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祝福语范文

时间:2023-04-04 16:0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立夏祝福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立夏祝福语

篇1

1.把烦恼从容放下,疲惫轻松卸下,快乐多管齐下,幸运从天而下,爱情花前月下,收入不在话下,朋友遍布天下,今天立夏,愿你快乐一夏,幸运一夏。

2.白云悠悠艳阳照,河水清清鱼儿闹,清风徐徐柳叶飘,花儿俏俏蝶儿绕,立夏一到天气好,畅享生活多美妙!祝您每日开心笑!

3.被风吹过的夏天,我们共同拥有;被雨淋湿的夏日,我们一起走过;被爱包围的日子,我们不离不弃。让我们的爱迎接新的夏天。祝立夏快乐!

4.本短信性温和,清热解毒,绿色天然,无任何化学成分,防暑降温疗效显著,可消暑热,驱蚊虫,除烦闷,立夏当天发至亲好友,效果加倍,可保一夏无忧!

5.灿烂是它的笑脸,热情是它的情怀,奔腾是它的脚步,狂躁是它的舞蹈,暴雨是它的宣泄,飓风是它的倾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立夏了,希望你快乐!

6.春风吹散你的惆怅,春雨浇灭你的忧伤;绿意的夏为你送来温馨,阳光的夏为你送来自信。亲爱的朋友,在这春夏之交立夏之时,给你默默的祝福用我的真心!

7.春风远去烈日红,骄阳似火情意浓,青山翠绿花容艳,大雨纷飞洗尘埃,清凉送爽心痴醉,立夏到来祝福来,道声朋友请珍重,身体健康最幸福!

8.春天,我为你播下了祝福的种子,祝愿你幸福平安,快乐健康。夏天来了,我为你浇洒问候的清水,愿你清清凉,透心亮!今日立夏,清凉从此短信开始!

9.春天,已悄然走远;夏季,已到面前。火红和成熟,给这个季节代言;丰收和喜悦,是这个季节的名片。举杯吧,在这个清爽的夏天!立夏节,祝你幸福平安!

10.春天还没够,夏天来报道;送串春天的桃花,祝你好运穿成串;送朵五月的樱花,祝你初夏梦成真;再送一条我的祝福,祝你十分快乐,常发财。祝立夏快乐!

11.春夏交替,注意天气,早晚加衣,保重身体。朋友关心,无可代替,真心诚意,愿你顺意。问候一句,常常联系,祝福送你,幸福如意。立夏快乐!

12.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花开有时,花谢有时。不牵绊,只关切;不见面,只挂怀;不感动,只明白;不寻找,只记得朋友心中留!今天立夏了,你还好吗?

13.春已走,夏当立,短信提醒已换季。艳阳天,照大地,万物滋长好神气。蝉儿鸣,蛙声密,为你奏支交响曲。今立夏,送欢喜,无限精彩将继续!

14.春又去,夏复来,愿你智慧多生财;桃花谢,荷花开,小事生气不应该。立夏信息到,祝福问候早,收到信息笑一笑,鸿运绕九遭。立夏节气快乐!

15.春走了,是阳光的追求,还是岁月的不挽留?夏来了,在蜻蜓的眉头,还是在萤火虫的心头?立夏时节,季节更改,心情不改,愿你幸福生活更精彩。

16.此短信性温和,清热解毒,绿色天然,无任何化学成分,防暑降温疗效显著,可消暑热,驱蚊虫,除烦闷,立夏当天发至亲好友,效果加倍,可保一夏无忧!

17.从今儿起,不准走路时看五十岁以下女士,不准和女同事聊天,不准在网上和女士闲聊,碰到女服务员不准买东西!今日立夏!就是立下规矩的意思!哈哈!

18.匆忙的岁月,灿烂的季节,试着与快乐相约,把烦恼拒绝,让心情逍遥愉悦。立夏时节,祝福不缺,愿你痛快享受美好感觉,将幸福味道领略。

19.烦恼从容放“夏”,疲惫轻松卸“夏”,快乐多管齐“夏”,幸运从天而“夏”,爱情花前月“夏”,收入不在话“夏”,朋友遍布天“夏”,今天立夏,愿你快乐一夏,好运一夏!

20.烦恼从容放下,疲惫轻松卸下,快乐多管齐下,幸运从天而下,爱情花前月下,收入不在话下,朋友遍布天下,今天立夏,愿你快乐一夏,幸运一夏!

21.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时间匆匆,立夏又至,祝福送给远方的你。心中的思念已托云寄,愿朋友一生顺利,心情美丽。

22.好久不见,还好吧,转眼又是立夏。牵挂,好比五月的雨,多情地来,深情地去。在这充满梦想的季节里,愿你心情充满夏的绿意,幸福焕发勃勃生机。

23.好久不见,遥送思念,真诚问候,及时出现。立夏已到,愿好运阳光将你照,快乐清风将你绕,平安星月将你耀,健康云朵将你罩。

24.和暖的春风轻轻消散,绚丽的夏花渐渐灿烂。当收到我的问候,你所有的烦恼将随春风远去,开心的感觉将因夏花弥漫。立夏到了,祝你快乐一夏!

25.花如诗,草似画,美丽留在霎那;昨日春,今日夏,时间其实无价;日出作,日落息,生活并不复杂;祝福你在立夏。

26.今日立夏,节气预报:衣服会瘦身,更加省布料。美女很养眼,身材更火爆。友情将升温,朋友常关照。生活热情高,做人要低调!

27.今日立夏,祝福在此。祝你:长得标致,满脸美痣;写词赋诗,无所不知;聪明才智,实现价值;短信无翅,心愿传至。愿你快乐一夏天,幸福恒久远!

28.今天立夏,送六招助你平安度夏:充分休息睡眠足,避免着凉要盖被,清洁皮肤勤洗澡,调节饮食最重要,预防中暑常通风,防肠道病卫生好。立夏快乐!

29.今天是立夏,听人说:若这天收到一个祝福,理想会春生夏长,尽管是夏日炎炎,也会生如夏花,因此我立刻送上最火热的祝福,祝你快乐健康!

篇2

关键词:腹腔镜;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综合护理;临床疗效

近年来,妇科手术治疗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与传统的开腹子宫全切手术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疼痛低、出血少、恢复快、疗效佳、并发症少等特点,因而受到临床上的广泛认可和应用[1]。本文选择2010年02月~2013年02月,我院妇科收治的进行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84例,将她们随机划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进行临床干预治疗,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和病员对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统计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02月~2013年02月,在我院妇科接受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84例。患者年龄在45~69岁;分娩类型中,自然生产67例,剖宫产17例。病症类型中,子宫肌瘤49例,子宫腺肌症22例,子宫脱垂5例,功能性子宫出血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3例。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各42例,均无严重心、脑、肾、肝等器官功能疾病和全身性血液系统疾病。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临床手术干预。即对患者实施常规性的临床手术护理。

1.2.2观察组 采用综合护理对患者进行临床手术干预。即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给予其综合护理干预治疗,主要包括有:术前准备,主要包括皮肤准备,脐孔清洁;阴道准备,碘伏擦洗阴道2~3 d,1~2次/d;胃肠道准备,术前1 d口服庆大霉素2支加25%硫酸镁40 mL,术前晚,术晨6点各灌肠1次;心理护理,对患者详细讲解手术流程、注意事项以及术中正常反应等,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尽可能的消除和降低紧张、害怕、忧虑等不良情绪,确保患者心态的平和、稳定、放松;术中护理,主要是环境护理、舒适护理、心理安慰、药物护理;术后护理:①环境护理,即保持室温适宜,安静,清洁。②常规护理,让患者去枕平卧休息6 h,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鼓励患者多翻身,术后第1d可下床活动,促早排气,减轻腹胀不适。③伤口护理,即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并认真倾听患者在术后24~48 h的疼痛主诉情况。④引流管护理,阴道引流管,需观察引流液颜色、量,引流管是否通畅,尿管是否在位通畅,尿量及性状。碘伏擦洗外阴2 d,2次/d。术后48 h拔除尿管,鼓励多饮水,多排尿。⑤并发症护理,观察有无气腹并发症出现,如高碳酸血症,肩部疼痛,恶心呕吐等。一旦出现,可取头低脚高位,臀部抬高超过胸部,吸氧3~6 h,可自行缓解,呕吐者头偏一侧,必要时应用止吐药物。对诉肩部疼痛者,可协助按摩以缓解。⑥会阴护理,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术后2 d可有少许淡红色出血,但少于月经量。每次大小便后清洗外阴并擦干。⑦饮食护理,术后6 h可进流质饮食,肌门未排气前避免吃豆浆甜饮和奶制品,排气后正常普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粗纤维食物,少量多餐,大便不可太用力,必要时开塞露20 mL。⑧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术后7~14 d阴道可有少量粉红色分泌物,不必紧张。出院后不可久站久蹲,不可提重物干重活,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3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定期复查,如有盆腔疼痛,阴道出血等应及时就诊。⑨其他护理,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24 h,气压泵按摩双下肢3~5 d,1次/d[2]。

1.3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4.0软件对比、统计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护理情况和效果。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护理情况分析 统计学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的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分析 临床对比统计显示,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5.71%(36/42),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100.0%(42/42),观察组远远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次试验研究表明,采用综合护理的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其在手术治疗过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少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护理满意度(100.0%)方面则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患者(85.71%),各项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朝霞.舒适护理对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08(14):1436-1437.

