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范文
时间:2023-03-18 14:2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1年9月7日【我】
“真是受够你了!”妈妈站在我面前,怒目相对,眼神里除了痛恨还是痛恨。我冷眸轻笑,这已经是第几次了?不,已经数不清了吧?我真的不明白,她的理由为什么总是那么多,我的人生为什么要按照她为我规划的蓝图进行?我用近乎绝望的眼神看着她,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想我恨她入骨,我不禁打了个冷战,为自己的想法而感到害怕。她是那个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啊!可是…也就是这个人一次又一次的把我推入绝望的深渊,万劫不复。她悲戚的声音在耳旁响起:“你真的不理解我。真的。”这是她说。也是我说。
2011年9月9日【妈妈】
我望着眼前比我高出许多的女儿,心一点一点的冷却,一阵一阵的悸痛。我想着她小时候温良无害的样子,看着她现在冰冷锐利的眼神,仿佛被人强硬的掏空了心脏,无力的颤动着,喘息着。我爱她。胜过这世上的每一个人。可是,她不懂。她用被岁月磨得锐利无比的棱角抵触着我,将我连同我的的爱排斥于千里之外,不闻不问。其实,都是为了她好啊!也许,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不该也不可能参与属于她的人生,但作为一个母亲,至少我希望用我积累的经验帮助她少走一些弯路,少过一片荆棘丛。可是,她一点也不理解我,一点也不。
2011年10月22日【我】
像是再也抑制不住的喷薄而出的火山,她一巴掌打在了我的脸上。鲜红的掌印,印在脸上火辣辣的疼。我没有做出任何回复,甚至连眼泪都吝啬付出。我面无表情的放下手中的碗筷,站起身来回到自己的房间,只留给她一个孤寂的背影。在锁上房门的那一瞬间,我清晰地感觉到有一种温热的液体从眼眶里流出,终于还是为她落泪了。我蜷缩在门后的一个角落里,用双臂紧紧地抱住自己,想给自己一些温暖。我想,我们之间连最后一点温情都消失不见了,不复存在了。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你就不能理解理解我呢/
2011年10月29日【妈妈】
午后的阳光温暖而舒适,晒得人懒洋洋的。窗台上的君子兰花又开了呢。还记得你扬起稚嫩的小脸,一脸灿烂的对我说:“以后每年我都要陪妈妈看君子兰花开!”小小的承诺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可是这承诺终究没能实现。“回忆”这个词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就像是一支甜美的药剂,可以抚慰你给我带来的伤痛。时间打马从门前走过,千年一梦不见了繁华。我亲爱的女儿,我不可能陪你走完一辈子,但是,我会用我剩下的全部的生命来爱你。所以,你能不能理解理解我,理解理解一颗脆弱的母亲的心?
2011年11月3日【我】
天渐渐凉了。我和你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僵。我依旧用锐利的棱角针对着你,而你依旧举着坚固的盾牌,一步一步的向我逼近,不愿放弃。曾经的甜美都幻化为点点刺痛。我多想和你回到从前,快乐且和睦的生活下去。有可能吗?也许吧,只要你能理解我一点,哪怕一点也好。
2011年11月5日【我】
又是一个寒冷的早晨呵。我极不情愿的脱离了我那张温暖的小床,看着窗外阴郁的天气,无奈的叹了口气。突然,一个略显佝偻的背影映入了视野中。是她。高高的晾衣绳对她来说竟变得困难起来。老了呢。我走到床边,看见她鬓角的白发在风中飘舞着,不时用手捶捶背,瘦弱的身躯好像有些站不稳的样子,左边胸膛里的某个不知名的器脏狠狠的痛了一下。我跑出房间,来到她跟前,一把接过她手中的衣服,挂到架子上去。虽然只是轻微的一触,却也感受到她的双手冰凉。眼睛突然酸酸的。她先是一愣,有随即说:“又是哪根筋搭错了啊,穿了件毛线衣就跑出来了,快回去,妈能行。”又是她自以为是的坚强,明明就很吃力啊。我突然抱住了妈妈,感受着她身上独有的气息。很怀念啊。只片刻,就觉得肩上湿乎乎的,我松开妈妈,只见她的眼眶红红的,“怎么哭了呢?”她冲着我笑了笑,说:“没事,风吹的。”可是,四周安静的不得了,一点风都没有。在那一刻,我理解了她。
2012年1月19日【妈妈】
现在的我,是一个幸福的母亲。依旧还是会忍不住冲她发脾气,喜欢挑出她身上多多的毛病,但回复我的再也不会是冰冷的话语和表情。偶尔也会心平气和的听听她的意见,会觉得其实她的想法也不错。我想,这算不算是对他的一种理解呢?大概是吧。
篇2
我们从小认识,但我从不喜欢她。
每个学校总有那么几个人,长得特别漂亮,成绩特别好,她就是这几个里的一个。每次犯了错,妈妈就总喜欢说:“看人家怎么怎么样,怎么怎么好……”虽然我也很不错了,但总觉得头上压着什么。
一个家里大人们总喜欢聚在一起吃饭,每次***妈都会说:“我们家**这次又是第一!”我极少有第一,总是在前十徘徊,听到这话心里会升起一股难以形容的憋屈感。
老妈曾拜托她帮我看看到底哪里比较有问题。那晚,她拿着一大叠我的试卷看,一张张看完,用她那漂亮的大眼睛认真看着我说:“**你基础挺好的,就是太不仔细了,还有要多拓展。”
我强忍着没有翻白眼,心里想:“这些话都听烂了,还用你来说。”
她继续说:“我明天给你带点我用了觉得好的资料,我看你做。”
我夸张地叫:“纳尼?!明天还来?”
“恩。”
“你就不用做你自己的事?我不用你操心了。”
“我的事都完成了。”他笑笑说。我无奈:“我有自己的事的。”
