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16 13:1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秋天的诗句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走进生活,放眼自然,稻海金浪,老树枯藤,四季更替,物事流转,这一切都浸润着语文的气质,飞扬着语文的才情。为何不让孩子出去走走,听落叶在脚下浅浅低吟,看大雁在天空款款南飞呢?第五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我与孩子们一起,进行了以“我们认识的秋天”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一、秋诗――古人秋思浸润语文才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宋代诗人叶绍翁用诗的形式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萧萧……”; 而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到来时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诗:“独在……”在老师的引读下,孩子们充满感情地背诵了这两首饱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营造了走进秋诗的浓浓氛围。
接着,秋诗小组的学生展示了他们在课外搜集到的关于秋天的古诗。古诗意境幽远,给人以丰富想象。孩子们先把收集到的古诗抄写在小黑板上,读通、读顺诗文,再寻找诗文背后的故事,读懂诗意。如《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而这首诗后面的故事,更加耐人寻味。秋诗小组的学生讲述了这个故事,让全班同学对秋天更是多了一份感悟。在语文教育中,古诗文一直是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古诗文对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情感体验,以及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至关重要。
而“诗配画”的活动是快乐而有收获的。孩子们把秋天的一处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做成头饰,邀请其他小组的成员参与活动,把黑板上描写秋天的诗句与画相配。孩子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读诗、想象画面,参与活动,一气呵成。一场活动下来,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参与的快乐,更积累了不少描写秋天的诗句,感受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丽图景。
二、秋景――自然之美熏陶语文韵味
大自然是一切知识的起源,是智慧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出发点。在自然中汲取营养,感受自然美的熏陶,是大自然送给语文教学最好的礼物。秋景小组的学生得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去闻闻花香,听听鸟语,放放风筝。他们发现,秋天就在身边,触手可及。
在展示汇报时,孩子们的表现真是让大家耳目一新。王炜斌同学带上了他在橘子树旁照的一张照片,并顺口吟出:“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而陈信有同学展示了他登山时的照片,描述了他在登山时的感受:秋高气爽,正是登山好时节!秋景小组的学生还把在查找资料时认识的关于秋天的词语收集下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秋天,如此美丽,秋天的词语,你能灵活使用吗?秋景小组的学生还排了一个相声,名为“秋天之最”,把描写秋天的词语用得生动鲜活而又让人捧腹大笑,更是把课堂气氛推向了――
问苍天什么季节最忙?秋天,多事之秋;什么季节最公平?秋天,平分秋色;什么季节最简单?秋天,一叶知秋;什么季节最长?秋天,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什么季节最爽?秋天,秋高气爽;什么季节最险?秋天,秋后算账;什么季节最暧昧?秋天,暗送秋波;什么季节最成功?秋天,春华秋实。祝大家秋天各有收获、快乐多多!
三、秋话――文字之美浸润语文学养
秋天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季节,走进秋天,孩子们看到了它,听到了它,感受到了它。课堂上的交流与展示,创设了情境,积累了词语和诗句,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欲望。这时,孩子们对秋天已经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正盼着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呢!这时,我抛出了“当堂训练”:
写话练习:借助描写秋天的词语、诗句、画面,运用自己的感官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想一想,描绘你感受到的秋天。
秋天到了, 。秋天真美啊!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阶段的教育要指导学生诵读一定篇目的诗歌,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品读鉴赏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古诗歌的鉴赏能力。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诗歌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率呢?
一、在指导朗诵中不断与读者心灵相通
中国古典诗歌不仅有着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感情内涵,单单从形式上看来,古典诗歌还有着韵律美,即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唇齿生香。这是由于古诗歌的押韵要求。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不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一)初读,把握情感基调
一般情况下,在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解决生字词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学习生字词,带学生写一写、读一读,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通过初步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用适当的语气和语调进行朗读。比如,伤古怀今型的诗歌,学生要读出沉郁、苍凉的味道;而豪放派的诗词,就需要朗读的声音比较高昂,读出豪迈的味道;而婉约派的诗词,则需要用低缓的语气,语速也要求慢一些,独处婉约清新的味道。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等。
(二)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为学生提供正确示范
学生的朗读技巧需要提高,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通过在不断地朗读技巧调整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更加标准。诗歌感情的把握,就是通过学生对于字的重音调整以及学生语速的把握,通过声音的调整能够影响学生对于作者情感的感受。比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初步朗读,把握到诗歌的诗眼是悲字。那么在朗读时,首先要做到声音低沉,语速要缓一些。在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赏析该句的意象,通过意象的特点分析诗歌的意境,了解该句诗歌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由于第一句的诗歌意境比较阔大,学生的声音低沉,但不应消沉,而应读出一种苍凉又磅礴的味道;而在读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由于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该句诗具体好在哪里。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分析意象,然后截取出意象前的修饰词,通过这两个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内涵。比如,第二句主要有落木、长江两个意象,落木给人一种秋天的萧瑟感,而长江则一般用来比喻为历史、时间等,落木的修饰词是无边、萧萧,这就更加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悲凉之感;长江的修饰词是不尽、滚滚,使长江的境界瞬间阔大起来,既有愁绪无边无尽之感,又从时间的角度赋予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历史的沉重感。
(三)介绍作者、背景及题材,深入理解诗歌
所谓知人论世,要想解读作品背后蕴含的作者情感,或者正确理解和朗读诗歌,都需要对于诗歌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说,背景知识以及作者的信息是读者了解作品的台阶,没有这一台阶,会使读者在朗读诗歌时增加一定难度。一般情况下,诗歌采取情景交融或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任何景都是人物心情的反映,没有脱离人的情而完全是纯粹的景和物。因此,教师要想使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情更加了解,就要适当地切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甚至还可以介绍作者在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作为对比,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比如,在学习《登高》这首诗时,杜甫的生活朝代、一生经历以及当时作这首诗的情况,都对解读诗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杜甫出生于唐朝中后期,这首诗又作于安史之乱4年之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杜甫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者,深为百姓的不幸而忧虑,为国家的存亡而忧虑,加之杜甫当时又年老多病,多年的羁旅之苦使他在重阳节登高望远之时,思想之情更加浓厚,因此,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登高》。
二、让诗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3
