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弊大的资料范文

时间:2023-03-29 22:0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发展弊大的资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发展弊大的资料

篇1

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现在,我们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了,日新月异,每天都有东西发明。什么隐形眼镜、掌上电脑的都有。而科技发展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运用。而我认为科技发展是利大。为什么我会认为是利大呢?因为科技发展了,再加上人们的正确运用,就能给每一个人都带来好处。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但当初人们研究并利用是为了制造武器——原子弹。原子弹是利用核能,能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裂变弹。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有巨大的杀伤破坏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造成了无数的人民断送了性命。而现在原子弹的利用,更多的是用来建造核电站,把核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做贡献。

还有比如电脑。我们上网查资料、看新闻、增长知识、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文字处理、娱乐、辅助教育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这当然好。可也有不好的,如果是上网玩游戏和上不良网站那就是不好了。就是说电脑对什么人来说都有好处和坏处。对上网查资料、看新闻、增长知识、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文字处理、娱乐、辅助教育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是好的;对上网玩游戏和上不良网站的那是不好的。这是使用的人使用的正确不正确的问题。

因此,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好也有坏。好和坏都有使用者自己来决定的。科技发展也是如此,它的利弊也是由使用者来决定的。

篇2

网络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是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网络可以任你自由飞翔,更可以令你的生活变得充实,充满无限乐趣。但是它也有一些弊端,总得来说利大于弊。但我们也要健康的去上网。

首先,我们可以上网购物,这样节省了许多金钱。假如你想买一本书,你想在图书馆里找,又很难找到。就算找到了,金钱也贵了些。如果我们在网上购书,只要发个信息就行了,而且又省钱。在一个,我们平时想与亲朋好友聊天,但是说久了电话费又贵时间又长。现在有了E-mail我们可以发电子邮件给他们。这样省事又省时间。还有网上有许多资料,只要我们输入相关的网站就能找到全面的资料……其实这只是网络功能中的沧海一栗。

网络不但能给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而且也给工作带来重大的发展作用。格罗夫说过:“创新是成大事者的乐趣。”没错,以前的人们都要千里迢迢的从远处赶来谈生意。现在网络在工作方面也得到了扩展,人们再网络谈生意得到,传达文件也方便多了,是当今社会的主要发展之一。创新确实给了我们帮助,也让工作的发展继续前进。网络虽然有好处,但它也有弊端。网络仍然给人们心中永远有着一把“双刃剑”。这把“双刃剑”就是如何不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虽然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查阅信息也方便了。但是也有人利用这高科技去造假,浏览黄色网页;并且网上的不健康的游戏也慢慢地增多了,给经常沉迷于游戏的同学造成了危害。

在一份报纸上说过,有些犯罪分子在网上制造“2008年奥运会”的网站,让喜爱看奥运会节目的人们购买门票,这让人气愤不已。一位阿姨为了想在网上购票节省时间,不小心陷入了假网之中,当她正想购买门票时,她发现了一个缺陷,才即时从假网中夺回了手中的钱。

还有一个消息。在一个地方,三个未成年人晚上去网吧上网大游戏。再凌晨两点时,正当他们想回家休息的那一刻,他们由于过度疲乏,不知不觉地在铁轨上睡着了。当一辆火车迅速穿过时三条生命就活活的从铁轨上穿过的火车碾死了。这都暗示我们要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再这两个例子里,我觉得我们作为小学生,应该懂得控制自己,不能过于沉迷网络。在这我想提出几点:

1、自我控制,自我反审。

2、不玩不健康的游戏,懂得去文明上网。

3、不看黄色网页,要学习更多得好知识。

4、上网时间要适当安排。

5、不在网络上与陌生人聊天。

篇3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教学;利与弊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多表现在图形、文字、视频和声音等方面。多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生动性、直观性、灵活性和形象性,在高校教学中广泛应用。而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合理引入多媒体技术是对英语教学的创新和改革。运用多媒体可以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革新教学方法与内容,为学生的口语实践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进而提高大学生英语教学效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利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中,主要以讲授的形式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课堂形式枯燥、单一,教学内容抽象、僵化,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这无疑对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极为不利。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运用投影设备,通过PPT展示课件,能够应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为学生讲解英语国家的生活片段和民俗风情,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体会多样化的西方文化,这一方面可以扩大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

2.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多媒体教学模式喜爱,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视频,然后要求学生以此为话题进行口语表达或辩论。这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在交流辩论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

3.丰富英语教学形式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格局的立体化发展,还可以丰富英语教学形式,拓展英语课堂的容量,帮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英语信息和文化。例如,在英语教学中不仅可以展示课件,还能够通过校园网为学生布置作业或引导预习,也可以将已学内容制作成光盘,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此外,也可以在校园内设立英语广播,或建立英语交流论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加强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通过媒体工具自主获取英语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弊

1.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各个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高校英语教学中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但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首先,多媒体教学模式下,高校英语的教学进度相对较快,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日益流程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断增加,但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却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其次,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需要花费时间演示课件,学生的个性展示时间就相对减少,这无疑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极为不利。

2.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部分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直接展示知识点,进而对知识点进行单一的讲解,这根本无法引导大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和逻辑性分析。因此,这种形式下的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这种多媒体展示形式,并未完全打破“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框架,学生仍旧处于被动地位,根本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多媒体教学涉及到的英语知识较多,包含的信息量相对较大,但英语课堂时间是有限的,织就导致教师为了在有限时间内讲解完课件中的内容,不断提高讲课速度,甚少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更无法及时了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上所述,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是现代化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可以极大的增强英语课堂的高效性、趣味性。但与此同时,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弊端。因此,若要加强师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教师不仅要精心准备课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并及时了解学生在多媒体课堂中的问题和需求,以便及时调整英语教学进度和课堂内容,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红梅.插上腾飞的翅膀——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J].考试周刊,2010.

[2]冯伟.多媒体外语教学优势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篇4

[关键词]课程内容 教材 教学 学生为中心

一直以来,“教什么”的问题是教育者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也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课程从设计、到实施再到评价,都是围绕这个问题的安排及其结果展开的。“教什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三个层面: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包括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和教材的编写与选择;课程实施是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的逐步实现,是教学内容;课程评价是判断教学内容产生的结果,评价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是否合适。理论上,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这三者应该是一致的。但事实上,课程管理者、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由于各自对课程目标的不同理解,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可能会出现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这三者不完全一致的情况。这里要讨论的问题就是:目前《科技翻译》这门学科的课程内容的制定、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否反映了学生的期望,教学内容应该做何选择。

(一)理论背景

课程内容指的是特定形态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态度及价值观念等。在这个意义上,课程内容的选择有三种基本取向: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课程内容往往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下来,以书面的文字材料进行表述,具有法定的地位,因而是相对稳定、不能轻易改变的。它规定的是学科某一阶段共同的、统一的标准或要求。这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能作为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

课程内容只有“教材化”,即通过具体的事实、现象、素材表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内容才是现实而生动的。因此人们传统地将课程内容等同于教材内容。教材使得各门学科知识更有系统性,使教师与学生更加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但是,教材内容并不等于就是课程内容。《科技翻译》的课程内容可以包括科技口译、笔译、机器翻译,包括英汉科技翻译和汉英科技翻译;既包括翻译的微技能,也包括科技语言和科技知识。但是在市场上为数不多的这一类书中,没有一本翻译书同时囊括了这几个方面,通常选择的是笔译和英汉翻译,并且,对语言知识的忽略也是显而易见的,如2003年中国总装备部军事训练教材编辑工作委员会主编的《科技英语翻译实用教程》,只有英语翻译成汉语。武力、赵拴科2000年编写的《科技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没有口译和机器翻译技能训练。机器翻译与科学翻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是科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文献的数量与日俱增,手工的翻译虽然译文质量很高,但是速度太慢,难于满足科学技术文献日益增长的需要,机器翻译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冯志伟2004年的著作《机器翻译研究——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不仅教材内容本身可能是一个问题,课程管理者在选择教材、定购教材方面也可能存在问题,如只定购单一教材,教师在上这一门课程的时候,手里很可能就只有这一本书可以依赖。这样,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就可能相差甚远。