她微笑:“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嘛,多挤挤就有了。”
我一听就火了:“我又不是你。”心想怎么那么做作。
她不说话了。我看到她眼中隐隐闪动着泪光,突然有点罪恶感。一会儿,她叹口气说:“我把你当亲妹妹的。”我不理她。
第二天她真的又来。当时我真戴着耳机,她笑着做下来说:“给我听听吧。”我不情愿地给了她一个耳机,心想这是BIGBANG的歌,你没点水平听得出来吗。谁知道她惊喜地说:“这是BIGBANG的谎言嘛!”我想:原来不是书呆子啊。我们一人一个耳朵听歌,很亲密的样子,我觉得特别别扭,但又不好意思让她还我耳机。
不知道有些什么默默改变了。
后来的后来有一天,一行人走在路上,我和哥哥聊着天,故意把她晾在一边,她不生气,笑着哼着歌,蓦地,一声尖叫划破长空,抬眼便看见她惊慌地向我冲来,将我猛地一推,紧接着便是刺耳的玻璃碎裂声,零落而慌乱。她白皙的手上深深扎着一块尖锐的玻璃,鲜血不住地淌,眼泪忍不住落了一地。我眼睛一热,也险些落下泪来。旁边的房子里匆匆跑出一个身影,“对不起,我不小心把花瓶弄下去了……”我狠狠瞪他,指着她:“向我姐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她愣了,又轻轻笑了,我哭了。
篇3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你会找到最满意的窍门。
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描述的是作者在花店买花时,耐心等待一个5岁的孩子自己动手为花束扎好蝴蝶结的美丽场景。孩子慢慢来到这个世界,也在慢慢地成长,所有喜爱孩子、教育孩子的人,都应像龙应台一样学会耐心等待。
但当下我们的教育却陷入了误区,一味地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无视孩子的年龄特征,有的甚至将孩子作为满足成人虚荣、追求功利的工具。3岁的孩子要上幼儿英语学校,5岁的孩子要学弹钢琴,未满6周岁的孩子要读一年级的课程,孩子就像没有了刹车的车子,而方向盘就握在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手里。而在有的学校,一个学期的课程用半个学期就快教完了;高中三年的课程用两年教完,留一年专门复习……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和农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的、批量出产的,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是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的,是需要土壤、水分、阳光和等待的,它是一个慢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其实也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但我们有意无意忽略了。“强扭的瓜儿不甜”,对待孩子的成长,家长不能有半点儿急躁,要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不急于求成,学会等待,减少浮躁与功利,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基。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不能恨铁不成钢,希冀什么都立竿见影。
当前,受到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冲击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让教育事业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成了诸多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目标。对“快”教育的追求,突出表现在:学校的教学改革项目在不断“推陈出新”,学校的校长、学生的班主任也在频繁更换,很多家长让孩子在幼儿园早已把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上完……这些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的教育行为是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在获得短期效益之后,在学生的长远发展方面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面对教育发展的一味求“快”,我们不应忘记:全国名师孙维刚转化一个落后班级用了6年时间,烟台市“差异教育实验”已经做了16年还在坚持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在巴甫雷什中学做校长一直做了22年。诸多教育事例证明:教育绝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种慢的艺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先生指出: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作为教师要以静待花开的心态对学生的成长有足够的耐心并满怀期待,期待着学生身上的一切不如意能不断改变。面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任何想立竿见影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
