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队课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08:0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班队课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天我们的班队活动课是唱歌
老师提前两天叫大家准备一首自己喜欢唱的流行歌曲,我准备了一首张雨生的大海。
音乐大会开始了,万万没有想到第一个演唱者是我。这心里既激动又紧张,等我上台后,下面传来了一片掌声,伴随着音乐,我大声的唱起了那首优美的歌曲,一开始的时候我心里特别的紧张,边唱边在心里却自己,“方鑫晨不要紧张,如果紧张的话,那首动听的歌曲要唱的走调的。”于是我用心地把那首——大海,完美的唱完了。接下来是还有几位参加唱歌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地唱起了动听的歌曲。不过,很可惜的是参加这次唱歌却只有我们五位同学。其实,大家应该踊跃参加班里的活动,不管唱的好与坏。这也是给同学们一个锻炼胆量的好机会啊!如果有更多的同学参加这次音乐大会,我想肯定会比这更热闹更开心的。
开心的度过了这节班队课,下午以后多举办类似的活动。
请记住本站网址
篇2
早上,出门的时候,我看到天空阴沉沉的,天气不太好,看上去好象要下雨似的。于是,在上学的时候我没有带风筝。
可是,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到了下午,竟然出了太阳,而且风也比较大,正是放风筝的好日子。回去拿风筝是不可能的;打一个电话回家也没有用,父母又都去上班了。怎么办?唉,看来只有去挖野菜了。可是,话又得说回来,我又不认识什么野菜。它们的样子实在相差不大,说不定会把有毒的野菜挖回家。这样可能就会出事故。
班队课上,老师带我们出发了。我们来到学校南面的一片空旷的地方。那里上面没有电线,下面没有大树,地面只是杂草丛生,边上到处堆放着破砖烂石。
篇3
镇海区实验小学五(2)班杨昕瑜
在2009年的初秋,镇海区实验小学来了一批优秀的实习教师,我们五(2)班也加入了两位新成员,那就是叶老师和张老师。
星期五,在他们离开学校,结束这短暂的6个星期的实习生活前,我们上完了那最后的一堂班队课。
大家为了不给自己留下遗憾,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老师面前。这次前来报名的同学很多,同学们对于这次班队课都很踊跃。工作人员选了几个节目精华,希望能够给实习老师留下好印象。
在这些节目中,有一项是需要实习老师一起参与的,这个节目的名字叫做《电视访谈》。当问道老师对我们班哪位的印象最深,最喜爱哪位同学的时候,老师犹豫了,想了好一会儿,还是没有说出来。当她说我们班是一个团结,井然有序的大家庭时,全班鸦雀无声,我想每个同学的内心都被这一句“大家庭”感动了吧!
后来,我们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和和美美地拍了一张“全家福”。“茄子————”我们异口同声地喊着。“咔嚓”一声,照相机记录下了这个“永恒”的瞬间。
篇4
黄冈市实验小学孙嘉敏
记得在二年级时,班主任杜老师说星期三的下午举行一次班队会。“我让同学们自已来主持”杜老师说。
到了那一天了,童梓心同学来当主持人。“现在正式举行班队会,首先我说明一下,今天班队会的题目是猜谜语。下面请孙瑞同学给大家说谜语。
孙瑞说“什么像牛不是牛,怕丑不露头。想要猜到它,想想日当头。打一个字。”刚说完,无数只手举起来了。她抬头一看,心想:难道都猜到了吗?
“是年?”同学七嘴八舌。
“不对!”
“是十?”
“也不对!”
“是午?”
“对了!”
