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范文

时间:2023-03-20 06:0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

篇1

当朗诵与歌声交汇,欣赏完美重合。

当甘露与溪流交汇,享受自然汇合。

——题记

音乐的重奏,是相对的经典:

当乐团的重奏演出拉开帷幕,钢琴键下划出美丽的乐音;小提琴弦奏出悠扬的音符;大提琴台前低吟……它们抒发着各自的情感,可是,这美妙旋律下,却不是乐音们独自的鉴赏,而是对于其它乐音们的共同配合。甚至,尽管只是配乐,是配角,也决没有任何退出的理由,它有它的美丽,要供大家分享。在这天籁之音的韵调下,是每一乐音共同配合的结果,这是合作,更是一种分享,这,便是重奏。

诵读的配乐,是相互的伴奏:

诵读中,情感贯穿,柔情典雅,配合的背景音乐,或者说是配合着吧!反正,也只是相互的吧!没有终端,只是音乐配合着诗文的主情调,诗文符合了音乐的总情感,是不是总没有经典的大起大跌?朗朗诵读声中,远远没有情感!时间走过便成为一道历史,可在观众看来,这种绘声绘色,却是一种相互的分享,是朗诵让音乐更美,可是音乐也总是让朗诵更经典……

甘露滴滴,潺潺流动,交汇成溪流:

生命开始于太阳出现之前,甘露滴落,交汇成小溪,自然的交汇,是生命延续。我们欣赏着从滴答到叮咚的自然之美,如同知识的海洋交汇,一分为二,一同分享着胜利的喜悦。其实却不仅仅只,如果愿意,会更多更多。遨游这海洋,体味这分享和收获的喜悦,潮涨潮落,享受着美的交替,这是胜利吧!汇成一片海洋才好呢!

有时候,微小的合作,其实也是一种巨大的收获和分享,细细体味,分享,触手可及!

当钢琴与小提琴交汇,聆听经典融合。

当朗诵与歌声交汇,欣赏完美重合。

当甘露与溪流交汇,享受自然汇合。

——题记

音乐的重奏,是相对的经典:

当乐团的重奏演出拉开帷幕,钢琴键下划出美丽的乐音;小提琴弦奏出悠扬的音符;大提琴台前低吟……它们抒发着各自的情感,可是,这美妙旋律下,却不是乐音们独自的鉴赏,而是对于其它乐音们的共同配合。甚至,尽管只是配乐,是配角,也决没有任何退出的理由,它有它的美丽,要供大家分享。在这天籁之音的韵调下,是每一乐音共同配合的结果,这是合作,更是一种分享,这,便是重奏。

诵读的配乐,是相互的伴奏:

诵读中,情感贯穿,柔情典雅,配合的背景音乐,或者说是配合着吧!反正,也只是相互的吧!没有终端,只是音乐配合着诗文的主情调,诗文符合了音乐的总情感,是不是总没有经典的大起大跌?朗朗诵读声中,远远没有情感!时间走过便成为一道历史,可在观众看来,这种绘声绘色,却是一种相互的分享,是朗诵让音乐更美,可是音乐也总是让朗诵更经典……

甘露滴滴,潺潺流动,交汇成溪流:

生命开始于太阳出现之前,甘露滴落,交汇成小溪,自然的交汇,是生命延续。我们欣赏着从滴答到叮咚的自然之美,如同知识的海洋交汇,一分为二,一同分享着胜利的喜悦。其实却不仅仅只,如果愿意,会更多更多。遨游这海洋,体味这分享和收获的喜悦,潮涨潮落,享受着美的交替,这是胜利吧!汇成一片海洋才好呢!

篇2

关键词 背景音乐 发展 前景探析

一、背景音乐的提出与兴起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音乐不是纯粹的艺术,它与人类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艺术的多样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背景音乐此时却正以一种迅猛的发展势头深入人心。背景音乐简称BGM,是Back Ground Music的缩写,从广义方面讲,背景音乐是指以某种类型的音乐为背景来促进或增强人们做某事的欲望,使其成功完成活动任务的一种音乐。从狭义方面讲,背景音乐是一种为掩盖噪声并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环境气氛的音乐。背景音乐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无论是工农业生产, 还是休闲娱乐,它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场合,为其它行业和音乐本身带来了新鲜和活力。

二、背景音乐的分类

不同的音乐风格具有不同的听觉效果,因而不同的背景音乐根据其不同的功能效用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背景音乐种类繁多,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按表演形式可分为:器乐类、人声类

(2)按音乐性格可分为:柔和舒缓类、热情激烈类、活泼欢快类、风趣讽刺类

(3)按功能作用可分为:休闲娱乐类、学习教育类、日常生活类、促进生产类、影视配乐类、养生治疗类、陶冶性情类、礼仪交际类等、诗歌配乐朗诵类

三、背景音乐的应用范围及其功能效用

背景音乐具有音乐美的本质特征,根据它不同的类别及各自的音乐风格特征,背景音乐的挑选和使用应依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及人的生理和心理情况的差异性来进行决定的。它的播放使其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情况下对所进行的事物起到积极辅助作用。以下仅例举了背景音乐几方面的使用范围及其功能效用:

