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纪处理决定范文

时间:2023-04-07 09:0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违纪处理决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违纪处理决定

篇1

一、面向全体学生的维护者

新基础教育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真正属于全体学生,教师则要有意识地规避“替代现象”。那么,什么是“替代现象”?下面笔者以“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教学片段】

教师提出问题:有10颗糖,要平均分给小朋友,可以分给几个人?怎么分?可以怎么列式?

生1:可以平均分给5个人,列式10÷5=2。

生2:可以平均分给1个人,列式10÷1=10。

生3:可以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3颗,还剩1颗。

师:10颗糖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3颗,还剩下1颗,我们这样列式“10÷3=3……1”,这里“……1”表示还剩下1颗,试着将你们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情况也模仿这个算式列出来。

教师通过不断追问:“还可以分几个人,列式呢?”将10颗糖能平均分给1、2、3、4、5、6、7、8、9、10人的情况列举完整。

在学生汇报时,教师在黑板上从上到下有序板书。

平均分给1个人,列式10÷1=10;

平均分给2个人,列式10÷2=5;

平均分给3个人,列式10÷3=3……1;

……

平均分给10个人,列式10÷10=1。

接下来让学生对这10个算式进行分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平均分完后,有余数和无余数的两种情况,并通过这10个算式的枚举,让他们在较为丰富的素材中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开放的导入设计打开了学生思维,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这个环节中存在两种替代思维的现象。一是替代“全面思维”。案例中全面完整的答案,是通过几位不同学生的点状思考的结果“凑”出来的,用几位学生个体点状思维替代全体学生的全面思维。二是替代“有序思维”。教师将学生随机的、无序的结果经过处理,形成有序的板书结果,教师的有序思维替代学生的无序思维,替代了学生从无序到有序整理的思维过程。

课堂中常见的替代现象还有许多种。

个别替代全体。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自觉地让学优生多次发言,顺利得到正确的答案,让课堂按预定的程序,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学优生配合了教师,配合了教案,这样的数学课堂成为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对话与互动,其他学生则成了听众。

小组替代个人。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展示课教学中,为了突显合作探究的理念,常常不适宜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有些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如上述“有余数除法”教学的下一个环节,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有些操作过程(如面积转化操作过程,低段计算学习的操作过程),必须让所有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而不能由小组合作学习来替代。

教师替代学生。该现象表现为教师不相信学生,在提供的学习单中,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和概括好本应由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或是提供过多的提示,使本该由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由教师包办了。

课堂是全体学生的,教师应有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观,自觉地维护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经历教学过程的权利,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维护者。

二、教学互动生成的推进者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与学应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真正能实现师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是教学中“放”与“收”的过程。这里的“放”,要求进行大问题设计,通过把大问题放下去,实现课堂的重心下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解决大问题的过程中来;这里的“收”,就是教师现场发现并回收学生解决大问题时的不同状态和相关信息,作为师生“交互反馈”的资源。一个大问题解决过程,就是一次“放”与“收”的过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教学环节。一般情况下,一节数学课设计三个左右的大问题比较适合,这也契合新基础教育中“三放三收”的过程结构。

例如,进行“比的应用”教学,教师出示问题一:学校买来一批树苗要分给四、五年级的班级种植,已知四年级和五年级的班数比是5∶4,?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五年级种几棵?

一放(大问题一):你能尝试在横线上补充适当的条件,并解决问题吗?

一收:搜集从总棵数角度补充条件的资源。呈现不同数据和不同解法。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条件给出的总棵数(36、90、180……)有什么特点,思考为什么都是9的倍数,归纳方法的共同特点,再引导检验。

二放(大问题二):只能通过总棵数来求五年级种的棵数吗?有不同想法吗?请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二收:(1)通过四年级棵数计算。教师呈现两种不同解法。追问:“同样求每份,这里为什么‘÷5’?为什么要‘×■’?”(2)通过补相差棵数计算。教师追问:“同样求每份数,这里为什么‘÷1’?为什么要‘÷■’?”引导学生思考:补充条件角度不同、数据不同,但解题思路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出示问题二:学校买来一批树苗要分给四、五、六年级的班级种植,已知四、五、六年级的班数比是5∶4∶4,?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六年级种几棵?

三放(大问题三):你能尝试在横线上从不同的角度补充适当的条件并解答吗?

三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补充条件?可以怎样解决这类问题?

教师构建以三个大问题为核心的“三放三收”教学结构,有效促进互动生成,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使每一位学生都独立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其中实现对学生各种生成资源的深度开发,使教学向纵深推进。在此,教师成为教学互动生成的有力推进者。

篇2

一、关于对应试人员违规违纪行为处理的法律性质的界定问题

一直以来,对应试人员违规违纪行为处理是否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在理论和实务界都有争议。因此,对该种处理的法律性质的准确界定是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应试人员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这主要是通过对该行为特征的分析得出的结论。该行为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单方性。考试主管部门、考试机构只要在有关法规政策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即可自行认定和直接处理,而无需与应试人员协商或征得应试人员的同意。

(二)强制性。考试主管部门、考试机构根据依法行政的原则,为行使其管理职能,享有相应的管理权力和管理手段。对应试人员违规违纪行为处理遇到障碍时,可以运用强制手段消除障碍,保障处理决定的执行。

(三)政策性。考试主管部门、考试机构目前对应试人员违规违纪的处理主要依据的是政策。政策相对法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更为广泛的自由裁量权。

根据行政法学理论,单方性、强制性和政策性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主要特征,因此,对应试人员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这一界定的意义在于:一是对应试人员来说,考试主管部门、考试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具有决定力和约束力,应试人员有遵从的义务;二是对考试主管部门、考试机构来说,在认定和处理违规违纪行为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越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三是对人民法院而言,考试主管部门、考试机构对违规违纪的处理属于行政诉讼的范围。

人事部2004年出台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下称《处理规定》)第二十三条:“被处理人或被处理单位对处理决定或复核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根据《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我国目前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具体行政行为。因此,人事部的这条规定首次在部委规章上认定,对应试人员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是具体行政行为。随后教育部出台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2005年司法部出台的《国家司法考试违纪行为处理办法》中也作了类似的规定。这说明对应试人员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是具体行政行为,已经逐渐被各部委在立法上层面上予以肯定。

二、关于正确适用法律、法规、政策的问题

目前,我省对应试人员违规违纪行为处理的主要依据是2003年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监察厅出台的《四川省人事考试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下称《处理办法》)和人事部的《处理规定》。《处理规定》只针对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对于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技师)等级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事业单位聘用工作人员考试等还是适用《处理办法》。笔者以为要依法处理人事考试违规违纪行为,前提是要有法可依,现在由于人事部没有制定统一的人事考试违纪行为处理办法,各省各地自已制定政策必然会存在很多缺陷,因此,人事部应该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的立法工作。

