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18 13:2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踏青的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轻率”的反义词:
卖力 :出卖劳力。郑重 :严肃认真。慎重 :谨慎持重。谨慎 :细心慎重。审慎 :谨慎、慎重。轻率释义:意思是随随便便,言行不慎重。
轻率的英文: rash、hasty、indiscreet。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祭奠缅怀先辈,寄托哀思之情。
引导幼儿在情境中获得完整的体验,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重要手段。我园把清明节活动作为培养幼儿人文精神的良好契机,清明节前夕,中大班从唐诗“清明”引入,讲解清明节的源由,让幼儿带着对先人和革命先烈的缅怀心情,观看《雷锋的故事》、《英雄王二小》等动画片,先烈们的感人事迹鲜活地展现在幼儿面前。观看后,有的班级还开展了以英雄人物事迹为内容的情景表演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时届清明,翠柏凝春,闽清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更显得郁郁葱葱,庄严肃穆。4月1日上午,城关幼儿园大班师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表达他们的思念之情。全体师生向烈士鞠躬并默哀3分钟,小朋友敬献了自做的小花、花圈。在老师的讲解下孩子们深受感动,并宣誓:一定牢记革命烈士的事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二、诵读诗词经典,感受文化魅力。
创设诵读诗词经典环境 ,小班年段开展了“清明诵诗词,追思先辈志”的经典诵读活动,以此来纪念中国传统清明节。活动有机地将诗词诵读与语言领域活动整合,将《清明》、《咏柳》、《春晓》等幼儿耳熟能详的诗词,利用说、唱、演等形式,形成综合性语言活动,在让孩子从中感受到了经典诗篇的魅力的同时,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了解节日习俗,感受春日美好。
篇3
一、指导思想:
清明节是国务院规定的法定传统假日,同时也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国家实行清明长假,有着很重要的精神文明教育意义。为了进一步落实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我校决定结合清明节这一教育契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组织清明节活动。通过活动,教育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教育学生“敬怀先人、懂得感恩、回报社会”,度过一个有意义、充实的清明节。
二、活动安排:
(一)走近2013年清明节
主要内容:
1、了解清明文化: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⑴清明节的由来
⑵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⑶清明节的传说
⑷清明节的习俗
2、缅怀感恩:缅怀中华先贤英烈
⑴清明先贤故事
⑵清明英烈故事
⑶清明节的诗词
3、亲近大自然
利用清明小假期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由父母带领孩子踏青,并用相机记录踏青的瞬间。
(二)网络活动
2013年清明节期间,团省委将依托共青团网站、共青团频道,开展网上献花和留言等缅怀革命先烈活动。全体少先队员要利用家中的电脑积极参与网上缅怀纪念活动。
(三)感恩清明节
活动形式:影视育人
活动时间:4月1日下午第三节课
参与对象:全体学生
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活动内容:
1、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我是中国人》
篇4
清明,是一个节气,或称其为一个节日也不为过。悠悠千年,没有哪一个节气被人们如过节般度过,也没有哪一个节日像她一样富有自然气息。
“清明时节雨纷纷。”古时清明,只怕不能没有雨吧?仲春时节,只有在蒙蒙细雨中才能营造出人间仙境,才能抒发人内心的愁思。一提起清明,人人都会想到阴冷的扫墓与祭奠。“纸灰飞作百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当后人拜倒在墓前,垂泪祭奠的时候,天空配合地落下几滴小雨来,才可谓“天人合一”,更符合人的心境了。所谓“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珠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清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非此细雨,不能使“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不仅要有雨,更少不了酒。清明的酒,酿在国人血脉中,那追思怀古的醇香,逸散了何止千年。烫一壶温酒,自斟自饮,排解愁绪,融化相思;携几杯冷酒,与故人畅叙别情,寄托哀思。酒是超脱于其他一切饮料的。它不仅醉了你的味觉,更醉了你的精神,可与你精神交流,无怪乎多少人以酒为友。
自从祖父去世,父辈年年扫墓,却从未带我同去。是因年龄尚幼也好,学业繁重也罢,我只能在心中祈祷,愿所有逝去的人得以安息。
几点冷雨,几杯浊酒,几丛杂草,几处墓碑,倘若清明只有这几样清冷萧索的物事,那也太配不上这充满春天气息的隽永的名字了。“清明”本意为“清淡明智”,就是用自然的气清景明让人神清气爽。在这时候,人们会外出踏青,赏花,放风筝,打秋千,活动甚多。“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这个日子,一面让人心怀悲戚,不忘过去;另一面使人朝气奋进,面向未来。这颇有些辩证的意味。
清明是赐予我们的一个机会,让我们在繁忙的一年中,留一点时间给曾经陪伴我们的人,并打起精神,好好对待现在陪伴我们的人。“敬死”是为了“乐生”,为了让大家带着敬畏,抖落尘土和禁锢,全身心投入新的生活中去。
如此梦幻的清明,只能出现在古人的生活里,今人却只能通过诗词窥知一二。现在的人不再有踏青游赏,更别提风筝秋千,就连扫墓,也只是象征性地烧些纸钱罢了。其实不只是清明,多少传统节日的传统习俗已被冲淡。人们变得更现实了,这是一种进步吗?
