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

时间:2023-03-18 07:1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人生的格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人生的格言

篇1

1、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2、未曾失败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过。

3、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4、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5、蚁穴虽小,溃之千里。

6、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8、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9、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10、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11、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

12、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带给别人信心。

13、世上并没有用来鼓励工作努力的赏赐,所有的赏赐都只是被用来奖励工作成果的。

14、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实现。

15、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16、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所应缴的学费。

17、如果我们都去做自己能力做得到的事,我们真会叫自己大吃一惊。

18、不是境况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况。

19、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20、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人,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做却成功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

21、一滴蜂蜜比一加仑胆汁能够捕到更多的苍蝇。

22、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23、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24、在世界的历史中,每一伟大而高贵的时刻都是某种热忱的胜利。

25、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26、只有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好钢。

27、最有效的资本是我们的信誉,它24小时不停为我们工作。

28、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29、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30、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31、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

32、要冒一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愿意去冒险的人。

33、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34、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35、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36、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37、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38、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39、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4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41、当一个人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他就是个有价值的人。

42、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43、做的技艺来自做的过程。

44、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强内在的动力。

45、上帝助自助者。

46、真心的对别人产生点兴趣,是推销员最重要的品格。

47、凡事要三思,但比三思更重要的是三思而行。

48、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49、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50、对于最有能力的领航人风浪总是格外的汹涌。

51、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最大的资产。

52、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53、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54、肉体是精神居住的花园,意志则是这个花园的园丁。意志既能使肉体“贫瘠”下去,又能用勤劳使它“肥沃”起来。

55、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

56、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57、恐惧自己受苦的人,已经因为自己的恐惧在受苦。

58、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59、没有热忱,世间便无进步。

60、行动不一定带来快乐,而无行动则决无快乐。

61、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62、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63、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64、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65、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

66、没有哪种教育能及得上逆境。

67、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68、夫妇一条心,泥土变黄金。

69、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70、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71、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72、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7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74、“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

75、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76、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77、忘掉失败,不过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

78、如果不想做点事情,就甭想到达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79、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80、成功的信念在人脑中的作用就如闹钟,会在你需要时将你唤醒。

81、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82、股票有涨有落,然而打着信心标志的股票将使你永涨无落。

83、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84、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85、没有什么事情有象热忱这般具有传染性,它能感动顽石,它是真诚的精髓。

86、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

87、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彩,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称量重量。

88、自古成功在尝试。

89、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90、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91、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92、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93、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94、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95、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96、伟大的事业不是靠力气、速度和身体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和知识的力量完成的。

97、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98、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永远不倒。

篇2

【关键词】 人格障碍;研究生;人格类型量表;人格诊断问卷

近年来,研究生群体中因精神问题而导致休学、退学、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从而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也开始引起社会的重视。而人格问题是心理健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人格(personality)是指个体总的精神面貌[1],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标志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性,进行人格测评对于心理评估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对人格倾向的测量一般采用以Jung心理类型理论为基础编制的人格类型量表(MBTI)。研究表明,MBTI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为人格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3]。此外,对人格障碍的测量目前多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它是依据DSM-Ⅳ中的12种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编制的自陈式问卷,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中等程度的特异度[4]。本研究应用MBTI和PDQ-4+,以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研究生人格倾向及其与人格障碍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广州市某师范大学研究生180人,年龄范围21~35岁,其中男生占50.6%,女生占49.4%;理科生占51.1%,文科生占48.9%。

1.2 方法 采用苗丹民等修订完成的中文版MBTI-G人格类型量表[5]。MBTI量表从4个维度8个因子阐述了人格的不同类型:①E―I维度指外倾与内倾;②S―N维度指感觉与直觉;③T―F维度指思维与情感;④J―P维度指判断与知觉。4个维度的二极划分组成了E、I、S、N、T、F、J、P等8个因子。同时采用杨坚博士修订的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4],共107项条目,分别用于测评DSM-IV诊断系统中12种人格障碍类型。所有问卷回收记分后将分数输入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进一步的统计与分析。

2 结 果

2.1 研究生样本在MBTI各维度因子得分上的性别和文理差异比较 本研究显示,研究生样本中男性、女性在J、T、S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P、F、N因子,在E、I因子上得分差异不显著,其中男性研究生中I人格倾向者略高于E人格倾向,女性研究生中E人格倾向者略高于I人格倾向,这与罗正学等[6]研究结果不太一致,他们在研究中表明军校男、女生E人格倾向都略高于I人格倾向,原因可能是所取样本不同造成的。

对MBTI测验各维度因子得分进行男女、文理的差异比较发现(见表1),女性在F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而在T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男性,该结果与罗正学等[6]在军校大学生中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理科生在T因子上的得分上显著高于文科生。

2.2 研究生样本MBTI各维度因子得分与PDQ-4+各分量表得分的相关矩阵 如表2所示,在MBTI与PDQ-4+的相关矩阵中,呈显著正相关的有:P因子与型,F因子与边缘型、回避型、依赖型,N因子与表演型、分裂型、型和被动攻击型,S因子与依赖型,I因子与分裂性、分裂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和抑郁型,E因子与表演型。

3 讨 论

研究生样本MBTI人格倾向中在内倾/外倾(I―E)这一维度上,I因子与PDQ-4+中分裂性、分裂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抑郁型得分呈显著正相关,E因子与表演型呈显著正相关。MBTI量表将E―I人格类型定义为:外倾者将兴趣和注意力直接指向外界客观事物,外界客观的变化决定了外倾者的意识活动性质,因此他们开放、活泼、友好、可亲近,内倾者的兴趣和注意力主要指向内心世界,其意识活动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表现出害羞、孤僻、有戒备。结合本研究的结果,可表明内倾者可能更易出现人格问题,尤其是以上6种人格障碍倾向;而外倾者的人格状态相对较好。苗丹民等[7]的研究也发现内倾者有易患各种人格障碍的倾向,与本研究结果类似。

在判断/知觉(J―P)维度上,P因子与PDQ-4+中型呈显著正相关。P型个体具有孤独、感觉迟钝、缺乏同情、易动摇、约束力差,社会化程度低的特点,从而有人格障碍的倾向,而J型个体善于交往和高社会化程度,做事有强的责任感、计划性和有恒性,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强,成就感强,从而出现人格障碍的倾向就很小[8]。在思维/情感(T―F)维度上,F因子与边缘型、回避型、依赖型呈显著正相关。F型倾向者是对人的、以个人情感和主观因素为依据,受个人价值观的支配、易受环境的影响,具有忧虑、紧张、神经质、焦虑、疑心与脱离现实等特点,这可能是与边缘型、回避型和依赖型这几种人格障碍具有高相关的原因。而苗丹民等[7]研究发现T型个体稳重、安详、恃强和自律,能保持心理健康。

在直觉/感觉(N―S)维度上,N因子与分裂型、表演型、型、被动攻击型呈显著正相关,而S因子则与依赖型呈显著正相关。MBTI量表将S―N人格类型定义为:感觉者重视现实,倾向接受和利用当前的刺激;直觉者超越事实和依据,重视想象和灵感。苗丹民等[7]的研究结果发现N型个体具有恃强、敢为、幻想、果断的特征,而S型个体具有温和、现实、谨慎的人格特征,可能可以用来解释上面得到的结果。

以上论述结合整体样本J、T、S得分显著高于P、F、N的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J、T、S型人格特点与能够保持人格健康有密切联系,而I、P、F、N4种类型的个体较为不稳定,出现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比E、J、T、S型个体要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人格障碍与人格类型中的I、P、F、N4个维度因子密切相关。

篇3

1. 托尔斯泰的分数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谈到对人的评价时,以奇妙的等式启迪人们要谦虚好学,他把人比作一个分数,他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就越小。”把这段话列为等式就是:一个人的价值= 。

2. 雷巴柯夫的常数与变数

对于时间,俄国历史学家雷巴科夫在利用时间、珍惜时光方面是这样来比喻的:“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并且举了一个浅显而又生动的算术题:“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小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 倍。”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会“算计”的人。确实,珍惜时间应该分秒必争。

3. 华罗庚的减法

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我国著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在谈到学习与探索时指出:“在学习中要善于做减法,就是要减去前人已经解决的部分,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

