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南山隐士范文

时间:2023-03-26 08:3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问道南山隐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问道南山隐士

篇1

【关键词】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疏干;地表水渗漏;岩溶塌陷;断层破碎带

前言

南山隧道工程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全长2820m,轴线方向107°,为单向双洞隧道。隧道进口位于上新街,路面高程280.66m;出口位于瓦房子社,路面高程322.96m。该隧道横穿南山山脉,山脉由南温泉背斜构造构成,背斜轴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展布,背斜两翼岩层倾角较陡,轴部岩层倾角较平缓,隧道区涉及地层主要有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砂、泥岩夹炭质页岩、煤线地层,中统雷口坡组(T2l)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夹钙质页岩、泥岩及下统嘉陵江组(T1j)灰岩、白云质灰岩夹岩溶角砾岩地层。南山山脉顶部形成岩溶槽谷,分布于背斜的轴部,谷内岩溶洼地,漏斗、漏水洞发育,地表分布有涂山湖等地表水体。据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在背斜翼部为须家河组的碎屑岩孔隙裂隙层间水及轴部雷口坡组、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岩溶水,含水较丰富。南山隧道工程建设到K0+868m(隧道中段还有235m未开挖),已产生对地下水疏干问题,初始地下水涌水量达10000余T/d,至目前涌水量仍有3000余T/d,并与部分地表连通(涂山湖),地表水体已产生渗漏,据初步分析,还可能产生地表岩溶塌陷等重大地质环境问题。为防止这些地质环境问题的进一步产生和扩大,对其地质环境问题形成条件、成因进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防治方案建议。

一、地质背景

南山隧道横穿条状低山山脉,山脉走向呈北北东(N20°E)向展布,山脉顶部形成岩溶槽谷地貌,槽谷高程420-450m发育于南温泉背斜的轴部,槽谷走向顺背斜构造轴线延伸,槽谷内被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覆盖,谷内汇水条件较好,有水塘及人工湖分布,如涂山湖等。隧道工程横穿南温泉背斜(图1),背斜翼部涉及地层岩性主要有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 (J1-2Z)紫红、黄绿色泥岩、页岩夹长石石英砂岩;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地层,该地层按岩性段划分为六段,其中2、4、6段岩性为青灰色、灰白色巨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夹灰黑色页岩;1、3、5段岩性为浅灰、青灰、深灰色、黄绿、灰绿色、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砂质泥岩夹薄层煤层、煤线及少量细、粉粒石英砂岩,总厚600-800m。在背斜轴部出露地层有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及下统嘉陵江组(T1j)地层,岩性为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其中雷口坡组地层厚度50-100m,嘉陵江组地层厚420-440m[1]。

南温泉背斜为一不对称背斜,东南翼岩层产状105°-120°∠36-59°北西翼岩层产状295-310°∠48-73°,在背斜轴部岩层倾角3-15°。因构造挤压,裂隙及小的断裂发育,特别是在背斜轴部地段,纵张裂隙及横张裂隙发育,且贯通性好,构造裂隙主要表现二组,裂隙:①140-160°∠67-80°,裂隙:②95°∠82°,张开宽度10-40cm,粘土及亚粘土充填。两组裂隙相互切割、连通,另外顺背斜构造轴线发育两条逆断层,分布于背斜构造轴线的西侧雷口坡组及嘉陵江组地层之中,断层产状100°∠60°,破碎带厚度20-30m[2]据隧道勘察的物探测试结果:在里程K0+745-K0+765、K0+885-K0+905、K1+190-K1+265段地下岩溶(溶洞、溶隙)发育,其中K1+145-K1+265段岩溶发育由浅部(高程435m)向下至高程280m,岩溶段已超过隧道底板高程290m以下。由于这些地质构造及岩溶的存在,为地下水赋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隧道区内主要涉及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碎屑岩孔隙裂隙层间水及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以及下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溶水,地下水较丰富,尤其是处于背斜轴部区碳酸盐岩溶水。据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南山隧道勘察资料表明,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巨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夹炭质页岩、砂质页岩及薄煤层地层中钻孔涌水量一般200-500T/d,部分钻孔涌水量大于1000T/d;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地层中钻孔涌水量100-300T/d,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地层中钻孔涌水量一般400-1000T/d,地下暗河流量10-500L/s(雨后流量可大于500L/s)[1]。从隧洞勘察报告中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水平坑道疏干法计算,在T2l、T1j地层中隧道涌水量达6230-6434m3/d。从含水岩组富水性来看,处于背斜轴部区的碳酸岩含水岩组的富水性较其两翼碎屑岩含水岩组地层富水性强。

