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的认识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0 19:4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秒的认识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秒的认识课件

篇1

【关键词】师生矛盾;原因;巧妙化解

大学扩招之后的这些年,大学生满地都是,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毕业后为找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拼得头破血流。很多家长及学生本人也意识到,如果大学专业选择的理想、就业前景不好,那么还不如直接进入一所优质的职业学校就读,学一门实实在在的本领。再加上这几年国家政策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扶持,使得职业学校生源很好。

然而,中国的人文素质及道德标准呈现出逐渐下滑的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工作近十年,深刻体会到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源素质大步滑坡。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学生与老师发生矛盾的情况几乎没有,但近两年来却频频爆料,如何才能巧妙的化解学生与科任老师之间的矛盾成为每一个职校班主任都必须面对的难题。本文中笔者就所在学校师生关系中一些常见的矛盾进行分析,并思考如何巧妙的化解矛盾才能有效维护修缮师生关系。

1 职业学校学生与科任老师之间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1.1 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扰乱课堂纪律

职业学校学生有一个共性即是大多数学生都是初中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方法不正确的学生。他们大多数对学习没有兴趣,特别是进入职业学校后学习专业理论知识阶段,理论性更强,难度更大,更枯燥,学生更加提不起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上课学生们就很容易出状况,睡觉、讲小话的现象就会发生,搅乱的课堂纪律,打断了老师的上课进度从而引发师生矛盾。

1.2 学生上课玩手机,老师发现后拒绝暂交引发矛盾

在全新的科技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备的生活用品。学生们也是不但有手机,还在争相比较谁的手机更高端,功能更强大,玩游戏更流畅等等。大多数学生视手机如命,省吃俭用交话费,在课堂上不能克制住自己,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下面同学却头埋桌洞,手游、聊天、微信等等。老师发现后不能不管,一管又很容易刺激学生的抵触情绪。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发生了几起因手机引发的师生矛盾。学校的规定是学生上课不能玩手机,上课时间手机必须关机后自己保管或者放在讲台下课后取回,但这一制度执行起来存在困难,很多同学不但不交手机也不关闭铃声,老师上课时不但有学生在玩手机,而且会有手机响起,更有甚者根本不顾及老师的感受直接在课堂上通电话。

1.3 有些职校学生在实训课中只看不做,完全不跟老师互动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很大比重是在实训课上,实训课的教学多是老师先示范讲解,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动手训练。而有些学生不但学习能力差,学习也非常被动,常常老师示范讲解完了他们也就不做事了,这里逛一下,那里逛一下,甚至还去干扰认真实训的同学,从而引发师生矛盾。

1.4 学生语言习惯不好,师生时间沟通时,学生爆粗口,从而引发师生矛盾

职业学校里有一部分学生在文明用语,礼貌待人等基本礼仪素养方面存在缺失。课余时间学生走在校园里会听到学生之间的交流偶尔存在流言秽语,甚至脏话连篇。这样的学生平时行为习惯就不好,当在课堂上违反纪律时,老师一批评,他们会自觉不自觉的爆粗口,从而引发师生矛盾。

2 作为职校班主任,怎样才能有效的化解学生与科任老师之间的矛盾

职业学校班主任老师在面对学生与科任老师发生矛盾的问题时,绝对不能简单粗暴,不问青红皂白,对学生一顿批评指责,强迫学生低头认错,这样不但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让学生产生不服心理,加深了学生与科任老师之间的矛盾。作为事情调和方的班主任,应该充分了解发生矛盾的过程及原因,既要站在科任老师执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又要顾及青春期孩子处于叛逆期的心理特征。冷静、果断的处理矛盾,才能真正起到协调与调解相结合的“纽带”作用。

2.1 多方面了解矛盾的起因及经过

当班主任知晓学生与科任老师发生矛盾的事情时,不管是谁告知的此事,班主任都不应该只听信一面之词,而应该从多方面了解引发矛盾的起因及经过。首先,应该向科任老师了解当时发生的情况,因为事发时班主任不可能在现场,这也是对科任老师必要的尊重;其次,还应该向当事学生了解情况,通过学生的情绪和态度分析其心结在什么地方,从而有效的开导他;再次,还要向班里其他同学了解情况,听一听同学们对事件的看法和分析。从这几个方面分别了解情况之后,相信班主任对事情的大概也基本清楚了,然后再酌情考虑处理矛盾的方式方法。

