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的翻译范文
时间:2023-03-23 08:4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童趣的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客观方面,共同犯罪各犯罪人的行为是相互配合、协作,每人的行为都在为实现某一犯罪的结果的发生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种配合与协作,有的是带有组织性的,有的是松散型的,不管作用的大小方面,单个行为在对犯罪结果发生方面,都或多或少地都为整体的犯罪指向而起着一定的作用,都是整个犯罪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地位分工、参与程度不同,在时间上也可能有先后,但各犯罪人的行为在对某一相同具体的犯罪而言,则是相互间紧密相连,有机配合,都与发生的犯罪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同时犯是指几人同时或者先后在同一场所故意犯罪,但彼此之间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都相互没有联系。同时犯与共同犯罪从表面上看有相似之处,如同一性质的犯罪,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实施同一犯罪行为,但这一同地同时犯罪在犯罪中是相互不关联的,从主观方面,每个犯罪人只有自己的故意,并且彼此之间没有相互沟通,虽然大部分同时犯也知道有其他人在实施同一犯罪行为,但并没有共同的故意,每个人只是单独的犯罪,而与其他人的犯罪故意没有结成一个共同的对某一犯罪抱有放任或希望的整体意志,在行为上各自是单独的,相互之间没有配合,相互的作用是独立的。
在运输犯罪中,因犯罪案件相当多的不是一个人,在被抓获后,相当一部分的犯罪嫌疑人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责,称是单个犯罪,因此,正确区分运输犯罪的共同犯与同时犯,是正确对犯罪分子定罪量刑的基础,在司法实路中有着现实的意义。笔者认为,认定运输犯罪的共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认定:1、从预谋上看,作为共犯,由于其故意是共同的,因此,在犯罪预备阶段,是否预谋是表明共同意志的重要方面,如果几个犯罪人事前对犯罪进行了预谋,一般情况下,就可以认定为是共同犯罪,这种共同犯罪是属事前有预谋的犯罪,这种预谋是事先对犯罪的计划,而不是一临时的纠合,有计划则是指有明确的犯罪目的,犯罪手段,相互之间的分工及最后分赃情况,这种预谋不是指简单的犯意提起。2、几个人的是否同一来源,目的地是否是同一地,作为共同犯罪,在行为上是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个犯罪,因此,运输的共同犯罪其来源应是同一的,如果不同来源的话,则说明彼此之间的行为并不是指向同一犯罪。的来源虽是同一的,目的地也应是同一的,因运输是要把从甲地运到乙地,如果被告人所运送的目的地不一,在客观行为上也就难以相互配合、协作,就难以形成共同行为了,路上费用是各负担各的,还是共同使用及平均分摊,运输犯罪因一般的都是长途运输,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所以避免不了产生路上花费,这些费用是由其中一个被告人负责,还是各掌握本人的,如果说由一个人负责,一般的来讲是共同犯罪,但如几个被告人各自从“货主”那各自所取各自的路费,虽几人同行,但每人只用自己的路费来买车船票及付住宿费,这样的情况就要认真分析,因自己负责自己费用的情况下,几个人虽在一起,但彼此之间没有密切关系,各自的行为是一种个人单独行为,相互之间没有配合,就不能认定其共同犯罪。4、来源是同一来源,目的地要是同一的,但被告人在整个运输过程中是否在一起,且在一起是否相互照应、配合,在运输的共同犯罪过程,被告人是否在一起而是判断其是否共同犯罪的一个方面,因为只有在一起运输,才能在行动中相互配合。如果被告人各自走各自的,那么在犯罪中就无法相互配合。5、从明知上讲,做为共同犯罪,几个被告人都应相互知道带有,或者知道对方是为配合自己所带顺利到达目的地的,在共同运输犯罪,互相明知并是判断其是否共同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几个被告人各带相互一起同行,如彼此之间不知对方带有或不知对方是为所带行为配合,使其顺利到达目的地,这样也就不能形成共同的故意,因主观上并不知对方干什么,何来的共同故意,因此作为共同运输,彼此之间应清楚对方带有或者知道对方是为运毒而配合,这样在主观上达到一种默契,联结成一个整体的故意。6、从获取报酬的方式来看,在运输到目的地后,是各自从“货主”手中只领取个人所带带数量的多少来领取报酬,还是把几个人共同所带数量加在一起来领取报酬,这种领取报酬的不同方式,也可看出几个犯罪人是否是共同犯罪。如是同时犯,只是按自己所运输数量而直接从“货主”手中领取报酬,对其他人领取报酬的多少与自己并无关联,但如果是共同犯罪则是将几人所带数量相加后统一领取报酬,而后几人来分配。
以上所述的6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在分析认定当中,不能片面地进行分解认定,因案件在实际中是行变万化的,每个案件都有各自不同特殊的一面,在分析认定中不可就案件符合上述6个方面中的一个或几个就认定为是共同犯罪或否定,更不可以缺少某一方面而不予认定。要根据案件的本身客观地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为说明问题,现可看一个案例,曾XX、周X运输一案,周、曾二人在云南赌博输钱后,二人共同帮他人运毒,一起从毒贩手中接过,各自吞食一部分,在毒贩交给二人手机与路2500元,手机由曾XX掌握,路上与毒贩进行联系,而钱则由周X掌握,路上费用均由周勇一人负责,后二人乘坐火车到达洛阳站,出站时被我公安人员当场查获,但周X所带在被查获前已交由他人拿走,故在审理中,周X因未从其身上查获而否认其运输,此案在认定上就存在共同犯罪问题,根据以上所述的六个方面,二人一起共同预谋,来源及最后的目的地均是同一的,彼此之间都明知带有,且共同出行,各自均有分工,曾负责手机联络,而周X则负责路上开支,因此从这几方面看,共同的故意在犯罪预备阶段已形成,在客观方面,二人相互配合,为了同一犯罪而实施了共同的行为,所以此案认定为共同犯罪,在对周X的行为分析中,其共同行为则是重点,。要说明其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就曾从其行为来证实其与曾XX二人是相互分工与合作的,只有这样才能认定其是共同犯罪。
篇2
每当我打开记忆的阀门,脑海里总会闪过一些儿时的“旧照片”,虽然这些“旧照片”藏在我的记忆深处,但有一张是我最难忘记的。