4. 爱迪生的加法

大发明家爱迪生成名后,人们都说他是“天才”,他在谈天才时是用一个加号来描述的。他说:“天才=1% 的灵感+99% 的汗水。”这一公式隽永含蓄,概括力强。

5. 爱因斯坦的公式

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诀时,写下了一个有趣的公式:A=x+y+z并解释道:A 代表成功、x 代表艰苦的劳动、y 代表正确的方法、z 代表少说空话。

6. 芝诺的圆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问他:“老师,难道您也有不懂的吗?”他在向学生解释知识时非常幽默、风趣,他是这样说的:“如果用小圆代表你们学到的知识,用大圆代表我学到的知识,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多一点,但两圆之外的空白都是我们的无知面,圆越大,其圆周接触的无知面就越多。”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是多么确切呀!这也充分地说明了“学海无涯”的深刻道理。寓意深刻,令人拍案叫绝。

7. 王菊珍的哲论

我国科学家王菊珍对待实验失败有句格言:“干下去还有50% 成功的希望,不干便是100% 的失败。”

篇4

【关键词】 回族;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人格

父母养育方式是父母养育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1]。而人格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各项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决定人独特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倾向的内在身心动力组织系统,也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心理条件[2]。人格的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为起调节和控制作用。近年来,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在人格发展研究中颇受关注。研究表明[3],父母养育方式不仅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直接有关,对整个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作为一个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它对个体的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行为均有广泛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掌握大学生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我区大学生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宁夏回族自治区两所高校(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2006级学生中选取6个不同专业15个班级的767名大学生作为被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767份,收回有效问卷736份,有效率为95.96%。其中汉族334名,回族402名。

1.2 方法

1.2.1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4] 是瑞典Perris等人编制,我国岳东梅等人修定的中文版。修订后的量表包括66个条目。其中父亲量表包含6个因子,依次为F1情感温暖与理解;F2惩罚严厉;F3过分干涉;F4偏爱被试;F5拒绝否认;F6过度保护。母亲量表包含5个因子,依次为M1情感温暖与理解;M2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3拒绝否认;M4惩罚严厉;M5偏爱。由被试者对父母的养育方式进行报告,答案分别为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选项。得分越高,表明父母在某个因子上的行为表现越多。

1.2.2 艾森克(成人)人格问卷(EPQ)[5] 共计88个题目,由 E 、N、 P、 L 4个分量表组成,其中E为外向-内向,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N为神经质,分数高可能是担忧、焦虑,有强烈的情绪反应;P为精神质,分数高可能是孤独,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L测定被试者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分数高则说谎倾向明显。每个题目的选项分为“是”或“否”两种情况。

1.3 调查方法 将上述两个量表装订成册,一次发给被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统一主试和指导语,当场发放和收回问卷。为避免被试由于顾虑影响答卷的客观性、真实性,答卷采用匿名方式。

1.4 数据处理 调查完成,主试回收问卷,剔除无效答卷后,对测试的资料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回汉大学生父母的养育方式调查结果 见表1。

表1示,回族大学生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多于汉族。回族大学生母亲的拒绝否认少于汉族。

2.2 回汉大学生人格的调查结果 见表2。表1 回汉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表2示,回汉大学生人格的内外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质、精神质及掩饰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回族大学生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见表3。表3 回族大学生的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相关表3示,父亲的惩罚严厉与精神质、过度保护与神经质呈正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惩罚严厉与精神质呈正相关。

2.4 汉族大学生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 见表4。表4 汉族大学生的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相关表4示,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神经质、精神质呈负相关;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均与精神质呈正相关;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神经质、精神质呈负相关;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均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

3 讨论

3.1 回汉族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发现,回族大学生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多于汉族。回族大学生母亲的拒绝、否认少于汉族。这和刘桂臻[5]的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产生这种差异应从以下两方面来探究。一方面,我们考虑民族特点可能是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我国的回族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宗教成为其民族的凝合剂,而且伊斯兰教的信仰涉及到回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男性在宗教和社会中地位较高,父亲便在家庭中担当更多对子女的宗教教育和生活指导、管束的责任。这可能是回族学生比汉族学生更多感受到与父亲的情感联系,并受到父亲过度干涉和过多保护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有更强的心理支持体系,面对困境和心理危机,能从信仰中找到精神和心理上的慰藉,使他们有着积极地心态,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6],也较听从父母的话,从而引起父母拒绝否认的可能也相应的减少。

3.2 回汉族大学生人格的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发现,回汉族大学生人格的内外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回族大学生性格相对汉族学生更加外向、豁达、开朗乐观。形成这一性格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回族文化和伊斯兰教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另外,在回汉文化的相互适应过程中,回族不仅完整地保存了自己的文化,而且具有很强的文化适应能力,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心态,养成了回族人善与人处、、追求和谐的人格特征,使他们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能更多地得到尊重和信赖[6]。对于回汉族大学生在人格的其余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原因,我们考虑可能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受学校氛围的影响,且回汉族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从事的实践活动等等都是基本相同的,有着大体相同的趋向和人生价值观。这可能是回汉族大学生在神经质、精神质及掩饰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主要原因。

3.3 回汉族大学生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人格的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维度和父母养育方式中的部分因子有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为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越多的大学生越容易形成稳定的情绪,担心、焦虑等负性情绪反应少,且易适应外部环境。而被父母惩罚、干涉、拒绝、否认及保护越多的大学生越容易存在担忧、焦虑等情绪反应,且易出现适应性差、不近人情、感觉迟钝等人格特征。说明父母对子女采取积极的养育方式,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形成外向、情绪稳定、适应性强等人格特征,反之,父母对子女采取惩罚、干涉、拒绝、否认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不利于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但同时可以看到,在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对人格的相关影响中,回汉略有不同,尽管回族父亲对孩子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母亲对孩子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但并未对孩子造成明显的心理影响。而汉族父母对孩子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则易引起孩子焦虑、担忧等强烈的情绪反应和不近人情、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人格特征。这一点值得探讨,可能与我们样本中回族学生大部分来自宁夏南部地区有关,他们在进入大学前,居住比较集中,相同和相近的地域、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使他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

综上所述,我区回汉族大学生的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有密切的相关性。程绍珍[7]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格特征决定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父母要尽量采取正确的养育方式,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况。

参考文献

1] 马振耀.大四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点关系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9):1643-1645.

[2] 王欣,阮新,阮军.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4,23(3):91-92.

[3] 岳冬梅.父母教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122-129.

[4] 戴海崎,张峰,陈学枫.心理与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5] 刘桂臻.宁夏地区汉族与回族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及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3):156-159.

篇5

关键词:自我妨碍 大五人格 大学生

一、问题提出

“自我妨碍”这一概念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逐渐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不少国内外学者对其作出了各种界定,而综观各种定义来看,自我妨碍即成就情境中的一种自我价值保护策略,其目的是为自己潜在的失败创造条件并寻找合理的借口,而使将来不至于用自己缺乏能力来解释自己的失败。这样,自我妨碍就成为阻碍个体成功内部性强有力的障碍,而也同时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杨丽,2009)。

大学期间是个体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段时间会面临各种各样任务的挑战。有研究显示,学生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而事先采取行为策略,通过行动给自己的成功施加阻力设置障碍,如考前酗酒、故意拖延、故意减少努力、缩短练习时间以及选择难以完成的任务等。或者为了维持自身良好的形象,在从事任务之前,主动声称存在一些可能会影响自己发挥水平的因素,或者过分夸大成功中存在的障碍,特别是一些具有状态性特质的事件,如紧张、焦虑、抑郁、身体不适等,但并不一定减少实际的努力(尚丽娟,2005)。一些研究表明,这些自我妨碍往往是受个体特质因素的影响,如Ross等人发觉神经质越高的个体,自我妨碍往往越强。相反,责任心意识越高的个体,自我妨碍就相对较弱(李晓东、袁冬华、孟威佳,2004)。

一般测量个体的自我妨碍大多采用Jones和Rhodewalt于1982年编制的自我妨碍量表(self-handicapping scale,简称SHS)。它把自我妨碍看成一种特质,主要测查个体自我妨碍的一般趋势。而McCrae和Costa(1992)编制的大五人格测试量表NEO-FFI则是测量人格特质的比较成熟的工具。然而,虽然国内有些研究探讨过自我妨碍和人格特质的关系,但是回顾过往研究,结论主要集中于“自我妨碍受到大五人格的影响,且不同的人格类型对自我妨碍的影响不同”。这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究竟个体的哪些特质能够很好地预测个体自我妨碍?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大学生群体的自我妨碍和其人格特质的明确关系,查明何种类型的人格特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预测大学生自我妨碍水平。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选取珠海市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共200名学生,进行问卷测试和访谈,其中有效问卷为176份(包括男生49人,女生127人),回收有效率为88%。