虽然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但并不是全部。教师对课程和教材本质的认识和态度反映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教学(即课程实施)有三种取向:忠实观(fidelity perspective)、相互调适观(mutual adaptation perspective)和课程创生观(curriculum enactment perspective)。“忠实取向”即照本宣科,不对课程内容作调整,不对教材内容作任何增、减、变,就交给学生。而具有“调适取向”的教师认为计划课程、教材与课堂之间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如何转化为教学内容和转化成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内在地蕴含着教师对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个性化的演绎和创造。课程、教材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其内容应当进行适当调整、改变。更具有积极意义的是“创生取向”的课程观,在这种理念下,课程、教材不是既定的课程计划或产品,而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既有的课程计划、文件和教材等不是教师忠实执行的材料,而是教师和学生创造新的课程经验的工具,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学满足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声音得到尊重和倾听。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内容应当是个性化的因材施教。

要讨论《科技翻译》课程教学,必须明确其定位。刘宓庆先生将笔头翻译教学区分为两个大类:一是作为外语基本功训练的组成部分的翻译教学(teaching of translation as a basic skill, 简称TTBS),二是作为专业技能训练的翻译教学(teaching of translation as a professional skill, 简称TTPS)。 TTBS中的翻译,与其它四种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共同构成语言熟练程度的参数。而TTPS中的翻译是为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李红青、黄忠廉的分类更为细致一些。他们将目前我国翻译教学的情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纯粹作为外语教学手段的教学翻译;二是作为外语专业课的翻译教学;三是作为翻译专业课的翻译专业教学。第一层次归于教学翻译,目的是提高外语水平;第三个层次归于翻译教学,目的是培养职业译员;第二层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是它们之间的过渡,既是外语教学的高级课程,同时也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初级课程”。这样,《科技翻译》这门课,在本研究中,其定位就应该属于第二个层次。换句话说,它既承担语言知识学习的任务,也要从翻译人才的角度去训练学生的翻译微技能。在下一节中,将更为详细地讨论这门学科在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上的合适性,为教学内容的调整做一个科学的铺垫。

(二)对《科技翻译》的课程内容、教材使用的看法

《科技翻译》是一所高校为外语系翻译方向三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依据学院教学大纲,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一定的科技翻译知识和掌握一定的科技翻译技巧。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实际书面科技翻译能力,能进行简单的书面科技翻译。”对学生的要求是三“了解”(了解科技翻译的基本概念,了解科技翻译的发展现状,了解科技翻译的基本要求与标准)、一“掌握”(掌握词语、短语、段落、篇章科技翻译技巧)。很显然,课程内容局限于翻译知识、翻译能力,而忽略了语言知识本身。这是一个比较大的不足,因为这些学生的外语水平并不高,在修这门课的时候,已经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的学生仅有50%左右。提高外语水平,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大纲制定者应该明确将语言知识的提高纳入到这门课的课程内容中。

该系选用的教材是韩其顺、王学铭主编的《英汉科技翻译教程》,1990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的内容包括:翻译的历史、标准,科技文章的特点,词的特征分析,特殊句(被动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长句)的译法,到最后的科技应用文的译法。可以看出,教材内容基本体现了课程内容,强化翻译技能的知识讲解。但是,如果考查一下学生的学习背景,很快就会发现,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以前学过的一些课程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英汉翻译》,教材是2005年方梦之主编的《英汉翻译基础教程》,其内容也覆盖了词、句、段的翻译技巧。也就是说,教材编写者之间没有对话,不会互通有无、各自取长补短。既然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在技巧方面的讲述有些重复、累赘,教学重心就应该调整到知识方面来。

在2006年9月开学后第一次上这门课时,我做了一个小规模的课堂调查。调查对象是任教的大三翻译方向两个班的学生,共计48名。我提出了几个开放式问题,其中两个是关于课程和教材的。学生把他们的想法写在作业纸上,然后交上来。署名自愿,不做强求。回收的问卷有45份。我将这些回答录入电脑,然后分析、归类。

第一个问题是“你希望从这门课中学到什么?”。这是一个关于课程内容的问题。42个学生都有提到希望从这一门课中学到科技词汇。他们说,希望“学一些与现代科技方面比较接轨的专业名词”;“我希望从这门课中学习一些常用科技英语的一些简称和一些非常重要的专业术语,以至于我以后阅读科技英语方面的文章不会太吃力”;“多了解科技术语,尽量补充课外新鲜词汇”。学生把词汇的学习看作一个重点。但是课程目标中没有这一点,教材也没有把科技英语词汇学习列为教学内容。除了语言知识,学生也希望了解更多的语言所承载的科技知识。他们认为课程应该关注与我国科技发展相关的信息、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信息、科技常识、当前科技的热点、科技新发展以及历史上重大的发现,等等。 在技能方面,学生提出不仅要学到翻译技巧,还应该学习科技文阅读技巧。与此同时,学生期望课程内容具有实用性。其中一些典型的说法是“所学的内容希望能够贴近生活,而且是近几年来较为流行的更好”;学习“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技术语,如电脑的各个组成部分。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等常见的功能”;“因为四、六级阅读中涉及了科技阅读,而阅读与总分比例非常大,望老师上课时也可以多练一些阅读”。另外,学生还提到应该加强翻译实践。还有一个学生“希望学到老师您的人际、处事、交往等宝贵经验”。学生的这些想法正好折射了课程内容的三种基本取向: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俞红珍,2005)。但是,教学大纲对课程内容的描述则相对比较片面,局限于翻译技能而忽略了语言知识、科技知识和学习者的经验。所以,我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内容应当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并据此修订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第二个问题是“你认为这门课学习一本教材就够了吗?”这是一个关于教材的问题。这个问题提出之时,学生手上没有这门课的教材。所以,学生的回答是基于他们的以前的学习经验。学生的回答大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张学好课本就足够了。这样的学生有9个。学生说,“我认为课本上的内容是最基础的东西,作为一个初学者,把基础的东西搞懂就行了,老师没有必要增加太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按照书本讲,书中的必然要准确些”;“就按书上的教就可以了,书上的学好了在拓展范围,编书的人肯定知道什么是必须学的,什么是基础”;“希望老师能按照书上的教,既能把书利用起来,又方便以后复习”;“老师教书,我们看着书学,感觉不再空洞,学起更实在”。可以看出,这类学生对教材的依赖性比较大,并有“教材即权威”的想法。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还是赞成教材与资料相结合。教材为本,资料为辅。资料“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些最新的科技动态及新闻”,学生说,“老师有时也可以就一些内容稍加延伸,讲一些课外的东西,增长学生的知识”;“贯穿新颖有趣的资料让大家得到更多的翻译实践”;“书上的一定要学,那是基础,但也不用全部都学,偶尔可能找一点科普杂志或报纸对最近的科技进行了解”。有个学生指出: “在大学,有些老师不按照书本给我们讲,这样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可以扩充知识量,让我们了解更过、学得更多。弊在于书本上的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好,就去接触书本以外的,那还用教材有何用?有时还会出现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书本上哪里的知识,不能把老师教授的东西和书本联系起来。”可见,学生期望其他教学资料能够增加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但同时又担心贪多不消化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当把握好“量”,可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与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教学内容。

(三)对教学的启示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从不同层面回答了“教什么”的问题。课程的实施需要参照课程大纲里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需要依赖相应的教材,但是,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需求,不听听学生的声音,将课程内容“本地化”(localized),拿着书本就“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无趣无味无意义的。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认为,《科技翻译》这门课在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方面应该做到:一、将语言知识纳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二、教材有必要改一改传统教材的做法,将语言知识和科技知识纳入教材编写的重要考虑因素;三、教师在选择“教什么”的时候,可以综合多种资源,不仅让学生“译”,也要让他们广泛地读,以获取语言知识和科技知识。知识和技能齐头并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红青,黄忠廉. 外语专业翻译课的定位问题[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 22-25.

