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范文
时间:2023-03-17 16:0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种生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他们的拒绝,不是因为你不好,而是她不懂,她不理解。
如果我一直都记得,当初的你可以记得那样的时光,未必在一个地方,突然把这一切都不得无路可走。
他们只是不喜欢那样的明星,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再来生的路上,我们依旧喜欢打游戏,依旧在自己的世界里放肆的玩耍。
这都是我们的自我安慰罢了。
我想我听到过他说的每一句话,可是如果我真的静下心来把这些都写出来,未必能够发现他们的偏心,可是这也是人之常理。
如果时间长了,我们就会觉得,每一次的用心,都会换来不一样的代价。
只是因为最后的结果不太一样了吧。
篇2
首先你有非常充裕的时间、按照自己的购买能力来挑选自己喜欢的房子,而不必担心房价涨上去(只要房价比起现在的水平涨一分钱,你不买就是了,不用担心,房产市场是严重的供大于求)。
其次是在房价理性回归时期,房屋的质量会有很大的改善。在房产泡沫膨胀阶段,由于房子太好卖,开发商根本就不在乎房屋质量。因为炒房客和恐慌性购买者也不在乎质量,笔者就亲眼目睹过一处高档新盘的房子,两个月内让物业维修了8次,墙体、门窗、地面没有一处是好的。而当房市变得萧条的时候,开发商也必然有动力将房屋的质量提上去,以取悦消费者。
此外,当前是货币紧缩阶段,当经济“软着陆”后,货币政策将会放松,那时买房你的月供压力会小很多。
所以,在未来5年内,你可以心平气和的耐心挑选房子。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就是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同人生阶段、不同家庭结构、不同事业轨迹的人对生活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当房市理性回归,你就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在现阶段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据此来选择喜欢的房子――
“房子要至少要能满足你十年内的有效生活需求”
也许你觉得这句话是废话,房子难道还会在10年内塌了不成?其实不然。在这里我举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并不极端的例子:在京的某君在通县买了一套房子,结果工作地点后来换到了上地,每天上班在路上的时间要花费超过4个小时。尽管北京的地铁轨道线已经如此发达,但高峰时间的拥挤、不断换乘的繁琐真的让此君接近崩溃。想把新买的房子租出去再在单位附近租套房住吧,又舍不得新房被别人糟蹋,而且也租不出好价钱。显然,这套房子根本就没满足他生活的有效需求,反倒成了生活的累赘。
这个例子说明,如果买房时缺少规划,没有考虑到现阶段的生活需求。仅仅是认为价格能接受,或者害怕房价继续疯涨而盲目购房,只会得不偿失。下面,我们列举出在人生的四个不同阶段对住房的四种不同需求,供你参考:
工作型需求(适合年龄在25-35岁之间的人):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事业处于发展期,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换工作是常有的事。房子对于处于此人生阶段的人来说,只是个休息甚至睡觉的地方。没有必要购买太大户型、更不要买到离市中心太远的地方,这样会造成浪费和不便利。可以考虑在靠近市中心的地方买小户型,如果感觉供房压力很大,买不如租,因为对你工作繁忙的你来说,房子和宿舍其实没啥区别。
育子型需求(适合年龄在35―45岁之间的人):在这一阶段,买房换房必须要考虑到子女教育。笔者的一位朋友就因为对这个问题考虑不周,买的房子周围几公里没有一所像样的幼儿园和小学,当孩子长大后只好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期被迫换房,受到不小的损失。所以,考虑到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以及就近入学的限制,选择离学校近并且周边文化氛围好的地方置业,是这一阶段首先考虑的条件。
享受型需求(适合年龄在45-55岁之间的人):45岁-55岁的人在事业上处于成熟期,子女也一般独立,可以安心的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时候购房换房更要注重生活品质,甚至完全可以考虑离开自己生活的城市,到一个向往已久的城市居住。因为这时候你的经济条件和时间条件已经允许你异地置业了。
养老型需求(适合年龄在55岁以上的人):这一阶段要为自己的退休生活考虑了,选择宁静祥和的社区,或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和城市或郊区来居住,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只是非常粗略的列举出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四种不同的居住需求,总之,房产作为一种大宗固定资产,如果不能有效满足你至少10年的居住需求,那么买房自住就没有任何意义。未来五年内房价将持续调整,你总会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出手购房,可你是否想好在现阶段自身的真实生活需求了呢?