那张“旧照片”的故事发生在我的故乡。在我的故乡,景色十分美丽,那儿群山环绕,树木成荫,鲜花盛开,仿佛到了仙境。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门前的那一条小河,在这条河里,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鱼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从远处望去,这条小河就显得波光粼粼。每次你走在小河边,总会看见有几个孩子在河里抓鱼。看!他们可真高兴啊。他们抓鱼的技术可真高超,他们究竟是谁呢?他们就是我和堂哥还有两个朋友。
我们的捕鱼工具十分有限,但它为我们捉下了不少鱼。我们的分工是十分恰当的。我和表哥没有捉鱼的经验,但我们都长有一双“慧眼”,所以就让我当找鱼的人,而我的两个朋友,他们长期住在这里,对捕鱼很有以验,所以就让他们勇当捕鱼重任。忽然,有一条鱼在悄悄地靠近我们,我聚精会神地盯着它,你看它那肥肥的身体,就知道它是条大鱼。虽然它的颜色和河底的颜色十分相近,但还是被我的“火眼金睛”看见了。我招手示意那两个朋友过来,他们立刻拿着筛篮飞快地跑下来,其中一个朋友轻轻地把筛篮沉入水中,然后慢慢靠近那条鱼,没有激起一点儿水花,那条鱼可不知道有一个陷井在向他一步步逼近,他又把手轻轻地放入水中,挡在了鱼的前面,现在鱼可惨了,进退两难,我的朋友把鱼赶到了筛篮里,快速把筛篮一提,一条鱼就上钩了。
暑假过得并不长,我很快就回家了。
篇3
经研究,决定召开 年全区老龄工作半年度会议,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各街道、乡镇老龄办专职副主任、副主任、顾问。
二、会议时间: 年 月 日
三、会议地点:台塑关系企业会议室
四、报到时间:上午8点前
报到地点:霞浦街道办事处
五、会议内容:
1、总结2010年上半年度全区老龄工作,布置下半年工作;
2、讨论、布置全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请各街道、乡镇老龄办准备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的书面材料(重点是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会后上交。参加会议的同志安排好工作,准时出席会议。
篇4
关键词:儿童文学;读者意识;翻译
一、引语
虽然《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受众广泛,但这套图书还属于儿童文学。儿童文
学是文学的类别之一,它是指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
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陈子典,2003)。被誉为"东方安徒生"
的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就指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
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
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陈伯吹,1959)。
笔者试图从译者的读者意识出发,探索翻译策略,并以此为基础评议马爱新
女士翻译的《哈利波特与密室》的中译本第一章的内容。
二、译者的读者意识
"古今中外的译家们在翻译时都不自觉地是在为他们心目中的读者群服务"
(辜正坤,2003)。也就是说在做翻译工作之前,要知道译本究竟是为谁服务(谭
载喜,2004)。概括的来说,译者的读者意识,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目标
读者的关注。读者意识可以分为三层:"读者是谁,读者有何需求以及读者需求
如何满足"(郭一天,2005)。
就儿童文学翻译作品来说,其主要读者群是教育程度不高的少年和儿童,他
们喜欢幻想,对一切充满好奇,容易接受简单、有趣和奇妙的新事物,而对于乏
味、抽象和复杂的事物则没有多少兴趣。因此,儿童文学的译者们不仅要保持语
言的童趣,同时还需要把原文中的异域特色传递给译入语的小读者们。在翻译过
程中,灵活运用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
总体而言,在遵循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儿童文学译作的语言应该遵循译入
语的语言习惯,要符合儿童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倾向等,要选择儿童读者能接
受的语言来表达。另一方面,在处理译入语文化中没有的意象时要尽量保留原文
中的特色,这样可以帮助儿童开拓眼界,更多的了解外国文化。
三、案例分析
(一)遣词造句层面
要保证儿童准确理解作品,首先要保证译文的忠实性亦或是准确性。因此,
译文的语言应该遵循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并且尽量做到译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
少用生僻词汇或复杂句式。
1、译文的准确性
例句一:
Ever since Harry had come home for the summer holidays, Uncle Vernon had
been treating him like a bomb that might go off at any moment, because Harry Potter
wasn't a normal boy.
译文:自从哈利放暑假回家,弗农姨父一直把他当作一颗定时炸弹看待,因
为哈利不是个正常的孩子(马爱新译)。
细读译文,如果哈利果真如"定时炸弹"一般"定时"惹麻烦的话,那么德
思礼一家反而不必时刻警惕着哈利了。因此笔者试译如下:
自从哈利回到德思礼家过暑假,弗农姨父就视他如一颗炸弹,好像随时都会
爆炸,因为哈利波特并不是个正常的孩子。
2、译文的简洁性
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当翻译一些长句时,通常需将长句进行拆译。那么在
面对小读者时,我们更应该为他们扫平理解作品内容的障碍,保障译文的简洁性。
例句二:
He missed the castle, with its secret passageways and ghosts, his classes (though
perhaps not Snape, the Potions master), the mail arriving by owl, eating banquets in
the Great Hall, sleeping in his four-poster bed in the tower dormitory, visiting the
gamekeeper, Hagrid, in his cabin next to the Forbidden Forest in the grounds, and,
especially, Quidditch, the most popular sport in the wizarding world (six tall goal
posts, four flying balls, and fourteen players on the broomsticks).