[2]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文军.论翻译课程的实施[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 ):47-53.

篇5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开放教育;实现路径

具有体量大(volume)、速度快(velocity)、类型多(variety)、价值大(value)4V特点的数据时代,使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也促使各国各地区处于深度融合的状态。我国经济的开放发展新理念和新格局,为带动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拓展教育发展的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当今,传统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有所开放,但开放程度不是很宽泛,不能满足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很难激发和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质。为了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为了适应大数据不断交换更新的热潮,我国高等教育向内外扩大开放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开放教育的内涵解释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普通意义上说的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的,是较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开放教育是针对传统学校教育而言的,它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育者依据受教育者生理、心理特征变化凭借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才智,展现个性而实施的比较全面、系统的对外开放的知识体系。开放教育的特点主要有:

1.从根源上是由生产力决定并为其服务

生产力的发达程度直接决定了人们受教育质量的好坏。

2.彰显学习主体个性化发展

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教育的目的不仅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努力培养他们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挖掘他们内在的最大潜质并得以发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

3.现代教育的资源共享性,这是开放教育的最大特点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传统教育较封闭的系统,现代教育技术更新速度快,教育资源的交互流动频繁。

4.受学习者生理心理因素的限制

我国学校教育依据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可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如今开放教育越来越倾向于网络化,因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不同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也有所差异,运用和掌控网络的能力大小所接触到开放的教学视频有限,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高级的知识群体,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素质基本定格,有能力去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并处理一些复杂问题。大学生开放教育主要是指大学生充分运用免费开放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最终成为有用的人。

二、大数据时代下实现大学生开放教育的路径

大数据时代的悄然而至,使传统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尤其是高校教育。如何适应时展,满足大学生主体需求而达到充分展现个性的目的?为了搞好开放教育,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

1.学校提供便捷的数据平台,实现跨校、跨国间教学资源的互通

随着信息大爆炸的余音未了,大数据的洪流汹涌而至。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会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使整个社会不知不觉地被卷入数字化的时代。大数据的4V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无法完全适应开放教育。数据信息大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互联网的边界和应用范围,各种数据正在迅速膨胀并变大,互联网速连设备数量增长,数据高速传送,不仅数量大而且复杂程度大,因而开放的教育资源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大学生虽然有辨别真伪数据的能力,但是面对如此庞大复杂的学习资源极容易出现“网络迷航”、失去方向、乱了阵脚的局面。

(1)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园地,是实现大学生开放教育的主要载体

学校承担着培育祖国接班人的重任,对新时代开放教育应做宏观大略的规划部署。首先,配置适当的高端网络设备,全校部分覆盖无线网。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还没有独立的电子阅览室,大学生只能靠手机流量浏览有限的网页,学习到的只是片面的、凌乱的、不系统的知识,无法迎来大数据时代的真正挑战。学校应提供便捷的数字电子化产品,扩大无线网覆盖面,广泛惠及全校大学生,为他们自由学习提供良好的硬性条件。

(2)提供获取校内校外资源的渠道

信息传播速度快、数据量大的特点,使校内外教学资源呈现出多样化。单靠大学生搜集有用资源是非常有限的,需要学校开拓多种渠道,同全国各大院校形成直接的联系。

(3)创造更多的数据平台

高校要不断完善学校网络系统,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扩大校内师生互动的虚拟空间,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充分考虑现阶段大学生的专业特点,逐渐转化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新方式和新思维,努力使大学生的个性化融入数字化教学中去。搭建更宽阔的教学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多与国外知名专家教授交流,汲取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学习资料,实现开放教学资源的多样化。

2.传授者打破传统封闭观念,结成具备超强实力的教育精英联盟

教师一直以来都被看做“传道授业解惑”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职责。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像嗷嗷待哺的婴儿等待老师喂养的学习方式也填不满学生的胃口。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自主选择和自由学习,教师要充分认识时代赋予教学的新内涵。

(1)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大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

曾在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时指出学习内容和方法主要是:“自己看书,自己思考”“共同谈论,共同研究”,辅之教师为指导,他提倡自由研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给学生自由空间,并非是放任自由、不管不顾,允许学生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教师应经常通过掌握、学习、分析大学生的学习数据,随时了解和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态,并给予帮助和支持,使大学生走在学术的前沿,引领时代的步伐。

(2)教师要对自身进行专业培训和深度学习

大数据时代赋予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要积极适应先进的教学模式,具体对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微课教学和MOOC教学等多种方式进行认知并娴熟运用,逐渐改变注重知识系统的教学方法,积极适应移动网络时代的特点,为人们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教学新体验。

(3)教师要积极结成教育精英联盟,壮大优秀教师队伍

教学设备不断革新,教学技术日益进步,每个教师单靠自己应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教学挑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队伍应联合起来。教师可趁闲暇时间通过游学访问或网上视频结交国内外优秀的教师,借此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通过对数据的掌握和分析,进一步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利与弊,改善教学质量和环境。

3.学习者学习先进的网络资源,练就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高校学生可提高鉴别信息的能力

大数据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机会,同时增大了选择和辨别信息质量的难度。面对纷繁复杂的学习资料和信息,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不利的,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加上学生有限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大数据对学生高质量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向老师、学生询问常用可靠的官网收集有效的学习资料;接触到信息先要查明它们的来源出处是否正当,再确认真伪,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充分利用大数据提供丰富的资料。这也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2)开展开放多样的学习方式

开放的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教学那种“老师上课讲,学生下面听”的教学方式,同时单一的学习方法已无法解决所有的学习问题。学生要挖掘多样而融合的学习方式,如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自主学习与集体学习、课堂学习与自主探究、探讨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特点和特定的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组建网络学习社区,以不同形式构成学习共同体

随着电子时代的发展,网络学习越发变得快捷化,大学生更是有了一片广阔自由的学习天地。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给大学生带来了自由的选择权,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课程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同盟,建立网络学习社区,形成“学生―学生”“学生―教师”等多主体的交互。学生在线自我学习的同时,也能与学习社区的其他伙伴共同探讨、相互交流进行多样的学习活动,如问题探讨、协作研究等。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学生孤立学习的困境,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大数据时代实现大学生开放教育的意义重大。大数据多样化、种类多的特点,使资源共享成为当今的一大趋势。大学生可以平等地拥有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大数据拉近了国际、城乡、校际间的距离,缓解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大学生在线学习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机会实现上名校的梦想。大数据经济有效的功能为开放教育提供了契机。大学生再也不用担心因经济水平落后而影响学习资料的匮乏,免费的开放视频和教学课程可供大学生参考,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学习效率。多样性的学习资料更容易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通过对数据的掌握和分析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再像传统课堂那样压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极大地解放了大学生保守的思想,彰显了多样的个性,同时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进一步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与国际舞台接轨。

参考文献:

[1]孙立会.开放教育基本特征的变迁:兼议MOOC之本源性问题[J].远程教育杂志,2014(2).