(一)应用于影视配乐当中

一部电影需要的不仅是画面上的变化多端,更多时候则需要听觉上的调剂来丰富剧情情节。若情境为恐怖情节,可以给恐怖画面配上惊悚的音乐,预示情节的发展,使观众从听觉上加强对视觉的记忆效果,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电影电视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若情境为悬疑情节,可以为作品配上诡异多变的音乐,利用音调、节奏、和弦、速度、力度、乐器及乐队的编排形式及旋律线起伏不定的变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从心理上充满对情节发展的观看欲望,调动观众的情绪,加强情境所表达的紧张感。

(二)应用于休闲娱乐当中

无论是在咖啡厅、洗浴室、桑拿馆、健身房还是餐厅,你可以无时无刻地听到音乐萦绕耳畔。即使你并不知道正在播放的是什么曲子甚至不会在意是不是你喜欢的类型,但你也不会觉得不舒服,因为此刻所播放的背景音乐其真正用意并不是要你去鉴赏,而是营造一种气氛,使人放松心情、愉悦身心,融入一种氛围。相反,如果这些地方没有音乐的话,倒会让人觉得几分冷清与空荡。

(三)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当中

有资料表明:如果给一头哺乳期的奶牛定期播放优美的轻音乐,会增加2% 的产奶量;在蔬菜大棚里边定期播放轻音乐,也会不同程度的提高蔬菜的产量,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胜枚举。而在工厂、企业等地使用背景音乐主要目的是消除工作人员对于长时间工作的疲劳感与厌烦感,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愉快而富有意义。

(四)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

人们可以发现,当在商场购物时,经常会听到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通常情况下人们的心情就会愉悦,脚步自然而然地慢下来,购买欲望从而增加。厂商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想通过音乐对人的特殊影响来达到增加销售量、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五)应用于养神治疗当中

现代科学研究和许多实验证明,音乐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当病人进入手术室时,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个体差异、欣赏程度及其病种,来挑选一些节奏旋律方面协和的乐曲进行播放,音量控制在70分贝一下。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手术室的温馨感,减轻病人对手术的紧张与恐惧感,阻挡器械发出的嘈杂声,同时调节医务人员的情绪,提高工作效率。悠扬悦耳的乐曲使人凝聚全身于乐曲当中,排除杂念,心平气和,全身放松,从而调节身心,最终达到治病的目的。

四、背景音乐的挑选及使用

人们在挑选背景音乐时具有广泛的选择余地,并且形式多样,能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背景音乐的挑选必须与背景环境和谐一致,即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的环境及不同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播放不同的音乐。合适得当的背景音乐不仅能调节和烘托气氛,而且能起到对正在进行的事物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但如果滥用乱用的话,则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篇3

一、以乐“引”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一个生动形象的课堂导入能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情绪,从而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采用背景音乐开场是颇为有效的一种手段。

记得在教《江南的冬景》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时,为了能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文本,课堂伊始笔者播放了一首轻音乐《梦江南》来创设情境,伴随着古筝那清脆悦耳、如泉流畅的旋律,学生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感受着江南冬景的神韵。正当学生心醉神摇之时,笔者便顺势导入:一曲《梦江南》让我们对江南魂牵梦绕,现在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一起去领略江南冬景的独特风采吧。

音乐的渲染奠定了课文的基调,学生在音乐中很自然地进入了文本的情境,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也由此产生。其实,只要抓住学生的心境,那么这堂课对老师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以乐“诵”文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反映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但凭一支粉笔,教师的一张嘴,无论如何“晓之以理”,学生都难“动之以情”。“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所以“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于意”,这就表明音乐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音乐给人的感染作用,更为直接,更为强烈。所以配乐朗诵不仅能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鉴赏力,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体味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

同样以《江南的冬景》为例,在整体感知文本以后,学生概括出作者主要描摹的几幅画面:冬日晨景图、江南山野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接着,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若让你配乐朗读,你将分别选用什么背景音乐?为什么?这一开放式的命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审美动机。而要找到与文本相协调的曲子首先必须深入文本中去感悟字里行间所营造的优美意境,体味文字背后所表达的含蓄情感。

第二天,学生来交流他们的成果。甲学生说:“我给冬日晨景图配上轻音乐《晨歌》。作者笔下江南的冬天早晨温暖和煦,老翁小孩曝背谈天,其乐融融。配上这首乐曲,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明朗、一丝惬意。”乙学生说:“江南山野图中描绘了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花草树木,色彩明丽,蕴含生机。若以《梦江南》这首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更能体现江南冬景独特的韵味。”丙同学则给微雨寒村图配上钢琴曲《雨的印记》,那节奏舒缓的音乐彷佛将我们带入江南水乡,感受着微微细雨飘洒脸上的温柔,享受着那份独有的恬淡与幽静。最后一位同学则用《snowdream》这首曲子作为朗读江南雪景图的背景音乐。这样的配乐朗读时而使人沉浸在悠扬婉转的古典音乐的意境中,时而又将人带进语言文字所组成的优美画境中。总之,整堂课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文本情境中,在朗诵中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分享着欢乐。

除了配乐朗读,歌咏背诵也很好地体现了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曾记得,每当叫学生背诵古诗词他们就愁眉苦脸、怨声载道,就算花功夫背下来了也只是死记硬背,过不了几天就忘得干干净净,默写更是错别字满天飞。可一旦让他们唱起歌曲来却朗朗上口、一字不差。试想,若将诗词变成让他们唱的歌曲会是怎样的效果呢?

