当我在电视里看到他朝着詹姆斯吹气时,我心想‘这算什么新花样’,兰斯多年来一直都这样,只不过这是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所以每个人都开始评论。他只不过是在兴头上,他热爱篮球,他会试图做任何能让他赢得比赛的事情,这是他血液里流淌的本性,让他充满竞争力,我认为并没有什么错。上赛季他在季后赛的表现非常好,所以放心吧,他在场下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不认为他会无缘无故给自己惹一堆麻烦。”

考虑到沃克的乐观支持,黄蜂和斯蒂芬森团队当晚就达成协议。晚餐后,乔和伊班克斯一起工作到第二天凌晨3点,共同敲定了合同细节:三年2750万,第三年球队选项。

斯蒂芬森回忆起确定自己离开步行者时的感受,他说是“艰难而恐惧的”,因为印第安那有所熟悉的一切。他承认自己曾在前队面面前伤心落泪,但他无法拒绝一份更高的薪水,以及一个把球队扛在肩上共同前进的机会。

最终,黄蜂队如愿以偿地连续第二年在自由市场收获硕果,并终于向全联盟展示了自己的野心:愿意冒险破坏球队化学反应,打造联盟少有的攻守兼备的铁翼。而纽约双星在当了多年对手后,竟然在夏洛特聚首,并共同担负起黄蜂振翅的责任。

“当我意识到有可能加盟黄蜂时,我就期待和沃克并肩作战,我知道我俩的后场组合将会爆发出怎样的威力。”来自纽约林肯高中的斯蒂芬森说,“在高中的时候,他竞争力十足,每次我们两队交锋,都会是一场恶战。我觉得我们的速度和灵活度、为队友创造机会的能力,以及我们的比赛方式,都将给对手的后场带来巨大麻烦。”

而来自曾经的纽约豪门莱斯高中的沃克则说:“我只记得过去他总是能杀死我们。他总是比每一个人都强大,所以我们没人能防住他。我们两支球队间有过几次精彩的战斗,兰斯总有着超人的斗志,所以他总是笑到最后。这点我无法否认。”

夏洛特的纽约双子星经历并见证了家乡篮球环境的变化。曾经贵为高中篮球圣地的纽约,渐渐失去了她的魅力:学校愈发严格地预算控制、愈发声势浩大地招募活动,以及越来越多预科学校的大手笔投入,让纽约城的篮球环境竞争激烈、鱼龙混杂。过去十年里,纽约城中大多数公立高中和天主教高中都聚集着全美最顶尖的篮球苗子。但今年,ESPN全美高中生TOP100中,只有一位来自纽约城的高中,其他几位纽约球员都毕业于纽约城外的预科学校。而明年的排名中,没有一人来自纽约城。

“兰斯和我都明白我们在一起打球的重要性――不仅为了能让黄蜂更进一步,更因为我们都来自纽约。”沃克表示,“每个人都说纽约的篮球环境已经分崩离析,所以我们能在一起打球非常不易。联盟还没有我们这样的纽约后场组合,所以无论对我,还是对兰斯,能有机会携手并进,真的很难得。”

在确定斯蒂芬森加盟后,沃克立即在个人网站上贴出照片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照片上的两人都很青涩,他们穿着高中队服各为其主。“谁能想到我们竟然成为了队友!纽约的兄弟们!”沃克在照片下面写道。

“纽约城现在响起了黄蜂的嗡嗡声。”前NBA球员、土生土长的纽约人、现任NBDL俄克拉荷马蓝色队助教罗伊・埃维说,“兰斯和肯巴现在有了纽约城作为坚强后盾,虽然纽约城的篮球大于他们,但他们身上背负着家乡篮球复兴的重任。如果他们在黄蜂打得好,纽约也一样高兴。”

期待全新蜕变

尽管斯蒂芬森和沃克过去的荣耀都属于纽约,但他们的当下属于北卡罗莱纳,属于夏洛特。

“我爱夏洛特。”沃克说,“我的个性比较低调、平和,相比纽约,夏洛特的节奏要缓慢一些。”

夏洛特的确安逸。9月下旬的一个周三下午,黄蜂第一助教、NBA历史50大巨星之一的尤因可以独自走在时代华纳有线球馆旁的大道上,而只需要一个保镖站在体育馆球员车库入口远远看着。在走进理发店前,尤因摆出招牌式的笑容:“如果在纽约,你很难做到这一点。”