篇6

教师平时应注意教学素材的搜集与积累,而不应课前临时准备,否则教学材料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将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教学素材包括相关的实物照片、电镜照片、图片、视频、动画、标本、挂图、教学背景资料、新闻报道、科研论文成果、最新学科前沿信息等。课前备课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积累的教学素材进行筛选和整理,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讲解有害生物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时相当抽象,而有效应用多媒体图片,直接展示昆虫、植物病原微生物或杂草的标本、动画等,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具体,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2科研、实践和教学互促共进

科研是教学的助推剂,优秀的教学要求能融入大量的科研前沿发展动态,适时介绍有关植物保护学的小故事和研究经历,将教学和生产实际相联系,使教学达到科学性与前瞻性的统一。当然,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中涉及的前沿信息只能简略介绍,课外可再开展相关的科研讲座来详细的跟踪植物保护学新热点与新趋势等,进一步拉近课堂教学和学科前沿的距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另外,可根据任课教师的研究课题开设相关的综合性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验技术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师在科研中严谨、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生产实践活动是很多老师容易忽视的,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药肥料新产品的研发等需要授课教师与时俱进、实时更新教学内容。身体力行从事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及时把当地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植物病虫草害种类及危害、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等介绍给学生,可有效避免课堂教学与生产相脱节,提高教师将实践和理论融合的能力。反过来,教学也能极大的促进科研与实践,教学过程中会迸发出许多新的火花,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为科研提供方向。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运用,同时科研、实践过程中的部分成果又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因此,教学和科研、实践是紧密相关的,教室、实验室、田间都是教师工作的场所,在“理论—实践—理论”的不断循环中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3推广合作式教学模式

合作式教学是指采用教学团队(分工明确、协调统一)来组织教学,譬如不同种类的病害、昆虫、杂草等可安排不同的老师讲授,多名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程。一方面教师根据学术专长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利于学生掌握与课程教学各模块相关的最新学科科研进展,使教学知识更全面、更精深;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和不同风格的老师(讲授方法不同、阅历不同、认知程度不同、科研方向不同)交流、沟通、对话,学习到多个老师身上的优点。教师不仅要传业、授道、解惑,而且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卓越的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个人魅力在教学中极其重要,知识渊博、谦逊、有激情、有亲和力、把学生当朋友、对学生亦爱亦尊重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老师的激情能很好的感染学生、熏陶学生、驾驭课堂,让学生与授课教师达到思想上的共舞。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用心上好每一堂课,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课前可在教室播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小视频、小新闻等,以缓解课堂沉闷的气氛。课间也非常重要,有些老师一上完课就匆忙离开,和学生零沟通,以至于一门课讲完,部分学生还不知道授课教师的名字。课间其实是和学生培养感情的大好时机,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谈谈心、聊聊天,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所思考、所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会觉得老师平易近人,使其课堂上认真听课,并积极活跃的参与其中。课下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包括邮件、电话、网络等形式。教师在上第一次课时就应将老师的个人联系方式告诉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可根据学生的意见逐步形成适合课程自身特点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课程结束时可进行教学情况问卷调查,以便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包括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教学重难点、讲课方法、课程讨论、作业布置、实验准备与安排、教学效果等情况。

5重视绪论课

讲好每节课是教师的职责,而绪论课更需要下更大功夫来备课。成功的绪论课可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能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丰富、有作为、有前途。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给学生展示大量的有害生物危害照片,让学生认识到进行植物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丰富的教学资料及高清晰度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教师自身科研、实践的经历与体会,根据内容巧妙的分析我国植物保护科技发展历史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我国的特色与优势,以及与国际前沿的差距等,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国际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学好课程和专业的责任感。

6尝试研究参与式教学

大学授课有3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满堂灌式教学,即单纯的讲课,把知识要点、相关内容硬塞给学生,学生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第二种境界是展示型教学,即通过演示、展示等形式来配合讲授。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理解性的学习,但仍没有改变“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的局面。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从第一节课讲到期末,尽可能的把所知全部告诉学生,学生感觉到老师讲的都懂了,课下便不会再去查阅相关资料、深入思考,容易导致思维僵化。给学生留些问题、让他们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是很多老师忽视的问题,好的教学重在启迪,让学生获得自学能力和拓展能力。正如哈佛大学女校长福斯特在200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演讲所说:“教育的最大魅力,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提出一个让学生们挥之不去、足够一辈子去思考的大问题。”第三种境界是参与式教学,某些时候可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讲课、老师点评、课上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学生课下就会查阅相关资料、认真思考、相互讨论,自学能力逐步提高,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还能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课前可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专题(譬如植物害源的种类与危害、植物保护的作用与地位、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概况、化学农药的利与弊、生物天敌的利用、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等),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每次上课安排1~2位同学做5~10min的专题小报告,老师和学生进行点评、讨论后引出新课内容。课上学生上讲台汇报时,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会得到锻炼。一些任务可分小组安排,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大学阶段学习知识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研究参与式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体会到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

7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提问包括课程讲解过程中的提问、课间提问和课下提问。在课堂上根据内容适时提出问题,是实现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的良好方法。上课前老师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围绕这些问题讨论时又会产生很多相关的想法,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逐渐养成提问的良好习惯。譬如,在讲授有害生物防治方法时,提问有害生物治理对生物生态安全的影响,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同时将植保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了解各种防治措施的利与弊,形成综合防治的意识。同时,问题也是教学效果的最好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来修订教案。

8应用案例教学法

很多老师教学时注意到了“照本宣科”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不能只照着一本教材讲课,于是便多看了几本书,将这些书的内容综合起来讲授,但其实照着一本书念和照着多本书读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教一门课分为教什么、怎么教两部分内容,后者更重要,讲完课后学生会应用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案例式教学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在介绍农作物重要病、虫、草害时,因各种作物上病虫草种类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结合地区区域特点选取重点案例进行讲解,能让学生掌握要领,理解针对一种病害、虫害或草害应该如何去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及如何结合新技术对其加以控制,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学生再遇到未讲解的或新发现的病虫草问题时便知道如何去思考、研究和解决,这样就大大缓解了“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提高课堂效率,使讲授内容既不脱离教材,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9改进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而不是保证,巧用、会多媒体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很多年轻教师存在“多媒体依赖症”,离了多媒体就不能讲课,但完全用多媒体讲课很难控制幻灯片的放映速度,导致学生既顾不上听课又没记好笔记,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消化和接受。如果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效果将完全不同。多媒体应主要用来给学生展示相关照片、图片、动画、前沿知识等内容,变静为动、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真实直观,画面设计需注重效果,文字不能过多、简明概括要义即可,要避免文字堆砌和“书本搬家”。而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则可通过板书来呈现。幻灯片和板书相结合、图文并茂,利于教师更好的掌控课堂、控制速度,而且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10加强实践教学

实验课、田间实习课和理论课的讲授交叉进行,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便开展相关的实验课或田间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理论在实践中升华。实践教学时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有理想结果,重在分析查找原因,坚决杜绝凭凭空虚构实验数据。室外实践教学是植物保护学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实地采集或观察标本,可巩固课堂理论和实验的教学效果,现场进行指导分析的效果远远大于室内标本的观察,同时可在实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譬如,在进行植物病害的症状(病状、病征)观察实验教学时,可改变传统的室内标本(长时间存放后褪绿,霉状物、粉状物等病征模糊)观察教学法,而把学生带到大自然,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活体实物标本,可清晰直观的看到番茄病毒病的花叶变色与叶片畸形、番茄疫病造成的坏死、黄瓜枯萎病的萎蔫(剖开病茎可看到维管束变褐)、黄瓜霜霉病叶片上的霜状霉层、灰霉病病部的霉状物、瓜类白粉病叶片上的粉状物、细菌性病害的菌脓等症状,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实验的教学效果。综合性实习是植保课程的重要环节。可在绪论课时就明确给学生安排任务,要求他们在课程学习期间利用空闲时间到田间识别并采集病虫标本(可分散进行),在室内进行鉴定,并制作标本上交,期末时每人至少上交15个不同属或种的标本。这样学生学以致用,可了解生产中常见病虫的种类及特点,同时还大大丰富了实验室标本。

