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0 13:3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唯一的听众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唯一的听众课件

篇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从制度上遏制污染事件发生。即便污染事件不幸发生了,利益受损方寻求补偿也有法可依。

生态补偿机制就是对承担着生态保护任务的地区给予利益补偿的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为了用规划、立法、市场等手段来解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的利益补偿。生态补偿机制,既可以促进上游减少污染,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也能够保证下游的经济发展和生活需要;既有补偿,也有追偿,即上游污染企业有义务为下游受害市民买单,而上游提供了清洁水源,下游也应该付费买单。比如,跨行政区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管理制度,导致水质达不到规定标准的责任方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实现交界断面水质达标。因上游地区排污导致水质不达标,对下游地区造成重大污染的,上游地区应给予下游地区相应的经济赔偿。

目前生态补偿机制在我国已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据报道,生态补偿机制在浙江已逐步推开,长江、嘉陵江流域也将试行。松花江流域如果建立了这一生态补偿机制,也会减少污染事件发生。不过,毕竟生态补偿涉及到公共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关系复杂,头绪繁多,难点很多,诸如,法规不完善,政绩考核问题;省内流域的补偿机制建立相对容易,跨省区流域的补偿机制的建立难,等等。

篇2

关键词: 多媒体 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各地办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其中利用PowerPoint制成的多媒体演示型课件,因其制作和使用相对简易,成为课堂上使用最多的课件类型。多媒体课件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容量增大,内容更加充实形象。如果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运用得当,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但如果运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经过对公开课和观摩课的分析,以及对大量英语课件的研究,笔者发现,教师在使用英语课件方面存在以下五方面的误区。

一、以固定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件使用缺乏灵活性

这是目前课件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弊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和互动的过程,是一种沟通与合作,富有创造性、开放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但由于课件是事先做好的,大部分课件覆盖整节课内容,环环相扣,难以变更,这就使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受到很大限制,教师成了播放员和解说员,而学生则成了听众或观众。以这样的课件辅助教学,不仅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最终会导致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开展某一项教学活动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例如,某教师在通过幻灯片开展Brainstorm教学活动时,提问学生:How many musical styles do you know?然后点出鼠标依次呈现各种音乐风格,如Jazz和Rock等;虽然学生提供了正确的答案,但学生的正确答案往往与幻灯片上出现的单词顺序不一致,或者根本就没有呈现。因此,该活动不但起不到Brainstorm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Brainstorm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大胆思考,作用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补充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对有关话题的思考”(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室,2005)。并且,Brainstorm的活动是开放的。

再如,有些教师把问题和填表题的答案搬上幻灯片,而问题和填表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即使答案唯一,表达方法也不尽相同。在课件中呈现一个标准答案,师生之间就失去了互动的机会,教师会错失很好的交际教学的机会,学生也会因为担心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符而不敢作答,这同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二、以课件取代传统教学媒体,顾此失彼

教学课件通常利用多媒体呈现和描述各种教学信息,并且可以事先制作好,避免即时呈现时可能出现的遗漏和失误(如板书),而且呈现时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因此,与课本、板书、讲义和实物等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度依赖课件,无论是课本上的图片、表格、问题及答案,还是只需师生口头问答即可确认的选择题、是非题都要用课件呈现,而且呈现形式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这不仅耗费了教师大量的备课时间,而且给学生造成额外的视觉负担,还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

实际上,传统媒体具有一些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板书具有即时、自由和灵活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进程和变化灵活运用,其形式可以是文字、符号、示意图和图画等。教师在黑板上加注符号时,可以根据讲解需要以任意形式、灵活地按次序叠加,而不会使学生迷惑不解。这种板书的方法在分析句子时特别有效。

三、为技术而技术,忽视教学目标

教育现代化不等于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也不等于教育中的技术,即“媒体”、“手段”等的现代化。但是不少教师对此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误以为课件用得越多,制作水平越高,教学水平就越高。有些教师每逢公开课必用精美、繁多的PowerPoint幻灯片。评课者也把有无使用课件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至于授课教师是如何使用课件的,是否有必要使用课件,除课件外有无更好的呈现方式等则很少有人关注。

例如,在教学课文The Necklace(SEFC Book 1A Unit 15)时,有位授课教师为了引入necklace一词,将10张图片呈现在一个繁星闪烁的夜空背景下,各式项链、戒指、耳环、耳坠、胸针、头饰等图片以各种方式依次呈现出来,然后用一张繁星闪烁的幻灯片呈现了一句话:Do you want to have one of them?necklace虽然是本节课的重点词汇,但也无需用10张图片引出,况且幻灯片呈现的那句话也只需教师口头提问即可。因此,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反而被淹没或忽视了。

四、过分注重修饰,喧宾夺主

课件中美丽的色彩、漂亮有趣的艺术字、优美的背景音乐和别出心裁的动画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使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如果运用得当则会提高课堂的效率。但许多课件往往过分修饰,反面影响了教学效率。