2.2 处理矛盾一定要客观公正

矛盾的起因往往都是小事,但是冲突背后的原因却通常都非常复杂,师生双方可能都存在一定问题,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当然要维护老师的尊严,但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让学生觉得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联合起来整自己。在科任老师面前,既要让同事知道自己的原则,也要请他理解学生的苦衷。对于恶意伤害老师的学生,必须要严肃处理,而对于因为科任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当引起的矛盾,也要委婉指出老师的不足。总之,班主任面对学生与科任老师之间发生的矛盾时,应该将问题一分为二,学生错的地方,要明确指出,在理的地方也要予以肯定,科任老师存在的不妥之处,也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处理意见。

2.3 把握好处理矛盾的尺度

篇2

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如何精彩,重要的是能否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有意识地制造一种情境,用知识的力量去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己投入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师应该善于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各种有效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精彩生成不断呈现。

【教学案例1】“乘法的初步认识”引入新知环节。

师:小动物们欢度国庆,带来了几个气球,我们一起瞧一瞧。(出示课件)一共有多少个气球?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地数的,一共有8个气球。

生2:2个2个地数,2、4、6、8,一共有8个气球。

生3:我是用加法算的,2+2+2+2=8。

教师板书:2+2+2+2=8。

大屏幕出示图片,其中有8束气球,每束2个。

师:现在一共有几个气球?是几个几?会列式吗?

生:是8个2,加法是2+2+2+2+2+2+2+2=16。

教师用课件演示100束气球。

师:这么多气球,究竟有多少个呢?你还会用加法进行计算吗?

部分学生自信满满地开始列加法算式,其中还有学生边写边数。过了好一会儿,有几位学生停了下来,开始和同桌轻声交流,其余的学生还在认真地加着。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几分钟后,学生们终于都停了下来,并且展开讨论。

师: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生1:我发现100个2相加太麻烦了!

生2:这么多2加起来,一张纸都写不下来了!

生3:如果有1000个2相加,那怎么办?

生4:有没有简单一点的办法呢?

师:确实有一种简便的写法,需要现在知道吗?

师:求100个2相加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计算。(板书:乘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会让数学课堂焕发出迷人的魅力。教授本课时,由于学生是初次认识乘法,很难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师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从“4个2”到“8个2”,再到“100个2”,让学生逐步列式,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初步感受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乘法”也就无痕地得到学生的认可。

二、体验有效,内化无痕

《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亲历体验。体验,是指个体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主动亲历或在虚拟现实中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体验的场景,让学生去体会、经历、感知。单纯的说教,学生往往理解不深,只有教师不断地引导,让学生深入地体验,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案例2】“秒的认识”新知教授环节。

师:秒针走1小格是1秒,那么1秒有多长呢?我们一起来感受。(观察钟面)谁能模仿秒针走动时发出的声音?

生:嗒、嗒、嗒……

师:再听一遍,这会儿边听要边用自己喜欢的一个动作表示。

学生自行表演。

师:1秒钟的时间能做一个什么样的动作?谁来表演一下。

生1上台做拍掌的动作,其他学生跟着做。师配音:一秒、一秒……

生2上台做拳击的动作,自己边做边说:一秒、一秒……

生3上台做跺脚的动作,台下学生也跟着做,和着节奏一齐说:一秒、一秒……

师:刚才我们用声音和动作来表示了1秒,“嗒”一下是1秒,拍一下手是1秒,跺一下脚是1秒。现在把秒针装在心里,闭上眼睛,想象秒针走动的节奏……

师:1秒的时间,你觉得怎么样?(很短)

师:1秒虽然很短,但有时可以做很多事情,不信,我们来看看!

课件播放“1秒钟能做什么”?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动车每秒约行55米,飞机每秒飞行约250米,人造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电脑每秒约进行3万亿次运算。

师:看来,我们真不能小看这短短的1秒。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体验,调动了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同时展示“1秒能做什么”的信息,不仅与先前的感受形成强烈的对比,而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1秒虽短暂,但却是相当有价值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建立秒的表象,又在悄无声息中接受“珍惜时间”的品德教育,达成了无痕教育。

三、拓展有效,提升无痕

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是教材知识结构的安排,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也是充实课堂的一种途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现有效地拓展,保持学习兴趣,丰富文化底蕴,挖掘思维潜力,培养创新意识,提升数学素养。

【教学案例3】倪芳老师执教“11~20各数的认识”。

课前:教师从绘本小故事《古人计数》入手(以下为简述,课件演示)。

很久很久以前,两兄弟经常去打猎。第一天,老大打到了6只羊(用6块小石头计数),老二也打了5只羊(5根小树枝计数)。第二天,老大打了13只山鸡(13块石头计数),老二说比老大打得多,却只用了5块石头(1大4小)。老大看得一愣一愣地,你们看懂了吗?老二继续说,今天我一共打了14只小山鸡呢!思考:老二为什么这么表示?