(二)研究工具

自我妨碍问卷(SHS)

《自我妨碍问卷》(SHS)由Rhodewalt编制,量表共25个项目,采用1-6六点记分,得分越高说明自我妨碍的程度越高。在本次研究中,考虑到本土化的特征,因此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整,经过项目分析后(取被试总分的上下27%进行高低分组,并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二组在每个题目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高低两组在3、11、13、22、24这五道题目的得分上不显著,予以删除。其余项目中,6、10、12、14、20、22、25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小于0.30,成弱相关,因此也将其删除。最后,问卷剩余14个项目),得出一个只有14个项目的量表。删除部分题目后,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6678,可以接受。

《简易大五人格问卷》(NEO-FFI)由McCrae和Costa在NEO-PI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共60个项目,采用1-5五点记分,包括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和开放性五个分量表。NEO-FFI已被我国学者证明,作为中国大学生群体的人格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结构。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 软件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三、数据结果

(一)大学生自我妨碍和人格特质得分的总体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自我妨碍得分上的平均值高于3分,说明总体上,大学生群体还是存在一定的自我妨碍。从表2不难看出,大学生群体的宜人性和责任心特质较高。

表1 自我妨碍总体情况描述表

表2大学生大五人格描述统计

(二)大学生自我妨碍与大五人格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自我妨碍及其大五人格进行相关分析,详情如下表:

表3 大学生自我妨碍与大五人格相关分析

注:*表示p

如上表所示,大学生自我妨碍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r=0.478,p=0.000

(三)大学生大五人格对自我妨碍与的预测

以大五人格为自变量,自我妨碍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下表:

表4 大学生自我妨碍影响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注:*表示p

如上表所示,五个预测变量中,外倾性、开放性和宜人性这三个变量的显著性检验结果不显著,即它们对于自我妨碍的预测作用有限。而神经质和责任心这两个变量对于自我妨碍的回归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t(170)=5.21,p=0.000

四、分析讨论

(一)大学生自我妨碍特点分析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妨碍现象。总体平均分达到了3.28分,最高分为4.85分,说明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不少学生会通过自我妨碍这一方式应对成就情境带来的压力以维护自我价值感。毛晋平的研究也发现,大学生较喜欢采用自我妨碍策略来维护自我价值感,调节自己的学习动机与成就行为(毛晋平,2007)。对此结果的解释可能在于,随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渐成熟,其自我认识更主动,自我评价更客观,自我体验更深刻。在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同时,独立性的发展使他们强烈需要肯定自己、保护自己、发展自己(黄希庭,徐凤姝,1988)。当预期到成就情境对自我价值存在挑战的时候,他们就会采取一些认知或行为上的策略,以保护自我价值不受损害,其中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自我妨碍这一回避的方式来维护自我价值。对于为什么有些学生会选择自我妨碍这种逃避而不能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大学生自我妨碍和大五人格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妨碍会受到其大五人格的影响,且不同人格特质对于自我妨碍的影响不同。自我妨碍与神经质、外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都呈显著相关,其中只有神经质与自我妨碍呈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最大,其他三个人格特质都与自我妨碍呈显著负相关。本次研究的结果与Ross等人的研究结论基本相符,这说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大五人格对自我妨碍具有普遍影响。杨丽(2009)的研究结果则有所不同,结果显示外倾性与自我妨碍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结论与本次研究正好相反。而张靓晶(2008)的研究结果支持了本研究,虽然她用来测人格的量表选用的是《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然而其中包括的外向性这一维度与大五人格中的外倾性界定相近,其研究结果为外向性与自我妨碍呈显著负相关,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张靓晶,2008)。

大学生自我妨碍与大五人格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和责任心对于自我妨碍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神经质这一人格特质对于自我妨碍的预测性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0。然而对于这一问题,张靓晶的研究结果显示,外向性对于自我妨碍的预测性最大(张靓晶,2008),与本次研究结果不一致。

神经质的学生常表现出焦虑、冲动、紧张、抑郁等特点,他们的自我概念不稳定,时常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也更强烈,常常处于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中,而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在成就情境中,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业能力不自信,更能体验到成就情境对于自我价值的威胁,从而更易采取自我妨碍的策略以回避可能对自我价值造成的损害。已有研究发现,神经质学生比情绪稳定的学生学习表现更差,回避动机更强,成就动机更低(何小蕾,2004;Keera & Steven, 2005; Basato, Prins, Elshout & Hamaker,1999)。

责任心通常表现为勤奋、可靠、自律等。有责任心的学生通常对于自己的学业能力更自信,成就动机水平高,回避动机较低(何小蕾,2004),其自我妨碍也较少。已有研究也表明,责任心与积极应对呈显著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

参考文献:

[1]杨丽.大学生自我妨碍及其与大五人格、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8(3).

[2]尚丽娟.初中生自我妨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6).

[3]李晓东,袁冬华,孟威佳.国外关于自我妨碍的研究进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31-136.

[4]毛晋平.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取向、不可控感、自尊的相关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

[5]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79-181.

[6]张靓晶.大学生自我妨碍与自我差异、人格特质关系研究.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8(4).

篇6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人格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59名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本科生进行了加藤厚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的调查。结果:1.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各维度表现出现在的自我投入愿望最高,其次是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最后是过去的危机。2.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尺度的现在的自我投入愿望和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两个维度与SCL-90的8个维度,EPQ的P、N、L维度均显著负相关,与EPQ的E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等因素存在显著相关。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心理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08—03

本文为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党建思政与高教管理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SZ201309ZD)。

收稿日期:2014—04—10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是由德裔美国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于1963年首创,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领域。Kovel认为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是20世纪系统描述人类发展的最有影响的概念之一。[1]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在不同的层面来使用以强调不同的问题。同一性有时指结构,有时指过程,有时指主观经验,有时指功能,有时指个体独特的意识感,有时指经验连续的潜意识追求。[2]

大学生是处于青年末期的一个特殊群体,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期。大学时代正是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重要时期。[3]健康的心理状况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发展都至关重要。相关研究表明,自我同一性作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格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处于青少年后期的大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所说的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阶段,处于“规范性危机”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本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在现代社会,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完成的情况究竟如何,有什么特点。二是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有什么相关性。三是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与人格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大一到大四的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95份,回收率为99%,其中有效问卷459份,有效率93%。年龄17~24岁,平均年龄20岁,男性421人,女性38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加藤厚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测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测定大学生人格状态。

1.加藤厚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

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由加藤厚1983年编制,张日昇教授1989年修订。[4]本量表共计12个测查项目,测查项目由“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三个量表尺度组成,根据各量表尺度得分的组合,决定6种同一性地位。该量表的信度(分半信度0.88~0.91)和结构效度均达到了满意水平。[5]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SCL-90系20世纪70年代由Derogatis.L.R编制,80年代引入我国,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心理咨询。量表共90个条目,通常评定一周以来被试者的各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每个项目按“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等级以1~5评分。[6]症状自评量表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为保证作答质量,本研究保留8个因子,即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3.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问卷由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艾森克教授于1952年开始设计,1975年定名为EPQ,选取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和社会掩饰性四个维度对人格特征加以分析。[7]该问卷简明易懂,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并被广泛使用的测定个性的一种标准量表。1980年,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教授对EPQ进行了修订,共88个题目,选项回答分“是”或“否”两种,在1985年鉴定会上专家们一致认定这项成果达到了国际水平。

(三)研究程序

采用集体施测,统一发放问卷,不要求填写姓名以消除被试心理压力,被试者独立按照指导语逐项回答问卷上的所有问题,测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采用spss16.0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本研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一般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各维度的平均分数显现如下态势:现在的自我投入愿望大于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大于过去的危机。

(二)本研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分布

从表2中的总体上看,大学生在六种同一性地位上分布很不均匀。其中,同一性扩散地位的人数最多,占45%,同一性形成与权威接纳地位次之,占29%;其次为积极延缓地位占11%,权威接纳地位占7.8%,同一性形成地位占4.6%,同一性扩散与积极延缓阶段地位占2%。但比较而言,处于同一性形成地位上一年级人数是最多的;同一性形成与权威接纳阶段和积极延缓地位者四年级居多,二年级处于权威接纳地位的人数是最多的,而三年级中处于同一性扩散地位的人数是最多的,达到53%。