在具体适用法律、法规、政策方面。《处理规定》第六、七条规定的较为明确,如应试人员违反第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先提出警告并责令改正;经警告仍不改正的,责令离开考场,并给予当次科目考试成绩无效的处理决定。因此,在适用《处理规定》上,关键是要做到两点:一是对违纪违规事实的认定;二是对情节轻重的衡量。《处理办法》在具体适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第七条针对十二种违规违纪表现,规定了警示、取消当次本科目考试资格,决定当次本科目考试成绩无效3种处理方式。虽然《处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取消当次考试本科目考试资格是处理方式之一,但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不应该成为一种独立的处理方式。从《处理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的表述来看,取消本科目考试资格,责令离开考场是处理过程中的强制措施,决定当次考试科目或全部科目成绩无效才是最终的处理方式。另外,从《处理规定》中未规定取消考试资格的处理方式来看,取消考试资格也不应该单独成为一种处理方式。

三、关于对违规违纪事实的认定和证据收集保全问题

对违规违纪事实的认定是正确处理的前提和关键。《处理办法》和《处理规定》对违规违纪事实的认定原则和标准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因此,“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是对应试人员违规违纪处理的一项基本原则。笔者认为,按照这一原则,在对违规违纪事实进行认定过程中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客观方面应试人员有违规违纪行为。即应试人员在考试过程中实施的必须是《处理办法》或《处理规定》明文规定的违纪行为,才可以对之进行处理,这类似于刑法上的“罪刑法定”原则。二是主观方面有过错。主观方面的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主观方面有过错是从构成要件上讲的,但在实践中,应试人员在违规违纪过程中是否有过错,并不是由考试机构要证明,而是采取过错推定的原则,即应试人员只要实施了违规违纪行为,就推定其主观方面存在故意或过失,除非应试人员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任何事实的认定,都依赖于证据的证明。“事实清楚”只是一个客观标准,而“证据确凿”才是证明标准。从证据学的角度,客观发生的事实在事后要重现只能依靠证据来证明。证据的收集保全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而言,证明应试人员违规违纪的证据主要有:一是监考人员作的考场记录;二是违纪人员的书面承认;三是其他应试人员自愿作的证言;四是书证;五是物证;六是视听资料。

这里还有一个证据效力问题,在现实中,普遍存在取证难的问题,如违纪人员不承认违纪或不愿意书面承认违纪,其他应试人员不愿意作证或都没有看见,大量违规违纪行为不存在书证或物证,目前大多数考试并不具备收集视听资料的条件。因此,我们在对应试人员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处理时,很多情况下都只是根据监考人员作的考场记录。有人认为,监考人员与考试机构之间本身往往存在从属关系,由于这种利害关系,考场记录的证据效力应该比较弱,如果单凭这个证据,显然没有达到“证据确凿”的标准。这种置疑有其合理性,但是笔者以为,不能把监考人员与考试机构之间的关系完全等同于民事上利害关系,把考场记录简单地理解为监考人员个人的证人证言。事实上,监考人员与考试机构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交通警察与公安机关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一种职务上的委托关系,而非民事上的利害关系。同时,监考人员作的考场记录也类似于交通警察作的现场记录,而并非个人证言。根据《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有关规定,考场记录的证据效力应该优于一般证据。但是,笔者以为在对应试人员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处理过程中,除了详细、准确地记录考场情况外,也应该注意其他几种证据的收集,尽可能不要仅凭考场记录定案。

四、关于如何依照程序进行处理的问题

对应试人员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作为具体行政行为,应该注意程序的效率性和公正合理性,以及对程序权利的司法救济;同时作为外部行政行为应该强调法律化和民主化,应把应试人员对行政过程的参与权作为外部行政程序的核心,以体现公正、合理的法律精神。

从程序原则方面看:《处理办法》规定“手续完备、处理及时”,《处理规定》则仅仅规定“手续完备”。从具体操作程序来看:《处理办法》中基本上没有对处理程序的规定,《处理规定》第五章虽然对处理程序作了规定,但总的说来,对违规违纪人员的处理程序还不完善。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受“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立法思想的影响和对程序自身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足,总是把程序法作为实体法规范的“附属品”。行政程序具有提高行政效率,监督和控制行政权力滥用和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作用。因此,对违规违纪人员的处理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根据《处理规定》中的处理程序和参照《行政处罚法》中规定的处罚程序,笔者认为对应试人员违规违纪行为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发现违规违纪行为。发现违规违纪行为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监考人员或考务工作人员发现;二是场外人举报;三是同考室应试人员举报;四是应试人员自已主动承认。

(二)调查核实。发现有违规违纪行为的,必须要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核实,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可以依法对应试人员进行检查。

(三)履行告知义务。在作出处理决定前,应当告知应试人员作出处理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应试人员有陈述意见和申辩的权利。

(四)充分听取被处理人的陈述和申辩。对被处理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被处理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不能因为被处理人申辩而加重处理。

(五)对警示或警告处理。对警示或警告处理由监考人员或考务工作人员口头告知被处理人并及时纠正。并按“xxx(姓名)xxxxxxxxxxxx(身份证号)xxxxxxx(当场准考证号)违反《处理办法》xx条xx款,现给予警示(警告)处理。”的格式公告在黑板上的违纪人员栏内和记录在考场情况记录单上。

(六)其他处理。对警示或警告外的其他处理,报主考取消其当次本科目考试资格或暂行中止考试,责令考生离开考场,由考试机构将处理意见和证据材料报考试主管部门作出处理决定。

(七)制作并送达处理决定书。对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应当制作处理决定书。处理决定书内容包括:“被处理人姓名及所在单位名称,处理事实和理由,处理的种类,处理执行的方式和期限,不服处理决定的救济方式,作出处理决定的日期、机构名称及印章等。”处理决定书制作好后,应当及时送达被处理人,并要求被处理人在送达回执上签字,被处理人拒绝签收的,在送达回执上予以注明。

(八)救济权利的告知。根据《处理规定》的规定,应当告知被处理人有申请复核、行政复议和提讼的权利。

(九)附加处理。对违规违纪人员进行处理以后,考试机构或考试主管部门通知被处理人所在单位,建议所在单位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直至开除或解聘。

(十)存档和备案。对处理决定和相关证据材料等应当存档备查,对本地区严重违纪违规行为作出处理决定的,应报上一级考试主管部门和考试机构备案。

五、关于被处理人的权利救济问题

关于权利救济的问题,《处理办法》中没有规定,《处理规定》中对此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根据《处理规定》的规定,被处理人对处理决定不服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法律途径进行权利救济:一是向同级或上一级考试主管部门或考试机构提出复核申请;二是对复核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三是可以对处理决定直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上述三种途径,被处理人有权选择。

