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赞美老师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29 13:5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赞美老师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赞美老师的古诗

篇1

目标不变 自主探究

一、二年级我把古诗教学的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为后期古诗的学习积累材料。夯实基础。从三年级开始,在古诗教学中,有这样七个教学目标:知道作者,知道朝代,会说词义,会说诗句的意思,知道写的景(事),知道抒发的情感,会背、会写。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教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这首诗时,告诉学生“招”是牧童示意路人不要出声、悄悄过来,告诉他去路(“招”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是“摆”的意思)。《梅花》中“作者写梅花凌寒独放、并身处墙角依然散发幽幽清香,实际是表明自己坚韧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他赞美特定环境的梅花,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迹。”《江雪》“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了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教师教学用书》。在教学中对于景、情理解,体会,不能拘泥、不能苛求,能说出“寒梅邀雪图”、“寒江独钓图”,能体会到“渔翁不是真正在钓鱼”、“梅花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就可以了。

要始终引导学生学习方法,倡导合作。力求自主,主动探究。采用自学――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的教学流程。自学一般安排在课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互相说知道的、不知道的。知道的小组内互相评价、判断。不能做出准确判断的、不知道的由记录员记录下来;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交流,各抒已见:最后保留同学们共同赞同的几种意见,、注重创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立足现实勇于创新

立足现实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认知的前提能力,关于作者,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这首诗的作者、而且能说出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诗、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关于朝代,既要让学生知道这首的朝代。又要知道这个朝代的作者还有哪些、他们写的诗还有哪些;关于词义、句子的意思。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可以了。不搬《教参》,不抠字、词典,充分展示学生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景和情,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不一味的把研究者的思想强加于学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认识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会一步步的深入。

创新就是要学生会用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体会古诗的含义,学会搜集、整理古诗;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学会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初步感知诗人的创作与一定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有关古人的创作故事,从而感受诗人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源泉。学会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学会用自己眼睛、耳朵等感受周围的世界,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描绘美。

吃透教材培养兴趣

诗歌是韵文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散文,最明显的特点是语言有鲜明的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通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诗人用精练的语言。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使读者受到感染和教育。诗人写诗,不是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的形象,集中歌颂最有意义、最能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及由此所激发起的情感去打动读者。尤其是古诗。它的语言简练,通假字较多,感情同样丰富。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画,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例如,小学语文中的古诗《咏柳》,诗人抓住最能表现春天特征的景物――柳树,通过想象精彩地描绘了春天的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喜悦、欢快的心情。柳树、柳枝、柳叶与春风本是两种不相关联的事物,诗人却把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使孩子们感到深奥难懂。

在教学这首古诗时,要先让学生说说春天来了,周围的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重点说柳树;然后让个别学生说说观察到的柳树变化的过程;接着揭示课题总说春天柳树生长变化的过程;最后让孩子们读古诗《咏柳》,边读边指导,理解重点词。学生抓住了“碧玉”、“妆”、“一树”、“丝绦”、“细叶”、“裁”的理解,只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可读懂这首古诗。少数学生还可以背诵。

篇2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教师在进行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诗文意思的翻译,而要注重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诗文创作的文学背景,让学生对于作者以及当时创作的情境都有所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下此文的创作背景:上元二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翻修滕王阁成,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访。早闻王勃的才华,阎都督便请他参加了宴会。其实,阎都督此次宴请宾客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众人展示女婿孟学士的才华,事先让其准备好了序文,打算在宾客面前一展才华。宴会上,阎都督拿出纸笔假意让众人为宴会做序,众人皆知他的用意,都推辞不写。而王勃正处于年轻气盛的时候,才华横溢,接过纸笔,当众即兴创作。引得阎都督不悦,转身入帐。稍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了些什么,当说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时候便说也不过如此,但是接下来的诗文让阎都督沉吟不语,但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阎都督也不禁赞叹王勃的才华。后来这篇文章也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学生对诗文的创作背景了解之后,会感受到当时的创作情境,对古诗文产生学习兴趣。带有兴趣地去学习诗文,更能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注重古诗文的诵读

对诗文进行朗读是最直接的学习方式,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将无声的文字加以感情朗读出来,用诵读的方式来体会和理解文章的含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体会表达的情感。诗歌的节奏感一般都是比较强的,节奏的快慢可以直接反映诗人的心情,节奏较为急促的可能表现诗人激昂的情绪,明快的节奏表现诗人轻松的心情,低沉的节奏一般反映诗人悲伤郁闷的心情。根据朗读的节奏可以更好地掌握诗人的心情,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配上一段相关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去感受诗人情感表达的变化;伴随音乐朗读的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通过音乐的旋律以及文字的描述去感受诗文描绘的画面之美,对古诗文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

