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18 08:1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

浙江杭州市长寿桥小学(310004) 曹爱卫(评析)

[摘 要]高年级的学生,烦恼和秘密喜欢藏在心里或只与朋友分享,不太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倾诉。吴老师通过绘本唤醒儿童心底的“烦恼”故事,并运用一波三折的方法来叙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成长。这节课,教学内容实现了个性化的开发和创造,教学过程体现了交际和表达并重,是一堂贴近儿童心灵的写作指导课,是对“童化作文”做出的新探索。

[关键词]习作教学 绘本 实录 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05

目标预设

1.运用绘本唤醒藏在儿童心底的“烦恼”故事。

2.让儿童掌握用一波三折的方法来叙述和“烦恼”的故事。

3.让儿童懂得任何“烦恼”都是生命中的一次成长。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入题:意想不到的烦恼

师:孩子们,什么都能有,就是不能有——

生:不能有疾病。

师:是呀,病来如山倒!

生:不能有烦恼。

师:是的,愁一愁,白了少年头!(板书:烦恼)可是,有一个叫智浩的小朋友来到我们课堂,今天一大早,他遭遇到了烦恼,而且是“大”的烦恼!(板书:遭遇)

(出示PPT)

生:智浩长了一条尾巴!

师:你长过尾巴吗?

生:没有!

师:你长过尾巴吧?

生:没有!

师:大家都没有长过尾巴,智浩突然长了一条毛茸茸的尾巴,看来真的遇到了烦恼。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因为身体突然长了什么而感到烦恼呢?

生:我嘴唇上突然长了胡子,我感到很烦恼!

师:是呀,从此再也没有人叫你“宝贝”了!(学生笑)

生:我额头上突然长了很多小痘痘,这让我感到烦恼。

师:这痘痘真令人讨厌,让你漂亮的脸蛋有了瑕疵。

生:我嘴里长了一颗智齿,很疼很疼!

师: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的确是烦恼。除此以外,你们还遭遇到哪些烦恼呢?

生:数学考试不理想,不知道怎么将试卷给妈妈签字。

师:考试的烦恼是天下所有孩子的烦恼!

生:星期天,妈妈给我报了很多补习班,我很累,但是还得去!

师:有时爱也是一种拖累!看来,烦恼不仅仅是我们主人公智浩的事情,还属于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对吗?

生:(异口同声)是!

【评析:吴老师的导课,极其大胆,又极其贴近学生的心灵。“成长的烦恼”是教材内习作,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教材里有一段导语,一般教师是不敢“置之不理”的,少不得先读一读,明确习作要求;再想一想,思考“这段话里有哪些写作要点”;然后要求学生“敞开心扉”,倾诉烦恼……如果循教材脚步走,就是“要我写”,且是“按要求写”。这样写,学生还会有多强的言说欲望和诉求呢?吴老师是懂学生的。他把本次习作的两个关键词组“成长的烦恼”“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提取出来,精心选择契合的教学素材——绘本《我的尾巴》,利用主人公敏智的烦恼,一下子就牵出学生内心那些小小的不轻易告人的烦恼,为“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奠定了基础。】

第二板块 读图:千遮百隐的烦恼

师:烦恼是藏在心底的秘密,一旦让人知道,“小烦恼”就会酿成“大烦恼”!所以,你一旦摊上烦恼,首先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地——

生:隐藏!

师:(板书:遮隐)下面,就来看看我们的主人公智浩有哪些“遮隐大法”呢?

(出示PPT)

第一招:掩饰

师:智浩的第一招是什么?谁来读一读?

生:塞进裤子里,不行,不行!用爸爸的衣服遮一下?还是不行!怎么办?

师:能给这一招起个名字吗?

生:塞裤子。(学生笑)

师:“塞进裤子”是为了什么呢?

生:掩饰住尾巴!

师:是呀!(板书:掩饰)塞进裤子里为什么不行?把智浩的心里话说出来!

生:裤子后面就会鼓出一大团出来,更会引人注意。

师: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用爸爸的衣服挡住,为什么不行?把智浩的心里话说出来。

生1:爸爸的衣服太长了,拖在地上连走路都不方便。

生2:爸爸发现自己的衣服不见了,就会找,就会发现我的尾巴!

师:看来这一招也不行。怎么也藏不住尾巴,这真让智浩——(板书:发愁)。孩子们,你遇到烦恼,又是如何掩饰的?当时,你最焦虑的是什么?

生:我额头长了痘痘,就将梳了个斜刘海遮住它们。我最发愁的是同学会突然关注我的发型,问我为什么突然梳了刘海?一不留神,烦恼就会暴露。

师:这可恨的痘痘,怎么这么惹人烦恼呢?

生:体育课上,动作幅度太大,我的裤子无情地裂开了。我立刻两腿夹住裂口,一步一挪地移近教室。下课了,其他同学纷纷上厕所,追逐打闹,我就是一动不动地当雕塑。我最发愁的是有人叫我出去玩,只要一迈开步子,就会成为全班同学的笑料!

师:唉,你的烦恼比智浩还大呀!看来,“掩饰”难以挡住我们的烦恼,看看下一招是什么?

第二招:躲避

(出示PPT)

生:在胡同里应该还好一点吧?智浩看看四周,悄悄地走进胡同,千万别被人看见啊……

师:智浩的这一招叫什么?

生:躲避。(教师板书)

师:如果遇见人就——,让我们将智浩的心里话说出来!

生1:我立刻掉头就跑!

生2:我急忙将身子贴在墙上,不让他看见我的尾巴!

师:真是随机应变!如果尾巴被人看见,我就——将智浩的心里话说出来!

生1:我就对他说:“今天我们学校举行童话节,我扮演了一只大灰狼!你看这尾巴像不像?”

生2:我就对他说:“你难道不知道吗?现在流行戴尾巴,你瞧,我这条尾巴多时髦呀!”

师:真是急中生智!看来就是躲进了胡同里,这倒霉的尾巴还是让智浩——(板书:焦虑)有了烦恼,你是怎样逃避的?你最焦虑什么?

生:上次我将妈妈最喜欢的一款口红折断了,于是我赶快处理完“罪证”,逃到了我家附近的书店里看书。我最焦虑的是妈妈发现了,她会面目狰狞,会到处发疯似的找我,然后狠狠地教训我一顿!

师:呀,后果很严重!

生:我一不小心将同桌借给我的一本新书封面撕破了。这几天我一直躲着她,一见面,我最担心她让我还书;我最担心她看到撕坏的封面,让我重买一本新书赔给她。

师:这的确让你感到焦虑。看来逃避这一招并没有能解除烦恼!我们看看智浩的下一招是什么?

第三招:徘徊

(出示PPT)

生:智浩来到校门口,可他实在没有勇气走进去,还是回家吧?要不,逃走吧?怎么办?怎么办?

师:是走进校园,还是回家?真让智浩(板书徘徊)。如果他走进校园,就会——

生1:有一个长尾巴的怪物来了,大家快跑呀!

生2:你看智浩这家伙长了一个尾巴,人不人、狗不狗的,快来看热闹呀!

师:看来学校不能进,那就回家吧!如果逃回家,就会——让我们把智浩的心里话说出来!

生1:妈妈就会说:我儿子没有尾巴,你是谁呀?你竟敢冒充我儿子,赶快滚开,否则我就报警了!

生2:逃回家,老师就会打电话给家长。全家人就会出动寻找我,这下子长尾巴的秘密就会不胫而走!

师:进也不是,退也不能,智浩内心真是非常——(板书矛盾)!遇到烦恼,你有过这样的徘徊吗?

