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雪花范文
时间:2023-03-25 11:2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如雪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生总有诸多的不尽人意,体制的改革,人员的调动,如乱麻般填充着这个行业人们的心。
六月的骄阳努力释放着它那火辣,无情的把光热投向走在路上的文兮,银白色的自行车似乎载不动夏日的愁闷,大大的遮阳帽下汗珠儿点点。工作单位还是远了,行在路上,22岁的心灵装满了无奈与愤懑。
报到第一天,简短而无聊,人事关系简单,12个人的一个小团体,没有什么新奇,也没用什么让人讨厌。烦躁的心经历了正午艳阳的笼罩,也终于如此时的夕阳般渐渐失去了热度,清凉起来。
以后的日子里云淡风轻,与同事逐步了解,亲密。他,也便在这时走进了文兮的视线。一个爱皱眉的男人,紧锁的眉宇间不知藏有多少秘密。青春的梦里,有谁似一只雨后的蜻蜓,点过文兮的心湖,便以涟漪作裙,有谁煽动着羽翼呼呼响在耳畔,又渐飞渐远。
人与人之间必定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前因后果,所以跋涉而来,有时只为一次擦肩。但往往无数次的邂逅终成陌路,而一次擦肩必定回头。回头,也许伊人翩然,令你怦然心动;回头,也许身姿迷离,恍若前世旧识。也许冥冥中早已注定了文兮与他的这种牵牵绊绊。
篇2
一、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取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
四、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
五、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六、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练习的极好机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每节课后习题和每章课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老师布置的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七、学会阅读课本
读书一般分为粗读和精读。精读主要用于课后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使知识系统化。精读时要在理解概念或公式以及全文的基础上,剖析具有关键性的字词,强化对关键字词的认识。
八、参加化学课外活动
篇3
新资源;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A)―0045―01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与农业、医学、环境保护和日常生活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课程倡导教育教学要根植于学生生活的土壤,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课堂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生物教学要注重与自然、社会的联系,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开展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让生物知识走出教室,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利用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逐渐获得的。教师是引导者,教学过程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是必要的教学措施之一。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例如,课前引入学生经常能见到的酿糯米酒、饭菜变质、潮湿种子堆放久了变热现象等。
二、寻找和利用课程新资源
生物学包含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生产实践、生态环境都息息相关,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架起知识与生活间的桥梁,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知识的生动与鲜活。农村学生与大自然有过亲密的接触,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都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丰富资源。笔者在使用好生物教材的同时,选取和利用课外资源,将生物教学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精心组织好生物课外活动
篇4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
21世纪,随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和方法开始渗透到各学科,世界的“数字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传承数学文化是人类日后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数学的文化功能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各类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数学日益显示出作为一种超强应用知识的本性,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数学的教育功能体现于显性知识和隐两个方面,同时又具有文化素质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功能,数学有其严格的逻辑顺序和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学科性质和精神价值。数学教育,尤其是各种高职技校的数学教育,更就倾向于数学的生活化教育。越来越广泛的数学应用,正不断影响和改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数学生活教育的内涵在不断被拓展和深化。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文化被人类所创造,而人自身生活又被文化所塑造,数学教育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和其它科学、艺术一样,都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数学教学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潜在的创造力,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这才是真正数学教育的人文精神价值所在。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应把把数学教学充分与学生专业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增强回归生活的意识
多年来,职业技校的数学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模式,学生通过不断模仿和复制例题来得高分,这种复制式教学极大弱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数学学习和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在这种复制教学下,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潜能被压抑,导致“知识异化,技能僵化,兴趣淡化,思维劣化”。因而,高职的数学教育有必要改变这种传统教学观念,“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之美,理解数学和感受数学。这些都是将数学的教育具体化到生活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结合生活处理教材,让教学内容超越学科的束缚
马克思很早就指出了数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重要用,他认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事实上,数学在当今社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渗透到了各门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等非数理学科。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通过调整、改编教学内容,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生活化。而数学的教材建设工作是整个技校职业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高质量、生动化的教材是培养合格学生的基本保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三)拓展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活动”
