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大学二本范文
时间:2023-04-11 03:4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科大学二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二、吉林大学坐落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吉林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等全部13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1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9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3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1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覆盖17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辅导机构名称:南京市聚智堂教育
免费费咨询电话:
江宁区 南京江宁校区 400-0066-911 转分机 99669 秦淮区 南京大光路校区 400-0066-911 转分机 99670 建邺区 南京河西校区 400-0066-911 转分机 99671 白下区 南京水西门校区 400-0066-911 转分机 99672 白下区 南京新街口校区 400-0066-911 转分机 99681 鼓楼区 南京中山北路校区 400-0066-911 转分机 99683
(温馨提示:家长您好,先拨前10位数字,听到提示音后再拨后 面5位分机号,专业老师将为解答相关课程设置、校区地址、师资、收费标准请情况,仅供咨询相关课程)
苏州市聚智堂名师课程辅导:
小学一二三四五六年级 数学 语文 英语 小升初;
初中一二三年级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中考;
高中一二三年级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政治 历史 地理 生物 高考
篇3
论文摘要: 本文从教育学视角讨论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理据。理工科大学创办与发展文科是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过程的需要,而非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命的需要。
理工科院校文科的发展,不仅是创办文科专业与设置文科课程的问题,而且是对理工科学生实施人文教育过程的问题。理工科高等学校要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思考文科发展的问题,将自然科学的问题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将理工科的自然科学知识与技能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幸福观等相结合,将理工科的科学问题纳入哲学社会科学的视域加以审视与研究。因此,本文将讨论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教育学视角。
一、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当代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生态、人口、经济规划、城镇建设等,内在地要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二者通力合作,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即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理工科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顺应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大趋势,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学习与掌握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但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目标。我们不仅要传授理工科自然科学与工科知识技能,我们还要从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社会责任、文化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培养教育学生,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科学技术问题只能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但解决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杨义(2002)认为,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一种“文化工程”,而文化工程是一种人心工程。这个工程具有以下四个要点:(1)它涉及一个民族的总体科学、道德和精神文化素质;(2)它涉及一个民族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共识;(3)它涉及一个民族对全局问题、突发事件和日常现象的理性思维能力;(4)它涉及一个民族的社会管理和社会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技术赋予社会以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和物质形式,而人文社会科学赋予社会以前进方向和精神内容。只有把物质形式和精神内容结合起来的社会,才是一个完整的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创造物质文明的才能,而且也是精神文明的承载者与践行者。因此,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社会发展对理工科大学提出的要求。
二、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需要
对于理工科高校来说,落实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的目标,在于研究与制定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课程的培养计划。70年代以来,我国大多数重点理工科院校相继创办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这些工科强势学校,逐渐转变为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然而,“综合性大学”浪潮过后,理工科高等教育研究面临着如下问题:理工科应该创办什么样的文科专业?如何创办与发展文科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定位文科课程?确定什么样的文科发展路径?采取什么样的必要的管理与发展措施?
“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教材的心理组织与逻辑组织)之关系的问题,在课程形态上则表现为经验课程和科学课程的关系。课程理论和实践的任何实质性进展都意味着在这个基本问题的探究方面做出突破。”(钟启泉&张华2001:144)我们认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还应该包括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问题。不管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社会化,还是使人类社会更加人化,教育的目的性是存在的,而这种目的性就是教育活动的方向和推动力,就是选择教育内容的方向和标准。教育的方向性,或受教育者个体经验的方向性,并不是任意选择的结果。
杜威在研究经验课程时历来重视教育的目的性,重视学生经验的教育价值。他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强调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然而,他认为,经验和教育二者并非等同,并非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地起着教育的作用。他运用“经验的连续性”原则区分了“有教育价值的经验”和“没有教育价值的经验”。经验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取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每种经验就是一种推动力。经验的价值只能由它所推动的方向来评断。”因此,教育者的责任就在于判明一种经验的走向。(杜威,1991:259-263)
理工科大学教育者代表社会完成高等教育阶段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因此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就应该首先具备能力,判明理工科大学生经验的走向。理工科大学教育者与教师是社会化的典型产物,因此他们具备社会发展先进思想的素质与品质,能够代表社会与按照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完成教育受教育者的任务。这充分说明,个人发展与教育、学生与教师、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相关性。
课程作为教育内容的目标化过程,必然要受社会需要的制约。因此,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应该包括个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个人应该如何发展,其发展如何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是如何影响个人发展的,这些问题都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王佩华(1998)认为,文理分家,理工脱离,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学习苏联模式的结果。这种模式使得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氛围相对淡薄,文科发展阻力大。然而,文理分家,并不是理工科院校创办文科专业的真正理由,文理融合比较典型的麻省理工学院也并非理工科院校学习的典范。这是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文理分家加强了文科院校的文科专业,如果具有文科传统与优势的文科高等院校不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学,岂有理工科发展文科专业的道理?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有其历史与传统,解放前的清华大学也有其历史与传统。理工科高等学校要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理工与文科并举的麻省理工学院对于发展文科有什么优势?对于发展理工科有什么优势?假如清华大学具有以往强势的文科,其文科会发展到什么水平?其理工科又会受到什么影响。
因此,理工科大学创办文科专业向综合大学发展的真正理由,并不是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而是通过创办文科专业,让理工科学生享受人文学科滋养。人文学科的滋养通过三个渠道渗透到理工科大学生的经验,影响着其个人发展方向与路径。其一,通过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学生必修与选修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科课程,获得人文学科的知识滋养,在个体的知识结构上完成文科与理工科的融合,实现知识结构上的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其二,通过师生与生生交往影响学生。理工科院校文理科的融合,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知识结构层面,还表现在文科课堂上文科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往方面。文科教师以其特有的文科气质、文科态度、文科价值取向与文科人格魅力,影响着理工科学生。在课下,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社会交往,文科学生的言行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理工科学生。其三,文科专业的创办与文科院系的设立,无论从学校学术氛围与学校学生生活,还是从图书资料与网络资源等方面,都会对理工科学生产生影响。
三、结语
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级人才为己任。理工科院校以其理工专业见长,发展文科专业,发展什么样的文科专业,怎样发展文科专业,都不能离开与脱离教育学理据,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过程,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理工科院校人文学科的发展不可离开其理工科人才的培养。
参 考 文 献
[1]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全国理工科高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综述,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4.