生:我数学考试不及格,而老师让我把试卷带回家签字。如果我不给爸爸签字,老师这一关肯定过不了,说不定还请家长到学校;如果我给爸爸签字,他一定会火冒三丈,一顿“竹笋炒肉丝”肯定少不了。你们说,我是给爸爸签字,还是不给呢?

师:真是进退两难呀!

生:老师让我们读课外书,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师的话能不听吗?可是妈妈却不给我买课外书,说:课内的书都读不好,你还惦记着读课外书呢?什么时候语文、数学、外语都考到95分以上,再给我提买课外书的事情!我到底听家长的,还是听老师的呢?我真是感到烦恼!

师:真是纠结万分!看来前三招都不能解决智浩的烦恼,他的第四招是什么呢?

第四招:恳请(出示PPT)

生:不料他碰见了同桌敏熙,敏熙一定看见了,要不,求求她替我保密?

师:真是屋漏偏逢阴雨天,偏偏遇到自己的同桌,简直就是雪上加霜。这时候智浩拿出了自己的什么绝招?

生:恳请敏熙替他保密。(板书:恳请)

师:如果你是智浩,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在心里(板书哀求)敏熙?

生:敏熙,你千万别把我长尾巴的事告诉别人,他们一定会嘲笑我的,你一定要替我保密呀!

师:敏熙没有答应!

生:亲爱的敏熙,我和你同桌已经多年了,平时你有什么困难,我总是义不容辞地帮助你。这一次,你一定要帮我保密呀,如果你不跟同学提起这件事,我的所有零食都让你先品尝!

师:男子汉的尊严已经全部放下了,我们的主人公此时是多么的无助啊!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像这样为了保守自己烦恼的秘密而恳请过别人?

生:有一次我没带语文作业,被同桌发现了。如果告诉老师,她一定会让我回家去拿。于是,我对同桌说:“你不是一直想看我新买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吗?今天我就先给你看,不管你看几天我都不着急跟你要,只要你这次替我保守秘密,以后我一买新书,我自己可以不看,让你先睹为快。拜托你了!”

师:为她鼓鼓掌,她说出了自己心里的话。长了尾巴,已经是烦恼;可是为了遮隐尾巴,却带来了更大的烦恼(指板书):先是“掩饰”,然后“躲避”“徘徊”“恳请”,这过程真是——

生1:艰辛无比!

生2:曲折波折!

师:有曲折的故事才会让读者爱读!在写作学上有一个专用的词语来描述曲折的故事,那就是——板书:一波三折)。在这一波三折的过程中,智浩的心理从“焦虑”到“担忧”,再到“矛盾”和“哀求”,可谓——

生1:提心吊胆!

生2:胆战心惊!

生3:忐忑不安!

师:这就是一个人烦恼时的心理活动!(板书:忐忑不安)

【评析:有烦恼,往往是发生了让自己感到为难的、无法解决的事情。“烦恼是藏在心底的秘密,一旦让人知道,‘小烦恼’就会酿成‘大烦恼’!”怎么办?只能隐藏。吴老师再次巧妙利用绘本,从阅读绘本中总结出“掩饰”“躲避”“徘徊”“恳请”等招数,并时时联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唤醒烦恼带来的纠结以及“对付”烦恼的相似体验。在这种真实的交流场中,学生的言说就带着自己的情感,散发着生活的气息,本来藏着掖着的心里话就活泼泼地流淌出来了。吴老师在此板块的结尾,通过统整四种招数,引导学生发现写故事的秘密——要吸引读者,故事就要一波三折,渗透篇章习作的方法。】

第三板块 写作:跌宕起伏的烦恼

提出习作要求

师:孩子们,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智浩的烦恼可以用画画出来,还可以怎么表达呢?

生:我觉得还可以用笔来描述!

师:对呀,这节课我们就用文字来描述描述属于我们自己的烦恼的故事,请看要求。谁来读一读?

生:要求一——因为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只写“遮隐烦恼”的一个招数,请大家用自己的文字各显神通。

师:不写题目,不写开头和结尾,只用写一个招数,只写一小段。

生:要求二——“遮隐烦恼”的心理一定不平静,请将当时的忐忑不安写真实、写具体、写精彩。

师:烦恼是人的内心活动,因此写作重点是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

生:要求三——写作时间:8分钟。

师:有质量还要有速度。开始动笔吧!

习作交流、评析:

师:我们找了两个写得快的同学。这位同学你用什么方法来遮隐自己的烦恼的?

生:我用的是“徘徊法”写烦恼的。

师: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吧,大家好好体味一下,看看有没有写出矛盾的心理活动。

生:我的右眼突然肿了起来,像是藏着一颗饱满的黄豆。眼睛肿得像个水蜜桃,这般“破相”,怎么去见全班同学呢?走进教室,同学们一定惊讶得瞠目结舌。我平日的小清新形象一定会大打折扣。大家即便不会当面说,也会在心里乐开了花。课后,那些好得形影不离的“闺蜜”肯定会问我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把自己变得这么惨不忍睹。要不干脆逃学算了。可是,如果不去学校了,老师一定会打电话询问爸爸妈妈缘由,再说爸妈也不会同意。那次我发烧了,妈妈只让我吃了一点感冒药,还是狠心地将我送到了学校。这次眼睛肿在她心里更不当一回事,最多涂点药膏什么的,甚至还会说我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娇气!这真是让我进校无门、回家无路呀!

师:“走投无路”的滋味表达得怎样?

生:非常具体,非常真实,这种矛盾的心理我也曾有过。

生:如果接着往下写,我建议你用“掩饰法”,写出你如何遮隐住你那“水蜜桃”般红眼睛的。

师:看来这位同学读得不过瘾,希望精彩的故事继续进行下去。让我们一起期待吧。下面,另一种烦恼登场了,你用的又是什么高招?

生:我用的是“掩饰法”。

师:愿闻其详。

生:我脸色发白,怎么办,怎么办?妈妈马上就回家,而我没经过她的同意就带同学到家里玩,家里被弄得乱七八糟,遍地是零食垃圾。我手忙脚乱地试图整理,把沙发、床铺上五颜六色、支离破碎的零食垃圾袋丢进垃圾桶里,然后又把地板上的被子拖到床上,尽管累得气喘吁吁,可是效果不佳,因为玩得太疯了,屋里搞得太乱了。唉,真不该将这帮“活神仙”惹到家里来。妈妈回家的时间只有15分钟了,我得用最快的速度,做最多的事情。我三下两下用扫帚把地上所有的“漏网之鱼”清理到沙发底下。即便妈妈发现,最快也要等到明天早上。床上这么乱怎么办?干脆用一张干净的床单盖上好了,妈妈不到床上睡觉,也发现不了。现在还剩下几分钟时间,赶紧把厨房、客厅、卧室三个垃圾桶里的果壳、零食全部清理掉。我找来一个大大的垃圾袋,进行一次性清理,再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背到楼下,丢进楼道的垃圾箱里,拍拍手,总算松了一口气!

师: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见学生举手)小伙子,作为同道中人,你觉得她写得怎么样?

生:我觉写得不错,心理活动和我当时的情况挺相似。掩饰烦恼的过程也写得挺有趣,特别是将垃圾藏在沙发底下,这一招我也用过!

师:看来,烦恼降临时,大家的反应都不约而同!同学们知道吗?遮掩烦恼常常是一招不行,就要用上第二招,第二招还不行就得用第三招,这就是——

生:一波三折。

师:生活就是这样的“一波三折”,所以我们写作时一定要把这个过程写得一波三折,这样的文章才会精彩,才会有趣。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写的习作就叫“烦恼的故事”(板书:烦恼的故事)。习作的重点就是遮隐烦恼的过程,请大家在写作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以上的遮隐方法,把自己的遮隐烦恼的过程写得——

生:一波三折!

