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的诗句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3 22:4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端午的诗句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端午的诗句古诗

篇1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同州端午

唐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有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端午古诗五月五日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古诗乙卯重五诗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古诗浣溪沙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古诗端午日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古诗和中甫端午韵不依次宋 文天祥

黄茅古道外,羸马发南州。

有客嗤齐鲁,何人念楚囚。

岁年付流水,风雨满沧洲。

手把菖莆看,黑头非所求。

端午古诗五日(选一)唐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古诗竞渡诗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古诗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端午古诗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古诗端午日赐衣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古诗端午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关于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 端午诗词午日观竞渡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同样是竞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热闹与郁愤。

端午诗词竞渡曲唐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端午诗词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唐 杜甫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

向公泣血洒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

逆胡冥寞随烟烬,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

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

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

端午诗词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宋 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端午诗词端午游真如迟适远従子由在酒局宋 苏轼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端午诗词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宋 苏轼

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

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缪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

爨无欲清人,奉使免内热。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

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

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

端午诗词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篇2

1.修身养性型文化旅游。修学型文化旅游,其实就是游客修身养性的一种文化旅游,一种拥抱大自然、洗涤心灵、感受大自然魅力的文化之旅。古代乐山的文化旅游由此拉开它发展的序幕。从汉代到明清,古代乐山各种秀丽的风景,诱人的名山胜水得天独厚,自古就吸引着我国四方的文人骚客们到此一游,一饱眼福。到唐朝时期,由于唐朝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许多文人骚客尤其是诗人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是兴致大增。此时正好验证了一种世人的口头禅:自古诗人必到蜀,到蜀必到嘉州游。唐朝时期,到过嘉州的诗人非常多,既有边塞派诗人岑参,现实主义派诗人杜甫,还有浪漫主义派诗人李白。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到此以后诗性大发,纷纷留下了诸多千古流传的名言美句。如其中关于峨眉山的美誉,诗人们赞不绝口,主要有李世民的《秋日》、骆宾王的《畴昔篇》、陈子昂的《感语录》、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薛涛《思乡》、白居易《赠薛涛》、郑谷的《峨眉山》、韦庄的《赠峨嵋山弹琴女士》等诗句中,均表达了游客们对峨眉美景的不胜喜爱和绝美赞誉,同时也反映了修学型文化旅游的主体一般都是有文化素养的文人们,说通俗点,就是古代乐山山水文化旅游的主体一般是有身份、有知识、有品位的文人骚客们。到了宋代,这个时代是古代知识分子自称最好的时代,一个文人不杀的政治宽松气氛下,这种修身养性型的山水文化旅游得以继续发展。到嘉州一游的诗人,有三苏、陆游等大诗人,他们对景点赞美一样都体现在他们美丽而感人的诗句中,其中关于峨眉山的诗句还是最多,如苏轼的《白水寺》和《寄眉峰》、陆游的《丁冬院汲泉煮茶录》、范成大的《过燕渡望大峨有白气如层楼拔起云从中》等等,无一不是对美丽峨眉山喜爱之情的真实流露和内心话语的充分表达。到了明清时期,文人修学型文化旅游之风继续发展,这种发展仍然可以把他们所写的各种诗句记载作为历史的见证。如明代人蒋超的《峨眉山志》、明代进士胡世安的《登峨山道里记》等均对峨眉山的美丽大加赞美。从以上各个时期的文人们到乐山旅游留下的各种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们对古代乐山所有景区中,唯独对峨眉山青睐有加、情有独钟,可谓至爱。可见,当时文人们到乐山修身养性的主要去向是峨眉山,这为峨眉山成为以后乐山山水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景区埋下了历史伏笔。

2.宗教型文化旅游。这是一种非常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民间信仰祭司型文化旅游活动。这种文化旅游得益于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的产生发展传播。由于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古代乐山在峨眉山这个主要景区很早就修建了很多寺庙,以后逐步增加。承载古代乐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和功能的寺庙,开始建立在东汉那个动荡的年代,兴起于文化繁荣思想相对开放自由的唐宋时期,鼎盛于封建社会的晚期明清时期,一共修建寺庙有200多座,占整个峨眉山寺庙的三分之二以上,比较有名的有普光寺、光相寺、中锋寺庙等景点,以及修建耗时九十多年的乐山大佛。这些著名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都深深地吸引了各地游客,直到现在都是如此。宗教型文化旅游在唐时期发展极快,其发达得益于对这种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贡献最大的唐朝时期有名的惠通大师,在他的带领下,峨眉山的许多寺庙才得以建立,并赋予浓厚的佛教文化特色。古代乐山的道教文化旅游还早于佛教文化旅游,虽然没有佛教文化旅游发达,但一起构成了乐山古代宗教文化游,促进了古代乐山宗教文化旅游的繁荣。