有人认为,《处理办法》对权利救济途径没有明确规定,在工人晋级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中的违规违纪人员不服处理决定,就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呢?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处理办法》未规定,这是立法上的重大缺陷。从法律效力层次上看,《处理办法》作为一般的规范性文件,无权作出排除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规定,因此对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应当依照《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来审查。《行政复议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适用本法。”《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讼。”上述两个规定对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请行政诉讼的范围都作了明确的界定,即只要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就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这里的实质要件只有两个:一是必须是针对具体行政行为;二是具体行政行为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侵犯。对应试人员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同时对应试人员的权益产生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对应试人员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符合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请行政诉讼的实质要件,应该是属于二者的受理范围。版权所有

篇3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应试人员和考务人员。

第三条兽医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应试人员、考务人员的违纪行为进行处理。

监考员依据兽医主管部门的委托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应试人员违纪行为进行处理的,应当接受兽医主管部门的监督。

第四条处理违纪行为,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规范,适用规定准确。

第五条应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由所在考场监考员给予其口头警告,并责令其改正;经警告仍不改正的,监考员应当立即报告考点兽医主管部门,由考点兽医主管部门决定给予其终止本场考试并责令离开考场的处理:

(一)违反规定随身携带书籍、资料、笔记、报纸等与考试内容有关的文字材料、纸张或者具有通讯、存储、录放等功能的电子产品进入考场的;

(二)在考试开始信号发出前答题或者在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继续答题的;

(三)考试期间与其他应试人员相互交谈、随意站立或者随意走动的;

(四)在考场内喧哗、吸烟或者有其他影响考场秩序行为的;

(五)未在本人应坐位置答题的;

(六)有其他违纪行为的。

应试人员有前款第(一)项情形的,监考员应当责令其将有关物品交由监考员统一保管。

第六条应试人员在考试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所在考场的监考员应当立即报告考点兽医主管部门,由考点兽医主管部门决定给予其责令离开考场以及本场考试成绩无效的处理:

(一)夹带或者查看与考试有关资料的;

(二)使用具有通信、存储、录放等功能的电子产品的;

(三)抄袭他人答案或者同意、默许他人抄袭的;

(四)以口头、书面或者肢体语言等方式传递答题信息的;

(五)交换试卷、答题卡的;

(六)在试卷、答题卡非署名处署名或者作标记的;

(七)故意损毁试卷、答题卡或者将试卷、答题卡带出考场的;

(八)有其他作弊行为的。

第七条应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所在考场的监考员应当立即报告考点兽医主管部门,由考点兽医主管部门决定给予其责令离开考场的处理,并报考区兽医主管部门决定给予其当年考试成绩无效、两年内不得报名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处理:

(一)由他人冒名代替或者代替他人参加考试的;

(二)与其他考场应试人员或者考场外人员串通作弊的;

(三)以打架斗殴等方式严重扰乱考场秩序的;

(四)以威胁、侮辱、殴打等方式妨碍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

(五)有其他违纪行为的。

应试人员有前款第(三)项、第(四)项所列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第八条应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由考区兽医主管部门决定给予其当年考试成绩无效、三年不得报名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处理:

(一)参与有组织作弊的;

(二)有其他特别严重违纪作弊行为的。

当场发现前款所列行为的,由所在考点兽医主管部门决定给予其责令离开考场的处理,并报农业部决定给予前款规定的处理。

第九条通过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或者以其他违法手段获得准考证并参加考试的,由考区兽医主管部门决定给予其当年考试成绩无效的处理;已经取得执业兽医资格证的,由农业部给予确认资格证无效的处理。

第十条考务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业部、考区兽医主管部门或者考点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停止其继续参与考务工作,视情况给予处分或者建议其所在单位给予相应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相关规定擅自参加考试的;

(二)命题人员从事与当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有关的授课、答疑、辅导等活动的;

(三)发现报考人员有提供虚假证明或者证件等行为而隐瞒不报的;

(四)擅自为应试人员调换座位及考场的;

(五)考试期间擅自将试卷、答题卡带出或者传出考场的;

(六)纵容、包庇应试人员作弊的;

(七)提示或者暗示应试人员试题答案的;

(八)在接送、保管试卷和答题卡,巡考、监考、阅卷等环节丢失、严重损毁试卷或者答题卡的;

(九)外传、截留、窃取、擅自开拆未开试卷或者已密封答题卡的;

(十)泄露试题内容的;

(十一)偷换、涂改答题卡或者私自变更考试成绩的;

(十二)组织或者参与考试作弊的;

(十三)利用考试工作便利索贿、受贿或者谋取其他私利的;

(十四)对应试人员进行挟私报复或者故意诬陷的;

(十五)未按规定履行职责或者有其他违纪行为的。

第十一条因考点管理混乱或者考务人员,造成考点或者考场秩序混乱,作弊现象严重的,由农业部宣布相应范围考试成绩无效,并由考区兽医主管部门取消该考点承办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资格。

考点、考场出现大规模作弊的,由有关部门对考点及所属考区负责人依法给予相应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考务人员在考试过程中发现应试人员有本办法所列违纪行为的,应当在考场记录单中写明违纪行为的具体情况和采取的处理措施,由两名以上(含两名)监考员、考点办公室负责人和考点兽医主管部门负责人签字。

对应试人员用于作弊的材料、工具等,考点办公室应当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保全证据,并填写清单。

第十三条考点兽医主管部门、考区兽医主管部门或者农业部根据本办法对应试人员给予本场考试成绩无效、当年考试成绩无效、不得报名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确认执业兽医资格证无效的处理或者对考务人员违纪行为进行处理的,应当以书面方式作出违纪处理决定,并将有关证据材料存档备查。

篇4

第一条为了促进××联社(以下简称“本联社”)工作人员遵纪守法、勤勉敬业,把本联社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金融企业,加强合规风险管理,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银监会《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以及本联社《合规政策》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工作人员,是指本联社全部在岗人员,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经营管理干部(中层干部)、普通员工。

第三条工作人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和岗位职责要求,合法、合规、诚信、勤勉地履行职责。工作人员违规违纪失职的,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问责。

第四条本制度所称问责,是指管理、监督机构或部门对其管理、监督的工作人员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的违规违纪失职行为,依据本制度的规定追究责任的活动。

按照本制度对工作人员问责的方式有: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解除劳动合同、调离原岗位、解聘专业技术职务、限期调离、诫勉谈话、责令书面检查、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

本制度所称失职是指工作人员怠于履行岗位职责,应作为而未作为,或者错误作为、不当作为,造成本联社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或者无正当理由未能完成重要职责目标或重大工作任务的情形。