“选择一个地方居住,就是选择这个地方的未来”
投资理财行为是一种生活方式,买房,就是买一种生活。所以即使是买房自住也要有投资的意识,谁都不愿意住在一个持续贬值的社区楼盘里,也不愿生活在一个毫无生机活力的城市中。城市的房价取决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度,最近珠三角地区的房价调整比较厉害,比如东莞、深圳。这与以出口导向的代工制造业的衰落有很大关系、也有产业发展趋于饱和成熟而又缺乏创新机会的缘故,当然我们不否认前期房价炒得过高是最主要的原因。而与之相比的是,渤海区域的天津、唐山等地依然为人看好,新的产业群的兴起显然对支撑这些地区的房价功不可没。
已故的著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雅各布斯在研究城市经济的时候比较过英国的伯明翰和曼彻斯特两座城市。曼彻斯特的纺织业曾经以高效率的专业化分工而闻名于世,但它没有发展出其他产业来弥补纺织业市场流失造成的损失,结果这座高效率的城市逐渐衰落。而伯明翰零散和无效率的小产业不断的拉动新产业的发展,不断分离出新的组织,让这座城市持续繁荣。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进口置换期,也就是用本地生产替代从其他城市进口。进口置换必须非常有创造性,才能造就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地方经济,来为未来的繁荣提供基础。所以一个城市是否能提供自发创新的土壤和机制是至关重要的,正如一位古希腊哲人说的一句话:造就一座城市的,不是精良的屋顶或坚固的城墙,也不是运河和船坞,而是善于利用机会的人们。
未来,随着差异化的生产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增长,制造业工业将不再是其他经济活动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服务业。所以选择服务业蓬勃兴起、并且具有创新活力的城市居住,对你的个人财富和发展机会都是大有裨益的。不要觉得这不现实,随着交通通讯网络的发达,选择自己喜欢并看好的城市居住是很自然的事情,总是窝居在一地也并非明智的选择。
“一处房产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所处的生活空间”
上面我们提到了选择一个城市居住就是选择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而在一个城市内部,选择在哪个社区置业除了根据城市规划来评估这个地区的增值潜力外,更要考虑的是房子所处的生活空间。不要认为越贵的地段越适宜居住,那些人为规划出来的所谓花园社区其实未必安全而且缺乏生活气息。
雅各布斯在其名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开宗明义的指出:城市规划中有一种东西比公开的丑陋和混乱还恶劣,就是假装秩序井然,其实是视而不见或压抑正在挣扎中的并要求给予关注的真实秩序。所以,在置业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周边是否可能自发形成一种和谐的秩序。比如是否有布满小型商铺的城市街道,它可以带来一个又一个驻足的目光,正是这种目光形成了城市人行道上的安全监视系统,让你的生活空间跟安全。再比如是否有能将周边地区的多样化功能贯穿和组织在一起的街区公园,成功的街区公园能够产生自然的生命之流,让你感受到浓重的生活气息。
篇3
每天都重复着太阳的东升与西落,繁华街头的喧闹与寂静,城市道路的拥挤与空荡。人们过惯了这种反复式的生活,基于快节奏与压力,有人却渐渐忘了寻找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的美丽。
——题记
美,可以分很多种。女人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楚楚动人是一种美。男人的衣冠楚楚,玉树临风,眉清目秀是一种美。水天一色,烟波浩渺,重峦叠嶂的山水美景也是一种美。媚花的含苞欲放,繁花似锦,花簇锦攒也是一种美。其实生活,就是一种美。
夕阳西下是一种美,一种代表着冲刺终点的美。闭上眼睛,轻轻的想象这样一副美丽的画卷,它,充满着幸福与温柔。黄色的光芒温和地将你慢慢包裹,让你体会这种温柔的幸福,让你体会社会人心的温暖,让你感受这种意境的浪漫与美丽。
等待黎明也是一种美。在黎明前的昏暗中你孤独、你无助、你害怕。但是这只是一种小小的曲折,所谓的先苦后甜,仅仅如此而已。因为,天,它总会亮起。昏暗的尽头终究是黎明的异色美丽的到来。