译文:他想念那个城堡,那些秘密通道和幽灵鬼怪,想念他的课程(也许除
了魔药老师斯内普的课),还有猫头鹰捎来的信件、大礼堂的宴会,想念他宿舍
楼里的四柱床,想念禁林边上那件小木屋和狩猎场看守海格,更想念魁地奇球-
-魔法世界里最流行的体育运动(六根高高的门柱、四只会飞的球、十四名骑着
扫帚的球员)(马爱新译)。
这句话是一个典型的长句,同时还要注意哈利所想念的一系列事物: 前半
句castle、classes、mail等等都是名词,而之后又是一些含有动词含义的事情诸
如 eating banquets、sleeping in his four-poster bed、visiting the gamekeeper。但是
译文中并没有做任何处理,直接将长句原封不动译地为一句话,还将eating、
sleeping以及visiting直接省略不译。笔者认为在翻译时应该对这一长句进行拆
译,并试译如下:
他想念有秘道和幽灵的学院城堡,想念那些魔法课程(这也许除了斯内普老
师的魔药课),还有猫头鹰送来的信件。他真想在大厅里吃大餐,睡在塔楼宿舍
有四根帷柱的床上,去禁林旁空地的小屋拜访猎场守护员海格。当然哈利最想念
的还要数魁地奇--魔法世界最流行的运动(6根高耸的门柱,4只不停飞舞的
球还有14名骑着扫帚的球员)。
3、译文的童趣性
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我们要尽可能保持原文中的童趣,这样更能引起儿童
的共鸣。
例句三:
He missed Hogwarts so much it was like having a constant stomachache.
译文:他真想念霍格华兹,想得五脏六腑都发痛(马爱新译)。
原意为哈利太想念霍格华兹学校了,这种感觉就像是得了持续胃痛一样。可
如果要这样翻译的话,读者可能会觉得哈利的胃不好。因此译者马爱新女士对这
句话进行了改译,改译后可以帮助目标读者获得更具体生动的感觉,更能理解原
文的含义。同时这种说法也更符合儿童的语言特色,保留了作品的童趣性。
(二)文化特色层面
《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与凯尔特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很多目标读者对
其中的文化概念更是相当不熟悉。因此在做翻译时,译者要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
特色。
例句四:
All Harry's spellbooks, his wand, robes, cauldron, and top-of-the- line Nimbus
Two Thousand broomstick had been locked in a cupboard under the stairs by Uncle
Vernon the instant Harry had come home.
译文:哈利刚一到家,弗农姨父就把他的咒语书、魔杖、长袍、坩埚和最高
级的光轮2000锁进了楼梯下那个又小又暗的柜子里(马爱新译)。
根据Kernerman English Multilingual Dictionary ,cauldron的含义为a large
deep pot (used especially by withes) for boiling things in。因此它是指巫师世界巫师
们用来制作魔药的工具,通常为深底的圆形锅。而译文中则译为"坩埚",这对
儿童读者们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生僻词。首先小读者们知道这两字的发音,这个物
品的功能或形状吗?如果解决不了这几个问题,那么显然坩埚这个译法是不合适
的。另外其他版本还有将其译作釜或大釜的,但是这样的译法也不能解决上面提
出的几个问题。为了让更易理解这个"新鲜词",笔者试译:
哈利刚一到家,弗农姨父就把他的魔法书,魔杖,校袍,制药圆锅还有最顶
级的光轮2000扫帚都锁在楼梯下的橱柜里了。
四、结语
儿童文学作品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其他的文学作品
翻译的不同。因此在做翻译时,译者的读者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提出在儿
童文学翻译中,译作的语言应该遵循译入语的语言习惯,而文化元素则应保留原
文中的特色这一翻译策略。并就此从词句层面和文化元素两个层面评议了《哈利
波特与密室》第一章的译文,讨论了读者意识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只有在翻译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一点理念,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译出一部深受儿
童喜爱的作品。
参考文献:
J. K. Rowling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New York: Scholastic
Inc., 1998
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
陈子典《新编儿童文学教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邓红顺《儿童文学翻译策略讨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
郭一天《读者意识刍议》军事记者,2005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马爱新《哈利波特与密室》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篇5
(赤峰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本文根据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以及儿童文学的语言特征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关键词 :儿童文学;目的论;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79-02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自然语义元语言视角下英汉语义基元相关性的实证研究》(NJSY14277)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不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不论是儿童故事还是诗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不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不到任何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面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不一定非得是人,也可是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更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看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比如在安徒生童话《约翰奈斯的故事》里,约翰奈斯的父亲去世后,约翰奈斯很伤心,爬在父亲的尸体上睡着后做了个梦,故事里对这个奇怪的梦是这样描述的:“他在梦中看到太阳和月亮都向他问候,看到他父亲的身体很健康,有说有笑,这时一位头戴金色王冠的姑娘向他伸出了手,约翰奈斯的父亲说:‘瞧,你得到了一位全世界最美的姑娘。’他高兴的跳了起来,于是他醒了。”这段描述语言朴素,句式简单,却将这个奇怪的梦描述的非常生动。儿童通过阅读知道约翰奈斯很想念父亲,又会好奇他会不会真的遇上个世界上最美的姑娘,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想象。
2.形象生动有趣。儿童文学的语言不仅要简洁易懂,更要形象生动。只有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激发其想象力。例如故事《豌豆上的公主》里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大街上灯火通明,人们都在高兴的聊天,乘凉,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忽然,天空中刮起了一阵大风,紧接着可怕的暴风雨来了,厚厚的云层里闪过耀眼的闪电,巨大的雷声轰隆隆的滚来滚去,就像是一个巨人在天上奔跑,人们纷纷跑回家,关好门窗,准备在雨声的陪伴下美美的睡上一觉。”这段形象生动的描写让儿童对此情此景产生清楚、准确的印象,仿佛身临其境。
3.优美动听,富于想象。儿童文学必须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并且留有想象空间,这样儿童才愿意读、愿意看。语言学家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种“语言结构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主要体现在儿童对词语排列、语言的声音、节奏、重复和语言词语节拍等方面。比如儿童诗歌《小鸭爱说大话》:“小鸭呷呷,爱说大话,嘴能唱歌,脚能画画。画把雨伞,没有伞把,唱歌跑调,呀呀呀呀。”此儿歌用词浅显,节奏轻快,韵律十足,朗朗上口,深得儿童喜爱。
三、目的论