然而,“皇后城”安然的表面下,时代华纳有线球馆里却酝酿着一股新势力亟待爆发:由两种颜色组成的蜂窝状新地板上,聚集着一支从球队名称到球衣都焕然一新的球队,这支球队阵容深厚,立足防守。这里还有联盟最棒的低位球员之一的埃尔・杰弗森,和他在一起的还有纽约双子星,这两位年轻后卫在过去的这个夏天都将训练的重点放在了中距离投篮和三分球上。

有一点必须为兰斯证明的是,尽管他曾有过充满争议的滑稽举动,但他却尽量不给球场带去一丝商业气息。夏天曾在纽约的Terminal23体育馆举办了一场众星云集的篮球赛,参与的球星包括安东尼、杜兰特、大卫・李、J.R.史密斯、小哈达威、肯巴・沃克等。开赛前球员们都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只有一人站在远处默默做着准备工作,就是斯蒂芬森。

“兰斯与某些球员问好,与关系好的朋友一一击掌,却没有和大家闲聊。”当时坐在场边看球的罗伊・埃维回忆道,“他一个人做着准备工作,然后开始比赛。他基本一言不发,那感觉就像‘我去上班签到,虽然讨厌老板,但工作依然出色。’他像对待任何一场比赛一样全力以赴。这就是兰斯,走上球场就是为了击败对方。他会竭尽全力,防得你精疲力竭。当时他对小哈达威有个非常大的动作,哈达威叫他冷静,因为这只是一场表演赛。但兰斯并没有,因为只要在场上的对手都是他的仇人。”

斯蒂芬森的这种比赛态度将会为克利福德所用,他计划利用纽约双子星的组合,在外线提升进攻并串联全队,因为上赛季球队的进攻效率仅仅排在联盟第24位。“兰斯可以背打,也是个空切高手。但对我来说,他进攻端最犀利之处还是运用挡拆。”克利福德说,“有了他和肯巴这两位优秀的挡拆发起者,球队的战术应该会配合得很好。”

篇5

我相信,每个普通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彼此都是脆弱的“鸡蛋”,心怀善良和欲望,感到弱小,卑微,在纷攘的广场奔走,在琐屑和悲欣中生活。但是如果你走进每个人的心里,就能分享到奇妙各异的故事。

一位美国小伙,名叫斯坦D,曾经是芝加哥的证券交易员,是位有故事的人。证券交易的成功,让他在一秒钟赚取了二十万美元。随后,一次失误的操作,又让他前功尽弃。于是,他来到纽约。时代广场上有形形的人,在这里,不同宗教、肤色、国别的人们,汇集到一起。瞬间,斯坦顿意识到自己不需要去寻找工作了,心里有了一个“万人肖像”计划――他想把不同的人、不同的表情拍摄下来,进而解密每种表情背后的故事。

一台照相机,没有其他设备,借此走遍了纽约的大街小巷,与不同的人生相遇,斯坦顿成了在纽约人海里捕捉面孔的渔夫。

照片被放到他的微博上,三年来他拍了六千多张照片。出人意料的是,这些照片备受追捧,点击率达到二百五十万,也感动了数不清的人,而且也传到了中国。

互联网上,我看到了这些照片,斯坦顿不太注重光影和构图,摄下的都是纽约街头的陌生人。纷攘的世界聚焦在方寸之间,形形的人生状态,无限丰富,超出想象。

离婚律师的再次赴约;自杀未遂者坐在轮椅上看天空绽放的烟花;为腿脚不便的小女儿扮演天使的爸爸;一生未婚却不停地寻找爱的九旬老太;想得到一美元的乞丐……照片的下方,是几行说明文字,寥寥数语,细节却耐人寻味。

这些故事就在生活中发生着,真实,温暖。斯坦顿没有料到,镜头下陌生的面孔和他们的故事,竟打动着无数的人。我想,这是因为斯坦顿无意中站在了“鸡蛋”一边。为生存和欲望匆匆奔走的人群,不可避免地走向生活的高墙,各自在心中掩埋着伤痛和无助,继续生活。斯坦顿记录了这些,关注了那些无人关注的面孔和心灵。

2013年10月,斯坦顿将照片结集出版为《人在纽约》一书,荣登《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书榜首。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认为它们暖心,让不同的人感受到爱与被爱?