师:同时还应当伴随着心理活动,写出每一次遮隐过程中的——

生:忐忑不安!

【评析:“光说不练,十年不变。”习作课,说了,自然是需要写的。吴老师对当堂写的要求是极为具体明确:内容是写“遮隐烦恼”的一个招数;要求是写出“遮隐烦恼”的心理,要把当时的忐忑不安写真实、写具体、写精彩;写作时间是8分钟。有了第二板块说的练习,学生对“写什么”“怎么写”已有了储备。此时动笔,第三板块的写,正是顺势而为。在交流评析环节,吴老师很重视生生之间的评价,以唤起“有相似体验”为评价标准。的确,能说到“同学心坎里”,引发共鸣的习作,是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第四块 结局:虚惊一场的烦恼

师:故事到这里,大家觉得完整吗?

生:不完整!

师:缺什么?

生:缺少结尾。

师:我们看看故事主人公智浩有个怎样的结局?

(出示PPT)

生:那个……你是不是看到我的尾巴了?那个……你是不是看到我的胡须了?智浩和敏熙都愣住了,然后两都开心地笑了。“长了胡须更可爱!”智浩说。“长了尾巴更帅气!”敏熙说。两人牵着手悄悄走进了教室。

师:原来女同学敏熙突然长了胡子!你不要笑话我,我也不要笑话你。他们俩走进教室,又看到了什么?

生:哇,这是怎么回事呢?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智浩放松下来。

师:为什么会放松下来呢?

生1:有的长了大象的鼻子。

生2:有的同学长了蜻蜓的翅膀。

生3:有的同学长了兔子的耳朵。

生4:有的同学长了螃蟹的钳子。

师:哦,原来每个人都有烦恼。智浩这时想到了什么?

生:“嗨,我的尾巴让我虚惊一场!”

师:智浩结局是“虚惊一场”,我们称之为“虚惊一场版”结尾。你的烦恼故事是什么版本的结尾呢?

生:我主动将试卷的分数告诉了妈妈。

师:这是“勇于担当”!

生:我直接去了学校,发现同学们都没有注意我脸上长痘痘,烦恼就这么过去了。

师:这是“波澜不惊版”!

生:妈妈发现了我藏在沙发下面的垃圾,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

师:这是“狂风暴雨版”!孩子们,在你的遮隐过程中加上开头的遭遇和故事的结局,文章就完整了。孩子们课要上完了,吴老师要离开杭州了,想送给大家一份礼物——(PPT出示)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记住所有的烦恼都是一次成长。

【评析:精彩的故事都会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绘本《我的尾巴》的结局也是如此,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来令人叫绝。吴老师借助这个精彩的结局,组织学生交流各自构想的故事结局,完成整篇习作的构思,可谓巧妙至极!】

【总评】

教材习作指导课,要上出新意,上到学生心里去,难。不过,吴勇老师做到了!

高年级的学生,烦恼和秘密喜欢藏在心里或者只与朋友分享,不太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倾诉。但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把身体发育的烦恼、裤子撕裂的囧事、做错事情的焦虑、考试失败的担忧、未经过家长同意带伙伴回家疯玩后的尴尬等,毫无顾虑地一一往外掏。是什么让吴勇老师的课堂具有如此“魔力”,他到底念了什么“咒语”,让学生的心之门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打开了呢?

一、找到了很好的与学生心灵契合的教学材料

吴勇老师这节课的设计,不同于以往的“童化作文”模式,他用绘本《我的尾巴》来串联整个课堂。《我的尾巴》是韩国儿童文学作家赵秀京的作品。故事讲了一个叫智浩的小朋友突然发现自己长出了一条尾巴,担心被同学们嘲笑,就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别人看见他的尾巴。但随着他的担心,那条尾巴却越长越大。最后,智浩看见班上所有的同学都和他一样长了奇奇怪怪的东西,这才松了口气。“智浩的尾巴”其实是所有孩子的苦恼与自卑心。

在阅读这个绘本的时候,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智浩的担心就是他们也有的担心,智浩的为难就是他们也有的为难。原来,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心事,不用感到羞愧和恐惧。既如此,那还有什么好遮掩的呢?我们现在的很多课堂,正如雷夫所说的被“害怕”控制着,学生害怕挨骂、被羞辱、在同学面前出丑……吴勇老师和雷夫一样,对儿童的学习心理是非常了解的,所以他从材料选择上,就给了学生一个安全的暗示:没什么,大家都一样,甚至有人比你更不堪呢。这样从根源上扫除了学生的心理顾虑。

二、实现了绘本阅读与习作表达的无缝对接

吴老师的课堂,主要由这四大板块构成:第一板块入题,在单页绘本阅读中,了解主人公意想不到的烦恼;第二板块读图,在连贯阅读中,体验千遮百隐的烦恼;第三板块写作,写出自己跌宕起伏的烦恼;第四板块结局,在笑声中感受只是一场虚惊,烦恼人人都有。这四大板块中的写作板块,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交流分享。表面上看来,形式上和绘本没有关系,实质上还是学习了绘本创作的思路和方法。其他三个板块,吴老师的教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和绘本有着密切的联系。绘本阅读后,吴老师先后提出的问题是:

“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因为身体突然长了什么而感到烦恼的吗?”学生从旁观智浩意想不到的烦恼,回顾自己经历过的烦恼,如同回声,在他们心里荡起一圈圈的涟漪。

“孩子们,你遇到烦恼,又是如何掩饰(躲避、徘徊、恳请)的?当时,你最焦虑的是什么?”吴老师以智浩的行为作参考,唤醒学生对自己遭遇烦恼时所思所为的记忆,并为学生开辟了一个交流的场,用言说打破封闭于内心的烦恼。

“智浩结局是‘虚惊一场’,我们称之为‘虚惊一场版’结尾,你的烦恼故事是什么版本的结尾呢?”整个故事发生得那么奇异,但又是那么自然,最后的结局智浩竟然是虚惊一场,学生在笑声中释怀。借着这轻松的心境,吴老师轻轻一问,又把学生的心思从绘本引向自身:是啊,作家如此有创意,我的故事结局又是怎样的呢?纵然学生没有文学的思考,但对如何根据生活观察来设计自己习作的结局会有新的认识。

三、立足文体来教

这是一节学习记叙的习作课。吴老师对本课的教学,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尽管课堂里,他没有明明白白地指出来,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记叙文”这一文体习作教学的理解和把握。记叙文有它独具的特点,如要反映出客观世界人、事、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要用形象思维,通过叙述描写和抒情来体现;要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激发人的情感等。

吴勇老师自然对这些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全局的把握。本节课,他不贪多,只选取了两个有关联的点“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和“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把烦恼写得曲折生动。为什么选这两个点?写好了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其实就是对叙事行动的展开,让记叙文有了闪光点,让文章有了“使人感动”的落脚点。说明文、议论文中也可能有叙事,但那些叙事基本上是概述,不会有行动的展开。教记叙文,必须教“对人物行动的具体叙述”。“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就是具体叙述内容之一。吴老师根据“成长的烦恼”这一课的特点,把习作课程知识定位在心理描写上,是准确、得当的。

此外,记叙文还讲究要用一系列行动的展开构成叙事事件。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怎样展开呢?吴老师简单小结:先是“掩饰”,然后“躲避”“徘徊”“恳请”,这过程用写作学上的一个专用词语来描述,就是“一波三折”。写作知识的教授就是这样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四、关注心灵成长

“成长的烦恼”这一习作内容安排在第三学段,是符合这一阶段孩子成长的心灵需求的。生活中的他们,正是被这样那样的烦恼所困扰,但又不敢向别人倾诉。这些小烦恼,一旦在心里生了根,就会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教授写作的知识,提升写作的能力,还要有人文关怀,要让孩子们知道: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心事,不用感到羞愧和恐惧,也不要一个人战战兢兢。正如《我的尾巴》作者赵秀京所说:“只要认识到人人有烦恼,我们的烦心事就会烟消云散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烦恼,所以希望大家将烦恼抛到九霄云外。”

吴勇老师在课堂上通过绘本阅读、心灵对话、书写释放等多种形式加以引导,让学生温暖地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担心和自卑,这些担心和自卑会使我们失去自信心,但也会让我们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我们有什么样的‘尾巴’呢,不妨说给朋友们听听。只要珍惜这个‘尾巴’,它就会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尾巴’了!”

