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课件范文

时间:2023-04-07 18:0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自然的语言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篇1

教材重点和难点:

1.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学会仿写诗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你们是怎么知道秋天已来到我们身边?(树叶黄了,树叶落了)

2.出示课件,逐幅展示一年四季的变化,并提问:从这几幅图画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3.对,燕子妈妈从南方飞回来了,她在屋檐下找寻她从前的家,欢快的歌唱,我们知道春天来了;然而在蔚蓝的天空中,一群大雁,恋恋不舍的离开故乡,去寻找另一片天空,我们知道秋天到了。这都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话,她时时刻刻都在悄悄地对我们说话,而他的语言也是各种各样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大自然的语言》(出示课题)

读了课题之后你会提出那些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用课件出示)(1)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这些语言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3)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给诗歌的各节标序号,并想想从诗中你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诗句。

三.研读品味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并完成练习:我读懂了第(

)小节,知道了。

).

2.互动交

指导点拨 。(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

(第二小节)(1)课件展示(蓝蓝的天空,白云高高的飘)看到蓝天,白云,草地你有怎样的感觉。

(2)一词“高高”怎样,“高高”换成“很高”好么?

“准是”换成“一定”好么,“准”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 读高高声调高而上扬,准是读得肯定.

(第三小节)(1)课件展示 (蚂蚁搬家)为什么下雨前,蚂蚁要搬家呢?

(2)指导朗读. 也读重音.先自由练读,再点评指导.

(第四小节)(1)课件展示 (一个个静态的“逗点” 一“逗点”, 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看.这是什么?(小蝌蚪).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啊!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啊?

(3)自由练读,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五小节)(1)课件展示 (一行大雁编队南飞)为什么大雁南飞就是秋天到了呢?

(2)什么叫“编队”?编了什么队?

(3)指导朗读。

学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和“大雁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两句反问句。

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用课件出示)

(第六小节)(1)课件展示 (一圈一圈的年轮)。什么叫年轮?

树木和我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年龄,树的主干每长一年就有一圈环行纹理,这就是年轮。

(2)从年轮中你还知道什么呢?

(3)指导朗读。

3.(1)现在我们知道白云,蚂蚁,蝌蚪,大雁,树木的语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从2-6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小节读一读。(可以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

四 回归整体

赛读拓展

(1)赛读:选择其中一节或两节。

〈有感情的朗读〉

(2)试者背诵自己喜欢的一节。

(3)过度: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4)拓展:你还知不知道其他大自然的语言,能告诉我们么?说给大家听听。

五 理解感受

仿写诗句

1.填写下列诗句:

枫叶红,(

)。

(),天要下雨。

乌云滚滚,()。

2.出示四幅图画,要求配诗。

(课件出示)画面:荷花开了,鱼儿透出水面;

落叶纷飞;

篇2

一、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

二、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 教学重点:

一、理解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体会“冒”字的精妙。

二、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等句的意思。  一、激趣导入,触发语感

1、课件出示描写花的成语,促进积累。

2、欣赏荷花图片,用一个词来形容所看到的荷花。     3、揭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勾画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荷花美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一)全班交流: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荷花美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     1、“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1)指名读。     (2)指导朗读。     (3)挑战读。

(4)女生加上动作读。     2、“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指导朗读。想象我们吃饱饭的时候,那是什么感觉?     (2)范读。(3)男生表演读。     3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     (1)指名读。     (2)齐读。

4.“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1)什么叫“挨挨挤挤”?同桌之间做一个挨挨挤挤的动作。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2)“挨”还有一个读音,你知道吗?

(3)你还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荷叶的多?除了荷叶的多和密,你还体会到荷叶的什么特点?

(4)谁能读出荷叶的大、多、密来?     (5)齐读。     5、“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1)默读课文,思考:“冒”字还能换成什么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样的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2)交流以上问题。

(3)你从中体会到荷花的什么心情?

(4)(出示课件,随着音乐教师解说)它们仿佛想干什么?     6、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体会第三段

1、荷花的形象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于是,面对这满池的荷花,作者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把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2、让我们一起与大自然对话,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最后一句)

(三)体会第四自然段

1、播放音乐,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

2、指名读。

3、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用心灵去看、去听、去感受荷花的世界吧!(师引导想象)

4、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除了蜻蜓和小鱼说话,你还听到哪些悄悄话呢?