一个纷攘的世界,一个又一个陌生的个体、群落与阶层,也曾烟锁津渡雾失楼台,如今通过镜头让人看见。其实,在每一种状态下,人与人,如同浮冰,随波逐流,彼此碰撞,又相互影响。心灵感到孤独和苍凉时,需要轻柔的触碰。

在陌生人的眼里,我也是陌生人吧,走在万人广场或者熙攘的大街,我也希望看到陌生人的脸上流淌着幸福,听到纷攘的世界笑语喧哗,祝愿每个故事都有完美的结局。

篇6

在22世纪初期我刚当上了一位科学家。但好景不长,过了一个多月联合国就向全世界宣布:“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轨道上有两颗小行星因为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正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向地球冲过来,它们还有四天三小时四十八分就要撞击纽约了。这两颗小行星虽然比毁灭恐龙的天体小很多,但它们以一亿个百万吨的爆炸可以化纽约为无形,造成一个直径两百公里的坑洞,它的效应漫延全球,一旦宇宙寒冬降临地球,人类统治世界的时代便宣告结束。请想帮助地球逃过这场灾难的科学家们到联合国的宇宙突发事情救护组,报个名,我们一定会全力地帮助你完成这个任务。”我听了这个消息后心想“我身为一个科学家有责任保护好地球。”于是,我决定“毛遂自荐”去联合国的宇宙突发事情救护组,报个名……

我刚走进实验室,就发现来这个救护组报名的人数比我想的还多。过了一会儿,这个救护组的组长走过来,对大家说:“我们主要是发明一种武器来对付这两颗小行星。大家一起来想想,我们可以发明怎样的武器?”听了这句话后,我们立即进入了沉思……

一小时后,我的助手小刚兴奋地走进来。还没有等我问他怎么回事,他就告诉我X博士想到了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我听了这个消息后立即跑去他的实验室。我跑到他的实验室后发现里面已经挤满了人,我想进去但又被人挤出来,我只好顺着楼梯跑上了二楼,再把头从栏杆之间伸出来,这样我就可以看到了X博士的讲座。原来,X博士是想用航天飞机将两个巨型降落伞运到外太空去,架设在入侵物的表面,再利用太阳风将入侵物拖离地球的轨道。谁知,降落伞一碰到入侵物就被喷出来的硫酸腐蚀了。我们又再次进入了沉思……

篇7

汉芙小姐来信说,安排复活节的小兔子给你们带去礼物了。

一封来自美国纽约的信,一封来自英国伦敦查令十街84号的信,在两个国度里不断的回信,写信;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遥远相隔,书信情缘。

不知道小兔子是否按时将礼物带到,那间书店的人一定很开心,因为他们又有食物可以补给了。

汉芙小姐列上书单,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回信,邮件已有的书籍。汉芙小姐一定很开心收到一些品相好的二手书,我记得她说不买没有读过的书。

从谈书籍账单,到邮寄食物,到谈生活故事,汉芙小姐是个善良的人,渐渐与素未谋面的人敞开心扉,她说,还想到英国,暗自走进那家来信已久的书店。可是她知道吗?他们通信已久却素未谋面,现在也是,将来也是。

篇8

在拥挤的地铁内死亡,无论是突发疾病,还是遭人暗害,几乎没人会注意。

据统计,纽约地铁自杀事件的发生频率仅次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仅1990-2003年间,有记载的自杀人数就达343人,占美国同期自杀总人数的4.6%。

作为当代最大、最繁忙的城市地下运输系统,拥有百年历史的纽约地铁如蜘蛛网密集盘绕,延伸向城市的各个角落。每天,有450万人搭乘地铁,穿梭于城市五大区。对于纽约这个移民城市来说,熙来攘往的地铁站就像一锅乱炖的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这里匆匆而过,陌生的面孔带来紧张、焦虑、不安等各种情绪。在杂乱与拥挤中,袭击、抢劫、自杀等事件的频频发生,也让纽约地铁成为“都市传说”中一个喋喋不休的话题。

女乘客遭遇凶杀案鬼故事流行的真实版本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纽约的24小时几乎不曾安静,它活力四射,似乎不需要休息。只有在深夜的地铁里,看到那些匆忙而疲惫的乘客,才会感觉到这座城市流光溢彩背后的倦意。

一个夏日的普通夜晚,一个名叫苏珊的女孩走进地铁车厢,她发现大多数座位都空着,只有最后一排坐着3个人。那3人让苏珊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有什么不对劲儿?但又说不出是什么……带着满腹狐疑,她谨慎地坐在了他们的斜对面。