课中:教师边叙述边出示课件。

师: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呢,记得吗?聪明的古人用1块大石头和1块小石头表示出(11),我们用1捆小棒和1根小棒也表示出11,两颗颜色一样、大小也一样的小珠子,他们还能表示11吗?(展示计算器,两个“1”往上一“站”。数位与位值的学习水到渠成)

课尾: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11~20这些数,还记得吗?我们是从古人计数的故事开始的。可是这个故事还没有讲完呢……如果让你继续讲下去,你会用怎样的图画来表达你对数的认识呢?(拓展到百、千、万……)

篇3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体验 体验情境

时间是什么?没人问我,我很清楚;一旦问起,我便茫然。时间,一分一秒,存在我们的生活中。长期以来,时间的教学面临困惑: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验即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在时间教学中让学生有效体验时间,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事实证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影响时间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两个重要因素。

一、影响课堂有效体验的因素

1.教师是否有效地教。

(1)教师驾驭新课标能力。按新课标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2)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体验学习方式。教师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或多或少地使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认识,造成了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不经常性。多数教师组织了活动,想实现以活动为载体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说明活动的有效性差。只有少数教师在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中,给予了充分的时间。时间上的不充分造成体验学习的形式化,使学生不能真正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探究的意识比较差。

在教师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时,有一半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安排参加到活动中,并不积极主动。在体验的过程中由于主动性和自主探究的意识差,就会造成不能获得知识和情感的体验。引导每位学生能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会用数学的方法、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1)激励每位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情景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其中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人。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主动探索未知,也就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促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2)指导每位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是有效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观察和讨论相结合,适当地进行观察、动手操作,并对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展开讨论,在争论的基础上,再总结归纳。教师从旁补充点拨,完善答案。这样,学生口、眼、手、脑并用,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性和独立性都得到了发展。

二、创设体验情境,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创设体验情境,激趣引入。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境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

案例1: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的教学

师:今年6月,中国神舟九号发射成功,全国人民为此感到无比自豪。现在让我们回到发射现场,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我们一起来为它倒计时吧!10、9、8……(课件出示动画。)

生:10、9、8……

师:这里倒计时用了多少时间?这里用“秒”做单位,为什么不用我们学过的时、分呢?

小结并引出课题: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教师科学地处理教材内容,“秒”,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是空白的,根据他们生活经验,能感受到“秒”是用来计量很短的时候的,只是在学生的元认知中是隐性的,本课就是让其显现出来。设计中,重现神九发射场面的倒计时,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倒计时的活动中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直观感知生活中的真真切切存在的“秒”,进而揭示课题,大胆创新,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2.创设体验情境,突破重难点。

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抓准切入点、关注让学生亲历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

案例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的教学。

体验“1秒“的设计:

师:体验: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我们静静地来感受一下1秒有多长。(课件演示秒针走1秒的过程。)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次要想一想,1秒钟你能做什么?(课件再一次演示秒针走1秒的过程。)

讨论:你感觉1秒怎么样?

小结:你们说得很有道理,1秒的确很短。其实生活中1秒还可以做很多事情。(课件出示:猎豹的速度最快每秒可跑30米;蜂鸟每秒可拍翅膀70次;民用飞机每秒可飞行250米;神九每秒可飞行7900米。)

小结:时间很珍贵,连短短1秒钟也不能小看,对吗?

通过学生认真观察秒针的走动,发现秒针是一小格一小格走的,得出结论:秒针走一小格就是一秒。再让学生体会一秒的长短,一秒可以做哪些事,然后感受生活中一秒所做的事情。使学生经历了“观察—验证—体验”等过程,引导他们理解1秒,体会一秒的价值,把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变成学生的切身体会,从而很好地建立起1秒的时间模型。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性目标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案例3: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而不乱。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的教学。

体验1分钟的教学设计:

提问:这就是一分钟,一分钟能做什么呢?(课件出示:一分钟踢毽子,画画,走楼梯,写数字。)你能做什么?

活动:由于场地限制,老师只带了一根绳子,一个篮球,让两个同学来体验一下,同桌上来帮忙数一数吧。其他同学,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白纸,你可以在纸上画画,写字,折一折等做你喜欢的事。(体验一分钟做的事情。)

反馈:一分钟虽然有60秒但也不长。一分钟里我们可以跳( )绳,拍( )下篮球,画一幅简单的画等,也能做一些事,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哦!

讨论:一分钟原来可以做这么多事,你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的?

