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自然的启示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21:0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大自然的启示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一】大自然是一个奇妙无比的音响的世界,也是一幅绝伦无比的画卷。走进大自然,就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看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听到鸟叫虫鸣的声音。
早晨,一只只小鸟纷纷飞到树的枝头开始唱起歌来。唧唧喳喳,唧唧喳喳,这动听的歌声回荡在林中。把我深深地吸引过去,我亲切地跟它们问好:早上好,可爱的小鸟,你唱的歌真好听,我想你们一定是有名的歌声唱家吧!
中午,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小树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知了在枝头拼命地呼唤着:知了,知了。我又跟知了问好:中午好,知了,我想你一定是一位天气探测员吧,每当天气转热时,你都会告诉大家每天的天气情况,提醒大家小心被太阳晒伤!
大自然这个伟大的造物主。创造出了美好的风景,也创造出奇妙的音响。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二】我爱倾听柔和的风声,倾听激越的雨声,倾听那雄壮的雷声······
可我最喜欢听的还是那柔和的风声和激越的雨声。
柔和的风声像是曼妙的古琴声,轻柔、婉转。你听:那清凉的晚风吹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树枝上睡觉的鸟儿受惊了,“嗖”的一声,“叽叽喳喳”的叫了几声,又落在了另一棵树上,伴随着徐徐的晚风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激越的雨声像振奋人心的鼓声,铿锵有力。你听:黄昏时分,乌黑的云送来倾盆大雨,带着风哥哥一齐来到了人间,来到了大自然。雨,来得气势汹汹;来得猝不及防。“噼噼啪啪”,雨声的脚步声像炸开了锅的豆子;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河中的流水涨的很高,正和这雨声不断的拍打着堤岸,路边的小草也无可奈何地在雨中东倒西歪。
啊!大自然的声音奇妙无比,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让人思绪万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让人沉醉其中······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三】“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关于感受自然的作文_作文。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不错的,秋就像诗中写的那样,是那么的美,也因为它那么的凉爽、清新,所以在四个季节中我最喜欢的是秋。
一阵风吹过,路边的树便落下第一片叶子,是秋姑娘的信使,他告诉人们:秋天来了。
是的,秋姑娘来了,踏着轻盈的脚步悄悄的来了。她挥动着彩裙,将金黄和清风洒向大地。于是,果园里有了累累硕果,农田有了丰收的喜悦,天空中有了丝丝凉意……
秋天是什么颜色的?看,田里的稻子高昂起他那金黄的笑脸。秋风吹来,稻浪滚滚,一层又一层的涌过来。“浪”尖上,闪烁着太阳的光芒,秋天是金色的,初中三年级作文《关于感受自然的作文_作文》。哦,不对,秋天又是红色的。看,枫叶是那么红,那么艳,充满了生机,就像一团火焰,烧满了整片山野。不,都不对,秋不是黄色的也不是红色的,秋应该是五彩斑斓的。
秋天是什么声音的?听,那点点的秋雨,绵绵的秋雨,滋润着大地,地面上大大小小的水洼积满水,它们缓缓地流向深沟,汇聚着今年的深情和来年的希望。这秋雨宛如是甘甜的泉水,流过了人们的心田。
秋天是什么味道的?嗅一嗅,那一簇簇、一团团的桂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儿,像一杯香茶,那香味留在唇齿之间,永不消散。还有那,有黄的、白的、紫的,像龙飞,像凤舞,像节日的焰火,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五彩缤纷。
秋很美,但是秋又让我多了几分愁。
我经常漫步在雨里,人秋雨打湿我的脸颊,任秋风吹乱我的头发。一些往事在心头缠饶,那时,我终于悟出为什么“愁”字是这么写,“秋”字下有一“心”。秋天应该是喜悦的,因为它是收获的季节,可是秋天又有了几分悲凉,也许这是秋天特有的感觉吧!
我爱秋,爱秋的颜色,爱秋的声音,爱秋的味道,更爱秋天里那几丝无名的伤感!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四】今天,我们xx班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大自然的启示汇报会。先是小组汇报后,组员推荐同学上台汇报,被组员们推荐的同学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拿着早拟好的稿子准备上台汇报。
首先,主持人上台主持,然后每组派出的代表陆续上台汇报,有一部分同学介绍的是他们最近了解到的有关仿生学的事例,他们的汇报使我大开眼界。我从他们的汇报中得知了不少关于仿生学的事例:科学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设计了水母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火箭能够升空是科学家利用的水母、墨鱼的反冲原理……听完这些事例,我不禁感慨道:大自然对我们科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真是我们不折不扣的好老师呀!
还有一部分同学介绍的是她通过这几天对大自然的观察得到的启示,想发明的新科技产品,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胡予馨同学想象的发明。
她说,她发现猫从高出落下来是脚先着地,而且不会摔伤,猫无论跑步速度有多快,也会悄无声息,没有一点声音,她就奇怪了,于是就上网查资料,了解到原来猫的脚下有一块厚垫,能保护脚掌,走路也不会有声音。所以,她想发明一种底下有厚垫的鞋子,这样不仅从高空落下不会受伤,而且穿上这种鞋在夜晚行走就不会打扰到楼下的邻居了。希望伟大的科学家能发明一双这样轻便的鞋子,使我们的想象成为现实。
通过这次汇报会,我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伟大,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五】朝阳升起了,湖泊为她梳妆;新月升起了,群星与她作伴;知了歌唱了,小鸟为她伴舞……
大自然,神奇,美妙,美好,令人向往,勾起人无限的遐想。现在,让我们闭起眼睛,竖起耳朵,用心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吧。
“沙沙沙”什么声音?噢,原来是年轻的音乐老师——大自然正在给我们演奏春天的赞歌——春雨呢。这首歌引起了观众们的一阵好评。请看,韩愈写下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杜甫也写下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大自然物无疑用春雨给毫无生机的春天添上了绿色的一笔。
转眼睛,夏天到了,这次大自然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哇哇哇”池塘里的青蛙告诉了我们答案。瞧,是一幅幅茂盛的景象,不是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树上的知了也纷纷卖弄自己清脆的歌喉,叫声此起彼伏,用此来表达自己的欢乐之情。大自然无疑的为原木枯燥的夏天填上了热闹的一笔。
很快,我们又迎来了金色的秋天。这次大自然,又为我们弹奏了一首歌。风吹过,一片片五彩的落叶纷纷回到了大地的怀抱。龚自珍写下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不正在教我们要具有献身的精神吗?田里又是一幅繁忙的景象,“唰唰唰”的收割声传入耳里,收获的喜悦挂在了农民伯伯沧桑的脸上。大自然无疑的为秋天填上了丰收的一笔。
寒风呼啸,我们迎来了一个白色的冬天。雪花在空中打着转,慢慢飘落下来。孩子们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他们欢乐纯真的笑声便是大自然扑下的一首欢迎颂。大自然无疑的为冬天添上了欢乐的一笔。
大自然的声音充实了世界,点缀了世界。让世界充满欢乐。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六】倾听大自然我们得用心。
听,踩在落叶上“沙沙”的声音;听树叶随着秋风摇曳的声音;听鸟儿扑打翅膀的声音;听小溪流淌的声音;嘘,仔细听,这是大自然的声音。这种多姿多彩的声音,让我十分愿意去倾听、去聆听,因为它特别好听!作文
我十分愿意去聆听脚踩在落叶上的声音,“沙沙”,因为它十分清脆。因为它听起来像树叶在跳舞,听起来来心情十分舒畅。
我十分愿意去倾听树叶随风摇曳的声音,“刷刷”,因为它格外清晰。因为它听起来像树叶在合唱,有高声部也有低声部,听起来十分和谐。作文
我十分愿意去聆听小鸟朴翅的声音,虽然我无法形容这种声音,但是它真是太棒了,再配上小鸟那“唧唧喳喳”的叫声,几乎完美。每当我听到这种美妙之声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抬起头,望望天,看看自由飞翔的小鸟。
我十分愿意去倾听小溪流淌的声音,“哗啦哗啦”,也十分悦耳。小溪像是在向溪边人打招呼,“欢迎你啊!”好客的小溪总是想用它美妙悦耳的声音留住过往的客人。
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吧!,聆听它的奇妙,聆听它的古老,聆听它的神秘!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七】今天,真是一个有趣的日子,因为我和妈妈还有妈妈的同事一起去红井玩,结果,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
我们是坐大巴车去的,路途崎岖,车子陡动得厉害。过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那个地方。于是我们下车从田坎边过去。路过一条小河,这条小河真是纯净极了,清澈见底,就像一位俊俏姑娘那水汪汪的大眼睛,不含一丝浑浊,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在小河边,我们看见几只鸭子,黑白相间,排着队整齐地往岸边游,真是漂亮极了!