传统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是教师不断地进行讲解,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知识点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这样的方式容易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是不利的。所以,在新的教育形势要求下,教师要学会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以自身的讲解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在进行诗文鉴赏分析时,不能只凭借教师一人的说辞,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诗文表达的意境之美,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对诗文的独立鉴赏能力。

比如,在学习《雪梅》这篇诗文时,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诗,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是在赞雪还是在咏梅?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这句诗进行大胆分析,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是作者在对梅花进行赞美,因为后一句诗说了雪不如梅花香,是作者对梅花的赞美;有的说,这是对雪的纯白无暇进行赞美;还有的说,这是作者表明雪和梅花都各有长短,对两者的优缺点都进行了说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表达,不管这些答案正确与否,都说明学生们主动思考,对诗文表达的感情进行探索出的结论。学生之间不同角度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交流和碰撞,凭借自身的理解表达了对诗文意思的看法;教师再进行适当地引导讲解,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

创新写作与课堂活动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当时的创作意境,可以采用创新写作的方式,对诗文进行二度创作,即让学生根据对古诗文的理解进行诗文的二次创作。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表达感情,体会作者当时的满腔热情,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将自己置身于整个画面当中,将当时的所看所想表达出来;通过学生创作的情况,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程度。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丰富的课堂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如古诗文朗诵比赛、诗词鉴赏活动等,都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篇3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的。【语文要素】

2.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3.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

4.背诵古诗《蝉》。

[教学重难点]

1.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2.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的。(重点)

2.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重点)

一、交流平台: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

生活中,是否会有某一件事或某一样东西在不经意间打开我们的心扉,进驻我们的心田,给我们滋养,让我们透悟呢?郭沫若有过,许地山有过,琦君有过,冯骥才也有过。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一,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完成学习单。

预设:

课文所描写的具体事物特点表达的感情《白鹭》白鹭外形和情态的美赞美之情《落花生》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有用悟出做人的道理《桂花雨》桂花雨香气四溢;摇桂花的乐趣思念家乡《珍珠鸟》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生活感悟。

2.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平台”,交流阅读体会。

3.小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像本单元几位作家一样具有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能力。

二、词句段运用:对比的写法

1.出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三个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2)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三个句子都是通过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作者对笔下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2.提问:这些句子重点说明的是前面事物的特点,把后面的内容去掉可以吗?(不可以,如果去掉了,就不能突出作者要重点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了。)

3.让学生试着用对比的方法说说生活中的某种事物。

预设:松树,一种平凡的树,它不像花朵把自己的艳丽呈现给人们,只是在银装素裹的世界中为人们送去星星点点的绿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难点)

2.背诵古诗《蝉》。

一、词句段运用:一词多义

1.出示句子。

指名朗读句子,借助工具书查查“开辟”和“姿态”的解释。

开辟:①开垦。②开创、创立。姿态:①姿势。②态度;气度。

2.练习将同一词语放在不同语境中说话。

(1)指导学生将“温和”放在“形容气候”的句子中说话。

例如:昆明一年四季气候温和,被称为春城。

(2)指导学生将“温和”放在“形容性格”的句子中说话。

例如:张老师的性格十分温和,对待犯了错误的同学,她总是轻声细语地指出错误,从来不发火。

3.师:关于一词多义的辨析,首先要明确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语言环境和句子的本意进行比较,才能用得对,用得准确。

4.补充练习:根据下列词语不同的意思,用每个词语写两句话。

骄傲

新鲜

自然

简单

精神

便宜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虞世南的《蝉》,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听清字音。

2.学生自由诵读,分享理解古诗的一般方法。

3.介绍作者。

4.出示注释,借助插图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饮:饮用,喝。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籍(jiè):凭借。

诗意: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师:这首诗有什么含义?(诗人以“蝉”喻指清高尊贵的人,比喻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5.联系本单元课文,体会作者借助“蝉”寄托个人志向、情操的写法。