途中,她偷偷打量,发现坐在中间的是名女士,突然,苏珊知道哪里不对劲儿了,自上车起,那名女士就一直鬼使神差般地盯着她。

苏珊有些不安,她翻出一本书,试图躲开那女人的目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苏珊的注意力却怎么也无法集中到书上,她暗中瞥了一眼,发现那女人还是死死地盯着她,让她心里发毛。

不一会儿,地铁进站,上来一名男子。他环视车厢后,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苏珊,坐在了她旁边。在车辆减速抵达下一站前,那名男子突然贴着苏珊的耳朵说,“你不妨和我一起下车。”苏珊很害怕,尽管她不知道这名男子是什么动机,但是,车上的气氛让她觉得下车是更好的选择。于是,车一停,她便紧跟那名男子下了车。

目送地铁轰隆隆远去,男子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我是医生,我发现坐在对面的那位女士已经死去多时了,是左右两个男人支撑着她才没有倒下去。”他们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地铁随即停下,死者被抬走,架着她的两名可疑男子被警察带走。

这个真实的故事被添油加醋传播开来,变异出多个版本,故事发生的场所也从地铁转移到各色交通工具,甚至加上灵异的元素,成为一个全球流行的鬼故事。

滋生犯罪的温床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纽约地铁每天客流如潮,浩浩荡荡,各种肤色、各种职业的人步履匆匆,熙攘和混乱为罪恶提供了掩护,成为犯罪的天堂,各种案件层出不穷,吸毒、抢劫、甚至谋杀。由于高发的犯罪率,纽约地铁曾一度被视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然而,有些时候,危险并不来自有预谋的犯罪。

2009年11月24日,一名乘客被另一名乘客在地铁车厢内活活刺死。死者是一个30多岁的男性,因为争抢座位与人发生争吵,结果却送了命。他的颈部和脸部被猛刺数刀,当列车在周围乘客的尖叫声中停下来时,他已经失血死亡。凶手没能逃走,车门打开时,他正站在染满鲜血的座位前。对其所作所为,他非常懊悔。工作带来的压力无处宣泄,吵架犹如一个导火索,将愤怒点燃。后来他被指控二级谋杀。

在纽约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让人很容易变成盛满情绪的火药桶,地铁内狭窄的空间,你推我搡,冲动之下很容易酿出悲剧。

就在“争吵事件”一个月后,纽约地铁内又出现血腥一幕。一个名叫托马斯·温斯顿的男子被人从胸口捅入数刀死亡。据目击者称,行凶者是一个年轻的女子。警方立即开展大搜捕,几天以后,16岁嫌疑犯塞恩·布朗被抓获。她向警方供认:圣诞夜那天她走进地铁时,一群男子围上来,口说脏话并动手动脚。情急之下,她才拿出一把尖刀向其中一人连刺数刀。她声称自己的行为属正当防卫,但警方认为,她持刀杀人前,男子并没有触犯她。

陌生面孔带来的紧张会让人想当然作出判断,而每天就有400多万陌生人在纽约地铁站里彼此有一面之缘。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步履匆匆,怀揣着各自的心事,朝各自的方向进发,无心顾及周遭的风景。曾有一家媒体批判城市的冷漠,矛头直指纽约地铁:在拥挤的地铁内死亡,无论是突发疾病,还是遭人暗害,几乎没人会注意。

这个批评并非空穴来风。1999年的一天早上,一名37岁的男子在乘坐地铁时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坐在座位上,头向一侧倾斜着,眼睛闭着,仿佛在熟睡,直到晚上,才有人发觉他已死亡。2000年,61岁的亚历山大·戴维多维奇在地铁里也因心脏病离开人世,直到地铁司机例行核查时才被发现。

放弃者与拯救者无法制成的死亡档案

地铁站本是前往不同方向的旅程的中转站,然而,却偏偏有人把它视为终点站。

据统计,纽约地铁自杀事件的发生频率仅次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仅1990-2003年间,有记载的自杀人数就达343人,占美国同期自杀总人数的4.6%。尽管在过去的13年里,全美自杀人数有所减少,但纽约地铁里的自杀案件却增加了30%。其中大部分选择的方式是卧轨,它被自杀者认为是结束生命最没有痛苦、最迅速的方法,但事实上,这样死亡的惨烈程度难以言状。

1993年3月21日,正当列车进站时,一名男子突然跳下站台,站在双轨之间。候车的人们都吓了一跳,纷纷疾呼他赶快上来,但他却充耳不闻,注视着迎面飞驰而来的列车……当司机发现前方有人时,一切都太晚了。由于来不及刹车,列车呼啸而过,这名男子立即消失得无踪无影。警察找不到他的身躯,甚至无法查明他的身份。这次自杀事件导致纽约地铁全线大瘫痪,数千人滞留。