“咦?那个长满小刺刺的是什么东西啊?”弟弟满脸疑惑地问妈妈。“那个啊,是刺榴。”妈妈笑着回答。“哦。刺榴。长满小刺刺怪吓人的,它可以吃吗?”弟弟继续问着。“当然可以,你可别小看它哟,它虽然样子难看,可是作用不小了!如果在干渴的时候吃了它,还能生津解渴了,而且把它的果皮晒干了还能当药使用了!”弟弟会意地点了点头。我们继续向前“游”去。
途中有绚丽多姿的花,美丽的蝴蝶,苍劲的大树,威武的……我们尽情地玩着,贪婪地吸收着大自然的精华。
不知过了多久,玩了一天我们也累了,于是只好告别这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恋恋不舍地回了家。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八】啊!大自然,你有雄伟的雪山,壮丽的山河,奔流不息的江水,挺拔的杨树,妩媚的小花啊!大自然,你有慈母般的胸怀。
鸟儿在树枝上筑巢,你为它们创造了舒适的环境。你听,小溪在你的脊梁上哗啦啦地歌唱,鸟儿在树上跳来跳去,用它清脆的声音叫醒了沉睡的动物们,听,在森林里,在树叶上,昆虫在开热闹的音乐会。你看,清晨小鹿在小溪上喝水,蝴蝶在花丛上翩翩起舞,午后的池塘,小青蛙在荷叶下乘凉,夜晚星星眨着眼睛对我们微笑,狗熊在山洞里酣睡春天你漫步在林间,春风拂过树梢,树枝上吐出了绿绿的、嫩嫩的、尖尖的小芽。夏天你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油画,你用绿墨渲染了树,用五颜六色的画笔画出了姹紫嫣红的小花。秋天你编织出厚厚的红色的地毯,让树木挂上了垂涎欲滴的果实,你瞧,小麦黄了,看不到边的绿色庄稼地,有了好些黄灿灿的小块,那是麦地,远处一片枫树,红得是那么好看,简直像一片燃烧的火。冬天你披上雪白的长袍,整个森林仿佛变成粉妆玉砌的世界。
啊!大自然,你有严父般博大的胸怀。你有怪石突兀的高山,波涛汹涌的大海,还有从悬崖绝壁的石缝中生长出来的山松记得有一次,我来到你的山脚下,准备爬山。我慢慢的向高处攀岩,我的呼吸也慢慢急促起来。我的双腿仿佛像灌铅一样,抬也抬不起来了,这时的我也大汗淋漓,我倚在树边休息,望着高处的山顶,我犹豫了,我想放弃了。是大自然你,对我说:我喜欢勇于攀登,勇于奋斗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勇者。于是,我心里默念着坚持就是胜利的口号,一步步登上了顶峰。
篇2
作文可谓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小学生语文乃至人文素养的体现,小学高年级语文的作文基础和语文素养将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可以说,几乎所有高年级的语文教师都很重视作文教学,而现实情况却是不尽如人意:小学生写作文不是享受,简直就是受罪,教师怕教,学生怕写。学生一听“作文”两字就眉头紧锁,但为了完成任务,就随便找《小学生优秀作文》参考抄袭,或者随意胡编乱造,作文充斥着假话、空话、套话,都是陈词滥调,让人读来无味,纯属应付。究其关键原因,小学生的作文与生活隔离,缺少生活气息,那只能言之无物,言不由衷。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因此,教师要让小学作文回归生活,叙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而不拘泥于写作技巧与模式,努力让小学生用作文表达生活,用生活实践作文,从而使小学生热爱作文,更热爱生活。
二、小学生活化作文的内涵解析
小学生活化作文,是指小学生写作要紧密围绕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用生活化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主要包括作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即作文内容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过程与生活相融,使得小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小学生活化作文的教学策略
思考其实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作文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小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生活。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小学生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实践生活的过程,作文是小学生表达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用文字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更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我将从作文内容生活化、作文过程生活化和作文评价生活三部分加以阐述关于生活化作文的教学策略思考。
(一)源于生活,作文内容生活化
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多数是在课堂上,限制了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拓展,使学生没有生活内容可写,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作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是生活的延续,平时没有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来自大自然,可以来自校园生活,可以来自家庭生活,可以来自社会生活。大自然是美丽奇妙的百科全书,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生活素材,我们不能让小学生的思维受限于教室,而应鼓励他们走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用心去感悟大自然,用笔去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校园生活同样多姿多彩,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读书活动、唱歌比赛、各种社会实践等等,使学生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示,从而提升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把参与校园生活的真情实感写出来,便是佳作。如过完儿童节,有学生就写了《儿童节———我们自己的节日》;运动会结束后,有学生就写了《同学,加油!》;春游过后,有学生就写《今天真开心!》等等。我们还可以引导小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体验家庭生活中温馨快乐,表达孩子的真情实感。例如,母亲节那天,我会让学生亲自为母亲做一件事,然后写下来,第二天到学校交流。《我为妈妈洗脚》《我帮妈妈洗碗》等等,充分表达了孩子善良天真的童真,各个真情流露,体会母亲的辛苦,并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学生懂得了生活。我们都是社会的成员,社会生活中有着无穷无尽的作文素材,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用心观察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比如周末可组织小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社区;可以到敬老院打扫卫生,给爷爷奶奶们表演节目;可以去公共场所打扫卫生;也可以去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小学生结交朋友,互帮互助,参与社会生活,热爱生活,并把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写出来,这些都是美文。因此,作文内容源于大自然、源于学校生活,源于家庭生活,源于社会生活,我们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用心观察,用心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感知,有体验,会表达,小学生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丰满有味。
(二)融入生活,作文过程生活化
小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程度与教学的过程有关,如果作文教学的过程与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小学生便会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并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能力,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所以,在每次写作前,我都要创设与生活相关的作文情境,给学生以思考和启示。例如,针对现在小学生生日请客吃饭盛行的现状,我以“过生日要不要请同学吃饭?”为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分正方反方两队,让学生充分准备后进行辩论,双方学生积极参与、激烈争辩,热情高涨。辩论结束,我就让学生以《过生日要不要请同学吃饭?》为题作文,学生可谓思路清晰,论据充分有力,且真情实感流露。因此,通过学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自由发挥,展现自我。喜欢什么,就表达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有没了束缚,才能让学生流露真情实感,写出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与感悟,这样的作文可谓内容真实可靠,语言生动形象。
(三)回归生活,作文评价生活化
篇3
教室是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场所。长期以来,有的教师往往把“主要”当成了“唯一”,不敢越雷池一步,其中不乏教了一辈子语文,却从来没有一次在教室之外进行语文教学的经历。如此一来,自然而然造成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脱节,语文学习时空的封闭,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个性得不到张扬,更谈不上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笔者在语文教学一线从教二十余年,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道理,力求在“轻负高效”的前提下,适时利用课本剧、相声、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元素,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和嘴巴,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通过以上的尝试,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产生了兴趣,但笔者总感觉教学空间受限,犹如“戴着镣铐跳舞”(钱梦龙语)。在我尝试把部分语文课从教室里搬到室外之后,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了。在这些课上,学生更真切地体验了生活、自然和文学作品的魅力。
一、语文室外体验课的理论支撑
1 开展语文室外体验型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强调:“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尽量利用身边的资源来为教学服务。
2 开展语文室外体验型教学,符合中外教育家的教育观点。为了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陶行知提出了“六个解放”,其中有一个“解放”就是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儿童关在笼中,使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也有一句名言:“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语文教学方法论的基本点: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语文教学一经联系现实生活,就能使远的变近,空的变实,死的变活,还能使教学过程由沉闷变得流畅,由冷漠变得热烈,由苦成乐事。将室外体验型学习作为语文室内教学活动的补充,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学生感受生活的问题情境,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认识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倡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多元复杂的生活,从而迷恋大自然这所学校:“我们坐在山冈上,感受七彩的晚霞、夏天的黄昏、星星的闪光、蝈蝈儿的齐鸣……空气中弥漫着草原野草的芬芳。”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让学生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去听、去看,去细细品味“天人合一”的意境,认真体会人的心灵广阔,领略大自然的独特造化,达到封闭式课堂无法达到的教育境界。
3 开展语文室外体验型教学具备建构主义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聆听别人关于这种体验的介绍和讲解。因此,室外的空间才是学生生活的真正空间,教学中有必要带学生到自然中和生活中去观察、去学习、去体验。
二、语文室外体验课的组织类型