6.同桌或小组间用不同形式练习朗读,熟读成诵,并默写。

篇4

一、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古诗词教学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为我国积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还能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但是现今的古诗词教学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些许不足,导致学生不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传统文化的情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致使古诗词教学进程停滞不前。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过于重视古诗词里字、词的解释,习惯把古诗词直译成“白话文”来讲解,却忽略了让学生领会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二是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重心,只注重教师个人对诗词的讲解,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其情感与背景;三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过多地注重学生的古诗词背诵和对字、词、句的注释的记忆,忽略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由于种种因素,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太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没有学生自己对古诗词的个人理解与感受,也没有接收到中华传统文化所传达出来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底蕴知识,更没有感受到任何想要学习古诗词的冲动,只是一味地觉得上这样的课很枯燥、很乏味。没有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学生就不会花心思在学习古诗词上。为了通过教师的抽查,通过大大小小的考试,学生不得不使用“死记硬背”这样一个很累人的方法,效果还不太好。笔者曾经见过学生在试卷上把“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写成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赢”,这一字之差导致意境全毁。

不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仅靠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因此,笔者提倡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秉持“理解先行”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先理解其中的背景与意义、意境及情感,再让学生完成背诵。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贯彻“理解先行”的理念

“理解先行”,顾名思义,就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与意义、意境及情感放在第一步,让“理解”先行。而“理解先行”理念,则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感受、想象、思考,让学生先理解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再学习字、词、句的注释,最后结合对诗词的理解来背诵,从而完整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接下来,笔者就以两个贯彻了“理解先行”理念的教学活动作为例子,进一步地谈谈“理解先行”理念是如何在教学中操作的。

第一,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意境。

说到感受到意境,任何形式都不如视觉与听觉冲击来得更直接,多媒体教学是很好的方法。如在学习新课之前,可以播放一段较为符合诗词意境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或者让学生看看作者当年写诗时的关于建筑、服装、人民生活状态等的图片,让学生猜想当时坐着的写作背景与情感;再让学生听教师诵读诗词,并让学生谈谈脑海中显现的画面,聊聊学生对这一首诗词的理解,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冲击下,直接地感受该诗词的意境。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与赞美,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古诗词教学上,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意境,而不是用多媒体技术去直观的告诉学生该诗词的意境。若是直接用多媒体技术表现出诗词的意境,不仅让学生对于这首诗词的意境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局限,扼杀了想象力的生长,更重要的是,学生还会缺乏个人思考与个人对诗词的理解,被硬性逼迫接受教师所准备的意境解释。因此,为了发展学生想象力,保护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个人理解的完整性,我们必须要恰当地运用它发挥让学生能感受意境的效果。

第二,师生绘图,引导学生想象意境。

初中生的想象力还处于丰盈的状态,若是每首诗词的意境都通过多媒体播放制作的动画或图片来呈现,学生的想象力就会遭到扼杀。那么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先让学生诵读诗词,后让学生靠想象力上来黑板前绘图(也可以是学生说,教师画)的方法来理解诗词。

如在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时,笔者让学生在有感情地诵读了此诗后,让学生描述一下心中的画面,笔者就在黑板上绘画出学生所说的画面:“在田地里,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在哭泣”。就学生的描述,有了地点、人物、事件,缺少了时间,但是已经较为全面的描述了诗词的画面,接下来,教师可以就以此图片作辅助,在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时,逐渐地把黑板上的绘图变得充实、丰富,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图画内容的不断充实,也会不停地刺激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背景与意义、意境与情感。虽然这一方法也是依靠视觉的冲击,但它却让学生直接领略诗词,想象意境,逐渐在图画中理解到诗词所散发出来的内涵。

第三,借助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感悟意境。

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有些诗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方法来表现。需要通过反复体味,含英咀华达到豁然贯通,从而把握诗中隐晦深邃的意蕴,用心灵捕捉诗的意象和意境。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他们的表达特点,才能超载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把握诗中隐晦深邃的意蕴。

例如《木兰诗》一文中,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南西北市都写到了,渲染了战前紧张的气氛;第五自然段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木兰辞官还归,从而表现出木兰的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第六段中也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描写了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情景,从而表现出木兰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并渲染出团聚、欢乐的气氛。因此,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用相当的时间来与学生共同分鉴赏和研习古诗词,揣摩诗词内容和情感,才能引导学生感悟意境,获得情感体验,领略其中的不同韵味。

篇5

这篇韵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暮春时节早晨的静谧、和缓、自然的彩色图景――红绿交映、水雾弥漫,动静相宜,每一句都带给人不同的美感,但又十分和谐。

诗中首先揭示了整幅画面的时间:“五更天欲晓,三月春渐浓”;接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两岸的杨柳绿了,笼罩在淡淡的水雾之中;一园的杏花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娇艳;绿叶映衬红花,令人赏心悦目;接下去,诗人用燕子与小虫,赋予了这幅画面动态美。声色俱备,使得安静之中有了活力。最后放眼望去,“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把绿刻画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