国家督学李希贵在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指出:切不可把远期目标当作近期目标,把美好蓝图当成指日可待的现实。教育需要时间,教育改革需要耐心。面对教育理想与宏伟蓝图,我们要学会“慢”下来。这里所说的“慢”,并非不进取、不作为,而是指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办教育。
“慢”,需要感悟。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
“慢”,需要平和。对待孩子错误行为,我们要学会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孩子年龄小、经验少,犯错是必然的。对孩子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游离于“正确”边缘的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教师应发挥“慢”的教育艺术,充分利用这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带领孩子由错误走向正确,由“黑暗”走向“光明”。
“慢”,需要细致。孩子的心灵既美丽可爱,又十分脆弱。教师是在孩子的心尖上行走的人,稍不留神,自己的言行就会给学生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而这种心灵的伤痕将难以修复,会成为教师心中永久的遗憾。教育需要细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心灵;教师要像对待尚未完成的艺术品一样,对成长中的学生进行细致入微地“雕琢”。
“慢”,需要耐性。孩子的成长犹如花儿开放,有自己的周期和规律。花儿会在一夜间绽放,但养花人首先要经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等待;学孩子会不断成长,但教师首先要有静待花开的耐性。任何一个教育理想的实现,都需要执着的坚守和静静的等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只有给自己充分的时间,脚踏实地,不懈奋斗,教育的理想之花才能绚丽绽放。
“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教育原本就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需要潜移默化的生命成长历程,需要有“静悄悄的革命”。让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慢点,慢点,再慢点,耐心等待每一朵花儿的绽放,静心聆听花儿开放的声音。
篇4
关键词:“慢教育” 关注 学生 成长
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漫的艺术》一书,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感触很深。张先生指出,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慢工程。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的教学,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深刻体会其中的道路,并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在工作中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学习、进步,走向成功。
“慢教育”中的“慢”绝对不是“怠慢”。而是要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功到自然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两例是自己教育教学中的点滴,值得我们深思,也感受一下慢教育带给我们的快乐。
案例一:新的一学期又开学后,学校安排我新接两个班的数学课。对其中的一个班我了解到在过去的一年中,该班的学生数学成绩比较差,听说由于分科,又进来了一些“学困生”,其中就有某领导的亲戚,他叫小君,当然很容易引起我的注意。
记得开学时间不长的一天,学校第二天放假,但当天这个班就有数名同学请假回家,其中就有小君同学。那天早晨,我正在上课,门外有打报告的声音,我让进来,正是小君同学。他进教室后走向自己的座位,我以为他会坐下来听课,可谁知他拿了东西后又离开了教室。我当时有些生气,但为了其他同学,我强忍着上完课。当然,即使平时上课,他也很少认真听课,更别说积极回答问题、课后提疑问了。结果中期考试他的成绩很差。
