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情感日志范文

时间:2023-04-11 23:3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情感日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情感日志

篇1

【关键词】网络日志;民族志文本;自我反射式

【作 者】巴胜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博士。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1-0035-005

Weblog:Possibility of a Self-reflected Text of Ethnography Ba Shengchao

Abstract:On the background of composition and narration crisis with the ethnographic text,by the description on 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who write- write for what- write where-write with which and write what between the weblog and the ethnographic text,the author starts to find where the validity that the weblog comes to be a self-reflected text of ethnography is-which,by the means of self-reflection,is a composition of ethnography talking to the world with the I as its main body on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politics,economy,culture,environment and mental flux.

Key words:Weblog;Text of Ethnography;Self-reflection

民族志(ethnography)发展演进的历史,也是民族志的“书写”史。如果把“科学”和“诗学”作为民族志“书写”的两个极点,那民族志的“书写”就游弋在“科学”与“诗学”这两个极点之间。游弋着的民族志在当前面临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当今民族志文本的“写作”和“表述危机”,引起学界不断的批评和反思。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类学还面临如何对网络世界进行研究的困境。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在网络中找到了人类学分支领域“网络人类学”①,用“网络田野”②的方法来对网络虚拟世界中人的存在进行研究。这些研究③大多把网络看作考察的另一块田野,而对网络世界中的文本形态――网络日志,大多只作资料性的分析,较少对其进行民族志形态方面的考察。在网络日志中,是否可以找到一种新的民族志文本形态?

网络日志,译自英文“weblog”,“weblog” 是一种网络记录形式,缩写为“Blog”,撰写“Blog”的人称为“Blogger”。“Blog”翻译成中文为“博客”或“网络日志”,而撰写“Blog”的人,有时也译成“博客”。中文“博客”一词就有了三种意思。作为名词,分别指代“Blog”(网络日志)和“Blogger”(撰写网络日志的人);作为动词,意思为撰写网络日志这种行为。笔者在此为了避免概念模糊,故把“Blog”译为“网络日志”。从词源上看,在英文中,“ethno-”原意为“人",“-graphy”原意为“写",所以民族志(ethnography)是作者建立在田野工作基础上“以第一手的观察为基础对一种特殊文化的系统的描述”④。“web”指“worldwideweb”,即万维网;“log” 原意为“航海日志”。可以看出,“田野工作”与“航海”共同强调了一种对生活的直接体验,“-graphy” ――“写"与“log”――“志”共同强调了一种书写的行为。

在词源上的相似性,是否就可以把“网络日志”与“民族志文本”划等号呢?肯定不能。无论是传统的民族志文本,还是实验民族志文本,“至为重要的,是看以什么社会身份表述什么内容之间的合适程度,以及呈现出历史叙事的社会真实性是否能够获取读者良好的、有价值的理解”⑤。所以,“网络日志”成为“民族志文本”的可能,取决于日志作者的社会身份与表述内容所呈现的叙事张力,这种张力包括了“谁在写―为什么写―在哪里写―怎么写-写什么”这样一个系统性的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系统描述,以及这种传播过程所带来的社会经验的交流与互动所具有的价值。而对比寻找“网络日志”与“民族志”在以上内容上的互文性,是网络日志成为民族志形态之一的合法性寻找的关键所在。

一、“谁”在写?

民族志文本的作者是人类学家或人类学者,是指专门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人,数量有限,具有民族志文本写作的专业背景。而网络日志的作者大多不是专业的人类学家,但人数众多,分布范围广,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科技人员、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编辑记者、企业顾问、作家;文化界、影视界、娱乐界的名人与精英;教师、学生、公务员、工人、农民等都是网络日志的写作者。这么一个庞大但没有人类学系统、专业训练的人群,写出的日志,怎么可能是“民族志文本”?笔者认为,这是我们提出疑问的理由,但这并不是我们下否定性结论的借口。“人类学家”与“民族志文本”之间并不是划等号的。物理学和数学博士马林诺夫斯基,也是在英国人类学家J.G.弗雷泽《金枝》启发下,才开始了其人类学家的生命。网络日志的作者也具有成为人类学家的可能性,所以,“谁”写并不是否定“网络日志”成为“民族志文本”可能的原因。相反,网络日志的写作群,以更为立体的阶层特征,丰富了民族志作者的身份结构。

二、为什么写?

人类学研究的是人,人类学家为研究人而写作,一种 “为他人”的写作。在这门现代学科中,人类学家曾用物理学、生物学、考古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解释模式来看待人,并十分强调研究中的“主位”(emic)和“客位”(etic)的研究方法的区分,尽量用一种“他者”(other)的目光――从被研究者的观点出发来理解他们的文化,而且拒绝用我们自己的范畴将被研究的文化切割成零星的碎片⑥。

网络日志的作者则是 “为自己”而写。网络日志作者写作的心态固然很复杂,但在心理上可以归纳为 “为自己”写。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指出,人类都有一种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网络日志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其实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最基本的交流。一般的作者之所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日志,就是出于一种为自己与他人交流的目的。世界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的多元结构中,在激烈的物欲竞争中,信仰体系的坍塌,理想的破灭,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社会心理问题――迷茫、焦躁、道德沦丧、价值失范接踵而至。人们本已焦灼不安,迷乱不已的心理因此越发脆弱。人类精神面临着“大转型”――恢复人类与万物相沟通交感的灵性状态,也就是恢复人与自然的原初和谐,重新安顿被资本主义现代生活割裂的心灵⑦。矛盾重重的人将目光游离开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网络中――在虚构的世界中,为自己寻找到交流的对象,网络日志的出现使越来越多感到“无家可归”的“交流的无奈”的现代人找到了自己的“家”――精神上的平衡、安宁与和谐之所。

网络日志“为自己”的写作――是一种“他者的心灵”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统一中进行的写作,是一种“为自己”的自我敞开,不存在“主位”与“客位”的区分,而主动从“我”出发来理解我们的文化,将我的体验――生活的碎片主动呈现。这与“实验民族志” 研究的“目光”从对象转向研究本身及研究者自我的体验的“反思”转向⑧是一致的。无论是人类学家为研究人而进行的 “为他人”的写作,还是网络日志的作者 “为自己”的写作,都是一种基于“为人”的写作――人看人。网络日志则将“人看人”推进到“我看我”的主位与客位的统一高度,避免了“我者”与“他者”的交流障碍,使网络日志得以成为民族志文本。

三、在哪里写?

民族志文本是在民族志记录――田野笔记、录音素材、影像资料、图画、物品,以及其他记录该文化信息的基础上,人类学家回到研究基地,在书斋的摇椅上写的。田野调查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大量投入。从人类生活的周期性来看,田野调查至少需要一年,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尚不能保证时间的投入,更何况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压力下,民族志记录的素材肯定是有限的。

网络日志是在互联网上写的,是一种“零门槛”的网上个人出版形式――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会申请免费邮箱的人,基本上都能快速掌握网络日志的使用。申请者只需填简单的个人资料,就可以在网络日志的世界中表达自己。日志者没有学历层次、技术使用、财力、物力的限制。网站的大量涌现,降低了人们使用网络日志的门槛,作者不需要注册域名,不需要租用服务器空间,不需要FIP知识、软件工具、制作网页,发表也无需通过专门的网管。网络日志在某种程度上是民族志文本的“民主化运动”,在这个意义上,就象一支笔把表达的权利交给了使用它的人一样,网络日志让每一个拥有它的人都获得了表达的权利,并扩充了民族志文本的素材空间。

四、用什么写?

民族志文本的写作,其成文的根据主要是田野访谈的简要笔记、活动记述、私人日记,以及根据民族志者的知识和报道人的评价所做的对文化意义的分析、对被研究文化的解释和洞见。即“解释人类学”(interpretative anthropology)的代表人物格尔兹(Clifford Geertz 1973):“民族志深描(thick description)”,民族志者“首先必须努力设法把握他们,然后加以表述”,“从事民族志就像解读一份手稿――陌生、字迹模糊、充满省略、前后不一致、可疑的更改和带偏见的评语,但他并非用习惯上的表音字符写成,而是用行为模式的例子临时写成的。”⑨民族志者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田野观察――身体的在场,再通过对文化意义的分析、对被研究文化的解释和洞见――思想的在场,完成民族志文本的写作。

网络日志则用 “身体”、“思想”与“生活”同时在场的方式,完成日志的写作。身体在场的日志,强调身体器官的在场性与能动性。虽然最能打动在线读者的是“心灵”,且身体的有形性制约着想象空间,但是在网络日志中,身体的原始性却表征着思想的洞察性。日志作者刻意打造自己身体的形象,修饰自身优点与外在形象,最大限度地展示身体视觉以吸引读者眼球。这种自我地展示的“新POSE”彰显着他们对时尚细节的追逐和对大众FANS的捕捉。因为“视觉的多样性可为一种包容性的民主制提供一个框架,通过这个框架,可以为文化生活生产多样的视角、话语和理解”⑩,所以身体在场的网络日志,使身体从禁锢的现实空间,解放在虚拟海量空间的世界中,在此过程中网络日志的写作者使用的字、话语可被看成是一种线条,与视觉的图像及其它形态联结起来,通过视觉、图像媒介的提示来呈现和读解身体,以及身体后面的思想。网络日志的“思想在场”强调心灵和情感在理性文字的冲击下,人们寻找一种皈依思想的互动过程。在当下这个充满文化符码的象征森林中,对象世界中的混乱、矛盾和冲突,可能会因为误解而遮蔽我们的内心,甚至可能因生活的烦杂导致主体迷失,我们需要思想的理性来关照世界,将光投到黑暗的角落。这种对于当下生活的理性关照,使社会、人性的复杂嬗变过程能够在网络日志书写中得到有效观察,赢得对人深入考察的机会。这种当下性考察的直接性、亲历性和鲜活性,更容易使阅读者直接进入心灵空间,引起共鸣,让写作和阅读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网络日志的“生活的在场”,首先在于其以“网络日志”为一种生活样态。“今天,你博客了吗?”就是这种生活样态的口号与呼声。其次,网络日志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目,通过不断还原人及其存在――我的情感逻辑、我的生存哲学、我人的尊严和价值体系,来推进人对本体的再认识。而如何通过语言及其他表述系统,来还原人,就是网络日志“写什么”的问题了。

五、写什么?