识字教学中,遵循学生识字规律,从大语境到小语境,并且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

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所谓“入境”,就是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入情”,即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走进文本。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以读促想象。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想象文中描绘的美好情景,体会文章意境,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想象激发朗读。通过学生想象到的美景,来激发学生“喜爱”的情感,引领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想象和朗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三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其中的多音字“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大意,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情景。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想象画面,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诵读课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圈画生字;借助文中拼音初步朗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意;查阅有关春夏秋冬的诗歌句子。

2.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从学生学过的古诗和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并建立自己头脑中春天的画面。看图猜古诗中既积累了古诗词,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教师激励性的话语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谈话引入:孩子们,听说你们背过很多有关春天的古诗,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看图猜古诗

出示第一幅图片(柳树),看到这满目的垂柳,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首诗?出示第二幅图画,这桃花如此的娇艳美丽,你们又想到了哪首诗?一场春雨过后落花满地啊!你想到了那首诗?

学生猜到后背诵古诗。

古人用那优美的诗句写春天,你们眼中的春天什么样子呢?想用哪些词语来表现他?春天的美丽,无论用多少华丽的辞藻也无法把他的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现代诗,再次来品味春天之美。

出示课题,齐读。并解题通过这个题目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的早晨。

3.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设计理念:二年级以识字为主,所以教学中遵循着从大语句到小语境的方法教学,放手让生自学生字词。“我和大家来分享”这个环节,学生通过换偏旁学会了很多字,不仅仅是学会了课本上的字,还认识了课外的形近字,增大了识字量。在学习“更”字的时候,因为它是理解的重点,利用钟表,直观的巧妙的给学生展示了其含义。)

同学们请你们轻轻的打开语文书,自己读一遍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教师:现在请同桌两人检查读文,一人读一人听,发现同桌读错了,要帮他纠正,读不通顺的地方你就教他读一遍。读好之后马上坐好。

检查读文:谁来展示读文?读的同学要做到声音洪亮,语句通顺,字音准确。听的同学结合老师的要求进行评价。

去拼音读课文;读生词:自己读――一生领读――检查读;读字;同桌读――开火车读;分享字;更:多音字;漫:漫过,慢慢蔓延馒头。

4.品读感悟。

(设计理念:所谓“三分诗,七分读”,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因此,朗读是理解诗歌意境的最佳方式之一,所以我运用了很多形式的朗读,在读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在读中让学生渐入佳境,来表现对诗歌理解;在读中让学生互相感染、彼此激发,并产生探究诗歌情感美、意韵美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是学习诗词最好的催化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看一遍课文共有几句话。

下面就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仔细地读一读,边读边想像,在你的头脑中浮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的读一读。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时候要先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想象到的美丽画面,还可以给你的小组同学读一读。别人说得时候要注意倾听,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汇报: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谁愿意第一个与大家交流?

(1)“两岸轻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学生想象画面:河两岸的杨柳抽了淡绿的叶子,淡淡的颜色相互掩映着,好似薄薄的烟雾。春雨过后满园的杏花开的更加娇艳了。

结合课件理解“轻烟”,杨柳抽出淡绿的叶子,她长长的枝条垂在水面,那淡淡的绿色相互掩映着,朦朦胧胧,好似薄薄的绿色的烟雾,,杨柳如烟啊,我们再来看看这满园的杏花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语言渲染:若置身于此,仿佛走进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我们在走进杏花再来看一看。这杏花比赛似的开放着,有的花朵已经完全绽放了,有的只是舒展了他的一两片花瓣。火红的骨朵不甘落后啊,饱胀得马上就要裂开了。这样的杏花我们喜欢,古代诗人王涯赞美道: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叶绍翁也写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岸绿,一园红,交相辉映,美得耀眼,快来读一读。

(2)“堂前住燕子,篱下飞鸣虫。”学生想象画面:燕子在房前飞舞着,有的快乐的玩耍,有的寻找食物。篱笆下的小虫子吱吱的叫着,为这春天增加了生机。

教师指导朗读:你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这幅画面好生动啊。五更的时候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而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春天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啊。谁来读一读

(3)“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学生描述画面:新长出来的荷叶嫩嫩的绿绿的,层层叠叠的浮在水面上面。小草早已长满了山坡,远远望去就像穿上了绿色的外衣。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生体会“层层碧”的含义。指导朗读:一清一碧,真是绿意盎然啊,谁来读一读

