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春天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2 18:4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春天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春天诗歌

篇1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原有的美好、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而遭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并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反复四次叩问,一次次触痛儿童柔软的内心,这是儿童对战争的控诉与抗议。其实残酷的战争摧毁的岂止大海、沙漠、星空、草地,还有山川、平原、森林、田野……它无孔不入,它摧毁了我们身边的每一寸土地,生活的每一个空间。于是,诗人在最后一个小节发出了内心的希望与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读读诗尾这个省略号吧,有人说从中还读出了诗人希望给孩子们一场快乐的球赛,一顿幸福的晚餐,一个温暖的家……是啊,我们多么希望孩子们能拥有这美好的一切。但此时此刻,诗人希望与祈盼的只是一张平稳的课桌,一间洁白的教室。课桌原本就是平稳的,教室原本就是洁白的,可如今这成了诗人心中的希望与祈盼,那是多么揪心,多么酸楚啊!

基于以上解读,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朗读,读准4个生字,读通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

2.通过“角色对读”“台阶图示阅读”“师生改编读”“模仿练笔”,体会诗歌表达的方式与表达的情感。

3.通过质疑与拓展朗读,感悟“春天”的特殊含义。

围绕以上目标,我预设的教学板块如下:

第一板块:课前聊读,走进“春天”

1.提问:看到“春天”一词,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2.阅读几首关于“春天”的童诗。(《春天》《春天被卖光了》)

(设计意图:“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词语,儿童对于春天有一份发自内心的亲近与喜爱。课始,让儿童与“春天”对话,唤起流淌在他们心中的那一份甜甜的欢歌笑语、追逐嬉闹……在这份暖暖的积蓄之下,再推荐儿童读两首关于“春天”的童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金波先生的《春天》,感受童诗里“连环扣”的乐趣;以猜猜题目的方式读金子美铃的《春天被卖光了》,感受童诗的奇思妙想。)

第二板块:课始预学,读准字音、读懂内容

1.出示课文题目:《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请学生读题。自由朗读。指名分小节朗读。

2.交流讨论: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预设意图:踩着“春天”的步伐,走进一首题目带着“春天”的诗歌,开启“春天”之旅。)

第三板块:课中探学,读出感情、读会形式

1.品读诗歌第1~4小节。

(1)分组听写词语。

A组:大海、沙漠、夜空、草地。

B组:战舰、水雷、坦克、大炮、导弹、地雷。

(2)同桌对读,发现这两组词语背后隐藏着的诗歌表达的特点。(板书:对比)

(3)比较,画出“这究竟是为什么”,结合男女生对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板贴:这究竟是为什么;板书:反复)

(4)依着“词语卡片台阶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小节及第2~4小节,体会不同朗读方式下情感表达的不同。

如“上楼”的台阶:

(5)追问想象:战争摧毁的岂止是大海、沙漠、夜空、草地,还有……请学生模仿练笔。

(预设意图:诗歌教学始于“读”,也成于“读”。两组词语对读,学生感受到自然界美好的景象与四起的硝烟形成的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体验对战争的恐惧;四次角色对读,学生感受到四次追问形成的非同寻常的反复,在反复中体验对和平的渴望。“台阶图”式的导读,通过“上楼”“下楼”“忐忑楼”的朗读,让原本抽象的朗读指导变得可视、可思,继而在朗读中提升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语文思维。)

2.品读诗歌第5小节。

(1)引言朗读。请学生齐读第5小节。

(2)聚焦词语。师:如果聚焦一个词语,你会把目光定格在哪儿?(请学生圈词并说说理由,学生板书词语)

(3)师生合作朗读第5小节。

(预设意图:在学生交流写作内容之后,教师蓄势而引:战争摧毁了原本美丽、宁静的家园,战争夺走了原本自由、快乐的童年。据统计,从1990~2003年,在这短短的13年间,就有200万儿童因战争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平均每天有400多个孩子因战争离我们而去。让我们走进诗歌,听听这一刻我们共同的心声……于是在这五分钟的教学板块中,学生从朗读到定格词语,再到朗读,经历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真切切的阅读体验,最后在教师引领下回环诵读,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呼唤。)

第四板块:课末拓学,读懂“春天”

1.回读题目,教师质疑,引导学生读懂“春天”的含义。

2.拓展阅读《春日》,感受这个“春天”的梦。

篇2

儿童诗歌与诗化的语言文字,对孩子的精神健康成长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儿童的思维缺乏理性,不会抽象地认识事物,但他们的思维却有形象性,以及成人难以企及的丰富的想象力。儿童的视角往往新奇而有趣,儿童对事物的体验往往独特而贴切,儿童思维的模糊性与形象性恰恰暗合了诗歌的特性。因此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然而这并不是说,儿童自然而然就能下笔成诗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儿童的表达训练一直都是难点,说话难,写话更难,优美而又有创意地写话尤其难。这其中有一些客观的原因:①儿童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阅读量少、汉语语感不够,表达中普遍存在不清晰、不完整、不规范的现象。②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只提了要求,没有可操作的方法,也没有评价的标准,这对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没有实际意义。③语言文字输出的心理过程混沌模糊,具体语言点输出的思维过程也难以捕捉。因此,要让儿童成为真正的诗人,要让儿童学会优美地表达,必须解决一个难题:如何把儿童心中丰富的想象和创意形之于语言?