俗语说“实践出真知”, 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以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教学中,老师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描绘出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技校的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方式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就会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学习兴趣也会大大的提高。因此,创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大课堂,在数学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如在统计与概率部分,可以介绍有关概率论的起源、掷硬币试验、布丰投针问题等实验,使学生了解随机现象的历程,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要善于捕捉日常的实践素材,让教学生活化。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题材,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生活的素材。如不等式的应用讲解可以引入菜市场求解盛放鱼的容器求最大体积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指数函数的教学可引入新闻案例,如 “垃圾的体积每三年增加一倍”等新闻讲解指数函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具体问题的研究出发,逐步探讨指数函数的各方面知识,增强其对社会问题的理解。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数学只有应用于实际,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当前现代化教育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生活”与“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让新一轮的职校基础教育改革获得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实验激发兴趣,对比帮助理解,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引发主动探究
【正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很多的不如喜欢(想)去知道的(好奇的人),好奇的不如以知道更多知识为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潜心钻研,从而学得比别人好。这个道理很多老师都明白,但是怎样设计教学情境、如何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过程、运用哪些手段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衷的喜欢化学、全身心的爱上化学,从而学好化学呢?在此,我根据从教初高中化学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一些建议,希望能给各位同行带来一点启示。
一、灵活利用各种形式的实验,通过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各种丰富的感受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是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热情的第一步。课堂演示实验的明显现象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这种基于化学实验现象而产生的直接注意进行合理的引导,就能将学生对化学无意的、短时效的关注,转化为长期的、有意的注意。因此,为保证每一次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在课前最好在化学实验准备室中提前检测以下将要演示的实验,对演示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应通过改进设备、更换药品等方法及时处理,从而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圆满成功。比如在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物质的加热”专题的教学中,不少老师在演示课本22页实验1-10时,会遇到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没有白色沉淀产生,或是加热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时没有黑色物质产生的情况。这其实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或是两种溶液浓度大小不相符造成的。如果在课前进行了尝试,在课前发现了问题,通过重配溶液、调整浓度,就能很好的解决这种意外,在完美的演示实验现象的辅助下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2、充分利用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化学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进行学生实验时,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的及时指导,规范其实验操作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鼓励学生勇于动手,让其对化学可能存在的危险性有正确的认识,更要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化学的趣味。
3、重视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利用小论文、小制作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利用家庭中可以获得的工具和药品,完成化学探究活动,培养、发展其用化学眼光观察、思考、探求世界的能力。比如指导学生课外进行“自制柠檬水”、 “瓶吞鸡蛋”、“魔水多变”等实验,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不仅使得学生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实验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还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能帮助他们理解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又能为他们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化学、学好化学奠定了基础。
二、巧妙进行对比、图形等多种模式,帮助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浅显道理理解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从而体会到学有所得的成功感,坚定进一步学好化学的决心和信心。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有:
1、化学规律化为诗。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经常需要背古诗,我们在教授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时,也可以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总结成七律的形式:“氟氯溴碘负一价,氢钾钠银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三铝四硅五氮磷,一二铜,二三铁,氧硫常显负二价,单质化价均为零。”五个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可以这样记:“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学生记熟这两首诗,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是判断化学式写的是否正确就有据可依了。
2、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巧类比。
比如我在进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的教学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浓溶液不一定饱和,稀溶液不一定不饱和”,举了不同的人吃饭多少与是否吃饱的例子。林妹妹体弱多病,一顿饭吃半碗米饭可能就饱了,而猪八戒一顿饭吃个十碗八碗的可能才够塞牙缝。由此可见,吃得多不一定已经吃饱,吃的少不一定没饱,吃多少才饱取决于饭量的大小。同理,溶解了多少与是否饱和也不是正比关系,溶液的饱和与否取决于溶解度的大小。
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进行类比、与学生已掌握的其他学科知识相类比,不仅会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避免或纠正他们的偏科思想,使他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中多种现象的相通及相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更好的认识和学好化学。
3、巧用谐音助记忆。
在电解水实验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记不清正负极的气体到底是哪种,此时教师可以妙用谐音,百行孝为先,兄弟姐妹都应“争养父亲”――正氧负氢。在量筒使用方法的教学中,对于仰视或俯视会造成的误差,最好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图方法,但对于数形结合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为他们总结出“仰多俯少”的规律,因为一般人都会觉得“仰”卧起坐好做,能“多”做几个,“俯”卧撑难做,只能“少”撑几个。
4、巧用图形,意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第二单元《氧气的性质》的教学中,关于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关系,不少学生都理不清。这时可借助图示来说明:
通过图示,学生可以清楚明白的看出: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三、注意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充分深刻地认识到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快乐主动地去探求更多的化学知识。陶行知说:“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总而言之,只有在化学教学中做到能让学生“通过化学认识世界、利用化学改善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才是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让学生爱上化学,从而学好化学。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化学 自学能力 在思考