二、引起隧道突水、地表渗漏问题成因分析

南山隧道自施工以来到目前为止,隧道左洞进口段已施工868m长,从穿越的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分析,南山隧道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地质因素,第二是施工因素。

1、地质因素:从前面谈到的南山隧道横穿南温泉背斜,该背斜为高隆起背斜,其两翼岩层倾角较陡,背斜轴部岩层倾角较平缓,从背斜翼部到轴部,岩层产状变化大,且有断层分布,构造裂隙十分发育。在背斜轴部区分布的碳酸盐岩形成岩溶槽谷、轴部张性构造裂隙发育,且贯通性较好,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岩溶水十分丰富,为隧道产生涌水、突水提供了有力条件,由于地下水的突然大量排放,致使水动力条件急剧改变,其具体表现:一是地下水位迅速降低;二是在降落漏斗范围内水力坡度突然增大,流速加快,其后果,一方面减少了对上部岩土体的浮托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地下水流对原有洞穴、溶隙、裂隙中堆积充填土层、岩屑、碎块石等的潜蚀、冲蚀,以及液化作用,并将其带走[3]。另外,由于地下水位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以上含水介质空间内气体压力的变化产生的,由于地下水位以上岩土体去浮托力,空间内形成了较大的气体压力差,使上部岩土体向下逐渐坍塌,最终与地面连通,隧道顶部涂山湖地表水发生渗漏就是这样产生的。

2、人为因素:隧道施工开挖方式采用放炮开挖,由于超药量放炮震动,导致岩体进一步破碎,构造裂隙扩展,上部岩土体受震动塌陷,为地下水径流增加了新的通道,为地表水(涂山湖)渗漏提供了下渗通道,在隧道施工建设中由于超前预报工作存在一定的误差,以致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断层破碎带、地下水涌水排泄等问题,未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治,特别是由于地下水大量排放(最大突水量10000余T/d),导致含水介质空间扩大至地面涂山湖,涂山湖水产生大量渗漏,湖水位下降达0.7m(有人工给水补给湖水)。

三、防治对策

重庆南山隧道工程建设已引起地下水大量疏干,地表涂山湖水发生渗漏,应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并采用相应防治措施和对策

1、邀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单位,及时开展在研究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特别是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基础上,作出隧道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疏干和对涂山湖水渗漏的影响评价,要在隧道工程建设影响区圈出或划分出严重影响区、中等影响区和一般影响区,以便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

2、应加强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超前预报工作,提高对地质异常区位置、类型、规模预测预报精度;应加强对涂山湖水渗漏、水位下降和可能产生渗漏通道等环境地质问题的监测工作,以便及时为隧道工程建设中防治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3、及时对隧道内发生突发穿水进行有效治理,可采取对隧道周围岩体空隙进行高压灌浆填充固结的堵塞封闭措施,减少地下水排放。

4、隧道施工中,特别是进入背斜轴部段,因构造裂隙发育,贯通性好,岩溶发育,地下水丰富,易产生新的突水、漏水及岩溶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隧道建设宜采取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的工程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学敏、陈厚林等,重庆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R】.1977,7-9,32-33.