【关键词】 古诗文诵读;创新意识;鉴赏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走进中国传统文学的殿堂,体验古诗文学习的魅力所在呢?经过几年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古诗词的诵读我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比如,南北朝时代,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故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诗歌题材自然也就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等等,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所以学生读诗之前,要先了解作者的性格以及写作风格,还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只有这样,学生在读诗之前,已经在大脑中形成对诗歌的整体理解。
二、“一诗四读”,高效读诗
诵读古诗,不能盲目地读,在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对经典古诗文依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反复的朗读、诵读。
第一,朗读。朗读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在朗读中营造学诗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美的意识。对朗读的要求首先是读音要准确、节奏明朗、停顿自然和谐,更重要的是投入情感,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这就必须对古诗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才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然后才能有声有色地读出来。比如在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必须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及济世旷达的胸襟,才能体会这首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的内涵,从而读出李白悲愤中的豪迈、失意中的希望。
第二,悟读。悟读是古诗教学的较高阶段。学习古诗,通晓大意是前提,沿此路径继续体会,解读其理,从而感悟古诗中的深层内容及情感。这些其实都是对古诗语言或内容的感悟。如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层茅”,有自然的环境恶劣想到诗人处境的艰难以及社会的动乱,从而理解诗人写诗的感情。这还要善于联想与想像,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勾画出一副秋之萧瑟图,让其中的画面动起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从而更自然地感悟到古诗的深层意蕴。
第三,品读。品读是古诗教学的高级阶段,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要想彻底地走进古诗、亲近古诗,就必须在悟读的基础上进行品读。解读古诗背后的内容和艺术,思考诗人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文学最终的目的都要落到人的世界上,所以古诗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样要落到人的心灵世界,教化人的思想。如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延伸至今天的意思是人应该有一种奉献意识,世界才足以发展,社会才足以和平。
第四,诵读。诵读是积累的最佳方法,也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悟读、品读的基础上再诵读这些东西,将受益匪浅。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自觉地诵读古诗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识记这些佳作再次感悟诗的情感,把握诗眼,从而感化人的心灵。
熟读成诵,古诗要内化在学生的血液里,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读诗,最后成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得古诗的学习充满了多姿多彩的趣味。
三、多彩活动,在实践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运用活动的形式进行古诗文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北师大版的教材把同类的诗词和文章综合在一起,比如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是关于秋天的古诗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古诗文是关于春天的。这种形式有利于组织探究性合作学习,有利于组织活动。
于是,在引导学生古诗文学习时,可采用活动的方法在课堂上解决背诵,有效地督促学生落实这一重点难点。如的《采桑子・重阳》,首先我请一个同学起开头的第一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然后请他随意点出下一位接龙的同学,下一位的同学就要背出“今有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第三位同学背“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如此类推,以句号停顿为分界,每个同学要背出以上几位同学的诗句和接下一句,这种灵活又带点活动性质的背书方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背古诗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篇4
关键词:传播特点 文化特征 艺术要点 历史际遇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它深刻地再现了汉末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文人的理想和追求,以及这些不能实现时的失落和绝望。在语言表达方面,《古诗十九首》没有采用古雅深奥的表达方式,而是大量运用质朴清新、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所以不论当时还是现在,读起来都很生动。加上它所传达的情感具有共通性,这些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古诗十九首》是一个诗学传播的成功典范。
一、《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文化特征
(一)跨时空
沈德潜《说诗语》说:“《古诗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一部作品能够成功传播,它的内容应该是跨越时空的界限而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共有,而《古诗十九首》所传达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死别离、爱情的离愁和哀怨、友情的浅淡伤感、权力地位的变幻莫测,以及面对这些时人们因无力感而产生的及时行乐、逃避社会现实等心态,这些都是不同时代上演的共同戏码。正是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人们共同亲历的情感和情绪,成为了《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基础之一。从陶渊明的“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秦观的“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等等,这些都是《古诗十九首》传播内容的延续。
(二)跨群体
陈祚明《采菽堂诗话》说:“《十九首》所以成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呼?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但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极致。”富贵者、贫贱者、得志者、不得志者……谁都逃脱不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唏嘘感叹,这也正是《古诗十九首》至今还能够感动读者的原因。
(三)跨文化
《古诗十九首》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大动荡时期文人的理想和追求、理想和追求幻灭时的痛苦和觉醒。社会的巨大变故导致的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身处其间的人们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感受,不同时代、各色人等却有着惊人的感同身受!不论是东汉末年的游子和荡子,还是时至今日的农民工、“海归”族,不论中国的东汉,还是伊拉克、阿富汗,《古诗十九首》所呈现的是跨文化的传播信息。
二、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艺术要点
(一)意象-集约
意象可以是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物象,但是这些物象融入了人的情感和情绪,也可以指借助这些自然的物象表达出来的人的主观情感。人的情感随着环境的转换也复杂多变,观照不同景物的时候也会很自然的使这些这些客观的景物带上人的情绪情感,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是指这种境况。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中的“秋草”让人想到秋天衰败的景象,联想到生命的易逝。其它如朝露、北风、南枝、松柏、涧石、白杨、松柏这些大自然的意象与广阔的大自然相比,显得渺小、孤单和凄清,就像人在宇宙中一样,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是在这首诗里的“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中的“双飞燕”则是感情甚笃的夫妻的意象。在《客从远方来》中有“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的诗句,“鸳鸯”“合欢”都是夫妻的意象。
总之,《古诗十九首》以最经济的写法写出了人生的情绪和感叹。意象是这些情绪和感叹得以传达的最主要手段。这些意象不仅让《古诗十九首》表现出简约、形象的特点,同时对后代文人尤其是唐诗宋词情感的表达有着非常好的学习作用。
(二)情结-共有
《古诗十九首》之所以传唱至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所要传达的情绪情感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我们可以看懂美国的商业大片,也能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我们能读懂《诗经》,也为海子感叹唏嘘……《古诗十九首》所反映的情感很丰富,但其中的离别思念之情、感物伤怀、追求功名而不得的失落和幻灭之感等等,这些情绪、情结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
(三)体式-兼通
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五言诗成为了古今通用的文学样式。集约形象的意象、清新自然的笔法、言近旨远的艺术效果,这些都是历代文人和研究者津津乐道的地方。这里仅以叠字的运用为例。