有效的语言表达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二是有语言素材(句式和词汇);三是正确组织语言。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仅仅是针对第一个条件而言的。在有效的语言表达训练中,教师要做的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激发孩子说话写话的热情;②提供典范的语言素材;③再现词汇、句式和让创意变成优美流畅的线性语言的过程,即语言输出的思维过程,引导孩子学会如何组织语言。其中,最难以突破的是第三个任务。笔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接触了赵国庆博士的思维图示,发现其中的用来描述相似关系的桥形图在引导孩子组织语言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桥形图主要用于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专门用来表达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其形状就像一座桥,故名“桥形图”。桥的中间书写“相当于”,横线上方和下方书写具有某种关系的两种事物。在一幅桥形图中,各个横线上方和下方的两种事物间的关系是相同的。如图所示:

桥形图用来建立事物间的联系,在介绍某种事物、探索事物特征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在阅读课堂中,语言点的表达训练必不可少,创设多种类似的情境,运用某种语言结构练习说话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表达训练转换,优美文段的仿写最难,而桥形图在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典范优美的语言、生成相似语段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二、桥形图应用实例

结合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找春天》一课 ,具体说明桥形图在表达训练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找春天》课文里有一组结构相似而且优美有创意的话,非常适合进行语言表达的迁移训练: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我们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写一段类似的比喻句并且排比成段。

在充分启发孩子感受春天,进入阅读情境的基础上,首先用儿童的语言引导孩子寻找比喻句“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即要找到两样东西相像的地方:小草刚探出头,细细的短短的,和眉毛很像;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很少,眼睛也只有两只,很像;树木的嫩芽,小小的,像乐谱里的音符;小溪流动的声音丁丁冬冬,琴声也是丁丁冬冬。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本语言解码的过程,孩子说出一个教师就用桥形图记录一个,如图1所示:

接下来,通过语言启发、视频或者图画,带领孩子通过各种感官去看、听、闻、摸、尝,发现更多的春天的事物,体会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寻找更多的类似于课文中的那种比喻关系,并把自己想到的关键词,学着老师的样子填到作业纸上空白的桥形图上,如图2所示:

这样做的用意在于解决“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内容问题。教师做示范,学生学习如何利用桥形图,用关键字记录观察体验中的发现和想法,为下一步的精加工提供足够的素材。在学生思考完成此步骤时,教师要巡回观察,提醒孩子牢牢把握相似关系,把自己的创意正确地提取出关键词并填写在桥形图上,在初学桥形图时,孩子一个接一个写,很容易写着写着就悄悄地转换了原有的相似关系。

最后,教师示范如何利用桥形图的关键字生成与原来文本相似的句子。教师挑选几个桥形图上的创意,指导孩子把桥形图上的一组组关键词,变成一个个句子,详细展示从创意到句子的生成过程。通过几个鲜活的例子,再现语言生成的思维过程,为孩子下一步的写话提供范例。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桥形图和课文的典范例句,先说后写,书写成句,排比成段,修改润色。

通过这几环节,孩子们写出来的语言,有的精彩,有的平淡,但是基本上没有写不出来的情况,绝大部分都能写出3至4句。写出来的句子,基本上做到了文从字顺,正确规范,有的还不乏创意。虽然有部分重复,但有学习价值,因为这些句子经过了孩子独立的思维过程,他们做了一次语言表达的思维体操。同时,诗化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们写出来以后觉得美滋滋的,很有成就感,找到了表达的快乐。经过多次的类似练习以后,兴趣浓、语感好的孩子还会迁移,平时读到一些诗歌的时候也会学着写一段。例如:

小蝌蚪游来游去,那是春天的逗号吧?

小鸟叽叽喳喳,那是春天的歌声吧?

桃花朵朵开,那是春天的笑脸吧?

柳条随风飞舞,那是春天的头发吧?

金黄的油菜一片一片的,那是春天的花衣服吧?

藤萝长出了长须,那是春天的头发吧?

