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手抄报范文
时间:2023-03-30 11:3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遗产手抄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构建教学模式,实施阅读计划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编排,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我们首先尝试进行“群文阅读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学方法――阅读课堂试方法――课外时间用方法。根据阅读教学的模式,我们列出群文阅读课外推荐文章和书籍目录,制定出了具体的阅读计划。
语文课堂学方法是指在平常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要根据语文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教给他们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并达到一定的要求。阅读课堂试方法是指在每天下午30分钟的阅读课上,学生根据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教给的阅读方法,尝试运用到老师推荐的群文阅读的文章和书籍上,加强阅读方法的正确使用。课外时间用方法是指在每天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时间,学生能灵活地运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方法去阅读老师推荐的书籍和自己喜欢的书籍。
二、推荐合适书籍,培养阅读兴趣
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向学生们推荐了文章和书籍。
第一学段的学生由于识字量小,阅读速度慢,喜欢短小的文章,图片多、文字少的编排让学生们阅读起来极有成就感。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是介绍祖国的文章,《二年级上》选编了《我们的祖国真伟大》《热爱祖国》等文章,学生刚刚学完课本上的文章,就又接触到同主题的文章,兴趣特别高。第五单元第19课《蓝色的树叶》讲的是同桌的故事,老师就为学生推荐系列丛书《米小圈上学记》中《新同桌的烦恼》一书,由一本书到该系列丛书得到全班同学的欢迎,极大调动了二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学段的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速度得到提升,开始喜欢有故事情节的书籍。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题为“世界遗产”,《四年级上》第五组编排了《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等文章,学生对我国的世界遗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第三学段的学生对名人传记、中外名著、人与自然、科学技术等内容更感兴趣。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为“祖国在我心中”,《六年级上》第二组就编排了的《清贫》、叶永烈的《归来》等作为群文阅读的主要材料,感受炎黄子孙、海外赤子的爱国之情。
三、把握学段特点,找准阅读方法
第一学段的孩子识字量小,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他们需要老师领着进行阅读,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张聪雅老师在执教《米小圈上学记》中的《新同桌的烦恼》读书交流课时,设计了我会认人物、我会读内容、我会猜章节、我会说看法四个环节,学生对《新同桌的烦恼》这本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书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了自己的感受,并乐于与人交流。
第二学段的学生认字量增多,可要是想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就需要老师在阅读交流中适当地提问点拨,也就是说。第二学段教师引导读,学生学会读。张丽君老师执教《淘气包马小跳》读书交流课后,写下了这样的感受:我班课外阅读内容以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丛书为主。学生积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尤其是在人物特点的把握上,学生逐渐有了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见解。
第三学段的学生阅读速度快,组织阅读交流会,会提升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就是教师组织读,学生主动读。李洁老师执教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读书交流课时,教师就成为了一个组织者。李老师问学生:“我们读了很多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你对动物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回答令人称赞:《狼王梦》中的紫岚颠覆了我对狼的认识,狼妈妈的爱心和梦想让我觉得它们就像人一样有自己的情感;我最感动的是《斑羚飞渡》中的斑羚群,为了种族的延续,老斑羚甘愿成为小斑羚的垫脚石,自己却粉身碎骨,让我想到战争年代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那些烈士们……
四、搭建展示舞台,提升阅读能力
第一学段的阅读课上,老师会根据情节让学生说一说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交流中孩子的思维打开了,听故事,并把故事编下去。孩子们年龄小,可以自己写,不会写的可以让家长帮着写,也可以画成画。学校的墙体文化上有了孩子们稚嫩的作品,充满童真,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第二学段的学生乐于把阅读展示变成画和手工的世界。根据作品中的描述,把人物形象画成卡通画;把故事情节变成一本本美丽生动的绘本;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写在阅读记录卡上,一张张独具特色的读书记录卡,承载的是孩子们放飞的想象。
第三学段的孩子喜欢人物赏析,谈出自己对人物的见解;喜欢读书交流会,热爱读书的孩子会滔滔不绝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他们喜欢办主题手抄报,“走进曹文轩”“沈石溪的动物世界”“奇妙的科技之旅”“听杨红樱阿姨讲故事”“跟着金波爷爷学写诗”等主题的手抄报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所思所想。
我们以学校的墙体文化为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制作精美书签、晒晒我读过的书、读书记录卡、我的读书感受、阅读手抄报等形式整理自己的读书收获。学生们在欣赏和分享中汲取营养,逐步扩大阅读量,提高独立阅读及理解的能力,从而更深层次地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2