四、升华情感

1、(再次欣赏荷花图片)你打算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或歌颂大自然呢?

2.品赏古诗文。

3、欣赏《荷塘月色》片段。

五、总结全文

篇3

课题

花之歌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教学

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教学

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我们随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识,让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

谈话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氛围,使学生兴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

(板书课题:花之歌)

2.

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课件2】

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予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板书: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礼品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出示本课的难理解的词语,便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掌握这些词语,为理解课文打基础。同时,还可以学到一些学习词语的方法。

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读懂文意,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明确,注意力集中。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课文的大意也就明确了。

2.教师范读课文。

【出示课件3】

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出示课件4】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临;傍晚时分,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我”是属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样的生活。)

【出示课件5-7】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说一说。

(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

预设:“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感知一些优美句子的特点,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都是拟人句。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这组句子是排比句。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板书:仰望高空

对光明心驰神往)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对比阅读,学会想象。

1.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一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想象奇特)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在叙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让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认识奇特想象的好处,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合理运用。

板书

内容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花之歌

诸元素之女

仰望星空

礼品

对光明心驰神往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坠(duò

zhuì)落

祭(sì

jì)献

凝(yí

níng)视

朝(cháo

zhāo)露

仰(yǎng

yáng)望

哲(zhé

zhè)理

二、按要求写句子。

1.我是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缩句)

2.芳草为我优美的舞姿鼓掌。(改为反问句)

三、选词填空。

孤芳自赏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

;我从不

,也不

【答案】

一、zhuì

níng

zhāo

yǎng

zhé

二、1.我是星星。

2.难道芳草不为我优美的舞姿鼓掌吗?

三、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课后反思

《花之歌》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既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又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纪伯伦的作品帮助很大。

最后通过对比阅读总结写作方法,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备课素材

【作者介绍】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兴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自己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示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

1931)。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浪之歌(纪伯伦)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的炽热。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她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脚下。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

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呜呼!彻夜不眠让我面容憔悴。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雨之歌(纪伯伦)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

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尘世

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的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辨字组词。

冠(

增(

凝(

寇(

赠(

疑(

浆(

仰(

孤(

桨(

抑(

狐(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礼品

)的风光

)的眼睛

)的琼浆

)的小草

)的叫声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我在原野上

,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

,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2.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花的作用的句子。

3.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外界关注花的句子。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写句子。

例: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参考答案:

一、冠军

日寇

增加

赠予

凝视

可疑

泥浆

船桨

仰望

压抑

孤单

狐狸

二、贵重

美丽

明亮

美味

顽强

动听

三、1.摇曳

呼吸

察看

凝视

2.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篇4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

多媒体课件具有灵活、快捷以及信息资源丰富等多种特点,为教学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遇到山水风景类的内容时,学生只能通过想象,但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教师能够把山水风景利用图片与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得我们的课堂变得更高效。

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以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春》为例,首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一段优美的春的乐曲,从文章题目引入,提出导入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古人笔下描写春天的诗句吗?教师可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并将其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离别》,进而将本文引出,并将作者的相关作品与简介充分地展示出来。随后,展示本文的学习目标:1.朗读文章,掌握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2.掌握不同的写景方法。在课件中展示下列相关问题:用圈点勾画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写出相关的感受与体会。提出问题:针对美丽的春天,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图画?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在描绘春天景色时,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结尾部分是怎样颂春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学生朗读结束后,合作交流,指名学生发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答案,背景配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画面。)最后给出一幅关于春天的图片,如果是你,你如何描绘这样的景色?课后设置相关练习,还可以推荐相关优秀教师的微博、网站等;建立留言板模块与交流区域,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及时沟通与交流。

二、多媒体课件在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情境创设可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

通过利用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技术,促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为学生营造自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间的关系更近。例如《春》一文的学习,教师通过多媒体制作关于春的景色与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进而切实地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多媒体教学中,除了可以对所学课文的内容给予充分的讲解以外,在课后还可以将学习内容扩展,提供有关的阅读资料,课后指导网站等。促使学生课前与课后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便于其自主学习的开展。例如,在《春》一文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教师推荐的网站,掌握了更多关于描写季节的修辞方法等。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件模块中,建立学生留言区与讨论区,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可以随时随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使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了解。学生除了能够与教师及时交谈之外,还可以与同学充分地交流,通过聊天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学好语文也就不是难事了。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时,教师必须做到与传统教学有效结合,加强实效性,充分地借鉴别人的长处,倾听学生的真实感受,从而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肖钟平.关于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几点思考[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4(11).