叠字,古时叫做“重言”或“复字”,它兼有双声和叠韵的修辞作用,所以,诗词曲赋、小说、散文、对联别喜欢大量运用这种语言形式。“青青河畔草”十句中连用了六个叠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使“河畔草”、“园中柳”、“楼上女”有了颜色、姿态的形象美感,而且极富音乐美感,使作品读起来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叠词的运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关关”、“坎坎”、“嘤嘤”等叠音拟声词,不论是传世的文学作品,还是普通人交流的方言土语,都有大量叠字的身影。比如东北话中就有着丰富的叠音词,“噌噌的:形容速度快。六十多岁的人了,走起路来还噌噌的”等等。
三、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历史际遇
(一)中古开幕
诗经、楚辞作为中国古代诗歌早期原点的两种不同形态,对作为中国诗歌经典的《古诗十九首》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自此以后,无原始典籍的意义,后来典籍永远无垂范作用。
中古时代,既不是原始典籍垂范,又不是唐宋后成为经典,可从古诗十九首找到内在机制、发展之路。《古诗十九首》具有开山的原创性,最具有中古时段的一种研究的典范作用。
诗经:孔子解释诗经:“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政治、伦理的高度对《诗经》进行了阐释,把《诗经》变成了教化的工具。
楚辞:与《诗经》不同,它突破了政治伦理的意识形态,表现除了极强的个体化。
汉乐府:采风自老百姓,既配乐,下情上达,经过了文人、艺人加工提炼由俗到雅,由雅到俗的过程。《诗经》被孔子政治化,楚辞是由贵族屈原把地域文化变为个体化创作进而辐射全国的文化样态。乐府是集中诗经精神在新的背景下的阐发,诗经中风、小雅的在中古时代两汉背景下又一次重复性的再创造,乐府与诗经风、小雅有相似性,仍无法掩盖乐府模仿诗经。
前古时期的诗歌不论诗经还是楚辞,都是不自觉的创作,但到了《古诗十九首》已经看到了创作意识的觉醒,在作品中看到了字词句的有意识的选择和锤炼。从此,诗歌不单表意言情,而且富有了文学美的表达形式。
(二)诗史传导
历代文史学家,都给予《古诗十九首》很高的评价,称它为“一字千金”、“五言之冠冕”,或更推之为“风余诗母”,视作《诗经》以后影响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重要的作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汉初的四言诗继承了《诗经》的形式,但内容决定形式。东汉末年的动荡不安让文人的思想更加活跃也更加混乱,旧有的形式没办法表现这些丰富的内容,文人就寻求新的民歌形式来代替它。所以东汉初年便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至于艺术技巧,汉末文人的五言诗是和学习乐府民歌分不开的。无论语言风格、比兴手法等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并日益成熟。同时,它是汉代诗歌由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的并出现繁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并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心理津渡
《古诗十九首》基本上是游子思妇之辞,即使是这样的诗句,在《古诗十九首》里表现的也是角度多样、字表平淡、感情炽热而真挚的。夫妻爱人之间的思念之情不在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汉末的文人有了从女性角度与女性沟通的意识。《涉江采芙蓉》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品。“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从远离家乡的男子的角度写了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生命很快就会走向衰老死亡,应立刻进取保得声名与荣禄。《生年不满百》首在奉劝我们不要太执着,一切都是不可期的未知数,“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情绪的丰富性、表述这些情绪的多角度与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在《古诗十九首》里非常地常见。心理开放、审美开放的特点也是它流传不衰的原因。
四、结论
《古诗十九首》能够成功传播,与它传播内容的跨时代、跨群体、跨文化有关。内容的可传播性同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艺术形式,集约的意象、共有的情结和兼通的体式这些成为《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不可或缺的艺术要点。时势造英雄,一部作品的成功传播业离不开时势因素。
篇5
一、关于景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
古人写诗往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关注景物描写,要求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绘出来,展现诗中画面;或者立足诗歌意象(景物)描写,调动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广泛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让静态诗意转化成动态图景,像放电影一样从脑海中闪过。
描绘画面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言再现诗歌意境;二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切忌直接引用。
比如,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
第(1)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特点的理解,诗的第五、六两句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露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不仅写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
第(2)题考查对佳句的赏析。解答这种题目应该从句式、修辞的角度加以评析。表述的格式一般是“……”运用了“……” 修辞手法,接着讲清它的表达效果。如:“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构成对偶,句式工整;以“明镜”喻“两水”,写出秋水的清澈、晶莹;以“彩虹”喻“双桥”,写出双桥之美。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双桥好似彩虹,这“彩虹”的影子落入了“明镜”之中;一个“落”字,将天上与水中联系起来。
二、关于思想感情
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有两点,一是知人论诗,即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这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用心聆听老师的介绍,同时自己也要主动查阅有关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二是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诗人或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欣喜,欢快,激动,悲愤,哀伤,忧国忧民,坚守节操,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政治失意、抑郁不得志,等等。
还以上面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为例,问: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题考查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其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是秋风萧瑟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此题参考答案:“诗人政治失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
三、关于艺术手法
明确诗词的艺术手法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这对我们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都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诗词鉴赏题涉及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动静互衬法。如:“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2)虚实结合技巧。如:谈谈“琴瑟友之”与“钟鼓乐之”的艺术效果。(3)情景交融运用。如:陶渊明的《饮酒》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点作简要的分析。(4)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空白技巧)。如:谈谈“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艺术效果。(5)用典。如:“亲射虎,看孙郎”的典故是怎么回事,作者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6)想象。如:谈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艺术效果。
艺术手法当然不止这些,还有象征、衬托、对比等,它们也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有交叉、有融合的,在复习备考时,我们有必要对各种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做到这一点,我们面对各种题型的诗词赏析都可以应付自如了。
另外,解答时使用一些术语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分析诗句作用:深化意境、升华主旨、意境幽远、耐人寻味等;分析诗歌语言特色:清新隽永、委婉含蓄、朴实无华、华美绮丽、明白晓畅、简练生动、雄浑豪放等。
如道潜的《秋江》: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问题: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这首诗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当然,鉴赏古诗词的方法、角度多种多样,但都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下面就用赵健峰诗作《用心感悟》的最后几句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用心感悟每一个难忘的瞬间,
让美丽的眼睛伴着发现;
篇6
我是武汉市实验幼儿园的何磊,
我很爱幼儿园的孩子们。但是当自己做了母亲之后,我觉得我对他们的爱还远远不够。
卢梭说过“在幼儿教育的源头。丢下一朵鲜花,它会香飘万里”。在工作中,我总在不断地反思自己:我丢下了鲜花吗?