原来“午”是中午的意思。“日”是太阳,太阳当顶,那不是到了中午吗?“牛”比“午”多了一个“头”。孙瑞解释完后,同学们热烈鼓起了掌声。
赵川上来了,他讲了一个故事来让同学猜谜语。
“从前有一个老人病了,他的女儿去山上采药,药采到了,但她却迷路了,她看见一个牧羊人就问路。牧羊人在石头后只把头露出来,女孩看了说声谢谢,就沿着正确的方向回到了家。问女孩是向哪个方向走的。”
这时班上安静极了,连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赵川心想这下难住你们了,他正在洋洋得意。有一个同学举手了,是王琳,她胸有成竹地说“右边”。
“对了。”赵川没想到这么快就被同学猜到了谜底。他扫兴地回到了座位上………
篇5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工作;存在问题;改进对策;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87―01
新课改的深入,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及挑战。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班主任的思想都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和成长状况。所以,应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形式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进行管理,是新课改对班主任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育理念落后,理论水平不高
现阶段,有很大一部分初中班主任的理论水平欠缺,平时也不重视专业学习,不善于总结。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起码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凭直觉与情绪判断行事,工作中往往全无计划和章法。在此背景下组织指导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其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故而,改进其教育理念,提高其科研水平,是新课改背景下提升班主任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
2. 工作方法简单呆板
当前有些班主任的工作方式呈现出简单、呆板、粗暴的特点,究其因,在于其内心深处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他们多是一味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成绩来判断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思想建设,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方式缺乏起码的了解。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极尽嘲讽之能事,甚至体罚。将“负责初中学生全面发展”片面地理解成了对学生“全面负责”,这样一来,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把原本处于不同个性形成与发展期的学生,打造成了同一模式下“相似的人”。
3.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新课改的教学方案普遍受到教育界的高度认可,但无论方案多么完善健全,其最终执行落实的主体还是教师,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推动新课改实施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部分班主任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特点,只是单纯地承袭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工作模式,即“填鸭式教育”,并不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除了上述典型问题外,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不正确,无法体现其工作的全面性;教育方法不恰当,无法体现其工作的创造性,等等。
二、加强初中班主任工作质量的措施
新课改的深入亟须教师的积极投入,更需要班主任“全心全意”地实践,在认识到自身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改变过去的作风,积极探索班级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 健全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
首先,校方应当积极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工作,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选择更多的具有极强责任心与领导水平的教师作为班主任的人选。采取具有激励作用的选聘机制,进而构建班主任的工作机制。第二,创建科学的班主任评价体系,从奖惩与发展这两方面的评价角度出发,来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奖惩机制下,班主任可相应地受到晋升、加薪或是降薪、降级等机制影响。发展机制,则是使校方和教师都能够对班主任未来的工作计划与开展方向有相对了解。
2. 培养班级干部,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与管理
每一个班级的学生干部都必须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形成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先进意识,进而能够成为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左右手。班主任通过班级干部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思想动态,指导班级干部定期进行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最终为班主任开展管理工作提供便捷性并提高管理质量。
3. 加强班主任的管理知识理论
新课改下要求班主任的主置从最初的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转变。而转变的基础就在于,班主任要不断学习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班主任要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具备充分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班主任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理论水平、转变观念,可以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学习形式。将这些培训与班主任日常管理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定期地进行主题研讨活动,把新课程的理念利用班级活动、班会等诸多形式做出直观展示,达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自身在新课改形势下,真正成长为可以经受住各种挑战的出色的班主任。
4.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阶段,必须要绝对尊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教育工作都以学生为主,而并非只是出于自身意志的目的,更不可一味地利用所谓的“权威”来压制学生。如在课堂公约制定的过程中,如果只是采取传统工作模式中的由班主任制定,再直接告知学生,必然会招致学生的不悦,在心中产生反感和抵触。班主任可以换一种方式,先向全班学生征求意见,再通过师生间的协商共同制定公约,最终确保课堂教学的纪律。
总之,在新课改下,班主任应正确树立师道观和学生观,切实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敢于在班级的管理和活动中践行新理念,确保班级的每个成员都能按其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得到最全面、最完善的发展,从而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树立以学失为本的教育理念,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使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得巧妙地运用一些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能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在课堂口语,板书上有让学生佩服的特色、魅力,发挥教师课堂口语、板书字体的作用,使学生在美感的陶养下,逐渐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逐渐形成自觉学习、热心地钻研语文知识的习惯,从而达到语文课教学的目的。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提倡师生互动,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中职语文教师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自己精心设计,饱含激情的讲述课文,学生却不予配合,在下面有窃窃私语的,有堂而皇之睡觉的,有玩手机的,有看课外书的……教师的讲课情绪直线下降,不得不停下课来,或训斥学生,或苦口婆心的讲道理劝学生学习,但经过多次这样的过程,学生中仍然有不少人依然无动于衷。什么原因呢?当前同行们普遍认为主要是学生文化基础太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顾及学生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侧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注重结论的灌输,看轻过程的享受等原因。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缺乏兴趣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引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却能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