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护士;主观幸福感

护士是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关注其幸福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大部分研究者主要从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和心理状况来进行护士心理学研究,而对护士的幸福、快乐等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况的关注比较少。但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1998年美国的MartinE.P和Seligman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对积极情绪、积极特质及积极组织系统3个主要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是一门关于幸福的科学。

1我国护士的主观幸福感现状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近几年来国内专家和学者对工作在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主观幸福感展开了一系列相关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护士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宋晨等[1]开展了临床女性护士与其他部分社会人群的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发现护士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比部分社会人群低,偏低的原因总结为护士的工作复杂繁重,比如处理医患关系、健康教育等。吕玉娣等[2]对惠州市859名临床护士的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发现其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得分中低水平者占到86.6%,对其影响的因素有年龄、职称、学历、职称等。董桂兰等[3]对传染病护士进行调查,发现其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偏低,其主要因素与家属支持、收入状况等有关,并提出了针对提升传染病护士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措施。对于特殊的护士群体,近年也有相应的研究,如冯鹤媛等[4]针对低年资护士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得出低年资护士主观幸福感总分是小于理论均数的,并且总体情感指数较低。由此可以看出,国内临床护士主观幸福感目前大多数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2影响护士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

国内临床护士的主观幸福感大多是中等偏低水平,经研究发现,影响护士的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较多,通过了解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能够全面提高护士的主观幸福感,并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稳定整个护理队伍,保障社会医疗安全。RuntangMeng等[5]对206例注册护士进行幸福感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护士幸福感总体水平中等,按照影响从高到低的因子包括健康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利他主义、生命力、积极情感和负性情感。葛津津等[6]也从工作环境、个人因素、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研究。这与史娟娟等[7]的研究一致,史娟娟对文献综合分析后,认为国内临床护理人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包括压力因素、一般自我效能因素、社会支持、人口统计学变量因素。目前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尚未系统性地开展护士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范围不够广,并且其中一些概念没有统一,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也各不相同。

3挖掘性格优势增进幸福体验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8]强调研究人内心存在的积极力量,只有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增长,人性的消极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性格优势”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它被定义为反映在个体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等各个心理层面的积极特质[9]。相关学者在五大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了外倾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即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能够提高主观幸福感;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负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能够降低主观幸福感[10]。在本研究的前期调查中,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芜湖市4所医院的16名急诊科护士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认为急诊科护士性格力量包括6个方面:认知能力、应对压力、仁慈之爱、角色扮演、处事有度、自我实现。通过探寻急诊科护士积极的性格力量并分析其来源,以期提高急诊科护士的主观幸福感。但前期研究关注护士人群有所局限,只是初步的尝试,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应用各类可信度高的评估人格优势的测量工具对整个临床护理队伍进行研究。根据马丽媛等[11]对护士幸福感与人格特征关系的分析研究,发现护士的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相关性,并呈因果关系,从标准回归系数看,情绪稳定性对幸福感高低的影响最大,积极的情感有利于提高护士的幸福感。在孙霞等[12]的研究中,认为自我概念积极的护理人员往往对问题的看法比较乐观、自信,对生活充满信心,可以更好地调整、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

4积极的组织系统对护士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临床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所有的护理工作内容都限定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中进行,通过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使护士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不仅可以提高护士对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护士的作用,激发护士的热情,这样对稳定护理队伍有极大的帮助[13]。在吴晓蓉等[14]的研究中,通过调查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和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护理工作环境对护士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发现护理工作环境与护士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护理工作环境与主观幸福感有密切的关系,积极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提升护士的主观幸福感。通过张颖霞[15]的调查发现,护士的整体幸福感偏低,与工作满意度相关性较高,并且护理工作环境与心理授权通过工作满意度影响护士的主观幸福感。张颖霞通过调查提出管理者应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和合理授权来提高护士的主观幸福感。护士主观幸福感与婚姻质量也是正相关的关系,潘谷颖等[16]调查中发现,管理者在人性化管理的对策中,应该多考虑已婚护士家庭方面的因素,争取护士配偶的支持,并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其婚姻质量,从而有助于提高护士的主观幸福感。

5策略的提出

通过前期课题组文献回顾性分析以及课题组进行初步调查的结果,提出榜样引领、团队辅导、素质拓展、环境优化“四位一体”的提升策略,阐述它们各自作用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见图1。

篇4

关键词:社会支持理论;残疾人;贫困;资源

中图分类号:F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033-02

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来看,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种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是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现代社会中“最值得帮助的人群”。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导致他们丧失了同健全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条件,在现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陷入贫困的泥潭。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残疾人口家庭人均收入还不到非残疾人口家庭的一半,他们的生活主要还是依靠低保、临时性救助、邻里接济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口家庭处于极度贫困状态。就目前而言,残疾人仍然是我国最困难的群体,而他们自身又缺乏满足需要的能力与途径,因而需要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来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尽早摆脱贫困。

一、社会支持的内涵及其理论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如今社会支持理论已成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同其他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及其实践理论一样,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协助工作者分析相关社会问题的性质与原因,指导工作者科学、合理地设定社会工作过程及制定相应的工作手法与介入模式。

(一)社会支持的内涵

社会支持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由于研究视角和目的的不同,研究者们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也就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包括正式的社会资源和非正式的社会资源。正式支持是指来自政府、社会正式组织的各种制度性支持,主要是由政府行政部门,如各级社会保障和民政部门,以及准行政部门的社会团体,如工会、妇联等实施。非正式的支持主要指来自家庭、亲友、邻里和非正式组织的支持。

(二)社会支持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个人问题的产生并非个人之过,而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要解决问题,也必须针对其整个问题系统,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其解决,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可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作为一种方法和策略被重视并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之中,它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并与新的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网络这一方法和策略有许多优势,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有助于资源的多效利用和资源共享。因为弱势群体一般是一个在社会资源拥有和分配权力上极度匮乏的特殊社会群体,非常容易遭受社会风险,因此他们需要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并充分利用这个网络所能提供的各种资源,以此来应对社会对他们造成的各种挑战与冲击。

二、贫困残疾人的致贫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全球化两大变数的交织冲击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许多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贫困问题仍然是我国比较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而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它既是一个社会性弱势群体,又是一个生理性弱势群体。因此,导致残疾人贫困的原因既有社会层面的因素,也有其自身的个人因素。

(一)社会因素

1.残疾人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限于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大环境,我国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是很健全,残疾人扶贫救助还未形成统一的运行机制,城市和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还处于较低水平。社会救助作为残疾人一种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内容应包括医疗救助、辅助器具、康复救助、生活、就业、教育费用补或减免助和法律救助等多个方面。而目前,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缺口仍然集中在辅助器具、贫困救助、生活服务、康复与医疗救助方面。这就意味着我国大部分残疾人赖以维持基本生活的最低层次的需求仍未得到有效的满足。

2.无障碍环境建设滞后,社会参与度低。残疾人不仅具有一般健全人的普遍需要,还具有作为残疾人的特殊需要,比如出行的需要。限于身体上障碍的,他们在出行、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需要借助一定的无障碍辅助设施,这是他们参与社会、摆脱贫困的前提与基础。我国的无障碍建设起步较晚,虽然经过二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目前我国法规对无障碍建设与管理缺乏有力的管制与监督,导致许多无障碍设施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现有的一些无障碍设施使用率较低,被废止、挤占、损坏的情况较为普遍。且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城市中心地区与郊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无障碍设施存在较大差距。现有的无障碍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融入、参与社会的需求。