篇2

美术创作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风格不但被其所处地域的环境特点和社会文化类型所影响和制约,同时也折射着不同地域美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区域性特点。在中国,由于南北哲学思想性格上和文化上的差别,美术创作的差异非常明显地体现在美术作品之中,它包括艺术风格和艺术形式的不同。一个现象最能说明地域差异对艺术风格的决定性影响。中国南方山青水秀、气候宜人、环境湿润,以此熏陶出人们细腻的感情和诗情画意的意境,因此南方的美术作品多表现秀丽、细腻、幽雅与宁静之美;然而与此相对的,在环境的开阔的北方,人们所面对的大多是雄伟的山川、广阔的平原、苍茫的沙漠,由此熏陶出朴实无华、粗犷豪迈的感情,其美术作品多表现悲壮辽阔、雄浑苍莽的意境,故而南方美术多表现清雅的阴柔之美,而北方风格多表现为壮阔的阳刚之美。

在五代两宋时期,有一批活跃在南方的画家,他们身处江南,因其作品多表现江南山水,而被称为“南派山水”。其中的代表是董源和巨然,他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地势起伏平缓、阳光和煦、温暖湿润。他们体察自然,并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加以描绘。其作品具有浓厚的非常抒情的优美感,这种轻柔优美的风格与清新秀丽的南方山水有很大关系。在董源的作品里,很难看到险峻奇峭的山峰,所见是平缓连绵的山峦映带无穷、林麓小溪、山村渔舍,全是江南丘陵江湖的动人景色。米芾《画史》云: “董源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其作品“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董源的代表作是描绘夏日江南风景的《夏山图》和描绘潇湘地区风景的画卷《潇湘图》。从存世的董源画迹来看,其《夏山图》画的是平林远景,一场卷展开,极为自然。他创造的皴法是可以拉得很长的中锋墨线,很像南方剥苎麻时候拉出的长条纤维,既有强度又有韧性,所以被称为“披麻皴”。这一皴法是描绘丘陵地带山石土坡的主要技法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潇湘图》也是抒情性的画面,并且在表现空气透视方面,另辟新法,以轻重浓淡不一的墨点表达出山峦间雾气弥漫的印象。董源的弟子巨然,成了他画风的最好继承者,其代表作品有《秋山问道图》。此画表现山势高耸,结构圆润,布局宏大,确无雄奇、峻峭之感,山石皴法仍用“披麻皴”,以淡墨画山石,以浓墨点树叶,浓淡交错,点线并置。面面中描绘深谷丛林中,临溪的草舍里,三个隐士正在谈经论道,周围是一片高爽的秋季景色。与南方董源和巨然的绘画风格不同,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画家则多描写关陕峻岭,雄伟壮阔峭拔,峰峦重叠,以一种塞满画面的形式客观的、全景整体地表现了北方的大山大水,给人一种宽泛而丰满的审美感受。荆浩是北方人,曾隐居于太行山,所以他接触的多是北方及太行山的崇山峻岭雄壮的景色。所画山水“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多作巨壑,具章法布局为中心全景式的布局,而以主峰为中心,用云蚰烟霞的断白,衬托出中、前景的全局安排。场面浩大,气势雄伟,空间感很强。其传世之作《关山行旅图》,画上巨峰高耸,气韵深厚;秋山寒林气氛逼真;皴法严谨,顿挫有力;楼阁洞府,深幽邃远;野店村居,意境超然。给人“乱而整,简而有趣”的感觉。有出蓝之誉的关仝,自创“关家山水”,时人以“荆关”并称。综上所述,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画家的审美情趣,对艺术作品的创作形式和构成也有很大不同,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美术创作题材中彰显地域特征题材是美术家进行创作的主题思想,不管选用的题材是风景画或是人物画等都是用于表达画家深切的、特有的情感。人是有地域性的,在情感的创作里美术家不可以摆脱自己生存的地域和文化对自己创作的影响。因此在其创作的主题内容上往往不会脱离自身生存地域的自然风光、历史背景等等。鲁迅曾说:“地方特色也能增加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懂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的地方人看起来,觉得非常开阔眼界,增加知识的。”充满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是耐人寻味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正因为区域文化,才会有艺术创作的多样化。区域文化与美术的关系可看做是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的。地域环境孕育区域文化,而区域文化是美术创作的底蕴,是作品的精神和灵魂,是根脉。古往今来,深厚博大的地域文化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创作源泉。生长出了无数鲜活、生动的美术作品,宛若群星璀璨,闪烁在历史文化的天空中。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