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荷花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7:4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荷花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荷花的作文

篇1

【关键词】班组管理;企业文化;主人翁

一、班组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1)班组管理是班组长的管理。企业通常把班组的管理工作寄托于班组长。在生活与工作中班组长普遍存在如下不健康的倾向:一是班组长只注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班组长是班组的核心人物,即是生产的组织者,也是直接生产者。上级下达到班组的生产任务,也可以说是下达给班组长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班组长就安条条框框再次分配级员工,为了尽快地完成这些任务,也会采取必要的手段。不过目的就是追求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尽快地完成生产任务。使员工感觉他们只是生产的工具,在企业中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二是班组长缺乏现代管理理念。目前企业的班组长基本上是论资排辈,年龄结构偏大。多年养成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就是以安全生产、多生产、高质量为标准,缺乏与员工的心灵勾通。特别是衡量一个班组成员的标准就是以生产的成果为依据。班组缺少凝聚力,员工没有主人翁意识,被动的工作。(2)规章制度规范班组的日常工作。如果到任何一个企业中了解各个岗位的员工,他们会说出许多的规章制度来,即有安全生产准则,又有岗位守则,还有日常管理行为规范。这些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约束着员工的言行,也是员工在企业中正常生产的保障前提。可是规章、制度再多也不会全面地把员工的行为包括进去,所以就给一些投机的人提供了机会,他们游离于制度之外,靠着“小聪明”、“小智慧”来谋求自己的私欲。规章、制度只能约束人的身体与言、行,而不能抓住员工的“心”。

二、用文化、氛围来感召企业员工

班组是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却不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工作岗位,又有不同的成员。如何把不同岗位、不同性格员工的“心”聚集在一起,这即是管理者的艺术,也是班组成员共同的利益所在。当前许多优秀的企业家倡导用文化感召企业员工,用氛围管理企业员工。而文化和氛围的营造是从二个方面建设的:一是健全规章、制度,使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个人发展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逐渐形成文化氛围;二是打造团队精神,提高企业的凝集力。

篇2

市发改委:

文化旅游产业链指的是文化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由市场需求链延伸出来的文化旅游产品链条,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商、学、养、闲等众多环节和领域。

1、文体旅游产业链需要配合的部门:市体育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水利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和农村局

2、文化旅游产业链中的食和住需要市商务局的配合;行需要市交通局的配合;购需要市市场监管局的配合;学需要市教育局的配合;体育旅游需要市体育局的配合;水利风景区的打造需要市水利局的配合;学需要市教育局的配合;社会治安等治理需要市公安局的配合;重大项目的申报需要市发改委的配合;项目的开发、用地指标的调配需要市自然资源局的配合;宣传方向的把握需要市委宣传部的配合;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市农业和农村局的配合。

3、如何构建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链?首先,要突出政府的引领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及规划引导,促进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完整产业链的打造,为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突出创意创新,将各种创意和因素有机整合,推出更多新式、新颖、新型的文化旅游产品,如体现特色文化的纪念品,携带特定文化基因的手工制品等。第三,强化文化、旅游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实现强强联合、互动共赢的局面,以此提升文旅产品的内在价值,创造出更具有价值的产品链、知名度和美誉度。最后,随着文化旅游产业链的构建,可以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延伸,不断扩到文化旅游产业链的规模,从而获得更高额的经济利益,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纵向延伸主要针对上游产业的深度开发,横向延伸重点则在新媒介的宣传渠道方面。

篇3

一、抓典型语句,诱发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描绘,在学生头脑中唤起与词句相关联的表象,并进行组合,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积极想象力。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结尾这样写道:“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后,教师请学生再造想象,有位学生这样说道:汽笛一声长鸣,列车启动了,车轮缓缓滚动,伸出窗外握紧的手松开了,送别的人群渐渐向后退去。车上的志愿军战士都争着把半个身子探出窗外,挥动鲜花向群众致意,呼喊着:“再见了,亲人!”有的学生想象来送别的朝鲜人民如何跟着火车奔跑,一位失去了双腿的大嫂,叫她妹妹背着,一齐追赶着火车……学生的想象竟然如此丰富,这说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对文章的语句有了正确的理解,才能产生正确的再造想象。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了相应的一幅幅画面,也起着积极的催化作用。