3.残疾人社区服务发展缓慢。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是残疾人在空间地域上的沉积点,也就是说,残疾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空间是社区,社区也是可以为残疾人提供最直接、最方便社会服务的场所。随着我国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社区建设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社区居委会下的社区残疾人协会作用不明显,社区内的民办非营利组织又发展迟缓,社区残疾人服务工作总体上还比较滞后,难以满足残疾人社区救助、康复、教育、就业培训、生活服务等基本需求。

(二)个人因素

1.缺乏劳动技能,就业渠道狭窄。我国大部分残疾人由于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障碍,接受教育的机会很少,学历都很低,相当一部分还是文盲。由于缺少教育和培训,他们总体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物、新技能比较困难,缺少一项赖以维持生活的劳动技能。受残疾人自身劳动技能和生理、心理障碍的限制,社会上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不多,使得残疾人的就业渠道非常狭窄,靠自己创业致富更是难上加难。

2.主动脱贫意识差。身体上的缺陷往往容易造成残疾人自卑、消极、封闭的心理,不愿正视自身的客观现实,自强自立意识差,缺乏主动脱贫意识。此外,由于社会上缺乏良好的残疾人就业的支持性环境,导致那些原本试图努力改变自己窘迫生活的残疾人,在碰壁之后开始滋生失败主义依赖心理,从此一蹶不振,不思进取。

3.家庭负担重。残疾人家庭较常人其家庭负担更重,它除了正常的生活开支外,还需要额外的经济支出,如康复治疗的费用,这对于残疾人及其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此外,对于那些又病又残或重度残疾人来说,其本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或自理能力,不仅给家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将导致其家庭成员中那些有劳动能力的成员不得不放弃就业,在家照顾其生活起居。这对原本就举步维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建构贫困残疾人社会支持的实践模式

社会支持已然成为现代社会扶助残疾人的一种日益重要的方式,在解决贫困残疾人问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透过社会支持理论,我们可以认为,人尤其是残疾人之所以陷入贫困,是因为他们对整个社会的种种不适应,导致其极度缺乏所需满足自身各种需求的资源而引起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为他们尽可能的争取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资源,从而切实满足他们的需求,摆脱贫困,实现自我发展。从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手法的角度看来,贫困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的介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人社会支持网络工作、自助群体和小组的社会支持网络工作和社区支持网络工作。

(一)个人社会支持网络工作

个人网络,它是指一个人通过亲戚关系及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与他人发展相互的接触,而这些人际关系形成了一个社会支持系统,保护个人免受失调。从关系的基础、互动关系的强弱来看,贫困残疾人的个人网络大致可以分为家庭、亲戚、朋友、邻里、同事及其他援助者等,他们从不同程度、范围及方式上对贫困残疾人提供了支持与扶助。其中,作为最重要的自然网络,家庭在残疾人社会支持系统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向残疾人提供了几乎全部的情感性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应以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社会工作者为纽带,充分带动其亲戚、朋友、邻里及其他援助者,通过最合适的形式将他们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强大而有效的个人网络,提供持续而稳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扶助。从而减轻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贫困残疾人摆脱从前自卑、消极的心态,树立自强自立意识,发掘其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发展。

(二)自助群体和小组的网络工作

残疾人自助群体网络是指社会中一些有着共同的特征、利益或目标的社会群体,他们或是残疾人或是健全人,出于改变残疾人现有的不利状况而自发组织的一些自助团体,如福建省同人助残志愿者服务中心。小组工作网络则不仅包括自助的群体,还包括为这些群体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如社会工作者。无论是残疾人自助群体网络还是小组网络,都对贫困残疾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自助群体网络的资源,并通过专业手法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以更合理、有效的方式与途径传递到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从而使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实现最大化。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应发挥小组工作的功能,根据不同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康复小组、支持小组、成长小组等,在小组互动中协助他们消除心理困扰,增强自信、提高表达与应对能力、获得个人成长等。

(三)社区网络工作

社区网络是指以社区这种地域形态为载体,将各种自然援助与资源整合、联结起来网络。相对于个人网络和自助群体与小组网络,社区网络的资源更加充分,其发挥的作用也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社区服务、社区救助、社区康复、社区照顾、教育与培训等多个方面。社区工作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工作手法,加强社区网络建设,强化社区的社会构成,改进残疾人生活的质量。首先,社区工作者应加强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帮助贫困残疾人联结尽可能有用的社区内外的援助与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化,尽可能满足不同贫困残疾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其次,工作者应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有限资源的无形浪费。再次,工作者还需要扮演行政者、照顾者、赋权者和教育者等多重角色,努力为不同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直接与间接服务。

总之,残疾人的贫困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已日益突显出来,造成残疾人贫困的原因也呈现出多元化,如何扶助残疾人脱贫致富,需要我们共同的探讨与努力。社会支持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分析和解决残疾人贫困问题,为贫困残疾人群体提供全方位的网络支持与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等.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 王大伟.大城市残疾人社会救助现状与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0,(4).

[3] 陈喜强,刘婵婵.社区残疾人保障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公共管理学报,2004,(7).

[4] 朱胜进,郭竞成,等.残疾人医疗救助在社区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3).

篇5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是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去对其进行考量,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本源,从而确立合理的教学策略,找寻到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辅助教学之间的平衡。

1 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正日渐深刻而广泛地渗透到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之中,并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正确认识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实质,圆融地将其糅合到外语教学实践之中,成为每一个外语教师在每一天的工作中不能不思考的问题。这里,我们不妨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回到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初衷,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找寻到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辅助教学之间的平衡。

2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概念

谈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人们常常将其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即所谓的cai (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目前,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存在着以下两种不同的认识。一部分人认为,作为cai的一种发展和“升级”,多媒体教学事实上应被视为cai的一种形式;也有人认为,多媒体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它与cai有着本质的不同,其范畴已远远超出了cai。然而,无论如何,我们无法否认多媒体教学与cai之间的联系,至少可以说,cai是多媒体教学的“前身”和基础。[1]

由此,我们可以将多媒体辅助教学理解为以计算机模式为基础,结合网络资源和通讯技术,综合多种信息载体来呈现声音、视频、图像、文本等信息的一种先进的交互式的教育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单维文字或孤立静止图形传递信息的状况,它以多维、多形式、多角度的方式,高效准确地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从而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信息容量大、知识结构新、应用面广、效率高等特点很快受到了外语教学的青睐,同时也为外语教学方式的探索开启了巨大的空间。

3 从建构主义理论看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是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其创始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所谓建构主义,即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况下(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它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软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2]在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知识不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需要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探索,并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必须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随之成为建构主义中学习认知过程的四大要素。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在适当的“情景”下,通过“协作”和“会话”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同化或重组,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最终达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3]

4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策略

4.1 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情景构建作用

海得格尔有一句名言:“语言是存在之家”。在海德格尔的理念中,是语言给出了世界,没有语言就无所谓世界存在,世界在语言中道说。海德格尔向我们揭示出不同的语言就意味着有不同的世界,而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则可以理解为特定的情景。建构主义理论同样指出了情景对认知过程中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我们常常发现,许多语言学习者学习外语多年,对词汇、语法都了解,却无法在生活实际中运用自如,不能贯通文章,从而形成了一种难以突破的瓶颈。事实上,这是由于学习者并没有真正进入到这一语言的世界之中。显然,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行为心理学家trecheler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学习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他说,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到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同时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 [4]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更易于同时将听觉和视觉信息结合起来,将一个立体的情景模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它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与记忆,构建出一个鲜活的学习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多方面使其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4.2 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和谐课堂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协作、会话因素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作用。要成功地完成教学实施过程,关键是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首先,教师是外语课堂教学的主导,他不仅仅是知识的宣讲者,更是一堂课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应该说,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都无法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以其丰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对课堂的驾驭过程中,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与学生达成共鸣,而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是任何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第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主体。近年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纵使作为信息发出者的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口吐莲花,若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学生根本没有能力接受,抑或在主观上拒绝接受,那么教师所作的所谓一切努力均为枉然,如此的教学也自然是一次失败无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通过积极有效地相互交流,创建真实的语言环境,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4.3 正确认识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利与弊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领域的迅速普及,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优势有目共睹,其生动性、高效性、丰富性、交互性、方便性、传播性等特点赢得了广泛的认同。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了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如师生交流减少、情感互动缺失、个性化教学不足、信息含量过大及节奏过快所导致的无所适从等等。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多媒体外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正异化着教与学的本质。”“所谓教学,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帮助,帮助其完成身心和知识的完美建构。而多媒体外语教学手段和内容是一种文化范式,是一种无生命的、干瘪的表现形态;只有教师深沉的智慧、博大的爱心以及积极向上的引导,学生才有可能自主、和谐地发展。”[5] 对于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利与弊,我们应保持一个理性的认识,既不能过分地依赖多媒体,乃至最终成为多媒体教学资料的播映员,也不能对其一味地排斥,因噎废食,重新回归到仅仅依靠粉笔、黑板的传统课堂。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回到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本源。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紧结合“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个要素,将多媒体视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艺术地、灵活有效地将其运用于外语教学实施之中。简言之,要达到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平衡,关键则是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吕云峰. 多媒体教学与课件制作[m]. 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33.