中期过后,我在思考,像这样不爱学习,来学校混日子的学生在这个班还有许多,怎么办?难道让他们这样混下去,在学校再虚度两年,步入社会,然后再后悔当初为什么不懂事、不努力呢?不行,教师的良知告诉我,不能放弃他们,要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努力,就是为了明天的幸福。我除了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外,还充分利用讲完课、晚自习的时间,给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懂得珍惜机会,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学会做人、努力学习就是最好的报答。
一段时间后,该班的学风有明显的好转。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独立完成作业。记得有一次晚自习,当我辅导完坐下来休息,有一名同学来到我的身边“老师,这个题怎么做?”,我抬头一看,是小君同学,这是他第一次主动来提疑问的,我很惊讶。当我详细地给他讲完题,他满意的回到了座位,我内心很兴奋,看来教育产生了一些效果!第二天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我找来他,问他为什么喜欢学习了,他说是老师的教导和母亲的期待,让他明白了自己的职责和前进的方向,“我要学会感恩”。从这以后,他每个数学晚自习都会提疑问,还经常伙同其他同学课外活动时间来办公室。我也充分利用他每次来时,鼓励他调整心态、勤学好问,同时教给他一些学数学的方法。他喜欢学数学了,成绩也在逐步提高。他毕业了,告别我时,深情的对我说,老师,谢谢您,我会永远记住您的教导。
案例二:高三的学生,尤其面临高考的学生,升学压力大,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波动,即使一点小小的事情,他也会烦躁。这时老师就要善于给学生解压、及时帮助学生调节心态,让他回到正常的学习中来。
今年四月的一天,又一次高三月考结束了,同学们的成绩不错,我怀着有点兴奋的心情来到教室发卷子…,接下来我要点评这次考试的得与失。一位叫小林的同学站起来说:“这是谁改的卷子,纯粹不想给分嘛!”。原来是他,课堂上很少听讲,不是睡觉就是开小差,给我没有留下一个好的形象。我有点生气,但强压住火说:“卷子上有问题,你先坐下来听课,课后改正好吗?”,他很不情愿的坐了下来。课后,我把小林同学叫到办公室,仔细的看了卷子,确实是合分错了,把一个小题的得分没有加上,89分,这是他几次月考成绩最好的一次。“我给你90分,希望你能继续进步!”,在办公室里,我们交谈了好长时间,小林同学说“这是我几次考试中,自己独立完成的一份比较满意的卷子,我也想进步,可是为什么出错的偏偏是我的卷子?”,“老师大意了,对不起小林同学,请接受老师的道歉,这毕竟是一次月考,希望你通过自己的努力,高考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根据他的情况,我鼓励他调整心态,从基础抓起,确定一个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慢慢进步。之后,他来办公室勤了,人也变得有礼貌了。高考成绩下来了,小林同学上线了,他高兴,我也高兴。一件小事,只要我们抓住契机,慢慢引导,教育是会有收获的。
他们的进步,是许多老师、家长教育产生的效果,是一步步“慢慢”取得的。作为一线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急功近利与教育本义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等待长大,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慢教育”并不局限在课堂上,而应包含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这样一个意义来讲,老师真的需要处处留心教育资源,关注教育对象,以一个等待的姿态倾情投入教育,时刻关注生命的成长。
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
有人说等待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宽容,我说等待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成功。在陪伴着、等待着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适当放慢节奏,多给孩子们时间,给自己时间,享受生活,获取快乐。放慢脚步,我们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体验到不一样的心境,收获出乎意料的成功。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用爱心和智慧等待的过程,教育是慢的艺术。
篇5
【背景】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雾凇》第二小节的最后两句话。句中一个“镀”字用得精妙准确,把雾凇形成之慢、之美、之奇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因为这个词专业性太强,学生即使查了字典也很难理解它与雾凇的形成有什么联系,更不要说体会它在表现雾凇奇观形成过程中的表达作用了。于是,我在上课之前,做了一些尝试,引领学生去体会“镀”出来的精彩。
【案例描述】
出示句子,自读感悟:雾凇的凝结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看看文中哪个字或者哪个词用得最好,把雾凇形成的过程准确而形象地写了出来?