课尾,他又把本课的写作知识和人文关怀编写成一首小诗,送给学生,这也是一种成长的引领和祝福。

篇2

关键词:关键数据;解题钥匙;解题捷径

一、找出关键数据,打通解题通道

数学问题中都蕴含着关键数据,找出并正确理解这些数据,理清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自然水到渠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4页中有一道题如下:“妈妈冲洗了24张照片,其中8张是李阿姨的,剩下都是妈妈的。把妈妈的照片放在相册里,每页放4张,需要多少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将这一问题认真地默读两遍,然后将自己认为对解题有用的关键数据用铅笔圈起来,再想一想这几个数据有什么相互联系,需要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学生很快将“24张”“8张”“4张”这三个数据圈起来,之后学生思考:总共24张照片,有8张是李阿姨的,那么妈妈的相片有多少?于是学生列式“24-8=16(张)”得到妈妈冲洗相片的张数。再看第三个数据“每页放4张”,想到平均分,列每二步算式“16÷4=4(页)”。至此,学生列分步算式基本已解决了此问题。

二、理解关键词,掌握解题钥匙

问题离不开数据,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数据都是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关键数据,有些数据则是起干扰和欺骗作用。学生需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去伪存真,才有效解决问题,否则会误入问题的陷阱。找出并正确理解关键词就成了打开问题之门的金钥匙。

三、巧妙分组是关键,寻找解题捷径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作业中会经常遇到“找规律”的问题,快速、正确而巧妙地分组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捷径”。

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相配套的《知识与能力训练》第39页的附加题如下:

以此类推,这一类的问题解决方法就是将多次重复出现的图形分为一组,找到这一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捷径。

篇3

3月24日—25日,教研室组织了小学“携手共进”教研活动。此次活动由教研室靳礼会和管文明两位老师具体组织,教师进修学校秦开明老师全程参与并作指导,现就本次活动中小学数学学科开展的具体活动作小结。

此次为时两天的教研活动进行了六个主要议程:一是教研员随堂听课;二是教研室指派的两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各上一节研讨课;三是参加小学选派的两位数学骨干教师的集体备课;四是小学两位数学骨干教师各上一节研讨课;五是对这四节研讨课进行课例反思;六是对五、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进行教材解析。由于几位担任课堂教学执教教师的充分准备,小学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使得这次活动得以圆满成功。

担任研讨课执教的四位教师是能禹小学的教导处主任杨培志老师(执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星火小学的杨晓花老师(执教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的表面积》),小学的郑志莲老师(执教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集合》),小学的靳秋虹老师(执教二年级数学下册《评议和旋转》)。所有的课都上得很出色,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堂教学之后是课例反思,这一环节中有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介绍,有听课老师的交流与议课,还有教研员的点评。几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和深入细致的说课,给听课教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杨培志老师的课教风稳重,教学功底扎实,充分突出了一个“实”字,课堂教学实在、扎实、注重实效;杨晓花老师的课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处处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注重了数学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靳秋虹老师的课联系生活,巧妙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使学生形成了清新的空间观念,突出了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郑志莲老师的课从生活中引出数学,使整堂课围绕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特别着手抓住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变静态数学为动态数学。四位教师的研讨课引发了大家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讨。

在随后的研讨交流中,参会教师一致认为,课前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改意识强,注重教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运用于实际,服务于数学,注重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注意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的统一,要注重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几堂课的共同特点,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同时,也认真分析了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并对如何改进教学进行了广泛地交流。

课例反思后进行了教材简析活动,在这一环节中两位老师不仅针对本册教材做了全面系统的解析,还向大家传授了进行教材简析的方法:1、抓住每一章节、每个知识点的重难点;2、明确分析出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知识点;3、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4、分析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最容易犯错的,哪些是有困难的,我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引导和教学设计来避免错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老师们一致认为,本次活动集听课说课评课和教材解析为一体,使大家提高了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弄清了一些以前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明确了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几位授课的老师也深深感到,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自己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总结这次活动,呈出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领导重视,安排到位。县教育局杨光宇副局长亲临现场指导,各学校认真组织此项活动,同时以文件的形式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都作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2、准备充分,效果突出。为推动我县小学数学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推广先进的课改新模式,总结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培养成果,县教研室认真选拔授课教师,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师认真备课,充分体现课改理念,切实落实三维目标,全力渗透新型学习方式,适时使用现代远教设备,通过授课和听课师生的反应证明此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圆满成功。

篇4

一、关注格式的分化,建立规定性

从一年级起,学生学习加法和减法、乘法都是从横式开始学习,再到学习竖式的写法。口算是最基本的技能,是学习竖式的基础。从横式到竖式,只是完成一个形式上的转变。简单地说,是完成信息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是一个形式上的记录过程。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习加法、减法、乘法,掌握格式并不会感到困难。小学低年级学生能基于认知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尝试着书写竖式,包括结果的探索,而掌握格式是从学法开始的。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一次教学除法的竖式格式,我也采用尝试教学法,结果多数学生受前面学习的影响,负迁移到除法竖式的学习(如右图所示),究其原因是格式的探究不能基于先前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活动经验。这里的学习是一种重组,格式的分化是主要的,必须建立规定性。课堂通过交流反馈,对比格式(如右图),让学生思考竖式中哪些地方不同,学生会发现除法竖式中有被除数、除数、商,不同的是步骤中多了一个6,除号变为“厂”字,还有一个0。“那写成这个格式是什么意思呢?”通过提问,让学生联系情境,理解商是用口诀求出的,被除数下面的6表示商和除数相乘,是从总数里面分出的部分;横线表示相减,结果是0,表示正好分完。这次的学习可以说是对先前学习探索的思维大挑战,克服原有的思维模式,建立符号意识,理解除法的意义。课堂上帮助学生理解格式的分化,建立规定性,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促进学生理解算理,获取有用的信息,掌握计算技能。

二、关注格式的简化,建立合理性

计算教学的格式是充分体现算理、算法的。理解算理体现在对格式形式的理解上,所以关注格式的简化,建立合理性也是教学中需要重视的。格式的简化主要体现在二年级下册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写法”中,教材呈现从繁到简的过程。教学中采用尝试探索法,学生可以得出如下图右边所示的形式。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结果十位上是2”“2是哪里来的,表示什么意义”等问题。对比下图中左边的记录形式,学生会主动实现简化,意识到是两次记录结果变为一个形式,只是体现出顺序的合理性,同时懂得算的时候要从个位乘起,再乘十位,十位上表示的是几个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格式的简化,建立合理性,迁移到进位的乘法中,明白它与前面加法计算道理是一样的,理解满十进一到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此外,学生今后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因有了格式简化的体验,再探索学习其他的知识就有了经验支撑,易于理解记录形式,进而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