身在书桌旁,眼在窗楹外。我想擎一只风筝,哪怕不能高飞;我想听见短笛的纷扬,望见骑牛牧童的惬意;我想看到万木吐绿,听到细雨润物,闻到百花争妍。
我希望,我们也能去踏青,融入这厚重的天下清明。
我知道,这也许是幻想,好像暖热的火炉上落有雪花。
可是,隐隐有一面风筝出现在青天的一角。
篇5
关键词:幼儿园;经典文化;民族精神;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06-01
“少年强则国强”,培养民族精神应从幼儿抓起。因此,要尝试在幼儿园开展传承民族经典文化的实践,针对孩子天性就喜欢“诗、乐、舞、画”的身心特点,精心选择经典文化教材、用心营造经典文化校园、潜心实践经典文化传承途径,让孩子们“诵经典诗文、听经典名曲、赏经典名作、看经典动画”,让经典文化如呼吸般存在于孩子们的生活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民族文化之根植入幼儿心灵。
一、创设优雅的班级经典文化环境
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互动式的,具有浓郁民族艺术特色的课堂氛围,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脉络相连的关系。学生跨入班级,迎面扑来的是门廊挂满各种韵味的中国结、中国伞等民族艺术挂饰;班级活动室布置别具一格,以剪纸为特色的教室洋溢着剪纸的灵动隽美,却不乏童趣;以民族舞蹈为特色的班级,表演区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民族服饰、配件;以古诗为特色的班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专栏启迪着孩子的心智。
二、将民族经典文化融入主题课程中
(1)以古诗为主线诠释的经典主题。教师要尝试把经典古诗挖掘得更深,探索经典、诠释经典的诗意主题。选择可以进行拓展的优秀古诗词为主线生成主题,并把古诗词划分为诗词植物、诗词动物、诗词四季、诗词山水等类别。例如,以结合时间或季节为基准,选择描写四季的诗词如《山行》《春晓》等,描写植物的如《青松》《》等,并围绕其精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经典文学和艺术内容,将其淋漓尽致地进行诠释与拓展。
(2)以民族日、传统饮食为主线的经典主题。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本国本土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形式。各种传统节日能给孩子带来感性的影响,教师可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等为主题,为每个传统节日设计丰富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如端午节主题中可以设计和奶奶一起包粽子,并加入新的时代气息,让传统与时尚结合。
(3)以适宜的本土文化资源为主线的经典主题。民族经典文化纳入教学中应尽量减少认知的传输,而熟悉的生活与文化习惯,生活的社区、乡土,随父母踏青旅游的直接经验,对不同地域的感受与照片记录的回忆则是幼儿对乡土印象的开始。取材于孩子熟悉的乡土景点与各种民间文化的资源,最能结合孩子们成长的经验,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具有深厚意义的乡土认同感与文化价值。
(4)糅合到多个领域的经典文化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既要完成现有的主题活动,又要注重经典文化的融合,尽量把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入到现有的课程教育中,要根据幼儿发展水平适时地调整和补充民族艺术教育内容。比如,在“花”的主题中,可以把中华名花及名曲《茉莉花》欣赏、童谣《赶花会》等融合进去;在“纸”的主题中,可以把中国书法、《蔡伦造纸》加入其中;主题“正月里”“大中国”“中国兵器”等都可以充实进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容,使幼儿在多元化的教育碰撞中更加喜欢经典文化。
三、开拓多形态的民族经典文化教育活动途径
(1)集体教学中的经典文化教育。教学中要定时根据安排的内容进行集体教学,对无以借鉴的课题进行反复研究、实践。例如,古诗、剪纸等内容的教学,教师可在大、中、小班展开层次目标制定的研讨,如剪纸“蝴蝶”确定了小班以欣赏简单的剪纸作品为主,辅以剪直线要求,中班需要图案的辅助,大班可以自由剪制。古诗教学时,教师们可以采用画面欣赏、游戏诵读、音画相承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例如,在古诗《春江晓景》教学中,让孩子和着《梁祝》美妙的乐曲像蝴蝶一样翩翩飞舞,在《渔舟唱晚》乐曲渲染下听诗想画。美妙的乐曲旋律,宛如甜美的蜜,把幼儿一点点引入古诗的意境中,使幼儿的理解达到最大化。
(2)一日活动中的经典文化教育。一日活动中处处蕴藏着民族经典文化教育的契机,如入园、离园时安排值周老师和礼仪小朋友守候在园门口,与大家彬彬有礼地鞠躬问早、道再见,让师生们沐浴在“泛爱众、而亲仁”的春风中,传承中华礼仪的精神;早晨、下午各十余分钟的琅琅读书声与德音雅乐交相呼应,构成了书香乐美的画卷;午饭后、离园前的中华民间故事与经典动画欣赏,让孩子们回顾了中华名人美德、欣赏了优秀的水墨动画;早操更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在热血沸腾的《中国功夫》音乐中做武术操,培养幼儿阳刚之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结束语
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经典文学、音乐、美术,更是中华文化的艺术奇葩,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形成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经典文化的沐浴中,孩子们的思想得到了陶冶和发展。传承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幼儿教育工作者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叶奕翔.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国学热”[J].中州学刊,2014(07).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70-01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完成大纲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古诗词中丰富的营养,不断提高文学素养呢?