“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教育的真义就是价值的引导和自主构建的统一。思想的创生是一种精神的历险,需要胆识、勇气和宽容。从教25年来。我一直努力地践行“童本”的教育理念,并将这一理念逐步落实在自我的教育行为之中。
解读童心――以儿童为本。培养个性儿童。教育最核心的职能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儿童的世界不只为成人期做准备,应根据儿童生命、精神的本性充分体现其独立价值的存在,促进儿童和谐、自主、富有个性地发展,
感受童真――以儿童为本,共构精神家园。发展意味着个体自主建构内部质的变化,意味着能切实感受到自我心灵力量的增长。尊重儿童天真、淳朴、活泼的生命自然状态:理解儿童共生共荣、共同成长的需求;共构童趣、自由、和谐的精神家园。
以儿童的发展为本――“解读童心,感受童真”,,重视生活,关注生活中的孩子:了解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与获得:感悟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
本期关键词:相似联想视觉艺术构图 线条 审美经验和体验
活动目标
1 喜欢参加水粉画美术活动,感受用水粉作画带来的乐趣。
2 能迁移生活经验,运用相似联想描画秋天。 3 能用黑色的线条进行创作,大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活动准备
1 教具和学具的准备:白色土布5米,海绵垫子两块(拼在一起和白色土布大小相似,课前大面积泼上橙色、蓝色、黄色、红色、绿色等,海绵泼色之后将白色土布覆盖在上面),鞋套每人一双(课前穿上),一次性桌布、排笔各若干。水粉颜料,丙烯颜料,香水。 2 乐曲三首:《世纪秋雨》《郊游》《森林狂想曲》。 3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感受过秋天的季节特征,学过有关秋天的儿歌或诗句、歌曲等:有画水粉画的前期经验。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欣赏、感受
(一)欣赏乐曲,描述感受
1 幼儿欣赏歌曲《世纪秋雨》,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关于秋天的音乐请大家一起欣赏,你们仔细听听音乐里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你们听到了什么?仿佛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 请幼儿闭上眼睛完整地倾听一遍音乐。(在幼儿欣赏音乐时教师喷一点桂花香水)
3 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感受。
师:音乐中你们听到了什么?(流水声、小鸟叫声等)
师:秋天,小河里有什么动物在玩呢?(小鱼、乌龟、螃蟹,教师讲解一下螃蟹的样子)
师:秋天里还有什么动物飞到南方去过冬?
教师小结:秋天来了。小河的水潺潺地流动着,小鱼、小乌龟在水里快活地游戏着,就连四处横行的螃蟹也从河里跑出来找小鱼、小乌龟玩,天空中有一群排着“人”字形的大雁往南飞,飞到暖和的南方去过冬。
师:你们还闻到了什么?(桂花香)
师:秋天还有哪些花开呢?
师:秋天也是水果丰收的季节,有哪些水果是我们秋天才能吃到的呢?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呢? (二)说说秋天的诗、秋天的歌、秋天的舞
师:有谁能说说关于秋天水果的儿歌或者诗歌。如儿歌《秋的画报》: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枣,金灿灿的苹果,亮晶晶的葡萄,风娃娃钻进树林,在翻着秋的画报。诗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何老师前段时间吃了一种食物(做动作)。对了,就是螃蟹。秋天有一句话――橘黄蟹肥。
教师小结:原来秋天是这么美好!有香气扑鼻的桂花,各种颜色的,还有各种颜色的水果和好吃的螃蟹。说到这我还想问问小朋友,你知道有哪些描写秋天的歌曲啊?你们可以唱一唱、跳一跳吗?(幼儿边唱边跳《秋天多么美》)
师:啊,跳得好极了!我也想跳了,我想邀请你们和我一块在这块布上跳。你们愿意吗?
二、基本部分:舞蹈后联想作画
(一)彩色足迹
1 播放音乐《郊游》,师生一起在棉布上随音乐“舞蹈”,棉布上留下了彩色足迹。
2 舞蹈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幼儿。观察踩踏出来的色块。
师:你们看。白布现在有什么变化没有?
师:有哪些颜色呢?(红色、绿色、蓝色、橙色、黄色――五颜六色)
(二)丰富感受,展开相似联想
1 展开相似联想。
教师根据画面提问,引导幼儿展开相似联想。
哪一块是橙色?――秋天里什么东西是橙色的呢?
哪一块是蓝色?――秋天里什么东西是蓝色的呢?
哪一块是黄色?――秋天里什么东西是黄色的呢?
哪一块是红色?――秋天里什么东西是红色的呢?
2 教师提出作画的要求。
幼儿根据棉布上的足迹进一步展开相似联想。
师:啊,我终于明白了,秋天有这么多漂亮的颜色。我们把刚才说的都画下来好吗?
师:今天我们画画用丙烯颜料还有小排笔,你们是第一次用,老师有个要求你们可要听好了。用小排笔沾上颜料之后,要在杯子的旁边舔一舔、刮一刮,然后再开始画。 3 幼儿自由作画。 活动要求:幼儿先想一想棉布上的舞蹈足迹像什么,然后用黑色的丙烯颜料,在印有足迹的棉布上进行相似联想勾画或添画秋天的景象。
教师指导:鼓励幼儿根据足迹的形状,大胆地进行相似联想并用黑色线条勾画,再说出自己所画的秋天。
三、结束部分:相互评价,体验成功
教师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欣赏并评价。
1 幼儿相互评价作品,说说自己最喜欢作品的哪个部分?为什么?