在教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时我做了一番尝试。讲解完这首词之后,我播放了一曲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很多同学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几遍下来他们就已记得滚瓜烂熟了。更可喜的是,隔了一个月,笔者突击检查,默写这首词,结果所有同学都一次过关。于是笔者就问他们怎么隔了这么长时间还能牢记,他们说,默写时《虞美人》的曲调就回旋在脑际,曲调哼得出,歌词也就记起来了。之后,笔者以同样的方式教李清照的《一剪梅》、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以乐“赏”文

语言文字本身是没有什么可感性的,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如入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样的课堂才会浮现思想的灵气,才会飘溢生命的诗意。而音乐恰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以音乐为媒的语文课堂定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思绪飞扬。

《我与地坛》这篇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到了作者史铁生的母亲。作者由于身体的残废,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他非常痛苦。然而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亲。课堂上笔者设置了一个环节: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文字,哪些语句特别打动你?并加以赏析。一开始学生总是毫无感情地泛泛而谈,根本没有将自己的情感完全注入其中。可见他们并未走进文本,也未能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这时音乐就成为学生准确感悟语言的辅助手段和重要桥梁,由满文军演唱的歌曲《懂你》渐渐响起: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篇4

关键词:乐文结合 形象主旨美 审美意境 审美创造

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针对技校学生基础薄弱,对文化课兴趣不高这一特点,基础学科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技能,更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及能力。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多媒体的普及,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手段,让音乐走进课堂,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一、乐文结合,营造审美意境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教师让学生在“乐”中发掘教材的“人文性”,体会形象美,理解主旨美,从而培养审美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不同的乐曲,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譬如:《故乡的榕树》教学穿插欣赏《思乡曲》,听乐赏词:远山云烟渺渺,近水碧波茫茫,海外万千游子,隔山隔水相望,泪眼无限惆怅,最忆故乡草木,难忘慈母生养……营造浓郁的思乡意境。文、曲、词三者融合印证,爱乡、思乡,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与人生。和作者一起想象美丽的乡景,“嘎嘎地追逐着欢笑的鸭子,洗衣和汲水的少女,洁白的石桥”,“记忆里的故事像榕树的叶子一样多”,由此深刻感悟一个海外游子的剪不断的思乡情怀。

关于乐曲的选择,课前师生共同参与,比如歌曲《故乡的云》、配乐诗朗诵《乡愁》等。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的同一样的思乡之情。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教学中教师将文本,音乐融为一体,创设意境,使学生不断捕捉感悟审美信息。不但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且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走进情感的艺术世界。同时,音乐打开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在选择与文意相关联的乐曲时让语文与生活密切关联,不断启迪学生自我思考,追求真善美。

二、音乐导入,激活审美情感

课堂教学要创设情感氛围,迅速感染学生。教师合适的音乐导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情感体验能力,迅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审美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为赏析文本奠定基础。

教学《雨霖铃》时播放《送别》,让学生深刻体会“多情自古伤别离”的依依惜别情。学生脑海里出现的何止沉沉暮霭,也许是连天芳草、一川烟雨,甚或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遥远而清晰的画面。

音乐导入要恰如其分地切入主题,迅速调动学生审美情感,走进文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乐声中想象,丰富审美信息,激发起更深层次的美感与文学享受。

三、配乐赏析,丰富审美感受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时所洋溢于心中的那种愉悦”,语文教学利用音乐去优化教学情境,运用想象和联想,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愉悦”,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

在教学《孤独的收割人》时,全诗配以钢琴曲《Tears》(眼泪),学生在忧伤乐曲中感受收割姑娘的孤独与伤感。在音乐的流淌声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往苏格兰高原,沉浸在姑娘“动人心肠”的歌声里。从歌声里听出忧郁和哀伤,听出勤劳、坚毅的人性美。

“言之不足,歌之咏之”。教师用音乐渗透主题,用名篇诠释音乐,音乐与文学互为参照印证,强烈地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Flash影片制作,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网络时代,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搭设舞台,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教师让学生搜索适合文意的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对诗文名篇进行配乐配画制作flash影片,提高文学鉴赏审美创造能力。

在进行《我愿意是急流》教学中,选择《献给爱丽斯》作为背景音乐或者学生自选音乐。首先学生自行配乐朗读并录音,然后选择画面(如急流与小鱼,荒林与小鸟,废墟与常春藤等等)制作影片。把文学作品置于音乐之中,教师通过flash影片制作,声、画、文高度融合,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去寻找,不断激发创作热情。

篇5

以往的课堂朗读教学大多是放录音,或者教师范读。用准确的朗读,圆润的语音,情感的把握,去感染学生,然后学生再去模仿,结果学生模仿的本领越来越高,思维空间却越来越狭窄,显示的是教师的教学本领,丢掉的却是学生的理性思维,即情绪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放弃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为了开发学生的情绪智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实施“四步朗读法”,即“知读”、“预读”、“听读”、“说读”。从而把语文的诵读与学生的情绪智力开发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良好的效果。