1 说明文室外体验课。初中教材中有很多说明文,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在室外组织教学就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为了上好这一课,我选了一个晴朗的日子,领着学生在操场上席地而坐,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阳光,大家的心情都特别开朗。在我的引领下,他们一边观察云彩,一边思索问题、交流体会,学生与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文本在这节课中被实践、理解并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2 综合实践活动室外体验课。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让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孩子走出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创造。例如“寻觅春天的踪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带学生深入大自然中观察、感悟,然后写成诗歌、散文、随笔等,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又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写作类室外体验课。许多语文教师认为,作文课是最难上的语文课。其实,只要我们大胆改变那些传统的、古板的书本教学、理论教学、室内教学,把作文课上成写生课、活动课,还会担心学生不喜欢吗?走出教室,学生就会处在一种新鲜、亢奋的状态之中。一旦学生有了切身体验,文章便如行云流水般真情流露,他们也就体会到写作文并不难,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罢了。
由于室外语文课的侧重点不同,除了以上三种类型,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
三、语文室外体验课的组织策略
一般来说,语文室外体验课的实施都需要三个过程:课前的准备,课中引导观察、讨论记录和课后的总结点评、深化提高。
1 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的需要和资源条件选择室外授课的地点,学校操场、花坛、图书馆、公园、田野都可以成为语文室外体验课的教学场所。其次,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或活动安排,向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分好学习小组,指定组长负责教学活动过程的监督和落实。
2 课中引导观察、讨论记录。到了指定地点后,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转化为文字材料。在室外,学生的思维往往比室内活跃,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给学生增添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了保证安全,要尽量让学生在教师的视野范围内活动,教师也要特别关注活泼好动学生的去向。
3 课后总结点评、深化提高。在回到教室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要求学生对文字材料进行整理,根据各自的特长与同学合作,或写成文章,或编写小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应予以表扬。
篇4
一、解读标准
个性特征:试题最终是通过考察学生个性写作,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思维反思来展示考生的才华。题目只是共性的要求,好的题目必然能够让无数的考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
命题者意图:命题者有着明确的指向,这种指向是隐含的,隐含在题目的字里行间中,题目一定有暗示,指示的是立意的方向。
审题核心要素:审题关键在审核心字眼,如漫画在细节中的寓意,材料作文材料中的指向,命题作文的题眼。这些都构成核心要素。
立意切入点:考生揣摩最佳立意,立意的切入点在哪里,应该怎样去找最佳切入点,最佳立意必须符合命题者的意图,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前提下,考生应该写出最符合自身水平的文章来。
出彩方式:是按照常规出牌,还是独辟蹊径。考生写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鲜明,有着巨大的正能量。保证最佳立意,还需要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
可操作性:好的作文题目必须具有操作性,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符合考生的人生阅历。保证基础差的考生都有话可说,优等生有出彩的空间。题材应该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公平性:试题必须公平,考虑到考生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试题的背景知识对所有的考生应该是公平的,尤其是要考虑到落后地区的考生。题目的材料应该是考虑所有考生的情况,而不是只照顾一部分考生,而忽略了其余的考生。
二、综观解读
全国卷I:奖惩之后(适用地区:河北 河南 江西 广东 安徽 湖南 湖北 福建 山西)
在全国九套试卷中,全国卷I作文考题关于“教育和分数”的漫画材料,是唯一的漫画试题。作为漫画作文,考生必须读得懂漫画,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决定审题立意的成败。仔细观察漫画的细节,漫画用夸张、讽刺的笔法来批评社会上的不好现象,提炼出漫画的寓意。漫画的寓意是命题者隐含的指向,考生只有领会了漫画的寓意,才有可能把握最佳立意。考生看到分数,立马想到的是考试,想到的是成绩。这道作文题目的核心标致,“100到98”、“55到61”告诉我们是分数和教育;“唇痕”和“掌印”理解为“惩戒教育”和“粗暴教育”,总体定位为家庭教育。这幅漫画反映了追求升学的教育以及培养人才的问题。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孩子的成绩,教育有比分数更为重要的东西。人才评价的标准应该多元化,教育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办?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父母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家庭教育不要急功近利,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全国卷II作文: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适用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内蒙古、新疆、陕西、重庆、海南)
全国Ⅱ卷要求学生讨论如何提升语文素养。考生看到试题必然会大跌眼镜,如何学习语文?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如果让语文教师来回答这道题还的确有实际意义,可是让学生来做这道题目,很为难学生。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感悟学习心得,总结学习经验。问题就在于,学生要写好这个作文,审题是没有任何障碍的,激发好学生的情感,可是要考生写出情理交融的好文章,绝非易事。
第一眼看上去很突然,仔细想想后才发现,原来高考作文就在我们身边,或者说,它考查的就是我们平时所思、所想、所为。这个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身边事。高考比的是学生的底蕴、创意尤其是学生本身的积累。
全国卷III作文:小羽的创业故事(适用于广西、云南,四川、贵州)
表面上看是讨论市场竞争中的一个策略问题,实则要求认识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决定作用。考生必须看清命题人的意图是在肯定小羽的行为,赞赏小羽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审题的核心就在于此。
本题有时代感和现实的社会意义,涉及到创新、分享、知识产权三大核心概念。人做任何事情要想到的是创新、合作、共赢、分享。
小羽的行为是创新,他有超前的思想,前瞻的眼光。这就需要考生深入思考,这道题目的实质还是在于,市场竞争还是苦练内功,比的是产品的质量,比的是技术含量,用自己的实力去取胜。全国卷Ⅲ作文题“小羽的创业故事”,则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当前热点相关。这道题目考的是学生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
创新之后还要用于分享。做大事的人需要合作意识、阔达的胸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京东的许多应用都使用的是阿里的开源技术,正是阿里的无私共享才有了京东的发展。在计算技术领域“开源”思想倍受推崇,的_,分享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反观有些“藏起来”、“守护住”的观念,或者“闭关锁国”、“闭门造车”的想法,格局太小。如果你也在借鉴别人的idea,为什么又选择遮遮掩掩?蔡康永说“只懂一种专业知识的人一定不是一个成功者”,所要做的就是打开心胸放开眼界,如饥似渴地去汲取,勇敢share。
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考生从反向论证的角度来写,其难度非常之大。
北京卷:①“老腔”何以令人震撼②神奇的书签
北京作文是全国唯一由微写作亦即小作文和大作文构成。微写作三选一,大作文是由两篇命题作文组成,二选一。北京高考作文题,无论是微写作,还是大作文,都突出了基础性、开放性。北京的命题规则是全国唯一一个作为二选一的地区,出两个作文题目,考生可以在两个其中选一个来写。今年我们发现它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限定文体。
“老腔”已超越其形式成为一种象征。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创新和发展。书签,自然与阅读有内在而密切的联系。每个题目的考查指向更为明确清晰,通过更为广泛的素材和多样化的题目,引导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认知与思考,同时也为不同考生发挥特长优势留有空间。尤其是将诗歌作为微写作的形式纳入考察,这是鲜明的特色,意义重大。诗歌在高考中一直被限制,微作文提出写诗歌,尽管只有10分,这仍然是巨大的进步。
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
多元阅读时代,多元化的e时代,有形的阅读,传统的纸媒阅读方式,阅读内容、阅读的方式多样化。如果是对大自然的阅读,对他人的阅读,那必然将胜人一筹。考生反思自己十几年的阅读经验,引发联想和思考。题目聚焦在“青春”和“阅读方式”上,作文题切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反思自己的阅读行为,总结自己的阅读经验。考生可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多维度地展开写作。文体的选择较为自由,开放有度,可议可叙,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写出精彩的文章。多元的题目视角,阅读什么?可以是阅读人,阅读事;可以写阅读的是书籍,同样可以写看不见的,如父母潜移默化对你成长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考虑,青春阅读,是在你成长过程中一系列有意义的事情,并不只是限制在阅读上,阅读的概念很宽泛。总体上,题目浅显、深刻。考生得基本分容易,但要得高分较难。
上海卷作文:评价他人的生活
上海今年高考作文的亮点,材料贴合生活,网络时代,微信、博客、QQ,互联网及新媒体时代,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多少都会涉及到他人的生活。题目“接地气”,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参与评价他人的生活,怎么评价,就成了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人人都有题目所需的素材,但考生并不好驾驭。
题目涉及考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评价要把握一个尺度,公正客观,辩证地看待。就题目本身来说,两个元素“评论”、“他人”,这是核心。认识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关系,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则是最为重要的。
江苏卷高考作文:话长话短,谈个性与创新
江苏高考作文是道关系型材料作文。通过审读材料,考生可将之转换成命题作文:个性与创新。处理好个性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么去做?考察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涉及人、事、物之间的思辨关系,重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分析。关注思维深度。
材料与题目前后逻辑联系并不强,容易产生思维误导。一般考生的审题导向是辩证地看待彰显个性和创新意识,但是彰显个性和提倡创新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对立也不是包含或递进,需要理清彰显个性与创新之间关系再去写作文,这道题目本身还能够考察学生应变能力,特殊的情景之下运用发散性思维和联想能力,这对高中生而言并不好把握。这道题总体立足于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考生必须突破思维定势,理清关系,找到核心立足点。
浙江卷:虚拟与现实
浙江的作文题目,“虚拟与现实”,最为接地气。浙江作文题目比较超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虽然高考作文题应该考虑公平,让来自不同生长环境的考生有发挥的空间,但是在现今形势下,考生只有不断加强对前沿科技的了解,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立论既然容易,那考的就是考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素养了。