11考核方式应多样化

篇7

【关键词】 宅;原因;危害;对策

《中国青年报》曾面向青年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现实56.9%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宅男宅女”,可见“宅男宅女”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一、“宅男宅女”现象简述

1、“宅”的由来

“宅”出自“御宅族”这个词,“御宅族”出现于1980年代的日本,原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以至于足不出户的人。后来逐渐演变为“宅男宅女”,其定义是:“痴迷于某事物,足不出户,依赖电脑与网络,厌恶上班或上学,另伴有收藏癖的新新人类。”“干物女”、“宅男女神”都是由此现象引发的网络词汇。

而“宅”一词传到中国之后,涵义更加广泛,一般认为每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社会交往,沉迷于网络的人都可以被称作“宅”。他们可能是待业青年,可能是大学生,甚至可以是有稳定的工作状态的白领,总之“宅男宅女”比我们想象中数量更多、涉及更广。

本文要讨论的“宅”现象更加狭义,因此笔者给本文中的“宅男宅女”下了一个比较精确的定义:因为无所事事或惧怕社交或其他心理方面的原因而非生理原因,长期呆在家或宿舍,不去户外活动的80后和90后。本文要研究的就是这一类人群。

2、“宅”的特征

(1)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几乎足不出户。“宅男宅女”们除了上课、上班时间之外,几乎都呆窝在家里或宿舍。看书不去图书馆,衣服不去街上买,甚至吃饭都是让人带,实在不行就泡面或者零食充饥。因为不要出门,所以大部分人都是不修边幅的,头发几天不洗,衣服皱皱巴巴,是“宅男宅女”的普遍状态。

(2)讨厌社交,不善交际。“宅男宅女”们通常很享受一个人的状态,到了人多的地方反而不自在,很拘束,性格木讷,不善言辞。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人前很活泼很正常,但是一旦回到家整个人就很安静,一天也说不了几句话,有点类似于“双重人格”。

(3)生活作息不规律,昼夜颠倒。因为长时间窝在房间,挂在网上,所以对时间的观念很淡薄,他们没有确定的时间观念,困了就睡觉,睡醒了就开始自己沉迷的事情,在“宅男宅女”看来没有白天黑夜之分。

(4)上网时间持久。“宅男宅女”愿意长久地“宅”在家里就是因为网络,普通人对着电脑几个小时可能就眼睛干涩,脖颈酸痛了,但是“宅男宅女”们可以在网上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上网时间远远超过一般人。

二、深陷“宅”门的危害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出现的客观原因和存在条件,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但因宅文化的盛行随之而来的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当然,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都是有利有弊的,我们同样也看到了宅经济可以为人们安然度过金融危机时代做出很大贡献,御宅族们带动了动漫、电玩、网络购物等的消费量的增长带动了经济,看到一些宅人群体如SOHO族的生活工作方式确实做的有声有色。但是不能因此忽视了“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1、个人方面

(1)生理方面。“宅男宅女”们把大把的时间花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像颈椎病和腰椎病这些中老年人才应该有的毛病,在“宅男宅女”中很常见;而且一直对着电脑,不仅会造成视力下降,而且会导致眼睛干涩,出现干眼症或角膜炎;长期缺乏运动,还会导致抵抗力下降,动不动就感冒发烧;作息不规律和电脑辐射,会导致头晕贫血和黑眼圈还有满脸的青春痘……总之,“宅男宅女”们几乎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2)心理方面。长期沉迷于网络,脱离现实生活,会使“宅男宅女”们的社交能力退化,从而更加害怕与人交际,产生社交恐惧和交流障碍;相当一部分“宅男宅女”们其实很清楚这种生活方式并不健康,也想过要改变,但无奈自控力和自主性太差,于是就会陷入一边自责,一边又继续“宅”这种怪圈,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不社交、不运动、不外出,长此以往会渐渐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的目标,导致精神萎靡、虚度人生,严重的可能会得抑郁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2、家庭方面

“宅男宅女”们回了家之后通常会很寡言少语,关上自己的房门,就进入了自己的世界,对外界的一切都隔绝了,除了解决吃饭、上厕所这些生理需求,轻易地不出房门,忽略了和家人的情感交流,家庭关系逐渐变得冷漠,影响家庭的和谐。

3、社会方面

“宅男宅女”的大量涌现直接导致社会新生劳动力的不足,“啃老族”的大批量出现,社会负担越来越重,社会发展的脚步还可能减慢,甚至会倒退。这对于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来说,是非常危险和值得重视的。而且作为未来国家劳动力的主力军,80后和90后这种不健康的生活状态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活力,使社会变得了无生气。

三、“宅”的原因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有很多,每个学科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就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宅男宅女”们喜欢“宅”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网络的普及和发展

近年来,电脑和网络的普及速度极快,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宽带用户率已经达到达到33.6%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5亿人,并且这一数据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增长。这在80、90后这一群体中表现更甚,网络资源丰富了年轻人的娱乐生活,网络为大学生建立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网络游戏更是成为很多年轻人流行休闲的放松方式。互联网的发展对宅男宅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之外来的各种关于动漫、网络的信息,和宣扬“宅”文化影视作品,也使得年轻人逐渐被这种气氛所影响。

2、社会的压力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一般来说,家庭关系不和谐,或者是家庭结构残缺的年轻人更可能选择“宅人”生活。一家人可以定期地聊聊天、谈谈心,或者找一个全家都空闲的日子去踏踏青、逛逛街,增进家人间的感情。

2、正确的引导和沟通。父母除了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前途外,还要关注孩子心理的变化,不可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要学会倾听,给子女提供帮助,正确地教育、引导和辅助他们解决困难和苦恼。

(三)个人层面

1、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宅男宅女”们宅的根本原因还是在自身。当现实中出现某种困境或障碍是自己无法克服的时候,他们便开始封闭自我,寻求其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只有靠自身努力,不断完善个人人格,培养自我管理意识,增强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有意识的调整和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才能改变自己现有的精神面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2、理性看待网络,适度使用网络。“宅男宅女”们要学会将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来看待,利用网络来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让网络为自己服务,而不是把网络世界当做自己精神寄托的家园,更不能成为网络的奴隶。为避免过度依赖网络,“宅男宅女”要调整自己上网的目的,多进行一些有意义的网上活动,如了解社会新闻,搜集学习相关的资料等;当意识到每天上网的时间得不到控制时,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对这种行为进行调整,而不是放纵自己。

3、培养兴趣爱好,订立近期目标。“宅男宅女”们总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现在应该怎么做,未来的方向又在哪里,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因此,应当多培养一些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尤其是室外的活动,这样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促进人际交往。同时,为自己的发展设立目标和方向,并按照规划的事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好先后顺序。当“宅男宅女”有了生活方向和奋斗目标,“宅”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会限制他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宅人”必将出宅。

五、小结

“宅男宅女”的出现是时代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对于还没有步入社会和刚步入社会不久的80后、90后来讲,“宅”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社会化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宅”不仅会造成人际隔阂、人情冷漠;并且随着“宅男宅女”群体的增多,会使得整个社会发展受阻。所以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改善对这一群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增强社会支持的力度,建立系统的社会支持网络,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他们才能走出大宅门,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马川,《“我很宅!”――浅析都市“宅男宅女”的心理诉求》[J],《中国青年研究》,2008(2),83―85。

[2] 李智、顾正虎,《“御宅族”心理探析及“出宅之道”》[J],《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10期,26-28。

[3] 郑碧强、张叶云,《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57-161。

[4] 宅青,《中国闪现闷居一族》[J],《中国青年报》, 2010年7月9日。

[5] 张洁,《大学生“宅文化”的心理探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第5―6期,593-598。

[6] 伞硕,《现代青年“宅”现象透视及其社会因素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月,39-41。

篇8

随着云计算模式的兴起,数字信息在各领域的急剧膨胀,信息类型、来源也变得愈来愈复杂,大数据概念便迅速在国内蔓延开来。当下,智慧城市在我国的建设迎来了一个小期,业内人士认为智慧城市的“智慧”之处恰恰体现在大数据的应用。

然而在大数据与智慧城市有何种关系,又能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什么的推动力?本刊特别专访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科学系知名教授马修军博士。

大数据将引领大变革

记者:现在大数据涉及很多方面,但目前被提及比较多的是存储和计算,实际上可能还涉及传输、数据挖掘、数据应用场景。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又怎么定义大数据的?您认为在这些方面中,哪些是最重要的?