(4)整体回味画面,有感情读诗。教师出示课件:孩子们,你们看,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一场春雨悄然过后,两岸烟柳如烟,一园杏花红艳,新荷小草葱茏多姿。这个春天美得无与伦比。如果说这是静静的美,那么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个春天变得热闹,生机勃勃,有动有静,也难怪作者说说三月春渐浓啊,如此生机勃勃的早晨,你们喜欢吗?(喜欢。)来读一读这首奇丽的小诗吧。(生练读。)

配乐朗读。

5.拓展。

(设计理念:以读引读,拓展更多的阅读资料)

朱自清的《春》片段;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四季景色描写的古诗、词语、句子。

6.作业。

篇6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4.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春景,朗读并背诵古诗《春日》。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

难点

分析段落细节,并学会根据不同的文本或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仿写。

[教学策略]

1.

总结阅读、写作方法

在“交流平台”中,通过对三篇课文阅读方法的回顾,再次重点强调要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思考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在“词句段运用”中,学会在写某个场景时,运用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让叙述更加的生动具体。

2.语言运用

高段语文要求学生能够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理由。这也是《宇宙生命之谜》这篇科普性说明文的逻辑特点。通过知识的学习指向语言表达与运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是高段语文的教学目标。

3.古诗学习

以自学为主,通过注释、工具书理解词意,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所感所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带领学生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激发学生思考:你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哪篇文章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在学习《竹节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几个阅读任务是要找到与这个任务相关的段落去进行分析体会的。

生2:《竹节人》中,“我”和小伙伴们玩竹节人痴迷到上课都忍不住偷着玩的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生3:《故宫博物院》篇幅很长,我学会了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

生4: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的时候,我学会了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细读,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略读。

生5:我还知道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选取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整合概括。

2.看来,同学们通过这三篇课文的学习,学到了不少阅读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交流平台中的三个同学的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吧!

课件出示:

学习了这个单元,我知道了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如,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

课件出示:

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课件出示:

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3.生齐读。

4.生交流。

5.师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

读书时,思考阅读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时,重点阅读、快速浏览、略读相结合。

二、词句段运用

(一)写话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以下三句描写人对某事入迷的样子的语句,圈出当中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

课件出示: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课件出示: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2.学生分组汇总圈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每组派代表分享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1)第一段:

摆:表现玩竹节人的阵势大。

攒着:涌向一个点,说明大家都被竹节人深深吸引,围成一团。

跺脚拍手:表现了同学们观战时激动的样子。

咋咋呼呼:声音描写,表现同学们随着竹节人游戏的紧张气氛变得激动起来。

(2)第二段:(学生小组做动作演示)

伸长脖子:描写出后面的同学好奇张望的样子。

从肩膀上探过来:生动表现出大家唯恐错过游戏过程的样子。

(3)第三段:

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写出罗丹纠结的样子。

叽里咕噜:声音描写,表现罗丹的投入。

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将眼神的变化写出动感。

踩得吱吱响:用地板的声音表现出罗丹激动的样子。

手不停地挥动:手脚并用,富有戏剧性。

痴痴地微笑:表现出罗丹的愉悦。

吁了口气:一系列激动过后,罗丹终于从“迷”的状态中走出来。

3.朗读这三段话,再次感受人物入迷时的生动场景。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分析三个场景当中的动作、神态描写,学习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描写,让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4.播放一段有关人“着迷”的视频(2分钟左右),让学生根据这段视频,用3~5句话描写人物的状态。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将读写相结合,能让学生快速的学以致用。

(二)表达训练。

1.学生快速阅读例句,理解加点部分在段落中的作用。

课件出示: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生:有了加点的词语可以使表达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2.师生总结出此类表达的特点:“观点

+

原因一

+

原因二……”

3.生根据“竞选班级体育委员”和“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这两个语言环境,按照说明文的逻辑格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示例一】我觉得担任体育委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一是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成绩优异;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热心地为班集体做贡献,能够为老师和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三是组织能力强,声音洪亮。我觉得自己非常符合以上几点,可以胜任体育委员这一职务。

【示例二】妈妈,我希望每周三放学后能踢一会儿足球。首先,我特别喜欢踢足球;其次,踢足球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能锻炼身体;最后,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绝对不会影响我的功课。请您答应我的请求吧!

4.师点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2.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春的词语。

课件出示: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2.出示关于春的诗句。

课件出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男女生互读。

【设计意图】

朗读这些诗句,既是对关于春天的诗句的回顾,也是对语文的一种积累。在进入课文之前,带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受春的气息。

3.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朱熹的《春日》。(板书诗题:春日)(齐读)

4.读了这个诗题,你能理解诗题的意思吗?