一、重视诵读与背诵环节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切实感受古诗词的美
古诗词对字数、行数一般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整首诗对仗工整、层次分明,给人以视觉上的形式美感。
古诗词一般都有韵,即在诗句的末尾押相同的韵,除第一句外,单句不押韵,双句押韵。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押韵的字为“了”、“晓”、“鸟”、“小”使全诗的语言形成一种和谐美,读来让人朗朗上口,让人产生前后呼应的回环美。吟咏的过程就是享受音韵美感的过程。
古诗的停顿一般有规可循,四言诗一般是二字一顿,即“— —/— —”。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在咏诵时从抑扬顿挫的节奏里,人们仿佛看到气象壮阔的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以及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领略到诗歌语言独特的魅力。五言诗一般是二顿,即“— —/— — —”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寥寥数语,一停一顿,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深秋夜晚山间的幽深静谧。七言诗一般是三顿,即“— — /— —/— — —”。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
诗词的停顿是诗人感情起伏的自然流露,合理的停顿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轻松喜悦的心情,往往表现为明快简短的节奏;昂扬激越的心情,往往表现为急促有力的节奏;悲哀幽怨的心情,往往表现为舒缓悠长的节奏。教学时这些都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课堂上让学生多朗诵诗词,注重押韵、节奏和语气、语调,细细品味诗的美感,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感都会有很大帮助。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心灵得到陶冶
如果说诗歌形美、音韵美、节奏美是外在的美,是诗歌的骨肉,那么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诗歌内在的美,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诗歌教学在欣赏外在美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去体验诗歌的情感,使他们得到情感的陶冶。
调动学生的回忆可以得到情感的体验。如《钱塘湖春行》中作者在初春美丽的西湖畔游览,眼前是生机勃勃的美景,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色,谁心情不愉快呢?教学时,只要调动学生回忆自己踏青春游的经历,这种感情学生马上便可以体会。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首联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悲凉。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能可贵。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沉和具体,情感也一泻而下。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学生都没有经历过亡国之痛,要他们深切理解这种感情恐怕有点勉为其难。在教学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国庆阅兵录像片断让学生看,学生们都因祖国的强大而自豪。当学生的情感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这种失去国家的悲痛之情自然引起学生共鸣。
三、重视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积累知识
篇7
从语文教材来说,其中也有不少关涉旅游文化的作品,在七年级到九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的篇目中涉及旅游文化内容的占2/5左右,其中涉及到山岳、动植物、江河湖泊、气候等自然景观的主要有:《日》、《月》、《三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济南的冬天》、《秋天》、《观潮》、《雪》和《桃花源记》等;涉及到古建筑园林和历史文化遗迹的有:《苏州园林》、《满井游记》、《中国石拱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不仅可以利用美丽的景物,以及其景物中所体现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的养成,让他们能够用心拥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体会大自然,同时还可以利用文化历史丰富学生的审美内涵,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提高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理解力。语文教材中还涉及了不少关于旅游活动的练习,比如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中就设计了“寻觅春天的踪迹”踏青旅游活动,这项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以郊游的方式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通过这个活动促进了学生对大自然的亲切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旅游文化的理解。
二、旅游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途径分析
(一)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来提高语文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授课质量
教师的备课看似简单,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备课的质量对授课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说,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参考教参,并通过阅读其他与本次课程教育主题相关的内容,对其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并总结而制定出来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备课才是比较完善、质量较高的备课。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表达出课文中所写内容的真实接触和感想,那么其备课质量必然会大大提高。比如在姚鼐的《登泰山记》这一课的学习中,作者的登山路线是课文的线索,备课前教师需要一步步地根据文字理清作者的登山路线,将其系统起来才能进行下一步教学。而如果教师已经亲自登过泰山,经历过登山的过程,体会过登山的感觉,那么他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登山经过并结合这篇课文的描述,在很短的时间内理清作者的登山线路并通过将自己的登山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融合,加强备课质量。另外,讲课时,教师的心境、感受会影响到学生,教师在授课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自己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登到山顶时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情感变化等与学生进行分享,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充实、生动,情感更加真挚,更加有趣和真实,进一步将心境升华,深化,唤起学生的向往之情。