生1:我觉得“镀”这个字用得很好,让我感受到雾凇的形成很美。
师:为什么呢?
【生答不上来,跟我预想的一样,这个词专业性太强,作为学生能意会已经不错了。微笑着示意学生坐下后,我对“镀”作了一些介绍。】
师:镀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艺,是指工匠们在物体的表面均匀地覆盖一层金属薄层,使其更具光泽、更加美观。在课文中,这位精巧的工匠是谁?
生2:雾气
师:是啊,一个“镀”字把这蒸腾的雾气塑造成了一个精巧的工匠,它在什么上镀了什么?
生3:它在松针柳枝上镀上了白银。
生4:它在松针柳枝上镀上了雾凇。
师:再读这段文字,你觉得这雾气是一个怎样的工匠?
生5:我觉得这雾气是一个细心的工匠,你看它在“镀”的时候是“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非常细心。
师:细心的雾气!
生6:我觉得这雾气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工匠,因为它是在松针柳枝上“镀”的,我们知道松针是很细的,而且很多,它这样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着,而且镀得那么漂亮,我觉得它不厌其烦,非常有耐心。
师:好有耐心的雾气!
生7:我觉得这个工匠非常的神奇:它用一夜的时间把十里长堤上的松针柳枝都变成了银松雪柳,那么美丽。我觉得非常神奇。
师:真是一个能工巧匠!那么细心、那么耐心、那么神奇!你从雾气的“镀”感受到了什么?请你读读这两句,读出你的感受。
(生感情朗读)
师:一个“镀”字,把雾气写得像能工巧匠一样具有神奇的魔力,这真是神奇的表达。现在,也请你来做一个神奇的人,填上一个神奇的词,使这个句子也变得神奇,好吗?
出示: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
。
生8:我填跳舞。那样让人读了会觉得雨滴很美丽,像个舞蹈演员。
生9:我想填追赶,那样会让人觉得它像顽皮的小孩子。
师:在大家的句子里面,普通的雨滴也变得神奇起来了,真有意思!以后,大家在使用词语的时候,也要多多思考、斟酌,让自己的语言变得神奇,这样,会让人有丰富而又特别的想象。
【案例反思】
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用词的凝练与精妙之上。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浸在词语的感情海洋中,和学生一起在学习中感悟、享受词语的无穷魅力,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内容。
1.“镀”出雾凇形成之神奇。《雾凇》这一课的中心词语是“奇观”,全文围绕雾凇景观之奇和雾凇形成之奇展开,重点介绍了雾凇形成之奇。在教学中,多数学生能通过自己的阅读感悟出雾凇形成过程之慢、之轻以及景色之美,而对于雾凇形成之神奇很少关注也理解不深。细细品味,我发现雾凇形成之神奇在这个“镀”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这个看起来冷冰冰的、生僻的词的神奇呢?我首先结合这段话中拟人手法的表达特点和“镀”的意思,也拟人化地把雾气塑造成了一个工匠。这样的处理不仅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增加了文本的情趣,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这是一位怎样的工匠?学生不仅有话说,更在思考与想象中感悟到了雾凇形成之神奇。
词语教学,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题。词语教学不该应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环节,而更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抓手。
篇6
大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见证成长的过程。在校的大学生虽然还未迈向工作岗位,但也要习惯性地给自己做阶段性的学习自我鉴定,养成好习惯,当毕业时回头看,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定是精彩难忘又收获的大学生活。所以在校大学生自我鉴定必不可少。
时间如白驹过隙,恍惚间,大学已经过半。大二匆匆从身边走过,在这一年里,成熟了许多,学到了许多,付出了许多,同时也收获了许多!