一、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是学生产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引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寻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兴趣,就是要把课上得有趣味,能吸引学生。如何把语文课上得有趣味,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除了要求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课备的有趣味外,教师还应在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上下功夫。即:储备一口流利的标准普通话,一笔漂亮的粉笔字。规范、优美、悦耳的课堂口语,漂亮、潇洒的板书字体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即美感。”美感能使人产生对美的感动,产生愉、满意感、赞赏感、幸福感等肯定性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有时非常强烈和突出,以至主体全身心为美感的激情所
浸润、所充盈,感到精神健朗、感悟通灵、思想活跃,想象飞驰,好似顷刻间悟到人生真谛,窥见宇宙胜景,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在当时和事后,主体都会对这种情感格外珍爱,视之为人间乐事,而不断地加以回味和追求。这样的美感激情,会直接冲击和改变主体原有的情感或情感倾向,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明辨是非的能力相对也较差,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有逆反心理,单靠教师的正面说教,引导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很难取得效果,有时甚至还适得其反。而”润物细无声”的美感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试想:当学生们发现那的充满感情的、标准的、播音员似的声音,一行行整齐、舒适、潇洒的板书字是出自正在给自己上课的老师处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和联想呢?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学或中学的老师的课堂口语或板书字体给自己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了自己的一生。许多人练字就是由羡慕、模仿老师的字体开始的,许多人对语文、文学的学习兴趣也是从羡慕老师的口语、朗诵、字体开始的。如果一位语文老师上课时只会按部就班地顺着课文的思路讲述,口语不标准,不清楚,或者说错音,字体一般、或难看、难认,学生难免感觉乏味,怎么能对课程产生兴趣呢?而教师美妙的课堂口语和字体却能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是学生产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引线:
二、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的魅力
(一)语言、字体也能产生魅力
说话、写字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工具,几乎伴随人的终生,一个人的说话、写字水平不仅是自己的门面,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产生影响,而语文课是学生进行说话、口语交际、写字练习的主阵地。语文教师是学生口语、字体发展趋向的主要启蒙者和引导者,因而教师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水平的高低对学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不多,许多学生不会正确握笔,写出的字歪歪扭扭,没有字形,更谈不上字体,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和矫正。20世纪80至90年代,受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学生在课外把听收音机作为感悟和模仿悦耳的语音的一种补充形式,借以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许多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在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磨练中体验字体的作用。这些因素在客观上为教师的指导和矫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的说教容易起到作用。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电视、电脑越来越垄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课余时间里,愿意听收音机的学生越来越少了,重视自己的字体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电视的精彩画面取代了单纯语音的收音机,电子打字取代了手写字,不少学生认为字写得好坏无所谓,只要会打字就可以了。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的说教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说话、写字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呢?中职学生在知识、学习方式、语言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能主动学习的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想学但又不知从何处下手的朦胧状态,要想使他们能自己思考、感知、领悟,有效地进行个性化学习,需要一种特殊的魅力来引诱。魅力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观察到,特殊的,让人难忘的语言、字体也能产生魅力。如:相同的一段话语,由播音员、评书演员、相声演员、普通人、语文教师、学生说出,其效果明显不同。播音员、评书演员、相声演员能使话语产生不同的魅力,让人难忘、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兴趣,甚至时常模仿。著名书法家的字体让人赞叹、羡慕、向往。字写得工整、漂亮的孩子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同学的赞扬,使家长自豪。因此,面对那些不愿学习、知识贫乏、辨别是非能力差的中职学生,我们与其和颜悦色或声色俱厉地喋喋不休、苦口婆心劝说他们学习,还不如用自己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魅力来无声的吸引他们发生兴趣,自觉学习。
(二)怎样使自己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产生魅力
魅力是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美国著名女诗人普拉斯说:.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在日常生活中,有用语、笑的魅力、声音的魅力、眼神的魅力、身体的魄力、性格的魅力、人格的魅力、书法的魅力等等。人的魅力可以无所不在,包括发怒、忧伤、哭泣等负面情绪也会成为魅万的源泉。魅力一旦产生就有了一些神奇色彩,,它能吸引人对它作出更多的感情、时间、物质上的投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效果好,讲课被学生所欢迎,就得有能吸引学生的魅力。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业精,师更亲”,教师有了魅力,学生就愿意亲近你,相信你,接受你的说教。语文教师的魅力在于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把课讲得有声有色,还应在课堂口语,板书上有让学生佩服的特色。