(三)本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对SCL-90问卷进行统计,其8个因子的均分见表3。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达到中度以及痛苦水平(各因子≥3)的人数在1.3%~3.5%,由重到轻的排序是强迫(3.5%),人际敏感(2.8%),偏执(2.6%),敌意(2.2%),抑郁(2.0%),焦虑(1.7%),精神病性(1.3%)。

(四)本研究大学生人格状况

从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个性的P维度(精神质)平均分略高于中值(中值=5),性格的精神质略高;E维度(内外向)平均值高于中值(中值=13),性格偏外倾;N维度(神经质)平均分略高于中值(中值=9),情绪易冲动,不太稳定;L维度(掩饰性)平均分略高于中值(中值=10.5),性格具有一定掩饰性。

EPQL2.0019.0010.573.43

(五)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尺度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关于“现在的自我投入愿望”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从表5中可以看出,“现在的自我投入愿望”与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255至-0.409之间。关于“过去的危机”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从表中可以看出,“过去的危机”与抑郁、偏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92、0.094。关于“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从表中可以看出,“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与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223至-0.337之间。

(六)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尺度与人格的相关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现在的自我投入愿望”与P维度(精神质)和N维度(神经质)有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78、-0.311,与E维度(内外向)和L(掩饰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57,0.177。“过去的危机”与P维度(精神质)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95。“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与P维度(精神质)和N维度(神经质)有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5,-0.274,与E维度(内外向)和L(掩饰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87,0.141。

三、讨论

(一)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总体情况分析

从总体状况来看,被试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各维度表现出现在的自我投入愿望最高,其次是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最后是过去的危机。主要原因有:一是社会转型加快对个人和高校都存在影响,大学生毕业去向日趋多元,岗位任职需求日趋多样,使他们对今后工作的不确定预期增强,恐慌感和能力危机感也相应增强。所以,相对于充满变数的未来,大学生更倾向于在校期间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二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入党、就业以及深造等现实问题,关乎其切身利益,他们更倾向于靠加大现实投入来积极争取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三是大学生入校后,基本实现了脱离父母和家庭、开始群体生活的心理转变,这代表了过去阶段性心理决策的终结。随着心理年龄增长和人生阅历增加,大学生对过去危机中的经历和矛盾逐渐培养起理性思辨能力,使自己对现实与未来的投入明显高于过去的危机。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被试大学生的现在和将来自我投入愿望与心理健康诸因子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主要原因有:一是对现在和将来自我投入较多且愿望强烈的大学生自信心较强,在积极进取的过程中,不断收获着阶段性成果带来的心理满足,形成了良性的心理激励循环机制。二是此类群体对自己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长处,决不好高骛远。三是此类群体对周围的人和事能保持较高的热情和激情,遇到困难与挫折能够迅速振作,自动消除偏执的隐患。

(三)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格的关系

结果显示,内外向与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的自我投入呈极显著正相关,精神质与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的自我投入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过去的危机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的自我投入呈极显著负相关。这是由于外向性格往往伴随着正面情绪,倾向于对现在持乐观态度并在将来保持积极的心态;而内向性格往往伴随着负面情绪,对现在和将来信心不足,投入较低。高精神质的大学生通常表现的孤独、固执和具有攻击性等,导致一些高校教育管理者误将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分析解决,使得负面情绪扩大。精神质低的大学生较倾向于保持克制负面情绪,能够较快融入群体,靠努力获得稳定的预期未来。神经质高的大学生一般表现为焦虑、紧张、担忧等,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情绪起伏较大,高校管理者一般会区别对待。神经质低的大学生常常表现为成熟、自信、积极,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试能力较强,情绪反应缓慢且较轻微,在做人做事以及做学问上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认识,对未来的投入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Kit Welchman.Erik Erikson:Is Life,Work and Singificance[M].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2000.

[2]韩晓峰,郭金山.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J].心理学探新,2004(2).

[3]EH Erikson.Dimensions of New Identity[M].New York:Norton,1974.

[4]张日昇.自我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J].心理科学,2000(4).

[5]陈香.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1.

篇7

一、背景资料

(一)自恋的概念

很多人认为“自恋”是一个贬义词,且不愿意承认自己自恋。不少心理学者把自恋作为一种普遍的人格特质。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都是自我关注者,自恋者只是高自我关注者。

对于自恋,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临床上自恋被看作一种人格障碍。1994年的DS-IV将自恋人格障碍描述为一种普遍夸大的行为模式,需要羡慕,缺乏同情心。非临床领域认为自恋是一种长期性的、形式多样的人格构造。

作为一种非临床意义的人格特质,自恋表现出一种自我膨胀;对无限的权力、美丽和成功的幻想;对批评的极度敏感;强烈的特权感;以及利用性的人际关系。有的观点认为社会的动荡不安,复杂的多元价值观,以及飘忽不定的情感都左右着自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本研究将自恋定义为一种综合性人格构造,是个体对于自身、自身想象以及自身在他人眼中形象的过分专注和沉迷,是一种对于自身重要性的夸大感觉,认为自己比其他的人都更为优越,并相信自己有资格获得特殊权利和待遇。

(二)隐性自恋的概念

隐性自恋的概念由Wink首次提出,1991年,Wink提出了自恋包含着显性自恋跟隐性自恋两种类型。我国学者郑涌(2005)编制的自恋量表表明,隐性自恋包括易感质,特权感,自我钦羡三个维度。

本研究认为,隐性自恋是个体内隐的自我欣赏和自我夸大,表现为潜在的自卑,缺乏信心和主动性,过分敏感、焦虑和具有不安全感,同时存在自我夸大和别人认同的高度寻求等外显特征。

(三)自恋与心理健康

国外有关自恋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表现出“双面性”,显性自恋至少有一些适应的特征,而隐性自恋的特征主要是不适应的。在对自恋的测量中也发现,自恋的某些特征与心理健康的指标成正相关,而另一些则成负相关。Rose(2002)研究发现,显性自恋者是因为具有高自尊,所以他们经常体验到幸福;而隐性自恋者因为自尊水平较低,所以他们总感到不高兴。所以,自恋的性质主要取决于自恋在心理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由此可以认为,显性自恋多与健康心理有关,而隐性自恋多与不健康心理有关。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300名普通高中普通班学生作为被试,回收问卷284份,用一对测谎题剔除无效问卷24份,共260份有效问卷。

(二)研究材料

材料一:西南大学郭成教授自编的隐性自恋问卷,共20题,其中含一对测谎题,共4个因素:自我优越、自我欣赏、人际敏感、自我保护。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2;分半信度系数是0.772;拟合指数接近1。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

材料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包括90个题目,共10个因素: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用以测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统计处理

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隐性自恋的特点

对有效被试在各个因素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统计,从总体上分析高中生隐性自恋的基本状况,考察高中生隐性自恋的发展特点。

从表1可以看出,高中生隐性自恋居于中等水平。各因素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自我欣赏、人际敏感、自我保护、自我优越。

(二)高中生隐性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高中生隐性自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为考察高中生隐性自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隐性自恋各维度得分及其总分与心理健康各维度的得分及其总分进行相关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高中生心理异常与隐性自恋存在相关。高中生隐性自恋总体与心理异常各维度及其总体均呈显著正相关。具体到各个维度上,自我优越和人际敏感与心理异常各维度及其总体均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欣赏仅与偏执成正相关;自我保护与除恐怖外的各项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隐性自恋的水平的确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影响,隐性自恋水平越高,心理越不健康。

2.高中生隐性自恋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隐性自恋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相对贡献,以隐性自恋总体为自变量,心理异常总体为因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隐性自恋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与简单相关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隐性自恋可以解释心理健康18.3%的变异性。

四、讨论

在国内外学者对隐性自恋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高中生隐性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中生隐性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高中生隐性自恋的总体特点

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隐性自恋分为自我欣赏、自我优越、人际敏感和自我保护四个维度。从总体上看,高中生隐性自恋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正是自我意识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高中生强烈的关注着自己的成长,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恋;在这个时期,高中生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意识等都逐渐趋于成熟,使得高中生可以对自我作出客观的评价,不会高度的自恋。

(二)高中生隐性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本研究中,高中生隐性自恋与心理异常总体及其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与理论及过去研究结果都较为一致,表现出隐性自恋者通常比较焦虑、抑郁,缺乏安全感,容易受到生活中创伤事件的伤害。