[2] 林芸,谢小红.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探讨[j]. 江西社会科学,2003(11):210.

[3] 刘娟. 多媒体教学在俄语精读课上的使用[j]. 俄罗斯文艺,2006(2):66.

篇6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福利多元主义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1-0024-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由我国传统二元结构导致的、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壁垒慢慢松动并逐步瓦解,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了一个介于二者之间的新的阶层,而“流动人口”就是这一新阶层的主力军。考察近些年中国城市取得的巨大发展,总会在成就与辉煌背后发现流动人口的身影。流动人口进城后,多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行业的一些脏重累的工作,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要求的不断提高,流动人口以家庭形式进入大中城市也越来越多。可以说,城市化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中国加快实现城镇化已经是不可扭转的趋势。而据有关调查,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着要有1000多万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化水平若提高到60%,则需要将约3亿人口转移到城市。可以断言,未来50年,我国的人口流动形势将更为严峻,流动人口的规模将持续扩大。2012年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力图淡化户籍功能,促进市民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自由合理流动。在此背景下,“流动儿童”数量的增多及其所引发的教育、医疗等各种社会问题日渐凸显,使之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如果说非常规化社会流动的基本机制是体制改革,那么,常规化社会流动的基本机制则将是教育。[1]虽然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根据教育规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必须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才能推动受教育者健康发展。就目前来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的认真贯彻下,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及学校教育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与之相关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却发展迟缓,成为三位一体教育整体中的两块短板。儿童的一些基本生活技能、习惯和情感、价值观等都是在家庭中习得并加以强化的,所以,家庭是儿童社会化开始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流动儿童因为其家庭实际情况及父母身份的特殊性,在接受教育方面具有与其他儿童不太一样的背景,存在一些困难,如父母收入低、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工作时间长,以致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导致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处于缺失或者至少是不完善的状况。

如前所述,教育在改变人的命运、提高受教育者择业竞争力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第二代流动人口不再重复其父辈之路,完全融入所在城市,平等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必须高度重视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构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实现多元参与,提高流动儿童教育福利就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二、构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现实必要性分析

家庭教育作为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存的一种教育形式,对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家庭作为个人社会化最初场所,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以及价值取向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彼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在三大教育形式中处于基础而又关键的地位。流动儿童因其父母工作不稳定、居住环境不固定以及家庭条件不优越,而使其家庭教育受到很大影响,仅靠父母及亲戚支持已难以为继,必须吸纳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支持,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1.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多元性。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大规模地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它关涉第二代农民工的未来发展问题,所以显得尤为重要。公平教育权的完全享有,对于每一位中国公民而言,都是无可厚非的。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充分保障他们公平的受教育权。目前,正在日益松动的户籍制度使得外来人员子女在迁入地公立学校入学的门槛有所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儿童学校教育的公平享有问题,而且随着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一问题也将最终解决。但是,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体现在因户籍问题带来的入学难等学校教育方面,更突出反映在家庭教育上。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多元化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

一是社会分层化导致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获得机会的不平等。所谓社会分层是一种根据获得有价值物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换句话说,社会分层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过程。社会分层影响和决定了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制约着社会公平。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将中国社会人口分为十个阶层,其中农民中的流动人口属于第九阶层,几近于社会的最底层,这就决定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无法享有同等的社会权利和资源。[2]这种社会分层结构导致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收入微薄,家庭支持能力弱化,从而影响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尤其是家庭教育,往往会因家庭经济条件差,而使流动儿童无法公平地得到家庭教育机会,享有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二是家居住所流动性大以及学校教育连续性差,导致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获得质量的不均衡。如前所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三种教育形式,彼此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某一方面的滞后与偏差都必将对另外两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由于父母工作不稳定,导致流动儿童家居住所的流动性很大,这也使得流动儿童不得不经常更换就读学校,以致学校教育的不连续性与不稳定性随之增强。这种流动性与不连续性将对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容易导致流动儿童入学延迟。北京、深圳等9个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要调查的结果表明,流动儿童超龄入学的比例为4.8%。[3]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成绩滑坡,由于目前我国教育地域差异性的存在,各地教育水平、所用教材均不一致,所以频繁流动使学生的成绩下降。无论是入学延迟,还是成绩下降,都必将加大家庭教育的难度,对家庭教育带来不利影响。三是家长期望水平高与支持能力低的矛盾客观存在,导致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实际效果的不理想。流动儿童父母因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低导致现有工作地位低、收入不理想,切身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期待子女能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故而普遍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水平存有较高期待。但不容否认,流动人口自身条件的诸多限制使得这一期待的实现存在较大困难。一方面,流动人口工作收入较低且不稳定,这就使其难以保证对子女家庭教育持续而稳定的经济支持,无法保障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均衡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工作时间较长,使其即使想辅导子女学习,也会因自身知识水平限制和时间限制而作罢。所以,流动儿童家庭中普遍存在的较高期待与较低支持能力之间的矛盾,无疑将加大其家庭教育的难度,影响教育效果的实现。

2.社会支持体系的优越性分析。所谓社会支持体系,是指若干关涉社会支持的、相互联系的,为促进受助者发展的一系列社会系统的有机组合,是一个复杂的多维体系,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系统的组合化以及支持维度的多样化。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领域存在的传统做法,偏重强调家庭在其中的突出作用,而忽视其他社会主体的重要作用,排除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家庭教育支持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但是,流动家庭因自身支持能力偏弱,无力独自承担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支持的重任,最终导致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水平低下。而福利多元主义视域下的社会支持体系强调多元参与,突出主体的多样化,在支持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首先,福利多元主义视域下的社会支持体系能够保证资金的持续投入,可以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传统的家庭教育投入主体单一,流动儿童教育的所有开支均依赖父母的收入,偶有亲戚朋友的非常态化资助。社会支持体系强调吸纳政府、社区、社会企业共同参与:政府可通过税收减免、津贴补贴等形式进行资金支持;社区可通过发挥邻里互助的强大作用实现支持;社会企业则可通过低费或免费提供相关教育服务,如家长培训等实现支持。其次,福利多元主义视域下的社会支持体系能够保证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时间投入。流动儿童父母所从事的工作大多存在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特性,使其在工作之余很少有时间关注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难以保证用于家庭教育的时间投入。而在社会支持体系下,社区则可通过设立社区咨询中心或社区托管中心对家庭教育实现支持,以弥补传统家庭在时间投入方面之不足。最后,福利多元主义视域下的社会支持体系能够丰富家庭教育形式,扩充家庭教育内容。当前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多偏重于学习方面,父母将有限的时间、精力以及财力更多地花费在子女学业成绩的提高上,而忽视儿童的全面均衡发展,以致家庭教育形式单一化、内容简单化。在多元社会支持下,这一局面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观。政府将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形式,支持流动儿童参与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及科普活动;社区将通过加强社区文体、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流动儿童全面发展;社会企业更是可以发挥其服务提供方面的特长,以多样的特色服务丰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3.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之必要性分析。如前所述,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流动儿童成长中的关键作用,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受教育者,即流动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就必须构建优于传统单一参与主体的支持模式,鼓励多元参与。首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改善目前家庭教育相对滞后现状的重要推手。当前,我国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由于受流动儿童、儿童父母自身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其发展已明显滞后,无法适应流动儿童发展的需要,影响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进而也不利于打破阶层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贫困及低下社会身份在流动人口中的代际传承。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家庭教育,以多元参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社会支持体系强调包括政府、学校、社区、社会企业的多元参与,通过多元主体在资金、政策、时间、人员、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加大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以家庭作为单一支持主体的现有模式,强化支持能力,提升支持水平,丰富支持形式,进而提高社会支持的整体水平。其次,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推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追求。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思想,两千年前我国的先贤孔子也以“有教无类”来昭示教育公平的伟大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及质量均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现象也如影随形,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与不平等获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些弱势群体,如流动儿童家庭,因为制度政策、历史文化、社会传统、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原因,在教育资源获取方面受到制度排斥、经济排斥和文化排斥,造成教育领域的不公平。通过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社区、社会企业的制度调节作用、经济扶助作用及社会扶持作用,增强流动儿童获取教育资源的能力,实现教育资源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平分配。最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提高流动儿童福利的现实保障。社会福利是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要内容和必然结果,是个体、群体及社会孜孜追求的理想并为之实践的目标,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4]流动儿童作为社会一员,对社会福利拥有无可辩驳的完全享有的权利,在某种意义上,一个社会中,弱势群体相关福利的实现程度更能代表社会的文明程度与社会发展水平,而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方面均处于弱势的流动儿童显然具有这种指标性意义。教育能够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受教育者获取更高社会地位、实现常规社会流动的能力。通过多元支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增强流动儿童未来的就业能力及择业竞争力,将极大地促进其社会福利的实现。