二、抓故事情节,拓展构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能力。对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师可以利用情节的空白处和发展点,启发学生合理构想。学生因为有课文情节的制约,往往不会天马行空地无端编造,而容易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作合理的发展。如《凡卡》一课,结尾写在城里受苦的小凡卡将一封没有写清收信人地址的信寄给了爷爷,随后用了一个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我在教学此处时设计了“信寄出后”的创造性练习,要求学生合理想象,为课文补续尾声。学生很快活跃起来了。有的描述爷爷根本没收到信,小凡卡后来被折磨死了;有的描述好心的邮差把信送到爷爷手中,爷爷把小凡卡接了回去,凡卡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乡村过上了苦中有乐的生活……

又如《荷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处省略号:“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在教学此处时,要求学生去掉省略号,想象好梦梦见了什么……

另外,我们还可以将古诗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古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学生对古诗描绘的情境并不陌生,于是我就请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极富生活气息的春天的图画。

三、抓视野开拓,丰富表象

知识经验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从中往往能进发出美丽的想象火花。因此,语文教学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为了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如运用实物、图片、模型、录像等手段,或根据教学内容组织郊游、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开辟“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等,使学生不断接触周围环境,丰富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想象有足够的感情材料储备。学生头脑中储备的表象越多,他们的想象力就越丰富、越开阔,创造性思维越能得到发展。

如教学《荷花》一文,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观赏满池的荷花。教学时出示各种荷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想象荷池中荷花的形状和身姿,使学生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又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我出示了中国地图,并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知道“黄山”是镶嵌在祖国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然后,我带学生到黄山假想旅行,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感受黄山的美丽景色,尤其是黄山石之“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唤起了学生积累在头脑中的有关绍兴东湖、柯岩、羊山等石文化风景点中的奇石表象,进而领略到祖国山河之壮丽,体味了作者热爱祖国之情。

四、抓写作演练,合理想象

篇4

【关键词】小学;作文;兴趣

一、观察生活,培养积累兴趣

留心观察是作文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我们要训练儿童把观察事物、思维、语言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儿童就不致凭空想象出话来写。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爬山虎的脚》后,做到读写结合,要孩子写仿写爬山虎,就要以儿童的直接印象和教师组织的观察做基础,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先布置本班许学生到校门口墙边去,引导学生模仿叶圣陶老先生从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动态、静态方面进行观察,并做记录,然后还可让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爬山虎的文章,最后才要求学生作文。又如要让学生写“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练习时,先教给学生从整体到部分等观察方法,让学生课后带着目的认真观察,可以从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观察和习作兴趣。

二、读中积累,激发写作兴趣

《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懂得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加以运用,怎样确定中心,怎样准确地选择词语,写出通顺的句子,怎样连段成文,并注意前后的内在联系。作文教学时让学生大胆地“抄”,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说明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是紧密结合的。读是为了吸取范文中好的写作知识、经验来指导写作练习和实践,而写又是通过阅读所获得的综合训练和运用,二者是相辅相承的关系。要写东西,除了要有生活基础之外,就要平时多动笔、多读书,写起来才能有许多好词好句加以运用。儿童作文总是有模仿到创造的,儿童模仿课文的写法来表达自己所写的内容,是极其有益的。因此,教师就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写作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写作知识的讲述和相应的写作训练。因此,本人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培养朗读的兴趣,在读的过程中积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具体来说,可采取个人、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领读、范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六册《 荷花 》第二自然段时,是这样指导的: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荷叶特点的词语(挨挨挤挤、碧绿、大)并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句,“挨挨挤挤”要读得稍慢,稍轻,“碧绿”、“大”应读得重一些,以读出荷叶的特点,再让学生反复自读体会。对于描写“白荷花”的句子,先激发学生喜爱荷花的情感。练读的方式:齐读总述句“ 白荷花在……出来”;分三组分述“有的……有的……有的……”体会荷花给自己带来的美的享受。通过课文的反复朗读训练,学生心中就有许多词语和句子可以任自己选择调用了。又如教“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人教版第七册《颐和园》是“移步换景”的典型课例,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写作方法,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理出作者的游览顺序,找出地点变换的词语: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昆明湖;接着四人小组读,以小导游就的身份介绍景点;最后点出“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布置学生尝试写身边的学校,附件的公园等。