[2]戴忠信.动态多元课程观:统整课程与教学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1):1-5.
[3]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北京: 民教育出版社,1991.
[4]王佩华.重点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思路刍议,高等教育研究,1998(3):59-62.
篇4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知识结构;科学素养;科技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59-02
科学素养,主要指熟知科学本质,掌握科学规范和科学方法,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全面认识科技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即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基本模式也在不断改进,整个社会认识到培养一个能够全面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的重要性。一个合格人才的培养,最为关键的是科学思维和科学观念的形成,这不仅是理工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也是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培养的目的。针对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科学技术史的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他们科学思维和科学观念的形成,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缺失
为了适应高考的需要和大学不同专业的学习,学生从高中阶段开始便进行文理分科教学。文理分科的方法,解决了大学分专业学习的问题,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由于主攻理工农医专业的大学生未来就业相对比较容易,因此大部分高中生基本会选择理科专业。进入大学后,由于文科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专业课学习的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弥补自然知识的不足,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有人对文理科毕业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理科生的科学素养远远高于文科生。此次调查是从三个维度进行的,分别为: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对科学态度和精神以及在就业中的表现。[1]此外,也有人专门对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理性认识上,大约有43%的学生存在着盲目怀疑或者盲目信任专家和他人的观点的问题,他们对事物没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大约62%的学生,缺乏实验实证的精神,偏重于抽象思维,不愿意亲自动手实践。[2]这些充分反映了文科大学生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项重要措施,这有助于他们以科学的思想和观念去认识世界,以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易于突破思维定式,质疑权威,敢于实践和创新。所以,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科学技术史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哲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文理特征,在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应该是其重要的课程之一。[3]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技史教学已经引入到高等教育中,但是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得到普及,这种情况无疑影响到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科技史与科学素养的关系
科技史是发现真理和认识真理的历史,也是以科学思维方式取代愚昧思维方式的历史。萨顿对此深有认识:“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它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4]科学技术的发展,源于真理的不断发现、人类思维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史作为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萨顿把科学技术史等同于人类文明的历史:“按照我的理解,科学史的目的是,考虑到精神的全部变化和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全部影响,说明科学事实和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从最高的意义上说,它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其中,科学的进步是关注的中心,而一般历史经常作为背景而存在。”[5]科学技术史把自然与人文结合在一起,兼具文理特征,探讨了历史时期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科学技术史对科学精神的塑造十分重要。所谓科学精神,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思维观念认识世界。而科学技术史是一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是人类的思维观念不断成熟和发展的历史。“科学史研究的深入和科学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将有助于我们发展一种新的人文主义。
基于以上的认识,科学技术史教育对于科学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在美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科学技术史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大学就已经进行科技史的教育,编写了相关的教科书。哈佛大学从1920年起,向全校学生开设了科学技术史课程。1946年,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出版了《关于科学的理解》专著,他在书中极力提倡科学史教育,并强调科学史的教育,能使文科大学生受益无穷。1952年,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霍尔顿专门编写了面向文科学生的物理学教材《物理科学的概论和理论导向》,并通过此书向文科大学生阐释了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部分高中也开设了科技史课程。1996年,美国政府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将“科学的历史与本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内容,规定了科学技术史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7]
三、科技史教学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结合科学技术史的特征和文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科学技术史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首先应该做到以通为主。内史与外史是科技史研究的主要方向,内史研究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外史从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史研究的深入,学术界的研究旨趣从内史转向为外史。以通为主的科技史教学,主要是从外史的角度进行,讲述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特点,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等。由于文科学生以人文社科专业为主,他们对社会的发展与演变认识较深,以外史的角度讲解科学技术史,容易使他们接受。在以通为主的科技史教学的基础上,坚持通与专的结合,促进教学内容的深化。目的除了让学生了解科技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外,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观念和研究方法。这就要求在专的方面,结合社会现实情况,选取与现实相密切的科技史史料进行教学,如选取疾病的认识与预防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史等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科技史教学可以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全面阐述所涉及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适当采取一些教学技巧,提高学生的参与力度,培育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效果。科技史的实践教学,对文科大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为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中,有一门课程为《秦岭生态文明教育》,它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知识与生态环境知识,提高他们认知自然与生态环境的能力,了解秦岭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培养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课程的内容包括秦岭起源与环境、秦岭历史与中华文明、秦岭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秦岭生物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地区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调查研究等。课程的形式是以实际调查为主,利用学校在秦岭中的实验教学点――火地塘林场进行课程学习,即把实际调研与科技史知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虽然这门课所面对的是全校本科生,其中也不乏文科大学生,但是它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即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实际调查与研究。这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总之,科学技术史兼具文理特征,文科大学生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莉飞.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及能力调查――基于就业的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
[2]钟添生,甘桂蓉,邓彦.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缺失与培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
[3][美]乔治・萨顿.科学和传统[J].陈恒六,译.科学与哲学,1984,(4).