本制度所称违规违纪的含义,适用《××联社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的规定。

第五条对工作人员问责,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联社的有关规定为准绳,处理的轻重应当与工作人员违规违纪失职行为的性质、情节、后果和应当承担的责任相适应。

第六条高级管理人员有违规违纪失职行为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经营管理干部有违规违纪失职行为的,按照《××联社中层干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中层干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执行。

第七条各级工作人员有违规违纪失职行为,但后果或情节较轻的,可以给予诫勉谈话、责令书面检查、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处理。

第八条各级工作人员的违规违纪失职行为同时触犯本制度的规定和《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的,可以同时适用本制度和《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进行处理。

对前款规定的违规违纪失职行为,本制度和《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等规章规定了相同的处理的,适用其中的一个规定处理。

第九条参与问责工作的人员,袒护包庇,报复陷害,泄露秘密,或有其它损害问责工作的行为的,按照《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处理。

第二章工作人员违规违纪失职行为及处理

第十条各级经营管理干部决策严重失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未及时、有效传达、执行规章制度,或者由于严重失误做出与规章制度严重相悖的决定、规定,损害本联社利益的,后果或情节严重的;

(二)经营活动的目的或目标不符合本联社的利益,或决策、执行、监督的程序和方法严重不当,造成重大损失、风险、浪费或恶劣影响,或严重影响业务发展的;

(三)经营活动不符合国家经济政策、监管机关的要求,严重损害本联社信誉、声誉或造成重大损失、风险的;

(四)重大改革方案的决策、执行工作严重失误,严重影响所辖机构的稳定,或有其它严重情节的;

(五)由于严重失误超越授权或工作权限,后果或情节严重的;

(六)有其它失误行为,后果或情节严重的。

第十一条各级工作人员未履行或未正确充分履行岗位职责,效能严重低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无正当理由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考核年度未完成计划安排的利润指标或其它重要财务、业务指标的,或有其它严重情节的;

(二)经营管理活动成本失控,造成重大损失或浪费的;

(三)未完成管理机构布置的重要工作任务,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不良影响的;

(四)迟报、漏报、错报重要数据信息,或不执行规定的重要数据标准,后果或情节严重的;

(五)有其它效能低下的行为,后果或情节严重的。

第十二条各级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严重失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措施不严密或执行不力,机制不健全或运行失控,方法不科学或运用不当,导致内部控制无效,或者未完成上级机构规定的与合规风险内控有关的业务指标,造成重大风险、损失,或有其它严重后果、情节的;

(二)安全工作严重失误,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其它重大责任事故的;或发生重大事故、自然灾害、意外事件后,处置工作严重失当,后果或情节严重的;

(三)工作严重失误,或处置突发性、严重失当,严重影响营业办公秩序,或严重损害我行信誉和声誉的;

(四)检查、排查工作严重失误,重大问题应当发现而未发现;或者发现问题后,查处整改措施不力,整改落实不到位,导致损失或风险隐患严重扩大,或有其它严重情节的;

(五)重大情况或问题未按规定请示报告,擅自处理而造成不良后果或情节严重的;

(六)工作有其它严重失误行为,后果或情节严重的。

第十三条管理机构及其人事监察部门的负责人应当对本机构或部门聘任工作人员工作的合规性、合理性负责,并应当对其管理的工作人员的严重违规违纪失职行为承担责任。

参与人事决策、监督、管理活动的其它部门负责人根据其参与决策、监督、管理活动的程度和作用承担责任。

各级经营管理干部用人失察失误,后果或情节严重的,应当问责。

第十四条各级工作人员不忠实履行诚信义务,损害本联社利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本人或授意、指使、强令、胁迫其他工作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或对客户的承诺,或者不履行本人对本联社的承诺,后果或情节严重的;

(二)利用本联社的财产或商业秘密牟利或为他人牟取利益的;

(三)言行严重失慎,影响恶劣,影响社会公众对本联社的信心的;

(四)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受到行政处罚,影响恶劣的;

(五)有其它背信行为,情节或后果严重的。

第十五条各级工作人员违反国家关于工作人员廉洁从业的有关规定,违背职业操守,后果或情节严重的,应当问责。

第十六条各级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和本联社关于勤俭办社的要求,厉行节约,杜绝浪费。

各级工作人员违反勤俭办社的要求,奢侈浪费,造成重大影响或损失的,应当问责。

第十七条各级工作人员严重失职,导致发生案件或重大违规违纪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发生多起案件或多起重大违规违纪行为的,或发生重大案件或特大违纪行为的;

(二)涉案金额巨大或损失严重的;

(三)案件性质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

(四)严重挫伤员工积极性的。

第十八条各级工作人员有本制度第十七条规定的失职行为,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严处理:

(一)案件和违规违纪行为由上级机构、司法机关、监管机关检查、调查或违法违规违纪行为人逃匿等非自查途径发现的;

(二)发生案件和违规违纪行为后瞒案不报,或上报时弄虚作假的;

(三)对案件或违规违纪行为发生前已发现的重大风险隐患未整改或整改不力的;

(四)案件或违规违纪行为发生后,查处、整改工作不力的。

第十九条各级工作人员有本制度第十七条规定的失职行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免予处理:

(一)自查发现案件和违规违纪行为后,按照规定及时报案,认真查处的;

(二)积极挽回或有效避免资产损失的;

(三)及时、严肃处理责任人员,有效整改的。

第二十条下级机构的工作人员多人或多次严重违规违纪失职,或者违规违纪失职的后果或情节特别严重,按照有关规定受到处理,上级机构及其主管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监督管理不力,负有重大责任的,应当问责。

第二十一条各级工作人员管辖的机构有工作人员违规违纪失职的,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对此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应当分别按规定问责。

第三章问责程序

第二十二条各级经营管理干部有违反《中层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应主动向管理机构或其负责人提交处理的请求。

经营管理干部有多个领导职务的,应当辞去与违规违纪失职问题关系最密切的一个或数个领导职务。

经营管理干部引咎辞职的申请,经管理机构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三条管理机构调查发现经营管理干部有《中层干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应当引咎辞职的情形的,由主要负责人或由其委托本机构其他负责人劝谕违规违纪失职的工作人员引咎辞职。

第二十四条按照《中层干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应当引咎辞职的工作人员未按管理机构的劝谕建议在合理的期限内递交辞呈的,管理机构可以做出责令其限期辞职的决定。

前款限期应不少于三个工作日。

自接到责令辞职通知之日起,除有特殊情况经责令辞职决定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同意外,被责令辞职人应当停职检查。