三、教学相长,保持写作兴趣

事实证明,学生乐于听自己所喜欢老师的课。教师要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作文课,首先要做学生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多与学生沟通,主动接受学生,关心他们,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取得信任,从而让学生喜爱自己。其次,教师要设法为学生朋友搭建习作平台,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有些同学作文写得比较好,老师应精心修改、润色、再采取班上范读,打印上墙,组织对外投稿等措施,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这样还会给其他同学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激起学生更浓厚的写作兴趣。

四、训练自改,提高作文兴趣

沱思妥耶夫斯基指出:“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除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作文自我修改能力对提高习作的整体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十分注重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如人教版第七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叶圣陶老前辈认真修改习作的榜样作用,培养修改兴趣,明确修改作文的重要性。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明确修改的内容,培养兴趣和自改作文的能力,要让学生明确自改的内容要求,如句子、词语、标点符号,内容的调整补充和标题的拟订等。其次,讲明修改的意义:①修改是写作过程的重要环节,文章写好后,通过自我修改,发现并解决其中问题,才会不断提高习作的水平;②修改也是学习写作的有效方法。在习作过程中,只有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反复琢磨,才有可能明白为什么这样写好,那样写不好,慢慢摸索到作文的规律,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③修改促进认识能力的发展。即使是一字之改,也往往同认识水平有关。学生养成了自改作文的习惯,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在反复的练习中提高了。实践证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兴趣是前提,任务驱动是关键,是一个需要师生长时间不懈努力的过程。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敢“抄”,敢写,不断获得成功的快乐和体验。

参考文献:

[1]刘艳妮.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篇5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网络资源

让多媒体走进课堂,尤其是走进语文课堂,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因为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突破重难点,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让语文教学进入欣欣向荣的春天。

1 利用多媒体再现真实的意境,激发学习内在动力

兴趣是心理动力的源泉,是学习的根本,是开发智力的关键。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不但会一无所获,而且让学生彻底丧失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的兴趣贯穿课堂的始终,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观察、等待、探究和行动。由此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多媒体一些丰富多彩的优美的画面、逼真的音响效果能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在教师带领、指引下,让学生感受到实物的再现,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自然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有了。

如在《赶海》一课的教学伊始,利用课件展示蓝蓝的大海、金色的海滩,伴着“哗哗”的海浪声,人们赤脚在海滩上捉螃蟹、捡贝壳,嘴里还哼着《赶海的小姑娘》的乐曲。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朗读,一边欣赏着大海的美丽景色,完全陶醉了。这就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情境,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如《桂林山水》一课,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生动、形象的句子,“静、清、绿、奇、秀、险”的山水特点和优美画面无法从文字中获得亲切体会与美感的熏陶,单凭教师着意的渲染赞叹,一人之力似乎也颇显费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片段,把那清澈碧绿的漓江水、形态万千的险峻山峰顿时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刺激了他们的视听感官,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为他们创设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因此,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把课堂学习变成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赋予学生无穷的想象或联想,为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 利用多媒体获得感性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这个强大的信息载体为学生展现了另一片天地,在这里学生可以畅游知识的海洋,自由地汲取营养,自主地选择需要的相关信息,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那些难以言表的意境,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突破知识难点,克服思维障碍。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最大的难点在于生活的时代离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距离,一些学生连总理是谁都不知道,更难理解和人民之间的那份特殊感情。为什么使人“难忘”?如何理解是人民的好总理,老百姓对总理的爱戴、怀念之情这个情感重点?笔者认为首先要走近那个时代、走近。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收集有关的资料和一些小故事,然后在课堂中大家一起交流。他们踊跃发言,效果远远好于教师的说教。有了这个环节,本课的情感目标自然不攻而破,以“情”为契机,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获得良好的效果。

准确地理解课文的重点,对培养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突出学习、理解的重点,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也能听到,往往可以在大脑中形成感性认识,促使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学习《荷花》一文时,课文重点是要求理解“一池荷花”的静态美。教师可以借助录像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荷花的不同姿态,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让学生体会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化,自然得出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全文的教学难点也就顺利解决了。