“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又称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是指“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是一种翻译评价的新模式。“目的论”最早在1971年由德国学者莱斯(K. Reiss)提出,此后又有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目的论在翻译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拓展,如1984年费米尔(H. J. Vermeer)指出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应该是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功能,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功能对等;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译文和原文的联系主要取决于译文在译文语境中的功能,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中哪些内容该保留、哪些改删减、哪些需改写等都取决于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功能目的论的优越之处就在于无论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在不同的语境下功能是否一致,在翻译的过程中都可根据译文的语境因素及预期要达到的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
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基本准则:目的准则、连贯准则和忠实准则。目的准则指译者在翻译前必须明确译文在译入语读者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连贯准则是在目的准则的基础上,译文尽量保持语义及语境连贯,保证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忠实准则是指无论原文语篇与译文语篇在功能上一致与否,翻译时必须考虑原文与译文语篇之间的对应关系。翻译过程中,以目的准则为基础,做到忠实准则服从于连贯准则。
四、目的论指导下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
1.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而翻译。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在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要明确译入语的读者是儿童。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简洁、形象、生动,这就是儿童文学翻译在语言上要达到的目的。在儿童文学英翻汉的过程中,译者为达到此目的,在语言的使用上可多使用儿童口语、儿化音、用实体词解释抽象概念,或使用拟声词、语气词感叹词等,尽量使用简单句型。《Old Macdonald Had a Farm》是一首经典的英语儿歌,其欢快的旋律以及朗朗上口的歌词深得儿童的喜爱。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E-I-E-I-O
And on that farm he had some chicks. E-I-E-I-O
With a chick-chick here. And a chick-chick there
Here a chick. There a chick. Everywhere a chick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E-I-E-I-O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E-I-E-I-O
And on that farm he had some ducks. E-I-E-I-O
With a quack-quack here. And a quack-quack there
Here a quack. There a moo. Everywhere a quack-quack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E-I-E-I-O
译文:
老麦克唐纳有一个农场,咿呀咿呀哟
农场上有火鸡
这儿咯咯,那儿咯咯
这儿咯咯,那儿咯咯,到处咯咯
老麦克唐纳有一个农场,咿呀咿呀哟
老麦克唐纳有一个农场,咿呀咿呀哟
农场上有鸭子,咿呀咿呀哟
这儿嘎嘎,那儿嘎嘎
这儿嘎嘎,那儿嘎嘎,到处嘎嘎
老麦克唐纳有一个农场,咿呀咿呀哟
译文不但保留了原文的简单句型,并且将原文中的chick-chick、quack-quack也根据译入语的习惯译成非常形象的小鸡的叫声“咯咯”和小鸭的叫声“嘎嘎”,使得译文唱起来朗朗上口。
2.清除语言障碍,克服文化差异。根据目的论的准则,翻译目的决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都具有教育性。教育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主要体现是其所传播的异国文化特色和情调。为了达到此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清除语言障碍,克服文化差异,在不失童趣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及异国风情,让儿童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异国风土人情,拓展其知识面。下面我们看两组译文的处理方法:
I did not know what tears were,for I lived in the Palace of Sans-Souci,where sorrow is not allowed to enter.(Oscar Wilde,The Happy Prince)
译文:
我那时根本不知道泪水是什么,因为我住在喪溪殿里,忧愁是进不去的(Sans-Souci是德国国王腓特烈二世最钟爱的宫殿的名字,意思是“没有忧愁的”)。
Sans-Souci是德国国王腓特烈二世最钟爱的宫殿的名字,意思是“没有忧愁的”。原作者这样用是一种借喻的修辞手法,主要想表达当时没有忧愁。在翻译时如果直接将Sans-Souci翻译成“没有忧愁的”,那当然便于儿童理解,但是违背了传授异国文化知识的原则,因此笔者认为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将其直接音译,再加以注释,让儿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3.准确再现童趣,激发创造想象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下所产生的语言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根据目的论,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交际功能无论相同与否,在翻译过程中都要根据译入语的语境及预期要达到的目的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所以对儿童文学作品中表现童趣内容的处理尽量采用归化。我们看《爱丽丝漫游奇遇记》里一段对话的翻译:
“The master was an old turtle---we used to call him Tortoise”
“why did you call him Tortoise, if he wasn’t one”Alice asked.
“we call him Tortoise because he taught us,” said the Mock Turtle angrily. “Reallyyou are very silly!”
译文:
“我们的先生是一只老甲鱼——我们总叫他老忘。”
阿丽斯问道:“他是个什么王,你们会叫他老王呢?”
那素甲鱼怒道,“我们管这老甲鱼叫老忘,因为他老忘了教我们的功课。你怎么这么笨?”
原文中用Tortoise是因为它的读音和taught us相似,并不是真的把校长比作是老海龟,因此在译文中译者同样用了“老王”和“老忘”两个词读音相似的翻译再现了原文中的童趣。
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先生曾经说:“儿童文学翻译有一个特点,就是读者对象十分明确,是孩子。而且不是笼笼统统的孩子,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还要分幼儿、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以儿童为中心。要真正做好儿童文学翻译工作,在了解作品本身的同时,更要了解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特点以及其文学基础,根据翻译原则及预期要达到的交际目的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何其莘,仲伟合,许钧.高级文学翻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篇6
天山雪有异域风情,太玄经非不识字者不能练就。童话便是那天山雪:外国的才好;童话便是那太玄经:不必用“汉字识字法”。让童话从(汉)语文教学中独立开来吧,让童话成为独立的课程。
现在蕴含在语文课程中的童话是怎么样的呢?没有童趣只有道理。因此,语文教材里的大部分童话,不能算童话,而是“教”话。比如《纸船和风筝》中小熊和松鼠,成为朋友后闹别扭,然后道歉。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故事简单,刘保法是个中国作家,创作这个童话之前实在是“主题先行”了,语言平淡,毫无童趣,道理成“说教”状。《蘑菇该奖给谁》作者邝金鼻也是中国作家,通篇故事非但没有童趣,为了讲道理,童话反而有悖伦理。一个兔妈妈有两个兔儿子:一个小白兔,一个小灰兔,我真不知道是怎么生得出来的。一看就知道小白兔好儿子,小灰兔坏儿子。在娘那里哪有好儿子坏儿子,娘的眼里,所有的儿子都是儿子,不分好坏,只有是我儿子不是我儿子。更为荒谬的是故事中毫无逻辑可言的道理竟说得振振有词!兔妈妈奖励蘑菇的问题是:谁跑步出色?小灰兔跟乌龟比,胜利了;小白兔跟骏马比,失败了。小白兔受到奖励了,兔妈妈的理由是:他敢跟高手比!我不禁要问:跑步出色的标准是什么?姿态优美?道德风尚高?精神风貌好?我想一般情况只有一个标准吧,那就是:跑得快。以此标准,两个小兔谁跑得快呢?