这些文字都是孩子们通过细心观察后,自然地流淌出来的,想象丰富,很有童趣。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在接触周围的世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会创造出许多生动、鲜活的形象。但是,这些新鲜、奇异的想法和生动、鲜活的形象需要有语言的外壳,才能成为真正的诗歌。对于语感不好,没有写作经验的儿童来说,如何捕捉和记录这份诗意,如何突破语言文字的难关理清思路、书写成文是诗歌导写的难点,而桥形图则可以有效地突破这些难题。

三、桥形图训练语言表达的基本步骤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桥形图作为桥梁,分解了语言分析和综合的过程,简单说来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理解相似关系,文字变桥形图,利用形象的图去理解文本语言中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利用桥形图,结合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调动各种感官去看、听、闻、摸、尝,细心体会,发现并记录更多有这种相似关系的事物。

篇3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3、初步体味创作诗文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语境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春天的乡村是一幅什么景象?春光明媚、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欣欣向荣,真是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图画。

2、释题:

齐读课题,在这儿“新市”是地名,现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那么“宿”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同学回答:住宿。

二、学习古诗

1、介绍作者

杨万里是南宋文学家,字廷秀,号诚斋,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以写自然景物为主,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被称作“诚斋体”,他的作品也叫做《诚斋集》,并流传至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宿新市徐公店》,是诗人途经新市,住宿在这里,见景生情,有感而发所写的一首诗。那么同学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宿:是指住宿,留宿。新市:是一个地名,就在现在的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指的就是徐家客店。因此,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新市徐家客店。

2、理解诗意

①读诗的前两句

②想想画面,理解诗意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从第一句开始,“篱落疏疏一径深”,在这句诗中描写的有“篱落”和“径”,你们知道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吗?篱落,指的是篱笆,一般在农家小院的周边都有一圈用竹子等围成的围栏,叫作篱笆,那么杨万里见到的是什么样子的篱笆?诗人说了,是稀疏的篱笆,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呢?对,疏疏一词。课文中也有注释,疏疏的意思就是稀疏,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径,径,我们可以给它组个词:路径。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样的路?“一径深”,说明这是一条很长,很深远的路。整句诗的意思就是:稀疏的篱笆傍,有一条深远的小路。接下来我们再读诗歌的第二句“树头新绿未成阴”。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因为是春天,树上的枝叶刚刚萌芽,所以诗人说是新绿,还不是很茂盛,还没有形成树荫。未成阴,就是还没有形成树荫。所以连起来解释就是:树上萌发的新绿,还没有形成绿荫。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这样的景象吗?虽不是郁郁葱葱,但也能让人感到生机勃勃,春天的景象已然尽在眼前。现在大家就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下这两句诗。.....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诗中稀疏的篱笆,悠长的小路,树上萌发的新绿。

③读诗的后两句,理解后面的意思

刚刚我们想到的、感受到的是一幅乡村静谧清新、质朴的春天景象,那些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又看到了一副怎样的景象“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谁能说说这两句诗写是抓住什么来写的?我们一起来看,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有“儿童”、“黄蝶”、“菜花”。儿童在干什么?儿童在田间地头跑来跑去,追赶着黄色的蝴蝶,而蝴蝶却飞进一片黄色的油菜花中,和油菜花混成一色,找不到了。在这两句诗中,大家除了能够感受到儿童追赶蝴蝶,而蝴蝶却飞入一片菜花中的景象,你还能感受到什么?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感受到在田间地头,蝴蝶在花草间翩翩飞舞,小孩子在“急走”,也就是奔跑,追赶蝴蝶的样子,似乎还能听到他们在追赶蝴蝶时的嬉笑声,欢呼声,还有蝴蝶飞入菜花中后的失望的叹息声。原本静谧的、花黄树绿的乡村,因为孩子们的嬉闹,变得热闹了,构成一幅和谐而生动的画卷。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看到这幅景象,心里一定也是欣欣然,脸上带着笑意。

三、诵读古诗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一遍。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篇4

关键词:互动交流古诗歌阅读教学《春日》

让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活动贯穿于古诗歌教学的始终,是引导学生对文本、其相关课外阅读及专题观察资料内容三位一体、有机结合、深入感受与体验和挖掘认知潜能、提高综合能力的尝试,也是彰显学生个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创新意识的有益探索,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孩子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同步拓展和提高。

一、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交流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春日》阅读欣赏课开始,“胜日寻芳泗水滨”交待了出游地点即行踪,引导同学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宋的那个春日,同朱熹一同来到了泗水畔,观花赏草,心旷神怡,徜徉于泗水河边;讲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让孩子们闭上眼想象:那春日的泗水流域,芳草萋萋,垂柳如烟,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河水;河岸、山间野花争艳,芳香飘逸,莺歌燕舞,人踪光影……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景物,都在东风送暖、冰融雪化后,焕发了无限生机与光彩,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饱含诗情画意、格调淡雅亮丽的春日画卷,唤起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与联想。很快就将学生的思路引导进诗的情境之中,将自己置身于文本及相关资料的情景中,从而自然进入主动参与状态。