3 利用多媒体开拓学生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层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运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能让学生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眼手耳脑多方位调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的画面、音响创设特定情境,刺激控制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和控制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同时发挥作用,口读心想,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让学生的思想不再受限制,使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如《咏柳》一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柳树景象: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就能逐一回答问题:画面展现的是什么季节?春天有没有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就能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在关键之时进行点拨。这样引导思维,使学生主动彻底地理解了诗意,既锻炼了思维能力,又增加了课堂容量。

4 利用多媒体开阔学生视野,提供一片新天地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综合课,语文学习包罗万象,在具体的学习中要接触各门学科、各种事物。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开阔学生视野,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尤其适用于综合性学习课。如《探索月球奥秘》,教师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查阅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食、潮汐等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各自的搜索成果。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等各种资料,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

5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融入生活,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学习中分量最重、难度最大的莫过于写作,大多数学生作文时拼拼凑凑、生拉硬拽,往往言之无物,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远离生活。小学生作文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内心世界。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写作素材呢?

1)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让学生进行情景体验,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让学生对着画面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学生就会很快形成较为连贯的语言。另外,要求学生走入生活实践中丰富语言。

2)网络阅读,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等,建立交流的平台。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

篇6

网络化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转变了学习观念,养成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放飞了学生的灵感,给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1电脑网络中所承载的丰富信息使青少年对网络的兴趣逐渐提高,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使人产生个体积极性、主动性,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产生巨大作用。教学生学习语文,要能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语文教师把酷爱语文的火花转移到学生的心里,把酷爱思考的习惯传变到学生的身上,教学现状就会大为改观,学生会生龙活虎,兴味盎然。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由于网络中的信息是多样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在网络文化中必将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学生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摆脱那种传统教育模式对自己的压抑,摆脱传统教育内容对自己思维方式的束缚,他们会沿着自己的兴趣所在不断地探索下去,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为止,因此说网络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能力,且网络上的新内容很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只要见解独特,自圆其说即可。另外,据对本班学生的调查有85%的中学生喜欢上网,36%的学生具有极大的兴趣,可见,学生对网络学习是很有兴趣的,有了兴趣,还能学不好吗?

2网络教学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传统教学靠的是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教师总担心讲不深,讲不透,喜欢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且许多老师的教学又完全是按照教参的分析进行的,这就造成教学中的千人一面,使丰富的语文教育走进了封闭僵化的死胡同。事实证明,由于我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的时间太少,在课堂上讨论发言及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机会太少,所以尽管老师们费劲心血,绞尽脑汁,但教学效果并不很好,可以说网络教学打破了这种费时低效的局面。在网上可以运用视频、音频、Flas呈现知识生动、直观,学生很感兴趣,不由地发出感叹,原来死气沉沉地课堂“活”了起来,语文表达流畅了起来。例如:在《荷》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冒出水面荷花的姿态,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网上的荷花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认识。接着让学生在思考中完成打字练习:“冒出水面的荷花有几种姿态?请展开合理想像,想想每种姿态的荷花像什么”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知道荷花有刚开、全开、未开三种姿态。学生一边完成作业,一边展开想像的翅膀。有的写道,刚开的荷花,像一位含羞的小姑娘;有的写道,刚开的荷花正敞开胸膛,迎接灿烂的朝阳;还有的写,要开的荷花鼓的像一个个将要升空的气球……就连平时很内向的同学也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见网络教学的确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再如教学鲁迅的《故乡》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查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如上网搜索有关“《故乡》人物分析”的资料。可上网(http://www.Google.con/)搜索关键词:“小说《故乡》,鲁迅”等。学生在组长的统一安排下,上网搜索查找资料,下载有用的内容存到计算机“我的文档”中。既而对这些资料分析、归纳。据此与同学一起研究问题的答案。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查,帮助上网搜索有困难的小组,使学生掌握搜索、浏览、下载的能力。也更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3网络教学可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使他们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鼓励他们张扬自己的个性