3.民俗风情型文化旅游。和古代成都一样,古代乐山是一个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的好地方。这主要体现在一年四季的每一个节日里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各地精彩纷呈的庙会活动。具体说来,这两种民俗文化游情况如下。在一年四季的各个节日活动中,古代乐山民俗风情展现得丰富多彩。这在乐山的地方志中有一些记载,如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民众的祭神活动和拜长辈活动。清明节扫墓踏青、四月初的开秧节、五月初一到初七的炎帝会、五月十五大端午节、六月初的晒虫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十二月的除夕等节日活动。这些活动至今还保存和延续,充分展现了古代乐山的民俗风情文化,也反映了当时的风情文化旅游多是当地参与为主。另一种反映古代乐山民俗风情的是在各地庙会开放之时开展的各种活动和习俗,比如乐山城区里的春会、皇会和城隍会等等庙会,乡村里的庙会如春灯会、清明会、脚杆会、八月会、赛牛会等。不过这些庙会的活动一般在过节时最热闹,在这些庙会活动中,各种乐山的美食特产纷纷展现在游客面前,如茶类、酒类和其他地方美食品会让游客一饱口福和眼福。乐山古代民俗风情文化旅游非常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其宗教文化旅游和修身养性型文化旅游相比较,它的旅游主体具有全民参与性和当地性,风俗性、民间性味道十足浓厚。

4.探奇型文化旅游。探奇型文化旅游,这种在当时的文化旅游中不占主体,只是冰山一角,刚刚萌芽。但也开启了古代乐山探究大自然神秘面纱的文化旅游,这一时期主要是探究峨眉山等景区的特有植物,如珍惜药材类。乐山古代的探奇型文化旅游有点类似于现代科学考察文化旅游,所以可以将之看为乐山科学考察旅游的萌芽和开端。峨眉山是中国天生植物园,有着诸多神奇的物种吸引着游客去探究,尤其是其中名贵的药材非常多,古代汉武帝时期就曾派人到此采集仙药,这可以视为古代乐山探奇型文化旅游的先兆。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旅游,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热点和表现形式。对古代乐山来说,其文化旅游和回归自然的山水文化游始终是其旅游发展历史上两大永恒的主题,对现在的乐山、四川乃至全国的文化旅游业发展都有巨大的贡献和启示。

1.乐山古代山水型文化旅游的游客,大多都是饱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的文人士大夫类的人物,这些都是一些有修养、有学识、有抱负的人士,他们才有闲情逸致游山玩水,这说明游客的素质对文化旅游发展非常重要,这启发我们要发展文化旅游业,务必要提高全民的素质。

2.乐山古代的宗教型文化旅游,尤其是佛教文化旅游表现得非常突出,以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等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为代表,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和内心反省,也满足了人们心灵慰藉的需要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这启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必须紧跟人们的文化时尚和风气。

3.乐山古代的民俗型文化旅游丰富多彩,各大节日和各大庙会这些反映地方风俗的文化旅游资源得以充分地利用。这启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必须挖掘地方的风土人情,向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满足游客求奇、求怪、求异的心态和期望。

4.乐山古代的探奇型文化旅游发展,向游客提供了探索大自然神秘面纱的绝好机会。这启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务必要充分挖掘大自然神秘的文化资源,方能吸引更多游客来观赏。

篇3

一、 选择题

1. “冉”的规范笔顺是( )

A. 竖、横折钩、横、竖、横

B. 竖、横折钩、竖、横、横

C. 竖、横折钩、横、横、竖

2. 下面四个字中韵尾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春 B. 唇 C. 蠢 D. 宠

3. 下列句中画线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证据就是诽谤,我让她吃错药。

B. 当面鼓对面锣,向阳派出所误抓了海关警察。

C. 上海为民工办保险,外来务工人员吃上定心丸。

4. 下列数字用法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五局三胜制 B. 四十五六岁

C. “一二九”运动 D.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是( )。

A. 这是你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 令媛这次儿童画展中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6. 请从下面三幅图片中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幅。( C )

7.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苏轼写的一首题画诗。

B. 到了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的好处。

C. 他告诉我:只有古伯知道这昔日的荒山野岭是怎样变成今天的繁华世界?

D.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

二、 填空题

1. “爽”的第三笔是(点); “惯”的第七笔是(横)。

2. “肺”共有(8)画;“版”的第五笔是(撇)。

3. 下面这幅繁体书法作品中,有一个误用的别字,它是(“裏”应为“里”)。

三、判断题

1. “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意思是说读书像熔化铜水,作文像浇铸器物;读书功夫下到了,作文就容易了。(正确)