生:春天的日子。

5.春天的日子,是一番怎样的光景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热情。

二、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朱熹,字元晦,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三、初读古诗,自主学习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朗读《春日》,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熹(xī)、泗(sì)、滨(bīn)的读音。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生再次朗读,与同桌交流诗文的大意。

2.通读诗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读懂诗句)

汇报交流:

预设:本诗主要写了诗人朱熹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天。

课件出示:

胜日:好日子。

寻芳:寻找春天。

滨:水边。

一时:短时间。

等闲:平常、随意。

3.指导朗读。

(1)如果此时我们一起去寻找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第一、二句诗,把你的心情读出来。(指生感情朗读第一、二句诗,教师适当评价)

(2)诗人看到泗水河边的春景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生描绘画面,教师评价补充:“万紫千红”这个成语就出自朱熹的这首诗,原本是说色彩很丰富,现在还用来形容无限美好的景象和丰富多彩的事物。

出示万紫千红图: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漫山遍野这么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会怎样呢?谁来读读诗文第三、四句?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3)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诗意来感受诗境,并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五、诵读古诗,以读悟情

1.多美的春天啊!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古诗,再次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2.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段轻快的音乐,请同学们先欣赏,再起立,和着音乐朗诵、吟唱这首诗,可以配上喜欢的动作。(配乐吟唱古诗,加上喜欢的动作)

3.教师小结:诗歌不但可以用诵读来表现,还可以用吟唱、绘画的方式来展示。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多美的寻芳图,其实春天就在这破土而出的小草上,就在这竞相开放的花朵上,就在我们悠扬的歌声里。

六、了解背景,升华内涵

1.其实,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正是因为朱熹爱读书、才识渊博,他才成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2.泗水这个地方是春秋时孔子云游讲学、教授弟子的地方,因此诗人到泗水滨寻找春天,实质是在书海中求知,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师板书:书海求知)

3.今天,同学们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跟随诗人朱熹去寻找春天,我们发现不光大自然的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在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就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春天、书海的春天里恣意行走吧!

[教学反思]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劝诫人们努力学习、多读书。在教学前,对朱熹哲理诗的特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朱熹的写作特点,才能为理解《春日》的哲理含义做好铺垫。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

主题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灵魂,没有主题,活动就会失去方向,活动的内容就会零散,缺乏内在的联系。我认为,可以采用一定的策略开发去宣读活动主题。

我们说一个好的主题是综合性学习成功的一半。课本每一册都安排了几次综合性学习,明确提出了活动的内容、活动要求和开展的途径,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像一年级下册语文乐园二就有分小组活动,轮流当小记者,采访同学的年龄、生日、喜欢哪门功课、喜欢什么活动,有什么特长,再试着写一句话送给他。二年级有搜集春联说春联的意思、三年级有策划新年联欢会等等,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开展。除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外,《新课标》还明确要求我们要依托本地实际,自主开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主题,丰富语文课程资源。

1、依据教材,开发活动主题

语文教材集中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材料。但是,教材只是教材,教材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也不能自动的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对教材加工处理,进行教材的拓展与开发,使之适合教学的需要。语文教材的拓展与开发给综合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例如:《春天来了》一课是以介绍春天景物为内容的口语交际课。教材配有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提示了交际内容、交际的对象和“当众进行”的口语交际要求。如何上这堂课,才能体现“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的教学要求呢?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教师将学生领到校园里找春天,让他们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闻,然后,孩子们用心寻找着,惊喜的说着自己的发现。最后,教师问学生:在这春意盎然的校园里,你最想干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背起了关于春天的古诗,一首接一首,从《春晓》《草》到《村居》,由单个背到齐背,到赛背;有的说起关于春天的成语:春暖花开、春光明媚;还有的唱起了关于春天的歌儿:《小燕子》《春雨沙沙》;有的干脆趴在地上,画起了春天……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受教材内容的限制和束缚,而是直接将学生带到了大自然的情境 ,并超越了口语交际的单一教学目标,不留痕迹地进行了一次生动活泼的“找春天”的综合性学习,把观察和表达结合了起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既达到了教材预定的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才华得到了展示,个性得到了张扬。

2、依托其他学科,提炼升华活动主题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与其他学科总是息息相通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从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数学等学科与语文相通的内容入手,提炼活动主题。