篇4
总是在内心的深处思考着什么,总是在寻觅些什么模糊不清的东西,总是在想怎样才能潇洒的活着,‘混’出自己的色彩,在缤纷斑斓的世界里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证明自己曾存在过,曾真正的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奔跑追逐过——哪怕如流星般一闪而逝,哪怕如夕阳般只有片刻的停留,至少在那个辉煌的瞬间,我可以大声的呐喊:这就是我生命的色彩。
总是在慨叹时光的悄然而逝如匆匆流水,如滔滔江水般永不停息。总是在回味往昔的岁月里的平平淡淡与碌碌无为,总是在一种寂寞与孤独中牵动着自己朦胧而恍惚的梦。突然间发现,自己其实是在一个囚笼里不断的徘徊,不曾真正的走出内心的枷锁,一直在欺骗着自己,一直都在逃避这个丰富多彩而又充满太多困惑、不公与痛苦的世界。回忆,唯有淡淡的忧愁与感伤。
总是在宁静的下午呆呆的仰望天空,仰望天空的蔚蓝与空白。总是在漆黑的夜晚独自行走在既熟悉又陌生的道路上,伸手去触摸这可望而又不可及的无尽的黑暗,似乎那里充斥这属于自己的一万种可能。总是在默默的对抗着,默默的感受着,默默的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寻找自己所钟爱的东西。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内心的愁闷与空虚所带来的心灵的苍白,不知道该用什么去填补,填补灵魂深处的空缺。或许,唯有微笑,嘴角那一抹淡淡的不屑的微笑。不论如何,内心渴望潇洒的活着的呼唤是如此的强烈。好想去成为她人生命中那个可以信赖的依靠,一个足够坚硬的可以依靠的肩膀。或许——扛起不需要脆弱吧。
篇5
夏日的傍晚,四合院中的老树下,一把蒲扇,一壶清茶,一台收音机,那或许是只在你记忆中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数码产品相继进入我们的世界,收音机早已被现在的年轻人冠上了“古董”之名,一时间无人问津,“那样的东西,样子陈旧,功能又不丰富……”。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记忆,又会慢慢浮现于脑海,又会情不自禁地想念。人,因为记忆,情感才变得丰富,因为怀念,才会更用心去创造。这就像执着于收音机制造37年有余的山进电子(SANGEAN)一样,自始至终都将“世界之音”延续在我们的生活之中,SANGEAN WR-11就是一款能够勾起我们回忆的产品。
马上就能体会的复古之昧
拿到SANGEAN WR-11之前,我已经很久没有“把玩”过收音机了,似乎收音机这个东西已经被我封存在记忆中。收音机带来的那份安静、纯真的感觉在这个信息爆炸、数字化网络异常发达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觉得有时候生活是可以放慢脚步的,我们应以一种慢生活的状态,去品味人生,去调整我们繁忙、疲惫的高速生活状态。看到SANGEAN WR-11时,你就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复古之味,简洁的设计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只有收音机的时代,它的外壳采用了樱桃木材质,天然的材质让我忍不住一再地触摸,因为父亲曾经说过,木头是有生命的,你在触摸木头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一种“交流”,就像木质的家具,会越用越“新”,越用越有“味道”。我相信,任何人只要看到了SANGEAN WR-11后,脑海中的第一想法就是触摸它,或是感受它樱桃木的机身,或是扭动它灵敏的调频旋钮;而第二想法一定是“我将它放家里的哪个房间、哪个位置最合适呢?”。是的,SANGEAN WR-11就是这样一款极具魅力的收音机,它的复古之味,从初见那刻已经开始。
单纯的功能,宁静的享受
SANGEAN WR-11没有丰富的功能,它是单纯的,FM/AM收音就是它所带给用户的最好体验,而除此之外它还具有_AUX-IN等功能,可以当电脑喇叭或其它数码产品的音箱使用。前面板上的三个旋钮包含7SANGEANWR-11常用功能的操作,音量、电源及FM/AM选择,以及调频功能。得益于细致、准确选台的结构设计,用SANGEAN WR-11选台的过程是非常享受的,转动的细腻感、在信号最好时的绿色提示灯等,这都可以体现出山进电子作为专业的收音机厂商在细节上的追求和出色表现。收音机,同样可以很好听,在3英寸的7W全音域高品质喇叭的帮助下,SANGEAN WR-11带来了优美的音乐、动人的脱口秀、置身现场般的新闻动态,人声的厚实,音乐中低音的饱满,毫不拖沓的节奏感,让我对它音色的表现大为吃惊,这应该就是我想要的感觉,收音机就应该是这个味。许久没有听FM广播的我,居然懒懒地听了一下午的音乐广播,好像那种惬意、懒懒的人生又回到了我的身边。在我看来,SANGEAN WR-11不仅仅是一台收音机,它也是一件放在家中的艺术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文化。