比如,有的教师在课件中大量使用各种艺术字,而奇形怪状的艺术字只会分散或转移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当然,对于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如课文或单元标题等,可以适当使用艺术字,以增加新鲜感。

再如,有一张幻灯片呈现了9个需要加前缀的单词,然而屏幕的近一半面积却被一个flas占据。动画由心形图开始,由小变大,变幻成一个向日葵状的太阳,然后花瓣逐个掉落,再长全,周而复始,其间伴随着各种色彩的转换以及太阳面部表情的变化。这样的课件必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又如,有一段介绍作者的文字,授课教师在课件中以单词的形式呈现这段字,单词一个接一个地从上而下降落。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阅读,反而会增加他们的阅读负担。

显然,以上几种做法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因而难以提高课堂效率。

五、过度呈现,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

课件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或影像,可事先编制好,也可迅速呈现,为增加课堂容量提供了极大便利。正因为其具有这些特点使许多教师容易陷入过度利用课件的误区,导致课件的大容量和学生有限的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

例如,在教学课文I Have a Dream(SEFC Book 2B Unit 14)时,有位授课教师共用了101张幻灯片,平均不到30秒就呈现一张,其中仅Pre-reading部分就用了多达39张,包括32张图片和大段的文字材料、多个相关人物的生平、问题及答案、讨论、连线和选择题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面对如此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幻灯片,学生能理解和接受多少呢?一张张闪过的幻灯片使课堂教学显得内容丰富,实质上却违背了教学规律,并没有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因为学生只是被动地观看、阅读或寻找规定好的答案,而缺少实际的参与。

综上所述,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为此,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课件在教学中的辅助地位。课件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信息的传播工具,与教科书等教学媒体一样是众多教学媒体中的一种,不应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其次,教师要认识到,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不等于教育现代化;是否用了课件,用了多少,不是评价一节课好与差的标准,关键还是要看如何使用课件。最后,教师必须对多媒体教学开展深层次的研究。

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策略,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使两者有机结合,各展所长,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篇3

一、导语的方式

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导语,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教无定法,所以导语设计方式也是多样的,以下是常见的几种方式。

1.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所谓开门见山,就是上课时不作任何铺垫,直接点出所要学习的课文。我们一般只需要宣布学习课题,如:“今天我们学习《春江花月夜》。”这种方式可以直接进入主题,节省时间,不足之处就是不容易把学生带进文本,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该课程失去好奇心和兴趣。鉴于此种情况,我们要学会变通。

2.巧设疑问,激发思考

中学生兴趣广泛,喜欢钻牛角尖,也最容易激发学习欲望,如果我们以问题形式引入新课,故意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充当课堂的主角,这样的课堂就会富有生机,而不是死气沉沉。

设置疑问了,学生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就会去积极思考问题了,课上学生就会觉得有事可做,也就不枯燥了。教学过程中设疑问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标题等特点,巧妙地设计一些谜语等让学生去猜。

3.背景故事,引发兴趣

高中生虽然心智趋于成熟,但是猎奇的心理依然存在,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讲授《金岳霖先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接触课文前对此人先有“好感”,我先介绍了金先生有趣的事,学生听完哈哈一笑,说怎么还有这么搞笑的人啊?居然还有人会忘记自己的姓名?真想领教一下。于是,学生带着这种好奇的心理,主动拿起课本去“认识”他了。

由于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开阔,有时在理解文章的内涵时颇有难度。对此,我们可以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如在讲授《拿来主义》一文时,我们可以补充当时的社会背景,使学生容易理解课文内容,进而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兴趣盎然中进入主题,有时就是这么简单。

4.情境铺设,培养审美

语文课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工具性要求我们做到学以致用,人文性则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所以,我们除了使用一些具有美感的教材之外,还要学会制造情境。这一方法对教师的语言能力要求较高。教师需在开课前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丰富渊博的知识,描绘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也可以饱含深情地朗诵一首诗,吸引学生注意,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

除此以外可以用音乐导入。音乐是一种特殊语言,具有动态性,这种语言是通过听觉刺激人们的感受,让听众凭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涵。当然,设计方法还有很多,如:借用实物、图片、课件等道具,能够让学生对客观事物化抽象为具体,具有较好的直观效果。导语设计的方法是不唯一的,还有很多的空间有待我们去填补。

二、导语使用的原则

导语的设计方法也有很多,但是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让导语沦为“花架子”。导语虽然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是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教师导语要有高度的概括性。前面我们已经谈过,导语起引导作用,所以导入新课的设计要紧紧扣住整个讲课的内容,不能离中心太远,更不能为了热闹而偏离主题。导语设计要触及课文重点、难点,这样学生就能围绕重点、难点进行思考,认真听讲,直至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习兴趣;生命活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何使“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使学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溢满生命活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是语文课堂溢满活力的开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自主思考,激活语文课堂活力。

精心设计导语,唤醒情感体验。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上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晋国的上大夫叫俞伯牙,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伯牙绝弦。这样一来就很自然地将孩子们带进了课文的故事中,同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效果也自然“尽在不言中”了。