要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就要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引导、鼓励他们主动求知、主动探究。如在学到“等闲识得东风面”时,一生谈到观察、体验和奶奶的话时,那春风习习、小苗出土的喜悦和兴奋,感染了满座,群情激动,跃跃欲试,表达了人人都有投入实践、参与创新、参与探究、美化和描绘春天的愿望,甚至有同学喊出了:我要“种春天”的大胆畅想。创新的萌芽――宝贵的闪念,在孩子的脑海中浮现了,抓住这宝贵的“一闪”给予鼓励,给予赞赏,寄予美好的期望,让他们走得更远、更好。让他们明白他们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未来的主人,也是生活、科技……的主体、主人。

当学生主动参与,作为学习的主体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时,他们的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不断提高,潜能的挖掘、创新意识的产生、彼此间良性互动效应的出现,使师生共受鼓舞。

二、在互动交流中彰显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们的学习,本质上应该是创造性的,单纯古板的接受式学习,是对人的学习本质的误导。儿童都具有天赋的创造潜能和创造冲动,创造、创新则是儿童的重要生存方式(在儿童自发性游戏中可以观察到),是他们生命力的证明。所以,我们对孩子的创造幼芽――美丽的闪念――宝贵的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全力呵护,有意关注,永新培育,绝不扼杀、不冷漠、不摧残。

为此,在古诗歌阅读教学中,要多留些时间给孩子,让他们去思考、去发挥;要努力让不同个性的孩子都享有充分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表达、乐于表达;要鼓励、指导孩子们抓住闪念,去追求,去探究,去发现……

如在《春日》阅读教学,没把学生的学习仅限于读课文、解句意、背默、练习上,而是在语意过关后就带领学生进入诗意的想象与联想境界。用他们已掌握的资料(文本、课外),指导他们通过形象思维与发散思维,在互动交流中,大胆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口头、书面),不拘一格地尽情绘制出一幅:新鲜生动,生机勃勃,万紫千红,声情并茂的春日画面。让想象的骏马任意驰骋,让他们的所见所闻,情感体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让想要“种春天”的孩子得到肯定,受到鼓励;让热爱生活、乐于创造、勇于创新的舵手此刻从这里起航!

三、在互动交流中增强学生的感受与体会,提高综合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绝不是单纯的行为或认识,它还涉及情感。情感体验在激发人的潜能中的作用尤其重要。那么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古诗歌阅读欣赏教学,更不能忽视情感的“本体论”的地位和它的多种效能(即驱动、激动、辐射、调节、加工及“觉知”等),不应只简单强调认识、分析、理解、逻辑而忽视、扼杀了儿童充满活力的感性生命力。

我们在古诗歌阅读教学中,面对写景、抒情或叙事……不同诗体,都会引导学生富有情感地去学习,适时把他们的思路引入到诗的意境中,带入相关生活情境、画面中,让他们去具体地体会、感受、感动、感悟、感化。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实践、体验中,心志得到砺炼,综合素质和相应能力得到提高。

如在《春日》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抓住“无边”“新”和“等闲”“东风”“万紫千红”等核心词语,让学生在已掌握的文本和课外资料等知识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入情境,徜徉于春的画面中,让孩子在主动、自主、快乐的氛围中去体验、去理解、去表达,去描述春天、去认识自然、认识生活、认识诗歌。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给予,在自由自在中感受和体验,实现“心由情境生,情境因人造,心境交融、浑然一体”,这种理解与感受、感悟与体验,可谓“有味无痕、性存体匿”,自然而成。这也正是古诗歌教学质的探求。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使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四、在互动交流中,使学与练同步拓展

在古诗歌阅读教学中,我们从教学的预备阶段到完成教学,都努力使学生全过程参与实践,既扩大了他们课外的阅读范围,也培养了孩子们对生活、对大自然地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同时,在搜集、整理课外阅读、观察资料的同时,也一步步地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感受、感悟;给孩子们提供了博览群书、亲近大自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砺炼意志、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

篇5

新课标对儿童诗的教学要求是: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可见,想象是体会文字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如何用好“想象”呢?从儿童诗所特有的文字特色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生发想象:

1. 从诗歌插图处想象

《大海睡了》课堂片段:

师: 小朋友们看课文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 风儿轻轻吹,大海不动了,他肯定睡着了。

生: 我看到星星出来了,它们正在打瞌睡呢!