这个题目涉及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辩证关系。浙江题讨论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空间和我们真实的生活空间的关系问题,话题新颖,紧扣社会发展,聚焦热点,有时代感,有讨论的价值,但思辨的难度并不高。
山东卷高考作文:备好的行囊
山东卷作文题有点浪漫气息,题干还有几分诗意。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行囊”指的是人生道路中需要准备的东西。“行囊”里有个人的“软件”和“硬件”,比如学生拥有的知识,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智,吃苦耐劳的品质,善良的美德……
我们该准备带上什么样的“行囊”才能走向远方呢?怎样去理解“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有形”和“无形”的积累之间的关系,这道题其实质还是在讨论人生哲理,能够展示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有较大的写作空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行囊”。
综上所述,2016年全国九套试卷,10道题目,各具特色,命题人从考生实际出发,考生有话可说。全国卷三套试卷,地域极为明显,综合考虑各地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异。全国卷I相对于全国卷II和全国卷III,这九个省的教育水平处于前列、漫画考虑到地域教育差异,比其他两套全国卷的作文题目在立意上要难些。而全国卷II审题立意都没有什么难度,可是要写出佳作来,绝非易事,保守平庸之作居多,作为选拨性的高考作文试题,区分度并不明显。全国卷III作文题与热点联系紧密,小羽创业故事,问题在于考生要领会命题者出题意图,难度相当大,尽管这道试题材料考生不陌生,但考生并不易于驾驭。
直辖市三套,在一如既往地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之下,有所创新。北京卷微写作三选一,大作文二选一,考生的选择空间比较大,有利于发挥考生的写作特长。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考察学生的思辩,学生需要关注生活,有自己的评价能力。天津卷的我的青春阅读,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问题能力,考生需要有丰富的阅读面,关注自己周边的生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导向积极。
独立命题的三个省,江苏卷一如既往地保持其考察学生的思辩能力,多年以来,江苏卷在词语中做文章,今年要求学生阐述创新和保持个性的关系,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小。而浙江卷很接地气,从互联网中取材,不回避热点,考察的角度却有所创新。山东卷高考作文备好的“行囊”,则要求学生自己定义好“行囊”,自己心目中的“行囊”是什么?自己怎么理解好“行囊”的真实涵义,学生有很大的展示空间。
三、备考启示
1.“全国一张卷”正成为改革大趋势。试题具有稳定性、创新性、操作性;平民化和生活化、地域和时代特色越来越鲜明。
2.作文题目越来越接“地气”。作文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紧扣社会发展、不避热点。鼓励学生P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写真实的学习生活感受和抒发独特的见解。今后作文命题将更贴近现实、更注重传统文化、更注重考查综合能力。
3.阅读是核心。好的题材离开阅读的土壤,学生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吸取营养。引导学生阅读大自然这本书,阅读周围的人和事;学生对周围的世界保持热情,热爱生活。来自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才会鲜活,考生才有话可说。
4.引导学生在不太长的时间里,用形象说话,提供学生多种思维的可能,培养学生思辨、想象能力,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
篇5
为了全面评价我国传统农业,还有必要从文化的视角对它作进一步的考察。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水者,把传统农业作为它的土壤或基础,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在农史界,从文化角度审视农业史的,已故石声汉先生是第一人。他的许多论断,至今仍是人们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近年来,注意研究农业文化史的人多了起来。王利华《农业文化—农史研究的新视角》一文概述了农业文化的内容和范围,农业文化史研究的层次和功能,并能中国农业文化作了宏观的评估。邹德秀的《中国农业文化》,对中国农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各方面的特点和影响,作了相当全面的论述,是第一部系统阐述我国农业文化史和农业文化理论的专着。[32d]李根蟠《中国农业史上的“多元交汇”》一文,也是从文化史的角度立论的。[29f]至于稻作文化.茶文化.烟文化等的专门研究,就不一一列举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这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这自然是对的。但从文化的基础看,西欧中世纪文化难道就不是农业文化吗?在欧洲语言中“文化”(Culture)一词,原来就是指“耕耘”.“栽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反映了不同时代而不是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区别。因此,笼统说农业文化,并不能确切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问题应归结为:1.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观察中国传统农业,它究竟有什么特点;2.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传统农业究竟给予中国传统文化什么影响,由此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哪些特性。
关于第一问题,除了广大农区以种植业为主.实行精耕细作外,不少人注意中国传统农业包含着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如古非认为中国存在三大文化圈(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经济区,长江珠江流域水地或高山雨林带农业经济区.北方草原游牧经济区)和农耕游牧二元对峙格局。[15]汤晓芳也有类似观点[18]。邹德秀把我国农业文化划分为平原农耕文化.草原畜牧文化.山林采猎文化.江湖渔业文化等类型。[32d]李根蟠将我国农业文化区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大系统,在农区中包含了北方旱作农业和南方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从东北西到南则存在广阔的农牧交错地带,并把这些不同类型农业文化的关系概括为“多元交汇”[29e],已如前述。不少人认为传统农业文化是封闭的保守的。从传统农业具有自然经济性质看,它比之建立在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上的现代文化,确有封闭保守的一面。但从我国传统农业的多元格局盾,则不尽然。台湾学者杜维明认为,中国文化并不封闭,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受草原文化或畜牧文化的影响,在相互抗衡中增加了生命力。[63]邹德秀指出中国农业文化发生在辽阔的地域内,内部有较大异质性,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对一个地方来说,经常有新因素的出现和新文化的引进和创造。但对中国农业文化是否封闭系统的问题,他采取了折衷提法,认为它经历了一个从开拓.开放到保守封闭的过程。[32a]李根蟠认为中国古代农业在多元交汇的体系中包含着各种异质文化,具有发展和创新的内在动力。并以作物的驯化.引种为例,论证我国古代农业存在着两种文化交流,即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中国农业文化在这两种交流中不断提高,并对世界农业做出贡献。[29e]
关于第二个问题,则或褒或贬,见仁见智。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强调其保守落后一面的不乏其人。如姜义华等认为,乍一看五光十色.气象万千的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旧式农业文化.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生产文化.自然经济型文化。中国传统的整合意识,本质上乃是极端的分散的个别主义与高度集中的权威主义的结合。它植根于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自然经济的单一性,植根于这种经济结构的运动所固有的喜一(单一化)不喜多(多样化.多元化),喜静不喜动,喜定不喜变.喜稳不喜乱等秉性。所谓‘天人合一’,所谓‘大一统’,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如此等等,都只不过是这严峻的社会实际的美学再现。[37]陈学凯认为中国农业文化是以农耕的自然经济为基础,以氏族家庭为细胞的农业家族文化,其内在特征是永恒不变的基调——奉天法古:统一的天道.人伦.宇宙.社会模式论——一体主义精神,理论背离现实的传统观念意识——重体轻用[36]。至于视传统文化为封闭.停滞.愚昧.落后的代名词,视传统农业为祸根者,就不必说了。有些人没有也不愿意对传统农业作深入研究,而侈谈农业文化,仅仅根据某些先验的概念加以推导,不能不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冯天瑜的立论比较持中。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可以归结到“耕作居于支配地位,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过程周而复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的农业文明礼貌范畴”。这种农业文明的特性,被概括为:“求实精神;循环论.恒久意识.变易观;中庸之道和注重自然节奏;尚农.重农;集权主义与民本主义相反相成;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16] 。
另一些同志强调了传统农业对传统文化影响的积极一面。石声汉指出:“我们祖国,在农业生产上有一个先进的.丰富的.完备的科学知识体系,这个体系是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有历史记载的几千年中,我国农业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天灾****的考验,始终没有出现过由于技术指导上的错误而引起的重大失败。这件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了这一科学知识体系的优越性。可以自豪地说,农业技术知识的这一优良传统,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创造的宝贵遗产之一。”他又指出,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我国悠久的文化与历史经过多次严峻考验,始终没有中断过,正是由于农业基础稳定的缘故。[10a]这种观点,在农史界被普遍接受。如范楚玉把“持久性”列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42a]王利华认为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绵不断和使它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凝聚力。邹德秀认为中国早熟先进的农业技术导致中国文明的持续发展。[32cd]李根蟠指出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起源既早.成就又大,虽有起伏跌宕,但始终没有中断过的。以多元交汇.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古代农业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正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29f]所有这些,都是以石声汉的论述为基础的。
传统农业影响到了中国传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这方面石声汉也有很好的论述。但文化的核心是观念形态,尤其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特点,而这也正是传统农业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之所在。有的学者从这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例如张立文指出,中国人重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浑然与物同体”,“万物与吾一体”;西方重人对自然的超越,即人征服自然,强调人与物的异体或异在。这种差异根源于传统生产方式的不同。中国具有大陆的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的政治体制。农业生产较之罗马的工商业更容易受风雨霜雪等自然现象的制约,五谷的播种.生长.收获都要与天时节气相适应,农民们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为大自然所熏陶,感受着自然的生命力,人与自然培育了一种相亲.相近.相合.相融的关系。使客体与主体,自然与人凝聚为中国传统的整体形态。古代希腊,土地贫瘠,农业衰败,人们只得离开土地另谋生路。希腊人对土地失望,对海洋不可预测,人们对土地和海洋是恐惧而疏远的。人和自然产生一种相对.相斥.相离.相仇的关系,人的最大愿望是战胜自然.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并无绝对优劣之分。中国物我一体的价值观念,与宋元以前文明发展相适应,能对自然的挑战做出成功的回应,元明以后在自然与西方文化的挑战面前失去成功回应的能力,因为这种观念缺乏科学的求索精神。一体化导致浑沌.模糊的思维。凡此种种使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西方工业社会虽然在征服自然方面创造了奇迹,但只讲主体人对客体自然索取,不讲主体人同客体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导致资源危机.能源缺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应从中国的物我一体中得到启示,缩合东西方文化之长。[40]许苏民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是赞天地之化育的,这和中华民族传统的与自然界作物质交换的特殊方式相适应。[17]