当今的世界瞬息万变,新知识,新理念不断产生,知识的更新在加快,原有的知识的半衰期缩短几年后教师本人的知识也会过期,面对这种形势,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可能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现阶段,我们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自主的学习,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会了方法,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对于我们而言,教方法比教知识意义更重大,这一点不用赘述。而对新知识,新课程反应最及时,最迅速的就是Internet。语文知识更是如此。网络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它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方式呈现信息。课前教师公布学习内容和目标,鼓励学生收集资料上传。课上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精心创设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形成学习内在动力。接着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隐藏在任务中,学生带着疑问展开自主探究或交流协作,引导他们在网络中查找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些初步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做“小先生”去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也可参与学生的讨论,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意识到的关键问题,或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思考。学生根据前一环节的讨论与学习,在学科网上进行在线练习以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在练习中,计算机自动批改学生的作业并将答案和成绩通过网络反馈给教师,老师根据反馈对每个学生做出适当的评价和小结。最后,教师在学科论坛中提出一些直接或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和情境,促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还可以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以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完成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例如,在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课时,将《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西湖游记》等有关写景类散文进行汇编整理,供学习探究等方面的比较得出“写景类散文的思想精华完成取决于作者对人生的态度”的结论,从而把握“物以情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散文分析的术语。

学生上网学习语文,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又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有了运用网络资源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将来的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有着巨大的意义。上网快速浏览,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而网上美文、美图也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4网络教学给学生的写作水平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

传统的写作课只是让学生搜肠刮肚的想出对过去事物的感知形成的感性材料和文字信息。学生幂思苦想,但仍写不出具有时代气息,立意新的文章来。而网络作为一种课外资源,却能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字信息和感性材料,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及其有力地支持了学生的构思。上网查资料的过程,实际上是浏览前人的思维成果的过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丰富的网络资源,给学生的想像插上了有力的翅膀。例如在写作话题作文《相逢是首歌》时,学生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现以诗歌在学生们作文中广泛引用为例:

逢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逢雪:“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名学生受当代优秀女诗人舒婷的《赠别》中“要是没有离别和重逢/要是不敢承担欢愉与悲痛/灵魂有什么意义/还叫什么人生”的启发,写下了“相逢是首歌,岁月是奔涌不息的河,生命是春天蓝色的海。歌声是生命最美的旋律。就让我们在歌声中相逢,在歌声中离别吧……”这些名句,学生既能在作文中直接引用,使自己的习作增添亮色,还能使学生对“相逢”一词有更深的理性认识,促使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辟蹊径,别出心裁。

学生写完后,再一次通过BBS发表,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由浏览同学的作文,他们既可以选择与同一题材的作文进行纵向比较,也可以选择与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作文进行横向比较,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文章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这种内在的、自觉的发现对习作者是大有裨益的。

学生修改完后,正式发表在自己班级的网页上。教师通过点击率评选出最佳作品,是对作者最好的鼓励和奖赏。

篇7

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要学生能学以致用。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可以训练学生学以致用的舞台,就在于我们教师在课上能否发掘、发挥语文阅读课上的每一个训练点,抓住每一个契机,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在语文阅读课上把读写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好像做体操一般全身动起来,在阅读课上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阅读课上做做“作文体操”,发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对如何在语文阅读课上把读写结合起来,即引导学生做“作文体操”谈谈自已的做法、看法和体会。

1、运用习题,积沙成塔。

在我们的语文阅读课上,有的教师往往太相信于教科书,特别是对于课后习题,总认为课后的习题按原题原做,便算是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运用了。殊不知这样却反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学生学得死板。但是课后习题的安排,必然有它的道理,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利用它,改革它,使其发挥真正的作用。要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做灵活的“体操”,而不做机械的、呆板的“体操”,教师一定要活用习题。例如,在教学完,《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课后有一个习题用“艰苦、燃眉之急”这两个词分别造句,按以往的模式,教师便让学生一个词一个词地进行造句。学生做得死板,毫无灵活性,做“机械体操”。所以,我们应该打破这种传统模式。我考虑到两个词意思的联系性,我便让学生用这两个词联合起来用,连成一段话,编一个故事,要用上这两个词,语句通顺,连贯。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便被激活起来。各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事,都有迫不及待地要写下来,学生便在阅读课上做起了“作文体操”来。学生把理解的这两个词的词义,在写的过程中得到灵活运用,同时又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积沙成堆”,使学生各种能力在语文阅读课上都得到发展。