具体到隐性自恋的各个维度上,自我优越与心理异常各维度及其总体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对自我的过分夸大可能导致对自己的过高标准和要求从而对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不良影响;人际敏感与心理异常各维度及其总体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的敏感会对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不良影响;自我欣赏仅与偏执成正相关,表明盲目的欣赏自己,过分关注自我会使人只相信自己,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从而显得偏执;自我保护与除恐怖外的各项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过分的自我保护可能正是由于缺乏安全感、自卑,而这些会影响心理健康。总之,隐性自恋水平越高的人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越差。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大五人格特质 职业倾向

一、问题提出

职业倾向是一个人的职业愿望,是对职业的一种自我表现概念,是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它一般由人的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等主观因素决定。Holland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职业兴趣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可以划分为六种人格类型,即现实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l)、企业型(Enterprising)和常规型(Conventional),与六种人格类型相对应有六种环境模式。环境的性质是其所属成员典型特征的反映,它提供了其相应人格类型个体发挥其兴趣与才能的机会,并强化其相应的人格特质,该理论将职业兴趣划分为六种类型,简称为RIASEC理论[1]。其中现实型(R)指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技能的工作,但缺乏社交能力。适应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熟练的技能性职业(如修理工、司机、农民)和技术性职业(如制图、机械装配等);研究型(I)适宜科研和实验等工作,包括各类科研人员、工程师等;艺术型(A)感情丰富、善于想象,对艺术创作充满兴趣,喜欢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自我。但不善于事务性工作;社会型(S)对社会交往感兴趣,关心社会问题,愿为社会服务,有教导别人的能力;事业型(E)适宜管理、决策方面的工作;常规型(C)喜欢系统而条理的工作任务,讲究实际,习惯按照固定的规程、计划办事。

人格的具体成分较为复杂和微妙,主要表现为一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气质、性格 [2]。McCrae和Costa提出了 “大五”人格模型[3],即人格的五个因素,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公正性(Conscientiousness),神经质(Neuroticism)。

外向性表示热情、自信,有活力,还具有幸福感和善社交的特性;宜人性表示利他、友好、富有爱心;开放性指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公正性表示克制和严谨,与成就动机和组织计划有关;神经质主要依据人们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而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统一体的某处。刘继亮和孔克勤(2001)指出,个体在连续性人格变量或人格维度上存在差异,即人们之间的基本差异是量上而非质上,特质研究就是探究构成人格的基本特质的内容和数量,这与绝大多数特质论者的观点趋于一致,即人格的基本结构由五大因素构成 [4]。 McCrae & Costa编制的“大五”人格问卷NEO-PI,许多心理学家都根据自己的研究,重复得到了类似的因素,但在命名上存在差异。张建新等人(张建新,周明洁,2006)根据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了修订,提出六因素假说[5]。大五人格特质模型是对人格结构的一种良好描述,可以用于解释个体人格的差异性。

关于人格特质与职业倾向的关系,冯艳丹和张利燕(2007)指出:神经质与经营型存在正相关,与常规型存在负相关;外倾性与经营型存在负相关,与常规型存在正相关;开放性与研究型、艺术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社会型存在负相关,与常规型存在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宜人性与社会型存在十分显著的负相关;责任心与现实型、社会型和经营型存在负相关[6]。基于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发现,许多研究集中在职业倾向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和中学生的专业选择等方面,结论也各有不同。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并以宁夏大学学生为样本进行研究是由于目前就业形式日趋严重,许多学生面临着职业选择的困境,了解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职业倾向的关系,以期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

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选取宁夏大学不同院系的27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问卷247份,有效问卷201份,回收有效率为74.3%。被试基本信息如表1。

表1 被试基本信息

N 百分比(﹪) N 百分比(﹪)

性别 男 89 44% 教师 24 12%

女 112 56% 公务员 33 16%

专业 文学 52 26% 父母职业 商人 27 14%

理工 97 48% 工人 38 19%

经济 29 14% 农民 62 31%

艺术 23 12% 其他 17 8%

总数 201 100% 总数 201 100%

2.2 研究工具

2.2.1 “大五”人格量表

“大五”人格量表,Oliver P. John编制,后经黄希庭等于2002年翻译并修订。问卷用于测量人格的五个维度:神经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谨慎性。该量表的分量表及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均在0.75~0.9之间,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测量人格差异的有效工具。#p#分页标题#e#

2.2.2 Holland职业倾向量表

Holland职业倾向量表,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应用心理发展中心于1990年修订,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2~0.86之间,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本研究采用“感兴趣的活动”、“擅长的活动”和“喜欢的职业”三个部分来测量被试的职业倾向。

2.3 数据处理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3.1 职业倾向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职业类型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如表2:

表2职业类型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M±SD)

男(N=89) 女(N=112) t

实际型R 7.66±6.623 5.73±5.744 0.879*

艺术型A 7.63±5.151 8.21±4.028 -1.367

调查型I 6.96±6.131 5.93±3.977 5.138

社会型S 9.93±5.196 13.91±5.759 1.95**

事业型E 8.43±5.145 9.82±4.949 -0.406

常规型C 6.04±3.686 5.83±3.751 -2.176

注:* p<0.05 ** p<0.01

t检验结果显示:实际型R和社会型S这两个职业倾向类型在不同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艺术型A、调查型I、事业型E、常规型C四个职业倾向类型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

3.2 职业倾向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比较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文科类、理工类、经济类和艺术类四个不同专业类型上的职业倾向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如表3:

文学(N=52) 理工(N=97) 经济(N=29) 艺术(N=23) F

实际型R 3.02±3.681 10.09±6.758 5.14±2.083 1.70±1.428 30.886**

艺术型A 6.87±4.059 7.35±4.407 7.00±3.798 14.17±1.193 21.192**

调查型I 3.25±2.589 9.21±5.483 6.24±1.864 1.74±0.689 35.047**

社会型S 13.65±5.372 12.48±6.245 11.07±5.331 8.70±4.226 4.478**

事业型E 10.38±4.348 9.08±4.825 10.14±7.530 5.87±0.344 4.866**

常规型C 3.85±2.173 7.82±2.997 6.76±4.549 1.57±1.441 39.228**

表3 职业倾向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检验 (M±SD)

注:* p<0.05 ** p<0.01

结果显示六种职业倾向在四个专业类型上的差异均显著。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实际型R这一职业类型上除文学类和艺术类没有显著差异以外,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均显著;在艺术型A上艺术类和其他专业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其他专业之间差异不显著;在调查型I上,文科类、理工类、经济类和艺术类各组之间差异均显著;在社会型S上艺术类与文学类,艺术类与理工类的差异显著,其他各组均不显著;在事业型E上艺术类和其他三个专业之间差异显著,而其他三个专业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常规型C上除理工类和经济类这一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显著。

3.3职业倾向在父母职业类型上的差异比较

对六个不同父母职业类型的大学生的职业倾向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的结果如表4:

表4 职业倾向在父母职业类型上的差异检验 (M±SD)

教师(24) 公务员(33) 商人(27) 工人(38) 农民(62) 其它(17) F

实际型R 12.33±8.928 3.85±2.36 5.07±3.540 5.11±1.590 9.23±7.291 2.35±2.029 14.743**

艺术型A 7.13±1.513 10.64±3.16 10.85±5.134 7.95±4.119 6.52±4.605 10.41±4.988 5.348**

调查型I 10.08±4.680 3.55±2.373 13.41±7.329 6.37±2.889 8.48±6.388 2.35±1.320 12.768**#p#分页标题#e#

社会型S 14.75±5.479 11.45±3.410 4.30±3.635 14.03±5.375 10.18±5.779 10.82±6.376 3.927**

事业型E 11.42±2.062 7.88±4.878 7.19±6.077 9.00±6.994 8.23±4.178 10.06±5.018 2.605*

常规型C 8.63±2.618 2.76±2.208 3.52±2.622 7.68±3.111 6.97±3.324 1.88±2.497 21.761**

注:* p<0.05 ** p<0.01

结果显示,职业倾向在父母职业类型上的差异均显著。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实际型R上,父母职业类型的教师组与农民组、公务员组、商人组、其它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农民组与公务员组、商人组、工人组;工人组与白领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其它各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在艺术型A上,公务员组与农民组、教师组的差异显著、其它各组之间均不显著。

