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12 12:5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1

叶老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以“语用”为核心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观照下,语文教材的例子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课堂却存在着为“语用”而语用,为“写”而写,并不能把“语用”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下面,笔者结合《山中访友》一课,来谈谈“环节目标集中制”的设计策略。

《山中访友》第一课时,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学习作者运用想象和联想等来表达情感的方法。以上重难点,在教学中一以贯之,在各环节有序分解、落实,力争步步为营,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一、初读感知,指明方向——唱响语用前奏

阅读教学的开展,要有一个让学生整体感知的过程,使他们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在初读环节,不应该仅仅是疏通课文的内容。教师对文本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文本作为一个例子,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哪些方法,教师要有一个总体的目标。然后要思考:在初读环节如何设计,渗透哪些相关内容,这样指明学生思维的方向,唱响语用教学的前奏。如,《山中访友》一课的初读环节的设计:

1.看题,猜内容。

读了课题,猜想课文会写什么内容。

2.读文,圈朋友。

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然后把朋友们圈出来。

交流。

3.据表,知详略,质疑。

出示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该环节的设计,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学生一般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把风景当成朋友呢?这些风景和作者有怎样的关系?在质疑过程中,学生的头脑中肯定已闪现出“想象”一词。这样,教学伊始目标就已凸显;然后让学生质疑,促进学生的思考,让教学重难点在学生自主释疑中突破,让“想象”在接下去的环节中逐渐明朗、深刻。

二、理解感悟,认知写法——奠定语用基础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感悟文本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想写的内容的。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的个性,善于发现文本作为例子是如何表达的,以便在教学中把握语言现象,设计能让学生易于思考、理解、感悟、认知的学习过程,逐步明晰文本的表达方式,为迁移运用奠定基础。如,《山中访友》一课的感悟环节设计:

1.看图,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桥。

看,就是这么一座桥。你看到的桥是怎么样的?

(预设出示: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它横跨在涧水上,很多人通过它走到河对岸)

2.对比阅读,悟“友”。

(1)课文是怎么写桥的呢?自己读读课文,与大家所说的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当作了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写;写出了对桥的敬佩之情)

从字面、举例理解“德高望重”的意思。

(2)课文又是怎么写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呢?

板书学习提示:读文、画词、批注。

交流。

(预设:服务时间长——几百年、依然如旧;功劳大——多少人马;默默无闻——弓着腰、俯身凝望)

(3)作者把老桥想象成德高望重的老人,为什么这样写?

小结: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对老桥的敬重。

(4)回叩:现在你知道了吗?称他为友是因为什么?

3.情感朗读,尝试背诵。

该板块的设计,努力做到与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体现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通过对比阅读,语例思辨: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这样让学生逐步认知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法,表达对老桥的深情厚谊。学生明白地掌握了这种语言现象,为下一环节的练笔做好铺垫。

三、迁移练笔,读写结合——尝试语用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包括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等环节。对于适恰度高的语言,可以让学生经历这一完整过程,从而达到有效巩固的目的。因此,当学生明白了教材的语言现象之后,及时跟进迁移运用,有利于加深印象、巩固写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由课内走向课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初识、认知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语用教学的终极目标——运用的呈现,显得顺理成章。如《山中访友》一课的迁移运用环节设计:

1.写法迁移,试写树林。

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也是他的朋友。请你模仿这段的写法,也把树林想象成人来写一写。

反馈、评价:(1)书写;(2)语言组织;(3)写法;(4)欣赏点评。

简单修改。

2.写法冲突,比较阅读。

课文又是怎么写的呢?自己读文,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1)作者把每一棵树想象成人,送来无边的青翠,望着“我”,表达了人、树的友好。(2)把自己联想成树,树、人融为一体)

小结:在这里,作者不但把物想象成人,还把人想象成物,这真是一对物我相融的知己。

3.发挥想象,情感朗读。

该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理解、感悟、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运用,发展语文能力;同时也为掌握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语例现象——想象成树(拟物)的写法提供了一个思维支点,与前一写法想象成人(拟人)形成对比冲突,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多角度、不同形式的表达能力。

四、课外拓展,回叩语例——咀嚼语用余味

拓展,作为教学的延伸,必须跟教学目标紧密相连,否则便是泛泛而谈,为“拓展”而拓展。拓展,应根据教学目标而开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因此,应设计一些能让学生再次体味“语用”的环节,咀嚼语用余味,促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如《山中访友》一课拓展环节的设计:

1.桥是作者的朋友,树也是作者的知己,这又是为什么呢?你有这种感觉吗?

2.拓展《又见南山》中的一句话:“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这句话里哪个词让你理解了这份情?