首先,在课堂口语上要努力做到发音准确,不读错音,不念错字,不使用方言,说普通话。汉字,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其数量、字义在变化中,难记、难认,有些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又有不同的发音,不同的字义;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们念错字,发错音的现象,即使是汉语专业工作者,有时也难免出现误差。但中职学生文字根底较浅,不理解这点,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不允许念错字,读错音的;倘若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一次这样的错误,他们就会认为这位教师没水平,在心中形成长时间的不良印象,直接影响其学习情绪和兴趣,教师形象和课堂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语文教师在每次上课前千万不可大意,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将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的发音、字义研究清楚,力求做到准确无误。方言,是不同地域的人日常使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习惯性,固定性,但普通话既是我国的国语,又是我国的通用语,作为一名国语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说普通话,为学生做榜样,起示范作用,指导学生说好普通话。要想做到这点,语文教师就要在说普通话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发音准确、规范,克服方言的影响。如:”事情,shiqing”不能说成”siqing",,生活,shenghuo”不能说成”senghuo"”你,ni不能说成nen"”学习,xuexi不能说成xiaoxi”等等。另外还要有声音的抑扬顿挫、激情起伏的配合等。语文教师的普通话说得标准、漂亮、动听,课堂口语就显得生动,有特色,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其魅力就会在学生的欣赏中显示出来了。
其次,语文教师一定要能写出一笔好字,且有一定的书法知识。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体现教学思路,显示课文的重点和观点,对学生起引路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板书的形体效能,使板书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语文教师要讲究粉笔书法美。其审美要求是清楚、美观,书体以行楷为主,字的大小适中(以后排学生看清楚为度)。教学实践证明,写得一手漂亮粉笔字的语文老师,往往比较受学生敬慕。上课时,大多数学生会被教师优美的板书字体所吸引,并努力模仿。风流、潇洒的粉笔书法美,有一种电脑所无法替代的魅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思路,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相反,如果教师板书字体潦草,字迹不清,板书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好的字体,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想写好字,就必须对书法有所了解,有所研究。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并使用了不同的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等。同时也随之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他们的风格各不相同,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前后相望,佳作如林,他们的形象一直是种楷模,是一种激励人前进的力量。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可产生方圆藏露、逆顺向背的韵味,轻重肥瘦、浓淡湿涩的情趣,抑扬顿挫、聚散疏密的笔调。断连承接、刚柔雄秀的气势;再辅以专门制作的纸墨,使书法艺术更趋变幻莫测。韵味无穷。语文教师了解和研究书法,不仅对自己写好字大有帮助,而且还能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执笔姿势,向学生介绍各种书体的特点,展示各种书体中刚、柔、平、激烈的美,并把这种美渲染得深入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为之着迷,从而自觉参与这种运动中。此外,语文又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还要将知识的范围拓宽到社会人生的”大课堂”,把语文课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态”课堂,变成乐学、尚学、陶冶情操的”美”课堂;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素质、健全人格素养等贯穿到教学中。教师可在介绍书法字体的同时给学生介绍著名的书法家,以及他们的成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等,让学生在向往中把他们当成追求的目标,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生生不息。
篇7
关键词: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14-02
一、前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呈现出高层次和多样化的合作办学趋势[1]。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约有600所。作为农业大国,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院校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教学质量和国际知名度。但是,近年来,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出现教学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是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关键[2],其设置不科学将严重影响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效果。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困难。本文从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二、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农学专业课程比重较少。我国农业院校有着特色学科和专业,与其他综合性院校有着本质区别,农业院校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逐渐发展为多学科的综合型院校。因此,农业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不仅包含有农业学科的合作项目,还有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工学、法学和文学方向的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着农学特色学科课程较少的问题。研究表明,农学类学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占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一[3]。而且,在学习国外专业课程前,学生一般需开展语言课程的学习,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语言类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进一步导致了专业课程比重的下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条例和管理办法中多次强调,中外合作办学应加强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目前,我国农业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专业课程重复建设的现象,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显示,仅管理学方面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多达10余个。地方农业院校在引进国外高校优质特色农学专业项目的力度有待提高。