通过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体验一分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演算、写字,跳绳、拍球等是在教师控制下的操作体验,“活”而不乱。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60秒的结论;自由活动是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过程动静交替,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习得的过程,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与此同时,要“珍惜时间”的思想在无声无息中积淀。

3.创设体验情境,巩固知识。

案例4: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估一估:下面的视频播放了多少时间?(珍惜时间的视频)

讨论:你有什么感受?(这两个视频告诉我们时钟可以倒退,但时间一去不复返,让我们一起珍惜时间吧。)

通过对时间的估计,检验对1秒模型的建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生活性和应用性,并让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篇4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为主的,合理使用班班通能化静为动,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班班通资源,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来。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正确地借助班班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现我就班班通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打造高效课堂,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借助班班通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爱上数学课堂,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班班通以具体形象、生动直观,音乐的展示,投影的运用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不言而喻。如一年级教学中需要用学具时,如果单纯地在讲台上讲,在讲桌上操作,既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充分展示知识。但是,假如把学具通过投影进行讲解,便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如:教学“米”的认识时,可以用大屏幕显示教材主题图,然后问:小狗保安说了些什么?学生很快地说出身高1米以上的要买票。师:1米有多长呢?学生兴高采烈,踊跃比划。然后老师用大屏幕显示米尺,再继续展示尺子上的数字,就这样通过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地理解了“米”,知道了1米有多长。

二、应用“班班通”设备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师的教学应该调动儿童多种感官,使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形、声、色、动、静于一体,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一章时,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钟表,加深对钟表的认识、理解。教学时,教师操作多媒体计算机,屏幕上出现一个走动的钟表,在“滴答”声中钟表不停地走动,秒针一秒一秒走过,每60秒,分针一分一分走过……通过多媒体课件,联系实际,学生建立了初步的时间观念,不仅知道了时间在不停地流逝,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时、分的实际意义,并掌握了看时间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执教数学内容《图形的旋转》时,就可利用课件演示图形的旋转过程,从线段的旋转到图形的旋转,由浅入深,让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明白旋转的三要素,并通过课件的演示探究出画旋转后的图形的基本方法,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整个一节课,学生始终沉浸在愉悦鼓舞中,上课情绪紧张而高效,我想这种高效是传统教学远远不能实现的。

三、应用班班通使课堂更加和谐高效,让教师省时省力,渗透数学美

篇5

一、关注体验,丰富经验感知

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有效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数学活动经验产生于数学活动,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眼、耳、鼻等多种感官感受身边事物,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证明、推理等活动,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获得不同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只有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的思维方法及情感态度等,才有可能形成数学学习经验。

如教学《秒的认识》一课,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为此,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神九发射倒计时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通过课件认识1秒、10秒、15秒等时间,让学生动手拨一拨感受1小格是一秒一大格是5秒,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接着感受1秒有多长,加深了对1秒的体验。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教师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点头、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促进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学生只有经历了活动,才能把在活动中的经历、体会,总结上升为“经验”。

二、亲历探究,积累活动经验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得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积累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先设计一个摆小棒的活动:每个学生用13根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案,要求重复摆这个图案,看看用这13根小棒做多可以摆几个这样的图案。这个活动本身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摆三角形(摆了4个三角形,还剩1根小棒),有的学生摆正方形(摆了3个正方形,还剩1根小棒),有的学生摆五星(摆了2个五星,还剩3根小棒)、等。接着,结合学生用13根小棒摆三角形的例子,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13÷3),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促使学生对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等知识体验深刻、理解到位并能正确掌握、主动建构。

在接下来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结合前面学生摆小棒的例子,教师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习。首先结合学生用13根小棒摆三角形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如果增添小棒的根数继续摆三角形,还可能余几?会不会余3根,余4根呢?为什么?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反思的基础上,纷纷得出:如果余3根的话,又可以摆一个三角形了,就没有余数了。紧接着,教师又设计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增添小棒的根数,继续摆正方形即一个数除以4余数可能是几?学生在完成手中的一组除法算式后,纷纷发现:除数是4,余数是1、2、3,那除数是5呢,除数是6呢,迁移类推,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可以概括得出余数小于除数。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不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深刻体会到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

三、引发思考,提升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就是如何思考的经验,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就是最终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积累、逐步掌握方法的。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段的要求,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观察、加强分析、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

如学习《厘米的认识》时,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初步获得对测量单位的认识,经历1厘米长的物体的测量活动。这时,学生所获得的只是对数学活动现象及过程的体验。在这种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回顾、交流,实现活动经验数学化,促使有效经验的形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一下怎样认识厘米的,学生总结了自己的做法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说说可以通过哪些活动认识厘米?学生交流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1厘米的活动有认一认,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的一般性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实现经验的提升。