欣赏美妙音乐,调动学生情感。如教学《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时,我先给大家播放了一首阎维文《母亲》的歌曲,还把歌词在大屏幕上打出来,孩子们边听音乐边看歌词,有些女同学听着听着就流泪了,这样学生很好地进入课文的氛围和意境中去,教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展示课件图片,融合学生情感。如教学《沁园春・雪》,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的雄伟景象,然后再结合词中优美的描写,学生会很快地融情入境。

二、引导质疑,激发想象是语文课堂溢满活力的源泉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中,我让孩子们在书中寻找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等大多数的孩子在文中找到主要句子后,我打算开展下一个教学环节时,有一位孩子举起了手,为了尊重孩子,我让他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觉得,文中‘我们只管饮酒取乐’一句,也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认为这饮酒里面大有文章。他是在利用杯中酒的倾斜程度,来判断草船受箭的数量,以便及时调整船向,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借十万支箭的任务。从表面上看,诸葛亮是在饮酒取乐,而实际上,他是在不动声色地观察和指挥这场由他精心导演的‘借箭’好戏。这充分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

顿时,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惊喜至极,一个孩子,竟读出了别人没有注意,甚至疏漏的地方,读懂了“饮酒”也是妙算的深层意思。这是何等独特的发现,这是多么的可贵啊!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的劳动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很多语文课文都给孩子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发挥想象,给这些空间补白,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如在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当妹妹告诉我那位老妇人的真实身份时,文章用了一个省略号,给孩子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于是我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听了妹妹的话后,我会如何想?如何做?请写一段话。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还提高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也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三、角色表演,分组比赛是语文课堂溢满活力的手段

把表演引入课堂,是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全身心感受课文的有效手段。适当有效的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认识课文里蕴藏的思想感情,也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晏子使楚》、《杨氏之子》《丑小鸭》等课文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从而达到体会文本的目的。

学生都喜欢表现自己,都喜欢比赛,在课堂教学上,运用分组竞赛的形式,则能把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情绪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我在教学中,按学生成绩进行好中差搭配分组,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组竞赛的方式,根据每小组成员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他们加分,一节课完之后,汇总各组的得分情况进行表彰,得分高的组可以少做一些作业,得分低的组要多做一些作业,或者做教室清洁。这样一来有奖有罚,孩子们都能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四、课堂评价,是语文课堂溢满活力的催化剂

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激励和赏识,课堂上,教师充满魅力的即时评价,就像一缕缕阳光带来温暖、成长、闪光、成熟,让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课堂上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 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每节课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

五、教师魅力是语文课堂溢满活动的关键因素

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人美妙的文学殿堂,最重要的还得用语文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使其受到熏陶,教师满腹经纶,才气横溢,授课时,或宏论滔滔,妙语连珠,或精点略评,字字珠玑,让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出色的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朝气与生机。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师要用心创设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创新和即时的课堂评价,激活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溢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篇5

――题记

失语现象,顾名思义是指失去了语言表达的意识。本文所言及的失语现象是学生被动式地被绑架了言语表达状态。在当下教育教学中,这种被失语现象可谓比比皆是,不禁令人痛心万分。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失语”?是失语的时代,亦或是在迎合教师中“被失语”,还是失语者的弱势――无法言说,不可说?

一、虚假质疑,在迎合教师中“被失语”

孙双金在《公开课,到底为了谁?》一文中写到:“然而无情的现状是,这样看表象的教师占了一定的比例,有逐渐形成‘热闹的大多数’的趋势。一些教师就开始迎合他们,在外在形式花样上做表面文章,追求表演效果、现场效应,以赢得些喝彩和掌声为满足。对此现象,我深深地忧虑。”

公开课教学是很多青年教师模仿的示范课、样板课。作为听众的学习者,听到的是什么,收获了什么,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听课不是看课,听的不仅仅是教师的精彩表演,更要关注学生的上课反应。结果往往是喧宾夺主,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公开教学学生第一,这是不容动摇的!不能因为换了一个大场子上课,下面坐着几千位教师,就变成了观众第一,学生第二了。教师迎合观众,学生迎合教师,教学就变成表演了。

公开课,你为了谁?当然是为了学生,这是理直气壮的答案!有了这杆标杆,那么我们就要思考那些公开课:执教者哪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哪里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哪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哪里提升了学生的语感?而不再是仅仅关注:哪里教师课件画面美,哪里运用了好听的音乐和视频,哪里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哪个环节现场响起了掌声。教师们应多在学生思维语言发展上下功夫,少在展示自己才艺上做文章!少一些表演的成分,多一些教学的规律!