大二一年,课程紧张了起来,我们开始正式的系统的接受专业课的学习,我深知现在所学的知识就是以后就业的砝码,是以后工作的资本,所以学习上比大一的时候更加刻苦了,恨不得鲸吞所有的知识,但是,不能,我只能蚕食,慢慢学习,慢慢理解,慢慢领会,把课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的知识!
大三伊始,就有很多人抱定考研的信念,去听各类考研讲座,我也是,这不是凑热闹,这是我经过深思熟虑,用心权衡,决定去考研,不再去无谓的彷徨,不去怯懦的退缩,面对现实,改变现况,树立目标,誓死考研,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好以后的前程,承担起自己的未来。
篇7
这本书讲述的是小姑娘香草和好朋友们之间发生的的小故事:小姑娘香草是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天,她在花园里唱歌,看到向日葵随风摇摆,好像是在跳舞。但是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相信向日葵会跳舞。这让香草觉得大家把她看作说谎的孩子,于是决定不去上学了。
后来爸爸和香草约定,再去学校三天,让香草回避其他孩子的尴尬问题。三天过去了,三个星期过去了,大家都忘了这件不愉快的事。香草在学校里遇到了“颜色老师”,还有宽容的张校长。香草越来越喜欢学校,明白了好多的事情……
就像那首歌唱的:“这是一个小世界。”再小,也是一个世界。然而再小的世界也有哭有笑,有美好的地方一定有痛苦。
作者秦文君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宽容温和,要信任孩子。对孩子来说,温和宽松的气氛、耐心包容的教育是童年世界最最宝贵的阳光。允许犯傻,允许捣乱,允许任性,允许反抗,允许他们把天性中的东西表现出来,允许他们就是自己。在追求“快”的世界里一定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慢慢成长,并慢慢体会自己的成长。爱应当像日子一样绵长、悠远,慢慢地把他们包裹起来,点点滴滴渗透在心里。
我们的确需要爸爸妈妈的理解与支持,许多爸爸妈妈都为儿女铺好了路,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自己决定,自己实践,这样才能更好的在过程中成长。调皮、任性、捣蛋才是孩子的本性,家长不应该为了让孩子早日成才就剥夺孩子玩耍的时间,这样未必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我在这呼吁家长们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篇8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任何的教学方法都比不上学生自己对问题产生兴趣,并且带着对问题的兴趣主动地对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这是教育历史上曾经应用千百年的方法.但是,这种带着问题进行探讨的教学模式却是在近几十年来教育学理论逐渐健全的背景下才慢慢出现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不同于以前的学习内容,并且高中数学教学也不同于别的科目的教学,因为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设计怎样的教学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度,进而进一步影响整个教学的过程,最后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如果想要进一步在课堂上展开“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就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的内容来提升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深度.在此,笔者将结合现在的数学教学课堂“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简要地探讨一下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展开“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解决”教学法的理论框架
“问题解决”教学法主要是在近二十年才开始出现并且引用到了课堂教学汇总的,其理论上的框架在于:
首先,在一定的问题带动下,学生可以充分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在这个基础上,其手头上所具备的资料就会得到充分的应用.在借助教师指导以及小组成员共同的帮助下,学生就可以通过慢慢地理解这个问题,进而得到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其次,在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情况下,主动地获取知识,然后利用所获得的知识展开对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的能力.这个过程的基础就是学生对整个数学课本的知识系统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学生如果不能对已有的知识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的话,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数学知识之间根本就不能连接起来.如果面对这样的问题的话,就应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因为只有成员之间的协作才能让成员之间的知识结果得到良好的补充.
第三,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一个指导与帮助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已经慢慢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变成一个主导的地位,教学活动应该按照学生的需要展开.在问题的探讨和解决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相互帮助,共同合作完成问题的解决.