篇6
其二:天津大学正在设计新校区,计划采用社区化管理模式,以迎合大学生们对“宅”的情有独钟。据说届时每栋宿舍楼的首层都将是一个公共服务区,包括超市、洗衣房、自习室、书吧等,硕士生和博士生公寓内甚至设有简易厨房。看学校这意思,是打算让学生在大学里“宅”上四年。
其三:这几天买了几本时尚杂志,其中不约而同都做了“宅女瘦身”专题。提供的方案五花八门,大抵包括如何选购零食、如何降低食欲、如何边宅边运动,等等。
由此三则见闻可见,无论是商家、社会,还是媒体,都已深受“宅文化”感染。可以说,从早年间国人对网购的战战兢兢,到“双十一”天猫商城实现营业额破百亿;从80后、90后小部分人成为“宅男”“宅女”,到如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宅”一族。“宅”,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一种态度,甚至一个时代的烙印。
宅文化最早由日本传入中国,在中国产生了新的定义。狭义上的“宅”在日本是指御宅族,这些人对动画、漫画、游戏具有超出一般人的知识面和鉴赏能力。但“宅”在日本也颇有贬义,多指对人类接触有障碍的一种生活方式。
不过“宅生活”流入中国之后则更像是一个中性词汇,它并不拘泥于形式与内容。
“宅文化”变迁之:网购
今年27岁的蜜蜜算是个资深网购达人,网购经历开始于2000年左右,从最早的买书、买碟,到现在几乎所有家用均购买于网络。“其实在2000年以前,我就尝试过网购,当时有几家图书俱乐部都有网上商城,但那个时候有电脑的人很少,而且网速也慢,所以网购并不方便。”的确,在2000年以前中国的网络普及情况很差,所以网购在当时并没有市场。“2000年以后,慢慢开始有了很多网上商城,其中‘当当网’算是做得比较大的,我经常去那儿买书买碟。网站时常会做一些促销活动,价格比实体店便宜很多。”淘宝在创立之后很快就开始卖日用品,各家网店也陆续上架家居百货,但由于价格并不低廉,物流并不及时,再加上网购的信用问题,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感觉是2010年的时候,身边的朋友都开始从网上购买衣服、化妆品、电器等,搞得我这个网购的‘鼻祖’很落伍。”于是蜜蜜“奋起直追”,开始在网络上购买衣服、饰品。2012年“双十一”期间,蜜蜜在天猫商城花了5000多元,收到的物品都算满意,虽有一笔退货,但和卖家协商之后,退款很快就到账了。对于网购的快速发展,蜜蜜不无感慨:“我一直是个很宅的姑娘,平时不愿意出门,恨不得所有家用都在网上搞定。但以前没这个条件,你总要出门去买个菜,交个水电费吧,可现在大到房子、车子,小到一枚扣子,网购都能实现。只要不上班的时候,我完全可以宅在家里干所有事儿。”
“宅文化”变迁之:受众
就像网购绝不只属于年轻人一样,享受“宅生活”也绝不是80后、90后的专利。
今年50出头的赵阿姨就很喜欢称自己为“老宅女”,她一辈子都不怎么擅长“外交”,虽然总有人劝她出去走走,但赵阿姨却对自己的“宅生活”坚定不移。做家务、品茶、打理花花草草,再加上网购,这几乎就是赵阿姨生活的全部,她说,她乐在其中。
现在“宅生活”正在迅速向中年人、社会中坚阶层蔓延。一些生意人,40多岁,经济方面有了保障后,就放弃了工作“‘宅’在家里养老”;一些作家长年累月“宅”在家里,一连数年不体验生活;一些大学教师评上教授后“长年累月看不到人影”,不参加学校活动,不辅导学生功课,也没做出什么学问,只是“宅”在家里逍遥……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现象代表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不过,当越来越多的人“宅”起来,并成为一种潮流时,着实也令人担忧,因为这其中包含了消极、逃避、隔绝等因素。古人讲“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但更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果大家都热衷于“躲进小楼成一统”,如何切身体验社会冷暖、承担社会责任?从这样的意义来说,“宅”究竟是自我的回归,还是自我的迷失?