篇5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自由选择学习方式,营造主动、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初读了课文后,学生了解到,课文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美景的。那么接下来怎么学习呢?在往常,教师一定是按由“春”到“冬”――课文的排列顺序来逐段学习。这样教师牵到哪儿,学生跟到哪儿,抑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于是,对孩子们说:“你最喜欢的是小兴安岭什么季节的景色呢?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个季节美呢?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学习。能用语言表达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当当小导游;喜欢收集资料的同学可以把收集到的图片、资料互相交流交流;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你喜欢的季节描绘下来;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出感情。如果有其他好的方式也可以。当然,这些活动都要在找到体现小兴安岭美景的词句后进行。”接着,学生们个人独立默读思考分小组合作学习到其他组采访学习方法。

下面是学生交流汇报的课堂实录片断。

1.师: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很美,那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

生A:我喜欢夏季。我用当小导游的方式学习。(生带小红旗上台。按树木、浓雾、阳光、野花的顺序介绍夏景。)

师:你为什么能把夏景介绍得这么美呢?

生A:我读了课文好像看见了茂密的大树、乳白的浓雾、五颜六色的野花。一切都那么美,所以我想带着大家一块儿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2.师:还有喜欢夏季的同学吗?你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B:我也喜欢夏季。我是用画画的方式来学习的。(展示画)

师:还有哪些孩子也是用画一画的方式来学习夏季的,请把画举起来,让大家一睹为快。(几位学生展示作品)

师:说说你们画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生B:我画了很多长着茂密叶子的大树。因为课文中说“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还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所以,我画了枝叶繁茂的大树。(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生C:我画了各种颜色的野花。我觉得课文中描写的野花非常美。

生D:我画了阳光下的森林,因为树木太茂盛了,所以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穿过树梢,像利剑一样。

生E:我画了山谷中升起的浓雾。因为课文中说“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所以我画的森林是模模糊糊的。

师:画得太美了。你们想去看看浸在浓雾中的森林吗?(出示课件)观察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生F:森林里,树木、花草、动物都看不清了,好像都泡在牛奶中。森林四周飘散着乳白色的雾气,朦朦胧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3.师:听了你的描绘,老师也陶醉了!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美好的感觉读出来吧!

生(全体):感情朗读“夏”段。

以上教学片断,是以生为本,立足于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形成主动、互动的热烈氛围。

二、以读为本,注重情感朗读过程的指导

朗读贯穿于本课教学的全过程,而且教学体现了读的层次性。首先要读正确,读准字音;其次,读流利,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三,边读边想,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小兴安岭的景色美;最后,读出感情,通过理解、想象,把体会到的美丽景色读出来。

三、课件制作的丰富多彩,也是教学本课的一大特色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如“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这一句中,“苍翠”一词较难理解。我播放课件,让学生看白桦和栎树的黄叶纷纷飘落,而松柏是那么绿,那么庄严。显然,通过画面来理解“苍翠”就不难了。看了课件,再来用语言描绘秋景,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冬季,“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在课件中,学生听到了风声,看到了白雪皑皑的大地,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隆冬美,并将感受到的美通过语言表达了出来。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学生语言的积累转化为了运用。

总结全文时,大家又把小兴安岭四季美景的课件欣赏了一遍。在美好的想象中,感受着小兴安岭不但是一座大花园,而且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篇6