[4]霍华德・加德纳.再建多元智慧[M].李心萤,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公司,2000:207.
[5][美]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文明史论集[M].刘BB,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9-30.
篇5
夏琼,女生,河北省理科生,2012年高考成绩609分,超出所在地一本控制线45分。其平行志愿填报情况如下:
一本批次投档分数线揭晓后,其志愿院校调档线分别如下:中国传媒大学616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617分,北京语言大学606分,北京工商大学601分,北京物资学院589分。按照平行志愿的录取规则,夏琼被投档到北京语言大学,最后被第一专业志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录取。
案例点评
一名理科生的志愿表中,竟然大部分都是文科实力较为雄厚的高校。这名考生有着怎样的思考?
这是一份在志愿填报期间,发到笔者邮箱的考生志愿表,考生希望笔者能帮她看看其设计是否合理。从其所选院校的地域位置来看,夏琼多少有点非北京高校不读的意味。这也不难理解,一来北京的高等教育资源很丰富,文化氛围也是其他城市较难以相比的;二来北京与河北相距较近,在生活习惯、气候等外在环境也比较趋同。
以夏琼的分数,比如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是基本不可能的,就连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也是机会渺茫。为了满足自己的求学地域要求,从志愿表不难看出,夏琼“反其道而行之”,清一色选择了以文科为特色的高校。因为通过对历年的录取情况分析,明显可以发现,凡是文科相关专业实力较强的院校一般文科录取分数高,理科要稍低一些;而以理工科为特色的院校理科的录取分数也一般高出文科的录取分数。
在与夏琼交流后,我肯定了她的想法与思路,通过最后录取的检验,夏琼实现了自己求学北京的梦想。
一股来说,文科生填报偏文史哲院校,理科生填报偏理工农医类院校,这是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不约而向形成的共识。可是你知道吗?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原来的偏理工农医类院校都增设了文科专业,原来的偏文史哲院校都增设了文理兼招的具有“中性”色彩的专业。据统计,文科生在报考理工农医类院校时,提档线普遍低于同档次的文科院校;理科生在报考文史哲类院校时,提档线也普遍低于同档次的理科院校。如果你的高考成绩在某一批次里属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分数,那么在填报志愿时,不妨逆向思维一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6
【关键词】大学数学 应用技术型 教学改革
大学数学是各种各类高等学校重要的基础课程,但是在最近几年,大学数学课程因学习难度大、没有明确具体的岗位能力指标,学生对于大学数学课程的学习缺乏内在的主动性,加之高等教育界实用主义、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在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具有社会职业适应性的现代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改革中,迫切需要重视大学数学课程,使大学数学课程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发挥其应有的奠基作用。
一、大学数学课程是大学各学科专业重要的工具
正是因为有了数学,我们才有了现代的科学和技术,才有了我们今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技术支撑。而信息技术本质上讲就是数学技术,信息科学,从信息论与编码理论、信息安全与密码学、信息管理与数据分析,实际上都是数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今天科学技术研究与社会各行各业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大学数学课程因此也是大学各学科专业的重要工具。
数学的广泛应用使得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的一个标准,A.N.Rao明确指出:“一个国家的科学的进步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必须掌握相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应对未来的工作生涯中研究与发展科学文化的需要。只有掌握了足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才能在未来研究与发展文化的工作中取得进步。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几乎很少有专业的课程不需要数学工具。随着现代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学在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入。相应地,各相关专业课程也越来越多地用数学来表述问题,用数学来解决问题。
二、大学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大学学习能力的重要平台
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方法和对学习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每一个类型和层级的学生都面临着过去已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形成的定势造成的对新的学习不适应乃至于排斥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学习方式的问题。
在大学新生中,这个问题尤其严重。由于中学学习中基本上是班集体集中学习,而大学学习更多的是分散的自主学习;中学每一节课的内容相对较少和较单纯,而大学一堂课的内容成倍地超过中学并且也更加复杂;中学学习是在老师一步一步具体的引领下的学习,而大学学习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更多的是启发和引导。中学到大学学习的全方位的变革造成了部分学生大学学习的困难,甚至一些在中学学业优秀的学生因为不能适应大学学习而导致大学学业成绩不理想。和大学英语、公共计算机、思政等课程相比,大学公共数学教学内容丰富、练习强度大、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对学生大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全方位的。
三、大学文科数学有利于完善文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今天,数学已经深入广泛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是我们解决各种问题的工具,也形成了我们全新的思维方式。数学素质已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由于受高考分科录取的影响,我国中学长期以来实行文理分科的培养方式,导致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大学文科专业开设数学课程对于完善文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学文科数学有利于文科大学生了解人文学科研究中的数学工具。
数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深入。大学文科数学虽然不能使文科大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数学方法,但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相关学科中的应用。