高考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作为化学科高考考查的能力要求,尤其侧重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的试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比如信息给予题,其考查目的就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人的一生中,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和环境瞬息万变,要想适应,就得有较强的自学能力,高考就是对这种能力强弱的检测。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高考生进行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而又达到会学。根据学科特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高中学生化学自学能力。
1.引导学生重视阅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抓好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方面。阅读能力是自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是获取自学能力的钥匙和基础,也是他们今后深造、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彻底改变学生不读书和不会读书的状况。
1.1预习阶段阅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拟定预习提纲,在预习提纲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同时,准备一些与相关知识点和考点的习题,让学生解答,及时了解学生薄弱环节和疑难问题,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的去分析和突破重、难点。
1.2课堂细读: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研讨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四同”、电离与电解、电离度与转化率、电离与水解的各种影响因素,等等。要学生研读出它们的区别,做到真正的理解和应用。
1.3课后再读:遗忘规律理论提醒我们,必须及时让知识尽快再现。所以,老师指导学生在课后及时将所学内容再通读一遍,在阅读中理顺知识形成网络,比较、归纳和总结;搞清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既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又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牢固记忆,降低遗忘率。
1.4考前重点读:在每次大考前,教师都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存在的疑点重点阅读,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尤其是平常收集的“错题集”,考前拿出来重点阅读;对高考热点内容进行重点阅读。
2.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信息以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理论告诉我们知道:教学就是使学生学习信息,并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活动。因此教师在评讲习题的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每做一道题,都要认真地想一想,这道题涉及了哪些知识点、概念、原理,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什么?这道题考查的意图是什么?除了这种解法以外,还有没有别的解法?这些解法中哪一种最简捷、最恰当?如果时间允许,每做一道作业题,都坚持一题多解和一题多想,多动脑筋,把题目钻研得深些,从表面上看题目做得少了,做得慢了,但实际上却是做得多了,做快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
在高考试卷中,考查自学能力的主要题型是信息迁移题,以接受汲取信息—组织整合知识—分析思考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运行机制。高考试题要求学生具备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的信息的能力,将试题所给出的信息与课内学习中所获的知识相结合来回答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信息的能力。这类题在题干中给出解题所需的新知识、新情景、新方法等新信息,它要求学生在考场上独立完成现场自学,接受新信息,将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加工、联想、类比等处理,并与原有化学知识衔接,进而迁移、创造、解决新问题。这类题目陌生度高,有利于公平竞争,能抑制“题海战术”,能较高层次地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新信息的破译关键在于:信息变化点的寻找。信息迁移题的破译则在于:新信息的辨认与使用,加之牢固的基础知识。在认真剖析新信息、找出变化点、明了新信息贡献基础上,即可以把一个个未知的很高深的知识化为一种模仿。经过训练提高了对新信息的辨认能力,便可预知未来,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指导学生学会不断加强自学能力
在高考的整个备考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困难、周围外在环境的影响、内心的情感焦虑等等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力,同时,也对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加强指导,教会他们不断心理暗示鼓励自己,增强意志力,不断地加强自学能力,去争取自己最大的成功。
篇7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营造轻松课堂氛围
轻松的课堂氛围,是学习数学的前提,它能够放飞学生心情和放飞学生思维。由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以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学习背景,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能够以较为轻松的心态、自由的思维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为了让学生对时、分、秒理解得更加深刻,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情境:爸爸约小明一起去跑步,对小明说:“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今天的跑步任务,最先回到家,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5分,比赛开始。”小明鼓起劲头开始跑步,但当回到家的时候,发现爸爸早已到家。爸爸对小明说:“我都已经等了你5分45秒了,我用了1小时3分30秒的时间完成了今天的任务。既然,你输了,那我就来考考你,你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呢?在比赛之前我说了时间是6点5分,你可以再猜一猜我回到家的时候是几点呢?”爸爸的问题把小明弄的不知所措。学生们开始积极的思考,并结合自己跑步的经验来帮助小明回答这些问题。一名学生回答:我自己画了一块表,算出了小明的爸爸回到家的时候是7点8分30秒。
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不再陌生,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氛围下,轻松愉悦地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二、开展生活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如今的教育教学中,课堂这一学习场所,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为学生开展生活化活动,让学生从生活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挖掘数学真正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二)”时,在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图形时,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课堂这一场所,而是将学生带出课堂,为学生开展生活化活动,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我们所学的一些图形,比如有哪些建筑的构造是长方体、圆柱、锥体等。你们边观察边做笔记,最后将你们所观察的整理出来,回到教室展示出你们的成果。学生们走出教室,来到校园中都非常的兴奋,学生看到校园中的柱子,是图形中圆柱;教学楼的形状居然是长方体图形。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寻找。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此之广泛,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伟大。
教师为学生开展生活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的教学方式,为数学教学增添趣味性,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并加深了学生对其知识内容的记忆。
三、设计生活化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只掌握一些知识与技能,而是有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从以往的注重学生成绩,转变为关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生活化问题,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生活化问题:王叔叔购进30株小树苗,树苗的单价为35元,在付款的时候,王叔叔拿出了1100元的现金给卖家,你们觉得王叔叔给的钱对吗?