2.课程设计落后且难以落实。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可能更加需要的是新颖的题议,课堂的气氛以及教师所发出的正确的指导信息,更加能挑起学生们对课程的兴趣,但此过程中会缺乏一些有效的监督与监管以及我国传统教学思维、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沟通不畅等方面的影响,事先准备好的课程设计往往难以落实和顺利实施。另外,我国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申报、审批以及实际执行上需要较长的年限,在申报合作办学项目时的课程设计难以满足多年后的实际教学需求。信息时代下科技发展迅速、专业知识更新较快,能够适合学生们既快又好吸收的课程信息也不断在转变提速的更新,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开发不足,没有系统地为中外合作办学开发配备有针对性的教材,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性教材、课程设计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直接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3.课程对接不畅。课程对接不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外双方课程对接不畅,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课程提出了两个三分之一的底线,即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国外的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需达到所有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教所授课学时不低于所有学时的三分之一,而且部分专业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实际执行中,各农业院校制定了高于此要求的标准,这就要求学生对外语的熟练程度较高,特别是对专业英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语言课程的学习,容易忽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时,而外方在开展专业课程的学时又较注重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上产生脱节,另外,外方教师由于出国期限和经费等因素的制约,经常出现突击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缺乏课程之间的衔接,学生综合能力难以提高,影响了学生培养的质量。二是国外专业课程与我国国情对接不畅,通常表现在中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在处理专业课程的方式上也有着一些明显区别。再有站在我国农业的角度来说仍具有区别于国外的特点,适用于国外的专业课程不一定适合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若在课程衔接上不通畅,双方的合作课程将得不到完美的落实。因此,高等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在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方面存在着对接不畅的问题。
4.引进的优质特色课程较少。虽然我国有大批211、985、省部级重点和省属高等农业院校引进了国外高等教育项目,但是引进项目的含金量还不高、合作层次较低。在外方合作高校方面,与世界领先的农业院校的合作项目较少,引进的课程多是低水平、实用性不强的课程,而引进的优质特色的课程较少,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我国现代化农业的需求;在合作层次方面,多是本科生合作办学项目,没有农学专业的研究生合作项目。
三、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的对策与建议
1.相关主管部门加强对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办学的管理和引导。部分地方农业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功利性质,重视中外合作项目的申报和审批,在中外合作项目的管理和执行方面则重视不够,缺乏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长远的规划,而且各个地方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缺少沟通和协调。相关主管部门在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审批时,应对合作外方高等院校的资质、能力和相关课程的设置等进行全面的审查,根据各农业院校学科专业特色对全国农业院校的中外办学项目进行宏观调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另外,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相关部门可建立农业专业人才预警机制,根据我国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以及国际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引导和规范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为农业院校中外办学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宏观信息咨询。
2.建立和完善具有地方农业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应以各自的特色学科专业为基础,建立具有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体系。地方农业院校要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理念,遵循总体协调发展的思路,优先开展优势特色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优化学科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课程建设目标,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经验与模式,针对学生就业、继续深造和出国留学等不同需求,设置差异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多元化[4]。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上选择办学条件好、发展前景好、教学质量高、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专业开展合作办学,在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方面融入特色优势专业的核心课程,建立切实可行的优势特色课程体系,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农业院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学科,丰富专业课程相关理论,形成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利用优势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带动农业院校整体教学建设的进步,提高农业院校国际化水平。
3.加强中外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地方农业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建设上应该加强中外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以从点到面视角,发展好、建设好地方院校的管理体系,在面向国际化的同时也要立足本土化人才的培养,对引进的课程进行消化、吸收,使其适用本土化教学,课程设置应适应我国地方农业发展需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建设与国际化培养目标相适应,教学内容要具有前沿性,学习方法要体现自主性,教学过程要富有实践性的特点,这样才能提高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能力,带动农业院校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的完善与进步,保障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4.科学合理引进国外专业课程。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来安排,课程建设要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同时要积极开设有特色的专业课程。通常情况下,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选修课是农业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但三项课程比例的设置没有严格的要求,而是根据中外双方的教学特点和要求来确定。农业高等院校应该重新审视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否一致,课程的名称、性质、学分、课时设置是否合理,并充分调动中外双方积极性,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课程门数,增加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王亚楠,马秀利,丁军海,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2,(35):17-18.
