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4-12 02:2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1

1994年,美国洛杉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袭击了这座美丽的大都市,城市立刻变为废墟,千千万万的家庭堕入血海。

接下来,作者把他的笔尖聚焦在一个普通家庭的身上。一位孩子的父亲安顿好他受伤的妻子,就快速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学校受到了地震毁灭性的袭击,建筑物全部倒塌,到处是残垣断壁,除了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父母们的哀嚎,全场死一般的寂静,没有一丝生命的迹象。就连政府的救援队也这样认为,准备放弃搜救。可是,这位父亲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儿子还活着,他一定要从废墟里救出自己的儿子。

尽管那时还余震不断,废墟随时都会再次倒塌,把他埋在里面。他依然不顾众人的劝阻,毅然决然的冲进废墟,硬是凭着坚韧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穿行在死亡的边缘。最终,他创造了奇迹,从所有人都认为孩子们已经无法生还的废墟里,不但救出了自己的儿子,还救出了儿子的14个同学。当这位英雄领着孩子们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浑身上下血肉模糊。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被深深地感动。原来不管我们身边的人再怎么喜欢我们,对我们再好,都远远比不上爸爸妈妈。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就是他们,虽然他们有时会打我们,骂我们,可那是“恨铁不成钢”,正是爱我们的体现啊。我们身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只有父母才会不厌其烦地指出来,帮着我们改正。

细细想来,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一不包含着对我们的爱,我感受到父爱、母爱是多么的深沉,多么的宽广!还在是小学生的我们又如何回报父母的这份爱呢?唯有学习,努力的学习,用好成绩来博得父母片刻的欢愉。虽然书是为自己读的,学习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父母,但能让爸爸妈妈欣慰,也算我们尽了一点孝道吧。( 指导教师 姚兴桥)

篇2

这对父子对人有责任心真让我佩服,我们做人要和这对父子一样要有责任心,才是好人。

读了这课,我受到的启发是:有一次,我在楼下玩,一不小心,把玻璃柜上的玻璃打碎了,我就去找做玻璃的人做一块一样的玻璃要多少钱,就用自已存下的零用钱买了一块,叫人安了上去。

妈妈回来了,我就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妈妈说:“你真是我的好儿子,你对这家有巨大的责任心!”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随文练笔;落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就文取材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把学生组织运用语言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随文练笔落点”,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相结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

一、精心选择契合点,克服练笔随意性

落点的挖掘可以从教材本身、根据学生情感体验和教师个性差异确定。

(一)从教材文本本身挖掘

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根据教材中隐含的写作因素,可以从以下落点设计:

1.留白点

小学教材中的许多优秀文本,常常采用留白的形式,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如省略号省去的部分、图片资料、以及文章的末尾都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2.精彩点

对于文本中出现的文质兼美,语感鲜明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

(二)根据学生情感体验找节点

1.动情点

于永正:“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师要捕捉文章的“动情点”,捕捉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

(三)根据教师个性差异确定

根据教师个性差异还可以挖掘一下三个联系点:

1.拓宽点

拓展延伸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拓展延伸点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到相关的事件,或引申到类似的现象,总之,让学生打开一扇通向生活的大门,思维会更开阔。

2.迁移点

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结合文本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进行练笔,能让语文运用鲜活起来。

3.还原点

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对“饱经风霜”一词的练笔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车夫“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师:写好后,自己读一读,修改一下。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啊,“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以上教学环节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的意思,还作了一次人物外貌描写的练习,还原词语意象的课堂练笔。

二、把握练笔的形式,提高练笔的有效性

“随文练笔”,有效地挖掘文本中的练笔资源,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和“写”两条线,实现两者的双赢。主要练笔形式有:例文仿写、想象拓展、读后抒写、经典改写。

(一)例文仿写

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如:仿句子、仿片段、仿立意、仿表达,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

(二)想象拓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1.标点想象

如果适时的利用标点符号,进行有效练笔,更能促使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如《穷人》一课,运用了许多的省略号,可以抓住“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想象桑娜的矛盾心理,体会省略号在表情达意上的用处。

2.看图想象

3.结尾想象

如六年级下册第15课《凡卡》,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4.补白想象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和限制,作者运用“空白”的艺术,把内容留给读者去体会,这些都是很好的补写训练点。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地震中的父与子》,文中详细写了地震中父亲的表现,对儿子的描写相对简略,那我们就可以学习文章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补写废墟下阿曼达的表现。