具体说明如下:

一、知读―开启大脑感知的一把金钥匙

知读,好比实战前的准备与练兵。查字典,读准音,为预谋的读畅打好基础。在自我知读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

(1)查字典,读准音,这样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把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整理生字新词,进行分析,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3)对文章整体感知,外界信息进入大脑,通过整理、分析、综合、记忆,进一步提高情绪智力。

总之,预先感知,自主完成任务,整体感知课文,久而久之,自然而然使大脑从依靠教师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主感知,是情绪智力优化的翅膀。

二、预读―― 沟通大脑认知的一架桥梁

预读,就是让学生反复去读,达到熟练的程度,基本读畅。以往的朗读,在预读中只注重反复多读,并不注重环境的选择,不注重场合,学生趴在桌上,反复“游走”文字,真可谓吃力又受苦。虽然达到熟读的程度,但对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没有多大的裨益。据此,这里提倡的预读,特别强调真实环境的渲染作用。

比如预读《春》这篇课文,为了感受春天的气息,可以深入春花、春草、春风之中,和着和煦的春风,大声朗读,其乐融融:

比如预读《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为了感受大自然无声的语言,去看看初升的太阳,南飞的大雁,如墨的乌云……

虽然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有时选不出适合课文内容的场所,但有一个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朗诵的场所必须是寂静的。声、情、景融为一体,激活大脑皮层细胞,提高认识能力。

三、听读 ―― 激活情绪智力的一片空间

知读、预读都是为听读服务的,如果知读、预读效果显著,那么听读就事半功倍。

听读就是听配乐朗诵的课文,品味课文意境,达到入境这一步,进而调控情绪,活化智力因素,提高任知能力。

听读场景设计:课文(最好是优美的散文与诗词)。背景音乐,静寂的教室。

听读的步骤:

1.学生的准备工作:静静闭上眼睛,进入松弛状态,回想过去一些美好的事情,等待心灵的净化。

2.放音乐,范读课文。音乐根据课文而选择,如《春》选择曲调优美,感觉轻松的乐曲:如

3.聆听朗读,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到最舒服、最松弛的状态,做深呼吸运动,放松全身的肌肉。

以上所用的就是“音乐疗法”,即用音乐达到提高情绪的智力和身心的放松的效果,特别能减轻精神压力,活化非智力因素。

在听读中用这种方法,最终使学生从紧张的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在美妙的音乐中感悟课文内容,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入主动学习,感受到学习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说读―― 架构创新能力的一个舞台

如何挖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呢?从听读到说读中,利用催眠术,能达到最佳状态,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的催眠术,是在听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前意识处在催眠状态,自我处于“忘我的境地”、“恍惚的境界”等意识状态中,这样所记住的事物比在清醒时多10倍以上:所描述的事物也比清醒时精彩得多。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首先,布置任务:听课文后,复述课文或作文。

其次,做听读辅助练习。

(1)选择环境安静、空气清新的场所,周围环境不宜过高或过低。

(2)放松身心,使自己处于冥想状态,深呼吸3次。

(3)自我激励一番,静静坐立。

(4)教师或学生自我暗示:“右脘沉重,像铅一样沉重 。”“右脘非常沉重,沉重……”“我的左脘沉重,像铅一样沉重。”“左脘非常沉重,很沉重……”“左右两脘像铅一样沉重”反复暗示,从脘到手指,从手指到肩膀为止,时间3分钟。

再次,放配乐课文,让学生在“沉睡”中去遨游语文世界。

最后,让学生从梦中清新过来,尽可能复述课文,或说出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悟,或口头作文,进入说这一环节。

可以说,说读是听读的延续过程,通过催眠,激活情绪智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开发,达到一种境界,从而创造出自己的“情感产品”。

比如,教师在教《岳阳楼记》时,可以这样设计:放背景音乐,大涨潮是波涛汹涌的声音,然后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配乐朗诵的课文,听完后学生还沉醉其中,处于冥想状态,待学生清醒后,说说自己感悟理解的内容:

学生1.我看到了躲避战乱的杜甫,登上岳阳楼时的感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学生2 我也感受到颠沛流离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安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学生3 我想到了积极进取的孟浩然对洞庭水的描写: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在说读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智力得以开发,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同时唤起了学生的共鸣,和课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更好地领悟了课文的主旨。

篇6

1.设计应时的导语,在诗化的情境中开始诵读。

仪式总是和应时的导语相连的。所谓应时的导语,实际上是通过让时境“言说”,为所有在场的教师和学生创设一种和童诗诵读相匹配的情境,也就是说在诵读童诗之前,要让学生的身心共同在场,投入地进入朗诵的情境。有了应时的导语的暗示、铺垫与渲染,童诗诵读就能成为一种饱含意义、贴近生活、融入生命的儿童文学仪式。有了诗化的情境,师生共同诵读童诗就成为富有诗意的生活与仪式。例如,师生在晨曦中相遇,共同迎来新的一天,我们可以从诗化时间、让时间现身的角度来设计童诗晨诵的导语:“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一缕缕新鲜的阳光又透过了窗棂/亲爱的孩子们啊/用你们天使般的声音开启崭新的一天吧!”在美丽如金的夕阳中即将结束一天的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一段童诗暮诵的导语:“此刻的夕阳/为西山披上风衣/为我们的校园涂上了金晖/夕阳正在侧耳倾听我们心中的童诗/让童诗从我们的心中飞出来吧!”当然,要让导语的渲染与铺陈取得最佳的效果,还需要我们秉持马丁·布伯“我与你”相遇的哲学,用师生面对面的语气来设计、朗诵导语。为此,导语中需要用上“我”“我们”“你们”这些体现“我—你”关系的词语,以增强导语对于学生的关涉度。