二、有中生无,在不被理解中“真失语”

对一个学生而言,当代社会最艰难的不是如何与人交流,而是如何让人倾听。

你站在这个世界里,你的思想在脑中不断划出一道道闪耀的光芒。但没人知道这一点,因为你是一个失语者。

你无法告诉任何人,你无法说出你的感受,你无法让人们驻足听一听你的声音,人们似乎看不见你的存在,而你却不知道为什么。

相信这是当下很多人的感受。与人沟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归根结底是要彼此信任,相互交心,做到“真正在意对方,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上”。这是《跟所有人都聊得来》一书的出发点。该书以世界五百强企业为基准,细致阐述其用人之道,着眼于提高沟通能力。美国人迈克・贝克特尔将现代社会屡见不鲜的交流障碍归因于个性差异:外向的人善交际,内向的人爱自省云云。

在《蔡康永的说话之道》里,蔡康永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好好说话,你才会过得好”。所谓“好好说话”,是要正视他人,把对方放在心上,简而言之,就是“讨人喜欢”。蔡康永作为一位资深主持人。“说话”是其终身志业,他所有成就皆仰赖于八面玲珑的处事之道。他自称他在意的不是“说话之术”,而是“说话之道”。由此得出结论:只有推倒阻隔思维的高墙,耐心倾听他人的想法,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从而获得影响他人和世界的机会。

“励志男神”的艾力26岁时就一说成名。不过,他的“说话之道”并不同于“以我心换彼心”的谈话技巧。比之逐条逐款地铺陈,他的理念极为简单,即“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精神”。好比“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同样的话说上千遍百遍,还怕什么交流障碍?因此,我们看《你一年的8760小时》,看到的是连篇累牍的正能量和苦行僧式的励志故事。

若是照着此类秘籍一路修炼下去,将来的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急功近利的机会主义者,还是动辄鸡汤加身的温情主义者,或者是跻身世界500强的成功主义者?一切仍是个未知数。

三、无可奈何,在适应社会中“被失语”

作为“2014年度最佳图书”小说《无声告白》围绕一个华裔混血家庭的故事展开,只是为了展现出这样的“失语现象”。为了体现华人受到排挤的处境,就安排一个事业优秀却被种族限制而郁郁不得志的父亲;为了体现妇女受到束缚,就安排一个怀抱理想却被迫委身家庭的母亲。“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这对父母甚至将人际交往也变成了一门任务,送给莉迪亚《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希望她能尽快融入白人朋友圈,为了显得更像“自己人”。

于是顺理成章,失意的丈夫一定会出轨(对象还是给他归属感的华裔同事);哥哥总会保护妹妹,并且对妹妹的男友心怀敌意;妹妹也一定会在家庭和朋友间受到人际挫折时投入到一个“坏孩子”身旁(也就是典型的“负心男孩”模式),最后总是会被自己复杂的心绪纠结得产生脱身的想法,这一脱身,要么借助由某件事情获得“新生”,要么就是死亡。

国人好热闹,更讲究人脉。某种程度上,人脉是否兴盛,简直就是人生完满度的重要指标。同时,这又是一个崇尚成功的国度。不信,只要打开电视,立马就被各式成功理念、完美人生的宣讲所淹没。要成功,首先要人脉。在成熟的商品社会里,这是唯一的成功模式。这样看来,现代人无疑是不成功的。

这是一个重视亲情的国度。中国社会作为一个人情社会,父母的爱往往变成过多干涉子女生活的暴力,孩子们也不得不按照父母的意愿而活,痛苦地实现着他们寄予的期待,最后失去了真实的自己。伍绮诗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你的外表和周围的人非常不同,这是一种十分奇怪的体验。你会觉得自己很显眼,并且因此活得很累、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你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属于这个社群,但别人却不这么想的时候。”

记得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所写:“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我想说的也是如此,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人的灵魂已被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作为嘴巴的一大功能――说话,已经慢慢被主动或被动的“失语”状态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偶然。这就是中国式的“失语”时代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打下的烙印。

然我们现在能做的是,保留内心的一份真诚,让自己的灵魂赶上自己的脚步,亦或是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正如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所写:“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样幼小,却只有一次。”

篇6

关键词: 音乐教学 课堂教学 情境教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人们在学习上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的确,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而教学激趣策略的关键环节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和选择创造性的活动形式。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音乐课,引导学生尽快步入音乐的殿堂呢?在教学手段、媒体层出不穷的当代,很多教师都喜欢运用投影、课件,却忽视了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殊不知这两样法宝才是人类交流情感的最重要而直接的方式,也是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课堂教学语言对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良好的课堂文学素养是创设情境的前提。因为课堂文学语言的准确性在创设情境中极其关键。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引情、激情、解情、动情到抒情到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应环环紧扣,富于逻辑,引人入胜。因此,课堂语言的组织是否有序就显得颇为重要,试想,一堂没有语言组织、东拉西扯、语无伦次、信马由缰的音乐课,能创设出什么样的情景来呢?更不用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其次,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文学语言,是进入情境的动力,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设置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要运用语言、画面、音乐等手段,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即通过艺术的直观感知与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创设一种为教学需求服务、为学生审美服务的生动情境。