篇6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优势

(一)从教师角度看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正在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的刀耕火种式的教育方式即将成为历史。教师手中拥有了更多的工具:多媒体、网络和现代通信手段等,这些将教师从落后的教学手段种解放出来。以板书为例,众所周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数学课堂的板书非常之多,不仅教师辛苦,而且还需要浪费一定的课程时间。由于黑板面积有限,只能把旧就内容擦掉写上新内容,这样在需要“温故而知新”的时候就会出现困难。多媒体教学可以适量的减少板书,将教师从繁重的书写中解脱出来,同时方便回顾讲过的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而且,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呈现方式,教师可以巧设逼真的情景引导学生,这时枯燥的粉笔板书所无法完成的。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进步。

(二)从学生角度看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事半功倍。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小学生的年龄正处于好玩好动的生理期,他们对枯燥的定理、定义讲解,繁琐的例题习题计算不感兴趣,而对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形象、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兴趣盎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优点把单调的图片、数字转换成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给学生适度的感官刺激,从而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学“秒的认识”时,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出“神舟六号”准备发射的场景,学生看到这个熟悉的画面立刻兴奋起来,并小声议论着。老师问:“你们还想看‘神六’起飞的壮观景象吗?”学生高声齐答“想!”当多媒体播放“神六”发射现场倒计时,学生不约而同激动的跟着数:“10、9、8、7、6……点火!”教师顺势而导:“像这样为更精确地计量时间, 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秒的认识’。”教师在新课伊始,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真实的情景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从师生互动的角度看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师生互动增多,形成快速反馈,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在课堂上既能深入思考,又能积极参与,充分的展示自己使他们在教学中,在学中教。这样,课堂教学就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性”教学,变为师生双方交流、参与的“互动式”教学。实践证明,在这种“互动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热情高涨,参与积极,思维活跃,思路特别开阔,学得快,记得牢,完全没有传统“满堂灌”式教学中的那种沉闷、呆滞现象。而且利用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力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做到“当堂反馈,及时补救”,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另外,现代教育技术还使师生在更多空间的交流。例如利用网络教室或聊天室开展交流活动;建立题库,安排练习;开展游戏活动;利用互联网的信箱及留言板,对某些教学要点及困难给出提示、解题辅导,学生有疑问可发言交流,教师在线答疑指导。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常见问题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是新事物,它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些常见的问题。

其一,本末倒置:为“用”而散,而非为教而“用”有的教师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更改原先的优秀教学设计,其出发点变成“教学为了用上信息技术”“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其主要原因在于实施者关注的重点在于整合的形式,而非效果。

其二,反客为主:运用技术过于繁多复杂,反而干扰影响了正常教学。有的教师在课件的设计时易产生追求精彩动听的视听效果的心理,而忽视了心理学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学生被课件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所吸引,产生一些无关的联想,而忽略甚至影响了学习的内容。显然,教师迷失在五花八门的技术之中,而偏离了学科教学本身。

其三,越俎代庖:教师主导地位被课件、网络剥夺。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以为的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模拟整个教学课程从导入新课到传授新知,再到巩固练习,每个环节都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时,按照事先预备的程序播放一遍,教师知识充当解说员和操作工,由传统的“人灌”变成现代化的“机灌”。这显然违背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这一原则,多媒体教学作为常规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既不能取代教师,也不能取代教材,更不能提到课堂教学。

篇7

【教学设计】

一、情境激趣,引出话题

师:动物学校正在举行运动会,想去看看吗?

1.播放Flas:小鹿小兔赛跑,在冲刺时小鹿比小兔快一点点冲过终点,而此时两张计时牌上的时间均为1分,这使裁判员大象很犯愁,无法确定谁是真正的冠军。

2.学生体会这种计时方法不好,师生商量对策,揭示课题。(板书:秒)

二、观察体验,建立表象

1.认识秒针。

师:说到秒,秒就到。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秒的节奏,跟着秒的“脚步声”轻轻地点头或数数。

(1)播放Flas:秒针转动并伴随清晰的“嘀嗒”声。

(2)学生观察钟面,认识秒针,知道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2.感受1秒。

师:仔细听,1秒是怎样溜走的?