[2]熊静漪.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18-21.
篇8
(1)询问学生在电视里、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别人摔倒?随机出示学生的作文。
(2)小组讨论并写下想法:遇到老人摔倒,你会怎么做呢?随后,选择性请部分学生发表意见,教师随机追问。
(3)视频出示“南京彭宇案”和“小悦悦事件”,把学生分成两派辩论“扶”与“不扶”的理由。
(4)请派各自阐述遇到人摔倒“扶”与“不扶”的策略,教师分别板书。
(5)教师小结,鼓励学生有策略的扶,即使不扶,也可以给予帮助。
(6)教师回收学生道德判断的资料。
这次主题班队课改变以往传统的说教形式,以真实的道德难题思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生活中的道德难题为背景,德育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参与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积极性高。通过对来自学生生活中道德难题的思辨,凸显学生道德冲突的矛盾,促使每一位学生的道德思维、品质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找到了问题解决的策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一、主题源于学生,有认同感
1. 主题来源学生
传统班队课的主题是自上而下的,很多是成人为了完成德育目的强加于学生。这些主题不贴近学生生活,看似美丽,实则陌生。道德难题思辨的主题来自于学生,是通过对道德难题案例的征集整理而筛选出来的。这些主题富有时代性和现实性,学生具有普遍的困惑感,因此,学生乐于参与。上述的《我该不该扶老人?》就是典型的例子,不仅是学生的道德难题,也是全社会的道德难题。通过思辨既能了解学生的道德判断,又能帮助其解决道德行为的难题,如果上成“尊老爱幼”的主题班队课就显得乏味了。
2. 主题切入点微小,有亲近感
传统主题班队课的主题普遍存在大而空,远离学生道德理解的范畴,参与性不强,课堂流于形式。基于道德难题思辨的班队课,学校通过征文、访谈、观察等形式,收集整理来自于学生生活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这些道德难题切入口小,与学生的道德生活息息相关。当道德难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会有亲切感和认同感,学生自然会积极参与。《我该不该扶老人?》这个道德难题就是来自于学生的作文,也是学生经常碰到的难题,只是遇到的对象不同而已,在思辨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
3. 主题呈现各异
传统班队课的主题很多都是围绕时间节点开展,如三月是“学雷锋做好事”,十月是“爱国教育”……主题班队课循环开展,缺少新意。基于道德难题思辨的班队课的主题是始终变化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遇到的道德难题是变化的,即使同一个道德难题,不同年龄的道德思维也是不同的。正是因为道德难题始终是不一样的,才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当然,我们也看到,即使是同一道德难题的思辨,中低高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道德思维水平是不一样的,对学生的影响也有区别。
二、形式转型,学生便于参与
1. 少了预设,多了生成
传统的主题班队课的设计以教师为主导,预先制定主题和形式,课前经过演练后才呈现给学生。由于教师过分预设,班队课流于形式。现在,尽管在道德难题思辨课前,教师需要相应的准备,但对于学生而言,是全新参与。课前,学生都不知道主题和内容,每一位学生真心参与,教师也无法预知结果。上述难题思辨中,对“扶”与“不扶”的学生数无法预设,在辩论环节才能充满挑战,可能学生人数均匀而“旗鼓相当”,可能一方人数少而“以少敌多”,也有可能学生选择一致,那样,教师就可以“独战群雄”。此外,教师也无法预判学生道德思维,只有课后经分析判断才能做出结论。于是,精彩就在开放式的思辨课堂中产生了。
2. 少了旁观,多了对话
主题班队课过多的预设,导致学生参与方式没有新意,课堂必然会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而大部分学生是来“打酱油”的。没有了参与性,班队课缺少了实效。而思辨课上,每一位学生都是主角,必须独立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里对话,甚至会上台交流。在上述的思辨课中,低年级的孩子大部分选择了会扶老人,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尽管教师追问了许多“扶老人”的不良后果,依然没有改变学生活跃的思想。高年级的孩子在辩论中,气氛活跃,纷纷发表意见,并反驳对方,说得有理有据,争得面红耳赤。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的道德思维相互碰撞,思辨能力必然会快速提升。