网络日志写的主要是日记,即对每天真实发生的事情的记录,真实性是它最重要的特点――作者在日志上真实的袒露自己的内心和情感经历。或许你会质疑,在这个时代,谁还会说真话?但不可否认,我们生活的时代,有人用真名在现实中说假话,而有人用假名在网络中说真话。日记――个人独白式写作,个人面对的是自己,一个复杂且又难以认识的自己,这种写作方式就是对自我的剖析和省察,网络日志真实地记录下“我”的想法、念头。这样的记录往往充满了自我的矛盾与冲突,日志的写作正是在冲突中寻找对话与共鸣的过程――自我反射的方式,这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思想变迁等背景下对“我”与“世界”进行对话的民族志写作。“我”只是这种民族志的之一,N个日志的集合,就使“自我反射”上升为时代的反射――时代的记忆――集体写作的社会、时代的民族志。

网络日志,以富有情趣的文字书写自我,以时尚新异的身体装扮自我,以精美亮丽的写真展示自我,以特立独行的观念凸显自我,对大众消费时代的各种现象进行关照与批判。在其热闹而喧哗的表象之后,隐藏着以“我”为对象的对象化过程,把我对世界的理解和关注,在我的叙述中,进行我的反思,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圈内,进行对话与交流。如韩寒的犀利叛逆,郭敬明的唯美奇幻,Acosta 的沉郁忧伤,张悦然的小资纯情,春树的冷酷颓废,暗黑修罗的机敏尖锐等等。他们的日志和他们的纸质出版物,都不断地利用作者“自我”的外在情态的凸显,立体化地丰富着网络日志的文化力量。

其实,在人类学历史上,日记体式的写作――把人类学家在异文化中展开田野调查的经历作为民族志文本的写法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1955年列维-斯特劳斯的《苦闷的热带》、鲍文(Elenore Bowen)1964出版的Return to Laughte、1967年出版的马林诺夫斯基田野日记,对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中的人类学家的个人心态有较为全面的反映。1971年杜蒙特(Jean-Paul Dumont)的《头人与我》和1977年雷宾诺(Paul Ra-binow)的《摩洛哥田野作业的反思》开始反醒并提出了田野调查的认识论问题,有意识地对人类学家所处的文化场与他者文化碰撞的事实进行阐述。这种有意识的人类学家的日记反映,以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为先导,1980年克拉潘扎诺(Crapanzano)的《图哈密》、1982年德怀尔(Dwyer)的《摩洛哥对话》等通过对人类学的批评反思,试图让民族志者――“我”,从文本中凸显,把“我”自己作为解释的对象。

在对人类学与殖民主义的关系和人类学解释性等问题的重新思考背景下,出现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民族志文本的分析、解剖和批评的潮流。1986年出版的《写文化》和《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把人类学民族志文本特别是文本的“写作”、“表述危机”的讨论推向。美国当代人类学家马尔库斯、费彻尔在《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中,认为当今的各门学科,包括哲学、社会学、法学、艺术与建筑学、新古典经济学、甚至物理学与数学等自然学科,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共识危机”和“表述危机”的挑战,不同程度地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调整与变化。危机,意味着困境,但也暗示着新的可能。

实验民族志的登场就是人类学在危机中反思的可能性尝试。马尔库斯和费彻尔总结了西方民族志实验的历史,他们把这些实验文本分为三类:心理动力学民族志(Psy-chodynamic Ethnographies)、现实主义民族志(Realistic Ethnographies)和现代主义民族志(Modernist Ethnographies)[11]。与传统的民族志相比,实验民族志表述出现了这样一些“转向”:首先,研究的“目光”从对象转向研究本身及研究者自我的体验,是为“反思”;其次,研究的“主宰”从作者转向对象和读者,是为“对话”;再次,叙述的人称从第三人称“他”转向第一人称“我”,从复数“他们”转向单数“他”,是为“个我”[12]。这一系列“转向”与网络日志在写作和表述方面形成了有趣的互文,这也是笔者提出“网络日志:一种‘自我反射式’民族志文本的可能”这一命题的关键所在。

对于“网络日志:一种‘自我反射式’民族志文本的可能”这种提法,可能大家还不太习惯,而且肯定有很多的质疑。比如:是否可以自我民族志这个符号的语义进行讨论,它的语义范畴是否有拓展的底线?仍在人类学的视野内作为人类学独特的写作范式,还是已经独立成为一种超越人类学的文类?在一个人类学家把田野日志搬到网上成为网络日志的情况下,我们又怎样来看待?网络日志和民族志是两种独立的文类,相互包容,或是相互渗透?抑或是技术带来的民族志的新分支?网络日志的读者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读者与网络日志的互动是否意味着某种界限的消失?网络日志如何进入人类学研究视野并在本质论上与民族志发生联系?

这些质疑和反问实质上根源于对“什么是民族志的真实”以及“如何表述这种真实”等本体论的质疑。在笔者看来,民族志的真实性要求民族志表述者在“自我”和“他者”两个维度来讨论,使读者获得对真实的监督权,并参与到对真实性的评价中来,在一种流动的、整体性的真实性寻找中发掘民族志文本的多样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没有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时代,民族志就已经存在,但没有真实的心灵和情感,民族志就不可能存在。民族志文本源于人的存在本身而不是技术。

注释:

①网络人类学:对网络社群中人的研究中催生出的新的人类学分支。网络人类学主要是对虚拟社区和网络环境中的人进行研究。在互联网中,网络人类学正在用网络田野考察的方法调查虚拟关系中的人。参见:(美)博厄斯著,刘莎等译:《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4页。

②网络田野:在特定时间内,通过持续的网上参与式观察(观察并参与网络社区的讨论),描述虚拟社区(论坛、网络圈子、博客、QQ群等)中的族群及其文化现象的过程。参见:朱洁:《网络田野考察――网络传播学研究的新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第121页。

③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网络田野考察的研究。Jen Clodius的《网上的民族志田野》(1994)一文,研究了一个拥有500名固定成员的网络圈子(tribe)中性别的复杂性问题。穆尔在《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中探讨了人类学在赛博空间(cyberspace)中的虚拟化问题。Andreas Wittel在《民族志的变迁:从田野到网络再到互联网》一文中,从理论上讨论了对于人类学实践的虚拟网络社区进行关注的必要性。Richard Tapper在《人类学批判》一文中使用了“in-terethnography”一词,意为“网络民族志”。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传播学研究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类学的发展对传播学的影响,但已有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田野考察在网络时代的发展。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杨立雄在《从实验室到虚拟社区:科技人类学的新发展》中提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类学家开始关注虚拟社区和网络社会,电脑文化人类学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新领域。

④(美)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⑤彭兆荣:《实验民族志语体》,《读书》,2002年 09期,第99页。

⑥王铭铭著:《人类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页。

⑦叶舒宪:《西方文化寻根思潮的跨世纪演化――透视“新时代运动"》,《文史哲》,2003年01期,第33页。

⑧李立:《解读实验民族志》,《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 01期,第46页。

⑨(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⑩拉康等著,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6页。

篇2

关键词:博客;浏览器/服务器;;SQL Server 2008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7964-02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互联网也得到了广泛普及,2011年初,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4.57亿,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仅从网络中得到信息,更愿意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将自己的个性与思想展现出来,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传统的WEB1.0时代,无论是论坛、社区还是个人网站,都试图在这些方面进行努力,却始终无法满足用户的需要,直到进入WEB2.0时代,一种全新的网站运营模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它不仅满足了网民的这种需求,而且为广告业务拓展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它就是——网络博客。

Blog(博客)缩写自WEB LOG,它可以理解为一种新型的个人互联网出版工具,博客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用文字、图片等素材定制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网络空间。博客作为当今社会一种新型的交流方式,它在传播人类智慧、思想意识,以及个人的情感状况等方面有着具大的推进作用。它不仅秉承了个人网站的自由精神,更加融入了激发创造的新模式,因此更具开放性和建设性。博客也是一种新文化现象的象征,它的出现和繁荣,真正展现了网络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步入更高的阶段。

目前博客技术已经取得的成果主要是两大方面:⑴日志与评论发表的文字功能⑵具有图像管理的相册功能等等,但是只有不断的更新博客的相关技术,才能适应社会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该文研究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追求博客新技术的基础上而展开的。

1 需求分析

博客是一种满足“五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而实现的“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1]。从媒体价值链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作者、内容和读者三大层次,实现了“源代码的开放”。并同时在道德规范、运作机制和经济规律等层次,将逐步完成体制层面的真正开放,使未来媒体世界完成从大教堂模式到集市模式的根本转变。

因此博客特性如下:

时间性:每个帖子的发表日期会自动显示,同时会根据帖子的更新来自动排列顺序。这是Blog区别于普通网页之处,带有传统日记的特点 。

自主性:Blog与BBS不同,主要表现在管理权限上。普通BBS只要通过注册,取得相关权限,即可自由发言,而Blog适用的范围是个人或者固定的团体。管理权限的唯一性保证了它的自主性。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Blog上发表个人观点,无怪乎有人将它称为“自媒体”。

公开性:具有网络媒体的共性,即固定的网址,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地址阅 读上面的文章,具有公开性,类似成了一本公开的记事本。