其次,形成数学化的思维习惯。
今天,数学日益深入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在这个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习惯于用数学公式、图表进行表述。曲线的升降、数据的增减比千言万语都有说服力,人们越来越多地也越来越习惯于通过计算和数字比较来作出判断和决策。人们也越来越习惯于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分析问题解Q问题,使思想和行为更具有理性。
可以说,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自身,从思想到行为。学习和应用数学使得我们习惯于通过逻辑分析和数字比较来作出判断和决策,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或者说成为我们的一种基本素质,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大学文科数学有利于丰富文科大学生的数学知识,培养文科大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手段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形成文科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完善文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用人单位对人员的要求不再仅局限于其学历,而更注重其实际工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数学能力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之一。
学好数学对个人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的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数学差的人相对更容易失业,赚钱潜力较小。数学差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人生机会。数学能力强不但关联就业能力和经济状况,还是维护社会凝聚力的保护性因素。数学差与旷课、遭学校开除、患抑郁症、卷入犯罪活动等现象存在一定的关联。纳税人每年因此损失的诉讼费用为1.6480亿英镑(2.395亿美元)。”因此,学好数学绝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关系着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因此,培养良好的数学素质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五、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搞好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
在高等教育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方向转进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必须克服实用主义和和功利主义思想,不把大学数学课当成包袱,不以保“专业课”为借口压缩数学课,而是应当踏踏实实地推进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以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大学数学科教学质量更高,更有实效。
首先,要优化应用技术型培养方案中的数学课程内容,在确保完整系统的基本知识体系的前提下,精选实用的数学内容。
其次,要加强数学和专业学习的联系,重视数学在专业的应用。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专业举例,培养学生解决特定学科专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够学以致用。
篇7
【关键词】民族高校 文科 大学物理教材
【中图分类号】N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13-03
如今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的时代,科学是探索宇宙和微观世界及人类自身的前沿研究。现代科学技术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强大手段,它也是改善我们日常生活质量的工具,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已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的思想方法、各种观念和思潮、立法和决策都必须以科学为依据。物理学是探索物质世界中最基本、最普遍运动规律的学科,是最成熟的自然科学之一。既涉及自然客体,又涉及哲学思辨,其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方法是科学方法的典型代表。
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在高等院校,理工科学生都会接受系统的科学思想教育和科学方法训练。而非理工科专业学生(通称为文科生)如经济、金融、管理、法律和商学等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及艺术、语言、文学、哲学等人文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则一般很少有与科学相关的必修课程。文科生作为国家的重要人才,他们是教育、经济、管理、文学等社会领域的核心力量,是社会管理高效运转的保障。在当今的科技时代,如果他们不了解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没有必要的科学素养,他们就无法胜任现代社会决策和管理的职责,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也不能够展现时代的风貌……
因此,对文科学生开展必要的科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陆续开展科学通识教育,开设文科物理课程就是重要举措之一。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国内物理教育工作者从学习参考国外优秀文科物理教材到自己开发文科物理教材,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 国内外文科物理教材概况
1.国内外文科物理教材
在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就开展了文科的大学物理教学,课程和教材建设比较成熟,出现了很多专用的优秀教材,比较著名的有美国A.Hobson教授编写的教科书Physics:Concepts and Connections(《物理学:基本概念及其与方方面面的联系》)。A. Hobson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开设了一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文科物理课程,并编写了这部教材。这本书极有特色,是一本充满人文色彩的物理书,现在已出了很多版,在130多所美国大学中使用,目前我国也有译本,并逐步推广使用。由于这本书和他提倡在物理教学中联系社会问题,2006年美国物理教师协会(AAPT)授予他密立根奖(AAPT的最高奖之一)。加拿大Paul G.Hewitt编写的Conceptual Physics(《概念物理》),作为高校文科物理的经典教材,也被许多知名大学使用,普遍为美国大学文科学生所钟爱。近年来也被中国一些高校,譬如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选为文科物理教材。风靡一时的《费曼讲物理》虽然内容较多,但也很适用于文科学生学习,在中国有较多译本。