师: 你从哪看出它们打瞌睡呀?

生: 星星眼睛一眨一眨的,就快要闭上了。

生: 是呀,星星倒映在大海里,好像躺在大海里睡

觉呢!

生: 月亮也闭上了眼睛,它还在跟大海说晚安呢!

……

诗歌的插图,往往能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图画中寻找心灵的生发点,一句句充满童稚的语言,把心中的想法用语言表达了出来。就在这样无限的想象中,夜晚大海平静、安宁、舒适的样子在儿童面前活灵活现起来。

2. 从诗歌留白处想象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课堂片段:

师: 荷叶举着,让小鱼嬉戏,让雨点唱歌,给它们带来了欢乐。只是给这两个小伙伴带来欢乐吗?从哪儿看出?

生: 省略号。

师: 对呀,这省略号里藏着许多小精灵要和荷叶姐姐玩呢!小朋友把他们叫出来。

出示: ( 来了,在荷叶上 。)

生: 小蜻蜓来了,在荷叶上面休息。

生: 小鸟来了,在荷叶上唱歌。

生: 小乌龟来了,在荷叶下乘凉。

师: 荷叶不仅美丽可爱,还给那么多的小伙伴带来了快乐。它感受着伙伴们的开心,荷叶的心里一定也很快乐,怪不得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儿童诗是写儿童敏感而丰富的活动的创作,相应的留白较多,会给儿童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儿童对于儿童诗的理解往往是出于本真的体验,学生只有走入诗歌的情境才能领略诗歌的感情。作为教育者要把握好诗歌的情境,理解时不能仅仅只抓住字句去分析和把握。教师可以抓住诗歌中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想象,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进入情境的阶梯,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中走进文本,进一步深入文本体验。

二、 品: 有效朗读激发感悟

《鲜花和星星》课堂片段:

师: 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么多鲜花读出来吗?

(指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评价: 你的朗读把老师带入了开满鲜花的野外。

师: 作者还有为什么喜欢鲜花?是呀,让我们走近一些,去看看满地的鲜花。

出示图片和句式: 鲜花的颜色真多呀: 有( )的、( )的、( )的,真是( )。

师: 鲜花不仅颜色美,还姿态万千呢!

出示图片和句式: 鲜花姿态万千: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学生观察完成练习。

师: 满地的鲜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真是―美。谁来把这么美的鲜花读出来?

(指读、分小组读、齐读。)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要能透过文字本身进入文字本后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鲜花的颜色和姿态体会鲜花的美,并由此进行相应的句式练习,训练语言,事半功倍。在学生充分体悟的文字背后的情感后再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外化。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就能做到是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真正与课文产生了共鸣,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儿童诗教学,应该从抓“诗眼”入手。例如《鲜花和星星》一课,抓住“作者为什么喜欢满地的鲜花和漫天的星星”这个问题,由“喜欢”二字入手,扣住鲜花和星星的“多”和“美”体会。为了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感悟,针对低年段孩子的特点,用句式的形式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体味鲜花的颜色多、姿态美和星星的调皮有趣。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学生眼中的鲜花丰满起来,星星跳跃起来,充分地感受到鲜花的数不胜数、争奇斗艳和星星纷繁可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分层朗读,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目标明确的朗读中,真实感受到了诗歌的情感变化。学生在想象中感悟语言,在朗读中想象画面,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切实感悟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神韵。

三、 创: 创编诗歌培养能力

《鲜花和星星》课堂片段:

师: 学到这里,你是否也想来当一回小诗人,说说你喜欢的景色呢?让老师来帮助你。出示: 我最喜欢

春天满树的梅花,:

这里( ),

那里( ),

真比( )。

我最喜欢

草原上遍地的羊儿:

这里( ),

那里( ),

真比( )。

为了提高孩子的语言实践能力,在课堂中设计“做小诗人”这一环节。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和内容,请孩子们仿照课文的样子来创作属于自己的小诗。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可以给他们一些提示: 我最喜欢春天满树的梅花和我最喜欢草原上遍地的羊儿。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春到梅花山》和《草原的早晨》等学过的课文,写起来得心应手,再此基础上,再发挥想象,创作属于自己的小诗。语言也就在这样的反复实践中得到提高和锻炼,语言真正地走进孩子,和他们相遇。

篇6

合:大家晚上好!