妙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信息技术可以创设视听一体的立体效果,通过真实的情境再现、动感画面等视频抓住孩子的眼球,使他们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到要学习的内容上来,在立体的教学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草原》一文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而大部分学生因为从未去过草原,对草原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难以想象,也因此无法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于是,笔者搜集了一些有关草原风光的图片、资料,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进行了综合处理,在上课前让学生欣赏腾格尔的歌曲《天堂》,以歌创设情境,使学生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进入草原,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草原的图片,将学生带到内蒙古大草原,领略草原的自然风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学生在图文声的熏陶、对比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文本,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拓展视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内容或年代久远,或涉及域外风情,小学生存在认知缺陷,难于理解。教师如果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让学生看视频“”,使其深切体会到中国所蒙受的耻辱,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由于网络资源的运用,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和升华,与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也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小学生虽然知识积累很少,但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而仅靠课本的内容是无法满足的,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搜索与学习文本相关的资料,可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他们的视野。

例如,在学完《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后,学生还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知识,于是笔者利用网络搜索到不少与大自然有关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介绍给学生,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也强化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使其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感悟。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多种学习能力,自主创新

在教学中,当学生面对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查找资料,这比教师一个人查资料、找根据有价值得多。只有师生一起动起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只有在这样的主动学习中,学生才有可能闪现创造的火花,才会有创新的成果。

例如,在教学《奇怪的大石头》一文时,在课文延伸环节,笔者让学生借助网络浏览各种各样的石头,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浏览教师提供的课件、相关的网站、文字资料。在浏览过程中,遇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学生便下载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笔者要求学生在浏览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先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再小组讨论,确实解决不了的再问老师或上网搜索答案。这样,学生在操作浏览的过程中,既培养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对深化问题加强知识运用大有裨益。因此,在学完《钓鱼的启示》一文后,笔者组织学生分组在网上讨论这篇课文中父子俩的言行、詹姆斯的心理活动以及对各自的启示,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可以进行相互协作、相互讨论,把自己的见解、理由发表在论坛上或聊天室里,而教师只需要监控学生讨论的进度、方向,并做适时的指导即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深化理解

1.借助动画演示突破课文理解难点

语文文本精彩纷呈,但有难有易。我们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弥补不足,使其成为突破教学难点的“尖刀”,增强教学效益。

例如,在《赤壁之战》一文中,刮东南风时为什么可以烧曹操的战舰是理解中的一个难点。这时,笔者利用动画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孙刘联军、曹操的军营位置、水的流向、风的吹向,轻易地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晓、慈”等生字,会写“湖、莲”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3.情感与价值

(1)感受大自然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联系图文等方法理解诗意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诗的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视频)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做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被人们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

3.理解词义,在诗中识字。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映”是“阳光反照、照射”,所以“晓”“映”是“日”字旁。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的佛寺。“慈”可以组词“慈爱”“慈母”。

毕竟:到底。“毕”由“比”和“十”组成。“竟”是“镜”去掉偏旁。

4.小组合作学习。

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词语?找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5.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湖”“莲”“穷”“荷”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说说写这几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3.老师示范,边写边说出笔顺。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他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一下。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假如你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把这首诗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同桌之间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写得很美,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大家一起来读一读。(配乐)

5.大家能背下来吗?试试吧!

自己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背。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大家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2.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3.西湖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杜甫,唐代诗人,他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被平定,人们又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杜甫在四川成都定居下来,心情较好,看到的春景也格外美丽。对此,同学们也有同感,心情好了,花儿会

,天空会

,鸟儿会

二、指导方法,自学古诗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幅怎样的春景图呢?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通诗句,读读诗,看看图,想想意思。

2.学生自学古诗。

三、精读古诗,明了诗意,体会情感

1.学生读诗,教师范读。

2.你读懂了什么?作者的心情怎样?(轻快、喜悦)

3.学习生字。

学生自己圈出生字,反复拼读、认读。

同桌互相指读。

用生字卡片抽读。

说说“鸣、鹂、鹭”为什么都是“鸟”字旁,“岭”为什么是“山”字旁,“泊”为什么是“三点水”。

4.你还有什么字词不懂?

联系诗句再读,联系画面读,联系生活读。

5.理解诗意。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窗含西岭千秋雪。”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你透过窗户看到竹子,就可以说

;你透过窗户看到房

子,就可以说

(3)“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从哪来的船?