互动性:在Blog上,如何进行互动交流?也是最流行的方式便是采用留言。其形式多样,可以个别留言,也可以统一互动。在Blog上我们会经常看到不同的链接,这就是网络上知名的Link功能。只要用鼠标一点击就可以跳到和主题相关的其他信息页上。这种互动性是建立在不对主体作者进行干预的基础上展开进行的。

1.1 基本功能

第一部分是前台用户模块。该模块包括一下几个功能:

用户注册,普通上网用户访问博客网站后可以点击注册按钮,填写相应注册资料进行注册,注册后才拥有自己的博客页面。

用户登录,已注册用户点击登录按钮,输入正确用户名和密码方可登录。

编辑个人资料,用户登录后可以进行编辑个人资料的操作,包括修改个人信息,联系方式,登录安全信息以及个人头像。

日志编辑功能,用户登录后可以发表日志和对已发表日志进行编辑和删除的操作。

相册管理功能,通过登录可以具有新建和删除相关权限,针对每个相册可以上传、删除添加注释。

添加好友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添加好友功能,将其他博客用户添加为自己的好友,在好友栏中可以查看已填加的好友,同事具有删除好友的功能。

回复管理功能,用户登录后可以对其他用户的日志和相册发表评论的操作,同时也可以回复其他用户对自己的评论以及删除评论的操作。

第二部分是后台管理用户模块,包括以下几个功能:

管理员的添加与删除功能,其权限只有超级管理员具备。

管理博客用户的功能,管理员可以对违规博客用户进行删除账户的操作

资源管理功能,管理员对用户上传的照片、日志、回复具有监督权力,对于含有不良信息的资源,可以进行删除操作。

1.2业务功能

业务流程图(transaction flow diagram,简称TFD), 就是用一些规定的符号及连接来表示某个具体的业务处理过程[2]。

网络博客管理系统由前台和后台两部分组成。前台即客户端,客户进入首页,在首页用户进行注册,注册成功后即可登录网站成为博客用户。博客用户可以进行资料管理、日志管理、相册管理、回复管理和好友管理。

后台管理部分,管理员在登录页面选中管理员单选框并在输入框输入账户密码登录后台。后台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员管理、用户管理、资源管理。

2 设计分析

2.1 设计思想

通过对网络博客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整个系统功能设计为前台与后台两大模块。前台包括服务用户注册、资料、相册、日志、回复、好友的管理。后台主要由管理员管理、用户管理、资源管理组成。

通过以上各模块分工界面的定位,可以清晰实现对:用户、个人资料、相册、日志、博客回复内容、好友、系统权限以及其他资源的管理,满足实际生产对系统功能的要求。

通过对前后台分工的明确界定,可以在非常时期关闭前台部分。即可以在保障后台正常管理整个博客系统的同时屏蔽与互联网的连接,进一步提高系统整体的安全防卫能力。

2.2开发环境

本系统采用用技术进行开发,开发过程中主要用到以下几种工具: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工程管理、代码编写及调试;SQL Server 2008——建立系统的后台数据库;Microsoft visio 2010——系统设计;PhotoshopCS5——图片处理。

2.2.3 系统配置要求

硬件环境:

服务器端: 推荐配置为512M内存,CPU为Intel Pentium Ⅳ 1700MHZ,硬盘容量为80G的微机。

通信网络: Internet网

软件环境:

服务器端:

操作系统: Windows NT/2003 Server/XP/7

数据库: SQL Server 2008

Web服务器:Internet 信息服务5.1或以上版本

Microsoft .NET 框架:.NET Framework 2.0

客户端:

操作系统: Windows 2000/XP/7

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 6.0或以上版本

推荐分辨率:1024*768或以上

2.2.4 B/S结构

B/S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它是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与改进的结构。它具有如下特点:⑴简化民系统客户端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运营总成本。⑵它是一次性到位的开发,能实现多方位、多层次对数据库访问和操作,通过服务器对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进行有效保护。B/S架构模式在当今最流行的跨平台语言JAVA中,显得更加便捷与高效。

3 实现方法

3.1数据库操作设计

在本系统中,对数据库的操作封装在DBclass公共类中,通过调用DBclass类对象的方法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实现:装载数据库驱动程序; 通过建立数据库连接;访问数据库,执行SQL语句;断开数据库连接。

3.2用户主界面设计

用户主界面,是用户登录网站后的第一印象,必须满足大多数用户的审美观点。它也是用户了解网站功能的重要窗口,用户进入个人主页后应该能很清楚的看到网站包含哪些内容,这样用户才能直观地了解这个网站并轻易上手使用。

在本系统中,为了保持风格一致,采用了母版页技术,以蓝色为主色调,力求界面清新大方。通过导航条,可以清楚地看到网络博客管理系统的各个模块,点击相应的链接按钮,可以跳转到各个功能页面进行操作。

左侧边栏显示用户的个性头像、日历及有最新回复的日志主题,点击可以查看所有回复。主体部分显示博客用户发表的日志的基本信息及内容摘要,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发表人用户名查看该用户的所有完整日志,也可以查看关于此篇日志的所有回复或参与回复。

3.3 总体结构

系统总体主要分为六大功能设计,分别为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相册管理模块、日志管理模块、回复管理模块、好友管理模块、后台管理模块。

从功能上将系统分为前台用户和后台信息管理两方面,按照流程对网络博客管理系统的进行详细设计。

4 结束语

本系统不仅基本实现了传统网络博客系统应有的各项功能,而且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从界面到系统设计都是本着方便用户的管理操作,同时兼顾管理员的管理。具有:系统界面协调度高、系统权限设计合理好、系统异常应急强、及可移置性高等特点。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网络;学校;网络资源;精力;QQ群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间接交流,或者面对面直接地沟通,这样更加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对班主任存在着畏惧的心理,甚至一个学期也不敢和班主任说话,而在QQ聊天过程中一个大大的“笑脸”就可以瞬间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教师可以通过网名、日志、图像、说说等身份标志让学生觉得可亲可近,从而愿意对教师敞开心扉。

一、教师可以通过QQ群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在班级管理中,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如果学生认为教师不是那么容易亲近,可以通过QQ主动与教师交朋友,这样学生认识到教师并不是不可亲近的。另外,学生喜欢在网络上发表日志和QQ签名,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实现网络和现实生活的对接。比如:某学生在QQ签名里写了一系列心情不好的话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说一些安慰的话或发送一个拥抱、一朵鲜花、一个微笑的表情等,这些都能够缓解学生焦虑的心情,再辅以现实中面对面的沟通与帮助,就能使学生从生活和学习的困扰中走出来。

QQ群的建立,也可以成为校园生活的延续。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学生可能只记得自己感兴趣的一部分,如果教师把重点和难点上传到群里面,就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回家以后如果要学习,可以查阅这些内容,从而实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二、教师可以通过QQ群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在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些相对自闭和寡言的学生,在网络中却是写作高手,经常流露出更多的情感,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然后找出他们学习中的特点,通过QQ与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交流,让他们能够从封闭的世界中走出来,与身边的同学一起进步。班里有一名以前表现非常好的学生,在一学期之后却出现迟到、旷课的现象,甚至夜不归宿。笔者曾经找到他,试图与他交流,他却低头不语。于是笔者就通过浏览他的QQ空间日志,或者是他回复朋友留言的方式,找到答案,然后主动联系这名学生,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还有些学生从小在单亲家庭里长大,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人疼爱的孩子,于是自暴自弃,甚至产生辍学的想法。笔者在发现这种情况之后,主动联系其家长,有针对性地通过QQ与其充分沟通,使其消除孤独感,慢慢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三、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信息公开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委和班主任经常联系,涉及到信息的传达、活动安排和奖惩、出勤考核等内容,但有时候容易给其他同学一种“班委就是为班主任服务”的错误想法。所以班委容易受到同学们的排挤,这种情况必然会降低班级的凝聚力。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络公开信息,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的管理过程中来,从而增强每个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班级当中的重要成员。

班级可以建立QQ群,学生可以在群里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还可以随时对班级建设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在QQ流的过程中,班主任也可以随时了解班级的现状,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班费开支一向是师生之间比较敏感的话题,可以在班级QQ群里设立一个“班费管理”的板块,这样可以公开班里所有开支的用途,让每一笔班费都能用到有意义的事情上,从而消除学生对班费使用的质疑。

四、QQ群改变了学生的交往模式

通过QQ构建班级群,可以使学生之间从“人-机”交流达到“人-人”交流的模式,这是一个群体慢慢信任和发展的过程。QQ群比较注重的是同学关系的建立和学生之间学习资源的分享,QQ群空间里设有群相册和群论坛,学生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可以在论坛当中进行讨论,并且可以邀请教师参与,在线进行文字的交流,也可以通过语音群聊或者视频交流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提高交流的效率。

总之,QQ群网络资源管理是QQ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QQ群是网络化的标志,可以实现班级的科学管理,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迈克・费瑟斯通.网络交流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陆扬,.大众文化与QQ群管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篇4

【关键词】博客 Blog 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73-01

引言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各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博客(Blog)正在在这一背景下迅速崛起,进而风靡全世界的。作为一种时效性强,功能丰富的网络沟通工具,Blog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逐步被引入教学领域,形成一定的Blog教学方法和体系[1]。因此,有必要对Blog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模式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其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

1.博客(Blog)概述

Blog的正式称呼是Weblog,中文把它翻译成“网络日志”。Blog虽然被称为日志,但它的功能远比我们通常认识的日志丰富多了,包含着新闻、网络写作、即时交流和个人主页等多方面的内容,且其功能和内容在当前还在不断得到扩充和丰富。Blog与BBS和普通的网页相比,更能展示博主的个性,同时互动性也大大超过了它们。Blog具有让个人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信息的过滤和知识的积累等多种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一种进行深度沟通的有效工具。