“宅文化”变迁之:认知
这些年,随着“宅文化”的发展,整个社会对“宅”人们的认知似乎也在发生变化。宅男宅女们从一批特殊人群逐渐变成一个壮大的族群,“宅生活”也逐渐从一种小众的生活,演变成一种被大家认可的潮流。从青年到大学生,再到如今的高中生,宅男宅女的年龄段越来越低。他们宣称“我不是宅女,请叫我居里夫人”“我不是宅男,请叫我牛人毕加索(闭家锁)”,他们不愿和人面对面地交往,更愿在网络上看电影、看书、写博客、甚至玩游戏,买东西用网购,吃饭叫外卖……
这一点从诸多影视作品和图书的出版便可以看出些端倪。越来越多的偶像剧以“宅男”“宅女”为题材,讲述“宅生活”的乐趣,最近更有中国最大的微电影出品方正在打造一部与“宅”有关的微电影。而以“宅”为名的书籍,就更多了,什么《两个技术宅男的热血梦》《爱就宅一起》《宅男宅女的私生活》等都算是时下比较热卖的青春文学。
当然,随着越来越多人对“宅生活”的认可,嗅觉灵敏的商家自然不会放过以“宅”发财的大好机会,“宅”出来的衍生品也越来越多。例如,近来网上热卖的“宅人披肩”,专为“宅一族”设计的“宅人拖鞋”以及画有“宅生活”图案的T恤、抱枕也均属于网上商城的热卖宝贝。
“宅文化”不仅推动了很多新鲜物品的诞生,也创造了一些新鲜的职业。最近,武汉某高校的学生就办起了校内“宅急送”,专为那些想吃夜宵又懒得下楼去买,快递到了又懒得下楼去拿的同学跑腿儿。这一职业的诞生令不少大学生欢欣鼓舞,因为他们终于可以一“宅”到底了。
“宅文化”易变
“懒虫文化”
专家指出,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形的青少年来说,“宅文化”很容易被演绎成“懒虫文化”。国外曾有极端例子:一女孩长到18岁,一直“宅”在家中上网不愿意上学,语言能力比小学生还要差,只能求助心理医生。
在我国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宅男宅女”。他们多数没有经济来源,更倾向于待在寝室,严重者缺课逃课,沉溺于网络、游戏、动漫。也有学生毕业后因求职、工作的一时挫折,消极逃避在家,甚至沦为“啃老族”。这一人群往往缺乏生活目标,容易抑郁、消沉,难以实现自我价值,更谈不上为社会创造财富。
社会学家指出,只有打开“玻璃防护罩”,在真实社会中多多锻炼自己,才能真正增长见识,提升素养。
结语:
认识“宅文化”的两面性
“宅文化”是典型的现代化的产物。在口耳交流的时代,人类过着集体生活,社会化生活是主要形式。印刷术出现后,人类开始利用阅读获取知识,独立化、个性化成为持续发展的方向。电脑和网络普及后,人类生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发生如此大的改变。现在如此多的人乐于接受“宅文化”,说明它有其合理的一面,这是现代社会注重个人生活和个人价值的积极表现。
篇7
我为秦奋和笑笑高兴!他们终于还是在一起了,不论是在现在还是在2030年,生命就那么短暂,我们为什么不珍惜这一点一滴的时光呢。爱了就是爱了,一见钟情也好,慢慢培养出的感情也好。也许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深深地爱着你,他的包容,他的体贴,他的小脾气,他的小心眼。他的所有的所有都是为了你,为了爱的你。
舒淇在片中的角色其实并不讨巧,可是现实生活中,多是这样的纠结女子――她对葛优始终处于好感阶段,放不下又爱不上。最后,还是孙红雷的死成全了他们。既然彼此关心,不如一起走下去。将错就错,这就是生活给的答案。
在电影中,孙红雷才是真正的一哥。如果没有他的演技,不论是开头的离婚典礼,还是最后的人生告别仪式,都会显得浮夸。当孙红雷红肿着双眼,葛优强笑着死撑,大家说着看似损人实则掏心掏肺的“悼词”时,“化学反应”就这样产生。在死亡面前,人才能有这个心境去体会生的美好。
冯小刚是狡黠的。他用拍商业片的方式拍了一部文艺片。看完《非2》后,也许今天,就有人上书店寻找仓央嘉措的诗集了。那首《见与不见》是他的代表作,能读懂的人是幸运的。还有那如幻境中的木屋,吊桥,满眼的绿色都使我和朋友们连连叫好,羡慕不已。
篇8
不久前,一个中学生问我:为什么我们总说谁谁“哈韩”、“哈日”,可却从来听不到有谁是“哈美”的?然后他自己回答说:这是因为,我们大家都在“哈美”呀!