在我国文科大学物理课程建设的探索中,已先后出现不少文科用的大学物理教材,如复旦大学倪光炯等编著的《改变世界的物理学》、同济大学吴翔等编著的《文明之源――物理学》、南开大学宋峰主编的《文科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学》、东南大学吴宗汉编著的《文科物理十
五讲》、西南大学谢东等编著的《人文物理》、西安交通大学张淳民主编的《文科大学物理》等等。这些教材既借鉴了国外优秀教材的优点,也各有特色。
2.文科物理教材的特点
国外优秀文科物理教材有其重要特点:强调科学的认知过程,注重介绍知识来自实践并最终由实践检验;讲究文字描述和图表直观展现,尽量避免数学公式;重视近现代物理学知识的介绍;关注与物理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我国物理教育工作者吸取了国外文科物理教育的优秀经验,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提出了适合于国情的文科物理教育乃至科学普及工作的一些理论构想和指导原则。赵凯华先生指出,文科的物理课不应是理工科物理课的压缩或稀释,而应当有自己的特色。文科物理教材的内容大体上可以着重于三个方面:一是物理学基本概念的人文含义,如物理学发展史和物理学中蕴涵的世界观、方法论,物理理论的哲学意义等问题;二是与物理有关的社会问题,如能源、环境、军备等;三是高科技和现代化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
国内不少学者针对文科物理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注重生活实例,从生活中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物理学现象出发;重在讲述概念,用生动的语言揭示自然现象背后隐含的物理学规律,最大限度地避免用方程式等物理、数学语言来表达;增加实例插图等等。梁志国先生直接提出了编写大学文科物理教材的四条原则:(1)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呈现方式;(2)精选内容,以点代面;(3)注重思想性和科学精神教育;(4)注意渗透STS教育。
二 关于民族高校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建设的设想
文科学生加强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前已述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也决定了必须大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科技素养,促进少数民族的科学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迫在眉睫。
民族高校承担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主要责任。但是在众多的关于文科物理教材的文献中,很少提到民族高校文科学生科学教育的话题,也很少提到民族高校文科物理课程及文科物理教材的适应性问题。少数民族学生有其特殊的地域特点和文化背景及由此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征,因此民族高校文科学生的科学教育和普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现有的文科物理教材在民族高校文科物理课程中的实用性亦有研究的必要。
1.民族高校学生的特点
民族高校学生以少数民族为主。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文化非常浓厚,学生自小沉浸在寺院教育、宗教思想及宗教仪式的氛围之中,受宗教的文化影响而轻视科学或用宗教思考方式对待科学;语言障碍又造成了课外阅读范围狭窄,限制了对主流文化的接受;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地域大多是边远落后地区,没有受到现代科技社会环境的熏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很多学生中学学习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知识,更缺乏对科学发展历史的了解。调查表明民族地区中小学生普遍重文轻理,理科学生人数太少、理科学习资料短缺、学生缺少练习、实验教学严重不足、理科成绩差。在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理工科“民考民”学生高考理科综合卷的成绩平均为93.4分(满分为300分),仅占总分的31.1%,有85.5%的同学觉得自己在中学时物理学习成绩不好或成绩一般,文科学生的成绩更是可想而知。中央民族大学杨清霞教授2010年的调查也表明少数民族学生的高考数学平均成绩偏低。
2.民族高校文科物理教材应有的特点
适用于民族高校学生的文科物理教材首先遵从大学文科物理教材的一般特点,在此基础上应该做适当的处理以适应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第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直观呈现,用通俗语言描述。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于边远农牧区或靠近农牧地区,虽然从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中能够了解到现代主流的社会生活方式。但是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现象有其浓郁的农牧区特色。更加贴近生活是指尽可能贴近他们的生活。数学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弱,要求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和通俗。更多地采用卡通式插图示例,减少物理数学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物理思想。特别是应使用大量插图。张立彬、李广平在《美国一流大学文科物理经典教材的特色与启示》中谈到生动的插图在展示物理状态、呈现物理过程、表达物理规律、解释物理原理、说明物理条件、化解物理难点等物理内容的展示、降低物理难度及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本质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物理知识点要精选。应当以点带面,不要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不拘泥于传统的力、热、光、电、近代物理的体系和顺序。应当先选取重要的知识点,然后针对这些知识点从生活中提出问题,解释物理原理,再提出其他相关实例。掌握系统的物理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通过重要物理原理的阐释,让学生了解物理文化,加深对物理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阐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深受宗教的思想和文化影响。宗教经典中对于物理世界和自然规律也有自己的解释,形成一套自圆其说的思想和方法。自小接受这些思想对学生接受科学思想方法必然有影响。因此,对于自然规律的宗教解释和科学思想方法解释之间的区别和类似之处,应当给予阐明。不要让学生抵触科学或轻视科学,也可避免用宗教的思想方法理解科学。让学生在的前提下,愉快地接受科学思想方法。
第四,解释科学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地区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对少数民族学生影响很深,主要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医、藏医、苗医等医学,中国的传统数术学,在农牧区根深蒂固的民间巫术等等。这些文化的存在虽然是非科学的,但在广大的农牧区广泛流行、深受信赖。如果不阐明这些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必将影响学生对科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接受。