2.Blog的特征

2.1 个性化、低成本

Blog是一种快捷方便,同时个性化十足、即时性很强的网络工具,而且只要具备基本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任何网民都可以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地拥有自己的博客,而且这些博客功能还很齐全,并不会因免费而有所限制,成本和在网络上构建一个网页相比可谓微不足道。

2.2 即时性、开放性

Blog里面的日志、相册、留言等都处于动态更新和积累的状态,这种即时性,虽然和QQ、Skype、微信这些即时通讯工具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但和其他文本相比已经基本上做到同步了。同时,Blog又是人们进行思想和知识交流的便捷工具,由于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通过各种链接,人们可以广泛接触到相关的各种信息,获取信息非常方便。

2.3 可订阅和实时传递

当前的Blog都能自动生成站点的汇总提要,用户订阅很方便。而且订阅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自主选择。这样,用户即使没时间登陆,新消息也会根据你的选择和设置而自动发送到你的博客了。在当前,Blog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已经越来越强,所有用户都能通过它与网络世界建立起紧密且全面的联系,进行实时的沟通交流,信息之间的传递基本上没有障碍了。

3.Blog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作用

Blog的重要性不仅普通的网民知道,教育界也对此高度关注,并已经将其引入了网络教学平台,对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1 过滤信息,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

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成几何数增长,出现了信息爆炸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对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利用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尤其是对学生来说,更难以加以鉴别和有效利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通过Blog可以将信息进行有效过滤,筛选出对教学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然后将它们传递给学生,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博客将这些有用的信息资源分享给周围需要的人,大大提高信息的利用率[2]。

3.2 构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当学习者在Blog上看到对学习有帮助的信息时,便可以及时摘录或链接到到自己的博客中,及时进行保存,以后要利用时也很方便,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各种学习资料日积月累,构成了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对学习的帮助非常大。

3.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在Blog上可以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和志同道合的人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沟通和探讨,这种群体的分享和交流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当学生在Blog的创作受到其他人的关注和称赞时,学生们的内心都会自然形成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这这反过来又鼓励了学生开展进一步的创作。

3.4 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情况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教师通过浏览和阅读学生们的博客,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师生间的讨论,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们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并得知他们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这些反馈,教师就可以比较及时地把握好教学进度,并根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这些Blog所具备的优点是以往的教学模式多不具备或难以做好的[3]。Blog反应出的学习过程是很完整的,因此,教师可以随时了解他们各个学习阶段的情况以及所需要的帮助,并对他们的学习进度和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这种评价在内容上比较广泛,除了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外,另外还包括了情感和心理等多个方面。

3.5 提供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交流

教育是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交流,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和作用,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有时候并不畅通,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Blog的出现为师生提供了一种便捷的网络教学和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学生可以充分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同时也可以发表各自的想法和见解,双方可以做到即时有效的沟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4.结语

在信息化的时代,Blog已经成为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并起着传统教学模式所起不到的作用。随着对Blog在网络教学应用的研究不断深入和与其他网络教学工具的有效整合,必将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积社.Blog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10(05):12-13.

[2]江伟,左桐忠.基于Blog和RSS的网络教学方法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2):25-28.

[3]朱琦.基于Blog与RSS的网络教学系统的构建[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9):277-279.

篇5

论文摘要:把博客(blog)应用于教育专业化发展,目前各个学校,特别是在中小学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该文首先分析了教育blog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然后讨论了教育blog在教师专业发展化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分析了教育blog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育博客(blog)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建起了自己blog网站,学校教师教也纷纷在校园blog网建立自己教育blog。目前越来越多的老师把blog和教育叙事用得更加灵活自如,他们在blog上彼此交流、记录下自己教学生涯中闪光的思想,把blog作为学习资源、教学平台和自己的信息化生活的环境,诸如讨论教案、教学设计等,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教育blog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1.1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涵义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职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符合教师行业专业标准, 成为一门专门职业。从理论上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取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广博精深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二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认识和提高;三是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教师专业化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经历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一个发展过程。

1.2 教育blog概念

blog是web与log组合的缩写,可译为“网络日志”,常称为“博客”。 教育blog可以这样来理解:一种可以表达教师个人思想和工作经历,表达的内容可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能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呈现方式。在当代信息社会,教育blog充分利用了网络双向互动,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将教育者的工作与思维历程、灵感与思想精华进行及时地记录和,并可连接到互联网中最有价值、最相关的信息与资源,这是一种教师个人与外界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

1.3 教育blog的功能

教育blog大致有五种功能,① 归档,包括按日历归档,按年月归档、按内容归档,这一功能可以用来对教师所写日志进行简单的归类,方便教师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管理。②所写的日志,可以列出所有日志的标题,也可以只列出一部分,主要还是方便教师对日志进行管理。③查询检索,若不知道自己是哪天写的日志,也不知道把它归在哪一类里面,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对教师来说,利用关键字查询,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另外一种有效的手段。④链接,链接是blog的一大特色。通过链接功能,可以链接到他人的blog,也可以连接到自己经常浏览的网站,形成自己的社群网络;通过链接资源,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来源。通过这些弱连接,教师之间还可以互相学习,共同影响,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⑤日志,的日志可以是笔记、灵感、文摘、多媒体、或者是各种超链接。的内容包括时间,文章的标题,正文,作者、留言、引用跟踪等。的内容,就是教师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内化过程,是对生活的反思过程。

从对blog的分析中可以看出,blog的即时功能,知识管理功能,链接功能非常适合作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平台,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管理工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化工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2 教育blog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积极作用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学习工具,教育 blog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和深度思考等等诸多方便给教师带来益处,主要表现为:

2.1 blog使教师主体意识觉醒

所谓主体,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是指事物的属性、关系、运动变化的承担者和载体。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主体是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教师主体的觉醒,是指教师认识到自身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和主人,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决定自己的工作生活发展变化,从而自觉发挥能动性,积极投身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

教育blog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包含了三个环节的过程:捕捉灵感、记录事件;亲身经历、行动实践;相互交流、自我反思。这是一个螺旋发展的态势,引导着教师在不断记录、反思、交流、共享、实践中寻求问题理想化的解决。在此过程中,许多教师改变了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主体意识正在觉醒。

2.2 教育blog的出现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由于教育blog在使用技术上的低门槛,在情感上的人本化,在操作上的简单化,在经济上的便宜性,使教师接受这一社会性软件的现实可能性。技术上近乎零障碍的博客,透露着“零距离”的人文关怀,使博客具备了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在博客平台上教师可以记录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在不断地阅读、书写、积累、交流中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丰富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名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这样就要以有助于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自我更新成为现实可能、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方式,为教师的反思性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力的技术支持

2.3 教育blog可以促进教师协同学习

由于博客具备 “、分享、交流”的功能,它可以让教师把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周围的群体交流心得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们课后需要进行教学反思,可以借助教育blog这些特点,并且教师可以通过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的blog站点与他们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与名家大师们进行交流。在这种不断交流的过程当中,多了教师的独立思考,多了研究型教师团队的思想碰撞,更多了碰撞后产生的新观点、新智慧、新知识、新积淀、新资源,就推动了教师自身的进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4 教育blog能实现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

传统的各种软件在个性化上很难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教育blog是个性化的产物,适合教师个性化的发展。无论教师对什么方向感兴趣,都可以利用教育blog来充分发展。除此之外,许多blog还可以按照教师的喜好,进行界面的设置。用教育blog拓展教师个人学习兴趣,从内容上来说,更专注于某一个方面内容的学习和交流。用教育blog拓展教师个人学习兴趣有两种参与方式,一种是以教师作为学习者个体为中心,通过链接或邀请他人参加,形成基于某一学习主题的交流社群;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参与他人创建社群,来发展提升自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并与社群形成互动。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1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重视教育blog,引导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学习

当学校没有建立自己校园blog,教师们把blog“安家”在不同的网站,彼此之间相对独立。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架构大校园blog平台网站,这样就可以把教师的blog集中在一起,解决了分散的问题,创建了相对集中的学习社区。有了学校的教育blog平台,就要引导教师撰写教育日志,应该引导学校每一名学科教师,尽量将blog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避免blog应用的泛化,这样教师可以把在课堂上遇到教学问题,放在blog上进行相互专门讨论,从而可以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

3.2 教师应充分学会利用阅读工具来提高教育blog信息阅读速度

教育b1og上的信息越来越多,这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了困难。众所周知,blog上的内容基本上每天都有更新,但它不像主题网站那么固定。作为一个教育blog读者,每天可能会访问许多blog。很多时候,在打开这些blog之前,读者根本不知道其内容是否更新。为了避免花费大量时间挨个去打开这些不确定是否有新内容的b1og,就需要一种b1og的订阅工具,它可以自动帮你获得你订阅的blog的更新内容。目前,已有的一些支持rss(reallysimplesyndication,即简易信息聚合)的b1og阅读软件,例如sharpreader,newzcrawler、feeddemon等,可以在不打开网站页面的情况下阅读网站内容。

3.3 学校就建立教育blog的评估机制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可以说不是一个能处于自发状态,自然完成的进程。同样,利用blog这一个工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需要许多外在的干预,其中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blog的评估机制,并在评估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如何评估这是一个难题,也是制约教育blog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当然也是各界人士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 祝怀新,潘慧萍.德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4,39(10):5-7.

[2] 刘恩允, 韩延明.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11):56-59.

[3] 陆李松.构建区域blog社群,促进精英教研走向大众教研[j].教学月刊,2006,27(2):184-189.