在这里还应提出的是台湾着名学者钱穆《农业与中国文化》一文。文章指出中国文化是一极深厚的农业文化,其许多特点根源于农业。农业的第一特征是一半赖自然,一半靠人力。而我国古人所称之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正是十足道地的农村观念,实有纯真不可颠覆的道理。由此又派生“乐天知命”.“尽其在我”的农业人生观念。农业的另一特征是农业人生要从其他生物做朋友.做搭档。中国古人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万物一体.一视同仁。中国文化首先极看重自然,而又在自然别看重生命。“仁”指生命与生命之间呼吸相通.痛痒相关的极深微的情感,是中华文化精义所在。耶稣教把人类生命看作上帝对罪恶的一种惩罚,佛教主张四大皆空,要超脱生命。近代科学注重讲物理,把有生命的也并在无生命一边讲。中国讲理也讲性,把无生命的也并在有生命的一边讲,主张穷理尽性。赞天地之化育是中国文化中一项特殊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由此造成中国五千年文化而成为其一个主要的基础与中心。作者极力推崇中国“大农人生的文化传统”,认为它可以领导世界人类前进。[55]
最近季羡林先生再三论及东方文化体系(包括中国.印度.伊斯兰三大文化)和西方文化体系(欧美文化)的区别。他在钱穆天人合一论基础上写了《“天人合一”新解》,认为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模式。与西方重分析的思维模式不同,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承认整体观念和普遍联系,视人与自然万物为一整体。[45]这也就是李约瑟说的“有机统一的自然观”。[67]刘志一则称之为唯物辨证的宏观观控的有机统一观。[22]但他们所举的例证中很少涉及农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种思维模式正是根源于传统农业,并在传统学中获得其典型的表现,“三才”理论就是这种思维模式的结晶。
最先强调“三才”观念在中国古代农学中突出地位的是石声汉。他指出,人们喜闻乐道的“天时.地利.人和”.“因时制宜”.“因时制宜”一类话,实质是我们祖先在农业生产和自然斗争中,所认识和总结出来的自然哲学宇宙观。它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知识中最中心的内蕴。[10b]此后农史界一些学者如范楚玉.郭文韬.梁家勉等对“三才”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内涵均有所论述。[42b.50.7c]在此基础上,李根蟠明确地把“三才”理论与有机统一观的思维方式联系起来,并分析了它所包含的整体观.联系观.动态观在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各方面的表现。他指出:“在‘三才’理论体系中,人不是以自然的主宰者的身份出现,他是自然过程的参与者;人和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的关系。”“这种理论,与其说是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移植到农业生产中来的。毋宁说是长期农业生产实践的升华。”鉴于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合一”有唯物主义的理解,也有唯心主义的理解,他用“精耕细作.天人相参”概括中国传统农学体系。他又指出:“在有机统一观指导下的中国传统农学比较注意农业生产的总体,比较注意适应和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业生物.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比较符合农业的本性。也因而能比较充分地发挥人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作用,使用和自然的关系比较协调。在一定意义上,这代表了农业的发展方向。”[29f]
六.“有机农业”.“石油农业”与“持续农业”
在分别介绍了对中国传统农业认识与评价的讨论的各个方面以后,现在再回到传统农业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关系的问题上来。
上文谈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曾被一些人大张挞伐,也正是在这时候,西方的现代化农业也正在受到批评。
1982年第1期的《世界农业》转载了旅美华裔学者任觉民.孔一士的文章,认为西方现代化农业,或称工业式农业,已暴露了许多破绽,严重的有如定时炸弹,将成为人类未来许多灾难的主要潜在因素。如化肥农药的使用使环境污染.土壤流失.水源短缺.虫灾愈加难以控制,是典型的科技鸦片。农业以至社会的不稳定性正在增加,它的高效率是用便宜的石油换来的,如从能量的投入产出比例,它的效率比旧式农业低,等等。欧美农业必然而且正在向“超工农业”(它主要采用有机肥.轮作间作等传统技术,同时对现代化科技作选择性应用)过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农业的“缺点”已成为“优点”,符合“超工农业”的特性和要求。因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应选择“超工农业”,而避免走西方现代化的弯路。[66]接着,《世界农业》又连载了美国农业部指定的一个有机农业考察小组的考察报告的摘译,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美国有机农业的理论和实践。这些文章在大陆的一些学者中引起共鸣。下面的介绍着重在农史界的反应。1983年第二期《中国农史》发表了郭文韬等人《略论无机农业和有机农业,兼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该文修改后收入《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一书中,该书曾被译成日文),其基本观点和思路与任文完全一致。文章称,西方现代的“无机农业”已危机四伏,走投无路;“有机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中国是“有机农业之母”,因此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把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同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相结合。[54]李凤岐.邹德秀也认为近三百年发达国家现代农业走的是工业化道路,虽取得很大成绩,也存在环境污染和高能消耗两大问题。他们强调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合理地加以利用,可不断消耗,又不断恢复,形志良性循环,持续为人类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工业式农业的根本问题是忽视农业的这一特点,因此作为一个普遍的体系是不可取的,其存在问题也不是这个体系本身所能解决,因此必须转移到“有机农业”或“生态农业”上来。用生态农业的观点看,中国农业有许多值得发扬的有生命力的优良传统。中国农业不应走工业式农业的弯路,而应该直接过渡到新的农业阶段;这种过渡不是抛弃传统农业,而是包含着使传统农业科学化的任务。[31]邓宏海对此有论述。
在生态农业热中,有的同志认为中国古代农业的精华正是生态思想,尤其是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有人从思想上和技术模式上探索我国生态农业的历史渊源。[53]俞荣梁对《补农书》和《农桑经》进行了会析,认为明清时代已存在以多种经营构成生物间良性循环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特色的“生态农业”雏形,在经过三四百年考验后,今天仍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为中国未来农业提供了颇堪称道的模式。他把生态农业视为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的结合,认为一方面要总结发扬我国传统农业的优点,同时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装备农业,建立兼有古今农业特点的“生态型农业”。[47]孙声如总结了我国传统农业间套混作的经验,指出它不但是传统农业种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当代立体农业的核心和基石。而立体农业则可能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的结合部和生长点。[24]
从有关文章看,各人对生态农业宣传的出发点并不相同。部分同志着眼于对传统农业(包括解放后三十年农业)破坏生态环境的批判,他们主张的生态农业是和否定传统农业相联系的;另一些同志则认为传统农业科技符合现代生态学原理,他们主张的生态农业是和肯定传统农业相一致的。同是肯定传统农业科技的同志中,也有人对“生态农业”持批评态度,他们的批评主要是针对前一部分同志,但也不满意后一部分同志“借洋风以取巧”的做法。方原认为,农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打破旧的平衡.重建新的平衡的历史;不应把所谓“生态平衡”的要求,驾凌于农业发展之上。他批评某些生态学者无视近代农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把它描写成地球末日。指出生态平衡之说与其说是一科学.不如说是资本主义国家一股厌恶城市生活的紧张枯燥.企图返回恬适的大自然的思潮。他反对借“有机农业”的洋风来争传统农业的地位。“石油农业”与“有机农业”都有片面性,不宜各持一端,而应结合我国国情,发扬传统,合理利用先进技术(机械.化学),不用这些是难以前进的。[8c]刘巽浩指出,西方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牲畜饲料添加剂的制度”。我国有高度重视有机肥.豆科绿肥,广泛实行精耕细作和间套复种的传统,在目前和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有机能投入在农田总能量中占居多数。但中外农业历史表明,单靠“有机农业”本身的物质循环,农业难以有较大发展。他反对单提“有机农业”的口号,主张“以无机促有机,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尤其强调要增加化肥的生产和使用。[20a.b]佟屏亚分析了西方生态农业思潮的缘起,是在石油危机的背景下对石油农业的反思和否定。它把农业看成封闭的自然生态系统,否定外源能投入,把平衡绝对化。西方生态农业一类农扬能量投入减少劳动生产率下降,发展十分缓慢。我国当前的迫切需要,并不是什么确立有机农业战略,而是要扩大无机农业的基本物质条件。生态农业的宣传客观上导致了忽视农业基本建设和削弱物质能量的投入。中国农业要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路,近年我国各地涌现的吨粮田,正是传统精耕细作农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38abc]
关于这个问题,梁树春的意见也有一定代表性。他认为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物质能量的“低消耗.低投入,低产出的半封闭式的循环,虽然构造一个比较合理的内部循环机制,但这种优点是以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重外部不经济性为代价的。石油农业则是“高投入.高产出的开放式循环”,从总体上克服了传统农业的缺点.把农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级。它虽然在一些产业中带来能耗过高和环境食品污染问题,但这只是暂时现象,正在改进之中,石油农业不会走进死胡同,它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有机农业不能大规模取代常规农业。他虽然主张以生态农业为未来农业的模式,但这种生态农业是经过重新定义的,是以石油农业为基础,吸收传统农业优点,在现代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下的新模式。[51ab]
从上述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西方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等,是由于作为西方现代农业表现形态的“石油农业”暴露出高能耗和环境污染等种种弊端,引起人们的反思,从而提出的一些替代办法,故又被统称为“替代农业”。它的引进和关于我国在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讨论相激荡,引出了种种议论.理论和方案。其中关于“生态农业”的宣传声势很大,其为中国现代化农业模式似乎已被官方认可;但反对的声音也始终未断;事实上,我国一些学者的“生态农业”概念与西方差别颇大,并不断改变其形态。靳百根有专文论述《中国生态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古今农业》91.2)。中国学术界内部对“生态农业”的理解亦各不相同。撇开概念的争议,有两点是清楚的。一.我国传统农法中确定有不少珍贵品,可以构成未来农业的重要因素,不可予以蔑弃。其中最可宝贵的,是在经“三才”理论为标志的有机统一自然观的指导下形成的一套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注意农业生态系统各因素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注意对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永续利用,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协调和谐。二.传统农业物质技术基础落后,再生产主要依靠农业系统内部能量的投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受到很大限制,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因而,西方现代农业以现代化机械和现代科技装备农业,用大量投入外源能来打破传统农业半封闭式的循环,使农业获得飞跃发展,这一历史功绩和发展方向不容否定。对有机农业与石油农业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片面的。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精耕细作“天人相参”的优良传统与现代装备现代科技相结合.有机农法与无机农法相结合。