第二十五条被责令辞职人未按责令辞职决定规定的期限递交辞呈的,管理机构可以免去或解聘其领导职务。

第二十六条诫勉谈话、责令书面检查、责令限期改正、责令限期调离、通报批评的办理程序适用《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违规违纪失职的工作人员在问责前调动到本联社其它机构的,由原机构提出建议,将材料移送给双方的共同上级机构;共同上级机构提出意见后,将材料移送给调入机构问责。调入机构应当将处理结果报告共同上级机构,共同上级机构应当将处理结果通报移送机构。

违规违纪失职的工作人员调离后,担任属于调离机构和调入机构双方共同的上级机构聘任的领导职务的,由共同上级机构直接问责。

第二十八条按照《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处理工作人员后,处理机构或部门认为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引咎辞职的,可以直接提出建议,按照本章规定的程序问责。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联社的其它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适用本制度的规定。

本制度未尽事项,适用《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篇5

1)高校对学生考试违记、作弊给予处分的规定差异大。如:有的高校对于学生考试违记、作弊只给予警告、记过两种处分,只有二次作弊给予留校察看处分。有的高校对学生各种考试违记、作弊行为给予的处分类型泛泛而谈,都是视情节,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处分,有的高校对具体什么样的违记、作弊行为给予什么样的处分有详细的规定。

2)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了听课权、建议权、考试权、学位权、择业权等多项权利。在各高校制定的校纪校规中,取消考试资格、不授予学位等字眼频繁出现;有的高校规定,迟到15分钟,不得进入考场,取消考试资格;有的高校规定无证件不得参加考试等等。按此规定,学生的考试权、学位权屡屡受到侵害。

二、高校学生违纪处理正当法律程序缺失,受教育者各项权利难以保障和维护

1)《规定》第56条“学校在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人的陈述和申辩”。下达正式处分书之前,如果学生没有陈述和申辩的机会,就失去了对有关证据和事实的知情权,但在执行过程中,有的高校关于这方面的相关规定粗略,执行性不强。有的高校则根本没有提及。

2)《规定》第60条规定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并对组成人员做了详细要求。《规定》颁布后各高校均制定了相关学生申诉的管理办法包括人员构成等方面。但申诉处理委员会的设立中不能很好的遵循回避原则、自然正义原则。自然正义原则要求“任何人不能在自己案件中充任法官”。而高校申诉委员会成员与学生违纪处理成员基本一致,是否有在自己案件中充任自己法官的嫌疑。有的高校有相应的回避制度,但对具体的实施办法也没有提及。

3)高校学生救济制度过于单一,有的高校基本没有建立完善的事前告知和重大违纪处分的听证制度,有的高校有听证制度但对什么样的处分适用、具体实施操作流程没有相应的制度,有的高校只在文字上表述学生有听证的权利,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多数高校则根本无此项学生救济制度,学生的合法权利得难以保障。

4)《规定》第59条到64条明确学生的申诉权,对申诉范围、申诉具体期限、申诉受理机构、申诉机构设置等做出了具体规定,但是申诉应遵循怎样的规则、申诉裁决实施程序、申诉事实证据真实准确的规则要求、申诉裁决达到的效力、受理学生的申诉后申诉机构逾期不作处理或者长时间不予解决的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学生对申诉后的裁决不服能否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等等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成文规定,在申诉实施过程中难以执行。有的高校在学生管理条例中又很少明确规定受处分学生的申诉期限和时效,使受处分学生的申诉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三、高校教育行政行为中正当法律程序缺失之成因

1.教育法律法规立法滞后我国现行颁布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仅有五部,法律法规中条文也多为原则性规范,程序性规范少,具体操作执行难,条款中有诸多授权性的规范,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等等,但国家有关规定、依“法”的上位法却迟迟没有制定,导致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法律位阶低,具体的实体性和程序性规范各行其是。2005年颁布的新《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体现了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但也是原则性规范多,具体操作性程序少。如对正当程序的事前告知、申诉的回避制度、学生救济中的听证制度都没有明确的规定。2005年印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程序的若干规定》是我国唯一一部对高等院校学生违纪处分及其处分程序做出明确要求的法律规定,但其制定部门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这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仅以规章制度的性质出台,法律位阶低。

2.现有教育立法中缺少程序性规范对学生违纪处分程序的规定在教育法律法规中是单一的、分散的、不全面的,只规定了学生违纪处分程序中的一个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的问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16条明确规定:“非学位授予单位和学术团体对于授予学位的决议和决定持有不同意见时,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异议。学位授予单位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当对提出的异议进行研究和处理。”但提出异议的程序,具体怎样执行等均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执行。再如《规定》有关学生违纪处分的程序规定,明显地存在着“重事后程序、轻事前事中程序”的倾向。《规定》中有关事后学生申诉的程序性规定是第59条到第66条,共八条,有关事前、事中的学生申诉程序性规定是第56条到第58条,共三条。有关事前、事中的学生申诉程序性规定也仅规定了“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人的陈述和申辩。”具体如何听取学生或其人的陈述和意见,开除学籍以外的其它处分由哪个部门决定,以什么样的形式决定都没有具体规定,没有重大违纪事故处理的听证制度。现行的其它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涉及程序性的规定也不够明确具体,程序设计不能有效忠保障受处分学生的权利。

3.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法律意识、程序观念淡薄受传统观念影响,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者与高校学生地位不平等,属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为了实现合理的教育目的管理工作者用校纪校规和各种规范约束被管理者,并享有一定的惩戒权,被管理者必须服从管理,否则违反规范会受到处罚或处分,这种惯性的延伸使高校的自行政权无形的扩张,侵害了学生的各项权利。再者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没有真正的树立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的管理意识,认为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就是用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学生、约束学生,不受规章制度约束就必然受到处罚,行政惩戒命令强势而以人为本观念淡薄,这种法律意识、程序观念淡薄的现象在管理工作者中不是少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不能准确把握权力行使的界限,以权力侵犯权利是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中正当法律程序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构建高校教育行政行为正当程序之进路

1.处分学生证据充足、依据明确,规范相应的制度建设

1)建立相应的调查制度。在对违纪学生处分前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工作,以确保事实清楚、证据充足。

2)建立相应的证据搜集制度。学生处分证据的搜集是学生处分正确的保证,要做到全面、客观、及时,不仅要搜集处分学生的证据还应搜集学生可以不受处分的证据。注意搜集证据的手段要合法,搜集到的证据要经过质证才能运用到学生处分中来。搜集证据的过程中保障学生的隐私权不受侵害,履行回避制度,证据的搜集要全面,对有关的物证等应当及时搜集,保证处分公平、公正。

3)听取意见制度,也可称为陈述制度。高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前,应当充分听取受处分学生本人的陈述、意见和辩解,对受处分学生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认真复核,受处分学生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学校应当采纳。