三、关注格式的细化,建立层次性

上述格式的简化体现了化繁为简的特点,建立合理性,而关注格式的细化则是建立层次性,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完善认知。格式的细化主要体现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中,掌握竖式的格式写法。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会尝试探索,但受前面乘法学习的影响,完成一个直接记录形式,如下左图,而缺少如下右图所示,没有意识到要完成两个分解的步骤。交流反馈的关键是弄清先后的顺序,而顺序的确定是根据算理来的,主要的算理体现在采用口算的形式来过渡到竖式的格式写法。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思考:“商是两位数,十位上的2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3,又是哪儿来的?”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体验到这里有层次性,避免一次性的完成,体会到细化。关注格式的细化,建立层次性,使学生对整个除法笔算计算法则的建立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格式细化,建立层次性,思维清晰、条理性,让学生对计算技能学习和掌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四、关注格式的深化,建立灵活性

计算教学口算到笔算的内容,体现在从横式到竖式形式上的高级发展,而混合运算的教学就综合性地整合了内容和形式。学生在一二年级就接触过连加、连减、乘加、乘减的式子,三年级接触过连乘、连除的式子,学生对这些式子的结果是采用一个等号直接记录书写的,思维具有跳跃性。混合运算从分步到综合,是思维高级形式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混合运算格式的教学,即计算教学要关注格式的深化,建立灵活性。如下图所示,教学四年级上册“混合运算”时,就要引导学生明确区分出分步列式和综合列式,并以此深化格式,发挥灵活性。第一次教学“混合运算”时,要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形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尤其是体会综合算式的优点。同时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有用的数学信息,明确问题后找到解题思路,把中间的结果清楚地保留下来,完成格式上转变,是思维高级形式的发展。计算教学中关注格式的深化,建立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建立运算的程序性,突出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整合发展了学生的计算技能。

五、注重格式的优化,建立指导性

优化是重要的教学策略。计算教学中注重格式的优化,建立指导性,可使学生实现思维的优化。格式的优化体现在估算教学和简便计算教学中。如估算教学中,学生从二年级下册就接触估算的格式(如下图),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而四年级时引进认识约等号。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采用符号来表示,发挥符号的简洁运算的功能,优化思维,使学生学会数学表达。

再如,教学“简便计算”时,学生主要在四年级集中学习运算律,而先前学习对连减、连除的运算性质是作为习题的形式出现的。综合系统性的学习,课堂上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辨别是运算律还是运算性质,从一般的形式上找到突破口,寻求到简捷的解题途径,并产生自我反思的意识。到五年级的学习,学生从拓展上能更好地关注数字的特征,产生优化意识,提高发展运算能力。

篇5

一、让教学目标更加清晰

在制定微课教学目标时,要根据这样一个原则:“具体而微”。即制定的教学目标,能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教师应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目标测量等。如制定《雷雨》(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一课的生字教学微课目标为:1.识记生字的字形,读准生字的字音;2.让生字回到词语里,读准词语,并能用生词造句;3.让词语回到句子里,理解词语的运用,有感情地读出句子的韵味;4.正确、端正地书写生字、生词。

二、分析与重组教学内容

在当前教育教学条件下,微课更多体现的是现实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达成教学目标的需求,微课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承担课题引入、内容讲述、过程演示、巩固练习等不同的角色,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注重微课与现实课堂教学的整合。在微课设计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习主题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合乎学科思维逻辑的内容体系的分析与重组,在注重把握教学结构的同时,更多地关注那些适合通过讲授完成的教学内容,如介绍一位名人、讲述一段故事、分析一个问题等,而对于那些需要学生适时互动的教学内容则不适合作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在设计《三个儿子》(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这一课时,可以把课文内容、人物对话、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等内容进行微化处理,设计成微课,也可以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孝敬父母”这个主题。

三、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

在大数据时代,微课细化到了知识点和具体到某一教学环节,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资源库索引。制作一个好的微课课件,不仅需要对所教的教学内容熟悉,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1.找准“动”点,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声音、色彩、图像、动画等各种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通过创设情境,将静止、抽象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学生通过认知体验,产生情感,构建多元、多维、多角度的教学模式。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认字识词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单纯地出示生字生词让学生读,则显得非常单调乏味,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荷叶圆圆》(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出示课件,让课文中的主人公青蛙边蹦边说:“小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小青蛙,我有几个词语不认识,想请你帮帮我,行吗?我会请你去听听池塘边有哪些故事。”动态的画面与有趣的问题相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凸显“说”点,培养复述能力。如教学《捞铁牛》(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课时,微课内容是组织学生有条理地复述捞铁牛中的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老师精心设计了捞铁牛过程的动画课件,边点击“并船搭架”“船装河沙”“潜水摸牛”等环节,边让学生跟着动画的演示来复述课文。通过一遍遍的演示,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复述课文,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切入“想”点,拓展学生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中人物的生活背景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差甚远,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就能给学生添上一对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想象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落实“写”点,提高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写”。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写”点,让学生进入自由运用的广阔天地,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坐井观天》(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课的拓展环节,可以在总结全文后出示一道小练笔题: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什么?请你把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的情景编成一个小故事。并通过出示“美丽大世界”的动画,让学生结合画面发挥想象,既提高教学的效率,又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四、把微练习落到实处

练习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质量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化理解,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因此,教师设计练习,要让练习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使每个学生都爱上练习。

1.紧扣教学目标。微课课堂作业设计要紧扣微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思考作业题背后的“含金量”,通过练习,或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或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理解,或有助于学生把握关键性词句的能力,或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或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和综合归纳能力的发展等。并让学生明确自己通过练习所要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2.把握文本特点。“高效课堂”要想“高效”,必须功在课前。微课练习设计应建立在教师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只有深入、细致、创造性地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作业练习,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才有可能“效”在课中。

3.体现以生为本。语文微课练习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习得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五、微反思为微课质量“保驾护航”

教学反思是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的过程。要想让教学反思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强化反思意识,明确反思内容,掌握反思方法,养成反思习惯。微反思一是对课堂教学行为做出技术分析,如教学中教师控制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符合主体性原则等;二是对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小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学会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让教学实践更加合理,更加优化,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微点评打开学生“乐学之门”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评价应当诚恳、饱含真情,通过丰富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如果能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语言的回旋余地就可超出简单的评语范畴,趋向更生动、更丰富的境地。而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老师经常运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让学生如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如学生读完课文,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学生:“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佩服你读得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让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名播音员!”……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会不被深深感染呢?怎么会不激动呢?在评价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行之有效的体态语言能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评价时感情的投入,能与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振,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参与到学习中。

篇6

一、慢慢读,行成于思促习惯

案例: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灭绝》一课,第2─4自然段是介绍科学家对恐龙灭绝的几种猜想。一位教师教学时,让学生默读2自然段,用“因为……所以……”进行概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灭绝的原因找不全,学生还不能很清晰地读明白这是恐龙灭绝的两个原因,有的学生只是关注到其中的一个原因,有的即便是都关注到了,也不能很条理的有层次地说明白。