在西方,摒弃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等的“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实验,由于产量的大幅度下降,一直推广不开。近年来,一种农业发展道路的新思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正在迅速兴起。1989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第25届大会通过了有关持续性农业发展活动的第3/89号决议。1991年4月,粮农组织又在荷兰召开国际会议,初步提出持续性农业发展的合作计划。对“持续农业”也有各种理解,而且整个理论和实践均在发展中,但其基本思路是明确的,即,既注意产品的效率的提高,又注意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不同于只强调资源与环境的“生态农业”。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出现,表明“石油农业”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能靠取消现代科技成果,放弃满足全球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倒退到传统农业来解决。在我国,对“持续农业”研究的热潮正在兴起,“持续农业”的提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鉴于历史经验,对外来思潮应有分析,要根据我国国情决定取舍,从而确定我们的方针。有人认为,根据我国特点,似用“集约持续农业”或“精(精致)久(持久)农业”的提法更好些。[20cd]
引用文献
1.马克垚: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比较研究 北大学报91.2
2.马孝劬:发扬我国农牧结合.用养结合的优良传统 中国农史83.1
3.千 里:过密型增长理论——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一把钥匙,中国经济史研究93.1
4.王毓瑚:中国农业发展中的水和历史上的农田水利问题。北京农大科研资料 80.6
5.王星光.陈文华:试论我国传统农业的生命力 农业考古85.2
6.王利华:农业文化——农史研究的新视野 中国农史89.1
7.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a.中国农学史上册 科学出版社59
b.中国农学史下册 科学出版社84
c.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简史 江苏科技出版社85
8.方 原: a.论我国传统农业经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农业考古83.2
b.走强化和发展精耕细作传统的路 农史研究83.1
c.从农业的发展史中学到的 农业考古83.1
9.邓宏海:我国农业持续发展需要努力运用生态学和建立生态农业 农业考古88.1
10.石声汉:a.中国农业遗产要略 农业出版社81
b.中国古代农书评介 农业出版社80
11.宁 可:a.西汉农业生产漫谈 光明日报79.4.10
b.有关汉代农业生产的几个数字 北京师范学院80.3
12.田人隆整理:关于东方****主义座谈纪要载当化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1
13.史志宏:a.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与农业发展 古今农业92.3
b.清代前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中国经济史研究93.1
14.卢 锋:a.若干朝代农业生产效率蠡测 人民大学学报89.1
b.近代农业的困境及其根源 中国农史89.3
15.古非:农耕与游牧——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中文化二元对峙矛盾的格局 固原师专学报90.1
16.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第三章第三节 上海人民出版社90
17.许苏民: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福建论坛86.2
18.汤晓芳:我国古代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形成与交流 宁夏社会科学89.6
19.刘瑞龙:a.正确对待中国的农业遗产 中国农史81.1
b.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人民日报83.5.13
20.刘巽浩:a.以无机促有机,无机与有机结合——兼论有机农业 农业现代化研究83.1
b.对生态与“生态农业”问题的看法 农业考古88.1
c.中国农业现代化与精久农业 农业现代化研究90.1
d.持续农业种种谈 世界农业92.3
21.刘建中: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的综合考察 历史教学92.1
22.刘志一:科学技术史新论 辽宁教育出版社88
23.刘国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传统文化 昆明师专学报87.1.2
24.孙声如:我国传统农业的间套混种与当代立体农业的新发展 古今农业90.7
25.吴承明:a.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国经济史研究88.2
b.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 中国经济史研究89.2
26.吴承明.侯方:评外国学者对旧中国经济不发达原因的分析 经济学动态81.9
27.吴 慧:a.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农业出版社85
b.清前期粮食的亩产量.人均占有量和劳动生产率 中国经济史研究93.1
28.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 历史研究84.1
29.李根蟠:a.试论中国古代农业史的分期和特点载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诸问题
福建人民出版社90
b.略论春秋以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东岳论丛80.4
c.我国古代的农牧关系 平准学刊第一辑 商业出版社85
d.试论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历史与现状 载现化农业论丛 农业出版社81
e.中国农业史上的“多元交汇”——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特点的再思考 中国经济史研究93.1
f.中国古代农业 天津教育出版社91
30.李伯重:a.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 中国农史84.1
b.“桑稻争田”与江南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中国农史85.1
31.李凤岐.邹德秀:从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看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
农史研究83.1 农业出版社出版
32.邹德秀:a.中国的传统农业技术对新农业改革的启示 农业考古85.1
b.中国近代农业科学落后的原因 大自然探索83.2
c.中国古代农业与中国社会发展 农业考古89.2
d.中国农业文化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92
33.杨直民.董恺忱:集约农业发展过程和趋势的初步探讨 学习与探索80.1
34.陈 平:a.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两千年来动乱.贫穷.闭关自守的病根
学习与探索79.4
b.社会传统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学习与探索82.1
C.中国单一小农经济结构分析 学习与探索83.1
35.陈 江:清代经济增长轨迹试析 思想战线91.6
36.陈学凯:论中国特征的农业家族文化及其矛盾 湘潭大学学报88.1
37.姜义华等:《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前言 重庆出版社88
38.佟屏亚:a.在现代农业中发扬传统技术 农业考古85.1
b.试论“生态农业”思潮及其影响 中国农古88.4
c.我国吨粮田的实践与思考 农业考古90.2
39.张企曾:农史研究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考古83.1
40.张立文:传统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9
41.张沁文.王文德:生态农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农业考古86.2
42.范楚王:a.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特点 古今农业88.1
b.中国古代农学对天时.地利.人力关系的论述
自然科学史研究集刊第三卷第三期84
43.孟庆琳.王朗玲:论水利农业与中国封建制度 学习与探索91.6
44.郑炎成:论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及其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跃迁 农业考古89.1.2
45.季羡林:a.“天人合一”新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创刊号93
b.神州文化集成丛书序 新华出版社
46.郝盛琦等:树立社会主义大农业经营思想,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经济研究80.3
47.俞荣梁:a.建立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补农书》的启示 农业考古85.1
b.生态农业的雏形——读《农桑经校注》琐记 农业考古86.1
48.席海鹰:论精耕细作和封建地主制经济 中国农史84.1
49.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史稿 农业出版社89
50.梁家勉:a.从“三才”观到制天命而用之的人治观 农业考古89.2
b.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 学术研究
51.梁树春:a.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模式的思考 农业现代化研究87.2
b.对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再认识 农业现代化研究88.3
52.唐启宇:中国农史稿 农业出版社86
53.唐德高:a.我国生态农业的历史渊源 农业现代化研究87.5
b.我国古代生态学思想和理论 农业考古90.2
54.郭文韬等:a.略论无机农业和有机农业,兼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中国农史83.2
b.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86
55.钱 穆:农业与中国文化载于《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集中
重庆出版社88
56.游修龄:a.清代农业的成就和问题 农业考古90.1
b.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历史启示——中国与日本的比较 古今农业93.1
57.章有义:近代东北地区农田单位面积产量下降的一个实证 中国经济史研究90.3
58.曹隆恭:试论我国农业的历史特点农史研究第二辑 农业出版社83
59.董恺忱:a.世界农业发展述略——兼论东西方农业的特点 世界农业80.3.4
b.从世界看我国的传统农业的历史成就 农业考古83.2
c.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和集约农法词义辨析 平淮学刊第二辑,商业出版社90
60.董恺忱.杨直民:试论我国传统农法的形成和发展 农史研究第四辑,农业出版社84
61.程洪:美国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趋势与特点 历史研究88.4
62.薛国中:16-18世纪的中国农业革命 武汉大学学报90.2
63.薛涌:中国文化纵横谈——林维明教授采访记 社会科学86.8
64.许倬云:中华农业史导言 台湾商务书店79
65.天野元之助:中国农业史概论 载中华农业史 台湾商务书店79*
66.任觉民.孔一士:谈现化农业的困扰及出路,兼论中国农业前途的抉择 香港(抖擞)80.5
67.李约瑟:历史与对人的估评——中国人的世界科学技术观,载李约瑟文集
辽宁科技出版社86
68.熊代幸雄(董恺忱译):论中国旱地农法中精耕细作的基础 中国农史81.8
69.饭沼二郎(董恺忱译):古代旱农在世界农业史上的地位 平淮学刊第五辑上册,
光明日报出版社89
70.Wen Dazhong and Davld Pimenbel (1986)“Seventeenth Centrry Organic Agriclture in China:1.Cropping Systens in Jiaxing Region”Humam Ecology.14:2:15-28
转引自张瑞德: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危机——近人研究成果的评述,(打印稿)
71.帕金斯(伍丹戈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84
篇6
本文撷取当代几位文人画家为例,探讨他们的艺术风格。阐述了当代文人画的地位,以及绘画作品表像背后的当代人文精神,进一步证实了中国绘画潜在的文化品质。
关键词:当代;文人画;文人化趋向;传统文化
前言