(二)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活跃性
在课堂上利用旅游资源能够有效克服语文课堂教学的乏味和刻板,如果学生曾经见过去过这些地方或者这些景物,那么他们就会踊跃阐述自己对课文的见解,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导出作者的思想意图,将文章还原到生活中,这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情感感受,升华思想。现在很多学生都沉迷于电子游戏中,忽略了与周围人的沟通和交流,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理解产生了偏差,而通过旅游资源的利用,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活跃性,为学生创造了自主交际的场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交流意识,将语言知识转换成了与外界沟通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并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利用旅游资源,使学生亲身体会大自然赋予的课文意境,并通过旅游知识的串联,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拓展学生的心智培养,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对于古代诗文的理解
古诗词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途径,再加上流传下来的古诗词都是精髓,因此更加具有学习价值。我国古诗词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作者身临其境写出来的,它们都是通过精炼的语句,来向我们展现了深邃的哲理和深远的意境,因而具有不朽的魅力。当我们外出旅游的时候就经常会发现在游览的地方会有一些作者写下的古诗词,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成为不朽的诗句在世间代代流传下去,当我们在诗人们曾经到过的地方读着他们留下的诗词,我们更加能够真实地领悟到作者所描述的那种意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所抒发的那种情感,这才是文学真正的享受和体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加重视真实感受,只有通过真实的感受,学生才能对文学中的魅力进行深层次地理解、感悟和欣赏,将旅游文化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能够增加诗句的直观感受和文学感染力。如果你曾经登上过泰山,当你站在泰山顶端,居高临下,极目远望时,你一定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唐代诗人杜甫所写下的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如果你曾经游览过古寺、古桥、古关、古镇还有古运河,那么当你在阅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时,你才能够亲临其境,想象到当时的月亮中天,乌鸦在凄凉地哀啼的景象,感受当时满天霜华的寒意,并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到当时面对江枫和渔火时作者难眠的心绪。
(四)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提高语文写作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任务就是积累,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而积累是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完成的,是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坚持和持续才能实现的。积累对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表达就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或者书面的方式将自己心中所思所想表述出来,没有丰厚的积累,就没有流利的表达。旅游文化资源就是一个积累的很好方式,它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名人名家是如何写出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比如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学生可以按照事物的顺序,将旅游经过从头到尾、真实、有条理、有重点地进行叙说,内容要详略得当,并在记叙中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并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想,其中较为著名的代表作为《登泰山记》和《故宫博物院》等。
三、结语
篇8
3月30日,两名孔子后裔在清明祭祖仪式前整理服装。当日,13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孔子后裔来到山东曲阜孔林,身着汉服,手执笏板,以古礼向孔子表达尊崇之意。新华社记者范长国摄
银川市各大陵园内,很多人把祈福卡挂在墓地旁的树木上,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新华社记者马俊摄
祭祀、旅游首度平分秋色
在很多人心目中,清明节就是祭祖和扫墓。民俗专家则认为,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和先烈,更有着热爱生命、亲近自然的含义。追思逝者的同时不忘生者。今年的清明小长假让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也促使清明“生死经济”中“生”者部分得以凸显出来。
据南京迪普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近日对南京市民关于如何度过第一个清明小长假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位列前三位的过节方式是休息、短途游和扫墓。老南京的扫墓习惯是“赶前不赶后”,尤其是不能过了清明再去扫墓,因此仅有近两成市民会选择假日期间祭祀先祖。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俗专家陶思炎说,把清明仅看成是扫墓的节日,是现代人对传统节日内涵的极大误读。清明本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正值阴历阳春三月,风和日丽,草长莺飞、万物复苏,一改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天地一片清净明洁。后人将祭祖、寒食节并入其中,才使得清明节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记者了解到,各大旅行社近期纷纷推出了一天至三天的清明短线游。中青旅国内部相关负责人姜鹏表示,各省省内及周边城市的短线游将成为今年清明出游的热点,主推踏青游、民俗游。