篇6

博客形式的广告是指通过博客记叙与企业产品关联性的享用体验,传播企业产品使用好感、产品知识和企业威望等信息的一种广告类型。在“今天你博了吗”的网络时代,为企业创造了新的推广空间与广告价值。比如旅客选择旅游,往往把获求愉悦的身心体验放在重要位置,如果一年一次的旅游失败,就会产生持续的失落、沮丧和愤怒的消极情绪体验。因此,旅客会重视、信赖并搜集先行者的旅游体验,而作为网络日志的博客,就是能够为他们提供有理有据的、分享这些经验的信息平台。借助于产品接触的先行者的成功体验,潜在的顾客能够获得产品的享用信息,扫清心理上疑虑而选择该产品。

博客形式的广告与一般的网络广告,如旗帜广告、弹出广告相比,除具有成本低廉、全天候全地域响应的共同特点外,还有更好的宣传效果:

借他人之口

宣扬企业产品具有更好的可信度

巧妙地利用个人博客,传播企业的产品体验,采用的是个人的叙事角度,而非企业的立场,相对于大众来说,具有独立的第三方性质。这个角色,显示出个人的体验是非受迫的,对产品的评价呈现中立性;博客的个人品质和网络形象,保证着自己必须持公正性的态度,保证自己的主观体验是可信的;同时,博主详细、具体的产品体验,也要经受主题受众的仔细检视和合理性推测的反馈压力。这就使博客广告与企业传统的宣告式广告相比,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

在精美温馨的图片中

让人们更好的感受产品

博客为了准确而形象地把自己的产品体验呈现在人们面前,他们会用优美的语言把它细致地描写下来,用精美的图片展现精彩的瞬间,甚至使用更直观的影音视频材料。这种艺术化的抒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作品的呈现,除了能够形象地宣传产品的类别、特性和使用方法外,还能够使受众获得阅读和娱乐的享受,引人入胜,提升消费的心理需求,使企业的产品更可知、更可感、更可亲。它与传统促销材料中夸夸其谈的溢美之词相比,优势自然明显。

博客体验型广告与论坛言论相比,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博客广告虽然与论坛有相似的地方,但是论坛言论具有零散性、随机性,帖子随着时间下沉,不便于搜索,个人形象不突出等缺点,使它在浩繁的论坛里容易湮灭。博客广告兼有自主性与集中性,时效与空间的统一性,使它可以连续、集中地关注产品的体验,能够被作为一种易于管理的广告策略,纳入到企业的品牌推广战略中去。

企业可以通过一些传播策略利用广告博客更好的宣传自己:

通过背景文化

慢慢了解企业精神

企业产品渗入到博客传播者的生活体验,成为博客主体事件叙述中的道具、场景等。在这种广告传播模式中,企业的产品地位并不突出,只是以背景的形式存在着,类似于情境广告。但是,企业的产品在这些人际关系的互动中,起到了触媒的作用,渲染出活动的氛围,传递出双方的,从而有利于角色沟通的深入进行,无形中帮助当事人实现了自己期待的主题目标。可以看出,企业提供的这些产品,是与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相联系,它间接地表达出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内心的情感。

馈赠试用小样

与博主建立良好关系

企业可以采取给予一定产品折扣的方式,邀请博主参加产品体验,博主把自己的产品体验心得放在博客上,并同意企业链接到企业的宣传平台。像化妆品行业,寄送小样,让顾客试用,是一种常规的促销方式,我们也可以通过博客广告的策略对此加以改善。只要顾客提出申请,填写好邮寄地址,就可以得到公司免费寄出的产品小样;从中,企业选择典型的重点客户,通过邮寄或预约上门,奉送上体验套装,并邀请她们在博客里写出使用的体验经历。这种体验,并非是一朝一夕,它可以是一个较长时间的产品体验周期。女顾客对化妆品的一致偏好及表达的渴求,会形成一个化妆品体验的博客群,这也会成为企业固定收集意见和建议的场所。企业也应善于组织与推进博客群的体验活动,妥善平息过激的言辞,及时处理产品带来的问题。

博客作为一种新表达的方式,它的传播不仅情绪,包括大量的智慧、意见和思想。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博客的出现和繁荣,真正凸现网络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开始步入更高的阶段。

相关链接:

企业建立博客的原则

1.语言表达要平实,不要一味使用推销的语气:博客世界是拒绝促销和怀有明显促销动机的。人们访问博客是希望找到情感寄托,希望同专家对话。假以时日,你的行为会使人们因为信任而尊重你,也会因为不信任而远离你。如果你成天想着如何推销,人们就会避开。

2.定期写作,注意趣味性:经常地贴上最近作品,有助于让读者常回来看看。

3.只需要写那些你真正关心和了解的事情:优质的博客是充满热情和智慧的。

篇7

关键词:校园类社交网站;老同学;人际关系

一、研究缘起

自20世纪50、60年代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的媒介观问世以来,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媒介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变迁和社会关系的变化。80年代以后,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媒介论者的观点得到空前重视。1986年,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贝尼格出版了《控制革命:信息社会的技术与经济起源》,“开创性地提出信息传播技术具有控制社会的功能”[1],进一步提升了传播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力。进入新世纪,计算机互联网逐渐侵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方面。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E-mail、BBS、MSN、QQ、Blog、Titter、SNS等,各种便利、廉价、多元的人际交往方式层出不穷。基于此,我们可以推论:媒介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人际交往的方式,进而在一定层面上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建构和维护。这便是本研究的理论出发点。

近些年,以真实人际关系为基础,融合多种网络新技术的社交网站拥有了众多拥趸者。定位于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网站尤其受到追捧。这类网站尤以人人网为主导。人人网以实名制为原则,以建立个人主页为模式,集搜索、列表、发表、留言、分享、游戏等多功能于同一平台,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笔者关注的是,这样的网络平台能否有效地保持同学间的长久联系,能否在大家毕业后延续老同学的关系。这个切入点,能够从一个侧面对我们提出的推论进行验证,这便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参与式观察法

该方法要求研究者必须深入研究场所,最大限度地参与研究对象的社会活动,通过细微的观察,获取相关资料。现在,这一方法被愈来愈多地运用于互联网研究。研究者通过注册加入某一网络社区,观察并参与网民活动,由此获得社区结构、网民特征、行为特点等有价值的研究主题信息。

(二)访谈法

这是一种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的交谈,来搜集事实材料的方法。访谈法能够获得研究对象的思想、动机、态度、观点等心理方面的资料。

(三)个案研究法

这是对特殊或典型案例进行连续追踪,细致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适合对现实中某一复杂和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和全面的考察;通过案例研究人们可以对某些现象、事物进行描述和探索;案例研究还可以使人们建立新的理论,或对现存理论进行检验、发展或修改”[2]。

本研究考察的是媒介技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提出的问题是:校园类社交网站能否延续老同学的关系。因此,已毕业学生的社交网站活动,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的研究思路分三部分。1.置身其中,宏观扫描整体概况。笔者于2011年3月注册了人人网,目前好友人数133人,其中95%以上是本人的学生。本人主要以进入他人网页浏览、留言或评论、发表日志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历时大半年的参与观察,应该说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2.选定对象,一一访谈,纵观了解原委。基于现有的网络人脉资源,笔者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按毕业年限,选定了三组访谈对象。2004级学生15人,毕业至今3年多;2005级学生10人,毕业至今2年多;2006级学生10人,毕业至今1年多。所选对象在地域、职业、网上表现等方面具有一定异质性。由于他们分散在不同地方,所以我们借助人人网上的留言功能,进行了访谈。3.确立个例,深入调查,微观展望。据笔者观察,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社交网站用户采用手机界面登录。我们追踪了两位ipone手机用户人人网的使用情况,以期进一步预测技术革新可能带来的相应变化。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校园类社交网站的特点“聚众传播”

这种全新的传播模式,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聚合老同学的平台,构建了一个由媒介生成的可相互感知的场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使用者建构和维护老同学之间的关系。

“聚众传播”是学者基于网络传播时代提出的新概念。“聚众传播是指人们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基于自媒介体系建立的,融合多种传播类型和传播方式,以建立社会文化认同为目的的一种群体传播形态”[3]。“其中‘聚’不仅表示媒介、信息、传播方式的聚合,更表示同质化人群的聚合”[3]。聚众传播广泛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校园类社交网站的传播方式就是聚众传播。以人人网为例,目前,它的主体用户是2006年之后(2005年12月人人网的前身校内网正式成立)注册的大学生。人人网提供给每个实名注册的用户一个融合了多种功能的个人网页。用户通过真实信息和网站推荐,找到业已注册了人人网的不同时期的同学、校友,并可将他们纳入自己的好友列表,形成网上同学圈建立联系。通过个人页面上留下的信息,大家可以相互知晓对方的现状,还可以通过留言、评论、参与游戏等方式进行互动。人人网基于个人网页这样的自媒介系统,营造出一个可再现现实生活场景,可相互感知的特殊场域。它是聚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最大平台,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大学生个人聚合老同学的主要平台。

据笔者观察,笔者的大部分学生都在使用人人网。即使毕业3年有余的学生,仍有近一半的人会不定期来人人网逛逛。其中的部分高频使用者表示,每天登录人人网已成为一种媒介使用习惯。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有少数学生在大学时并未注册人人网,工作后,或是因为感觉和同学们联系少了,或是想找到些大学的余味和回忆,注册了人人网。从笔者访谈的35位毕业生来看,有一半的人坚定地认为,人人网会是他们维持与老同学长久联系的平台,而且越是新近毕业的学生持此态度的比例越高。毕业更久的学生,大部分因工作、家庭、社会生活、心理因素等原因,登录人人网的次数、花费的时间、自我表露相应有所减少。相当一部分人表示,说不准人人网能否成为维系老同学关系的长久纽带。但是,不少人还是表示,只要大家都在用,那么自己也会用。

人类媒介发展正在走向一个由个体创造文化、新闻和娱乐的“自媒体”时代。校园类社交网站正是基于“自媒体”系统建立的老同学信息分享和情感交流的平台。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途径,建立老同学的联系,延续老同学的关系。