如:数学课学习《分、秒、时的认识》,语文课上《和时间赛跑》一文,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安排一个主题为“我是时间的小主人”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再如:春天来临的时候,一年级语文课上《春风吹》一文,美术课上学生画春天,音乐课上学生唱歌曲《报春》……我们可以结合这些学科的内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提炼出以“畅想春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注意渗透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从学科融合中提炼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语文学习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我听过一位老师上的一堂科学课,内容是《阳光与植物的关系》,科学课教材简单,这位老师自己根据需要开发课程资源,领着一年级的小朋友走出教室,观察操场和墙角的小草,在颜色、样子上比较他们的不同,让小朋友知道阳光对植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关系。课后,我想:语文课也可以融合这位老师的素材,以“小草”为主题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呀。春天来了,首先让学生观察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小草,教师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说出来或借助拼音写下来。也可以用彩笔画出来,并描述一下自己画的小草的样子,说说你为什么要画成这样子(像早春,小草刚刚钻出地面,浅浅的,是那种鹅黄嫩绿;过一段时间,在阳光的照耀和春雨的滋润下,小草长高了,绿油油的。阳光照射充分的地方小草长的很茂盛,墙角处则又细又长…);还可以让学生背古诗《草》,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3、密切联系生活,挖掘生发活动主题

叶圣陶先生说过:“天地阅览室,外物皆书卷。”可见,“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综合性学习主题,让学生学习鲜活的语文。

篇8

关键词:朗读;信息技术;朗读欲望;朗读技巧;朗读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就是清清楚楚地高声读诵。朗读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古人很重视朗读教学,教育家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在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凸显出来,让人更加理解文字的意思。叶圣陶老先生就朗读精辟地指出“前人读书,多数不注意内容与理法的讲究,单在吟诵上下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这精当的论述谆谆告诫我们: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力求掌握一定的技巧。

毋庸否认,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我们难免流于呆板,令人乏味,再加上没有统一的标准语音、规范的词汇、语法,使朗读教学裹足难行。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日益普遍地使用计算机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如,书籍、商业文件、报纸、唱片、电影、电视节目、语音、图形、图像等),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以其独具个性的形式、新颖别致的内容,再凭借教师的妙法指导,有利于学生朗读的训练和能力的提高。

鉴于上述认识,我就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朗读做了初步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朗读欲望

心理学家认为:缺乏直接的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乏味的负担。所以,朗读训练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学习新的课文,播放画面和音乐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视频,其中的朗读材料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在教学《狼和小羊》时,我让学生观看视频:森林里一大片碧绿的草地上,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正在缓缓地流着,一只浑身雪白的、可爱的小羊正在河边悠闲自在地喝水,这时一只凶猛贪婪的大灰狼来了,它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学生看着画面,听着节奏与故事内容相配合的背景音乐,学生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全身心置于此情此景。当学生听完课文配乐朗读中“狼”和“小羊”关于三次找碴儿的对话,大家情不自禁要学一学录音中那位阿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调,亲自试着朗读。

再如,在教学《英英学古诗》时,我让学生听课文录音,随着朗读中符合人物身份、年龄的英英和奶奶亲切的话语响起,学生已经完全被吸引,慈祥的奶奶和乖巧懂事的英英仿佛就在面前,录音还没完全停止,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模仿起两个人物对话时的语气、情态,此时,学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产生渴求朗读的意向,朗读便成为学生一种迫切的愿望,檠习课文奠定了饱满激情的基调。

二、巧用媒体,训练朗读技巧

所谓朗读的技巧,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这些设计和处理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的,它将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信息技术在朗读训练中,除了有诱发兴趣、理解内容、激感的作用外,巧妙地用来训练朗读技巧也有较大作用,巧用信息技术便成为训练朗读技巧的捷径。

三、展开想象,激发朗读情感

朗读要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要把作者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朗读出来,必须借助于内心的想象、情感的体验。

《北大荒的秋天》介绍了北大荒秋天天空、小河、原野等各具特色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和喜爱的感情。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饱含作者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如何在学生对北大荒的独特美丽风景初建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在悠扬明快的音乐声中,我把充满激情的抒情诗咏读给学生听:美丽富饶的北大荒是一幅画,一碧如洗的天空飘过五彩斑斓的云彩;美丽富饶的北大荒是一首诗,清澈见底的小河中一群群小鱼在自由自在地玩耍;美丽富饶的北大荒是一杯酒,飘满黑红黑红的高粱的醇香,让人觉得如痴如醉……循着老师饱含深情的优美诗句,让学生在渐入的音乐旋律熏陶中朗读文章。

这样,首先通过教师配乐朗诵,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儿童想象,再通过学生配乐朗读,领会文章思想,使学生的内心情感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儿童渐渐步入了美好的艺术境界。