陶思炎说,其实古人也和我们一样,除了禁火、扫墓外,还有插柳枝、荡秋千、放风筝、斗鸡等户外活动。相传是因为清明节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人们组织了一些体育活动以强身健体。
秦淮放灯习俗中断了七八十年
南京夫子庙的秦淮灯彩闻名天下,今年清明期间将举行一系列的“传承民俗文化、情系十里秦淮”活动。其中的重头戏之一,就是4月4日至6日的每晚18:30—22:00,秦淮河沿岸举行的“放灯”仪式。人们可以花上10元购买或自己动手制作一盏荷花灯,写上些文字放入河中,追忆先祖的同时,也为生者祈福。
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古时就有“清明赐火”的习俗,如今已是鲜为人知。相传因寒食禁火,人们将从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到了清明节,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韦庄有诗云:“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唐代“清明赐火”的习俗曾盛极一时,皇帝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
据介绍,这一活动还借鉴了民俗“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其中有普渡众生的含义。
人称“金陵灯彩陆”的花灯老艺人陆有昌告诉记者,秦淮河放河灯的习俗已经中断了七八十年,现在的扎灯人都没有做过,这次大家也是经过反复琢磨和试验,才制作出了简单、安全的荷花灯。而将荷花灯放置河中,随水漂流,借河、荷、和三字同音,寓祈福纳善保平安及幸福、和谐吉祥之意。
此外,陆有昌还大胆设想,将清明节的标志——“柳枝”,与花灯结合起来。据说“柳枝”对于清明节而言,就如同桂花之于中秋、之于重阳。
陶思炎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一是因为传说介子推是抱着柳树死去的,二来杨柳正是清明前后发芽、抽枝,是早春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有很强的生命力,古人借此表达了生者希望死者复生的美好愿望。
民间文化“传承”之外更要“创新”
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这些传统节日,在古代都有很多民俗活动,清明祭扫,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春节团圆,元宵闹花灯等等。时至今日,许多传统习俗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节日文化生活中,而每年的清明节似乎仅剩下一个“烧”字。
秦淮区旅游局局长姜勇美认为,清明小长假的到来,为恢复发展民俗文化提供了契机。重现“清明赐火”等传统习俗不仅大大丰富了清明节的旅游文化活动,更催生了新的度假消费方式。
据了解,很多旅行社都希望借“清明”之机将4月旅游淡季做“旺”,除了开辟短线游市场之外,还增添了不少新“玩”法。例如一些踏青赏花路线中加入了农事桑蚕、祭祀纪念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各地的扫墓和祭奠活动也融入了不少传统节日习俗。
陶思炎认为,应借节日效应恢复更多的民俗活动和传统食品。比如放风筝,意味着去掉以前的秽气;荡秋千,又称为“半仙之戏”,有千秋万代、长寿健康的意思;此外还有打马球、斗鸡、取火比赛等。吃的方面除了青团和糖藕之外,过去还有吃燕子型枣泥糕的习俗,象征着呼唤春天的到来。这些传统习俗和“仪式”能够让人们在追忆祖先的同时净化心灵,心怀感恩与敬畏之情,进而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根植于每个人的心里。
但他也强调,民间文化活动“传承”之外更需要“创新”。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普遍缺乏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节日过于“概念化”,没有适合的活动载体。商家的大声吆喝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毕竟局限于“消费”层面。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清明节: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4月4日是清明节。学者说,清明节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礼俗,是全球华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在二十四节气中非同一般,它既是农事节令又是重大节日,还是惟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确定为法定节假日的节气。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指出,清明节渊源久远,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原本是历法二十四节气中一个普通的岁时节令,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就是说,这个节气万物复苏,已是合适的耕种时令,从此进入农事大忙阶段。乌丙安说,清明节起初并没有祭祀先人的习俗,但后来它逐渐与前一两天的寒食节交汇融合。寒食节本是古代的禁火忌日,后来与晋文公悼念恩人介之推的传说相附会,寒食节扫墓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两个民俗节日交融后,禁烟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祭祀先人的习俗愈发凸显,清明节于是发展为朝野上下共同重视的重要传统节日。
海外侨胞、全球华人都非常重视这个民俗节日。每到清明节,很多港澳台民众和旅居各地的华侨、华人,都要回大陆祭奠先人、认祖归宗。清明节已经成为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血浓于水、慎终追远的特殊日子。
二十四节气中清明的诗歌最多最好
作为重要的农事节日和传统的民俗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吟咏清明的诗歌数量最多、质量最好。
清明处于春光明媚的季节,是人们追思先人、踏青郊游的传统节日,所以容易引发文人墨客的诗歌雅兴。从唐玄宗这样的皇帝,到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这样的诗词名家,都喜欢在清明节引吭高歌。《全唐诗》和《全宋词》的内容中包含“清明”“寒食”字样的作品有850多首。
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祭祖日子,许多诗人为此留下了千古名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明代诗人高启的一首诗,则反映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悲痛:“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篇9