最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所体现.虽然在问题探讨的过程中是自主解决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可以不管不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真正的“问题解决”的精髓所在就是一种带着问题对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
二、“问题解决”在课堂教学中的展开
1.“问题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以“问题”为切入点
在“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的切入点就是要发现问题,这个问题一定要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如果单纯是一个很抽象的数学问题,那么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势必不会引起很大的兴趣的.在一般的问题切入的时候,可以将这个问题所涉及的领域的一些实际的应用性的问题进行引入,比如引入一个倒序相加的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将“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然后再根据这个故事展开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的研究.
2.“问题解决”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配合来代替单个人的探究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是针对一个问题探讨的话,那么单个人探讨的效果是远远没有小组探讨的效果好的.尤其是现在的高中生的知识面在不断的拓宽,而且现在的社会要求人才要有团队协作以及配合的能力.那么,在教学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造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对问题的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配合能力都在慢慢提高,并且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会慢慢体会到,合作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一个获得新知识的必需 的过程,那么在学生的意识里就会慢慢形成合作探究的意识.比如在讲解30°角和45°角的正弦和余弦的问题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正弦和余弦的问题进行自主探讨,在此基础上,看能否引导他们求出正切和余切的问题,并且还可以尝试引导他们进行75°角和15°角的探究.
篇9
片段再现(一):
师:天和地这个时候产生了奇妙的变化。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老师读上半句,留意老师将哪些词语稍稍强调了一下。等会儿你读的时候,把下半句和上半句相对应的词语也强调一下。(师读)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生:(齐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将相应词语强调了一下)
师: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生:(一生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全体女同学,你们就是“轻而清的东西”,你们读!
生:(女生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师:男孩子,你们就是重而浊的东西。你们读下半句。
生(男生齐)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适时点评:
备课时,我注意到“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是对偶句,语言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节奏感。因此,在第一个教学片段中,我有意识地试图通过反复朗读,让孩子们体会其妙处。但是这种体会,仅仅停留在读这个层面上,还没有对语言规律作适度的点拨。这对语言敏感度还不高的三年级孩子来说,显然是很不够的。语文学习,内容理解是一个层面,语言形式的研究又是一个层面,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 。第二次备课的时候,我又一次捧起课文细细地读起来。通过读,我充分感受了对偶句的节奏美和对称美。更加让我欣喜的是,我发现了课文中写“变化慢”、“时间长”的词语,一共有四处:
第一处: 天和地渐渐分开了。
第二、三处: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第四处: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才逐渐成形。
“渐渐”、“缓缓”、“慢慢”、“逐渐”“多少年”,都表示速度慢,时间长。这些词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天地形成时间之漫长,开天辟地之艰辛,都蕴含其中。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非常注意用词的细微的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丰富了表达形式。这一语言现象的发现,让我甚为兴奋。第二次教学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细细品析上述语言现象,教学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段再现(二):
生:(齐)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师:天和地这个时候形成了,产生了奇妙的变化。同学们我们来看:
投影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
师:老师读上半句,请大家注意听。老师将哪些词语稍稍强调了一下,等下你读的时候,把下半句的相应的词语也强调一下。(师读)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生:(指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将“重 浊 下降 地”等词语读重音)。
(和第一个教学片段流程相同的部分,此处从略)
师:请你再仔细读读,发现了什么吗?
生:老师,我发现上下半句话字数是相等的。
师:你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生:我发现上下两个半句有很多的反义词?(师插:你说说都有哪些?)清对浊、轻对重、上升对下降,天对地。
师:嗯 ,真好!老师读上排的词语,你们读下排与它们相反或相对应的词语。
(师生合作对句)
清----浊 轻——重 上升----下降 天----地
师:这些意思相反的词语放在上下半句里,读起来特别的有味道。来,我们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有滋有味地齐读)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其实,这句话中,还有一组意思相近的词语,大家发现了吗?
生:缓缓和慢慢。
师:这两个词语什么意思?