男:弹去五月的风尘,迎来六月的时光

女:我们的心象怒放的花朵,象欢乐的海洋

男:“六一”儿童节,是我们盼望已久的节日,在深深浅浅的梦里,“六一”是柔和的,她伴随着槐花的香味悄然而至;

女:在愈久愈浓的记忆中,“六一”是甜美的,她在我们热切的期盼中,欣然赴约。

男:六月是童年的摇篮,六月是童年的梦乡

女:六月有童年的沃土,六月有童年的阳光

男:在今天这个欢乐、美好的日子里,我们沐浴着阳光和雨露;

女:共同欢庆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

男:“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是呀,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领导孜孜以求、老师呕心沥血、父母含辛茹苦,他们就是我们成长的铺路石,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兢兢业业地耕耘着。

女:今天,这些可亲可敬的人也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带着关怀与希望,和我们欢聚一堂,共同欢庆属于我们的节日;

男:在这里,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对们的到来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女:同时也祝愿同学们节日快乐,学习进步,

男:“六一”,一个闪烁童心,充满关爱的日子,

女:“六一”,一个孕育理想,充满希望的日子;

男:让我们在这欢聚的时光里载歌载舞,向着快乐健康起航。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家长、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五班庆“六一”晚会现在开始。

男:有一首诗,夸 我们儿童是新世纪的雏鹰

女:有一段歌,赞我们少年是祖国的春天

男:有一场梦,说的是少年强则国强。

女:有一个伟人,把我们比作是初升的太阳。

男:不管怎样,春天孕育着未来,

女:无论如何,少年憧憬着希望。请欣赏艺术之星杨梦珍、陈赛赛等人表演的舞蹈《希望》。

女:自营造书香校园以来,经典诵读活动一直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并且已经成为我们班的特色活动。

男:所以我们今天也特别选择了以诗歌朗诵的形式来庆祝我们的节日。

女: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难怪闻一多先生誉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请大家欣赏由学习之星陶马骏、陶俊辉等人朗诵的《春江花月夜》。

男:读名著经典,做儒雅少年。男生的吟诵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诗中美妙的意境令人心驰神往。小品《》又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请欣赏杨梦珍、程凤表演的相声《》。

篇7

作者施泽会

母亲给了我一双手

又给了我美好的心灵

还给了一双明亮的眼睛

我用双手敲击键盘

回想过去的煤油灯

昏黄的煤油灯亮着

母亲披着单衣走来

夜里天气凉了

娃呀你早点睡觉吧

我点点头满口答应

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母亲不知道我在背

老师布置的三句半

明天是国际六一儿童节

我要上台表演呢

我依然在灯光下

默想那个演出的诗稿

蚊子在嗡嗡乱叫

老鼠在房顶跳着舞蹈

黄狗在高声歌唱

是不是小偷来了

我从门缝边望去

山村一片漆黑

门前的竹叶垂下思念

山村的美景呢

是否被黑暗淹没了

很多年过去了

我写了很多诗歌

母亲问我诗歌是什么

我说诗歌是思想

是诗人的灵魂

我捧着一部诗稿

拿给母亲看看

母亲用手抚摸着

仿佛在抚摸儿时的我

母亲的眼睛充满希望

说儿子你的诗歌好呀

如农民种的稻谷

春天播种夏天抽穗杨花

秋天一到就该收割了

你的诗歌就是果实

可是我仿佛忘记

母亲没有上过学

篇8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冰心在这首诗中与小朋友们交流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冰心对小花乃至对孩子们的爱心。以小见大,理解“冰心的爱心无处不在”这句话,从而对冰心的仁爱之心有初步的感知。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冰心奶奶的照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个老奶奶是谁吗?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冰心奶奶?

(通过交流,使学生对冰心这位著名作家有一个总体的印象。要突出冰心的文学创作中的“母爱、儿童、自然”这三大主题,突出冰心的仁爱思想。)

2、课件出示本课课文的导语。

师:同学们,冰心奶奶在对我们说什么,在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倾听。

板书课题:26 别踩了这朵花

二、朗读课文,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自渎,指名读。

3、交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冰心奶奶在这首诗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为什么这朵小花值得我们去爱护?

为什么这朵小小的黄花引起冰心奶奶这样的关注?

(让学生从诗歌的第二至第四节进行精读,从两方面进行概括:一是这朵小花是一朵蒲公英,它很幸运,很快乐,得到了妈妈和大自然的爱护。二是这朵小花很勇敢、顽强,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勇敢地面对着一切。)

4、朗读指导

从诗歌的内在情感上进行指导,要让学生想象富有爱心的冰心奶奶是怎样柔声细语地在和小朋友交谈。

三、精读诗歌,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

1、默读思考:你懂得了冰心奶奶的心思了吗?