一、激发兴趣,开展竞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如果想在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效果,就需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以做到激情引趣。教学时,对作者的介绍是古诗词教学里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不太感兴趣,再加上介绍作者的语言缺乏系统性,所以学生的掌握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古诗词里的作者进行梳理,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有选择地把常识性知识告知学生。其次就是打破以往的背景介绍模式,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形式进行渗透,如情景导入、讲故事等。其三是去掉那些与小学生心理发展、学习领域、兴趣无关的“摘抄”,尽量精简地介绍作者的生平。例如对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一诗的作者李白的介绍,教师就可以设计悬念,激情引趣,以李白有着“诗仙”之称,也有“酒仙”的美誉导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对李白被称为“诗仙”“酒仙”的原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笔者通过简单的介绍道明李白“诗仙”之名的由来,以及与贺知章、杜甫之间的关系,并顺势介绍这两位诗人:四明狂客——贺知章(李白的朋友),少陵野老——杜甫(和李白并称“大李杜”)。同时,笔者还将学生的思路短暂带回到三年级的古诗《望洞庭》《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行》中,因为这几首诗的作者的雅称分别是诗豪(刘禹锡)、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小李杜(杜牧)。并通过“古代诗人知多少”竞赛的形式,对以前学习过的“古代诗人并称、雅号、雅称”进行巩固复习,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短短几分钟,便可让学生积累到古代诗人别称的基本知识。
二、借助多媒体,形象生动
多媒体教学能使课堂生动化、形象化、直观化,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果。在对古代文化常识讲解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将那些远离生活的抽象知识点能够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天文知识方面的介绍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在诗词里,关于月亮的别称有很多。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因初月如钩,所以被称为“银钩、玉钩”;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因满月如盘,故称“银盘、玉盘”。教学时,如果我们单纯通过文字讲解,小学生对“弓、钩、盘”难以产生直观的印象。但如果运用多媒体呈现月亮形状变化的动画图,用视觉的直观感受,代替文字,这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三、主题教学,系统总结
古代文化常识比较琐碎、零散,如果我们想要掌握其中一部分,就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了解,同时也需要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主题教学旨在将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学习目标相结合,通过知识点主轴的构建,串联起一系列的知识点切片,对学生所学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纵向发掘,整体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这类课堂的教学目标更明确,对问题的挖掘更深入,对知识的总结更系统。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主题教学离不开“学习前置”“问题驱动”。在教材中,我们会碰到不少有关历法的诗词,如王贞白的《白鹿洞》:“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朱熹《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颜真卿《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由此,我们可以围绕古代计时法这个主题来展开教学。课前教师向学生提出:“三更、五更是几点钟?为什么古人是用‘寸’来衡量‘光阴’的?古人是用什么方法计算时间的?古代有哪些计时法?”等诸多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先自主学习,然后分小组搜集资料。为了避免学生无从下手,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适当提供帮助。课中,教师检查学生的笔记,并小组汇报交流,分享学习收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对知识进行总结,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将古代的十二个时辰和现在时间一一对应,并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在笔记本上。这样通过“学习前置”“问题驱动”,学生的脑海中就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主题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系统有着更严格的要求。教师对相关知识需有系统全面的了解,是确保课堂有效进行的前提。
篇10
《孔淑芳双鱼扇坠传》的本事来源,一般认为是嘉靖年间《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六《幽怪传疑》,但是万历刻本《稗家粹编》收录的《孔淑芳记》也应该是它的主要参考资料。《孔淑芳双鱼扇坠传》的成书,主要是模仿和拼凑瞿佑《剪灯新话》里的《牡丹灯记》、《滕穆醉游聚景园记》等篇而成。《宝文堂书目》所著录的《孔淑芳记》不应是话本体《孔淑芳双鱼扇坠传》,而是文言小说体《孔淑芳记》。
【关键词】 孔淑芳双鱼扇坠传》 《孔淑芳记》 《剪灯新话》 《宝文堂书目》
《熊龙峰小说四种》中的《孔淑芳双鱼扇坠传》,就是《宝文堂书目》所著录的《孔淑芳记》,其本事来源是嘉靖年间《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六《幽怪传疑》,已是学界定论[①]。但是万历刻本《稗家粹编》收录的《孔淑芳记》的出现,对此无疑提出了挑战。
一、《孔淑芳双鱼扇坠传》、《幽怪传疑》、《孔淑芳记》三者的关系
嘉靖年间田汝成辑撰的《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六《幽怪传疑》所记徐景春故事全文仅有181字(无标点)。我发现,胡文焕于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撰序的《稗家粹编》卷六“鬼部”也有《孔淑芳记》篇,全文500字(无标点),其书为海内外孤本,现藏国家图书馆。《古今清谈万选》卷二《孔惑景春》亦记此事,文字与《稗家粹编》非常接近,四处文字多出(见加[ ]部分):.