现在东吴来的船也停泊在诗人门口,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幅多么和平安宁的画面呀!读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6.读整首诗,配上动作,想象画面。

四、布置作业

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写下来,也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春天的画面。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绝 句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动态千秋雪万里船静态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意课内外结合,使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

篇8

**区东风路小学

**

教学内容:

《四季之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散文作品,文中的艺术感受方式和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日本文化特色。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咏唱了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四个时刻:黎明、夜晚、黄昏、早晨。四时之美,信笔写来,春天的柔和,夏天的有趣,秋天的温暖,冬天的和谐,都细腻真挚,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四季的感情。

教学目标:

1.抓重点句子品读感悟,体会景物动态美。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1.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清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

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结合关键句子体会景物的动态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相关资料、课件

学生: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学设疑,温故知新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字词,初读了课文,请同学们回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四季之美的呢?(生回答,师板书)是的,四时转换,美的格调自然不同,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日本作家清少纳言去领略四季之美。

二、自学质疑,明确目标

1.抓重点句子品读感悟,体会景物动态美。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展学释疑,品读文本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全文,用“

”画出四季都美在哪里。

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想想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随手写下感受。

出示相关语句,师生共同交流:

春:“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描写了天空和彩云的色彩美,天空柔和,彩云绚丽,形成鲜明对比,相互映衬。

通过“一点儿一点儿、泛、染、飘”三个动词感受出颜色动态变化的美,给人希望和力量。

你能读出这种动态变化之美吗?(先指名读,再全班齐读)。

夏:从“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这句话感受到夜晚的光亮之美。

“翩翩飞舞”“”飞行”两个动词展现萤火虫动态美,夏夜给人宁静之感,而萤火虫的飞舞为夜晚增添的活力。

同学们,把你此时的感受送进文本,美美的读读这段话吧!夏天夜晚的美食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读),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美(读),萤火虫的点缀为夏夜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读)。

喜欢秋天的同学请起立,齐读秋之美。

四、合作排疑,解决疑难

为什么归鸦急急匆匆地飞回窠里?你从成群结队的大雁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谈谈的你理解。

师生交流:

1.归鸦急急匆匆回巢哺育幼仔体现亲情,所以是令人感动的。

2.成群结队的大雁向南飞体现出它们团结合作的精神,也是值得敬佩的。

五、用学生疑,巩固练习

仿照课文,运用动态描写的方法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板书设计:

四季之美

黎明

黄昏

色彩

感动

光亮

和谐

夜晚

清晨

课后反思:

可取之处:1.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阅读感悟上,结合稳重的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2.在本篇课文授课中,我通过让学生分析、阅读、交流,结合课件里的图片和背景音乐,让他们真真实实的感受到“鸟的天堂”不仅指“美丽的大榕树”“鸟生活的乐园”,还指那难得一见的“南国风光”,即使没有去过南方,也可以自己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静态、动态”的描写出属于自己心中的好文章。

不足之处:1.在讲授“大榕树”的部分内容时,讲授时间过于长,导致后半部分内容学生学习时间过短。

2.课堂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小练笔的内容,如果放在课堂上练习效果可能会更好。

3.板书书写不够工整,还需课下多练习。

篇9

一、播放录像 启发想象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演示效果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能激发学生活跃的创造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小学生的想象鲜明生动,在年龄逐渐上升后,会渐渐增强想象的概括性与逻辑性成分,还会产生一定的创造性成分。小学语文教学中添加了插图,能以图文并茂的生动形式将抽象的字词呈现出来,通过观看集色、形、声为一体的录像片,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学看图课文时,将录像片展示出来,以课文教学内容为载体,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对《语文》第五册《瀑布》进行赏析之前,可从声音、颜色、形状三个方面播放美丽、壮观的瀑布的录像,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利用多重感官对大自然的美景进行感受,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瀑布的画面,并提出以下问题:1.你观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2.你听见什么声音?3.瀑布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它象什么?在进行教学时,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将全文优美的感情基调读出来,使学生充分领略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其大胆想象:“如果你是瀑布的一颗水珠,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颗水珠,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做一回水珠仙子,告诉大家你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故事?此时,学生踊跃发言,将自己想象的事物表达出来,既提高了学生的情趣,也激发了其思维,并对其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教学活动属于脑力劳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教学中必须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发挥出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创造性,学生的学习才更具有创造性。利用录像的播放,促使学生想象力得到发挥。小学生头脑中经常会存储大量的表象,因而其具有更丰富的想象力,思维越开阔,则越能激发起创造性思维。