学生结合有关语句,认识到冰心奶奶是在告诉小朋友要爱护小花,因为它也有自己的生命,它也为春天的美丽景色做出了一份贡献,它和小朋友一样在创造着春天,也在享受着春天。

2、引导学生从这首诗歌本身的内容生发开去,思考:“冰心奶奶的心思只是告诉我们要爱护蒲公英这朵小花吗?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从这朵小小的蒲公英可以看出冰心奶奶是有爱心的,她告诉小朋友要爱护自然界里的一切生命。

四、拓展延伸

一是依据“冰心的爱心无处不在”,让学生阅读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冰心作品。

篇9

在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两首》中《江南春》和《春日偶成》这两首春景诗时,我进行了五个方面的尝试,效果颇佳。看着学生们在古诗的意韵中徜徉、流连,我的一颗心也不禁雀跃起来。

一、 歌唱

众所周知,古诗很美,最突出的就是它的音韵美。古诗是人类最早的歌唱,无论是“哎哟、哎哟”的号子声,还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吟咏,都是歌词,所以但凡是诗,读来都是朗朗上口,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如果投入其间,自由哼唱,更会感受到顺畅悦耳的音韵美。

在教学《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时,诗歌中一二四句的“红、风、中”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中平仄相对,无不充分体现出音韵美。学生初次接触古诗,我没有讲解,没有分析,只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反复诵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有的学生在吟诵“千里莺啼”时将“啼”音延长,宛如小鸟鸣啾;有的将“风”字低吟,宛如清风拂面;有的将“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唱三回,似乎真的感受到王朝更替、物是人非的愁绪。

二、 想象

想象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有人曾大胆断言:“没有想象就没有人类的进步。”而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往往一个字里就有一个春秋,一个感叹就是一世的情愁,蕴含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比《诗经》更古远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短短八个字就生动反映了当时部落人群狩猎生活的全部,作为中国古代最具艺术价值的文字,古诗可以说在锤炼语言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仍以《江南春》为例,其间第一、二句,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我就“绿映红”三个字让学生发挥想象,问:“读到这里,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的说,桃红柳绿是春天;有的说水映天,天映阳,美不胜收;有的说万紫千红春烂漫;有的说姑娘们穿红戴绿在春日里郊游;有的说水是古人的一块碧玉,日是古人的一片红巾……我不禁为他们精妙绝伦的想象而惊叹。

三、 体验

我一直以为“天人合一”是最高的人生境界,世间一个自然,心中一个自然,只有达到情景交融,才能体验到物我两忘的诗意人生。诗画是相通的,所以苏轼评王维诗画时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是交融的,所以才有了传世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古诗教授的第三个方法就是走进诗人的当时的情境,随着他的诗文,抬着他的双脚,用上他的眼睛,去观望那个世界,这可能就是席勒所说的“审美移情”。此刻的学生就是晚唐的杜牧,坐在古色古香的茶楼里享受春日美景,浮想前朝往事;就是宋朝大理学家程颢,埋首研读之余,受春光吸引,“傍花随柳过前川”。

正如一首现代歌曲中所唱“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读一首诗,就是和诗人作一次深情对望,悟一首诗,就是和诗人的一次感情交融。

四、 享用

很多成年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大汗淋漓地爬上泰山之巅,便会有吟诵“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情;晚间过渡口,一轮明月在江畔升起,不由感慨“海上明月共潮生”;初春的早晨,百无聊赖倚在窗前,一阵轻风拂过,门前的池水微波荡漾,你才明白“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意韵。

学习古诗到一定程度往往会改变人的性情,你会在人生的某个瞬间成为一个天才诗人,你也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成为一个古色古香的唐人,这一切都是“诗”给你带来的。就我班学生而言,他们对诗歌的享用常常是不经意间的。当有同学转学时,他们会劝慰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当他们孤独地过中秋节时,会举起水杯叹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他们游览狼山,坐卧天下第一望江楼时,会感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当他们在年岁大了之后,又童心未泯,会不会吟一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呢?

学习诗歌最大的享受就是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五、 表达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当我和学生徜徉在“绿映红“的春景诗中时,他们坐不住了,纷纷要求我带领他们到蕊春园游春。我们来到了蕊春园,孩子栽下的香樟树已经返青了,桃花的枝丫上星星点点满洒着珍珠一样大小的花蕾,淡淡的粉色,我坐在石凳上看着学生说笑、玩乐……多美的生活啊!“杨老师,我们要写诗!”三个小女孩捧着一朵掉落的梅花欢喜地说。我微笑着点点头:“好,想写的都可以写!”我的心也被打动了,于是师生提笔共同赋诗,现摘录几首,与读者共享:

探春

张宏帅

葱绿掩月亭,

枯枝架晚阁。

儿童池边戏,

思绪荡悠长。

望春

瞿烨

桃红映柳绿,

莺啼花草香。

林间儿童戏,

笑启心自闲。

喜春

杨霞

枝头喜鹊来,

池底艳阳开。

群童林间戏,

笑揽春满怀。

篇10

【教学过程】

音乐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支歌,请小朋友们认真听,仔细看大屏幕上的画面。(画面内容为六一儿童节孩子们的活动剪影)