反思:如果进行这样的教学改进是否教学才更有效:要求学生每读完一句,就想一想,这一句和恐龙灭绝有什么关系?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读书不会停顿,就意味着不会思考!”二年级的学生,因其年龄特点,读书往往很快地一读而过、浅尝辄止,因而要求学生每读一句就停下来想一想这一句与恐龙灭绝有什么关系。教学中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才会放慢读的速度,停将下来想一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力,又教给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慢慢读,思考!当学生再用“因为……所以”概括时,就会发现原因不止一个,开始思考并初步感知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而重新调整语言,实现言语能力的提升。学生再读第3自然段时就有了经验,一定会尝试着运用此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慢慢读,也就是培养孩子拥有一种静心阅读的心境和静思默想的习惯。这是“慢火温炖”的过程。

二、慢慢读,理清条理学方法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三年级下册《和时间赛跑》第四自然段即“爸爸给我说了一个谜”这一段时:

首先引导学生弄清这段话,爸爸要告诉我什么?──“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所有时间里的事物”指什么?爸爸怎么给我解释的?引导学生理清爸爸的话是先说了昨天不会回来了,又说爸爸的童年不会回来了,然后说外祖母的一生也不会回来了。用“昨天”“童年”“一生”来说明“所有时间里的事物”。很自然地发现了本段的第一句和后面几句话是总分关系。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思,打乱顺序叙述是否可以?当然不可以!爸爸由距离最近的昨天说起,逐渐到更长时间的童年最后说到人的一生,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会被时间带走,都会一去不复返,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的话是很讲逻辑的,由小及大,句句相联,丝丝入扣。再读爸爸的话,品读着“永远”、“再也”等字眼,着实让人感到的是恐慌!

最后,教师处理得很艺术,一边叙述一边擦掉这些词语,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被时间带走了,害怕之感让人汗毛倒竖,难怪朱自清先生说是“头涔涔而汗潸潸了”!

反思:凡是教过这篇文章的老师都有一个感受,爸爸的话确实就是一个谜。学生读着文中的句子会觉得绕口,甚至不知所云。这段自然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但是,作者后面的一切感受和做法又都以它为轴为基。本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位教师的可取之处是:不急于“赶路”,而是引领着学生在这一段里走几个来回。直至读懂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明白了爸爸谜一样的语言所言究竟为何意方才罢休,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慢慢地读”中学会了如何读懂一段话的方法──梳理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我想,这个教学环节很“慢”,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何尝不是这样读书的呢?

三、慢慢读,披文入境引质疑

案例:三年级下册《18她是我的朋友》第9、10两个自然段,是最能反应阮恒内心的部分,但同时也是学生阅读的难点。

一位教师教学时,要求学生默读,划出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句子。这两段几乎都含括在内。学生汇报之后,师先抓住“哭”的几个词语,引导体会哭得越来越严重及心里在想什么?然后又抓住“掩盖”的一系列动作,引导体会“掩盖”的内心。最后揭示阮恒心中有一个信念没有改变──她是我的朋友!

反思:教学中,教师刻意地将阮恒的痛苦与掩盖分开来进行处理,有悖于文本的特点;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就像在“疾行”。三年级的孩子,在匆匆找到零星的个别语句之后,就由教师“牵引”着直奔到“哭”的体会。此处的教学应该放慢脚步,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领着孩子读读句子,明晰阮恒一系列的动作,再现输血过程中阮恒的情形,“啜泣──掩饰──呜咽──再掩饰──低声哭泣──竭力制止”。这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问题:阮恒为什么这么害怕?为什么还要一次又一次地竭力掩饰?接下来的教学,就以学生的问题引导再次回读,走进人物的内心,化我为人,换位体会,实现与主人公的内心碰撞……

篇7

慢慢读 行成于思促习惯

案例: 二年级下册《31 恐龙的灭绝》一课,第2~4自然段是介绍科学家对恐龙灭绝的几种猜想。课文2、3自然段有相同的结构。以第2自然段为例,共3句话,介绍了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一种猜想,课文首先介绍了地球的突然变化,其次介绍了恐龙自身不具备冬眠的习惯,没有毛皮,因而慢慢灭绝了。也就是说,这一种说法中恐龙的灭绝有环境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

一位教师教学时,让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用“因为……所以……”进行概括。发现学生对灭绝的原因找不全,学生还不能很清晰地读明白这是恐龙灭绝的两个原因,有的学生只是关注到其中的一个原因,有的即便是都关注到了,也不能有条理、有层次地说明白。

教学改进:要求学生每读完一句,就想一想:这一句和恐龙灭绝有什么关系?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读书不会停顿,就意味着不会思考!”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浅尝辄止,因而要求学生每读一句就停下来想一想这一句与恐龙灭绝的关系。二年级的学生,因其年龄特点,读书往往很快地一读而过,教学中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才会读读思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力,又教给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慢慢读,思考!当学生再用“因为……所以……”概括时,就会发现原因不止一个,就会初步感知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而重新调整语言,实现言语能力的提升。学生再读第3自然段时就有了经验,一定会尝试着运用此读书方法。

慢慢读 理清条理解困顿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三年级下册《13和时间赛跑》,教学第4自然段即“爸爸给我说了一个谜”这一段时:

先引导学生弄清这段话的意思,爸爸要告诉我什么?――“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所有时间里的事物”指什么?爸爸怎么给我解释的?引导学生理清爸爸的话是先说了昨天不会回来了,又说爸爸的童年不会回来了,然后说外祖母的一生也不会回来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思打乱顺序叙述是否可以?学生可以说从来都不曾这样想过,经老师的指导思考,爸爸由近的短时的昨天说起,逐渐到更多时间的童年乃至一生,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会被时间带走,都会一去不复返,永远不会回来了。读着爸爸的话,读着“永远”、“再也”等字眼,着实让人感到的是恐慌!

最后,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擦掉这些词语,害怕之感让人汗毛倒竖!

反思:凡是教过这篇文章的老师都有一个感受,爸爸的话确实就是一个谜。学生读着后面的句子更觉得绕口。这段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但是,作者后面的一切感受和做法又都以它为轴。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位教师不急于“赶路”,而是引领着学生在这一段里走几个来回。直至读懂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明白了爸爸谜一样的语言所言究竟为何意方才罢休。这个教学环节很“慢”,但是,学生在“慢慢地读中学会了如何读懂一段话”的方法。我想,这也同样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躬行”的结果,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来读书的呢?

慢慢读 披文入情自生疑

案例: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第9、10两个自然段是最能表现阮恒品质的部分,但同时也是学生阅读的难点。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刺疼了他,他又摇了摇头。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一位教师教学时,要求默读,划出描写表情动作的句子。学生汇报之后,先抓住“哭”的几个词语,引导体会哭得越来越严重及心里在想什么?然后又抓住“掩盖”的一系列动作,引导体会“掩盖”的内心。之后跳出来,问:“作为读者,你哪里感动?”最后揭示阮恒心中有一个信念没有改变――她是我的朋友!

反思课堂:教学中,教师刻意地将阮恒的痛苦与掩盖分开来进行处理,有悖于文本的特点;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就像在“疾行”。三年级的孩子,在匆匆找到零星的个别语句之后,就由教师“牵引”着直奔到“哭”的体会。设身处地,学生还没有从文字中想象到阮恒的样子,没有感受到阮恒的动作充满矛盾,没有读出自己的疑问,便匆匆地奔向下一个感悟点。后面的教学只能由教师“牵”着前行了。吾以为,此处的教学应该放慢脚步,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领着孩子读读句子,明晰阮恒一系列的动作,再现输血过程中阮恒的情形,“啜泣――掩饰――呜咽――再掩饰――低声哭泣――竭力制止”。这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问题:阮恒为什么这么害怕?为什么还要一次又一次地竭力掩饰?接下来的教学,就以学生的问题引导再次回读,走进人物的内心,化我为人,换位体会,实现与主人公的内心碰撞……

问题就在于:不可忽略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该慢行处且徐行!