二、运用课件 激发想象

小学生在逐渐积累表象后发展成想象力。想象力未得到充分展开,则对其语言的表达产生不利。多媒体课件直观性较强,能利用图像、声音等因素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观。低、中年纪学生具有活跃的形象思维,对于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阅读时,可结合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促进想象力的发挥。就以第五册《锡林郭勒大草原》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为例,课件中将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展现出来,使学生充分领略到大草原的开阔视野,对此地产生喜爱之情,从而提升其情感,激发其创新想象力。将幻灯片“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展现出来。指导学生对课件进行理解,草原的湖水清澈见底。在草滩之中,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中将太阳的七彩光芒映衬出来,仿佛神话故事中的宝镜。结合上下文与生活现实,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草原的魅力。还能结合课文的特点,播放和课文有关的歌曲、乐曲、配乐诗朗诵等,促使学生想象创造能力的发挥,使其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接着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湖水中倒映的影子是什么?或者是蓝天白云、或者是青青草地、或者是成群的牛羊。这个时候,你最想做什么?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受到刺激,进一步增强感知,进而情感得到激发,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原景色之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充分激发出来,对学生形象感染给予重视,同时发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作用。

三、演课本剧 培养想象

篇10

一、超越时空,诱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求知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写景的课文很多,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可学生由于受生活经验的限制,缺乏时空的概念,很多景点没有身临其境,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让学生与文字产生共鸣,学生也就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巧妙地运用多种多媒体手段超越时空,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转换为鲜艳的色彩、鲜活的画面展现给学生,就形成听觉、视觉的冲击,真正领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景,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五彩池》一文,五彩池不仅形奇,还色奇。尽管课文描述的景色非常美,笔者也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诱导学生,学生也反复诵读优美的语言文字,但体会五彩池的自然景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还是比较抽象的,不能激发学习兴趣。这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五彩池的风光, 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及恰当的解说,学生顿时被深深地吸引,高兴得直拍手,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哇!五彩池真神奇呀!今年假期一定去看看!”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学起课文来也劲头十足,学习兴趣顿时提高了。

二、视听并茂,趣化课堂氛围

小学课文文质兼美,渗透一定的科学道理。多媒体课件视听并茂,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如《小壁虎借尾巴》是围绕一个“借”字而展开叙述的童话故事。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了解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和动物尾巴的用途。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大自然中,观看体会各种动物的尾巴的不同用处,动物们的形象声音让孩子沉醉其中。这时趁势提出: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动物,它长着特殊的尾巴,你们想认识它吗?这样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对动物尾巴的作用特别感兴趣,马上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对探索壁虎尾巴的特殊性特别感兴趣。在读题质疑后让学生观看小壁虎借尾巴全过程的课件演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真正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乐。

三、创设意境,丰富审美感受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素材,但由于学生对大多数内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因而影响了审美情操。多媒体技术能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制造课堂的小环节,形成一个动静和谐场景,有效地使学生审美意识发散、提炼、升华。如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笔者先播放鸟的天堂的录像片。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了解欣赏了鸟的天堂美丽、神奇的景象,而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

四、拓宽视野,激发创造潜力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多媒体电教手段从不同的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形成学生大脑皮层多个兴奋点,达到了多方位激发学生创造潜力的效果。

1.再现情境,培养想像力

如教《惊弓之鸟》一课,学生对更羸只拉弓不射击就把大雁射下来不理解。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多媒体演示大雁落下的过程,大雁的嘶叫声及拉弓声响彻教室,学生的观察思考也聚集在这响声。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创造性地想象和合理的推测。这样,生观察动画,自己领悟,找寻到了答案,不仅突破了重点,还焕发了学生的想象力,领略到了造创的愉快。

2.提出质疑,发展求异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