可见,在汉语文教学课本中的中国童话实在看不到童趣,只看到生硬的说教。因此从思想性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文本非但不能作为思想教育的成功,反而被孩子看轻了思想教育的艺术感染力。那么那些充满童趣的外国童话在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中情况又是如何呢?
《馅饼里包了一片天》,我觉得我们是写不出的。我们得等待读过这样优秀童话的孩子将来写出这样的故事,写出孩子第一次读了就喜欢的童话,写出孩子慢慢成长以后,每读一次他的那颗随着社会深入浸透灵魂越来越硬的心就会慢慢柔软起来的童话。
《馅饼里包了一片天》,这是一个英国人艾肯的作品。幽默有趣中透出的荒诞却令人向往。《小绿狼》和《我是一只蓝》是两个法国童话,《小绿狼》作者葛舒;《我是一只蓝猫》作者米尔曼。“小绿狼”讲的是做自己最好,谁也改变不了你,你只有认同自己,才会开心起来,这个世界才美丽。“小蓝猫”其实是寻找爱的家园,最后在异邦找到了爱的家园,独特的美。
这三个童话都不在语文课本中,但都成了语文课堂上孩子很喜欢的故事。我们将这些童话作为语文内容来教学时便将教学设计的焦点落在语言训练和道德教育上去了,这样虽然还是用的故事,其实已经不再是“童话”了。今天的两位老师都做了“两截人”,一截是“传统的”语文老师,一截是童话故事老师。“传统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教语言的。然而,外国童话文本我们要教的一定不是语言,因为语言一转译后,就失去了语言学习的价值,我一直不主张汉语文课文中选入翻译文本的。翻译文本在教育中的价值应该是:文化和思想。所以翻译文本只能是思想文本或文化文本,不能作为语言文本或文学文本在母语教学中成为教学内容的。因此,我觉得没有必要把《馅饼里包了一片天》中这几句话读得整整齐齐,有韵律。作为母语教学,对于经过不同语言转换来的文本,语言不再是教学的中心。
那么这些外国童话在语文课上便应该是以“故事”的姿态呈现,老师应该是童话故事老师。老师把故事讲得很好就行了。而且这是一个中国人在讲一个法国童话,一个英国童话,讲述中要警惕翻译中的语言问题。像《馅饼里包了一块天》的故事,文中翻译过来的“老婆”肯定是不对的,中国人习惯上讲“老太婆”或者“老太太”,也有译本就翻成“老太太”的。讲故事,就是要用中国语调讲外国故事,这应该成为童话教学的第一道门槛。若我们承认了这是童话独特的门槛的话,那么,我说,童话就应该从语文教学中独立开来了,因为,这一道门槛不是母语教学的门槛了。
我们要给母语教学“松绑”,母语教学无法承担那么多的任务。用故事保护孩子的童年,这一任务应该从母语教育中独立出来,故事课程,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讲本民族的故事,让孩子的童年有我们民族的文化母乳;讲异邦的故事,让我们的孩子有宽阔的文化胸怀。故事对于孩子的教育价值不在语言,也不在文学,而在思想和文化。所以无论是讲中国故事还是讲外国故事,将这样的故事文本作为母语教学的内容(课文)都是无法集中体现其价值的。
我正在做的一个实验:研发中国孩子10岁之前的100个故事。这100个故事分为五类:中国神话、历史、寓言、民间故事和外国童话故事,每类20个。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故事课”,在小学一二年级,每周讲故事一节课。用故事滋润孩子的童年,也许这正弥补着现在年轻的父母不会讲故事的缺憾呢。
童年需要故事,语文教学缺少这些生动的故事的讲述。中国故事的问题将有另文讨论,于此只谈童话故事。前已述及,中国的童话,虽然,叶圣陶、严文井、陈伯吹和叶君健、任溶溶、金波等优秀的作家近一百年的努力,但总体说来成就不高。尤其选入语文课本的中国童话,学生似乎大多不感兴趣。问题便是出在我们选文的文质兼美的标准上,因为大多思想先行的童话创作的作品多不能令人满意,这也就是曹文轩的唯美童话为何让孩子喜欢的原因之一。再者,孩子对童话的喜欢往往道理在其次,新奇能引发阅读的兴趣,这是沈石溪动物小说的吸引人处吧。无论是《青铜葵花》还是《最后一头战象》,在语文课堂上,故事的感人处始终是在语言文学教学的背景中退到其后的。因此,将童话独立出来作为故事课程的一部分,远比将童话镶嵌在语文课程中更能体现童话的价值。
外国的童话最初的故事功能是吓唬孩子的,这一类童话是绝对无法选入语文课本的,但这一类童话的缺席,童话课程是不完整的。法国佩罗的《小红帽》,这是原始童话,小红帽和外婆葬身大灰狼的腹中,这是在警告那些孩子,不要与陌生人说话,否则危险随时来临,并还会连累家人。同样佩罗的《小拇指》的结局,那个小孩子的忘恩负义,骗取了食人魔太太的钱财,这些都是中国教育无法接受的价值观。当然随着童话的演变,从格林到安徒生,从爱丽丝到林格伦,从吓唬孩子到描述社会,从发现童趣到多元审美,今天的童话已经形成了大致被教育接受的价值:童趣、科学、审美……
可见童话不得不从语文中挣脱出来了,因为这些价值观更加接近故事在教育中承担的任务。而讲故事的人当然就不仅限于语文老师了,所以能够讲故事的所有的人都具备了童话老师的潜质。给孩子讲故事要饱含着情感,并要让孩子从故事中间去体味情感。让孩子进入童话故事的落脚点在哪里呢?就是在情感上。童话的逻辑是经不住推敲的,甚至是荒诞的,食人魔的靴子,灰姑娘的马车,都不能用逻辑去推演。童话是孩子的话,孩子的话是用直觉逻辑的,不能用形式逻辑去推演的。一旦去推演,故事的情感就出不来了。
情感体味之后,要让孩子逐渐触摸到童话的道理,但这个道理是故事中讲出来的情趣与理趣。情和理,都要用趣的方式表达。童话讲的理,和宋诗讲的理,和历史故事讲的理,和论说文讲的理,和说理散文讲的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一定要用趣的抒情意味和故事情节呈现出来。童话老师讲故事不是伦理说教的,而是动情增趣的。
与其说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或者说中国小学教育缺少童话,不如说我们的小学教育中童话被语文教学侵占了儿童的情感、趣味和文化及思想,以至于童话被淹没了。童话是语言、文学、哲学、社会等学科的综合交叉,它应该具有一个独立的课程形态。怎样建构中国小学教育的童话课程?我没构想清楚,但我觉得跟现在“传统的”语文老师上的童话课可能应有所不同。语文老师上童话,往往带有自己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暗示。一上童话课,舍不得语文的训练,舍不得字词积累,舍不得句子体味,舍不得语言表演。
所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今天,我们的教育给孩子讲什么样的童话故事,如何去讲这些童话故事。教好玩的童话,教能陪伴着一个人慢慢成长的童话,教让一个人每读一次心肠都为之一软的童话,教不断地延展着情与理的童话。那么怎么去教这些故事呢?文化和思想的碰撞、平衡和吸纳、内化应该成为故事的落脚点,而这个过程应该就是故事的讲述,可以是不同人的讲述,不同形式的讲述,但一定是在讲故事,而不是教文字。
篇7