2.设计固定的栏目,在固定的时段里开始诵读。

所谓积极的仪式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指到了每一天的同一时刻,学生就不约而同地想到要诵读童诗,以积极的心理、盼望的心情、投入的心态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也就是说,学生会自动激发起一种沉浸于童诗诵读栏目的积极心理,以更主动的姿态来参与童诗诵读活动。例如,我们为每一天的开始、每一天的晨读,而设置“与黎明共舞——用美好的词语把每一天擦亮”“清晨的诗意问候”等固定的栏目,童诗晨诵就会成为迎接阳光、迎接崭新一天的文化仪式。我们还可以为每一天的黄昏、每一天的学习结束,来设置“美丽的夕阳”“晚风里的童诗”等栏目,这样就可以让童诗在夕阳中飘荡,在儿童的生命里飞舞。另外,我们还可以让童诗诵读和季节链接起来,让童诗诵读飞行在农历的天空下。

3.播放匹配的音乐,在优美的音乐里开始诵读。

篇7

关键词:电视新闻 配乐

生活中,音乐是人们闲暇时放松的重要手段。配乐诗朗诵、电视诗歌散文都是大家所熟悉的。而对当前“视听兼备,声画结合”的电视来说,音乐的加入也激起了编导们创作的激情。配乐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为电视新闻节目片头、片花、片尾配置的主题曲:一类是为报道某一主题电视新闻而配上与表现内容和结构相吻合的音乐。

一、电视新闻配乐的功用

(一)增强电视新闻的可看性

一条电视新闻里,画面、解说词是主要元素。音乐以其独特的特点也同样参与着电视新闻的叙事,并且能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新闻性,使新闻在单调的画面变得活跃、富有色彩。比如,广东电视台《广东新闻联播》播出过一条《使命英雄一魏文涛》的新闻。讲的是武警汕头市支队支队长魏文涛在危难情况下,用手枪一枪毙敌的故事。制作者选择了紧张锣鼓点作为背景音乐,有节奏的鼓点声配合着犯罪嫌疑人的举动,加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叙述力,让观众身入其境。

(二)突破电视新闻的画面局限

电视画面虽然具有强效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但画面本身包含的容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深刻内涵的画面,在寓意表达上有点力不从心。音乐的配合往往可以弥补画面的这种不足,突破画面的界限,扩大画面的表现空间,延伸画面内容,在画面空间的理解上增加时间的因素。

(三)渲染情绪、创造意境

类似于电影和电视剧音乐通过节奏的变化,音调的高低去渲染情绪深化主题、描绘意境、激发联想。此类音乐不在多,而在恰到好处。比如,“汶川地震救援进展”的一则新闻就很好地运用了音乐的手段:图像经过电脑剪接,全景似的展示了灾区的现状。这段持续1分多的画面配上了的电影音乐《七剑战歌》画面与音乐配合,震撼人心。

在电视新闻中,意境突出地表现在作者的影像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这种境界是建立在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的。与文学作品中人们能够体会的文字意境不同。电视新闻的意境更多的是“声画合一”的抽象式的情景交融,而这里的情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真情,景是新闻现场的真实的景。配乐是电视新闻真情实感的外化物,它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强有力的穿透力。不论是激动的、兴奋的、欢乐的音乐,还是惆怅的、恐怖的悲伤的、凄婉的、音乐,都能与人声和画面产生出某种意境,深化新闻主题。

在各种不同节目类型的电视新闻中,音乐发挥的作用各异,除了上述的功能之外,还有概括提示主题、转场、烘托气氛、推动情节等,表现力就小,不够突出,属于从属地位,在此不再述。

二、为电视新闻配乐应注意的问题

配乐已经在电视新闻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新闻制作过程中,配乐是否合理和得当,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的含金量。换句话说。配乐虽然有多种表现功能,但是它必须服从电视新闻的叙事内容,服从电视新闻的主题,服从电视新闻的表现风格。这样,在工作实践中,配乐工作就受到音乐素材的内容、形式、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发挥音乐本身具有的意义。为避免出现配乐的不适,使配乐与电视新闻结合得完美、和谐,笔者认为,在配乐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配乐适度。整体统一

电视是以“视”为核心,表明画面形象是其首要元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画面,就没有“电视”可言。所以,音乐只能依托画面而存在,不能喧宾夺主。如果画面传递的信息是残缺的,需要配乐来延伸意义表现功能,那么配乐的时间可适当延长。同时,要处理好主信号与副信号的强弱对比,也就是解说词和音乐之间的声音强度比。关于他们之间的比例以多少合适,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通常情况下4.5:1至3:1较为合适。4.5:1至3:1之间有一个宽容度,编导们可以根据电视新闻的内容需要来调整。