2、巧借话题,化讲为写。

在我们语文教学进行的改革中,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提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那么在我们的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就要抓住训练的契机,把握每一个机会,寻找每一个训练点,带领学生随时做“作文体操”。例如,我在教学《揠苗助长》这篇寓言故事时,学生学完课文后都知道了用拔苗的办法,帮助禾苗生长是不对的。那么,到底有没有办法可以帮助禾苗生长呢?教师此时借助这个话题,带领学生做“作文体操”。让学生写一写,揠苗助长是不对的,但我们是可以帮助它生长的,你能用什么办法帮禾苗生长吗?此时,安排“作文体操”,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讲的东西化为写。教师借用这个话题,学生的思维很快被调动起来,他们去看很多书籍,查阅一些资料,想办法帮助禾苗生长。这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想法,也喷涌而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得灵活,学生的很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教师巧借话题,化讲为写,学生“作文体操”做得心应手,有滋有味。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模式,随时留意,寻找知识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读写结合起来,做起“作文体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学会灵活的运用知识。

3、善设迁移,搭桥牵线。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形式;减轻负担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其个体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社会呼吁教育行业要“减负提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当前,多数教师注重追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作业教学的改革却相对滞后,挤占他课,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等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

第一,作业要求“一刀切”。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个班学生的层次是不整齐的,但是无论学生的差异有多少,全班同学必须面对教师安排的同一类型同一要求的题目,这就造成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程度差的学生“吃不了”,常常出现学有余力的学生早早做完无所事事,学习吃力的学生却到了时间却还在没有完成的现象。

第二,作业形式枯燥单一。由于教师对作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备课的充分程度、教学时间的安排等等原因,导致语文作业被简单地表现为以“抄写”、“按课文内容填空”、“造句”等类似的过于常规、一般甚至是枯燥的形式,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可能或者已经直接导致了学生简单重复、疲劳应战等现象的出现。

第三,作业数量失控。语文作业数量失控,可以用“量多类杂”来形容。当前,由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和教师的职称评聘都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导致了教师急功近利心切,作业量大。还有不少教师另行指定一两本练习册让学生课外完成,造成份量过重,时间过长,学生厌倦。

针对以上现状,对如何设计有效作业,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作业分层化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如果学生把每天的作业作为一个任务去完成,抑或当成一个沉重的负担去解决,那么学习对于学生将毫无生气、毫无乐趣可言,学生没有乐学,教师那来的乐教呢?实施素质教育须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体在爱好,志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设置作业。

1.作业量的分层

作业量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新课教学练习,作业量一般在15分左右;第二种是练习课教学练习,作业量一般在25分左右,第三种是家庭作业,作业量一般在30分钟左右。

2.作业难度的分层

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层次内容和数量: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双基”训练,巩固基础知识;选做题分A层次面向优等生,B层次面向中上等生,重在发展语言和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如在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①摘抄描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语句。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西沙群岛写篇导游词或设计旅游广告词。③模仿课文总分总的写法,以“西沙群岛美在……”为总起句写片段。这三道题一个比一个难度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样就适应了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既可满足优等生的要求,又可使中下等生练有所得。

通过分层作业,把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改变“一刀切”的做法,只有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促使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加特长的新型人才。

二、作业趣味化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例如,如教学《荷花》一课,可以设计如下作业:①爱习作的你不妨写一写对荷花的感想;②爱画画的你不妨画一画荷花的美丽;③爱读书的你不妨将文中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读一读;④爱科学的你不妨查阅一下荷花的用处有多少。再如在学习了《负荆请罪》后,我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课文内容,或用图画表现课文的某个场景,或选择角色演一演,或加入适当的想象把课本剧改写为叙述体的历史故事等等,以此使学生在作业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有效提高语文能力。

这样的作业不统一,不枯燥,激发了学生的感官体验,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展示他们的潜能,获得并放大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啊!