【关键词】中国当代儿童诗;动词“ing”形式;翻译受众性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49-2
目前对于当代儿童诗的翻译研究基本局限于对国外儿童诗歌写作特点以及翻译特点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著名的翻译工作者,如屠岸,任溶溶,他们在英美儿童诗译介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对于中国当代儿童诗汉译英翻译研究却少之又少,造成了对外话语权的不平等。中国当代儿童诗歌有其独特的特点,语言浅显易懂却又蕴含独特的诗情画意。台湾著名儿童文学家林焕彰总结说:“所谓的儿童诗的语言,我认为他就是‘活的语言’,你用的好,它就有生命有感情有感觉有味道有感染力有说服力……这种语言是不定型的。中国当代儿童诗歌语言简洁,林焕彰在儿童诗歌创作中自称自己是“语言的贫户”意指写诗所使用的文字不多,字字都是浅白的,口语化的日常用语,没有反复,艰深的词汇。①儿童诗的精炼短小,意境深远十分适合翻译成英语,从而达到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目的,获得中国以其他发达国家同等重要的话语权。
一、动词“ing”形式在中国当代儿童诗歌翻译的妙用
在中国当代儿童诗翻译中,使用动词“ing”形式会给翻译带来独特的韵味,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勾画细致动作,译文传神
在对中国当代儿童诗歌的中,动词比比皆是,而对于与这一类词语的处理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来翻译,但是如果使用现在分词的形式来表现诗中的传神形象,会更有独特的神韵。对《小海螺》这首诗“海妈妈有许多娃娃――/小鱼小蟹小虾……/只有小海螺最喜欢/跑到沙滩来玩耍。/金灿灿的阳光,/湿润润的沙……/小海螺玩得痛快,/忘了早点回家。/海妈妈请风姨/在耳边提醒它。/可是小海螺不听风姨的话,/在沙滩上爬呀爬……”最初的翻译是“Mother Sea has many babies--/little fish,crablet,and shrimp./Only the little shell likes to play on the beach./The golden sun,the moist sand make the little shell overjoyed/that he forgets to go to home./Mother Sea asks Aunt Wind to remind him,/but he doesn't do as he was told./He continues to crawl on the beach.”对这首诗在翻译讨论以及校对过程中,把原译“only the little shell likes to play on the beach”改成了“only the little shell likes playing on the beach”。这样不仅符合用动词“ing”形式表示动作的经常性,习惯性,同时还能生动再现诗中的主人公小海螺贪玩的性格,与儿童诗歌的受众读者――“儿童”贪玩的天性十分符合,易于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更加深了对于原诗的理解。而另一处改动则是最后两句,变为“but he disobeys,crawling,crawling on the beach”。把两句话合译成一句,这种改动符合儿童诗歌翻译简洁,用词少的特点,而且“crawling,crawling on the beach”比较原译更能生动刻画出小海螺动作,细致入微,感觉就像在眼前爬过一样,更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习惯。这种译法更贴近原语的“爬呀爬”,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小海螺对于沙滩的恋恋不舍之情,使得受众群体增加对原诗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小小的动词“ing”形式对于译文在形象再现,表达情感,增强理解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在《猫头鹰》这首诗“睁一只眼/――放哨/闭一只眼/――睡觉。/我要是像猫头鹰/该有多妙!/一只眼睁着/――看电视,/一只眼闭着/――睡觉。”对于这首诗的翻译为“One eye open/--keep watch/One eye closed/--fall asleep/If I were an owl,it would be wonderful/One eye open/--watch TV/One eye closed/--fall asleep.”对于这首诗的译入语,如果把这几个动词翻译成动词的“ing”形式,如“keeping watch,sleeping,watching TV”来表现动作则更加生动形象。“keeping watch”表现了猫头鹰睁大眼睛,一动不动的形态特点,符合猫头鹰在儿童心目中的形象,也符合猫头鹰在西方儿童思维中形象。“fall asleep”强调的是动作,而不是睡觉的状态,改成“sleeping”体现了猫头鹰熟睡的状态,翻译效果与原译相比更简洁,更传神。
(二)再现诗中意象,惟妙惟肖
诗歌即意象。诗歌是建立在一系列具体的特定的细节描写上的,这些描写能够刺激人们的感官而产生形象的感觉或画面,这些经过细致刻画的细节描写在诗歌中被称为意象。通常,诗人不直接表露情感,而是“通过意象唤醒我们的记忆,刺激我们的感觉,引起我们的共鸣。”②在中国当代儿童诗歌中,丰富的意象是其重要的特点,包括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以及儿童想象中的事物。在汉译英的过程中,使用动词“ing”会使诗中的意象活灵活现,仿佛出现在儿童眼前一样。在《蓝天和海》这首诗“海是地上的蓝天,/风吹着渔帆飘动,/像朵朵浮云。/点点渔火,/是眨眼的星星。”诗中儿童把大海想象成蓝天,把海中的白色船帆想象成了云朵,把渔火想象成天上的星星,这些意象富有想象力,符合儿童的认知角度。而对他们的翻译处理可以译成:“The sea is like the blue sky on land./The sails of the fishing boats drifting in the wind,/like floating clouds./At lights of fishing boats,/like twinkling stars.”把诗中的意象“朵朵浮云”和“眨眼星星”翻译成“floating clouds”和“twinkling stars”生动地再现了这两个意象,读上去仿佛就像云朵在眼前飘过,星星在向你眨眼,富有童真童趣,符合翻译的受众群体―儿童的认知能力,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