(二)目的明确

必须要明确在电视新闻什么地方使用音乐,选择什么样的音乐。要明确音乐在电视新闻中是转场,是衬底,是强化气氛还是兼而有之。只有明确的目的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注意音乐的感觉要和新闻内容要一致。音乐编辑要有基本的乐理知识,找到音乐与电视镜头画面切换和解说词错落有致的契合点,让观众减轻视觉疲劳并享受到听觉上的舒畅、韵味。并且音乐风格与新闻制作风格大体相当。不同的音乐表现的形式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不同,比如,民乐则给人细腻、轻快、哀伤之意,管弦乐的演奏给人厚重、磅礴、大气之感。在选取配乐时,如果电视新闻表现的风格是抒情型,而选择由振奋、热烈、欢腾的民间乐器演奏的音乐,观众便会觉得视听协调不一、极为不适。

(三)注意衔接的流畅性

篇8

一、以歌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如在学习《黄河颂》时,我播放《黄河颂》的乐曲,让学生闭上双眼,用心倾听黄河的波涛汹涌,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在进入课文学习时,学生对课文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以唱代讲

有位理论家曾经这样说过:“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播放或清唱一首能与课文高度匹配的歌曲,常常能把课文中蕴含的东西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学生。例如,在《杜鹃枝上杜鹃啼》这篇课文中,作者两次写到波兰民歌《小杜鹃》。文章第一段这样写:“波兰有支民歌《小杜鹃》,我虽然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文章最后一段又写道:“西方人似乎爱听杜鹃声,所以波兰有《小杜鹃》歌。”在教学本课时,学生自读后就提出:作者连《小杜鹃》的歌词都不知道,又怎么能“料定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呢?”并据此认为:“西方人似乎爱听杜鹃声呢。”我告诉学生,作者不知道歌词,而我却有幸知道。于是我边回忆边唱起了这首《小杜鹃》。欢快的旋律与歌词打动了学生,歌还未唱完,大家就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室里一片欢声笑语。真想不到,一支歌唱活了整堂课。

三、以乐代背

为了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减轻学生的背诵难度,我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直接以唱代教,以唱代背。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简单地让学生了解了作者、作品以及课文的写作背景后,就直接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在轻柔的旋律中,在王菲空灵清澈的歌声中感受苏轼在月明之夜悲欢离合之思、之感和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之后让学生唱,从唱中体会感情,理解词意。的《沁园春?雪》,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清照的《一剪梅》都可以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帮助学生理解词中之情,言外之意。通过音乐这个中介,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了词的意境。结果,歌唱熟了,词能背了,意境领会了,学习目标达到了,学生在课堂中身心愉悦,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配乐朗读

配乐朗读是语文课上一种常见的形式,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跟朗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朗读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让他们在文学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屠格涅夫说:“有些情感是我们只能意会,却不可言传的。”意会作用于审美者的心灵接受机制,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远比言传来得深刻,因为它可以给予审美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配乐朗诵可用于抒情诗歌的教学。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在着重朗读“望父买橘”一段时,我选取满文军的《懂你》作为背景音乐,当歌词“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清晰地想起,学生为之动容,教室一片静默。在歌声中,学生也很容易就读懂了文章中浓浓的父子之情。通过文字与乐曲的双重刺激,学生怎能不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呢?又怎能领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又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时,我边播放我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著名的《思乡曲》,边朗诵《乡愁》。乡愁本来是一种难以表现的情绪,但借助于这首曲子,把这首诗的意境全烘托出来,把乡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们既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加深理解了诗篇蕴含的至爱真情,令人回味无穷。确实音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是教师无法用其他方式来代替的。

五、以曲引写

音乐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能发挥如此效应,同样,在作文教学中也有良好的效果。大家都说:“作文难,构思尤其难。”但我在作文教学中发现,通过播放乐曲再写作文却常常可以化难为易。因为学生在欣赏乐曲时极容易展开想象,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触发自己的灵感,把乐句转化为语句。前不久,我们就曾进行了先听曲后作文的试验,一曲过后,学生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提笔疾书,效果相当不错,就连平时写作比较头疼的几位学生,文章中也出现了值得表扬的地方。

篇9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讲述历史名人刻苦诵读作品的故事,引导学生生发仰慕之心,并“汲汲然”欲效之。例如讲述东汉的才女蔡文姬苦背古书及典籍,使四百多篇古籍得以保存到现在,挽救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唐朝的韩愈幼时家境贫寒,却“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终于“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次,在实际教学中,课文中选录的大部分古诗文会有一个不平凡的背景和事件,教者可将意蕴深长、优美生动的诗句转换成一个个动人心腑的故事,让学生在历史故事的感染下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验作者的真实情怀,感悟作者灵魂所系,从而提升古诗文诵读的层次和境界。