中国文艺史上,文人们却是不折不扣的主角。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文人们创造了无数的文学奇迹和艺术巅峰,他们创造了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上不可超越的成就。在绘画方面,文人们取得的成就足以令世界侧目,中国独有的文人写意画堪称世界文化中的瑰宝,尽管那些画家们没有那么多好利争胜的心思,尽管他们只是在自抒心怀,游戏笔墨。
文人大部分都是文学家、书法家、诗人、画家,用笔墨挥洒情思、展现自我正是他们实现自身人格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文人画”形成了一时的风气,渐而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陈衡恪所说:“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所谓‘文人画’。”①
当前,写意花鸟画需要发扬光大,作为画家来说,必须先使自己文人化。古代的文人画家都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现代人,不是说能写写文章看看报纸就能说自己是文人,就能画得了文人画,而是能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必须的继承。只有这样,写意花鸟画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中国画才能做到真正的发扬光大。花鸟画家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多创作精美的作品,提升人们的精神品质,应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由于经济的落后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压,在艺术领域,很多人也要用西方的绘画标准对中国画进行改造。其实,中国画和西方绘画根本就不是同一个范畴,可以说它们是两个独立的派系,用萝卜来改造白菜能成功吗?同样,用西方绘画标准来改造中国画也是不可行的。我们应该遵循中国画的发展规律,在当前这个全新的时代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努力以使中国写意花鸟画得到全新的发展。
第一节新文人画兴起和传统的回归
新文人画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直活跃在中国画坛,与中国现代水墨的尝试相比,它的兴起更具有民族性,起到了让绘画回归本土、重视自身的积极作用。在外来文化侵袭本土文化,画家面对纷繁炫目的各种诱惑而不知所措的当今社会,这种固守传统、回归生活以求发展和创新的坚持,显得格外的难能可贵。
“‘新文人画’的产生有它的社会必然性。80年代中期的‘85新潮美术’运动以激进的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李小山震撼画坛的‘中国画穷途末日论’主张全盘西化,认为‘只有西洋画才能救中国画’。对此,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帜下,奉传统文人画为正宗,崇尚传统文人艺术的‘新文人画’的出现,应该说是对民族虚无和全盘西化思想的一个反驳,其主要取向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它所产生的意义:一是对‘中国画末日论’做出反驳,二是向‘西化论’做出抗争。”②
新文人画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邓福星说:‘新文人画也是一种当代艺术形态。当拿它与其他当代水墨画比较时,完全是就它所继承的旧文人画的创作精神、艺术观念、表现方式等特征而着眼的。……新水墨画也带有比较强的主观性,是画家内心、个性以及人物的表现形式,作品有时也会出现某种意境或趣味,但毕竟与文人画不同,它们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新旧文人画把高度感情化的理性化的笔墨与作者的心态、个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用以创造笔墨形式那极富有表现力的用笔也成为文人画构成的一个部分。新文人画表现重心的转移或对用笔的舍弃,使它失去了新旧文人画某些最基本的方面。’”③在这段文字里,邓福星将新文人画与传统文人画、当代水墨画作了区分,分析了它们的不同。
陈绶祥在其著作《新文人画派》中提出了新文人画在艺术追求上的核心理念,他这样说:“中国画的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走西方的发展道路,不管是效仿西方的‘写实性’绘画还是‘抽象性’绘画,都没有什么出路;无论是对西方的学习推广还是对中国画的批判改造,都不可能产生坚强而自信的时代性民族文化。因此,只有继承中国画的特长,发扬中华文化的精神才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④
对于这样的解释,不难看出,新文人画家们其实已经是心怀古意,身在现代而思慕古人,不是盲目的寻求文化拓展,而是在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求得自身的文化精神。季酉辰先生在《关于新文人画的意见》中说道:“在失去传统审美意识很长时期以后,能够再找回这种审美精神,在中国绘画史上绝不会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它比简单摹仿西方,找到集中中国人不多见而西方人司空见惯的绘画形式不知要重要多少倍”。⑤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人的精神也是在不断的丰富和向前发展,绘画作品正是人们自身精神家园的物质实现。
新文人画要找回传统的审美意识,必然要对传统文人画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文人画家有什么区别于工匠画家和宫廷画家的自身气质,这点事最重要的。正如陈绶祥先生所说:“国画既然是中华文化的典型表率,那么国画所包含的基本原理与所要表述的基本诉求应当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就是说,国画本质上是一种表述精神追求的文化载体,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反映出来的基本文化精神。我们必须从本质上认识这一点,才能对国画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对国画学习才能采取更为主动积极的态度。”⑥
第二节当意花鸟画中的文人元素
一、“诗、书、画的结合”与陈玉圃作品
陈玉圃仙人对弈图(局部)
陈玉圃,1946年生于山东历城,师从黑伯龙、陈维信先生。1976年任教山东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1980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后留广西艺术学院,历任副教授、教授。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东方艺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陈玉圃先生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多才多艺,他诗、书、画各方面都很擅长,尤其擅长的是山水画和写意花鸟画。陈玉圃在中国画创作的实践中,注重取法于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从传统的法度中走出来,达到一种新的高度。他的作品境界高雅、清新脱俗,可以说是当代文人写意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创作多受中国传统老庄哲学的启示,以“禅”和“道”入画。在陈先生的绘画中也有着非常明显的表现,他的绘画创作理念是主张“画道无为”、“无念为宗”,这延续了中国传统文人绘画对境界的追求。在创作上追求“空灵”、“悠远”,以简洁的笔墨和线条表达沉郁悠远的情感和心怀。自然景物只是外在的实物,个人情怀才是画家在作品中要表达的实质,陈先生的画作中体现出了鲜明的自然生趣,一点一滴的笔墨都渗透着自然景物的诗情画意,这表明了他对大自然的特殊的、深厚的情感,作品的意境之高妙展露无疑。
他的画中体现出了虚静之美、清幽之境,简明的线条、润泽的墨色正迎合了当代人民普遍的审美追求。不需要过多的琐碎皴擦,也不需要过多的水色渲染,就这么清清爽爽、淡淡雅雅的跃然纸上,澄明的禅意境界,淡远的道家理想,就那么清清楚楚的表现在了观赏者的面前了。
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在他的画作中是第一位的,中国画要发展,绝对不能抛弃和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文人画家必须具备自身独特的文人情怀,具备独特的修养和气质。陈玉圃先生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从他的作品看的出来,他的创作致力于提高作品中的精神境界,毫无疑问,这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传统绘画,并且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陈玉圃先生的写意绘画成就在当代是不多见的,他的作品使传统写意绘画中的清新俊逸之气重新得到了新生,体现了写意绘画的文人化,让文人的情趣和韵致在创作中得以振作,这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而是当前文化发展的一种需要,而且是极为迫切的需要。
二、“逸气满纸”与霍春阳作品
霍春阳竹石图
霍春阳,1946年4月14日出生于河北清苑县,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系主任、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画院院外画师,天津青年美协顾问。
霍春阳先生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写意花鸟画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气息淳朴、清新,用笔洒脱、流美,而且在作品中还表现出画家不可抑制的率真个性。他的艺术特色在作品中既易于理解而又耐人寻味,这主要是由于他重视对中国画传统的继承,重视深入自然界以切身感悟一切生命,更由于他重视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的。他在传统文化上的积淀非常的深厚,因此,在创作上他能够通过简约的形象刻画来表达出深邃的意境,更能够让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学识和修养在画作中突出出来。他的写意花鸟画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这与他不倦的吸收文人画传统的营养是分不开的,更与他沉心于自然,以造化为师是分不开的。
霍春阳先生的写意花鸟作品,构图简洁明快、虚实相生、韵味独特,作品境界高妙、传神达意,体现出了掩饰不住的健康的生命力。他的作品充分的体现了“逸”的境界,不光是有着高妙的境界,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对写意花鸟绘画的孜孜不倦的钻研和追求,体现的是我们当下绘画创作时缺少的勤奋和努力,这在我们写意花鸟画的继承和发展中才是最重要的。
霍春阳先生的画里着重体现一种虚无的精神境界,不受客观物象的拘束,表现的是“象外之意”。写意花鸟画创作应该抛弃一切烦扰和困惑,如果在创作时过多的受到利益的诱惑和情绪的困扰,那么,这样的绘画作品使达不到画中有诗的,更起不到净化人的心灵和追求精神自由的作用。其作品静谧幽雅,清新自然,看不到一点火气,让我们在欣赏的时候感受到不由自主的安静和平和,这恐怕正是霍先生追求的境界。
三、“以书入画”与杨象宪作品
杨象宪烂漫艳春光
杨象宪教授,1937年月生于浙江省宁海县,1959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国画系,主修花鸟专业。学习期间,得到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陆维钊等先生亲授,在写意、工笔、兼工带写和书法方面受到严格训练。1964年毕业留校。1981年调至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现已退休。
杨象宪先生几十年来一直选择远离喧闹,而是淡泊自处,醉心于写意花鸟画研究和创作。他在钻研继承了文人画传统的基础上,更是对古代的各个绘画流派作了深入的研究。对于当代的花鸟画大家,他更是在参照自己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对他们各自的笔墨蹊径进行了重点探讨。杨象宪先生在写生上,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可以说是长期坚持。他的这些写生不仅有大自然的生趣,更增加了作品中的文人情趣,这体现了他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他对生活对生命的体验和理解。
杨象宪先生对古代文人画做了深入的研究,而且特别注意吸取古人的精华以用于自己的实践。在他的画中可以看出山人对他的影响非常大,比如他在作画时“线”的运用,以及笔墨的处理方法,都能看得出山人的影子,不过,他在结合当前时代的基础上,把山人更加的发扬光大了。其实不止是发扬了山人,作为当意花鸟画的杰出画家,他对传统的写意绘画 的继承、吸收和发扬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仔细品读杨象宪先生的写意花鸟画作品,发现他的才气和魄力真的是非凡的、杰出的。比如他笔下的荷花,亭亭玉立、纯美高洁。他的用笔轻灵流动,又厚实稳重;构图简约轻松,又茂密齐整。从他的用笔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用的是书法中的“屋漏痕”与“折钗股”等笔法,于是使得他作品中的线条曲中有直,干湿多变。他的作品体现了明显的文人特点,不计功利,归乎自然。“终于难极而易,索性不苦心孤诣,不刻意追求,惟归乎自然,听凭所能从事,行其行而止其止。既大师指点于前,复功力深厚于后,而今是心无挂碍,即使说不上潇潇洒洒,却也真的爽爽快快,说以落笔干脆,毫不迟疑;见于画面,惟单纯如秋,清空如夜。画家既不多寄托,观者也费思虑,山是山,水是水,一画而已。也许真的不能要求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来承载大道,也许丰富而多元的现代生活完全可以容纳百川和不攘土址,况且单纯既清脱,清空既无染,那便是健康。观杨象宪画作,你至少可以静息尘虑,可以不计功利,不着颜色。能得这一点安宁,亦足以称快了。”⑦
四、“时代气息”与唐建作品
唐建落叶图