马修军:大数据有4个特征,即数据量大(Volume)、类型多样(Variety)、数据增长迅速(Velocitv)和数据价值巨大(Value)。前三个V比较好理解,关于第4个V大家很容易理解数据很有价值,但往往认识不到,相对于数据量而言数据价值平均值很小,挖掘大数据中的价值犹如沙里淘金,这也是大数据通常与Hadoep、NoSQL、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仓库、商业智能,以及开源云计算架构等诸多热点话题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大数据不只是存储和计算,数据智能分析等相关技术非常重要。

在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是掌握数据核心技术,例如IBM提供了从端到端、整体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惠普收购了数据分析仓库供应商Vertica,SAP推出了内存数据库HANA等。

记者:国内大数据应用领域的现状是怎样的?跟国外的差距在哪儿?

马修军:国内和国外在大数据应用领域最早的都是互联网领域的,包括电子商务、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最具代表性的是亚马逊和淘宝的电子商务数据、Twitter和新浪微博数据,Facebook社交网络数据。例如,Facebook用户每月分享30亿条内容,Twitter每天发送和转发12TB的信息,淘宝每天有超过30亿条店铺、商品浏览纪录及上千万的成交、收藏纪录。其他大数据应用领域主要是银行和电信等行业,中国工商银行近期部署了PB级大型数据仓库项目,中国移动早就部署了云计算和Hadoop数据分析中心。

可以说国内在大数据主要应用领域的发展并不比国外慢,在大数据的各种基础软件及应用软件、硬件产品方面,大数据技术以开源为主,尚未形成绝对技术垄断,即便是IBM、Oracle等行业巨擘,也同样是集成了开源技术,我国核心技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也在缩小。

记者:如果大数据能在一个领域有所突破,最有可能是哪个领域?

马修军:15年前,美国最庞大的数据仓库其规模只有数TB,且只有像沃尔玛、万事达这些极少数的公司才拥有如此庞大的数据。而如今,从生活中的购物交易,到工业上的生产制造,从社交网络媒体信息,到在线视频图像资料,从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到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都产生着大量的数据。可以预见,随着物联网的蓬勃发展,成万上亿计的网络传感器被嵌入到现实世界的各种设备中,如移动电话、智能电表、汽车和工业机器,大数据的价值还将进一步显现。

另一方面,IT企业和运营商全面部署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了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近几年,大数据将会在金融、电信、医疗、物流、供应链、移动位置服务等领域有重大突破。

记者:近年来,相关业界的专家也表示大数据将引发新的“智慧革命”,您对所谓的“智慧革命”怎么理解?

马修军:大数据引发的所谓“智慧革命”,是说大数据正在对每个领域都造成影响,在商业、经济和其他领域中,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做出决策行为,而不是像过去更多凭借经验和直觉。未来,数据将会像土地、石油和资本一样,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根本性资源。大数据时代,人类社会第一次拥有了精准记录把握复杂世界的能力,理论上讲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不需要简化的大数据“世界模型”,可以精准地把握变化趋势,进而做出决策。

一个最新的例子就是Facebook在2012年5月18日的IPO。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人敢说自己有把握去预测Facebook上市当天股价的走势,但是Twitter却神奇般地做到了。社交媒体监测平台DataSift监测了Facebook IPO当天Twitter上的情感倾向与Facebook股价波动的关联。例如,在Facebook开盘前Twitter上的情感逐渐转向负面,25分钟之后,Facebook的股价便开始下跌。而当Twitter上的情感转向正面时,Facebook股价在8分钟之后也开始了回弹。最终,当股市接近收盘时,Twitter上的情感转向负面,10分钟后Facebook的股价又开始下跌。最终的结论是:Twitter上每一次情感倾向的转向都会影响Facebook股价的波动,延迟情况只有几分钟到20多分钟。

这仅仅只是基于社交网络产生的大数据进行“预见未来”的众多案例之一,事实上“大数据”所能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已经被人认为将引领一场足以匹敌20世纪计算机革命的巨大变革。奥巴马政府已经把大数据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这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大数据对当今社会的重要程度。

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记者:智慧城市无疑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热点,然而各地在建设中似乎都遇到推进困难、找不到突破口等问题,那么智慧城市建设当前遇到的瓶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修军:自IBM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来,我国各地先后举办了多次论坛,也有多个城市进行了智慧城市规划,启动了若干建设项目,可以说中国城市已经实现了智慧城市概念的认知,开始进入全面规划建设的开端。智慧城市可以规划美好蓝图,但关键是如何实施,许多已经完成规划的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启动的困局。目前,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瓶颈主要是体制方面的问题。

智慧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协同,包括多个层面的协同:(1)政府机制层面,在解决跨部门联动和政府整合服务方面,各部门是否具备协同机制;(2)业务系统和数据共享层面,目前各业务系统和数据建设纵强横弱,以条为主,缺乏块的横向联合,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精准的数据,衡量智慧城市的标准是数据的开放性;(3)服务层面,智慧城市的最终应用是服务,市民、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获得的服务有多少是协同的,整合了多少部门、公众服务,应该是一个关键衡量指标。

目前,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都面临着机制问题,若要破局需在机制、业务系统和数据整合,以及服务整合方面进行全面考虑。

记者:当前虽然有了云计算、物联网,但缺乏大数据分析处理的核心技术,很多领域的智能乃至智慧都只是空壳,在您看来大数据的核心技术都有那些,我国的薄弱环节在哪些方面?

马修军: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数据采集能力,以实现对城市运行的实时精准掌控,相当于智慧城市的感官系统;云计算则是可靠、经济、易部署的IT基础设施,相当于智慧城市的身体。而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则是智慧城市的神经中枢。

“大数据”是指其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软件的采集、储存、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形成了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并存的格局,这对传统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带来了挑战,而另一方面,现有数据库系统软件相关的数据处理技术价格高昂,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智慧城市建设迫切需要一个适合大数据成本的高效处理平台。大数据核心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对数据库高并发读写要求、对海量数据的高效率存储和访问需求、对数据库高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的需求,使得传统SQL主要性能没有用武之地,NoSQL模式变得非常流行。互联网巨头对于NoSQL数据模式应用非常广,比如谷歌的Big Table、Facebook的Cassand ra及亚马逊的Dynamo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信息产业,一直落后于国外的巨头,长期处在产业链的末端,但国家一直在核高基领域进行重点攻关研发,如CPU、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数据库等,培养了基础系统软件领域的大量人才。在新兴的大数据处理领域,中外公司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单纯考虑狭义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如Hadoop、MapReduce、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中外差距仅有5年左右。近年来,国际lT公司早已提前布局大数据核心技术,例如IBM近5年10亿美元以上级别的大手笔收购多与如何有效处理大数据有关,2007年IBM花费20亿美元收购了商务智能软件供应商Congnos,2009年IBM斥资12亿美元收购SPSS软件,201 0年IBM以17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数据库分析供应商Netezza;数据库软件巨头甲骨文收购商业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海波龙(Hyperion),收购另―IT巨头SUN公司,推出了Oracle大数据机和Exalytics商务智能服务器,构建自己的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SAP在大数据实时分析的领域中,推出了内存数据库HANA平台,以应对大数据实时分析的挑战;此外EMC、Informatica、Taredata等公司,也都在大数据领域布局了核心技术平台。

从大数据核心技术产业方面,我国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公司仍没有及时抓住转型契机,相对而言,缺乏在大数据领域的核心技术投入和研发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记者:智慧城市与大数据间关系是怎样的?