5.抓文本关键词想象

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草原》,抓住诗句“天涯碧草话斜阳”中的“话”展开想象,怎样“话”,“话”些什么呢?通过恰当的人物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写出蒙汉两族人民的依依不舍之情。

(三)读后抒写

读后抒写,以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是随文练笔的特点。小语教材中很多课文,既强调学生对规范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也注重人文思想的渗透,是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教材。练笔形式可以为读后感言、小结抒怀、体验巩固和文末续写。所学的课文内容为学生的写话提供了特有的情境,保证学生情感感悟水平得到升华。

(四)改写经典

1.文体转换

文体转换的方式,最常见的有古诗文改写,以及说明文、诗歌与记叙文、童话等文体的互换。比如古诗《小儿垂钓》《清平乐.村居》、《示儿》,这些古诗文都是传世佳作,它们语言凝练,内涵深刻,富含哲理,都可以改写成有趣的小故事。

2.缩写或扩写

综上所述,例文仿写是基础,想象拓展是保证,读后抒写是提升,改写经典是创新。随文练笔,完成了由教学中重单元习作向重“随文练笔”华丽转身;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增加学生学说、学写、学想象、学表达的机会,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玉瑜.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随文练笔[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03):42-43.

篇4

一、生改――自主合作之花,绚烂绽放

众所周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在平时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轻视自己修改文章。由于传统的评改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和自己无关。大多数学生,把老师布置的作文草草写完,就万事大吉,把推敲修改的工作,完全推给老师,完全依赖于老师的批改,作文一交,就再也不管不问了。其实改是写文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写作过程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不改能写好文吗?怪不得叶圣陶先生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在“改”的过程中,一个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是能得到有效训练的。教师越俎代疱,无疑是剥夺了学生“改”的权利,只会害得他们永远不会改文章。

1、自改,自我超越

古人云:“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承。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文章“入妙”之法。很多学生不愿意改自己的文章,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改!于是我告诉学生不管在何时何地写的文章,你都要争取做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读者!你们总不希望自己的文章很丑,却过早地出现在众人眼前吧?以一个读者的眼光去欣赏自己的作品,润色自己的作品,让其更完美!这样的说法很诱人,他们开始变得不愿意老师成为欣赏他们作品的第一人,他们开始一遍又一遍读自己的文章!这一读,就让极其不通顺的句子原形毕露; 这一读,让丢了的字添了的字无处躲藏;这一读,也让不少学生揪出潜在文中错别字!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这样的自改,让学生不满足于写完就好,极大程度的实现了自我超越!而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边与边读边改的良好习惯,这是作文评改的奠基石啊!

2、组改,集体跨越

这是一种分小组批改作文的方式。作文批改是一种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交流,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提高。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容忽视。把学生推到写作的另一前沿阵地――修改,使其在互相批改中认真切磋,取长补短。也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起学生“为师”的欲望,引发作文批改的兴趣!

(1)分组有序

分组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每一组成员的搭配至关重要!根据班级情况将学生的写作水平分等排列,每一组中要按排一到两名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安排一名需要帮助的学生,其科根据学生调整!这样的分组有利于发挥优秀生的指导示范作用。也有利于写作水平急待提高学生的进步,更有利于分组的协调化,合理化!将小组真正化成一个班级的缩影!并且通过以后的小组合作成果,评选优秀的小组,以激劢全组共同进步!

(2)目标明确

每个学段,每个学期,甚至每个单元,学生习作的目标要求都有侧重点。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要求,来确定每一次评改的目标!于是在每一次改作文之前,提供一个评改的方向,设立一个评改重点,这是小组评改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反之学生则会陷入打打闹闹,互相指责,一无所获的困境!小组评改也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旨在提高学生评改的兴趣!改作文一开始从最简单的“找错别字”“修改病句”“划好词好句”入手,达到此类要求的小组可得到“合作成果奖”!接着,要慢慢地提高评改的难度,可对每一次作文的训练重点进行针对性评改,如写好“开头”“结尾”;用好“修辞方法”;细化“某一细节”;写好“评语”;选好“材料”等,对于能出色完成的小组,颁给“合作成果奖”!这样的针对性训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评改的方法,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写作的方法!一次写读后感的作文评改中,通过初步了解,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题目比较单一缺乏新意,不少学生根本就不明白读后感的题目格式应该怎样写,面对这些问题,我在评改时就提出:一个好的题目是成功的开始的要求,指导的时候还列举了两个题目作为范例,在重点引导突破下,一个个出首意料的题目便应运而生……