唐建,1965年生于山东诸城,1987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00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获美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艺术系主任。
唐建的花鸟画作品主要是遵循这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技法,有些地方又融合了一点西方绘画钟造型上的技巧。他的这种在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继承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绘画技巧的做法,应该说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这是有益的一个方面。当前世界多种文化多元发展,有用的东西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大胆的吸收对发展中国绘画有用的营养成分,是非常可取的一种做法。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他无论是在构图上还是在用笔用墨上,都表现的极为传统,以书入画的行迹非常的明显,这说明他仍然走的是中国传统文人写意花鸟画的路子。他的写意花鸟画作品,用色用墨都刻意的运用的传统绘画中的技巧和方法,也非常注重艺术精神本质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努力的试图在其作品展示出传统文人绘画中的悠远意味。与此同时,他还对“形式感”在绘画中做了特别强调,强调作品应该从整体上来表达气势。整体来说,他的绘画作品还是比较注重法度的,写意也是在法度的基础上的抒发。在他的作品中,很多都能看出时代的气息,这种时代气息的表现,更多的是由于他有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
当前中国绘画要求“承继传统”的同时进行“突破创新”,唐建的艺术实践正是体现了这种艺术观念。在他创作实践的同时,也在艺术理论研究领域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可以说,他艺术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正是其丰富的艺术实践所带动的,于此同时,不断深化的思考又反过来提升了他的艺术实践。因此,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正是唐建在艺术理论和实践的道路上进行探索和创新的突出特点。
五、“画者文之极 ”与陈绶祥作品
陈绶祥蔬果图
陈绶祥1944年生,广西桂林人,中国首批艺术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哲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著名学者、书画家、鉴定家、理论家。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院美术系主任。
他一直在潜心研究传统画论,在被遮蔽的文明中挖掘、发现和强调中国文化本身的独特性,倡导以“古今一体”的文化史观走出现代文明的误区。尤其令人瞩目的,是他以文化的眼光介入绘画,并身体力行,人文相彰,尝试以“新文人画”的艺术实践寻找生命的奥秘、心灵的慰藉和当代文明的最终归宿。他的作品以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入画,使画面的内容和所配的诗词文字相得益彰,彰显当代文人之大气。
陈先生强调绘画的“文气”。 他认为中国画发展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行当和空间,绘画本身是直指人心的,直接作用于人的思维、思想。它的最终目的是人类自我思想的自我实现。它本身是看画,它不再通过绘画来提高什么别的方面的认识,它是为了实现自我。中国画走到了这样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在宋元以后虽然有起伏,但这个高度是一定的,他就走到了这样一个高度。他把民族文化中所有有影响的语汇统统拿来作为绘画语汇来研究,比如说文,比如说字,比如说诗,比如说印,只要是有影响的造型艺术的样式,或者思维的样式,都把它放在绘画语汇之中了。中国是以史文哲学立国的国家,真正做文人是要靠经史子集的。对文化的把握实际上表明一个人的文化身份,一个人的文化身份表达着他所在阶层的文化认知,表达出来的文化认知才能成为文化器物留在历史上,关键是“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文”与“人”是相互的,“文”以人来传承,“人”由“文”来定。
第三节当意花鸟画创作出现
文人化趋向的意义
文人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绘画形式,中华民族需要文人画,世界也需要通过文人画这一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绘画,作为文化的使者,实在是最合适的人选了。她天生丽质、表情丰富,谁都愿意和她交谈;她心地纯净,平易近人,无论什么肤色的人都容易与她沟通心灵。因此她走遍天涯海角,到处都有朋友,从来不需要翻译。”⑧写意花鸟画作为文人传统文人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近几年间,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虽然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但仍然不能说已经得到振兴。在世界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我们需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人写意花鸟画,振兴绘画艺术,主要有下面几点理由:
第一,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文人写意画在世界绘画领域中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在文化的范畴里来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让中国绘画重新屹立于世界绘画艺术之林,就必须做到在继承文人画精髓的基础上,弘扬文人写意画的长处。
第二,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文人写意画是重要途径。文人写意画实际上是从形象上展示了唐诗、宋词、元曲的境界,是对儒、释、道文化精华的继承。因此,我们今天要发展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文人写意画是最行之有效的载体。同时,在继承和发展文人画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汲取中国古典文化的营养,还要在不断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中华文化。
第三,就现实而言,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文人画,是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欣赏和创作文人写意画这种审美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人们的精神与情感之间在进行交流与对话,画家进行绘画创作更是自身情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交流。
第四,文人写意画的核心是重视传统文化,这恰恰是当今大众文化中欠缺的精神养分。中华民族本是诗的民族,中国本是画的国度,面对当前如此美好的生活,我们需要用诗情画意来描绘,更需要把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通过画作表达出来,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当前的中国画创作亟需提升其文化内涵,充分继承和发展文人画这种做法正是弥补当今大众文化消费中高雅文化内涵不足的最合理的手段。
新文人画倡导者陈绶祥先生这么认为:“对于当代社会,国画教学是个非常值得重视与研究的课题,这不但因为绘画时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国画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最深入人心,且最能反映文化规律与时代面貌的表率。对文化传承起着非常全面、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在艺术上所有的重要门类都直接或间接成为国画关联的对象。”⑨
总之,我们要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机遇,继承和发展文人画,并把文人画推向前进,这是艺术发展的需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是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语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历史的一个必然。……绘画在道家是人的精神寄托,在儒家同样也是修养性格、寄托精神的载体,修身养性是传统文化对艺术的认定。”⑩
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历来要求绘画者具备相当的学养和高尚的情操,还要拥有深厚的笔墨根基和必须的造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作品中表达个人的“意”、“境”,才能使绘画归于“理”,守于“法”。如果只是随手涂抹,不光绘不成画,更谈不上什么文人绘画所崇尚的“情趣”,“气息”,“意境”和 格调”。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在进行写意绘画欣赏和创作的时候,普遍受到浮躁、纷乱与焦虑心态的影响。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人写意绘画却有着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复归于自然本真的功能,特别是对完善人格起到重要作用,所谓“澄怀观道”,欣赏具有传统文人精神的写意绘画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启迪,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更能静人心怀,发人灵性。
现在世界信息空前发达,各种文化多元化并存,总起来这是个各种文化因素“和而不同”的时代,我们要做到复兴民族文化,就必须具备足够的民族自信。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如今,在众多绘画大家的努力下,当前中国写意绘画已经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新的营养,生发出许多新的生长点。我们应该为此而骄傲和自豪,但同时,我们更应该再接再厉,努力使我们的写意花鸟画更加灿烂夺目。
注释:
①陈衡恪文人画之价值[J]画论丛刊, 1989,69
②马海民也谈文人画—从文人精神的发展看“新文人画”[J]邢台学院学报,004(3), 86
③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001,47
④陈绶祥新文人画派[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8,168
⑤季酉辰关于新文人画的意见[J]北京:美术观察,1997(11),8
⑥陈绶祥国画教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007年版,15
⑦夏春明杨象宪画集序[J]杨象宪杨象宪画集北京:中国艺术出版社,007,3
⑧张懋镕绘画与中国文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3
⑨董立军国画教学[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006,5
⑩张宪平文人画与高等院校教学探析[A]董立军国画教学[M]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006,17
参考文献:
[1]吴猛新世纪关于写意花鸟画的思考[J]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003,(06),88-91
[]马海民也谈文人画——从文人精神的发展看新文人画[J]邢台学院学报,004,(3),85-87
[3]潘天寿潘天寿论画笔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4]欧阳慧龄略论写意花鸟画[J]理论与创作008,(1),104-105
[5]刘昌盛对当意花鸟画创新的几点认识[J]美术大观,007,(03),083
[6]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000
[7]孙立滨谈中国文人画的传统特点[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003,(4),146-149
[8]徐渭.徐渭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3
[9]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10]范曾吟赏丹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007
[11]张白露对文人画的再认识[J]艺术晨家,004,(1),10-13
[1]王忠民.写意花鸟画笔墨审美内涵初探[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008,(1),8-9
[13]吴庆利浅谈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困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001,(4),75-76
[14]欧阳慧龄略论写意花鸟画[J]艺苑纵横,008,(1),104-105
[15]李录成0世纪写意花鸟画发展述略[J]美术观察,005,(8),09
[16]王卓文文人写意绘画的形成及其特征[J]艺术百家,008,(4),43-44
[17]任敬彬, 李水泳文人情怀与写意笔墨[J]文艺研究,008,(8),141-14
[18]李伟力当代艺术的文人化——论中国当代艺术呈现的文人情结[J]美术大观,009,(5), 01-013
[19]陈绶祥国画讲义[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