生:都是速度很慢的意思。
师:其实啊,在这篇课文里,表示慢的词语还有,请大家到课文里找找。
(生默读找词语)。
生:我找到了一处:在第二段里有“天和地‘渐渐’分开了!”这里有个‘渐渐’。
生:我还找到了另一句,“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才‘逐渐’成形。”这里有个“逐渐”也表示速度慢、时间长。
师:大家找得很好,我们一起看到屏幕上(教师把带有表示“慢慢”意思的全部语句子打在屏幕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着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作者写文章很注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生:我还感觉到天地分开真的很不容易。很艰辛!
生:我感觉到天地形成的时间太漫长了。
生:天地形成需要那么长时间,我真担心会不会累倒!
师:是啊,大家感受得真好,这些感受我们都是从文字中来的,你看,学语文可真有意思啊。
适时点评:
相比于第一个教学片段,这次所呈现的教学过程,就显得丰满多了。教学中,因为注意了挖掘独特的语言现象,采用了反复朗读、对比品析、前后勾连等策略,将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揣摩、情感的体验,都融合在了一起,达到了“到课文中走个来回”的效果。
评价分析:
第一,一个语文教师,要练就“善于发现”的眼睛。“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借用罗丹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语文课本中不缺少训练的点,缺少的是一双善于发现训练点的眼睛。”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要善于细读课文,在对课文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寻找属于“这一课”的独特的语言现象,然后将这些语言现象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引领学生回归到语文最初的家园。 进而,我想到,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得有高品味的语感,并以自己的敏锐的语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一个语文教师光有言语之爱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言语感悟力和发现力。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言语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创造者,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的引领者。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感受,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染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潘新和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
第二,一个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练就“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第二个教学片段中,我领着孩子们反复朗读,让他们读得有滋有味;在反复读的基础上,孩子们很自然地领略并发现了对偶句的魅力;尔后的词语品析,孩子们通过对比朗读,感受和洞察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篇10
只有打破这个音乐审美的误区,让我们的耳朵而不是思想首先面对音乐,让我们放下一切对音乐的成见,自由地倾听,充分地感受,我们才能领略音乐艺术的伟大。当用耳朵去领略音乐时,你就会发现古典音乐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们那种无法言传的音乐自身的美,它们是如此的亲切、感人至深,它们是如此的丰富,如此的令人无限回味。这时你一定会同意,如果仅仅按某种唯一正确的解说来理解音乐,我们就终生不能欣赏这种音乐,那么我们失去的就太多了。
其次,要培养音乐欣赏的能力,最关键的是要多听、多接触、多欣赏音乐。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欣赏音乐也是这个道理,听得多了,自然慢慢地就会引发音乐鉴赏力。一般来说,音乐作品作为艺术,总是由音乐材料所构成的。其实,所谓听得懂音乐是一个相对的过程,是一个音乐作品与接受者之间信息网络传递的过程,最初可能只是一种比较蒙胧的感觉,如果再继续听下去,就能够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比如辨别节奏、节拍、乐律以及表达的感情。
多听还包括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欣赏面。光听一种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像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也要通过后天的培养才能得到发展。对于各种没有欣赏过的音乐都要进行聆听,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对音乐的兴趣和受好,另一方面可能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来不断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要更好地欣赏理解音乐,学习有关的音乐理论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一些大型的音乐,如交响乐、协奏曲、歌剧等,或多或少都要对音乐的知识进行了解才可以进行全面欣赏。音乐的知识很广泛,对于非专业的欣赏者来说,只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就可以了,比如对音乐的节奏、曲式、织体等知识的了解。还有,对创作背景的了解,也是欣赏一部作品的前期准备工作之一。
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文化艺术修养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非常有助于欣赏者对音乐本质的体验和领会。走出音乐欣赏的误区,慢慢培养各方面的素养,具备音乐欣赏的能力,并在音乐视听实践中完善自己,才能真正“听懂”音乐。没有任何艺术的生活,就如同荒野一样;没有音乐的生活,绝不是幸福的生活。生活中有了音乐,生活内容才能丰富多彩,愿每个人都能喜欢音乐,都能“听懂”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