第五,揭示科学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的关系。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单纯、朴实,热爱自己的民族,讲义气。如果对他们深刻揭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介绍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了解科学技术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的关系,必将激发他们学习科学技术的极大热情。现代科技应用于农牧区的实例很多。简单的如联合收割机、剪羊毛机等,先进的如农作物、草场的红外遥感和畜群的远程监控等非常丰富。
第六,重视物理实验。目前流行的文科物理教材中一般没有或较少有实验的内容。但也有一些学校比如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给文科生开设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编写民族高校文科物理教材时,不应该忘记实验的内容,一些最基本的实验应该写清楚,实验的篇幅可以不多。可设计定性或半定量的实验,以提高学生兴趣;加入演示实验,可以增加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体现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并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其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少数民族科技教育的急切需求呼唤着教育工作者去努力,民族高校文科学生的科技教育正是努力的方向之一。民族高校文科物理教材的编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关心民族教育的专家学者继续关注并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谢东、王祖源编著.人文物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宗汉编著.文科物理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赵凯华、秦克诚.一本人文的而非技术性的物理教材――评介A.Hobson著《物理学:基本概念及其与方方面面的联系》[J].大学物理,2002(8):44
[4]张立彬、王娟萍、韩志龙.《文科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学》教材的特色与启示[J].大学物理,2014(7):56~59
[5]梁志国.关于大学文科物理课程和教材的思考[J].大学物理,2010(8):47~49
[6]呼吉图、刘敏.加强和改革理科教学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科技素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7]黎义和、格玛初.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现状――藏区中学文理科学生比例失衡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6)
[8]毛多鹭、马元良等.“民考民”师范生物理学习状况调查及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8)
[9]杨清霞.语言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学习刍议――以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新疆民考民学生为例的分析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1(2)
[10]章羽、钱锋、戴玉蓉.文科物理实验教学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144~146
[11]陈新莲、袁敏、李淑娟等.文科物理课程整合建设的实践[J].大学物理,2013(12):55~57
[12]阿特・霍布森.Hobson文科物理教材选载导读――怎样才能提高一个国家的人民的科学素质[J].大学物理,2008(3):61~63
[13]蒋逢春、艾宝勤.浅谈开设文科物理课程的实践及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7(3):127~128
[14]卢佃清、王莉、王勇等.适合文科学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179~181
[15]韦韧、兰民.论文科物理和科学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8(1):32~33
[16]姜广军、向安润、罗树范等.深化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项措施[J].现代教育科学,2008(1):62~63
[17]高志华.农业院校开设物理选修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0(21)
[18]王勇、卢佃清、王莉等.开设文科物理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2):142~144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比较分析
从表1中可以得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有26.39%,有42.52%的女生选择了小运动量的锻炼,如健美操等,有51.81%的女生选择了中等运动强度的锻炼,如羽毛球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有22.32%的锻炼时间在60min以上,而女生体育锻炼时间60min以上的仅有8.33%,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不足。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有35.68%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有12.33%的男生基本能保持每周锻炼一到两次。女生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在三次以上的仅有13.24%。
二、不同年级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比较分析
大二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百分比最高,其次是大一学生,大三、大四学生随着体育课的结束、年级的增高逐渐下降。分析其原因:大一、大二学生体育课是必修课,要通过运动技能的测试,影响到每个学生的评先、评优、评奖学金等,所以也自己很重视体育锻炼,一部分体育技能较差的学生,为了能通过体育测试,不得不多进行动作的反复练习。大三学生本来可以继续保持体育锻炼的经常性,但体育课已结束,缺乏参加体育运动的约束机制,使原本大一、大二形成了一定体育锻炼能力的学生,由于懒惰,不感兴趣等而放弃了体育锻炼。大四学生由于毕业、就业、考研等各方面的压力,没时间,没心情去参加体育运动,体育参与度特别低,再加上大三不进行体育锻炼的积累,体质也下降的较快。
三、不同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比较分析