生1:我可以算出王叔叔买树苗需要花的费用,35×30=1050,只需要付给卖家1050元就可以了,而王叔叔付了1100元,1100-1050=50,所以卖家还需要找给王叔叔50元。
生2:我可以将王叔叔买树苗的这个过程用一个算式列出来:1100-35×30=50,我和生1的最后结果是一样的,王叔叔多付了50元,卖家需要找给王叔叔50元。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而且你们运算的都很准确,以后你们可以帮爸爸妈妈买东西了。
篇8
一、认清学生的基础素质,突出以学生为本,从生活中的化学引入,提高学生学习的幸福指数。新课标特别强调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而有效化学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化学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的,学习的开胃菜一定要顺口,更好的是要有吸引力。因此,从生活中的化学引入我们要学的知识,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从生活中的化学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事情。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团队的思维是无穷的,我们要充分的团结并利用教研团体的力量,丰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案例,导入是课堂教学进入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起学生注意,进入学习的学习行为方式,技能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技能,运用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以及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环境,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教学内容。
二、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幸福指数。在化学教学中,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事实、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情境,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构建,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入化学教学,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生活中的而化学提取素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教学中得一项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学习化学。在学习“碳酸钠的性质时”,可以从在市场中买来的金属制品清洗的方法中进行研究,会发现热的碳酸钠溶液可以去除金属制品表面的油污。
从生活中的化学引入时,不但要精心选择素材,还要讲究引入的手法,目的是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尽量充分的感知各种信息,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实验是化学引入的重要方式,实验不但可以提供大量的教学素材,而且能够重现、强化、突出各种化学现象,富有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应用性。其次,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的集成并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突现出来,在屏幕上事先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帮助学生解决疑问,理解抽象概念,想象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还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幸福指数。
三、引入生活中的化学,加强化学情境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幸福指数
1.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篇9
一、分析原因,有的放矢
教师帮助学困生应该像医生一样,了解病因,掌握病情,对症下药。对于一些各科学习成绩都比较差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学习态度的问题,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听讲,不完成作业。教师要耐心地做学生思想工作,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对他们取得的少许进步,要用放大镜去看,及时进行表扬,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一点点赶上来了。对于其他学科成绩较好、唯独外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当,或学习的知识出现漏洞和断层,单词没记住,语法掌握不好等。教师要及时给予个别辅导,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确定辅导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同时,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每天都有所进步。
二、讲究方法,措施得力
1.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帮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这些学生,常提醒,勤督促,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句型要简单一点,利用他们熟悉的单词。答对时予以表扬,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答错时,给予纠正,并帮助他们分析答错的原因。教师的关心和鼓励,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学习思想,更加努力学习。
2.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帮扶。外语学困生大多存在知识上的盲区,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补习,哪不会补哪,缺啥补啥。除了补习必要的基础知识,还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学点会点,尝到补习的甜头,增加补习的信心。