《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设定中提到“过程与方法”,的确,教学中,学生受阻的地方,恰恰是需要教师教给方法予以引领的地方。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看到“学的过程”,课堂才真正成为学堂,学生才真正“行走于路上”。

“教学是慢的艺术!”对它的解读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教学中要张弛有度,在学生阅读需帮助的地方,在学生困顿之处,在学生领悟方法之处,在学生阅读习惯的践行处……我们还是慢下脚步,携孩子们一同欣赏,一同成长!

日本借“儿童读书日”倡导“读书立国”

郭一娜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也是日本一年一度的“儿童读书日”。东京在2010年4月23日当天举行了“推进儿童读书活动论坛”纪念活动,同时推动全民读书活动,帮助国民确立“读书立国”的目标。

日本文字活字文化推进机构会长福原义春说:“书籍是推进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提高思考和创新能力及想象力都离不开读书。日本取得现代化的成就也要归功于国民常年积累的读书习惯。对儿童来说,读书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因此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十分重要。”

篇8

一、设计探究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首先,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亲自经历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认真备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或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

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分苹果》一课时,以小熊请客这一情境贯穿始终,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小熊分苹果、摘苹果、分袋子、装苹果等。学生用小圆片代替实物摆一摆、分一分、填一填,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活动中给学生创造了较大的自主探究空间,组织学生利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学习形式,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二、提供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

课堂要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有参与探究的机会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十年的变化》――三位数笔算加法,解决“野生动物园现在有多少种动物?”学生列出算式:87+139=( )。由学生自己思考探究计算方法。学生汇报交流如下:

(1)87+100=187,187+30=217,217+9=226;

(2)列竖式计算;

前两个学生刚刚讲完。这时又有同学举手,于是又出现了下面两种算法:

(3)140+90=230,230-3-1=226;

(4)130+80=210,9+7=16,210+16=226。

这时教师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学生在对比中发现(1)、(3)、(4)的方法一致,都是口算。学生明白了算理,同时一致认为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不容易出错。

三、提供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有所感悟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而且必须给学生留出空白,保证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感悟。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搭一搭(二)》一课中,我组织学生独立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边搭边思考:可以搭几个?还剩几根?让他们经历搭、画等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逐步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最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搭一搭三角形、五边形、多边形,进一步体验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活动基础上交流感受,总结质疑,强化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扎实有效

探究方式有三种: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探究。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探究,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来选取。教师对所教内容心中有数,课堂指导才会有的放矢。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在《租船》一课中,学生用画图、列表的方法探究出租船的只数。当学生列出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时,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讲解算式的含义,并理解为什么用除法解决。同时在遇到有剩余人数时,该怎么处理?整个过程由学生探讨、交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并不断产生思想的火花。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有所收获。

五、布置探究性的作业,使全体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通过课后布置探究性作业,让学生继续完成课堂上没有完成的探究活动,让探究的兴致在课后延续下去,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

篇9

习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学生认知的有效载体。新课标下教材中编排了富于思考性、探究性的习题。因此教师要重视充分利用教材习题,让学生对习题的内涵进行全面发掘,使习题的利用价值最大化,丰富学生的认知。

一、深化学生的认知

教材的某些习题有深化性,教师要采取有效手段深化学生的认知。如教师仅仅把“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46页第4题: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纸板摆长方形,你能摆出几种?”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没有对学生提出另外任何要求,也没对题目增添任何引导性问题和补充性材料。学生受自身的探究意识和发现意识的限制,虽然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你能摆几种?”的问题,但不会对摆的过程进行反思,对摆成的图形进行观察和思考,更不会对题目进行纵向到底的探究。这样,习题的职能未充分发挥,习题的内涵未充分挖掘,自然学生的认知未得深化,教材资源被白白浪费。为深挖这类习题的内在价值,教师应在原题的基础上补充延伸性、引导性的问题。如上例提出:这几种摆法的长、宽是多少?周长和面积是多少?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这三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不相等。

生2: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相差越大,周长越长。

……

通过对上述习题的补充处理,学生就不只停留在就题论题上,不只关注原题问题答案的正确上,还注重对习题的深度探究。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探究意识,深化了学生的认知。因此,教师要站在对习题的延伸性开发的高度,谨慎、合理、适当地对教材的这类习题进行深度挖掘。

二、完善学生的认知

学生的认知总是不完善的,教材例题内容的安排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完整,但教材的编者又以编排的部分习题来逐渐完善学生的认知。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教材中的习题具有完善性,应当以教学习题为载体,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如互逆关系这一知识,北师大版教材并没有以例题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只是以例题的形式介绍了四则运算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但互逆关系是对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去解方程有理解和掌握的缺陷的一种补充,因而要让等式的性质和互逆关系在解方程中同行。就单以互逆关系中的除法各部分关系来说,北师大版教材在二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分香蕉这一课以例题的形式出现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的内容,但各册教材都没有以例题的形式让学生学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但在本册第八单元“除法”中“长颈鹿和小鸟”的“练一练”中的第2题中蕴藏着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中的一种关系式:被除数÷除数=商。因此教师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这一关系。这才充分利用了教材习题资源,才符合编者的意图,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还不完整。于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5页第7题填表是我们利用习题完善学生认知的好时机和好内容。通过练习学生不仅可以巩固乘法、除法计算和上例得出的关系式,更能概括出“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式。教师的教学不能就此罢休,应擦掉填满了的表格中的“15”、“25”,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到:除数=被除数÷商。此时学生对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才是完好无缺,学生的认知结构才是完全的,教学才是大功告成。

三、生成学生的认知

学生学习有一定的感悟能力,教材的有些习题含着生成性和提醒性。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习题的观察、解答、反思、比较等思维活动显现出习题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就生成了学生的认知。如,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6页第3题提醒我们解答这一题所需要的不是计算的知识,而是和、差变化规律等知识(第1小题除外),从而去寻找解决这题所需的知识。学生所需这一知识从哪里来呢?是从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9页第2题和第81页第3题等习题中生成而来的。就看第81页第3题只把它作为作业,不考虑它的生成性,不透视出其隐含的知识,那是不到位的教学;到位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后,对习题观察、比较,生成差得变化规律与和的变化规律。这样学生就能巧妙地解决上述比较大小的题目。

四、提示学生的认知

篇10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伴随着课程改革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模块,是传统数学教学少有涉猎的领域。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为依托,通过典型的数学问题向学生渗透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将学习置于活动的情境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把握“数学广角”教学本质需要关注两个关键词:一是“数学”,二是“广角”。从数学角度来讲,数学广角呈现的是数学四个领域之外的问题。比如排列和组合问题、植树问题等,也就是生活中怎么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它是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另外,“广角”表示为视角大、视野宽阔,从某一视点观察到的景物范围要比人眼在同一视点所看到的大得多。它用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博大和价值。可见,数学广角主要在于拓展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由于“数学广角”的一些内容与“奥数”的内容颇为相同,于是许多教师在未吃透教材编写意图背景下将“数学广角”等同于“奥数”兴趣小组教学的要求与方式。这样既不能体现数学广角的教学价值,又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如何有效实践“数学广角”的教学呢?我们从数学广角的价值把握、数学广角的目标定位、数学广角的实践探索等方面加以思考。