其一:年二十余,[丰姿魁伟,绰约有声,]善吟咏,美风调。
其二:时当暮春天气可人,[春服既成,阳春惠我以佳境,大块假我以良辰。]命仆携酒。
其三:美人行且[吟曰:“路入桃源小洞天,乱红飞处遇婵娟。襄王误作高唐梦,不是阳台云雨仙。”吟成,]叹曰:湖山如故……
其四:径之女室,[设肴酒对酌西窗下,相与论诗曰:“唐人喜作回文,近时罕见。”景春曰:“玉人柔情幽思,谈笑为之。若予辈荒钝,无复措辞。”美人笑曰:“请一题。”景春曰:“四时题可也。”美人即席赋诗曰:“花朵几枝柔傍砌,柳丝千缕细摇风。霞明半岭西斜日,月上孤村一树松。”(右春)“琼回翠簟冰人冷,齿沁清泉夏井寒。香篆袅风清缕缕,纸窗明月白团团。”(右夏)“芦雪覆汀秋水白,柳风凋树晚山苍。孤灯客梦惊空馆,独雁征书寄远乡。”(右秋)“天冻雨寒朝闭户,雪飞风冷夜关城。堆红兽炭围炉暖,浅碧茶瓯注茗清。”(右冬)景春叹其敏妙,即濡毫和曰:“芳树吐花红过雨,入帘飞絮白惊风。黄添晓色青舒柳,粉落晴香雪覆松。”(和春)“瓜浮瓮水凉消暑,藕叠盘冰翠嚼寒。斜石近阶穿笋密,小池舒叶出荷团。”(和夏)“残日绚红霜叶赤,薄烟笼树晚林苍。鸾书可恨羞封泪,蝶梦惊愁怕念乡。”(和秋)“风卷雪篷寒罢钓,月辉霜柝冷敲城。浓香酒泛霞杯满,淡影梅横纸帐清。”(和冬)美人亦称善,徘徊久之,]遂荐枕席之欢,共效之乐。[②]
按:此处添加,第三处和第四处的诗词全部出自《剪灯余话》中的《田洙遇薛涛联句记》,而第四处最明显,几乎没有做改动:
一夕,与洙论诗曰:“唐人喜作回文,近时罕见。”洙曰:“惟夫人柔情幽思,谈笑为之。若予荒钝,无复措辞。”美人笑曰:“请试命题,以求教益。”洙遽曰:“四时词也。”美人即赋诗曰:“花朵几枝柔傍砌,(下略)” 洙听罢,叹其妙敏。将濡毫属和,美人曰:“正所谓木桃琼瑶,敢望报乎。”洙答曰:“真乃是白雪阳春,难为和耳。”亦赓四韵曰:“芳树吐花红过雨,(下略)”。
可见,《古今清谈万选》卷二《孔惑景春》条是在见于《稗家粹编》的《孔淑芳记》的文字基础上,移取《田洙遇薛涛联句记》的诗而成。按照编辑体例,《稗家粹编》很少改动,尤其是诗词,一般都予以保留。而《古今清谈万选》“辑录前人作品而有所修改,往往插增诗歌”[③]。所以插入的诗词应该是《清谈万选》作者所为。然而《田洙遇薛涛联句记》中田氏和薛涛乃文人风流,俱称才子才女,作回文诗斗才在情理中,但在《孔惑景春》中,景春是商人,而孔氏亦是常鬼,添加的回文诗似乎不合二人身份。
另外,邻居林世杰的名字,《古今清谈万选》和《稗家粹编》也一致,但是《孔淑芳双鱼扇坠传》和《西湖游览志余·幽怪传疑》都作张世杰。
所以,《稗家粹编》本所收《孔淑芳记》与《古今清谈万选》卷二《孔惑景春》应是同一祖本,但是《孔淑芳记》本文的产生年代比《孔惑景春》要早。所以下文仅取《稗家》本进行分析。
将《幽怪传疑》、《孔淑芳记》和《孔淑芳双鱼扇坠传》(从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本)的前部分进行比较:
《幽怪传疑》
《孔淑芳记》
《孔淑芳双鱼扇坠传》
弘治间,旬宣街有少年子徐景春者,春日游湖山,至断桥时,日迨暮矣。路逢一美人与一小鬟同行。景春悦之,前揖而问曰:“娘子何故至此?”答曰:“妾顷与亲戚同游玉泉。士子杂遢,遂失群,惘惘索途耳。”景春曰:“娘子贵宅何所?”答曰:“湖墅宦族孔氏二姐也。”景春遂送之以往。及门,强景春入曰:“家无至亲,郎君不弃,暂寄一宿,何如?”景春大喜,遂入宿焉。备极缱绻,以双鱼扇坠为赠。明日,邻人张世杰者见景春卧冢间,扶之归。其父访之,乃孔氏女淑芳之墓也。告于官,发之,其祟绝焉。