2 教师评价总结。如“我今天非常高兴,我喜欢黄颜色的这一块,因为小朋友把它想象成××,线条很流畅,构图也很美。我还喜欢蓝色的这一块……”
3 师: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活动反思
教育不仅要把真善美的东西传递给孩子,还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让儿童快乐地玩,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教育应还原它的原点――点化和润泽生命”。本次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基于以下的思考:
1 以相似联想为依托,打开幼儿想象之门。相似联想是开启幼儿创造性想象的一把金钥匙。幼儿每天说的儿歌以及古诗,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等,经常用到相似联想。相似联想是在不同的形象和事物之间,找出相同的部分,利用事物之间的本质和共同性来孕育一个新的创意。本次活动,我以颜色作为一个思维的维度,扩散幼儿的想象和操作。当幼儿踩出黄色时,就会追问:秋天有什么是黄色的?看到黄色,你会想到什么?由此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相似联想,去建构新知识,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2 范画和范画的意义。幼儿的美术表现力、创造力以及审美体验,来源于幼儿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艺术来源于生活,最后又还原于生活。前期幼儿已积累了相当多的关于秋天的审美体验,如何让孩子将这“秋天的审美体验”表现出来,是此次教学活动的关键。是需要范画还是不需要范画?还是只需要范画的某几个元素?我在课前做过多次实践,最后决定此次教学活动不选用任何范画,只需要立足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日常审美经验和欣赏活动以及幼儿的创造力有机地结合。以达到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只要得法的效果。
篇7
关键词:诗歌;情感;意象分析
一、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诗歌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三种功能。其中,审美功能是诗歌的重要功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古典诗歌学习中体会古人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论文结合中国古典诗歌具体鉴赏,提出意象解读的基本方法。从寻找意象性语言,了解意象的构成材料,串联意象,领悟诗歌意蕴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寻找诗歌意象。从意象具体形象的感知和对诗人情感感知两个方面寻求感知意象的途径。在寻找到意象、感知意象的基础上分析解读意象,寻找意象包含的丰富艺术含义,以达到走进诗人的内心,更好了解诗人情感的目的。
(二)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意象”这一概念最早可见于《周易》之中。伴随着诗歌在中国的发展,诗人、评论家对于诗歌意象的解读也在不断的深入和发展之中,成果丰富。比较有名的是曹魏时代的王弼探讨“意”“象”“言”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以考题为例分析诗歌鉴赏题的意象
(一)【2012年凉山高考】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①空,弟兄羁旅②各西东。
田园寥落③干戈④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⑤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②羁旅:犹漂泊。③寥落:冷落。④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⑤九秋:秋天。
(1)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诗句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
这考题涉及分析诗词的意象白居易诗中“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二)归纳古典诗歌鉴赏意象解读的基本方法
1.寻找意向性语言
鉴赏诗歌、解读意象的第一步是要找到诗歌中的意象,诗人脑海中飘摇不定的情思找到了寄托的物象,从而形成脑海中的意象。而意象的物质外壳则是语言,语言使其固定下来,是意象的载体。因此,在寻找意象实质上是寻找意象性语言。
通过意象性语言,在头脑中将意象还原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走进诗人构建的艺术世界,完成与诗人心与心的对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我们看到的兰花是表象,而“兰花深山中,憩憩吐幽兰。”的“兰花”是意象,这里的兰花,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兰花,而且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
2.了解意象的构成材料
(1)物象
物象,是指诗歌中的名词性物象,是可感、具体的。物象承担意象表意功能在诗歌中是常见的。
(2)事象
事象,是指在诗中交待事由,并且这些事语中夹杂着诗人的情感。在抒情诗中,有时交待事情是为了抒感,若只是抽象地交待事情,那么这不能算是事象,只能算是事语。事象,是把记事和抒情连接在一起,事中有情,情中有事。
(3)情象
诗人的“情”应该怎么抒发呢?除了上文提出的用物象来表达情感,那么直抒胸臆的诗作又是如何表达的?人的情感必然要流露在外,可以通过姿态、动作、神态等表达。这些情态为情象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4)理象
诗人的思想中有时不仅仅有情感活动,也有理性思想活动。思想活动如果脱离的情感而自行表达时,就有了理念。以苏拭《题西林壁》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是情与理的相融,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意理,这是理象的一种类型。
3.串联意象,领悟诗歌意蕴
诗歌中意象一般以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单个意象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而整体意象则是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诗歌的意象美常常体现在诗歌的组合上,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把握诗歌整体意象,避免孤立地解读单个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将意象串联起来,进行整体解读,这样才能感受诗歌的整体审美效应。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美篇章,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歌博大精深,单靠以上方法不一定能真正掌握其精髓,笔者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点滴感悟对学生分析诗歌意象题能有所帮助。
篇8
《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收录了艾青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的作品,那么你知道《艾青诗选》的读后感要怎么写吗?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范文初中2021年7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1早就听说艾青是著名的诗人,阅读这本《艾青诗选》时在猜想,他的诗是非常豪迈?还是像徐志摩的一样委婉?都无从得知。这次就以一种未知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心中不禁激起朵朵涟漪。
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艾青的是既有古风又有现韵。把中华上下几千年的语言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化成一种蓝色的忧郁,虽说我可能喜欢乐观话得豁达的诗,可艾青的一生经过很多波折,可艾青的诗更多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与报效之心。从中提炼出诗人忧国忧民大情怀。
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是在记忆里永存。
读完《艾青诗选》这一本书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我爱这土地》。艾青写这首诗时正难国内当头,这首诗写出了艾青的忧郁。他的忧郁源自于农民的苦难,这里有浓烈的爱国之情。
作者用一只鸟的形象开头,在个体上面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是为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的为祖国大地而歌唱。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时展的要求。我们也要像艾青那样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而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唯有努力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的力量,要保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一生关心劳动者生活的艾青是重要的事,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惨生活照,更多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我现在生活的思考,会深思,就算少了盼望,我也会努力盼望我以后的理想生活。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努力,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2艾青的诗是古诗的和这首诗的外套的完美结合。它通常能够是我的开放,小幽默地描绘它。在他的诗中,现在有一个安静流动的蓝色忧郁。我爱艾青的诗,因为诗这种蓝色的忧郁。是第一个担心和担心的世界,经过音乐和音乐的世界的忏悔精神,锻炼出了诗人对我的大感受;所以痛苦不是因为自己的私人,所以悲伤不是因为自己的利益。
如果我是一只鸟,我应该用一根嘶嘶的喉咙唱歌,这根喉咙被风暴打了;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常含有泪水,因为我深爱这片土地。诗人的感情从自己的悲伤出来,会去哪里?中国的文化土产生了对祖国,人民和光的这样一个答案。
人们的土地被栖息,作为诗人的心的形象自发地出现。曲元的香草美,杜甫的国家在山川和河流,城市春天深植被。感觉当花飞溅,恨其他鸟惊。。不是因为时事的艰辛和选择精神逃避,不是因为食物和水果,担心整天吃没有鱼。也许无处不在,永远不会是一生,但我仍然会站在那里,微笑,看着大海(艾青礁)。诗人走出了未来的内心经验,与古国的未来,未来和忧虑。你不能想象诗人的肩负荷的力量,他想要把更多的责任给世界作为他的职责。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和思想基础的来源。
我爱艾青的诗,因其诗歌充满语言紧张。艾青的诗经常是上半年或直接的,或者激情澎湃,但往往是诗的最后使用表达方式达到诗的,然后在的窗帘调用。这经常产生一种已经做出的话,没有感觉,所以留下的声音,三天无休止。好的!