(1)播放1秒的“嘀嗒”声,学生模仿。

(2)播放Flas:秒数正在跳动的电子钟及正在摆动的摆钟。

(3)学生分别观察电子钟和摆钟,说说它们的1秒是怎样表示的,并用一个动作来表示1秒的时间。

(4)播放配音录像。

①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上,1秒可以生产出成千上万个零件。

②电脑1秒可以完成3万亿次运算。

③光1秒约走30万千米,可以绕地球7圈半。

(5)学生谈感想:1秒的时间虽然很短,可作用却很大。

3.体验几秒。

师:现在让我们回到钟面,看一看这次秒针走了多久。

(1)分步播放Flas:秒针从12走到1、从1走到4、从4走到10。

(2)学生分别说说时间并介绍想法,体会“秒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5秒”。

师:如果秒针走10秒的话,要走几大格呢?让我们一起跟着秒针的节奏数出10秒。

4.估计时间。

(1)不看钟面,想办法估计出10秒。

要求:闭上眼睛,听开始口令,用自己的方法估计10秒,估计完毕睁开眼睛对照屏幕上的钟面,看看自己估计得是否准确。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进行方法指导。学生再次估计10秒。

(2)指定人从教室的前面走到后面,其余学生估计时间,教师用秒表计时,并简单介绍秒表。

(3)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件事(如写5个“秒”字、系红领巾、背1~5的乘法口诀等),要求一人做事,一人看大屏幕计时,另外两人估计时间。

(4)估计60秒。

①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60秒的乐曲,学生一边欣赏一边估计。

②验证估计结果。播放Flas:随着乐曲的开始,秒针与分针从“12”同步转动,秒针转动形成绿块、分针转动形成红点。

③说一说:刚才的乐曲播放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理解进率。

(1)再次播放上述Flas,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秒针走的同时,哪根针也在走?秒针走60个小格,分针走了几个小格?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分=60秒)

(2)反馈刚才的估计结果,对能估计到乐曲长五十几秒或六十几秒的同学予以表扬。

(3)播放Flas:秒表跳动的电子钟,钟面时刻为8:30:50。

①学生读时刻。

②思考:再过几秒就是8:31:00了?

③学生交流后动态演示秒表从8:30:50跳动到8:31:00的过程。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辨一辨。

(1)播放Flas:小鹿和小兔赛跑结束,两张计时牌上的时间分别为1分零1秒、1分零3秒。

师:现在裁判员大象知道真正的冠军是谁了吗?它跑步用了多长时间呀?小兔呢?

(2)媒体出示航模比赛图片并配音:王云的飞机飞行了54秒;李东的飞机飞行了45秒。

师:在最近学校举行的航模比赛中,谁获胜?

(3)比较:为什么第一次比赛是时间短的获胜,第二次比赛却是时间长的获胜呢?

2.说一说。

(1)联系生活说说还有哪些场合要用“秒”来计时。

(2)说一说所知道的时间单位。

3.选一选。

①小时②分③秒

(1)小朋友爬一层楼梯大约需10()。

(2)眼保健操的时间大约是5()。

(3)小朋友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是9()。

四、全课总结,提炼升华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时间单位――秒,你学会了哪些新本领?最后老师送大家一首歌,愿大家都能做时间的小主人,快乐每一秒。(播放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篇8

【关键词】数学;微视频;微课;微课件;融入

一、运用微课视频,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

利用“微课”进行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可以借助“微课”的优势特性进行语文知识重点的强调、难点的突破和亮点的突出,可以借助“微课”的“小”实现教学效益的“大”。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突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疑点和难点,以“微课”的浓缩精华突显数学知识中的亮点,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欲望跟随“微课”的不断变化而实现饱满。例如,在小学数学《圆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的画面形式进行圆的立体展示,将圆的各个结构分解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下感知圆的立体图像,让《圆的面积》的学习不再抽象、不再苦闷。

二、运用微课视频,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形式多样

通过微课增强课堂视觉效果,突破教学重点微课可以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集声音、图文、动画等为一体,为学生呈现清晰的图片、丰富多彩的视频,增强视觉效果,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秒的认识》这一教学过程中,关于“1分=60秒”的结论,小学生无法直观认识,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来帮助小学生理解:微课视频里有一个大大的钟面,钟面上有会走动的秒针和分针,同时还有60个小格子,这60个小格子就代表了60秒,教师同时在微课里增加音频效果,当秒针每走1格,就发出“嗒”的一声;分针走一格,发出“叮”的一声。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这个微课时,要求小学生认真数数,当秒针走了多少格,响了多少声“嗒”,分针才会发出一声“叮”,当分针发出一声“叮”时,微课画面转换成一张大大的笑脸,这种画面冲击让小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起来,“1分=60秒”这个教学难点也就得到了有效突破。