积累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不是经验的杂然相陈,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有的老师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以自己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有的老师则切断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如此这般,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丧失殆尽。
如何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与愿望,进行有效积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引导学生快乐而有效地积累。
一、激发兴趣
“有丰富的语言积累”[1]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实践中,我们常常是注重督促学生进行积累,而忽视用兴趣去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语文积累也往往因学生失去兴趣而不幸夭折。为什么要读要抄(背)?为什么抄(背)这些而不是那些?只笼统地说对语文学习有好处是不行的。硬让学生“积累”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使学生语文积累具有长期性、实效性,而不是“被积累”,这就要求我们用兴趣去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记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欣赏积累。任何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赞同与认可,这是人的情感需要。教师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认可与欣赏。比如,可以在积累本上和孩子们交谈,孩子们往往非常乐意;用各种卡通图案给孩子们批改积累作业,孩子们欣喜若狂;当众晒晒他们的积累本,互相欣赏,他们一脸灿烂。谁积累的词多,谁写的句子最精彩,谁画的图最有创意,谁的字迹最工整,甚至是谁的积累本保护得好……在互相的学习与欣赏中,孩子们其乐融融,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享受,更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习与借鉴。赞美犹如阳光,有了恰当的激励和评价,才有可能让学生保持兴趣,产生自觉积累的行动,从而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于永正老师说:“要让学生多攒钱——积累语言。”说得多巧妙。攒钱不是一天的事,想变成富翁只有靠每天的勤劳。因而,我在班里见缝插针开展“每日一句”小活动让孩子攒些“零碎小钱”。按照学号,每天一人一句精短诗词或名言警句抄在黑板一角,全班孩子利用上厕所、交作业的时间就可以背诵,实现见缝插针随时随地学语文。有时,我们还会举行擂台赛,晒晒谁的“积蓄”多,比比谁是“花钱”高手……这样化整为零,内容少,容易记,降低了难度,学生不感到这是负担,没有了畏难心理,而且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孩子们这样一天积攒一点,总有一天会慢慢成长为语文素养的小富翁。
积累是为了调度,为了应用。不是为积累而积累,而在于充实,在于提升。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一个语文园地里都有一个《词语盘点》,归纳总结了整个单元的重要字词。《词语盘点》对于孩子来说非常枯燥,几十个词记起来又多又麻烦,几乎没孩子喜欢,但老师又不能不重视不教。我在教学时就“变换花样”让词语丰富生动起来,拓展生硬词语的鲜活内涵。如本学期,我上完四上的第二组后《词语盘点》后,让学生用上其中的词语开展“我是蟋蟀”“爬山虎的自述”的说话练习。这种词语的积累方法很有趣,学生在无意间理解并运用了词语“随遇而安、毫不可惜”等词。然而,这种方法不仅是理解词语这么单纯,学生口语交际、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也都得到提升。学完第三单元的《词语盘点》后,我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编写自己喜爱的童话或故事,这应该是把词语学厚的最佳捷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词语,学会了运用词语。
二、诵读内化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之一,也是语文积累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不仅直接对语言积累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且对文化积累、思想积累有着深远的影响。传承华夏文化精髓的典范著作,涵泳了历代文人深厚的情感积淀,寄托了他们的理想追求,包蕴了他们的思想精华。阅读他们的著作,就是与他们构成心灵上的沟通与情感上的交流。这种人本相融的阅读境界,所带来的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可以升华学生的美好情操,进而提升他们的人格境界。
除了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文本对话,诵读体验外,我们还可以专门开展诵读活动,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巩固积累,从语言中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从语言的酒窖中发酵出中华思想的芳醇。通过朗读、诵读、背诵,通过感知、把握、体味、揣摩,通过与大师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文化对话、与心灵对话,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建构学生的语言模型,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育学生的悟性和灵性,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的水平,进而移人性情,涵养人格。我们四年级针对学校的大课间着手落实“经典诵读”活动。老师们从网上精选名家名篇的音频、视频朗诵,或普通话朗读好的老师自己录制,并将作品打印发给学生,引导孩子阅读、诵读,从声音、文字多方面进行语言积累。所选的文章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篇章结构、思想内涵,都堪称经典并适合四年级学生,如《春》、《和时间赛跑》、《我的母亲独一无二》等。
针对孩子的“三分钟热度”,采用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组织形式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对积累实践保持持久的兴趣。诗歌诵读、美文朗诵会,举办讲故事比赛、阅读竞赛等活动都使枯燥的积累增强了吸引力,学生在活动准备、组织、实施和总结中轻松愉快而又有目的地进行某一方面的积累和语言实践,使积累成为自觉的行动。