现在几乎谁都不能否认以汽车为标志的美国文化正在渗入和统治我们的生活:私车,美国式的空调病,美国式的娱乐和奢华消费……
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很清楚,美国是一个人口只有中国1/5、人均资源5倍于中国的国家,是一个靠各种手段来获取世界有限资源的国家。
美国生态学家布朗先生说:“如果有朝一日,中国的每个家庭都拥有一部汽车,或者有一些家庭拥有两部汽车,就像今天的美国那样,那么中国每一天将需要8000万桶石油,而目前世界每日石油的产量才7400万桶。”有了车就要修路,根据布朗的测算,假定中国每个家庭都拥有汽车,那么为了提供所需要的道路和停车场,要占用大约1600万公顷的土地,相当于中国稻田面积的一半。修路不仅使大量的原生生态遭到破坏,而且造成了一个失地的农民群体。
当中国模仿美国的封闭式空调建筑,把夏天变成冬天,冬天变成夏天的时候,中国对能源的消费将提出惊人的要求。在2003年,中国的GDP占世界GDP的4%,但是煤的消耗却占世界煤消耗量的30%。在继续掏空地下煤层的同时,人们把目标瞄准了河流,跑马圈水般地筑大坝。虽然未来学家们这之前曾经警告过,在21世纪,谁拥有更多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谁就拥有未来竞争的主动权,然而现在大的水电工程毁掉的,恰恰是不可再生的生物基因库。
“你们现在有钱了,但你们的贸易公司却把我们的热带雨林给毁了。”“地球村”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印度尼西亚出差时,当地的一位环保人士这样怨恨地对她说。近年来,中国室内的过度装修导致中国的木材贸易量在周边国家里迅速地扩大。
两年前我到祁连山下采访,那里的牧民都知道,山顶上的积雪一年比一年少,是气候变暖的结果。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项最新报告,近40年来,整个青藏高原冰川面积缩减了约6860平方公里。在过去的100年里,全球气温上升了0.6至0.7度,未来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有可能上升1.4至5.8度!气候变化一方面加剧了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甚至江河断流;另一方面的威胁是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到2050年,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与动物消失,这将是自恐龙灭绝以来全球的最大一次物种灭绝,随之而来的是物种变异和传染病的增加。
这巨大的灾难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从人类的生活中来!温室气体的来源,机动车排放二氧化碳占1/3、热电厂的燃煤占了1/3、各种商用和民用住宅的耗电占了1/3。世界银行和中国专家曾提到,如果按照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速度发展下去,到2050年的时候,包括广州在内的中国34个沿海城市将会被淹。
节约每一滴水,如同节约―度电,这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环保时尚
2005年8月,我随一个考察团到巴西的库里蒂巴,亲眼看到了举世闻名的快速公交系统。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能与环境、人和谐可持续的城市交通是可行的。
这是一条公交专用的快速通道,担负着整个城市50%以上的交通需求。整个城市的各条线路,与这条快速公交相连,构成了一条方便、快捷的公交网络。快速公交系统每天的运输量几乎达到了100万人次,而且它的投资却只相当于地铁投资的1/20到1/10。
荷兰阿姆斯特丹则是以自行车便利而著称。荷兰只有1500万人口,但是自行车保有量有1600万辆。在这里,从部长、市长到市民都是自行车族,骑车既便利也是一种时尚。
由于这里公共汽车有专用道,出租车如果买了专门的黄卡,也可以上公车道。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们,这里打车的人很多,因为开私车停车费极高。而对于那些乐于开私车、不在乎停车费的大老板来说,开私车并没有打车快捷,因为私车是没法买黄卡走快车道的。如此这般控制私车的保有量,也减轻了对空气的污染。
在国外,我经常看到公交族和自行车族们是如何引以为荣的。2000年我在挪威拍片的时候,一位挪威朋友开自己的车来帮忙,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他虽然有车,但是只有在假期或周末时才用,平时是不开的。跟挪威的朋友们在一起时,总是乘坐公共汽车,要不就是走路,半个小时的步行是家常便饭。一次在路上,就碰到下班步行回家的市长,他被我们顺便作了个采访。