2. 标点符号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句子结构,辨明不同的语气,确切理解词语的性质和文章的意义,是口头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错误)

3. “敝”的第五笔是“竖”。(正确)

(二)

一、 选择题

1.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黄发”是代指( )。

A. 黄头发的人 B. 初长头发的婴儿

C. 老人 D. 中年女性

2. 下列风俗活动属于端午节的是( )。

A. 登高 B. 挂香袋 C. 赏花灯 D. 踏青

3. 《红楼梦》里的“金玉良缘”指的是( )。

A. 薛宝钗和贾宝玉 B. 史湘云和贾宝玉

C. 贾宝玉和林黛玉 D. 薛宝琴和贾宝玉

4. 在戏剧脸谱色彩中,象征忠勇、威武、有血性的是( )。

A. 蓝色 B. 红色 C. 白色 D. 黄色

5. 视频中是《涉江》的片段,其所用的诗体是( )。这种诗体是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所创。

A. 楚辞体 B. 骈体 C. 乐府

6. 下列词人不属于婉约派的是( )。

A. 柳永 B. 辛弃疾 C. 李清照 D. 李煜

7. 这首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其意境和歌词是来源于《蒹葭》,出自( )

A. 《诗经·秦风》 B. 《论语·小雅》

C. 《论语·秦风》 D. 《诗经·》

8. “泾渭分明”本意指的是( )。

A. 泾水浊,渭水清 B. 泾水清,渭水浊

C. 泾水宽,渭水窄 D. 泾水宽,渭水窄

9. 以下哪一部作品的作者不是女性?( )

A. 《简爱》 B. 《傲慢与偏见》

C. 《东方快车谋杀案》 D. 《女神》

二、填空题

1. 请说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任选两句)。

A.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B.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

C.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D.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 请说出下列作家的国籍。

肖洛霍夫——前苏联 罗曼·罗兰——法国

三、 排序题

1. 将下列历史人物按照生活年代先后排序。

王莽 商鞅 王安石 康有为

商鞅—王莽—王安石—康有为

四、 判断题

1. 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对应着一个词牌名,如《菩萨蛮》《临江仙》《念奴娇》等。每首词可以无题目,但不可以没有词牌。(正确)

2.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王实甫的《西厢记》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错)

3.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他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正确)

五、 连线题

1. 请将下列古代人物与相应的称呼方式对应起来。

杜工部(杜甫) 谥号

柳河东(柳宗元) 官职

范文正(范仲淹) 籍贯

李易安(李清照) 别号

2. 看下图,与相应的古诗词连线。

A.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B. ——李白《峨眉山月歌》

C. ——王昌龄《出塞》

D. ——范仲淹《江上渔者》

(三)

一、 选择题

1. 下列国家中位于北美洲的是( )。

A. 阿根廷 B. 墨西哥 C. 索马里 D. 挪威

2.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小学生每天学习时间不超过( )小时。

A. 5 B. 6 C. 7 D. 8

3. 叶圣陶说:“果能( ),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

A. 多读 B. 美读 C. 善读

4.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客体、现象、语词符号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直接的理解和综合判断是( )。

A. 形象思维 B. 直觉思维 C. 抽象思维

5.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A. 《论语》 B.《孟子》 C. 《大学》 D. 《中庸》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 )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A. 5 B. 10 C. 15

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它称赞( )。

A. 韩信 B. 张良 C. 李广 D. 扁鹊

8. 关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恰当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一定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B. 信息技术有助于丰富学习资源、改善学习环境、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C. 信息技术的功能强大,将代替黑板、图片、实物、演示实验仪器等教学媒体。

9.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成功发射。

A. 神舟1号 B. 嫦娥1号

C. 东风1号 D. 东方红1号

10.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 为“世界读书日”。每年中的这一天还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以及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逝世纪念日。

A. 4月2日 B. 9月21日

C. 4月23日 D. 9月27日

二、 填空题

1.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是遗传、教育和(环境)。

2. 下图是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在这里,几乎每个洞窟都有“飞天”,“飞天”已成为这个景点的名片。

3. 请说出中国四大高原中的两个:( )( )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云贵高原 黄土高原

4. 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形成了“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 连线题。

1. 请将下列诗句与其出处连线。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西出阳关无故人 卢纶《塞下曲》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