我爱艾青的诗,从艾青的广义;我爱艾青的诗,因其天然天成,有最大的方式,是深入的文化积累,彻底消化产品;我爱艾青的诗,因为我和诗人一样,爱这片土地和太阳。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3艾青作为中国现代代表诗人之一,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贡献。他曾任第三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艾青的诗歌创作具有必须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幼年时被父母视为克星的他被寄养至“大堰河”保姆家中。由于在父母那里感受不到作为儿子的疼爱,反而得到大堰河浓浓的爱意和关心,从小感染农民的纯朴和忧郁,在他以后的创作生涯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他将自我作为儿子的深情寄托到大叶荷身上。于是在他创作的初期,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表达了对大叶荷的深深的怀念以及对她不幸身世的描述。
艾青创作还受西方哲学和文学影响。在诗歌中,他将现实主义主义手法和象征手法结合起来,吸收世界诗艺的营养,大大提高了其丰富性。同时他又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感情炽热,结合了革命浪漫主义诗风和现实主义本色,极富革命战斗精神。
艾青在其创作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独特的审美意象,忧郁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杯具性境遇。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善于捕捉意象、色彩渲染增加形象鲜明性,具有散文美,融汇光彩和音乐的律动。递进排比句式,首尾呼应的手法。“太阳”和“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两大中心意象,是其创作的核心和支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艾青把自我对于祖国和广大农民的深切关心赋予在诸多作品中,他与劳苦大众一齐同呼吸共命运,可谓忧国忧民。他的忧郁就是农民的忧郁,他的愤懑就是农民的愤懑。而他对“太阳”的不懈追求和向往,也表现了他对这一个时代的忧虑,他期望光明、春天的到来,能够带领深陷黑暗中的人民走向黎明。两个意象互相映衬,完美融合,到达现实与梦想的交汇,民族与世界提高思潮的统一。
艾青融合个人悲欢于时代悲欢中,反映自我名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这是艾青创作的思想主旨。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4最近我阅读了艾青的《向太阳》,作者写下这首诗距此刻也有半个世纪了。作为《向太阳》当年的一个虔诚而年少的读者,我仍能感觉到应对太阳来临时诗人内心的澎湃,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当年创作这首长诗时的崇高而激越的情感。这或许就是艾略特所说的"历史意识又包含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并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
几十年来,在我国的诗坛上,有许多轰动一时的诗,往往不到几年就失去了它的"现存性",这种短命的诗,多半是属于缺乏艺术真诚和功利性强的制作。最近十多年也出现了不少这类短期效应的诗作。《向太阳》所以能成为一首经得住历史严格删汰的诗,正是由于它能使当今的读者领悟到历史的现存性和深刻的人生启示。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由昨日写到崭新的一天,太阳就象征着一种新的开始,一种解脱,一种释放,一种期望。回想那段艰难的抗战时期,国家,城市,村庄,小至以个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和黑暗之中。那个时期的人们向往太阳,向往太阳所象征的自由与解脱。最终有一天,初升的那轮太阳,发出了耀眼,却又温暖的光,人们最终获得了自由,他们也虔诚的祈祷,这抹阳光能永不泯灭,给他们的后代,给炎黄子孙留下用他们殷红的鲜血与蜡黄的皮肤混合成的,橘黄色的,太阳光。所以,作者说,太阳,是美丽的,也是永恒的。
在太阳下,诗人已完全超越了自身的一切痛苦的回忆,为我们展示出一片太阳光照之下的以往蠕动着痛苦灵魂的大自然的完美景象,歌颂了受伤战士的高大的形象,诗人说,他“比拿破仑的铜像更漂亮”,因为这是阳光下最真实的姿态。广场上,人们高喊,“看我们我们笑的向太阳”。少女们背着募捐袋,唱着清新的歌,太阳照着她们的,骄傲的突起的胸脯,和袒露着的两臂,他们,她们,在阳光下,沐浴着午后的阳光,享受着阳光,珍惜着阳光。
这些发自胸腔的语言与歌声,没有任何渲染和夸张,痛苦已成为过去,平平实实的自白,更能使读者能从诗的冷凝的情境中感触到历史的沉重和浓浓的抒情气韵。
生命内部残留的酸痛,只说明必须挣扎好久才能站立起来。这些谁都能真切理解的生理和心理的感觉都切切实实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和思考,因而使平实的诗句有了很大的张力和重力。事实上,这种交织着昨夜的伤痛和迎接黎明的生命苏醒时带泪的欢欣,绝不能认为只属于以往是囚徒的诗人自我对人生的回顾。应当看作是一个为了拯救民族的危难和命运与千千万万祖国的儿女们奔走抗争的赤子的心声。
那个时期的人们,格外珍惜阳光,不是因为那时候的天气不好,而是这阳光,是他们所奋斗而来的,而此刻的我们,在阳光的呵护下,是否也做到了珍惜阳光呢
我想这也就是爱国的意义,珍惜前人所留下的,发扬此刻所拥有的,就是为了,让这抹阳光,照耀的更加绚丽,灿烂,耀眼。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5艾青,浙江金华人,曾在乡下的保姆家中寄养因此对土地和民众产生了依恋的感情。他的求学之路比较坎坷因与父亲的意愿相违背而被中断学费。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大多流露出一种沮丧愤懑的情绪,在他一段习画的经历中他所形成的色彩感和立体感的思维方式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这本诗选在内容中介绍并阐述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1937---1941年是艾青创作的期,也是他最高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而早期和后期作品则是铺垫,过渡和结束。诗选基于客观评价期作品选用较多,早期和后期更像是扮演着一种陪衬的角色。虽然这种取舍让本书看起来有点失衡但作者的艺术成就也会更加突出。诗选也着重挑选作者抗战时期的短诗,短诗的地位在作者的一生当中不容忽视。
在导读中了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艾青的诗歌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停滞期,沉闷期虽然这期间也创作了不少作品但大多价值不高。进入新时期之后艾青重新复出创作出了很多影响很大的诗篇。而与他期创作的作品相比进入晚年期的这些诗篇感情比较沉郁,内敛,深沉手法更为朴素自然,缺点就是艺术感染力没有以前那样强烈了。
读完这本诗选我发现艾青的诗擅长用色彩感强烈,立体感鲜明的画家眼睛和艺术手法,与大地,太阳北方广袤的泥土,民众痛苦的脸色等意象结合。艾青与大多数早期现代派诗人不同也有益于某些乡土派诗人。艾青创作的题材,紧贴民族和民众情感,具有史诗眼光和视野,他也善于捕捉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情绪,借以概括中国某一特殊时期的整体感受和思想感情,传达出中华民族最强烈的内心情绪。