与此同时,另一种建筑也已经出现在后现代的欧洲。在那里,节能建筑或者绿色建筑,正成为建筑业的新宠。悉尼市灌木之家海湾铁路站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采光,这个在奥运期间每小时的客流量达到5万人的场所竟然不用照明灯。因为它的四周墙体全是由玻璃制成,透明敞亮,同时房顶的设计也可以保证最大限度地采光需要。
在悉尼新闻中心大楼的顶部,一个锥形通风管道将楼内上方的热气吸走,便于周围冷空气的进入,从而达到自然通风。这个自然通风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空调的功能。
悉尼的运动员村共有665座房子,每一个房顶上都有太阳能板,这使运动员村成为澳洲最大的太阳能使用区。朝阳的那面墙完全由玻璃和厚厚的百叶窗组成,房间的采光极好,加上有太阳能等设施,每个住户可以节省50%的能源支出。
在荷兰,我在当地能源专家的陪同下,走访了欧洲最大的一个太阳能居民区,一千多户人家住在这里,所有的能源都来自太阳能。它就像一个小型的发电站,除了自己用,还把多余的能量卖给电力公司。海牙市政厅的墙体几乎全是玻璃,据说不仅仅有采光节能的功能,更有“政治透明”的含义。
2005年6月,我参加了在德国波恩举办的世界可再生能源大会,目睹了德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诸多成就。德国的许多风能发电场就建立在农民庄稼地里,当地农民与风能公司入股分红,分享风力发电卖给电网的效益。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贫乏而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专家预测,全国风能资源约2.5亿千瓦,如果全部开发出来,相当于目前中国电力的70%。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迅猛,如果实现风能、太阳能与房地产的联盟,无疑会缓解能源与环境的压力,还可以拉动西部风能、太阳能资源密集地的就业和扶贫。
为节约能源,普通人也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购物时选购节能产品;比如少用空调或适度使用空调;比如使用节能灯,使用节水马桶。节约每一滴水、节约―度电,这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环保时尚。
生态安全,这条生命线的尾端就在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中
在21世纪,一个人的环境意识意味着这个人的文明教养,就像环境质量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尊严和力量。
作家冯骥才说过:“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一个民族来说,只有将它的文化资本、自然资源和国民健康与它的GDP看得同样神圣的时候,这个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
一次我们在北京的一个社区做了这样一份调查:“你愿不愿意多花点钱买节水马桶,你愿不愿意一度电多花几分钱,从内蒙古买风力所发的电力,成为北京绿色用户?”90%以上的居民填写“愿意”。中央电视台一位素不相识的制片人曾打电话给我,说在知道了空调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后,便把家里的3个空调封了2个,剩下的一个也尽量少开。
过去的几个月里,为了推动大众节能,京城6家环保组织倡议,并与全国40多家民间组织共同发起了26度空调节能行动,呼吁大众在夏天里将空调设置不低于26度;为了保护河流,诸多草根组织建立了“中国河网”。这两件事情都与环境 问题相关。
一位美国朋友曾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会有,可是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也不会有。”他指的这个中国独有的东西,我想就是我们5000年的传世之宝――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今天,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经济发展压力。当我们按照高耗能生活方式,去掏空地下的石油和煤层,去阻截江河建造更多的水电大坝的时候,支撑我们生存的物种和生态链条将极为脆弱。生态安全和国防安全一样,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线,而如今这条生命线的尾端就在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中。