马修军:智慧城市要体现出人类社会对现代城市和运营管理新的科技发展的水平,需要对大数据充分分析和利用,深入分析我们收集的数据,以深入、系统全面洞察力解决,促进人类智慧运用管理城市,通过先进的技术包括数据挖掘和功能的强大的运算系统,从而来整合分析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海量数据的处理,将特定的知识应用于特定的行业和特定的解决方案中,来更好地支持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和相关行动。

未来的智慧城市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大数据平台,一个统一的城市操作系统,通过物联网将城市的人、地、物、事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有数据流转其中,形成一个大数据平台,所有屏幕都可接入,通过网聚的力量,汇集市民智慧,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记者:在城市的数字化、网络化过程中,信息孤岛成为了致命伤,那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如何通过大数据的概念去解决信息孤岛?

马修军: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和利用各类城市资源,实现城市范围内,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融合与业务协同,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升城市全面规划能力和公共设施水平、增强城市服务能力、激发城市活力。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需要各界一起探索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数据运营模式,打破现有信息孤岛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期望每一个城市都是个性化的,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企业主导模式,关键是形成可持续服务于建设城市的独立服务主体,不能把智慧城市建设当成一种解决方案全球推广而获益,而是针对每一个城市深耕细作,做出个性化的智慧城市运营服务,从城市发展的长远来收回投资。这个需要考验投资建设智慧城市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并不是只有资金实力,关注业绩的企业能做到的。

数据开放的利与弊

记者:在数据开放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对于数据的使用又应该如何调节?

马修军:智慧城市建设,在大规模部署物联网汇集城市海量实时数据的同时,应以开放协作平台的方式,提供精细粒度的数据访问接口,提高数据可读性,为不同层次和不同权限用户提供精细粒度数据访问,从而实现全面的互联互通,在开放协作平台上汇聚市民的智慧,开发深度应用,实现真正的深入的智能化。

智慧城市的关键是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开放平台,是统一梳理部门业务系统和数据,形成统一开放平台,各部门按统一信息开放标准开放数据和功能访问API,实现应需而动的数据和业务整合。统一信息平台不需要整合各部门数据和业务,只要搭建起访问各部门数据和功能的开放API接口,用过通过统一平台,授权、审计数据访问,从而实现信息的流动。国际上从2009年开始出现了数据开放浪潮,美国ClO委员会专门成立了Data.gov网站,重点解决针对信息分散,缺乏整体性问题,英国政府也紧随其后,进行政府数据开放网站建设。

篇9

关键词:城市化;日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9.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2-0109-04

引言

“城镇化”是党的十和去年“两会”的重要主题。目前,全球生活在城镇的人口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世界总人口的50%。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对城市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的需求飞速增长。而如何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广泛共识的现展理念。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中心和主导地位,既是各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发地、矛盾交织的难点和焦点,又是全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行动重点和战略支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中国城市化不仅给中国,而且将给全世界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世界银行最新报告《城市规划、连接与融资——现在:城市的优先重点》称,如果现在所做的基础设施、住房与公共服务投资实现高效率和可持续性,快速城市化就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长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率由30%到60%之间的城市化快速推进期。全国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36.3%提高到2008年的45.68%,年均提高1.17个百分点,是1949年至2000年间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的2.34倍。[2]2011年的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27%。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从1.7亿增加到6.91亿,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预计到2050年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5%以上,这一数字不仅意味着人口的迁移,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轴心和社会各领域变革的重点已经转向了城市,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发展经验表明,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和城市设施高强度建设的城市化加速期,是城市面临可持续发展压力和问题最大最集中的敏感时期,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和能力建设最为关键的时期。所以,我国城市特别是近几年来迅速崛起的区域中心城市,正处于可持续发展的敏感时期和关键阶段。2012年11月28日,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指出,“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而之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那么,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中国的城市化是一场自下而上的伟大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有许多重大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深入地研究。我们需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地研究中国城市化的特殊规律。而中日两国同为东亚经济强国,由于它们具有发展水平层次上的互补性、经济利益上的相似性、地理位置上的相临性、文化传统上的相近性、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相通性,研究日本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建设做法,对我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现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日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日本的城镇化过程同样也面临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人口大量向大城市集中;汽车化导致交通拥堵;工业化产生空气污染和河流污染。同时由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跟不上,带来能源紧缺、废物处理的问题。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医疗服务的问题也越来越显著。[3]在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日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

1.宏观政府层面。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型。政府从宏观上对日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制定、法律框架确立、产业政策倾斜、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等方面都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出台回收奖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废弃物再循环价格优惠政策,补助中小企业环保技术开发,对引进3R技术的企业提供低利率,对引进再循环设备的企业减免部分税收。在法制建设方面,日本政府积极建立健全各层次的法律保障体系。比如,日本自上而下制定了综合性的循环利用法,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基本法,即《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有《废弃物处理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具体物质产品法,有《容器和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法》《家用电器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汽车循环利用法》;第四层面是绿色采购法,即对循环经济的物质输入端进行倡导性采购的综合性法律,以及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规定。[4]目的是促进日本的经济社会管理逐步实现由行政主导型向法制主导型的转换。

2.中观产业层面。二战后日本经济先后经历了复兴时期、高速增长期、稳定增长时期、结构调整时期,直到现在的全球化时期,日本政府一直都把产业结构优化放在首位,这可以通过日本支持的产业发展类别来说明。50年代日本大力支持的主导产业主要是纺织,60年代初主要是煤炭、钢铁,60年代后期为机械、化纤,70年代为汽车,80年代初期为家电,80年代后期为计算机、新材料等高科技产品。在此过程中,日本采取了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并用的方式,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使其经历了一个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过程,从而促进了整个日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微观企业层面。日本企业生产经营所追求的目标是环保化。企业把生产效率和环境效率统一起来,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制造、最终到销售和废弃物处理,全过程都必须遵循环保的要求。日本的大型企业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将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自身企业文化和责任紧密相连,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灵魂。如住友电工提出的“以可持续发展企业为目标”;大金工业提出“没有良好的环境就无法发展事业”的环境经营理念;松下提出以电子产业No.1的“环境革新企业”、“构建智能城市”为目标;岛津制作提出“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的发展理念;永旺则以“实现低碳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效利用资源和应对社会课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日本企业在经验实践中,纷纷研发并普及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各种节能产品。比如,大阪燃气研发了燃气空调设备、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技术、热电联产发电系统等,提出了燃气与太阳能并用实现“自家发电”技术;松下连续推出尖端节能产品和技术,并把CO2排放量作为关键的经营指标。同时,日本企业还注重提高自身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比如,永旺的伊丹昆阳店,大面积采用太阳能发电,商场的外墙指示灯、停车场、餐饮处、洗手间及各通道均采用LED光源,路面铺设再生沥青和再生保水性铺装板,停车场采用再生木材和再生塑料辅助停车等。此外,日本很多企业还自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比如,大金工业在印尼开始恢复森林的“绿墙”项目;永旺已在9个国家累计植树近千万棵,并不断开展“绿化故乡”等活动;松下制定了在10年内种植100万棵树的目标。[5]