在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儿童诗《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一片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这首诗用儿童的视角,想象自己是一片雪花,悠扬潇洒地在空中飞舞。对于这首诗的翻译译为:“If I were a snowflake,/dancing gracefully,/discovering my direction,/flying,flying,flying―to find my dwelling.”译文把“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翻译成“dancing gracefully”简洁明了,雪花轻盈,翩翩起舞的优美姿态跃然纸上,富有灵动的气息。最后一句的译文使用动词“ing”形式更加深化了雪花轻盈,无忧无虑在空中飞舞的意象。由此可以看出,使用动名词形式在当代儿童诗歌翻译中有助于诗中意象的再现以及升华。
(三)还原儿诗声律,朗朗上口
诗歌自古以来就以其整齐的音律格式著称。而对于诗歌的翻译,著名的翻译家翁显良曾说过:“译诗难,难在再现意象与声律。”③“一切语言都有音乐性,凡属文学都讲究声律,尤其是诗。然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声律。”可见译入语如能保持原语的韵律非常不易。儿童诗歌作为诗歌的一种,也有丰富的韵律,读起来才能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对于儿诗翻译汉译英的过程中,使用动词“ing”可以使译入语合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台湾诗人林武宪写的《阳光》“阳光,/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这首诗短小精悍,但句式整齐,韵律十足,把灿烂的阳光比作妈妈浓浓的爱的目光,温暖感人。此诗可以译为:“Sunlight,/Sunlight,on the window,climbing;/Sunlight,on the flower,smiling;/Sunlight,on the stream,gliding;/Sunlight,in Mum's eyes,brightening……”译入语保留了原文整齐划一的格式,将“爬着,笑着,流着,亮着”分别翻译成“climbing,smiling,gliding,brightening”押尾韵“ing”/?耷/和/ai/,并且与前面的“sunlight”遥相呼应,体现了译入语的音律美。把动词“ing”形式放在句尾可以把原来不押韵的动词变成押尾韵,增强了儿童诗歌的可读性,从而体现了儿童诗歌翻译的受众性。
二、中国当代儿童诗歌翻译的受众性
(一)儿童诗歌翻译的受众群体
谈到儿童诗的翻译,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翻译儿童诗歌会比翻译其他诗歌容易许多。因为儿童诗歌相对于成人诗歌而言,内容浅显易懂,用词简单直白。译者只要把诗中的内容再现,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儿童诗也是诗歌的一种,但是它收到特定读者―儿童读者对象心理的制约,诗中的意象,丰富的情感,大胆的想象,运用的语言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而一般的译文都是成人的作品,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儿童的视角和心理来研究如何能让信息的接受者―儿童来认可,如何让儿童在诗中找到童趣。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儿童诗歌翻译是双重载体,其复杂性远比成人诗歌翻译大很多。因此,我们在翻译儿童诗歌时要充分考虑翻译的受众群体―儿童的切身感受。
(二)儿童诗歌翻译的受众性
翻译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消除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给人带来的隔阂,从而使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都能有效进行交际的一种行为。由此可见,翻译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就涉及到翻译两大主体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在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中其提出了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受众―译文的预期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从受众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使得翻译的理论性更具有了实践性的论证。④因此,在翻译儿童诗歌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儿童诗歌译入语的受众群体―儿童的阅读效果,通过动词“ing”形式来再现原语丰富的意象,细腻的动作以及美妙的音律,用词简洁,朗朗上口,还原诗中的童真童趣,从而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中国的儿童诗歌创作主体是成年人,而其受众群体却是儿童。中国儿童诗歌是为儿童创作的,反映的是儿童情趣和心声,适合儿童听赏诵读的诗歌。⑤在翻译过程中,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理解原语,这样才能做好中国当代儿童诗歌的翻译工作。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也成了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儿童诗歌作为中国文学上的一只独秀,我们有责任让它走出国门,从而实现对外话语权的平等。因此,做好中国当代儿童诗歌的英译是我们实现儿童诗歌国际化的必要途径。在翻译过程中逐步总结经验,本着儿童本位观和翻译受众性,兼顾东西方文化差距,从而做好中国儿童当代诗歌的翻译工作。
【注释】
①林焕彰,赵霞:《关于儿童诗的创作、思考及其他―访台湾儿童文学家林焕彰先生》,《中国儿童文化》。
②Robert Di Yanni ed,Literature:Reading Fiction,Poetry,Drama,and the Essay(New York:McGranHill Publishing Company,1999).