语文教师: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分别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话)

语文教师:小朋友们在庆祝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他们此时的心情怎样呢?(师相机板书课题)

语文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快乐的节日,自己读课文,从第一小节的哪些词句中你感受到快乐?(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抓住学生的发言“我们像春天一样……”出示两幅春景图)

语文教师:你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为什么把小朋友比作春天呢?(学生回答)

语文教师:谁来读读第一小节,把春意带到老师和小朋友身边来?(学生兴致勃勃、很投入地读起来)

语文教师:在这快乐的日子,我们尽情地――(引读课文的第四小节)

音乐教师:快乐的小精灵已经来到我们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来,跟着老师一起唱起来、跳起来。(教唱第一和第四小节,学生欢快地跟着唱起来)

语文教师:在这快乐的节日里,都有谁向我们表示祝贺呢?如果你是他们,你会对小朋友说些什么?

出示句式:我是 ,我想说: 。

教师范读第二小节,再进行男生和女生比赛读。

语文教师:花儿、小鸟、白杨向我们祝贺,我们怎能不尽情地……(再次引读第四小节)

师引读第三小节第一句话,再指名读第二句话。

语文教师:第二句话把“我们”比作什么?和前面的哪句话用法一样?你也能说出这样的句子吗?

出示句式: 像 一样, 。

语文教师:在亲爱的祖国的怀抱中健康成长,我们怎能不尽情地――(又一次引读第四小节)

音乐教师:请小朋友们拿出藏在你们抽屉里的打击乐器,跟着老师一起学唱第二、三小节。(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旋律中尽情地唱呀、跳呀!)

语文、音乐教师:今天这节课,小朋友们在歌声中学习了新知识,快乐吗?让我们一同和着美妙的音乐唱响这支快乐的歌,将快乐传递给所有的人。

【评析】

一、诗乐同源,资源互享

《快乐的节日》是一首清新欢快的儿童诗歌,同时又是一首节奏明快的儿童歌曲。为了追求纯净的诗意美,光是对学生讲解诗文意义并不大,效果也不佳,这样只能将意境完美的诗体肢解得支离破碎而已。常言说“诗画同源”,其实我认为“诗乐亦同源”,但见唐诗宋词绝大部分可以和乐吟唱。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唐诗宋词这两颗明珠熠熠生辉,也正是它们的光辉惠及子孙后代,何不将这首诗歌和着音乐在课堂上唱一唱呢?上面的案例证明,在语文和音乐教师共同驾驭的课堂上,把语文和音乐有机整合起来,恰到好处地实现了两门学科的双赢。这样,借助音乐来阅读并欣赏诗歌,借助诗境来渲染音乐学唱歌,不就让有限的资源无限互享了吗?

二、以唱代讲,升华情感

纵观整个课堂,音乐教师一共进行了三次教学活动。第一次是在课始,音乐教师让学生一边听歌曲,一边看孩子们欢度节日的诸多画面。欢快跳跃的音乐,振奋人心的画面,还有音乐教师那甜美圆润的歌喉,节日的气氛一下子就拥满了整间教室,笑容写满了学生稚嫩的小脸。情由境生,音乐教师的开场白不仅让学生感到新奇,更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快乐的基调。第二次是在语文教师教完诗歌的第一小节之后,音乐教师教唱了课文的第一和第四小节。快乐的音乐再一次响起,音乐教师一边弹奏钢琴,一边教唱,对于刚刚赏析了文本之后的学生来说,这无疑又是一次情感的升华。第三次是在语文教师教完诗歌的第二、三小节之后,音乐教师要求学生拿出课前藏在他们抽屉里的打击乐器,一边敲击打击乐器,一边将整首歌连起来唱一遍。这是整节课的部分,师生联手将快乐进行到底。由于学生是在对诗文赏读之后的歌唱,所以歌声显得更加韵律有致,此时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了浓浓的快乐里了,达到了这首诗歌教学的目标之一:学生和诗歌里的孩子一样都是幸福和快乐的。此时歌声所传递的幸福与快乐是无法用朗读来替代的。

三、学科整合,未来趋势

目前,生源逐渐减少,很多村小已撤并或面临撤并,那么,面对相对比较充足的师资,我们一方面可以实施小班化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将师资有效地结合,共同完成某一个教学任务,让每位教师的的专业特长发挥到极致,大大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再则,新课程理念提出“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总的来讲,让学生享受更加优越的教学资源,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比较新颖而又大胆的尝试吧。