三、运用微课视频,教师构建完善的微课资源学习区

“微课”作为将复杂而庞大的教学内容融入成几分钟的教学材料的手段,充分运用了浓缩精华的这种思维理念,确保了课程知识点讲学的一目了然。特别是精巧绝妙的小学数学知识,虽然其逻辑思维性极强,但是基础原理十分简单且浅显易懂。因此,利用“微课”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机会,将教学知识深刻且科学的贯彻入小学生思维理念之中,将可保证其内化数学理念,并逐步形成系统且完整的逻辑性思维。例如,在学习“找规律”的过程中,率先应确保小学生明确的理解“规律”这一名词的概念。对此,教育者可利用“微课件”播放从1到7的数字影片,其内容可以是单纯的从1到7;亦或是从1到7再从7到1的过程。观看完影片后询问学生的发现,并引导学生明白从1到7的过程是递增序列,而从7到1的过程是递减序列,两种序列本身便说明了该段影片数字变化是存在规律性的。由此,利用“微课件”令学生了解何为规律,而这种了解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而并非教师的硬性灌输,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动脑能力。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可以继续利用“微课件”,制作一些具有规律性的图片内容,让学生通过寻找“微课件”图片中的规律,自觉白发的内化找规律的技能,并潜移默化的理解规律的存在。

四、\用微课视频,延展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篇9

以下,我将从两大方面简要谈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及需注意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数学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多媒体计算机主要是指以电脑为核心的现代教学设备。多媒体计算机能够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功能统一起来,并具有可操控性。通过人的操控,从而达到一种全新的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而传统的教学,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到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以教师在讲台讲并在黑板不断板书和演示为主的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教学过程。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乏味,不利于教学的进行。而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和可操可控的显著特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实现学生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从而优化教学过程,体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

(二)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

前面已经提到,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能够产生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见,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大脑获取知识和保持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通过大量的试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多媒体计算机所具有的视、听这两种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人类大脑,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这一课时,我确实深深体会到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秒”如果但从字面上认识它――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计量单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不用说对知识的保持。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认知“秒”,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听功能,以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作为切入点。用课件在背投上呈现了一个大钟面,通过操控电脑,让学生用眼观察钟面上秒针一小格一小格地转动,同时让学生用耳倾听秒针每转动一小格所发出的“嘀哒”声,并且让学生根据秒针的转动和“嘀哒”声数数,当学生数到60时,控电脑让钟面的秒针暂停转动,然后让学生观察这时分针有了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发现当秒针走了60小格(即转动了一圈),分针也正好走了一小格,从而学生不但很快就认识了“秒”,并且知道1分=60秒。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课件,可实现对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

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相关的软件(例如POWERPOINT幻灯片软件、AUTHORWARE和FLASH动画软件等)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将可弥补传统数学教学的不足,通过对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大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模拟情境,将抽象术语直观化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所用到的术语例如“对称、对称轴”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抽象难懂的。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模拟情境,将抽象术语直观化可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难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突破重点、难点。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一课时,首次出现“对称、对称轴”这类术语。于是我通过利用动画课件为学生模拟书中的蝴蝶和蜻蜓在花园飞舞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观察蝴蝶和蜻蜓的两只翅膀在飞舞中由张开到完全合拢地不断重复现象,很快就理解了“对称”的定义。同时通过将蝴蝶和蜻蜓的中线设置为闪动线,使得学生很容易就找出了图形的“对称轴”,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2.转换空间,将抽象公式形象化

数学的学习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书中介绍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3种方法。但是第3种方法:(6 + 4) ×2=20(厘米)即(长+宽)×2,由于书中没有具体的图形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解析过程,并且如果只是利用教材来进行教学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于是我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来帮助学生学习。通过利用课件转换空间动态地逐层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从而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第3种计算方法,实现对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

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大大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理念。

(四)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有效手段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网上的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并且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增进我们的见识,开阔我们的视野,改变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同时我们要指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收集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得21世纪的小学数学学习更具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计算机是作为辅助数学教学的手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的,计算机性能的成熟和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于计算机。

(2)我们教师应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出发来合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不能为了用计算机而用计算机,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际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才能更好地发挥其长处,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

(3)在使用网络资源的时候我们要关注网络安全以及信息污染对学生的危害,指导学生健康地利用网络资源。

篇10

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完成了两次认识上的转化。第一个转化是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收集、观察、比较、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抽象出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是根据已经抽象出的数学问题,全面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应用。

【案例1】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有括线的实际问题”一课中,有一个试一试的内容:

这是“求一部分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初步尝试,要求学生用在例题中刚刚获得的体验去解决“求一部分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课上教师将苹果图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盒中,并贴在了黑板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例图(图1),问:“猜猜盒子里有多少个苹果?”