对于生命,有人轻易放弃,有人竭力保护。

2010年新年伊始,纽约地铁内发生卧轨事件。在纽约地铁线上工作多年的老工人韦斯利·奥特里正在站台上等待接两个女儿回家。就在列车即将进站时,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突然跳了下去。奥特里和另外两名妇女赶忙冲过去,拉他上来。可是,那年轻人已经摔伤,而且站台太高,他刚刚抓住站台边缘却又因体力不支重重摔在铁轨上。此时,列车射出的灯光越来越大。列车正在逼近。

奥特里当机立断,跳了下去。司机发现了轨道上的两个人,列车尖叫着急刹车,但还是冲了过来。生死关头,奥特里死死地按住年轻人的头部,自己也紧贴地面。直到五节车厢过去,列车才完全停下来。他们的头部距离上方的车架仅几英寸。这时,他听见站台上人们在尖叫。他大声喊道,“我们没事儿!”尖叫声停止了,继而传来兴奋的掌声。老工人救卧轨自杀者,奇迹生还,一时成为纽约佳话。

在纽约地铁数不胜数的自杀报告中,像奥特里这样的救人英雄还有很多。

可是,并非人人都能遇见英雄,斯坦·佩尔斯就没这么幸运。人们发现他时,他已被列车拦腰切断。他究竟是刻意自杀还是无意中掉下去的,已成为无法解开的谜而列入纽约地铁死亡档案。

篇9

??——谈电影《人在纽约》中三个寻爱的女人

??

??三个中国女人生活在纽约。一个是来自大陆的赵红,嫁给一位美国化了的中国男人;一个是台湾演员黄雄屏,自由得无所皈依的现代女性;第三个是来自香港的李凤娇,经营着餐厅和房地产的同性恋。

??人在纽约,根在中国。倒不是说她们有多么爱国,也不是说在中国有她们的情感牵挂。无论她们以怎样的方式在庞大的纽约城里谋生;无论她们和白色的男人上床还是和黄色的男人结婚。她们都自认自己是中国女人,自认是五亿多中国女人中的一分子。从大陆嫁到纽约的赵红,时刻惦记着把父亲死后和自己相依为命20年的母亲接到身边;不断的参加试演,从一个男人身边走开又走进另一个男人房间的黄雄屏,张嘴闭嘴总是中国的汉代怎么怎么的;相貌俏丽的李凤娇,说着流利的英语,却遵循着中国的风水经接着纽约的地气。

??三个从大洋彼岸漂泊而来的女人,怀着与中国女人一样的憧憬,在这个陌生而庞大的都市求生存的同时,寻求着一个爱的小巢。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女人,心中的爱的内涵还是中国式的。赵红虽然嫁了个很好的中国男人,生活也很宽裕,但她时刻想着为自己受过苦难的妈妈,这使她和老公之间撕开一道情感的裂痕。老公认为自己有权利像一般美国人那样享受两夫妻的小家庭的快乐,不同意妻子把妈妈接来美国。自由如云般漂泊的黄雄屏,在和美国男友分完首饰后,拎着皮包的她,还是回到了从前的中国男朋友家。李凤娇挣扎着摆脱相恋的女人,试图投身到令她心动的男人怀抱,但那个男人却说了声对不起飘然而去。

??三个不同身份,不同际遇的女人,同样无所皈依的灵魂和没有归宿的情感。

??在寒风凛冽的街头,在飞雪飘飘的楼顶,三个喝了酒的女人唱着自己熟悉的乡曲,互相依偎着抵抗情感的冷落。男人也需要情感的慰藉,但情感失落的女人更让人心酸。没有男人爱的女人像无人可依的小鸟;孤独的男人却让人想到荒野的狼。这也许就是《人在纽约》中,三个穿着黑色大衣的女人的身影为什么那样打动人心的原因。

??在纽约这个大都市里,在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中,无论是需要老公生存的赵红,自立不羁的黄雄屏还是有经济实力的李凤娇,三个人无一例外的渴望着情感的归宿。但作为身在纽约的中国女人,她们像没有根须的树苗,失去了扎根情感大地的能力。

??赵红的老公虽然喜欢她,但不肯为她改变美国男人的生存权利,而赵红的情感中又不能没有妈妈。在中国会有很多男人为爱妻子而接受岳母,在美国这确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尽管她打开所有的窗户要与纽约接地气,但她情感的根须怎么也难在这个缺少亲情的世界里扎根。