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总体设计:以福利多元主义为指导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是由一系列社会支持系统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复杂的多维体系,一般由支持主体、支持客体以及支持媒介或支持介体几个要素组成。本文认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总体设计可以从支持主体、支持内容以及支持方式这三个维度进行考察。

1.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支持主体维度的考察。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依照参与支持的程度及与支持客体的直接关系,可将其主体分为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两大部分。社会支持的内部系统主要是流动儿童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以及流动人群之间的相互支持,是以流动儿童家庭,从更广意义上来说,是以流动人群这一同质性很高的群体为指标进行的界定。针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若要分析其支持主体,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流动儿童所在家庭,家庭成员尤其是流动儿童父母成为家庭教育支持当之无愧的首要主体。除此之外,还包括来自于流动儿童亲戚的支持。除了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家族成员以外,本文将流动人口之间的互相支持也归入内部支持系统,这主要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流动人口家庭之间具有很高的同质性,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流动家庭之间经常发生交互支持行为,就面临的某一共同问题,相互交流经验教训,相互提供物质帮助与精神支持。有鉴于此,本文所指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内部支持系统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流动儿童所在家庭的成员以及一定地域内的流动人口家庭。

社会支持外部系统是相对于家庭内部,或者更广意义上是相对于流动人口群体而言的。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政府、社区、学校、社会企业。参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支持的政府,既包括提供具有普遍性政策的中央政府,也包括提供更具针对性、实效性政策方案的地方政府。流动儿童家庭所在的社区距离支持客体即流动儿童最近,在支持效果的发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将可通过文体中心、娱乐中心等活动设施以及社区图书室等文化设施的供给,实现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支持。作为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的学校教育,在支持方面具有的作用更是无需赘言,将起到促进或阻碍的直接作用。而社会企业则能够通过与家庭教育相关服务的提供,实现支持。

2.政策支持、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支持内容维度的考察。除以支持主体作为设计社会支持体系的考察维度外,各大参与主体的支持内容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就社会支持体系理想化设计而言,针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其所涉及的支持内容将不再限于单一的物质支持,而是要力争实现支持内容的类型化、多样化、丰富化。首先,政策支持是保障。政府提供的公共政策,将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提供指导,直接决定了各大社会阶层或各社会人群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的地位及所能获得的份额,所以,政府的政策支持将对参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各大主体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公共政策具有显著的政治性、权威性,这些特征也决定其供给主体只能是政府,政府通过对相关问题做出政策性建议实现支持。政策支持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资源分配、各主体的参与程度及方式以及一些具体的支持措施。所以,政府的政策支持因其强烈的导向性,成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制度保障。其次,物质支持是基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父母收入过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导致支持水平低下。流动儿童父母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技术能力欠缺,多从事一些收入微薄的工作,这也直接决定了流动儿童家庭无法拿出足够的资金对其进行家庭教育,更遑论参加有益于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班、培训班。这种情况下,对流动儿童家庭进行物质支持就成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唯有提高流动儿童家庭的收入水平,增加流动儿童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才能真正使其具有对流动儿童实施高质量家庭教育的能力。政府通过税收减免、津补贴发放、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措施,社区通过邻里互助、免费咨询,社会企业通过低费、免费服务供给,都能实现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物质支持。最后,精神支持是必要补充。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一项内容多样、目标多元的复合性工程,不仅包括儿童的身体发育、学业进步,更包括儿童的心理健康,而且在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中,心理健康教育又更具重要性。流动儿童随父母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往往会因父母职业、经济社会地位以及户籍制度等原因,而受到社会排斥,对其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基于这一现状,各参与主体必须高度重视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在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内容比重,对其进行精神支持。尤其是流动儿童父母,在关注子女学业的同时,更要多花时间关注子女精神状态,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与子女的交流上,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疏解其遇到的心理问题,促成其心理健康发育。

3.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支持方式维度的考察。无论是内部支持系统,抑或外部支持系统,各大参与主体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政策支持、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都将通过不同的支持方式方能实现,所以,支持方式当然地成为另一考察维度。总体而言,支持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两种。所谓直接支持,就是指通过对流动儿童家庭进行直接的帮助、扶持,显著提高其家庭教育质量的一种支持途径,内部支持系统大多属于这种方式。流动儿童的家庭成员与流动儿童朝夕相处,对流动儿童拥有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楚,故能对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支持。而且,这种支持将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地作用于支持客体,即流动儿童,所以,无论是从支持效果与支持途径来看,都具有相当明显的直接性特征。就支持内容而言,物质支持无疑更具直接性。通过增加流动儿童家庭收入,提高经济支持水平,能够显著增强家庭对流动儿童的支持能力,从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与直接支持不同,间接支持则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对支持客体产生作用,外部支持系统大多属于此类。无论是政府、社区,还是社会企业,其支持作用大多还要通过流动儿童家庭,尤其是其父母,才能最终对流动儿童产生作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上述主体也存在一定的直接针对流动儿童实施的支持,但无论是从支持数量、各自所占比重以及实际效果来看,间接支持都是外部支持系统的主要作用方式。若就支持内容而论,政策支持必须通过政策的良好运作、相关机制的配套运行、地方政府的切实执行、优惠措施的完全落实,才能充分发挥其支持作用。如果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运行不畅,设计再科学、合理、完美的政策也将违背政策制定初衷、偏离政策目标,难以发挥实际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相较于直接的物质支持,政策支持更像一种实施依赖媒介、实际效果有待观察的间接的支持方式。

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地加以考察与推进,若将其构建比作修房子,则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犹如基石,支撑整个体系的构建,没有内外部系统的协调配合作为基础,根本无从谈及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政策支持、物质支持、精神支持如同建房的石材,它们的现实存在与不同组合使得社会支持体系这座大厦显得更为丰满而结实;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则好比粘合剂,将作为“基石”而存在的内外部系统以及作为“石材”而存在的政策支持、物质支持、精神支持紧紧粘合在一起,使各要素紧密结合而成为系统。总之,在福利多元主义的视域下,流动儿童家庭、政府、社区、社会企业等内外部系统要素应协调配合,以直接或间接支持的方式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提供政策、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支持,共同构建社会支持体系,以促进流动儿童的全面发展,提升其福利水平,最终实现社会流动的规范化与常态化。

参考文献:

[1]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0.