艾青是一个一直在文学道路上奋斗的人有过沉淀但他又重新绽放光彩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学习他的这股冲劲。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6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词,总觉得原本沧桑的文字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词,总觉得原本沧桑的文字依旧富有活力,时光飞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孕育滋养了几代人,经久不衰。
我出生在北方,艾青生于浙江金华,属于南方,但他却对异乡疆域的北方充满热爱。读着他的《北方》,仿佛已置身于苍茫的北国土地上,厚厚的黄土地给我带来沉重感,我只身站在无垠的荒漠上,望着从更远的北方吹来的无情的风,正肆虐地带来贫穷与饥饿,当时的风很寒冷,但不是刺骨,却给人带来透彻心扉的冰凉。远处的村庄、山坡、河岸、颓垣与荒冢都在,感叹这个时代的悲哀与不易。我最终看到了,北方人民脸上是些什么,是无奈,是痛苦……那种从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光明社会的企盼。
我顺着作者的笔处,见到了北方人民的不幸与灾难、无奈与痛苦,见到了不愿看到战争与磨难、渴望和平的广大劳动人民,也体现出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尽管这片土地上充满贫瘠与痛苦,但它是经过了尽管这片土地上充满贫瘠与痛苦,但它是经过了五千年的洗礼,这上头有我们祖先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哺育中华儿女的黄河,古老的国土,古老的河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是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的、与最古老的种族。文字很简短,却深深震憾着我,因为它承载的是那个时代中国广大群众的精神与信念,寄托着北国明天的和平曙光。
作者以笔为枪,以纸为战场,猛烈抨击侵犯我中华土地者,以博爱之心真实反应出农民的不易与艰苦,正是他的爱国爱民之心,他的诗词才值得被千秋万代所传唱,颂扬!
我要思考那个时代以及我此刻的生话,就算缺少或没有艾青的'博爱与企盼,北方人也会继承先祖信仰,勇敢地生活下去,我也要学会勇敢、坚强,努力奋斗,到达梦想的生活!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7午后,一缕风吹来,带来了远方田野的味道,带来了梦中阳光的明媚,坐下来,静品一首艾青先生的《光的赞歌》,感人至深……
“暴风雨中的雷声特别响,乌云深处的闪电特别亮,只有通过漫长的黑夜,才能喷涌出火红的太阳”。是啊,那个时代,中国农村亘古的阴郁与农民无休止的劳顿,让他怎能不对未来美好生活有着执着的信念,又怎能不对那照耀四方的光明有着深深的眷恋。因为有了光明,艾青看到了“杨花飞絮的春天”,看到了“百花争妍”的夏天,看到了“金果满园”秋天,看到了“大雪纷飞的冬天……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光明的存在是伟大的,是威严的,它坦荡的照射人间的一切,任何贪婪无厌的人在光明的照射下便会原形毕露。光明也是无私的,世间万物在它的滋润下,蓬勃生长,它带领着我们从愚昧走向智慧,从落后走向崛起,从迷茫走向希望。不只是这样,中国人民在它的照耀下,将从小康社会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篇9
“和谐”是指相互间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包括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内心的和谐。我国早在秦朝时就很重视社会的和谐发展。1975年在湖北云梦11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竹简上刻着《田律》,上面有这样的规定: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炭;不准捕捉幼鸟或掏鸟蛋;不准捕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这些禁令,到7月才能解除。如今,“和谐”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并正在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理念。
美文扫描一
寂寞红柳
山 谷
车一过托克逊,就进入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除脚下一条黑色的柏油路,两旁和天尽头都是浩瀚无际的黄沙,近处是黄褐色的块状戈壁,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弥漫着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一片死寂。汽车朝瀚海深处驶去,临近塔里木河流域,蓦地钻出一株两株、一丛两丛胡杨林,枯槁的树干和顶端的新绿,在荒漠中挺出一片片绿阴,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瞪大双眼仔细观察,还见匍匐在沙丘的地表上有一层翠色,车渐渐驶近,方辨识出那是一丛丛蓬勃的细柳一般的植物,中间蓬松起嫩紫的新红,像姑娘脸上刚刚洇开来的胭脂痕。
同行的新疆朋友告诉我们,这是红柳。
端详这在大漠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久难以释怀。这样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兀地让人想起刑场上的视死如归,想起身处绝境之中的从容镇定,想起蛮荒之远的处变不惊,也让人联想起壮汉胸前素手的抚摸,想起干涸心田清泉的滋润……
我不知道有无关于红柳的民间传说,如果依我猜想,她该是侠骨柔肠的女子宁死不屈的灵魂的再现。她要在这天地之间,留下她的凄情哀婉,她的绝唱,在甩下一串潇洒和浪漫后,昂起头嫣然一笑,毅然决然地走向天涯,走向大漠深处。她依旧年年岁岁开花,在蓝天旷野中,在无人注目欣赏的孤城绝域,以自己的一腔浓情照耀天地,将微笑将柔情留存在天地方圆之中。
我看见了红柳的妩媚,那一抹于深绿丛中散发出来的美丽,粉紫的细细的叶子,衬出柳枝的翠绿和旷野的落寞,那一份顽强、专注,让每一个多看她两眼的人生出无限的爱怜和敬意。她把她的惊人的美丽和执著、倔犟,留在这天地之间,宁愿与大漠瀚海相伴,也不在烦嚣的江南内地水草丰茂之处流连,那儿有着太多的是非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拉拉扯扯,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和朋比为奸,只是为了占有一丁点的蝇头微利,一丁点的风光名头,从而搅得内心不得安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心灵的安静使人更为高贵和脱俗的了。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
这荒漠瀚海,可是红柳们的天地啊,她的微笑,她的爽朗,她的高傲,是天地之间的另一种颜色和性格。
(选自《新华日报》)
探究练习
1.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她的微笑”与第____自然段照应,“微笑”一词实际上表现了红柳怎样的品格?