2 文本对照思读

在教学中,若把把内容和题材相近的两首或几首诗词放在一起对比诵读,可以提高诵读的效率,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引申到白朴的《天净沙・秋》。并由教师出示这两首词让学生诵读,接着,适时引入诗人的简介及诗的背景资料。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进行细腻的比较和诵读,读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品味出它们各自悠远深长的韵味,再以诵读形式进行表达,真正读出诗情。在文本中,诵读很容易满足于肤浅的表层理解,这会使诵读效果大打折扣。教学诵读《孔乙己》时,对孔乙己形象的准确理解是个难点,而在教学实践中,恰恰有一些学生所提取的关于孔乙己的意象仅仅停留在“可笑”这个层面上。为了使学生透过孔乙己的“可笑”去认识他的“可悲”,教师就可以抓住作者对孔乙己入场和退场时两次典型的肖像描写,运用多媒体对孔乙己两次不同的肖像特征进行镜头组合后展示,在对照修正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意象,从而更好地去诵读文本。

3 创设情境吟诵

古诗词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教者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在教读《石缝间的生命》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己先行诵读,结果学生们都读得慷慨激昂,并且觉得自己读得相当不错。在这时,我播放了一段大自然中倔强成长的生命的苦难历程的视频。学生看着视频电影,感受着那种历经风霜的平静、痛苦与不屈,才真正明白了文本的意境。接着学生再次诵读,这次颂读的效果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由慷慨激昂变得深沉厚重了许多。

4 配以音乐吟唱

音乐的力量是震撼人心的,它能很好地把文本氛围恰如其分地渲染出来,使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比如教学《乡愁》一文,就可以把抽象的乡愁,通过形象的月亮,海峡,游船等形象的事物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乡愁。与此同时,诗歌还具有音韵性,古代诗歌大都可以配乐歌唱,所以还可以通过朗诵,音乐等形式来为诗歌传神。如指导朗读古诗《水调歌头》,我制作课件时,在出示图片的同时播放录音,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聆听配乐朗读,把学生带进一个明月当空,诗人思念家人的环境中。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这首古诗,让学生体会诗的韵律、节奏和情感。接着,让学生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大声读,反复练习。最后,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读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同时,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5 多层次诵读

对文本的诵读不可仅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地诵读,由表及里,由淡入浓,有如竹笋剥壳,直指文本的灵魂深处。进行多层次的诵读,每读一次都有更深一层次的领悟。唯有这样,才能读出文本之“味”;唯有这样,才能牢牢握住作者之“意”,唯有这样,才能读出学生的个体之“悟”。比如我在教学纪弦的《一片槐树叶》这首现代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篇10

[关键词]环境音乐 商场销售 音乐功能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商场销售方式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已渐渐的习惯于到信誉度高、商品齐全的大型商场采购日常生活用品。多数的商家在利用精美的内部装修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对顾客形成了强大视觉冲击的同时,播放适当的音乐来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以促进消费行为的发生。当然,音乐和商业销售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恰当的音乐对商场的销售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购物商场中音乐的持续、细腻、和谐地流动是非常必要的, 此时音乐与空间浑然一体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建筑形式。正是这些环绕音响保持着商场的活力, 音乐与商业销售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音乐对商业销售可以产生影响是和其本身的功能分不开的。

一、 音乐自身的功能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语言,是创作者思想活动的一种产物,它的节奏、旋律、变化的周期性及展开过程可以对听众的心理和生理过程施加一定的影响。实践表明,音乐可使人们不安与紧张的消极情绪得以减弱。这种对紧张和不安情绪的弱化,其实就是使大脑转向了放松和宁静的状态。因此,音乐不仅能对情绪强度进行增减调节,而且能使人们的心绪从消极状态转向积极状态,进而优化人的心理品质。另外,音乐的律动可以影响生物体内在的运动节奏。一般而言,规整的节拍律动符合人的自然倾向,与生命运动的节律相一致,能和生命内在的运动产生合拍共振,从而促进生物体的有序运动和健康发展;而嘈杂混乱的音响,则与人的自然生理倾向相背离,与生命的正常运动节律不协调,因而会引起人体的生理功能紊乱,不利于生物体健康有序的发展。把音乐作为活动的背景,播放一段背景音乐,让受调节对象在音乐的环绕中进行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暗示,从而调节心情和心态。这一方法,基本上属联动式音乐心理调适,常用于工作、学习时的音乐调节、休闲生活时的心理情调营造、影视欣赏和朗诵表演中的配乐等。

二、 商场中音乐的特点和属性

现代化的商场中音乐播放系统是必不可少基础设备,这些设备已经成为商场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是伴随着音乐成长起来的,他们更习惯于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音乐。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喜欢在购物、休闲甚至是工作时,能够听到美妙的音乐。商场利用音乐是为了营造一种人为的氛围, 使顾客能够在他们的商场中停留更长的时间,以便售出更多的商品。音乐可以产生消费, 因为它是直接作用于建筑空间的构建要素。这一点和商场装修一样,不同的设计理念会给消费者完全不同的感觉。商店或购物商城一方十分在意顾客对音乐本身的反应。例如: 顾客对音乐的反映是否促进了平均购物时间、增加了销售额、吸引了顾客数量。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商场购物时也许并没有去仔细的倾听商场中播放的音乐。消费者主要的精力放在挑选商品上,因为此时听音乐完全是被动的过程。在一个完全被动的环境下,音乐不能够总被人们“听”到。它时而受到听者的关注, 时而被听者忽略。但是消费者有意无意间已经受到音乐的影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而商场关心的并不是顾客对音乐的反应,他们只需要对比两种情况下的商品销售额就可以确定音乐对销售的意义了。商城中听到的音乐, 同从其他音乐背景中听到的音乐,应该没多大区别,都属于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具有自己的基本特点,那就是尽量不使身处其中的人对音乐本身产生反应,在受到它影响的同时,又要忽视它的存在。因此,所有令人烦躁的歌曲和器乐曲都不适合成为背景音乐(也有例外?), 因为这将会让人们对音乐本身引起注意扰乱了音乐的背景性。流行和传统歌曲需要经过改编,成为一种不太激昂, 不太平稳没有特征的音乐才能充当背景音乐。