[3]宋春.社会支持体系:农民工子女教育外部环境的建构[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篇7

【关键词】腹部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循证护理

循证护理是受循证医学的思想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护理新观念、新理念和科学的工作方法。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新型的抗血栓制剂。近年在临床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主要是注射部位的皮下出血、皮肤深紫色淤斑形成,局部疼痛,由此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有的病人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影响患者使用该药的依从性。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次,增加患者的舒适感,提高用药依从性,2013年1月成立循证护理小组,探讨引起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的原因,通过循证护理改进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3月在心内科住院的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112例,年龄在36-78岁,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和PCI术后的病人。其中男性70例,女性42例。实验组56例,男34例,女21例;对照组56例,男34,女21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及血凝常规均正常,无血液系统疾病及肝肾病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性无显著意义。使用预灌注针剂低分子肝素(克塞)注射液,每次注射60MG,每天2次,间隔12小时,疗程7天,各注射1568次。

1.2方法

1.2.1干预组,实施循证护理方法

1.2.1.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高年资主管护师、护师组成。

1.2.1.2确定循证问题。护理小组,对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注射部位的皮肤出现瘀斑,疼痛、甚至出现坚硬性结节的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注射后局部淤斑、疼痛是否发生与注射部位,注射方法、按压方法、按压时间密切相关。

1.2.1.3循证方法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可情况,分析原因,护理小组成员查阅相关文献及资料,选择有价值的文献[1-9]。总结后,制定了便于操作的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流程。

1.2.1.3.1用物准备――治疗车及低分子肝素,核对治疗单。

1.2.1.3.2进行评估及告知核对病人。告知使用低分子肝素的作用及副作用,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评估出血倾向及心理状况。

1.2.1.3.3确定注射部位腹部肚脐左右10CM,肚脐下5CM(除外肚脐旁1CM)范围,每次注射,左右交叉,避开有损伤硬结和瘢痕的部位。以注射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消毒,直径5-6CM。

1.2.1.3.4注射过程核对病人低分子肝素钠预灌针剂,针头向上,把空气弹至药液上方,拔下针帽,避免针尖部位药液溢出,增加局部出血,注射时不需再排气。左手拇指、食指以5-6CM距离捏起腹壁,右手以手腕的力度垂直进针,用拇指、食指固定注射器,中指回抽活塞,无回血,因重力的作用及回抽活塞后针体内的空气升至药液上方活塞部位。药液缓慢推注45S,停留5S,回抽活塞后,快速拔针,用三个手指用棉签直压穿刺部位3分钟,压迫力度以皮肤下凹1CM为宜,避免揉搓。

1.2.1.3.5建康教育:教会病人自我监测有无出血倾向,包括大小便、尿液颜色、皮肤黏膜及牙龈;用药期间不要热敷腹部,勿抠鼻子,用软毛牙刷刷牙,尽量避免碰撞或跌倒。有异常时告知医护人员。

1.2.1.3.6观察记录护士在用药期间及每次注射前详细观察注射局部及全身情况,主动询问病人有无疼痛并做好记录,特别是用药超过7天的患者及PCI手术第一天的患者,应警惕大出血的发生。按时检测凝血常规。

1.2.1.3.7整理用物,分类放置医疗垃圾。

1.2.1.4实施观察组依据制定的腹部皮下注射流程进行注射;对照组依据低分子肝素钠使用说明注射要求及第四版《护理学基础》皮下注射流程进行操作。

1.3判断标准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注射后12小时严密观察注射部位皮下瘀斑及硬结程度,并用直尺测量皮下瘀斑及硬结面积,并做好记录。皮下瘀斑及硬结面积小于1CMX1CM为轻度出血,大于1CMX1CM,小于2CMX2CM为中度出血,大于2CMX2CM为重度出血。

1.4统计学处理所用数据输入SPSS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U检验。

3讨论

3.1低分子肝素注入皮下后经血管内皮吸收,通过抑制凝血因子和对纤维蛋白的溶解来发挥抗凝血作用,皮下注射后,不良反应主要是注射部位局部皮肤皮下出血瘀斑疼痛及硬结[10]。临床上常联合使用多种抗凝剂,由于该类药物能使出血时间延长,抗凝作用增强,还因低分子肝素抗凝作用优于普通肝素,皮下注射后局部浓度高,所以易引起皮下出血。从表1可以看出用常规的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局部出血发生率高,所以注射方法是否得当是使用低分子肝素引起皮下出血的一个主要原因。

3.2改进流程,可减少皮下出血及硬结发生的例次,减轻出血程度。运用常规的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易引起痛疼、皮下出血,甚至出现深部血皮下注射肿,机化后形成硬结,不易吸收,造成病人紧张、恐惧,不愿接受治疗,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痛疼、皮下出血与注射部位的选择,注射方法、压迫时间及力度等有。为了规范护士操作行为,避免操作的随意性,减轻不良反应,保障病人的安全,将此操作流程化。

3.3流程化后,对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规范,护士向病人宣教的内容一致,保证健康教育的效果。通过教育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强调了密切观察注射后局部及全身出血倾向的重要性,要求护士在每一次注射低分子肝素时都要评估局部及全身情况以便及时发现低分子肝素的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总之,通过制定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流程,规范了护士的操作,减轻了不良反应,提高了病人用药后的舒适感,提高了病人用药的依从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和平,陈平,孙美元,循证护理在腹部皮下注射中的护理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6):59.

[2]姜玲君,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原因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4,25(4):32-331.

[3]许秀丽、朱秀琴、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时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5.

[4]邓倩羲,李荣琼,李霞低.分子肝素注射持续时间对皮下出血和疼痛的影响[J].华西医药,2009,24(2):300-302

[5]王爱英,金艳宏.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时按压方法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5):852.

[6]杨秀梅,潘冬梅,杨东辉,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法对局部皮下出血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7,19(5):410.

[7]程立,梅瑞杰 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方法探讨[J].中原医刊,2003,30(21):60.

[8]刘萍.低分子肝素钠两种皮下注射方法的临床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307.

篇8

关键词:水下混凝土;钢筋笼;上浮;原因;预防处理。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近几年珠三角经济的高速增长,高层建筑和桥梁也逐渐增多,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随之得到广泛应用。灌注桩施工中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一道工序是浇注水下混凝土。常见混凝土灌注方法是导管隔离水下回顶法,若由于操作不当,经常出现钢筋笼上浮现象,致使水下混凝土不能顺利灌注,影响成桩质量,对工程造成严重的安全质量隐患,因此必须从理论中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工程实践来预防和处理。

1、钢筋笼上浮的原因分析

1.1钢筋笼的上端吊筋在孔口未固定牢,或者是导管法兰盘容易扣住笼子,当提升导管时容易被导管挂住而一同提起,从而导致钢筋笼上浮。

1.2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当混凝土面上返到达钢筋笼底端时,由于导管埋深较浅,混凝土灌注量相对过大,导致混凝土上返速度过大,产生很大的上冲力,从而托起导管和钢筋笼上浮。

1.3、当混凝土面和导管底端都进入钢筋笼内之后,如果导管埋深过大,将很容易造成钢筋笼上浮。

1.4、由于初灌混凝土一直处于钻孔内已灌注混凝土的上部,一旦混凝土出现易离析、初凝时间短、坍落度损失大等质量问题,时间稍长就会导致混凝土流动性变差,使上部的初灌混凝土出现凝固的趋势。当流动性差甚至凝结的混凝土面接触钢筋笼底端时,极易托起钢筋笼上浮。

1.5当地层中存在粉细砂层时,若泥浆密度偏小,塌落的粉细砂则会铺在混凝土面上,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垫层,垫住钢筋笼。随着混凝土面的上升,同样会托起钢筋笼一起上浮。

2、钢筋笼上浮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2.1、在浇筑桩基混凝土时格外注意观察悬吊钢筋笼子的吊筋变化情况,如果看到吊筋有一点儿向上“撺”时,就已经表明钢筋笼子已经上浮了,此时要立即采取措施,放慢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反复的用钻机上的卷扬机“慢提快落”导管,即慢慢的将浮出的钢筋笼子带回浇筑的混凝土中。

2.2当混凝土进入钢筋笼时,要求严格控制导管与钢筋笼的公共埋深,最深不超过6m。当导管底端提到安全距离以上时要适当控制导管埋深,这时只要混凝土流动性好,钢筋笼一般不会上浮。

2.3灌注混凝土时随时测量孔内混凝土面高度,严格控制混凝土灌注速度,以控制混凝土上返的速度,减小其对钢筋笼的携带能力。

2.4、调整好混凝土的塌落度。一般浇注水下混凝土塌落度应控制在18~22cm,浇筑桩基的混凝土都要求有很好的和易性与流动性,以此来保证混凝土在浇注的过程中能有很好的“泛浆”。否则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流动性不好,浇筑桩基将是十分困难的,先浇筑的混凝土已经快要凝固成整体,而将钢筋笼子整体托起,从而引起其上浮。