一、数学广角的价值把握

人教版教材希望通过“数学广角”的教学,使学生接触到最为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探索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其教学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有机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新要求,从“双基”到“四基” ,突显了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其中“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可以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教材选取了“找规律、排列组合、鸡兔同笼”等数学问题,能使学生很好地体会到观察、枚举等归纳推理的方法;选择“逻辑推理、抽屉原理”等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演绎推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植树问题既体现了“特殊―一般”的归纳推理思想,又体现了“一般―特殊”的演绎推理思想,同时还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这些作为“数学广角”的内容载体,很好地渗透了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和能力。

(二)突显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价值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对于数学广角内容的教学,更应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价值;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展开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验证,充分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例如,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建立模型的过程,教学中要突出呈现学生怎样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抽象出线段图,借助实际操作的经验和线段图的直观支撑,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和发现植树问题中蕴含的规律。因此,走出三种情形下的植树问题的公式教学,用最直观的图示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学生在今后遇到新的问题时,也会主动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突显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价值。

二、数学广角的目标定位

“数学广角”试图把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情境呈现出来,并在数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活动经验。

(一)注重数学思考,落实课程目标

与其他的数学教学内容一样,通过“数学广角”教学要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目标。当然,这四个目标应该是同时兼顾的。显然,数学广角教学的关键是学会数学地思考,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运用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学会独立思考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中,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元素,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其核心是:敢于想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想问题。应当说数学思考主要的就是数学思维活动,这里,让学生学会有条理的表达非常重要;当然不仅是思维训练,还有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教材重点突出尝试的策略,同时呈现出学生在尝试过程中不断调整思路、逐步发现一般规律的思考活动。

(二)立足数学思想,合理定位目标

从教学目标的把握来看,数学广角的教学首先应定位于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立足于思想方法的目标定位,必然要求教师要充分地挖掘和理解教材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尝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例如,有位教师上“找次品”时,就先直接告诉学生“先将要找的产品分成3堆,而且要尽可能地平均分。3个称一次,9个称2次,27个称3次……”这种避开活动过程去繁就简的做法,如同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学生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分,既没有经历过程,也没有活动体验,更无法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显然不可取。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来想、来感悟,让他们学会如何从头想问题,如何逻辑地想问题。

“数学广角”很多内容属于新增范围,知识背景比较丰富。教师对这些内容的教学容易走极端,或者拓展得太深,学生接受不了,或者讲述不到位没能达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这里就要涉及对教学内容的处理问题:到底是“窄而深”还是“广而浅”?其核心是什么?因此,在“数学广角”教学中,应该更多地思考基于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应该如何实现,这就需要有效开展数学广角内容的教学探索。

三、数学广角的实践探索

“数学广角”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注重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有效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思考、发现,积累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这是教师在实践中要把握的一个教学基本点。同时,“数学思想方法是自然而平和的,我们不能把活生生的数学思考变成一堆符号让学生去死记,以至让美丽的数学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张奠宙)为此,教师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面向全体与关注差异的关系,让数学教学更为有效,让数学广角突显它应有的价值。

(一)整体梳理,有效研读教材

数学广角虽然在每一册教材中都独立存在(如表1),但是仔细分析还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二上和三上的“排列组合”问题,教学中要仔细分析知识点所蕴含的要求,教学中不能越位也不囿于表层;同时要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它们的区别处,把握目标定位和要求,抓住这些联系点展开有效教学。

表1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上册 分类 简单排列组合

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 烙饼问题

排队论

田忌赛马 数字编码 鸡兔同笼

问题

下册 找规律 找规律 重叠问题

等量代换 植树问题 找次品 抽屉原理

自《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人教版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其中,对数学广角的内容也进行了修订(见表2)。

表2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上册 找规律渗透 排列组合1 集合 优化问题 植树问题 数形结合

下册 找规律 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2 鸡兔同笼 找次品 抽屉原理

这样的调整,一方面是基于十余年课程改革实践的经验,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教材对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和顺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例如: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尝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渗透归纳推理思想,而这些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挑战性不足,因而由六年级前移到四年级;植树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对模型的建构五年级学生更胜一筹;而数字编码数学思想不是很明显,倒是研究性活动开展优势明显,于是调整为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等。这样的调整更为科学,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体现数学广角的学习价值。

对比实验版课标教材与2011年版课标教材的内容编排,有两点值得反思:

一是对找规律内容的编排序列有所减弱,删除了二年级循环规律的教学安排。笔者认为,应加强找规律内容的教学编排。一方面课标特别强调数学规律的探索,在数与代数领域的课程内容中专门有探索规律的要求,通过数学广角加强对规律研究的数学化思考,拓展规律探究活动的延续性和发展性。如二年级下册探索循环规律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果继续排下去,接下去的图案会是怎样的排列?与上面的哪一组相同?再排一组又与第几组的图案相同?如果我们把这四组图案称为“一大块”,那么第2大块的第3组的图案是怎样排列的?第5大块的第2组又是怎样的?第50大块的第3组的图案是怎样排列的?这一过程的设计,在平常教学活动中是教师所欠缺的。他们往往只是表面(四组)规律的发现,好似美术或手工劳动课中的图形的排列规律,缺少数学味。现在的设计突出体现了数学学科特点,呈现了数学思考规律的探索运用过程。

二是对植树问题后续的点阵问题的处理不够慎重,新的修改意见是拓展了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删除了点阵问题的内容,只安排在练习中呈现。其实,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两个内容之间都有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详见课例:借助几何直观 凸显意义建构――“点阵问题”教学实践与设计意图),2011年版课标教材以练习的形式呈现,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把握,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几何直观的思想。特级教师汪培新认为这种“图形建模”的方式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这一内容还是能很好地呈现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应予以保留和发展。

(二)把握核心,有效设计活动

数学广角的核心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数学”的核心,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显数学味;二是“广角”的核心,拓展数学的价值,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感悟。

数学广角从数学角度讲,它所蕴含的教学核心是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体现数学的本质和味道。如有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找规律,然后通过涂一涂、画一画、贴一贴来感知创造的规律。接下来,采用仿照音乐打节奏的方式体验规律,课堂很热闹,变成了节奏的海洋。看起来,前半节课像“美术课”或者“手工劳动课”,后半节课就成了“音乐课”,整堂课缺少数学味!面对“找规律”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体现数学味呢?关键是让学生实践数学化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考虑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如学生在观察会场布置时一些物体的排列特点:

师:气球有规律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它总是2个蓝、1个黄重复出现,所以我觉得它是有规律的。

师:重复两个字用得很好。谁还愿意说?

生:气球是2个蓝色、1个黄色重复出现的。

师:接下去应该怎样挂?

师:说一说,它是以几个为一组,怎样的颜色重复出现?

师:噢!原来它是以2个蓝、1个黄为一组出现的,每一组的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分别是什么颜色呢?

师:现在老师要挂第五组气球,你知道第五组的第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第十组的第二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每组都相同,就看第一组)

师:这个会场很大,假如老师挂了100组这样的气球,再猜一猜,第40组的第二个是什么颜色的?第100组的第三个是什么颜色的?

数学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包括观察、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环节,以及在各环节中由类比、迁移等思维品质带来的直觉思维。这一环节,在结构中体现了这些思维特征。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通过交流表达提炼(叙述)规律,通过推理想象运用规律,也使得该堂课有了浓浓的数学味。

作为数学广角的“广角”,它所具有的含义是拓展数学价值,使这一内容的教学更有普适性,并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感悟;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如植树问题教学中,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适时提炼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将这一思想和方法(策略)应用到安装路灯、上下楼梯、挂灯笼、排队、锯木头、敲钟等问题中,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学习的价值和方法的优越性,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思考问题的设计是否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你能关注这些问题的实践探索,你也就认清了数学广角的教学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