③翁显良:《意象与声律―谈诗歌翻译》,《文学翻译讲座》。
④张美芳:《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述》,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篇8
我有很多优点,也有不少缺点;我想象丰富,或许有时只是胡思乱想;我幽默风趣,却常常让同学们笑得站不起来;我喜欢干净的白色,更喜欢天空般的蓝色……
记得您讲《童趣》时,让翻译这么一句话: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我脑子里想的却是:能睁大眉骨盯着太阳,把太阳观察的害怕起来!我本想举手,却有个同学抢在我前面了,她说出的翻译,却和我想的并不一样,我不禁迷糊起来。而我同桌笑我想象过头!我愤愤地瞪了他一样,便听您继续往下讲。
我幽默,那是因为冷笑话讲得一流!(时不时得才会想起)听!我在同学堆里讲笑话啦!快去看看。“一体育系学生上实习课时,很多老师听课,他太紧张,最后要解散队伍时,一时脑子空白,便憋了句:“全体注意,立正!闪!””同学们先是静了2秒,我就看见她们蹲在地上捂着肚子,想起也起不来,有个老师过来问:“要不要去医务室啊!”我赶忙摇头,我看着地上打滚的她们,坏坏地一笑。
我爱蓝色,爱的疯狂,好像离了蓝色我的生活就失去了光彩。妈妈给我买衣服和鞋子时问我要什么颜色,我都选蓝色;买学习用品也非蓝色不买;玩游戏选人物,我也选蓝色。蓝色就像是我生命中一道亮丽的色彩。
篇9
1个性化翻译
就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而言,儿童文学语言往往非常形象,因为儿童在阅读时更注重直观的感受,对诸如颜色、声音、形态等的描述很感兴趣,所以儿童作品中多使用叠词和拟声词。这些有节奏有韵律的词语,读来朗朗上口,更能吸引小读者。《狮子、女巫和魔衣柜》通篇运用了大量的拟声词,译文中叠词和拟声词的使用也是不胜枚举,这些词语的频繁出现,既增添了译作语言的趣味性,又便于小读者的理解,在例1中,“stung”和“warm”均被译成了中文的叠词“火辣辣”和“热乎乎”;例2和例3的原文中并没有拟声词,但在译文中,译者增加了拟声词“蹭地”“扑通”,既体现了儿童的情感和语气,又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体现了“个性化的翻译”。在女巫对埃德蒙举起魔杖时,埃德蒙知道有可怕的事情要发生,他想动却动弹不得。为了准确再现原文所表达的情境,译者采用了归化法,将“gavehimselfupforlost”译为典型的汉语表达方式“眼睛一闭听天由命”,译文接近本土文化,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也便于儿童的理解和接受。
2有意识的误译
露西通过一个旧衣柜进入了纳尼亚王国,在这里她碰到了半羊人塔姆努斯,她告诉半羊人自己是从客房的衣柜里进入纳尼亚的,而且她所呆的地方正是夏天,半羊人听后责备自己没有学好地理,所以不知道她的国家名,在他看来“客房”是一个国度,而“衣柜”是那个国度里的一座城,于是有了上面他们的对话。原文中出现的“wardrobe”和“wardrobe”,“spareroom”和“SpareOom”音相近,但指代的意义完全不同,原文的文字游戏在翻译的时候如果不加以变通,译文的读者就不能体会到其趣味性。在这里译者独出心裁地分别用“客芳”和“衣桂”两个汉语近音字来翻译,代替“客房”和“衣柜”,传达出了原文半羊人因误解露西的回答而产生的滑稽之感,使译文也充满趣味,引人发笑。巨人奉狮王阿斯兰之命要砸开女巫城堡的大门,原文中巨人是个憨厚好脾气的角色,他不聪明,说英语也是语法不通。如果译文不做稍微的变通,把“Comesofbeingoutofcondition”译为“身体不适或健康状况不佳”,那么译文的读者可能会不解:“怎么会突然身体不适?”然而译者自由发挥,把巨人有语法错误的英语“BlowedifIain’tinamucksweat”和“Comesofbeingoutofcondition”误译为“见鬼,出了一身的汗”和“缺乏锻炼了”,这样一种创造性误译既表现了巨人憨厚可爱的一面,也使得译文更利于小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3增译减译这两例都体现了增译法的运用
为了表明衣柜的后壁什么也没有,不可能通向纳尼亚,例7译文增加“木头”一词,更明晰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例8中译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themoonhadcomeout”译为“月亮露出了面庞”,使译语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例9:Edmund,whowasbecominganastierpersoneveryminute,thoughtthathehadscoredagreatsuccess…(Lewis,2014:48)译文:埃德蒙还在继续使坏,认为自己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马爱农,2014:33)这里作者想要表达的不是埃德蒙已经坏透了,而是他不依不饶,一直想要露西难堪。译者“删繁就简”,用“使坏”来表明埃德蒙耍恶作剧,既再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语意,简单的用词也符合孩子的阅读习惯。
4结语
篇10
一、留
就是保留原文,无须翻译。诸如人名、物名、地名、官名、帝号、国号、年号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汇。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君”(《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又如“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中“心旷神怡”在现代汉语中被作为成语仍广泛使用着,无须译成成语的解释“心胸开朗,精神畅快”。如果多译,就产生了累赘的成分,使句子复杂化,会有画蛇添足之感。
二、换
就是替换。有的古汉语词汇,现在虽然还在使用,但是意义已经完全不同,为了避免误解,翻译时要替换。
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译为: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发达,(村落间)鸡狗鸣叫的声音处处可以听到。又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和现代汉语的“卑鄙”不同,今指语言行为恶劣。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和现代汉语的“感激”不同,今指深刻的感谢。所以译为“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三、对
即直译。这是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例如:《岳阳楼记》中的“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依照文句的内在含义和对偶的修辞手法,采取对应的句式可直译为:“天空里,弥漫的烟雾整个消散了,皎洁的明月在千里湖面普照着;湖水中,浮光把跃动的微波染成了金色,月影像无瑕的白玉沉浸在水中”。这样,词语对仗工整,译文就比较和谐。
四、删
就是去除不用翻译的文言词语等,主要指部分文言虚词。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而”,连词,连接“笑”和“止”,“笑”表示“止”的情态,连词“而”起着修饰作用,不译。这句话译为“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五、补
就是加以补充。
第一种情况: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这是最普遍的现象。
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译为“(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第二种情况: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补充省略的、缺漏的词语。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这几句话省略了部分主语、宾语,翻译时应加以补充,译为“(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做了回答”。
又如“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对同学们来说就不易理解。有的同学译为“大楚要复兴,陈胜要做王”,这里的助动词“要”是添补的,且使“天命”观念不显露了,人为的主动性却突出了,似有不切原义之感。此句如果译为“大楚复兴,陈胜称王”,那么这样译的优点是,一没有改变句子结构,二是形容词、名词作谓语用时动词的规律性也显示出来了。
六、调
就是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即“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译为“有什么简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