例如在欣赏乐曲时,要学生仔细感悟音乐的情感、意境,努力揣摩音乐的内涵,利用想象的方法,使学生感到乐曲所要表达的含义,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搞好“情境教学”呢?音乐情景教学是教师根据音乐情绪,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表现音乐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有独到之处。

形象逼真。情境并不是实体的复现,而是简化的模拟,能获得与实体相似的形象,所以给学生以真实感。

情深意长。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情绪和感情的体验,通过教师的语言,把情感寓于教材内容之中,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

情境教学倡导“情趣”和“意象”,为学生设置和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情境教学所具有的广远性,能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知、情、意、行融为一体。为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要运用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直观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和一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克服困难和障碍,形成一定的志向,积极地进行练习,这样就能把知、情、意、行融成一个整体。

除了运用多媒体展现情境和教师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渲染情境的方法以外,我认为让学生转换角色进入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教师成了课堂上唯一的主角,学生则成了忠实的听众或者观众;教师成了知识和智慧的化身,学生则成了顶礼膜拜的信徒。尽管我们提倡“教学相长”、“精讲多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事实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在课堂上得到体现。表层的原因,在于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太少,致使学生智慧的火花失去了进发的机会,因而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而究其根源,则涉及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问题,从而涉及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找准位置,演好角色的问题。那么,优化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如何定位呢?教师不应满足于当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应成为一个出色的组织者;不应满足于演独角戏,而应成为一个出色的导演。要完成这样的角色转换,教师一要学会“关爱”,要关心、爱护、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因为这是师生在课堂上默契配合的基础;二要学会“宽容”,要允许学生犯错,唯有如此,学生才敢于动口、动手、动脑;三要学会“激励”,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帮助其树立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信心,因为自信乃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四要学会“尊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的劳动,不要轻易地把自己的观点和现成的答案强加于人,而视学生解答中的合理部分为“草芥”。同时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与书本的角色往往呈对立状态。教材中有关人物的情感、言语、行为等与现实中的学习者似乎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情境教学中注重角色的转换,学生由习惯上的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为不断追求、进取的“主动角色”。尤其是儿童,一旦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角色,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学生在表演中能亲身体验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知识,留下深刻印象,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教学。

篇7

关键词 历史教学;信息技术;PowerPoint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24-02

记得笔者以前上初中的时候,最感兴趣的便是从历史老师嘴里蹦出的一个个故事、轶闻、野史,甚至于老师的每一个把戏,比如给学生看个地图,用投影仪放个动画,或者从哪里找到一把录音机来给学生听首歌。每次都要兴奋好久。曾几何时,历史的课堂也变成了信息的海洋。

与高中历史不同的是,初中历史并不致力于学习高程度的知识和分析总结历史的规律,而是简单地介绍历史知识,展示历史事件。甚至可以说,初中历史是由故事堆成的,而故事,对稚气未脱的初中生来说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初中历史可供教师发挥的空间非常大,初中历史应该是初中的所有课程中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课程。

以前,教师常常苦恼于教学手段的单一、教学设备的单一,使教学成为一种定式。课本上是单调的黑白两色,黑板上是冷冰冰的文字。这怎能不引起学生的反感?看着趴在课桌上的无精打采的学生,想必教师心里也着急非常。

忽然,时代变了,信息时代的大旗迎风飘扬。可以看到,各种高科技产品伴随着一夜春风纷纷涌现,令人目不暇接。大部分中小学校都配备了齐全的电子设备,电线铺陈,搭建传授的桥梁,电流窜过,汇入信息的海洋。

这一切的一切对初中历史的教学又有什么意义?意义大了!历史不再是印在平面上的小姑娘,而是鲜活地蹦起来了!时至今日,多媒体技术日益成熟普及,也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中。所以现在的教师都要求掌握一定程度的多媒体运用技术。笔者先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多媒体技术。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多媒体技术就是把声、图、文、视频等媒体通过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即通过计算机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使之建立起逻辑连接,并对它们进行采样量化、编码压缩、编辑修改、存储传输和重建显示等处理。可以想象,当我们把形、音、色都结合进历史教学,我们的课堂将变得多么丰富而美妙。”

对于历史学科来讲,与信息技术的接轨应该是在众学科中得天独厚的。新课标改革的大旗已随风飘扬,历史课堂的变革也在急遽发生。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反思旧有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有效的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应该看到,新世纪教育的主流是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展。教学手段的更新是实施新课程,增强教师授课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

1)图片。图片是形象化的描述事物的一种形式,可以快速简洁地展示介绍事物。在多媒体技术普及以前,图片资料的缺乏在教学上是很常见的,经常一个教务组只有一个主题的一套资料。记得有一位历史老师不知从哪儿弄了一套彩色图片——上面是图画,下面是说明,被整个历史教务组当成宝。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这一切艰苦的磨难成为了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电脑随心所欲地展示图片,色彩鲜明,艳丽生动,资源量更是纸质资源比不了的大,也没有纸质资料易损坏不便携带的麻烦。连上互联网以后,教师可以获得海量的跟课程相关的图片资源。现代高科技为教师提供了这样的便利,那么为什么不运用到教学中?当教师在制作PPT的时候,完全可以多多利用图片来为课件增花添彩。