??黄雄屏算是一个情感生存能力极强的现代女性,但在一次次的感情危机后,也学会了用自嘲来宽慰自己。在纽约艺术生存上的艰难,不如说是她自幼所受的中国教育很难被美国人所接受,在情感上也是如此,最终她只能在中国餐馆的姐妹身上寻找友情的宽慰。

??李凤娇是三姐妹中生存能力最强也最成功的,但在感情上同样漂浮着难以生根。好不容易遇到同样做房地产的龚明雄,她也前所未有的投怀送抱了,但龚明雄却拒绝了李凤娇的激情热吻。接地气最成功的她,感情上却扎不下根,女人的生活,不是有了物质的基础就能坚实的。

??三个漂洋过海的中国女人,在大洋的彼岸,在凄风飞雪的夜里,用各自最熟悉的乡曲寻找自己与家乡藕断丝连的情感源头。她们不能循着这源头回到故乡,她们注定要度过浮萍般的生活。

??人在纽约,根在中国,情在风中。

??女人怕冷,怕冷的女人需要男人的呵护;怕冷的肉体可以通过电来取暖,怕冷的心只有贴在男人心上才温暖。但漂泊的生活使她们的心无法落地,于是她们用酒来温暖自己,酒可以让人热血沸腾,却无法让心灵感到温暖。喝醉了酒的女人努力的摇晃出潇洒的姿态,但她们的脚步分明蹒跚着自己心里清清楚楚的苦涩。

篇10

什么才算艺术品?从小玩到大的“俄罗斯方块”?每天跟朋友发的emoji表情?至少在MoMA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看来,这些都算。在MoMA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里,emoji表情也被作为艺术品列入馆藏,甚至还专门举办了一场emoji展览。“俄罗斯方块”和“模拟城市2000”等14款经典游戏也一并被列入了收藏品。所以,你永远不知道在这里你会看见什么,脸上会出现什么样的表情。

拥有悠久历史藏品的博物馆,其更多功能是向公众传达出已经解读的信息。而现代艺术馆则不同,它的作品价值是留给下一代人来重新评判的。如果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对未来的人来说,我们这几个世纪的现代艺术所流露出的情感与信息就是历史本身,未来的人看今天的艺术,就像我们走进博物馆去看古董一样。

在当今冠有现代艺术头衔的博物馆家族里,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可谓首屈一指。其充满设计感的建筑里拥有超过15万件现代艺术藏品,成为无数文艺生心中的圣殿,即使不太了解现代艺术的观众,站在三大镇馆之宝――梵高的《星夜》、毕加索的《阿维侬少女》、莫奈的《睡莲》真迹之前也会感到艺术独特的魅力。在这里,你可以徜徉于大师的作品中,对着各种天马星空的新奇创意从而脑洞大开,而赶赴这场华丽丽的现代艺术盛宴只需一张价格不菲的门票。

当今世界最为杰出的博物馆之一

位于曼哈顿岛53街第五和第六大道之间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不少纽约人略称它为“Modern”,或者亲切地将它称为“MoMA”,现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杰出的博物馆之一,与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法国蓬皮杜国家文化和艺术中心等齐名。无论是纽约人还是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游客,MoMA几乎都是旅行清单里的必去地点。这座完全以现代和当代艺术展览为主的博物馆,其设计布局本身也充满了浓重的现代艺术感,和远在上东区的带有厚重历史感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基调相差甚远,MoMA显得更加轻便、亲切而大胆。

MoMA是塞尚之后几乎所有一流的艺术家共同的家;MoMA也是一个小小的标签,粘贴在这些伟大的名字后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从雕塑到素描、油画、装置、电影、照片,几乎包含所有的现代艺术门类与艺术流派,那么究竟是什么魅力使得这里成为“众星捧月”的现代艺术圣地?让我们首先揭开MoMA的历史,看看这座奇妙的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莫奈大概是这里最不现代的艺术家了

同在现代的名义下,究竟什么才是“现代”呢?1921年,大都会博物馆的一场主要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画作的展览遭到了如潮的恶评,“堕落的现代主义崇拜是布尔什维克主义在艺术上的具体表现”,“现代主义的真正源头是巴黎的一小群神经错乱的自恋癖,他们所崇拜的只是丑陋而已”。大都会为此在短时间内不敢再涉足“现代”,这种“胆怯”从某种角度这也造就了MoMA。约翰・D・洛克菲勒、里兹・P・布利斯和科尼利厄斯・J・沙利文,三个掌握财富且富有实干精神的女人拥有这样的共识:纽约需要有一个展示现代艺术的地点,如果大都会不行,那就自己干。