三、作业生活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学习同生活的融合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每天耳闻目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都可以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

2011年,美国苹果董事会主席乔布斯去世,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那些日子里,我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些课外作业:“在笔记本上收集有关乔布斯的信息,剪贴有关图片,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活中的法定假日和传统节日也是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如在国庆期间,结合学校开展的庆祝国庆等活动,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进行“爱祖国、颂祖国”的习作小练笔,或让学生去搜集反映祖国发展的各项文字、数据、图片等资料,进行展览交流;过母亲节,就安排学生作业给妈妈写贺卡,讲心里话;过端午节,就安排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认识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中秋节就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以上的作业形式来源于生活,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感受真切,思维活跃,有话可说,乐于完成。

四、作业开放化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中,实践尤显重要。开放性的作业与教学紧密结合,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如教学《长城》后,我让学生采集、剪贴、展评与长城有关的图文资料,编辑专题手抄报、黑板报,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书法、绘画创作。

再如教学《将相和》,我把全班分为四组,安排以下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演课本小品剧,看图讲故事,课文内容的续说、漫谈,课文吟诵。

教学《小音乐家扬科》课后,我安排了以下作业:①思考:你觉得扬科是怎样的孩子?完成填空:()的扬科,然后围绕所填的词语写一两段话。②想象作文:如果扬科生活在我们班上。

篇9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兴趣;积累性作业;开放性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2

一、创新语文作业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语文在课外一直处于被小学生遗忘的角落里。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相对于小学数学说,语文课外作业的布置往往缺少创新、流于形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是语文老师对课外作业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结果在自习或课外时间里,我们很难看到小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影子。长此以往,语文就慢慢地退居角落,许多小学生没有培养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自主学习中投入的时间也较少,语文成绩往往差强人意。学习兴趣虽然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但是缺乏学习兴趣,不能只在小学生身上找原因。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学习兴趣低的问题异常凸显。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作为,如何让小学生都不再漠视语文,引起了许多学者和教学人员的反思。

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到,通过不断创新语文作业来提高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是一种非常有效办法。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小学生学习语文会更加积极主动,语文成绩自然也有望提高。

二、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思路

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笔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并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认为以下两种作业创新的思路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一)积累性作业

语文知识的学习,关键是积累,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学习能力也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形成。积累性作业分为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

对于课内积累来讲,每节语文课上,老师可以在课前几分钟给小学生抄一句格言或警句;遇到较难的词汇、优美的句子、段落等,老师多给小学生留几分钟,让他们朗读、背诵。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而且会对语文逐渐产生兴趣,长期坚持,定能厚积薄发。

对于课外积累来讲,可以让让小学生轮流在黑板上抄两条成语,其他小学生将成语摘抄在笔记本上。每天花的时间不多,但日积月累,收获也颇为可观;小学生每天应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阅读,摘抄自己喜欢的文段;可以设计课前三分钟让小学生上台演讲或让小学生站着讲五分钟作文,这样既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小学生采用小组的形式来写周记,即六人一组,一人记一天。写在一个本子上,后面写的同学对前面同学的文章进行点评。实践证明,这样写周记比让小学生单独写日记更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也能在阅读点评同学的文章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二)开放性作业

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给小学生带来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几乎成了看书做题的“机器人”,这不但会扼杀他们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而且也严重摧残了他们身心健康。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设计一些利于小学生能力培养、个性张扬的作业。以下三种方式在语文教学中作用明显。

其一,活动类作业。活动类作业就是开展小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形成语文综合能力。例如收集广告语,给错误广告改错、课本剧表演、辩论赛、成语接龙等都不失为有效活动方式。

其二,拓展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即根据所学课文向外拓展。例如学完了课文《一颗小豌豆》,再让小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中的相关篇目。学完了史铁生的《圆明园的毁灭》,可以让小学生写写读后感等。

其三,延伸性作业。延伸性作业就是以训练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为主的作业。例如,学习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篇散文,可以结合课文相关段落的背诵活动,让小学生积累,背诵有关“荷花”的诗句,并设计如下题目:自古以来,荷花都是中国人的意象里的一个美好事物,中国诗人对荷花更是情有独钟,请你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查找一下,人们还常用哪些诗句来描写荷花,注明作者、出处、原诗句。