二、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复杂。预计未来15年,全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8%,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500万人,城镇化率会保持在50%~60%,城市人口、资源与能源消耗将持续增长。传统的城市环境问题尚未彻底解决,许多新的环境问题和挑战还将不断显现,这必然会制约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宏观政策方面。近年来,城乡建设部等部委了国家低碳城市标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国家宜居城市标准、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国家生态城市标准、国家数字城市标准等涉及城市发展的部门文件,但这些研究和文件基本都是从卫生、宜居、旅游等城市管理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提出的指标体系,并没有涵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了“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和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我国部分城市也围绕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好的做法和机制。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具体的可操作性政策意见和相关标准缺乏,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仍然滞后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客观环境方面。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城市化加速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我国城市的环境建设仍然存在巨大压力。从城市资源方面来看,城市水资源短缺,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加,生活污水、垃圾等废弃物产生量大幅攀升,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近10年来,我国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但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足60%。[6]住建部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以每年5%~8%的速度增加,全国虽有近80%的城市对生活垃圾进行了无害化处理,但许多城市处理能力不足,垃圾处理处置设施运行效率低下。从城市基础设施来看,我国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跟不上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即使是中国的发达城市,进行横向比较的话,也与我们的经济大国地位不相匹配。根据美世咨询公司的《2012美世城市基础设施排名》和《2012美世全球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排名》,中国内地城市中上海、北京排名分别为第86和93位,南京、成都分列第117和118位。此外,全国各地区间城市环境质量、环境建设及环境管理水平也有较大差异。在环境质量方面,东部地区城市普遍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东部地区普遍好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则好于中部地区;而城市环境管理水平方面,也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大致相当。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在环境质量、城市环境管理水平、工业污染防治、环保能力建设方面亟需提高;中部地区的环境质量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还应该看到的是,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城市现象,如亦城亦乡的“灰色区域”的出现、大城市的扩展辐射与农村自身城镇化的双向运动,等等。那么,如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促进我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这是下文拟探索的问题。

三、日本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宏观政府层面。在外部环境建设方面,政府需要顺应国际上城市环境相关标准的需要,修改完善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指标体系。全球城市指标机构(GCIF)通过与联合国人居署、地方环境行动国际委员会、世界银行、多伦多大学、世界发展研究中心、经合组织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合作,研究建立了一套城市指标体系,以生活质量和城市状态两个方面来评价城市发展状态。2012年7月,成立了ISO/TC 268/WG2全球城市指标工作组,加快了推动城市指标体系GCI成为国际标准的进程。GCI围绕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建立了20个方面的指标,其中涉及城市的财政、公民参与、温室气体等敏感指标。在GCI正式成为国际标准之前,中国政府应开展试评估工作,事先找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实际运行中更好地应对该项国际标准。这也可为下一步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国需要的国内标准打下基础。在内部环境建设方面,政府要强化法制建设,通过各级职能部门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制定和执行经济发展计划,指导国民经济有步骤地发展。根据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目标的不同和对国内外环境、主客观因素的分析,在经济战略和对外贸易体制的选择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充分发挥权威协调作用。同时,要引导企业进行标准化质量生产,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健全和完善各类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为企业间的充分竞争提供一个良好公平的国内环境。

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阶段,而政府在经济转型期要把握好开放与保护的度。市场经济并不否认政府的宏观调控。相反,政府的有效指导和干预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日本的经验表明,即使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向更开放的状况转变,在一些具体体制形式的选择、开放顺序的设计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套方面,仍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可以因时因地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而且应该积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处理好开放与保护的关系。

2.中观产业层面。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51.27%,明显低于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在全国就业人员中65.2%的水平,所以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而经济结构调整首先就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三大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和升级,将三大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例由目前的“二、三、一”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结构,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新型城镇化必然涉及城市产业的发展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我国各类城镇必将沿着早期成本效率为追求的工业集中阶段、中期竞争优势为追求的产业集聚阶段、未来创新驱动为追求的新城区新社区阶段的发展路径逐步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在产业保护方面,运用合理的产业保护措施对本国需要扶持的幼稚产业、新兴产业等进行保护。这些产业目前的发展基础还比较弱,但未来的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可观,对国民经济有不可低估的拉动作用。我们对这些暂时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需要设置一段时间的保护期,再慢慢加大开放力度,采取相关的激励措施,逐步将其转化为优势产业。当然,对这些幼稚产业、新兴产业等,要科学地界定它们的内涵和范围,正确选择符合条件的产业,确保这些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相一致,确保在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支柱作用。另外,还需要科学地界定对它们的保护力度,制定阶段性保护目标,尽量避免保护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我们可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各行业的具体条件和发展水平,选择那些具有巨大需求潜力和一定基础的行业进行重点保护,对这些行业从研发、投入、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政府扶植的力度。

(2)在产业培育方面,我们要大力培育民族产业。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形成过程中,中国传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已经逐步丧失。要想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上获得长久的经济利益,我们必须向日本学习,进行自主创新。有资料显示,日本引进技术时期,平均花1美元引进,要花7美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以汽车业为例,中国汽车产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2012年,中国汽车产销都超过了1900万辆,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然而,105万辆的出口量只占汽车产量的5%左右。纵观2012年各汽车强国,汽车出口量都占到总产量的50%以上:德国为77%,西班牙、比利时为90%,英国为80%,韩国、法国在70%左右,日本也超过了50%。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5%的占比显得微乎其微。究其原因,除了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及人民币的升值,导致汽车企业成本增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汽车缺乏核心技术。中国汽车企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像整车制造平台技术、乘用车的发动机技术等核心技术仍然缺乏。所以,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自主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最终目的是建立创新型国家。

(3)在产业结构方面,对老城区的产业布局调整,应按照最佳社会效益、最佳经济效益、最佳生态效益的原则对现有的工业生产用地实施部分置换;在新的产业空间区位的选择上,不仅要突出主导产业,还要加强市场配套产业的功能,形成生产中心、市场中心、科研服务中心等新的空间配置。在城市产业布局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中,最为重要的是协调好各个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避免城市过于集中与过于分散并存,控制好城市整体及各功能分区集聚规模的平衡,保持结构整体始终处于高效益的运行状态。此外,还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绿色化发展,大力构建以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创新绿色科技、生产绿色产品、开发绿色能源,推进整个经济系统的绿色化。

3.微观企业层面。中国企业要向日本学习,把符合国际要求的相关环保标准融入到企业的研发、生产、制造、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去,贯彻到企业的经营发展理念中去。同时,我们应在实施贸易自由化或走向更开放的贸易体制的过程中,学会综合运用各种关税、非关税壁垒以及其他各种手段来实现对国内企业的保护和扶植。这些保护扶持政策措施可以通过立法体现出来,通过法律途径来贯彻实现环保标准和可持续发展。可喜的是,我国政府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步伐。2010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政府对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这就为我国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方向提供指引。企业只有围绕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相关经营生产,才能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有立足之地,才能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这也是我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此外,我们还要吸取日本忽视体制创新的教训。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没有及时进行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调整,丧失了利用新技术创新成果推动经济增长的机遇,也错过了进入世界技术领先国家行列的机会,使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和停滞不前,经历了失去的20年。从长期来看,扩大开放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才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另外,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超越了传统的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观念,可持续发展城市也不仅仅等同于近年来提出的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等概念。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强化城市决策者、领导者和普通市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各利益相关方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城市的可持续建设中去。只有全民参与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凤凰网.http:///cskx/20130730/385992.

shtml.

[2]史文清.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N].江西日

报,2009-11-02.

[3]中国经济网.http:///gclt/csh/index.shtml.

[4]李晓菲.日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四

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2).

[5]中日共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项目培训班.日本可持续

发展政策与实践[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2,(1).

[6]刘东汶.“大写”的中国城市——浅析大城市膨胀主要弊

端的治理[N].经理日报,201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