MoMA的藏品大半来自于捐赠,尤其是董事会成员的捐赠以及因为他们的关系而获得的捐赠。1929年,当博物馆成立时收到了自己的第一批藏品,其中包括马尔约的《法兰西岛》。但是直到1931年MoMA的创始人里兹・P・布利斯捐赠116件油画、素描与印刷品,其中的精品包括塞尚的《沐浴者》、《静物:苹果》等,博物馆的收藏才算真正成形。到1940年,博物馆的收藏超过了2590件,包括519件素描、1466件印刷品、436幅照片、169张油画还有1700部电影。20年之后收藏的数量达到了12000件,1980年的时候超过了52000件。现在MoMA里收藏有6000幅的素描、50000件印刷品、25000张照片、3200件油画与雕塑、24000件建筑及其它设计、20000部电影和其它多媒体作品。MoMA中很多重要的作品都是在二战以后收入的,《阿维农少女》、《星夜》都是如此。纳粹对现代艺术的贬抑与对现代艺术家的迫害造成欧洲的大量艺术家移居美国,MoMA自然努力成为了现代艺术、艺术家、艺术品的庇护所。

在美国,假使有人将一件艺术品捐赠给博物馆,捐赠人仍然可以保留其所有权。而MoMA的惯例是,假如您要将艺术品捐赠给我们,须把它的全部所有权交给我们。出售被认为相对不重要收藏以购入更重要的艺术品,《阿维农少女》等等一大批艺术品正是以这样的方式进入MoMA的。当然有很多捐赠人会因此而把艺术品捐赠给其它的博物馆,但无论怎样,MoMA因为这样的政策而获得了新陈代谢的机会。

如果赛尚是开始,展览该在哪里结束呢?

MoMA遇到的F实问题是,如何对待当代艺术品?要知道,让馆长或者部门主任承担风险或者直面争议是如此困难的一件事情。从逻辑与概率的角度来讲,当代艺术品中间当然应该有精品,但当代艺术太过容易让人“吃药”,究竟谁才是我们的时代的赛尚、毕加索、梵高?为明天而进行的收藏不仅仅需要凌驾他人的眼光,更重要的是创始之初就抱有的“为那些还在人世的艺术家创造舞台”的信念。其实,“当代艺术只是现代艺术的最新版本”,MoMA所做的就是紧贴时代,与艺术同行。MoMA坚持对艺术品的评价不受政治与其它因素的干扰,除了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唯一会影响其收藏一件艺术品的决心的因素只有MoMA的展览空间,“我们是否还装得下它?”

有人说,MoMA的馆长是全世界艺术界最有权力的人。从某种角度来讲大概的确如此。这里有无与伦比的现代艺术收藏、展览、教育与研究,大概是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最活跃的博物馆之一,很大程度上影响现代艺术发展的方向。

世外“雕塑花园”

现在的MoMA,是2006年才全部竣工的新馆。由日本建筑师谷口吉生操刀,以东方建筑的理念融入建筑设计,增设了一个世外的“雕塑花园”。从大厅拾级而上,迎着屋外的亮光,打开玻璃门可以来到这个鸟语花香的所在。花园被精心分割成好几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一些元素来区分边界,有一种杂而不乱的意味。从古希腊开始,安放在室外的雕塑就代表着空间拥有者的生活品味和价值观。而MoMA绝不落俗套的精神,也在这方不大的空间内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花园的入口处是一朵巨型的玫瑰雕塑,长着小刺的枝干独立向上,到了三分之二的高度处生长出四五片叶子,烘托着最顶端鲜艳欲滴的红玫瑰。在雕塑的“根部”下围着若干椅子,都是背对雕塑的方向,主要是鼓励来此参观的人先坐下,观赏整个花园的布局,再仔细走上前去,而玫瑰雕塑则是他们的背景。

背对玫瑰向东望去,下了几级台阶之后,花园的左侧是一组鲜艳的雕塑以及一个小型的喷水池。远处则是雕塑分割开来的绿植区域。一组鲜艳的人形雕塑在喷水池左边的空地上,吸引了大大小小许多参观者,群像和喷水池形成了一动一静的效果。在喷水池的右侧,是另一小块绿植区域,再往右以人行道和一些零星的雕塑隔开后,则是MoMA的咖啡馆露天座位。