2.5、灌注混凝土时把泥浆比重控制在1.15~1.25之间。比重过大,对钢筋笼所产生的浮力增大,而且还会在混凝土面上形成较厚的浮浆,混凝土面上升时,浮浆就裹着钢筋笼向上浮。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采用优质膨润土造浆。

2.6、由于钢筋笼弯曲或搭接不正对钢筋笼上浮也有一定影响,因此,施工人员应予以严格把关,消除此类影响。

2.7、在钢筋笼子上焊接一根钢筋标杆漏出泥浆表面,当发现标杆上浮时,也说明钢筋笼子上浮了,此时要立即采取措施,将上浮的钢筋笼子恢复回原位。

2.8、采用在主筋上焊“倒刺”的方法来防止钢筋笼上浮,钢筋笼同一截面焊3-4个倒刺,每个笼子设两道即可。

2.9、在钢筋笼的底部加上横向的十字架钢筋,这样混凝土对钢筋笼有一个向下的冲击力,钢筋笼要上浮时也会因此而增加阻力,一般可以确保钢筋笼不在发生浮笼现象的发生。但是当钢筋笼下部加上十字架钢筋后,会影响导管的下落深度,对于二次清孔带来麻烦,造成孔底沉渣厚度增加,而且下导管时操作不注意也很可能将十字钢筋损坏,使它失去应有的作用。

2.10、加大吊筋直径,并在井口加配重,并可焊在护筒上。

2.11、在其他不可控因素(如钢筋笼直径、箍筋直径和间距等)中,箍筋间距对钢筋笼上浮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图纸会审时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交流,确保消除非施工因素引起的上浮。

3 结语

经实践中证明,钻孔灌注桩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只要控制好混凝土的流动性和上翻速度,控制好导管底口和钢筋笼底端的相互位置及导管与钢筋笼在混凝土中的公共埋深,钢筋笼上浮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控制好泥浆的比重,将钢筋笼主筋延长到孔底,把钢筋笼固定在平台或护筒上,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能够解决灌注时钢筋笼上浮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邱桥泉,徐永杰,吴梁现场钻孔灌注桩的施工组织[J] 2006;

【2】DL/T 5144-2001水下混凝土施工规范[S];

【3】GB 50300-200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S]。

篇9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075-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 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是手术后近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在骨科下肢手术及妇科腹部手术术后发病率达30%~50%[1-2]。发病后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而且增加了治疗难度,一旦栓子脱落容易形成肺栓塞(PTE),危及病人生命。为寻求降低DVT发病率的最佳途径,我们对2005年6月~200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科下肢手术及妇科腹部手术病人进行分组观察、统计DVT发病率,比较各组病人治疗效果的差异性,评价口服血府逐瘀汤及护理干预对降低DVT发病率的有效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观察骨科下肢手术及妇科腹部手术160例,其中骨科下肢手术80例,包括人工髋关节关节置换1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9例,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2例,股骨颈空心钉6例,DHS 13例,PFN 4例,股骨干带锁髓内钉15例,股骨干钢板7例,胫腓骨钢板固定5例,小腿外固定架4例,胫骨髓内钉4例;妇产科腹部手术80例,包括剖腹产手术28例,子宫切除手术34例(良性肿瘤28例,其中经腹式子宫全切除术24例,子宫脱垂经阴道子宫全切除术和曼氏手术4例;恶性肿瘤6例,其中宫颈癌4例,子宫内膜癌2例),卵巢肿瘤手术14例(良性肿瘤11例,恶性肿瘤3例),宫外孕4例。年龄17~78岁,平均57.38岁。

2 方法

2.1 病例选择

对2005年6月1日~2007年5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骨科下肢手术和妇产科腹部手术所有病人进行观察、统计,随机分成4组,每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护理方法,最后每组随机抽取病例40例(骨科20例,妇产科20例),观察各组DVT发病率。

2.2 分组情况

观察组A1组,应用中药血府逐瘀汤,未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观察组A2组,不应用中药,只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A3组,采用口服中药血府逐瘀汤并针对DVT的高发因素有目的地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B组,只采用传统的护理措施,未针对DVT进行预防性治疗。

2.3 DVT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①临床指标:约50%~80%的DVT可无临床表现。起病较急时DVT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有患肢肿胀、疼痛、发硬,活动后加重,偶有发热、心律加快;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条索状物,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可出现静脉性坏疽,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②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了解血流情况,血栓形成及变化情况。

2.4 护理干预措施

包括心理护理、疾病相关知识教育、饮食指导、手术后康复训练指导等,使病人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抑郁、焦虑心理,稳定情绪,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5 中药血府逐瘀汤方剂组成及服用方法

方剂组成: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服用方法:被选病人手术日开始,水煎服,日一剂,连续服用7 d。

2.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对各组DVT发生率进行χ2检验,P

3 结果

DVT发生率:A1组为12.5%,A2组为7.5%,A3组为2.5%,B组为22.5%(见表1)。A1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

4 讨论

骨科下肢手术,髋、膝关节置换手术以及妇科盆腔手术、肿瘤手术等术后DVT发病率很高,可达30%~50%。目前用于预防、治疗DVT的药物主要有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小剂量阿司匹林、肝素、华法令等),这些药物虽然能降低DVT的发病率,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DVT形成,且有出血的倾向,因此尚不能达到完全预防的目的。我们从DVT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着手,利用中药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通脉理气作用及系统的护理干预手段,有效预防了DVT的发生,降低了高危人群手术后DVT的发病率。

4.1 DVT的致病因素

早在1856年,Rudolph Virchow就提出血栓形成发病机制“三要素”:血流减少或淤滞、血管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3],这是对其形成机制的最早认识。这些致病因素在骨科下肢手术及妇科腹部手术病人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手术后、妊娠及产后或其他原因长期卧床均可使下肢静脉内血流缓慢、血液淤滞在静脉内,可有大量的白细胞、血小板积聚,在移向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的过程中造成内膜损害,激活凝血过程形成血栓。又因外伤、手术及感染常引起组织大量破坏、分解、严重脱水而引起血液浓缩,使血液凝固性增高;手术或创伤造成肢体静脉壁的损害,可以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导致血小板凝集,而具有强烈抗凝作用的蛋白质细胞减少,凝血物质增加,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从而形成血栓。本组观察显示,在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情况下,骨科下肢手术及妇科腹部手术后DVT发生率为22.5%(B组),其中妊娠、肥胖、高龄、手术后、创伤、晚期肿瘤、昏迷或长期卧床为并发DVT的高危因素。

4.2 口服中药血府逐瘀汤对手术后并发DVT的预防作用

4.2.1 祖国医学认为,DVT属“肿胀”“瘀血流注”和“血瘀”等范畴,中医称此病为“恶脉”、“脉痹”[4]。本病多由于感受外邪,血脉瘀阻,水湿泛溢,湿热流注于血脉经络;或久病体虚,气无以行血,气血运行不畅,气滞则血凝结,瘀阻血脉经络而形成肿胀病。临证见患处皮肤红肿热痛,循脉络走行方向出现硬索状物或团块状物等症。阻是病变的根本,其基本病机为脉络瘀阻。因此,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是预防、治疗本病的重要法则,运用中药应以活血化瘀为主。

4.2.2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主治血行不畅引起的多种病证[5]。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为活血祛瘀要药;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药下行;柴胡、枳壳理气行气,使气行则血行。行气活血药物多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过程,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具有抗炎消肿,抗凝血,改善血液黏、浓、凝、聚状态等药理作用[6]。本研究结果显示, A1组DVT发生率为12.5%,A1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

4.3 护理干预对手术后并发DVT的预防作用

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护理、疾病相关知识教育、饮食指导、手术后康复训练指导等。从解决下肢血液淤滞、高凝状态和保护血管内膜三方面采取预防措施,积极向病人进行卫生宣教,指导病人做好预防工作:①术后卧床期间,定时变换,每2 小时一次,以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②护士指导并监督病人做下肢的主动运动或帮助病人做被动运动,如屈伸髋、膝、踝关节等运动,可以下床活动者尽早下地活动。③需长期静脉输液者,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④指导病人合理饮食,纠正因禁食、灌肠等引起的脱水。⑤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操作应避免粗暴,止血完善,术中尽可能不输血,术后及时补充液体。⑥机械预防措施,包括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性袜,它们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 DVT 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A2组DVT发病率为7.5%,A2组与B组比较统计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6.17,P

4.4 联合应用口服中药血府逐瘀汤并行护理干预的协同作用

联合应用口服中药血府逐瘀汤并针对DVT的高发因素有目的地进行护理干预,使两者预防作用协同相加。A3组病人采用护理干预(包括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的综合措施,使临床DVT发生率降到最低(2.5%)。本组共1例并发DVT,为高龄肥胖高血压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经积极抗凝、溶栓治疗,病人很快痊愈。所有病人治疗期间无明显的出血倾向。

综上所述,虽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妇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但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对病人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可以预防的。本方法用于预防手术后DVT的发生,具有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便于实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岩,佟冬梅.股骨骨折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4,6(3):168.