4)说明理由制度。高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前,应当向当事学生说明理由,既履行了先取证、后裁决,通过沟通达到信息平等又避免了学生的硬性接受。

5)送达告知制度。高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前,应当将处分意见书送达受处分学生本人,处分意见书中应包括学生违纪行为的性质界定、情节认定和可能对其作出的处分类别等,使学生有时间为其行使陈述权、参加听证会做准备。高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后,应当将处分决定书送达受处分学生本人,处分决定书中应包括违纪事实、违记事实处分依据、处分类型等,使受处分的学生享有请求救济的权利。

2.最大限度保障学生权益,提供多渠道的权利救济方式

1)完善现有的申诉制度。明确申诉中应遵循怎样的规则、申诉裁决实施程序、申诉事实证据真实准确的规则要求、申诉裁决达到的效力、受理学生的申诉后申诉机构逾期不作处理或者长时间不予解决的应承担怎样的责任等方面的问题。如建立申诉中所遵循的回避原则,避免决定学生处分的人员参加;规定申诉时限,学生对处分决定不服提起申诉要在规定要求的时间范围内提请;建立申诉机构逾期不作处理或者长时间不予解决的法律责任制度;虚假申诉事实证据的法律追究制度等。

2)建立重大处分听证制度。高校作出重大的严重影响了学生权利的处分决定前,学生有权要求召开正式听证,如留校察看、开除学籍这样涉及改变学生身份,严重影响学生受教育权的处分适用听证程序,通过科学规范的听证程序,全面掌握学生违纪的事实过程并听取相关各方面的意见,最终形成最为合理的处分决定。高校学生发生的违纪行为性质较轻,高校给予处分对学生权利影响较小的处分决定前,学生有权要求召开非正式听证。考虑到我国高校的效率和受处分学生的隐私等因素,非正式听证程序可以采取不公开的方式进行,不论哪一种方式的听证形式都必须符合正当程序的要求。

3)履行行政复议制度。行政复议是一种较好的事后救济途径。根据我国《行政复议法》规定,申请人对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都可申请行政复议。由此可知高校学生对高校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时,可申请行政复议,尤其是法律法规明确授权的具体行政行为。高校学生申请行政复议既可以审查学生违纪处分这种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又可审查其适当性,行政复议利用行政层级中的上下级监督关系,可以及时的纠正高等院校的错误处分,保障高校学生管理的公平、公正。

4)建立教育仲裁制度,教育仲裁制度拟建立专门的教育争议仲裁机构,对由受处分学生申请的教育纠纷的事实重新依法做出公平公正的裁决。教育仲裁制度,是对高校学生申诉救济制度的一种补充,对完善高校学生法律救济制度、保障学生权利起到重要的作用。

篇6

第一条为保证监察机关依法行使没收、追缴和责令退赔财物的权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以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监察机关经过检查、调查,依法应当对违法违纪所得的财物予以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依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三条监察机关根据贪污、贿赂、挪用公款以及其他非法取得财物行为的性质,对违法违纪所得财物依法分别予以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

第四条根据检查、调查结果,对依法应当由监察机关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应当作出相应的监察决定。在作出责令退赔的监察决定前已经退赔的,应当履行有关手续,但可以不作监察决定。

第五条没收、追缴和责令退赔财物,应当开具相应的凭证。没收、追缴的凭证格式由监察机关商同级财政部门制定;责令退赔的凭证格式由监察部统一制定。监察机关应加强对各种凭证的管理,严格执行凭证领用、保管和缴销制度。

第六条没收、追缴和责令退赔财物,应当依照《监察机关调查处理政纪案件办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将监察决定书送达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责令退赔的财物,需要直接退赔给原主的,在将监察决定书送达被执行人的同时,还应当告知原主。第七条拒绝执行没收、追缴和责令退赔财物决定的,监察机关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第四十六条第五项的规定给予责任人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八条被执行人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无故拒绝或者拖延办理所应协助事项构成包庇行为的,监察机关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第四十六条第二项的规定给予责任人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九条监察机关没收、追缴和责令退赔财物,应严格履行验收、交接手续;对财物应妥善保管,防止丢失和损坏。对没收、追缴和责令退赔的财物,不得挪用、调换、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对违反者,除责令返还财物外,还应视情节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条监察机关没收的财物,一律上缴国库。追缴的财物,退回原单位;依法不应退回的,上缴国库。责令退赔的财物一般应退赔给原主,但原主参与违法违纪活动或者无法退赔给原主的应上缴国库。

第十一条没收的物品,追缴、责令退赔应上缴国库的物品,应当委托指定的商业部门变卖或者拍卖行拍卖。对于专管机关管理或者专营企业经营的物品以及其他特殊物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物品的变价款,依照《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和财政部《罚没财物和追回赃款赃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

第十二条需将财物退回原单位或者退赔给原主的,应填写清单,并由领取单位或者领取人在清单上签字或者盖章。

第十三条物品已被违法违纪行为人严重损耗,或者损坏、灭失的,应当按物品的新旧程度和保护受偿人利益的原则折价进行抵偿。

第十四条监察机关的派出机构没收、追缴和责令退赔的财物,需上缴国库的,应由派出它的机关统一办理;需退回原单位或者退赔给原主的,由派出监察机构依照本办法办理手续。

第十五条监察机关为了保全证据,防止违法违纪所得财物转移和损坏,在对违法违纪所得财物作出没收、追缴和责令退赔决定前,可以依法暂予扣留或者封存。扣留或者封存违法违纪所得财物,应当向当事人开列财物清单。

第十六条暂予扣留、封存的财物确属违法违纪所得的,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予以没收、追缴和责令退赔。不属于违法违纪所得的,应当以书面通知的形式解除暂予扣留、封存的措施,将财物发还原主。

第十七条当事人对监察机关没收、追缴和责令退赔的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提出申诉。

篇7

1.学生违纪扣分每月累计达20分者,由班主任通知家长到校教育,写思想认识一份;因违纪扣分每月累计达25分以上者(包括25分),写个人检查,给予警告处分,并由政教处组织劳动两天,反省学习两天。

2.因违纪扣分每月累计达30分以上者(包括30分),或第二月累计达40分以上者(包括40分),第三月累计达45分以上者(包括45分),以此类推,给予记过处分,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做检查,并由政教处组织劳动一周,反省学习一周。

3.因违纪扣分每月累计达45分以上者(包括45分),或第二月累计达50分以上者(包括50分),第三月累计达60分以上者(包括60分),以此类推,给予留校察看处分,并由政教处组织劳动两周。