例如,在讲到原始人类的时候可以插入张茹毛饮血的图片;讲到秦王履至尊而制六合时,可以插入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体现始皇的浩大功绩;在讲到紧张的局势时,可以插入战略地图,与学生细细分析。甚至可以加入心理学的元素,在讲到历史悲剧的时候多用冷色调,给人沉重的感觉;在讲到新奇有趣的历史轶闻的时候可以多用暖色调。同时,还要讲究色彩的对比,在突出重点的时候,应选用对比强烈的颜色搭配起来,如蓝白、红黑、黄紫等。

2)声音。音效素材是传统教学比较缺乏的,以前的课堂上唯一的声音便是教师授课的声音。而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方便而快捷地将广泛的音效素材添加进讲课的过程中。音频的好处是鲜明而富于表现力,可以积极地调动人的思维,尤其在激发人的感性冲动上具有相当强的作用。在常用的PowerPoint的音效库中,就储存了大量的音效素材,在切入一个文本框、展示一张图片的时候都可以附加上合适的音效,以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引出历史话题的时候,可以用风铃来愉悦听众的心灵;当强调重点的时候,可以插入爆破音提醒人的注意;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可以插入如“goodbye”的人声音效等。不仅如此,还可以添加主题歌曲,使整个课件的主题性更强。如在讲到三国的历史时,完全可以在片头插入《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让学生在一开始就进入三国时期那沉郁而苍凉的历史环境;而在结束之际,就可以插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让学生在“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的歌声中回味那个时局动荡、战火纷飞的年代。

3)视频。对于学生而言,视频资料无疑是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视频资料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有趣,如果能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插入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的话,定能为课堂气氛加一把柴,添一把火。

一次上历史课,教学的内容是明朝的发展史,整整几堂课播放的是关于朱元璋、海瑞的视频。学生在变幻的光影中轻而易举地明白了明朝的历史发展。历史就是应该如此轻松而有趣。针对初中历史的特点,教师应该寻找相对直观浅显,理论性相对较弱的影视资料。例如,在讲到荆轲刺秦的故事时,便可以借鉴丰富的影视资料库,随便插一段电影,绝对能够引人入胜。

刚才介绍的都是比较简单的信息技术,具体来讲是多媒体技术。其实信息的力量远远不止如此,更高级的运用就是建立数据库。学校可以为教师搭建一个数据库,建立一个共享平台,使教师可以分享自己所掌握的多媒体教学资料;也可以共享试卷、习题、文本,教师还可以在这个数据平台上商讨修改为考试出的卷子。这样不省去许多麻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里储存了基本的历史信息,如大事年表、名人故事、史家名言等,学生可以随时查阅。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师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查阅,加深他们的记忆。

说到底,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趣味,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如果想从根本上提高自己授课的魅力,还是要不断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吸取知识,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有互联网的帮助,信息越来越畅通,网上的资料浩如烟海,学术成果不断更新,各种史学资料应有尽有,随时可以打印出来,充实自己的资料库。不仅如此,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上的资源,鼓励他们拓展知识面,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为学生推荐浅显的书籍,如《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总之,用信息技术来改善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人类有益的探索。面对新课标改革的潮流,广大教师群体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改良创新自己的教学。当然,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只注重形式的新颖而忽视内容的务实,是难以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同的。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距离感和“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无力感,为初中历史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王月芳,谭凤华.创新教学思路,让历史课堂活起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2]黎康乐.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1(3):49.

篇8

一、立足实际,据文特点想象

义务教育语文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特别是优美的散文、古诗词、部分记叙文等都很适合想象画面教学。

结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等特点,教学散文时,可抓住散文的精美片段,结合图片音乐,创设优美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到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老舍散文《草原》,作者描绘了一幅充分诗意的秀美草原风光,特别是第一自然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通过欣赏草原美图,结合“一碧千里”,想象草原美景,学生想象的画面丰富多彩,如诗如画,“深蓝的天空,无垠而又不茫茫的碧绿草原,成群牛羊在草原上快乐奔跑,似绿毯上绣了一朵朵白花,又似一幅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

古诗词是祖国国粹,其意美、语美、音美、形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扣住“诗眼”,发挥想象。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学时可围绕“绿”字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想象长江南岸什么绿了?一片勃勃生机的春天美景在学生脑中构建,有了画面,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有了画面,让学生更加读得有滋有味。

二、点拨引导,创设情境想象

想象画面要建立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更要老师在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引导。当学生想象的画面比较单一时,可采用变换空间法,如想象画面教学《白杨》:“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当让学生想象画面时,学生想象的画面都是茫茫大戈壁,白杨树高大挺秀,可点拨引导,变换空间,白杨树还可能在哪儿生长,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画面顿时丰富起来,白杨树在街道旁、在学校、在公园,各种画面的白杨顿时构建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白杨适应性强的认识。