在调查型I上,教师组与公务员组、商人组、工人组之间差异显著,公务员与农民组、工人组之间差异显著,其它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在社会型S上,农民组与工人组、教师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其它组与教师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其它各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在事业型E上,教师组与公务员组、农民组之间差异显著,其它各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在常规型C上,教师组与公务员组、商人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公务员组与工人、农民、其它各组差异显著,其它组与工人、农民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其它各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3.5 人格特质和职业倾向的相关分析

由于性别、专业类型和父母职业对职业倾向也有影响,因此以人格的五个因子和职业倾向的六个类型作偏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大五人格倾向和职业倾向相关系数矩阵(Partial Correlation) (N=201)

实际型R 艺术型A 调查型I 社会型S 事业型E 常规型C

外向性 0.005 0.421** 0.033 0.294** 0.42** 0.215**

谨慎性 0.152* 0.303** 0.257** 0.242** 0.146* 0.143*

宜人性 0.437** 0.132 0.245** 0.141* -0.061 0.079

神经质 -0.075 -0.157 -0.006 -0.346** -0.253** 0.028

开放性 -0.185** 0.584** -0.126 0.178* 0.068 -0.223**

注:* p<0.05 ** p<0.01

结果显示,外向性和艺术型A、社会型S、事业型E、常规型C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外向型和实际型R、调查型I的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谨慎性和六个倾向类型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宜人性与实际型R、调查型I 、社会型S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其与艺术型A、事业型E、常规型C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神经质与社会型S、事业型E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和实际型R、艺术型A、调查型I、常规型C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开放性与实际型R、常规型C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和艺术型A、社会型S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调查型I和事业型E不存在显著相关。

四、讨论

4.1 职业倾向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

在实际型R和社会型S两个职业倾向上,t检验的结果表明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石丽(2004)的研究也表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实际型、社会型和常规型上存在差异[7]。霍兰德职业类型理论认为实际型得分高的人,往往喜欢摆弄和操作工具,机械,电子设备等具体有形的实物,不喜欢和人打交道的活动,厌恶从事教育性,服务性和劝诱说服性的职业,并且表现出看重具体事物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男生在动手操作能力上要优于女生,女生善于倾听,在了解别人、社会交往、亲和力等方面优于男生。因此男女生在这两个类型差异显著,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4.2 职业倾向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

根据表3,发现六个职业倾向在不同专业类型上的差异均显著。差异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课程不同,学校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要求及培养模式有很大的差异。理科类的学生所学的课程偏重于实际操作和研究;而艺术类学生则更偏重于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塑造;文科类课程多倾向于书面及口头的表达能力的培养;经济类的课程则更多是对处事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塑造。

各专业类型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实际型R上,文学类和艺术类没有显著差异,这是由于这两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的性质有相似性,都注重审美能力和感性认识的培养,而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艺术型A上艺术类和其他几类专业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其他专业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因为对艺术类学生的艺术能力要求高于其他学生,而其他专业类型之间在艺术能力上没有差异;在社会型S上艺术类与文学类,艺术类与理工类这两组的均值差异显著。从这三个组在社会型S上得分的均值来看,文科类和理工类在社会型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艺术类,这是由于理科类和文科类所受的专业训练与社会活动有很密切的关系,而艺术类学生平时专注于艺术创作,在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上都相对弱于文科类和理工类。在事业型E上艺术类和其他三个专业之间差异显著,而其他三个专业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原因是艺术类的学生所学的专业专业性强,专业技能单一,在职业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事业型上得分低于其他两组。#p#分页标题#e#

4.3 职业倾向在不同父母职业类型上的差异

由于父母的职业特性不同所营造的家庭氛围不同,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也有所不同。受父母职业类型的影响,子女在职业倾向上会呈现出差异性。杨琴(2007)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拥有高的学历或渊博的知识,及良好的兴趣品质,如对美术、音乐、文学等擅长或感兴趣,孩子将从小受到良好的影响,知识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并可能继承父母所从事的职业或所感兴趣的职业[8]。本研究结果显示,职业倾向在父母职业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研究具有一致性。

4.4 人格特质和职业倾向的相关关系

4.4.1 外向型人格与职业倾向

研究发现外向性人格与社会型和事业型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张忠豪(2006)的研究也表明,外向性人格倾向与社会型和事业型职业类型之间存在较好的匹配性[9] ,原因是外向性人格得分高的人多表现为热情自信,善于交际。而社会型和事业型得分高的人则表现为对社会交往感兴趣,具有支配、劝说和使用语言的技能。因此外向性人格特质得分高的人,倾向于选择社会型和事业型的职业。

本研究发现艺术型A和常规型C与外向型人格特质之间存在正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审美和生活品位的追求也逐步提高,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大部分人都会乐器,舞蹈等艺术类活动来丰富课余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时,受到宁夏就业现状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从事常规型这样稳定的职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考公务员,去做这样有规律且又稳定的工作。

4.4.2 谨慎性人格与职业倾向

本研究结果表明,谨慎性与常规型C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已有的研究也发现谨慎性维度上得分高的人,责任心强,做事有条不紊,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10]。同时,谨慎性和实际型R、艺术型A、调查型I、社会型S、事业型E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样的结果多是由于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有较高的社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谨慎性的人格特质对各个职业倾向类型的影响都很显著。同时也不排除被试在进行问卷调查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社会赞许性反应倾向,影响了问卷的得分。

4.4.3 宜人性人格与职业倾向

研究发现,宜人性人格与社会型S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因为宜人性表示利他、友好、富有爱心,得分高的人乐于助人、可信赖和富同情心,注重合作而不强调竞争。而社会型S得分高的人喜欢与人打交道,善于表达,喜欢倾听和了解别人,喜欢社会交往,亲和力强,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关心社会问题,有教导别人的能力,其典型的职业包括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因此宜人性人格特质往往对这样的职业类型比较感兴趣。

宜人性与实际型R、调研型I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究其原因,宜人性人格的个体为人和善,喜欢与他人合作而不喜欢竞争。而实际型R和调查型I这两个职业类型是竞争性相对较小的职业类型,因此大部分宜人性人格得分较高的个体就对这两个职业类型有更多的兴趣。

4.4.4 神经质人格与职业倾向

神经质维度得分高的个体感觉灵敏,感情脆弱,情绪不稳定,容易体验到心烦意乱的感觉[24],不适合从事与人接触的工作,适合做一些需要感性思维的工作,比如艺术创作。本研究结果显示,神经质与社会型S、事业型E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与理论假设是相一致的。

4.4.5 开放性人格与职业倾向

本研究显示,开放性与实际型R、常规型C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和艺术型A、社会型S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根据大五人格理论,开放性人格得分高的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而不仅仅是一种人际意义上的开放。这一纬度的特征包括活跃的想象力、对新观念的自发接受、发散性思维和智力方面的好奇。对于规律的,固定的,甚至呆板的活动表现出排斥态度,而更喜欢有创造性参与的活动。因此本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具有一致性。

五、结论

5.1 性别、专业类型和父母的职业类型对大学生的职业倾向有影响。

5.2外向性人格与艺术型A、常规型C事业型E、社会型S之间呈正显著正相关;

5.3谨慎性人格与人职业倾向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5.4宜人性人格与社会型S、实际型R、研究型I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5.5神经质与社会型S、事业型E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5.6开放性与实际型R、常规型C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和艺术型A、社会型S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方俐洛, 白利刚, 凌文铨. HOLLAND式中国职业兴趣量表的建构[J]. 心理学报, 1996, 2(28): 113~119.

[2] 张文新. 青少年发展心理[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35~66.

[3] McCrae, R. R., & Costa, P. T.,Jr. The structure of interpersonal traits: Wiggins’ circumflex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 56: 586~595.

[4] 刘继亮, 孔克勤. 人格特质研究的新进展[J]. 心理科学. 2001, 3(24): 294~296, 289.

[5] 张建新,周明洁. 中国人人格结构探索—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J]. 心理科学进展,2006,4.

[6] 冯艳丹, 张利燕.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职业兴趣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2(15): 126~128.#p#分页标题#e#

[7] 石丽. 当代大学生职业兴趣研究[D]. 硕士学位论, 文苏州大学, 2004: 19~25.

[8] 杨琴. 大学生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人格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中南大学, 2007: 28~32.