以上三种形式的作业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在布置与处理上各有侧重而已。无论作业形式如何,最终都是要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小学生实际出发,目的都是激发小学生语文的兴趣,让小学生每天心中都有语文,让他们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

三、创新小学语文作业的原则

创新小学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虽然不拘一格,各个学校的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和教学资源进行自由设计,但是自由设计并不等于随意设计,创新小学语文作业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指,语文作业的布置量要适中,难度也要适宜。总的来说,语文教师应按照课堂教学时间和自习时间的比例来具体确定作业的分量。在作业难度上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以大多数小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准,对于优等生和学困生可分别布置分量、难度各异的作业,以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

(二)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语文作业的设计应以挖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主线。语文作业无论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有助于小学生对课堂学习成果的积累的巩固,要坚决避免为了创新而创新,避免让小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形式化。例如,不应让小学生去做些机械摘抄式的作业,这样既不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也不利于挖掘小学生的内在潜能。

(三)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老师要对小学生作业进行及时的,有针对的的批改和评价。如果作业批改的周期过长,小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长期滞留,得不到解决,因此作业批改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老师批改作业不应只是简单地给小学生打分数或化等级,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小学生找到学习的难点和漏洞,然后以查漏补缺的方式来不断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不能简单地来给小学生划等级,但是老师将批改成绩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总,然后有针对性进行辅导还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奇飞;小学语文作业观念新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第04期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聋校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53-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得力助手。听障学生由于听力缺陷和手语的不足,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有大量的信息丢失和失真,大大地降低了教学效果,尤其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由于大量的识字、阅读、叙述、作文等训练内容,使得听障学生的求知欲望受到了影响。聋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仅打破了原来课堂上老师说教的陈旧模式,而且还为听障学生提供和创造了直观、多彩、生动、形象的思维情境,耳目一新的多媒体教学给听障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在乐趣中学习才能使学生爱上学习,不再视学习为负担。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影像等多种信息于一身。改变了总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的教学模式,运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老师和学生从这种单调乏味的教与学的环境中解脱出来。

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发的感受和理解课文,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增。例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课文描写的是西沙群岛的风土人情,这对于北方孩子尤其是没有出过门的聋哑孩子来说,从未见过、去过那里,很难想象文章所描述的情景,这里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一同到“西沙群岛”欣赏美丽的风光。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地方,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景象。听障学生自然沉浸在课文中,学习课文变得轻松,兴趣盎然,也活跃了整个课堂气氛。

2 运用信息技术,扩大学生认知范围,优化课堂教学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下,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和学习内容。但长期以来,听障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面窄、量少、形式单一、方法不当。如今学生不仅可以借助课外书籍,还可以借助网上丰富翔实、取之不竭的信息资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扬长避短,拓宽学习语文的空间。

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学生上网采集大量有关地球被污染毁坏的图片资料及文字资料,以手语故事的形式,配上精美的图片及生动的录像制成PowerPoin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呼吁大家来保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制作的PowerPoint,内容丰富翔实,画面色彩艳丽新颖。

3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教学《荷花》一课,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将拍摄的荷花视频播放给学生欣赏,创设优美的情境,再配上优美的字幕解说,让学生边看字幕边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神奇的荷花。利用PPT,展现不同品种花的姿态图片,让学生当堂练习。这样在学练结合,举一反三中,既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的实效性,又培养了学生写作能力及信息积累。

4 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启发学生进行交互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获得新知识。让学生实践操作,通过自由的集体协作探究,提高合作能力。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趣味作业,动手、动脑,很有兴趣地轻轻松松地完成作业,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留时间让学生围绕课上学习的内容,自由地再搜集其他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在教学《果园里的机器人》这一课时,在课文拓展练习时,播放机器人的课件,向同学们介绍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们已经研制出的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当个小小发明家,设计想象中的机器人。学生分组合作设计自己心目中完美的机器人,小组中有的同学动手设计图案,有的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还手舞足蹈地进行演示。学生自由介绍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重点阐述机器人的样子和本领。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评选出组内“最佳创意奖”。请各组的优胜者上台介绍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老师和其他同学当评委,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提问和点评。全班学生进行评议。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反应非常激烈,连平时不爱听讲、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且振振有词,有理有据,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