2.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她的高傲”与第自然段照应,这里的“高傲”实际上表现了红柳怎样的品格?
3.下列句子与文旨不符合的一项是()
A.文章以物喻人,从多方面揭示红柳的特质,实际上是赞颂具有红柳精神的人,体现出作者内心与大自然的和谐。
B.“像姑娘脸上刚刚洇开来的胭脂痕”这一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红柳绚丽妩媚之柔美。
C.红柳不生长在“江南内地水草丰茂”之处,是因为她不适应那里的地域特点。
D.第五自然段称红柳“心灵安静”不是指清静无为,而是指远离“勾心斗角”“拉拉扯扯”的高贵与脱俗。
4.从文中找出一处表现红柳不畏艰苦豪爽之美的比喻句。
5.文章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试找出文中一处直抒胸臆的句子。
美文扫描二
蜡 梅
余秋雨
依我看来,这枝蜡梅确也当得起病人们的执迷。各种杂树乱枝在它身边让开了,它大模大样地站在一片空地间,让人们可以看清它的全部姿态。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这枝干,好像早就枯死,只在这里伸展着一个悲怆的历史造型。实在难以想象,就在这样的枝干顶端,猛地一下涌出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花瓣黄得不夹一丝混浊,轻得没有质地,只剩片片色彩,娇怯而透明。整个院子不再有其他色彩,好像叶落枝黄地闹了一个秋天,天寒地冻地闹了一个冬天,全是在为这枝蜡梅铺垫。梅瓣在寒风中微微颤动,这种颤动能把整个铅蓝色的天空摇撼,病人们不再厌恶冬天,在蜡梅跟前,大家全部懂了,天底下的至色至香,只能与清寒相伴随。这里的美学概念只剩下一个词:冷艳。
它每天都要增加几朵,于是,计算花朵和花蕾,成了几个病房的大事。争论是经常发生的,争执不下了就一起到花之前仔细数点。这种情况发生在夜里,病人们甚至会披衣起床,在寒夜月色下把头埋在花之间。月光下的蜡梅尤显圣洁,四周暗暗的,唯有晶莹的花瓣与明月遥遥相对。清香和夜气一拌和,沁人心脾。
(选自《余秋雨文集》,有删节)
探究练习
1.简述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表现力。
①天寒地冻地闹了一个冬天。
②……猛地一下涌出那么多鲜活的生命。
2.这篇文章借物抒情,托物寓理,从多方面展示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仿照示例,请从其他角度概括本文寓意。
示例:“苦乐观”:天寒地冻,“四周暗暗”,蜡梅“好像早就枯死”,但却坚持“在寒风中微微颤动”,以能报春和给人“至色至香”为乐。
3.余秋雨的文章写的是“病中看梅”。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蜡梅使病人们悟到什么,从而实现了心灵的坦然与和谐?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试作简述。
4.古诗中写到蜡梅的色与香的也有不少,试举出一首。
5.“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谁写的诗句?这两句诗与这篇文章写到的蜡梅的哪些品格相通?
美文扫描三
倾 听
程自然
有一种表达,无须笑语盈盈,却让我们感到心旷神怡;有一种宽慰,无须金玉良言,却让我们喜逢柳暗花明;
。
它没有红杏枝头春意盎然的“闹”意,也没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标新立异,更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超凡脱俗,却有着让你功成名就时的微笑,黯然神伤时的缄默。
它,就是倾听。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似乎无所不知,到哪儿都能侃侃而谈,但却没有谁愿意和他交流。当你和他走近,你会发现:他只会说话,却丝毫不懂倾听,和他说话,不能平等,没有尊重。
不是吗?仔细想想,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太注重自己怎么说,却忽略了对交流者的倾听:别人津津乐道时,我们无动于衷;别人哭诉衷肠时,我们冷眼旁观;别人伤心落泪时,我们故言他物;别人无助伤感时,我们随意敷衍。这就是我们的交流,在亲人朋友最需要倾听的时候,我们没有留下足够的心理空间,只给了他们匆匆的背影,所以他们回报我们的,也只有渐疏渐远的身影和温情不再的冷漠。
其实,帮助别人无须什么“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也许只须“此时无声胜有声”:别人高兴时,报以会心的微笑;别人悲伤时,和他一起忧愁;;别人沉默时,和他一起缄默走过……此时,你给予亲朋好友的往往不只是陪伴,更是真诚的尊重和理解,这些才是最安全的温馨的避风港湾。
很多时候,稍纵即逝的机遇,心结难解的朋友,心有隔膜的亲人,各奔东西的恋人,那纠葛的起因,往往就因为你不会倾听,就因为你“左耳进右耳出”的敷衍和心不在焉的话语。
倾听与倾诉,不是相互独立、毫不相干的两极,而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只有它们的完美结合,才能扶摇直上九万里。通过倾听,我们会摆脱“不知有汉,”的闭塞,不再囿于一己之私的狭隘贝壳,潜入浩瀚的深海。通过倾听,我们不断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通过倾听,我们还能感受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快速发展的时代和远方异族的灵慧;我们也慢慢懂得人人都有不幸,苦难也并非只会降临和栖息在你的屋檐。
亲爱的朋友,意识到了倾听的巨大魔力,那么,现在就开始行动吧:用真诚的心去倾听你的朋友、你的亲人乃至整个世界的声音。如果你做到了,你将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睿智和富有内涵,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更加幸福快乐。
(选自《演讲与口才》)
探究练习
1.文章中有一句话概括了作者的主要观点,请找出这句话。
2.在第八段的横线上填上四个字的一句话,使句子完整,所填的这句话出自________写的《__________》。
3.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倾听与倾诉,不是相互独立毫不相干的两极,而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只有它们的完美结合,才能扶摇直上九万里。
- 上一篇:小泽征尔的故事
- 下一篇: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