(二)校园类社交网站的直接互动比较有限

校园类社交网站的用户更多是以“客观上接触”和“间接互动”的方式做到彼此相顾,老同学之间的直接互动比较有限。它只能在一个较低层次上实现关系维护功能。校园类社交网站的“聚众”效应和“交互”机制,能够带来广泛“客观上接触”的传播效果。在社交网站上,个人可以在主页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好友群。通过自动链接好友网页,可以第一时间将好友的各种更新,包括对“我”的回应,显示在“我”的网页上。此刻,笔者登录人人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网页顶端显示的两条提示:一条留言和一条日志评论,接着扑面而来就是好友们的各种信息。笔者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从11月20日20点37分起至21日20点40分,首页共显示72条最新信息,包括“状态”、分享视频链接、照片缩图、日志前文、网络参与活动等。由此,笔者获知了几十位学生的近况。笔者表述的“客观上接触”,就是指社交网站用户仅在自己的网页上,“邂逅”他人的信息。“间接互动”是指用户进入他人网页,仅做浏览而不做交流,网页上只留下访问记录的接触。

笔者访谈过的学生几乎一致表示,他们来人人网的主要目的是“看看”老同学生活和工作的现状。据我观察,“看看”的主要方式就是“客观上接触”和“间接互动”。访谈中S君坦言:“当我打开QQ扫一遍没有可聊的人,又去逛一圈淘宝发现常去的几家店铺都没有更新的时候,我的第三选择就是人人,并且我只浏览首页看一看好友们各种稀奇古怪的分享,以及开心不开心的状态或是看一看某些无病的日志,然后关掉。”大多数情况下,人人网的用户就是以一种没有预设、随机“看看”的方式关注着老同学。“关注”实质上是不能实现心灵沟通的,只能有限地保持一种联系。“关注”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以一种“围观”同龄人生活现状的方式实现自我确认。当然,校园类社交网站上仍然存在着很多直接互动。就笔者的观察来看,关系一向亲密的老同学互动较频繁;能得到共鸣的话题互动较多;结婚、生日之类的日子互动较多。关系一般的老同学只保持非经常性互动。相比普遍的“客观上接触”和“间接互动”,“直接互动”的数量就显得比较有限。总之,校园类社交只能在一个较低层次上维系老同学之间的关系。

(三)校园类社交网站是一个兼具私人性与公共性的半开放平台

随着使用者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他们自我表露水平日趋浅层化。从实际效果来看,社交网站更适合维持关系非远非近老同学之间的联系。

转贴于

自我表露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首先提出的。“他在《透明的自我》(The Transparent Self)一书中将其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4]。社会心理学研究把自我表露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人们的兴趣、爱好等表层信息;二是个人对事物的态度、观点;三是涉及个人的人际关系、私生活、感情状况等深层内容。“社会渗透理论认为自我表露是一种社会交换的基本形式,随着关系的发展,这种交换会变得越来越广泛和深入”[4]。按照这一理论的观点,人们如果想要建立和发展与他人的关系,不仅需要持续地自我表露,而且自我表露的层次还应该一步步加深。

校园类社交网站是一个实名登录,兼具私人性和公共性的半开放平台。私人性表现在,它是一个“自媒体”。个人可以自由组织网上的好友圈,可以自主创作内容,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互动。公共性表现在,个人主页上的各种信息,包括不设加密的好友留言都可以被好友圈中的任何人看见,而且还可能经由好友被好友的好友看见。好友圈中的任何人也可以在他人网页上发表各种评论。在校园类社交网站上,个人身份确定,失去了匿名特征,面对的又是认识或者有共同认识的人的人际圈,网络表达必然会有所顾忌。而当使用者离开校园,走入社会,他们的网络圈子可能变得更加复杂,这时的自我表露尤其小心谨慎。

从笔者的观察来看,人人网上的自我表露大多属于第一层和第二层。有些学生在校时期,会写日志分享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和自己的心情,特别是情感方面的喜忧和困惑。但是,工作以后,很少有人愿意敞开心扉,写日志展露自己的所见所感和心绪。不少人甚至放弃了日志表达,只是有时在“状态”栏里,简单地一下近况,或者上传一些近照。从内容上看,网上的往往是可众所周知的“好事”,比如结婚、旅游、与“名人”见面、聚会、吃大餐等。还有一些发表是自励性的话语、警句以及含义不明的只言片语。

从访谈的情况看,走入社会后的大学生,或是感到人际关系变得复杂,怕同事和领导看到,不愿在这个半开放的平台上过多自我表露;或是因工作或感情不顺利,不想披露自己的情况;或是忙于工作和组织家庭,无暇在网上表述太多;或是觉得年龄大了,心境变了,没有热情过多分享自己的事情。总体而言,毕业后的大学生人人网上的自我表达变少了且日趋浅层化。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人人网成为更适合关系一般的老同学相互联系的平台。学生们普遍表示,真正与自己关系亲密的老同学,主要还是用手机、QQ这样更直接的私人媒介进行联系。值得注意的是,人人网上“转帖分享”已成为一种主要的表达。有部分使用者几乎没有自我表露,个人主页上填充的满是公共主页的内容,他人的日志、分享的视频等。而“浏览分享”则成为用户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校园类社交网站正趋向集多种信息、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发展。用户对网站的黏度更高,使用亦更趋多元化,很多已超出了网络人际交往范畴。

(四)手机互联网拓展了登陆社交网站的新途径,智能手机进一步增添了用户使用网站的乐趣

经由手机媒体,可以稳固校园类这类网站原有的社区成员,进一步提高网站的使用率。这将成为保持老同学联系,延续彼此关系的新的路径。据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6月30日,中国手机网民数已达3.18亿。毋庸置疑,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手机互联网以其广在性、即时性、便携性、移动性的特性,成为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新的延伸。年青一代对手机怀有强烈依赖,对其应用范围和应用深度都在逐步提升。2011年上半年,手机社交网站的使用率达到了41.1%。这个水平比增长较快的2010年下半年的36.6%,又高出了4.5个百分点。

人人网早在2008年3月,还是校内网身份时,就正式开通了手机版。手机人人网可以基本实现所有桌面人人的功能,而且使用起来更便捷、及时、自由。由于当时手机入网资费较高,成为使用者的一道门槛。时至今日,手机上网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上网资费不断下调,人人网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网站上大量的信息来自于手机,智能手机用户的信息量尤其显著。

笔者跟踪了两位iphone手机用户人人网的使用情况。C君,2005级女生,2007年7月注册了人人网。S君,2006级男生,2007年5月注册了人人网。截止11月25日,两人的主页访问量分别为13470人和13336人。两人均属于人人网较活跃用户。笔者统计了他们自11月10日至24日,15天经由iphone手机所的信息情况。C君共信息27条,其中附带文字的图片20条,“状态”5条且1条有定位显示,分享他人日志2则。S君共信息50条,其中附带文字的图片8条且均有定位显示,“状态”38条中转帖他人的13条,25条自写“状态”中8条有定位显示,分享他人日志4则。总体来看,作为上班族,两位的信息量是很可观的。他们都偏爱现场图片报道。在C君的中,有1组8张附带解说词的游览海洋馆的图片,给人以强烈的身临其境的现场观感。S君偏爱iphone手机的定位功能,强调“我”的存在。两位表示都是在使用了iphone手机后人人网上的表现更为活跃。C君坦诚:“确实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便捷设备,发图发新鲜事都变得轻松简单,不一定非要用电脑非要等待笨拙的塞班系统缓慢的刷新,而且iphone的软件及时编辑功能很强大。走在马路上,蹲在厕所里,在外面随便某个地方,只要有WIFI或者三G网络,都能让我渴望的交际圈内人群了解到。这种及时互动非常具有吸引力”。无可否认,智能手机与社交网站对接应用,能充分发挥智能手机的上网优势。用户在移动过程中随时随地传递自己制作的内容,以定位信息报告现实状况,充满了娱乐性。可以预见,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宽带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推动校园类社交网站的使用率,这将成为老同学相互联系的新的路径。

四、结 语

站在笔者的角度,我要感谢媒介技术的伟大,赞叹“媒介——人的延伸”。原本那些早已毕业的学生们与我可能再无缘相问。但今天,在人人网这个平台上,我们清楚得感知彼此的存在,互致问候,互相交流。校园类社交网站的最大价值就是开创了建立同学之间联系的新途径。然而,这毕竟只是一个由电脑和网络搭建的物理介质为中介的场域,网络中的人际交往没有共同的身体在场,缺乏共同的经历和感受力。它只能在较长时间里保持老同学之间的表面联系,很难起到实质维护和加强老同学关系的作用。当大家的异质性越来越突出,当个人的家庭生活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他们难免会渐渐远离这个平台,守顾身边的人和事。

参考文献:

[1] 申凡等.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媒介功能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

[2] 孙海法,朱莹楚.案例研究法得到理论和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4(1).