3. 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对学困生的帮扶,只靠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建立互助合作小组,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措施,以优帮差,让优等生在帮扶学困生的过程中巩固提高,学困生在优等生的帮助下逐渐进步。在互助合作中既提高了学习成绩,又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让学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 加强对学困生的测试批改。学困生往往不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作业、练习和试卷中的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要求老师认真检查和批改他们的作业。练习和考试卷。对某些学生一定要面批面改。教师讲评试卷时,一定要讲清错误的原因,改正的方法。有时也要有计划地指定做错这一题的同学再口头回答一次,使错误得到纠正。对平时练习过的习题,学困生可再练做一次,促使他们重视练习中的错误并改正错误,不断通过练习提高学习成绩。
三、真心帮助,持之以恒
篇10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
学生为什么“不听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以一个简单的模式来管理,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多动脑筋。我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多观察、多了解、多研究“不听话”的学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作为班主任,若不用心去观察、了解、研究“不听话”的学生,只会用严厉的惩戒去管教他们,那么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损害他们的情感。所以,班主任要深入地了解他们,细致地研究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如我刚接手G11药学(3)班没多久,就发现张某某同学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不是迟到、早退就是上课睡觉;每次都会被学生会抓到,严重影响了我班的总评。当时,我真想把他抓过来好好“修理”一下。但是,理性告诉我,管理这个年龄、这种状态下的学生,靠“修理”是不行的,要从他的思想根本找原因。经过深入细致的了解,我发现他是因为没有完全适应高职校的生活。现在没有初中那么紧张了,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由于没有计划性,他感觉很茫然,失去了奋斗的动力,所以就犯小错误了。经过多次交流,该同学意识到要主动适应高职校的生活,不能无所事事……从此,该生真的不犯错误了。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了解“不听话”的学生是多么重要!班主任只有坚持对他们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才能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地教育管理他们!
二、多关心、多沟通、多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与“不听话”的学生沟通要有艺术,那种以批评为主、教育为辅,以管代教、以堵代疏的做法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只有真诚地关心他们,主动和他们沟通,教育感化他们,才能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改变,服从班级管理。
如我班有一个留级生,最初他没有完全融入我的班级,认为班主任会故意找他茬,对他关心不够。后来发生了几件事情,让他改变了想法。一次是校运动会,他在男子百米赛跑中表现很出色,我当时就表扬了他,鼓励他和我班其他参赛选手讨论如何跑4×100米接力能获得好成绩。从此,他和班级其他同学的相处就越来越自然,越来越融洽了。还有一次就是高年级的学生欺负了他,我经过深入调查,查明原因,公正地进行了处理,对方也给他鞠躬道歉。从此,他对我的偏见消失了,因为他从内心感受到了班主任的关心,感受到了班主任的公平、公正。
所以,管理“不听话”的学生,首先要走进他们,发现和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然后引导并帮助他们,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关心和爱心,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班级的温暖。
三、多去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尊心与自
信心
研究发现,很多“不听话”的学生在家中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家长往往对他们疏于管教或者是粗暴的教育。当他们走进学校时,班主任不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粗暴教育,不能讥笑他们错误的话语,不能讽刺挖苦他们不当的行为,不能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因为这样很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增加班级的管理难度。
若班主任为了在班级中树立威信,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管理,不懂得关心和尊重“不听话”的学生,这是他们非但不配合管理,还会认为班主任是在故意“找茬”。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教育,乐于服从班级管理。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不听话”的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闪光点”,有他们的可爱、可取之处。所以,班主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不要认为他们无药可救、一无是处,而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他们提供表现他们“闪光点”的舞台。如把原打算布置给“听话”学生的任务,让给他们做,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班主任要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有自觉性,有锐意进取的意识,能够把任务完成得很出色。这样,才能让他们感觉到班主任是注重他们的,才能意识到他们自己的价值。慢慢地,就能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尊心,树立起自信心。
四、严要求、勤督促
管理“不听话”的学生最大的难点就是容易反复,犯过的错误经批评改正后还会继续再犯。班主任应该怎么办?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班级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要用学生的一日常规严格地要求他们,对他们容易反复的“坏毛病”要严肃地批评教育,切忌让“差”反复循环。所以,管理转化“不听话”的学生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俗话说得好:“严是爱,宠是害。”只有严爱相济,才能管理好学生。我的做法是只要“不听话”的学生有点成绩就要及时巩固、强化,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都及时地挖掘表扬,然后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他们一起制订一个个前期计划,帮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与自己的消极行为作斗争。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一定要多督促他们,防止他们又反向转化,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