3. 少了告诉,多了自悟
小学的德育充斥着说教式的教育,这样的方式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尽管在主题班队课上有学生体验活动,由于成人的干预,学生很少有自主感悟和真心对话。在道德难题思辨课上,学生没有任何约束,自由地表达自己对难题的看法。在对话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思维得到碰撞和交流,相互影响和促进。相反,如果教师干预学生的思维,得到的数据就会不真实。上诉案例中,当难题呈现时,学生个体在讨论、交流、辩论的过程中,会不断反思和优化自己的道德思维,最终影响自己的道德行为。
三、功效转型,学生产生需求
1. 从“道德强加”走向“道德需求”
传统的班队会课在确立主题后,教师就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去强化,让学生掌握道德教育的知识,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因其说教形式多,方法简单机械,学生不易接受,由此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个体,得到别人的认同。道德难题思辨下的课堂关注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定位学生的道德水平,通过讨论、交流、表演、写作、绘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道德思维水平。正因为道德难题思辨的课堂切准了学生道德品质的需求点,让学生容易找到价值的认同感,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其效果十分显著。
上述案例中,主题贴近学生,通过“扶不扶老人”的话题引入,调动学生的兴趣。课上,教师没有强调必须搀扶老人,而是本着“尊敬老人,帮助他人”的原则,最终大家商讨出“扶”与“不扶”策略。随着学生道德思维水平的提升,我们相信“扶老人”的同学会越来越多,而且表现得更加真诚和智慧。课上展现的形式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不再是事先排练的过场,而是学生全身心参与。
2. 以“道德思维”促进“道德行为”
传统的主题班队课上,学生更多的是学习道德知识,无数的案例证明,道德知识促进道德行为改变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道德难题思辨课是通过道德思维的不断碰撞,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提升。
《我该不该去扶老人?》的道德难题思辨课,以激发学生真实的道德思维为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自由表达、双方辩论、寻找策略等形式,展现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学生在道德思维表达中,有自我价值的修正,有道德观点的阐述,有道德思维的对话……通过持续的道德难题的思辨,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必定会得到促进,道德行为会螺旋上升,这也是学校德育的最终目标。
3. 让“道德随意”转向“关注人格”
传统的班队活动由于道德主题远离学生的生活,不能从内心深处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也无法帮助学生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道德人格始终处于缺陷状态。基于小学生道德难题思辨的德育形式,立足学生道德的现有水平,从构建健全人格的角度,合理筛选生活中的道德难题,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发展空间,不仅提升学生道德思维和行为,更帮助学生解决道德困惑,形成完整的道德人格,并成为道德品质高尚的社会人,最终无痕地融入社会。
上述案例只是小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的道德难题,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思辨,帮助学生整理道德思维,形成正确的认知,最终寻找到解决的最佳途径,并加以情境模拟演练。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道德难题还有很多,需要教师立足学生的道德实际,了解道德需求,收集生活中的道德难题,加以合理分类,最终能形成小学生道德难题的序列。如:可以按照生活地点不同分为学校难题、家庭难题、社会难题等,也可以按照内容不同分为学习难题、交友难题、行为难题……不管怎么分类,最终的目标是塑造每一个孩子健全高尚的人格。
篇9