篇8

[论文摘要]教师博客不仅是幼儿教师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字化档案袋,其记录和评价功能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为发挥教师博客的评价功能,幼儿教师首先应组建幼儿教师博客圈组,以实现幼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动态化评价;其次应制定幼儿教师博客评价标准,以充分发挥教师博客的激励作用;再次应深入挖掘幼儿教师博客的微内容,以为其专业发展提供翔实的评价信息。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博客((blog)作为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代网络交互媒体,以其操作简便、个性化、开放化、实时化的优势对社会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博客的广泛利用催生出新的博客群体—教师博客。教师博客是教育博客(edublog)的一种,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职业生活中,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技术所撰写的体现教师职业特点的网络日记。教师博客不仅是教师知识建构、学习、反思以及交流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一种简便、实用、有效的数字化教师成长档案袋,具有评价功能。(1]本文拟初步探索发挥幼儿教师博客评价功能的具体策略。

一、组建幼儿教师博客群,实现幼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动态化评价

建立幼儿教师博客群不仅能拓展教学教研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丰富幼儿教师个人及教师群体的学习与教学资源,提升幼儿教师群体的反思能力,还能在博客群组的交互活动中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通过“相互抚慰加深专业情感”,I21建立比较稳定的伙伴学习关系。教师对博客日志进行理性思考、质疑、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之间在学习与评价共同体的教师博客中不断“研究、改造、细化评价行为的自我完善的过程”。

(一)创建有核心理念和特色的博客群

富有时代性、前瞻性并符合幼儿教师思维和认知特点的教师博客群,不仅能使群内教师强烈地感受到共同的兴趣与志向,而且能进一步增强他们主动阅读、参与、检索和查询的热情。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实践中教师可为自己的博客群组起富有特色的域名,如“阳光Teacher博客群”“携手成长,共同快乐”,或者书写富有感染力的博客群组的个性签名,如“童年的梦想,少时的憧憬,伴随着碧水清波,一同快乐分享!”此外,还可以利用群组网络超级链接、RSS,TAG,Trackback等技术,方便教师快捷检索、浏览相关博客信息。

(二)在博客群中提出能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

迈他菲勒特网站(Metafilter.com)的创始人马特·豪伊(Mart Haughet)曾说:“有一个特定的话题,意味着你可以更容易的解释你的博客思想,并且很快集结志趣相投的人为你的群组贡献他们的思想和内容。rr}4}因此,在博客群中提出能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往往能够激发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分析自身持有的教育理念,达到很好的自我反思和批判的效果。

(三)在博客群组中形成教师之间平等、自由的对话关系

对话关系的形成是发挥博客群组学习和评价共同体功能的必要条件。教师博主之间的对话关系

能使每位教师都成为讨论和交流的主体,每位教师都是信息的者、信息的分享者。博客研究者布拉德·丽贝卡(Rebacca Blood)认为:“博客群最强大的两种力量来自他们过滤和散布信息的能力”护5平等的对话可以增强各博客群组成员之间多方面的了解,不仅可以使评价本身获得评价对象的认同,并使他们最大程度的受益,网而且这种深度的对话也有助于生成最具建设性的、最有价值的见解护亚如保罗·弗莱雷所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二、制定教师博客评价标准,发挥教师博客的激励作用

发展性幼儿教师评价是在承认和尊重幼儿教师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立足于使每位教师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适宜性评价。每个幼儿教师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人格特征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这些都可以在博客的制作和维护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制定针对幼儿教师博客的评价标准,并对幼儿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有助于发挥教师博客的激励作用。

通过对幼儿教师的博客进行跟踪观察和文本分析,并结合问卷调查及与教师的讨论,我们确定了教师博客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博客的内容和博客的利用两个一级指标。博客内容包括及时性、丰富性、个性化、原创性四个二级指标;博客的利用包括个人教学利用、家长利用和同行利用三个二级指标(见表i)。根据对教师制作博客的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又将每个指标具体化为

包括四级分等的评价标准。

在利用教师博客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实践后,我们发现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幼儿教师在制作教师博客的水平上存在差异。刚人职1-2年的年轻老师,由于参加电脑网络技术教育培训多,接触网络和博客的时间长、机会多,接受新事物较快,对制作教师博客比较感兴趣,博客呈现形式多样,但博客内容与自身教学相关性比较小;工作10年及以上的有经验老教师对博客技术以及基本计算机操作技术掌握不十分熟练,虽然博客日志数量少,但博客内容的反思性和个性化特点都比较突出;将博客技术和自身专业发展结合得最好的是介于新教师与教龄10年以上老教师之间的幼儿老师。此外,须注意的是,为保障以教师博客为载体的发展性幼儿教师评价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展,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定标准还需要根据使用者的具体情况不断修正,以提高其评价信度和效度。

三、深入挖掘幼儿教师博客的微内容,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翔实评价信息

在教育博客中,微内容是指幼儿教师以文档、图片、声音或视频文件等形式存储和呈现出来的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教学反思、活动设计、研究感悟、培训体会、学习体悟、儿童的观察记录以及阶段性总结、职业发展规划等内容。幼儿教师博客的微内容展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发展轨迹,也包含着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和智慧。微内容不仅为幼儿园管理者、家长等定期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情况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信息,而且是教师自我了解、自我反思的有效依据。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教师博客提供的信息按照知识框架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f90要深人挖掘教师博客微内容,首先要密切关注教师博客主页上的各项统计数据,获取有关博客的数据信息。例如主页的今日访问量、总访量、注册时间、最近更新时间、最后登录时间、日志类型及时间分类数、日志的阅读量、分享数、评论数、照片分类数量、博友数量、心情历程数、当前魅力值、当前同城排名等。有些博客网站具备专门的访问统计、博客主页在博客服务网站中的排名及某篇日志在推荐文章中的排名、与其他博客的链接等功能。这些信息代表的是“个人人气指数”,即受欢迎程度,是家长以及同行等他人对教师博客及文章的“无记名投票”。

其次,要仔细搜集整理教师博客上的文字性资料。网络域名和个性签名以及心路历程均是幼儿教师个体教育信念、教育观念的再现。例如博客名:“碧海蓝天,展现教师个人广阔的胸怀,宁静的心态!”个性签名:“糖果城堡—走进孩子的世界,走出教育的误区,用我们的双手,托起孩子,让他们展翅高飞!”心路历程:“生命的沉重,迫使我们生出努力的翅膀!”另一方面,博客上读者对教师日志的即时评论及建议代表的是“他人”对教师博客及博客日志等的真实想法,也是一种重要的评价信息。

篇9

关键词:博客;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01-03

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的标志,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式。这使得人们能更好地认识新事物、形成新观念、体验和接触现代技术和工具,由此师生们的教学模式、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等都会发生改变。

一、博客简介

“博客”一词,源于英文Blog/Blogger,是指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或称“网络日志”。本文中的“博客”,指具有博客行为的一类人或博客们所撰写的Blog;Blog其实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撰写这些博客的人就叫做Blogger。[1]博客实际上是一种迅捷的网络个人出版形式,一种利用一定技术手段(rss、archive、comments、trackback等)实现的信息、传播信息的在线出版平台。人们对于博客的理解各异: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摩);博客就是一个人未经编辑的声音(戴夫·温纳);博客是互联网上独立的思想泡泡(詹姆斯);博客是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方兴东);博客是“个人出版2.0”。[2]网络专栏作家孙坚华认为:“比较完整的博客概念,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其内容主要为个人化表达;二是以日记方式而且频繁更新;三是充分利用链接,拓展文章内容、知识范围以及与其他博客的联系。”

二、博客的特点

博客的诞生意味着人们开始实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一个真正的blogger,具有对知识的激情、对关注领域的执着、对思想与资源共享的开放心态。博客有八个优势:一是个性化,二是共享性,三是深度交流,四是简单易用,五是免费午餐,六是更新频繁,七是超级链接,[3]八是开放互动。Blog的个性化特点是指其内容的个性表达。博客是博主(具有博客行为的人,文中均简称博主)个性表达的载体,通过博客内容和形式的个性化,博主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博客DIY功能越来越强,博主可以随时换上心仪的背景图片,换字体颜色,增添动感的特效代码,做成自己想象的模样。Blog以互联网这个开放的信息平台作为载体,必然面向大众进行传播,这决定了它的共享性。它以统一格式提供RSS提要,使其共享更加方便、高效。Blog与其他网络交流工具一样,具有交流功能,但它体现一种深度交流。Blog为这些怀着共同目标或对某个问题有着相同兴趣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聚集在一起研究和探讨问题的场所。通过Blog人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持久、深入、广泛的交流讨论,使网上的交流更加深入,讨论更加有效。操作简单是博客发展的推动力,这是其深受网民青睐的最大特点。只要你会上网、会识字就可以写博客。操作简单不仅体现在申请注册上,而且进入管理平台后,选择模板、博客设置、日志管理、添加日志、发表日志、预览首页,简单走六步,就会写博客了。“五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使博客真正实现了“零进入壁垒”,这为博主们提供了简单易用性的同时也让博主们尽享免费“午餐”。很多网站提供托管博客,无须自己注册域名、租用空间和编制网页,人们只要提交免费注册申请即可拥有自己的博客空间,无需承担任何费用。持续更新是博客保持生命力的造血机制,博客更新速度惊人,信息传递迅捷,博客更新就似生物的新陈代谢,若没有了更新,博客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超链接是Blog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运用超链接,可以拓展文章内容,实现与其他Blog的联系。另外,博客的trackback功能通知被你所引用的日志,你引用了它。这样Blog之间就通过Trackback互相连接了起来,搭建了一座“思想的桥梁”。开放互动是博客交流的推广链。网络赋予了博客的开放特性,博客对大众开放,实现大众传播,游客的“闯入”和评论就产生交流。游客撰写评论和签名留言,博主对他们进行回复,并通过链接地址进行回访,达到互动效应,这就达成了游客和博主间的互动,这种开放互动有利于交流推广和对外传播。[4]

三、博客的功能

一般而言,blog具有以下功能:一是信息平台,人们可以通过博客工作、生活乃至交易信息;二是知识管理系统,博主通过博客的文章分类、blogroll、友情链接、tag等功能可以建立并管理自己的知识库;三是事务处理系统,通过博客的日历和记录功能,博主可以方便地安排个人日程,对自己的事业进行目标管理;四是社会化网络平台,博主因为博客的传播和交流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者,又可以通过博客支持好友甚至组建项目团队等,通过博客群组建立自己的社会化网络。博客迅速发展的八个优势及四个功能正为教育所需,而且完全可以整合到教育领域中,因而博客迅即被运用于教育领域。博客进入教育领域为教师和学生所用,就开发出了以下教育功能。