如:“一道深入骨髓的伤痕――读《最后一分钟》有感”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读《最后一分钟》有感”

“雨是香的――读《桂花雨》有感”

“自信――读《鞋匠的儿子》有感”

“信念与执着――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可以说,组改是学生用自己的视角来看待别人的文章,他们真实的反映出他们写作的需要,批改的跨越!在这样的合作中,学生们品尝着改作文的成果,体验着成功带来的喜悦,他们因着助人为乐而倍感自豪,因着自己的进步更乐于修改,因着自己的不足更乐不进步!

二、师评――激劢启发之言,余音绕梁

在学生经过自改,组改,自我整理阶段后,教师此时可闪亮登场了!在前面的环节中,教师已基本掌握学生每次作文的难点,需要指导的重点,师可抓住契机趁热打铁开展讲评,也可采用冷处理,将文章置放一段时间,更系统的整理学生的不足点,完整的讲评。两种方法可穿插运用,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1、诗一般的语言打动孩子

斯霞老师曾说过:作文的评语应以激励为主!给学生成功和快乐。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在点评作文时,不会老做医生,也不做难服侍的婆婆,而是像一个园丁,不光注意到剪莠除草,更注意到按时施肥浇水,帮助幼苗迅速地发育成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哪怕是点滴进步,他都会欢欣鼓舞,大加褒奖,“这个词用得妙极了”“这句话把……写得十分具体、形象”“你这篇作文词通句顺,我为你的进步高兴,愿你再接再厉”,如此等等、学生读之身心愉悦,真切地感受了作文的快乐。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文批改中这种效应尤其明显。

评语要有启发性!“逼”学生动笔。老师的一个符号、一句评语,都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启发性的评语要让学生想动笔,达到跳一跳就能到苹果,写一写就能完成的效果!如:“这句话不通,你觉得呢?”“如果在这儿加上心理活动就更为具体了!”“你的开头总是太长,入题慢。请你品味品味《落花生》、《燕子》,还有课外的许多散文佳作,思考:怎样开门见山,让开头引人入胜?并体现在自己的作文中……”

2、画一样的符号激励孩子

我们传统的作文评分一般是采用“百分制”和“等级制ABC”。教师如果经常给学生的作文分数(或等级)打得很低,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作文失去信心。如果作文分数(或等级)打得很高,又容易使学生产生自满情绪,认为自己的作文已经很不错了,不需要修改了,也就失去了进一步修改的动力。

针对学生这一情况,我还实行了作文评价“符号制”。作文不打分也不打ABC等级,而是采用符号的形式!

表示书写端正

表示作文写得好

表示本次作文有进步

合作成果奖

哪个方面表现突出,哪个符号就多打几个,上不封顶,真正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样的符号激励着孩子孩子不厌其烦地进行修改,学生的作文水平便在不断地修改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

3、谜一番的戏法吸引孩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脑对丰富的刺激,不断的变化和新奇的事物充满了渴求。尤其是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常常会在平时的教学中感受到学生的这种“喜新厌旧”!于是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指导点评作文时一定要常常变更其方式方法,以追求其新鲜的刺激!为了培养听力,教师可边读边让学生用抢答的方式快速点评;为了锻炼学生眼力,可让学生统一欣赏某个学生的作文集体点评;为了提高甄别好文字的能力,可让学生细品描写相同景物或人物的片段;为了锤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可让学生上台朗诵自己的作品等等。

总之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本着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要不断更新,不断进步,抓住学生身上的兴趣点,以更好的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变戏法中感受作文评改带给他们的快乐!

三、众议――网络博客之家,温暖人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已悄悄走进孩子们的家中,网络用其方便快捷的形象深入人心!不少学校网站也专门开设了教师和学生博客专区!为何不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在网络这个大舞台上一展拳脚,接受更我人的检阅呢?而这也将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活化的评改会让他们欲罢不能!

1、火眼金金大家议

借助校园网,学生每人申请一个博客,将自己的作文发到博客上,这样做不仅仅是本班的同学和老师能欣赏佳作,还能让全校师生共同来评议!一想到自己的作文将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学生的习作必定是三思而后发,这又促进了前面几个环节的落实与提升!同时能更好遏制学生抄袭他们文章的不良之风!

2、三言两语众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