4.因严重违纪造成不良影响,影响学校发展,报学校领导开会研究,拒不悔改者,按其不适应在临汾阳光通才学校学习论处,责令退学,学费概不退还。

篇8

关键词:违纪 大学生 认知方式 行为

对违纪大学生的处分会起到警示作用,但处分更多的会给大学生带来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对大学生违纪行为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自暴自弃、对大学生活失去希望,从而影响其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和以后的工作就业。对于违纪的学生,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和思想教育,我们还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状态。

本文选取内蒙古某高校的30名违纪学生,其中大部分为考试作弊者,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最终对违纪学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一、决定违纪大学生受处分影响程度的因素

同样的处分对于违纪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却不同,那么哪些因素决定了大学生受处分事件的影响程度:

⑴客观因素,包括:处分等级,如受留校察看和记过的处分学生其影响程度要大于给予严重警告和警告的违纪学生;社会支持包括教师、学院和学校等有关人员对大学生在受处分后的教育,父母亲的支持,受处分学生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同伴支持,受处分学生的朋友、同学等的态度和对受处分学生的支持程度;教师处理事情的公正程度;违纪行为前的学校适应状况,受处分影响大的学生不仅包括入学后学校适应不良的个体,同时也包括入学后学校适应良好的学生。

⑵主观因素,包括性格特征,外向型个体更能够通过主动与教师、同学之间的沟通,以及参加运动、阅读等方式解除内心的烦恼,相反,内向型个体更多的表现为木讷用沉思、幻想等方式解决内心冲突;认知加工方式,有的同学认为这次处分使他们认识到了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同样是重要的,处分的结果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撤销,而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因为这次处分显得毫无意义可言;对处分的态度,有的同学自己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或有同学提到自己是班干部,认为取消处分是比较容易的,而有的同学尤其是对于大四的学生来说,处分意味着其拿不到学位证,档案中会有关于自己处分的记录,研究影响着自己的毕业找工作,有极少数同学会认为处分会使自己在同学面前感到羞愧;个人期望,如果个体平时的学习成绩好的话,而且其必须拿到奖学金,

有可能出现违纪行为;身体状况,身体状况的好坏也是大学生受处分影响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有学生报告其为乙肝携带者,还有一位学生报告其在高三的时候有头痛的症状一直持续到现在

二访谈结论

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在进行违纪行为时表现为恐惧和极度的紧张,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表现为愤怒和不公平,大部分个体会感到羞愧,受处分影响大的学生,其在入学时就感到对学校的生活不适应,具有特殊的个性特征,而且其在受处分之前一般也不能够很好的解决负性事件对他们的影响。

女生更多的的自责和自我压抑,倾向于对自我的攻击,而且都很少和朋友去谈心,尤其会感到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和同学不能理解自我的感受,女生会选择哭泣、静坐、幻想等方式,尤其是在外部物理环境比较安静或个体在学习中感到焦虑的时候个体会有更多的幻想,对自我的将来没有一个好的期望,总在思考自己的违纪行为,而且严重的个体会感到头痛,精神乏力、情绪紧张等长时间的应激反应。访谈中学生也很少提到对于学校的归属感。而且大多数由于羞愧而很少与父母谈心,即便和父母谈到过处分事件,父母也没能给予一定的心理实质的帮助。Margolin&Gordis(2003)提出的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成员中有负性情感或反映例如面部和行为表现出生气、不高兴或心理异常不安定等会蔓延或影响到其他家庭成员,父母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更有利于违纪学生心理的调整,在访谈中发现学生更加看重父亲对于处分事件的看法。在解决问题中,在遇到处分处分后男女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基本相同,对自我评价低的个体也更多的采取了退避的应对方式,班主任以及其他重要的领导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同学在他们心目的地位一般要低于父母,因此他们更希望父母的支持。受处分学生受社会支持影响程度为,学校老师或领导,父母,朋友。在人格特质中,受处分学生会大多数对自我的要求高,人际关系比较窄的个体,违纪大学生都会经历害怕、恐惧、焦虑、羞愧、内疚等情感过程,而且主要采取压抑、幻想等防御机制。

三意见与建议

对于违纪行为应坚持预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首先在新生入学后必须加强其日常行为的教育,如应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角色转变后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育他们应意识到出现违纪行为的严重性,从而避免很多大学生在出现违纪行为受到处分后,同时应通过实际的案例让学生们明天违纪行为的严重性,如对于考试作弊这个问题,平时就应该对学生的上课出勤和复习严格把关,而不是仅仅在考试前进行诚信教育的活动。

教师或学校有关行政部门应更加明确自身的职责,应做到公平、公正,如有的教师将学生的不严重违纪行为定的处分过高,或者有的同学根本就没有违纪行为也受到了处分,受到处分后,学生干部受到老师和相关领导的帮助要远远大于对普通学生的帮助,如访谈发现院的领导或教师会多次与学生会主席谈心,并且讲解如何能解除违纪,而普通学生只能是得到老师敷衍的安慰。

注重人文关怀,因材施教,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避免他们因自暴自弃或逆反心理影响以后的学习、生活。注重对违纪后学生的心理辅导,完善其人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用理性、合理的观念来认识环境和自身处境。如ABC理论所强调的那样,激发事件只是引绪和行为后果的间接原因,而引起行为后果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一个成熟的、理智的信念更能够帮助个体在面对困境时摆脱痛苦。有研究表明心理辅导对违纪大学生的帮助是比较积极的,并且是长远的,它可以完善违纪学生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违纪行为的重新出现等优势。加强对违纪学生的心理干预与辅导,从根源上避免违纪行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李宽.违纪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心理防御机制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比较研究

篇9

A公司是一家跨国知名金融机构。A公司与吴先生签订自2011年6月1日起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约定其工作岗位为投资部高级经理,基本工资为税前每月18,000元。2012年6月28日,A公司以吴先生在劳动合同期间严重违反公司考勤休假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为由,解除双方劳动合同。2010年7月1日,吴先生向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A公司恢复劳动关系,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并补发仲裁期间工资。

庭审中(1)A公司提供2012年6月15日、6月19日考勤监控录像,该录像显示吴先生在2012年6月15日8时41分21秒、8时49分10秒各打卡一次,17时22分56秒、17时24分34秒各打卡一次, 2012年6月19日8时40分 46秒、8时41分38秒各打卡一次,证明吴先生存在代他人打考勤卡的严重违纪行为,A公司据此与吴先生解除劳动关系。经质证,吴先生辩称不知谁的考勤卡放在其办公桌上,与其考勤卡混在一起,无法辨别。一直以来,A公司均不允许代打卡,但究竟哪张考勤卡是自己的,吴先生无法辨别。由于害怕同事见到自己连续刷卡,而引起“明目张胆地代人打卡”的误会,故在刷第一次卡后,看看周围无人再刷第二张卡。因不存在主观恶意,故不属于违纪行为;(2)A公司提供《考勤及休假管理办法》,该《考勤及休假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公司严禁代打卡行为,一经发现,代他人打卡者将给予警告处分,并罚款60元,请他人打卡者当日按旷工处理,代他人打卡或请他人打卡在一个月内累计超过三次(含三次)者,视为严重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行为,公司可解除劳动合同并不支付经济补偿。”且尾部载有吴先生的签名,证明A公司规章制度规定代人打卡累计达到三次以上,属于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A公司可以据此解除劳动合同,无须经过警告、记过等程序。经质证,吴先生确认知晓该规章制度;(3)A公司提供告知函,证明已将解除吴先生劳动合同的决定通知工会。