笔者又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从体育参与度来看,充分显示出了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好动,文科专业类大学生好静,两类专业体育锻炼人数百分比相差有12.49%,相差甚远。从运动强度来看,参加体育锻炼的理工科大学生大部分选择篮球、足球、排球等中大运动强度项目占64.74%,小运动强度的占35.28%;而参加体育锻炼的文科专业大学生大部分选择健身跑、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中小运动强度的项目占89.31%,小运动量占51.37%,中运动量占37.99%,大运动量项目仅有10.67%。大部分文科大学生都是进行小运动量的体育锻炼,这对增强体质健康无显著作用。从运动次数来看,参加体育锻炼的理工类大学生每周运动次数大部分集中在3-4次,其中每周参加体育运动4次以上有17.69%;参加体育锻炼的文科类大学生每周运动次数大部分集中在1-2次,其中每周参加体育运动3次或以上的有15.12%。
四、结果与分析
综上所述,在我国长期应试教育体制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学生、家长、学校一切都是为了成绩,显然体育课程在学生成绩面前是微不足道的。通过对不同人群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有助于准确掌握、了解其体育锻炼的基本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以让更多的大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文科物理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71-02
一、引言
物理学是整个自然学科的基础,更是现代工业技术的源泉。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理科相互渗透、学科相互交叉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必然要培养文科类大学生具备相应的自然科学素养。
二、物理学对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独特作用
以培养综合型、有素质、有创新意识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改革一直都在深入进行着,其中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尽可能消除文理科的隔阂,在教学中体现技术、科学和人文社科类学科的融合,培养文理兼通的人才。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系统学习科学实验设计思想、方法和技术的入门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受到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科的综合发展及形成交叉学科。
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角度来看,大学物理及物理实验课程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两个特殊作用。第一个特殊作用是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因为物理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涵盖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变革,现代高新技术,如核能发电、激光技术、纳米技术,等等,都是以物理学的成果为基础的。第二个特殊作用是探究方法的熏陶。在物理学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很多科学的思维及研究方法,如类比法、归纳法、实验法、反证法等,物理学的这些思维模式及研究方法已经渗透到经济学、法学等众多文科学科之中,对文科类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及科学研究能力的积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见,物理学是非常适合对文科大学生进行科学素养通识教育的学科。
三、我校开设文科物理实验的做法和体会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覆盖工、文、理、艺、经济、管、法和教育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2年,1984年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和原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被省委省政府定位为“在湖北省高教体系中起龙头示范作用的、水平较高的骨干大学”。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坚实的工科背景的各类建设人才的重任。
2012年秋季,我校提出了 “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即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学院、学校选拔,着力培养10%比例的优秀人才; “2”即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在自主进行双学位、辅修专业学习的同时,学校要有目的性地设计一些专业供学生选择和学习,比如“统计+金融”、“电气+机械”等,让学生毕业时具备一专多能,成为多面手; “7”即创新创业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将70%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的工科背景的应用型人才。不管是哪一类人才培养,都离不开科学素质的提升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于2012年春季开始,在文科类学生中开设了“物理与艺术”理论课及“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虑到文科学生特点:物理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思维方式是靠直觉、灵感、顿悟。
2012年3月,我校第一次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文科大学物理”课程。经过反复比较,我们选择了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倪光炯、王炎森先生编写的《文科物理――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作为教材,适当加入一些专题讲座素材。第一次讲座适逢日本大地震一周年,我有意安排《核能及安全利用》作为讲座内容,比较详尽地讲解了核能利用的基本原理、核能利用的高效性及安全性,并讲解了几例典型的核安全事故,吸引了近200名学生。在讲授狭义相对论内容时,我首先告诉学生:相对论并不神秘,其实就是运动的相对性,只不过是在高速运动的领域。接着有意地用一、二、三、四点加以归纳(一就是谈论高速领域运动的相对性这个中心,二就是爱因斯坦的两个假设,三就是洛伦兹坐标、时间、速度三个变换公式,四就是相对论的四个效应),这样学生记忆起来就非常方便。在32个学时的讲座中,适时加入《纳米技术》、《飞行器与航天技术》、《激光技术》等八个专题讲座。并把课件及相关视频资料放在校园网上共享,让学生们下载学习。这些课程很受文科学生的欢迎。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文科学生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它以实验为基础,而演示实验是最直观有效、形象生动的实验教学形式。通过物理演示实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实验技巧、提高创新能力。物理的创新成果都源自于实验。因此,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2012年秋季,我们第一次开设了“文科物理实验”课程,由于没有相应的教学模式可以照搬,我们采取边实践、边总结的办法,以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全校文科类学生开设。