总之,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朗读训练,学生能正确地把握朗读的情感。通过尝试,不仅使学生的朗读技能得到了扎实训练,而且充分借鉴了课文规范优美的语言,陶冶了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艺术 热情

小学语文重在让学生学会拼字,朗读,并学会简单的写作。这看似简,若非行道中人,真的无法懂得其中的难度。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若能掌握小学教学的艺术,教师就可以轻松授课,并教学生们学会欣赏语文的美妙了!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究竟有何艺术呢?以下是笔者的拙见:

一、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哲学中谈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把事情办好!那么,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学也应当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平时,教师可以放下老师的架子,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用和蔼的态度,多和学生接触,交流,谈心,询问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教师可以怎样去帮助和解决等。如此一来,教师便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信息,对教学很有帮助。并且,学生们会觉得老师是关心自己的,会喜欢上这个老师,并且会喜欢他的课,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平时,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玩是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天性出发,以教育为目的,中间是玩耍的无限乐趣,何乐而不为呢?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些细节中进行教学。比如在见到柳树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此时发起兴趣讨论,可以提问学生由柳树想到什么。此时学生们的答案和想法肯定是很多的,教师应该耐心倾听,不要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最后教师再补充延伸问题的讲解,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还学到知识!另外,教师在平时应多关心学生的身体状况,身体有不适时要及时发现并带其去医治。老师,不仅仅是老师,更应该是一位慈父或是慈母!教师应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其教学的真诚,与学生建立友好、互助、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教师课堂的艺术风采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讲什么,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听得更明白,更有兴趣听呢?笔者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充分将主动权让给学生。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所学的内容提出小问题,采用商量性的口吻,询问“谁来试试”“谁能告诉老师”等;或者可以分小组讨论,请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回答,比比谁的答案更准确,更全面等。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关注谁的答案正确与否,更要关心学生思考的角度,毕竟在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教师或许可以多问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把重点,难点,易错点都找出来,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跟上老师的讲课思维,也更有兴趣,同时印象更深刻!再者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课堂的四十分钟,讲课到了二十分钟,学生的课堂兴奋点便会开始下降,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讲讲一些文学家的趣事或者搞一些小游戏,稳住学生的听课思维!并且,教师还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下节课会讲到《王冕画荷》,教师可以让学生实地地去观看荷花,或者看一些关于荷花的视频,或者自己动手画荷花等等。相信到上课时学生们肯定有许多自己的想法想要分享,这时候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体会,课堂气氛应该会相当活跃!这就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三、课后作业的布置艺术

学习不能仅靠课堂的四十分钟,不能仅靠老师的个人讲解,学生们课后都应该有相应的课后作业,对于作业可以进行分类、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定所做的习题。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做探究题,但却不宜分给能力较弱的学生去做!另外,教师布置作业的方式也应当是灵活的,教师可以分好课后讨论小组,让同学们相互之间讨论解决。对于学生的成果,教师应当从不同程度进行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学会表扬赞美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成功。成立课后讨论小组是方式之一,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备课,自己上来讲课,让学生之间互动起来!在此时学生往往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上课,教师可以从中发现自己讲课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在如今素质教育的潮流下,是值得提倡的!

四、教师的个人艺术

篇10

关键词:交流;充满情趣;开放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74-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泼是孩子的天性。学生的思想趋于成熟,他们渴望得到尊重,渴望一个展示的平台。因此一个自主的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那么自主的语文课堂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孩子是“主体”,给孩子充分的交流空间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面向全体学生,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要实现有序的交流课堂首先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将不同基础、不同个性的学生搭配分组,以便实现“全体参与”;其次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此时你将欣然体会到孩子们的活泼与可爱;然后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检验,尽量向不同的学生发起提问,做到心里有数;最后以激励的语言进行评价。

二、课堂教学要充满情趣

1.一个语文教师要充满“激情”

语文教学范围广,意义深远。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因此教学时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能更有效地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如此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2.尊重学生的需要,注重“激趣”

语文教学禁忌是“枯燥乏味”、“死学”、“死记”、“脱离生活”。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是摆脱语文教学禁忌的先决条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识字2》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桂林优美景观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形态各异的群山、清澈见底的湖水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桂林的山、了解桂林的水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去桂林吗?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吗?”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变得生动有趣了。

三、课堂教学体现开放性

1.给孩子一个展示平台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尊重学生的语言感悟

教材就是教学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青松》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墨梅》、《秋菊》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格林童话》、《唐诗三百首》、《365夜》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

四、引领感悟,注重积累

二年级上册《识字2》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