3.小结:正是如母亲这样的情,作者才写下了《山中访友》。下节课继续学习,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展开想象表达对大山的感情的。

语文教学应该是由课内走向课外,课外是语文更广阔的天地。这里对《又见南山》的拓展,是对课文、对作者的进一步了解;同时又不流于形式,而是围绕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展开的。“这句话里哪个词让你理解了这份情”,实际上是想象和联想这种表达方式的再次回味,与前面几大环节一脉相承,都聚焦到语用上。

篇2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问题设计 教学策略

相当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喜欢采用提问法的教学方式――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出现的诟病是“动不动就提问”,或是提问的问题“浅、杂、多、乱”和“无用”――虽然其它学科课堂教学中也有类似情形,但以语文课堂教学尤甚,令学生生厌,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效益。那么,正确、科学和合乎初中语文课程理念的问题设计应是什么样的呢?

一、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东北作家群”之一的端木蕻良在“九一八”十周年之际写的散文。此文抒发了难以遏止的思乡之情,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从文章题目看是对故乡土地发出的誓言,主体内容在第二大段的后半部分,但作者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热烈而深沉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的生活留给的记忆。很多学生不易理解,我就依此难点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作者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炽痛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生活留下的印记?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文中一浪高过一浪的感情波澜在作者发出誓言时已达到了。很显然,文章大量的篇幅是从感情上为誓言的决心而蓄势,从内容上为发出誓言作铺垫。

二、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以“我”看社戏的经过为中心情节。一般的教学设计多是按照小说的三个要素梳理情节结构,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景物描写。这样的设计,难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你认为文中那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住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

三、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的结尾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我就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通过这一组相互矛盾着的关键词,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真正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了行道树在奉献中快乐着的奉献者形象。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第一段末句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的第二、三段,在文中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可以扣住此句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下文中那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

四、注意课堂提问的形式变化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时都很清楚,这就像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吃多了也会觉得不好吃一样。课堂提问的形式在原则上是师问生答,从而控制一节课的节奏。我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自己的做法。⑴追问型,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例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一文时设计了这要的一些问题:作者到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这些朋友都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⑵互问型,互问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你考考我、我考考你的教学活动。我通常在古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因为古文教学有大量的记忆性问题,而知识点学生也比较好找;⑶开拓型,用于训练学生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及原理进行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分析景物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通过对分析过程的总结得出了结论:先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如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分析,再从描写顺序入手,看作者的观察点,然后再分析作者的文法如修辞、句式等。

五、由浅入深,化难为易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语文教学只有大胆地给学生创造可能和机会,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才能走出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困境。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汉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决定了语文训练必然是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训练形成“能力与其他方面的复合”,语文教学最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激发小学生创新的兴趣

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要围绕所要教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语境氛围的创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为学生探求问题做好准备,在新课导入时设置悬念,从形式上创设情景,从心理上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具体教学中,只有解放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去思考每个相关的问题,要敢于让他们去“想”;只有解放学生的“嘴”,他们才会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只有解放学生的手,才能真正写出他们的思路;只有解放学生的身体,教者才能让学生体验他们真实的想法,让学生成为自己头脑的主人。让学生切实地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进而积极主动地面对他们所要接触的问题,共同讨论和研究,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以充分开发。我采取让学生“自主命题”的学习方式。“自主命题”就是通过学生自我研读,自我命题,自我作答,教师点评的一种学习方式,实质上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命题的方式,用点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创造精神。经过反复实践,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们互相启发、协作攻关,取得了成效。我在上诗歌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本领,然后以课内古诗为学生训练材料,在我指导下实现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再以课外古诗为阅读训练,小组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以往,学生一般只要按照老师的观点、说法,或能背出教师授予的知识,就可得到高分。现在学生自主命题,自我作答,答案不再是教师授予的东西,而是学生读后的自我感受与体验。如(1)实词解释(2)虚词解释(3)句子翻译(4)思想内容理解(5)写作手法分析。鼓励学生拟新题,设计新鲜的题目,有想像力,课内向课外知识迁移,设想大胆、新奇。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师和学生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质。

二、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倡导质疑求异,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创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挣脱“束缚”,改变学生思维不活跃的局面。语文教学中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单一性的,因而我们没必要用条条框框把学生的思维限制起来,应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在适当条件下说出不同看法,树立学生自信心,重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重新认识和感知语文,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使教学效果有明显起色。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疑是思之源,思是疑之本,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创立新理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此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 —— 一切景语皆情语。白居易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我先是训练学生的朗读、背诵,指导学生绘出诗中之画,然后赏画、写文章。让学生写出画里画外之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诗歌的教学主要以朗读为主,此诗不长,简单点拨后“朗读”便完成了。对于作画,我提出的要求是,只要把诗中写到的事物画出来,摆到恰当的位置上即可。同学们非常惊喜,布置后马上动笔开始创作,都认真地把残阳,江水一半碧绿色,一半是红色,露珠、弯月搬上了画纸,绘成了一幅幅颇有韵味的风景图。选优评议、让大家畅所欲言。通过绘画,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诗意,领会了用有形之物表现无形之情的好处,懂得了欣赏诗歌的方法,陶冶了情操。作业就是写作文,要求写自己绘画的感受,或观画的体会,同学们有切身体会,都写得挺好。真正明白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

三、培养小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