我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校级重点课程,大学物理实验室已经建设成为湖北省高校实验示范中心,可开设29个基础物理实验、10个近代物理实验、5个设计性实验。
最初我们开设的是实验原理相对简单、实验方法比较直观、生活中会应用到又能体现物理思想和规律的典型实验,例如液体表面张力实验、多普勒效应测量声速实验等。当文科学生通过细铁丝挂起一幕水帘时,欣喜地看到液体表面存在的张力;当他们从实验中观测到声源与观测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测到的频率会发生变化,马上联想到高速公路上测量超速的问题。原来,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物理知识。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又把一些经典的近代物理实验加入进来,让文科类学生感受物理学发展中的一些典型史料,进一步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物理精神和科学思想。例如密立根油滴实验,虽然该实验验证的是电荷的不连续性,涉及量子物理理论的范畴,但是该实验原理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当学生们看到油滴的运动就好像夜幕中一颗颗亮闪闪的星星时,非常兴奋。我们在课前向学生介绍:密立根油滴实验被美国《物理学》杂志评为20世纪十大最美物理实验第3名。做完实验,不少学生感叹:原来最美丽的实验并非是原理最深奥、仪器最复杂的实验,只要实验设计思想巧妙且探究出了一般人不容易挖掘出来的物理规律,就是最美丽的实验。再如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这个实验属于示范性实验,教师一边进行实验示范一边讲解这个实验最初的目的。当了解到这个实验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为寻找“以太”的漂移而设计的,前后花了38年时间,可是最后却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从而奠定了狭义相对论的实验基础,学生们都不由发出感叹。通过对物理学史、物理学方法论的渗透介绍,对文科学生进行实事求是、严谨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的教育,他们都认为通过该实验的学习,能够充分体会到物理实验科学家的钻研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思想之美,充分认识到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我校自2012年开设“物理与艺术”、“文科物理实验”以来,受到了广大文科生的欢迎,说明它们是富有生命力的课程。文科大学生人数众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文科物理实验的教学实践探索。通过对文科物理的学习可开阔文科学生观察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眼界,促进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提升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学生们在学习物理学知识中了解一些影响历史进程、推动社会发展的物理学家的生平及趣事,促使他们把物理学与经济学、金融、营销、文学等学科联系起来。把物理学与这些学科融合起来,有利于将实验课程开展得更加合理、更具规范性,使实验更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性,进而培养文科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文科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蒋逢春,艾宝勤.浅谈开设文科物理课程的实践及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7(3).
[2] 张淳民.大学物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 倪光炯,王炎森,钱景华,等编著.改变世界的物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收稿时间]2014-12-29
篇10
大学生作为同龄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消费行为、特点和方式,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将左右和引领整个社会中青年人的趋向。
商家都渴望能突破校园的围墙,赢得大学生这个有潜力的消费人群。
那么大学生究竟是怎么看待这些针对校园的企业营销活动的呢?大学生关于品牌又有怎样的看法呢?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几位在校大学生,聆听他们对于企业校园营销活动的看法。这六位大学生年龄为20~25岁,三位男生三位女生,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年级。
创新!创新!
大多数接受采访的同学表示他们不会特别去留意校园内的一些促销活动,除非他们真的需要这些商品,或者某个活动特别的有新意。大多数接受采访的同学都认为现在校园里那些营销活动不怎么有意思。文科大二男生小李说:“学校里那些促销活动,发发传单、赞助个比赛什么的,挺乏味的,也没什么说服力。”
可见,针对大学生的营销是非常需要技巧和创意的。那些形式比较新颖、有创意的活动才能吸引大学生的眼球。理科硕士男生小宋说:“要是有我喜欢的明星,我肯定会去关注的。”而理科大四男生小周说:“要是能举办一些讲座,发放一些纪念品什么的,我会比较留意。”
总之,企业想赢得这些青春激情和文化理想结合体的大学生群体,创新营销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在企业活动中给大学生一些实际的好处也非常重要。
品牌死忠分子
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同学都说他们在购买东西时,非常看重品牌。没有牌子的东西一般不会去关注。理科大四男生小周说:“不是很有名的牌子,肯定不会买。”
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品牌既是一种质量的保证,也是一种品味的象征。他们有着非常强的品牌意识,在他们看来,有品牌才会有质量。他们认为一个品牌的建设需要很长时间。文科硕士女生小杨说:“一个品牌能生存下来,就表示市场肯定,有相对可信度。”
小宋对于品牌的看法则更为理性:“建立一个品牌,产品质量是保证。另外,良好优质的售后服务也是非常关键的。”
培育中的忠诚度
大部分接受采访的同学,都表示他们有着很高的品牌忠诚度。一旦尝试了某个品牌,觉得很好用,一直都会使用这个品牌。小宋坦言:“手机我只买诺基亚的,我的第一部手机是诺基亚的,怎么摔都不坏,从此之后换手机也只信赖诺基亚。”
当然,对于类似于服装之类的时尚商品,大部分同学表示,毕业之后不会再买现在喜欢的品牌。文科的硕士女生小杨说:“衣服是分年龄层次的,现在这个年纪适合的,以后不一定适合。”
在采访中,所有的同学都说,他们是上了大学之后,从开始关注一些品牌,对一些品牌的忠诚度也是在之后才慢慢形成的。
可见,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的品牌意识和忠诚度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海量产品信息,同时他们判断能力也不断趋于成熟,而且这个阶段形成的一些品牌观念也很有可能会带到他们毕业以后的生活中。
口碑更为可靠
现在的大学生都非常的独立,对很多事情都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那么,在众多针对商品的信息中,他们会相信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