仲裁委员会经审理认为,劳动者负有遵守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基本义务。吴先生作为劳动者有依法维护其权益的权利,A公司作为用人单位亦有依法行使管理职能的权利。A公司提供的吴先生工作考勤录像显示,吴先生的确存在上班期间重复打卡的行为。对于吴先生对监控录像的解释,吴先生完全可以将两张卡交由人事部门鉴别这一更为简单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自己无法辨认考勤卡的困境,而不必明知A公司不允许员工代打卡而小心翼翼地重复打卡,吴先生的上述解释不具有合理性,不予采信,故确认吴先生系代他人打卡。根据A公司规章制度,吴先生代人打卡在一个月内累计达三次,属于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A公司据此解除与吴先生的劳动合同,具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故对吴先生要求恢复劳动关系的申诉请求,不予支持。

律师点评

本案是一起用人单位以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纠纷案件。

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项的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吴先生的工作单位是知名金融机构,其企业性质要求员工应秉持诚信品德,合法合规提供劳动。A公司规章制度中规定代人打卡累计达到三次以上属于重大违纪行为,公司有权立即解除合同,并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也不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形。吴先生明知公司上述禁止性规定,仍实施了该等违纪行为,应属故意违纪。因A公司规章制度中明确将吴先生的这种行为列为应当解除劳动合同的严重违纪行为,故仲裁委员会认定吴先生行为构成严重违纪行为成立。

违纪解雇处分是用人单位行使用工管理权的重要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用人单位解雇犯类似错误的员工都会得到法律上的支持。滥用解雇权对劳动者工作权利造成的侵害是“致命的”,故法律对用人单位滥用解除权的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也是相对严重的,包括用人单位应恢复劳动关系或者支付二倍的经济补偿金(选择权通常在于劳动者,而非用人单位),并且劳动仲裁委员会或法院裁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恢复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还应当支付劳动者在仲裁、诉讼期间的工资(即使劳动者在该段期限内未提供任何劳动)。

用人单位如何才能正确以严重违纪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司法实践中应当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规章制度合法有效并告知劳动者。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经过《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民主程序,并已向劳动者公示或者告知的,可以作为司法机构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程序合法,内容合法、并履行告知义务,是一个有效规章制度必须符合的三个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第二,劳动者的行为违反了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因此发生的劳动争议,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用人单位在处理违纪员工时可以提供的证据形式包括照片、录音、录像、证人证言等,当然当事人的事件说明或者检讨书也是证据的形式之一。

第三,劳动者的违纪行为在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中被列为应当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劳动者遵守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及规章制度,是其应有的基本职业道德。规章制度应事先树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列明“严重违纪”范围并公布施行。如违纪处罚方式“缺位”,势必使企业在处理违纪员工时陷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尴尬局面。

此外,从解雇程序上看,以严重违纪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固然不必提前通知,但做出解除时仍要通知劳动者本人,并办理相应的签收手续。《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三条还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前述案例中A公司在解雇程序上做的比较完善,也是最终获得法律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

篇10

一、证据收集上容易忽视的问题

1、不注重围绕违纪构成要件收集证据。表现在取证时抓不住要点、吃不透重点、找不到疑点、摸不准突破点。如被调查对象的自然情况不清,侵犯的客体不清,对责任案件不注意区别是主观上的故意还是客观上的过失情节等。

2、不注重收集有利于被调查人的证据。表现以有错推定收集证据,只注重围绕举报人提供的线索收集证据,忽视对被调查人申辩理由和提供的线索进行核实,造成收集证据一边倒。

3、不注重间接证据的收集。表现只注重收集证人证言,忽视物证、书证和专业性证据的收集,忽视间接证据的证明力,对一些孤证的案件没能利用间接证据的鉴别、印证,从而发挥并利用好间接证据定案的作用。

4、不注重提高证据的证明力。表现办案人员对所取得的证据不做深入推敲,满足现状就事论事,只看到暴露出来的表面现象,不注重透过现象看问题。只谈其然、不谈其所以然,造成许多证据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5、不注重对证人的研究。表现偏重强调证人作证的义务,致使证人缺乏作证的信心和勇气,甚至有时由于办案方法欠妥,使证人产生压力,影响和干扰证人的正常情绪。造成有时证据不稳定或出现反复。

6、不注重结合中心工作开展调查。表现办案人员守株待兔,有的办案人员很少深入到掌握管人、财、物的部门和其他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展开调查,也不善于从具体问题入手查找案件线索,处于“自我循环”的工作状态,与上级和有关业务部门缺少彼此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

7、不注重办案手段的利用。表现为办案手段单一,陷入顾此失彼无可奈何的境地,没能及时运用办案手段达到固定证据,造成串供、反供。

二、证据使用上容易忽视的问题

1、注重证人证言,对相关物证、书证和专业性证据使用不够。表现在对一些经济案件和安全责任案件处理上,出现运用证据链认定事实的排他性不强。

2、注重单个证据实体,对证据的稳定性、证明力分析不够。表现在实际案例中出现证据与证据不相照应,问答双方含糊其词。

3、注重被调查人交待材料,对利用相互支持证据的辅证欠缺。表现对直接的、明显的证据不加收集,错误地认为大家知道或明摆着的事实没有必要取证。

三、违纪事实上容易忽视的问题

1、材料表述不准确、不完整,违纪事实与调查报告中提法不统一。不能准确确定被调人员的违纪事实,甚至出现可能性进行推定违纪性质。

2、事实认定不准,对证据规则理解不透彻、运用不灵活,证据分析出现失误,从而使证据分析与事实判断不准。

3、只认定被调查对象一人的违纪事实,对相关人员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责任,有的明摆是违纪行为,且需要追究其党纪政纪责任,但却不加调查、不立案、不追究。

四、定性处理上容易忽视的问题

1、没有坚持审理前谈话制度。表现为以查代审、以会代审,甚至不经审理作出处理。

2、不引用处理依据。对相关法律法规、党纪政纪条规理解不够,不注重处理依据的引用,造成处分档次不当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