三、商场中选择音乐要注意的问题

1.确定音乐的刺激等级

确定在商城中音乐对顾客的意义,取决于商城本身是如何利用聆听者的音乐体验的。沿着这条思路,有必要将购物中心选择的环境音乐评定出刺激的等级。这样就可以在中午和下午要播放一些能够使顾客兴奋的音乐,这样顾客在这个时段就不至于昏昏欲睡; 在一天结束时, 则要放一些让人们动作舒缓的乐曲来消除顾客心中急于完成购物的焦急情绪,从而增加一些从容消费的时间。大量的市场调查显示安静的、休闲的音乐增加了购物者的逗留时间。

2.选择最适合的音乐

背景音乐并不是缺乏意义的音乐, 它的意义在于它的完全呈现, 而并非体现在声道中到底播放了什么歌曲。在类似的使用中音乐本身含有的意义已经完全不重要了,因为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或是成为一种符号。即使是一首带有迷人曲调的、颇受争议的歌曲, 它仍然可以在背景音乐中使用。例如,我们可以听到安静的爵士改编曲,这样的音乐改编方式是很普遍的。表明歌曲仍旧可能引起了人们对其本身的关注, 即使去掉了歌词,但这并不违背“背景性”原则。只要不是喧宾夺主的将商场变成狂暴的重金属摇滚音乐会,就完全有可能通过合理的安排,使音乐和购物环境完美的结合。例如,恰到好处、特点鲜明的商业广告音乐会使这种产品在观看者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只要这种音乐响起顾客就会想起广告中的产品。

通常说来, 一些特殊的连锁商店,往往采用相同或相似的音乐, 就像它们会使用相同的设计和灯光技术, 目的是为了塑造统一的公司形象。这种公司形象实际上是多种概念的混合体,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为销售的发展节省了大量的广告费用。换句话说恰当的音乐可以成为一把钥匙, 它能够说明消费者在购物时的体验。音乐能使听众对商店以及他们在购物中的体验产生一种特别的情感,从而框定一种背景, 这个背景可以反映购物者对产品、购物体验以及所有意向回馈的反应。而这种反应以连锁的形式被完全克隆了。例如,消费者在北京有过在非常愉快的购物经历,那么在上海的连锁店中他很容易找到同样的感觉。

3.利用音乐合理的划分商场空间

音乐可以充当商城的区域划分者: 它构筑了声音的空间, 控制着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的转换。它不仅能够划分空间, 而且也可以调整部门之间的关系。音响创造了一堵“声音的墙,一堵由一些声音砖块砌成的墙”。音乐的不断播放对顾客是一种强调或提醒。一个人在购物商城任何地方,一定会穿行在音乐声音及其变化中。如果商店中音乐的音量适中, 那么扬声器的位置将决定声音的界限。比如:可以用不同的音乐,影响听众的听觉一边体现了走廊的氛围,另一代表商店的声音,这种声音界限被物化了, 成为了商店的前墙,通过清晰的声音描绘, 使音乐产生了内外两种感觉。

但是,利用音乐来划分商场空间要注意在安排上的合理性。在购物商城中两个相邻的商店发生争吵。一家播放的是轻松的古典音乐, 她们卖高档次的服装; 另一家卖时尚服饰, 播放的是的流行音乐, 其中包括一些说唱音乐。前者担心后者的音乐把她们的顾客赶跑, 他们要求商城的管理部门能够让后者的音乐音量相对小一些。当然后者解释说降低音量会减少他们对潜在客户的吸引力。这个事例的道理很简单: 商城中的音乐不能像店家期望的那样组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完全统一的体系。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要注意空间上合理的安排,比如,在容易冲突的销售区之间布置缓冲带,以实现平稳的过渡。

4.利用不同的音乐实现商场的定位

商场的定位会影响消费群体的构成,商店的商品和陈设根据消费群体的性别会有所不同, 但音乐节目及其店堂布置者可以提供一种阶层标志, 并营造出对商店特有氛围和购物的体验。这样的音乐自然使商店成为了一个高尚的购物场所。最起码, 它也起到了营造氛围的作用。对于其他的设计特征而言, 经典音乐可能还提供了识别的愉悦: 识别音乐和欣赏音乐同样重要。二者都表达了两重意思, 一个对商店本身的体验, 另一个表明顾客的一定品位。换句话说, 就是知道这一音乐, 实际上是文化资本的一种形式,它表明了这一顾客群属于一定的社会阶层。

参考文献:

[1]路宏达:现代商场策划与投资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