想象画面教学还要善于变换时空,如教学《山中访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片段时,就可以让学生想象早晨时、傍晚时古桥人影绰绰、嬉笑欢闹的画面,从而进一步体会古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

三、寻章摘句,于关键处想象

1.词组想象,建构画面。

语言有温度,词语知冷暖,词语是一幅画、一串词语,更是一幅美妙绝伦的画面。文质兼美的文章,其生动优美的词语就像璀璨的星星点缀夜空之中,如果把这些词语进行一定的排列组合,更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在检查预习环节,就可以课件出示一组组词语,让学生想象画面:四组词语对应文章的四个场景(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四个画面,以词为线,串起画面。

第一组:威风凛凛?摇?摇?摇?摇排山倒海?摇?摇?摇?摇势不可当

第二组:焦躁不安?摇?摇?摇?摇久别重逢?摇?摇?摇?摇英武豪迈

第三组:久久凝望?摇?摇?摇?摇震耳欲聋?摇?摇?摇?摇炯炯有神

第四组:长途跋涉?摇?摇?摇?摇越来越稀?摇?摇?摇?摇越来越慢

2.文题想象,建构画面。

许多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读文题不仅要入于眼,更要入于脑,入于心,形成画,以画面入情,为文章的学习理解铺垫基础。如教学人教版第九册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课伊始,出示课题,让学生读题想象画面,“暖暖的冬阳、悠悠的骆驼队……”,精彩的画面随着想象喷薄而出,从一开始,课堂教学就因美好的想象而进入,为后面的诗意教学奠定了基础。

3.句段想象,构建画面。

优美生动的文段在文章中比比皆是,要真正理解体验文本之情,有时借助想象画面,能真正地让学生循其形、入其境、悟其情。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桂林的山真奇呀,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片段时,就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用笔画出脑中画面,用读读出脑中画面,形态万千、姿态优美的桂林山顿时活灵活现,精彩纷呈。

4.标点想象,构建画面。

标点符号不是冷冰冰的符号,标点也是一首首抒情诗、一幅幅优美的画。抓住关键标点,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升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如教学第十一册《唯一的听众》“老人靠在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片段时,就可以紧扣文段中的省略号展开想象,老人的外貌神态就很自然地浮现,特别是文本中未呈现的老人形象也通过想象画面在学生脑中构建出来。

5.补白想象,构建画面。

许多优美的文章,就像精妙的书法绘画艺术,往往在文章的一些地方留有“空白”,给予读者想象的空间,抓住文章的“空白”之处,进行“补白”想象,搭建读写结合的平台,这些“空白”之处,往往经过补白画面想象,成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幅幅山水田园画卷。

四、开发资源,丰富想象

新课标指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想象画面教学要注重开放课程资源,利用一些与文本相适应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以便盘活文本,让抽象的文字符号变得形象起来。

1.充实背景资料,铺垫想象之基。

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与文中人物、情节和内容有关联的,但在课文中没有展现或完全展现的资料。它通常包括文章中事件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写作此文时的一些特殊的生活状况、写作目的,当然包括作者生平等。幼小的年龄,单纯的生活经历,肤浅的社会阅历,再加上不太丰富的知识面,使小学生对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课文感到陌生,这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想象。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就可以在课前简介萧红,了解萧红的童年生活,更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也可以相机介绍三国历史和赤壁之战等小故事。

2.补充图像音乐,创设想象情境。

“图文并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最常使用的就是图片资源,课堂中,图片的出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片段“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就可以出示圆明园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想象圆明园的金碧辉煌、亭台楼阁,想象田园风光美景,等等。

篇9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多年来,很多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讲述为主,而学生只是作为听众。整个课堂就是教师讲述概念,学生牢记概念,接着就是配套的练习来巩固知识。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能经历发现、探索、归纳、总结与交流这个知识形成的过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难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者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忽视概念的本质特征,重视概念的运用计算 新课程理念下,很多学者提出了淡化概念的教学观。淡化概念已成为教育界较为流行的口号,很多教师的教学行为被这种时髦的口号所左右而无所适从。例如,在教授“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课件出示23盆花,按每组摆5盆的摆法,还剩下3盆;然后告诉学生余下的3盆就是余数;接着,就是大量地讲授有余数除法的解题步骤。这样的讲述方法,学生其实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余数、余数为什么一定要比除数小等问题。

忽视概念的探索过程,注重结论记忆 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要学好数学,就应该把数学基本概念反复记牢,这样,应用才有的放矢。于是,往往出现把概念灌输给学生的现象。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圆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认识圆心,就让学生将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打开,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折痕相交的一点叫做圆心。至于怎样启发学生想到用这种方法找圆心,学生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找圆心,就不去考虑了。

忽视概念的灵活运用,注重概念的形式运用 概念的巩固中,用得较多的就是对比和判断。在学生把概念背熟后,当然能准确地判断是否正确。教师如果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来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就会导致学生在一些综合性问题和变式题时就无处下手。