多数学生对盒中苹果的个数展开了争论:

生1:两个。

生2:可能是5个。

……

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显得若有所思,教师发现后及时进行了提问:“你认为盒子里有几个苹果呢?”

生3:不知道!

师:为什么?

生3:你没有告诉我总共有几个苹果,我怎么能知道盒子里有几个苹果呢?

请注意这位学生的回答,她已经会反问了。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头与归宿。因此,数学活动也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教师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展开的以提升学生数学思维为目标的充满数学味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中,不是单纯地听数学、看数学、练数学,更多的是玩数学、做数学,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经历体验、探索、质疑、思考,从而获得更广泛的数学价值和意义。案例1中,教师从生活情境出发,提出了“你认为盒子里有多少个苹果?”教师的提问看似平淡,其中却蕴含着教师的价值选择,这是及时把握住学生思维转折的时机适时的追问,使他们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质疑中释放自己的数学思维,成功地探究出解题的思路。本问题的提出,其出发点是诱导学生在回答中进行合理的质疑,去发现问题之外的问题,从而自发地提出一个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这不仅为学生轻松地接受“总数”这一数学名词埋下了伏笔,也为学生解决本课的难点“求一部分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二、把握提问的技巧,让学生在“悱”中“问”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学家朱熹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现代教育学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在《 24时记时法 》一课的教学中,“0”时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怎样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来收获到最大的效益呢?在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至理名言的透彻理解后,我感悟到教师应从教学实践出发,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将会收获意料之外的效果。

【案例2】

出示课件(中间是一个钟面,右上角是标有10月28日的台历)。

师:现在钟面上的时间是10月28日夜里的11时59分55秒,今天就要结束了,让我们一起静静地等待着新一天的开始吧!(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注视着课件上的钟面,秒针走了5下后,时针、分针、秒针都指向了12,同时,课件上标有10月28日的日历的右下角向上卷起,只隐隐露出10月这样的字样)新的一天就开始了,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这时的学生已完全被课件所吸引,面对卷起一角的日历和静静走过的5秒,早已产生了“现在是什么时间的”的疑惑,可碍于自己的能力水平,一时也很难想出这到底是什么时间。

生1:现在是什么时间?

生2:这个时候我们在做什么?

学生在自然生成的条件下形成的思考,显示着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学生的学习状况已达到“愤”“悱”的程度,心中的问题也就自然地产生了,只要适时地点拨,学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师: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同桌交流一下,想想现在是几月几日的几时呢?

生1:10月29日凌晨12点。

生2:10月29日0时0分0秒。

生3:10月29日凌晨12点60分。

师:友情提示,夜里的12时既是今天一天的结束,也是明天的开始。在数学上一般用“0”来表示开始。在这些同学的回答中,你认为哪种回答最合理呢?

生(齐说):10月29日0时0分0秒。

师:来看一下正确的答案。(课件中的日历完全显现出10月29日,同时在钟面的下方出现“0”)当我们还在睡梦中时,新的一天就是从“0”时开始的。

问题的呈现应该能激起学生的思考,我从学生感兴趣的课件演示入手,进行积极的思考,千方百计地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在获取心理上满足的同时,发现原来0时表示一天的开始,这不仅为学生轻松地接受“0时”这一时间名词埋下了伏笔,也为学生解决本课的难点“夜里的12时既是今天的结束,又是明天的开始”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三、把握提问的力度,让学生在“留白”中“问”

“空白”即艺术中的“以虚当实,虚实相生”。例如,中国画中常有“几个蝌蚪,便画出十里蛙声”的意境,这种留下一定的空间,让读者去自己感悟、去想象画者的意图的艺术手法,即是绘画中的“留白”艺术,使“无画处皆成妙境”。教师的提问也需要这样的艺术,在提问中留有余地,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理解、感悟、想象来填补空白,充分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培养问题意识。

【案例3】

一年级下册教材的46页,这是本册书中第一次出现和加法估算有关的内容。

教师先出示56+3。

师:不计算,说说得数是几十多?

生:50多。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6+3=9,56+3=59,所以是50多。

师:你是通过计算想出来的,能不能不计算就能想出来呢?

生:6+3不满10,所以56+3的得数是50多。

师:你说得真棒,尤其是能想到从个位去观察。那么,由6+3不满10,你还能想到什么呢?

这就是教师在提问中的“留白”,留有余地,不让学生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让学生去思考探索,形成无求的意味。

生1:如果个位上的数相加正好等于10呢?

生2:如果个位上的数相加超过10呢?

其实,本课的练习只是让学生学会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估算,而教师巧妙设置“空白”,在学生的思维深处激起火花,引出和100以内进位加法有关的估算内容,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还很好地诱导了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