篇9
但是这一瞬间,你的备注,你的心情,你的所有关心,未必都会掷地有声。可能投入水里,时间长了,泛不出一滴水花。
只要你懂得,你就会觉得这一切,根本就不是靠你自己的控制,只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让你的所有心血,都落空了。
我记得曾经,他们付出那一切,不需要别人因此煞费苦心,甚至隐瞒在心里不被别人发觉,他们始终倔强地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艰难也好,痛苦也罢,他们需要自己承担,这是他们的责任,也是他们必须要有的一种魄力。
我想,以前我也这样认为。
可是现在,想法多少有点改变。
我们一直苦苦追求的那种失意,那些感动人心的浪漫主义,其实他们只是活在我们心中,艺术作品只不过充当载体,我们活在自己营造的一个巨大的幻想当中。
甚至,时至今日,很多人自己都没有发觉。
我也一样。
篇10
在旧城花影间轻轻地迈
醒来,在飞往清迈的航班上。如果说在繁华都市的忙碌与喧嚣中,在名闻利养、声色犬马的追逐中。只不过是一场浮华的梦,那么在踏上清迈土地的一刹那,我醒来了。
这座曾经繁华一时的古都,随处可见印刻着岁月痕迹的庙宇,没有围墙,只要保持安静,脱鞋进去,就可以与僧侣一起打坐参禅。香火燃烧,忽明忽暗,让时间在街边巷角悠悠地烧成灰烬。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一两个僧侣从眼前走过,背一个黄色僧袋,捧一本厚厚的书,神情淡定,不紧不慢,这样的场景已经渗入清迈的骨髓之中。
棕榈树簇拥的街道,到处都有花静静地绽放,开在墙内外的树枝上,点缀着游人的心情。放眼望去。古城里的小店星罗棋布,尽是旧木、旧砖、铁皮构建的房子,这是清迈民届的主要特色。历经风雨侵蚀,通体变黑,处处能透出日子的实在和绵长。这样的小店前面开店,后面住人,店员都是很有耐心的样子,自有一份令人亲切的恬淡。
行走在老城的街道上,一步一间的精美院落,或者是开满鲜花的Guesthouse、Inn,在午后亚热带明媚的阳光中招摇地绽放;或者是慵懒舒适的rest usant,bar,吸引你进去坐坐,喝上一杯最适合这样温热天气里甜蜜而冰凉清爽的Juice Sbake;或者旱琳琅满目的art shop,让人大饱眼福;也可以迷失在充满禅意的幽深巷道,不知道通向何处,还有半掩的门扉,泄露出小院里的几许神韵,诱惑人在门口窥探个究竟……
“泰北玫瑰”,果然如花般美丽迷人。
在琳琅夜市上慢慢地逛
只有一个时刻,清迈是热闹非凡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城周日夜市。每个星期日的下午6点。不知道都是从哪个角角落落冒出来的人们一下子塞满了从mapha gate到帕辛寺长长的周日步行街,此刻,好像不仅仅是全清迈的人,倒像是全世界的人们都现身了。周末夜市最吸引游客的,当然是清迈极富盛名的各种手工艺品,如银器、木雕、漆器、丝绵制品、手绘纸伞、东南亚风格的服装、SPA用品、佛教制品、泰北风格的布艺制品……其中也有为数不少匠心独具的“只此一家”。甚至还有一些是现场制作的“创意市集”。要淘宝,就需要你不懈的脚力和独具慧眼的辨识力,当然还有不可或缺的讲价口才。
另一样吸引游客的则是清迈夜市的美食。最奇特的是,这些美食摊大多集中分布在寺庙的院子里,在白天庄严辉煌的佛塔下,此刻满是香味袭人的各色小吃摊和大肆饕餮的美食客。在佛唱中,与之相和的是摊贩们的热情招呼。世俗与宗教是如此水融,这样奇特的融合或许就是清迈最独特的魅力吧。
在SPA天堂里宁静息心
清迈被许多欧洲旅行者称为“SPA的天堂”。然而,要以一种宁静息心的态度,才能在清迈找到SPA的灵魂。它要告诉人们,应该顺其自然地生活,尽情享受每个时刻,品味每个瞬间,忘记身外世界,重拾愉悦的感知。透着宁静、安祥,这座被丛林覆盖的城市,早晨有清新的空气,有无边的绿化围绕着你,在平和、释然的氛围里,你自然可以寻找到所希望的“SPA”,并能触摸感受到……
有日本旅游达人将“清迈式与曼谷式”泰式SPA按摩比喻为“京都与东京”。这很符合我对清迈SPA的印象。不管是“折、转、扭、压”,都不会令人害怕会有那种“松了筋骨,却扭了脖子”的意外。适度的手法和力道,可以让身体放松到进入半睡眠状态。白天逛得疲倦了,入夜享受一下地道的清迈SPA全身按摩,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
布艺在清迈,SPA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越南麻色,还是略带光泽、带有贵族气息的泰丝,以及印度尼西亚色彩斑斓的绸缎……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清迈SPA无处不跳跃着闲适、隐约、自然、随意和飘逸,有时甚至是随意的褶皱都可以带出怀旧的味道。泰丝因其流光溢彩、细腻柔滑、不着痕迹的贵族气息及随意放置后漫不经心的点缀作用,成为营造成熟东南亚风情不可或缺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