作为MoMA的秘密花园,这里有许多匠心之处。MoMA显然愿意将这里作为正规博物馆展览的扩展区域,为参观者提供欣赏大型雕塑的时空。因此,在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类似博物馆内的座椅布置:在每个展品面前或者周围,MoMA都排放了长排椅子,引导参观者坐着观赏,同时这些椅子也起到了分割整个花园不同展区的效果,形成无形又有形的边界。对于那些从博物馆的展览里走出来的人们而言,雕塑花园可以让他们体验另一种参观乐趣;而对于那些不愿意花钱走进博物馆的人们来说,雕塑花园又是一个最好的在休憩中寻找艺术互动的场所。

每一层都可以享受阳光

挑高的透明玻璃设计,巧妙地将室外的阳光融入到室内,在每一层楼,人们都能透过超大落地玻璃眺望世外的花园,既能感受现代艺术作品的冲击,又能感受世外美好时光,视觉无线延伸。一、二楼之间悬吊着一架直升机模型,就是为了表达空间无限宽广的概念。而超大片的洁白的墙身,令人感受到简约的艺术氛围。

二楼、三楼有很多媒体的收藏,MOMA从1960年代开始倡导收藏和展览“时基艺术”,由此扩大了收藏范围,将电影、电影装置、视频、表演、基于动作和声音的作品以及其他表现时间点或时间段的超过1200件的视频和媒体作品纳入其中,并在画廊中制作和展示。

三楼还有建筑与设计作品,从大型的设计作品和视频游戏,到图纸上的创作及建筑模型,十分丰富;从本馆在建筑与设计领域的多样化收藏中,参观者可以纵览自19世纪中期至今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运动。除此之外,MOMA还囊括了广泛的纸质绘画与版画作品,其丰富收藏包括铅笔画、墨水笔画、炭笔画、水彩画、拼贴画以及其他混合载体的作品,作品采用诸如木刻、蚀刻、石板印刷、丝网印刷等传统版画技术以及较新的数字工艺、复制和艺术图书等技术制成。另外,在电影厅还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电影收藏汇聚了超过一个世纪中各个时期的风情与运动。

MoMA 将应用艺术放进来,打破了西方传统以绘画和雕塑为主的艺术观念。同时还有超过25000件的精彩摄影作品,揭示了自1840年代以来摄影艺术的演变史,反映了这一时期中著名的开创性人物以及他们在新闻、科学和商业等诸多领域中的卓越贡献。五楼则是19世纪以来的3600件绘画和雕塑作品。

走进MoMA,每个人能与《睡莲》、《星夜》等名作长时间近距离接触,实在妙不可言。走出MoMA,每个人的脑子里面或许全是蓝色,美妙的蓝色,艺术的蓝色,旋转的蓝色。

《星夜》(梵高)

画家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是他的低潮期。他用无穷的现象力描L了心中的理想和希望。象火焰一样的树,表现了他当时对未来的忧虑,宁静的画面背后,隐藏了惊心动魄的思想斗争,但黑暗的夜晚看到那么多闪亮的星星,也就代表了希望,梵高用“星夜”诉说了他与命运斗争的故事。

《阿维侬少女》(毕加索)

五个少女和观众对视,您能感觉到她们的内心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安,为了生活而忧郁,但又只能无奈的接受现实。而细节也十分突出,左边的女子踩在了男子的脚上,暗示了有男性进入房间。让人从生理和心灵上接触了画面。而各种几何形状的堆积更让画面充满了立体感,完全体现了毕加索的风格。

《睡莲》(莫奈)

这组《睡莲》是莫奈晚期作品,笔调粗犷写意,长长的画卷生机勃勃令人流连忘返,睡莲被他的笔赋于生命,如精灵就在你的眼前挥舞,巨大的画面被大师控制得完美无缺,整体效果让人会觉得他喜欢用灰调子, 其实走近会发现色彩非常饱和的, 纯度极高,层次丰富。

《舞蹈》(马蒂斯)

不同的造型使每个的形态都十分动人,优雅的极品,舞圈充满了画面,双手触及对方,这只用了一周的创作时间。另外表现了天空与地面,蓝色和绿色非常相衬。

《自行车轮》(马塞尔・杜尚)

1951年的作品。他的创作理念是,希望用现成品来作为艺术。固定了橱凳上,然后将自行车轮装上去。这种表现形式,跳跃了欣赏的跨越,既简单,但又另人感觉到动态雕塑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