在创新主题班会过程中,教师要改变“钦差大臣”的身份,只对班会进行适当的点评和引导。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在他们自己组织的班会中,他们不再是看客、观众,而是全身心投入的参与者。这时,所有的活动就不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他们个体需求的自然体现,他们的言语、行动都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班会才充满生命活力。我们学校从2009年起开展了生本教育实验,其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我们在主题班会课也贯穿这一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自己定方案。学期之初,班主任及少队辅导员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思想需求,组织学生共同研究本期本班德育活动方案,确定本班主题班会内容,然后将主题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教导处申报。这样的操作办法,既充分尊重了学生,又使活动主题特点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班的《学期班队活动主题申报》获得学校教导处批准后,班主任会组织一次主题活动承包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本组人员的优势,确定承办的主题。小组在申报前,要先进行论证,看看本组成员是否有能力组织完成该项主题活动,同时要在全班同学面前阐述承办理由,经过PK,获得多数同学同意的,申报成功。小组在申报成功后马上要制定活动方案,分工合作,向全班同学告知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班主任要关注准备情况,确保主题班队活动顺利开展。教师给他们创造一个自我表演的舞台,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创造空间还给学生,班会课才会名副其实地解决学生问题。 几年来,学校各班的主题班队活动都是依照学生“承包”的方式进行,整个活动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是协助者。在这种活动模式下,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学生的参与态度非常投入、积极,学生由“要我听,要我做”,变为“我要听,我要做”。学生的思想由被动变为主动,所以活动的效果特别好。
二、让主题班会突破时空的界限
主题班队会的活动形式,不仅仅在教室里,还可以拓展在教室外,不仅仅在校园里,还可以拓展到校园外,让校园内外都成为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学习文化、锻炼能力、提升自我的大课堂。例如我们组织的户外主题班会:野炊,其活动目的是生存能力体验教育,活动程序是:(1)联系活动地点;(2)准备活动物品;自带煮饭工具、米、菜等;(3)步行到梅州市农科所先参观,后野炊;(4)小组合作进行野炊活动。这样大型的户外实践活动,我们将它交给学生去承担。学生在户外的活动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小组同学在参加户外实践活动之前,要先进行活动分工,每个学生都会承包一至两项任务。如野炊活动中,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需要带哪些工具与食物,怎样生火,怎样煲饭,怎样炒菜等等,这些事情在出发之前都由学生自主安排,一一明确。各小组把具体安排情况报告老师,有问题请老师协助解决。当孩子们到了户外之后,他们会把自己的经验与小组同学分享,把自己带的食物与大家分享,他们主动为小组每个人服务,让每个同学在实践中获得许多课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在快乐体验中感受生命的可贵,感受自然的神奇,感受人间的温暖。
创新主题班队会的活动形式,让校园内外都成为班队会的课堂,课堂空间大了,活动形式多了,活动内容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情感体验等都具有更大的提升了。
三、开发社会资源,丰富主题班会的活动内涵
篇10
一周飞快的过去了,我觉得很郁闷,因为再也不能像寒假那样玩耍,星期四又要写作文,星期五要弄班队活动课,每天都不能睡懒觉,也不能晚睡,因为早上就起不来,星期一要穿校服,不然要扣分,又要学号鼓,不带号鼓就要抄课文;每天上学时还要戴红领巾和校牌,否则也是要扣分的……
一周飞快地过去了,我又觉得很高兴。因为我又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比如数学,我学了图形的变换,学了因数和倍数,让我懂得了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也是它自己。没有最大倍数。因数和倍数互相依存的两个数。语文吗也学了两篇课文:《草原》和《丝绸之路》。
一周飞快地过去了, 我还是觉得非常地愉快的。因为我们的同学在隔了几十天之后又相见了。每节课下课了,又可以在一起玩沙包,玩乒乓球,打篮球,玩抓人,玩跑步比赛,跳远比赛??大家又可以在一起写作业,看漫画书。
这真是一个既让我郁闷又让我高兴的一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