[2]李秀兰.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治疗[J].实用医药杂志,2002,9(19):666.

[3]石美鑫,熊汝成,李鸿儒,等.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948-949.

[4]许文才,杨杰.溶栓汤(丸)为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60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8,17(4):10.

[5]李洪云.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概况[J].山西中医,2004,20(3):53.

[6]俞芝江.血瘀证的诊断和治疗[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9.18-25.

[7]席会文.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88-89.

篇10

[关键词] 卡托普利;硝酸甘油;高血压急诊;临床指标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2(b)-0149-04

Effect analysis of captopril by sublingual absorption and nitroglycerin by intravenous drip in the treatment of emergency patients due to hypertension

XUAN Zhao-quan TAN Li-xio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Gaoyao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qing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Zhaoqing 52604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aptopril by sublingual absorption and nitroglycerin by intravenous drip in the treatment of emergency patients due to hypertension. Methods From March 2013 to April 2014,105 emergency patients due to hypertension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According to a random number table,they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In the control group, captopril by sublingual taking was provided.In the research group,nitroglycerin by intravenous drip was given,an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both of them were adopted.The therapeutic effect among three groups was evaluated.Indexes of systolic pressure (SP),diastolic pressure (DP),heart rate (HR) among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mong these three groups was calculated. Results The therapeutic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control group,and research group was 94.3%,74.3%,and 85.7%.The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rea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P

[Key words] Captopril;Nitroglycerin;Emergency due to hypertension;Clinical indicator

当前阶段,临床研究针对心血管疾病等多重因素作用以及心、脑、肾靶器官保护的研究不断深入,高血压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高血压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基础疾病之一,分析其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仍然是临床研究的重点[1-2]。本次研究将以高血压急诊患者为对象,探讨卡托普利舌下含服与硝酸甘油静脉滴注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高血压急诊患者共10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各35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50~75岁,平均(62.4±4.1)岁,高血压病程4~20年,平均(12.4±1.2)年,本组患者就诊时收缩压168~239 mmHg,平均(214.8±16.5)mmHg,舒张压104~165 mmHg,平均(129.3±14.5)mmHg;对照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51~75岁,平均(62.6±4.1)岁,高血压病程3~20年,平均(11.8±1.2)年,本组患者就诊时收缩压166~238 mmHg,平均(213.8±16.4)mmHg,舒张压102~166 mmHg,平均(128.9±14.6)mmHg;研究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52~75岁,平均(61.8±4.1)岁,高血压病程4~21年,平均(12.6±1.2)年,本组患者就诊时收缩压165~240 mmHg,平均(215.2±16.2)mmHg,舒张压105~165 mmHg,平均(128.9±14.5)mmHg。三组患者临床诊断结果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3],符合以下症状中任意一项即可判定为高血压:①收缩压>200 mmHg、舒张压>128 mmHg;②收缩压范围160~200 mmHg、舒张压范围100~128 mmHg,同时伴有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水肿、脑血管意外等临床症状。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三组患者中均排除格拉斯哥昏迷指数[4](GCS)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卡托普利(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816,规格:25 mg)舌下含服治疗,1次/d,25 mg/次。

研究组患者单独给予硝酸甘油(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569,规格:5 mg/1 ml)静脉滴注治疗。患者给予硝酸甘油5 mg+09.%氯化钠注射液或者5%葡萄糖注射液共250 mL静脉滴注,初始滴注速度设置为0.5 ml/min(10 μg/min),5 min后可逐渐调低滴注速度,待患者血压降低至目标数值后维持静脉滴注,1次/d。

观察组患者给予卡托普利舌下含服联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患者给予卡托普利舌下含服,持续时间15~20 min后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滴注方法同研究组,初始剂量设置为5 μg/min,维持滴注速度20 μg/min。

三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其合并症情况给予适当治疗,包括镇静、止痛、强心、利尿以及抗心律失常等,严禁患者使用其他降压药物。

1.3 观察指标[5-8]

①评估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患者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40 mmHg30 mmHg、10 mmHg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F检验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4.3%,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5.7%。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研究组(P

表1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χ2=6.752,*P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指标变化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指标变化均优于研究组(P

2.3 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3%,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1%,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χ2=6.114,*P

3 讨论

人体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时所需要的压力被称为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两种类型。正常人群的血压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始终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波动,而随着年龄不断地增长,人体血压水平也会不断地升高,其中以收缩压最为明显,而人体舒张压却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血脉压力也会随之增大,这种情况在临床上被称为高血压[9-10]。高血压极易引发人体心血管疾病,有关统计显示[11],当前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亿,同时每年都有新发高血压患者,70%的高血压患者伴有冠心病,血压越高则患者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受到的影响就越严重。高血压急诊患者是由于劳累、情绪变化、气候等诸多因素造成自身血压短时间内快速升高,患者心脑功能障碍,生命受到严重威胁[12]。

快速平稳的降低患者血压并将其维持在安全范围内是高血压急症患者的救治关键[13]。硝酸甘油属于血管扩张类药物,能够有效刺激人体产生内源性NO以达到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患者血压的目的。小剂量硝酸甘油能有效扩张人体外周静脉,而大剂量硝酸甘油能够扩张人体动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脑部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增加心肌供血,因此广泛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以及心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中,具有降压速度快、疗效肯定等优点,是当前高血压急诊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首选药物[14]。而卡托普利是第一代血管抑制剂,其在高血压患者体内能够通过有效抑制转氨酶而降低血管紧张素的含量,直接作用于高血压患者的血管以及肾脏中[15]。卡托普利能够增加患者缓激肽以及前列腺素的含量,增强血管扩张能力以减少心脏负荷,有效改善人体心功能,降低血压[16]。两者合用,能够有效保持高血压患者器官的良好灌注状态,逆转靶器官的伤害,恢复患者受损脏器的生理功能,快速、有效降压以避免高血压急诊患者并发其他类型疾病。

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临床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和研究组(P

[参考文献]

[1] 谢锐威.高血压采用卡托普利舌下含服和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急诊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 12(11):127-129.

[2] 刘凤华,荣阳,荣根满.高血压急诊急诊降压药物的选择与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7):154-155.

[3] 高用.高血压急诊中卡托普利口服与硝酸甘油静脉滴注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2014,8(13):100.

[4] 梁朝矿,何树发.小剂量卡托普利联合硝酸甘油静滴治疗高血压急诊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5,12(6):104-105.

[5] 王栋,王苏,莫永泮.乌拉地尔、硝酸甘油用于高血压急诊院前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34-35.

[6] 刘昱,曾鹏超.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与硫酸特步他林联合治疗成人哮喘发作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6):75-76.

[7] 冷静.硝酸甘油联合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急诊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2):88-89.

[8] 李素荣.卡托普利舌下含服与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高血压急诊患者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5,36(9):1755.

[9] 孙艳艳,赵洪启,单胜.卡托普利舌下含服与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急诊治疗高血压的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2012, 22(9):3381.

[9] 程红兵,李胜东.卡托普利舌下含服与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急诊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5, 28(22):199.

[10] 王磊.卡托普利舌下含服与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高血压急症的临床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3):123-124.

[11] 赵建华.硝酸甘油联合卡托普利含服治疗高血压急症204例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8):1168.

[12] 聂栋良.硝酸甘油联合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急症的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2,9(6):19.

[13] 徐坤,陆忠良.高血压危象病人的急救和治疗[J].黑龙江医学,2010,23(6):1009-1011.

[14] 李建辉,陆韶景,梁艳芬.硝酸甘油静脉滴注与硝苯地平舌下含服院前急救高血压急症的比较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32(4):538-539.

[15] 汪道峰,王智,娄宁.乌拉地尔、硝苯地平、硝酸甘油对肿瘤急性术后高血压的疗效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3):33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