徐景春,临安富室徐大川之子也。年二十余,善吟咏,美风调,经营之业颇精,山水之兴亦高。时当暮春,天气可人,命仆携酒,出游西湖之上,南北两山,足迹殆将遍焉。时日落西山,月生东海。唤舟至岸,兴尽言旋,信步而归。至于漏水桥侧。俄见美人随一青衣而行,云鬟雾发,绰约多姿,望之殆若神仙中人也。景春顾盼间,神魂飘散,叹世人之罕有。美人行且言曰:“湖山如故,风景不殊,时移世换,令人有《黍离》之悲。”生趋然揖之曰:“娘子何以独行,知其景趣?”美人曰:“妾与女伴同行,踏青游玩。士女杂沓,偶尔失群。欲乃取路而回,迷踪失径。”景春扣其姓氏居址,美人曰:“姓孔,小字淑芳,湖市宦家之女也。家事零替,父母早亡,既寡兄弟,仍鲜族党,止妾一身,与玉梅侨居于西湖之侧耳。”生称送之,美人笑言:“官人可能顾盼,敝居咫尺。”生女并肩而行,极其欢昵。径之女室,遂荐枕席之欢,共效之乐。而景春之仆乃先归焉。父母恐其或醉倒街衢,或投于楚馆,将往寻觅,不觉谯楼起鼓,僧寺鸣钟。城门既阖,不得出访,忧惶至晚。侵晨又起,与仆俟问,杳无踪迹。是日偶有邻林世杰经商而归,行至新河坝上孔坟之侧,忽闻茔内似有唏嘘之声,前往观看,只见景春俯伏于地,似醉如痴,寻知其为鬼所魅也,急救回家。备言前事,父母惊喜。景春卧病月余而瘥。是日往彼踪迹之,有亡女孔氏淑芳之碑在焉。呜呼!此女阳气未终,兴妖作孽,然使景春遇之而无恋之心,则邪不犯正,俦克尔哉。
话说弘治年间临安府旬宣街,有个富翁姓徐名大川,娶妻戴氏。俱(以)[已]五十有三,(正)[止]生一男,名徐景春。其年二十有六,善调诗韵,经营为业。其时春间天气,景物可人,无以消遣。素闻山明水秀,乃告其父母,欲往观看。遂吩咐琴童,肩挑酒罍,出到涌金门外,游于南北两山、西湖之上,诸刹寺院、石屋之洞、冷泉之亭,随行随观,崎岖险峻,幽涧深林,悬崖绝壁,足迹殆将遍焉。正值三月之望,桃红夹岸,柳绿盈眸。游鱼跳掷于波间,宿鸟飞鸣于树际。景春酒至半酣,仰见日落西山,月生东海,唤舟至岸,命琴童挑酒樽食罍,取路而归,还了舟银,迅步而行,至于漏水桥侧。琴童或先或后,跟着徐生。徐生忽然见一美人,娉婷先行,侍女随后。其女云鬟绿鬓,绰约多姿,体态妖娆,望之殆若神女。怎见美人好处?词云:
秋水横双眼,春山列两眉。芙蓉面仿海棠姿,却与舞风杨柳斗腰肢。琢削冰为骨,妆成雪作肌。不须傅粉抹胭脂,可爱自然,颜色赛过西施。
徐生观之,神魂飘荡,叹赏人间罕有,世上无双。美人亦眉目留情,依依不舍,忽言曰:“湖山如故,风景不殊,时移世换,令人有《黍离》之悲。”徐生趋前揖之曰:“娘子何以独行,知其景趣?”美人笑曰:“妾与父母同行,踏青游玩。至于玉泉寺内,王孙公子,士女佳人,出入纵横,观赏池中金鲤,踊跃纷纷。其时失群于父母,欲取路回归,不想迷踪失址。遂尔落后。”生问姓名居址,美人曰:“妾姓孔,小字淑芳,湖市宦家之女,排行第二。家事零替,父母与兄同居,仍鲜族党,只妾一身,与玉梅侨居于西湖耳。”生称送之,美人笑曰:“官人可能垂盼,敝居咫尺,同行何如?”生欣然,并肩而行,极其款昵。
至晚……饮至数杯,即挽生就寝,与生枕席之欢,共效之乐。
……
孔淑芳排行第二;有双鱼扇坠情节;发冢祟绝。确实是《孔淑芳双鱼扇坠传》的本事来源。但文字过于简单,且无徐景春父亲名字。在《孔淑芳记》中,尽管没有双鱼扇坠和发冢等情节,邻居的名字也是名同但姓不同,但是小说的情节描述更加接近,而且有徐景春父亲和婢女玉梅的名字。无疑,《孔淑芳双鱼扇坠传》也受到了《孔淑芳记》的影响。
再看《幽怪传疑》中没有的一段:
父母恐其或醉倒街衢,或投于楚馆。将往寻觅,不觉谯楼起鼓,僧寺鸣钟。城门既阖,不得出访,忧惶至晚。侵晨又起,与仆俟问,杳无踪迹。(《孔淑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