丹麦语言学家斯培森曾说:“学习语言需要背诵,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里生根。”[2]背诵也是一种积累,可使经典积淀、内化为自己的情感经验和知识储备。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代。围绕积累背诵,我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小活动,如诗句开火车、歇后语接龙、开心辞典问答、背诵小能手评选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兴趣盎然,热情高涨,竞争的机制让他们不断地主动背诵积累,甚至还能自主延伸。
三、拓展内涵
一讲到积累,也许有人认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无非就是摘抄好词好句罢了,于是天天布置积累作业,学生天天随意弄来一些词句敷衍老师,长此以往,学生丧失对积累的积极性。所谓的“积累本”就成了“抄写本”。因此我在思考,可不可以有这样一种作业,以每天持续的阅读和积累为杠杆,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挖掘灵气,培养个性?有没有一种作业,装载着孩子的喜怒哀乐,填补了孩子的精神空白?因而,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你们想要怎样的积累本?积累本你们想积累什么?可以摘录好词佳句也可以记录当天时事新闻、可以写下心灵感受也可以发发牢骚提提意见……“积累”的内涵拓展开来,孩子们真是创意无限。于是,我给他们归类为三个版块:“阅读版块”记录好词佳句及读后感,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新闻版块”记录当日新闻几条,可以做简单点评,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意识;“心灵版块”记录当日小事,写写小想法、小意见。每个人可以给自己的版块起个性的名字,如“书海漫游”、“书房斋”、“每日关注”、“小眼睛看世界”、“心灵驿站”、“快乐休闲吧”等。当然也可以给积累本几个好听的名字,如“航行日志”、“我的七彩空间”等。另外,自己也可以根据喜好增加其他版块,如笑话、故事、歇后语、军事、名人等。这个“五花八门”积累本由学生自己设计,给栏目版块配插图,勾花边,实现我的作业我设计,快乐无限。
学语文要使“输入”远远大于“输出”。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语文教材每组课文都有一个主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相关主题适量拓展,进行主题阅读教学。一般利用课前预习和课后延伸两个环节,让学生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章和材料,由内而外,整理和拓展课外资料,使积累内容切合学生需求,做到有效的课外积累。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再反过来巩固和促进课内学习的效果。如学完“名人”单元,推荐孩子阅读《名人故事》,举办“讲名人故事,学名人品质”比赛。学过《蟋蟀的住宅》一课,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了解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为培养观察能力,引导孩子们一起泡豆子、种蒜苗,写观察日记;学完“历史遗产”单元,让孩子们收集我国历史遗产的资料进行交流,阅读名人游记,举行“世界遗产我知道”手抄报展、“保护历史文物我们该做些什么”社会小调查等活动。学习“童话”单元,孩子们课外广泛阅读了中外著名童话:《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童话》、《严文井童话》、《叶圣陶童话》、《郑渊洁童话》等,还开展了写童话、演童话、“我喜爱的童话人物”评选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这种依托教材的课外延伸和拓展既服务于课内,又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迎合他们学习的兴趣和需要,使课外积累成了自然而然的事,积累的效果也不言而喻。
四、引向生活
如果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视野当然就很难开阔,“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就会被忽略。这样的语文积累只能造就出唯书唯上、缺乏灵性的“书呆子”,却很难培养出富有个性、充满创造欲望的现代公民。真正学好语文,功夫在课外。有关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左右来自课外。生活实践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大的舞台。
低年级学生都会有一个“采蜜本”。学完对子歌之后,便布置学生回去收集对联,孩子们兴趣很高,楼上楼下跑个遍,还要家长带着到其他小区去收集;学完《啄木鸟》便让孩子们收集一些飞鸟的名称,并且画一画;学完《我爱我家》这一课就布置一个系列作业,一是就让孩子们收集人物的名字;接着看看自己班级里有哪些好朋友,学校里认识多少位老师,楼上楼下有哪些邻居,把他们的名字记下来,拿到班上和同学交流,看谁记得名字最多。为了鼓励孩子们识更多的字,老师们引导学生在家里观察自家有哪些家用电器,然后把它们记下来;到超市里去看看,记一记自己爱吃的食品、饮料名称,自己爱玩的玩具名称;把街道名称记下来,记一记自己最喜爱吃的菜。通过这一项工作,增大了孩子们的识字量,孩子们确确实实丰富了自己的词汇库,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识字的能力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3]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感受、理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从实践中积累生活经验、写作素材。
三年级时,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先让孩子们收集整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然后鼓励孩子走进生活实践,进行积累。有的孩子采访了编中国结的阿姨,了解中国结的渊源及制作;有的专门去了老年大学了解自己爷爷学习国画的知识,介绍给全班同学;有的则请到了上艺校姐姐到班级示范怎样剪纸……孩子和家长还专门联系了农村的豆腐坊参观,了解家乡的传统食品——豆腐。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取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兴趣盎然,收获颇丰,写出来的作文更是有滋有味。其实,我们每天上因特网、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参加活动、与人交谈……都在不断地接触新的语言材料,一切言语交际的场合都可以成为学习语言的环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从小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语言经验,才能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这正如郭沫若所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是新课程所要求的,也是每位语文老师所要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硕果.丰富小学生语言积累的几种途径[J].阅读与鉴赏,2011.
- 上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下一篇:中秋礼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