1.自主学习功能。经营博客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积累知识、体验创造的过程。从接触博客之始,就注定了要开始学习。管理博客,为了增加内容、美化界面、体验功能,都要不断学习博客的相关知识,如怎么添加图片,如何设置背景音乐,怎么交换链接,怎样修改代码,这些都迫使博主自主学习。大量浏览、学习别人的博客,并通过博客与其他博主交流学习,博主积累了各方面的知识。

2.共享成长功能。人们用博客记录自己每天突然闪现的灵感,记录每天的生活、工作、学习、情感,记录自己对事件的思考和自我反思,对问题的探索,生活点滴和瞬间思考都可能撞出思想和创意的火花。成长中的教师和学生把这些点滴记录下来,在记录思想和创意火花的同时也在记录着自己的成长历程。博主们的成长历程随着博客的传播被浏览,不断被别人共享着,这实际上是在共享生命成长历程(黎加厚)。

3.教学反思功能。反思是师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反思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追寻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整改和优化的方向。很多教师把这些教学反思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于博客,既方便了以后自己的教学心得的记录和整理,也便于同行交流,当同事或同行阅读到这些反思时能获得一些教学启发。当学生在博客上阅读到教师的教学反思会通过评论的方式对教学进行反馈。此外,学生也可以用博客记录自己对自身学习的反思。学生通过阅读教师博客,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并通过反思修正对课堂内容的某些错误理解。学生通过评论在博客上与教师交流后还会反思并改进自身的学习方法。

四、博客在教育中的应用

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沟通工具,必然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及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式。Blog使Blogger将工作、爱好和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博客运用于教育,引起了学习方式、教学模式、思维方式乃至教育理念的变化。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专业发展平台、教学辅助平台以及与学生互动的交流平台。教师通过Blog进行教学管理,教学信息,进行学业评价、课外辅导,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博客为教育管理者提供了一个信息传播平台、信息获取平台、管理辅助平台和互动交流平台。博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平台、娱乐平台和创作体验平台。学生通过撰写博客,开展自主学习,管理知识,并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和成长。国内外很多师生已经利用Blog进行教育和学习实践:作为师生交流的平台、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知识管理手段、成长记录、终身学习助手等。

1.便于自主学习。Blog非常个性化的特征赋予学生学习以极大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按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方式、内容、时空和进度,从而保证了学习的主体性。学习的自主化使得思考个性化,思考个性化的结果就是个人创意。每个人都可能利用Blog自由思考、自由表达,心得体会。自主学习的评价过程中,评价时学生一般会考虑其他同学的观点,这样就能够在评价中进行借鉴,进而提高学习水平;而教师则通过一些问题解决导向的研究与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种互动可以强化具有不同个性、能力及自信的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利于知识管理。Blog是一个便捷的知识管理系统。利用Blog可以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存储和查找等,发挥Blog的超级链接功能,链接与学习相关网站,构建虚拟知识库。通过Blog也可以对知识进行学习、共享和创新等方面的动态管理。通过Blog,教师可以把研究成果、典型的教学案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进行记录,储存教学资源。学生把学习心得和笔记录入博客,便于移动学习和复习;学生还对海量学习资源进行筛选、整理,收集于Blog中建成自己的主题知识库。教师记录教学技能、教学智慧和学生记录学习心得的过程,也是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利用博客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学习体验的过程实际上是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便与他人分享。

3.教学信息。Blog是一种基于网页的可以迅捷更新的动态媒介,能即时教学信息。Blog都具有信息功能,教师可以创建信息页面,自动生成首页新闻链接,将教研论文、教学动态等教学信息分类到Blog上。如将课程通知于博客,提前告知学生;将学习资源、讲稿到博客,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下载复习。此外,信息的形式还可以是超级链接和内容分发与推送。通过订阅RSS,把内容直接分发到学生的Blog;通过内部用户的好友功能,Blog之间可以相互短信息;学生让同学把信息发表到自己的Blog,自己的信息也将到对方的Blog,实现教学信息的共享。

4.搭建互动平台。Blog可以为师生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如通过基于主题的Blog,师生提出探讨的主题或问题,然后熟知者充当引导者、志愿者,引导大家把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资料收集起来供人分享与讨论,并将对该主题的讨论引向深入。Blog为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的交流互动平台。Blog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Blog群组。Blog群组是指由拥有同一学习主题的学生在Blog上创建的以网络社交、学习互动、研究和探讨问题为目的的网络组织形式。另外,师生也可以通过Blog进行交流,在对方的Blog上发表评论,这样师生间、学生间建立了一个多向互动平台。

5.促进教学相长。一方面,博客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博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平台:教育理论和教学反思记录积累平台、知识管理平台、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源的交流共享平台、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平台。[5]

对教师来说,博客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便利平台。首先,教育博客为教师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博客追求个性化,老师把博客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获得个性化的教学智慧和灵感。其次,博客为教师个人教学资源的积淀提供了空间。教师通过Blog记录日常教育随笔、教学心得、教学反思,并把教案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课堂实录、研究成果、教学课件等上传到博客,在博客里积淀属于教师个人的丰富资源,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第三,博客为教师搭建了教育反思平台。教师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写博客是教师进行教育反思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博客提供了个人反思的载体,它记录下了个人思想活动、教育活动、学习活动的变化。第四,博客能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作为普通人也经常会遭遇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得不到释放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不利于教师的成长。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消极情绪往往得不到现实表达和释放。而博客作为虚拟空间却可以为教师提供这样一个倾诉和表达的平台,让教师有了表达的机会,能自由诉说和自在表达,从而为教师建造了一个自由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博客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成长。学生建立个人或团体博客,记录自己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博客与老师、同学或网友交流讨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反思自身的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反思意识,培养了反思习惯,通过反思提升了思维能力、创造力等学习能力。博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他们通过博客搭建自己的学习资源体系和知识体系,为自主学习提供便利,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潜能,让自身不断成长。[6]

参考文献:

[1]ithao123.什么是博客(Blog)[EB/OL].(2007-08-05).

.

[2]方兴东.博客的世界[J].经济观察报,2003,(增刊).

[3]刘萱.Blog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4]徐果萍.博客论:什么叫博客[DB/OL].(2006-06-01).

http:///tag/%e5%8d%9a%e5%ae%a2%e8%ae%ba/page/4/.

[5]朱新华.教师博客——构建教师专业成长新平台[J].北京教育,2007,(5).

篇10

同样一个项目,别人能操作起来,你却连门都找不到,然后抱怨项目不行。想日赚千元,又缺乏那种日赚千元的状态。

日赚千元是啥状态?我知道的一个朋友,估计凌晨两三点都还在发帖。以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还不足以跟人家拼天赋。赚钱不是心累,就是身体累。连做微商都很难很难,发发朋友圈,晒晒收入截图,别人就自动上钩了,快醒醒吧。至少我见到的大部分微商都没有那种拼命的状态。

前些日子,我做了个营销vip群,一年收费几百元。vip群里的一个朋友私下说,当初没有选择168元的群,而是选择了我,觉得跟着我更踏实。

我的第一想法是,应该做得更多,才能承受起别人的支持。在茫茫的网络,别人肯赞赏你一块钱,都是爱,深沉的爱。作为回报,你要给他带来几倍的收获才行。

我加过别人的付费群,自己也做付费群,终于理解了这两种角色的心态。所以一直在避免做伸手党,张口冲别人要什么东西。除非是父母,别人并没有理由,无条件给我们任何东西。付出应该体现在平时,临时抱佛脚已经来不及。有些小白向高手请教,高手不搭理他,他就不会发个红包试试。

吐槽完毕,精彩继续。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写文章的。我谈谈说说怎么发,朋友圈怎么维护。因为有些人的qq人气就是靠说说带动起来的。说说跟日志不一样。日志需要点进去才能看全部。除非你有固定的关注人群,一般情况下,日志阅读量都要低于说说好几倍。空间人气第一是靠说说带动起来的,然后是相册,最后是日志。

发说说有的人是为了刷存在感。都希望别人点赞或评论。实际上,用户只对自己感兴趣的点赞,和评论。人关心的其实只有自己。

谁知道什么样的说说有利于传播?符合大众口味的,传播最快。就像写小说,流行小说比名著好看多了。流行小说满足了屌丝群体的。在现实生活中,都是loser,而在小说里能找到那种。

一般搞笑类说说浏览量,点赞量各项数据都比较高。我的qq里加了几个专门做搞笑类的人气qq,偶尔会从他们那里挑几个内容。但是我觉得除非你做的是搞笑类人气qq,否则发搞笑类说说只能是调剂。不然大家只记住你不正经的一面了。就像周星驰的电影,很多人记住了他的喜剧。前几年拍长江七号,拍的挺严肃认真,大家反倒有些不习惯了。并且我不觉得周星驰是一个喜剧演员。

说说的内容分为两部分,正文和配图。说说靠的是文字和图的搭配,不建议说说的字数太多。我没有查过,说说具体到了几百字,就自己折叠起来了。就连我也不喜欢字多的,看着太累。

举个例子,最近要放开二胎政策了,大家都知道吧。说说的内容可以最新的资讯,比如跟二胎有关的。

不知道谁试过1天发10条说说?没错,有点刷屏了。可我是这样认为的,当你人气比较低的时候,就算刷屏也是可以的。我以前是发10条的,后来一一步一步往下减。每天3到6条说说。基本能够覆盖几个主要时间段了。早中晚,然后这三个时间段的间隔里,各发一条。。

如果只玩说说也要做到极致,说说的功能大家了解多少?电脑端和手机端的说说有哪些差别。有人都研究过,每个时间段,发什么类型的说说。其实每个点都值得研究。

一个朋友说:早上发励志积极向上的,中午来点鸡汤情感文字,晚上发点搞笑趣闻。还有就是要专门收集搜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