篇9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特征;职业价值观;择业效能感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高校扩招加之经济增速放缓致使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实际情况和理论研究成果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外部的社会因素外,大学生自身人格方面的缺陷也是重要的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人格类型、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效能感均被认为在个体的职业决策和职业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和就业指导而言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职业价值观便于了解大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看重什么,并将他们的需要同他们的自身情况和社会的需求进行比较,以便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合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择业效能感强调的是择业过程中人的主体因素的作用,对择业效能感的研究能够了解个体在职业选择行为中对各种任务的信心,以便在他们信心不足的项目上提供必要的帮助。

鉴于此种情况,本研究试图以高校大学生为对象,以人格特征为视角,探讨其与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效能感的关系,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提供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假设

1. 不同人口学统计变量的高校大学生在人格特征、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效能感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2. 高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与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

3.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对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效果。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长沙大学四所高校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39份,回收率96.9%,剔除无效问卷21份,剩余有效问卷318份,有效率为93.8%。

(三)研究工具

1. 《大五人格量表》

本研究采用了以 Costa 等人的大五人格模型为基础形成的“大五人格问卷”简化版,其信度效度得到普遍认同。

2. 《职业价值观量表》

本研究使用凌文辁等编制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价值观问卷,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α系数为0.839,被我国的学者们广泛使用。

3. 《择业效能感量表》

采用上海师范大学2003届硕士毕业生龙燕梅修订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整个量表的同质性信度系数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8953和0.851,且有较好的构想效度。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本量表共22个题目,分为三个维度:声望地位、保健因素、自我发展因素。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得分情况见表3-1,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声望地位维度得分中等水平,在保健因素和自我发展因素维度上平均分较高,说明大学生对择业的保健因素和自我发展因素看的较为重要。得分的标准差较大,尤其是声望地位因素的标准差为 7.57,说明在声望地位因素上,大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二)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基本特征

本量表共分 5 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的总分为 25 分,在量表的平均数上来看(见表3-2)被试的平均得分较高,表明被试的择业效能感较好,得分的标准差较大,说明择业效能感的个体之间有较大差异。在这5个分量表中,自我评价的平均分最高为17.87,制定计划的平均分最低为16.68。

(三)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职业价值观、择业效能感的关系

1.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职业价值观、择业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为研究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职业价值观、择业效能感的相关性,本研究将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分别与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效能感的总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3,结果表明:大五人格五个维度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大五人格中社交性、利他性和道德感三个维度与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性相关,适应性维度与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的负性相关。

2.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职业价值观、择业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对职业价值观、择业效能感的预测作用,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以大五人格五个维度为自变量,分别以职业价值观总分和择业效能感总分为因变量,运用逐步回归分析其之间的关系。

由于大五人格五维度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性不显著,所以在逐步回归过程中没有提取到任何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

由表3-4可以看出,在择业效能感因变量上,有三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这四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19.3%的变异量,其中道德感可以解释13%,利他性可以解释3.5%,适应性可以解释2.8%。标准化回归方程为:择业效能感=0.246×道德感+0.183×利他性-0.176×适应性。

四、讨论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得分在中等偏上,在声望地位维度得分中等水平,在保健因素和自我发展因素维度上平均分较高,说明大学生对择业的保健因素和自我发展因素看的较为重要。得分的标准差较大,尤其是声望地位因素的标准差为 7.57,说明在声望地位因素上,大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得分中,自我发展因素为最高,其次为保健因素,声望地位因素。这说明我国大学生目前对职业的态度还是更加关注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最不注重职业的声望地位,一方面说明大学生比较务实,另一方面现在社会大学生严重饱和,竞争比较激烈,他们选择一些小的单位或者企业先去锻炼自己的能力,然后再次就业去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实现。

(二)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中,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水平整体较高,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各个维度之间比较,自我评价维度的得分最高,制定计划维度的得分最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在如何制定择业计划上最需要得到帮助,他们当中很多人对自己的择业方向不明确,对未来什么样的职业适合自己感到茫然。自我评价得分较高,说明大学生对自身能力、职业兴趣爱好、职业价值需求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能较为正确和客观地评价自己。

(三)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职业价值观、择业效能感的关系分析

由相关分析表明:大五人格五个维度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大五人格中社交性、利他性和道德感三个维度与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性相关,适应性维度与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的负性相关。说明大五人格和职业价值观之间的相关性不高;大五人格中社交性、利他性和道德感越高择业效能感越强;适应性越高择业效能感越低。

为了进一步弄清大五人格和择业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大五人格五维度预测择业效能感时,道德感、利他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能联合预测择业效能感19.3%,从个别变量的解释量看,以道德感维度的预测力最佳。回归分析表明,大五人格中道德感、利他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对择业效能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五、结论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可以得出一下结论:

(一)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职业价值观相关性较低,大五人格五个维度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二)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择业效能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五人格中社交性、利他性和道德感三个维度与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性相关,适应性维度与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的负性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大五人格中道德感、利他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对择业效能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俐洛,凌文辁,高晶,刘大维.跟踪操作业绩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心理学报,1992(02).

[2] 王登峰.人格特质研究的大五因素分类[J].心理学动态, 1994,2(1):34-41.

[3] 王登峰,方林,左衍涛.中国人人格的词汇研究[J].心理学报,1995,4:400-405.

[4] 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5] 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392-347.

[6] 廖泉文.人力资源发展系统[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4:123-130.

[7] 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5):34-38.

篇10

【关键词】完美主义;人格障碍;对权威的畏惧感;权威主义;大学生

TheRelationshipbetweenPerfectionism,FearofAuthority,andPersonalityDis ordersofCollegeStudents.LiuCan,ZiFei.

Departmentofpsychology,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ng10008 3.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relationshipbetwecnperfectio nism,fearofauthority,andpersonalitydisorders.Toinvestigateobjectiveneg ativeperfectionismdefinedbyZNPQcanbeusedtodiagnosethecompulsiveperso nalitydisorder.Methods108collegestudentswereassessedwith ZiFeisNegative

PerfectionismQuestionnaire(ZNPQ),FearofAuthori tyQuestionnaire(FOA),andChinesePersonalityDisordersInventory(CPDI).Corr elationstatisticalanalyseswereusedtoexaminetherelationshipsofthesethr eevariables.ResultsNegativeperfectionismismoderatelyasso ciatedwithType-Cperson alitydisordersinDSM-IV-TR.Negativeperfectionismisweaklyornotcorrelated withothertypesofpersonalitydisorders.Therelationshipsbetweenfearofau thorityandpersonalitydisordershavethesimilarpattern.Conclusion Negative perfectionismandfearofauthorityarepredictiveforpersonalitydisorders,es

peciallyType-Cpersonalitydisordersamongcollegestudents.Therefore,theset wopsychologicalprocessesshouldbegiveattentioninthepracticeofcounselin g,psychotherapy,andeducation.NegativeperfectionismdefinedbyZNPQcanbeu sedtodiagnosethecompulsivepersonalitydisorder.

【KeyWords】Perfectionism;PersonalityDisorders;Fearofauthority;

Authoritarianism;CollegeStudents

完美主义是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一种人格特质,深刻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和 生活质量。一系列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与强迫症、神经性厌食症、焦虑、抑郁、羞怯、惧怕 否定、低自尊等心理困扰都有关系[1]。美国《心理障碍与诊断手册》(DSM-IV-TR )将完美主义列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之一[2]。

不同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概念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大体可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完美 主义是消极特质,另一派则认为完美主义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3]。 本文采用訾非提出的中国文化环境下的“消极完美主义”定义,即一种以害怕错误和避免失败为特征 的完美主义心理倾向,包含5个相互关联的特征:“犹豫迟疑”、“害怕失败”、“过度谨 慎和仔细”、“过度计划和控制”和“极高目标和标准”[4]。

完美主义一直被看作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一个典型症状。但Hewitt和Flett采用自编的3维度 完美主义量表(MPS)对某医院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完美主义与多种人格障碍的关系的调查发 现,完美主义与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相关不高,却与边缘型和回避型人格障碍有较强的正相关 [5]。王婧、訾非的一项研究表明,高中生的完美主义(Frost完美主义量表得分) 与回避型、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的相关高于它和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的相关[6]。 这些研究结果与DSM-IV-TR诊断标准中把完美主义视作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的提法相 矛盾,值得深入探究。