在概念教学上的片面性是因人而异的。比如,有的教师还存在着“重给予,轻探索”“重课本,轻实践”“重形象,轻抽象”等现象。这些问题必定会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

小学数学概念的开放性教学

数学概念的教学并不仅限于陈述性知识,而主要是策略性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应成为概念教学的核心,为此,在概念的再创造过程中,要突出过程性知识的教学。“过程性知识指的是伴随数学活动的体验性知识”,这明确告诉我们:数学概念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

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认为:“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难点。教学时,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要由‘静态的’教学定义向‘动态的’生成过程过渡。”而开放性数学教学正是这样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数学概念的开放性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放教学环境的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要求构建和谐、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愉悦、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一个人主宰,而是师生共同完成。实践证明,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教学情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课题的揭示,活动的组织,或者提供一个场景,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

师:请大家先跟着老师一起来做个手指游戏,活动一下筋骨。(在手指游戏中会出现好多个角)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了许多好朋友来和大家一起上课,欢迎吗?

生:欢迎。

师:不过,老师还想卖个关子,我不直接告诉你他是谁,请你根据我的提示猜一猜,行吗?第一个朋友,它呢,有四条边、四个角,而且相对的两条边长度相等。它是……

生1:长方形。

生2:正方形。

生3:还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师:那到底会是谁?(出示长方形)让你们猜中了。

第二个朋友和他是一个家族的,也是四条边,只不过这四条边的长度都一样,猜出来了吗?

生:(齐喊)是正方形!

师:第三个朋友与它们就有点不同了,只有三条边,三个角,它是谁呀?

生: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老朋友介绍完了。该是我们的新朋友登场了,这位新朋友就藏在这几个朋友里面。你们猜猜看,它会是谁?

生1:是圆形。

生2:是四边形。

师:(隐去一些边,只剩角)瞧,它来了!认识吗?

生:是角。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在这一课堂上,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手指游戏”和“猜猜平面图形”的游戏来引出“角”,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问题的起点较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作答,并且沟通了“角”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关系。这样的开放性导入,既复习了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了铺垫,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的意识。

开放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用全新的观念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重新选择和组织教材。以“质数与合数”为例,一位教师这样导入:

师:用若干相同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当小正方形的个数为多少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我发现当小正方形的个数为2,3,5,7,13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请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

生:长方形的宽和长分别是1和2,1和3,1和5,1和7,1和13。

师:2,3,5,7……这些数有着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同学们刚才拼摆长方形的活动中也能得到体现,有这种特点的数叫质数。想一想,什么叫质数?

新颖的教学设计,使得数的教学不仅仅只限制于“数”,而是把数的教学与图形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概念时,不是简单地给出一组正整数,让学生分别写出它们所有的约数,然后给这些数分类,从而引出概念;而是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用若干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当小正方形的个数为多少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索,有的学生借助小正方形进行拼摆,有的学生用铅笔在纸上画,也有的学生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本课设计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讨论、自主学习来学习新知识,使得原本枯燥的概念教学课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做中学,源于课本又超越课本。

开放探究过程

概念的形成不是靠死记硬背,需要一个过程。开放概念探究的过程,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新课程标准提出“降低一些概念过分‘形式化’要求”,它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概念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开放式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充分发挥的空间与时间。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中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为例:

师:观察平行四边形,它们可能会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1: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生2:有两组平行而且相等的对边,对角相等。

师:平行四边形真的有这些特征吗?你能有什么办法可以来验证一下?

(小组讨论:①验证对边平行)

生1: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

生2:可以在两条对边之间画两条垂线,再量一量是否相等……

(小组讨论:②验证对边相等)

生3:用尺量一下对边的长度,量出来的长度是相等的。

生4:把其中两个对角用直线连起来,再沿着这条直线剪开,这两个三角形重合……

(小组讨论:③验证对角相等)

生5:用量角器来量……

生6:可以剪成两个平行四边形,再把它们叠在一起……

生7:可以把对角撕下来……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教师不是将概念一带而过,而是把自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从而得出概念。在探究中,教师只是给学生出了两个问题:“观察平行四边形,它们可能会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平行四边形真的有这些特征吗?你能有什么办法可以来验证一下?”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来探究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概念。如此教学,比起教师一味地灌输好得多,使得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新课程理念。这是学生通过观察后猜测得出的结论,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来验证这些猜测是正确的。学生经历这样一个探索过程,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定会更加深刻。

开放应用过程

在概念应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已经形成的正确认识,巩固所学的概念,而不能是一味地强调“学以致用”。不应只限于形式化练习,还得考虑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后,可以设计一例:“王师傅准备用篱笆靠墙围一块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菜地,围住这块菜地需要用多长的篱笆?”通过此例既可巩固学生对长方形周长公式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可以通过比较增强学生的优化意识,而且结论不是唯一的。可见,教学中需以教材为本,从生活中取材,设计一些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开放题,使学生有“想头”,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体会到概念的应用价值。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进行开放性问题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念,扩大创新视野,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创造性活动,不断开发创造潜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