对权威的畏惧感是权威主义的一个特征[7]。王婧和訾非的研究发现,对权威的畏 惧感与高中生的多种人格障碍倾向有关,尤其与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的相关程度较高。对权 威的畏惧感与完美主义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8]。尚未有文献报告在大学生群体中 对权威的畏惧感与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以大学生为样本,采用本土化的问卷测量工具,对完美主义、 对权威的畏惧感和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进行探究。并考察消极完美主义能否成为诊断强迫型 人格障碍的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北京某所高校108位一~四年级大学生参加本研究,其中男生59人,女生49人。 年龄18~24岁 ,平均为21±1岁。

1.2材料本研究使用的问卷测量工具包括:①消极完美主义测量问卷(ZNPQ)。问卷共 有38个项目,测量消极完美主义的5个维度[4];②对权威的畏惧感问卷,含有8个 条目,用来测量个体对来自权威的否定评价的惧怕程度[8];③中国人人格诊断量 表。由梁耀坚等人根据美国DSM-IV-TR标准编制,用于检测中国人群各种人格障碍类型。该 问卷测量10种主要人格障碍类型[9]。根据DSM-IV-TR的标准,10种人格障碍可分成 A、B、C3组。A组人格障 碍以古怪和难以与人建立关系为特征,B组以情绪不稳定和戏剧化为特征,C组以焦虑、担忧 和情感抑制为特征;④本研究还采用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中检 测强迫型人格障碍的7个项目。其评分标准和提问方式参照CPDI;7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为0.71[10]。

运用SPSS11.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由于样本量(人格障碍患者在人群中不到5%)的限制,本 研究不区分人格障碍患者和非人格障碍患者,而是运用相关分析计算样本群体的人格障碍问 卷得分和其他两个变量的关系,因而本研究中的被试的CPDI得分只可称作“人格障碍倾向得 分”。

2结果

2.1完美主义与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完美主义总分及各维度与人格障碍各类型的相关见 表1。除分裂型、表演型和型人格障碍倾向得分与完美主义总分及各维度相关不显著 外,其他7种人格障碍倾向得分均与完美主义有一定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32~0.62(pe arsonr,下同)。完美主义总分与其中的强迫型、回避型、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的相关程度 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53、0.50、0.39,P

完美主义的“犹豫迟疑”和“害怕失败”两个维度与人格障碍倾向总分相关程度较高,分别 为0.51和0.45,P

2.2完美主义与对权威的畏惧感的关系权威的畏惧感与完美主义总分呈中等程度的正相 关,相关系数为0.56,P

2.3对权威的畏惧感与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对权威的畏惧感与人格障碍倾向的相关见表1。DSM-IV-TR的10种人格障碍中,只有分裂型 、表演型、型3种人格障碍倾向与对权威的恐惧感无相关,而其他的人格障碍得分与 对权威的畏惧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其中,回避型和依赖型与对权威畏惧感的相关程 度较高,相关系数达到0.50以上。CPDI强迫型人格障碍得分和CCMD-3强迫型人格障碍得分都 与对权威的畏惧感有中等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7和0.44(P

对权威的畏惧感与人格障碍倾向的相关情况与完美主义与人格障碍倾向的相关类似,都是与 分裂、表演和型人格障碍无关,而与回避、依赖和强迫型人格障碍相关比较显著。在 DSM-IV-TR诊断标准中,回避、依赖和强迫这3种类型构成“C组”人格障碍,以高水平的担 忧、焦虑和情感抑制为特征。不过,对权威的畏惧感与回避和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相关最显 著,而完美主义与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的相关最为显著。

2.4消极完美主义、对权威的畏惧感对人格障碍倾向的多元回归采用stepwise多元回归分析,以消极完美主义和对权威的畏惧感作为预测变量对人格障碍倾 向总分进行预测,发现人格障碍倾向总分约有31.2%的变异可由这两个变量共同预测。当完 美主义先于对权威的畏惧感进入回归分析时,前者解释完美主义总变异的26.4%,后者附加5 .3%的变异解释量。反过来,当对权威的畏惧感先于完美主义进入回归分析时,前者解释完 美主义总变异的23.7%,后者附加7.5%的变异解释量。因此,消极完美主义和对权威的畏惧 感独立解释12.8%的人格障碍变异(5.3%±7.5%),共同解释18.4%的人格障碍变异。说明 这两个变量重叠的部分对人格障碍倾向的预测作用颇为明显,也说明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较 为密切的联系。

3讨论

本研究中选用的两种强迫型人格障碍测量(CCMD-3和根据DSM-IV-TR的CPDI),都与完美 主义总分有较强的相关,且强迫型人格障碍是唯一一个与完美主义所有维度都相关的人格障 碍类型,说明采用消极完美主义问卷(ZNPQ)所测量的完美主义的确是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典 型特征。此外,本研究中,CCMD-3中的强迫型人格障碍得分与完美主义的相关更显著一些, 说明CCMD-3的检测标准可能更准确地描述了中国人群的强迫型人格特征。

本研究与王婧和訾非对高中生的完美主义倾向与人格障碍倾向的相关研究结果不一致, 在该研究中,高中生的完美主义倾向与回避和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的相关高于它与强迫型人 格障碍的关系[6]。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该研究中测量这两个概念的量表有 关。首先 ,王婧和訾非的研究中测量完美主义的是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该量表在完 美主义的定义上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区分积极和消极的完美主义,没有真正测量完美主 义者过度追求精确、秩序、细节的倾向等,而本研究采用本土化的消极完美主义问卷(ZNPQ ),其对完美主义的测量更为准确[4],因而得到的结果更接近心理诊断的理论常 识。其次,王婧和訾非的研究只选用了以DSM-IV-TR为诊断标准的强迫型人格障碍测量,本 研究兼用了DSM和CCMD的标准,后者可能更符合中国人群特征。不过,王婧和訾非的研究采 集的是高中生样本,而本研究样本为大学生,故不能排除样本差异对结果的影响。将来可通 过在高中生人群中重复本研究工作,验证以上解释是否正确。本研究与Hewitt和Flett对精 神科患者的完美主义与人格障碍的相关研究结论也不一致[5],原因可能是Hewitt 和Flett采用的MPS所测完美主义的概念与人格障碍诊断中涉及的完美主义概念在含义上存在 差异;另外,Hewitt和Flett使用77个精神科病人作为样本,无法代表正常人群的情况。

对权威的畏惧感与C组人格障碍的相关程度最高,这也是值得注意的结果。根据客体关 系理论,个体的人格倾向受其内化了的权威客体(主要是父母)的重大影响。根据本研究的 结果可以推测,C组人格障碍者可能比A组和B组人格障碍(尤其是分裂型、表演型和 型)更倾向于把权威感知成令其畏惧和不安的。当然,但这并不意味着分裂、表演和 型人格障碍与权威客体无关,因为个体与权威的关系除了畏惧,还有崇拜、反感、怀疑、顺 从、敌意等多种情感模式[7]。将来的研究或可探究个体对权威的其他情感模式和 人格障碍的关系。例如,边缘型人格与个体对权威的矛盾情感的关系,偏执型人格与个体对 权威的怀疑感的关系,自恋型人格与个体对权威的崇拜和敌意的关系等。

本研究对心理咨询和教育的启示在于,完美主义和权威主义是与人格障碍倾向密切相关 的两个心理特质,可从这两个特质去探索人格障碍、尤其是C组人格障碍的观念模式和发展 过程,为人格障碍的研究开拓新思路,为人格障碍的心理干预提供新途径。

4参考文献

[1]訾非.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心理科学,2004,27(4):943-945

[2]美国精神科学会,庞天鉴译,DSM-IV分类与诊断标准,杨森文库精神医学 分册(增刊),2001,219-227

[3]方新,钱铭怡,訾非.完美主义心理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3):208 -210

[4]訾非.消极完美主义问卷的编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340-344

[5]Hewitt,P.L,&Flett,G.L.Perfectionismintheselfandsocialc ontexts:Conceptualization,assessment,andassociationwithpsychopathology.Jo 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1,60:456-470

[6]王婧,訾非.高中生的完美主义、惧怕否定与人格障碍倾向的相关研究.中国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1):1022-1024

[7]訾非.大学生对权威的畏惧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 07,15(6):622-623

[8]訾非.对权威的畏惧感、对他人否定评价的惧怕与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中国健 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466-469

[9]Leung,F,Cheung,F.,&Cheung,S.F.CPAI-2ProfilesofChineseFe malePsychiatricPatientsDisplayingaSignificantLevelofBorderlinePersonali tyDisorderFeature.The28thInternationalCongressofPsychology,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